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兴亡过手----郑国霸业兴衰录

~~~~~~~~~~~~~~~~~~~~~~~~~~~~~~~~~~~~~~~~~~~~~~~~~~~~~~~~~~~~~~~~~~~~~~~~~~~~~~~~~~~~~~~~~~~~~~~~~~~~~~~~~~~~~~~~~~~~~~~~~······

26





虽然决定已经下了,但是周平王发现,要实现搬家到洛邑,并不是说走就走那么简单。一众的贵族、政要以及随行家属携带的万贯家财要从关中千里迢迢走到河南的洛阳去,一路上的风险实在是不可测。周平王刚刚组建政府,安保的力量非常薄弱,如果要实现万无一失的实现千里搬家,必须要找一个有实力有信誉的诸侯作为保镖。

在得知了领导的困扰之后,秦部落首领赢开挺身而出。“东迁洛邑乃国家之重要决策,关系千秋社稷之安慰,若君上不弃,小臣愿意率领部落人马护送王室东迁,虽万死而不辞。”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看到秦人这么给面子,主动承担起护航的使命,这个一穷二白的新君简直是激动地热泪盈眶。

“此多事之秋,秦公诚铁肩担道义,国家新立无法大行奖赏,但是可以给政策。犬戎残暴无道,侵夺了岐、沣龙兴之地,若秦公能够驱逐犬戎,这些土地就是秦的封地。”

“秦公赢开之忠心日月可鉴,社稷草创之际,需要这样的忠臣良将,特封赢开为秦伯,世袭罔替。”

大概是觉得这样的空头封赏无法表现自己的感激之情,周平王又继续封官许愿,反正名分这种东西不花钱,自己有的是。这就算是春秋时代的屌丝逆袭了,从给周天子养马的劳务人员,一举成为仅次于公爵的一等爵位,秦从部落成为国家,赚够了政治资本。

就这样,在秦军的护卫之下,周平王率领着文武百官怀着对新生活的期待,顺利的抵达了洛邑。

在顺利完成了护送平王东迁洛邑的光荣使命之后,秦伯赢开手握周天子的一纸委任状和攻打西戎恢复山河的使命回到了秦地。回到家之后的秦伯赢开感念周平王的知遇之恩,全力以赴忠于王事,立刻全身心的投入了对戎人的战争之中。在周王的政策支持之下,秦人迅速将政治红利转化为实际的战果,一路势如破竹。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伐戎而至岐”的丰硕战果。后世为了褒奖秦伯赢开的开疆拓土的功绩,给予他秦襄公的称号,可以说是秦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开国之君。

关中地区是周的龙兴之地,沃野千里,戎人当然不愿轻易放弃如此的天府之国,组织力量进行殊死的反扑。在一场野战中,秦襄公赢开遭遇伏击,力竭而亡。秦襄公功亏一篑,其子秦文公继位,接过了其父的旗帜继续奋斗,以碾压之势肃清关中域内的戎人残余势力,继续辟地千里,从养马的部落成为西部势力强大的诸侯,堪称逆袭的典范。

处在事业上升期的秦文公看到周王室的衰落,心中充满了躁动,宣称自己做梦梦见了天帝,天帝化身为一个小孩,让他作白帝。于是,公元前756年,秦文公筑白帝庙,并行祭天礼。

祭天是一项具有极端政治意味的国家礼仪活动,是天子的专属行为,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礼仪,不是谁想祭就能祭的。现在秦文公作为一个诸侯竟然做了只有天子才能做的事情,这是大不敬的重大外交事件,这是当众打周平王的耳光。全天下的诸侯都在看周平王将会如何处置秦文公,虽然周平王气的跳脚骂娘,但是实力悬殊实在太大,周王室也只能选择装聋作哑。至此,虽然周王室的虚弱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是秦文公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

为了钳制秦国,周平王授权姬姓国家晋国向关中开疆拓土。同样,给予晋国以秦国相同的政策,赶走戎人的地盘归晋国所有。于是晋文公就像当年的秦襄公一样,不断展开与戎人的地盘争夺战,经过多年的征战之后,彻底将戎人势力赶出了关中地区。并且不断拓展版图,与秦国势力隔黄河相望,从而阻断了秦人继续东进的路径。

投桃报李,晋文公也开始向周携王的势力发动灭国攻势。

公元前751年,晋文侯亲率大军弑杀了周携王,为周平王去除了最大的一块心病。20年的内战宣告结束,从此周平王作为西周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被载入史册。

污点重重的周平王通过变卖祖产争取到了秦晋两国的支持,成为王位争夺战的胜利者,更加具备执政合法性的周携王落了个惨死的下场,甚至连史书中也没有一个公正的交代,被湮没的尸骨无存,令人感慨不已。

而作为胜利者,周平王也觉得得位不正,而且登基之初就靠搬家来躲避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有些不太光彩,东迁洛邑之后连国号都没有改。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周幽王的继任者,依然是西周的延续。但是经过后世千年史学界的论证,认为周平王的洛邑政权不能再称之为“西周”,而应该称为“东周”,周平王也从一个懦弱的逃避者,成为另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宜臼同学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一不小心就变得伟大起来。

其实周平王真的没有必要不好意思,虽然他贵为天子,却要依靠诸侯的力量才能完成搬家的任务,到了洛邑之后也是不太受人待见。但是就这点儿家底和实力,他的后世子孙们愣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他。后来周襄王死了以后,整个周王室愣是拿不出钱让周顷王以天子的礼仪下葬,其继任者周顷王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四处祈求,才由鲁国出钱时周襄王入土为安。东周时期天子的困顿到了如此的地步,还不如一个地主。

但所幸东周之时周天子虽威权不再,但天下诸侯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灭掉这个吉祥物一般的东周。加之各诸侯之间的明争暗斗,相互牵制,在秦楚这些超级大国崛起之前,难以取代东周,也是东周得以苟延残喘三百年的原因。但是天下仪礼不存,意欲图霸天下的雄主终将脱颖而出,而作为西周的延续,东周也将沦为另外一场恢弘史诗的配角,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2-14 16:06:35 +0800 CST  
@阴冰 2020-02-15 21:21:14
灵魂周幽王的没落,被犬戎打的灭国了,实际的王位继承人没人理会,最后死在窜逆者的诸侯下。
西周确实是灭亡了,剩下的只是西周的道义资本,政治资本,其文化资本继承者称为东周也是正确的。
从实体来说,西周以毁灭,只是文化还遗留着。
-----------------------------

感谢啊,老铁

就你还在锲而不舍的顶贴

哈哈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2-15 21:32:04 +0800 CST  
~~~~~~~~~~~~~~~~~~~~~~~~~~~~~~~~~~~~~~~~~~~~~~~~~~~~~~~~~~~~~~~~~~~~~~~~~~~~~~~~~~~~~~~~~~~~~~~~~~~~~~~~~~~~~~~~`

27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终于摆脱了在关中地区统治地位受到犬戎和周携王双重威胁的尴尬境地。从此周平王只需要守住崤函要道,关中哪怕打成一锅粥,他也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了。虽然崤函通道的另一端,是原周携王的拥护者虢国,周平王授权秦晋两国在关中地区攻城略地,钳制虢国,使其不敢东顾。周平王一定是满心欢喜的看着自己在洛邑-关中这个宏大棋局上的布局,似乎一个政通人和的时代即将开始。

其实从后来的历史演进来看,周平王在这场棋局之中扮演的并不是博弈的庄家,只不过是一个棋子,最多是一个地位比较重要的棋子。这个棋子处于博弈各方冲突的焦点,各种力量也会因为这个棋子的位置的特殊性对于这个棋子时而奉若圭臬,时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世事如棋局局新,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盘各方博弈之下的棋局。

翻开地图,洛邑地处洛阳盆地,伏牛山、熊耳山等大山环绕,地形险要。西面是洛水天险,四面雄关和要塞围绕。崤函古道的西面的虢国,面对着秦晋两国日益增强的威胁,不敢东出函谷关。在东面,嵩山与黄河汇集,形成了洛邑与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虎牢关。虎牢关从东周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河北进入洛阳的门户,后来在三国时代也上演过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典故。而现在在洛邑东面,虎牢关对面的是先于周平王不久先东迁到此的郑国。而郑国也不是洛邑东部唯一的力量,位于河北平原有着对于郑国虎视眈眈的卫国,从背后东方对郑国构成威胁,致使郑国不敢向西对洛邑有任何的想法。

就这样,参与周王室继承人争夺战的几路诸侯,在关中-洛邑-华北形成了一条犬牙交错的牵制链条,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洛邑就是这个庞大棋局的中心。而洛邑地区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力量就是郑国,有了郑国在洛邑的鼎力支持,周平王就能向东够压制东方诸侯,向东将关中诸侯挡在雄关之外。一番运筹帷幄之下,周平王现在坐镇洛邑,四周诸侯环绕,看上去真的是众星拱月。

但是这个棋局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这个从西到东的博弈链条的参与各方必须体量和实力相当,一旦有一个环节的力量足以压制左右两方的时候,这种平衡就必然被打破。另外一点,周平王与郑国建立的这种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有一个问题,就是郑国为什么一定要与周王室维持这种关系,会不会有一天郑国已经从周天子身上拿不到他所需要的东西的时候,郑国人就会放弃这种合作关系,从而成为洛邑最大的威胁。一旦郑国的对周王室形成现实威胁,这些所有的布局都将失去作用。但是现在,周平王想不了那么远,为了在新地盘上衣食无忧,他只能把郑国作为自己的打手兼保镖。

当然,现在郑国是很乐意做好周平王的打手兼保镖的。

尤其是,周平王还是一个另很多诸侯所不齿的污点天子,他的继承权是有问题的。为了取得诸侯的支持,周平王只能选择变卖祖产,对支持自己继位的诸侯大加封赏,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交易换取统治权。同时,洛邑并不是一块处女地,这里原来是有土著居民的。自周公旦营建洛邑之后,这里就是周公一系的地盘,盘根错节两百多年,堪称一路诸侯。现在周平王带着王族和所有的文武百官不管洛邑人民愿意不愿意,一起搬到了洛邑,周王室的大小宗之争,从此就没有消停过。因此,为了在洛邑的政通人和,周平王也只有牢牢的拉拢住郑国这个强力的外援才行。

凭借着与周天子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也是作为拥护其继位的交换,郑武公悍然吞并周边诸侯的行为被周平王认可,由周王室出面,正式将虢、郐之地的所有权授予了郑武公。

申侯作为带路党,带领犬戎进入镐京,直接导致了周幽王的被杀和郑桓公的战死,而申侯的外孙成为周平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申侯、周平王都是郑武公的杀父仇人。郑武公姬掘突审时度势,接过了其父的旗帜,并且为了家国的延续,选择与周平王合作。逝者长已矣,但生者的生活还需要继续,郑武公的这一决策,奠定了郑国作为春秋首霸的起点。无论是运气好,还是运筹得力,在郑武公的领导下,郑国迎来了其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郑武公吞并了虢、郐之后,再接再厉,将这一代的小诸侯纷纷收入囊中,并且在这一块广大的地带修建起规模宏伟的京城。当然,这个京城不是首都,但是在当时的郑国,已经是除了首都新郑之外最大的城邑了。为了能够更好的经略中原,郑武公在郐国故都的基础上建立了新都,起名新郑,并且推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武公之略” 。在平王东迁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郑国不但在洛邑东方这块新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而且也拥有了不逊于当时任何强国的实力,经过多年的历练,郑武公也成为手段老辣的政治老手。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2-16 16:56:16 +0800 CST  
~~~~~~~~~~~~~~~~~~~~~~~~~~~~~~~~~~~~~~~~~~~~~~~~~~~~~~~~~~~~~~~~~~~~~~~~~~~~~~~~~~~~~~~~~~~~~~~~~~~~~~~~~~~~~~~~~~~~~~~`

28



让我们来看一下经过郑武公二十年的努力,中原这一块土地上的地缘政治与潜在的冲突。

郑国西面紧靠着东周的王畿。靠近权利的核心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就像一个公司里在办公位置上最靠近总经理的那个部门,常常就是这个公司最重要的部门。南面的南阳盆地和淮河流域,则分布着南申、许、胡、蔡、息等姬姓的小诸侯国,再往南就是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反派,楚国。有这些汉阳诸姬的存在,楚国的手还伸不到南阳盆地甚至中原地区。于是郑武公在这个方向的政策是亲善友好。郑武公十年的时候,为了加强南部的安全,郑武公甚至还娶了南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是为武姜。

唯一比较薄弱的是东方。

郑国的东方,是比中原更加辽阔的国土,这里从西到东依次排列着宋国、鲁国、齐国等国。而宋国更是与郑国直接接壤,在春秋初年郑国国势不断膨胀,造成了宋郑两国的直接碰撞,成为称霸中原的主战场。郑国所在地区的地缘位置,不仅决定了郑国的兴衰,同时也引领着春秋初期中原地区格局的走势。

现在的郑国,位于中原政治版图的正中央,紧靠周王室,大有一点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势。此时周王室虽然威望日下,但是由于西周三百年所奠定的基础,天下的诸侯对于周王室还是有所顾忌。郑武公借着周天子的名声还能上下其手,也确实捞了不少的好处。但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中央之国的位置使得郑国成为春秋时代最早崛起的大国,但在秦齐晋楚等边鄙超级大国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不可遏止的膨胀之后,郑国的霸业也只是刹那芳华。

但是现在,在四个超级BOSS还没出现的时候,郑武公靠着周王室的光环,今天打打宋国,明天弄弄卫国,生活过的很是滋润。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周王室也已经正式开始了他的花瓶生涯,如果说周平王的时期还算多少有点儿存在感的话,到了后来的东周列位周王唯一的作用可能只剩下作为春秋大事的时间坐标了。

洛邑棋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春秋时期天下格局的演变已经开始,不可遏止。

根据古人以官职或者封地为姓氏的传统,后世的郑氏的得姓始祖大约是春秋时代的郑国。现在的中原地区有一句俗话,“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现在的河南省荥阳市,市中心有一个三人并立的高大铜像,上书“郑氏三公”,这三个郑姓的始祖就是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

郑国第三位伟大的君主郑庄公,即将闪亮登场。


话说郑武公为了与汉阳诸姬建立睦邻友好的关系,好让这些国家为自己充当楚国北上的战略缓冲,娶了南申国国主的女儿为后,这就是姜后。姜后过门后肚子很争气,很快就生下了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春秋早期政治舞台上最为闪亮的新星,郑庄公。

这个后来被称为郑庄公的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其光芒万丈的一生。作为春秋早期的雄主,在周王室权威日渐衰微之际,他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之下,带领郑国成为地区性的霸主,是春秋早期的政治舞台上最为耀眼的新星。郑庄公所开创的事业也为后来春秋五霸的皇图霸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为春秋时代的天下大势的格局定下了基调。但是非常之人必然会行非常之事,因为郑庄公一系列枭雄的作为,孔子在《春秋》中将郑庄公的故事作为开篇的第一篇文章,作为儒家思想倡导的“君义臣恭”和“兄友弟恭”的反面教材。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事件也成为春秋时期兄弟相残的第一案,从某个角度来看,郑庄公亲手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从此,自西周开始由周公所确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秩序被彻底颠覆,兄弟相残、君臣相残的事件在整个春秋时期此起彼伏。

但是现在,郑庄公还叫姬寤生,这个姬寤生是郑武公的长子,还是嫡出。如果不出意外将来肯定是要成为郑国继承人的,这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孩子,按说应该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但是姜后却不喜欢自己亲生的这个大儿子。

“寤生”这个名字的解释很多,比较主流的说法有,这孩子是倒着生出来的,这孩子是姜后睡觉的时候生出来的,这孩子胎位不正姜后生产的时候难产。总之不管是哪一种解释,都说明这个大儿子出生的时候,让他老妈受了很大的罪。于是,姜后这个当妈的对这个给自己带来极大痛苦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喜欢不起来,尽管是亲生的。

三年以后,姜后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叔段。生这个儿子的时候很顺利,于是姜后就很喜欢这个小儿子,怎么看怎么喜欢。除了不是嫡长子,叔段可以说受到了母亲的万千宠爱,而老大却被彻底的冷落了。


这种冷落是全方位的,姜后不但对姬寤生就像后妈一样的冷漠,而且还想剥夺他的继承权。武姜三番五次的给郑武公做工作,大吹枕头风,谋求更换继承人的人选。在立储方面,郑武公头脑立场鲜明头脑清楚,在姬寤生没有任何过失的情况下,并没有答应武姜的请求。

没有母爱的滋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不幸的。

生活给姬寤生上的第一课,就是残酷。公侯之家固然衣食无忧,荣耀与显赫也是与生俱来。但是帝王家的斗争的残酷,也非寻常人家所能想象。面对着母亲的一万点打击,姬寤生深深的体会到,生在帝王家就投入了一场战争,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敌人,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母亲。因此,在这种暗流涌动的宫廷斗争的熏陶之下,姬寤生学会了深深隐藏自己的欲望,城府极深,始终没有给武姜废长立幼的企图以口实。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谨慎和城府,使得武姜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2-21 12:28:46 +0800 CST  
~~~~~~~~~~~~~~~~~~~~~~~~~~~~~~~~~~~~~~~~~~~~~~~~~~~~~~~~~~~~~~~~~~~~~~~~~~~~~~~~~~~~~~~~~~~~~~~~~~~~~~~~~~~~~~~~~

29





为了与郑国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周平王在东迁之后,就任命郑武公为东周朝廷的卿士,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同时,由于担心郑国不断做大而尾大不掉,周平王也展开了试图遏制郑国的行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限制郑国的行动终于有了初步的成效,这一年,郑武公死了。

敌人的死去,一定是自己的重大利好消息,当时周平王也一定是这么想的。

作为一个奋发有为的君主,甚至可以说是枭雄,郑武公的死肯定是郑国的损失,也极有可能遏制或者中断郑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郑武公的继承人的才干不如郑武公的话。

这一年,17岁的姬寤生终于赢得了嫡庶之争的胜利,继位为郑国国君,史称郑庄公。

如果说郑武公死讯传来,十七岁的郑庄公继位,周平王终于觉得能够舒一口气的话,那他可能不久就要后悔了。因为这个郑庄公比他老爸郑武公还要彪悍,堪称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风云人物。

而此时已经升级成为太后的武姜显然依然没有死心,尽管他对公子寤生继位心中有一万个不服气,但是暂时也很难将其扳倒。叔段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即使发动政变将其推上国君的位置,他也根本无法控制局面。于是武姜退而求其次,她找到已经是郑庄公的大儿子,要为自己爱的小儿子跑官要官。

“儿啊,你现在已经是郑国的国君了,你弟弟叔段还没有封地呢,要不然你把制地封给你弟弟吧,这可是你亲弟弟啊。”

武姜所说的制地,就是虎牢关,是郑国境内最为险要的兵家要地。如果控制了制地,就等于是扼住了郑国的咽喉。一旦将来事态有变,叔段可以率军封锁虎牢关,不能推翻郑庄公,也能将郑国一分为二。郑庄公当然明白这个要求的凶险之处,他断然拒绝。

“制这个地方太过险要,一旦发生战事是首当其冲的兵锋所指之处,当年虢国的君主就是因为这个丧命的。弟弟还小,各方面的经验还不足,我这个当哥哥的实在是不愿让弟弟去冒这个风险。只要不是制地,其他的地方谨从母后大人懿旨。”

“也好,那就把京城封给叔段吧。”

武姜等的就是这句话,她原本也没打算郑庄公会答应把制地给叔段,也就就坡下驴,京城这个地方虽然战略位置比不上制地,但是如果能够占据京城,也够郑庄公喝一壶的。武姜虽然是一个昏聩的母亲,但是在这次跑官要官的谈判中,她的谈判技巧相当的老辣。先提出一个对方明显不会答应的过分的要求,然后用亲情和情绪进行极限施压,对方表示明显的反对之后,抛出一个略显缓和的方案。对方感受到这种情绪的压迫之后,就会更加倾向于第二方案,从而最终达成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他已经无法再拒绝武姜了。他自己把话说得太满,只要不是制地,其他的随便挑。

万般无奈不甘心甚至后悔之下,郑庄公下令将京城封给了叔段,从此叔段有了一个新名字,京城大叔。

依然沉浸在承袭大位的狂喜中的郑庄公忽然明白了,这场政治斗争依然没有随着自己成为国君而结束。现在新君初立,作为太后的武姜在朝中势力依然很强大,如果公然与母亲决裂,在讲究孝道的东周初年来说还是太过于离经叛道的事情,于自己更加不利。他需要等待,等待自己的羽翼丰满起来,也等待对手的恶行逐步显露,为自己争取舆论的支持。

于是,叔段离开了国都,达到他的封地京邑,这一年叔段十四岁。这个在母亲的溺爱中长大的十四岁的孩子,野心不断地膨胀。仗着有老妈给自己明里暗里的撑腰,叔段也从来没有将他的国君哥哥放在眼里,也许在他的心中,这个国家迟早是自己的。叔段下令对京邑进行扩建,甚至比国都新郑还要庞大。根据《周礼》,为了防止臣子据险作乱,诸侯国中城邑的规模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现在京城的规模超过了国都,这不仅是与《周礼》不合,简直是对郑国国君权威的赤裸裸的挑战了。

叔段的僭越行为已经称得上是明目张胆了,基本上全郑国人都已经看出来叔段的不臣之心,除了郑庄公。

在朝会中,郑国的大臣每每谈起叔段在京邑的所作所为,无不义愤填膺群情激奋,卿士祭足更是正色对郑庄公提出警告。

“今京城大叔僭越行为已经显露无疑,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的话,形势将会无法控制,请君上立刻下令讨伐京邑。”

郑庄公一脸无可奈何的说,“让叔段到京邑就国是太后的意思,而且扩建京城的事情也是太后的意思,我作为一个哥哥也没有办法。”

“太后寡恩无情,当年就立阻君上继位,如今又偏袒京城大叔,如此的贪得无厌,如果任由她胡作非为而不加限制,国家将会陷入动乱之中,到时候悔之晚矣,请君上明断!”祭足作为两朝的老臣,家国重任集于一身,横下心来,哪怕得罪太后也要让庄公对于这样的反迹有所动作。

郑庄公看着满朝群情激奋的大臣,目光越过众人,淡淡的看向远方,一副成竹在胸的表情。
“多行不义必自毙,诸位请再耐心等待几天。”这里,郑庄公同学为我们贡献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在基本上同时期遥远的爱琴海畔,古希腊著名的悲剧家欧底庇德斯也有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名言,“上帝欲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郑庄公的不动声色,不是闭塞视听,不是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说的好听一点儿就是隐忍,将自己的想法和企图遮蔽起来,以免引起对手的警惕,其实就是先令其疯狂再令其灭亡。但是这种听任其疯狂的战略是有风险的,郑庄公也是在下一步险棋。第二条战线的情报工作给了他放任对手的自信,他安排在京城的眼线传来消息,叔段骄奢跋扈,生活的乐趣只是酗酒狩猎,十足的纨绔子弟,在其治下的京城百姓也是多有怨言。

郑庄公的姑息行为,给了叔段错误的暗示,在经过了一番试探底线的行为之后,他认为郑庄公只不过是一个孱弱的君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软柿子。叔段处处以郑国实权人物的面目示人,公然违抗郑庄公的王命。并且变本加厉,将郑国北部与西部地区划归自己的管辖范围,大有与哥哥分庭抗礼的趋势。

得到郑国北部城邑的密报之后,大臣公子吕再也坐不住了。他也是王族,只不过是小宗,但是他对于郑庄公的姑息养奸的行为大为不满,公子吕手握北部城邑的密信来找郑庄公,他认为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能再等了。

"君上!这是北部诸城的密信,现在叔段处处以京城太叔自居,不光自己对您的命令阳奉阴违,还命令这些城邑直接接受京城的管辖。现在郑国已经有了出现两个政治中心的趋势,君上您到底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打算将来把国家交给太叔,那么请允许下臣现在就去投靠太叔!"
郑庄公是闭着眼睛,以一种闭目养神的状态听完公子吕义愤填膺的陈述的,甚至连公子吕略带威胁意味的逼宫,他也是微微一笑。

“太叔罪行并未彰显,怎能诛杀。”

这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大的回答,耐人寻味,罪行尚未彰显,不可诛杀,那么如果罪行彰显了,是不是就可以诛杀了呢?郑庄公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机会,一个让自己对兄弟痛下杀手而不会受到舆论谴责的机会。

但是公子吕很明显并没有听出庄公这个回答中的深意,他觉得君上这是鬼迷了心窍了。“叔段在京城已经二十年了,可以动手了,如果听任京城势力发展,恐怕有更多的城邑和民众会去归附他,君上您这是在姑息养奸啊!”

“不要担心,心中没有正义之士就不能团结众人,这样的实力越是雄厚,就越会导致分崩离析。”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郑庄公还要反过来安慰公子吕,让他消消气儿。

“君上深谋远虑,小臣自是自愧不如,但是放任叔段势力的坐大,一旦其势不可遏制,控制不住局面则追悔莫及。”

“那么以卿之见,该如何应对才好。”

“与其静待其变,不如主动创造机会引蛇出洞。君上可以周王召集朝会为由,声称离开新郑赶赴洛邑,而下臣领一军在京城附近驻防。如果叔段当真有谋逆之心,必然认为国中空虚,会带领人马前来攻打,下臣攻其不备占据地利京城。届时,君上率众反攻,下臣领军夹击,叔段必一败而涂地。”

“此计甚妙,请加紧布置,万不可泄露风声。”

其实郑庄公并非没有想到这样的解决办法,他只是需要借公子吕的口说出这样的话。这个话公子吕可以说,但郑庄公如果挑明的话就太过直白,也太没有领导艺术了。包括说到的叔段罪行尚未彰显的话,其实是郑庄公在努力的暗示公子吕,公子吕同学绕了一大圈终于理解了领导欲擒故纵的深意。最终不负领导所望,提出了这个建设性的方案。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2-29 00:05:22 +0800 CST  
~~~~~~~~~~~~~~~~~~~~~~~~~~~~~~~~~~~~~~~~~~~~~~~~~~~~~~~~~~~~~~~~~~~~~~~~~~~~~~~~~~~~~~~~~~~~~~~~~~~~~~~~~~~~~~~~

30





安排妥当之后,郑庄公在早朝中宣布将要赶赴洛邑朝拜周王的消息,期间由卿士祭足监国。随后,郑庄公假装离开国都新郑,其实找了个地方躲起来,就等着老妈有所动作。

武姜得知消息后,没有一点儿怀疑,赶快命人给宝贝儿子带信,称郑庄公离国,约定了起事的日期,自己将在国都内作为内应。武姜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不想郑庄公在暗处在严密监控老妈的一举一动,结果送信的人一出城就被抓住。看了密信之后,郑庄公不动声色的命人伪造了密信,假托是武姜的密使,把信送到了京城。

公元前722年,叔段接到了伪造的密信,自以为万事俱备的太叔连想也没想立刻厉兵秣马直扑国都新郑。结果意气风发的叔段还没有看到新郑的城头,就得到消息,公子吕率兵车三百乘攻占了京城。本来以为能够干脆利索的攻占国都的叔段终于知道,他结结实实的落入了他哥哥布下的罗网。得知了老窝被端了的消息,叔段的造反人马立刻军心大乱,慌忙下令回军。

新郑城中运筹帷幄的郑庄公得到叔段人马已经出发,公子吕已经占领京城的密报之后,云淡风轻的说出两个字,可矣。郑庄公的收网行动正式开始,正义的讨伐叛逆之师从新郑城中杀出,跟在叔段的后面掩杀。叔段带出来的人马本来就师出无名,属于为利而聚的乌合之众,现在好处没有捞到,反而落了个反叛的罪名,很快就被正规军击溃,叔段在混战中眼看无路可逃,自尽身亡。

叔段的儿子公孙滑侥幸在战场上幸免,惶惶如丧家之犬,在郑国是混不下去了,于是北渡黄河逃到了卫国。卫国此时的国君是卫桓公,卫桓公也有一个像叔段一样心怀不轨的弟弟公子州吁。而公子州吁也在密切关注着郑国的这场叛乱,叔段在京城密谋反叛的二十年时间里,背后也有着子州吁眉若隐若现的身影。卫国与郑国接壤,在战略上有遏制郑国崛起的现实要求,现在公孙滑来投自然是重大利好。于是在公子州吁的运作下,卫国敞开怀抱接纳了流亡的公孙滑,并把他安置在与郑国接壤的共城,防御郑国。

至此,郑庄公隐忍二十年,终于将一场内乱以最小的代价予以平息。纵观他对付老妈加弟弟联盟的手段,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斗争方式方法得体,堪称政治老手的典范之作。一开始是装疯卖傻,后来是争取最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最后终于扮猪吃虎,痛下杀手彻底解决问题。甚至在得知弟弟兵败自尽后,竟然抚尸痛哭。

“我的傻弟弟啊,为啥自寻短见呢,让我怎么跟老妈交代啊”。

简直是影帝附体。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02 13:56:49 +0800 CST  
************续前*************


个人不否认郑庄公的奸雄的做法,连孔子都不认同郑庄公的做法,郑伯克段于鄢,一个克字,老夫子对于当哥哥的这种设下圈套让弟弟钻的谴责跃然纸上。但是庄公的一忍再忍,原因是复杂的,可能一开始确实有真实的谦让,但到后来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了。一方面,作为一母同胞的郑庄公,跟弟弟确实有骨肉亲情。另一方面,作为国君和儿子,仁爱孝慈的形象是要刻意维护的。同时,郑庄公更是一个极端自信以及自负的人,他深信自己拥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奸雄,往往能屈能伸,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爆发力,是历史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另外一个被人称为奸雄的人,是曹操。

郑庄公凯旋而归,志得意满,将武姜的亲笔信甩到她的面前。作为母亲,厚此薄彼,作为阴谋者,造反失败。武姜无话可说,不敢抬头看儿子的表情,只得扑倒在地,以泪洗面。可能是在哭最爱的小儿子的惨死,也可能是用哭来求儿子饶自己一命。
郑庄公怀着复杂的心情下令,将武姜流放颖地,并且留下了决绝的一句话。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02 13:58:19 +0800 CST  
***********续前***************




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把亲妈控制起来0限0制0人0身0自0由,并且撂下此生永不相见的狠话,毕竟于孝道和礼制不合。在叔段的内乱平息之后,国内对于郑庄公不孝的舆论随之而起。想着把老母亲接回来重归于好,但当年由于激愤,导致话说得太满。国君的君无戏言和礼制的孝义为先发生了矛盾,郑庄公很苦恼。

郑庄公需要一个机会,既实现和母亲重归于好的目的,又能不让自己过于尴尬。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郑庄公赴颖地视察,颖地的著名道德楷模颍考叔前来拜见领导。春秋时代民风淳朴,国家的等级还没有森严到后世的专制时代的程度,君主也没有那么神秘和高高在上。作为平民的颍考叔向郑庄公送上本地的土特产,郑庄公心情大好,设国宴款待。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02 13:59:47 +0800 CST  
唉我去,发个春秋的文章里面居然有敏感字符,不让发。

试了半天,原来是这几个字啊。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02 14:01:56 +0800 CST  
**********续前**********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郑庄公赴颖地视察,颖地的著名道德楷模颍考叔前来拜见领导。春秋时代民风淳朴,国家的等级还没有森严到后世的专制时代的程度,君主也没有那么神秘和高高在上。作为平民的颍考叔向郑庄公送上本地的土特产,郑庄公心情大好,设国宴款待。

颍考叔在饭局上将肉放在一边,做出一副准备打包带走的样子,郑庄公觉得很奇怪。
“先生不享用美味,反而将肉放在一边,这是准备打包带走么?”

“小人家中有老母,她从来没有尝过国宴上的美味,我这是准备拿一些回去给老母亲品尝,请君上见谅。”颍考叔等的就是这句话,不假思索的说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一番话。

听了颍考叔的话,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郑庄公心中思绪万千。叔段叛乱被平定之后,武姜也身陷囹圄,不用担心她再翻什么风浪了。对于养育之恩的感慨开始战胜了对于其偏心眼儿的怨恨,再加上尚念及母子之情,种种复杂情绪交织之下,郑庄公意味深长的一声长叹。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是人就有老妈,为何独君上无母?”颍考叔开始装糊涂了。

于是郑庄公就将叔段造反,自己因为一时激愤而撂下狠话的事情和盘托出。

“这有何难。”颍考叔早就想好了对策,赶紧向庄公进言。

“君上可挖一眼泉水,然后在泉水之下修建一个隧道,君上与太后在隧道中相见,如此即可宽慰思母之情,又没有违背黄泉之誓言。”

郑庄公大喜过望,当即下令挖掘一条直达泉水的深邃。这一天,郑庄公手持火把走进了那道意义非凡的深邃,混杂着愧疚、欣喜、释然等一系列复杂的情绪,与母亲重归于好。

虽然《左传》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对于郑庄公蓄意陷弟弟于不义,进而讨伐弟弟的行为表示不齿,但对于他虚心纳谏最终母子相认的行为表示了肯定。《左传》对于这个大团圆的场面是这样描述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在这里,郑庄公又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到现在还很常用的成语,其乐融融。

很显然,《左传》认为这个黄泉见母的故事是一个好故事,它体现母慈子孝的传统美德。由于颍考叔对于自己母亲的纯孝,感化了郑庄公中的怨念,唤醒了他心中对于母子之情的感念。正是这种母子之情,才使得郑庄公,当然也包括武姜,尽弃前嫌,重归于好。但是我觉得与其说这里体现了温情脉脉,不如说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如果你要战胜一个阴险的对手,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比他更加阴险。如果郑庄公心中仅有母慈子孝的想法,他能做到隐忍二十年最后一招制敌么?

宽宏大量从来就是强者的权利,从来都是。

但无论如何,凭借着对这一份迟来的爱的鼓与呼,郑庄公既向国人表现了自己的孝义,又树立了自己言出必行的威信。郑国非但没有因为内乱而陷入离心离德,反而更加的政通人和。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02 14:03:13 +0800 CST  
~~~~~~~~~~~~~~~~~~~~~~~~~~~~~~~~~~~~~~~~~~~~~~~~~~~~~~~~~~~~~~~~~~~~~~~~~~~~~~~~~~~~~~~~~~~~~~~~~~~~~~~~~~~~~~~~~~~
31



虽然郑庄公用高超的危机处理能力,用最小的代价平息了一场酝酿了二十年的内乱,弟弟姬段也畏罪自杀。但是由于姬段的儿子公孙滑作为幸存者逃过黄河,投奔了卫国。公孙滑的叛逃事件,最终演变成为一系列国际战争的导火索,这跟导火索也不出意外的成为一连串国际争端的起点。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就是这一系列国际争端,使得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脱颖而出,成为东周初年最为闪亮的新星。

卫国公子州吁张开了温暖的怀抱,接纳了这个郑国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并把他安置在卫国的共地,史称共叔。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让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卫国要冒着得罪郑国的危险,收留这个流亡的公孙滑。

卫国和郑国是有着传统友谊的渊源的,当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存亡危在旦夕的存亡之秋,卫国的卫武公、郑国的郑武公作为勤王主力,携手出兵赶走犬戎,渡过了一段同志加兄弟的美好岁月。但是自从平王东迁,周王室与郑国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之后,郑国打着周王的名义干了不少损公肥私的事情。尤其是郑庄公的这几年,形势更是一片大好,郑国崛起的趋势让卫国感到一种切实的威胁。

另一方面,卫国国内也有着跟郑国相似的潜在的内乱。此时卫国的国君是卫桓公,名字叫姬完,这名字起得真不吉利,不完蛋都对不起这倒霉名字。就像郑庄公一样,卫桓公也有一个心怀叵测的弟弟,叫做公子州吁。公子州吁是国内的实力派,他力主接纳流亡的公孙滑,从而达到给郑国添乱的目的。接纳郑国的反对势力,符合卫国的国家利益,卫桓公也就同意了。然而接纳公孙滑,公子州吁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打造造反者的统一战线,并且吸取叔段造反失败的经验。


就在公孙滑流亡卫国的当年冬天,卫国越过黄河,悍然发动了对郑国的战争,攻占了郑国的廪延,郑卫之战正式爆发。

卫国选择在冬天展开对郑战争是大有深意的。

翻开东周时期的地图,卫国和郑国之间是以黄河为界的。在人类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春秋时代,大江大河可谓是无法逾越的天堑,历史上大江大河的渡口都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黄河尤其是以汹涌澎湃而著称的,但是黄河在冬天会有冰冻期,冰冻期的黄河一改往日的桀骜不驯,就像一条沉睡的巨龙一样,地势开阔,一马平川。卫国选择在这个时候渡过黄河,无疑就像过马路一样方便。

同时,卫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的这个廪延,同样也是一个要命之地。这个廪延是一个黄河的渡口,其重要性与前面提到的制地不相上下,郑庄公宁愿把京城给弟弟也要把制地紧紧捏在手里,我们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对于郑国是如何的危急。对于这样的战略要地,郑国没有防范是不可能的,但是卫国一出手就稳准狠的拿下了郑国要害,这里面肯定有公孙滑带去的第一手情报的贡献。

卫国虽然先下一城,但卫桓公还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现他严重低估了这个对手。

所谓的天堑变通途,卫国可以利用黄河的千里冰封展开攻击,郑国也可以展开反击,而且这种反击的攻势可能更加凌厉。

郑庄公立刻厉兵秣马。而且他还利用担任周王室卿士的机会,调集周王的军队以及虢国、邾国和鲁国的军队组成国际联军,立刻展开反击。国际联军堪称正义之师,在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感召下,势如破竹。还没等卫国把廪延这个地方暖热,卫国人就发现潮水一般的军队已经杀到城下了。经此一战,郑国不光收复了廪延,而且还趁胜追击,跨过黄河直打到卫国的境内才收兵。

这还不算完,第二年冬天,郑国又以卫国勾结公孙滑阴谋颠覆现政权为由,发动了对卫国的惩罚性的战争。

紧接着,郑庄公给卫桓公修国书一封。

“自反并无得罪,唯贤侯同声乱贼之诛,勿伤唇齿之谊”。

首先,重申了两国从祖辈以来的传统友谊。其次,指出公孙滑是郑国的叛乱者,卫国收留叛国者是不对的。第三,正告卫国认清形势,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短短的三句话,表达了层层递进的三重涵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既是对卫国的忠告,也是两国交战的战书,堪称外交辞令的典范。卫桓公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又想想自己做的事情确实也不光彩,于是果断的服了软。当即就给郑庄公回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诺明年开春就把公孙滑这个麻烦制造者绑着送回去。

军事上的失利,卫桓公被迫放弃以武力的方式干涉郑国内政。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10 17:55:55 +0800 CST  
~~~~~~~~~~~~~~~~~~~~~~~~~~~~~~~~~~~~~~~~~~~~~~~~~~~~~~~~~~~~~~~~~~~~~~~~~~~~~~~~~~~~~~~~~~~~~~~~~~~~~~~~~~~~~·····
32





从公元前721年开始,面对卫国的悍然入侵,郑武公率领着正义的郑国军队,两次将侵略者击退,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郑国的风头正劲。

正所谓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顺风顺水却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周平王的不满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郑国的逐渐作大,使得他感到自己煞费苦心安排的战略平衡将要被打破。由于宋、卫等国的不温不火,使得他东迁以来苦心孤诣营造与郑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然后用中原诸国牵制郑国的政策基本上破产了,郑国扩张所带来的压力也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另一方面是,郑庄公在实施第二次对卫国的惩罚战争中,竟然仗着自己周王室卿士的身份,公然假公济私,征调周王军队为郑国打仗。这就不是感受到压力那么简单了,自古礼乐攻伐自天子出,现在郑庄公就敢调动王师讨伐诸侯。作为周天子,周平王感受到了尊严被践踏。这个先例一开,凡是在周王室担任公卿的诸侯就都能动用国家机器给自己干私活了,周平王决心给不懂规矩的郑庄公点儿颜色看看。

但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周平王确实也没有办法和郑国彻底撕破脸,于是他想了一个自以为巧妙的计策,分权。

周平王昭告天下,由于郑庄公国内事务繁忙,长期不来镐京就职,为了帝国事务的正常运转,将首席卿士郑庄公的一部分职能分配给副卿士虢公。也就是说,让虢公担任更多帝国的政务,而逐渐削弱郑庄公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周平王通过这样的调整向天下诸侯宣告,郑国与周天子的关系并不像郑庄公所描述的那么牢不可破。同时,周王室对于郑国的支持也不是全方位的。至少在现在,虢国也是一个选项。

一句话,周王室不希望有超越其他诸侯的特权国家的存在,哪怕是郑国。

虢国这个选项是周平王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个虢国是有历史问题的。

当年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时期,虢公是周携王的铁杆支持者,最终周携王身死国灭才转投周平王的怀抱。看到周平王不但既往不咎,而且还委以重任,加之西面和北面有秦晋两个庞然大物的压力,虢公只能选择死心塌地。

周平王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无能君主,他是一个玩平衡的高手。在王权衰落、群雄并起的时代,他依靠盟友,又拉拢原来的政敌,使得盟友感受到天威难测的同时,也能得到原来政敌的鼎力支持,堪称拉一派压一派的教科书式的手腕。但是这个堪称完美的安排有一个先天的缺陷,那就是虢国在西,而郑国在东,周王室所在的洛邑在中间。虢国与郑国不是邻国,无法对郑国的扩张形成直接的压力。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这种看似有意无意的人事安排,政治嗅觉异常敏锐的郑庄公马上就感受到了风向的变化。

已经在周平王的朝堂上几年没有出现的郑庄公突然赶到洛邑要求求见。面对着不速之客的到访,周平王知道,与其说是朝见,不如说是一场对质或者说是兴师问罪。

君臣二人都是政治斗争的高手,在朝堂之上,一番客套寒暄之后,郑庄公率先发动了进攻。

"君上,最近家里出了一些变故,小臣一直忙于料理家族事务,疏于朝见君上,实在是小臣之不是。不过,最近风传君上将要分权给虢公,不知是否属实。"

“并不像卿士您想的那样,主要是因为您久不临朝,一些杂事俗物无人处理。寡人不过是委托虢公,分担一些您的事务。”周平王虽然料到了郑庄公会兴师问罪,但没想到会这么直接,一时间竟然有些慌乱。

“君上您也不用玩什么温水煮青蛙,既然要分权,那就从请您将小臣免职,这个卿士让虢公来当吧,我也乐得清闲。”掌握了先手的郑庄公有点儿过于乐观,他觉得胜券在握,于是提出了一个极限施压的方案,这个方案无疑将周平王逼进了死角。要么选择和郑国彻底撕破脸,要么选择向郑国彻底妥协,这是一道生存或者死亡的选择题。

作为一个政治老手,周平王立刻意识到郑庄公此话的险恶,他没有做选择题,而是给出了自己的建设性的意见。

“您多虑了,寡人如此的调整并无不信任您的意思,纯粹是正常的人事变动,请千万不要过度解读。为了表达寡人并没有轻慢郑国的意思,寡人想让太子去郑国做人质。”

周平王的以退为进,郑庄公确实没有想到,本来想着来一个极限施压,周平王服个软,没想到周平王作为天子竟然主动提出要让太子到诸侯做人质。这可是彻底的僭越行为,郑庄公没想到周平王竟然主动要求自降身份,这要是传出去,郑国目无君长的骂名就算是坐实了,自己也必将成为全天下的共敌。郑庄公想到这一点,惊出了一身冷汗。

“君上真是羞煞小臣了,太子来郑国留滞于礼不合,下臣请送世子赴洛邑为质。”皇帝金口玉言,说出去的话不可能更改,那就只能提出优化方案了。

“也好,郑国这两年发展的很不错,让太子去郑国见见世面,也是很好的。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诸位无需多言了。”

周平王主动提出与郑庄公交换人质,将自己降格到了与诸侯等同的地位,自废君臣之分。就这样,原来打算给郑庄公一点儿颜色的周平王,面对对方的突然发难,准备不充分,漏了怯。在交锋中贪图一时之快,虽然在气势上压了郑庄公一头,但是造成了周王室权威更加急剧跌落的严重后果。

周郑交质,到底是谁赢了呢?

郑庄公赢了么?在他的兴师问罪之下,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平王被逼的只好提出与作为臣子的郑庄公交换人质,可谓是周王室颜面扫地。但同时,周平王的绝地反击也把郑庄公放到了藐视王权的境地,从而成所有诸侯所指责的众矢之的。那么周平王赢了么?由于郑庄公的步步紧逼,周平王所主导的周郑战略同盟的蜜月期宣告正式终结。从此,郑国将不再具有为天子办事的合法性,“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事情将不再被允许。第二,周王室将不再为郑国提供地缘政治上的保护,周王室将对西部势力贯穿王畿形成对郑国的打击装聋作哑,甚至提供方便。

两相比较之下,还是周平王棋高一着。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11 23:20:00 +0800 CST  

~~~~~~~~~~~~~~~~~~~~~~~~~~~~~~~~~~~~~~~~~~~~~~~~~~~~~~~~~~~~~~~~~~~~~~~~~~~~~~~~~~~~~~~~~~~~~~~~~~~~~~~~~~~~~~~~~··

33



在实力不济还要依靠郑国的支持的情境之下,周平王成功的化解了一次由于权力布局而引起的政治危机,把太子姬狐送到郑国当人质。一方面,安抚了气势汹汹的郑庄公,另一方面,也算是在郑国安插了一个眼线,郑庄公再要想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干点儿私活就不太容易了。

但是这种风停雨息的状态并没有维持太久,就在周郑交质后几个月,六十多岁的周平王驾崩。

周平王的事业由迁都洛邑开始,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东周,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平王不能说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他也曾在诸侯之间纵横捭阖,希望能够达到一种战略的平衡。但是,面对祖宗所留下的烂摊子摆在,他的努力作用非常有限,他也没有能力改变周王朝继续衰败的命运。但是,如果我们看了后世周王的作为,我们应该给予周平王更高的评价。因为,周平王时代,周王室最起码还能对诸侯间的事务有一定的存在感。到后来的周王,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诸侯们表演,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时间参照物而孤独的存在。

周平王死后,在郑国做人质的姬狐悲愤交加,在回国奔丧的路上由于旅途劳顿加之过分悲伤,竟然一命呜呼了。要说起来,虽然姬狐贵为太子,但这一辈子只能用憋屈两个字来概括。老爸周平王当了五十一年的皇帝,姬狐的年纪想来也应该不小了,一把年纪了还要到郑国去当人质。后来老爸终于死了,自己终于可以继位了,没想到倒在了黎明到来的前一刻。

太子不在了,那就只能由太子的嫡长子姬林继位,这就是东周的第二个周王,周桓王。

周桓王年轻气盛,远没有其祖父周平王对于政治局势的深思熟虑。在这个新的周王的眼中,这个郑庄公屡次藐视中央,祖父为了安慰她还让老爸到郑国做人质,经常被他轻视和冷遇,最终直接导致了老爸死于回国奔丧的途中。与在忧患中成长起来的周平王不同,从小养尊处优接受过系统的皇家教育的周桓王,有着姬姓家族的骄傲和重整河山的理想,一反周平王隐忍的对郑策略,锋芒外露。怀着国仇和家恨,登基之后的周桓王不顾周公黑肩的苦苦相劝,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重提周平王当年分郑庄公卿士权力的决定,让原来的左卿士虢公代替郑庄公成为周王室的首席卿士。

在诏书中周桓王没有作任何挽留,称郑伯劳苦功高,国内事务繁重,周王室的事情就不劳郑伯费心了。并下令将中央权力移交给左卿士虢公,郑庄公仅保留卿士的荣誉称号。

这个决定违背了其祖父周平王苦心孤诣所确定的对郑国既控制又依靠的既定政策,使得周王室地缘政治方面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局面,同时也相当于当众给了郑庄公一个耳光。

这个后果很严重。

郑国的朝堂上,郑庄公召集了文武,当众宣读了周桓王决定罢免他的诏书之后,将诏书狠狠的拍在案几之上。然后吩咐侍卫,将诏书拿给诸臣过目。

武将高渠弥脾气火爆,看完诏书之后第一个发言。

“这个撮尓小徒,他爷爷周平王都不敢这么跟我们大王说话,他这是要翻天呢。不给他点儿颜色看看,倒以为我们郑国好欺负了。君上,寡将请提兵五万,直逼洛邑,管他娘的什么周王不周王的,先灭一灭他的威风再说。”

“不可,周郑有着传统的友谊,而且两国相邻,地缘政治相互依存,贸然兵戎相见恐怕为天下诸侯所诟病。周王室新君初立,周王室政策也在调整中,请君上稍安勿躁,待周王理清政务头绪之后,必会与我国重新修好的。”大夫颍考叔建议静观其变,看看周桓王会不会对政策有所调整,不要贸然行动,以免在外交活动中陷入不利。

主战和主和的意见都有了,卿士祭足上前一步,提出了他的意见。

“周王号称天下共主,如果贸然与之兵戎相见,于我国不利,恐怕不是两全之策。而周桓王刚一登基就发布这样的诏令,显然是要给我王一个下马威,如果没有动作,恐被天下人耻笑。依老夫之见,大王可命高渠弥领兵进入王畿之地,借口国内饥荒,割取麦禾,以作为对周王之诫示。若周王收回成命,则可重归于旧好,毕竟两国唇齿相依。如果周王一意孤行,甚至兴师问罪,再作动作则属正当之防备。”

听完了朝臣中各派人物对于时局的分析和策略,郑庄公略略沉思片刻,做了总结陈词。

“众爱卿所言皆有可取之处,但高渠弥之言过于强硬,恐怕会招致天下诸侯的诟病,反而使我国陷入不利。颍考叔的建议太过保守,如果对于周王之打压没有反制手段,也会陷入被动。依寡人之见,唯卿士之谋最为稳妥。高渠弥,你提一军兵临王畿,不可开战端,只需向周王派出使者称过年连年饥荒粮食不足,割取王畿之内的麦禾而回。”

于是,在郑庄公的命令下,公元前719年,郑国大将高渠弥率领郑国最为精锐的军团,浩浩荡荡的开拔到王畿温邑,对洛邑形成包围之势,然后割麦而回。原本登基以来气势汹汹的周桓王,面对郑国的示威行为竟然毫无动作。这年秋天,郑庄公故技重施,再次派郑军兵临王畿,又割了一茬麦子。不出郑庄公所料,周桓王依然是没有动作。

郑庄公的试探性的军事行动取得了预想的效果,他彻底看透了所谓天下共主周天子以及朝廷的实力。凭借现在这个朝廷的实力,除了名义上的正朔之外,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价值了。实际上,周王室需要郑国远远超过了郑国需要周王室,现在既然周桓王的意气用事,导致周郑战略同盟的瓦解,那么郑庄公完全可以把周王室一脚踢开,凭自己的实力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不光郑国不需要依靠周王室,而且郑国已经拥有了吃掉周王室的实力。郑国两次割麦行动虽然表面上是去抢粮食,但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军事演习。高渠弥率领郑国军团绕开了周王室对于郑国的著名的虎牢关,渡过黄河,对周王室形成赤裸裸的武装威胁。其中暗含的意味是,周王室通过虎牢关而钳制郑国西进的企图已经不复存在,只要郑国愿意,就可以大军绕过虎牢关兵临洛邑城下。

郑庄公的嚣张气焰可见一斑。

探性的准军事行动中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周桓王对于自己的僭越行为的无动于衷,郑庄公已经确认了周王室所谓天下共主的权威已经衰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与此同时,他更颇具前瞻性的意识到,天下体统丧失,大乱的时代即将到来。

未雨绸缪,其实生长于动荡前夜的郑国,早在郑武公的时代就已经为迎接混乱时代的到来,做着准备。

周朝的基本大法《周礼》中规定,礼乐攻伐子天子出。在西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周王室具有绝对权威,在周公旦设计的严密的家国框架之初,还能够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执行。由周天子召集天下诸侯进行盟会,行使攻伐或者祭祀这样的重要事项,诸侯只能应召前来,是没有召集盟会的权力的。东周前后,周王室权威扫地,已经没有了召集诸侯盟会的底气和实力了。这个时候,有想法的诸侯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第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国家就是郑国。

平王东迁之前,也就是《春秋》这本书成书的鲁隐公元年之前,郑武公为了牵制宿敌宋国,与遥远的齐国积极斡旋,希望能够建立战略同盟的关系。此时的齐国还是位于胶东半岛的三流小国,被周公旦后人建立的鲁国打的满头包。面对遥远郑国投来的橄榄枝喜出望外,立刻与郑国展开接触,并在卢地结盟,史称卢之盟。

卢之盟虽然在后世名不见经传,但却是周朝第一次由诸侯主导的盟会,自此开启了架空周天子的序幕,意义非凡。

卢之盟之后,在郑国历代君主励精图治之下,郑国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东周初年关系融洽的周郑两国,由于几十年的此消彼长,终于爆发了周郑交恶这一影响深远的外交事件。郑庄公在对国内国际局势进行了分析研判,清晰的认识到郑国所处之地是如假包换的四战之地,内忧外患非常严重。周边的宋、卫、陈、蔡对郑国虎视眈眈,形成了国际反郑联盟,现在与周王室的关系也跌入谷底,如果不采取行动,将陷入一拳难敌四手的窘境。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动荡岁月,郑庄公定下了远交近攻的国策,并第一时间想到了要与齐国拜把子。郑庄公主动与此时的齐国国君齐僖公联系,希望能够重申父辈的传统友谊,通过齐国的力量对于反郑联盟形成背后的牵制力量。

于是,郑庄公和齐僖公在石门进行外交斡旋,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两国建立战略同盟关系。这场奠定了二十年郑庄公霸主地位起点的高峰会谈,史称石门之盟。

纵观此时的天下大势,秦晋楚这些后来的巨无霸都还没有完成区域整合,秦国正在和西戎撕逼,晋国正在忙着同室操戈,而楚国还在汉江流域跟一帮姬姓小国缠斗。此时的郑庄公,由于没有受到边缘势力的干扰,依托石门之盟所带来的大好形势,野蛮生长。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17 23:47:50 +0800 CST  
@李成略 2020-03-17 23:59:35
关中平原有郑国渠。
-----------------------------
对,在泾阳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18 23:39:56 +0800 CST  
~~~~~~~~~~~~~~~~~~~~~~~~~~~~~~~~~~~~~~~~~~~~~~~~~~~~~~~~~~~~~~~~~~~~~~~~~~~~~~~~~~~~~~~~~~~~~~~~~~~~~~~~~~~~~~~~~~

34



以周郑交恶为标致的原本融洽的周郑关系,如今却跌入谷底。这个事件让郑国头疼不已的同时,也让郑国的宿敌卫国有了想法。既然郑国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重新获得周王室的信任,那么卫国就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对郑国蓬勃的扩张态势予以遏制。

只不过现在卫国的当家人已经不是郑庄公曾经的对手卫桓公了,现在的卫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内乱。这场内乱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场弑君惨案,空前但不绝后。这以后,兄弟相残和君臣相残像流感病毒一样在各个诸侯国中蔓延,此起彼伏。

我们先来看一下卫国的这场兄弟相残。

杀死卫桓公的是他的弟弟公子州吁,卫国的这场惨案,和前不久在郑国发生的京城大叔之乱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郑国的内乱被郑庄公的十年隐忍轻松化解,而卫国的内乱成功实施。卫国的这两个兄弟的恩怨情仇,需要从他们的老爸卫前庄公说起。

卫前庄公在位的时候,从齐国迎娶了春秋时代的第一美女庄姜为后。说庄姜是第一美女,是因为庄姜小姐的美貌是在《诗经》中有专门的一首诗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的。这首名叫《硕人》的诗描写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眇兮”。堪称对于东方女性之美描写的典范,直到现在还在用于描写绝世美女。读之,脑海中便浮现一个自然清新的窈窕女子,让人寤寐思服。

但是,自古美人多薄命。

如此的绝世美女,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能生育。不能生育就意味着,终于会有人老珠黄和色衰爱弛的一天,这就不是缺点,简直就是缺陷了。所以,后来卫前庄公又从陈国迎娶了以对姐妹为妾,妹妹生一子,名叫公子完,也就是后来的卫桓公。后来,卫前庄公的宠姬也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公子州吁。

虽然庄姜不能生,但是对于这样女神一般的存在,前卫庄公也并没有对她冷落。出于对庄姜的迷恋,卫前庄公将公子完过继给庄姜当儿子,并且立为储君。你不能生没关系,因为我爱你,我把我别的儿子过继给你当儿子,儿子以后当了国君,你就是王后。虽然卫前庄公在子女教育方面堪称昏聩,但是在对待自己的老婆方面,仁至义尽也算是个情种。

老幺历来就受宠,公子州吁更是从小聪明伶俐,被卫前庄公宠的不成样子。在老爸的溺爱之下,州吁长大后更是打架斗殴惹是生非,成了一个标准的不良少年,还跟大臣石碏的儿子石厚臭味相投。州吁成年之后,卫前庄公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将卫国的军权交给了州吁,对于这个暴虐儿子的恩宠已经无以复加了。

这简直就是郑国内乱的翻版,郑国是当妈的溺爱小儿子,卫国是当君王的爹宠爱小儿子,这种破坏性只能更大。

公元前735年,卫前庄公死了,公子完继位,史称卫桓公。卫桓公对于自己这个无赖弟弟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跟郑庄公的隐忍不一样,卫桓公一上来就马上罢黜了公子州吁。公子州吁自知原来干过不少缺德事情,害怕哥哥跟自己算总账,带着自己的势力逃离国都,招兵买马,笼络了不少卫国朝廷的反对派,准备阴谋叛乱。

卫桓公登基后不久就赶上郑庄公收拾弟弟叔段的事情,结果叔段兵败自尽,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亡卫国。作为郑国的宿敌,卫桓公义不容辞的收留了流亡的公孙滑,并在公孙滑的带领下攻打郑国。但是卫桓公运气不好,遇到的对手是一代枭雄郑庄公。郑庄公此时挟顺利平定内乱之威,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不但把侵略者赶回了黄河南岸,而且还攻下了卫国的一城。然后郑庄公修书一封,言辞谴责了卫国支持郑国流亡势力并悍然发动对主权国家的侵略,有理有利有节,堪称绵里藏针的经典。打又打不赢,说也说不过,卫桓公登基之初的亮相真的是衰到家了,国内对于卫桓公的抗议之声此起彼伏。

公子州吁一直在旁边暗中观察,看到卫国两次兵败,国内反对声浪渐起,他知道他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公元前719年,州吁率领蓄势已久的反政府武装反攻卫国首都朝歌,而他的好基友石厚在城内做内应。卫桓公刚遭遇惨败,权威扫地,又面对了弟弟的落井下石,城破自尽。公子州吁骑着高头大马进入朝歌城,趾高气昂的走上王座,成为卫国新的主人。

不过现在州吁只成功了一半,很快他发现卫国人民对自己的上位似乎并不太买账。卫国的这一场政变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周朝三百年来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可是闻所未闻,因此,舆论汹涌。总之,就是一句话,强烈谴责州吁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州吁通过弑兄篡位的方式成为国君,他自己也知道实在谈不上名正言顺,于是他找来石厚商量对策。石厚献上一计,通过制造国际冲突来转移国内舆论。在边界制造事端来转移国内矛盾,这确实是一个狠招,一直到现在我们也能经常看到某国总统一到支持率下降时,就会挑起对他国的事端,而且往往是百试不爽。

制造国际冲突这事儿简直太容易了,因为不久以前刚刚发生了周郑交恶严重外交事件。郑国大军出动,兵临洛邑城下,把周天子地里的麦子割走,周郑关系急转直下。现在正好可以拿这个事情做做文章,发动一场对郑的战争,这是既符合卫国国家利益,又可以实现转移国内矛盾稳定执政根基的,有百利而无一害。

“此计虽是好计,但卫国国力有限,对郑作战从来没有讨到什么便宜,一旦战败,反受其害。”州吁对于卫国军队的战斗力是有所了解的,所以他很不自信。

石厚不以为然,说出他的想法。“现在国内舆论沸腾,君上以惩戒郑国大不敬为名讨伐不臣,名正言顺。只要能打出声势,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即使战事不顺退兵也能达到稳定社稷的目的。”

想法是很好,但问题是以卫国对郑国的历史战绩来说,从来都是灰头土脸的铩羽而归。石厚于是献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方案,那就是建立反郑国际统一战线,来一场群殴。于是,为了确保对郑战争的万无一失,同时也为了展现自己的外交才能,州吁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斡旋。

第一个目标是一个大国,宋国。

宋国是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的封国,资历很老。当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显示其替天行道的正当性,在灭掉商纣王之后,把商的遗民安置在三监之地,这就是宋国。为了显示周王室的豁达,周武王将宋的爵位核定为公爵,极尽尊崇。

宋国虽然没有兄弟相争的局面,但是也有君位相争的问题,这个渊源要说起来也是一笔陈年的旧账,这里把历史问题先按下不表,后面说宋国事情的时候还会仔细说。现在的国君是宋殇公,与他有君位之争的是他的堂兄弟公子冯。宋殇公继位之后,公子冯因害怕宋殇公的政治迫害而选择流亡海外。具有一国继承权的公子历来就是各国争相争取的政治资源,作为宋国的邻国,郑庄公义无反顾的收留了公子冯,并把他安置在()。州吁不仅邀请宋国参与攻打郑国,还将宋殇公拜为本次军事行动的盟主。拉宋国出头,同时也避免了自己的威望不足,堪称一举两得。出于对于郑国收留反对势力的痛恨,宋殇公对于州吁投来的橄榄枝欣然接受。


然后州吁又祭出金元外交的手段,大肆向鲁国、陈国和蔡国国君进行贿赂,并承诺了获胜之后的利益。陈、蔡两国是郑国的邻国,郑国的不断膨胀是这两个国家也倍感压力,现在有人提出打压郑国,当然是正中下怀。鲁国的鲁隐公虽然对出兵郑国不太感冒,但是在金元攻势之下,权臣公子翚竟然绕过国君私下和州吁接触,促成了鲁国的参展。于是鲁、陈、蔡三国在一番见不得人的谋划之后,五国伐郑的行动已经箭在弦上。

于是,一支杂牌军就这样东拼西凑的组成了,虽然各怀鬼胎,但是浩浩荡荡的声势也挺唬人,黑压压的向郑国都城新郑压了过来。

大战一触即发。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21 09:15:12 +0800 CST  
=============================================================================================================
35









五国军队屯集在郑国新郑的东门外,浩浩荡荡,一眼看不到尽头,似乎还有队伍正在赶来集结的路上。

大敌当前,郑昭公召集文物群臣召开御前会议。面对着窃窃私语谁也拿不出个准主意的群臣,郑庄公似乎并不着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文武之首祭足首先对答,“现在五国大军兵临我国都之下,敢问大王有何计策迎敌?”

庄公微微一笑,开始侃侃而谈他对于此战的看法。

“卫国兴兵,无非是立威而已。五国联军看似声势浩大,其实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尔,不值得大惊小怪。陈蔡两国与我国并无什么大矛盾,不过是卫国威逼利诱之下不得已随着卫国出兵,败了损失不大,胜了也能浑水摸鱼。因此这两国不会替卫国拼命,不过是看客而已。鲁国鲁隐公本不愿意参加对郑战争,但鲁国权臣公子翚接受了卫国重贿,害怕国内鲁隐公有所动作,势必不敢陷入久战。至于宋国,其与我国并无宿怨,出兵是因为我国收留了公子冯,寡人把公子冯送到长葛,则宋军势必脱离联军前去攻打长葛。此五国虽然声势浩大,但终是各怀鬼胎,无足为惧。”

众文武闻听庄公对战局的分析,纷纷对君上的高瞻远瞩表示佩服。大将高渠弥上前进言,“我是个粗人,不懂得那么多深奥的计策,君上请下令出城应战,定将其杀个片甲不留。”

郑庄公看着高渠弥摇了摇头,继续排兵布阵。“卫国州吁此番挑起战端,其原因是其篡位之后国内政局不稳,希望能通过发动一场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他此战没有预设的目的,只要这场仗打起来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能够侥幸打胜,卫国必然无心恋战,罢兵而回。因此,只需一将提军出东门迎战,但是只许败不许胜,败了以后收兵入城再也不许出城。高渠弥太过招摇,恐误我大事,还请公子吕走一趟。”
公子吕就是后世著名的美男子公孙子都,《诗经.郑风》有一篇是关于公孙子都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可见公孙子都的帅气在当时的郑国是出了名的,但公子吕并不是花瓶,当时也是郑国的一员猛将,听郑庄公给自己分配了这么个憋屈的活,嘴上嘟嘟囔囔的老大的不愿意。

在把公子冯送去了长葛之后,郑庄公给宋殇公修书一封,告诉他们公子冯不在新郑,要想抓公子冯,就赶紧去打长葛吧。宋国人本来就对跟着卫国后面当跑腿的不太满意,加之跟郑国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现在一听说公子冯在长葛,立刻离开联军,朝着长葛进发了。

搞定了名义上的带头人,接下来就是料理主张者卫国了。

宋国的离开使得联军发生了分裂,情急之下州吁下令加紧攻城。在郑庄公的一番耳提面命之后,公子吕率五百人出城应战,州吁派石厚率军中精锐出战。两军刚一接触,郑国军队就败下阵来,公子吕似乎也吓破了胆,收拾残兵退进城去。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大家都很高兴,于是联军在城下耀武扬威一番,鸣金收兵。

对于州吁而言,打败了风头一时无两的郑国,已经挣足了面子,此次出兵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甚至能够脑补出得胜回国之后万民欢腾的景象,如此则对于自己争取民心巩固政权则大有裨益。鲁、陈、蔡三国几乎没有伤亡,也取得了团战胜利的集体荣誉回国也可以大吹特吹一番了,算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回报。宋国那边跑到长葛那边虽然没有最终取得将公子冯斩草除根的结果,但是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在一场胜利的加持之下,州吁决定见好就收,以胜利者的姿态下令班师。临走还把新郑郊外已经成熟的麦子割走,进献给周王,算是替周桓王报了前段时间被郑国割麦的一箭之仇。

这场爆发在新郑东门的大战一共有六个国家参加,从开战到州吁下令班师,只用了五天的时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

一场闹剧。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25 14:56:12 +0800 CST  
~~~~~~~~~~~~~~~~~~~~~~~~~~~~~~~~~~~~~~~~~~~~~~~~~~~~~~~~~~~~~~~~~~~~~~~~~~~~~~~~~~~~~~~~~~~~~~~~~~~~~~~~~~~~~~~~~~~~~~~~~

35



州吁凯旋之后,并没有看到他所想要的场面,国内的执政局势并没有太大的好转。对于他的执政,依然是一片民怨沸腾。州吁与石厚商议之后,想请石厚的老爸,也就是石碏回朝重新主持大局。

石厚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石碏曾经是卫国上卿,德高望重。虽然现在赋闲在家,但是有他出面力挺,不愁州吁地位不稳。但问题是,石碏一向对于州吁犯上作乱表示不满,反对儿子石厚辅佐州吁。为了表达立场,在州吁篡位自立之后,还断绝了与石厚的父子关系。

石厚来找老爸帮忙,其实是硬着头皮来的,按照他跟老爸的恶劣的关系,被打出家门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让石厚出乎意料的是,石碏表现的非常热情,虽然推辞了回朝为官的请求,但是提出了一个可行性非常高的解决方案。

“老朽年纪大了,恐怕不堪政事之烦扰。但老朽有一计,可保君上社稷稳若泰山。君上可朝见周天子,请天子为君上册封,则合法性问题可一劳永逸的解决,君上江山无忧。”

“册封诸侯非寻常小事,且君上得位突然,天子会答应册封么?”石厚也知道州吁得位非正,周桓王会册封一个弑君者么,这样岂不是在鼓励谋逆么?周桓王就算对州吁再有好感,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稍微有脑子的人都知道答案是什么。

“此事不难,陈桓公与周桓王私交甚笃,卫国与陈国又有着多年的传统友谊,请陈桓公出面,周桓王不会不卖这个面子的。”

石厚大喜,姜到底是老的辣,陈、卫两国国君的面子周天子总不会同时都驳了吧。

“你和君上须一同亲自赴陈国,方显示我国之诚意。”

石厚千恩万谢而出,可惜他光顾着高兴了,忘了仔细品味一下最后一句话的阴狠。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对你一向有敌意的人突然态度大变,把你没想到的都替你想到了,那你一定要提防了。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可惜石厚那个时代还没有这样高度精炼的厚黑学知识点。

目送着石厚州吁兴高采烈的离开,石碏立刻给陈桓公修书一封。首先表对陈桓公大拍一通马屁,然后诉说卫国乱局,石厚助纣为虐,州吁弑兄自立。最后请陈桓公为卫国主持公道,铲除卫国动乱的罪魁云云。

前面我们说过,卫前庄公娶了陈国公主,生了长子,后来继位为卫桓公。那么这说起来被州吁弑杀的卫桓公不是外人,那是陈桓公的亲外孙,对于杀了自己外孙的州吁,陈桓公那是恨得牙根都痒痒。现在石碏这么一通马屁之下,陈桓公热血沸腾,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正义感,顿觉匡扶社稷主持正义者舍我其谁。

于是等州吁和石厚满心欢喜的来求见的时候,陈桓公甚至等不及州吁把话说完,就大手一挥,命人将二人一举拿下,然后请卫国来人处置。在国内等候多时的石碏接到陈桓公的消息,立刻派亲信赴陈国,击杀谋逆的乱臣贼子,当然也包括他的宝贝儿子石厚。石碏老先生力挽狂澜,终于使得乱臣贼子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对于石碏心怀天下,舍小家顾大家的高风亮节,《左传》对其大加赞赏: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三年》

石碏老先生不光承办了乱臣贼子,挽救了动荡中的卫国,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大义灭亲。

州吁死后,石碏派人前往邢国恭迎卫前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晋回国为君,史称卫宣公。

卫国州吁的这场政变是春秋时期第二场兄弟相残的悲剧,第一场发生在郑国,主角是郑庄公。郑国的那一场兄弟相争以弟弟惨败告终,卫国的这场兄弟相争虽然弟弟暂时获胜,但很快就被推翻,堪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们对比一下这两场兄弟相残,虽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路线。共叔段的造反,是先做好执政的根基,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培植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谋反。而州吁的谋反则是一上来就弑君自立,然后再解决执政根基的问题。然而不管是郑国路线还是卫国路线,总体来说造反都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有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去做,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

连续的两场兄弟相残的惨案背后,是周王室权威扫地,作为名义上共主的周天子已经无力维持旧有的国际宗法和礼制了。失去制衡的私心一旦开始泛滥,就如同病毒肆虐一般无法遏制,弑君谋逆这样的事将前赴后继。

但是对于卫国来说,石碏扶立的公子晋又如何呢,在一个社会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对的不一定是好的,同时好的也不一定是对的。时代的背景和评判标准都在发生变化,旧有秩序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道义的捍卫者未必能够造福天下,而破坏者也有可能给僵化的旧世界带来革新。后来的事实证明,石碏老先生是结结实实的好心办了坏事,石碏所拥立的这个卫宣公堪称是春秋时代荒淫和无耻的集大成者。

不过州吁的死,对于郑国,对于郑庄公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3-27 11:20:09 +0800 CST  
@阴冰 2020-04-01 18:28:18
亲爱的楼主,你是不是被我不停的打脸,打的脸红了,不好意思了,所以不说话啦!!!
-----------------------------


感觉您脑洞过大,就不争论了。

周天子势弱,支强干弱的趋势不可逆转,已经按不住各大新兴诸侯了。郑庄公不是蠢货,而是背靠天子给自己揽利益。

郑国势弱了以后,齐国兴起,后来就是晋楚秦的争霸。

这是大趋势,没有人真拿王室当回事儿。

周天子作为吉祥物,能想通的话就会安于现状,想不通的话,现实会让他想通。

最近很忙,更新慢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07 16:39:00 +0800 CST  

===================================================================================================================
36



声势浩大的五国伐郑,虽然联军凯旋而归,连始作俑者卫公子州吁都被权臣石碏杀掉,但是此次战役依然不能说结束。五国伐郑中,郑庄公为了分化敌军,用流亡在郑国的公子冯将宋国军队调动到长葛。宋殇公发动的旨在将公子冯除之而后快的长葛之战,一打就是一年。

冬十有二月辛巳,宋人伐郑,围长葛。《左传隐公五年》

现在我们对于旷日持久的围城战,默默脑补的场面一定是尸横遍野鱼死网破的人间地狱的惨状。但是这场长达一年的围城战刷新了我们现代人对于战争的印象,体面而优雅,堪称是贵族战争的典范。《谷梁传》对这场围城之战的记载是,“战不逐奔,诛不填服”。翻译一下,也就是说,战争不以屠杀对方有生力量为目的,战胜方不趁胜追击,诛杀对方战犯不杀战俘。

完全不是我们现在或者古代话语体系中战争的概念,因为这样的战争从战国时代开始就已经绝迹了。我们已经离开那个优雅而雍容的贵族时代,很久了。

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贵族的战争可能更是耗费巨大。

宋殇公必欲除公子冯而后快,而且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兵,代价巨大。虽然历经一年的苦战,终于攻陷长葛,但是公子冯却在城陷之前的一刻,跑回了郑国国都新郑,去向郑庄公复命。不知道这是不是郑庄公苦心孤诣谋划的一场苦肉计,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宋国耗费巨大的一场军事行动,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宋国会不会占据长葛,并且对郑国形成蚕食之势呢?

那让我们回头再来看看,这场宋国投入巨大国力打的长葛围城之战。

首先,郑庄公挑选长葛这个地方作为分化联军,让宋军陷入苦战而无法自拔是精心选择的。我们翻看下春秋时期郑国的地图,长葛这个地方地处郑国的腹地,离宋国本土比离郑国国都还要远。这样,如果宋国拿下长葛的意志足够坚定,那么就意味着宋国必须要耗费巨大才能维持绵长的后勤补给线。

其次,郑庄公所确定的政策就是,让宋国放开了手脚去打长葛城。长葛城距离国都新郑近,而如果郑国选择救援长葛城的话,宋国人是连跑都来不及的。郑庄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宋国人打长葛,甚至连联军都已经撤了,郑庄公还是不去救援长葛,就这么抱着手在旁边看着,就像在看别人家的热闹。最后,虽然经过了一年的艰苦攻城战之后,宋国人终于攻陷了长葛城,但是这其实是一场虚假的胜利。对于宋国来说,地处郑国腹地的长葛是一块飞地,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郑国军队,随时有被吞掉的可能。而且要维持漫长的补给线给城内提供给养,耗费巨大,打下来就已经够费劲的了,守城的难度要比攻城更加巨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公子冯跑了,宋国人此战在战略上是彻底输了。

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这种判断,后来宋国军队在长葛并未形成实际的占领,甚至于未经一战,便放弃了这座花了一年时间才打下来的城市,带着一身的疲惫返回本土。

郑庄公定下的这个疲宋之计,堪比百年之后韩国的疲秦之计。只不过疲秦之计只不过使得韩国获得十年的苟延残喘,而疲宋之计则开启了郑国图霸的序幕。

对于郑庄公来说,虽然宋国围攻长葛一年毫无斩获,但是被人堵着门打也终究是没有面子的事情。宋国一定要打,这口恶气一定要出。

但是这个仗怎么打,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朝会之上,祭足进言,“今五国形成对我国的封锁联盟,并且悍然发动对我国的不义之战,虽遭其应得之挫败,但此仇不可不报。请君上兴兵讨伐,以儆效尤。”

郑庄公说,“如今五国之中挑头的卫国发生了内乱,暂时不足为虑,短期内没有卷土重来之虞。然中原地区各诸侯国势力犬牙交错,全凭武力征讨,虽可实现一时一事之得失,但终非长远之策。“

祭足与一班朝臣不解,郑庄公说出他的想法。

”如今之战事频仍,卫国内乱无暇西顾,鲁国公子翚擅权,祸起萧墙也为时不远了。宋国因公子冯的原因与我不睦,陈蔡等一班小国左右摇摆,聊以自保。中原域内各大势力犬牙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争一城一地之得失于大势无甚影响。要改变周边对我不利之战略态势,唯有远交近攻之策。“

祭足又问,“敢问何谓远交?“

”宋卫等国战略位置环环相扣连为一体,且背后无牵制之敌国,敢于放手攻打我国,而不用担心腹背受敌。我们只需与宋卫诸国东方之齐鲁相交好,使其成为盟国,则宋卫等国必不敢轻举妄动。“郑庄公稍稍顿了一下,继续解释他的计策。

祭足问道,”远交近攻的计策是不错,但是鲁国刚跟我们打完仗,当真能与我国结盟么?“

“齐鲁两国,我国与齐国有石门之盟,自是我之战略同盟。而鲁国与我并无宿怨,不过是因为其执政公子翚因利所诱。如果以金元开路,再请齐僖公为我斡旋,则结好鲁国并非难事。“


郑庄公站在战略局势的高度,对于郑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理清了扭转目前颓势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那就是结交远方大国,使其成为中原诸国背后的牵制力量,一众大臣茅塞顿开。

“不过陈国地处我国与宋国之间,其战略缓冲的作用非常重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郑庄公与一众朝臣确定了当前对待陈国的军事威吓的战争策略,那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07 16:42:28 +0800 CST  
@阴冰 2020-04-13 07:31:14
春秋是个特殊的时期,上文的宋攻长葛城的优雅体面很好的说明了那时的人文环境。
在这样的时代,处于文化中心周天子旁边的郑国,走上了逆天邪神之路,这条路是可怕的。
耗费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路途遥远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居然敌人要跑就不追了。交战居然可以深入一国对一城展开战斗,这不是真正的国家单位可以允许的。
那个特殊的春秋时节,身处天子身边的郑庄公,虽然内功深厚可以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但这无疑是......
-----------------------------
你码的字儿也不算少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13 23:29:05 +0800 CST  

楼主:子非嘉澍

字数:177882

发表时间:2019-11-20 18:30: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7 12:53:42 +0800 CST

评论数:8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