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地缘历史和文化

(47)
这些主要王国的边缘还存在很多小国,它们同样为印度的历史和文化添上浓重的一笔。例如,4世纪至11世纪统治了大部分迈索尔的恒迦族,尽管无人知其渊源,但10世纪时他们自认为耆那教保护者,并在贝格拉山顶上雕刻了一座巨大的耆那教神像,高达56英尺,在印度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其他较重要的小国还有迦湿弥罗、迦摩缕波、沙希亚以及拉其普特的另外几族。
迦湿弥罗即今克什米尔地区,公元7世纪,它通过扩张和征服,控制了旁遮普北部。8世纪穆克塔毗达在位时,迦湿弥罗达到强盛,他远征中亚细亚,带回大批学者和工艺专家,木儿坦仍留存着他修建的马尔旦德太阳寺的遗址。其军队的足迹还到达东印度和德干高原。他也曾派一名使者出使中国,目睹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以后,迦湿弥罗有两件事令人印象深刻。其一,在名相苏雅的主持下,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引领湍急的河水灌溉大面积的耕地。其二,10世纪时先后有两名王后执掌政务。国王桑卡拉跋摩横征暴敛,被民众击毙。王后苏甘塔试图借国王名义进行统治,挽回厄运,但遭到军人集团反对,在914年被废黜。迪达王后则是先后操纵她的儿子在内的几个国王进行统治,后来干脆自立为王。她手段高明,处事谨慎,直到1003年,才禅位于她的侄子。迦湿弥罗终因内战频繁,国势逐渐衰弱,1339年被穆斯林征服。

迦摩缕波位于阿萨姆,是一个多山的国度。它是东印度与中国之间的中转枢纽,是靠贸易发展起来的。7世纪时,日胄国王是一名开明君主,他出身婆罗门,为印度教徒,而且“君上好学,众庶从化,远方高才,慕义客游”,他几次派人去那烂陀寺迎玄奘前往论道。1253年,迦摩缕波的许多地区被阿豪马人征服,阿豪马人是掸族的一支,来自东面的山区。阿豪马人将其名字给予了这一地区,“阿萨姆”得自“阿豪马”。
沙希亚王朝本是一个突厥家族建立,9世纪时统治着喀布尔和犍陀罗。国王手下有一个婆罗门大臣,这个大臣夺了王位,称“印度教徒沙希亚”王朝。王朝离开喀布尔,东迁至阿托克地区立脚,成为北印度和阿富汗之间的缓冲国。1001年国王阇耶波罗被伊斯兰军队打败,羞愧难当,自焚而死。后继者也是一触即溃,1026年沙希亚王朝被终结。

拉其普特有36大族,除了上述几大族外,还有四个族实力较强。这四族自称从一位神传下,该神从阿布山附近巨大的献祭火坑中产生,所以这四族称为“火的家族”。这当然是有意识的企图,以坚持他们的刹帝利身份。帕里哈尔人以帕里哈尔人以拉贾斯坦南部为根据地。乔汉人统治着拉贾斯坦东部,他们的旁系支配着邻近地区。索兰克人占据加提雅瓦尔地区;帕瓦尔人在马尔瓦确立自己的统治。伊斯兰军队入印时,他们都曾顽强抵抗过。
【链接】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在这把“拉杰普特人”单独作为一个民族集团,与印度雅利安人、达罗毗荼区别开来,但每一个拉杰普特人部族,在融入印度教世界时,都会寻求婆罗门阶层,来证明他们来源于印度雅利安时代的某个古老世系,或者是某位雅利安神话人物的后裔。这种情况,与那些入主中原后,将自己的祖先与某位华夏人文始祖联系起来的北方民族相类似。因此,无论从宗教和语言来看,拉杰普特人所作出的努力,实际也都可以被归类于印度雅利安文明的扩张。——《地缘看世界》【】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4 11:00:19 +0800 CST  
(48)
4.4.3 社会、文化状况
印度这一时段除了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时期在北印度一度有过统一外,其他大多数时期是小邦林立,相互争斗,呈现一种混乱的格局,但经济社会生活依然维持和进展。
笈多时期的城市十分繁荣。那些精美建筑是“重阁精舍,高大严丽”,“城中王宫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墙阙,雕文刻镂,非世所造”。考古挖掘发现笈多时期各地层的物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显出精湛的技术和较高质量,
戒日王时期(606-647年),曲女城取代华氏城成为最繁华的都城。伐拉毗是西印度商业、贸易、文化、学术的中心,“居人殷盛,家室富饶,积财百亿者乃有百余室矣。远方奇货,多聚其国”。
对外贸易一直是国家大宗收入。曾经带来巨额利润的印度—罗马贸易,在公元3世纪随着哥特人入侵罗马帝国而终止。此时印度商人们更倚重东南亚贸易,他们在东南亚各地建立了许多商站,其中主要是三个国家:甘孛智、占婆和室利佛逝。这三国与印度都有交往,但与南印度如婆腊伐王朝的贸易更为密切。与中国、与西亚的贸易一如既往地进行,并且有所发展。出口商品变化不大,仍是香料、胡椒、檀香木、珍珠、宝石、化妆品、靛蓝和各种药草。进口商品却不一样了,中国丝绸大量涌入,阿拉伯、伊朗的良种马大量增加。印度商人与非洲也有贸易,从埃塞俄比亚进口大量象牙,他们甚至远涉马达加斯加和坦桑尼亚等东非的港口,在当地市场与中国商人一较高下。
6、7世纪以后,印度战乱不止,阿拉伯人的势力不断东来,此时印度贸易主动权逐渐移到阿拉伯人手中。他们定居在印度海岸,从印度商人手中收购货物,然后渡海与西方贸易。

印度最早的教育称为净修林式。圣哲远离尘世,他们栖息地就称为净修林。学生来自各地,拜师就学。教育方式是师生面授,内容是宗教和哲学。而后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纳入。
此后,正规教育逐渐形成,在婆罗门机构和佛教寺院中进行。学习期限长达十年甚至三十年。各地兴起规模可观的教育中心。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那烂陀寺,“僧徒数千,并俊才高学也”,它吸引各地乃至远及中国和东南亚的学生“咸来稽疑”,唐玄奘就曾在此学习、演讲和授课。那烂陀寺依靠许多村落的捐助来维持,学校提供免费教育和大多数学生的住宿。正规教育的重点是文法、修辞学、作文、诗歌、逻辑学、吠陀文献或佛学。有些教育机构还教授医学,甚至出现兽医学,这主要与军队至关重要的马和象有关。
第二种方式由行会进行。行会把成员资格限定于特定行业的人,各行业各自传授自己的技术。

种姓制度: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初成。前600年-公元后300年演进。300年-700年确立。吠舍从农民变为商贾,首陀罗从奴隶演变为农人,出现了旃陀罗。此后直至在印度逐渐消亡,再无大的变化。
印度学者古尔耶在《印度的种姓和阶级》中标出种姓的六大特点,(1)社会分隔;(2)种姓间的上下等级;(3)饮食与社交限制;(4)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的限制;(5)种姓间的职业限制;(6)种姓间的婚姻限制。另一学者施里尼瓦斯则作了如下界定:“一个世袭的、内婚的、通常是地方性的集团,与世袭职业相联系并在等级制中占有一定地位。”简单归纳,其特点为:(1)种姓是与生俱有,非后世归依;(2)婚姻限制;(3)空间上的限制,即特定种姓居住在特定地域;(4)职业世袭;(5)种姓是分等级的。
笈多时期增加了一些亚种姓,外来民族也加入了种姓。然而种姓的职业限制往往被打破,民族和种姓之间混婚也很常见。但也有要求严格遵循种姓制度、坚持种姓内婚姻的。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6 10:04:10 +0800 CST  
(49)
土地制度:笈多国君拥有大量王田。王田用来充国用、封赏官员,以及赏赐给婆罗门和其他宗教。“赋敛轻薄”,王田“六税其一”,商贾关税也不重。村社土地大概是公有或公有私用的吧,但村社上层占有更多土地,使用雇工、佃农耕种。大量土地用于宗教捐赠。土地买卖较少。
水利灌溉普遍,懂得轮作、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农产品品种增加,稻米、小麦可出口。植桑和养蚕发展,推动丝纺业兴盛。
纺织的细布、毛毯在西方很受欢迎。采矿、冶铁、铸造等繁荣。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可以制造大型多桨帆船。
商业行会进一步完善。贸易活动活跃。河流旱路构成繁密的流通网。航海贸易突出。到东南亚的商船很多,在东南亚设立许多贸易站点。

作为种姓社会基础的“大家庭制”盛行于笈多及后笈多。数代人住一起。婚后兄弟也不分家,守寡的姐妹也住在娘家。小家庭受到谴责。土地世袭,很少会分给儿子们。但其他财产可以分配。父母去世后儿子有财产继承权。一般来说,女儿结婚时的陪嫁是她的财产,守寡后归她所有,不能继承财产。女孩早婚严重、萨蒂较多,有些上层社会成年女子出门用布遮面。父辈和儿辈在祖传的财产上,有同等的所有权;儿子们在父亲的财产上有同等的所有权。

在笈多二世(超日王)时,华氏城内“长者、居士各于城中立福德医药舍,凡国中贫穷、孤独、残跛、一切病人,皆诣此舍,种种供给、医师看病随宜,饮食及汤药皆令得安,差者自去”。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6 10:07:36 +0800 CST  
(50)
4.6 中古时期的印度文化
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和笈多王朝(320—600年)时期是印度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而8-13世纪有时被称为“黑暗时期”,印度文化衰落了。原来主导的北方分崩离析停滞不前,而南方却蒸蒸日上。他们大力建筑庙宇,开拓海外贸易。
另一方面,商羯罗的改革一改保守旧貌,印度教复兴。梵文通贯南北,北方宗教向南方延伸,南方和边远地区雅利安化。印度各地文化趋同。这一时期出现许多亚种姓,更多的种族融入种姓制度。印度文化的根基更牢固。

4.6.1宗教演化
“印度教”是穆斯林入主印度后,对原有的主导宗教的称呼,现已通用。印度教可溯源到吠陀教。它以《梨俱吠陀》为圣典,将自然现象神化并崇拜。在社会生活中推行种姓制度。公元前6-5世纪,吠陀教演化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特点,是吠陀天启、婆罗门地位至上、祭祀万能。要通过婆罗门主持祭祀才能与神沟通。祭祀仪式繁多、程式繁琐规模大。后期吠陀教有五大特征:多神、偶像崇拜(早期不明显)、自然力崇拜、生殖器崇拜、繁杂的祭祀与仪轨。
婆罗门教越来越脱离民众,主导地位不断受到佛教和耆那教等的挑战,开始演化。
4-5世纪笈多时期,婆罗门教得到诸王的保护,活动较大发展。出现大量的经典。六大派形成完整的体系。公元4-6世纪,旧婆罗门教演进为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它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的一些教义和地方民间信仰形式。南印度首先出现“虔诚运动”。公元8世纪商羯罗(788-820年,或700-750年)对婆罗门教的改革,最终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转变。
转变的表现是:三大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成为主神;祭祀规模次数和繁琐仪式大大减少;婆罗门地位下降;大批新的宗教经典问世。三大神的基础上出现三大派别,即毗湿奴派和湿婆派,还有性力派。
祭祀仪式大大淡化,是印度教的一个特色。信徒可以自行与神沟通,无需通过婆罗门主持的祭祀。

婆罗门教在演化的过程中,受崇拜的神祗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原本的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位一体的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分别是创世者、保护神和摧毁者。创世、维护和毁灭是事物自然顺序,三位一体的概念和自然循环联系起来了。
在吠陀晚期,认为人有灵魂,宇宙有最高的精神和实在,称为“梵”。梵是无形无质、不可知的,它演化万物。“梵”演化成“梵天”,梵天却是有形状有个性、创造万物的大神。
梵天创造世界,他“造虚空,虚空造风、风造水、地,水地造丘山草木,如是有世间”。印度教的一个特色,是毗湿奴有众多化身,多次拯救世界,到后来佛陀也成了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流传最广的化身故事就是罗摩和黑天。
湿婆是创造和毁灭之神,是生殖神(“湿婆林迦”)、舞神、苦行之神。
对毗湿奴和湿婆的祭拜形成了毗湿奴派和湿婆派。毗湿奴派的崇拜在北印度盛行,湿婆的祭拜在南方人数众多,至今仍是。
由于密宗的作用,又衍生出一派,称性力派。他们主张,宇宙是由女神创造,认为男性只有与女性结合才能受激而活跃。性力派崇拜众女神,以男女交合为修炼方式。
三大派的哲学还是有很多共同点,各派下还有各种小的派别。湿婆派的文献是包括600年创作的《圣典》(提瓦拉姆)。毗湿奴派的文献是《圣歌四千首》。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7 11:50:24 +0800 CST  
(51)
*商羯罗改革:
商羯罗(约788-820,或700-750)发展和完备了吠檀多派“不二论”的学说。其影响深远。他主张,世间唯一的真实存在是“梵”, 梵无形无影,是万物的根本。万物是梵的表象。商羯罗借鉴了佛教的一些观念。
商羯罗的学说为印度教从多神向一神转化奠定理论基础;反对烦琐祭祀,倡导智瑜伽,认为学习知识、获得智慧可以达到解脱;即个体达到无身境界,只有灵魂(自我)而没有形体;创立僧侣社团;在各地建立寺院。他谋求对晦涩难懂的吠陀哲学予以通俗易懂的阐述,由此使吠陀哲学为民众所接受。他反对不必要的典礼,从印度教的祭祀中清除了许多无意义的仪式。
经过商羯罗的改革,印度教走向成熟。建立了吠檀多不二论的主导地位,其余5派下降到次要位置。印度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把佛教吸收为印度教的一部分,极大挤压了佛教和耆那教。

*虔信运动:7-10世纪婆罗门教在南印度复兴,开始“虔信(Bhakti虔诚)运动”,主张对神、对至高无上的主虔诚膜拜,要“爱”神,对神无保留的奉献与寄托。通过神爱达到与神合一的解脱。这一运动体现在泰米尔诗歌。从“桑伽姆”的诗歌就有毗湿奴和其化身黑天的崇拜,也有湿婆崇拜。虔信派主张自我修炼,言行和心思专注于大神。虔信派写了很多诗歌,是宗教-文学作品,影响深广。泰米尔没有种姓歧视,圣徒诗人来自各种种姓。他们的主要信仰对象从主神变为史诗的主角黑天和罗摩(都是吡湿奴的化身),并出现不同的教派。其中,16世纪的瓦拉巴派反对苦行主张享乐和欢乐,在富裕的教徒在中广为流行。
虔信运动从7世纪起在南印兴起。11世纪吠檀多大师罗摩奴阇发起改革后再度盛行。延续到16、17世纪。流行范围席卷全印度,参加者包括各阶层,下层民众为主,改革内容涉及教义教规、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
*两大史诗和往世书的编定
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编定时间,是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至晚在笈多时期已经基本编定了。而往世书的编定时间更晚,有的在公元10世纪后。
《摩诃婆罗多》的内容不断增加,除了主干故事外,还有很多各种故事、传说、宗教和哲学说教,等等,包罗万象。其中的《薄伽梵歌》是重要的宗教经典。它还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艺术水平也很高。
《罗摩衍那》的艺术水准比《摩诃婆罗多》更胜一筹。
《往世书》有多种,其起源颇早,但均流失。现存的《往世书》都是后来作的,最古的也就一千年左右。包括开天辟地宇宙起源的神话,神族、帝王的传说和世系,各朝代的记述,宗教、道德的说教,还有许多其他材料。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7 11:51:12 +0800 CST  

(52)
*4.6.4 印度古代哲学
印度的宗教和哲学
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重灵魂轻肉体,重直觉轻理性。他们的哲学和文化都从属于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是印度文化的核心,深刻地影响到文化的所有领域和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日常生活。
奥义书是古代哲学的源头。婆罗门教各哲学派别均发源于此,其他宗教和思潮也深受其影响。奥义书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吠陀时代后期,现存百多种。
早期的吠陀经典以祭祀活动为中心,而奥义书完全摆脱祭祀的讨论,以理性思维展开对哲学问题的思索,如宇宙本源、人的本质和最终命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奥义书的各种观念,有些是互相矛盾的,各自在后世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奥义书的基本理论:
(一)“梵我同一”:此前已有“梵天(Brama)”的概念。梵天是人格化的大神,是宇宙创造者,后来还成为宇宙的归宿。而“梵(Braman)”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是纯粹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形式和属性,无法描述。梵是宇宙最高本体,万物的来源和归宿。人的本质是“Atman,‘我’”,也是精神实体,就是灵魂,极小又极大。“我”即梵,梵即我。
(二)业报轮回
业(Karma羯磨)是人的行为,果是业的结果。人会世代轮回,善行有善报,恶有坏报。 “梵我同一”、“轮回业报”是印度特有的观念,印度思想的核心,也是种姓制度的基础。
(三)精神解脱
解脱(moksa或vimukti)精神摆脱肉体和生死轮回。
(四)智慧瑜伽
“瑜伽(Yoga)”原意“驾车、车轭”,在奥义书中演化出另一种含义,即通过修炼实现小我和大我的结合。奥义书还提出修炼瑜伽的六种方法,如调息禅定等。
*六个哲学流派
大致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初,陆续产生独立的六派婆罗门哲学,在笈多时期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它们被认为是印度哲学的正统。后人称为印度教六派。
它们是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和吠檀多派。吠檀多派思想源自奥义书,是印度思想史的主导派别。其核心是“梵”“我”关系。
正理论,主要代表作为《正理经》,《正理经释》这一学派有严格的论理体系和知识理论,以逻辑为基础,整理出一些正确的思维、辩论及深究的方法,主要用来与佛教大师进行辩论。是印度的逻辑学,产生于公元1世纪,在3-4世纪定型。
胜论,代表作《胜论经》《题法要集》。属于原子哲学一类,企图以原子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它认为宇宙由许多原子构成,所以存在着物质世界,与灵魂截然分开。胜论是六论中尘世哲学最浓的,属于唯物主义。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约在公元2世纪主要经典《胜论经》定型。另一部经典《胜宗十句义论》由玄奘在648年译成中文,保存至今。
正理论和胜论最后联合成一个理论。
数论,实体论哲学。因反对奥义书的观念论而产生。世界最终的因子是原始物质,原始物质是单一的,由德性、激情、淡泊三个构成要素连接起来,达成平衡即成常态世界。代表作《金七十论》《数论诸谛之月光》
瑜伽论,代表作《瑜伽经》。以绝对集中思想于一个超自然目标,达到完全控制意识,进而导向认知最终实在。
弥漫差论,也称前思维派。强调《吠陀》是根本法理。代表作《弥漫差经》
吠檀多论(Vedanta),又称后思维派。起源于《吠陀》,以奥义书为研究对象。认为绝对灵魂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并阐述存在的最终目的是肉体死亡后个体灵魂与绝对灵魂的融合统一。代表作《吠陀哲学经》(《梵经》?)。该派公元1世纪产生,公元5世纪定型。
吠檀多派内又有几个派别。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8 12:49:24 +0800 CST  
(53)
**轮回业报
在《梨俱吠陀》里已有天堂地狱的概念,很单纯。人死后都升入天堂,地狱是大神关押恶魔的地方。公元前6世纪的奥义书里,开始出现简单的转生说法。而沙门各派,尤其是佛教和耆那教,构筑起复杂严密、基本自洽的伦理体系,善恶业报轮回体系由此生成。
佛教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地位、好坏境况皆由以往的善恶决定。同时虚构了极端痛苦的地狱景象。
耆那教也赞同业报轮回、解脱,但它有一套十分特殊而复杂的轮回理论体系。
在沙门思潮冲击下,婆罗门-印度教接受业报轮回,结合固有的种姓、解脱、神祗等信条,迅速构建起一套印度教的轮回业报体系。《摩诃婆罗多》和诸往世书都有大量有关的说法。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8 12:51:10 +0800 CST  
(52)
*4.6.4 印度古代哲学
印度的宗教和哲学
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重灵魂轻肉体,重直觉轻理性。他们的哲学和文化都从属于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是印度文化的核心,深刻地影响到文化的所有领域和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日常生活。
奥义书是古代哲学的源头。婆罗门教各哲学派别均发源于此,其他宗教和思潮也深受其影响。奥义书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吠陀时代后期,现存百多种。
早期的吠陀经典以祭祀活动为中心,而奥义书完全摆脱祭祀的讨论,以理性思维展开对哲学问题的思索,如宇宙本源、人的本质和最终命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奥义书的各种观念,有些是互相矛盾的,各自在后世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奥义书的基本理论:
(一)“梵我同一”:此前已有“梵天(Brama)”的概念。梵天是人格化的大神,是宇宙创造者,后来还成为宇宙的归宿。而“梵(Braman)”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是纯粹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形式和属性,无法描述。梵是宇宙最高本体,万物的来源和归宿。人的本质是“Atman,‘我’”,也是精神实体,就是灵魂,极小又极大。“我”即梵,梵即我。
(二)业报轮回
业(Karma羯磨)是人的行为,果是业的结果。人会世代轮回,善行有善报,恶有坏报。 “梵我同一”、“轮回业报”是印度特有的观念,印度思想的核心,也是种姓制度的基础。
(三)精神解脱
解脱(moksa或vimukti)精神摆脱肉体和生死轮回。
(四)智慧瑜伽
“瑜伽(Yoga)”原意“驾车、车轭”,在奥义书中演化出另一种含义,即通过修炼实现小我和大我的结合。奥义书还提出修炼瑜伽的六种方法,如调息禅定等。
*六个哲学流派
大致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初,陆续产生独立的六派婆罗门哲学,在笈多时期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它们被认为是印度哲学的正统。后人称为印度教六派。
它们是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和吠檀多派。吠檀多派思想源自奥义书,是印度思想史的主导派别。其核心是“梵”“我”关系。
正理论,主要代表作为《正理经》,《正理经释》这一学派有严格的论理体系和知识理论,以逻辑为基础,整理出一些正确的思维、辩论及深究的方法,主要用来与佛教大师进行辩论。是印度的逻辑学,产生于公元1世纪,在3-4世纪定型。
胜论,代表作《胜论经》《题法要集》。属于原子哲学一类,企图以原子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它认为宇宙由许多原子构成,所以存在着物质世界,与灵魂截然分开。胜论是六论中尘世哲学最浓的,属于唯物主义。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约在公元2世纪主要经典《胜论经》定型。另一部经典《胜宗十句义论》由玄奘在648年译成中文,保存至今。
正理论和胜论最后联合成一个理论。
数论,实体论哲学。因反对奥义书的观念论而产生。世界最终的因子是原始物质,原始物质是单一的,由德性、激情、淡泊三个构成要素连接起来,达成平衡即成常态世界。代表作《金七十论》《数论诸谛之月光》
瑜伽论,代表作《瑜伽经》。以绝对集中思想于一个超自然目标,达到完全控制意识,进而导向认知最终实在。
弥漫差论,也称前思维派。强调《吠陀》是根本法理。代表作《弥漫差经》
吠檀多论(Vedanta),又称后思维派。起源于《吠陀》,以奥义书为研究对象。认为绝对灵魂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并阐述存在的最终目的是肉体死亡后个体灵魂与绝对灵魂的融合统一。代表作《吠陀哲学经》(《梵经》?)。该派公元1世纪产生,公元5世纪定型。
吠檀多派内又有几个派别。
**轮回业报
在《梨俱吠陀》里已有天堂地狱的概念,很单纯。人死后都升入天堂,地狱是大神关押恶魔的地方。公元前6世纪的奥义书里,开始出现简单的转生说法。而沙门各派,尤其是佛教和耆那教,构筑起复杂严密、基本自洽的伦理体系,善恶业报轮回体系由此生成。
佛教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地位、好坏境况皆由以往的善恶决定。同时虚构了极端痛苦的地狱景象。
耆那教也赞同业报轮回、解脱,但它有一套十分特殊而复杂的轮回理论体系。
在沙门思潮冲击下,婆罗门-印度教接受业报轮回,结合固有的种姓、解脱、神祗等信条,迅速构建起一套印度教的轮回业报体系。《摩诃婆罗多》和诸往世书都有大量有关的说法。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9 11:04:46 +0800 CST  
(53)
*佛教和佛教哲学
佛教在印度流行了大约1,700年。印度的佛教可分为三个时期。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及其直传弟子时期,公元前530-前370年。部派佛教时期:由于对教义、戒律等方面产生不同看法,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以及分属两部的十八派。时间为公元前370-公元后50年。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分裂时期:公元50年-13世纪。

释迦牟尼(前624-前544,或前565-前485年)创建佛教。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失去权威,圆寂一百年后就分裂出上座部和大众部。约1-7世纪产生大乘教派和小乘教派。
佛教在孔雀王朝时期由于阿育王的推崇迅速发展。笈多时期印度教复兴,佛教受冲击,但仍有一定发展。6世纪佛教逐渐衰落,后笈多特别是7世纪中佛教明显衰落,迅速地演变为密教,又称坦多罗(Tantrism)。
密教以祈祷或咒术来祈福禳灾,或者以神秘的方式直接向神佛倾述祈求。原始密教——陀罗尼教在2-4世纪流行,后有持明密教、真言乘等演化,8、9世纪转化为金刚乘。金刚乘是密教后期的统称。金刚乘在藏传佛教里传播很广泛。
巴拉王国是最后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度。8世纪后半叶在摩揭陀建立飞行寺。此外在恒河沿岸还建立超岩寺,该寺也教授哲学、逻辑和文法等学科。超岩寺是佛教传播到西藏的一个基地。
烂陀寺、飞行寺和超岩寺是当时佛教中心,不过都已密教化了。那烂陀的寺院建于5世纪初。1203年,作为佛教最后据点的超岩寺被伊斯兰教教徒破坏,这标志着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了。

佛教的兴起和没落与君王的喜好密切相关。阿育王、迦腻色伽的支持让佛教风行一时。笈多及后笈多王室不支持佛教,虽没有刻意打压,但抬举婆罗门教。这是佛教没落的主要原因。此后只在波罗王朝支持下局部兴盛。民众信仰的也不占多数。

佛教哲学:创教初期,哲学以人生为主,也包括宇宙方面。佛教主张不分种姓、人人平等。提出一系列哲学思想和戒律。提出“缘起说”的万物起源观。缘即因缘、条件,起即产生。万物皆由“因”“缘”即“条件”和“(因果)关系”所决定。
初期佛教含有无神论因素。万物和人都是依因缘而随生随灭,没有永恒的实体、灵魂,也没有永存不变的神。
公元2-3世纪,龙树创立大乘中观理论。对世界佛教影响很深。含有辩证法因素。提出“万物性空”,万物皆随缘生灭,本性为“空”,即没有实在性。
4-5世纪,无著(Asanga)奠定佛教的瑜伽行派理论,成为佛教主流思想。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万物并非客观存在,只是人的精神“识”所变现出来。“万物唯识”,识指人的感官感觉意识等。唯识论在中国唐代风靡一时,后来衰微。它传到朝鲜日本,影响很大。
人生问题:佛教主张通过个人修炼精神和道德求得解脱痛苦。

佛教举行过四次结集,就是会诵和编集经典。古印度重记诵轻书写,第一、二次结集没有记录。大约公元后1、2世纪,佛教典籍才趋完备并辑录成书。现存巴利文“三藏”编订的时间约在公元5世纪。
约在公元前4世纪分裂为大乘、小乘教派。大乘入西域、中国至朝鲜日本;另外也通过海路进入东南亚。小乘佛教进入锡兰和东南亚,后来在缅甸和泰国生根。佛陀开始传教用的是俗语中的摩揭陀方言,这方言也称巴利文。原始佛教经典是以巴利文编纂的。巴利文的原始佛典传入锡兰后也称“南传”或“南藏”。现存佛典有三个系统:巴利文流传于锡兰和东南亚,汉文在中越朝日流行,藏文在藏蒙尼泊尔等地。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9 11:09:25 +0800 CST  
(54)
*耆那教(Jaina)
公元前7世纪产生和流传在恒河下游,前6世纪大雄使之定型。
7世纪左右,耆那教在德干和南方的一些地区,受到王室赞助。传播几乎遍及全境。8-10世纪尽管受印度教排挤,在一些地方还有发展,例如西印度、德干高原拉什特拉库塔王朝等地。12世纪以后,受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双重打压,但仍顽强生存。
耆那教重视苦行。后分为“白衣派”和“天衣派”。极端地不杀生,多弃农经商,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对西海岸商业和海运贡献颇大。
耆那教认为,万物由灵魂和物质组成,物质和精神并存。物质又分定形的和不定形的(“极微”物质组成的空间、时间、法和非法等)。“极微”是物质的最小微粒,结合组成万物。是印度的原子论。可能比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更早些。
人生问题:耆那教与佛教一样,都主张通过个人修炼精神和道德求得解脱痛苦。
耆那教作品大多使用阿波布朗舍语文。主要有宗教性诗歌以及语法类书籍。它的长篇诗歌“往世诗”写法类似史诗,内容是虚构的神话传说,讲述耆那教的“伟人”。往往以罗摩和黑天为主角,当然把罗摩和黑天都说成是耆那教“伟人”。自在主(公元8、9世纪人)的《莲花本行》,华峰(10世纪)的《大往世书》等较为杰出。还有不少修炼和道德方面的诗篇。
雪月(1088-1172年)的《雪月文法》讨论梵语、俗语以及阿波布朗舍语的文法。书中摘引了很多富有文学性的诗歌作为实例。阿波布朗舍语后来演化成印地语。
耆那教的艺术代表作,有埃洛拉石窟群的部分石窟,如9、10世纪的30号、32号石窟;拉贾斯坦的迪尔瓦拉神庙群,建于11-13世纪。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9 11:10:26 +0800 CST  
(50)段以后的章节目录搞错了。应为:
4.5 中古时期的印度文化
4.5.1 宗教演化
4.5.2 印度古代哲学
4.5.3 印度古典艺术
4.5.4 古典文学
4.5.5 科学和技术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9 12:17:00 +0800 CST  
(55)
4.5.3 印度古典艺术
印度的古代艺术,大体也就是宗教艺术。古代艺术种类齐全,绘画、雕刻、建筑等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并影响广泛深远,尤其是在东亚。印度人有独特的审美天赋,创作的意图不在于记录视觉的经验(真相),而在于现实潜在的精神幻像,追求视觉形式与本质实在的联系,追求精神和情感,世俗和理性仅处于从属地位。暗示和象征是印度人的基本艺术语言。希腊人那样摹写肉体在印度鲜能得到赞赏。
在史前时期已出现岩画。哈拉巴文明中,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就有较高水平。其后艺术黯淡。孔雀王朝及其后艺术(古典艺术)达到一个辉煌的高潮。出现不少石柱、佛塔、崒堵波建筑、石窟等。
笈多及后笈多时代的艺术统称笈多艺术。特点是宗教雕刻盛行。此时期佛教艺术鼎盛,印度教艺术勃兴。从诗歌戏剧可以看出,绘画也相当繁荣,但今天完全没保留了。得以保存至今的笈多壁画都是佛教题材。
*佛教艺术:壁画创作约从公元前200年持续到公元650年,基本与佛教的盛衰相始终。古典绘画的典范之作是阿旃陀壁画。石窟及其宗教绘画历千年不朽,如阿旃陀石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于公元前2世纪开凿的阿旃陀10 窟壁画当属现存最古老壁画,内容是世俗的王室生活,风格是写实的。阿旃陀石窟前后历时七八百年,它的风格也随时而改变。巴格石窟(5至7世纪)也是知名的佛教石窟群。
雕塑:哈拉帕的印章刻有大量动物图案,种类之多样令人惊叹。有黄牛水牛羚羊鹿兔等真实动物,也有幻想与组合的动物。牛的形象出现最多。
印度河文明终结到孔雀王朝,千多年没有雕刻作品存留。在孔雀王朝印度雕刻重新获得发展。代表作是阿育王的铭文石柱。多为整块砂石雕造,十多米高,50吨重,柱头雕饰狮象牛马等大动物。最重要的是鹿野苑的狮子柱头。孔雀时期宗教人像不多,有些药叉像,尤以《持拂药叉女》为杰作。药叉(Yaksa,夜叉)女像也是最突出的雕像。喜爱裸体、崇尚肉感。
巴尔胡特浮雕描绘佛本生故事。
一世纪中后期,佛教艺术迅速变化,佛像的人物造型取代对佛陀的象征性表现。风格有希腊等西方影响的健陀罗流派、北印度的马土腊流派(贵霜时期)。
健陀罗艺术分布在印度西北(印度河流域及周边),时间为公元1世纪至5世纪末。佛像明显表露希腊影响,浮雕人物的衣服也是希腊罗马式的。健陀罗艺术传播到中亚、中国西北。
马图拉和南印阿马拉瓦蒂为代表的笈多佛像本土特征明显,艺术风格与犍陀罗有所不同。如佛像造型本土面型,带有瑜伽修行的沉思冥想精神。笈多佛像后来影响到锡兰、西北印度和中国等地。
马图拉(Mathura)曾为贵霜首都。这里的佛像与犍陀罗不同,印度人面孔。除了佛像外,更以裸体女像雕刻著称。马图拉还有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神像。
萨尔纳特(鹿野苑)的佛教也很有水准,僧衣单薄,几近裸体。
南方克里希纳河的阿马拉瓦蒂(安得拉邦)及龙树山艺术与犍陀罗、马图拉艺术既相互联系有相互独立。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建筑物也是佛塔、浮雕,裸体夜叉女;但与犍陀罗有所不同。
崒zu堵波(佛塔)、洞窟庙宇及平原的宫室型庙宇规模大、建造精致。如公元前2世纪的巴尔胡特塔(崒堵波)、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桑奇大塔,规模宏大,刀工精湛。
8-12世纪,佛教后期建筑逐渐与印度教融合,呈现印度教特征。例如那烂陀寺遗迹、孟加拉等地出土的佛像,都有印度教的特征。佛像行列里有印度教的神祗,同样印度教的神像也有佛教神祗,佛陀也说成是毗湿奴的一个化身。
*泰米尔擅长铜雕,朱罗王朝的青铜雕像最为著名。题材既有男女诸神、国王王后,也有动物。大小形制均有。尤以湿婆铜像最流行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0 16:27:46 +0800 CST  
(56)
*笈多和后笈多的印度教神庙
笈多时期帝王贵族的信奉赞助下印度教迅速复兴。开始建造印度教的神庙和神像。神庙多是岩壁开凿的石窟和石头或砖砌。如5世纪初的乌达耶吉里石窟。笈多初期神庙结构简单,后期较完备复杂。在佛像刺激下也开始造神像,毗湿奴及其化身的为多,湿婆和林迦以及雪山神女的少些。有些雕像颇为复杂。也有飞天。印度教岩凿神庙与佛教风貌全然不同,以南印度的具有典型意义。11世纪的坦焦尔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坦焦尔大塔)是现存最高大的,以大块花岗岩石料垒砌而成。著名的印度教埃罗拉石窟群,其中16号窟凯拉萨神庙是雕刻艺术宝库,也是建筑巨构。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在世界建筑和雕刻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后笈多时期南北都出现许多建筑和雕刻杰作,风格繁琐细腻。南印的马哈巴利普拉姆(大力士城)是建筑雕刻中心,7世纪的“五车神庙”、巨幅岩刻浮雕《恒河降凡》,场面宏大、景物众多。德干高原的作品令人称奇。
阿旃陀石窟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开凿。均系佛教窟。壁画享有盛名。埃洛拉石窟以建筑雕刻有名,6-10世纪开凿,既有佛教庙宇,也有印度教神庙。
6-8世纪的象岛石窟,巨大的湿婆三面像高达5米多。8-10世纪北印度的精品不多。现奥里萨邦的布巴内斯瓦尔曾有数千神庙,现存500余座,修建时间从8世纪到13世纪。
8-12世纪,印度教性力派奉行密教,建筑有生殖崇拜的特点。如11世纪的湿婆庙(林迦庙),12、13世纪比哈尔邦科纳拉克的太阳神庙,性力派艺术的卡珠拉霍神庙群(950-1050)。

*建筑:阿育王时期的重要建筑是佛塔,儒桑奇佛塔。伽耶大菩提寺也是著名。后来的主要是散于各地的寺院和石窟寺。
8世纪至12世纪,只有波罗王朝信奉佛教。其疆域时大时小,主要是东、中印度即恒河下游孟加拉及比哈尔邦。这里佛教建筑一度众多。如那烂陀寺院,规模宏大。1205年被穆斯林焚毁。

*音乐舞蹈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已有颂神的音乐。那时也出现了专业歌者、琴师,有琴和横笛一类乐器。可能在吠陀晚期,出现了7音节的名称。印度人有22个音程,包括现代西方的12音阶和附加的表示半音的音阶,可以表示西方没有的滑音。从22音程中挑选5个或7个就构成西方音乐的七音阶。后世发达且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分化为宫廷乐、宗教乐、民间乐等。
公元前后,声乐变成世俗的艺术。二大史诗提到20余种乐器。出现印度特有的七种调式。婆罗多的《舞论》也是最早的音乐理论文献,其中的规则为音乐家遵循至今。
舞蹈的起源和音乐一样,很早的祭神活动里就出现了。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1 17:49:39 +0800 CST  
(57)
4.5.4古典文学
经过吠陀时期和史诗时期,古典文学在公元前后开始繁荣,持续到12世纪梵文文学衰亡。神话、诗歌、戏剧、故事、小说等各种体裁的佳作迭出。梵语文学对各种地方语言文学、对世界许多地方的文学都产生深远影响。
梵文文学在笈多王朝前后达到又一个高潮。迦梨陀娑、二大史诗、《摩奴法论》等都是在笈多王朝前后固定为目前形式的。笈多时期还有著名字典编篡家长寿师子、科学家圣使和梵藏、外科鼻祖妙闻等。建筑、雕塑等也留下不少优秀作品。
在阿育王的碑铭上基本使用俗语即地方文字,原始佛典也是用俗语。但在贵霜迦腻色伽时,梵文写作大盛。不论婆罗门还是佛教都以梵文书写,两大史诗也以梵文定型。在笈多王朝赞助下,梵文的戏剧、诗歌和散文独霸文坛。
戏剧性质的歌舞在吠陀时期的宗教活动就已存在,公元前已经产生,公元前后的《舞论》是最早的戏剧理论专著。有学者认为印度戏剧可能在希腊戏剧的直接影响下诞生,不过缺乏史料佐证。
古典梵语戏剧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具特色。舞台不置布景、道具简约;对白多为散文,但插有大量诗歌吟诵。时空跨度极大。印度人天性乐观,戏剧悲剧几如凤毛麟角,都以大团圆收场。取材自神话或英雄传奇,也有表现世俗故事的;往往安插一个小丑引人发笑。梵语戏剧里,上层人物讲梵语,下层人物讲俗语不同地位的人讲不同的语言。
最早的梵文文学家马鸣(贵霜时代,约公元一世纪)写下叙事诗和开创性的梵文诗歌和戏剧。他的作品讲述佛教故事。九幕剧《舍利弗传》的人物、语言、结构等都已是成熟的古典戏剧。他的长诗《佛所行赞》,讲述释迦牟尼一生故事,开了长篇叙事诗的先河。还有诗歌《美难陀传》。另外有几部佛经也归他名下。
跋沙(跋娑Bhasa)(公元2、3世纪)的戏剧依据史诗或者历史传奇,《惊梦记》情节已曲折复杂。3世纪首陀罗迦创作的《小泥车》角色众多,个性鲜明。剧本反应了社会现实,特别是市井平民等底层人物的生活和感情。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
迦梨陀娑(Jialituosuo,Kalidasa大概是公元4世纪下半叶-5世纪上半叶,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是最杰出的古代梵文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优哩婆湿》是神话爱情剧,极具艺术感染力。《沙恭达罗》描写王子与山神女儿的浪漫故事。剧中人物近40个,诗歌近200首,篇幅长,艺术水准高。1789年琼斯译为英文,1791年英文本转译为德文,轰动西欧。
迦梨陀娑的代表诗作《云使》,借景抒情、情意真切,是后世抒情诗的典范。《时令之环》等也是迦梨陀娑的著名作品。《云使》最早的外语译本是13世纪的藏语本。19世纪译成英法德等文字。
长篇叙事诗《罗怙hu世系》和《鸠摩罗出世》取材二大史诗,可能是迦梨陀娑的后期作品,也是古典诗歌的卓越范本。
印度有丰富的寓言和故事,成就远远超过其他古代民族,在世界文明中占有独特的极重要地位。《五卷书》《本生经》等有很多寓言,大多是动物寓言。寓言和故事,还有神话、史诗在境外流传广泛。《五卷书》由多个故事组成,分5卷。它的成书,估计是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之间。不但在印度本土十分流行,到6世纪,它的许多故事已流传西亚、中亚,并被译成几种文字。如波斯的巴列维文、古叙利亚文。《五卷书》的阿拉伯文本《卡里来和笛木乃》是伊斯兰文学重要经典。10世纪后阿拉伯文本又被译成德文、希腊文、法文、英文等多种语言,以及多种亚洲文字。欧洲近代文学也不难见到五卷书的影响。近代西方学者对印度民间故事译介很多。
佛教徒创作的本生故事十分的多。早期佛教的《佛本生经》(《佛本生故事》),是体系庞大的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诗文并用、韵散相间,可能是世界最古老的寓言集,具有世界影响。《佛本生经》里500多个故事。其中许多随各种佛教典籍在中国广泛流传。
五卷书之后,动物寓言淡出,以人为主角的故事成为主流。《故事广记》(《伟大的故事》)是古印度篇幅最大的故事总集,已经失传。诗体的改写本《故事海》作于11世纪。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2 18:05:11 +0800 CST  
(58)
5-10世纪虽没有迦梨陀娑那样的大师,梵语文学仍有一批优秀作品。诗歌有伐致呵利(公元初,或认为是7世纪)的《三百咏》反映穷婆罗门文人生活和感情的杰作。也有抒情诗和叙事诗,叙事诗多取材二大史诗故事及国王功绩,艺术取法迦梨陀娑。
戏剧佳作,戒日王写的《龙喜记》取材佛教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薄婆菩提(7、8世纪之间)的《茉莉与青春》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心理刻画细腻、感情浓烈,语言优美。
梵文戏剧和诗歌的取材,既有二大史诗、婆罗门教传说,也有国王贵族的传说。有不少是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世俗的情感。
大约8世纪后,古典戏剧逐渐僵化、走向衰微。题材、人物都沿袭旧俗,没有突破。以戏剧图解宗教、哲学原则,人物概念化。梵文戏剧失去活力,被新兴的方言戏剧取代。
12世纪孟加拉宫廷诗人胜天(Jayadeva)是古典梵文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他的《牧童歌》描写牧童克里希纳(毗湿奴化身)和牧女的爱情。该诗艺术上有独创。它是艳情诗,又是敬神诗,把大神作为恋人来歌颂。影响到后来印度产生了一大批这样的诗歌。这是印度诗歌特有的现象,很难为中国人理解。《牧童歌》是颂神诗,却透出世俗生活气息,既是梵语古典诗歌回光返照,也是近代语言文学草创的先声。
公元6世纪以后,梵语散文如故事集、国王传记等也流行一时。童话、寓言等印度故事影响甚广,如《天方夜谭》等可以看出。《伊索寓言》也有与印度寓言相互交流的痕迹。
马鸣也留下佛教叙事诗,而迦梨陀娑则善于写抒情长诗。梵文的语言研究和辞书也取得深入的成果。
南印度及边缘地区梵文和地方文字的文学都在发展。6世纪南印出现杰出的梵文史诗类作品,也流传泰米尔文的诗歌和史诗、故事。

小说:比起诗歌戏剧,梵文小说少得可怜。较早的有《五卷书》《本生经》等宗教故事集。也有《故事海》这样的世俗故事为主的故事集,富有生活气息和传奇色彩,更真实地反映社会。
6世纪出现了世俗文人作品,苏般度的《仙赐传》。7世纪有波那的《伽丹波利》、《戒日王传》。檀丁的《十王子传》。这三本书的故事无源可考,可能是原创,或者采自民间。不同程度反映了6、7世纪的社会生活。不过严格来说还不是小说,继承史诗的框架和修辞,更像无韵的叙事诗和散文体叙事诗。
12世纪以后,梵语与俗语的距离越来越大,梵文成为死的语言。梵语文学趋于衰亡,被方言文学代替。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2 18:08:01 +0800 CST  
(59)
*佛教文学:
4世纪以后数百年间,极少见到文学性强的佛教作品。佛经和密教修行诗里,有些不错的文学内容。如《华严经》,想象奇妙,大量使用比喻,运用铺张、排比等手法,不少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对中国文学有较大影响。8-10世纪金刚乘以俗语创作了不少修行诗,文学性较强。8-12世纪,佛教与印度教互相渗透,各宗教都修行密教,彼此接近的结果是佛教被印度教吸收。
金刚乘的悉陀(成就师)修炼不是为了获得智慧,而是要获得“极乐”,主要是男女之快乐。他们用俗语写的诗,悉陀文学,文学上有些新的东西。他们把社会底层的人文作为描写对象,有些是质朴纯真的。抨击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祭祀。使用的阿波布朗舍语,是印地语的前身。
佛教哲学在部派争辩以及与婆罗门教的辩论中,得到了发展。佛教因明学即逻辑学是这一时期的一大贡献。
公元二三世纪后,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糅合各地民间信仰,逐渐向印度教转化,出现了对湿婆、吡湿奴、太阳神苏利耶、幸运女神罗克湿弥等的多神崇拜。笈多诸王都信印度教,印度教获得稳定发展。佛教日渐失去活力并被印度教同化。

**中古泰米尔文化
3世纪后,印度教在南印度开始占统治地位。婆罗门得到大量土地。诸国大力扶持印度教寺庙建设。佛教和耆那教大受打击。6-7世纪兴起“虔信Bhakti”运动,倡导者是泰米尔诗人和说唱者。狂热崇拜湿婆和毗湿奴并形成二大派。二派都反对繁琐的祭祀仪式和种姓制度。这时的虔信文化,是泰米尔语写的大量颂神诗歌,收集在10世纪末的《提鲁牟来》。一批宗教诗人到各地寺庙以本土语言吟唱,影响很大。归集为《圣歌四千首》,抒发对天神的敬爱。他们还使用泰卢固等地方语言来表演史诗、神话的戏剧、舞蹈,举行热闹的敬神巡游。
虔信运动传到北方。11世纪后虔信运动衰落。南印度卡纳塔克地区出现林迦教派,反对婆罗门和吠陀权威,鼓励寡妇再嫁,反对早婚等,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种姓。
随着北方艺术呆板单调,南方超越北方。帕拉瓦人在神庙和雕刻成绩很大。如石窟、石砌的庙宇。气势磅礴的巨型浮雕“恒河水下凡图”。朱罗在公元1000年的坦焦尔湿婆庙让人惊叹。
10-12世纪南印度出现大量精致的青铜雕像。最精美的是11-12世纪的湿婆之舞铜像。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3 21:28:32 +0800 CST  
(60)
4.5.5 古代科学和技术
公元前6世纪印度出现文字。在此以前的历史状况是模糊不清的。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崛起,此后的历史记载比较清晰了。孔雀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公元320-650的笈多王朝也是一个强大的集权帝国,是古典文明的黄金时代。科学在孔雀王朝前后是一个高潮,笈多时期是又一个高潮,以后停滞了相当长的时段
公元1000年以后伊斯兰开始渗透。1206-1526年德里伊斯兰政权、1526年开始莫卧儿帝国。在伊斯兰影响下印度的传统科学和学术结束了。
南印度仍然是传统的印度文化,不过在科学和学术上似乎并无大的成就。
传统印度学问主要是在宗教(祭祀)、哲学(吠陀)、政治、法律、音韵、逻辑等方面。自然科学不受重视,只是作为附属部分包括在其他学问中。自然科学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方面。出于宗教目的,如占卜、星相和祭祀的时间,天文学最受重视。在吠陀文献里六种学问:祭祀学、音韵学、韵律学、天文学、语源学和语法学。其中就有天文学,其余五种也都是与宗教有关。
语法学起源颇早。波你尼《八篇书》不迟于公元前4世纪,是世界现存最早语法书。公元前2世纪,梵文已达到一成不变的形式。

印度科学总是和宗教一起,都是从《梨俱吠陀》开始。印度思想包含浓厚的哲学自然主义因素,从总体论出发,把各科学分支都置于统一的宇宙观念下,单一的科学成果只是宇宙规则的特例。吠陀颂诗《生主之歌》就表达了对宇宙根源的猜测。宇宙是反复循环的,似乎是自行演变,并没有一个全能的创造者。
印度宗教体系十分庞杂,晦涩难懂,充满彼此矛盾的内容。数论-瑜伽注重宇宙进化,而正理-胜论哲学侧重具体的科学概念。印度的宗教不鼓励人们去追寻自然的根本规律,因此没有积极研究自然的传统。
除了医学和天文学、数学之外,自然科学不是独立的学问。印度对其他科学贡献贫乏,或许部分地是由于印度宗教的缘故。宗教哲学强调人生的无常和空虚,断定只有毁灭自我和丧失个性,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圆满。对精神的过度追求往往足以遏制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而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却往往是实用的科学知识进步的推动力。
印度文化宗教性极强,以“超自然主义”为特征,重超越、重出世,内向、反省,追求永恒而忽视客观自然现象。科学与宗教紧密联系,早期只有宗教经典而没有科学专著,后来虽有科学专著也是充满对神的赞美。这样就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没可能使科学与宗教分离而向纯理论科学演进。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是疏远现实、活在冥想中。思维可以自如地在真实与虚幻中穿梭,而从不关心主、客观的界限。知识积累是空想的而不是经验的。
印度社会强调群体忽视个人,不鼓励个人自由和创新,提倡因袭传统,没有科学创新的空间。

印度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开放度比中国高得多。文化科学受外来影响较多,早期受美索不达米亚影响,后来受希腊、伊斯兰和欧洲影响。它的成就也外流到西方。印度与中国存在颇大的互相交流。炼金术等很可能是来自中国。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6 10:53:37 +0800 CST  
(60)
4.5.5 古代科学和技术
公元前6世纪印度出现文字。在此以前的历史状况是模糊不清的。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崛起,此后的历史记载比较清晰了。孔雀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公元320-650的笈多王朝也是一个强大的集权帝国,是古典文明的黄金时代。科学在孔雀王朝前后是一个高潮,笈多时期是又一个高潮,以后停滞了相当长的时段
公元1000年以后伊斯兰开始渗透。1206-1526年德里伊斯兰政权、1526年开始莫卧儿帝国。在伊斯兰影响下印度的传统科学和学术结束了。
南印度仍然是传统的印度文化,不过在科学和学术上似乎并无大的成就。
传统印度学问主要是在宗教(祭祀)、哲学(吠陀)、政治、法律、音韵、逻辑等方面。自然科学不受重视,只是作为附属部分包括在其他学问中。自然科学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方面。出于宗教目的,如占卜、星相和祭祀的时间,天文学最受重视。在吠陀文献里六种学问:祭祀学、音韵学、韵律学、天文学、语源学和语法学。其中就有天文学,其余五种也都是与宗教有关。
语法学起源颇早。波你尼《八篇书》不迟于公元前4世纪,是世界现存最早语法书。公元前2世纪,梵文已达到一成不变的形式。

印度科学总是和宗教一起,都是从《梨俱吠陀》开始。印度思想包含浓厚的哲学自然主义因素,从总体论出发,把各科学分支都置于统一的宇宙观念下,单一的科学成果只是宇宙规则的特例。吠陀颂诗《生主之歌》就表达了对宇宙根源的猜测。宇宙是反复循环的,似乎是自行演变,并没有一个全能的创造者。
印度宗教体系十分庞杂,晦涩难懂,充满彼此矛盾的内容。数论-瑜伽注重宇宙进化,而正理-胜论哲学侧重具体的科学概念。印度的宗教不鼓励人们去追寻自然的根本规律,因此没有积极研究自然的传统。
除了医学和天文学、数学之外,自然科学不是独立的学问。印度对其他科学贡献贫乏,或许部分地是由于印度宗教的缘故。宗教哲学强调人生的无常和空虚,断定只有毁灭自我和丧失个性,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圆满。对精神的过度追求往往足以遏制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而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却往往是实用的科学知识进步的推动力。
印度文化宗教性极强,以“超自然主义”为特征,重超越、重出世,内向、反省,追求永恒而忽视客观自然现象。科学与宗教紧密联系,早期只有宗教经典而没有科学专著,后来虽有科学专著也是充满对神的赞美。这样就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没可能使科学与宗教分离而向纯理论科学演进。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是疏远现实、活在冥想中。思维可以自如地在真实与虚幻中穿梭,而从不关心主、客观的界限。知识积累是空想的而不是经验的。
印度社会强调群体忽视个人,不鼓励个人自由和创新,提倡因袭传统,没有科学创新的空间。

印度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开放度比中国高得多。文化科学受外来影响较多,早期受美索不达米亚影响,后来受希腊、伊斯兰和欧洲影响。它的成就也外流到西方。印度与中国存在颇大的互相交流。炼金术等很可能是来自中国。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6 10:54:49 +0800 CST  
好像发不上了。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6 10:55:46 +0800 CST  
(61)
天文学:
天文学首先是为准确确定祭祀仪式的时间。印度天文学有二个特点:第一,天文学和宗教关系密切,从未摆脱神学影响。几乎所有天文学著作都充满对神的赞颂,所有天文学真理都是为了证明神的伟大。第二,重视理论思辨和数学推断,不重视实际观测。
天文学著述很难断代和理解,术语含糊不清,时间概念模糊。婆罗门教义大都是诗歌形式,影响到天文数学著作也是诗歌。因此难以把握其内容。
天文学知识是家族世代相传。直到15世纪德里苏丹时期,印度象其他国家一样,天文学是国家控制的。

吠陀经就有涉及天文的内容。至纪元早期,印度天文学与波斯、希腊有长期接触,天文学受到希腊影响。
公元前5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传入印度,公元前2世纪希腊科学涌入。公元4-7世纪相当活跃,讨论了太阳年、二分点、二至点、月亮周期、日月食等。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 598年—)对地球周长的估计值颇准。他还讨论了地球是否自转的问题。
建立了自己的历法,是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阴历。他们把黄道分为28星宿,分辨出一些星群,并为一些恒星命名。阿椰波多一世(Aryabhata I,公元476年-)测量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及距离。他还计算π值到小数后四位。他和继承者还考虑了球面三角关系。
印度的学者在讨论宇宙大轮回时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周期,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相应地用不同的名称表示非常大的数字。
4世纪后,对天体运动有相当深入理解。认识到大地是球体,绕自身轴心转动。对日月食做了正确的解释。

古天文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吠陀时期:
印度天文学萌芽和起源。这个时期天文学是神学的一部分。现存最早的天文学文献是四部吠陀中几十首与天文有关的颂诗,记录极其简略。实际上是把一些天文计算法写成诗句,帮助婆罗门记忆。内容是年岁的推算,已能定出月亮与太阳在夏至、冬至的位置,确定了分点和至点。
这一时期印度天文学基本是在没有外来影响独立发展的。
《梨俱吠陀》已提到太阳的轨道,一轮有360个划分,因此一年360天、12个月。这符合黄道十二宫。《耶柔吠陀》列举27或28个星宿。也确实分辨出一些星群,并为一些较明亮的恒星命名。推断至迟公元前13世纪已经从事天文观测。
历法:吠陀及其后的历法是太阳-太阴历。大概像中国一样,通过记录子夜时南方的星辰位置而推测出太阳在天空的相反位置,并观察月亮,根据日月的运行来制订历法。每年12个月。北印度以满月之日为一个月的起点,而泰米尔人以新月作为月份开端。
他们的历法大概经历过变迁。每月27或28天(月球运行周期27.32天,另一种周期30天?),后来改为每月30天,并定时插入闰月。
当时对日月运行、季节交替有一些知识。知道“七曜”,即天体日月水金火木土。加上想象的两颗隐星“罗睺”和“计都”称“九曜”。不过这些术语常常有其他的含义。
记载了太阳、月亮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位置,还有北斗七星的描述。并有“观星者”“行星”“流星”“扫帚星”等词。
吠陀时期对恒星和天体运动兴趣不大,没有编制星表。
*吠陀后期至公元4、5世纪:天文学形成和发展。
公元前5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西北印度,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学和文学传入印度。公元前2世纪,希腊占星术传入。后来阿历山大的希腊天文学陆续进入。印度天文学有大进步,致力把数字方式用于天文。他们接受了希腊行星理论,绘制行星位置表,测量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及距离。
天文学成为较独立的学问,观测也更精密。出现第一部天文学专著:《占星吠陀支》,约形成于公元前4-前3世纪。记载的历法较《梨俱吠陀》精确得多,还有二十八宿的详细名称。《摩诃婆罗多》描写了五大行星的位置和运行规律。出现一部星相学著作《毗达伽伽本集》。公元前4-前3世纪的《吠陀支天文篇》(音译《鸠底舍》)是早期的天文学著作,以偈ji颂形式附属于《梨俱吠陀》和《耶柔吠陀》。该书说明计算与测定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及测定春分点位置的方法。列出二十七星宿的名称。后来又加上“阿毗止”(中国的织女星)为二十八宿,每个约13°。
印度与中国的星宿一致,很可能是各种独立发展。中国的二十八宿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印度二十八宿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也有人觉得两者的先后和传承尚难定论。而阿拉伯的二十八宿,普遍认为是从印度传过去的。七世纪巴格达的哈里发曾聘请印度天文学家。唐朝天文台也有天竺后裔瞿昙悉达等。
耆那教也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独特的宇宙观,和历法耆那历。还有一部天文学巨著《论太阳》。耆那教是二元论的宗教,把现实看做两种实体组成。他们有奇异的宇宙观,有两个太阳、两个月亮和两组星群。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6 10:58:28 +0800 CST  

楼主:俗人无语

字数:118530

发表时间:2018-12-05 00:53:5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4 23:23:50 +0800 CST

评论数:2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