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兴亡过手----郑国霸业兴衰录

历史车轮滚滚不舍昼夜,当一个时代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便会以标志性的冲突的形式发生系统性的变革,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六百年的周朝发展到东周,也就是春秋这个时代,已经处在了变革的前夜。

春秋时代的大势是固有的封建体系解体,周公确定家天下的制度随着不断的分封,姬姓王室实力和势力越来越小。分封制度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确实是具有先进性的政治体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封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疑。与此同时,晋、齐、秦等蛮荒边疆地区伴随着土地兼并势力不断扩充。这种此消彼长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苟延残喘。

周王室实力不断衰落的同时,边鄙势力在野蛮生长,病树前头万木春,整个春秋时代就是天子逐渐式微和诸侯逐渐作大的过程。称霸,就是春秋时代的主旋律,春秋五霸则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但是这一场大戏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角色,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就是郑庄公。郑庄公以上,中华大地上扮演主角的一直都是周天子或者是周王室,从郑庄公开始,各大诸侯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华夏的舞台。春秋战国三百年,是各方势力争夺霸业的三百年,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百年的称霸的开创者是郑庄公。虽然史家公认的春秋五霸不包括郑庄公,是是非非不予评说,但庄公开创的强人政治时代是毫无疑问的。虽然被称为春秋小霸,但后世的齐桓、晋文等霸主无疑是接过其旗帜,在王权羸弱的大时代下,完成了民族的存续。

郑庄公原名姬寤生,算是个苦孩子,虽然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之骄子,但老妈厚此薄彼,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老二。虽然说老幺一般都受宠,但是这个老妈的偏心眼儿都匪夷所思,不光对郑庄公从小挑鼻子挑眼,而且后来还跟老二串通一气准备弄死老大。历史上牛逼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特别低调特别能忍,郑庄公也是,忍了二十年,终于把弟弟这个威胁彻底打掉。

郑庄公的不易,还在于他所接手的政治遗产并算不上丰厚。

郑国是西周分封最晚的国家,其始祖是周宣王的亲弟弟,到郑庄公时也不过三代而已。从地缘政治看,郑国地处四战之地,周边环境极其不利。郑国地处中原,北边是实力强大晋国,西边是天下共主周王室和西戎强国秦国,东边犬牙交错着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中等强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郑庄公制定了远交齐鲁进攻宋卫的政策,瓦解了反郑联盟,这与张仪给秦国定下的远交近攻简直是如出一辙。在南方,郑庄公纵横捭阖,积极与南阳盆地的汉阳诸姬结成广泛同盟,大大减缓了楚人北上的进程。郑庄公联合诸国在恶曹召开会盟,标志其霸业达到了顶点,一个弱国在春秋初年率先称霸,而且还是在外部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其伟大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巨无霸的秦晋楚的称霸。

但是郑国的霸业称得上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郑国霸业达到顶峰的第二年,郑庄公撒手人寰。郑庄公的身后,四个儿子因为王位的争夺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内战,郑国国内和国际环境持续恶化,迅速泯然众人,郑国的霸业迅速终结。再加上此时南方的楚国、北方的晋国、西北的秦国都已经完成了域内的整合,开始疯狂的扩张。地处四战之地的郑国沦为极大强国轮番碾压的墙头草。

郑国极盛而衰,但是丝毫不能削弱郑庄公的伟大。

作为动荡岁月的第一个大佬,郑庄公的过人之处,其一是隐忍低调,其继位之初就遇上了弟弟造反的事情,他隐忍二十年,一举解决了执政危机。其二是出手狠辣,毫不留情。其三是稳定性超高,挫败周王室的进攻以及弟弟叔段的反叛之后,能够把握分寸适可而止,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毛泽东对郑庄公也有过评价,“春秋时代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很厉害三个字堪称毛泽东对于历代君王的最高评价,确实有点儿匪夷所思。 如此之高的评价恐怕跟初生的新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与郑庄公执政时所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有着相似之处,于是心生惺惺相惜之情。

但无论如何,此人确实挺厉害。

剧透到此结束。大戏开场。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0:30:29 +0800 CST  
先列一个大事年表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1:25:58 +0800 CST  
前1044年,武王伐纣,周朝开始
前841年,周召共和
前773年,宣王中兴结束,幽王继位,郑桓公始封
前771年,犬戎入京,郑桓公战死,西周结束
前770,平王东迁,郑武公执政
前744,郑武公死,郑庄公继位。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1:27:00 +0800 CST  
前721卫桓公攻郑
前720 周郑交质,周桓王继位;郑齐石门之盟
前717 宋攻打郑国长葛。
前714 郑联合齐鲁,假命伐宋。北戎侵郑,公子突大破北戎。
前712齐鲁郑三国灭许。郑四地交换周温原十二邑。鲁隐公被杀,公子翚拥立鲁桓公。
前710 宋国政变,华父督杀宋殇公,迎回公子冯,是为宋庄公。
前707 郑齐联合灭纪。周郑繻葛之战。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1:28:23 +0800 CST  
发年表居然有敏感词,什么情况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1:29:01 +0800 CST  
前699 郑、鲁、纪对宋、齐、卫、南燕(七国混战)。齐襄公病故,齐僖公继位。
前698 郑、鲁曹地会盟,恢复对鲁国关系。宋联合齐卫陈蔡攻入郑都,祭足不许出战,郑大败。
前697 郑厉公联合雍纠暗杀祭足,事泄,雍纠被杀,郑厉公奔蔡,郑昭公复位。
前696 鲁宋卫蔡合兵攻打郑国。
前695 高渠弥杀郑昭公,祭足与高渠弥拥立公子亹为君。
前694 齐僖公与文姜有私,杀鲁桓公。为立威,齐僖公借口伐卫,杀公子亹与高渠弥。祭足迎公子婴为君。
前680 郑厉公攻克大陵,傅瑕做内应杀郑子婴,郑厉公复位。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1:29:15 +0800 CST  
中间有一段发不出来,说是有敏感词



只能这样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1:30:16 +0800 CST  

~~~~~~~~~~~~~~~~~~~~~~~~~~~~~~~~~~~~~~~~~~~~~正文开始



郑庄公的故事要从他的老祖宗们创业维艰开始说起。

公元前1044年,武王伐纣,揭开了周朝六百年的历史进程。

登基为周武王之后的一天,姬发坐在王座之上思潮迭起。

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他总是会想起他率领着众多的诸侯武装冲进伟大的殷商首都朝歌城的那个下午。他踏过无数残缺的肢体和残破的垣壁,甚至经过著名的酒林肉池,他还冲上堆满各种金银珠宝的鹿台。商纣王面对无可挽回的失败,不愿受辱,在城破之前自尽身亡,与他的稀世珍宝们一同毁灭。周武王仍然选择砍掉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纣王的首级,虽然人已经死了,这看上去是个多余之举,但是对于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西周政权来说,却是具有极端重要的象征意义。殷商被姬周斩首示众,一个新的执法者或者说天下的主人就此诞生。然后周武王奋力的举起代表着殷商王权的白色大纛,宣告自己作为天帝的代理人接过了玄之又玄的天命。

同时,也是在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文王姬昌,原本是商纣王治下周地的诸侯,由于广施仁德被纣王视作最大的威胁,借着方国进贡的借口将文王缉捕,囚禁于殷商的国家监狱,羑里城。武王姬发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的哥哥也被纣王派人抓到首都朝歌,处以极刑。为了折磨姬昌,纣王命将长子烹了,做成肉羹逼姬昌吃下。七年之后,姬昌在狱中含恨死去。

对于周武王来说,这是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

当然,周武王在砍掉纣王头颅的时候,并不叫武王,他的名字叫姬发。周,是取代殷商的崭新王朝的代号。周武王的四弟,也就是第一代周公的姬旦确定了家国一体的封建体系之后,根据其兄一生之生平为其进行的盖棺论定。武,是美谥,所谓威彊敌德曰武,周公用一个“武”字褒奖其兄开创姬周六百年基业之功勋。而这种在君王亡故之后用一个或者两三个字为其一生功过得失进行盖棺论定的做法,被周之后的帝国承继下来,一直到三千年后的辛亥革命才宣告终结。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对于上古时代的殷商与姬周都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重要地位甚至超过了战争。于是,一片火海之中的殷商国都之中,周武王甚至来不及下令禁止起义的人群四处劫掠,就匆忙的命四弟姬旦设立祭坛,举行祭天仪式,感谢皇天上帝以及周人先祖的护佑。

姬旦是周武王的四弟,在周文王的几个儿子之中,姬旦与武王姬发的关系最为融洽,自从武王下决心起兵之后,姬旦就一直作为哥哥的得力助手陪侍在左右。姬旦这个名字现在可能知道的不多了,但是他在武王登基后,被任命为周朝历史上的第一任周公,他对于华夏民族的文化贡献是如此的无以伦比,以致于虽然周朝六百年有无数的周公,但是我们一般说起周公,指的就是周公姬旦。

为了对这位伟大的先人表示尊敬,下来我们将不再称姬旦,而是称周公。

在周公主持的祭祀的大典上,周武王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殷商贵族作为献祭鱼贯而入,衣衫褴褛。这些前朝遗民现在的身份是祭品,是囚徒,是战俘,他们规行矩步的行礼如仪,对着周人的神祇跪拜,五体投地。这一场景的印象对于周武王的冲击是如此的剧烈,甚至超过砍下商纣王这个天下最伟大君主的头颅给周武王所带来的视觉的冲击。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1:33:17 +0800 CST  
002




周武王想了很多。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八百年的殷商有着光辉的先祖,他们手中也曾经不可辩驳的握有着天命,但是天命一旦发生改变,这些曾经高贵的殷商贵族竟然如此的可怜和不堪。在耻笑这些成群结队成为战利品的可怜虫的同时,周武王禁不住的想,我们周人的子孙,会不会也有一天被别的部族屠杀,成为别人的战俘,穿着最为卑贱的衣服,毕恭毕敬的拜祭别人的祖宗。

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战争的场面又一次回荡在周武王姬发的脑海。

这场最终导致了一个王朝覆灭的战争叫牧野之战。这场战争推进之迅速取胜之侥幸,一直到现在还让周武王心有余悸。周人囿于岐山之周原,原本是没有实力击败富有天下的殷商王朝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殷商王朝并没有显露出末世王朝的疲态,正好相反,被后来称为昏君典范的商纣王,其实其武功在历代君王中起码能位列前三的。商纣王,名为辛,史书上称之为帝辛,其在位期间对外征战频繁,将国土扩大到东夷的地界,也就是如今的山东沿海一带。这在上古时代,已经是无法想象的辽阔疆域了。对内施政强硬,对于周人、羌人等方国施以铁腕统治,使王权实现了亘古未有的至高无上。周武王下决心讨伐殷商的时候,商纣王的部队刚刚经历了与东夷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最终屠灭了东夷的大本营徐州,将中原与东夷的广阔土地连成一体。

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殷商虽然取得了对东夷的伟大的胜利,但是代价很大。不光主力部队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陡然扩张的国土需要很多的兵力进行驻防,使得帝国的防备更加的捉襟见肘。周武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对内部极度空虚的殷商王朝的致命一击的。

周武王率领着号称八百诸侯的同盟军,一路摧枯拉朽,只用了二十天就推进到了朝歌城下。惨烈的战争在朝歌的郊外展开。由于商王朝的正规军在对东夷的战争中损失严重,商纣王只好命令就地发给战俘和奴隶武器,投入战争抵挡盟军的进攻。战俘和奴隶,用来壮声威吓唬人可以,但是真正上战场就只能是自己的麻烦。果然,两军交战之时,殷商的战俘武装临阵倒戈,与周武王的队伍一起将商人最后的正规军剿灭殆尽。《尚书•武成》对于战斗场景是这样描述的,“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血流漂杵,这个流传于后世的成语,形象的描绘了一副惨烈的人间地狱的场景。

虽然胜之不武,但是失败者是没有机会要求胜利者公平公正公开的。此刻的殷商王朝,就像一个吃得太多的勇士,腹中的食物还没有转化为身体的力量,就被一个比自己瘦小的多的对手猝不及防的击倒。

周武王回忆,正月出发,二月就攻入了朝歌城,不到三十天就宣布殷商灭亡。这,实在是太快了。要知道三千年之后,全副现代化热核武装的英美联军,推翻萨达姆政权尚且用了五十六天。如果考虑到冷兵器时代,围城战动辄几个月或者经年不下,这样的战争推进速度堪称上古时代的闪电战。

作为农业民族的部落首领,周武王有着深重的忧患意识。

通天之塔,为什么说倒就倒,铁打的江山,为什么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历史的悲剧,还会不会重演,新生的周人政权能不能长治久安?

突然成为天下之主的周武王,并没有多少胜利的喜悦。作为小邑的周鲸吞了大邦商,其实周边的威胁依然存在,而且迫在眉睫。斩首行动成功,虽然砍掉了商纣王的头颅,但也只是端掉了殷商的首都,殷商旧部的势力其实损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战败后,商人的一部分退到辽东和朝鲜半岛,大部分的残余势力和同情殷商的方国武装则依然散布在中原各地,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反攻倒算。而且四个方向上也有各种异族,西戎东夷南蛮北狄,这些躲在暗处的蛮荒势力也在等待时机,给予新兴的周王朝以致命的一击。

突然的胜利,其实不是万事大吉,依然有大量的平叛和安抚的工作需要去完成,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1:35:09 +0800 CST  
003




带着满心的恐惧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周武王姬发找来了帝师兼战前总指挥的姜太公,向他请教。

“大业初定,但殷商余孽仍有死灰复燃之势,且四夷不宁,攻伐一触即发。太公前所言称天命在周,不知是否会有变数,周人是否能保有天下,江山是否可守?”

“当年文王降生之时,曾有玄鸟衔来丹书,以示天启。大王若要得到社稷长保之天机,须斋戒七日,祭祀皇天与先祖,微臣方敢授以治理天下之道。”姜太公轻捋长髯,神色凝重的说道。

周武王闻听此言,遂退下,毕恭毕敬的斋戒七日。

七日之后沐浴更衣,完成了繁琐的祭祀皇天的礼仪之后,又态度谦恭请姜太公教诲。

姜太公一袭朝服,手捧丹书,深施一礼后娓娓道来。

“天道循环,往复不息。今我周人得皇天眷顾,受命于天,然不可放肆嚣张而蹈殷商之覆辙。若要奉天承运兼之社稷长保,全在仁一字,得之以仁守之以仁。如果社稷得之以仁,守之以仁,江山可传百代;如果社稷得之不仁,但是守之以仁,江山可传十代;如果得之不仁,守之不仁,社稷的倾覆就在当代。”

周武王经过一番沉思之后,仍然是一脸疑惑。“殷商冥顽暴虐,我周人愤而起事大举义旗,天下应者云集。牧野之战摧枯拉朽,那么周灭商,到底算是仁还是不仁?天命到底在不在周?请太公不吝赐教。”

“此乃天命,不可说。但承袭天命须临深履薄谨小慎微,如果天命灭商为仁,若守之不仁,则社稷传十代。若天命灭商为不仁,若守之不仁,则社稷倾覆就在当代,不可不慎重。”作为周文王时代的老臣,姜太公的谆谆教导不可谓不语重心长。

“以仁治国就要汲取殷商对内残暴的前车之鉴,纣王虽然失去天命,但把商人当做亡国奴随意处置的做法绝不可取。不但要给与商人以生存之保障,还应保留殷商的宗庙,让商人能够有祭祀之所。请大王下令,使商人仍然在朝歌繁衍生息,姬周之王公贵族不得妄加戕害。同时,为了防止殷商中心存异志者趁机作乱,请设立三监之地,命肱骨心腹之臣镇守,以防万一,方为万全之策。”

姜太公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一般让周武王茅塞顿开,自然是千恩万谢而出。

从这一天开始,周武王毕恭毕敬的遵循姜太公的教导,励精图治,并将各种名言警句和名人名言镌刻于桌子上椅子上门上窗户上。只要能看见的地方都命人刻上字勉励自己,提示自己不要忘了上天的警示和姜太公的谆谆教导。三千年后,一个叫做鲁迅的小孩子,把“早”字刻在课桌上,以勉励自己不要迟到,这可能是周武遗风。

这个典故在《尚书》中有所记载,这就是“丹书受戒,户牖志铭”。

姬周的国家层面的十年计划虽然明确下来了,但是眼前的威胁还需要拿出执政的勇气和智慧加之解决。最为急迫的燃眉之急当然是对付殷商的残余。

为了争取最广泛的支持,周武王一改殷商过于残暴的对内政策,对殷商遗民采用了怀柔的政策。周武王命周公旦在洛阳附近建设成周,将殷商遗民从中原各地迁徙至此,封为宋国,保留了殷商的祖宗社稷让商人得以祭祀,并以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为宋国的君主。然后设立邶、鄘、卫三国,并分别派自己的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为三国之君,对殷商的宋国进行监控,号称“三监”。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0 11:36:16 +0800 CST  

004



除了稳住前朝遗民,功臣和参加牧野之战的同盟者也需要有个说法。

姜太公作为灭商之战的重要参与者,周武王把其子孙封到了山东半岛,这就是齐国,毕竟是开国头号功臣,给了个侯爵。后来到了周成王的时候,怕离着这么远万一出点儿什么事,不太好控制,又在齐国旁边封了三个姬姓国家,鲁国、燕国和纪国。灭商有功的芈姓诸侯分封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而且爵位很低,只有子爵。但是问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周王朝的实际控制区。面对着最高统治者的无耻和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些姓芈的华夏族人没有气馁,通过数百年的与三苗、百越人的斗争与融合,终于成为后来春秋时代威震华夏的超级大国,楚国。

对于顽固的反动势力,当然要冷酷无情的予以镇压。秦这个倒霉孩子,在商朝的时候由于站队不慎重,为商纣王冲锋陷阵,最后终于被周武王的正义之师拿下。周武王把秦部落发配到西北给天子养马。一方面是利用秦人会养马的这个优点给新兴的周帝国多多储备战马,马这个东西虽然现在看起来就是动物园的宠物,但是在冷兵器时代由于其无可替代的机动性看成是古代的野战坦克。另一方面,是让秦人去挡住西边凶悍的犬戎人,一举两得。

周武王的分封,有理有利有节,既发展了进步势力又团结了中间势力,还打击了顽固势力,堪称是上古时代的统一战线。

有周一朝一共有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分封,周武王时代周公所主持的这次分封是第一次。通过这次分封,商人被三监牢牢的监控起来,周边的蛮族也在糖衣炮弹和加官进爵之下稍稍平息,似乎一切都在慢慢的变好。有一本小说叫做《封神榜》,说的是皇天后土诸位天神帮助周取得天下后,由姜太公主持将各天神的尊号通过天帝这位全能神进行确认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对照西周的历史来看,这个封神其实就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缔造者所设计并推行的分封制度,而周公正是这种分封制度的总设计师和施行者。

似乎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通过一番的分封之后,似乎皆大欢喜,社稷永固了。但是天不假年,周武王整日忙于政事,日夜殚精竭虑,就在推翻殷商王朝之后仅仅过了四年,王朝的缔造者周武王,一病不起,而后不久撒手人寰。

姬周的社稷刚刚有了一点儿稳定下来的迹象,突然又是险象环生。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1 12:32:10 +0800 CST  


005


周武王死后,其嫡长子继位,是为周成王。

由于周成王继位的时候年纪很小,就由周公姬旦摄政,代替周成王行使行政职权。本来,这是一个在非常时期使周王朝保持先进性和正确发展道路的利国利民的安排,但是管叔有了想法。

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的二儿子,周公姬旦是老四,而管叔就是周公的三哥。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哥哥管叔鲜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心想就算兄终弟及也轮不到你老三,我老二还在呢。于是管叔鲜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姬旦有趁着主少国疑的机会谋权篡位,所谓“周公将不利于孺子”。管叔鲜以清君侧的名义煽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蔡叔、霍叔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破鼓更有众人捶。眼看着作为监工的管、蔡等人自己先造反了,以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看到了机会。殷商的旧贵族势力本来就对故国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机复辟,积极的响应管叔的号召,于是地处东夷的商人旧部纷纷起事,参与了叛乱。

东夷地区大概就是现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江苏北部的广大地区,也就是说不光三监地区乱了,整个帝国的东方和南方都是一片沸腾。新生的的姬周政权面临了自建国以来最为危机的时刻。

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旦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周公不负众望,力挽狂澜,用了三年时间平息了域内之乱。

第一年,周公兵锋直指叛乱策源之地殷商旧都朝歌,再一次与殷商残余作战。杀武庚、灭管叔、擒蔡叔,以雷霆之势平灭了始乱者。第二年,周公向着趁乱而起的东夷发动了攻势,一路势如破竹凯歌高奏,史称“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为了趁着获胜的余威,进一步开疆扩土,在殷商讨淮夷军事成果的基础上,将周王室的权威继续向东推进。

第三年,周公再次开动战争机器,挥师攻伐在此次叛乱中助纣为虐的奄国,并无往不利将其攻灭。奄国灭亡后,丰、蒲姑等山东北部诸方国也相继投降,周王朝的统治势力进一步扩大,疆域扩大到了渤海黄海边上,周王朝国力急剧膨胀,风头一时无两。

经过三年风餐露宿的军旅生涯,周公回到了首都镐京。周公心中没有一点儿凯旋的欣喜,因为虽然叛乱暂时被平息了,但是他越来越感到重重的危机已经风雨欲来,已经再也经不起风吹草动了。经过三年的南征北战,周公已经真切的感到,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鞭长莫及的问题,危机随时会再次爆发。地处函谷关之内的镐京,虽然地势险峻雄关环伺,但是距离中原太远。一旦关外有事,根本来不及有所动作。

于是在周公的亲自主持下,在商朝旧都不远的洛阳建造周朝的第二首都,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并放置九鼎定都于此。号称天下第一鼎的何尊铭文中记载周成王五年“宅兹中国”即是此事,这也是“中国”二字第一次见诸史实的记载。镐京地区的国家行政区域被称为宗周,由周天子的嫡传继承人管理,而洛阳地区的第二首都被称为成周,由周王室的庶出继承人管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1 17:45:38 +0800 CST  
006




作为牧野之战、三监之乱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同时也眼看着巨无霸一般的殷商王朝轰然倒地,只剩下一地瓦砾,周公对于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有着切骨的感触。他已经从父兄手中接过了这份沉重的政治遗产,面对着尚在幼年之中的周成王,如何避免倾覆的惨剧在这个崭新的君主或者王朝身上重演,是必须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上加以解决的。也就是说,除了硬性的武力手段之外,文化安抚和血缘同化等软性手段在长期的统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于是,经过周公一番沟通天人的缜密的思考与谋划之后,拿出了两个对华夏民族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易》和家国一体的封建体系。先说《周易》,在父亲周文王根据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的基础上,周公根据天地万象为六十四卦的三百多个爻注解了爻辞,从而形成了周易的体系。《易经》是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的渊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可谓中国文化之根。

再说封土建国的体系,为了保持天下的长治久安,周公设计了自上而下一体的分封体系,即天子分封诸侯,建立各个诸侯国。诸侯在封国中再将大夫分封到各封邑,在各自封邑中,大夫拥有为数众多的家臣士人,由这些士人们统管底下的庶民和奴隶。这五个阶级构成了整个国家的基本组织形态。为了保证社稷的稳固,这种封土建国的体系用法律和礼教双重手段来维护这种阶级划分,既用武力又用文化,软硬兼施。让僭越者不仅承担法律上的严重制裁,也要接受道德上的严厉谴责。而这礼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礼。

同时,为了让公室子弟成为周王拱卫四方的柱石,在周公的主持下,在西周第二代领导人周成王时代,再次重启大规模的封土建国。

首先,就是要将殷商的势力彻底的肢解。在殷商贵族的聚集地宋国旁边营建成周地区,作为西周帝国的第二首都,周公亲自负责基础建设,对殷商故旧严密监控。将武庚的卫戍部队彻底打散,改编为“殷八师”,迁徙到边疆,成为西周的边防军,为周帝国看家护院。将殷商的子民交给弟弟康叔管辖,在原来三监的地盘上封土建国,这就是卫国。

其次,要把最信任的人派到各处山河险要之处。周公将最忠实的战友,弟弟召公奭的长子封到燕地,是为燕国。燕国是一块深入夷狄的周朝飞地,背山面水。燕国和南面同姓的卫国和邢国钳制了东夷部族的发展,也阻滞了北狄南下肆虐的步伐。

再次,以“桐叶封唐”作为君无戏言的证明,将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分封到山西高原,这就是后来的晋国。山西有着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脉,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堪称西周的后院,对于拱卫镐京首都的意义更是不可替代。

除了这些分封之外,周公还将大禹的后代被封在了杞国,舜的后代被封在了陈国等等,至于其他的一些未完全开化的部落或是和前朝有着暧昧关系的族群,则都被分封在了边疆蛮荒之地。

经过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诸侯分封,作为中国封建制度最重要基础的封土建国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周朝的国家构建基本奠定。作为分封的主导者,周公已经初步实现“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国”,封国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一直到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不断倾轧才有所改变。明朝的时候有一本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其历史的原型就是这次周公主导的诸侯分封。

通过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体系,周公将周天下切割成各种势力范围,实现了通过封国拱卫中央、为帝国开疆拓土的目的。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6 19:20:28 +0800 CST  
@阴冰 2019-11-29 01:30:30
周朝的开创者们很厉害,武王能在局势动荡中持忍行仁道,那么惨烈的家仇啊。周公更厉害,不仅三年内平定了全国性的大叛乱,第三年还去扩土,而且局势稳定越打越强大,让谁去哪就去哪,个个心悦臣服过好日子,这次的分封更上一层楼,奠定天下。
周公武力内政经济之强惊人。
楼主你这个帖子的眼界更高,大格局啊,吸引我了。你这种大视角让人长智慧啊!!!!!
-----------------------------



哈哈,恭喜你赶上直播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9 09:19:36 +0800 CST  
~~~~~~~~~~~~~~~~~~~~~~~~~~~~~~~~~~~~~~~~~~~~~~~~~~~~~~~~~~~~~~~~~~~~~~~~
007




周公摄政七年之后,周公已经为西周帝国制定了详尽的治国框架,王朝的运作已经走上了正轨,是时候功成身退了。

周公对已经成熟起来的周成王说,“先王创业维艰,社稷草定却鞠躬尽瘁。下臣受先父以及先王之嘱托,制礼作乐,嘉君子贬小人,不可谓不艰辛。兼之平息三监之乱,可谓临渊履薄谨小慎微,至今社稷平顺黎民乐业。下臣现在践行辅政之初的诺言,还政于王。”

从小在周公羽翼之下,受其恩惠,周成王虽已具备了亲征的能力,依然对周公有着天然的依赖。“叔父何出此言,小侄还需仰仗叔父定抚天下。”

周公微微摇头说,“大王您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具备了君临天下的能力,下臣必须将社稷交付于你。但在成为天下之主前,有几句话我必须要告诫于你,望你务必谨言慎行,方才不辜负我周人先祖之辛苦创业。”

周成王不敢抬头,唯敢喏喏称是。

“为君者,须戒除安逸享乐之心,常怀慈悲之心体察民生疾苦,方能享国长久。从前殷商也有过明君,殷商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都勤政爱民,因此国泰民安。而纣王贪图安逸,不顾耗费民力之巨对外连年征战,对内残暴统治,使得殷商覆灭。此前朝执政之鉴,不可不心存敬畏。我姬周之文王、武王,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不敢盘桓逸乐游猎,方有如今之周人社稷。大王亲政之后,不可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不可效法商纣那样迷乱于酒色。若谦虚谨慎,时刻自省,则善莫大焉,非如此,则社稷危矣。”

“小侄谨遵叔父教诲,但是还请叔父万万勿辞,则社稷幸甚。小侄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请教。”

周公显得非常疲惫,闭上了眼睛并不再说话。

完成了政权的交接之后,周公告老还乡。三年之后,病重辞世。

周成王下令将周公埋葬于周文王之侧,并时常亲临祭扫,以示尊崇之意。“我将周公埋葬在先祖周文王之侧,以示不敢以周公为臣之意。”

周公辞世之后,周成王对周公的教诲引以为圭臬之言,并谨言慎行,就像当年周武王对于姜太公的告诫的恪守一样。

《史记》有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周成王在位二十二年,勤勉国事,四夷宾服,周朝国势蒸蒸日上。其继任者周康王忠实的承继其执政策略,国力更为强盛。周成王、周康王执政的将近五十年时间,是西周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后世史家将此二主执政时期并称为成康之治。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9 17:12:28 +0800 CST  
@公有制七十年 2019-11-29 17:19:47
可惜
-----------------------------


兄台何处此言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1-29 17:46:54 +0800 CST  
~~~~~~~~~~~~~~~~~~~~~~~~~~~~~~~~~~~~~~~~~~~~~~~~~~~~~~~~~~~~~~~~~~~~~~~~~~~~~~~~~~~~~~~~~~~~~~~~~~~~~~~··
008


成康之治之后,姬周的皇帝们在周公所设计的国家体系和著名的周礼的规范之下,经过了将近两百年的漫长时间,西周逐渐走过其帝国国势的顶峰,显露出疲态,中央帝国的霸气渐渐显得有气无力。

公元前904年,周夷王辞世,传位给太子姬胡,史称周厉王。不管是当时,还是在千年以降的现在,那一年都是整个西周王朝,甚至华夏民族非常重要的一年。西周的核心执政集团是在惴惴不安中迎来这位新的统治者的,不安的原因是西周开国伊始,首席帝师姜太公曾经给周武王开释社稷长保的天机,并留下了先知一般的谶语。

“社稷得之以仁守之以仁,若得之以仁,守之以仁,江山可传百代;若得之不仁,守之以仁,江山可传十代;若得之不仁,守之不仁,社稷的倾覆就在当代。”

也就是说,第十代君主就显得极为重要,他的成败得失将隐喻着姬周取代殷商的正义性。尽管前面的君主都兢兢业业勤政爱民,但如果第十代君主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丢了江山,就说明周灭商并非仁义之举。而如果第十代君主顺利的将江山传下去,才能说明周灭商是符合天命的。

周厉王,就是西周的第十个君主。

厉,是一个确定无疑的恶谥,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也是周朝六百年中名闻后世的两个昏君之一,第二个昏君就是为了褒姒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史家认为,周厉王时期西周国力的显著衰落以及最终被迫迁都,其根源就是周厉王时期的暴政。但是平心而论,周厉王非但不算昏君,还要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刀阔斧的改革家,但就是运气不太好。

之所以说周厉王运气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前任们的作为实在是太对不起观众了。

成康之治的繁荣,使得后来继任的周昭王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自己一定要超过前任的作为,一定要实现威服天下的执念。就在这个时候,南方的荆蛮,也就是后来的楚国,逐渐作大,也逐渐表现的对周王室不太尊敬。周昭王无法忍受自己权威的被挑战,于是他一次次倾全国之力发动对荆蛮的征讨战争,但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耗费了大量的民力。终于在其执政的第十九年,他第六次率领六军亲征荆楚,这一次输的更惨,全军覆没。周昭王自己也在渡过汉水时,船被荆楚人动了手脚,船过了一半就在汉江之中突然解体,身死汉水。经年累月的倾全国之兵远征,成康之治积攒起来的国本被耗散殆尽,而且全军覆没连国君都死在汉水。不仅动摇了国力,还让周帝国的颜面扫地。从继任者周穆王开始,周王朝开始进入断崖式的下行通道。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01 14:47:02 +0800 CST  
作为牧野之战、三监之乱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同时也眼看着巨无霸一般的殷商王朝轰然倒地,只剩下一地瓦砾,周公对于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有着切骨的感触。。。。。。。。。。。。。。。。。。。。。。。。




发现了一个错别字,应该是切肤的感触,而不是切骨的感触。切骨,那人可能就要挂了。


所幸似乎还没有人发现。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01 22:41:18 +0800 CST  

~~~~~~~~~~~~~~~~~~~~~~~~~~~~~~~~~~~~~~~~~~~~~~~~~~~~~~~~~~~~~~~~~~~~~~~~~~~~~~~~~~~~~~~~~~~~~~~~~~~~~~~~~~~~~~~~~~~

009







这个下行的趋势到了西周第九位国君周夷王的时候,就更加的变本加厉。

周夷王他爹死的早,王位又被叔叔把持了很多年。后来周夷王终于通过政变的方式打掉了叔叔的势力,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王位拿了回来。如果说这种失而复得对于周夷王本人来说是一种幸运,但是他登基后的种种昏庸举动给西周王朝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深渊来说,却又是国家的不幸。

话说经过十几年的周室内乱,周的国力已经大大衰落,再加上继承人的问题闹了很长时间的内乱。此消彼长,边鄙诸侯趁着中央混乱的机会,不断发展壮大,转眼间周天子已经不能控制了。此时最为嚣张的就是楚国了。自从周昭王南征楚国全军覆没之后,楚国算是彻底把周天子看扁了。

此时的楚国,仅仅是一个子爵。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只有方圆五十里的封地,比一个县的面积大不了多少,但经过百年的征战,现在的楚国已经占据了长江下游广大的地区。在连续六次挫败周朝王师进攻,连周王都命丧汉江之后,楚国国君熊渠心中渐渐有了图霸中原的想法。在周夷王成为西周之主后,熊渠便主动派出使者,到镐京为周夷王道贺,顺便提出自己的要求,请求封自己为楚王。周夷王虽然有的时候脑子不太清醒,但是大是大非上还是比较有底线的,对于这种公然觊觎王权的请求当然予以回绝,并且怒斥了楚使。


楚国国君熊渠站在荆山之上,听着回来复命的楚使转述着周天子的不容辩驳的答复。他望着汉江之水浩浩汤汤,胸中充满了壮怀激烈。想当年,楚国先祖鬻熊作为周文王肱股之臣,成为姬周的得力干将。后来熊绎追随周武王参加了灭商的牧野之战,满怀着加官进爵憧憬的鬻熊却只得到了子爵的爵位,还被整族迁徙到荆蛮之地。楚人经历了百年的披荆斩棘,终于拥有了和周王朝叫板的实力。

百年之孤独和怨恨,终于有了赫赫的国威。

就像鼓起勇气表白,却被拒绝的屌丝,熊渠很快就进入了一种气急败坏的状态,他大声的宣布自己的王命。“想我楚国先人为周之基业抛洒热血,最终直落了个小小的子爵,弃之荒蛮之地自生自灭。我们是荆蛮,不需要周王的册封,我们就按照荆蛮的规矩办。楚国下不下雨,可不是周的云彩说了算的”。

他接着说,“那就按照荆蛮的规矩,封我的长子康为句亶王,老二红为鄂王,老三执疵为越章王。而我,是王中之王,楚王!”

从这一天开始,楚王这个野蛮生长的大反派正式登场,并且在即将到来的春秋时代煊赫无比。春秋时代第一次有人敢于公开与周天子叫板,周夷王虽然大怒,但是由于国力孱弱,也无可奈何,只能默许这样的现状。

默许,这样的无奈的词语在后世越来越孱弱的周王室出现的频次将会越来越高。毕竟,这个世界是讲实力的。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01 23:20:56 +0800 CST  
~~~~~~~~~~~~~~~~~~~~~~~~~~~~~~~~~~~~~~~~~~~~~~~~~~~~~~~~~~~~~~~~~~~~~~~~~~~~~~~~~~~~~~~~~~~~~~~~~~~~~~~~~~~~~~~~~~`

010




周夷王一方面无法禁止日益强大的诸侯,致使诸侯之间的攻伐兼并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由于其昏聩的性格,又导致了一桩大冤案的发生。

齐国位于山东半岛,地理位置靠海,有着得天独厚的鱼盐之利,又不断蚕食东南的东夷势力,地盘扩展的非常迅猛。这引起了旁边的纪国的恐慌,于是纪候就联合鲁国制衡齐国。纪候是姬姓国家,跟周夷王是五服之内的血亲,当年又帮助过周夷王夺回王位,有拥立之功,自然是很受周夷王的宠幸。

周夷王三年,为了一劳永逸的遏制齐国的发展势头,纪候在周夷王面前说齐哀公的坏话。周夷王将偏听偏信的昏君气质发挥到了极致,不但完全信任纪候的诽谤,还跟纪候串通起来,将齐哀公骗到镐京,然后直接拿下。

接着在纪候的撺掇之下,周夷王竟然下达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命令,将齐哀公处以烹杀之刑。这个决定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齐国是姬周最大的异姓功臣姜太公的后人,从周武王开始姬周就和姜齐世代通婚,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就对诸侯处以极刑,这在西周历史上还是头一遭。处决了齐哀公之后,为了让齐国彻底放弃对纪国的压迫态势,周夷王下令拥立齐哀公的弟弟为齐候,史称齐胡公。

这种废掉大宗,扶立小宗的事情,对于齐国来说无异于伤筋动骨。由于周夷王粗暴的干涉齐国内政,齐国引发了剧烈的震动。

继位齐胡公一改对外进攻的态势,甚至为了让有拥立之功的纪候满意,下令将国都从营丘迁往更远的薄姑,以示不敢与纪国为敌,齐胡公堪称是一代齐奸。齐国国内对这种赤裸裸的卖国行为表示极大的愤慨,齐哀公的儿子公子山满怀着对父亲死于非命的愤慨,揭竿而起,将齐胡公杀死。做掉卖国贼之后,公子山自立为君,这就是齐献公。

齐献公继位后,下令将首都迁回营丘,并改名为临淄,摆出一副与纪国对攻的态势。齐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经过两次政权的更换,换了三个国君,还完成了两次迁都,国家被折腾的不善,齐献公虽有心杀贼,但却无力回天。此消彼长,齐纪两国的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转换,纪国开始对齐国开始了不断的攻伐。齐国近百年被纪国压迫,不得喘息。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齐国后来的历代国君都是励精图治明主,并且利用其宽广的战略纵深顶住了纪国的压力。百年来齐国将纪国认定为唯一的天敌,一直到九世后的齐僖公才完成了灭亡纪国的历史使命,血海深仇才得以报复。

周夷王就是这样,一方面由于实力不济,对于楚国的公然藐视公室权威无动于衷;另一方面又对诸侯大肆擅杀,引发诸侯广泛的不满。你就可以想象,经过周夷王经过十五年的统治,周朝的家底被折腾成什么样子了。

公元前895年,一代昏君典范周夷王撒手人寰,留给儿子姬胡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老迈的帝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史记》)。

也就是说周厉王姬胡登基之后,拿到手里的是一手烂牌,一个已经破败了几十年的烂摊子。摆在周厉王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是继续前任或者他老爹的冥顽不灵的治国风格,反正这样的状态已经维持了几十年了。选择这条路,非常的轻松,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只是十代而亡的预言很可能就会在他身上应验,而且周室东迁的进程可能要提早百年。第二条道路是大刀阔斧的革除时弊,扭转慵懒腐化的执政基础。也就是说要力行改革,扭转国力不断下降的颓势。改革就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在很多时候是要付出鲜血或者生命的代价的,比如后来的商鞅和王安石。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02 22:11:57 +0800 CST  

楼主:子非嘉澍

字数:177882

发表时间:2019-11-20 18:30: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7 12:53:42 +0800 CST

评论数:8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