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兴亡过手----郑国霸业兴衰录

抽抽了么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1 08:06:16 +0800 CST  
~~~~~~~~~~~~~~~~~~~~~~~~~~~~~~~~~~~~~~~~~~~~~~~~~~~~~~~~~~~~~~~~~~~~~~~~~~~~~~~~~~~~~~~~~~~~~~~~~~~~~~~~~~~~~~~~~~~~
50




公元前712年,宋国遭到郑国、虢国的联合打击,再次惨败,让华父督看到了希望。

一年后,司马孔父嘉下令举全国之力进行一次大阅兵。

阅兵往往是对外战争的前奏,连续的败绩已经让宋国军人丧失了信心,厌战情绪严重。华父督觉察到蔓延的厌战情绪,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在其中上下其手做点儿什么的机会,趁机在军中大肆散布谣言,司马华父督在阅兵之后将再次起兵讨伐郑国,于是群情激奋,不可遏制。军队中已经出现了哗变的迹象,大批的军士聚集在华父督的太宰府,要求暂停军事演习,与民休息。

面对群情激奋的军士,华父督知道他只需要加一把火,反叛的熊熊烈火就会烧起。

“宋国连年征战,如今再遭败绩。这一切都是大司马孔父嘉一手造成的,他不反省战败的原因,又要再一次穷兵黩武发动战争,这是置民众于水火。是可忍孰不可忍,愿意救民于水火的跟我去司马府,为社稷除此奸佞之臣!”


于是,在一片欢呼之中,华父督以铲除祸国殃民的孔父嘉为名,带领军士们冲进了孔父嘉的府邸,对孔家展开了灭门的杀戮。孔父嘉一族被灭,只有一个名叫木金父的小儿子被家臣保护着逃到了鲁国。一百多年之后,木金父的第六代子孙名声大噪,用一个人的力量使得本来已经没落的孔氏家族重新焕发了耀眼的光芒,并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经久不衰的世家,没有之一。这个神奇的孩子就是后来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老先生。

当然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个版本。

华父督有一天在集市之上遇到了一个美貌无双的美女,一见倾心,几经打探才知道此女为司马孔父嘉的老婆。混的比我好也就罢了,还有这么好看的老婆。于是,华父督默默立下了鸿愿,一定要把这个美艳的女子抢到手。新仇加旧恨,华父督对于孔父嘉的态度由羡慕嫉妒恨立刻升级成为仇恨,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华父督在冲进孔府之后,不但杀了仇人孔父嘉,还将美艳妇人据为己有。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故事,华父督对于这次叛乱都有着周密的谋划,杀孔父嘉只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如果只杀孔父嘉,无异于引火烧身,因为公然诛杀一国的司马,这绝对是要灭族的大罪,宋殇公不会放过他的。华父督的下一步计划就是要继续煽动人群,让他们知道没有退路,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跟着自己去完成更加高难度的谋逆。事到如今,这些义愤填膺的军人们已经不知不觉的和华父督捆在了一起,他们在冲进孔父嘉府邸的那一刻就已经没有了退路。现在,如果想要活下来,这些人只剩下最后的一个选择。

弑君!

华父督在叛乱军队的簇拥下,冲进了皇宫。在朝堂之上,他手起刀落,长久以来的谋划最终实现。但是无论如何谋划周全,现在宋国死了国君死了司马,这将会引发政坛的地震。毕竟,这是一场弑君,大逆不道的弑君。

于是,华父督变身散财童子,派出使者携带重金奔走于郑国、鲁国、齐国这些地区大国之间,请求诸位大佬拥护自己清君侧,不小心连君也一起清了的正义行为。郑庄公在接待了宋国使者,确认了华父督弑君行为之后,大喜过望。这么多年跟郑国死磕的死硬反郑分子宋殇公竟然被自己人干死了,郑庄公估计晚上睡觉都能笑醒。

郑庄公叫来公子冯,把宋国的最新的局势进行了通报。

公子冯闻听此言,简直开心的血压都高了,回想起自己流落郑国已经十个年头了,心中对于重新回到宋国的希望已经渐渐磨灭了。如今竟然能够真的夺回宋国政权的机会,十年以来的各种遭遇和情绪一拥而上,公子冯立马泪崩在当下。公子冯对郑庄公那叫一个感恩戴德,说了很多肺腑之言,但千言万语都说不尽对郑庄公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华父督也很识趣,立刻亲自出使郑国,迎公子冯回国继位,这就是后来的宋庄公。

郑庄公大手一挥,命郑国军队护送宋庄公回国继位。

临行之时,现在的公子冯,也就是未来的宋庄公扑倒在郑庄公的马下,痛哭流涕。

“我这条性命,都是君侯您赐给我的,如今有幸回国接续祖先香火,我一定把君侯您当成天子一样看待,不敢稍有二心!”

于是郑庄公立刻以江湖老大的身份召集齐僖公、鲁桓公、陈桓公等分舵舵主在稷地会晤,为宋庄公正名,并公布了联合声明。声明强调,近期在宋国发生的事件是一个孤立事件,对宋殇公的死表示遗憾,同时支持以宋庄公为领导人的执政集团,表示各国应秉承着不干涉他国内政的要求开展国与国的外交,不谋求改变目前宋国现有的政治秩序。



一朝天子一朝臣,宋殇公倒台了,宋殇公所定的反郑的路线也宣告彻底的破产。而作为枭雄,郑庄公对宋国这个强大的邻国是不放心的,哪怕公子冯哭的再真诚,也是要留一手的。郑庄公拉着齐、鲁诸国为宋庄公举行的这场正名的仪式,一方面是安定宋国局势,让宋国死心塌地跟着郑国走。另一方面,是拉上齐鲁两个区域大国为自己做个见证,意思是宋国国君的位置是我给你的,你以后可不要忘本。

但无论如何,郑庄公是这场交易最大的获利者,通过把公子冯送回宋国当国君,不费一兵一卒,郑国便成功的把一个敌国变成了自己的小跟班。而公子冯临行前的那一番情真意切的哭诉让郑庄公很受用,他甚至有些感动,但是他忘了,权力角逐中的这些表态从来就是听听就好的,认真你就输了。

虽然郑庄公暂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郑国却开了一个坏头,这个坏头引发了春秋中后期国家之间关系的混乱。郑国通过拥立宋国国君,就可以插手宋国内政,就可以使宋国从反郑转变为亲郑。这无疑就增加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今天你可以通过支持他国动乱而获得收益,明天你就可能成为受害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内政的不稳定,就能够辐射到周边的国家,而且引起连锁反应,从而极大地推动国际局势的不稳定。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1 08:07:33 +0800 CST  
@阴冰 2020-06-21 09:20:40
周期时间应该是不确定的,不存在周期差不多的排比。毕竟现在只走了一个阳阴周期。
原始氏族社会到西周末,这是个漫长的阳时期,时间无法确定,至少一万年。
西周末到清末,这个时间可以确定,接近三千年。
至少这一个轮回的时间是看不出规律的,一个至少一万年,一个只是接近三千年。
从这时间是看不出清末开始的阳时期会经历多久的时间,因为没有什么可对比推理。
可能人类历史多经历几轮阴阳反复,就......
-----------------------------
不管什么阴不阴阳不阳,把我帖子顶上去是正事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2 17:19:44 +0800 CST  
~~~~~~~~~~~~~~~~~~~~~~~~~~~~~~~~~~~~~~~~~~~~~~~~~~~~~~~~~~~~~~~~~~~~~~~~~~~~~~~~~~~~~~~~~~~~~~~~~~~~~~~~~~~~~~~~
51 齐灭纪



在遥远的东方,齐国和纪国之间还有一笔陈年的恩怨。

早在西周时期,周夷王当政的时代,那还是一个周王室拥有对诸侯具有压倒性优势,周王说一不二的美好时代。当时纪国国君对于齐国这个邻国心怀不满,就趁着一次朝见周王的时候,去周夷王那里打小报告。

“我王,这次召集天下诸侯来朝觐,诸君毕至,独不见齐国来人。而且齐候好像有好几年没来朝觐了,这分明是藐视大王权威的抗旨行为,请大王一定要提防。”
“齐国到镐京路途遥远,走这一趟少说也要几个月,可能是有什么事情耽误了。齐候没到就没到吧,人没到东西到了也就算了吧。”
周夷王本来觉得一次两次没来报道不算什么大事,而且从山东到陕西这一路上崇山峻岭走一趟也着实不容易,就没往心里去。但是事情怕就怕瞎想,尤其是别有用心的人撺掇,再加上沟通不畅,这就要出事儿了。
纪候于是继续添油加醋说道,“恐怕没有那么简单,齐国远,我纪国也不近啊,要是想来的话,怎么都能来。我听说齐候之所以不来朝拜,是因为齐国正拉拢旁边几个东夷部落,准备趁机作乱。齐国是姜尚之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虽然周夷王贵为天下之主,但是童年不幸,老爸死得早,大权一直旁落在叔叔手中,虽然后来通过发动政变才夺回权力,但是童年的遭遇对于人的影响是一生的,因此周夷王对于觊觎政权的行为有着过分的敏感。于是,周夷王本来就根本没往心里去,但一听纪候这么说,童年的阴影立刻涌上心头,遂勃然大怒。有些事情,本来没影儿的事,你非要往一块联想,那就怎么想怎么有,这在心理学上叫先入为主。但是周夷王没有心理学的常识,又经过纪候这么一忽悠,就彻底掉进了定式思维的坑里了。于是周夷王想,怪不得齐候这么长时间不来镐京呢,再别真的有什么猫腻吧,万事小心总没有错。于是周夷王当即下令,派使者宣齐候赴齐国,召齐胡公来镐京汇报工作。

周王特使到了齐国之后,受到了齐候的高规格的接待。齐候听说周夷王要召见自己,还派了特使前来,也没有多想,当下就收拾东西准备赶赴镐京。毕竟拜见天子是诸侯应尽的义务,想自己也有好几年没见周王了,去叙叙旧也好,就跟着使者上路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齐候一路风餐露宿,千里迢迢的赶到了周帝国伟大的首都镐京,来不及休整就进殿面见天子,但是迎接他的并不是其乐融额的寒暄。一进大殿,齐候就感受到一股肃杀的气氛扑面而来。周夷王坐在王座之上,表情凝重,左右站着很多诸侯,其中就包括背后告黑状的纪候。殿堂之上兵士刀剑雪亮,怒目而视。当中放一口大鼎,鼎下熊熊大火正在燃烧,火焰劈啪作响混杂着沸水翻滚的声音,更增加了现场的恐怖气氛。

还不等齐候开口,纪候向前一步,厉声指斥齐候多年不来朝见天子其实是在联合东夷人准备造反。周夷王根本不给齐候解释的机会,猛地站起来,怒斥其不臣的行为,命人将齐候的官服拔掉,绑起来扔进大鼎中,烹了。

这个消息在当时来说绝对是爆炸性的,周朝立国以来从来没有对一国诸侯大开杀戒,更不要说烹杀这样的极刑。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齐国莫须有的反叛的苗头,同时让齐国放弃对于纪国的压迫态势,周夷王甚至直接命令齐候的弟弟为君,这就是后来史书中的齐胡公。由于周夷王粗暴的干涉齐国内政,对于齐国无异于伤筋动骨。扶立的傀儡齐王投桃报李,下令迁都,以表示不再以纪国为敌。

彼时,周王的权威还在,齐国人只是把怒火倾泻在卖国的齐胡公和背后下黑手的纪候。齐国国内对这种赤裸裸的卖国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冤死的齐候的儿子揭竿而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铲除齐奸的战争,将自己卖国求荣的叔叔杀死,自立为君,史称齐献公。为了表达对自己惨死的父亲的怀念,定其谥号为齐哀公。

从之之后,每一任齐王都将纪国视为天敌,把攻灭纪国为老祖宗齐哀公报仇视为最重大的国家大事。每一位齐王在临终之前,都对跪在床前的即将承继大统的世子殷殷嘱托,都是相同的一句话。

“灭了纪国,为先人报仇。”

逝者如斯,不舍日月。齐国人代代相传的期许,就这样传了百年,现在就传到了齐僖公这个时候。

齐僖公经过多年的经营,终于不断做大,已经成为东方的一个强国。尤其是这几年,通过与郑国签订石门之盟,基本上形成了东西两巨头瓜分天下的局面。而纪国已经在齐国的不断打压之下,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底气,龟缩在胶东半岛的一角。齐国现在的军事实力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小角色了,灭掉纪国,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已经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2 17:22:24 +0800 CST  
你厉害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3 11:15:57 +0800 CST  
~~~~~~~~~~~~~~~~~~~~~~~~~~~~~~~~~~~~~~~~~~~~~~~~~~~~~~~~~~~~~~~~~~~~~~~~~~~~~~~~~~~~~~~~~~~~~~~~~~~~~~~~~~~~~~~~~~
52



在宋国发生华父督之乱,郑庄公拥立流亡的公子冯回国继位为君的时候,齐僖公接着为郑国撑场子的机会,就提出了联合郑国一起剿灭纪国的想法。所谓政治,无非也就是利益的交换,按理来说,这个忙郑庄公应该帮。但是郑庄公有顾虑,简单地说,就是鲁国的态度。

为了实现远交近攻的战略,郑庄公通过不懈的努力,好容易才把鲁国拉到联盟里,成为郑齐鲁三国联盟。而鲁国和齐国同在山东地区,但是麻烦的是,鲁国在纪国的问题上,跟齐国是对着干的。原因很简单,山东这块地方也就三个大国,齐国鲁国和纪国,而齐国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再放任齐国吞并纪国,那么下一步被削弱的就只能是鲁国了。所以,符合鲁国国家利益的是,联合纪国对抗齐国,形成相对稳定的三角格局。


齐国是一定要打纪国的,而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的,怎么说纪国也是个姬姓大国,必须把盟友郑国拉进来帮忙。鲁国因为自身安全考虑,坚决反对对纪作战,而郑国考虑到鲁国的态度,迟迟不敢下决心。

就当下的这个格局看来,这是一个死结,而且无法打开。但是所谓地缘政治,很多时候都是只看利益不谈对错的,有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事态的发展,就这么不可思议的发生了。

这件让齐僖公头疼不已的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3 16:29:07 +0800 CST  
@阴冰 2020-06-27 02:56:46
睡觉??
-----------------------------
哈哈,不要熬夜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7 22:00:05 +0800 CST  
~~~~~~~~~~~~~~~~~~~~~~~~~~~~~~~~~~~~~~~~~~~~~~~~~~~~~~~~~~~~~~~~~~~~~~~~~~~~~~~~~~~~~~~~~~~~~~~~~~~~~~~~~~~~~~~~~~~~~~~~~~~~~~~~~~~

53



当然,这个转机与郑国有关。

公元前706年,北戎大举攻打齐国,兵锋锐利,齐国无法抵挡。这是自犬戎攻入镐京之后,再次出现异族对于中原华夏民族的进攻,齐僖公广发英雄帖,请求中原诸侯前来救援。

齐国在这些年积极参与中原事物,特别是与郑庄公配合,通过成就郑国霸业的同时,也成为当时华夏民族诸侯国家中的重要一极。虽然没有郑国那么锋芒毕露,但是在很多地缘冲突中积极的进行斡旋,也成为老炮儿一样的人物,很多国家都要给些面子。在收到了齐僖公的求援信后,大部分的中原诸侯都派出了援军。郑国本来就是齐国的战略伙伴同盟,现在盟国有难,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郑庄公亲自拜自己的大儿子世子忽为大将,猛将高渠弥为副将,祝聃为先锋,率领郑军主力,连夜向齐国进发,在历下与齐军会师。

郑庄公精心挑选的主将世子忽,是自己的大儿子姬忽。姬忽,郑国高光时代著名的官二代和猛将兄,其帅气和英武的名声在春秋初年可以说是蜚声国际。为了感谢齐国当年在郑国最困难的时候力挺自己,最终远交近攻实现了破除反郑联盟的目的,郑庄公决定派出郑国最雄壮的远征军帮好兄弟齐僖公,更不要说郑齐之间还有石门之盟的盟约。肩负着老爸的殷殷嘱托,姬忽率领郑国远征军一到对北戎作战的第一线,就立刻开展战场的勘察和排兵布阵。他决定利用历下丘陵密布的特点,布下埋伏,引诱北戎主力来攻。

北戎武装的特点是寓军于民,打仗的时候拼凑起来成为军队,战争结束了又回归游牧民的状态。优点是行动迅速作风强悍,缺点是纪律性不强不善于复杂的战术作战,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世子忽率领诸侯联军迎战北戎军,略一接战就佯装兵力不支退回,把北戎军引入历下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带,这里埋伏着各诸侯国的精锐。被诱入包围圈之后北戎军立刻乱了阵脚,看敌军不出意料的进了口袋,围剿行动立刻开始。姬忽趁乱杀出,阵斩北戎首领大良和小良,并斩首五百,俘虏之人不计其数。北戎经此一败,特别是首领被杀,立刻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闻风遁逃。经此一败,北戎军无组织无纪律的特点就显露无疑,各部落纷纷离散溃不成军,被阵斩和被俘虏的不计其数,齐国所面临的异族的威胁解除。

作为反戎作战的总指挥,姬忽基本上是以郑国的一己之力挫败北戎的进犯,居功至伟,因此齐僖公亲自赴郑军营中劳军。看到一身戎装的姬忽英武无比,加之又是强大的郑国未来的接班人,齐僖公越看越喜欢。这种喜欢已经超出了国君对于大将的欣赏,已经上升为一种老丈人对于未来女婿的那种打心眼儿里的喜欢。于是齐僖公提出想要把自己的宝贝闺女文姜嫁给姬忽,认姬忽为女婿,如此则齐郑两国亲上加亲。

说起来这已经是齐僖公第二次提出要把女儿嫁给姬忽了。

几年前,齐僖公为了巩固与郑国的同盟,提出想要和郑国结亲,把女儿嫁给姬忽。包括郑庄公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郑齐本是盟国,现在两国再结成儿女亲家,郑国就有了用血缘结成的更加稳固的齐国的支持,这是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没想到,姬忽竟然连老爸的话都听不进去,坚决拒绝这门婚事。

《左传》中有记载“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姬忽表示,男人婚配之事需门当户对,齐国这样的大国作为娘家人太过强势,我姬忽高攀不起。

据说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简称外貌协会,他们拒绝女人的理由冠冕堂皇,其实都是因为长得不好看。那么,是因为齐僖公的女儿长得太丑对不起观众么?

《诗经》有云,“岂其取妻,必齐之姜”,意思是说齐女之美艳是天下闻名的,各大诸侯国中的上流社会都以娶齐女为荣耀之事。由此可见,齐国自古就是以盛产美女而闻名天下的,前面说过的嫁给前卫庄公的老婆的春秋第一美女庄姜,就是如假包换的山东妹子。齐僖公的这两个女儿也是人间绝色佳人,大女儿嫁给了卫国的卫宣公,引发了卫国一连串的荒淫故事。二女儿文姜,就更是倾国倾城,原本打算许配给姬忽,没想到被姬忽拒绝。

说道文姜的颜值,在春秋时代是有口皆碑的,放在现在就是妥妥的流量小花。善良且八卦素质极高的郑国人民听说大美女要嫁到郑国当媳妇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甚至创作了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流芳百世,这就是《诗经。郑风》中的著名浪漫小品《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在这首热情洋溢的作品中,郑国人民把文姜的美貌类比为木槿花,还把文姜的德行溢美为佩玉般高洁。就像光彩照人的偶像,往往有着阴暗的和不检点的私生活,文姜美女的品行,一点儿都没有这首诗中的高洁。

齐僖公有几个子女已经不可考证了,但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个,长女孟姜,嫁给卫国国君,次子诸儿,就是后来的齐襄公,老闺女就是这个长得最漂亮的文姜。齐僖公同志事业有成,但是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忽略了子女的教育。儿子吕诸儿与文姜年龄相仿,自幼在宫中长大,可以称得上是青梅竹马。兄妹之间很少有说青梅竹马的,既然青梅竹马,大概就要奔着下三路娶了。于是,兄妹二人一路从开裆裤玩到情窦初开,由于父母教育缺位,没有男女之防的教育,竟然自然而然的做出了苟且之事。

在普通的百姓家中,这是乱伦之事,是要受到舆论的唾弃的,更何况这是皇家。齐僖公是准备把吕诸儿当做齐国下一任国君来培养的,这种事情要是传出去,国君这个岗位肯定是没戏了,齐国人民是不会答应让一个行禽兽之事的人做自己的领袖的。不幸中的万幸是,还没有闹出人命。对于齐僖公来说,赶紧趁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趁着老闺女还是有几分姿色的,赶紧找个婆家把文姜嫁出去,这个家门不幸的事情也就翻篇了。于是,就有了齐僖公想要把闺女嫁到郑国的事情,郑国是大国,结为儿女亲家也算是脸上有光。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8 21:56:47 +0800 CST  
~~~~~~~~~~~~~~~~~~~~~~~~~~~~~~~~~~~~~~~~~~~~~~~~~~~~~~~~~~~~~~~~~~~~~~~~~~~~~~~~~~~~~~~~~~~~~~~~~~~~~~~~~~~~~~
54




齐僖公自认事情做得天衣无缝,他觉得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趁着事情还没有败露之前,尽快找到接盘手,把生米煮成熟饭,这样天下人就不会什么可指摘的了,谁还没有几段不足为外人道的往事了。于是虽然已经被拒绝过一次,但是齐僖公准备赶快把老闺女脱手的一片痴心并未改变,趁着对姬忽驰援齐国表达感谢的机会,他又一次提出嫁女之事。

但是,有道是上赶着不是买卖,虽然齐僖公老头心里的算盘打得震天响,但姬忽又一次拒绝了这个不太矜持的老父亲,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女儿是长得有多么对不起观众呢。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郑国头号高富帅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放着这么一个大美女,而且是东方大国齐国国君的宝贝闺女,这么稳赚不赔的买卖,根本就不会有犹豫的可能。不为自己,哪怕你为了郑国的长治久安你也应该先答应下来,吃瓜群众们甚至怀疑,莫非世子忽是身体有什么问题吧。

这个问题,确实不是姬忽身体不好,要怪那就只能怪郑国人知道的太多。

作为春秋时代纵横四海的郑国,其错综复杂的情报网是其无往不利的基础。当齐僖公还被两个儿女哄得团团转的时候,吕诸儿和文姜不正常的兄妹关系已经被郑国谍报人员作为战略态势情报,带回了郑国。尽管齐僖公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但是姬忽早就知道了齐国宫闱之中发生的这点儿破事儿,并且对齐僖公心里的小九九一清二楚。

“从前我对齐国没有什么功劳,尚且不娶文姜。现在我有功于齐国,就更不能娶文姜了。如果我这样做的话,那么世人岂不是要怀疑我救援齐国的动机不纯了。”姬忽的答复冠冕堂皇,简直没有任何可供指摘的地方。

齐僖公打着如意算盘来了,但是千算万算,没有想到郑国世子姬忽竟然还是一句话,死活不同意。放着大美女不要,理由竟然是自己有功于齐国,姬忽同学真的不是脑回路清奇的问题,而是知道的太多的问题。

这世界啊,还真的是知道的越多,烦恼越多,此乃亘古不变的真理。

话虽这么说,但是从巩固郑齐关系来说,娶文姜是符合郑国的国家利益的。看着姬忽屡次的不给齐国领导人面子,郑国最德高望重的重臣祭足都看不下去了,跑出来劝姬忽。

“哪怕从您将来能成功继位的角度来看,您也一定要娶齐女为妻。君上儿子很多,姬突、姬亹这几位公子都有竞争储君的实力,如果没有强力外援,将来承继大统者花落谁家尚未可知。”

说白了,这就是个政治婚姻,将来您喜欢找谁您找谁都不耽误,但是齐国这个粗腿是一定要抱上的。虽然姬忽贵为郑国世子,但是郑庄公有好几个儿子,说到继承权,别的儿子也是有可能的。当前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先应承下来,把齐国这个粗腿抱上再说,否则夜长梦多,最终鹿死谁手未可知。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但是姬忽还是听不进去。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左传·桓公六年》

根据《左传》的记载,郑世子忽斩钉截铁的拒绝了老臣祭足的建议,断送了把齐国作为自己政治靠山的最后的机会。不过,由于姬忽一根筋的行为,为后世留下了“齐大非偶”这样的成语,为博大精深的汉语言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两次被人弄得下不来台,就是普通人也要不爽好几天,更不要说是一言九鼎的一国之君了。但是不爽归不爽,却也无可奈何,生活还要继续,总不能霸王硬上弓去抢婚吧。

齐僖公老爷子被老闺女的婚事愁得都怀疑人生了,这么如花似玉的闺女难不成要砸在手里了。

很快事情出现了转机。

几年之后一次齐鲁的常规盟会中,鲁君鲁桓公突然向齐僖公提出求亲的请求,齐僖公简直有一种绝处逢生的狂喜。于是,秉着好事宜早不宜迟的原则,齐僖公当场应允,并迫不及待举行了订婚典礼。同年秋天,鲁国权臣公子翚前往齐国迎亲,齐僖公大喜过望,竟然罔顾周朝礼节,不但亲自送,而且还把宝贝闺女一直送出了齐国的边界。

在终于要告别的最后,齐僖公俨然一个心事重重的老父亲,既欣慰闺女终于解决了终身大事,但又不舍得闺女从此嫁做人妇。不知道他心中是对于闺女的不舍多一些,还是对终于成功脱手没有沦为中国最早的剩女的欣喜多一点儿。一番执手相看泪眼之后,看着宝贝女儿被鲁桓公牵着消失在地平线。只是,不知道目送人群远去的齐僖公有没有看到鲁桓公头顶隐隐的绿光。

不幸的是,这抹绿光在不久之后就变成了一道闪电划过了春秋时代的天空,最终演变成了轰动天下的国际政治丑闻。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2 09:19:43 +0800 CST  
@风姿物语2019 2020-07-02 20:48:17
楼主写的不错,加油
-----------------------------
感谢捧场!!!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2 22:49:01 +0800 CST  
@风姿物语2019 2020-07-05 22:20:05
郑国和后来的魏国很像,虽强盛一时,然而,地处于中原四战之地,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如果要强大,必须要从邻国别人身上割肉,这是个致命伤,各国犬牙交错,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郑国和后来的魏国,衰弱是必然。再加上郑国处于晋国和楚国两强之间……后来的魏国,魏文侯一代枭雄,奠定了魏国近百年的霸业,可惜,魏惠王要玩一统三晋的游戏,妄想重现大晋国的荣光,被各国群殴,魏国迅速衰弱下去。
-----------------------------

我觉得后来吞并郑国的韩国也差不多,虽然守着上党高地自保没问题。但要开疆拓土就要从魏国和赵国两大强国身上割肉,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吃了我,你就成了我。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6 17:51:50 +0800 CST  
~~~~~~~~~~~~~~~~~~~~~~~~~~~~~~~~~~~~~~~~~~~~~~~~~~~~~~~~~~~~~~~~~~~~~~~~~~~~~~~~~~~~~~~~~~~~~~~~~~~~~~~~~~~~~~~~
55



把话再说回来。

姬忽没有听从祭足的劝告,拒绝了齐僖公的一片善意,同时也就又一次浪费了与齐国结成紧密同盟的机会。虽然成功的避免了被戴绿帽子的可能,但是同时也算是失去了齐国这个大国的支持。天予不取,自遗其咎,但是现在距离姬忽尝到意气用事的恶果还有几年,现在他依然是意气风发的郑国世子。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虽然想要跟郑国结为儿女亲家的想法再一次落空,齐僖公有些失落,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对于参加驰援齐国的各位诸侯国都是要一一尽到地主之谊的。但是如何确定犒劳的顺序却成为摆在齐国人面前的一个问题,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礼仪就是尊卑顺序,是一切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齐僖公斟酌再三,觉得这个事情可以运作一下。

首先,鲁国人是周公旦后人的国家,在立国之初就被周天子钦定为东方诸侯之伯,也就是东方诸侯的老大哥,而且拥有为天子统御东方诸侯的职责,在传承周礼方面的传统最为浓厚。让鲁国人来确定犒赏顺序的话,各国都没有什么指摘之处。

其次,如果依照周公旦他老人家定下的礼仪大统来说,尊卑顺序是要严格以立国的远近亲疏顺序来定的。这样算下来,虽然郑国现在拥有雄霸天下的实力,但是却是东周初年才立国的,到现在不过几十年。而宋卫这些国家都是西周时期的老牌诸侯,立国时间动不动就二三百年了,十之八九要排在最后的。

第三,如果鲁国人死脑筋,不顾及郑国的国际地位,非要把郑国当做小弟来看待的话,必然会引起郑国的不满。那么,出于面子问题,郑国必然会大为光火,转而迁怒鲁国。如果郑国跟鲁国关系持续恶化,不再考虑鲁国的态度,那么联郑伐纪的这个事情就如箭在弦了。而且,姬忽这个小子也太不识抬举了,竟敢几次三番的不给自己面子,让鲁国人杀杀他的威风也是极好的。另一方面,把鲁国推到前面当垫背的,郑国人也不会把怨气撒到齐国身上。

于是,这个恶毒的坐山观虎斗的计策就正式出炉了。

于是齐僖公对于鲁国的礼仪传承大拍马屁,委托鲁国人代为排定接受犒赏的顺序。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齐僖公的意料,鲁国人没有让齐僖公失望。当鲁国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拿出接受封赏的花名册给齐僖公看的时候,其结果简直和他所设想的一模一样。鲁国人根据周王室分封顺序作为排序的依据,将郑国列在了花名册的最后一位。并且反复解释,虽然郑国在此次援齐抗戎中功勋卓著,但是根据周礼,郑国立国时间最短,排在最后是周朝根本大法周礼的规定,是有法律依据的。

但是面子这个问题是不能摆事实讲道理的。

郑国的首席代表姬忽对这样的结果当众发了飙,虽然在找老婆这样的事情上小伙子有点儿糊涂,但是在见荣誉就上者方面来说,这孩子还不算糊涂。但是鲁国人自诩为天下礼仪之邦,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一点儿都没有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不好意思。根本没有理睬郑国未来国君姬忽的抗议,顽固的将处于国力最为强大时期的郑国排在了最不起眼的位置。有道是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郑国在当时的春秋是有着说一不二的江湖地位的,然而鲁国人却不把准霸主郑国放在眼里,实在是让姬忽觉得没有面子。于是面对鲁国人的傲慢,姬忽拒绝接受鲁国排定的顺序和齐国给予的赏赐,率领着郑国代表团愤然回国了。

姬忽回国之后,第一时间就向郑庄公汇报工作。

“君上,此次援助齐国抗击北戎,郑国作为主力,阵斩了北戎的两大头领,俘虏戎人不计其数。经此一站,戎人北逃,对华夏的威胁彻底解除。”

“我儿辛苦了。传我令下去,犒赏三军。”

姬忽千恩万谢之后,继续说,“只是还有一事,需要向君上汇报”。

郑庄公说,“我儿请讲。”

姬忽说道,“战后齐国委托鲁国排定受赏的座次,鲁国竟然枉顾我军之军功,将郑国排在诸国之后。下臣觉得此事关我郑国国体之荣辱,断然拒绝接受如此之安排,愤而归国,请君上惩戒。”

“鲁国这些学究,我郑国军威盛壮,焉能排在陈蔡之撮尓小国之后。前些年鲁国发生政变,要不是寡人和齐僖公大军压境为鲁桓公压阵,现在鲁国还不知道谁坐在庙堂之上呢。公子翚跪在殿下请求为其国君加冕的场景我现在还记着,鲁国竟然如此过河拆桥。是可忍孰不可忍,鲁国这是自找不痛快。”

郑庄公闻言,勃然大怒。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6 17:56:12 +0800 CST  
天涯间歇抽风

今天发的又没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7 18:32:57 +0800 CST  
~~~~~~~~~~~~~~~~~~~~~~~~~~~~~~~~~~~~~~~~~~~~~~~~~~~~~~~~~~~~~~~~~~~~~~~~~~~~~~~~~~~~~~~~~~~~~~~~~~~~~~~~~~~~~~~··

56




作为一个枭雄来说,喜怒不形于色是最基本的修为,那么郑庄公为了一个面子问题就要跟鲁国兵戎相见,这似乎不符合一个小霸王的风格。尤其是,在不久之前郑庄公还几次三番的要跟鲁国搞好关系,在鲁国几次拒绝之后还是软磨硬泡不改痴心,而且还拉上齐国给自己做中间人。

事有不寻常,则必有蹊跷。

因为此时郑庄公的心中,鲁国的重要性已经不比当年了,当年对鲁国的极尽谄媚和如今的对鲁国大开杀戒的都是郑庄公对于时局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我们只能说,此一时也,而彼一时也,

想当年,新生的郑国正处在野蛮生长的时期,扩张速度惊人。郑国的扩张就意味着与郑国接壤国家的被挤压,于是周边的宋卫等老牌诸侯国结成了广泛的反郑联盟。立国不久的郑国在周边国家的打压之下,举步维艰。为了打破反郑联盟的围追堵截,郑庄公只能寻求远在东方的齐鲁的力量,使其成为周边敌对势力的牵制,而鲁国则是对宋国形成牵制的重要一环。在这种情况下,与鲁国建立紧密的同盟关系,让鲁国为了郑国跟宋国翻脸,才是最符合当时郑国利益的重中之重。所以一时之间,抛媚眼送礼物,乃至于强行送土地,各种下三滥的求交往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现在,反郑联盟早已名存实亡,而宋国在郑国持续的打击之下,政权也彻底崩溃。郑庄公更是通过扶植了流亡的公子上位成为宋庄公,使得宋国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转向,从原来的反郑变成了现如今的亲郑。飞鸟尽,良弓藏,没有了宋国的现实威胁,鲁国的重要性大大缩水,郑国也有打击鲁国的现实要求的。但是,鲁国毕竟是历史盟友,鲁郑之间的盟书墨迹未干。打,可以打,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儿子姬忽带回来了鲁国人公然把郑国排在诸侯受赏的最后一名的严重外交事件,郑庄公顺势表演了一把离愤怒了,遂下定决心出兵讨伐这个老学究鲁国。郑庄公将对鲁国的作战计划知会了东方的盟国齐国,说明了鲁国对郑国所犯下的人神共愤的罪行。鲁国一直以来暗中资助纪国跟齐国捣乱,齐僖公早就看着鲁国不顺眼了。齐僖公一石三鸟的计策正在按照他的预想发展着,所以齐僖公非但没有劝架,而且义正词严的表达了对于鲁国行为的愤慨,并且高调宣布要与郑国组成国际纵队讨伐鲁国,把自己才是这一起国际纷争的始作俑者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要知道,如果不是齐国指定鲁国为犒赏诸侯的司仪的话,这事儿根本就不会发生。一根筋的鲁国人,确实是被齐国算计了。

于是,公元702年的冬天,郑国和齐国、卫国组成了国际武装,讨伐鲁国,攻击了鲁国的郎地。郑国和齐国,代表了当时中原和东方地区的最强武力,再加上趁机扫秋风的卫国,鲁国毫无招架之力,草草组织的防守被联军凌厉的攻势所击溃。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鲁国认怂,和联军在郎地签订了城下之盟,联军撤走。

虽然打败了,城下之盟也签了,但是鲁国人并不服气。在以鲁国为第一人称所编写的史书《春秋》中,鲁国人再次重申鲁国按照诸侯国分封顺序来排定劳军顺序这一原则是正确的,甚至搬出周礼为自己背书。

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
《左传.桓公十年》

鲁人左丘明在《春秋》的注释著作《左传》中郑重表示,虽然三国联合起来打我们鲁国,但是真理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为了表示对于郑国国际霸权的最严正的抗议,坚持把郑国排在齐国和卫国之后,简直堪称肉烂嘴不烂的典范。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7 23:03:23 +0800 CST  
~~~~~~~~~~~~~~~~~~~~~~~~~~~~~~~~~~~~~~~~~~~~~~~~~~~~~~~~~~~~~~~~~~~~~~~~~~~~~~~~~~~~~~~~~~~~~~~~~~~~~~~~~~~~~~~~~~~

57




眼看着郑国和鲁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始作俑者齐僖公郑重其事的派出了使者,跟郑庄公讨论联合攻打纪国的事宜了。

这个时候,郑国已经没有是否需要顾忌鲁国面子的问题了,于情于理也得帮齐僖公这个忙了。毕竟,作为全方位战略合作盟友,齐国这些年帮了郑国不少的忙,实在是没有理由再拒绝齐国人了。


于是,郑齐两国约定,第二年秋天合兵一处,攻打纪国。

但是,风声鹤唳之中,再生变数。听说郑齐两个天下最为强悍的军事集团气势汹汹的要来打自己,纪国国君这下算是慌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纪候把周边的诸侯全都过了一遍,觉得现今的天下已经没有哪个诸侯是这两巨头的对手了。如今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去求周天子了,周天子这个面子虽然不值什么钱,但是天下共主的名头说不定还能拿来救急。

于是情急之下,纪候把国库中最好的宝贝打包装车,运到镐京。风尘仆仆的跪倒在周朝的大殿之上,泪眼婆娑的哭诉。

“大王,想当年先王与周公封姜尚之后为齐国诸侯,为防止其作乱,亲自册封我纪国先祖为诸侯,并委以监视齐国之重任,至今已有数百年之光阴。我纪国历代国君不敢辜负先王重托,兢兢业业。如今齐国坐大,与郑国狼狈为奸,意图吞并纪国,请大王念在同宗同种的面子上一定要挽救我纪国啊!”

这个时候的周天子是周桓王,周平王的孙子,就是当年一上来就玩权力制衡,让郑庄公失去周王室卿士位置,最终搞得周王室和郑国双边关系恶化的那个周王。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现在的周王室的实力跟郑国就更是无法同日而语,但是多年前与郑庄公之间的龌龊往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再加上在东周时代,周王室被当做吉祥物已经被晾在一边很久了,现在居然有诸侯主动上门请求主持公道。亲不亲戚的倒无所谓,关键是一车一车的金银财宝晃得人眼晕,实在是不忍拒绝。


“爱卿言重了,自王室东迁以来,王道之不存久矣。请叔父放心,寡人一定为纪国匡扶正义。想我周王室实力虽不济,然周天子这个牌子我谅天下人还是要给几分薄面的。爱卿可选一女进宫,寡人纳其为妃,则爱卿与王室结为皇亲,不信天下还有谁能如此大胆,公然攻打皇亲之国。”

周桓王大喜过望,热情的接待了纪候一行,并当即就把为纪国主持公道的事情应承了下来。

“如此则善莫大焉,请问婚期如何确定?”纪候大喜过望,没想到周桓王为了这几车金银财宝连这种假结婚的手段都使出来了,看来有钱能使鬼推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既然周桓王放了话,纪候赶紧趁热打铁,把这个事情定下来,免得夜长梦多,在生出什么枝节来。

周桓王说,“形势紧迫,此时需要尽快安排。寡人这就派使者去鲁国,请鲁国国君作证婚人,爱卿也尽快接爱女来镐京完婚。”

就这样,郑齐两国人马还没集结完毕,纪候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周桓王的老丈人,而且还是鲁国国君给做的证婚人。

齐僖公一听到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心想纪候这小子玩的也太野了。这要是齐郑两国再浩浩荡荡的去打纪国,就相当于公然跟周王室作对了。虽然说周王室的军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但是毕竟周王这个时候还是天下共主,与周王室为敌这个事情在春秋时代还是太过惊世骇俗的行为。

齐僖公思前想后,斟酌了半天,觉得这个事情还是不能轻举妄动。于是,轰轰烈烈的伐纪之战,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结束了。但是大军好不容易集结起来,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再开回去,跟士兵们都不好交代。于是,郑庄公建议,既然纪国不能打了,那不妨顺便教训一下鲁国。齐僖公一想也是,纪国这些年来跟齐国明里暗里的作对,背后总是有鲁国人似有似无的身影,教训一下鲁国也是有百利无一害的。

于是,摄于周天子老丈人的名分,齐郑两国在纪国边境上耀武扬威了一番,也没有敢于踹开纪国的国门。而是调整兵锋,直奔鲁国,一阵横冲直撞之后凯旋回国。鲁国人心里面这个憋屈啊,给人当了一回婚礼司仪,就被人一顿暴打,真是招谁惹谁了。于是,鲁桓公派出使者,向周天子通报了齐郑两国的霸权主义行为,要求国际社会对于齐郑两国进行谴责和制裁。

用一场假结婚挽救了纪国之后,周桓王自信心爆棚,心中汹涌起姬周先祖百年光荣岁月,而如今王权衰微,他觉得他应该做点儿什么。齐国虽然可恨,但是这么多年来还算给自己面子,而且两国之间的纠纷由来已久,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指摘的地方。但是这个郑庄公太可恶了,齐国打纪国,有你郑国什么事,你一个外人在这里面上下其手,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当年周郑交质以及后来两国交恶的往事涌上心头,周桓王怒从心头起,他觉得他跟郑庄公之间的陈年老账应该做一个清算了。

于是面对鲁国使者,周桓王龙颜大怒。

“齐国打纪国,两国的恩怨已久,眼光宜放长远,如今两国息兵,可喜可贺。而郑国跋山涉水帮着齐国,这就是其心可诛了。而且郑候作为王室的左卿士,常年不来镐京履职,对待这种公然吃空饷的行为,我们要旗帜鲜明的予以反对。”
周桓王越说越生气,他决定让郑庄公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别在这儿占着茅坑不拉屎。

“传我的命令,即日起革除郑候左卿士的职务,卿士的职责由虢公全权负责”

就这样,继周郑交恶,周桓王将郑庄公由右卿士降级为左卿士之后,进一步将其免职,最终实现了剥夺他在中央的政治权力。郑庄公的被免职,意味着周桓王将周王室与郑国的矛盾彻底公开化,也就使郑庄公失去了打着周王室的旗号为自己干私活的可能。虽然失去了周王室的政治资本,但是郑国在这十年之中已经变得足够强大,已经成功突破了反郑联盟的围堵,成为当时天下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也就是说,被周桓王免职,对于郑庄公来说可能只是面子上的问题,对于郑国的实际打击并不大。

非但如此,此时的郑国在郑庄公的运筹帷幄下已经基本完成了周边的区域整合,俨然中原的霸主,令周天子黯然失色。面对周桓王前来宣布罢免的特使,郑庄公表现的非常不屑一顾,当即怼了回去。

“都什么年代了,还玩天子权威那一套。他不待见我,我还不鸟他呢,谁稀罕在洛阳的虚职。回去跟老小子说,既然都免了职了,从今以后我也不再去洛邑朝觐什么周王了。大路朝天,从此就各走一边吧。”


周桓王想到郑庄公会被激怒,但是确实没有想到会这么激烈。作为臣子,郑庄公这样的态度就算是彻底摊牌了,本来就势同水火的两国关系就更加紧张了。郑庄公的回话让周桓王觉得很没有面子,新仇旧恨纠缠在一起,是时候做一个彻底的了断了。

一场大战,如箭在弦。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8 16:58:31 +0800 CST  
@阴冰 2020-04-23 02:49:19
楼主,郑庄公这个只能叫谋术,只是术的成面,谈不上略。
以多打少是任何人都想的到的,郑庄公通过强硬的实力加术谋定了对宋国的胜势罢了。
好比你举的泡妞例子,大胆表白,送礼请客,发动女人的身边人劝,这样玩是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很刺激,好比通过自己的运作围猎了一头野兽般,一头姿美的野兽,这成就感玩起来很刺激。
我还没玩过女人,不知道怎么玩才是最高境界,但你这就是物质层面的玩罢了,在世俗层面是......
----------------------------
@太阳的另一端 2020-07-09 10:40:33
楼主不用理会这神叨叨的
-----------------------------




哈哈,来的都是客
都是帮我顶帖子的好同志

大家加油啊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9 11:59:50 +0800 CST  
@风姿物语2019 2020-07-09 15:14:30
楼主,东周的首都是洛阳,不是镐京啊
-----------------------------


你说的是齐胡公那段吧,那个时候还是西周呢,那时候还没迁都呢。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9 16:11:43 +0800 CST  
~~~~~~~~~~~~~~~~~~~~~~~~~~~~~~~~~~~~~~~~~~~~~~~~~~~~~~~~~~~~~~~~~~~~~~~~~~~~~~~~~~~~~~~~~~~~~~~~~~~~~~~~~~~~~~~~~~··

58






郑庄公在这个时候,可以说霸像初现了,在春秋初年的几场政变都有郑国或有或无的身影。如果说卫国的政变有其内部力量博弈的因素,鲁国政变具有偶然性,宋国的改朝换代则完全是在郑国外部压迫和扶植反对势力之下导致的动乱。尤其是在强硬干涉宋国内政,扶立宋庄公返回宋国为君的事件中,郑庄公肆无忌惮的炫耀自己的武力,已经通过自己的地区霸权开始染指周王室的权力了。

要知道,根据《周礼》的要求,诸侯国之间的国际事务的最终仲裁权是归于周天子的,更不要说诸侯国国君更替这样的大事。现在郑庄公公然支持另外一个诸侯国宋国政变,竟然绕过周天子,自己拉了几个帮手,就把公子冯变成了宋庄公。这样的事情,已经是赤裸裸的无视天子法统了,而通过各诸侯国竟然能够认可这样的情况发生,说明天下诸侯已经更加认同霸主,而不是天子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周桓王面对越来越变本加厉的郑国,他决定周郑两国的恩怨已经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了。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发动战争是大事,必须要名正言顺。

于是,周桓王郑重其事的颁布诏书,历数这些年来郑庄公所做的蔑视朝廷权威的不臣行为。一方面是表示师出有名,维护周王室天下正朔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郑国不臣行为彰显于天下。周桓王决定亲率王师讨伐不臣的郑国,定下攻打的日期,并且郑重其事的行使天子特权,召集诸侯大军参与攻伐。周桓王一定是这么想的,你郑国当年盗用我的名号就能联合几大诸侯痛扁宋国,如今我广发诏令,自然是天下云集,兵锋所指之处所向披靡。

但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诏令已经送出去很久了,但只有陈、蔡、卫三个小国响应。其他的大国要么说国内有事,要不就装没听见,反正就一句话,不应征召。

与此同时,郑国这里,战前会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召开。郑庄公任命二儿子姬突为主帅,让他分析目前的战局以及战法。

姬突说,“周王召集天下诸侯,仅陈蔡卫三国应征,说明周王的轻启战端是不得人心的。周军羸弱,自不足虑。陈国刚刚遭遇政变,国内不稳,其军没有斗志。蔡卫两国乃我之手下败将,不值一提。”
“虽然如此,但周军乃天子之师,与之接战恐为天下诸侯诟病。”郑庄公说出了他的担心。
“有线报称,周军为中军,陈蔡卫三国军队为两翼,如此则首先猛攻两翼,不与中军纠缠。若两翼败退,则中军立孤,自然无力再战。高渠弥将军苦心设计了新的战法,正好在此战中验证一二。”

“寡人不担心败,只是担心胜,毕竟对面站着的是周天子。刀剑无眼,如果天子在战阵中重伤或者阵亡,恐怕不好收场。因此,此战一定要克制,分出胜负即可,万万不可赶尽杀绝”郑庄公担心的问题不是输赢的问题,而是哪怕赢,也不要让对方太难看。

商议完毕,郑国军队整装迎战,双方对峙于繻葛。

果不出郑军主帅姬突所料,周天子自领周军主力作为中军,周公率偏师与陈国军队担任左军,蔡国和卫国联军为右军。郑国这边,则祭出了最新研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鱼丽阵。

我们知道春秋时代的战争是车战,作战双方通过战车之间的一冲一突实现对对方进行打击的目的。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战车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存在巨大的空间,战车在进攻中非常容易被冲散,失去队形。郑国大将高渠弥提出的鱼丽阵,就是改变传统的车战队形,在战车之间的空隙填补以步兵。以五个步兵为一个单位,称之为“伍”,分散在战车的前后左右。改变了战车冲锋中各自为战的状态,使得各战车通过步兵联合起来,车兵与步兵交叉火力互相掩护,形成密切协同和攻防迅速转变的阵型,从而实现了多兵种的统一协调。

用鱼丽阵的阵型集结起来的郑军,根据确定的战法,首先冲击左右两翼。陈、蔡、卫三国本来就打算跟着周天子扫扫秋风,压根没打算真打,相继崩溃,退出战场。周桓王率领的中军失去了两翼的侧应,完全暴露在郑国军队的面前。郑军大将祝聃杀的兴起,早把郑庄公说的要克制的话抛在了脑后,一马当先冲到阵前,瞄准周桓王,弯弓搭箭。

周桓王眼见着左右两军溃散,正在想是在硬挺一会儿呢还是现在就撤,忽然看见一员猛将直奔自己就来了。一箭应声射来,周桓王赶紧躲,但是还是正中肩膀。可能是周桓王平日里在宫里养尊处优惯了,动作就有些慢,也可能是祝聃这一箭射的太突然,周桓王根本没有想到这天下竟然有人真的敢拿箭射自己。

周朝六百年,大小战争无数,射出的箭更是不可胜数,但是这一箭却是历史性的一箭。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的国人都是天子的臣民,现在第一次有臣民敢于反对周天子,并且箭射王肩。周天子号称君权天授,自带无敌光环,竟然也会像个寻常人一样被箭射中。于是,周军军心大散,再也支撑不住了,全线败退。

祝聃看周军败退,还想着策马追赶,郑庄公赶紧派人将其喝止。

“将军这是准备做什么去?”

祝聃答道,“敌军败退,战机转瞬即逝,当然要乘胜追击了。”

郑庄公继续问,“追上去准备擒贼先擒王么?”

祝聃觉得莫名其妙,“那是自然。”

“谁是王?”

“当然是周王了。”祝聃觉得莫名其妙,这不明知故问么。

“那敢问将军抓住周王之后当如何处置呢?”

祝聃猛地一下开了窍了,周王是天子,虽然战斗力再渣,那也是天下共主。刚才自己一时冲动,搭箭射中了王肩,已经是大逆不道了。要是再冲上去抓住周王,或者失手杀了,那可就真的是要把天捅漏了,自己的小命能不能保住还是个问题了。想到这里,祝聃冷汗一下子流了下来。

“君上真是远见,小臣太过鲁莽,那么现在该当如何?”

“即刻鸣金收兵!”

于是,一声令下,在战局之上占尽优势的郑国大军收兵回营。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09 22:12:02 +0800 CST  
@飘飘的樱花 2020-07-11 12:25:46
建议作者多一些学问考证的精神,再出来写书。历史上的商纣王并不是昏君,妲己也非惑主,周之所以起兵是因为纣王的改革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
-----------------------------

首先,我不是做研究的,也没有做考据的必要。本来就是图一乐,何必认真。您觉得好,就接着看,觉得不好从此江湖一别山高水长。其次,纣王妲己不是本帖的重点,没有必要费太多的字,码字虽然不费笔墨但是费脑细胞。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11 16:28:59 +0800 CST  
~~~~~~~~~~~~~~~~~~~~~~~~~~~~~~~~~~~~~~~~~~~~~~~~~~~~~~~~~~~~~~~~~~~~~~~~~~~~~~~~~~~~~~~~~~~~~~~~~~~~~~~~~~~~~~~~~~~~·

59




当天晚上,郑庄公派出郑国最德高望重的大臣祭足带上厚礼,代表自己出使周王的中军营寨,看望了负伤的周桓王,并且对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表示遗憾。祭足表示,郑国与联军对垒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郑国上下无意与周王室为敌,无意中让领导受伤,实在是刀剑无眼,请周王谅解。

祭足不愧是政坛的老江湖,一番话说的有理有利有节。战端是由周王挑起,郑国是逼不得已才勉强应战,至于误射王肩,实在是误会啊。名义上上是道歉,实际上是示威。也就是说,郑国完全是正义的自卫行为,受伤是你周王自找的。打又打不过,说也说不过,周桓王纵使心中想亲手杀了郑庄公这个老匹夫也只能徒呼奈何。

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权威和名分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军事力量上的不如人,周桓王只好带着伤口灰溜溜的回到洛邑。这场战争虽然参战的国家不多,但是影响巨大,天下的诸侯都在眼睁睁的等着这场对决的结果。这场周郑之间的总对决,以周王室的全面失败宣告结束。繻葛之战虽然是一场小战役,一天不到就分出了胜负,但它却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周王室的权威开始了加速的崩塌。

政治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说权威和法理是上层建筑的话,那么军事实力就是支撑它的基础。一旦失去基础,凭借权威的惯性,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是长此以往就只能是土崩瓦解。周郑交战,是周郑持续交恶之后的一次总的爆发,探究这场战争的细节已经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郑庄公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代霸主,为后世的齐桓公晋文公们在如何称霸中原这个问题上,进行了路线上的探索。

那就是如果王室权威的崩塌已经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的话,天下大大小小的诸侯该当如何自洽,意图称霸者应该如何面对自己日益膨胀的实力,为它找到出口。是选择继续把皇帝拉下马,然后再踏上一万只脚,让权威扫地。还是把王室作为一个吉祥物供奉在庙堂,然后在旗帜之下为自己的霸权谋得一种合理性。很显然,郑庄公选择了第一条路,并且用强大的战争机器为自己开路。

短期看来,郑庄公所选择的这条称霸之路,效率很高。但是它所蕴藏的危机也很明显,就是用强权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秩序,会理所当然的被更加有活力的新的强权所迫不及待的打破,因为没有人会保证永远国运昌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郑庄公的这种模式,有效但是不可持续。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郑国也不过是完成了一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环。尊严和权威,虽然看上去不堪一击,但其具有强大的制约力和建设力,他背后支撑着一个国家虚无缥缈但是无所不在的国运。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后来称霸的霸主们,在看到郑庄公和郑国的命运之后,纷纷选择了第二条路线。也就是尊王攘夷,让周王室作为一个吉祥物继续存在,一直到秦始皇扫荡域内一统六合之时,才宣告终结。

当然这是后话,现在的郑国,国运昌盛。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11 21:37:49 +0800 CST  

楼主:子非嘉澍

字数:177882

发表时间:2019-11-20 18:30: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7 12:53:42 +0800 CST

评论数:8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