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兴亡过手----郑国霸业兴衰录

===========================================================================================================================
37



郑庄公先礼后兵,派出使者前往陈国,请求与陈国结盟。此时的陈桓公还沉浸在平定卫国之乱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幻觉之中,对于郑国前来交好的使者不屑一顾。

“奶奶的郑庄公,原来张牙舞爪的是你,现在得了便宜卖乖的还是你。想我陈国跟你结盟,做梦去吧。上回五国伐郑也就是你小子命大,下回老子要打进新郑去,拆了你皇宫的柱子拉回来当劈柴。”

外交场合最忌讳的就是话说得太满,陈桓公的这番大话说出去,虽然很潇洒,也很解气,但是后果很严重。自视甚高的陈桓公忘了,这是一个乱世,乱世是要靠实力说话的。一个月之后,郑庄公采取了跟警告周桓王一样的准军事行动,派军队到陈国边界抢了一把粮食,然后退回。

打一巴掌,然后再揉一下。

郑庄公派颍考叔作为郑国特使,将这些抢来的边民和粮食归还给陈国,并且毕恭毕敬的献上了郑国国书。

“君侯为周王室最为倚重的国之柱石,寡人也继承父辈之恩泽,勉强充当周天子的臣子,按理应该和睦相处,共同为王室效力。最近寡人请求与贵国结好并未得到贵国的正面答复,边境守将竟然擅自掠夺。寡人闻此,寝食不安。如今将所掠之物如数奉还,特派下臣颍考叔前来谢罪,表明心迹,寡人愿意与君侯结为兄弟之好,永不相背!”

陈桓公虽然有点儿认不清形式,但毕竟不傻。原来是一场误会,这番说辞算是给足了陈桓公面子了,打又打不过,再不顺着台阶下的话估计下回就不是误伤了。于是陈桓公强颜欢笑,大笔一挥,与郑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相约为兄弟之国。

为了巩固同盟,表达自己对郑国的慢慢诚意,陈桓公甚至请求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郑庄公的长子姬忽,两国结为秦晋之好。郑庄公略施小计,迫使陈国死心塌地的跟郑国结盟,获得了对宋国的战略缓冲地带,实现了破除反郑联盟的第一步胜利。

公元前718年,宋国悍然出兵抢了邾国的土地,同时也给郑庄公送来武力干涉国际争端的机会。

邾国相传是颛顼后人的封地,而子爵在五级爵位体系中是最低一级的封爵,就是一个荣誉性的称号,属于典型的软柿子。在周王室还能镇得住天下诸侯的西周时代,还能够靠着周天子给自己主持正义,但现在春秋乱世之时,发生这样的事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样的吞并事件几乎每一年都在发生,不要忘了郑国从陕地搬迁到现在的中原地区的时候,就一下子悍然吞并了两个诸侯国,堪称是标准的鸠占鹊巢。

话虽如此,但被人平白抢了东西的邾国国君终究气不过,就找到郑国,请郑庄公给自己主持公道。郑庄公现在的身份除了郑国国君之外,还名义上是周王室的卿士。虽然这个卿士的头衔名存实亡,但是郑庄公还是决定要利用这个事情,好好运作一番。

邾国地方很小,但是再小也是当年天子册封的,那也是一级政府,理论上是受到中央政府保护的,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宋国夺取邾国的行为,如果上纲上线的话,那就是宋国对于周王室权威的赤裸裸的挑战。

从挑战周王室权威这个角度进行切入,郑庄公以自己王室卿士的身份调集了王师,连同自己的郑国雄兵一道伐宋。这场名正言顺的讨伐乱臣之战进军非常顺利,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把宋都商丘的外城都攻陷了。

宋殇公大惊失色,赶紧派人向鲁国求救。

宋国派往鲁国的使者不知道是不是跟宋殇公有仇,竟然在鲁国的朝廷上摆起了大国的架子,刻意隐瞒当前危急的军情。鲁隐公大怒,心想你是公国我也是公国,我祖上还是周天子的亲兄弟呢,跟我这儿摆什么谱。于是,鲁国拒绝派兵救援。

虽然后来郑国军队最终在临门一脚的时候选择了放弃,毕竟真把宋殇公给抓了还不好处理。而且宋国也是一方大国,军力雄厚,随后就纠集全国兵力反攻郑国,一直打到离新郑不远的长葛。但是,鲁国见死不救的行为让宋殇公大为光火,自此宋国和鲁国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

鲁宋两国关系破裂,郑庄公看到了机会。

一个月后,郑庄公派出使者前往鲁国,请求抛弃以往的不愉快的经历,结成盟国。鲁隐公行事比较低调,属于比较佛系的领导人,不喜欢拉帮结派打打杀杀。觉得郑国离得太远,与郑国结盟的好处不明显,于是就语焉不详的婉言拒绝了。远交近攻这样的策略,在现在看来似乎好处非常明显,但在春秋时代实在是太过于超前。对于鲁隐公而言,邻国才是密切的利益关联者,不直接接壤的国家实在没有什么交往的必要。

面对鲁国的冷屁股,郑庄公并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鲁国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远交近攻政策是否能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环。就像泡妹的终极大法就是要死缠烂打,郑庄公不但继续对鲁隐公暗送秋波,而且还请齐僖公为其当说客。打个比方,某小伙子看上了某个美女,但是美女心高气傲,就是不给个准话。这种情况下,先搞定闺蜜,让闺蜜给自己充当线人说好话,也是一个成功率相当高的泡妹法则。

要说齐僖公挺有面子,虽然说鲁隐公依然没有松口,但是却说服了宋卫两国与郑国和解,这就是意外的惊喜了。公元前715年,在齐僖公的斡旋之下,郑、宋、卫三国在瓦屋举行会盟,正式宣布摒弃以前的不愉快,缔结互不侵犯宣言。虽然齐僖公不辞辛苦的为郑国东奔西走,一方面是为了帮老朋友的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齐国在中原事务中的影响力,为齐国的壮大奠定基础。

出于对于人性险恶的深度理解,宋殇公多了个心眼,他似乎也已经感觉到郑庄公满脸堆笑背后的危险。于是,宋殇公提前与新晋的卫宣公在犬丘紧急进行了高峰会谈,建立了超越普通盟友的全方位战略同盟伙伴关系,用以应对郑庄公可能存在的背后捅刀子行为。宋殇公这种缜密的心思确实有先见之明,但是可惜的是他的对手是郑庄公,一个堪称神一样的对手。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16 09:07:06 +0800 CST  
===========================================================================================================================
38





郑庄公对于局势的理解已经跳出了武力解决问题的思维,他已经完全摒弃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单纯的战术层面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战略的布局,整体性的解决问题。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一定要搞定鲁国,让鲁国成为宋国的腹背之敌。并且在完成策反鲁隐公之前,绝不重启对宋国的战端。在这样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与宋、卫召开盟会的同时,郑庄公再次勾引鲁国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代号”祊易许田“。

这个特别的计划要从西周初年说起。

《周礼》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也就是说从西周一开始,祭祀就是重要程度等同于战争的国事活动,被历代周天子高度重视。祭祀,当然是各个名山大川都是祭祀的对象,通过祭祀,一方面可以表达对于祖先和神灵的仰慕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各地诸侯的政绩和风土人情。但是祭祀泰山在所有的祭祀活动中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因此自古以来就成为各种帝王们的最高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西周的王室在关中,而泰山远在东方的山东半岛,距离千里。周王祭祀泰山,路途遥远,当然排场空前,各种宗亲贵族都要作为随从随王伴驾。我们知道,郑国开国的国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亲弟弟,周宣王封禅泰山的时候是重要的随从人员。为感念弟弟一路鞍前马后的劳顿,周天子就把泰山脚下的祊地赐给郑桓公,让他在那里落脚休息,其地的出产可供郑桓公自由支配使用。对于郑国来说,这里远离郑国本土,是一块飞地。

巧了,鲁国也有一块飞地,在当时许国的境内。

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三弟,为感念其为姬周帝国建立立下的不朽功绩,将鲁国分封给周公的后代。又体恤鲁国国君前来关中朝觐的时候路途遥远,特地在鲁国到王畿的半路上选了许国的一块地方,作为鲁国国君专用的驿站,以供落脚,后来也就成为了鲁国的飞地。

出于感化鲁国的目的,郑庄公在这一年向鲁隐公提出了“祊易许田”的交换土地的计划。这个看上去很非常公平的交换土地计划,是符合两国利益的。祊地在鲁国境内,郑国把它还给鲁国,使得鲁国土地连成一片,无论是管理成本还是使用价值都比远在许国的许田要高得多。当然,对于鲁国也是亦然。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或者说为了让鲁国更加心安理得的接受,郑庄公甚至有些谦卑在递交鲁国的国书中表示,泰山的祭祀我今后是不会去了,反正祊地闲着也是闲着。

但是这个看上去双赢的土地置换计划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于法理不合。因为无论是祊田还是许田,其最终的所有人都是周天子,也就是说周天子是产权所有人。周天子出让给鲁郑两国的只是使用权,也就是说使用可以,甚至继承也可以,但是交易是绝对不行的。从法理上来说,无论是郑国还是鲁国,根本无权改变土地的权属。强行交易的话,将会损害与周天子的传统友谊和长久以来刻意营造的人设。这个人设就是礼仪之邦的人设,对于郑庄公来说非常无所谓,跟周天子家的麦子都能割,还有什么人设不人设的。但是鲁国不一样,尤其是鲁隐公这个非常在意羽毛的国君。

所以,面对郑庄公所提出的重大利好建议,鲁隐公半推半就,很久都没有明确的答复。郑庄公不管那么多,郑国得到一个许田不多,丢一个祊地也不会少二两肉,总之就是死缠烂打也要把鲁国拿下。看着鲁隐公实在是墨迹,郑庄公根本不管鲁隐公最终表态,就派使臣直接拿着祊地的地契,送给了鲁国。

这就基本上算是霸王硬上弓了,已经被逼到墙角的鲁隐公算是半推半就的默认了既成事实。

这一年的9月,瓦屋会盟顺利召开,齐僖公作为司仪主持了郑、宋、卫三国的结盟典礼,并且在其见证下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在郑庄公将祊地的地契硬塞给鲁隐公之后不久,齐国的使者就适时的出现在鲁国的朝堂之上,向鲁隐公通报刚刚召开的瓦屋会盟的外交成果,即郑宋卫结盟一事。

此时,鲁隐公对于遥远的郑国的态度发生了极大地转变,他专门派出大臣正式答复齐国的使者。

“齐僖公您使郑宋卫三国舍弃相互敌对的状态,安定他们的百姓,这都是您的恩惠。我听到了,岂敢不赞许您的义举。“

(齐侯使来告成三国。公使众仲对曰:「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君之惠也。寡君闻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左传。隐公八年》)

至此,鲁隐公已经彻底消除了对于郑国的隔阂,对于齐僖公斡旋的与郑国的友好往来表现出了积极的回应。

如果我们把郑庄公对鲁隐公的示好行为与泡妹子进行类比,堪称是情场高手之行为,他给我们演绎了一场教科书般的勾女的全部过程。首先,大胆的表白,在表白失败后毫不气馁,通过闺蜜齐僖公展开舆论攻势。然后适时的送礼物请客吃饭,造成既成事实,最后积极的融入妹子的生活圈,广泛的与她的朋友圈七大姑八大姨发生联系,最终让妹子无处可躲,除了答应确定关系之外别无选择。这一天,被攻破了最后防线的鲁隐公芳心暗许,他决定不在郑庄公面前作任何的掩饰与挣扎。像一个终于被拿下的妹子一样,已经彻底的敞开心扉,并且宽衣解带玉体横陈,等待登堂入室的那一刻。

郑庄公通过一系列高超的外交手段,已经成功拿下了鲁国,并使得鲁国与宋国翻脸。再加上传统盟国齐国,郑庄公谋划的远交近攻的战略已经初见雏形。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21 23:06:29 +0800 CST  
~~~~~~~~~~~~~~~~~~~~~~~~~~~~~~~~~~~~~~~~~~~~~~~~~~~~~~~~~~~~~~~~~~~~~~~~~~~~~~~~~~~~~~~~~~~~~~~~~~~~~~~~~~~~~~
39





远交近攻的联盟已经建立,接下来就是要跟宋国算总账了。

但是宋国的问题有点儿麻烦,因为宋国不光是实力强悍的地区强国,而且是贵为公爵的顶级诸侯国。对宋国动武,郑国不光要拉几个实力不凡的帮手,而且还要有政治正确的借口。

这样的借口很快就有了。

《左传》上记载了这一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这一年冬天,周王室王畿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周桓王派员亲赴鲁国求救。鲁国作为周王室最为亲近的诸侯,对于帮助王室渡过灾难责无旁贷,但是问题是鲁国也没有余粮。于是,鲁隐公便出面向郑、宋、齐等国购买谷物以赈济王畿的灾荒。

郑庄公看到了这件事情里蕴藏的与周王室改善关系的机会,于是积极运作,不但主动向周王室提供救济的粮食,而且接着王畿饥荒的机会亲自拜见周桓王。

郑庄公来朝觐周桓王,是周桓王继位四年以来第一次来朝见周王。但是周桓王似乎在这四年的执政里并没有变得成熟,依然没有给前来觐见的郑庄公好脸色。

周桓王问,“敢问爱卿今年国内收成如何啊?”

郑庄公回答,“托您的洪福,今年域内风调雨顺,收成比往年多了不少。”

周桓王阴阳怪气的感叹道,“那就好啊,这样国都周边的粮食就可以保住了。”

傻子都听得出来,周桓王此话是在揶揄当年郑庄公派人强行割取王麦的往事,郑庄公脸上红一块白一块,但是忍住了没有发作。

这种突然出现的尴尬场面连在场的周公黑肩都看不下去了,他连忙出来当和事老。

周公黑肩劝告周桓王,“当年镐京之乱中赶走犬戎,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郑国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现在王权衰微,多年不见诸侯来觐见了,您要是再不善待郑伯,恐怕以后连郑伯都不会再来了。”

周公黑肩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周桓王也不是傻子,他也看透了郑庄公此来的目的。郑国对宋国必有一战,郑庄公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使自己发动战争具有合法性。郑庄公才不管周王礼不礼,他需要的是周王的一个态度,这个态度或者一个好脸都会成为取得周王室授权的托辞。对于这种目的性十足的觐见,周桓王采用了冷嘲热讽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想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让我给你背书,门也没有啊。

于是,周桓王命人把郑国进献的十车麦子让郑庄公带回去,并表示王畿的饥荒不烦郑国操心,让他留着备荒年之用。

周桓王拂袖而去之后,和事老周公黑肩赶紧追上垂头丧气的郑庄公。

”郑伯请留步。“

郑庄公回头,周公黑肩追上来,气喘吁吁的说。

“君上您远来觐见天子,却未受礼遇,希望您万万不要挂怀。大抵是因为当年交质之事埋怨贵国,气愤未消,待以时日一定会缓和。老臣这里略备薄礼,慰君上以天子为尊之忠心。“

周公一系作为姬周的小宗,从西周开始就在经营洛邑,盘根错节三百年,早已在洛邑形同一方诸侯。但自周平王东迁以来,这种好日子就到了头。尽管周公家族是土著,但是君臣的名分放在那里,大宗有一帮的叔伯亲戚,小宗也是一大家子,彼此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公公婆婆带着全家老小搬到儿子儿媳家住,而且一住就不走了,作为儿子的周公家族感受到的不适应和压力是显而易见的。郑庄公的实力周公黑肩是了解的,所以周公黑肩越过周桓王,直接跟郑庄公接触,即有为了朝廷不要跟一方诸侯关系搞得太僵的原因,也有为自己争取后台的考虑在里面。

郑庄公对于周公黑肩的交好心知肚明,他也希望能够在周王室安插一个眼线,周公的这个资历这个位置,非常理想,于是半推半就之下也就笑纳了。但是自己的热脸贴了周桓王的冷屁股,预期的目的没有实现,郑庄公赶到非常失落。

旁边的祭足摩挲着两车绸缎,笑着说问道。”君上此番觐见,可谓是求仁得仁,何故郁郁不欢呢?“

郑庄公瞪了祭足一眼,”爱卿都看见了,姬林那个小子,太不给面子了,也不看看除了寡人这些年还有哪个诸侯把他当回事儿。“

祭足说,”天子的赏赐不是在这里么?何故抱怨?“

郑庄公觉得祭足话里有话,于是来了精神。”这是周公黑肩的赠予,并非天子赏赐啊。“

”反正是王室之用度,你不说,我不说,谁有能知道呢?“祭足讳莫如深的继续说。

”君上可以将两车的绢缎取下,蒙在十车谷物之上,假托这十车全都是天子的赏赐。“

郑庄公看着嘴唇翻飞巧舌如簧的祭足,大脑开足了马力全速运转,然后眼睛忽然一亮,抢着说道。

”然后我们就说天子对于宋国久未朝觐大为不满,授权我以朝廷卿士的身份召集天下诸侯讨伐宋国。“

”君上天资聪颖,老臣佩服佩服!“祭足见郑庄公领会的这么快,不失时机的拍了拍马屁。

计策已定,郑国的队伍就这么一路大张旗鼓的返程了,一路上还大张旗鼓的宣扬,周天子的欢迎的仪仗有多么威严,态度是多么的热情,赏赐是多么的丰厚。总之,就是造成了一种君臣相敬如宾的假象。反正当时的通讯条件落后,诸侯们也不会跑到洛阳去向周桓王求证,一时半会儿穿不了帮。

回到新郑,郑庄公立即在凛冽的寒风中召集齐僖公、鲁隐公在中丘会盟,照会了自己朝觐周天子的情况,并对声称自己得到了周天子的授权,将要对宋国不敬周天子的行为展开讨伐。一个月后,三国又在鲁国的邓地秘密盟会,对出兵伐宋的细节进行敲定。鲁国的参战,形成了对宋国东西夹击的态势,宋国已经无法全力以赴的对抗宋国了。

一张撒向宋国的大网即将收网。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27 18:35:18 +0800 CST  
修改了一点儿



~~~~~~~~~~~~~~~~~~~~~~~~~~~~~~~~~~~~~~~~~~~~~~~~~~~~~~~~~~~~~~~~~~~~~~~~~~~~~~~~~~~~~~~~~~~~~~~~~~~~~~~~~~~~~~
39





远交近攻的联盟已经建立,接下来就是要跟宋国算总账了。

但是宋国的问题有点儿麻烦,因为宋国不光是实力强悍的地区强国,而且是贵为公爵的顶级诸侯国。对宋国动武,郑国不光要拉几个实力不凡的帮手,而且还要有政治正确的借口。

这样的借口很快就有了。

《左传》上记载了这一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这一年冬天,周王室王畿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周桓王派员亲赴鲁国求救。鲁国作为周王室最为亲近的诸侯,对于帮助王室渡过灾难责无旁贷,但是问题是鲁国也没有余粮。于是,鲁隐公便出面向郑、宋、齐等国购买谷物以赈济王畿的灾荒。

郑庄公看到了这件事情里蕴藏的与周王室改善关系的机会,于是积极运作,不但主动向周王室提供救济的粮食,而且接着王畿饥荒的机会亲自拜见周桓王。

郑庄公来朝觐周桓王,是周桓王继位四年以来第一次来朝见周王。但是周桓王似乎在这四年的执政里并没有变得成熟,依然没有给前来觐见的郑庄公好脸色。

周桓王问,“敢问爱卿今年国内收成如何啊?”

郑庄公回答,“托您的洪福,今年域内风调雨顺,收成比往年多了不少。”

周桓王阴阳怪气的感叹道,“那就好啊,这样国都周边的粮食就可以保住了。”

傻子都听得出来,周桓王此话是在揶揄当年郑庄公派人强行割取王麦的往事,郑庄公脸上红一块白一块,但是忍住了没有发作。

这种突然出现的尴尬场面连在场的周公黑肩都看不下去了,他连忙出来当和事老。

周公黑肩劝告周桓王,“当年镐京之乱中赶走犬戎,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郑国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现在王权衰微,多年不见诸侯来觐见了,您要是再不善待郑伯,恐怕以后连郑伯都不会再来了。”

周公黑肩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周桓王也不是傻子,他也看透了郑庄公此来的目的。郑国对宋国必有一战,郑庄公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使自己发动战争具有合法性。郑庄公才不管周王礼不礼,他需要的是周王的一个态度,这个态度或者一个好脸都会成为取得周王室授权的托辞。对于这种目的性十足的觐见,周桓王采用了冷嘲热讽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想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让我给你背书,门也没有啊。

于是,周桓王命人把郑国进献的十车麦子让郑庄公带回去,并表示王畿的饥荒不烦郑国操心,让他留着备荒年之用。

周桓王拂袖而去之后,和事老周公黑肩赶紧追上垂头丧气的郑庄公。

”郑伯请留步。“

郑庄公回头,周公黑肩追上来,气喘吁吁的说。

“君上您远来觐见天子,却未受礼遇,希望您万万不要挂怀。大抵是因为当年交质之事埋怨贵国,气愤未消,待以时日一定会缓和。老臣这里略备薄礼,慰君上以天子为尊之忠心。“

周公一系作为姬周的小宗,从西周开始就在经营洛邑,盘根错节三百年,早已在洛邑形同一方诸侯。但自周平王东迁以来,这种好日子就到了头。尽管周公家族是土著,但是君臣的名分放在那里,大宗有一帮的叔伯亲戚,小宗也是一大家子,彼此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公公婆婆带着全家老小搬到儿子儿媳家住,而且一住就不走了,作为儿子的周公家族感受到的不适应和压力是显而易见的。郑庄公的实力周公黑肩是了解的,所以周公黑肩越过周桓王,直接跟郑庄公接触,即有为了朝廷不要跟一方诸侯关系搞得太僵的原因,也有为自己争取后台的考虑在里面。

郑庄公对于周公黑肩的交好心知肚明,他也希望能够在周王室安插一个眼线,周公的这个资历这个位置,非常理想,于是半推半就之下也就笑纳了。但是自己的热脸贴了周桓王的冷屁股,预期的目的没有实现,郑庄公赶到非常失落。

旁边的祭足摩挲着两车绸缎,笑着说问道。”君上此番觐见,可谓是求仁得仁,何故郁郁不欢呢?“

郑庄公瞪了祭足一眼,”爱卿都看见了,姬林那个小子,太不给面子了,也不看看除了寡人这些年还有哪个诸侯把他当回事儿。“

祭足说,”天子的赏赐不是在这里么?何故抱怨?“

郑庄公觉得祭足话里有话,于是来了精神。”这是周公黑肩的赠予,并非天子赏赐啊。“

”反正是王室之用度,你不说,我不说,谁有能知道呢?“祭足讳莫如深的继续说。

”君上可以将两车的绢缎取下,蒙在十车谷物之上,假托这十车全都是天子的赏赐。“

郑庄公看着嘴唇翻飞巧舌如簧的祭足,大脑开足了马力全速运转,然后眼睛忽然一亮,抢着说道。

”然后我们就说天子对于宋国久未朝觐大为不满,授权我以朝廷卿士的身份召集天下诸侯讨伐宋国。“

”君上天资聪颖,老臣佩服佩服!“祭足见郑庄公领会的这么快,不失时机的拍了拍马屁。

计策已定,郑国的队伍就这么一路大张旗鼓的返程了,一路上还大张旗鼓的宣扬,周天子的欢迎的仪仗有多么威严,态度是多么的热情,赏赐是多么的丰厚。总之,就是造成了一种君臣相敬如宾的假象。反正当时的通讯条件落后,诸侯们也不会跑到洛阳去向周桓王求证,一时半会儿穿不了帮。

回到新郑,郑庄公立即在凛冽的寒风中召集齐僖公、鲁隐公在中丘会盟,照会了自己朝觐周天子的情况,并对声称自己得到了周天子的授权,将要对宋国不敬周天子的行为展开讨伐。一个月后,三国又在鲁国的邓地秘密盟会,对出兵伐宋的细节进行敲定。鲁国的参战,形成了对宋国东西夹击的态势,宋国已经无法全力以赴的对抗郑国的进攻了。

一张撒向宋国的大网即将收网。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28 00:26:03 +0800 CST  
据说翻页就会有人来顶,那么问题来了


啥时候能翻页呢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28 17:43:51 +0800 CST  
@阴冰 2020-04-28 18:44:35
盖八层。
-----------------------------



你厉害,给你点个赞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28 19:09:36 +0800 CST  
今天发了一段,怎么就没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29 22:48:23 +0800 CST  
重新再发一遍

~~~~~~~~~~~~~~~~~~~~~~~~~~~~~~~~~~~~~~~~~~~~~~~~~~~~~~~~~~~~~~~~~~~~~~~~~~~~~~~~~~~~~~~~~~~~~~~~~~~~~~~~~~~~~~~~~~
41

第二年的5月,鲁隐公派出执政公子翚率鲁军与郑、齐的军队组成联军,浩浩荡荡的朝宋国扑来。联军一路进展顺利,势如破竹。联军在老桃将前来迎战的宋军打了个大败,郑庄公把老桃定为联军对宋作战的指挥部,并热情的邀请鲁隐公前来指导工作,鲁隐公愉快的接受了邀请。接下来郑国军队又独自打下了郜地和防地,出兵不到一个月已经拿下了三座城池,可谓战果斐然。

眼看着三国联军势如破竹,在宋国国境之内如入无人之境,黑压压的向都城席卷而来,宋殇公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宋国司马孔父嘉向已经六神无主的宋殇公献上了一条破敌之策。

孔父嘉说,“如今三国联军来势汹汹,而且连下三城,无论迎战还是守城都将非常被动。”

宋殇公说,“既如此,该当如何退敌。”

孔父嘉说,“郑国作为联军主力,倾巢而出,国内的守备势必非常空虚。我军集结机动力量,联合卫国和蔡国,不要与联军纠缠,而是直扑郑国新郑。新郑城为郑都,为郑军必救之地,不怕郑军不回援,到时候郑军退出联军,联军势必无以为继,必然撤军。”

宋殇公听了大喜,“有劳司马为寡人分忧了。”

这个攻其必救的战法,在后世有一个专门的兵法,叫做围魏救赵。虽然比围魏救赵的故事早了一百多年,但却没有被总结成兵法流传下来,也是可惜。

宋国虽然在战争的初期战事不顺,但是作为地区军事大国其作战素养堪称春秋时代的军事强国,其快速反应部队立刻突袭郑都新郑,其反击的速度之快令郑庄公也没有想到。郑国后院起火,只能选择撤军。而且对于宋国的惩罚战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撤军在面子上并没有问题。于是郑庄公隐瞒了国内十万火急的实情,却摆出一副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大国姿态,对齐僖公和鲁隐公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停战的想法。对于打下的三城,郑庄公大手一挥,郜地和防地归鲁国,老桃送给齐国,作为此次两国协助郑国作战的酬劳。

鲁隐公和齐僖公当时就感动的眼泪哗哗的。郑庄公这兄弟太仗义了,张罗了一整,劳师远征,打下了几个城自己一个不要,这简直是春秋时代的活雷锋啊。遂当即表示,郑庄公这个朋友交定了。

《左传》中对于此次战争的记载是,“庚午,郑师入郜。辛未,归于我。庚辰,郑师入防。辛巳,归于我。”作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左传》这里的我其实指的就是鲁国自己。表面上看来,郑庄公辛苦一场,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裳了。但是就我们对郑庄公这样一个政坛老司机的了解,其放弃两地的原因远不止高风亮节那么简单。

容我们翻开地图,看一下郜地和防地的地理位置,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郜地和防地远离郑国本土,反而离鲁国很近。如果郑庄公选择把这两个地方自己独吞了,那他就要一个尴尬的局面。因为此两城远离郑国本土,如果要守住这两个飞地,势必就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和后勤补给,而且这条补给线是要全部穿过宋国国境的。这实在是性价比非常低的一件事,而且宋国只要愿意随时就能掐断补给线,让两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说这两座城池对郑国来说只是看上去挺美。所以,郑庄公在国内形势危急之时,做了个顺水人情,将两城送给了鲁国。

那么郑庄公做了赔本的买卖么?

未必。郜地和防地离鲁国边境很近,鲁国得到了两城实际上相当于扩张了领土,自然是满心欢喜。但是,郑庄公的算盘打得更精。虽然此战的发起者是郑国,但是最终实际占领了宋国领土的是鲁国,那么宋国必然对于鲁国的敌意陡增,必然会加强鲁国这一侧的军力部署,意图随时夺回两城。另一方面,鲁国面对宋国方面的压力,只能选择更加坚定的倒向郑国,以寻求联手制约宋国。

虽然失去了两个对自己毫无用处的城池,但是让原来的两个盟国因为自己掐了起来,还使得鲁国成为比齐国还要铁的同盟国家。总而言之一句话,郑庄公的选择,即获得了高风亮节的声誉,又让鲁国成为宋国的头号敌人,还实现了鲁国更加倒向自己的政治目的,可谓一石三鸟。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宋国的反击速度那是相当的快。三国联军刚刚从鲁国一侧进入宋国地界,拿下两城,宋军就完成了与卫蔡两军的集结,向着新郑城进发了。郑庄公完成战果的分配之后,一分钟都没有耽搁,甚至连个散伙饭都没吃,就立刻率军返回。

宋军反击郑国的行动是虚招,只要将郑军吸引回来就完成了战略目标,其实并没有攻城略地的计划。因此,宋国在郑国境内突袭之时,也在密切关注着郑、鲁、齐三国联军的情况。郑庄公回援的信息传来,宋军便下令撤军。但是这个时候又生变故,不知道是不是前期的战事过于顺利,宋军撤出郑国疆域的时候,转头又去把戴国围了。

戴国是春秋中的那种城邦国家,也就是说一个城池就是一个国家,但是这个弹丸之国地处宋郑两国交界,属于两国必争之地。平常郑宋两国在边界形成战略平衡的时候,戴国还能自处,现在宋国判断郑国应该无暇顾及戴国,所以希望顺便把戴国收入囊中。

本来直接撤回去就没事了,可宋国人临时起意,使得战略形势陡转。


宋国人带着卫、蔡两国兵临城下,但是戴国人面对着城下黑压压的入侵者,竟然不怂,硬是顶住了压力。全副武装的宋国人面对着瑟瑟发抖的戴国小城,竟然没有什么好办法,战事陷入了僵局。

很快,郑庄公率领着精锐之师打破了这个僵局。

三天后,郑庄公来到戴国城下,趁着夜色派出使者入城与戴公交涉。

郑庄公的使臣首先对于宋、卫、蔡三国悍然发动的入侵主权国家的举动表示了愤慨,并表示郑国作为戴国的友好邻邦将义无反顾的同这种国际帝国主义的行为做彻底的斗争。戴公虽然当时也有怀疑,怎奈城外攻势一波接着一波,也就死马当活马医了,当即下令开门放郑国人入城。

当天夜里,郑庄公就以大救星的姿态进入戴城。当然,也就是在当天夜里,戴国从历史上彻底消失,戴城的新主人变成了郑庄公,兵不血刃。

第二天一早,还在想着今天怎么攻城的宋国人忽听城头上三声炮响,戴国所有的城门全部洞开,郑军如同突降天兵一样从城门上杀出。宋国人看了一眼,郑国的旗帜已经在城头烈烈飘扬。

一场意料之中的大溃败,宋卫蔡溃不成军,宋军更是惨败,仅司马孔父嘉一人逃回了宋国。

本来一场漂亮的围魏救赵,最终血本无归。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4-30 11:08:43 +0800 CST  
~~~~~~~~~~~~~~~~~~~~~~~~~~~~~~~~~~~~~~~~~~~~~~~~~~~~~~~~~~~~~~~~~~~~~~~~~~~~~~~~~~~~~~~~~~~~~~~~~~~~~~~~~~~~~~~~~·
42


经过假命伐宋这一战,宋国的士气被彻底的打掉,终宋殇公一朝,宋国再无兴兵与郑国作战的勇气。非只如此,由于此战的惨败,使得宋国国内厌战情绪高涨,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动乱,这场动乱程度之严重,最终甚至导致宋殇公被弑,宋国对外政策发生剧烈调整。宋国后来一系列动乱的根源,都来自于这场战争的失利。

送过此役之后,郑国在打宋国方面越来约有心得。仅过了三个月,郑庄公便亲帅大军,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便再次攻入了宋国,耀武扬威一番凯旋而回。这一次,连齐僖公、鲁隐公这些战略同盟都没有知会,因为没必要。

十年沃血,郑庄公霸气初显,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周边的安宁,而是开始谋划郑国南下攻城略地扩充版图的战略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5-03 22:10:05 +0800 CST  
~~~~~~~~~~~~~~~~~~~~~~~~~~~~~~~~~~~~~~~~~~~~~~~~~~~~~~~~~~~~~~~~~~~~~~~~~~~~~~~~~~~~~~~~~~~~~~~~~~~~~~~~~~~~~~~~~~···

43



经过假命伐宋这一战,宋国的士气被彻底的打掉,终宋殇公一朝,宋国再无兴兵与郑国作战的勇气。非只如此,由于此战的惨败,使得宋国国内厌战情绪高涨,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动乱,这场动乱程度之严重,最终甚至导致宋殇公被弑,宋国对外政策发生剧烈调整。宋国后来一系列动乱的根源,都来自于这场战争的失利。

送过此役之后,郑国在打宋国方面越来约有心得。仅过了三个月,郑庄公便亲帅大军,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便再次攻入了宋国,耀武扬威一番凯旋而回。这一次,连齐僖公、鲁隐公这些战略同盟都没有知会,因为没必要。

十年沃血,郑庄公霸气初显,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周边的安宁,而是开始谋划郑国南下攻城略地扩充版图的战略了。

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在郲地召集盟会,邀请齐僖公和鲁隐公,商讨讨伐许国的事宜。

许国就是后来三国时期曹操经略天下的大本营许昌的所在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春秋时期则是郑庄公实施南下战略中重要的桥头堡。拿下许国,可以控制太行山南部的战略走廊,向南可以对洛邑形成包夹之势,向东可以进入卫国,实乃中原地区的咽喉所在。对于这样的战略要地,郑庄公觊觎已久,只是苦于宋国的掣肘,一直无法彻底拿下。

现在不同了,宋国在郑国不断的打击下已经自顾不暇,许国的死活自然也就顾不上了。

这一年5月,郑庄公再次以许国不尊周天子为由,联合齐国、鲁国,对许国出兵。本来许国这样的小国,对付这样爵位低地盘小的诸侯本不用如此的大费周章,但郑庄公此战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吞并许国,使其成为郑国南下的基地。所以,该知会的一定要知会,该做的戏一定要做足。出征之前,郑庄公跟齐僖公、鲁隐公相约,此番讨伐许国之不臣,谁先攻破许国国都,许国的地盘就归谁。

灭许本来是春秋时期的一件小事,就是在郑庄公的图霸事业中也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功绩。毕竟当时天下三大军事强国合力碾压一个小小的城邦国家,根本就没有悬念,但却引发了郑国国内的一场动荡,这场动荡导致了郑庄公手下两员大将的殒命。

出征这一天,在祖庙中完成告慰郑国先祖的祭祀活动之后,郑庄公下令分发武器。在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是在祖庙里统一保管的,平常的时候将士们是接触不到武器的,遇到战事的时候才分发,而且仗打完了还是要交回来的,这叫刀兵入库。本来这是出征仪式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仪式,但是这个流程化的仪式却出了一个插曲。

大夫颍考叔和公族公孙阏因为争夺先锋,引发了一场争执。

首先介绍下两位主人公,颍考叔我们认识,就是前面献计使得郑庄公摒弃前嫌,实现母子黄泉相见的那一位。因感激颍考叔的计策,郑庄公即实现与母亲和解又避免了气话引发的尴尬,将颍考叔留在身边出谋划策。颍考叔从平民,一跃成为郑国大夫,而且成为郑庄公倚重的大臣。虽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颍考叔这样的际遇堪称传奇,其实在春秋时期这样“布衣立谈成卿相”的例子很多。比如姜太公之于周武王,管仲之于齐桓公,以及五羊大夫百里奚,都是这样的例子。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热帖,是在讨论如果能够时光穿梭,你最愿意回到哪个朝代。相对于威服天下的汉唐,对于我来说其实是最希望能回到醇厚而质朴的春秋时代。我在学校教育之外,对于历史的参悟大概是始于春秋这一段的。如果说一个民族有青年和暮年时代,那么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少年时代,它刚刚从一个拘谨而克制的王朝走出,面对着暂新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朝气蓬勃,充满了朝气。这个时代所孕育出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三千年之后的这个厚重的国家,甚至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中的绝大多数是出自春秋时代。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奠定了这个国家的精神原型,我们经过三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走不出先民所奠定的底色。也许有人迷恋于汉唐的王霸之气,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更加向往春秋时代的自由的空气以及那个时代仅有的单纯和躁动。

因颍考叔同志的际遇,有感而发一段对于春秋时代的向往。接着继续介绍这场纷争的第二个主人公。


公孙阏,郑国公族。

这个名字虽然在史书上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的另一个名字,公孙子都,在郑庄公那个时代的春秋,却是闻名遐迩。因为公孙阏,字子都,春秋时代第一美男子。注意这里说的第一,不仅仅指郑国,而且是指全部周王朝天下,甚至可能还包括蛮夷戎狄地区的吃瓜群众。

对于公孙阏的颜值的赞赏,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所记载。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诗经。郑风》

这是一首少男少女之间打情骂俏的诗,意思是少女跟男孩子约会,开玩笑说本来以为是跟绝世帅哥约会,没想到来了一个粗鄙的野小子。虽然这首风格轻佻的诗里没有直接出现公孙子都,但是已经把公孙子都当成了帅哥的代名词。基本上就相当于是TFBOYS对于现在的少女们的杀伤力。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春秋那个通信只能靠吼的蛮荒时代,公孙阏硬是凭着东周人民的口耳相传,靠着自己无以伦比的英俊相貌,成为了东周地区的全民偶像。公孙阏的花美男的人设就此确定,在东周那个古朴、热烈以及崇尚自然的时代,大家对于公孙阏这样的佳人,可以说是有着天然的好感。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5-04 22:41:27 +0800 CST  
~~~~~~~~~~~~~~~~~~~~~~~~~~~~~~~~~~~~~~~~~~~~~~~~~~~~~~~~~~~~~~~~~~~~~~~~~~~~~~~~~~~~~~~~~~~~~~~~~~~~~~~~~~~~~~~~~~~~~~~~~~··


44


出征在即,大夫颍考叔和公族公孙阏都表示愿意担任此次伐许之战的先锋,而且各不相让。原因很简单,许国明显是一个软柿子,谁当先锋谁就肯定能马到功成。这样明摆的好处如果不抢的话,只能说是脑子不好了。

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亲信谋臣,一个跟自己沾亲带故,偏向谁似乎都不太合适。思量再三之后,于是郑庄公找来祭足。

“伐郑之战如今如箭在弦,但派谁去当先锋却是个麻烦。颍考叔和公孙阏都想当先锋,而且两人互不相让,请问爱卿有何良策。”

祭足老谋深算,微微思考之后答道。“ 伐许为必得之战,其实谁是先锋都一样。而二人都是君上的肱骨之臣,让谁任先锋,另一个人必然心怀不满。既如此,不如让二人比试一下,狭路相逢勇者胜,乃是万全之策。 ”

郑庄公深以为然,于是命人推出先锋战车,战车之上插着伐许的大纛。下令道,谁抢到战车,谁就是伐许之战的先锋。

颍考叔自投身郑庄公帐下之后,尺寸功劳未立,一心想在伐郑之中打个翻身仗,对于这个先锋的名头非常的在意。于是郑庄公话音未落,颍考叔并未与公孙阏接战,便飞身朝战车而来,抢走尚未套马的战车,飞奔而走。公孙阏仗着自己颜值天下第一,而且年轻力壮,扎好架势准备先将未经战阵的颍考叔打败,然后在众人的欢呼中气宇雍容的将先锋的名号收入囊中。不想颍考叔竟然不走寻常路,直接将战车抢走,怒吼一声,抄起一把戟就追了上去。

眼看着一场以武会友的友谊赛马上就要变成一场厮杀,郑庄公赶忙派人把公孙阏劝回来。然后当起好好先生,将公孙阏安抚一番,让颍考叔担任了先锋。说实话,郑庄公对这场争端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他大概忘了赳赳武夫当众没了面子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公孙阏这样自身过高的,拥有国际声望的知名人士。对于公孙阏来说,当不当先锋是小事,在众人面前没了面子,这个事情是无论如何过不去的。

但无论如何,现在先锋已定,浩浩荡荡的三国联军向许都进发。

许庄公虽然只是个男爵的诸侯,领地也只有许都这一座城池,但是面对着亡国灭种的极限压力之下,竟然也迸发出可怕的力量。许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出城议和的打算,亲冒枪林箭雨,指挥守城。城内的民众见国君都这么玩命,也都奋不顾身,愣是顶住了联军虎狼之势的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郑庄公横刀跃马十年,可谓是所向披靡,这次带着齐鲁两大盟友前来,本来想着手到擒来,不想这个许国还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几波攻势下来,城墙下堆满了郑国军人的尸体,渐渐地郑军渐渐有了危难的情绪。

冷兵器时代拼的是士气,如果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士气如果受损,强势的一方兵败如山倒也不是不可能的。其时,矢石如雨,将士用命,双方都是在拼命苦撑,胜败其时就在一瞬间。

面对小小的郑国城池,郑庄公曾经以为一脚就可以踹倒,但是现在却成为他以及身后的千军万马难以逾越的雷池,他渐渐的有了内急的感觉,不觉汗出如浆。值此难解难分之时,颍考叔如有神助,手持伐许的大纛,沿着堆积如山的郑军尸山一路向上,竟然马上就要爬上了许都的城头。许都守军也是被颍考叔的壮举呆在了当下,眼睁睁的看着颍考叔一点一点的逼近。城下的郑军抬头看见郑国军旗在城头高高飘扬,士气大振,战斗值瞬间爆表,于是像蚂蚁一般往许都的城头爬去。

就在战局瞬间逆转的时候,一直冷箭从郑军阵中射出,不偏不倚正好射中城头奋勇杀敌的颍考叔。背后中箭的颍考叔从城头陨落,当场丧命。但是颍考叔之死给后世也留下了一个暗箭难防的成语,也算是死得其所了。郑庄公远远看到颍考叔带着旗坠落,还没来得及探究清楚,就看见郑军登上许都城头,挥舞着旗帜高呼道。

“城破矣!”

混乱之中,郑军如同潮水般向城头涌去。许庄公再也组织不起抵抗的力量,只好收拾宗室逃往卫国。

郑庄公骑着高头大马,以胜利者的姿态昂然入城。

列强们在一片瓦砾的许国朝堂之上,开始讨论起瓜分许国的事宜。郑庄公一上来就故作姿态,想要把许国让给齐鲁两国。齐僖公和鲁隐公两位也是政治场上的老司机了,对于这种欲擒故纵的戏码熟得很。本来此次伐许之战就是郑庄公主导,齐鲁两国不过是撑个场面,而且齐鲁两国远在胶东半岛,要这个地处中原的孤城一点儿用都没有。于是就两位国君很识相的推辞了。

郑庄公嘿嘿一笑,“既然二位这么高风亮节,那么不才就尊敬不如从命了。”

然后立许庄公的弟弟为国君,继续承继许氏的祖庙祭祀。并将许国一分为二,其东是许国的封地,以许庄公的弟弟许桓公为君,其西以郑国大夫公孙获为实际统治者。如此一来等于将许国的一半切走,成为郑国的领土,另一半名义上是许桓公统领,但实际上不过是郑国的附庸,掩人耳目罢了。只是,不知道东西两半的许国之间有没有当年东西德国那样的柏林墙。

做好了一些列政权上的安顿之后,郑庄公以胜利者的姿态发表了演讲。

“许国受到如此的磨难,实在是因为你们原来的国君许庄公拒绝尊周天子所导致的,这是上天在惩罚你们。寡人只不过是上帝之鞭,代替上天进行惩罚而已。而且寡人家事不宁,寡人的弟弟也公开跟寡人作乱,搅得四邻不宁,这说明寡人也是德行不够。如此,寡人怎敢侵占贵国的土地,所以寡人根本没有侵占贵国领土的意图,寡人诚挚的希望能够与贵国的新君许桓公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寡人派人驻防许都,目的是为了维和,防止别的诸侯来趁火打劫。寡人现在郑重承诺,寡人千古的那一天,就将全部的主权归还许国。”

郑庄公同学发表如此的冠冕堂皇的言论,并不是他不想直接吞并许国全境,实在是从国力从合法性两方面来说,也只能选择如此的妥协。从国力方面,如果直接吞并许国,齐鲁两国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肯定会不爽。而且另一方面,吞并许国会直接影响南方楚国的利益,会引发连锁的反应。从合法性方面来说,许国确实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行为,能拿得上台面的也就是没有按时给周天子进贡,说起不进贡,郑国连周天子家的麦子都敢抢,更别提进贡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就悍然吞并一个主权诸侯国,那么天下一多半的诸侯都该灭了,势必会引起不利于郑国的国际舆论。因此郑庄公选择将许国半殖民地化,是最符合郑国国家利益的长远之策了。

瓜分许国完毕,郑庄公送走齐鲁两位国君之后,就要处理一下暗杀颍考叔的罪魁祸首了。

在阵前公然暗杀先锋,这是极其恶劣的行为,甚至说是阵前倒戈也不为过。而且郑庄公对于罪魁祸首是心知肚明,除了心里不爽的美男子公孙阏,还有谁有这个胆子。但是在处理公孙阏的时候,却犯了难。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公孙阏,一定是公族,而且有可能还是郑庄公的直系血亲。而颍考叔,郑庄公再器重他,也无法改变其平民小吏的身份。在春秋的中期,在贵族集团的世袭政治之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家思想尚未形成,贵族和平民是不以统一标准的刑罚对待的。如果郑庄公因为公孙阏暗杀颍考叔而对其治罪的话,势必会引发贵族集团对自己的反对。是选择士族集团的颍考叔,还是选择贵族势力集团的公孙子都,这对于郑庄公来说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从后来的事态来看,很显然郑庄公选择了后者,因为他决定用扎小人的方式来惩办杀人凶手。郑庄公命令参加伐许之战的将士每一百人拿出一只猪,每二十五人拿出一只鸡,用这些猪和鸡作为贡品,诅咒暗杀颍考叔的凶手。这件事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不叫事儿,公孙子都但凡心理素质强一点儿或者脸皮厚一点儿,都会活得好好的,刀山火海都过来了,还能没这点儿心理素质么。后来的事实证明,帅哥就是脸皮薄,经过郑庄公的一番装神弄鬼之后,公孙子都竟然被吓死了。

春秋第一美男子,就这样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方式,香消玉殒。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5-08 23:04:31 +0800 CST  
公孙子都,也就是公子阏的死法,这里采用的是《东周列国志》的说法。

但是这个说法存疑,本来以为会有人跳出来拍砖。不想等了两天也没有人吭一声,看来这个帖子真的是没什么人看。

还是我自己出来自相矛盾一下吧。

《春秋左传》中有载,“伯治与于雍纠之乱者。九月,杀公子阏,刖强鉏。”

就是说公子阏这个人不但没有在庄公朝被吓死,而且一直活到了厉公朝。一直到厉公第二次登基为君之后,在清算雍纠之变的事件中才被厉公所杀。

如果不是郑国公族中有两个叫阏的人,那么就只能说是《东周列国志》说的太过于杜撰。但是考虑到《东周列国志》是一个小说,为了故事的流畅和逻辑的合理杜撰一些史实也在所难免。

我这个东西也不能说是严肃的考据作品,因此不需要过于合于史实,就这么着吧,杜撰就杜撰吧。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5-09 10:47:08 +0800 CST  
~~~~~~~~~~~~~~~~~~~~~~~~~~~~~~~~~~~~~~~~~~~~~~~~~~~~~~~~~~~~~~~~~~~~~~~~~~~~~~~~~~~~~~~~~~~~~~~~~~~~~~~~~~~~~~~~~~~·
45






这一年的郑国在国际上纵横捭阖,通过与齐国和鲁国的结盟,其主导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齐鲁两国的牵制之下,中原地区以宋、卫为首的反郑联盟被破除,原来反郑的陈、卫等国纷纷转向,成为郑国的跟班。传统的地区性大国宋国,已经被彻底打服,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还击,连周天子也被玩弄于股掌之中。

公元前712年,堪称是郑庄公一生的高光时刻。

而这一年,由郑庄公开创的霸业也即将翻开新的篇章。郑庄公似乎已经不再满足于周边态势的平静,他要努力开创属于郑国的霸业。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来看,郑国所在的洛河以东黄河以西的这块地界,堪称形胜之地。西面是崤函天险、北面是绵长的太行山,东方是黄河阻隔,三面都有大江大河的护卫,只要守住南面就可以确保域内无忧,堪称表里山河的风水宝地。但是凡事皆有两面,这样的半封闭的地域,偏安一隅是可以的,但如果要经略天下的话,那就是困难重重。为了冲出洛阳盆地的限制,在更加广阔的田地里运筹帷幄,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南下。于是,为了冲出各派势力犬牙交错的洛阳盆地,郑庄公决定将郑国的势力范围不断向南扩张,而拿下许国就是这个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从公元前722年平定弟弟的叛乱,到公元前712年使许国成为自己的半殖民地的十年间,郑庄公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战略思想。这种战略思想完全抛弃了单纯通过武力打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拉盟友玩谈判这种政治手段,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对于现在的郑庄公来说,能用谈判解决的问题就坚决不要动手,如果玩阴的可以实现目的,那就不要管手段是不是光明正大。经历了十年成长,曾经那个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之中进退维谷的姬寤生终于以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黑化,成为一个老道的帝王和政治家郑庄公。

就在这一年,郑庄公完了了一桩与周桓王的交易,就忠实的贯彻了这种用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的战略思想。

伐许之战后,周桓王发布了一条奇怪的诏令,赐给郑庄公温、原、絺、樊等十二座城邑周边的田地。面对周天子态度的转变,郑庄公也立刻表现出自己的诚意,他将邬、刘、功蒍、邗四处城邑周边的田地之出产献给周桓王。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场逻辑混乱的交易。我们不说用四地换十二地是否等价,但从所有权方面来说,就是不对等的交易。邬、刘、功蒍、邗四地是郑国的田地,而温原十二邑却不是周王室的私有财产,而是属于苏国的疆域范围。也就是说,周天子用其天下共主的身份,强行变更了苏国十二座城池周边田地的归属,使其一夜之间成为了郑国的土地。很可能是郑庄公在其中上下其手,对周桓王施压,迫使其同意这种莫名其妙的产权交换,从而促成这幢奇怪的交易。

当然,苏国不是姬周的嫡系诸侯也是原因之一。

苏国跟南方的楚国同源,据说也是祝融的后人,苏国也叫温国,在现在的河南省温县附近。苏国开国的国君苏忿生是周武王的大司寇,主管周朝的政法工作,虽然不是姬周宗室,但是作为周王朝开国的柱石,其家族一直很受周天子的倚重。但是到了东周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把周天子当回事儿了,别说周桓王的重臣了,周桓王作为天子都要受各诸侯国的夹板气。于是在郑庄公的胁迫之下,周桓王同意拿苏国的十二块肥沃的田地换了郑国的四块鸟不拉屎的贫瘠之地。

翻开地图,这一块土地大体上就是太上山与黄河之间的走廊,自古堪称兵家必争之地,我们就可以看出郑庄公做的这个交易简直是赚翻了。温原十二邑,大体上就是苏国全部的疆域,其地域范围大致西起今河南济源,东至新乡,北达太行南麓的焦作,南抵黄河北岸的温县。拥有了温原十二邑之后的郑国,向西可以将晋国堵在伏牛山西面,使其无法东出山西盆地,向东则可以进入卫国,与郑国本土相配合可以形成对卫国两面夹击的态势。向南则将手伸入了汉阳诸姬的势力范围,同时对洛邑形成包裹之势,周天子更加弱势。通过这一桩稳赚不赔的交易,郑国的势力范围强势突破了黄河天堑,冲出了中原腹地的河洛平原,直达战略纵深辽阔的华北平原。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5-14 00:04:46 +0800 CST  
~~~~~~~~~~~~~~~~~~~~~~~~~~~~~~~~~~~~~~~~~~~~~~~~~~~~~~~~~~~~~~~~~~~~~~~~~~~~~~~~~~~~~~~~~~~~~~~~~~~~~~~~~~~~~~~·
46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致。

虽然从短期来看,郑国国势蓬勃向上,风头一时无两,郑国的霸业在这一年初见雏形。但是从长远来看,郑国吞并了与晋楚两国的辽阔的战略纵深的同时,也将与晋楚两大巨无霸国家发生直接碰撞的时间大大提前,也极大地加速了郑国的衰落。在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郑国就已经陷入了间于晋楚的窘境,成为晋楚争霸的主要战场。春秋时代最早的军事强国在战国早期就匆匆灭亡,其恶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郑庄公在这一年种下的。

但是现在的郑国,似乎还看不到衰落的迹象,而周王室和苏国已经陷入了永无宁日的灾难。

在另外一方面,因为怨恨周桓王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苏国确立了坚定地反对周王室的立场,并且成为王畿反叛势力的重要据点和策源地。到了周惠王的时代,周王室爆发了王子颓之乱,苏国成为拥护王子颓作乱的重要力量。苏国国君甚至在周桓王平定了叛乱之后,保护着王子颓奔逃卫国,并且借着卫国和南燕的力量公然讨伐王畿,周惠王被迫流亡郑国。

后来周惠王在郑国的支持下复辟成功,苏国又转而依靠狄人,成为狄人进犯中原的中转站。但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公元前650年,狄人攻打苏国。这个时候,周惠王看着苏国被狄人痛打而无动于衷,最终苏国灭亡。这件事虽然周天子做的不太地道,但是郑庄公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但是无论如何,郑庄公在这一年的外交成果丰硕。在这一年的十月,郑国伙同虢国再次出兵宋国,宋国再次惨败。这一次的对郑国战争的惨败,不仅使宋国再次陷入丧权辱国的境地,还引发了宋国国内的一场内乱。这场内乱不光使宋国发生了政权的更迭,更使得宋国发生了剧烈的外交立场的转向,使宋国从原来的反郑势力成为郑国的跟班。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公元前712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郑庄公饮马黄河,纵横中原大地无人可以匹敌,他离真正的称霸也就只差一个名分而已。而同时,中原诸国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内乱,谋逆弑君这样的恶性事件像是瘟疫一样,在中原诸国之间交叉传染,无法遏制。虽然宋国的内乱作为郑国联合虢国军事行动的连锁反应,其发酵酝酿以及最终爆发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就在这一年,传统的礼仪之邦鲁国发生了弑君篡位之事,令天下哗然。

要知道,鲁国作为周朝八百年最重要奠基人周公旦后人所建立的封国,其代表了最正统的姬周文化的传承。现在连鲁国这样的传统礼仪之邦都发生了大逆不道的事件,其蕴含的信息量是空前巨大的。

鲁国的故事,说来话长。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5-16 22:29:21 +0800 CST  
~~~~~~~~~~~~~~~~~~~~~~~~~~~~~~~~~~~~~~~~~~~~~~~~~~~~~~~~~~~~~~~~~~~~~~~~~~~~~~~~~~~~~~~~~~~~~~~~~~~~~~~~~~~~~·

47





鲁国在遥远的东方,国运昌平风轻水软,国君鲁惠公事业美满家庭幸福,唯一的不如人意的地方就是夫人没有儿子,也就是说鲁惠公没有嫡子。根据周朝制度设计所明确的继承顺序,嫡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嫡长子因故无法继位,那就从其他的嫡子中挑选继承人,如果没有嫡子才能从庶子中挑选继承人。鲁惠公虽然没有嫡子,但是有庶子,其中庶长子是公子息。

公元前769年,也就是平王东迁之前的两年,鲁惠公的正牌夫人死了,而且到死也没有留下子嗣。面对留下的权力真空,庶长子公子息觉得事情正在朝着奇妙的方向转变,老爸没有嫡子,而自己是庶长子。公子息觉得自己被立为未来国君的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但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种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时只是理论上的。宫里的女人这么多,随便一个当了夫人,生了儿子,公子息成为国君的可能性就会变成零。

这一年,公子息成年。

行弱冠礼之后,鲁惠公为公子息聘定了宋武公的女儿仲子为妻。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公子息欣喜若狂。不就是讨了个老婆么,公子息怎么兴奋成这个样子,真的这么没出息么?其实真的不是公子息没见过姑娘,只是这个仲子太特殊了。

仲子姑娘在出生的时候左手紧握,摊开之后手心上有一个胎记。有胎记不奇怪,很多人都有,但是仲子姑娘的胎记跟一般人不一样,因为她的左手摊开之后,手心之上的胎记是赫然可辨的四个字,”为鲁夫人“。

这就不是不一般那么简单了,这简直就是天启了。

仲子姑娘绝对是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的,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她是上天为鲁国准备的媳妇,而且将来一定是要作国君夫人的。公子息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一定是这么想的,如果真的能够娶到宋仲子为妻,那么她手心的”为鲁夫人“的谶语岂不是要在自己身上应验了么?仲子做了鲁国夫人,那么鲁国国君的位置又舍我其谁呢?

就在公子息打扮漂亮准备赢得美人归的时候,噩耗传来。

鲁惠公把仲子接到鲁国之后,本来想着给儿子把把关,没想到这个准儿媳长得太好看了,当时就决定要把这个准儿媳自己收了,哪怕背负天下的骂名。于是怀抱着鲜花的公子息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老婆跟着别人走进了婚姻登记处,这个别人还是自己的老爸。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春秋时代著名的厚道人,公子息没有办法,只能意兴阑珊的接受现实。

不久,产房传喜讯,新的鲁国夫人仲子生下儿子公子允。不光老婆的问题解决了,还解决了没有嫡子的问题,鲁惠公龙颜大悦,当即就立还是光屁股小孩的公子允为世子。

几年后,鲁惠公病故。由于世子公子允年龄尚小,生活都无法自理,更不要说出任国君处理国家大事了。于是,鲁国朝廷上下一致推举宅心仁厚的公子息暂时摄理朝政,公子息也就是后来史书中所称的鲁隐公。虽然公子息没有作为仲子的老公成为名正言顺的鲁国国君,但他却由于父亲的早亡,阴差阳错的无限接近了他心中的那个终极目标,天命这个东西,谁能说的准呢?

鲁隐公掌握鲁国权柄之后,恪守着一个代理君王的本分。在其执政的十一年时间里没有越雷池一步,不但兢兢业业的处理国事,而且悉心养育和教导未来的君主世子允,并且做好了将来还政的所有准备。

前面我们提到,鲁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最为正统的,坚定地贯彻宗法分封制度,因此导致了鲁国公族势力在所有的诸侯国中是最为强大的。公族势力的不断坐大,在春秋早期就形成了与国君形成权力制衡的贵族集团。鲁隐公的时候,公族中最为一手遮天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子翚。

公子翚操纵鲁国军政,积极参与中原诸国的攻伐。这一时期中原国际战争中都有着鲁国或有或无的身影,这其后的操盘者就是公子翚。拥有了左右鲁国军方的权力,却没有相应的地位,太宰这个位置鲁隐公一直不愿意给他,这让公子翚非常的不满。

公子翚心想,鲁隐公摄政十年了,也许他也有更进一步的想法,只是不方便自己说罢了。于是,公子翚决定帮领导把这层窗户纸捅破,顺便为自己捞来太宰的职位。这是一个交易,他觉得鲁隐公无法拒绝。

公子翚跑去拜见鲁隐公,并抛出了他的建议。

”君上,您在鲁国执政已经十年了,在您的治理下鲁国国泰民安一片盛世景象,鲁国人民都希望您能够真正的国君。”

“先帝立世子允为储君,这是前朝就已经明确下来的。寡人之所以作为摄政,执掌鲁国政权,是因为世子允年纪太小,十年前先帝在病榻之上的谆谆托付言犹在耳。寡人作为摄政,总有一天会还政于世子允的,现在世子允年事渐长,这一天很快就会到了。”

面对鲁隐公的肺腑之言,公子翚觉得他只是在打官腔,他不相信这世界上有不贪恋权力的人,他决定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君上所言极是,世子允的存在确实是一个问题。如果您许可,小臣可以为君上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世子允,您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转正为正式国君了。事成之后,您封小臣为太宰,小臣必鞍前马后听从您的调遣。”

听到公子翚的这番话,鲁隐公瞪大了眼睛仔细端详了眼前这个人很久,似乎这个人很陌生。

“爱卿何出此言。寡人年纪大了,打算效法老祖宗周公,真的没有染指权力的想法。寡人连还政之后打算退隐山林,菟裘这个地方不错,寡人在这里已经营建了别宫,功成身退之后不再过问朝廷之事。爱卿您升任太宰的事情,还是等到世子允即位之后,你去找他说吧。”

这就非常尴尬了,公子翚觉得自己主动投靠,鲁隐公一定会答应的,他甚至已经脑补出鲁隐公欣喜若狂的表情。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鲁隐公的反应让他很失望。因为鲁隐公没有狂喜的表情,而是觉得这样的提议简直是不可思议。


鲁隐公一心为公,一番话说得语重心长,他明确的表明自己无意改变先帝规划的政权格局,自己过渡性执政的现状不会改变。甚至从已经为自己规划了疗养院这一点来说,鲁隐公已经做好了禅让的准备,并且积极的为政权的顺利交接做着安排。甚至让公子翚向继任国君提出升任太宰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鲁国政局的稳定。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5-21 22:30:09 +0800 CST  
~~~~~~~~~~~~~~~~~~~~~~~~~~~~~~~~~~~~~~~~~~~~~~~~~~~~~~~~~~~~~~~~~~~~~~~~~~~~~~~~~~~~~~~~~~~~~~~~~~~~~~~~~~~~~~~~~~

48





鲁隐公的打算是,等世子允成为国君之后,由他亲自册封公子翚为太宰,那么这个新任的国君就可以通过公子翚而树立足够的威信,为其日后的统治铺平道路。如果由自己册封公子翚为太宰,那么一旦完成政权的交接之后,新任的鲁国国君将会面临对于公子翚封无可封的尴尬局面。后来三国时期,蜀汉刘备终其一生也没有对于劳苦功高的赵云进行封赏,也是为了将提拔功臣的机会留给儿子刘禅,从而使其作为政治资本的。能够为鲁国和世子允做的,鲁隐公都做了,甚至为权臣公子翚的政治前途也进行了规划,但却没有为自己考虑。

鲁隐公的心思和安排,光明磊落,可谓是正人君子的用心良苦。只是在小人眼里,正人君子的磊落都是恶意满满的警告。公子翚脸上立刻白一道红一道的,心里充满了羞愧和恼怒,他知道自己此言一出,今后将陷入永无宁日的境地。就算鲁隐公不跟自己计较,难保将来鲁隐公不会透露给世子允,那么这个未来的鲁君一定不会便宜了自己。想到这一点,公子翚心中充满了恐惧。

既如此,公子翚索性恶人做到底,他告辞了鲁隐公之后直接就去找了世子允。

公子翚故作惊慌的对世子允说,“君上虽为摄政,但其执政已经十年了,党羽遍布朝野。现在世子您长大成人,将不得不交出国政。君上正在秘密谋划杀世子您,而真正成为鲁国之主。小臣为世子打算,特来禀告。”

“请问大人有何应对之策,小子悉听吩咐就是。”世子允听着突然来临的噩耗,又急又怕,根本来不及分辨真假,一下就乱了方阵。

“只有先下手除掉君上,方能保世子您顺利继位。非如此,则大事去矣。”公子翚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将其的阴谋和盘托出。

世子允方寸已乱,连忙同意了公子翚的计划,还承诺事成之后擢升公子翚为鲁国太宰。

事不宜迟,公子翚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布置。在公元前712年的秋天,鲁隐公准备去太庙祭祀,途中路过至交寪氏的府邸,就顺路住在寪氏家里叙旧。家里的戒备自然没有宫中那么严,公子翚趁机安排杀手进入寪府,暗杀了鲁隐公,最后还嫁祸给寪氏,自己则逃出升天。

于是,世子允成功继位,为鲁桓公。公子翚也如愿当上了鲁国太宰,成为鲁国说一不二的权臣。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可怜鲁隐公,在代理国君这个位置上兢兢业业十年,一心为世子允的顺利接班铺路搭桥,却养虎为患,最终死于非命。后世孔子作《春秋》,由隐公元年开始写,也是在感慨这个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时代。

十六世纪著名的《君主论》中在分析了从东方到西方国君之结局后写道,“国君要向狮子那样强悍,才能斗得过鬣狗,还要向狐狸一般狡猾,方可躲过陷阱。”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博弈中,国君要具备高超的手腕,才能披荆斩棘,还需要有狠毒的心肠,方可化险为夷。可惜鲁隐公只有前者,缺乏后者,一样下场悲惨。

无论鲁隐公的惨死如何的让人痛心,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的政治规划在其死后还是很好地被执行了,鲁桓公作为国君和公子翚作为太宰这样的执政班底被确定了下来。虽然鲁桓公具有执政的权威性,公子翚的威望也够,但毕竟这一切的背后是大逆不道的弑君惨案,因此国内的舆论依然汹涌。既然内政沸腾,那就只能依靠外力来压制内部的反对声浪。于是公子翚希望能得到当时国际上实力最为雄厚的郑国来为安定鲁国,于是派使臣来到郑国请求再次确认郑鲁的同盟关系。

面对鲁国主动的请盟行为,郑庄公简直是心花怒放。

在郑庄公的远交近攻的对外政策中,鲁国曾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郑庄公多次要求与鲁国结盟,而鲁隐公都含糊其辞没有一句痛快话。现在鲁国人竟然主动找上门来,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就像一个男人被心仪的妹子屡次拒绝,自信心已经被打击的无以复加,忽然有一天妹子竟然找上门来,宽衣解带主动求欢,这岂有不答应的道理。于是,郑鲁两国歃血为盟,互通使者,建立了同盟关系。

结盟之后,郑庄公立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前面说过,为了远交近攻政策的实现,拉拢鲁隐公,除了贿赂公子翚之外,郑庄公还曾经软磨硬泡的将郑国在泰山脚下的飞地与鲁国靠近郑国的飞地进行了交换。郑鲁两国虽然口头上达成了交易,但是由于战事频仍,双方并没有最终完成实际的交割。作为巩固郑鲁关系的重要的交换,鲁桓公上台之后所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落实了这一个土地交换的行动,双方皆大欢喜。

至此,在充分吸取了卫国弑君政变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在公子翚的运作下,鲁国国内和国外都基本上搞定,鲁桓公顺利登基。但是这件事情发生在最为正统的鲁国,其所带来的示范效应无疑是巨大的。在这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而引发的弑君篡位之事在中原诸侯中此起彼伏的发生,其所带来的道德上的负罪感已经越来越小,作为始作俑者,鲁国经验恐怕难逃其咎。

紧着着,在宋国就又发生了一场弑君事件。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01 23:07:15 +0800 CST  
@寂寞鹏举 2020-06-02 09:59:53
这么强大为什么灭的这么早?郑国值得研究啊
-----------------------------
有道是出头的椽子先烂

郑国没有把周天子这张牌玩好,所以死得快

后面的五霸都学精了,祭出尊王的大旗,所以都混得风生水起

因此,郑庄公可以说是五霸的领路人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02 12:20:09 +0800 CST  
~~~~~~~~~~~~~~~~~~~~~~~~~~~~~~~~~~~~~~~~~~~~~~~~~~~~~~~~~~~~~~~~~~~~~~~~~~~~~~~~~~~~~~~~~~~~~~~~~~~~~~~~~~~~~~~~~~~~~~~~~~~~~~~
49




公元前712年是郑庄公政治生涯中,收获颇丰的一年。在刚刚完成了与鲁国的土地交割,出兵稳定了鲁国的政局之后,郑国安排在宋国的密探传来消息,宋国发生了弑君叛乱的恶性政治事件。

这又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郑庄公在隐隐的感到这可能是彻底转变宋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事件,同时也是自己将手伸进宋国的一个机会。因为这是一场弑君之乱,老对手宋殇公在这场叛乱中被杀,郑庄公觉得自己多年长线持有的一个蓝筹股终于要有收益了。

果然,内乱渐渐平复之后,宋国太宰华父督来到郑国,请求迎公子冯回国承继大统。

公子冯的事情我们在前面的五国伐郑的故事中曾经提过,这里我们把宋国的这场骨肉相残的陈年恩怨的来龙去脉说一下。

早年间,宋殇公的父亲宋宣公在临终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选择将自己的君位传给弟弟宋穆公,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显然这是和周王朝父子相传的惯例不相符的,但是考虑到宋国是原来殷商的遗民,这样兄终弟乃是东夷人的传统,此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宋宣公的继任者宋穆公也是一个厚道人,宋穆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觉得当年哥哥对自己这么够意思,自己应该用实际行动回报哥哥。于是,宋穆公将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大侄子立为储君,这就是宋殇公,而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

这本来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的兄恭弟谦的美好故事,但是可惜的是有人不觉得这有什么美好,这个人就是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这也难怪,对于权力的你死我活的争夺才是常态,作为生在新周朝,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勋贵子弟,他对于东夷人那一套老掉牙的礼仪规矩早就觉得不屑一顾了。

什么年代了,还搞什么兄终弟及。

公子冯是一个普通人,他做不到父辈的那种谦冲隐忍,作为国君的儿子,看着老爸把锦绣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他只能这么想。于是从宋殇公登基后开始,公子冯就积极谋划准备推翻宋殇公政权。宋殇公对于这种赤裸裸的敌意当然做出了反应,于是双方的矛盾从暗生波澜发展到日趋表面化。事实证明暗地里的阴谋诡计是斗不过国家机器的碾压的,公子冯在与宋殇公对决之后败北,只能选择逃亡。公子冯最终选择郑国作为自己逃亡目的地,他是费了一番思量的。郑国是宋国的敌国,而且国力不俗,一方面郑国收留自己的可能性比较大,另一方面郑国的国力也能够顶得住宋国方面的压力。

在春秋时代,这种流亡的公子是绝对的原始股,各个国家抢着要,因为一旦能够成功上市,收益可观。当然,这里所说的成功上市,当然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夺取政权。于是,郑庄公收留了公子冯,好吃好喝的供着。而郑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宋殇公眼中的头号敌人,公子冯就是宋国和郑国之间的一根导火索。

在卫国主导的五国伐郑战争中,宋殇公因为卫国人的一句话就下决心参加联军,也正是对郑国的切骨仇恨所致。在这场中原诸国对于郑国的围殴中,郑庄公为了分化联军,让公子冯到长葛城驻守。虽然最终宋军攻破了长葛城,但是依然没有抓住公子冯。公子冯死里逃生逃回了新郑城,郑庄公依然对公子冯厚待。因为在郑庄公眼中,公子冯是郑国搅乱宋国的一颗重要的棋子,一定要挖掘其最大的利用价值。

从这一天开始,围绕着公子冯,宋国对郑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缠斗。据《左传》中的不完全统计,宋殇公继位后的十年中,宋国与郑国的直接武装冲突多达十余次,而且大多数是以惨败而收场。常年的对外斗争耗费了宋国大量的国力,而且这些战争大部分都是以失败而结束,这就在宋国上下,特别是军队中产生了严重的厌战情绪。

主导对外战争的虽然是宋殇公,但是实际推进战争机器运作的是司马孔父嘉。要说孔父嘉,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此人的一个后人却是妇孺皆知,这个后人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是也。

孔父嘉虽然对外战争不利,但是不改其作为宋殇公第一重臣的江湖地位。武将集团权力的膨胀,必然对以太宰华父督为首的文官集团带来了压力,但是由于孔父嘉身后有宋殇公的支持,华父督一时也没有什么反击的好办法。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04 18:37:40 +0800 CST  
沉底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0 23:15:47 +0800 CST  
昨天发的为什么没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6-21 08:06:02 +0800 CST  

楼主:子非嘉澍

字数:177882

发表时间:2019-11-20 18:30: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7 12:53:42 +0800 CST

评论数:8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