国学经典,我说,你听,或者不听

孔子骂人很有自己的风格,不说脏话,却能让你哑口无言。他的弟子子路让子羔去费地做行政长官,孔子不同意。孔子认为,子羔这个人,读书没读多少,道理没懂几分,去做人家的行政长官,这就是误人子弟,是害了人家的未来。子路不同意老师的见解,他觉得不是读书才叫学习,治理老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虽然子羔书没读多少,但可以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何必只有读书才叫学习呢?于是,孔子说道:“所以,我讨厌那种巧言狡辩的人。”巧言狡辩的人是谁?子羔吗?应该还有子路,孔子一下子骂了两个人。孔子为什么会认为子路在巧言狡辩呢?换到今天,我们觉得子路说的很有道理啊。学习,有多种方法,读书是一种,从实践中学习又是一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还是共产党的方法论呢。可是,孔子认为,一个人做官,首先要称职,怎么算是称职呢?能正确的引导百姓,让百姓做对的事情。怎么算是对的事情呢?合乎道德的事情,合乎礼法的事情。所以,一个官员,书读的不够,道理懂的不多,对礼法一知半解,就算不耻下问,很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官员。现在的人,很多学比尔盖茨,觉得读书没什么用,还是实践出真知,其实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储备,即便做了很多的事情,知道很多的道理,或许也成功了,但一定会走弯路的。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3-06 12:20:15 +0800 CST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是仁。什么是克己复礼呢?就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认为,仁是自己的事情,要想天下人都称赞你仁德,最重要的是克制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然后,天下人才会对你称颂。这应该很好理解,可道理好讲,能真正实行的人却很少,为什么?想想一个人,说话谨慎,每天自省,言行都很合乎礼,而另一个人,大张旗鼓的做善事,今天施粥,明儿捐款,后天把自己的家训又增加了几条。你觉得,天下人会觉得前者仁德,还是后者仁德呢?曾国藩算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也许做到了克己复礼,但世人很少称颂他仁德,反而对他做官治家的智慧津津乐道。怎样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简单来说,就是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这一条,基本上很少人能做到,为什么?就拿看来说,你喜欢看什么?漂亮的,美丽的,刺激的,让人兴奋的。这些很多都不符合礼啊。我们喜欢听什么?听墙角,听八卦,听无人知道的秘密。这些都不符合礼啊。我们喜欢说什么?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说没有意义的话。这些也都不符合礼啊。我们喜欢做什么?吃喝玩乐,这是我们最喜欢做的。这些也都不符合礼啊。所以,能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多么的难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3-06 12:21:25 +0800 CST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谨慎的。司马牛很不明白,说话谨慎就是仁,那仁也太好到达了吧。可是,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所以,说话谨慎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可能会说,说话谨慎而已,又不是多大的事情,有什么不容易呢?那什么是说话谨慎呢?不妄言,不夸大是说话谨慎;不过分谄媚也是说话谨慎;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也是说话谨慎;知道什么话该对什么样的人说,该说几分也是说话谨慎。如此一看,说话谨慎也是不简单的。说话谨慎的人,可以是一流的说客,也可以是一流的政治家。那么,怎么才可以说话谨慎呢?举一个例子。你从小道消息得到自己将要升迁的消息,这时候有人向你探口风,你会怎么回答呢?若是亲信,你肯定会言之凿凿的说自己定会升迁,而且提前准备好庆祝的事情。若是一般的同事,你肯定会打太极,说这是领导的决定,你只是一个小喽啰。若是竞争对手,你肯定会说这是假的,纯属子虚乌有,是有人在搞事情。你以为这就是说话谨慎了,其实不是。孔子说,做起来困难,说起来才谨慎。所以,说话谨慎的人,做事情的同样谨慎,这样才是真正的仁。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3-06 18:03:21 +0800 CST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又不明白了,不忧愁,不恐惧,傻子也具有这些特征啊,难道傻子是君子吗?孔子给他解释,君子常常反省检查,问心无愧,那还忧愁什么恐惧什么呢?所以说,要做到不忧愁,不恐惧,首先是问心无愧,怎么才能做到问心无愧呢?那就是不做亏心的事。我们常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说的就是问心无愧。很多人会说,我平生没做过亏心事,也问心无愧,我也是君子吗?真的是这样吗?做个试验就知道了。你最近总是厄运连连,于是,有人告诉你,肯定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遭报应了。这时候你就会忧愁,会恐惧,绝不对说,我平生没有做过任何的亏心事。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君子是什么样的反应呢?君子会对自己的日常进行反省和检查,然后没有任何的忧愁,任何的恐惧,问心无愧,这才是君子该有的反应。所以,我们不是君子,只是一个没做过坏事的普通人而已。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3-06 18:04:34 +0800 CST  
子张问怎样才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浸润般的谗言,像皮肤受痛般的诬告,在你那里是行不通的,就可以说是看的明白,看的远了。对于一个领导来说,准确的辨别谗言和诤言,诬告和谏言是最应该具有的一项本领。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凡是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利益纷争,凡是有利益纷争,就有谗言和诬告。作为领导者,或者是一国的领袖,或者是几个人的小头头,都面临下属进谗言和诬告的机会,这时候,你能准确的分辨哪句话是谗言,哪句话是诬告吗?不能。因为,要具备这项能力,你先要有识人之明,还要有明辨是非的心,扪心自问,你有吗?其实,说起谗言,大家都脸谱化了,就跟电视剧的坏人一出来,脸上写着四个大字,我是坏人,你想认不清也不行。可是,谗言并不是电视剧中的挑拨离间,而是打着为你好,让你知道某人是什么人的名号,这时候,你就会迷惑,他这是在进谗言,还是在说实话?你有两个闺蜜,一个说另一个在背后说你的坏话,而且说的有鼻子有眼,言之凿凿的很。你是相信呢,还是不相信呢?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最先的反应肯定是,怀疑。对,怀疑,一旦怀疑了,即便你的闺蜜没有说过你的坏话,你也会从蛛丝马迹中分析,嗯,她可能真的在背后说过我的坏话,要不然,我今天说起某件事,她为什么会神色不安呢?于是,这谗言在你身上就成功了,你会慢慢的对这个闺蜜疏远的。看吧,谗言和诬告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它隐秘,它邪恶,只有在明智的人那里才是行不通的。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3-06 18:05:23 +0800 CST  
人间训
人的本性是什么?是清静恬愉。什么是恬愉?就是安适愉快。为什么说人的本性是清静恬愉?这还要从“心”开始说起。什么是“心”?“心”是发乎一端,而能扩散到无边无际,周游八方,而又能回到中枢,这称为“心”。听起来是不是很玄妙?其实,“心”就是所想,所思,所虑,我们行为,都是从“心”上来的。你想追求一个姑娘,是因为“心”喜欢。你用什么方法追求,是热烈的,还是默默守护的,都是“心”让你做的。你追求到了,很高兴,那是“心”在高兴。你追求不到,很失落,那是“心”在失落。人常常弄不懂自己的“心”是什么,譬如,你为了金钱放弃了爱情,你以为金钱是你所追求的,但是,金钱到手了,你却并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你没有弄懂自己的“心”。怎么才能弄懂自己的“心”呢?看看它的本性是什么,是清静恬愉。如果一件事让你很焦躁,那一定不是符合你本心的。在夫妻关系中,如果能和谐相处,一定不是互相忍让,因为忍让必然产生焦躁,忍的久了,人的“心”就会变得不清静恬愉,一旦失去了人的本性,人怎么会和谐相处呢?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如果一个环境让你变得暴躁易怒,那这个环境肯定是不适合你的。如果这个环境让所有人暴躁易怒,譬如,环境污染,那这个环境必然是违背人性的。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3-12 18:54:03 +0800 CST  
仪表和规矩是为人处世时需要遵守的制度,知道为人处世的制度,人就不会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而迷惑。什么是为人处世的制度?就是规矩,约定俗成的习惯,譬如,商人重利但必须诚信,贪官也要满口的仁义道德,坑人也要给人留下活命的钱,黑社会一般都要拜关二爷……懂得规矩就可以避免迷惑,人最迷惑的是不知对错。譬如,你早恋了,家长老师都说你错了,必须马上停止这种对学习不好的行为,可同学却说你对了,还要以你为榜样,学习你泡妞的技术。这时候,你就会迷惑,我早恋到底是对还是错?可如果学校出台规定,早恋是违规的,谁早恋开除谁,你大概率就不会迷惑,因为已经有了规矩,不合规矩的就是错,至于这规矩对不对,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既然有“心”,就必须有“术”,什么是“术”?见到事物的本身就能推断出它的结果,见到事物的指向就能推断出它的归宿,掌握了这一点,就能应付成千上万的变化,掌握要领就能治理繁复庞杂的事物,这称之为“术”。乍一看,“术”很玄妙,比之算命不遑多让,但其实,“术”很简单。商纣为何灭亡,从酒池肉林里就能窥见端倪,武则天为何称帝,从二圣临朝就能看出蛛丝马迹,你为何一事无成,从大学随大流逃课就能预估的出来。掌握“术”很重要,但真正掌握“术”的人却很少,为何?因为,我们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主观。举个例子,牛魔王来了,至尊宝抛下紫霞仙子就跑,妥妥的渣男,可是深陷爱情的紫霞仙子却说,他逃跑的背影怎么这么帅……我们买房的时候,觉得房价怎么这么贵,我们卖房的时候,觉得房价怎么这么低,其实,房价一直在那里,不高不低,但我们主观让我们一叶障目。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4-04 20:20:31 +0800 CST  
“术”很重要,但“道”更重要,什么是“道”?在家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出行的时候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做事情时知道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原则、有所行动的时候知道因为什么,这些称之为“道”。你可能会疑惑,道很简单啊,在家时我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出行的时候我怎么会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啊。可是,你在家的时候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出行的时候真的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吗?譬如你很孝顺爹妈,可是爹妈有点重男轻女,你做事就会很摇摆,一方面是亲情,一方面是个人的感情,所以,有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许,前一刻你跟父母其乐融融,后一刻突然反目成仇,并不是你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是因为你没有“道”。你出行有好几个目的地,一个是通往北上广,一个是通往家乡,一个是背井离乡努力奋斗,一个是安逸舒适养尊处优,你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吗?我们做事有原因,但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原则,遇到事情,犹豫纠结就成了常态。人做决定的时候,尤其是重大的决定,都会犹豫纠结,即便做了决定,但很快就会后悔。其实,每个决定的利弊我们分析的清清楚楚,但还是会犹豫纠结,为什么?因为我们怕自己选错路,因为我们不知做事情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原则,在行动的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做这些。孔子坚持周礼,即便碰了很多的壁,但还是不忘初心,他为什么不后悔,周礼最后还是被抛弃了啊?是因为,孔子做事情知道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原则,这就是“道”。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4-04 20:22:03 +0800 CST  
“道”没有高下之分,放置在前头它不会低伏,放在后面也不会翘起,在狭窄的地方它不会显得拥堵,散布在天下它又不留空隙。听完这句话,你会觉得“道”仍然很玄妙,其实,换个思路想一想,一个人做事情遵循自己的“道”,可能得到别人的称赞,可能得到别人的轻视辱骂。不管是称赞,还是轻视辱骂,都是你自己的“道”,是你的“心”让你这么做的,因为,话是出于自己口中,不可能让别人来阻止你。你说什么,不管说的对或者错,都不能指望别人来给你纠正,也不能指望别人给你负责。行为也是自己做出来的,不管是出于好心还是坏意,不管是好心办坏事,还是歪打正着,远处的人无法禁止你。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部环境或者他人的影响,这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话是你自己说的,行动是你自己做的,别人,充其量只是个配角。你想考研,可是父母让你工作,你想离婚,可是另一半死活不同意,你想自由,可是只有无数的加班,这时候,你的难过,纠结,伤心,都是自找的,都是你的“心”让你这么做的。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4-04 20:23:08 +0800 CST  
事情成功很难失败却很容易,树立好的名声很难毁坏却容易。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全心全力做一件事情,最后一步的时候功败垂成,全心全意的对一个人,最后却吃力不讨好,认真的做人,却有很多人讨厌自己。只要做事,总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时候居多,当然,也有极少数幸运儿,这里我们不做讨论。为什么会失败?明明付出了很多,明明方法都正确,明明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要为失败找借口,我们只能归结为不幸运,倒霉。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事情做成功并不是必然,失败才是必然,让不必然的事情发生,肯定很难,但失败呢,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很容易。这一点和我们的认知正好相悖,我们做事都是奔着成功去的,谁也不想失败,可失败还是发生了,而且是经常发生,那怎么办?一部分人做了鸵鸟,好吧,既然失败,那我就不做事了;一部分人选择了怨天尤人,都是老天要亡我,我有什么错?一部分人选择了再次做事,可能成功,可能仍然会失败。所以,不是幸运儿的我们,努力的活着吧。谁都想有好的名声,连劣迹斑斑的岳不群都要做个伪君子,为什么?因为好名声会带来好人缘,好人缘会让我们做事情更加的顺利。试想,一个名声好的人要集资诈骗,肯定比名声不那么好的人顺利很多。所以,连犯罪都需要一个好名声,好名声都多重要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4-11 13:21:36 +0800 CST  
好名声很难得,树立好名声很难,决不允许你有一件事行差踏错,可是毁坏却很容易,只要一个谣言就够了。就像千里的长堤,是怎样坍塌的呢?并不是一阵狂风,更不是一股洪水,只要一个小小的蚂蚁就够了。一个蚂蚁能毁坏长堤吗?不能,但一群蚂蚁就可以。长堤会忽然之间坍塌吗?不能,但天长日久就可以。一个庞然大物,譬如一个大公司,前一天还把广告铺的到处都是,转天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为何?就是因为积患太久,在那天终于爆发了而已。像我们的身体,隐隐作痛的时候我们不在意,再痛一点的时候我们吃止痛片,等到止痛片不顶用了,就是我们快死的时候了,也是我们终于肯到医院检查的时候,所以,癌症总是那么的突如其来,让我们不知所措。《尧戒》中讲说,战战栗栗,一天比一天谨慎。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在祸患到来的时候,我们总抱有侥幸心理。我们都有下水道被堵的经历吧,为什么下水道会堵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存在侥幸心理。这个东西这么小应该能冲下去吧,这些东西水一泡就软了,应该能冲的下去……应该,其实我们知道有两种可能,可是,为了我们该死的侥幸,我们总是选择那个最省事的,所以,我们的下水道才常常的被堵。下水道堵了可以疏通,可是,人有了祸患,集体有了祸患,国家有了祸患,这都是致命的,千万不要再侥幸了!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4-11 13:22:51 +0800 CST  
人不会被大山绊倒,而往往被小土堆绊倒,对于我们而言,小土堆不起眼,大山很显眼,不起眼的小土堆会绊倒我们,为何?因为我们轻视小土堆,它没有大山的巍峨,更没有大山的雄壮,如果把它当成敌人,我们会觉得它很不够格。想想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去某地办事,得罪了看大门的,你觉得无所谓,反正就是一看大门的,他能奈我何!可是,最后你事情没办成,折就折在这看大门的身上了,不是这看大门的手眼通天,而是你,被一个小土堆绊倒了。大害让我们战战兢兢,因为我们重视,可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小害,认为没什么大不了。譬如我们的某个坏习惯,明知道有害,却还是舍不得丢掉,不是我们丢不掉,更不是我们舍不得,而是,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套用星爷的一句话,从前有一个坏习惯,我没有重视,等到我身体坏掉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如果让我对以前的自己说一句话,我会说四个字,你个傻逼!小害容易除,小事很容易,这种思想很麻痹我们,等到一拖再拖,酿成祸事的时候才后悔。可是,这时候灾难已经降临,就如同病入膏肓才去求医,扁鹊、华佗也救不了你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4-12 19:13:29 +0800 CST  
祸的来临是自己招引来的,福的到来是本人自己造成的。祸福本是一门,利与害是近邻,人却人为地把他们拆开,只要福,不要祸,只要利,不要害。可是,什么是福,什么是祸,什么是利,什么是害,我们却没有能力把他们分清楚,只有圣人才可以办到。听到这里,你肯定不服气,福与祸,利与害,连傻子都能分清楚,何必要圣人出马呢?譬如有个男人要结婚,出首付买了婚房,并且承诺,以后的贷款不用女方出一分钱,看起来这是女方的福气是不是?毕竟这男人为了跟你结婚买了房,而且还不用你还贷款,多么体贴的男人,多么暖心的男人,女人找了这样的男人,真是积了八辈子的福气。可是,事实是怎么样的呢?男人为了防止女人分财产,于是提前买了房,跟女人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而且,不用女人还贷款,却要把女人的钱用来养家,等到离婚的时候,女人净身出户,一毛钱也带不走,带走的只有自己的皱纹和肥胖,而男人呢,完美拥有了一套房。看到这里,你还以为这是女人的福气吗,这明明是女人的祸事啊。一个人选专业,千挑万选,选了个热门的,自以为是自己的福气,可是等到毕业了,热门的职业成了冷门的,他还觉得这是他的福气吗?一个女人甩了好多的追求者,自以为完美避开了穷人,避开了祸,可是,等到她年华散尽,却发现,原来的祸活的好好的,活成了她最向往的样子,她还觉得原来的追求者是祸吗?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不管是关系终身的选择,还是每餐吃什么的选择,都要先动脑子认真的思考一番,再根据思考得出的结论,定下计划。我们思考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要得到利,要避开祸。可是,最后,总是有人得利,有人成了受害者,而他们,都曾好好的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因为有人是智者,有人是蠢人。当然,这跟智商高低没有关系。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人,明明没有多少的过人之处,却总是处于幸运之中,这让我们嫉妒不已。为什么他们总是得利呢?因为他们可能是智者,当然,也有可能,人家真的是运气好而已。你拍了个电影,考虑了各种因素,用明星,大制作,费劲的宣传,可是最后,却拼不过一个三流导演小成本的票房,为何?为什么他得了利,而你成了受害者?明明你才是最通晓电影市场,最明白如何完美避开惨淡票房的聪明人,可最后,你却陷入危难的境地,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到底是为何?如果,在你的电影开拍之前就知道会有这种结果,你会怎么做?当然,你会不拍,或者跟那个三流导演搞好关系。所以,知道事情的结果,天下没有走不通的道,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人预先知道自己做事的结果,即便你是最聪明的人。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4-19 19:36:50 +0800 CST  
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动静举措是利害的关键。祸也好,福也好,它们的到来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究其根由,是我们智虑思考的结果。譬如,我们自以为疼爱孩子,总是给他最好的,我们觉得,自己的爱付出了,总会得到对等的回报。当然,我们疼爱孩子,一方面是自己作为父母的本能,另一方面就是智虑思考的结果了。什么智虑思考呢?就是希望孩子顺从、懂事、孝顺,回报我们同等的爱。我们思考的对吗?看起来是对的,毕竟,对孩子非打即骂,外加拳打脚踢,顺便再加点冷暴力,虐待啥的,孩子肯定不会回报我们全部的爱,非但不爱,可能会恨死我们,这样对我们的晚年还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经过智虑思考,决定会孩子好,我们认为会带来福报。这样的想法很普遍,也是大多数父母正在做的,可究竟是福气还是祸患,可就说不清了,毕竟,就连盗墓贼都知道,盗墓的时候,要让老子在上边,老子绝对不会坑儿子,可很多儿子都会坑了老子。看看古代的亡国之君们,他们的祸患也是自己智虑思考的结果,其实他们也不想亡国的。所以,我们经过一番严密的智虑思考,最后却带来了祸患,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只是运气不好,醒醒吧,骚年们,这都是你一开始造的孽,因为,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动静举措是利害的关键。一个问题来了,我们总要解决,怎么解决?就是要动静举措。一个问题没来,我们总要防范,怎么防范?也是动静举措。一大波敌人把你包围了,你是投降还是战死沙场?当然,你可能两者都不愿意,你愿意一个技能就把敌人给全秒了。看看名人们是怎么做的,谢安的淝水之战,诸葛亮的空城计,都是以弱胜强,最后得了利。而没得利的那些人呢?都是得了害处。为什么会得了害处?举个例子来说,你遇见个外国小哥哥,希望跟他来点什么,可小哥哥好像很慢热,于是,你心一横,拿出床上的技巧来迎合。最后,小哥哥跟别的女人慢热去了,你被彻底丢弃了,你的心一横,就是得到害处的关键。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4-30 19:54:38 +0800 CST  
百事的变化,国家的治乱,都要经过思考后,采取正确的行动才能成功。不陷入灾难的人会成功,对此不可不审慎。怎么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呢?怎么才能不陷入灾难呢?不要只用你那聪明智慧的大脑来思考,须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山还有一山高。资本家靠剥削消费者而活,但若剥削的太过,就会有一个女研究生坐在奔驰盖上哭泣了。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4-30 19:56:50 +0800 CST  
建立功业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犯罪受罚是每个人希望避免的后果。但是,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建立了功勋却引起了别人的猜疑,有了罪过却反而更加受到别人的信任,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目的,为了达到目的,有时候真的需要不折手段。什么是不择手段呢?就是不顾情义,不顾道义。譬如,你到了成功的关键时刻,这时有人说,你的奶奶病重,急需看大孙子最后一眼,这时候,你大概率会怎么办?是抛下好不容易奋斗的一切回归解放前,还是忍下眼泪在心里送奶奶最后一程?相信很多的人选择的是后者,因为很多成功的人回忆往昔,最喜欢讲的就是,我最遗憾的是没有看最爱的亲人最后一眼,然后就是眼泪哗哗的流,好像有多么的不得已。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不遗憾,但我们放不下建立功业,所以,只好牺牲那似乎微不足道的情分。有人为了追逐功名利益,有时就不顾及情义了,到最后,他即便建立了卓越功勋,却引起了别人的猜疑。而有了罪过的人却不敢失去仁义之心,虽然应该被犯罪处罚,却更加受到别人的信任。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6-03 18:37:34 +0800 CST  
魏国将军乐羊率部队进攻中山国。中山人把他的儿子抓起来关押在城里,然后绑在城头让乐羊看。乐羊看了很难受,但是,难受归难受,他还是收起悲痛,大义凛然的对人说:“我是臣,要效忠君主,这是大义,大义你们懂么?好吧,你们不懂,但我懂!我是臣,就要做到臣子的职责,儿子算什么,算什么?(这里理应有哭腔。)儿子是私情,私情岂能阻挡我效忠的步伐?”于是,乐羊继续进攻,就算亲儿子被烹煮的哭声传出来,他还是没有停住进攻的步伐,就跟儿子不是他亲生的似的。等到他儿子被煮熟,敌人很大度的分给他一鼎肉羹,外加他儿子的头颅。抬着这些去的使者战战兢兢,生怕有命去,没命回。乐羊见了自己儿子的头颅,终于想起这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抚摸着头颅放声痛哭,一边哭一边说:“这是我的儿啊!”旁边的使者很尴尬,我们都知道这是您的儿,烹煮的时候我还加了一把柴呢。乐羊哭完以后,向使者跪下,连着喝了三杯肉羹,让使者很是胆战心惊,生怕他觉得不够,再把自己煮了凑数。使者回去以后,把所见所闻告诉了自己的主子,然后吁了一口长气说:“乐羊是一个为了节义不惜献身的人,真的没有办法对付他啊。”于是,中山国向魏国投降了,乐羊同志在这次开疆辟土中立了大功,舍了一个儿,喝了三杯肉羹,顺便得了一大片领土,这买卖委实不算亏。可是,让所有人包括乐羊同志没想到的是,自此以后,魏文侯一天比一天的不信任乐羊,这是为啥呢?这就是所谓有了功劳反而引起别人的猜疑。魏文侯为何猜疑他?是乐羊同志有了谋朝篡位的想法?还是乐羊同志深受群众爱戴,民间威望有点高,高到让魏文侯有点忍不了?当然不是。我们试着理解一下魏文侯,一个人为了你把自己亲儿子给煮了,这是多大的爱啊,这种爱,这么变态,魏文侯怎么消受的起?魏文侯肯定想,等到有一天你不再爱我了,不再把忠于我当回事了,是不是也要把我给煮了?再说,一个对自己亲生儿子都这么无情无义的人,对别人又怎么会有情有义呢?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6-03 18:38:44 +0800 CST  
那么,什么是有了罪过却反而得到别人的信任呢?孟孙爱打猎,于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猎到一头小鹿,于是兴高采烈的让手下人拿回家,这个手下人正是秦西巴。秦西巴抱着小鹿在前面走,后面的母鹿紧紧跟随,一边跟随一边悲鸣,这让秦西巴觉得,嗯,果然是亲生的。看到母鹿这么悲伤,秦西巴动容了,于是把小鹿给放了,这一放不要紧,秦西巴可遭殃了。你想啊,人家孟孙辛辛苦苦猎个鹿,正准备大快朵颐,兴许锅都架好了,可最后,被手下圣母心发作给放了,谁能不生气呢?生气的孟孙把秦西巴赶走了,这大家不意外,可令大家意外的是,一年以后,秦西巴又被召回来了,这次回来,身份都不同了,从一名仆从一跃成了孟孙儿子的老师。于是,迷惑不解的众人问孟孙,为啥呢?孟孙说:“连一头幼鹿都不忍心伤害的人,更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谓有了罪过却反而受到信任。从这两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有人说,学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关键是领导是谁,是不是跟对了人。其实,这和领导是谁没有关系,根本是我们进退取舍的标准是什么。譬如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后面却被君主追杀,为何呢?有人说秦惠文王公报私仇,其实真正让商鞅走投无路的,恰恰是他的不义。想当初,商鞅逃到魏国边境,想要躲一躲,可是人家魏国人麻溜的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冠冕堂皇,谁让你当初伤害了我们呢!于是,商鞅想起自己生擒过魏国公子,的确是伤害过人家,也不好意思提政治避难了。最后的结局,商鞅被逮住然后车裂了,这就是他进退取舍的结果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8-08 19:06:19 +0800 CST  
君王为天下百姓布政恩德,为的是什么?看古往今来的君主,有的为名,想要流芳百世,有的为利,想要从百姓那里得到回报,老老实实的千万别造反,这样江山坐的稳固一点。有的君主做的隐晦一点,让后世去评说,有的君主做的急赤白脸一点,在史书上大书特书,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做过什么好事。这样的君主被称为圣贤,为什么?很简单,不圣贤的太多了,有的君主不要名不要利,只要自己享乐快活,给百姓一点恩和惠,就像拿刀剜他的肉一样,很是肉疼啊。可是,真正圣贤的君主为天下百姓布政施恩,并不是希望从百姓那里得到回报。举行仪式祭拜天地祖宗,为的又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得到神鬼的赐福啊,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为什么现在宗教的香火这么旺,大家翻越万水千山只为上一炷香?是为了宗教爱好,对释迦牟尼心向往之?不过是想得到神鬼的赐福吧。大家给祖宗烧香,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求祖宗保佑,让我来年心想事成,发大财,坐好车……很少有人对着祖宗牌位念叨,祖宗,我很思念你,你在下面过的好吗,要不要我烧个劳斯莱斯下去?我们祭拜天地祖宗,并不是为了谋求鬼神的赐福,而是表达一种敬畏,只有敬畏了,人才不会想和天地祖宗做生意。想想我们烧香磕头捐钱,就是想和鬼神做生意,你给他们烧香磕头,他们保佑你一切顺利,无病无灾,这种思想,大家很理所当然,可是,人真的能和鬼神做生意吗?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8-08 19:07:42 +0800 CST  
山高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有云雨在其间兴起;河水达到一定的深度,也自然会有蛟龙在其中产生。所有,想要兴云雨山就必须高,想要生蛟龙水就必须深,可是,不是所有的山都高,不是所有的水都深,但每一座山都想要云雨环绕,每一条河都想蛟龙在那里安家。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好人坏人,不管是德行有亏还是德行高尚,都想要福报,即便干下最千刀万剐的坏事,也不想要报应。既然人人都想要福报,那福报会属于什么人呢?君子修行到一定的道德修为,福禄自然会属于他。那些暗中积德的人,那些暗地里施惠的人,等到时机到了,一定会收获公开的好报,也会收获显耀的声望。所以说,做好事不留名是对的,好多事天知地知就好,不必宣扬的人人都知道。就像老战士张富清,隐姓埋名六十多年,如今一举成名天下闻,成为学习楷模,这就是因为暗中积德的人一定会获得显耀的名声。有人肯定会有疑问,如果积了一辈子的阴德,做了一辈子的好事,最后还是默默无闻呢?不要灰心,你的儿孙肯定会因此受益的。譬如大禹的儿子,凭什么当了帝王?你肯定会说,人家有个给力的老爸呗。但是,如果大禹没有凿开龙门,开辟伊阙,让洪水得到平息,让百姓得到安乐,给自己的儿孙积下阴德,他的儿子就怎么会顺理成章的成为夏的帝王呢?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8-08 19:09:01 +0800 CST  

楼主:晓月听澜

字数:108021

发表时间:2018-12-21 02:08: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6 22:49:36 +0800 CST

评论数:35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