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兴亡过手----郑国霸业兴衰录

~~~~~~~~~~~~~~~~~~~~~~~~~~~~~~~~~~~~~~~~~~~~~~~~~~~~~~~~~~~~~~~~~~~~~~~~~~~~~~~~~~~~~~~~~~~~~~~~~~~~~~~~~~~~
011




从小在这种伦常渐失、王室衰微的局面中成长起来的周厉王,眼见着诸侯越来越不尊天子,四夷趁乱不断侵袭周朝疆域的乱象,愤怒激发着他心中的热血不断燃烧。肩负姬周家族与生俱来的光荣与梦想,周厉王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大刀阔斧的革除时弊,那条最为艰险的道路。

由于周厉王选择了这条风雨兼程的道路,他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可惜的是,运气不太好,这场改革最终功败垂成。

西周帝国当下之积重难返的原因,一方面是王室的权威扫地,王权对于诸侯的约束力逐渐丧失,藐视中央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原因是,中央政府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也加剧了中央影响力的减弱。

改革的反对者首先是朝堂上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减少施政中的掣肘,周厉王首先对世袭公卿阶层发起攻击,废除了自周武王时期就实行的周召二公的世袭卿士制度,把两位勋贵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贵族集团排挤出执政核心。同时,选贤任能,大胆启用荣国的荣夷公和虢国的虢公长父为卿士。让虢公长父负责对外战争,专事征讨侵犯周境的四夷和不听话的诸侯;让荣夷公主管经济,为对外战争提供后勤补给和准备弹药。

先介绍一下荣夷公的经济改革政策。

根据周公旦制定的分封制度,天子把封地封给诸侯,并划定采邑。根据井田制,诸侯把采邑中公田收入的部分上交周天子作为赋税,而封国之内的山川临泽的产出则全部归诸侯所有,不用上交国库。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同,诸侯对于公田耕种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导致公田的产出越来越低。而且随着分封制的深化,越来越多的采邑以外的土地被开采出来,越来越多的适合耕种的土地成为不用上交赋税的私人领地。权贵们的总收入增加了,但赋税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从一定程度上使上缴的赋税在采邑的收入中所占比例进一步下降,强地方弱中央的情况愈演愈烈。

为了彻底扭转这种挖国家墙角的情况,在周厉王的直接授权下,荣夷公启动了名为“专利”的经济改革。将封国内的山川林泽全部收归国有,把原来属于诸侯的私人领地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成为必须要上缴赋税的国有土地。

当然,这个专利不是指发明创造者所拥有的独享权益的那个专利。荣夷公的专利政策,是要通过提高中央政府所直接掌握的土地资源的数量以增加国家税收振兴经济。这项政策的先进性是已经被现代经济学原理所证明的,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税基,税收的总量必然增长。荣夷公的专利政策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周天子的府库逐渐充盈。

战争打的是国家实力,拥有了经得起折腾的家底之后,周厉王迫不及待的命令虢公长父开动起战争机器,对于敢于藐视周天子权威的诸侯大举攻伐。虢公长父主导的讨伐不臣的具体战果,史书中没有详尽的记载。但《史记,楚世家》中的记载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周厉王时期对外战争成果的一个旁证,“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在周昭王、周夷王的时代不可一世的楚君熊渠,到了周厉王时,由于害怕中央政府的讨伐,竟然自己主动去除了三个儿子的王的称号,自己也乖乖的继续做起了楚子。可见,虢公长父的战争攻势,虽然不能说武功煊赫,但起码是卓有成效的。周厉王执政的初年,荣夷公主内虢公长父主外,这种双管齐下的制度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成效斐然,但是后来却越来越举步维艰。

周厉王主导的改革,遇到了阻力。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06 11:17:33 +0800 CST  
~~~~~~~~~~~~~~~~~~~~~~~~~~~~~~~~~~~~~~~~~~~~~~~~~~~~~~~~~~~~~~~~~~~~~~~~~~~~~~~~~~~~~~~~~~~~~~~~~~~~~~~~~~·
012





荣夷公的改革就是将贵族的私产收归国有,侵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同时也捎带着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本来生活不易,到山川林泽里抓抓鱼打打兔子贴补家用,政府还要剥一层皮,自然引发了广泛的非议。

面对汹汹的民怨,有官员向周厉王汇报当前的舆情。“大王,如今民间议论朝政大有汹涌之势。称如今国家危难,而荣夷公不行仁义,变本加厉不知收敛。”

周厉王不以为意,“凡行大事者不拘小节,老百姓短视,看重眼前利益,不要理会这些民间的非议。等到万邦来朝的时候,百姓自会山呼万岁。”

官员继续说“民间的议论尚且不论,还有些朝臣在诋毁您的威严。”

“他们怎么说”周厉王的脸逐渐黑了下来。

“他们说殷商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不任用老臣。议论大王您现在排挤周召二公,宠幸荣夷公和虢公长父,恐怕重蹈殷商灭亡覆辙的日子不太远了。还说,长此以往,社稷十代而亡的谶语就要应验了。”

周厉王平素最怕听人说那句谶语的事情,脸上逐渐挂不住了。

“前几日芮良夫在朝堂之上不顾礼仪,公然称大王您所用非人,重用荣夷公行逐利之事,说什么社稷将危,煽动不稳定情绪,这样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姑且不论周厉王改革成效如何,但是从当下的舆情来看,周厉王已经被人们看成了一个一意孤行、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残暴君主了。而且改革的事业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过于频繁的对外征讨使得只能通过进一步加码的征税来实现。后来为了达到快速聚敛财富的目的,周厉王甚至使用了卖官鬻爵之类的下三滥手段。随着民众的反动声浪进一步高涨,他和他的改革团队用加快改革步伐,用实际的成效来反驳民意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于是,周厉王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将他彻底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从而也使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在此之前,周厉王的作为和历史上的明君雄主并无太大区别,而且他对于西周国势的扭转也称得上中等之主。但是他的不够聪明之处就在于太过于性急,太在乎面子,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

他决定让人民闭嘴。

周厉王三十二年,在其授意下,组建了直接向周厉王本人汇报的秘密警察部队,俨然是两千年后明朝的锦衣卫。这些秘密警察身着便衣,昼夜在镐京的大街小巷穿梭巡查,但凡发现议论朝政的人,无论是平民还是王宫贵胄立刻抓起来处死,无需审批也无需审核。这个方法简单粗暴,但是很有效,死人是不会议论朝政的,活着的人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死人,只能闭嘴,毕竟把话烂在肚子里比没命要好的多。到后来,限制言论的政策发展到不需要有明确的非议,只要语带讥讽就可以治罪的程度。于是老百姓噤若寒蝉,在路上见了面也不敢说话,互相使个眼色就匆匆离开,生怕只言片语被认定为反动言论而遭到杀身之祸。

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之下,很快就没有人敢于议论国事了。周厉王对于这样的局面非常满意,他觉得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

有一天,周厉王得意洋洋的对召公姬虎说,“我的命令简直是太立竿见影了,流言蜚语已经消失,再也没有人敢于胡说八道了。”

召公说,“大王您的做法只不过是堵住了人民的嘴,但是并没有解决他们的不满。要知道用暴力的手段堵住人民的嘴,比堵住河流更可怕。把河道堵住虽然一时之间没有水了,但是蓄积的时间长了,河流就会决口,会造成更大的灾害。限制言论也是一样,而且后果可能更加不可想象。”

周厉王听了,不以为然,撇撇嘴走了。

而这也留下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也算是周厉王给中国文化所做的贡献吧。

但是此时,周厉王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依然我行我素。在他的身后,民怨所堆积起来形成的怒海狂涛正在越来越高,很快就会将他彻底的吞没,永世不得翻身。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09 23:43:55 +0800 CST  
继续更新

~~~~~~~~~~~~~~~~~~~~~~~~~~~~~~~~~~~~~~~~~~~~~~~~~~~~~~~~~~~~~~~~~~~~~~~~~~~~~~~~~~~~~~~~~~~~~~~~~~~~~~~~~~~~

013




公元前841年,夏。

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热浪席卷镐京的每一条寻常巷陌,但是比炎热更让人烦躁的是周厉王的白色恐怖。镐京的街头,在几个便衣执法者又将几个因言获罪的人拿下准备送去处死的时候,人们终于出离愤怒了。就像鲁迅先生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警句,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于是不愿意在沉默中坐以待毙的民众自发的集结起来,揭竿而起。他们手里拿着锄头、菜刀、平底锅之类的生活生产工具,先杀了那几个鱼肉百姓的便衣,又愤怒的冲向王宫。

周厉王正在王宫中享受着宫廷乐舞,忽然听到外面喊声震天,还以为是犬戎打来了,连忙问,“宫外何故如此喧哗,赶紧去看看!”

周公上前回答道,“镐京城内民众造反,已经攻进外城了。”

周厉王大惊失色的说,“何故呆立于此,火速调遣军马讨伐公然作乱的暴民。”

周公长叹一声,朗声作答。“想我周朝社稷,寓兵于国,战时为兵,平时为国人。国人即是兵,兵既是国人。如今国人暴动,除了宫里的守卫,哪里还有兵可供调遣。”

周厉王下巴都要掉到脚面了,“那该如何是好?”

周公略显无耐的说,“微臣平日里规劝大王要以仁义治国,大王不听规劝,以致于今日之暴乱不可遏止,还能怎样,微臣也只有一死以报大王。”

周厉王一听彻底傻了眼,眼见着鼎沸的喊声已经越来越近了,慌乱之中甚至来不及带上老婆孩子,换了一身平民的衣服和几个亲信从后门逃了出去,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省霍州市),再也不敢抛头露面。

愤怒的人群冲进了王宫,却发现罪大恶极的周厉王竟然跑了。虽然说冤有头债有主,始作俑者跑了,但是爆裂的情绪一旦煽动起来,就必须有一个出口,所有的亢奋和不满都必须从这个出口一泻而出。于是,周厉王的儿子,太子姬静就成为暴动的国人们搜寻的目标。父债子偿,天经地义,姬静顺理成章的成为周厉王的替罪羊。可以想象的是,一旦被抓住,他将被狂躁的国人撕成碎片。

狂暴的人群像是遮天蔽日的蝗虫一样离开皇宫,向太子姬静的府邸合围过来。太子姬静听到了嘈杂的声音由远及近,这才意识到大难真的要临头了,虽然他是周厉王的大儿子,但现在也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大难临头各自飞,听说镐京城内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走,姜后见老公指望不上,也赶紧离开镐京,逃奔娘家姜地,连儿子都顾不上招呼。

姬静虽然贵为周的太子,但在如今社稷倾颓之时却也叫天天不应,也只能徒呼奈何。皇宫之中已经乱作了一团,虽然姬静在东宫里已经加强了戒备,但是区区东宫守卫对于漫山遍野的暴民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根本抵挡不住。现在唯一的选择尽可能拖住暴民,然后尽快逃出皇宫。但是到处都是暴民,往哪里逃真的是一个问题。姬静心想,冤有头债有主,召公姬虎是前朝老臣素有贤德,大抵不会受到暴民的冲击吧。于是姬静带着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姬友逃命,两个孩子换掉绫罗穿上杂役的衣服,离开东宫,拼命向召公的府邸一路狂奔。但是很不幸,还没跑多远,他们的行踪被发现了。皇宫之中空空荡荡,两个孩子穿着明显不合身的衣服在狂奔,一下就被暴动的人群发现了。被起义的人群挟持的宫中人为了保命,大喊道,“太子在那里!”。然后汹涌的人潮从皇宫一涌而出,尾随着慌不择路的两个孩子,向着召公姬虎的家黑云一般的压过去。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12 16:16:52 +0800 CST  
~~~~~~~~~~~~~~~~~~~~~~~~~~~~~~~~~~~~~~~~~~~~~~~~~~~~~~~~~~~~~~~~~~~~~~~~~~~~~~~~~~~~~~~~~~~~~~~~~~~~~~~~~~~

014





召公姬虎在得知了国人暴动的消息后,一直在家里命人严加戒备。当他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后,命人开门,一看原来是太子姬静和弟弟姬友,连忙让两个惊魂未定的孩子进来。在把太子姬静安顿好之后,暴怒的人群已经聚集在门前,要求交出太子。召公整理衣冠,命人开门,去面对黑压压的愤怒的人群。虽然召公姬虎德高望重,但此刻的危急的情势已经如即将喷发的火山,不可遏制,暴怒的人群根本不能容忍任何的妥协。他们的诉求很简单,要么把太子姬静交出来替周厉王去死,要么就踏平召公的府邸。

面对着面前里三层外三层的由于愤怒或者是兴奋而变得面红耳赤的人群,姬虎自知独木难支,只好仰天长叹,“天子所任非人,我也曾多次规劝,但是天子一意孤行才导致遭受这样的倾覆之难。侍奉国君的人,即使受到冤屈也不应该心存怨恨。诸位稍候,我这就请太子出来。”

叹息之后,姬虎回头命人将自己的儿子找来,“虽然说天子之恶政导致今日之难,但是事已至此,为了姬周的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为父请求你......”。

虎毒尚且不食子,姬虎实在说不下去,甚至不敢让自己的目光与儿子的目光相遇。

“父亲您一直就教导孩儿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孩儿平日里也以父亲为榜样修身立德忠君爱国。如今王室有难,太子姬静临危前来投靠,您没有不尽臣道的道理。您不用说了,我去替太子赴死,虽死而无憾!请您二老保重,孩儿来世再报答养育之恩。”

说完,姬虎的儿子挺胸走向门外,走向暴怒的人群。

“吾乃太子姬静,父皇已经不在宫中。自古父债子偿,如若吾死能够报君王安民心,则愿听诸位处置。。。。。”

“那就打死他!”暴怒的人群甚至来不及甄别这个太子的真假,就冲上来将姬虎的儿子团团围住,活活打死。人们将这个自称是太子的人打死了,长久以来郁结在心中的情绪得到了彻底的宣泄,扬长而去。

潮水一般的人群逐渐散去,只留下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和一个悲痛欲绝的老人,召公姬虎抱着儿子,抚尸痛哭。

此刻,在召公姬虎家里的某个角落里,姬静紧紧地搂着弟弟,瑟瑟发抖。此刻虽然贵为太子,但是父母不知所终,不啻为一个孤儿,只能与弟弟姬友相依为命。除了庆幸自己的死里逃生,姬静下定决心一定要励精图治,不能让这样的情景再次发生。

当然,还有对召公的感激之情,毕竟,他的这条命是用召公儿子的命换的。

官方或者是史学界有一种立场,或者说是偏见,即只要反抗君主,或者只要是平民的造反,就是正义的。比如说唐朝的黄巢和后来的太平天国都曾经因为其反抗一个暴政而被归为农民起义而大加同情和褒扬,哪怕黄巢和天平天国的天王们其实更加的残暴。用暴政反抗暴政,用无辜的鲜换来的正义,也是肮脏的。

召公姬虎的儿子成为太子姬静的替死鬼,从这一天开始,太子姬静从名义上也已经死了。

一地鸡毛。

发动政变是容易的,难的是政变之后的残局该如何收场,这不仅需要铁血,更需要智慧。要么在不同利益阶段争权夺利下,依靠旧有的惯性和制度,在国君缺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无人驾驶的状态运行;要么迅速确定统治者,整合各方利益达到平衡,避免政府的分崩离析。

国家分裂的痛楚,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对于西周来说,第二个方案是唯一的选择。

而如何选择这个新的统治者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虽然说太子姬静还在召公姬虎的保护下,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走出来对,统摄大权。但是问题是,对于镐京城里的国人来说,太子姬静已经被打死了,那现在冒出来的太子是不是冒充的。如果不是冒充的,就说明国人上一次是被召公姬虎当猴耍了,这是公然藐视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决心,恐怕又要有一场腥风血雨。如果是冒充的,那就更简单了,直接打死。

于是,平息了史称“国人暴动”的西周时代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政治危机后,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姬虎发布联合声明,称周厉王由于擅杀滥刑任用奸佞,已经不再具有执政的合法性,正式将其驱逐。同时,宣布国人暴动是具有正义性的,是广大镐京国人自发的反动暴政的正当行为,任何参与暴动的人将不会承担责任。为了社稷的长治久安的,宣布从这一天开始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天子被驱逐时期,由他们二人正式代替天子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

史前共和时代,正式揭开了帷幕。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17 12:53:47 +0800 CST  
~~~~~~~~~~~~~~~~~~~~~~~~~~~~~~~~~~~~~~~~~~~~~~~~~~~~~~~~~~~~~~~~~~~~~~~~~~~~~~~~~~~~~~~~~~~~~~~~~~~~~~~~~~~~~
015



于是,平息了史称“国人暴动”的西周时代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政治危机后,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姬虎发布联合声明,称周厉王由于擅杀滥刑任用奸佞,已经不再具有执政的合法性,正式将其驱逐。同时,宣布国人暴动是具有正义性的,是广大镐京国人自发的反动暴政的正当行为,任何参与暴动的人将不会承担责任。为了社稷的长治久安的,宣布从这一天开始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天子被驱逐时期,由他们二人正式代替天子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
共和时代,正式揭开了帷幕。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在当时来说最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选择。

首先,宣布驱逐国君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不但确保周厉王依然作为西周的国君,别人无法觊觎君位,给周厉王重新复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避免了太子姬静过早的暴露在国人的面前,保护了国家真正的储君。周公和召公,德高望重,具有各方都能认可的执政的资格,使得本来已经摇摇欲坠的西周王朝,重新又归于平静。

从这一天开始,西周进入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寡头政治的执政体系,由召公和周公共同职掌国家政权,史称“周召共和”。而这就是在“共和”二字见诸史书的最早的记载,也就是说“共和”不是舶来品,我们古已有之。但是从周召二公可以公然宣布驱逐周厉王这一点来看,虽然西周时代天子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执行官,但并非一手遮天的独裁者。朝廷中的贵族势力的权力联盟是具有与天子分庭抗礼的能力的,从而实现一种平衡和制约,甚至在非常时期还能完全代理天子的职责,虽然与现代意义上的共和政体和共和国有所区别,但是非常类似于与西汉基本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的元老院的贵族民主体制。

公元前841年这一年的伟大之处还不在于仅仅发生了国人暴动和周召共和,也不因仅仅是因为周召共和之后,纠正了许多周厉王时期过于冒进的路线和政策,还有一件事的发生,无论如何的褒扬,与其本身具有的彪炳千秋的意义相比都不算过分。

由于这件事的发生,使这一年被后世称为信史元年。

我们华夏的文明史号称是上下五千年,是从公元前三千年一脉相承下来的,但是夏商周以及之前的历史流于传说,缺乏正规连续的记载,只能通过出土文物和只言片语来推测。因此,也成为国际史学界并不认可中华历史五千年的理由之一。但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在周召二公的直接授意之下,西周政府开始设置史官,并且开始编年的形式官方的记载历史。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三千年中的每一年发生的事件,都有明确的记录,从未间断,每个朝代的历时和每个君主的谱系都被明确无误的接续起来。这三千年的历史,被史学界公认为信史时期,也就是有着明确无误记载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追寻祖先的足迹的时候,才能如此的自信与从容。

周厉王,是西周历史上第一个著名昏君,但其实从其执政的功绩来说是不是功大于过,他是不是属于被人刻意抹黑,这里不做评价。但是厉王执政期间国家实力得到增强,诸侯藐视王室权威的情况大有改观,为后来的宣王中兴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失策无疑是维稳方面出现了较大疏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言论,致使遭到贵族和平民的联合抵制。就像葛优老师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周厉王的功过是非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不是说翻案就能翻案的,但是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念是以被他被驱逐的事件为起点而开始的,堪称是历史的开创纪元者,以这种方式为万代子孙铭记,不知道这算是幸运还是不幸。

西周这台已经运转了两百多年的破车,再加上周厉王的野蛮驾驶,车况更加的糟糕,国家更加的疲乏无力了。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平静的死去,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到曾经辉煌的首都,镐京。而此刻,没有国君的西周,已经在周召共和行政体制下,运转了整整十四年。

十四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当年年富力强周召二老垂垂老矣,很多参与或者幕后支持国人暴动的人都已经故去,当年还是十来岁孩子的太子姬静,也年近而立之年。

“十四年了,也该有个了断了。”

作为西周朝廷中最为位高权重的两巨头,周公和召公,在经过了一番深入的商议之后,决定在群臣面前做出他们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在朝会上,召公姬虎朗声宣布。“日前,彘地有人前来,大王业已归天。大王留下遗命,希望太子姬静能够统继大位。”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诸位朝臣纷纷交头接耳,“太子不是在国人暴动中已经被打死了么?”

“老朽和周公自国人暴乱之日起,为了周室社稷之安危,能够不愧对姬氏先祖以及文王、武王之在天之灵,暂摄朝政,至今已经有一十四年。执国以来,我二人亲力亲为,谨小慎微,不敢有一二非分之想。大王虽施政略有偏颇,但所幸周室未失天命,且太子并未有可指摘之行,老朽与周公皆以为可堪托付社稷,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老成持重的虢公清了清嗓子,上前答话。“太子承继大统自然无话可说,但是太子已于十四年前暴毙于乱民手下,就是在您家门口,召公您难道忘了么?”

“如果太子还在,那诸位愿意拥戴他为君么?”

“那是自然,若太子在,吾等皆愿奉太子为君,万死不辞!”

召公略微侧身,向身后的黑暗处深施一礼,“老朽与满朝众臣恭请太子大架临朝。”

话音落处,只见一个仪态雍容的中年男子,缓步走出黑暗,站在了朝堂之上,略施一礼,与满朝重臣见过。

满堂皆惊,人们惊愕于造化竟然能够如此的安排。虢公有点儿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耳朵,“也就是说当年被暴民打死的,另有其人?”要说召公老先生的保密工作做的真是滴水不漏,十四年过去了,人们竟没有怀疑过太子被人吊过包。

召公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目光看向远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当日国人暴乱之时,太子临危来投,向老朽寻求庇护。荡起千钧一发之时,众怒一时之间难以平复,老朽为了保存姬周之嫡系血脉,让我与太子年纪相仿的儿子替太子受难。这十四年来,我当做儿子养大的其实是当朝的太子。”

真相大白了。

原来十四年前被乱民打死的所谓太子,原来是召公的儿子,而召公为了姬周的社稷安稳,竟然用了自己的儿子为天子殉葬。夫复何言?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场暴乱的参与者或者见证者或者已经故去,或者垂垂老矣,让一切都随风去吧。

这个沧桑的王朝艰难为继,已经在也经不起风波的侵袭,那就这样吧。

于是,周公和召公走下王座,带领着所有的诸侯和勋贵,郑重其事的向太子姬静参拜,定下君臣之礼。从这一天开始,太子姬静成为新一代的周天子,是为周宣王。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23 11:06:14 +0800 CST  
~~~~~~~~~~~~~~~~~~~~~~~~~~~~~~~~~~~~~~~~~~~~~~~~~~~~~~~~~~~~~~~~~~~~~~~~~~~~~~~~~~~~~~~~~~~~~~~~~~~~~~~~~~~~~~~~·

016



周宣王在死里逃生之后,在晚了十四年之后,终于拿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权杖。成为周天子之后,宣王把跟自己相依为命的弟弟姬友封在了郑,也就是现在陕西华县的东部,让他为周王室防御犬戎,这就是郑国的始封之君主郑桓公。郑桓公虽然封地在郑,但是自己在镐京担任周朝的司徒,掌管天下的土地与户籍,可谓是周宣王最为倚重的肱股之臣。周宣王深知这个王座的来之不易,在完成了对自己心腹势力的培植之后,对于以周公和召公为首的勋贵集团言听计从,不打破从周召共和以来所明确的利益格局。对于为了自己贡献了一个亲儿子的召公,更是以父事之。

在宣王执政的初期,政治上稳定,诸侯们该进贡的进贡,该觐见的觐见,天子与诸侯相安无事。周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辅佐之下,政通人和,国家似乎比周召共和时期更加强盛,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为宣王中兴。

可惜,这一次中兴的所谓盛世,被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是一次西周王室不断衰落的回光返照。

周宣王四年,周公和召公先后去世。

没有了周公和召公的鼎力扶持,或者说是限制,周宣王心中号令天下野心开始沸腾,他要重新树立起周王室的权威。

于是,周宣王再一次走上了其父周厉王南征北战的老路。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指责周宣王的穷兵黩武,实在是某种程度上的形势所迫。就像一个天平,诸侯与周王室力量此消彼长,中央经过连年变乱,对于周边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周边的戎狄见有机可乘,纷纷开始兴风作乱,也是周宣王选择对外用兵的现实的需要。

周宣王首先大力启用被边缘化的少壮派势力,将秦人部落首领秦仲擢升为大夫,并命其率领本族兵马进攻西戎。秦人作为商王朝的死硬跟班,在周灭商之后被周武王发配到西陲为周王室养马,说的不好听点儿就是周天子的家奴,没有名分,更没有爵位。在西陲流落百年之后,终于得到这样光大门楣的机会,秦人首领秦仲死战不回,最终马革裹尸而还。秦人自古耐苦战,秦仲战死后秦人的攻势并没有停止,秦仲之子掩埋了老爸的尸骨,接过了老爸的指挥刀,再次上马冲向战场。在这样的铁血老秦人的持续不断的打击之下,西戎人终于溃败。周宣王大喜,授予秦仲之子为世袭罔替的西陲大夫,并将秦人所攻略的西戎土地封于秦人。从此,秦人摆脱了家奴的尴尬地位,为了生存也为了祖先的荣誉,开始了百年的征战历程。

在西陲逐渐稳定了之后,周宣王再次开动战争机器,将战火烧向了帝国的南方蛮族。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
于此菑亩,方叔涖止。
其车三千。师干之试。
方叔率止。乘其四骐。
四骐翼翼。路车有奭。
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
如霆如雷。显允方叔。
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诗经.小雅.采芑》

《诗经》对周宣王发起的这场旨在讨伐南蛮,威服荆楚的南征的盛况进行了描述,他派遣方叔统御着兵车三千辆南征。按照春秋时代战车的配给标准来说,三千辆战车需要配备至少十万战斗人员,再加上后勤保障人员,参战人数不会少于二十万。在春秋时代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之下,二十万的参战人数,基本上就是倾全国之兵不计成本投入战斗了。周宣王的战车兵团铺天盖地,黑压压的以碾压一切的态势向南方推进。战争的气势非常庞大,而战争的效果也同样辉煌。

三千战车,在以步兵为主的南蛮部落面前势如破竹,周宣王拿下了汉水以东和江淮流域的广大的区域。为了巩固作战成果,同时阻滞楚国北上与东进的步伐,周宣王在这片区域分封了十几个姬姓的候国,号称“汉阳诸姬”。在汉阳诸姬和西周腹地之间,将舅舅申伯分封到谢,把患难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郑,用血缘维系起广阔的战略纵深。这些姬姓诸侯国连成一片,在西周后来几十年最后的岁月里,成为防范楚国的主要屏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镇守南方,拱卫周王室的作用。

周宣王执政的最初三十年间,西周王庭凭借着十几年周召共和时期积攒的实力,四面出击,捷报频传。一时间,四夷宾服,诸侯膜拜,颇有中兴之气象。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25 23:49:09 +0800 CST  
~~~~~~~~~~~~~~~~~~~~~~~~~~~~~~~~~~~~~~~~~~~~~~~~~~~~~~~~~~~~~~~~~~~~~~~~~~~~~~~~~~~~~~~~~~~~~~~~~~~~~~~~~~~~
017



周宣王执政的最初三十年间,西周王庭凭借着十几年周召共和时期积攒的实力,四面出击,捷报频传。一时间,四夷宾服,诸侯膜拜,颇有中兴之气象。此时周宣王治下的西周,用一句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形势一片大好。

虽然说形势好,但也不是说没有隐患的。西周的国运,其实已经衰落了百年了,尤其是从国人暴动开始的猛烈下跌,一直到周召共和的隐忍蛰伏。

周宣王如果能够落实合理的治国方略,广开言路,先立德后立威,那么西周社稷一改自周厉王时代的窘迫,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发展期是相当有可能的。但是就像病入膏肓的病人,只可温补调理,再施以猛药,否则就恐怕小命不保了。现在的周宣王,由于执政生涯前期的顺风顺水,使其倾向于简单直接的武断做法,并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剧烈的消耗周召共和时代积攒下来的民望和国本。

人在逆境的时候常常会隐忍会克制,但是一旦摆脱困境就不免生出跋扈之心。如果对于个人来说,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国君来说,这就是灾难性的。面对着武力的压迫下,显露出初步的边境安宁的假象,他开始变得刚愎自用,虽然没有重蹈老爸周厉王防民之口的覆辙,但是却不再礼贤下士,渐渐的听不进去臣属的劝谏之言。

我们知道,西周是以农立国,其先民有神农得嘉种教民以耕的传说,《周礼》更是将藉田礼作为一种国家的仪式确定下来。周天子在立春的时候,带着文武百官到田间地头郑重其事行谷礼,祈求一年好收成,在立秋之时再举行灶礼,对皇天后土的馈赠表示感谢。虽然是否行籍田礼并不必然导致五谷丰登,但是表明了统治阶级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的态度。同时,也是国家国泰民安政务井然的一种表现。周宣王时期,由于四面出击,多次耽误农时,已经显露出政府废弛的端倪。

时任王室卿士的虢文公面对多年不行籍田礼的情况非常担忧,向周宣王觐见。

“我朝自武王立国以降,社稷清平万民乐业,皆以重农为国之要务。且周公做《周礼》,将籍田礼作为国家制度确定下来,历朝历代从未荒废。然自本朝始,籍田礼荒废,连年征战,贻误农时之事时有发生。为先民嘉禾常保,请大王重启籍田之礼。”

这样的话周宣王听了不止一次了,对于这种老生常谈他表现得非常的不屑一顾,“籍田有何用,徒费国力而已,如今国家战事紧迫,此事以后再说。”

“民众最大的生计就是农事,国家用度以及兵马消耗皆出于陇亩之间,祭祀祖先之贡品亦然。唯有不违农时,五谷丰登,方可国泰民安,请大王明察。”

“天子不会为了看似对国家有利之时而耽误农事,民众能够三时务农一时言武,王师才能有尊严,国家才能有足够的用度。大王您承继了先王的社稷,却荒废了列祖的根基,如此,如何为民众求得福祉?”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周宣王依然没有采纳虢文公的建议去施行籍田礼。如果说这件事充其量也就说明周宣王不听人劝,那么接下来这件事儿就是作死了。这件事使得西周再次进入断崖式的下降通道埋下了伏笔,终结了周宣王的中兴的势头。

公元前816年,鲁国国君鲁武公从遥远的山东半岛前来觐见周宣王。

这在当时的西周可是一件大事,因为自从国人暴动以来,周天子权势日衰,对于诸侯的管控能力渐渐萎缩,诸侯已经渐渐地不来朝见天子,迄今已经有三十年了。如今宣王中兴,国势日隆,终于有诸侯国主动前来朝见天子了,这是三十年来头一遭,用举国欢腾来说并不算过分。

原来,一年前,周宣王率领的王师扫荡淮夷,顺便收拾了鲁国的宿敌徐国,鲁国对于周宣王的王师自然是感恩戴德。鲁国是周公旦的后人,其先人创建了威名遐迩的周礼,作为后人自然是周礼的忠实践行者。于是,鲁武王按照《周礼》的规定,在一年后带着两个儿子亲赴镐京朝见周天子。问题就出在这两个儿子身上,鲁武公带着的两个儿子是,嫡长子括和嫡次子戏。在觐见周宣王的时候,公子戏人小鬼大,深得周宣王的喜欢。为了表达对于公子戏的喜爱之情,周宣王下令将周公主与公子戏配了娃娃亲,并且要求鲁武公将公子戏立为鲁国储君。

作为周天子的周宣王不但粗暴干涉鲁国继承人选择的内政,而且公然违反了周礼。要知道,周礼中明确规定,除非嫡长子死了,否则次子是没有资格成为国家储君的。对于这种明确违反西周宪政制度的做法,自然有人出来反对。
听了周宣王一再的胡闹,大臣仲山夫第一个站出来对这种行为进行告诫。

“君上,下臣认为这样不妥,请您三思。”

“有何不妥”,本来满脸得色的周宣王见竟然有人出来反对,变得非常不悦。

“嫡长子在而立次子为储君,这是废长立幼的行为,这是周公所著的周礼中明确禁止的,此做法与我周的礼法不合。而且作为天子知法犯法,以后又该如何管束有违礼法的臣子。如果有人违背礼制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那么更多的臣子将会分起而效尤,敢问君上该如何自处?”

“公子戏聪明伶俐,日后必将是一代明主,寡人立他当是为鲁国社稷千秋万代所虑。”

“大谬!如果王命鲁国不奉命,敢问君上是否要讨伐鲁国,如果不讨伐,则会丧失王室之威严,如果讨伐,则是用国之重器公然践踏国之礼法。请大王三思。”

“此事有何难?我现在就让鲁武公盟誓,着其必立公子戏为世子,如若不然,天下共攻击之!吾意已决,何必多言。”

最终周宣王还是没有听从劝阻,并且还逼着鲁武公在周朝宗庙当着皇天后土的面立誓。鲁武公心里这叫一个窝火,但是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好在周宣王的淫威之下,违心的面对姬周列祖列宗立下毒誓,承诺回国后将公子戏立为储君。本来是好端端的一场皆大欢喜的政治秀,却搞成了天大的废长立幼的重大政治事件。

要说鲁武公,真的有点儿对不起他谥号中的这个“武”字,因为他后来表现的相当的优柔寡断,一点儿都不武断。回到鲁国后,鲁武公整日在废长立幼和违抗王命的矛盾中左右为难,一年后就在抑郁中离开了人世。在临终前,为了不给继任者带来道义上的麻烦,鲁武公终于做了那个痛苦的决定,服从周宣王的命令和自己的誓言,立次子公子戏为君,是为鲁懿公。

周宣王看到自己的命令在千里之外的山东半岛上得到了彻底的执行,他很欣慰。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九年之后,当年私行废立的荒唐举动却把鲁国推进了一轮血腥的同室相残的悲剧。

前嫡长子公子括莫名被废,从天之骄子的帝国储君成为什么都不算的失败者,而且自己还没有做错什么。不久,从太子降级为公子的括就在抑郁和新君的迫害双重打击下阖然离世。公子括的儿子伯御深深的为父亲的不公正的遭遇感觉愤怒,因为这样的变故不但抢走了父亲的君位,而且也断送了自己将来接班的可能性。公元前807年,在积极准备了九年之后,伯御发动政变,自立为君,史称鲁废君。谥号为废,我们就知道这个国君的结局不会太好。


鲁国政权发生更迭的消息传到了镐京,周宣王震怒,当即表示拒不承认鲁国政变上台的政权的合法性,并且大发敕令,命令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这种公然弑君的忤逆行为。

大臣仲山夫九年之前所说话的话,不幸言中。为了防止周宣王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经在家赋闲多年的仲山夫不顾年岁已高,由家人搀扶着,进宫劝谏周宣王收回成命。

“君上九年前粗暴干涉鲁国内政,致使废长立幼之大逆不道之事在鲁国发生。现在原来太子括的儿子暗中准备了九年,一举政变成功,如今君上理应以王室之名加冕新君,也算是弥补当年之一二。”

盛怒之下的周宣王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谏,他懒得跟这个老头儿废话,九年前没听你的,今天还会听么?于是大手一挥,让仲山夫退下,然后转过头来发布厉兵秣马准备大举出兵的命令。

也许是发生在童年时代的那场国人暴动的阴影实在是太过于黑暗,三十年过去了,那场死里逃生的奔逃依然让他心有余悸,所以周宣王对于权力有着一种近似变态的渴求,他要拥有绝对的权威,被威胁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童年时发生的事情将深刻的影响人的一生。成年之后的周宣王不止一次的告诉自己,永远不能让别人追着自己跑,自己的意志不接受任何的妥协,自己的命令要不打折扣的得到执行,决不能让这种不安全感再次出现。

那一场亡命奔逃,是周宣王一生挥之不去的痛。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联合诸侯共同发兵,讨伐鲁国。鲁国兵败,宣王下令将鲁废公绞杀,并且在鲁国的朝堂上再次对鲁国的政权交接进行干涉,命鲁懿公的弟弟继位,为鲁孝公。然后,周宣王带着威武的王师离开鲁国,心中充满了拨乱反正的自豪,哪怕身后是一片焦土。

周宣王在政权的继承人问题上粗暴的干涉了鲁国的内政,将自己的意愿所代表的王权凌驾于西周最基本的大法《周礼》之上,并且导致了鲁国之后几十年的国内的动荡,堪称是其执政生涯的最大的污点。周天子给天下做出了一个恶的榜样,公然对既有的政治生态进行践踏。所谓上行下效,有了天子这样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各国诸侯都为了一己私利开始对《周礼》阳奉阴违,甚至是肆意践踏。从西周立国开始,周天子与各诸侯国以契约方式明确的政治责任和义务的最终准则《周礼》,从这一天开始,也渐渐褪去了圣洁的光芒,变得意义模糊和庸俗不堪。如果说在此之前周王室权威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周王室实力的下降导致的被诸侯怠慢,那么在所谓的宣王定鲁之后,则是诸侯对王室的滥用王权的不满,最终导致《周礼》的神圣性荡然无存。这种对于契约本省的质疑,是体制上的崩塌,必将导致更为彻底的沦落。

而这种崩塌的速度,比理论上更加迅速。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19-12-31 10:12:22 +0800 CST  
@阴冰 2020-01-02 23:20:08
楼主,你有玩过十字军之王吗?
我觉得问题的根源是缺乏直辖概念,周王室被自己分封的属国包围,他们无法发展前进,而那些在边上的属国是可以不断扩充地盘的。
周王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他们要么无所作为,沦为诸侯国的笑柄,要么就是愤起乱耍一通,耍到最后由于方向不对,被已经烦了的众人揍下来。
因为他们没有飞地直辖的概念,所以就不可能摆脱最后的悲剧。
无论是谁当周王,当已经威风八面扬眉吐气时,如果......
-----------------------------
没玩过,很多年不玩游戏了,最后一个玩的游戏是冰封王座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03 10:44:24 +0800 CST  
~~~~~~~~~~~~~~~~~~~~~~~~~~~~~~~~~~~~~~~~~~~~~~~~~~~~~~~~~~~~~~~~~~~~~~~~~~~~~~~~~~~~~~~~~~~~~~~~~~~~~~~~~~~~~

018




周宣王虽然用武力野蛮的让鲁国服从了自己的王命,但是没有了《周礼》的道义上的制约和规范,诸侯变得更加的躁动,周王室这种天下共主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公元前801年,镐京附近的姜戎公然对周表示不敬,并不时从西北冲入关中地区的京畿之地进行劫掠。

战争打的是经济基础,常年的征战,王室经济实力下降明显,周宣王已经不复当年的豪气。为了对付燃眉之急,周宣王集结军队仓促应对。不过这一次,周宣王的运气不太好,在与姜戎的野战中大败,史称千亩之败。由于周宣王为应付此战投入了全部的王师,这种倾全国之兵进行的孤注一掷的战争,取胜了一切都好,但是一旦遭遇败绩则是一溃千里。

晚节不保的周宣王率领着残部大败而回,带出去的队伍死的死逃的逃,已经到了溃不成军了。周王室的王师被挫败,上一次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周夷王时期了,周宣王执政三十多年从未遭遇如此的惨败,于是他决心再次整顿军队,发动复仇之战。

但是发动战争要有资本,否则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王师已经残破,为了能够再次凑出一支与姜戎差不多的军队与之对抗,周宣王决定赌上最后的家当,下令在镐京地区附近进行人口普查,有男丁的充军,没有男丁的出牛羊。

但是人口普查工作进展的很艰难,人口普查的统计工作到了执行阶段已经成为一种对国人的掠夺,后来已经成了明目张胆的抓壮丁。面对这样的局面,太宰仲山甫劝周宣王放弃料民的计划。

“君上,此次千亩之败,作为常备军的周八师损失惨重,当前之策应该与姜戎和谈,休养生息以利再战。万不可打死料民,此乃涸泽而渔之举,一着不慎则社稷倾覆就在眼前啊,请君上一定要三思。”

“想我周室中兴以来,凡二十年对姜戎未曾有败绩,如今王室衰微,正欲以一战重振威严,怎可妄自菲薄。”

“料民如今已经成为劫掠,民众苦不堪言。”

“姜戎是燃眉之急,民众之苦是肘腋之患,安可因肘腋之患而废燃眉之急。况且社稷有难,国人也理应共度时艰。料民之事不必再说了,万事以国事为重。”

为了迅速推进料民成果,周宣王亲自出马督战料民事宜,在返回的路上发生了一件怪事。在镐京的郊外,几个小孩儿见了大队的人马不但不躲,而且还远远得唱着儿歌。

“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原本就郁闷的周宣王听了这样的歌谣,就更加的感到毛骨悚然了,在他听来,这不是童谣,简直就是谶语,他连忙下令把这几个孩子抓来问话。

看见一群人凶神恶煞的朝自己过来,孩子们一哄而散,最后只抓到一个最小的。

“这个歌谣是谁教给你的。”当最小的孩子怯生生的被带到宣王面前的时候,周宣王问道。

“三天前镐京城里来了一个红衣小儿,他给镐京里的小孩儿教了这个童谣,一时间镐京城里的孩童基本都会诵读了,然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红衣小儿了。”

周宣王当即下令,严禁传唱此童谣,凡有违反者以谤国罪下狱,而且要父兄连坐。

在古代中国,每当改朝换代之时,民间就会出现一些所谓的谶语,统治者们对这种唱衰国家的儿歌或者童谣向来都是非常重视的。

对于周宣王来说,这样的童谣更是要命,因为他一下子就想起西周开国之时的“丹书受戒”的前朝故事。根据姜太公所开示的天机,周代商是不是天命所归的验证就在于,姬周是否能够安然度过第十代社稷,而自己这一朝,恰好就是第十代。所以,第二天上朝例行的礼仪一结束,周宣王就告诉了群臣这个神秘的儿歌,希望有人能参透这个儿歌背后的天机。

“昨日回宫之时,听到有儿童传唱童谣。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不知道此童谣有何玄机。”

满朝文武一片哗然,过了很久,卿士召虎才站出来启奏。

“檿者,乃制作良弓之木也,弧为弓之状;箕者,为编织箭袋之野草,服为箭袋纳之物。此童谣所指为弓与箭,乃是预示国家将有刀兵之事,如若不谨慎处之则恐有大事发生。”

前几天劝宣王不要料民的太宰仲山普一看机会来了,立刻添油加醋。

“君上,弓箭乃刀兵之召,主战争之相。此番大王不顾反对强行料民,恐怕前景不乐观,此乃天启。如若不顾谶言所示,继续与姜戎大开战端,恐怕有亡国之患,请君上一定要三思。”

闻听此言,周宣王立刻惊出了一身冷汗,难道谶语是说再战还是一个败,要是再败可就算是彻底折了老本儿了。心里想到,不行,千万不能让江山可传十代的预言在自己身上应验。

“据说此童谣是一红衣小儿所传,依众卿之见,这个红衣小儿是什么来头?”

太史伯阳处父等了半天,终于有机会上前作答了,作为国家掌管天文和祭祀的最高长官,他的回答应该是最具权威的。

“以臣之见,此小儿恐为荧惑星下凡,但凡天下将生异变,荧惑星变为火星,所以为红色。此亡国的谶语是上天警示,请君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勤勉政事与民休息,万万不可再起战端了。”

其实周宣王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了,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台阶,好让自己就坡下驴。既然几位重臣都已经摆好了台阶,再不表演一下虚心纳谏就太对不起观众了。于是周宣王当即宣布,由于体恤国民征战之苦,决定赦免姜戎的大不敬之罪,取消起兵的计划。同时宣布从即日起,弓箭成为最高等级的违禁物品,不但国家武器库中的弓箭全部焚毁,而且严令禁止民间制作或者买卖弓箭。

阳处父本意是劝周宣王多修内政与民休息,可周宣王却似乎是在装糊涂,只下令刀枪入库,还下令不需民间制造武器。穷兵黩武是不对,但是不修武备似乎麻烦更大,这就属于矫枉过正了,只好接着进言。

“不过依老臣之见,召卿士对谶语的解释似乎略有偏颇。以天象来看,谶语所指为宫闱,而非战事。所谓月将升,日将没,主阴盛阳衰之相,代表人君衰微,将有女主干政之事。”

周宣王对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认同,反驳道,“王后统管宫闱,贤良淑德,母仪天下,怎会有女主干政的事情呢?”

“童谣所云将升和将没,意指未来之事,且将字仅为可能性,并非确定无疑的事情。如果大王从现在开始广开言路勤政爱民,自然可以逢凶化吉。至于弓箭武器,是国家武备之必需,没有销毁的必要。”

谶语就像是一个谜语,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似乎都有道理,都似乎都没说到点子上。周宣王也是听得一头雾水,本来就心烦意乱,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就更感觉自己被忽悠了,于是摆摆手宣布退朝。

周宣王闷闷不乐回到后宫,把童谣和朝廷大臣们的看法告诉了宣后。宣后听说后大吃一惊,说道,“最近宫里出现了一件咄咄的怪事,臣妾一直没有机会向君上禀告。先王的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宫女,怀孕了四十多年,日前突然生产,生下了一个女婴。”

周宣王大惊失色,“莫非这个女婴就是阳处父所说的女主干政的女祸?现在那个女婴在何处?”

宣后见周宣王这样的惊慌失措,连忙汇报。”臣妾想此女婴为不祥之物,已经派人扔到河里去了,请君上不必担忧。”

周宣王还是不放心,让宣后立刻把那个老宫女找来,一问究竟。

宫女跪地答话,头也不敢抬。“据说夏朝末年,褒国之主被夏桀所杀,化身为龙降在王庭。龙一直在王庭之上盘旋,夏桀非常害怕,想要杀掉龙。太史占卜之后称杀龙不详,只有把龙的口水藏在木椟里才能逢凶化吉。于是夏桀命人用木椟将龙口水保存起来,龙立刻就飞走了,夏桀命人将木椟存于皇宫府库中,此后历千年时间,一直到了我朝厉王之时。”

周宣王听得入了迷,深信不疑,“后来呢?”

宫女抬头看了宣王一眼,同时不动声色的用余光看了一眼旁边的宣后,继续说。

“先王之时,勘察府库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历经千年的木椟,由于好奇,命人将木椟打开。龙口水不但历经千年不腐,而且立刻横流于地,并很快化身为乌龟。奴婢时年十二,不慎踏上了乌龟,乌龟化作一阵青烟消失无踪,后来就发现忽然有了身孕。这一孕就是四十年,直到上个月生下一个女婴,王后认为此婴不详,害怕危害宫闱,已经命人将她扔到河里去了。”

周宣王听完这个光怪陆离的故事,更是一头雾水,他看了看宣后,宣后一脸严肃,不容置疑。于是周宣王下令,沿河搜查女婴的下落,并搜查私造木工和箭袋的人。经过一番鸡飞狗跳的搜查,所谓的妖女没有找到,却找抓住了一对背着弓箭的猎户夫妇。丈夫趁着守卫不备,得以逃脱,妻子被带了回来面见周宣王。


周宣王看到弓、箭袋还有一个女的全都跟童谣对上了非常高兴,认为童谣中所欲言的祸国之女已经找到,立刻下令斩了猎户之女。从此,周宣王认为童谣所预示的恶兆已经完全消除,高枕无忧了,从此马照跑舞照跳,连讨伐姜戎的事情也不提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03 10:52:47 +0800 CST  
@阴冰 2020-01-05 21:03:41
烽火戏诸侯,为了博美人一笑,这是月将升,日将没。
弓箭亡周,是西周最后一个王被个诸侯射了一箭。
这些我在电视上小时候就看过了,没想到之前有预言。
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一切在天眼里早就明白了。
-----------------------------
哈哈,你说的是箭射王肩的典故吧,那时候已经是东周了。
后边会有说,敬请期待啊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05 22:21:26 +0800 CST  
@阴冰 2020-01-05 21:35:24
烟都吸完了,出门走走买几包烟去,没烟在屋里呆不下去。
-----------------------------
少抽点儿烟,我都准备戒烟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05 22:22:07 +0800 CST  
@阴冰 2020-01-05 21:31:05
冰封王座有摸过,但不感兴趣,所以不会玩。我玩的即时战略游戏是帝国时代2,当年学校的机房有装星际和帝国,我喜欢帝国,到现在玩了16年了。。。。。
往事如烟,梦里般。
-----------------------------
唉我去,帝国时代啊。
您多大啊。
帝国时代是我上大学时候玩的,我都没好意思说,怕泄露年龄了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05 22:23:13 +0800 CST  
~~~~~~~~~~~~~~~~~~~~~~~~~~~~~~~~~~~~~~~~~~~~~~~~~~~~~~~~~~~~~~~~~~~~~~~~~~~~~~~~~~~~~~~~~~~~~~~~~~~~~~~~~~~~~~~~··

19





老宫女说的这个离奇的故事,不知道周宣王心中有没有一点怀疑。虽然这个故事被司马迁老先生信誓旦旦的作为正史记载在《史记。周本纪》中,但其真实性历来被人所质疑。

凡蹊跷之事必有古怪,此事涉及宣王后宫的一场阴谋。

这场阴谋的主角是太子姬宫湦,也就是后来的周幽王。姬宫湦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暴露出其色胆包天的本性,难怪后来能上演出因宠幸褒姒而亡国的闹剧。姬宫湦趁周宣王忙于亲征姜戎,而在后宫与宣王的嫔妃有了私情,而且致使嫔妃有了身孕。这下就玩的有点儿大了。宣后知道了以后虽然非常生气,但是为了保护儿子,也为了确保以后自己能够顺利的成为太后,她决定编造一个弥天大谎。

但是她需要一个机会,毕竟这样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让人一下子接受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当闷闷不乐的周宣王带着那个童谣的消息和朝臣七嘴八舌的意见的时候,宣后知道,时机到了。于是她找来一个心腹的宫女,借着这个宫女的口讲出了这个故事。

如果是平日里,听到这样的故事,周宣王的直觉肯定是怀疑此事的真实性。但是当周宣王被童谣搞得一头雾水的时候,而朝臣们七嘴八舌的意见就让他更加迷糊的时候,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说服自己的解释的时候,这样的故事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出现了,他已经丧失了判断的能力,他毫无悬念的走进了预设的结局。周宣王已经掉入了宣后所刻意营造的思维的陷阱之中,这种思维陷阱在现代的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的名词,趋势思维。莫名出现的童谣和莫衷一是的解释,都对周宣王造成了一种对特殊情景的心理准备,当这个据说真实发生的故事出现的时候,周宣王已经对此深信不疑了。

在宣后所编造的这个妖女的故事的加持之下,姬宫湦涉险过关,继续当他的太子。似乎一切又回到了正常,太阳照常升起。

让我们继续这个下落不明的女婴的故事。

侥幸逃脱的猎户后来就听说了妻子被处决的消息,他一路亡命逃亡,离开了镐京,逃到了褒国。悲痛之时,他在褒河发现了一个包裹,捞起来一看竟然就是那个女婴。

大凡扔到水里还能大难不死的,长大之后必然不是寻常之人,唐僧是这样,褒姒也是这样。此猎户很识货,将女婴收留,镐京是不能再回去了,就在褒国生活下来。

公元前783年,周宣王一病不起,不久就带着壮志未酬的不甘心撒手人寰。

他在病榻上最后看了一眼他延绵起伏的江山,与六十年前他初次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景象并没有多少改观,还是那样凋敝,还是那样的萎靡。他曾经死里逃生,也曾经立志要完成心中的抱负,一度这个理想已经有了实现的迹象,三十年的宣王中兴也曾威服天下,但到头来还是满眼的疮痍,让人不禁唏嘘感叹。


抛开周宣王晚期执政方面的不成熟不谈,从周武王开始到周宣王时期,周公旦所确定的家国一体的天下体系已经运行了两百多年,作为确保这种体系正常运作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双轨制度已经逐渐失去了在西周初年的先进性。通过各种分封,姬姓子孙们散布在当时目力所及的天下不断开荒拓殖,在完成了华夏文明的文化拓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相互冲突和融合,进而发展到较大范围内的区域整合。基于家族和血缘的家天下体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弱肉强食的吞并,也就是后来所谓的礼崩乐坏。而以周天子为代表的正统权威居于中央之地,阻碍和限制了新的时代的发展。随着战乱的升级和争霸时代的到来,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井田制最终走向末路,从实际上也加剧了旧有体制的瓦解。在西周后期乃至春秋时期,地缘的整合愈演愈烈,各种新兴势力开始粉墨登场,这种深刻的变局使得宗法分封的制度成为了昨日黄花,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在这种愈演愈烈的争霸中由于实力越来越趋向于弱势,而最终归于沉寂。

日降生,月将末。

这句引发了周宣王担忧的童谣,不可遏制的预言了王室权威更加衰微的春秋时代的到来。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05 22:25:19 +0800 CST  
@阴冰 2020-01-06 02:11:08
是箭射王肩,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我想成西周去了,哈哈??!!!
生活的心理压力太大,快把我压垮了,得靠烟提精神,很难少吸了,好像现在一天只有大半包,比之前居然少吸了。。。以前吸的多时,一包都不够,之前买拖把31号买了4包烟,到今天晚上才吸完,5五天多才吸4包,哈哈??,奇葩!
我34岁了,楼主你上大学时玩的帝国,年龄到40岁那里了吗?
褒以是周幽王的女儿,那成了乱伦了?头一次听说褒以是幽王失散了的......
-----------------------------
哈哈,40
几年前的事情了
褒以是谁?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08 17:37:41 +0800 CST  
~~~~~~~~~~~~~~~~~~~~~~~~~~~~~~~~~~~~~~~~~~~~~~~~~~~~~~~~~~~~~~~~~~~~~~~~~~~~~~~~~~~~~~~~~~~~~~~~~~~~~~~~~~~~~~~~~~
20



公元前783年,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之后驾鹤西去。其太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提到周幽王那是大大的有名,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起码可以排进前三名的著名昏君,其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要大于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

周幽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好色。

周幽王的好色是有前科的,此人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干过勾搭老爸嫔妃的荒唐事,现在终于当了皇帝,就变本加厉的荒淫无度了。再加上,老爸周宣王执政四十六年,想必他在太子这个岗位上也是干了不少个年头了。熬了这么多年才当上了天子,以及时行乐为人生最终目标的周幽王终于能够敞开了快活了,所以整日里饮酒作乐。宣后也不久就病故,周幽王就更是肆无忌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罗美女,以充实后宫。

周幽王从小在宫中长大,养尊处优,更没有经过他老爸那样的生死时速,因此没有那种忧患感。在周幽王游戏人生的处事原则之下,三十年宣王中兴的家底很快被败光,西周此时就更加的如履薄冰,而周幽王的顽劣行为也很快得到了天谴。

关中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地震,地震引发了镐京地区三条主要河流黄河、泾河、洛河同时断流。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城市基本上都是依水而建的,河流是人们生产生活、灌溉交通和防御的重要保障,河流的断流给予民间所带来的影响是致命的。地震和断流同时发生,又是在姬周的龙兴之地,这已经是上天能够给于人间统治者最强烈的警告了。

这时候就发生了《国语》中记载的“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的著名的故事。

太史伯阳父忧心忡忡的进谏,“万民仰仗河流休养生息,大河断流,则百姓就会难以生存。过去伊水洛水枯竭,夏朝灭亡,黄河枯竭,商朝灭亡。现在三条大河全部断流,这是上天对我周朝的警告,请大王下令赈济灾民,否则社稷危矣。”

周幽王满不在乎,“不就是地震么,天下这么多大山大川,偶尔有个地震什么的挺正常的,何必这么大惊小怪。”

叔带站出来继续劝,“大王您登基以来,整日玩乐,不理国政,政事的废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三川之断流是上天对于周朝的警告,从前上天就警告过夏,也警告过商。天命玄而又玄,上天既可以将天命授予周,就可以收回天命。请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国库救民于水火。”

周幽王暴怒,当即以大不敬之罪,下令将叔带贬去官职,驱逐出镐京。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对于幽王失望透顶的叔带早就看出西周气数已尽,头也不回的往晋地而去投奔晋候。晋文侯收留了叔带,并把叔带安置在了赵地。叔带的后人不断的努力,使得赵氏成为后来晋国最为显赫的家族,叔带也成为赵氏的始祖。

周幽王驱逐了叔带之后,为了彻底断绝这些老生常谈的声音,下令有再敢说抗震救灾这些事儿的,一律免官下狱。这下,劝谏的声音消失了,再也没有人谈论三川断流的事情了,世界一下子安静了,周幽王很满意。

对于西周的国运不抱乐观态度的不止叔带一个人,郑桓公姬友也动了早作打算的念头。

郑桓公是周宣王的亲弟弟,当年国人暴动的时候曾经跟着哥哥差一点儿命都没有了,在宣王时代被封为伯爵,是周宣王最为倚重的势力。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侄子周幽王继位的时候,作为前朝勋贵,郑桓公就被束之高阁。

原本郑国和虢国都是王室的嫡系,一左一右夹辅周王室,郑国镇守中原进入关中的崤函通道,而虢国则在宗周之西,镇守周的西大门,而郑桓公和虢公石父都作为卿士在镐京辅政。周幽王继位后,对于阳处父、叔带这帮仗着资历老对自己横加掣肘的行为非常反感,对于遗老集团采取了明显的打压政策。于是周幽王着力扶持新兴的贵族虢公石父,并且冷落自己的亲叔叔郑桓公。

所谓旁观者清,离开了西周王朝权力的中枢,郑桓公反而对天下的大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面对着朝廷愈演愈烈的政治冲突和宗周地区由于强烈地震引发的生存危机,郑桓公暗地里与太史伯阳父交好,并常常在一起讨论西周的国运和郑国的出路。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08 17:40:43 +0800 CST  
~~~~~~~~~~~~~~~~~~~~~~~~~~~~~~~~~~~~~~~~~~~~~~~~~~~~~~~~~~~~~~~~~~~~~~~~~~~~~~~~~~~~~~~~~~~~~~~~~~~~~~~~~

21




这一天,郑桓公与伯阳父把酒言欢,忽然忧愁的一声长叹。

“听说泾渭洛三川因为地震的原因,现在已经全部枯竭枯竭,关中地区饥民遍野,君上却拒绝开仓赈济灾民,长此以往恐怕将有变故,请问您意下如何?”

岐山为周人的龙兴之地,其崩塌可谓是确定无疑的天谴,伯阳父在一年前就曾经劝谏过周幽王,周幽王根本听不去,还差一点儿将其免官。伯阳父心里一直憋着火,现在郑桓公提起,终于有机会可以大倒其苦水了。

“不光三川断流,听说前几日岐山发生了崩塌。岐山乃我姬周之龙兴之地,岐山崩,这是亡国的征兆啊!”

郑桓公赶紧请教道,“君上继位以来,肆意妄为,政事废弛。老夫也被排挤,王室多灾多难,一旦被席卷其中,不知道哪里可以安身。”

伯阳父早就听出来此话的弦外之音,郑桓公这是对西周的未来发展不报乐观态度了,准备找机会就撤了。但明眼人早就看出来,现在的西周已经如一艘正在沉没的大船,但凡有点儿办法的谁不想早作打算。

阳处父微微一笑,“天下倒悬之势若此,卿士如此也是人之常情。”

然后翻出图策,给他分析起天下大势。

“周王室衰落之大势已不可抑制,西边的戎狄必然会兴起,南方有陈、蔡等国,北方有卫、燕等国存续多年,而且爵位尊贵,难以染指。”

“那么迁移东方可否有容身之所?”好地方都被别人占了,郑桓公有点儿绝望。

“不可,东边有齐国和鲁国,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国,爵位也很高。”

伯阳父略加思考,继续说。“只有一个地方,洛河以东,黄河以南。这个地方虽然靠近成周,但是只有一些子爵的国家,爵位普遍较低,容易落脚,可以避难安居。而且此地是中原进入关中的咽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扼守此地,则百万雄师无法东出一步,实乃固若金汤的表里之地。”


伯阳父的意思是,这一块地方没有大佬,而且战略地位无与伦比,实乃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郑桓公也是聪明人,听了伯阳父的主意之后顿感豁然开朗。结束了这次影响近百年中原地区风云纵横的对话之后,郑桓公立刻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布局。



这个地方的两个国家,一个是郐国,一个是东虢国,都是子爵。但是子爵也是一级贵族,也是有封国的皇亲国戚,而且这地方也毕竟不是空着的。一个封国整体搬迁过来,这么多人来抢夺生存资源,原住民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意见,于是郑桓公利用他的周室卿士的身份开始运作。郑桓公先是以首席京官兼天子亲叔叔的身份亲临两国指导工作,两国爵位很低,对于这样的高官平日里连见都没有机会见,当然是受宠若惊。第二步,郑桓公给郐国和东虢国国君各送了一份大礼,提出原来的封地生存环境恶劣,想要把封国搬迁到这里,请两国给予方便。朝廷重臣主动结交,而且又是送礼又是许愿的,两国国君实在是不好意思拒绝,各自划了块地方给郑桓公。郑国就这样以极小的代价成功的挤进黄河南岸这片风水宝地,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桓公寄孥,在郑桓公的斡旋之下,从此之后郑国就在孥地寄居下来。两个自认为结交了当朝权臣的土财主很快就要后悔了,因为过不了多久,这个入侵者将不仅会把送的礼收回去,而且还要将两个国家彻底吞并。

虽然现在还是一种寄人篱下的寄居状态,但多年浸淫官场的郑桓公的老辣之处就在于,他能将寄人篱下变为鸠占鹊巢。

郑桓公派他的嫡子姬掘突主导搬家事宜,并吩咐掘突到了孥地之后立刻就开始着手准备吞并邻国。姬掘突就是后来的郑武公,虽然现在他还是世子,但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就把姬掘突叫做郑武公。郑武公也是一个狠角色,安顿到新的国土之后,郑武公就开始厉兵秣马,在一番考虑之后,他选择下手的第一个目标是郐国。

面对突然闯入的郑国人,郐国也积极的展开对敌工作,派出间谍进入郑国领地打探消息。郑武公暗地里与郐国的各重臣取得联系,并刻意制造出他们与郑国内外勾结将要作乱的证据,并且故意将这些假证据被郐国的间谍所截获。并且放出风来,一旦郑国打下郐国,就要给这些内线加官进爵裂土封侯。为了让郐国国君将怀疑变成确定无疑,从而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扫清障碍,郑桓公还设下祭坛,做出与这些大臣盟誓的样子。

该演的戏演完了,现在就看对手的反应了。

郐国国君知道以后,果然没有让郑武公失望,立刻下令将这些肱股之臣一股脑全都抓了起来,不问三七二十一的全都杀掉,罪名就是里通外国阴谋颠覆政权。郐国国君自毁长城之后,郑武公就要开始动作了。公元前769年,得知郐国的一干贤臣良将都被杀掉之后,郑桓公下令开动战争机器。忠臣良将都被提前定点清除了,郐国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郑国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将郐国吞并。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兵书《三十六策》,也叫《三十六计》,里面有一计叫借刀杀人,最早在军事战争中祭出这一计就是郑武公。郑武公在用一个阴谋拿下郐国的同时,也为后世贡献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直到现在还被国人熟练的运用在生活之中。

后来郑武公故技重施,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又将东虢国收入囊中。

就在郑武公在这片美丽的新世界充分的放飞自我的时候,郑国这种肆意扩张的粗野的行为引起了周边诸侯的不满。所幸现在周天子是周幽王,忙着玩美女,还顾不上谴责郑国的野蛮行径。虽然郑桓公悍然吞并主权国家,就像是在湖心扔了一个小石头,除了激起一阵波澜,再没有什么后果。但现在是春秋,春秋是贵族的时代,周室的先祖们用分封制奠定了时代的基础,说起来都是亲戚朋友,灭国的行为还被看做是离经叛道之举。强者为王的战国时代的到来,还要再过一百多年。武公在新地盘上急剧扩张的时候,郑桓公依然作为周王室的卿士在镐京辅政,他在寻找一个机会,让周王室为他的这种行为予以合法性的认证,给它穿上冠冕堂皇的外衣。

风雨欲来,夹杂着几多的灾难和几多的私欲,这样的机会随着周王室的天怒人怨接踵而来。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14 11:25:44 +0800 CST  
~~~~~~~~~~~~~~~~~~~~~~~~~~~~~~~~~~~~~~~~~~~~~~~~~~~~~~~~~~~~~~~~~~~~~~~~~~~~~~~~~~~~~~~~~~~~~~~~~~~~~~~~~~~~~~~~~`
22



话分两头,关中地区的灾情不断恶化。

不久,褒国国君褒姁因国内灾情实在是太严重,亲自觐见天子,要求立刻开仓放粮。

这就犯了忌讳了,周幽王龙颜大怒,立刻将褒姁下狱。

褒国听说国君被囚禁,便想尽办法营救褒姁,但下狱的命令是周幽王亲自下达的,营救谈何容易。褒姁的儿子听说周幽王好色,便遍寻美女,想通过贡献美女的方式将褒姁赎回。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民间寻到一位倾国之美女,这就是褒姒,也就是十四年前被扔到河里的不祥的女婴。

光阴荏苒,这个女婴已经出落为一个美艳无边的美女,换了个马甲又回到了镐京。

当褒姒出现在朝堂之上的时候,宛如海伦出现在特洛伊的元老院,所有人都被她身上散发的圣洁之美所震撼了,周幽王更是魂不守舍。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周幽王立刻感到他后宫里那些都是庸脂俗粉,简直不可理喻,褒姒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遗世之美色。于是龙颜大悦,大笔一挥将褒姁放了回去。

周幽王自从得到了褒姒,简直是神魂颠倒,不知今夕是何夕。于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其君王不早朝。周幽王似乎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并且表现出无比的专情,从此整日与褒姒饮酒作乐,其他的女人看也不再看一眼。

天子移情别恋,作为正牌王后的申后坐不住了,本着王后乃三宫六院之首的游戏规则,与褒姒发生了冲突。不久,在老妈的授意下,太子姬宜臼为老妈出头,出手暴打了褒姒,这就把原本明争暗斗的宫斗剧一下子激化为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周幽王出面做仲裁,毫不掩饰自己偏袒褒姒的立场。面对着哭的梨花带雨的褒姒,当即下令废掉申后,并废掉姬宜臼的太子的头衔,并且立褒姒为新的王后,褒姒的儿子名正言顺的成为太子。

这就算是捅了马蜂窝了,申后政治前途尽丧,万念俱灰的离开镐京,回了娘家。

在封建王朝,天子选择哪个女子为王后,绝不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甚至不是因为爱情,那是政治联姻的产物。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的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姜姓的女子做王后,包括这个申后。不是因为姜家的姑娘们有多倾国倾城,是因为要通过婚姻稳固姬姓和姜姓的政治联盟,确保江山永固。

如果说三川断流是天谴,那么周幽王的这个决定就是人祸了。这个决定,在西周掀起了血雨腥风的狂澜,最后彻底动摇了三百年西周的国本。

我们知道,周宣王之所以能够有长达四十六年超长超稳定的执政,跟他依靠外廷诸侯力量是分不开的。先是依靠周公和召公,后期是依靠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等一班贤臣,才取得了宣王中兴的大好形势。周幽王登基后,对于动不动以前长辈身份教训自己的前朝老臣郑伯、申侯渐露不满。为了对抗这些前朝勋贵派,周幽王主动拉拢虢文公的儿子虢公石父,任命其为卿士。虢公石父是姬姓贵族,而且是周朝仅有的几个公爵国家,血统高贵,地处宗周之西,扼守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之地,历来是拱卫王室的重要力量。虢国的位置也让虢文公必须要选择与周天子保持紧密命运共同体,以共同对抗蛮夷。

这样的政治格局,让周幽王执政时期的朝廷内部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分裂,一方是少壮派的王室内廷势力,一方是以前朝勋贵为首的贵族集团。周幽王已经改变了父亲当年与贵族集团妥协的政治路线,而是依靠内廷少壮派打压贵族集团。

周幽王大肆在全国遍寻美女充斥后宫,除了满足自己荒淫目的之外,同时也是为了对申后所代表的申侯势力的打压。既然婚姻是政治产物,对于婚姻的冷漠态度,自然也是一种政治的姿态。废掉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表明周幽王对于贵族集团的矛盾冲突已经表面化。

如今自己的女儿被周幽王当做破烂退了回来,皇帝的老丈人的身份自然也就凉了,申侯已经出离愤怒了。一场嫡庶之争点燃了两派斗争的导火索,战火就要蔓延到朝廷之上了。当然现在的周幽王搂着如花美眷,并没有感到这种愤怒,或者说这种愤怒对他来说正是他政治布局的一部分,他心安理得。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17 10:28:52 +0800 CST  
~~~~~~~~~~~~~~~~~~~~~~~~~~~~~~~~~~~~~~~~~~~~~~~~~~~~~~~~~~~~~~~~~~~~~~~~~~~~~~~~~~~~~~~~~~~~~~~~~~~~~~~~~~~~~~~~
23






之后就发生了在《史记》中言之凿凿的故事。由于褒姒经此一事之后彻底成为了冰山美人,然后周幽王在虢公石父的建议下,召各路诸侯勤王,只为博美人一笑。看到镐京突然燃起的狼烟,各路诸侯率军赶赴骊山,等赶到后发现只有周幽王搂着褒姒在笑盈盈的喝着花酒。看到漫无边际的诸侯兵马在城下忙作一团,褒姒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周幽王看到心中大喜,满不在乎的打发诸侯各回各家。诸侯们一边心心念着隔壁的玛丽,一边收拾行囊打道回府。

史书中的烽火戏诸侯,就像是西周版的“狼来了”的故事。但是经过后世史家的考证,烽火台这种东西是在汉朝以后才出现的,西周时根本不可能有这种高科技。而且,西周末年周天子的权威早已衰败不堪,诸侯已经多年不来觐见天子了,更不要说看见烽火就拼命赶赴镐京勤王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周幽王跟褒姒过得云淡风轻,生活甜蜜。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申后现在对于褒姒这个妖艳贱货心里充满了愤怒,本来已经尊为王后,儿子也做了太子,已经到达了人生的巅峰。不想飞来横祸,周幽王为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不顾多年夫妻之情,废掉了自己。前太子姬宜臼也很憋屈,没干啥坏事,只是因为替母亲出头,就被老爸从太子的位置上拉下马。申侯就更生气了,自己的闺女和外孙受了委屈,自己国丈的资格也理所当然的被拿掉。

面对着自己受了委屈的宝贝闺女和外孙子,以及自己自此断送的政治前途,申侯心中充满了愤怒。那就造反吧,什么周礼什么天下共主都见鬼去吧。申侯主动与平常打的满头包的犬戎接触,提出联合犬戎进镐京抢他一票,教训一下自己这个不懂规矩的前女婿。如此,申侯可谓是最早的带路党。有申侯在前面带路,犬戎一路小跑的来到了镐京城下。

周幽王连忙派人大发勤王令,召唤诸侯前来火线救援。

虽然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在周幽王时代周王室权威扫地倒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周幽王虽然顶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是诸侯们早已不把他当根葱了,多少年不去镐京朝觐了。诸侯们巴不得犬戎赶快把王畿连锅端了,还会来救援?想多了吧?

周幽王苦等了几天,只等来了诸侯们按兵不动的消息,勤王的队伍影子都没有看见,犬戎倒是越来越多,眼看着镐京城就要被彻底围起来了。周幽王无奈,下令虢公石父率领卫戍部队迎战。周军临阵磨枪,根本不是已经杀红了眼的犬戎的对手。周军大败,虢公石父也死在战场上。周幽王无计可施,眼看着镐京城马上就要被合围,在郑桓公的护卫之下,带着褒姒和伯服狼狈逃窜。

申侯在犬戎军中看到周幽王一行冲出城,准备突围而出,要是让周幽王成功突围了,在别的地方号令天下再打回来,自己可就悬了。于是申侯赶紧跟犬戎的首领说,“那就是周天子,千万不能让他们跑了!”

于是犬戎放弃围城,排山倒海的追击周幽王一行人。作为周王室的百官之长,郑桓公率领残军奋起抵抗。但是周朝的这点儿军队根本抵抗不住漫山遍野的犬戎的攻击,郑桓公最终力竭而死。

郑桓公此人虽然说在对于西周的国家前途并不抱乐观态度,在朝廷做卿士的时候心猿意马,积极地寻找出路。但他为了保卫天子,最终以身殉国,也算是尽到了一个国家卿士的职责。最后,犬戎追上将周幽王和伯服击毙,将褒姒掳走。

玩火自焚的周幽王一了百了,但是镐京的灾难并没有结束。

狂暴的犬戎人冲进毫不设防的镐京城,烧杀抢掠,辉煌的镐京城成为了人间的地狱,满眼是残垣断壁和血流漂杵,焚城的大火几个月不停。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19 14:47:01 +0800 CST  
~~~~~~~~~~~~~~~~~~~~~~~~~~~~~~~~~~~~~~~~~~~~~~~~~~~~~~~~~~~~~~~~~~~~~~~~~~~~~~~~~~~~~~~~~~~~~~~~~~~~~~~~~~~~~~·
本来想着过年时间多,后来发现隔离更没时间更新

24



公元前771年,犬戎入镐京,西周王朝结束。

始作俑者申侯,本来是想借助犬戎的力量教训一下这个做事不地道的前女婿,不想进入镐京的犬戎恰似狼入羊群,大肆劫掠根本就停不下来。申侯这下慌了,赶紧派人向天下诸侯求救。

天子死了,天下即将大乱,建功立业正当时。

于是,当时天下实力最雄厚的四路诸侯立即闻风而动,勤王的队伍威风凛凛旌旗招展。四路诸侯是晋文侯晋仇、卫武公卫和、秦襄君嬴开、郑国世子郑掘突,号称勤王四君。郑世子姬掘突,也就是后来的郑武公,由于父亲郑桓公在犬戎的围城之战中为保护周幽王而战死,在勤王的行动中表现最为抢眼,因为在他身上不但有勤王的任务,还有报杀父之仇的责任。

四国大军在镐京郊外集结完毕后,姬掘突身先士卒攻入犬戎营地,连当了几个月强盗的犬戎毫无战斗力,大溃而逃。四国联军趁胜追击,将犬戎彻底驱逐出王畿之地。

赶走了犬戎,镐京算是光复了。作为犬戎侵略者带路党的申侯,摇身一变,以周朝国丈的身份接见了在勤王中表现最为英勇的郑国世子姬掘突。一方面,代表周王室对于卿士郑桓公在抵抗外敌入侵中英勇捐躯表达了慰问,另一方面也对郑国勤王的首功表示了嘉奖。
一番你来我往的奉承话之后,申侯对于国家的前途表现出了忧虑。

“犬戎人虽然被赶走,但毕竟天子归天,太子蒙难,实乃旷古未有之国殇。然国不可一日无君,社稷黎民如何休养生息,恐怕是当下亟需抉择之事。”

郑世子姬掘突答道,“国丈德高望重,请国丈为社稷定立新君,小臣安敢不从。”

“太子已故,战乱之中幽王也未立储,现今唯有前太子姬宜臼具有合法性。不知诸位意下如何。”申侯面对着姬掘突给的台阶,赶紧就坡下驴,拿出了自己的新一代继承人的人选。

“如今王室血脉凋零,唯前太子因不在镐京而幸免于难,也只有他有承继大位之资格,如今国丈请前太子为君,安邦定国,实乃国之幸事。”

郑世子姬掘突既然已经响应申侯勤王之召,就是已经把自己和申侯绑在一起,形成了命运的共同体,是做新王的拥立之臣还是做叛国的帮凶,这个选择题很好做。一边是杀君弑父的首恶,一边是郑国的国家利益,姬掘突经过了电光火石般的思想斗争,做出了一个事关新生的郑国国家命运的重要的选择。逝者长已矣,但是生活还要继续,父亲在天如果有知的话也一定会同意我的选择的。姬掘突想到这里,面对着直接导致父亲战死的申侯,露出了谄媚的微笑。作为交换,姬掘突还希望申侯能够给自己以及鸠占鹊巢的郑国一个名分。

“小臣有一事想请,家父为国捐躯后,敝国周边动荡,烦请国丈为郑国谋划。”

“卿士为两朝老臣,对于宣王、幽王尽心辅佐,如今为国捐躯,其忠心日月可鉴。老夫一定禀明储君,待登基之后,为世子加冕。”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交易,但是这场交易为郑国正名,为姬掘突加冕,也算告慰了郑桓公的在天之灵。


于是,姬掘突以勤王行动主导者的身份与其余三位诸侯通气,共同支持姬宜臼继位为君。当然,秦晋卫三国也不白忙活一场,后来也都大有斩获。而申侯作为周王室的全权代表,认可郑国吞并别国行为的合法性,并许诺由外孙姬宜臼登基后授予姬掘突为郑国之君,就是后来的郑武公。

次日,申侯大设宴席,代表周王室感谢四路诸侯的勤王之功。席间觥筹交错,申侯更是与几位诸侯频频举杯,共襄盛举。在宴会之上,申侯代表周王室宣布了两项重大决定。第一,诸侯拥立姬宜臼为君,第二,周王室赋予郑国合法的诸侯地位,册封姬掘突为郑伯。

皆大欢喜之下大家都对申候联合犬戎杀了周幽王的事实选择了失忆,申侯也以王室的代表自居,确定了周朝的政权交接。在四路诸侯的支持下,申侯悬在嗓子眼儿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如此甚好,郑桓公作为卿士在国难中为国捐躯,那么就请郑世子姬掘突作为卿士代表王室赴申国,迎驾太子来镐京承继大统。“申后看到四路诸侯全部表态支持,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史上第一个汉奸,摇身一变,竟然成了临危受命主持大局的爱国者。

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根正苗红的郑武公结成的战略同盟,申侯甚至将另外一个女儿,也就是周平王的小姨嫁给姬掘突为妻。由郑武公率领郑军前往申国,以周卿士以及姨父的身份迎回了废太子宜臼,回到废墟之上的镐京城完成了登基大典,成为周平王。姬宜臼曾经拥有无上的荣光,也曾经被剥夺一切,成为无人问津的废柴。现在居然能够再次登顶,虽然手段有些不太光彩,但是成王败寇,谁又会在乎过程的正义呢。况且纵观后来千年的历史,太子被废基本上就被宣布了死刑,求生尚且不能,能够再次登上王座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

但是,面对失而复得的王位,周平王还没来得及高兴几天,就发现现在的局势堪称凶险,根本容不得弹冠相庆。就在秦晋郑卫四国拥戴周平王为君的几乎同时,虢公石父的儿子虢公翰却另立中央,纠集了关中西部大大小小十几个诸侯国家,拥立周幽王的另外一个幸存的儿子姬余臣为君。

这就尴尬了,虽然犬戎攻入镐京,让周王室遭到了灭顶之灾,才使得申侯这个已经失势的外戚势力浑水摸了鱼。但是周王室力量尚存,面对着引犬戎入镐京最终导致西周覆灭的申侯和他拥立的周平王,他们心中充满了愤怒。于是周王室针锋相对的拥立了周幽王的小儿子姬余臣,虽然姬宜臼从前是太子,但是已经被废,从法理上来讲执政资格是要排到姬余臣的后面的。也就是说,除非周幽王的儿子都死绝了,姬宜臼就算跟一国之君无缘了。现在一个废太子居然在卖国者申侯的主持下拉了一帮诸侯冠冕堂皇的成了国君,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幽王小儿子姬余臣在以虢公为代表的周王室势力在虢国称帝,号称周携王。也在一帮拥趸的簇拥下举行了开国大典,大张旗鼓的改国号设百官,还郑重其事的发布文书昭告天下,也以西周的正朔自居。

两个周王同时存在,而且都宣称自己是本朝的唯一合法政权,这就形成了在大一统的朝代中,绝无仅有的局面。这个尴尬的局面,史称“二王并立”。出于对华夏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周朝伟大光荣正确的维护,政治正确的官修史书们对这一段都是语焉不详,比如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就没有这一段的记载。

虽然说这对周平王来说是个耻辱。但是以正朔自居的周平王却没有对周携王势力展开讨伐,因为这个时候有比面子更为重大的危机,生存危机。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1-31 00:16:45 +0800 CST  
~~~~~~~~~~~~~~~~~~~~~~~~~~~~~~~~~~~~~~~~~~~~~~~~~~~~~~~~~~~~~~~~~~~~~~~~~~~~~~~~~~~~~~~~~~~~~~~~~~~~~~~~~~~~~~~~~·
25


犬戎虽然被赶跑了,但镐京已经被破坏殆尽,宫殿焚毁,满眼荒芜,据说镐京城里大白天都有饿狼在觅食。而且犬戎在西北的高山中,使其对于镐京的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非常明显。其次,导致三川断流,三条原本作为镐京屏障的大河失去了战略作用,镐京已经出现了无险可守的窘境。当然最让周平王头疼的是,犬戎通过申侯的带路进入关中腹地,对于镐京的地形地貌和沿途排兵布阵的情况已经了然于胸,随时可以呼啸着从大山中冲出,抢掠一番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加上,周携王作为一个潜在的威胁也是让周平王如鲠在喉。

于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周平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

迁都的目的地是洛邑,又叫做成周,是周王室直辖的属地,是仅次于镐京的大城市。洛邑的缔造者是周公旦,当年周公旦镇压“三监之乱”之后,将商朝遗民迁来监视居住。并且为了防范商朝人再次起兵作乱,受周成王之托,修建洛邑。到了周穆王、周昭王的时代,西周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原的控制,且距离各诸侯距离较镐京更近,逐渐成为西周政府的陪都,分担一部分镐京政治经济中心的职能。

迁都这样的事无论在什么朝代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大事,往往都会遭到巨大的阻力,哪怕迁都的理由再充分,平王东迁就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确切的说,遭到了既得利益的周王室和贵族集团的反对。原因很简单,利益受到了侵害。在古代,诸侯贵族们从中央领取的俸禄是非常有限的,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封地的贡赋和实物收入,也就是说有土地就有收入,土地越肥沃,收入就越丰厚。现在随着周平王迁都的一声令下,这些既得利益者在镐京的土地就算泡汤了,到了洛邑之后怎么分分多还是分少,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事实上,不光是失去封地的人反对,洛邑的土著居民也是一肚子不满。作为西周王朝的陪都,洛邑一直是周室的小宗,周公旦一系经营运作的地盘。经过了自周公旦以降了两百多年的运筹帷幄,周公家族势力在洛邑地区势力盘根错节,俨然是洛邑的地头蛇。现在周平王率领着满朝文武和所有的王族一起搬到了洛邑,这种寄居行为,短期的还可以,长期的肯定会造成矛盾。从平王东迁以来,周室的大小宗的内斗就没有停过,其中几次周王被赶出洛邑靠着诸侯支持才得以重新复位,都是因为这种旷日持久的内斗,而这种内斗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周天子的没落。当然现在,西周就像一条大蜈蚣,死而不僵,无论从体量还是农业条件方面都远超各大诸侯国,而且根据周礼的规定,周天子直接掌握着数倍于诸侯国武装的周六军。

当然迁都洛邑的决定也是有支持者的,这些支持者就是郑、秦、晋这些新兴的或者位置偏远的诸侯,这些诸侯往往被既得利益的勋贵们所看不起。但是现在,这些边鄙之国即将登上政治舞台,站在聚光灯下。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东边是崤函天险,西边是郑国的拱卫,四周是伏牛山、熊耳山以及洛水天险。向西只要扼守住崤函天险,周携王和犬戎的势力将无法东出一步,向东有郑国挡住中原诸国向西渗透的趋势,可谓是万无一失。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郑国要心无旁骛的支持和拱卫洛邑,一旦与郑国的关系恶化,周天子就可谓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连跑都跑不出去。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周平王甘愿自降身价与郑国交换质子,也要和郑国搞好关系的原因。

所以,周平王别无选择,只能与郑国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平王的东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让周王朝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过于依赖诸侯,就会完全被诸侯控制。

经过一番明里暗里的撕逼和角逐,公元770年,周平王发布命令,迁都洛邑。



楼主 子非嘉澍  发布于 2020-02-12 08:57:52 +0800 CST  

楼主:子非嘉澍

字数:177882

发表时间:2019-11-20 18:30: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7 12:53:42 +0800 CST

评论数:8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