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兴亡过手----郑国霸业兴衰录

~~~~~~~~~~~~~~~~~~~~~~~~~~~~~~~~~~~~~~~~~~~~~~~~~~~~~~~~~~~~~~~~~~~~~~~~~~~~~~~~~~~~~~~~~~~~~~~~~~~~~~~~~~~~~~~~

60



繻葛之战后,周桓王在精神和身体上受到了双重打击,虽然心有不甘,但是确实是回天乏力。虽然之后屡次宣称要再讨伐大逆不道的郑国,但是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儿小,终其一生也再没有起兵讨伐过郑国。从此之后,以郑庄公的霸业为起点,诸侯们一个接一个的称霸,春秋这个舞台从这一天开始,每天都在上演着好戏,精彩纷呈。

乱世出英雄,第一个敢于和周天子对着干的诸侯郑庄公得胜回朝,辉煌至极。

经过十年的沃血中原,郑国已经成为中原地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郑庄公离天下霸主只剩下一个名分。他决定做一件前无古人后来的事,把这个名分拿到,因为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老妈和兄弟联合政变的阴影,经历了立国初期周边国家的围追堵截,经历了十年的沃血中原,在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已经56岁。在战事频仍、医疗水平低下的春秋时代,这样的年纪已经算是高寿了,郑庄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种衰老感不时地袭来,这些年尤其明显。

于是,郑庄公觉得,有一件事必须要提上议事日程了,那就是称霸,做全天下说一不二的人。

公元前702年,老迈的郑庄公最后一次跨上战马征战沙场,郑国与鲁国、卫国联合讨伐鲁国的郎地,他要通过讨伐一个东周时期最为老资格的诸侯国,从而确认自己在天下诸侯中的权威。在郑国征战令的感召下,齐国、卫国出兵共襄盛举,在郎地大肆劫掠一番而回。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不顾中原大地还是一片春寒料峭,邀请齐国、卫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国在恶曹举行盛大的会盟。东周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已经开始存在双边的盟会,但是都是对于具体的事物进行磋商的会议,但是恶曹盟会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场盟会,因为与会的诸侯没有任何具体的事项需要讨论,会议唯一的内容就是,尊郑国为诸侯之王。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恶曹会盟的时间选在郎地战役后不久,这就旗帜鲜明的表达了一种态度,即郑庄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霸主。在某种程度上,郑庄公决定宋国的政权交接以及对于传统大国鲁国的讨伐,已经在行使周天子的专有职能。尽管是否像后世称霸天下者那些歃血为盟以及发布共同盟约的仪式,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史学界虽然没有把郑庄公列入春秋五霸的行列,但是给了他一个专属的称号,春秋初霸。因为郑庄公的霸权时代是王霸时代绕不过去的,他对于后世的历史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郑庄公之所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像天子那样公然召集天下诸侯盟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恶曹的这一场空前成功的霸业大会之后,五十七岁的郑庄公终于病倒了,很快就病入膏肓。虽然郑庄公已经为这一天的到来在做着准备,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一天真正的到来竟然这么快。从公元前743年开始,郑庄公已经做了四十三年的郑国国君,他用二十年的时间粉碎了弟弟共叔段的反叛,用十年时间破除了周边国家的反对联盟,用十年时间最终实现了霸业的顶峰。

即将灯枯油尽的郑庄公闭上眼睛,一个个身影在脑海里走马灯似得一一浮现:周平王、周桓王、共叔段、颍考叔、公孙子都、齐僖公、公子吕,这些人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有的人背叛过他,有的人也被他背叛过。但是已经不重要了,在生死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但是,曾经纵马驰骋,脚下是沃血中原的一马平川,此生足矣。

弥留之际,他最为忧虑的还是身后的继承人的问题,世子姬忽虽然勇武干练,但是谋略相对不足,特别是几次拒绝齐僖公结亲的请求,恐怕将来会招来祸端。二儿子姬突虽性格暴虐,但行事果决,似乎更适合在乱世为君。老迈的郑庄公为了郑国的前途,想要纠正这个不知道能不能被称之为错误的决定。在这个最后的时刻,同时也是郑国命运攸关的时候,他没有召见任何一个儿子,而仅仅召见了两代老臣祭足。把自己废长立幼的想法说出来,想托祭足予以支持。

“寡人这场病估计是挺不过去了,生死之事早已看淡,只是身后之事还要拜托您来主持大局。”

“君上您尽管吩咐,老朽必定效死以扶持新君。”祭足头也不抬,语气坚定的说。

“本来已经没有什么可交代的了,世子已经确立多年。但是寡人看世子忽过于仁慈厚道,方今群雄并起,恐其不堪大任。兼之,世子忽屡次拒绝齐国结为婚姻之请,寡人身后恐齐国对我国不利。莫如立公子突为君,此子多谋善断,堪为人主,请贤相主持大局。”郑庄公半卧于床榻之上,气若游丝,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说完了这段话。

祭足听完大吃一惊,说道。“世子忽是嫡子,而公子突是庶出,此废嫡立庶之事不合法理。如此唐突之际贸然如此,恐会引发动荡,恐对郑国不利,老朽断难从命。”

“也罢,也罢。如此,则郑国从此将永无宁日了。”听了祭足的答话,郑庄公知道大势已去,那就放手吧。

其实祭足这样的话也是人之常情,当年确定世子的时候,祭足就力主确定嫡子姬忽为郑世子,而现在祭足的卿士之位也是姬忽投桃报李的结果,这么多年也是尽心为其培植党羽。现在郑庄公竟然要废嫡立庶,如果此事成后,这么多年的努力就将付之东流。一朝天子一朝臣,姬突本来就对祭足偏袒姬忽心怀不满,一旦他继位,命能不能保得住还是问题,更不要说升官发财了。所幸,现在郑庄公弥留,因此祭足决定打消他这个念头。也许是灵魂出窍前的郑庄公冥冥中已经预感到其身后郑国的乱局,他想用最后的一丝力气挽救他一手打造起来的霸业。立姬忽,有外患,立姬突,则会引发内忧,真是左右为难。面对祭足的反对,郑庄公没有作过多的坚持。如果他看到身后四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利打作一团,把郑国几十年积攒的家底挥霍大半,会不会为现在的不坚持而感到后悔。

既然已经确定由世子忽为新君,郑庄公为了身后的政权稳定,做出了最后的安排,把公子突送到宋国,为世子忽的顺利继位消除隐患。公元前701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业的开创者郑庄公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撒手人寰。郑国世子姬忽告别了储君的身份,正式成为郑国国君,是为郑昭公。

至此,郑庄公已经完成了时代交给他的使命,他把一份殷实的家业交给了后来的继任者,他已经看不到身后郑国国运的浮浮沉沉了。但是作为孔子老先生作《春秋》的第一篇文章的男一号,他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记没有人可以抹去,被后人不断的评说。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13 10:43:34 +0800 CST  
已经190楼了,可能又要翻页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14 14:01:42 +0800 CST  
~~~~~~~~~~~~~~~~~~~~~~~~~~~~~~~~~~~~~~~~~~~~~~~~~~~~~~~~~~~~~~~~~~~~~~~~~~~~~~~~~~~~~~~~~~~~~~~~~~~~~~~~~~~~~~~~~

61


称霸,就是平王东迁以降的春秋时代的主旋律,春秋五霸则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春秋五霸有好几个史家公认但是各有分歧的版本,但是无论哪个版本似乎郑庄公都是被排除在外的,似乎郑庄公在春秋时代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当我们审视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霸主和他们称霸的大戏的时候,似乎他们背后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角色,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这就是郑庄公。

孔子编著《春秋》,作为春秋时期最为正统的史书,选择《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作为书的开篇。老夫子用了一个克字,表明了其对于此战乃骨肉相残的不义之战的看法。老夫子用微言大义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郑庄公作为的不懈,从此也开启了史家春秋笔法的先河。纵观历代史家对于郑庄公的评价,传统的观点对其贬大于褒,而且主要集中在克段囚母与射伤桓王。

从某个角度来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果要对历史人物加以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者灌输一种价值观,只需要将其不断脸谱化,并且通过重复,不断加深这种脸谱化。于是,自孔子的《郑伯克段于鄢》的开篇以降,《谷梁传》中说郑庄公是“处心积虑”,宋朝时的《春秋左氏传说》中将郑庄公评定为“古今大恶”,清朝时《左传事纬》中更是将郑庄公定位为“古今之罪人”。总之一句话,怎么难听怎么来。

个人认为对于人物的品评,应该放在历史环境里,而不是依据亘古不变的所谓道德标准。郑庄公的功绩,是得到了普遍承认的,不管是战略上以及战术上,都具备了一切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特质。否则,郑国也难以在危机四伏的东周初年,突破周边国家的封锁逆风而起,成就一番霸业。至于对其诟病最大的手足相残来说,春秋时期体统沦丧,手足相残甚至公然弑君的事件层出不穷,郑庄公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凶残的,比他做得过分的大有人在。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郑庄公的作为不过是那个变革前夜一个苦苦挣扎者的自我救赎。

对于郑庄公的评价,应该给与正确的评价,而不是傲慢与偏见。

郑庄公以上,中华大地上扮演主角的是周天子或者是周王室,从郑庄公开始,各大诸侯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华夏的舞台。春秋战国近五百年,是各方势力争夺霸业的半个世纪,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百年的称霸的开创者是郑庄公。虽然史家公认的春秋五霸不包括郑庄公,是是非非不予评说,但庄公开创的强人政治时代是毫无疑问的。

郑庄公作为国君的嫡子,虽然算得上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但其实是个童年不幸的苦孩子。由于莫名其妙的原因,老妈对他这第一个儿子就是看不上,还跟老二串通一气非要把老大弄死。郑庄公在五十六岁的年纪故去,在郑国执政四十三年,也就是说他当郑国国君的时候也就十二三岁的年纪。十三岁的儿童君主这一忍就是二十年,政治斗争的残酷让一个孩子早熟的可怕。

郑庄公的不容易,还在于他所接手的政治遗产并算不上丰厚。郑国是西周分封最晚的国家,其始祖是周宣王的亲弟弟,到郑庄公时也不过三代而已。从地缘政治看,郑国地处四战之地,周边环境极其不利。郑国地处中原,北边是实力强大晋国,西边是天下共主周王室和西戎强国秦国,东边犬牙交错着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中等强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郑庄公制定了远交齐鲁进攻宋卫的政策,瓦解了反郑联盟,这与张仪给秦国定下的远交近攻简直是如出一辙。在南方,郑庄公纵横捭阖,积极与南阳盆地的汉阳诸姬结成广泛同盟,大大减缓了楚人北上的进程。十年中原纵横征战,郑国具备了春秋初年最为强悍的军事以及同盟力量。郑庄公主导的恶曹会盟,标志其霸业达到了顶点,一个弱国在春秋初年率先称霸,而且还是在外部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其伟大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巨无霸的秦晋楚的称霸。

周王室实力不断衰落的同时,边鄙势力在野蛮生长,病树前头万木春,整个春秋时代就是天子逐渐式微和诸侯逐渐作大的过程。


很显然,郑庄公具备了做出更多更大伟业的条件,但是历史并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合适的土壤。他无法超出那个时代所带来的局限性,面对一片莽原,他无法随心所欲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所能做的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顺应并追随时代之潮流。

郑庄公虽然可以称得上是春秋霸王政治的先行者,但其与后来的春秋五霸有着迥异的区别。或者说,春秋五霸采纳或者刻意回避了郑庄公的某些路线或者误区,并且迎合时代的现实要求,最终才逐渐完成了霸业。

首先,郑庄公所走的称霸路线是绝对意义上的强人政治路线。在前期,通过作为周朝卿士为郑国争取政治资本。后期,则是通过铁腕的权谋和独步天下的军事力量,让郑国独领风骚。而这种完全依靠外部势力和郑庄公个人能力的强盛,由于无法落实在制度层面,是沙中之塔,危机重重。因此后来的事实证明,一旦郑庄公死去,郑国的霸业就立刻土崩瓦解。而后世公认的五霸,无一例外的都在国内进行了政治和军事的改革,在制度层面充分积累了实力之后,才最终在列国的争雄之中实现傲视群雄。

其次,春秋五霸都经过历代君主的斡旋,形成了稳固的联盟和势力范围,通过统一的盟约和行动纲领实现严格控制同盟国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影响力。而郑庄公只是以利益为出发点,拉拢了齐鲁,打压周边的反郑国家,并没有形成稳固的联盟集团。不仅影响有限,而且因利而结,利去则盟散。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郑庄公的全部内政和外交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本国利益,他为了郑国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不惜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使得天子颜面扫地。作为王道的破坏者,郑庄公虽然打碎了一个旧的秩序,但却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新的秩序,在他身后世界重新陷入混乱。五霸深刻的借鉴了这一点,在与周王室的关系上,都主观或者客观上维护了王道的尊严。而对联盟内部,都充当了联盟的协调人和仲裁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替或者延伸了天子的作用。虽然五霸的时代存在战争,但是就全局来说是可控的,在一定程度上的战争也是为了控制战争,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混战。

郑庄公打破了一个旧的世界,却没有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或者说他建立的是一个强者为王的新秩序。在这种秩序之下的世界将永无宁日,因为风水轮流转,总会有新的王者出现。因此,这种称霸之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痕迹,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公元前701年,三千年前的风依旧亘古不变的掠过广袤的中原大地,但是郑庄公已经看不到他身后的世界了。他看不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些后来人一个个登上舞台开始表演,也看不到经过百年的战国,天下终于又归于一统,只是已经换了人间。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16 16:35:49 +0800 CST  
@风姿物语2019 2020-07-17 18:34:27
天下又归于一统,又字多余啊,无论是上古的三皇五帝的部落时代,还是传说中的夏商周三代,都是部落联盟演变的诸侯国时代,都不是真正的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一统时代开创者乃是秦始皇,之前的王的称呼到战国末年,已经不值钱了,显现不出秦始皇的尊贵身份,三皇五帝乃是传说中的有大功德者,所以取皇和帝各一字,皇帝,意为秦始皇将全国范围内大一统,功高三皇,盖五帝,所以,秦始皇是中国大一统的开创者!
-----------------------------

我发现我这个帖子招杠精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19 23:33:05 +0800 CST  
~~~~~~~~~~~~~~~~~~~~~~~~~~~~~~~~~~~~~~~~~~~~~~~~~~~~~~~~~~~~~~~~~~~~~~~~~~~~~~~~~~~~~~~~~~~~~~~~~~~~~~~~~~~~~~~~~~~~~~~~~~~
62





一代枭雄郑庄公驾鹤西去,郑世子姬忽继位为郑国国君,这就是郑昭公,郑国也似乎风平浪静的完成了权力的交接。看上去风平浪静的国际局势,实际上暗流涌动。

在春秋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权力交接都会引发一系列的内政与外交的动荡。郑庄公的辞世,不光给儿子姬忽留下了丰厚的家底,也留下了巨大的权利以及外交的真空。郑庄公已经示范了为了利益,为了称霸中原,甚至可以把周天子踩在脚下,只要你的拳头够硬。于是各个诸侯纷纷跃跃欲试,都希望能够在纷乱的逐鹿中原中分一杯羹。天下人都已经看得出来,周王室以及它身后的周天子都已经无力阻止礼崩乐坏的天下大势了,内部的骚动与外部的纷争交相辉映,整个天下已经处在更大的混乱的前夜。

成为当时天下最为强大国家的国君,郑昭公的政治生涯并不乐观。由于郑昭公曾经几次拒绝与齐国结为婚姻,驳了齐僖公的面子,继续与齐国结盟已经基本上不可能了。那么,郑昭公就只有一个选择了,那就是与周边陈蔡等国建立紧密的同盟,与这些邻国抱团取暖,以守住老爸留下的还算不错的家业。根据这样的施政方针,在祭足的倡导之下,郑昭公在还是世子的时候就迎娶了陈国公主为夫人,并且通过陈国与蔡国的联姻关系,与蔡国也结为盟国。

但是在天下始乱之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联盟是不可靠的,甚至血缘关系都是不可靠的。

就在郑国发生政权交接前,陈国发生了一场动乱,使得郑昭公想要与邻国结盟的想法也难以为继了。

陈国这一场政变是兄弟相残,国君的弟弟公子佗杀兄篡位。从卫国公子州吁弑兄篡位算起来,这应该算是春秋初年发生的第三场兄弟相残的惨剧了。这样的君臣相残、兄弟相残甚至父子相残的惨剧,像是瘟疫一样在中原大地上不断蔓延,人间惨剧不断上演。

陈国的这一场政变,引发了蔡国的嫉恨,并导致了蔡国粗暴干涉陈国内政。

陈国和蔡国的这一场恩怨,说来还是血缘关系闹得。原来公子佗还有一个庶兄,是蔡候姐姐的儿子,从法理上来说比公子佗更加有资格继位为陈候。如果能够将弑君的陈佗除掉,然后拥立自己的外甥成为陈国国君。那么陈国就成为蔡候的外甥之国,陈国将彻底倒向蔡国,甚至有可能成为蔡国的属国,这对蔡候来说是一个致命的诱惑。

蔡候开始积极谋划开展对于陈国内政的干涉,很快这样的机会就来了。

不久就发生了前文所提到的周桓王发动对郑国的繻葛之战。伐郑失败对于周桓王来说是一场人生的重大打击,经过这一场惨败,终桓王一朝再也没有发动过征伐战争。但是对于陈蔡两国来说,本来就是抱着扫秋风来的目的,并没有什么精神的负担,反而趁机为一己之私大肆谋划。

陈国军队的统帅是陈国大夫伯爰诸,他对于公子佗通过弑兄的方式上位素来不服,积极的运作,希望能够通过联络外部势力促使公子佗的倒台。这次随周王出征,他更是没有浪费试探蔡国意图的理由。蔡国的领兵大将是蔡季,蔡候的弟弟,这次出征蔡候交代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趁机摸清陈国的局势并探一探伯爰诸这个陈国军界大员的口风。

蔡季佯装轻描淡写的问道,“风闻贵国国内局势有变,不知现在情况如何?”

“一言难尽呐。公子佗大逆不道,以臣子之身份弑杀陈君,更不要说这是他亲兄。国内对公子佗非议汹汹,不可逆止,大臣们都欲除之而后快,但恐怕力所不逮恐为公子佗党所谋,一时之中难以成事。”伯爰诸本来就记恨公子佗的谋逆行为,早就想援引邻国势力介入推翻公子佗,趁机将陈国的情况和盘托出。

蔡季等的就是这些话,于是立刻说道,“陈公子佗以臣弑君,此乃旷古未见之大逆不道之行,实乃人神共愤,天下人得而诛之。吾君与小臣每论及此事,无不扼腕叹息。若大夫有行大事之举,敝国必当厉兵秣马,唯大夫马首是瞻,共襄盛举!”

“如此拯救陈国于危难之义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小臣敢不从命。小臣伺机请陈佗赴陈蔡边界之处围猎,请大夫率蔡军设以埋伏,趁其不备突出将其诛杀,则大事可济。事成之后,下臣必定拥立蔡候之甥为陈国国君,两国结为甥舅之国,永不相违。”

蔡季大喜说到,“如此,小臣就静候佳音了。”

于是一场里应外合发动政变的谋划,就正式出炉了。伯爰诸回国之后积极运作,联合反对陈佗的势力,并成功的把陈佗诓到陈蔡边界进行狩猎。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猜也可以猜到了,蔡季带领一支精兵进入陈国境内设伏,擒获了陈佗。由伯爰诸代表陈国众臣,宣布陈佗之罪行,将其当众诛杀。

在伯爰诸的拥护下,蔡候的外甥公子跃正式继位为陈国国君,是为陈厉公。

春秋时代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旧有的道德规范和尊卑之别已经荡然无存了,三流国家蔡国竟然敢于进入别国,公然杀害别国国君,其混乱已经可见一斑了。如果我们把周天子基于宗法分封对于诸侯的管束称为纵向的结构,在春秋时期这种纵向的因素就逐渐没落,公子州吁、公子佗这些国内的权臣敢于冒弑君之罪名另立新君。同时,横向的作用就凸现出来,各国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各种名目的联盟关系不断增强。

陈国由于剧烈的国内政变,其对外政策由原来的与郑国结盟,转变成为与蔡国结为紧密的战略同盟。作为连锁的反应,郑国新君郑昭公原来确定的与陈蔡两国抱团结盟的打算也宣告破产。这个是自然,蔡国现在能当老大了,难道还会甘心跟着郑国当老二么?

郑昭公执政的外部基础已经发生了动摇,没有了外援的之后的郑国内政,剧烈的变化已经势不可挡。

很快,郑国的麻烦就来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0 10:44:41 +0800 CST  
~~~~~~~~~~~~~~~~~~~~~~~~~~~~~~~~~~~~~~~~~~~~~~~~~~~~~~~~~~~~~~~~~~~~~~~~~~~~~~~~~~~~~~~~~~~~~~~~~~~~~~~~~~~~~~~~~~~~~
63




郑昭公登基之后,派出使臣通报各国。一国政权的交接往往会导致对外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国际关系的连锁反应,派出使者通报新君登基本来也是一项例行的外交活动。但是就是这个例行的出使行动,导致了郑国后来政局的动荡。

宋国是郑国最大也最重要的邻国,出于对宋国的重视,郑昭公派出最重量级的大臣祭足出使宋国。没想到祭足刚登上宋国的朝廷之上,就被凶神恶煞的宋国大将南宫长万率武士拿下。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对于两个处于交战状态的国家来说,劫持使臣都是严重的外交事件,更不要说现在从名义上来说,郑宋两国还是结盟的友好邻邦。如此不分青红皂白的举动,只能说明一种情况,那就是宋国的对郑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宋庄公决定趁着郑国政权交接,强力接入郑国内政,因为他手中现在有一个重量级的筹码,郑公子姬突。

当年郑庄公确定将郑国托付给世子姬忽的时候,为了避免身后几个儿子为了权力起纷争,就把对其君位威胁最大的儿子姬突送到了宋国。送到宋国的原因是因为,郑突是郑庄公和宋国公族雍氏所生,而雍家在宋国朝政中位高权重,靠他舅舅这边的关系在宋国四平八稳的当个大夫应该没什么问题。而且郑庄公当年拥立流亡的宋庄公回国继位,想必宋庄公出于报恩考虑,也应该会关照下自己这个不太安分的儿子。

说起来郑庄公还是了解自己这个儿子的,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安分,所以把他送到了宋国,但是他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他不甘居于人下的决心。姬突来到宋国之后,与舅舅雍大夫密谋,通过宋国的力量发动政变,拥立自己回郑国夺位。雍大夫赶快把自己跟姬突商议的事情向宋庄公作了汇报,宋庄公对此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立刻召见了姬突。
姬突在雍大夫的带领下,见到了宋庄公,几人寒暄之后,立刻开始交易。

姬突说:“唐突造访,实属唐突,但有一紧要之事需要禀告。小臣自幼深得父王赏识与厚爱,君父在临终前曾经后悔选择姬忽为世子,然卿士祭足为姬忽之党,其从中作梗,闭塞圣听,使得父王更换储君之事未果,含恨九泉。”

宋庄公故作惊讶,“此事木已成舟,郑国的使者不日将来造访,爱卿也已经在鄙国就职,不知公子言及于此是所谓何故?”

姬突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的机会了,能否回国夺位,成败在此一举,他上身微微前倾,语带哽咽的说道:
“根据小臣的打听,郑国派到宋国的使臣正是卿士祭足,此人离间我与君父之间关系,必欲除之而后快。”

宋庄公微微点了点头,“继续说下去。”

姬突眼神迅速扫了一下旁边的雍大夫,并且不动声色的咽了一下口水,继续说道:
“如果君上能够帮助小臣回国夺取政权,事成之后,宋郑边界的三城拱手奉上,除此之外每年进贡宋国三万斛谷物,并且拜宋国为盟主,两国永不为敌。”

这基本是一个宋庄公无法拒绝的条件,拥有了这些,将极大的加强宋国的实力。俗话说崽卖爷田不心疼,姬突卖哥哥的家产也出手很大方。虽然姬突开出的这一张是空头支票,但是只要宋国帮他回国夺位成功,这张支票是可以兑现的,因为姬突的公子的身份。

宋庄公看着站在自己对面的这个年轻人,期盼的眼神中充满了欲望,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没错,当年郑庄公就是这样扶立了自己,让自己最终从公子冯成为宋庄公。但是现在,宋庄公却要帮助郑庄公的一个儿子去废掉他的合法继承人。他心里也曾闪过一丝的犹豫和动摇,但是也就是一瞬间,宋庄公就说服了自己。


这是一个能够迅速让郑宋力量对比发生逆转的条件,比起虚无缥缈的道德感和愧疚感,国家利益将是永远的选项。于是,在宋庄公心中,国家利益战胜了个人情感因素。其实这个选择,对郑庄公来说并不艰难,因为这个赌注的利益实在太大了,大的让他无法拒绝。

春秋乃至战国时期的这种结盟关系,多是从国君的个人选择或者利益出发,进而影响国家战略的,其中国君的感情因素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基于这种原因结成的同盟,未必与国家利益契合。国家内部一旦发生剧烈政变或者政权的非正常交接,往往会导致对外政策的迅速转向,原来的盟国成为敌国,原来的敌国成为盟国。而春秋时期这种兄弟相残或者君臣相残的恶性政治事件正在不断上演,这种复杂的外交关系将更加复杂。而郑国和宋国这对欢喜冤家正式这种关系的典型代表,郑庄公拥立宋庄公使得两国从敌对关系成为结盟关系,现在宋庄公的选择又将使两国从结盟走向彻底敌对。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16:21:14 +0800 CST  
又到了翻页的时候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22:00:25 +0800 CST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丰衣足食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22:01:01 +0800 CST  
1
2
3
翻出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22:01:22 +0800 CST  
@子非嘉澍 2020-07-24 16:21:14
~~~~~~~~~~~~~~~~~~~~~~~~~~~~~~~~~~~~~~~~~~~~~~~~~~~~~~~~~~~~~~~~~~~~~~~~~~~~~~~~~~~~~~~~~~~~~~~~~~~~~~~~~~~~~~~~~~~~~
63
郑昭公登基之后,派出使臣通报各国。一国政权的交接往往会导致对外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国际关系的连锁反应,派出使者通报新君登基本来也是一项例行的外交活动。但是就是这个例行的出使行动,导致了郑国后来政局的动荡。
宋国是郑国最大也最重要的邻国,出于对宋国的重视,郑昭......
-----------------------------
可以翻了吧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22:01:44 +0800 CST  
我擦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22:01:56 +0800 CST  
算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22:02:04 +0800 CST  
yeah!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22:02:29 +0800 CST  
三页了,这才是一个帖子该有的样子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22:03:12 +0800 CST  
庆祝翻页,连夜更新一段

~~~~~~~~~~~~~~~~~~~~~~~~~~~~~~~~~~~~~~~~~~~~~~~~~~~~~~~~~~~~~~~~~~~~~~~~~~~~~~~~~~~~~~~~~~~~~~~~~~~~~~~~~~~~~~~~~~~~~··

64







宋庄公看着站在自己对面的这个年轻人,期盼的眼神中充满了欲望,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没错,当年郑庄公就是这样扶立了自己,让自己最终从公子冯成为宋庄公。但是现在,宋庄公却要帮助郑庄公的一个儿子去废掉他的合法继承人。他心里也曾闪过一丝的犹豫和动摇,但是也就是一瞬间,宋庄公就说服了自己。


这是一个能够迅速让郑宋力量对比发生逆转的条件,比起虚无缥缈的道德感和愧疚感,国家利益将是永远的选项。于是,在宋庄公心中,国家利益战胜了个人情感因素。其实这个选择,对郑庄公来说并不艰难,因为这个赌注的利益实在太大了,大的让他无法拒绝。

春秋乃至战国时期的这种结盟关系,多是从国君的个人选择或者利益出发,进而影响国家战略的,其中国君的感情因素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基于这种原因结成的同盟,未必与国家利益契合。国家内部一旦发生剧烈政变或者政权的非正常交接,往往会导致对外政策的迅速转向,原来的盟国成为敌国,原来的敌国成为盟国。而春秋时期这种兄弟相残或者君臣相残的恶性政治事件正在不断上演,这种复杂的外交关系将更加复杂。而郑国和宋国这对欢喜冤家正式这种关系的典型代表,郑庄公拥立宋庄公使得两国从敌对关系成为结盟关系,现在宋庄公的选择又将使两国从结盟走向彻底敌对。

密室之中,一场颇具创意的扣押郑国来使意图强力介入郑国政局的行动计划正式出炉。于是,就发生了前文所描述的祭足被莫名其妙被扣押的场面,然后没有经过任何审判就被投入黑牢。

一直到现在,祭足还是一脸的懵逼,他以郑国最权势熏天的卿士身份前来作国事访问,宋国应该是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接待自己,每天花天酒地爽的不亦乐乎,怎么现在人没见上一个客套话没听上一句就被下了狱,这也太不拿卿士当干部了。祭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无数遍的问自己,我是谁?这是哪里?我到这里来干什么?

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天,在经历了狱卒惨无人道的虐待之后,祭足已经不再想问为什么了,他觉得只要让他能离开这鬼地方,当只狗也愿意。就在祭足魂不守舍的时候,黑狱的门被打开,自己被带到了宋国的朝堂之上,面前站着宋庄公和雍大夫。

雍大夫说,“郑庄公当年是准备立姬突为储君的,因为你从中作梗,才让姬忽成为世子。现在姬突向君上请求将你治罪,我从中调解,只要你回郑国后里外外合,协助姬突推翻郑君,则事成之后你依然是郑国最有权势的卿士。如若不从,今天就是你的死期。”

听了雍大夫的话,祭足终于恍然大悟的了,原来这宋国想要拥立姬突回国夺权。虽然当初自己旗帜鲜明的反对过废长立幼,虽然有自己更倾向于姬忽的因素,但也有出于公心的因素,担心骤然更换储君会引发国内更大的动荡。但是现在,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而且这个姬突看上去似乎比郑昭公更加彪悍一点儿,说不定让他当郑国国君更加符合郑国国家利益呢。

于是,祭足沉吟良久,长叹一声,面向着郑国的方向深施一礼,然后转头对雍大夫说道:
“既如此,恐怕老朽也无力回天了,也就只能对不住我主姬忽了。老朽愿配合姬突回国继位。”
听到祭足的正式表态,宋庄公大喜,他侧身让一直躲在后面的姬突出来。
姬突缓步从黑暗中走出,面见祭足,眼神中略带尴尬。
“卿士大人受苦了。请您放心,一旦事成之后,您老为郑国卿士加司马,总揽郑国内政外交大权。”
紧接着,为了进一步拉拢和控制祭足,宋庄公让雍大夫的儿子,也就是姬突的表哥雍纠娶了祭足的女儿。同时,让雍纠和姬突乔装改扮成商人的样子,混在郑国使团的队伍里。

于是,双方约定了后续的举事的安排之后,依旧按照礼仪将祭足作为使者加以接待,几天之后,祭足回国。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4 22:05:32 +0800 CST  
~~~~~~~~~~~~~~~~~~~~~~~~~~~~~~~~~~~~~~~~~~~~~~~~~~~~~~~~~~~~~~~~~~~~~~~~~~~~~~~~~~~~~~~~~~~~~~~~~~~~~~~~~~~~~~~~~~~~

65




郑国声势浩荡的使团队伍一路向西,匆匆赶路,最终离开宋国疆域进入郑国的地界。

祭足坐在使团中最为雍容的马车中,这一路惊魂未定,只有进了郑国的国境,他才开始慢慢的平静下来,考虑他几天前刚刚做出的这个选择,这个将对郑国乃至彼时春秋诸国格局带来深刻影响的选择。

从郑庄公把姬忽定为世子的那一天开始,祭足就已经开始专心做世子一党了,到如今已经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作为辅政大臣,在郑庄公的授意之下成为世子姬忽一党,潜心为世子扩大在郑国势力范围,但他似乎从未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他必须到了严肃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祭足的大脑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大型计算机,飞速的计算着拥立姬忽和姬突两个不同的人对于他而言的投入产出比,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多么的烧脑。

作为从郑武公时代就开始参与郑国国政的最为位高权重的大臣,祭足清楚的知道在郑庄公执政的后期,虽然郑国表面上风光无限,但是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了。在外部而言,虽然周边诸国表面上臣服郑国,但是都是由于武力压迫或者利益而形成的虚假的同盟。郑国所在的地区可谓是“天下之枢”的四战之地,一旦郑国发生什么风吹草动,盟国就会变为敌国,现在的宋国的趁虚而入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在内部,虽然郑国在郑庄公长达三十年铁腕统治下算得上政通人和,但是随着其离世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必然会有相应的势力填补进来。世子根基不稳,几个儿子各有党羽,由权力寻租引发的争夺不可避免。而且此时的国际形势,除了中原地区风云变幻之外,齐国在东方异军突起,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以及北方的晋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残酷的区域整合战争,其势力参与中原逐鹿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这些种种因素都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现在的这个巨变前夜,领导郑国的应该是一个具有谋略甚至是攻击性的领导人。而现在已经成为郑昭公的姬忽行事风格太过严谨,不知变通,这是其最大的弱点,在其世子时代就已经为郑国日后的窘境种下了种子。

郑昭公当年一再拒绝齐国的结亲的请求,让齐国国君齐僖公非常没有面子,使得郑庄公苦心维系的郑齐联盟前途灰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郑昭公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并不是一个在乱局中能够带领郑国走向未来的合格的人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继续援引齐国作为郑国的外部支援恐怕可能性越来越小,从符合郑国国家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用不走寻常路的公子姬突替换郑昭公为君说不定是好事。

祭足忽然想到,在郑庄公弥留之际,也动过让更像自己的姬突作为继任者的念头,只不过是当时作为坚定的世子党的祭足心无旁骛,维持现状是代价最小的。而现在不同了,姬突可能更加适合做郑国的国君,而且这个选择还顺便救了他祭足一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冥冥中的安排吧,祭足想到了这一层,终于说了服了自己,下定决心支持姬突换掉郑昭公为君。

回到郑国之后,祭足谎称自己有病在身,无法上朝。另一方面,祭足立刻不动声色的开始进行布置,并与宋国频繁派出密使,确认起事的时间。

到了相约起事的那一天,入夜以后,宋国派出了头号猛将南宫长万,率领着六百乘战车,陈兵郑宋边境。在春秋战国时代,所谓的大诸侯国,有所谓千乘之国的称谓。而现在,一个不算顶级诸侯的宋国,派出了六百辆战车投入到这场郑国的君位争夺战中,基本上是拿出了宋国的全部家底。由此可见宋国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在宋庄公看来,此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才如此的孤注一掷。就这样,宋将南宫长万率领着宋国的基本上全部兵力,驻扎在宋郑的边境,焦急的等待着祭足那边的消息。

安排停当之后,祭足请所有的大臣都到家里,谎称有重要的事情要与众人商议。同时,在家里埋伏了死士。祭足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旦有大臣不同意推翻郑昭公的话,就只能下死手了。

祭足穿戴整齐,在内室之中接见了一众大臣。

大臣们见祭足面色红润,正襟危坐于堂上,没有一点儿带病的意思。

大臣们问道,“卿士大人,您看起来不像是生病的样子,请问您何故托病不朝呢?”

祭足长叹一声,说道:“不才的确没有染病,但是国家却是抱病在身。先君宠爱公子突,将其托付给宋国,但如今宋国却派遣大将南宫长万率大军陈兵边境,意图讨伐我国。先君尸骨未寒,国家尚未安定,竟然遭此劫难,拿什么来抵挡宋国大军呢?”

满屋子的大臣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如何应对如此的变故。

祭足继续说道。”宋公派来特使,称只要我国推翻昭公,让公子突继位为郑君,宋军即可退兵,而且宋郑两国结为盟国,永不侵犯。现在公子突就在我的府上,老夫不敢独断,特请诸位大臣前来商议。事出急迫,请诸位大臣从速决断。”

这个时候,早就对郑昭公心怀不满的大将高渠弥第一个跳了出来,表示坚决支持郑突做国君。

"卿士大人所言都是为了郑国着想,我支持公子突为新君!"

说起来郑昭公和高渠弥的矛盾是一本陈年老账,当年郑昭公姬忽还是世子忽的时候,老爸郑庄公想要让随他南征北战的高渠弥任郑国卿士,世子忽明确表示了反对,致使高渠弥在政治生涯上更上一层楼的期望落空。此后两个人的关系就一直很僵,而高渠弥在立世子的问题上几次作梗。无奈郑庄公不为所动,世子忽顺利继位为郑昭公。高渠弥非常恐慌,几次想要叛逃他国。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推翻老对手郑昭公的机会,他安能错过。

满屋子的大臣一开始噤若寒蝉,后来看到首席大将高渠弥带头表态,而且烛火的暗处影影绰绰有刀光剑影,也就纷纷表示妥协了。于是,祭足满面春风的一击掌,一直藏在暗处的公子突走到了众人面前。

祭足和高渠弥立刻转身向公子突下拜,事已至此,其他的大臣也都纷纷下拜,山呼万岁。


接着,祭足的着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劝郑昭公退位的联名文书,让全体大臣一一签字。在劝进文书中,祭足表示现在宋国大兵压境,唯有让位于公子突,方能保全郑国。请昭公能够以郑国的国家利益为重,让位于弟弟姬突。并且对天起誓,表示等这个风头过去了,将来一定谋划让其复位。

郑昭公看着劝自己让位的文书,嘴都要气歪了。这算什么事儿啊,这才当了几天国君,给诸侯的通告文书还没有发完,这就要来逼宫么。最后的这两句最气人,等风都过去了,谋划复位,祭足这老小子是把人当三岁小孩儿耍。郑昭公正要发作,但是看到文书下面密密麻麻的大臣的签名,知道大势已去。外有宋国大兵压境,内有祭足率众臣逼宫,无奈抛下还没有坐热的国君的宝座,收拾东西带着老婆投奔母国卫国而去。

虽然祭足最后说的以后有机会了,谋划让郑昭公复位这样的话,他自己可能都没当回事儿,但是造化的安排就是这么吊诡。后来的事态发展的波谲云诡,祭足还真就说到做到了,不过这都是后话。

现在公子突已经代替他哥哥成为新一任的郑国国君,史称郑厉公。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7 10:33:39 +0800 CST  
~~~~~~~~~~~~~~~~~~~~~~~~~~~~~~~~~~~~~~~~~~~~~~~~~~~~~~~~~~~~~~~~~~~~~~~~~~~~~~~~~~~~~~~~~~~~~~~~~~~~~~~~~~~~~~~~~

66



公元前700年,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郑国这样一个不久之前还天下无敌的超级强国,就这样被一个长期被压着打的宋国强势介入,实现了政权更迭。这个时间之短,以至于很多诸侯还没有得到郑国新君上位的消息,这个新君就被赶下台了。造成这个局面,要怪就只能怪郑庄公的统治太过具有个人特色,在他的铁腕控制之下郑国犹如铁板一块,但一旦他不在了,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无法得到快速填补。而郑昭公的根基也实在是太浅,根本镇不住场面,于是导致了郑国政权更迭之后让人无法理解的脆弱。


这可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但是无论如何,公子突在祭足的运作之下,终于登上了郑国国君的宝座。而祭足也从辅佐郑昭公的卿士,成为辅佐郑厉公的卿士,实现了从一个巅峰迈向了另一个巅峰。如果说现在郑国最为权势熏天的人是祭足,那么第二个实权人物无疑就是雍纠。雍纠不但在宋庄公的授意之下娶了祭足的女儿,而且郑厉公在宋国的时候就与其交往甚密,现在郑厉公终于荣登大宝,自然不会亏待这个曾经的好基友。

政权核心的陡生变故,鸡犬升天的是少数,感受到局势动荡的人是多数。郑国的大臣们来还不急对于前途作过多的判断,但是有两个人已经觉得大限将至了。那就是郑庄公的另外的两个儿子,公子亹、公子仪。此二人一方面对姬突摇身一变成为郑厉公感到不服,另一方面又害怕手段毒辣的郑厉公接下来就会加害他们,于是纷纷逃亡。公子亹逃亡到蔡国,公子仪逃亡到陈国。

这两个郑国公子的逃亡,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随着郑国公子的到来,陈国和蔡国立刻调整了对郑国的外交政策,从盟国迅速转变为敌国。就像当年姬突流亡到宋国一样,陈国和蔡国也想效法宋庄公,从中渔利。刚刚遭遇重大变故的郑国,将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

而郑厉公刚刚发表了就职演说,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感受做国君的滋味,宋国特使就带着宋庄公的贺信站在了他的面前。打开一看,这哪里是祝贺国书,分明是催款通知单。贺信上除了几句不疼不痒的外交辞令之外,白纸黑字的写着当初许诺的三座城池以及三万斛的谷物。

郑厉公当初贪图表达的口腔快感,承诺了一大堆东西,现在后悔自己当初不该那么没有原则。兑现承诺吧,这郑国就算是掏空了,有心赖账把,这白纸黑字的实在是不太好抵赖。于是郑厉公只好找来祭足商量对策。
“当初寡人在宋国流亡,一心想要回国承继大统,承诺与了宋国人一些过分的要求。现在寡人刚刚登上君位,国家百废待兴,宋国人就来索要财物。如果兑现了以前的承诺,那么国库就空虚了,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更加无法抵御了。况且,刚一登基就将三座城池拱手相让,岂不是要让天下的诸侯笑话了。”


祭足说,“当初承诺之时,君上并不是郑国国君,并没有处置郑国产业的权力。而现在,君上虽然依然成为郑国国君,但郑国的政事向来要君臣共同商议,君上更没有独断之权了。”

郑厉公满脸黑线的说,“话虽这样说,但是寡人靠着宋国的力量才得以回国继位,刚一掌权就把原来的承诺一笔勾销,岂是一国之君的做法。”

说实话,虽然已经是郑国国君了,但是坐到这个位置上,郑厉公才发现真的是高处不胜寒。自己现在刚上台,如果就把三座战略重地的城池割让出去,在国内也就别混了,光被全国人民戳脊梁骨就够受了。如今由于诸公子逃亡,陈蔡卫跟郑国的关系也是陡然恶化,这个时候再得罪宋国的话,国际上就彻底被孤立了。

祭足说道,“此事当从长计议。君上可以声称刚刚上位,国内人心尚未稳定,如果此时割让三城恐怕引发事端,以三城的当年税收代替。目前郑国百废待兴,许诺的财宝减半送给宋国。至于稻谷,可以说今年我国饥荒,需要用来赈灾,明年再说。”

在祭足的授意下,郑国把看上去值钱其实没有毛线用的金银财宝打了折送给宋国,把城池、粮食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紧紧握在手里。宋庄公也不傻,看到宋国送来的东西,特别是在听了使者的汇报之后,勃然大怒,怒斥郑厉公的过河拆桥。把全国的军队都用上了,送郑厉公回国夺位,结果竟然用几个金银就想把自己打发了。宋庄公原来也想到这些东西郑国可能不会给的那么痛快,但是没想到打了这么大的折扣,这分明是把人当傻子。于是,宋庄公立马派人去郑国催债,态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强硬。

当年若非我宋庄公力主支持你回国夺权,现在你还是个流亡的公子而已,你能有今天?承诺的东西必须兑现,否则跟你没完。

郑国理亏,又搜罗了一些东西给宋国送去。宋庄公一打量,敢情这是在打发要饭的呢,于是就更加的不依不饶。两个诸侯国就像两个小孩一样你来我往,一个不愿意给,一个不答应。于是,整个公元前701年郑国和宋国都在为了政变佣金的问题不断扯皮。两个国家非但没有因为这种拥立关系成为战略同盟国家,反而嫌隙日生,渐行渐远。


郑厉公知道这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就请求老谋深算的祭足出马进行危机公关。

“寡人几次向宋国交割财货,但宋君依旧不依不饶,奈何?”

作为连续辅佐了三代郑国国君的政坛常青树,祭足对于郑国以及周边国家的那些陈年的恩恩怨怨清楚的很,当即就想出了对策。

“当年宋国国内发生政变,先王主导在稷地举行会盟,联合齐鲁两国送当时还在我国流亡的公子冯回国夺位。宋国是受过先王恩惠的,宋君上位成功也没有见他有过什么表示。既然宋国这么不依不饶,那么原来的陈年旧账就有必要拿出来说事儿了。”

郑厉公继续问道,“话虽如此,但现在宋君不依不饶,完全交割又断然不可,要是事态继续的话,两国兵戎相见的日子就不远了,敢问卿士有何良策?”

祭足答道,“幸亏当年先王高瞻远瞩,他老人家拉齐、鲁两国为宋国确定国君,就是为了防备发生今天这种情况。请君上遣两路特使带上财货分赴齐鲁两国,一为知会两国我国新君继位事宜,二是请两国为郑国说情。宋君不给郑国面子,难道还不给齐鲁两大国这个面子么?”

郑厉公听到这里方才茅塞顿开,上前激动的握住祭足的手,如释重负道:

“卿士大人真乃国士,此计必可安定社稷,寡人这就安排出使事宜。”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7-29 14:36:41 +0800 CST  
~~~~~~~~~~~~~~~~~~~~~~~~~~~~~~~~~~~~~~~~~~~~~~~~~~~~~~~~~~~~~~~~~~~~~~~~~~~~~~~~~~~~~~~~~~~~~~~~~~~~~~~~~~~~~~~~~~

67




郑国一路使者先来到了齐国,奉上郑国新君继位的国书以及财货。

齐僖公虽然两次被郑昭公拒婚,但是在得知了郑昭公被弟弟赶下台的消息后竟然勃然大怒。而且还不顾国体,将礼物和国书退了回来,怒斥郑国发生的公然推翻郑昭公政权的政变,对继位的郑厉公破口大骂。并且放下狠话,不日将劳师远征,为已经逃亡的郑昭公讨回公道。

这种超越了两国正常邦交的个人的偏好,显得不同寻常。如果说郑昭公娶了齐国公主,齐僖公这样的表态还有情可原。但是现在文姜早已远嫁鲁国,郑国的事情跟他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了。为了一个毫无瓜葛的人,要去劳师远征,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僖公老爷子这话就是相当的不靠谱了。如果非要说有一个理由的话,那只能说是因为单纯的爱才之心了。如果现在在卫国寄人篱下的前郑昭公姬忽知道这个差一点儿成为自己老丈人的齐僖公的言行,不知道他会不会为自此当年辞婚而感到后悔。

齐僖公作为一个政坛老司机,在面对当时国际上重要的国家郑国的时候,表现出的这种不理智的表态是不正常的。这种不正常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好恶的范围了,必将在国家利益选择的层面得到最终的解释。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加以论述,在这里先按下不表。

与齐国这边吃了闭门羹相比,鲁国那里就算是惊喜了。

几年前冯小刚作为男一号主演过一个电影《老炮儿》,讲的是当年横行北京的著名老炮儿六爷,因为儿子的事情卷入与一帮人的纠纷,无奈之下重出江湖。却发现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新的江湖规则,以往的话事人已经被时代所抛弃。而在三千年前,鲁国就是春秋这个江湖的话事人,替人出头为人平事儿就是鲁国历代国君的生存逻辑。

鲁国作为周朝奠基者周公旦后人的封国,在周朝各种礼仪制度的解释方面具有舍我其谁的权威性的。于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在战争之外的各种政治手段斡旋都会来请鲁国做中间人进行调停,甚至连周天子家的婚丧嫁娶都要让鲁国人来做司仪。一方面,周礼沦丧的时代,大家还要装作对周礼表面上的尊重,所以尊周礼的面子戏码一定要做足;另一方面,作为周礼唯一官方传承人的鲁国,也非常享受这种尊重,并且欣然从这种尊重中获得某种存在感。

于是,春秋时代的话事人鲁庄公亲切的接待了郑国的代表团,在笑纳了郑国人的吹捧和财货之后,满口答应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为郑国出头去搞定宋国人。

于是,鲁庄公出面,邀请宋庄公在两国边界的扶钟展开会盟。宋庄公对于鲁国人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邀请自己开会的目的是了解的一清二楚,但是碍于鲁国人老炮儿的江湖地位,不想把关系弄得太僵,于是在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也就去了。而且,鲁桓公的母亲,就是那位生下来就要做鲁国夫人的仲子,是宋庄公的姑姑。要论起来,这两个庄公也算是堂兄弟关系,这可能也是宋庄公虽然不愿意,但是最终还是去了的原因。

按照惯例,在盟会上两国领导人应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交换意见,但是宋庄公对于鲁庄公的诉求只是不停地打马虎眼儿,什么开会研究研究仔细论证论证,但就是不说正经的事情。眼看着两国的高峰论坛从清晨开到中午,从中午又开到傍晚,宋庄公的战略就是一个字,拖。但是鲁庄公拿了郑国人的好处,必须要把事情办明白了,否则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鲁庄公决心孤注一掷,成与不成,必须要让宋庄公给个痛快话。

鲁庄公轻描淡写的说道:
“宋君,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风雷激,贵国与郑国之间的事情我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现在郑国新君托寡人居中调和,寡人既然把事情应承下来了,这个事情就必须有个说法。这样吧,如果贵国同意不再追究郑国,寡人将贵国的国宝郜鼎物归原主。”

鲁庄公说起来的这个郜鼎,可就是话里有话了。

郜鼎,原是宋国旁边一个小国郜国祭天用的礼器,也算是国宝了。后来郜国被宋国吞并,郜鼎自然也就成了宋国的东西。公元前710年的时候,宋国华父督弑君,杀了宋殇公。为了让周边大国对于现政权表示接受,于是向周边国家遍施重贿,送给鲁国的就是这个郜鼎。鲁庄公对于这个郜鼎非常喜爱,甚至将其放在鲁国的太庙里作为祭祀的礼器。

在这个时候,鲁庄公用郜鼎说事儿,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提醒宋庄公不要忘了,多亏了当年郑国联合鲁国齐国共同成全宋国,才让宋庄公能够趁乱继位。将心比心,郑国现在的情景跟宋国当年差不多,又何必咄咄逼人呢?

这就是啪啪打脸了。

如果说宋庄公有什么话特别不愿意听人提起的话,那么这个得位不正的尴尬往事一定是其中的一个话题。而鲁庄公偏偏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把这个事情翻出来。宋庄公听到这里,简直是又羞又恼,但是又不好当场发作,而且更不能松口。于是宋庄公表示,这个事情事关重大,需要回国研究一下。鲁庄公看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也不好逼得太紧,大家都互相给个台阶,也就各自打道回府了。

鲁庄公本来想着不看僧面看佛面,自己这么个江湖地位,宋国人不会不给面子的。可谁知道,宋国方面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音信全无。但是郑国那边反馈的消息却是,宋国前来催债的使者络绎不绝,比原来来的还勤,完全没有把鲁国人的居中斡旋放在眼里。于是古道热肠的鲁庄公再次向宋庄公发起了邀请,在龟地再次举行两国双边会谈。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8-04 11:19:55 +0800 CST  
这一波过去了么

没人顶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8-05 14:24:03 +0800 CST  
@风姿物语2019 2020-08-05 16:01:31
一直在关注,楼主写的不错,
-----------------------------
感谢兄弟!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8-06 09:26:46 +0800 CST  

楼主:子非嘉澍

字数:177882

发表时间:2019-11-20 18:30: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7 12:53:42 +0800 CST

评论数:8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