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我说,你听,或者不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常说,你得有自知之明,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认为人家没有自知之明,换一个说法,我了解你几斤几两,可你却不知自己几斤几两。这就叫知人者。知道别人几斤几两自然是聪明的,但真正的聪明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从古到今,人犯错误的原因很多,但最大原因就是没有自知之明,有人过于夸大自己,有人过于看轻自己。凡是夸大自己的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看轻自己的也没有什么好前途。曾经有个调查,问大学的女生为什么要整容,可是因为丑?然后,整个大学的女生,无一例外的回答,我怎么知道,我明明中等偏上……这就是没有自知之明,所以,美颜相机才这么有市场。战胜别人的算是强者吗?应该算,毕竟在力量这方面,有人称第一,那就是实打实的第一,因为,力量都是比出来的,没有花哨。可是,真正的强者不是战胜多少人,而是能克制自己。君王克制自己不发怒,大力士克制自己不随便打人,军人克制自己不随便杀人,这都是强者。什么是富有人?一千个人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有钱,有钱,有钱,重要的事说三遍。可是有钱就是富有的人吗?人能在五百平的床上醒来吗?富有跟钱并不能划等号,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所谓知足常乐,知道满足了,就不怨天尤人了,知道满足了,就会平和待人了,知道满足了,就会知道自己的幸福有哪些了。可有人会说,有钱了我就知足了。我告诉你,此话差矣,什么是有钱?有人说一千万,有人说一个亿,有人说十个亿……如果你有了一万,十万就是有钱,如果你有了十万,百万就是有钱……所以,有钱是没有止境的,人的贪欲更是没有止境。有志的人是什么人?你会说从小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像韩信一样甘受胯下之辱的人,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的人。有志的人是可望不可及的,可是老子说了,坚持力行,努力不懈就是有志。换句话来说,我们都是有志的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路向前。真正的长寿是什么,彭祖能活八百岁?乌龟活了一千年?这只是寿命长而已,不是真的长寿。真的长寿是身死“道”仍存在的人。什么人能长久不衰?不离失本分的人。什么是不离失本分?就是做人就做人,不要做成野兽。现在的人为了长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卯足劲要把自己当成神,可是,这就是失了做人的本分,他可能增长了年龄,却失去了长寿。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4 20:04:10 +0800 CST  
列子皇帝篇
皇帝即位十五年,天下爱戴,国富民安,很是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是了不起。既然天下既安,皇帝就觉得该犒劳一下自己了,保养保养身子,听听音乐,赏赏歌舞,最好再弄个三宫六院繁衍繁衍子嗣。可是,皇帝保养保养着身子,身子就垮了,弄的面色焦黄,憔悴不堪,间或还有晕厥,实在是保养的让人心痛。更让他忧心的是,在他保养期间,社会动乱,一大批的人蠢蠢欲动,而另外一大批则在观望,让他很是忧心。于是,他励精图治,从自己做起,殚精竭虑的管理朝政,治理百姓。不过,跟他保养身子把身子弄垮一样,他管理百姓百姓没有领情,弄的他再次面色焦黄,憔悴不堪,甚至还有点头昏眼花,更让人心痛。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4 20:06:58 +0800 CST  
后来,黄帝做了一个梦,梦醒之后,终于明白无为而治的道理,一切顺其自然,不强加于民,不让人畏惧,不让人恐惧,人民没有嗜好欲望,没有得失利害,至此,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后来,黄帝逝世,百姓怀念了他二百多年都没有停止。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5 21:08:40 +0800 CST  
以道鉴史,韩信。
韩信贫困的时候经常到南昌亭亭长家里蹭饭,蹭的多了人家不愿意,于是提前做好饭提前吃,不但提前吃还到内室的床上去吃。韩信一去,登时明白了,明白过来的韩信,一怒之下离开了。等到韩信显贵的时候,狠狠的羞辱了这南昌亭亭长一把,说他是小人,不懂做善事要有始有终,可谓扬眉吐气的很。按照儒家的观点,韩信去蹭饭,理当心里感恩,人家不让他蹭饭,也是理所应当,不能心里怨愤。等到显贵的时候,更应该做表率,对曾经帮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而不是指着人家的鼻子骂,小人。很显然,韩信活的并不儒家。其实,韩信的心路历程很简单,他是个自视甚高的人,贫贱的时候修坟地,选的是又高又宽敞,旁边可以安置万户人家。这样的人,你给他蹭饭是你的本分,他丝毫不觉得难为情和羞愧,反之,你不让他蹭饭,绝对算得上小人。有人说这是韩信不拘小节,其实这跟不拘小节没啥关系,如果蹭饭的不是韩信,你只会评价几个字,无赖,没脸没皮。可是,碰到了韩信,南昌亭亭长就倒了霉,被后世骂了千年,说他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金镶玉,是个没远见的人。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5 21:09:02 +0800 CST  
说到韩信受胯下之辱,都当成一个典故,跟卧薪尝胆是一个级别的,都当成大人物年轻时忍辱负重的表率。当时是什么样子呢?有个年轻人挑衅,说韩信是个胆小鬼,要么用剑刺他,要么从他的胯下钻过去。这个年轻人也是个二愣子,让人用剑刺死他,万一韩信一冲动真的刺死他,他是死还是不死呢?韩信当时也考量了一下,刺死他,要坐牢,要砍头,不刺死他,就要从胯下钻过去,钻过去只不过被人嘲笑,砍头可是送命啊,孰重孰轻,韩信掂量的明明白白。其实,从这里看出来,韩信也很不儒家,儒家人在乎名声,韩信可不太在乎,起码当时不在乎。其实,说起来,当时会不会有第三种选择,韩信不搭理这个二愣子,走了就是了。可是韩信没走,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这个二愣子有同伙,而且同伙很多,韩信走不了。第二种情况就是,韩信觉得胯下之辱没什么,钻个裤裆而已,干嘛要跑呢?我不知道韩信当时是哪种情况,可是,等韩信显贵的时候,再来看这个胯下之辱的时候,他可是很要面子的。韩信怎么说的,他说,当他侮辱我的时候,难道我不能杀死他吗?我能杀死他,可是,杀死他有什么意义呢,我忍了一时之辱成就今天的功业,我这叫忍辱负重。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还封了那个二愣子一个官职,做了中尉。其实,韩信就是不想丢面子而已,把自己的黑历史洗白一下,你说我受胯下之辱是因为胆小,我告诉你,我才不是因为胆小,我是忍辱负重,为的是成就一番功业,你们以前看我看错了。当然,历史学家说了,这是韩信心胸宽大的表现。可是,人家不让他蹭饭,他说人家小人,人家让他钻裤裆,他倒给人家官职,这是不拘小节么?是心胸宽大么?反正我是不信的。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5 21:10:30 +0800 CST  
说一说韩信的知己,刘邦为什么做了韩信的伯乐呢?其实刘邦这人,在知人善任方面可谓是无出其右,要不然也不会成功逆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可是刘邦这个伯乐,一开始并没有相中韩信这个千里马,为什么?很简单,看不上呗。为什么看不上,可能韩信这个人不对刘邦的脾胃。什么人对刘邦的脾胃?萧何。萧何是什么样的人?性情温和,知人善任,对刘邦很忠诚。而韩信呢?跟萧何一比,简直是个刺头,自视甚高的很。于是,尽管一开始有藤公的举荐,后来还有萧何的举荐,刘邦都是一样的态度,不置可否。后来拜韩信做大将军,那完全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萧何月下追韩信,让刘邦觉得,嗯,这个人可能有点不一般,但只是觉得而已。他看重萧何,萧何看重韩信,于是,刘邦爱屋及乌,给了韩信一个大将军,当时看来,很有点心不甘情不愿的味道。可是,等到韩信一番话说完,刘邦忽然大喜,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了,用一个成语,就是相见恨晚。为什么刘邦会转变的这么突然,突然到没有一点过度?因为韩信说的话太对他的脾胃了。韩信说了什么?他说项羽这个人妇人之仁,没有什么大作为,即便现在势利大,都是花架子,百姓根本不鸟他。而且,他历数项羽的缺点,一是妇人之仁。二是不得民心。三是没有管理才能,太随心所欲。这些话说出来,已经让刘邦的心怒放了一半。因为刘邦野心大,想跟项羽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可是别人不这样认为,都觉得他异想天开。可是,韩信懂他,不仅懂他,还做了可行性分析,让刘邦觉得,嗯,取代项羽不是啥难事。而且,韩信话锋一转,对刘邦拍了一下马屁。说他应当在关中做王,而不只是一个汉中王,为啥呢?因为秦地的百姓都爱戴他,如果刘邦不在秦地做王,秦地的百姓都是要哭死的。秦地的百姓为啥这么追捧刘邦,因为刘邦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让百姓感恩戴德,恨不能以死相报。最后,韩信说了一句大话,让刘邦彻底高兴的找不着北。他说,刘邦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三秦封地。这样的话谁都愿意听,果然,八月,刘邦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当然,平定三秦靠的不是一道文书,起码有很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过,谁管呢,韩信的话应验了。韩信是将才,打仗肯定是一把好手,可是,说话也这么有水平,瞬间得到刘邦的欢心,我觉得有些不正常。毕竟,韩信不是萧何,不是靠嘴吃饭的,怎么能这么切中刘邦的味蕾呢?所以,这其中肯定少不了萧何的功劳。作为最了解刘邦的人之一,萧何在韩信见刘邦之前肯定嘱咐过一番,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应该着重说,都应该交代的清清楚楚。说到底,萧何才是韩信的知己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7 20:10:42 +0800 CST  
韩信怎么成为一代名将?先来看一看他的兵法策略吧。韩信的第一招是骗,千万别小看这个“骗”字,但凡兵法,大多都是骗。譬如三十六计,声东击西是骗吧,空城计是骗吧,瞒天过海是骗吧,欲擒故纵也是骗吧?所以,韩信深谙兵法,精通这个“骗”字。在他攻打魏王豹的时候,韩信用了一招,增设疑兵,声东击西。他故意排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军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果然,魏王豹惊慌失措,败了。说到底,韩信的这场战役分为两个部分,增设疑兵吸引火力,后面暗中搞偷袭。这样的战术,韩信用的很得心应手,在攻打赵国的时候韩信还用过一回,不过这回,韩信用了第二招。韩信的第二招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话说赵国听到韩信率领数十万大军要来打他,做主的是成安君,下面还有个广武君。于是,作为谋士的广武君献计,敌人远道而来,辎重颇多,我们只要把他们的粮草劫了,然后再闭门不出,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进也不能进,退也不能退,然后吃的也没有,不出十天,韩信的首级就会献来了。这个计谋好毒,毒到韩信都不寒而栗,可谓是打到了韩信的七寸。不过,这个计谋虽然很对症下药,但人家成安君就是不接受,为啥呢?因为成安君是读书人啊,熟读儒家经典,儒家经典说了,兵力十倍于敌人的时候,可以包围他,兵力大过敌人一倍的时候,可以交战。成安君坚信,韩信号称数十万大军,实际上不过数千人,根本不足为惧,如果自己闭门不出,那不是显得自己胆小吗,传出去,赵国的脸还要不要了?成安君这一自信,可让韩信捡了个大便宜。于是,韩信用了第二招,置之死地而后生。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是这样用的。自古打仗的时候,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为什么要这样布阵呢?因为有腹背受敌这个成语啊,如果一个人腹背受了敌,那他基本上就玩完了,所以,不能腹背受敌,为了不腹背受敌,自然要找个山靠着了。可是,熟悉兵法的韩信却反其道而行,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序列,向赵军叫阵。如此一来,赵军马上上当,嗷嗷追着就过去了。先不说两军激战的情况如何,先说韩信的军队,按照他的说法,平素没有时间训练将士,跟赶着街上的百姓打仗一样,换一个说法,就是杂牌军。而敌人呢?很明显看着像正规军。为什么韩信都是杂牌军呢?这还要说一说刘邦了。自从韩信带兵以来,攻城略地,好不自信,让刘邦的地盘扩大了好几倍。就在韩信攻克魏国,摧毁代国以后,刘邦立刻把韩信的精锐都调走了,让这些精锐抵御楚军,于是,精锐走了,剩下的都留给韩信了。韩信去攻打赵国,自然带上的就是这些剩下的。剩下的自然不是好的,他们只想着活命,至于仗打不打的胜,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人家也不想着加官进爵,立个军功什么的。面对这些人,韩信选择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换句话来说,就是一点生路都不给他们留,你想活命?好啊,给我狠狠的打,打败敌人你就能活命。你想逃跑,后路都让韩信给断了,你想逃跑也没路,于是,后路被断的杂牌军们为了保全自己拼命的跟敌人激战,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然后,韩信用了第三招,浑水摸鱼,扰乱人心。等到赵军战斗的气喘吁吁却始终不能取胜,于是下令撤兵,可是回首一看,纷纷大惊,为啥呢?老巢被人占了。只见自己的老巢上飘着韩信的兵旗,迎风招展,好不神气。这时,这些赵军忽然有一个很不好的想法,难道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王的将领了?这个想法一出来,赵军登时乱了。不能不乱了,自家的主帅被人端了,这些小虾米还蹦跶什么,只有挨宰的份了。这一乱,给了韩信天大的机会,因为赵军一乱,军心立刻涣散,军心涣散,即便还兵强马壮,那仗也是打不赢的。回首再看一看,韩信真的占领人家的老巢了吗?当时,赵军倾巢去追赶韩信,后面的老巢自然空虚,这时候去占领自然是好机会。但韩信可不是这么想,他可不单单只是为了占领人家的根据地,而是为了涣散敌军的军心。韩信是这样做的,在人家地盘上,插上了他的红旗,这一插还是两千面,每个角度都看得见。这种扰乱人心的战术可谓是用到极致,所以,韩信不胜,天理难容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7 20:11:09 +0800 CST  
刘邦用韩信,但对韩信不信任,而且时时有防备之心,从各种细节看出一二。当时楚国围困刘邦,韩信过来支援,但从史料来看,刘邦都是仓皇逃窜,刚从荥阳跑出来,奔入成皋,楚军马上围住了成皋。这一围可能围的时间还不短,等到六月的时候,刘邦才终于逃出成皋。终于逃出来的刘邦,马上去找韩信,张耳。他是怎么去找的呢?先是住进客馆里,然后再假装汉王的使臣奔入韩信张耳的营地,在韩信还没起床的时候,夺取了他的印信和兵符,等到韩信他们一起,顿时懵了。于是,刘邦顺利的夺取了韩信二人的军队,发号施令,让韩信攻打齐国。为什么刘邦会有这么样的举动呢?这根本不像一个大王命令自己的下属,反而像是下属要反叛,上司出其不意来收兵权。其实,换一个角度想想,当时刘邦跟丧家之犬一样,韩信却兵强马壮,名义上韩信是他的上将军,实际上刘邦很可能不这么想。更加深他这种想法的是,他被困荥阳,全靠自己突围,而他的上将军韩信,说是去救他,却一直没看见什么人。当时,刘邦心里应该在打鼓,当时军阀混战,各王纷纷自立,像韩信这样的兵王,如果想自立,那是分分钟的事,如果他想投靠项羽,项羽必定欢迎的很,所以,刘邦很焦急。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把韩信的兵符收了,说明他的焦虑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7 20:11:56 +0800 CST  
真正让刘邦忌惮的是韩信不听话,很不听话,不但不听话而且还涉嫌威胁他。当时刘邦让韩信攻齐,暗中却派了一个说客去劝降。说客是郦食,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齐王,成功的把齐王给劝降。本来这是大好事,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上上策。可是有人不愿意了,谁呢?蒯通。蒯通是韩信的谋士,自然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他的前途都着落在韩信的身上,韩信兴,他兴,韩信亡,他的日子也不好过。眼看着齐国被别人劝降,韩信要停止进军,他坐不住了。于是他劝韩信,郦食是个读书人,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就收服了七十座城池,而将军您呢,雄才大略,用兵如神,一年辛辛苦苦,风餐露宿,不过收服五十座城池,说出去,您还不如一个读书人,让天下英雄们该如何笑话您呢?蒯通拿这话一激,韩信就热血上头,觉得他说的对,于是,把刚刚归降汉王刘邦的齐王给突袭了。这种不地道的做法让齐王大怒,他不能不大怒啊,你想,你好心好意的劝降,我开开心心的归降,现在两家并一家,正是融洽共生的时候,你的人却暗中搞偷袭,是安得什么心?我们想想,当时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会怎么样?一定会牙疼吧。到手的地盘没了固然让人心痛,但更让他害怕的是,韩信这小子太不听话。最后,韩信把齐国的地盘给占了,可谓是意气风发,意气风发的他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给我封个王吧。收到信的刘邦更牙疼了,为啥?要搁在平时,他可能不会这么牙疼,手下很能干,想着主上给封个王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可那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日夜等着韩信来救援,韩信人没来,信倒是来了。于是,刘邦大怒,刚想出口骂一骂韩信这个不听话的下属,张良和陈平就暗中踩他的脚了。马上,刘邦明白了,自己的小命还攥在韩信的手里,不能随便说话啊,一旦有小人朝韩信告状,他不来救援事小,万一反了,刘邦就命休矣。于是,刘邦顺势说了句漂亮话,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劳苦功高,做什么代理王,要做就做真王!这话说出口的时候,我相信刘邦一定是咬牙切齿的,他对韩信的忌惮,达到了顶峰。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8 12:39:46 +0800 CST  
为何韩信在楚汉争霸的时候不反刘邦,却在天下安定的时候反了汉室呢?到了楚汉争霸最后的阶段,韩信成了香饽饽,他帮汉王,汉王胜,他帮项羽,项羽赢,他想谁都不帮,三国鼎立,他可以自立为王。如此形势,想必大家都看的很清楚,项羽清楚,于是派人来说服韩信。项羽其实并不是让韩信归顺,他也知道,以前他待人家不好,现在看人家势大就来笼络,人家肯定不愿意。项羽说的是让韩信别帮着刘邦,自立为王,如此三分天下,项羽还可以喘一口气,以图后劲。可是韩信拒绝了,为何?韩信说的是,刘邦对他不错,拜他做上将军,把好衣服给他穿,把好食物给他吃,还对他言听计从,如此再背叛人家,不是君子所为。韩信真的是这样想的么?应该是的。韩信这人,虽然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但在知恩图报这方面,应该说是真心实意的。当年他贫穷的时候时候,受了漂母几日饭食,后来一直没忘,等到他显贵的时候,赐给他黄金千斤。虽然黄金千斤有炫耀的成分,但韩信不忘本,知恩图报是真的。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刘邦做人真是太高明。明明忌惮韩信忌惮的要死,却处处表现的像个关心下属的明主,想方设法让韩信死心塌地。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8 12:42:07 +0800 CST  
后来,蒯通再次上阵了。蒯通看的明白,在无边的权力面前,说兄弟仁义都是放屁。他举了个例子,常山王和成安君以前好的穿一条裤子,后来不是说反目就反目,还把兄弟给杀了,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利益。就像范蠡和勾践,为什么不能共富贵,还不是因为范蠡功劳大,大到让勾践不安。他说,天下的君主都是一样的,他们希望下属得力,但不能太得力,希望下属有些功劳,但不能太有功劳,功高就会震主,主人就会忌惮,在任何时候都是至理名言。而且,蒯通说了,刘邦这人,隐忍的很,和韩信的交情只能说一般,而在交情一般的情况下,韩信的功劳却威震天下,刘邦焉能不怕。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8 12:43:00 +0800 CST  
蒯通说的有道理吗?有道理。韩信明白吗?当然明白。但聪明如韩信,看得清当时的形势,却看不清刘邦这个人,他说什么?他说,汉王对他不错,他反叛没有理由,而且,就算他功勋卓著,刘邦也不会夺去自己的地盘的。于是蒯通就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大丈夫当看清形势,分析利弊,在最好的时机做最恰当的事。一个人聪明智慧都没什么大不了,最要紧的是付诸于实践。最后,蒯通说,时机稍纵即逝,抓不住错过了就不会再回来了。韩信不信,但蒯通一语成谶,等到韩信真的想反叛,时机已然不对,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其实,说到底,韩信这个人和项羽有几分像,二人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说好听点是侥幸心理,说难听点就是妇人之仁。他们两个和刘邦相比,就好比班里的三个同学,韩信和项羽有一门特别突出,经常考满分,甚至奥赛还经常拿奖。而刘邦呢?四平八稳,没有一门突出的,但论综合分数,他又比韩信和项羽高,所以,当帝王,看的还是综合分数。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8 18:45:42 +0800 CST  
汉室初定,分封诸王,韩信为何选在这时要反呢?从史料来看,这并不是韩信一时冲动,更不是他忽然野心爆棚,而是逼不得已。为何是逼不得已呢?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心里落差大。想当年,韩信还是齐王的时候,樊哙这些人见了他可是要跪拜的,自称臣子。可现在,樊哙和他同殿为臣,可能亲切的称呼他老韩,别说跪拜,就连起码的尊敬可能都欠奉,对于心高气傲,又功勋卓著的韩信来说,这怎么受得了。第二就是韩信表忠心没有被接受。项羽死了,他的部下可没死,于是一些人就投奔了汉室。其中有一个叫钟离昧的,一向和韩信交好,于是欣欣然的投奔了韩信。本来想着二人共富贵,可是有人看不惯了。看不惯的人跟刘邦打小报告,说韩信和钟离昧交好,这是要反啊。其实,说这话的人纯粹就是得了红眼病,韩信好好的诸侯当着,就收留一个项羽的手下,何至于反呢?可是,别人不信,刘邦信了。为何刘邦会信?因为刘邦害怕啊。刘邦带兵打仗不行,这是他的短板,可他的短板恰恰是韩信的长处,一定会有人说,这汉室天下全靠韩信打来的。刘邦是汉王的时候,这话听也就听了,但他现在是皇帝,怎能容许下面的人这么议论呢?于是,一有风吹草动,刘邦就挺不住了,管他韩信有没有反心,马上巡视云梦泽,实际上就是要袭击韩信。韩信当时很天真,以为自己杀了钟离昧表了忠心,刘邦就会马上明白过来,这是敌人的离间计,皇帝可不要上当。可是,刘邦根本没理韩信表的忠心,还是把他拿下了。于是,就有了韩信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然后,就有了一个奇异的转折,韩信被大赦,不但大赦还被封了淮阴侯,这是为何呢?这还要从齐地的地理位置说起,这个位置很好,易守难攻,是个风水宝地,如果韩信做齐王,刘邦肯定不会放心,于是就想把齐王分封给自己的亲子弟,可韩信肯定不愿意,于是,只有韩信被谋反才能让他乖乖的把封地让出来。所以,韩信谋反被打报告说到底是刘邦的一场阴谋,为的就是夺去韩信的军权。至于封韩信做淮阴侯,只是不想把事情做得太难看,让天下人耻笑。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8 18:46:48 +0800 CST  
第三个理由就是,韩信拍马屁拍的很身不由己。韩信作为一个心高气傲的人,拍马屁向来是不屑为之的。可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不得不拍刘邦的马屁。有一天,刘邦问他,像我这样的才能能统领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当时肯定不高兴了,我是皇帝,统率天下兵马都绰绰有余,十万,韩信你是在嘲笑我吗?于是,刘邦接着就问,你怎么样呢?韩信实话实说,我当然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说到这里,刘邦就讥笑了韩信一句,你越多越好?为何还被我俘虏了呢?这句话问的真扎心,韩信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不好受的他还是继续拍刘邦的马屁,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这马屁拍的,肯定让刘邦心花怒放,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韩信当时形势已然十分不好,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奉承。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8 18:49:03 +0800 CST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如果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何意?捧杀大家都明白,何谓捧杀?如果一个人性格不好,你很不喜欢,想要除去他,怎么除去呢?如果这是宫斗剧,方式无非是说她坏话,败坏她的名声,譬如甄嬛传。如果这是权谋剧,方式无非是搞个阴谋让他入圈套,譬如琅琊榜。如果这是现代剧,方式无非是抽走他的资金,让他的公司破产。这些方法管用吗?当然管用,不然这些剧怎么能流行起来呢?可是,最高明的手法就是捧杀。譬如你有一个女朋友很作,你想分手却怎么也分不掉。这时候,你可以更加的放纵她,让她更加的作,如果她以前的作有六十分,你就让她作到一百分,等到她作到一百分,整个人就会彻底废了,你轻轻松松的就可以摆脱她,而她,再也不会找到下家了。是不是很阴损?所以,姑娘们,长点心吧,小作怡情,大作要命啊。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要说起刚看的一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元载想要取得官家小姐的欢心,并没有一味的做小伏低,而是用自己的聪明给了这官家小姐一些需要的东西,让他看起来正直的很,没有什么企图心。而正是这看起来没有企图心,一心为了那官家小姐着想,才让这元载得偿所愿。所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职场上应该是比任何经验都管用。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如果一个部门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上面的人想要削弱它,可是又顾忌盘根错节的关系,不敢动手,没关系,可以先加强它,让它看起来无比的强大,等到强大到一定地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一出现,这部门肯定不自觉的被削弱了。这些虽然微妙但又显明,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看起来不可思议,可是生活中却处处都在发生,嗯,譬如美人计,不就是柔弱战胜刚强的最好范例吗?就像鱼的生存不可以离开池渊,国家的刑法制度不可以向人炫耀,更不可以轻易吓唬人,因为一个东西一直让人害怕,终究会被推翻的。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09 17:34:30 +0800 CST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贪欲有人认为是好的,他们觉得,没有享乐的贪欲,科技怎会发展的这么快?譬如,没有不愿意用手洗衣的人,洗衣机怎么会出现?没有懒得连门都不愿出的人,怎么外卖会发展到上市?没有掏钱都觉得麻烦的人,手机扫码怎么会出现?所以,他们认为,贪欲是好的,没有贪欲,创业青年的热血从哪儿来?没有贪欲,广场舞大妈连跳舞的冲动都没有,没有贪欲,中国又怎么能成了世界的老二。可是,有人又认为,贪欲是不好的。女人有贪欲,傍大款年龄没有任何上限;男人有贪欲,出轨找小三。商人有贪欲,生产害人的产品还一副道貌岸然;官员有贪欲,祸国殃民遗祸子孙。其实,贪欲哪有好与不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当人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的时候,就要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怎么镇服呢?譬如大家都知道钻石,钻石很贵,为何贵呢?因为钻石和婚姻挂了钩,正是因为大家结婚的时候都炫耀钻石,所以,人产生了对钻石的贪欲。怎么把这种贪欲消除呢?很简单,钻石不值钱了自然对钻石的贪欲就消失了。怎么让钻石不值钱呢?当然,经济学家会给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譬如加大钻石的产量,譬如提高人工钻石的质量,譬如选另一种产品来替代……其实,解决对钻石的贪欲很简单,用“道”的真朴就可以。如果一场婚礼有鲍鱼,自然会有茅台五粮液,如果衣服都是手工定制的,自然戴的首饰都是上乘的,但是,结婚的双方顺其自然,了解婚姻的真谛,自然不会在这些地方竞豪奢,归于朴素,自然。到那时,对钻石自然而然就会没有贪欲了。如果万事万物都没有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的达到稳定、安宁。所以,侯王若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万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了。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0 17:57:49 +0800 CST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不管是古还是今,礼教盛行是谓大同,礼一直被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谁敢质疑,谁就是不知礼,不知礼的人是什么人,无礼之人,无德之人,自来是被唾弃般的存在。礼为什么被高高在上的供奉?很显然,是无礼之人太多了,礼教就跟尺子一样,达标的是圣人,是智者,不达标的是莽夫,是无赖。可是,在老子看来,礼实在不是个东西,嗯,用更通俗的话来说,礼实在不是个好东西,为啥呢?老子说了,失去了“道”才有了德,失去了德才有了仁,失去了仁才有了义,失去了义才有了礼。看出来了么,这是个食物链,礼是怎么脱颖而出的呢?是因为没有了道,又失去了德,然后忘记了仁和义,所以,礼脱颖而出了。换言之,礼的出现是因为天地失道,失德,失仁,失义,所以,这些好东西没了,坏东西“礼”就雄踞天下了。为什么老子会这样说呢?因为在他看来,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好像是一个人菩萨心肠,冬天施衣,夏天施粥,见到不平事就吼一吼,遇到难过的人就帮一帮,外面的人只要提起他,都会竖起一个大拇指,善人啊,有德的人啊。这样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下德”之人。什么是“上德”之人呢?一个地区匪患严重,有人去了之后,官匪一家,让人不齿,但从此这个地区再也没闹过匪患,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逍遥快活,而那个令人不齿之人,就是“上德”之人。看出来了吗?老子讨厌的是什么人,作秀的人啊。在他看来,“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有心作为。“礼”为什么让老子看不上,是因为“礼”教化人都是扬着胳膊强引别人,譬如让人别随便杀人,别随地吐痰,别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别对老师不敬,这都是“礼”在扬着胳膊强引别人。而一个有道的国家,人根本不会随便杀人,不会对老师不敬,不会欺凌弱小,不会贪欲横行,所以,在老子看来,“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没有了德行、仁义才有了礼存在,若是“礼”再管不住人类,人类注定会祸乱,譬如墨西哥,黑道横行,敢跟政府抗衡,这就是“礼”管不住的结果。最后,老子说,大丈夫当立身敦厚,不要心存侥幸,要存心朴实,不要虚荣和华而不实,朴实敦厚才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1 19:17:17 +0800 CST  
昔者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出高低贵贱的?奴隶社会?应该还要往前。人分出高低贵贱以后,高高在上的人从来就是让人仰望崇拜,或者名留青史,或者遗臭万年,但低贱的人,或者淳朴,或者善良,或者凶恶,或者残暴,都不会留下任何的姓名。自古以来,低贱往往是不受重视的,说不受重视是好听的,如果换个不好听的说法,低贱者历来是不被上位者放在眼里的。但是,正如河谷想要充盈必须保持流水,否则就要干涸,万物如果不能保持生长,那万物必会灭绝一样,侯王若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位置,恐怕就会倾覆。侯王怎样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位置呢?很简单,按照“道”的方法统治万民就可以了。怎么按照“道”的方法呢?保住根本啊,就像一棵树,根保住了,就有枝繁叶茂的一天。若是根本保不住,即便上面枝繁叶茂,枯萎也是分分钟的事情。那什么是“根本”呢?上的根本是什么?是下啊。没有下,怎么会有上。你见过几百米的高楼没有台阶吗?你见过一个地区只有官没有民吗?所以说,没有下,怎么会有上。就像没有低贱,怎么会有高贵一样,贱就是贵的根本。古话说,人不能忘本,可人总是忘本,为何呢?很简单,本大多数是低贱的,是没那么高高在上的,是不耻于对别人言说的,所以,人总是很快的忘了本。其实,侯王也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忘本,所以,他们总是自称孤、寡人、不谷,但是,称呼着称呼着就忘了本,只要忘了本,天下必然会导致倾覆。历史上的朝代很多,皇帝更多,倾覆的原因很多,有被下面的人篡权的,有被起义军攻破的,有被外族推翻的,但原因说到底只有一个,就是忘了根本,高贵忘了低贱,上忘了下,所以,大厦倾覆了。人是有灵的,如果不能保持灵性,就会面临灭绝的风险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举个例子,地球上万物生长,自生自灭,河谷自然充盈,天地有运行的法则,这些都是因为天地有“道”。有道所以天清明,地宁静,人有灵,河谷充盈,万物得到生长,但无“道”呢?天不清明,冬天就会过冷,夏天就会过热,地不安宁,地震火山频发,自然灾害说来就来,人没有灵,善恶没有标准,黑恶势利横行,强欺压弱,弱朝不保夕,人就会面临灭绝。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活的像个美玉,虽然贵,但却脆,要活的像块山石,虽然便宜,但却硬。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4 19:31:12 +0800 CST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轨迹,就比如万物生长,春生秋收,随着气候变化循环往复,这就是道的运动。比如人的生老病死,有生就有死,有年轻就有年老,循环往复,这也是道的运动。再比如,朝代更迭,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也是道的运动。道的运动循环往复,作用是微妙的,柔弱的,为何?有人肯定有疑问,道如此强势,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顺应它就成功,不顺应它就会灭亡,怎么会是微妙的,柔弱的呢?很简单,就像水一样,每个生物都离不开水,水滋润大地万物,但弱水无声,水并不强硬。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物质,有形物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物质,何解?就比如我们用的各种电话电脑,还有化妆品护手霜,以至于我们用的房子,开的汽车,都是看得见的有形物质,这些物质怎么来的呢?都是从其他有形的物质凝炼合成的。譬如这蛇油护手霜,是从蛇油里凝炼而来的,蛇就是有形物质,但这蛇是怎么来的呢?是蛇妈妈产的卵孵化的。蛇妈妈为什么要产卵孵化呢?是因为要繁衍,要生生不息,这繁衍,这生生不息就是不可见的无形物质,所以说,有生于无。你肯定会说,护手霜也就罢了,电脑电话电视机可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嫦娥四号这种航天工程都是人发明出来的,跟“无”扯不上半点关系啊?其实,你错了,再伟大的发明都是要合乎科学原理的,你要向九天翱月,没有火箭行不行?火箭没有燃料行不行?飞行器不按照轨迹运行行不行?探测器随便扔在太空行不行?都不行的。这就是科学原理,是人类总结自然规律得出的科学依据,这就是“无”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5 11:38:56 +0800 CST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唯道,善贷且成。人类有一种爱好,爱好追求极致,譬如最好的玉,没有一丝杂质,最好的演员,演技要好,人品要好,智商要高,情商更要好,还有,成名最好要趁早,越早越好,在娘胎肚子里成名最好……在我们的认知里,模范都应该是毫无瑕疵的,榜样都应该从一而终的,一旦他们有了瑕疵,那就是十恶不赦的罪过,这种认知对吗?不对。老子说了,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譬如最白的雪,里面可是有尘埃的,如果雪里没有杂质,那雪就不是雪,因为它压根就从天上下不来。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一个人为人端方,持证守节,那他最不应该有的就是棱角,如果有了棱角,那他就会到处碰的头破血流,即便为人端方,但也不长久。最好的器物都是晚成的,一个器物,没有经过打磨,没有经过凝炼,没有受过刀挫,没有受过风霜,那这个器物即便晶莹如美玉,也是易碎的。只有受过最烈的风,尝过最猛的霜,器物才会真的成了器物。所以,出名要趁早,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们,醒醒吧,即便很小就出了名,如果没有经过磨练,照样会夭折,即便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后面长长的跑道,难道要用一个姿势去跑?最大的声响,反而听起来无声无息。一个人在世上,都是渴望自己说的话有反响,反响越大,人越高兴。可是,最大的声响是无声无息的,换个说话就是,在你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那声响已经穿透你的耳膜,进入了你的心房,影响了你的行为。最好的例子就是苏联解体,没有前奏,没有后续,只有无声无息的解体,这就是资本主义对苏联最大的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人类畏惧大,动物越大越凶猛,当然没有熊猫宝宝们,人类崇拜大,天最大,人最崇拜的就是天,人类想成为大,领土越大越好,权力越大越好,臣服的人越多越好,可是,最大是多大?恐龙够大吧,灭绝了。沙漠够大吧,没有人喜欢住进去。海够大吧,但比海大的还有,譬如,大海,开个玩笑。其实,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你描绘不出他的形状,但就是找不出比它大的东西。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6 11:49:10 +0800 CST  

楼主:晓月听澜

字数:108021

发表时间:2018-12-21 02:08: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6 22:49:36 +0800 CST

评论数:35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