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地缘历史和文化

(91)
穆斯林入主北印度,文化上的冲击面积广影响久,但进程缓慢,文字语言的冲击则明显反映出来了。穆斯林把波斯语及阿拉伯语带到印度,替代梵语成为官方语言。波斯语成为文学和宫廷贵族用语,阿拉伯文则为《古兰经》和文告等的正式用语。波斯语不是大众的语言,一个新的语种形成了,这就是乌尔都语。它以波斯字母拼写德里地区的方言,采用印度语的句法,并从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借用大量词汇。乌尔都语形成后盛行于德里及德里以西,成为今天巴基斯坦的官方用语。德里以东则盛行印地语,印地语与乌尔都语同出一源,但以梵语天城体字母书写当地方言,并吸收了大量梵语词汇。后来印地语成了印度共和国的官方用语。
德里苏丹时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许多苏丹执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征收人头税之外并不对非穆斯林居民进行迫害。伊斯兰式的宏伟建筑在印度耸立起来,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有时被称为德里风格。在文学上,产生了阿密尔•胡斯鲁这样的伟大诗人。突厥人也带来了一种有害制度:在宫廷和贵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隶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两件事:乌尔都语在苏丹时代产生,以及罗第王朝末期出现了锡克教。

在穆斯林之前不断有异族入侵北印度。但他们在宗教、文化上较落后,对印度社会没有大的冲击,最后都被同化了。但穆斯林引起文化的较大冲突。从表层来看变化不大。虽然宫廷和贵族,以及宗教改变了,但外来的穆斯林人数很少,各地方的统治者和酋长继续当政,土地制度基本不变,民众也没有大的迁移。但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全新的先进文化。它既冲击了印度文化,也部分接受当地的文化,包括衣食习惯等。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15 10:15:57 +0800 CST  
(92)
6.4 地方政权
北印度地方政权:
德里苏丹统治了北印度以德里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但对外围地区,常常鞭长莫及,尤其后三个王朝,各地纷纷自立,形成割据。这些先后建立的地方政权,较强大的有九个,七个在北印度。两个在德干高原,既有伊斯兰教政权,也有信奉印度教的统治者。
孟加拉遭受穆斯林入侵,比艾伯克建立奴隶王朝还早。1205年古尔的穆罕默德派伊克迪亚尔远征孟加拉,建立独立政权。以后德里几次征伐孟加拉,但只要军队撤走,孟加拉就反叛。1345年至1490年孟加拉由伊利亚斯王朝统治。1493年阿拉伯人后裔击败篡位的阿比西尼亚人开始新王朝。由于被巴贝尔击败的阿富汗人向东逃避,1538年阿富汗贵族舍尔汉*苏尔建立苏尔王朝。
孟加拉与明朝关系密切,来往频繁。
克什米尔一直脱离苏丹的统治。1339年,一个叫沙*米扎尔的穆斯林建立了伊斯兰政权。1394年锡坎达尔即位,大肆迫害印度教徒,同时招揽许多穆斯林投奔,致使克什米尔全境伊斯兰教化。
古查拉特在1396年从德里苏丹独立,1411年建造艾哈迈德巴德城。在贝加尔哈统治的1458-1511年间,古查拉特进一步强盛。此时葡萄牙人来到了并垄断香料贸易。1508年贝加尔哈派遣舰队与埃及舰队联合,击败葡萄牙舰队。第二年在第乌岛附近穆斯林联合舰队被葡萄牙人摧毁。
1401年马尔瓦乘帖木儿的劫掠,从德里苏丹独立建立王朝。1531年被古查拉特攻占。
江普尔与马尔瓦一样乘帖木儿之机独立,建立沙尔吉王朝。在伊卜拉欣时期江普尔成为北印度伊斯兰文化中心,1408年建成阿塔拉清真寺。1479年江普尔复归德里苏丹。
在北印度还有若干印度教王国。美华尔、迈华尔是拉其普特人的政权。美华尔14世纪中叶立国。17世纪归并莫卧儿帝国。迈华尔政权1394年建立,阿克巴时代归属莫卧儿帝国。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16 12:00:05 +0800 CST  
(93)
南印度政权:
1311年,奴隶将军卡富尔南征泰米尔半岛的潘迪亚,揽乱了南印度原有秩序。德里苏丹军队满载战利品撤离后留下的真空,被巴玛尼和维阇耶那伽两王朝的创建者抓住了。
1347年,巴玛尼王国(1347-1538年)建立,是省督反叛并宣布独立。巴玛尼是所有独立的穆斯林政权中最强大的。扎法尔汗即位后,南征北战。十年后,巴玛尼成为占据德干北部和中部的区域性大国。
1323年德里苏丹讨伐南印度的瓦朗加尔,俘虏了当地的两名王子,把他们带回德里。兄弟俩改信伊斯兰教后,被送回南印度,作为封臣辅助苏丹管理地方。重返故乡的兄弟在当地宗教领袖的帮助下恢复印度教信仰。同时也领导摆脱德里苏丹的独立斗争。开始了维阇耶那伽王国(Vijayanagara,维阇耶那伽罗1336-1642年)的历史进程。
此后,两国是南印度的主角。双方角逐南印度的统治权,分界线是克里希纳河。争斗既有宗教原因,也有经济原因。主要是为了占有雷焦耳河间地。该地位于克里希纳河与其支流通加巴德拉河之间,盛产稻米,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南印度14-16世纪中叶的政治史,就是以两国间的这场长期战争为主要背景。
二国互有胜负,有时还与其他的邦国作战。1538年,巴玛尼王国解体于内部争斗,让位于五个新王国--比贾普尔、高康达、阿马德纳加尔、比达尔和贝拉尔。史称巴玛尼五王国。
巴玛尼五王国中,有二国被邻国吞并,余下三国于17世纪先后被莫卧儿吞并。
维阇耶那伽(即朱罗?)是印度教王朝,阻拦了伊斯兰势力南下。1509年大败巴玛尼王国。1565年被巴玛尼苏丹诸国的联军击毁,以后再没有复原。1642年彻底解体。
维阇耶那伽一度十分繁荣。维阇耶那伽城是人口稠密、富裕的大都城。这里经济富裕、贸易活跃。南印的文化与北印度不同。宗教宽容。妇女地位较高,积极参与政治、社会活动。妇女可接受角力、舞剑、音乐、绘画及文学的培养,从事多种职业,如角力、占卜、会计、文书、法官、管家甚至警卫,也有些在写作、音乐等造诣颇高。妓女是合法的,社会地位不低。但童婚、彩礼、殉夫、一夫多妻等弊病普遍存在。文化繁荣,梵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坎纳达语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
南印人的食谱甚广,各种飞禽走兽,甚至麻雀、老鼠、猫和蜥蜴都可以在市场买活的来做食物。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16 12:02:44 +0800 CST  
(94)
七. 莫卧儿时代
7.1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的创建者巴布尔原是中亚苦盏(Khodzent)的一个领主。他出生于费尔干纳,是帖木儿的直系后代,母亲是成吉思汗的后裔。1504年巴贝尔占领了喀布尔,于1518年开始向印度发展,起初仅是杀戮和劫掠。1526年,巴布尔攻打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Panipat,潘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洛迪)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虽然兵力远不如对手,但巴贝尔装备了火绳枪,还有一支强大的炮兵,700门当时欧洲和土耳其的新式重炮。千炮齐发,罗迪的战象吓得掉头冲向己阵。结果洛迪全军溃败。这也是印度第一次出现火炮。巴贝尔乘胜拿下德里与阿格拉。他在1527年再次用猛烈密集的炮火击败拉其普特同盟,1529年又消灭了久居印度的阿富汗人联军,席卷恒河平原。
巴布尔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意为“蒙古人的帝国”。
巴布尔还未来得及巩固莫卧儿人的统治便于1530年去世。他不仅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干,而且“嗜好音乐,擅长艺术”,写的《巴贝尔自传》是突厥语文学名著,文体美丽。一般认为,突厥语文学始于帖木儿时代,至巴贝尔已达百年。《巴贝尔自传》1590年译成波斯文,19世纪译成英法德文。
巴布尔从未学会印度语言,说的是莫卧儿斯坦(Mughalistan,即东察合台)的察合台语。

巴布尔的继承人是胡马雍。此时内部纷争激烈。外部各异己力量伺机反扑。拉其普特人遍布北印度,古查特地区反复无常,强大的阿富汗首领们是最强悍的对手,他们盘踞在比哈尔和孟加拉。1540年胡马雍被南比哈尔地区的阿富汗人首领舍尔沙打败。胡马雍落荒而逃过了15年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舍尔沙自立为王,建立苏尔王朝,短暂地恢复了阿富汗人在北印度的统治。舍尔沙15年的统治时期很短,但是却十分重要。他压服了孟加拉的叛乱,并把它分成19个小行政单位;征服瓜廖尔;打败了最强的拉其普特人领袖马尔德夫。在短短5年之内,几乎整个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舍尔沙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征服者,也是一位杰出的行政组织者,他进行了一系列对后世颇有启发的改革。阿克巴帝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政策中,处处有舍尔沙改革的影子。
舍尔沙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举行土地清丈以确定税额,国家直接向佃户征税;并进行了关税改革,减少繁杂的税种;他大力建路,最长的一条长三千多英里,从东孟加拉直至印度河。他管治下治安良好。
在舍尔沙于1545年死后,苏尔王朝立即内乱。胡马雍得到波斯国王塔马斯普一世的支持卷土重来,首先攻占坎大哈和喀布尔,1555年反攻印度,收复德里和阿格拉。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17 15:37:47 +0800 CST  
(95)
1556年13岁的阿克巴接替突然死去的胡马雍。苏尔王朝因为智勇双全的喜穆将军而复兴。西穆率军打败莫卧儿守军,夺回德里和亚格拉,准备与阿克巴一决胜负。
1556年11月5日,双方的决战在古战场班尼帕特展开,即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西穆率领的印度教军队大败,莫卧儿军又一次夺取德里和阿格拉。
阿克巴在十分激烈的权力争斗中逐渐长大。1562年5月,阿克巴完全掌握实权,他是1556-1605年在位。
此时,阿克巴实际控制的地方仅仅是西北印度的一部分和恒河中游地区,约占全印面积的七分之一。西北的喀布尔处于半独立,北方的喜马拉雅山各邦及克什米尔等地完全处于独立状态。东边的孟加拉、比哈尔与奥利萨由一个阿富汗王子统治。西边的信德、土尔坦早已摆脱了帝国的统治。古查拉特、马尔瓦的统治者各自为政,不承认德里的号令。德干地区五大邦国相互争斗。半岛南端的酋长们大多是印度教王公,与北方已长久没有交往了。葡萄牙人已悄悄潜入西海岸,占领了果阿和弟乌。
阿克巴一生四出征战,经过40年努力,最终平定了北印度和中印度。拉其普特人是北印度的一支强大力量,阿克巴对他们采用心战。他尽力拉拢,因此许多拉其普特部族归顺了德里政权,并心悦诚服为阿克巴南征北战。对顽抗的拉其普特人,阿克巴无情剿灭。对同为伊斯兰教的异己,只要不听从意旨,阿克巴毫不留情,一一征服。1573年征服富庶的古查拉特,打通阿拉伯海的港口。
阿克巴1574年开始了对孟加拉的征服,1576年7月占领整个孟加拉。
西北边境十分复杂,但在战略上经济上及文化上都十分重要。阿克巴以严厉征战与和平宽容相结合,较好处理这一棘手问题。
喀布尔由阿克巴兄弟哈基姆任省督,实际上是独立统治者。1580年他试探性进兵旁遮普,阿克巴率大军击败他。但以宽容态度,令其宣誓效忠后,又把阿富汗交给他管理。1585年,哈基姆去世,喀布尔正式并入莫卧儿帝国。
坎大哈是西部边境重要的国际商业中心,亚洲各地货物大多在此集散,又是战略要地。赫拉特以北无天然屏障,对莫卧儿帝国来说,那里是必不可少的第一防线。
阿克巴首先清剿乌兹别克人,接着打败尤素夫扎人。1586年,阿克巴打败了克什米尔的苏丹及王子,将其并入莫卧儿帝国版图。1591年,征服信德。1595年占领了俾路支斯坦。此时,坎大哈波斯米尔扎正遭受家族内部纷争,阿克巴利用时机,威迫和利诱齐下,兵不血刃受降了坎大哈。
巩固了中印度和北印度,1591年,他派使者到德干各苏丹的朝廷,胁迫他们臣服于德里,但收效甚微。阿克巴诉诸武力,把帝国的版图第一次扩展到印度南方。1599年莫卧儿大军南征,一路于1600年征服阿马德纳伽尔;阿克巴亲自攻打坎德什地区。阿克巴把新征服的德干地区分为三个省,1601年班师回朝。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17 15:38:39 +0800 CST  
(96)
7.2政治和文化
阿克巴时代的印度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莫卧儿帝国幅员辽阔,统治集团是外来民族,风俗习惯与当地宗教和文化有很大差异。双方屡有冲突。阿克巴建立了一个带有浓烈军事性质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换言之,那是波斯-阿拉伯政治制度与印度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一个有效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
皇帝是国家元首、行政首脑、军队最高统帅、主要立法者、司法的最高审判官,也是真主在世间的最高代表。
中央政府位于德里,主要设置四大部:田赋部、军事部、作坊管理部、宗教事务及司法部。田赋是莫卧儿帝国最大的收入来源。1582年阿克巴大胆启用印度人托达马尔担任税务和财政大臣。自德里苏丹以来,主管田赋的官员都由穆斯林担任。正是托达马尔进行了中世纪印度唯一一次田赋改革。他借鉴舍尔沙未尽的改革措施,制定了田税的标准制度。其实施的次序是:1.土地测量2.土地分类3.确定税率。田赋改革十分成功,至阿克巴去世时,印度已经相当富裕。据印度史专家的研究,16世纪印度农村的生活比英国农村稍好。16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万历年间,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大约都是1亿。
军事部门在莫卧儿帝国政府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政府的官僚机构就是按照军事方式编制的。军官和政府官僚主要是由西北外族组成,官阶的定位分为三十三等级。军官的任命、升降等都由皇帝掌控。军事长官同时管理民政。薪俸有的是现金支付,也有以土地税收代替。官职和薪俸土地不能世袭,被皇帝收回。
作坊管理部门日益重要,这与当时城市繁荣,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相适应。不仅对城市的企业、商业进行管理,而且还是外贸机构,管理印度与欧亚各国大量的贸易活动。当时印度的城市很繁荣富庶。
宗教事务及司法部在四大部门最为重要。司法最显著的特点是穆斯林与印度教的诉讼各有宗教所处理。在农村,村落组织与印度教制度仍然存在,城市里,涉及印度教徒的诉讼,也都依据印度教的习惯法。穆斯林法庭遵循古兰经。重大案件由皇帝定夺。
阿克巴坚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他把全国分为15个省,各省均设省督管理,以税务官牵制,并派遣密探。各省行政机构是中央政府的缩影。印度教徒也被允许担任政府官员。
阿克巴尽力拉拢拉其普特人的头领们,虽然这些人以印度教保护者自居。阿克巴统治后期,多数拉其普特人头领都接受了莫卧儿帝国的曼沙达尔即官位。莫卧儿骑兵三分之一是印度教徒。
据统计,阿克巴时代,中央政府的官员70%来自印度以外,剩下30%中,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各占一半。
对异教的宽容是阿克巴的显著特点,他一反前代穆斯林王朝暴力统治的做法,改为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亲善的政策。以建立广泛的政治基础。阿克巴连续娶了几个印度教女子,用联姻方式,尽力调和两者之间的感情。阿克巴对印度教徒采取一系列宽容的政策。印度教偶像崇拜,因此以前的苏丹规定印度教徒要交纳进香税。阿克巴取消印度教徒的香客税,不久甚至取消了所有非穆斯林的人头税。允许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传教。隆重庆祝伊斯兰和印度教的节日。同时他坚决取缔印度教的一些陋习,如禁止“萨蒂”即寡妇殉节、童婚、近亲婚配、杀婴等,允许寡妇再嫁。他下令废除战俘作为奴隶的传统。
在印度教徒人口占多数的国度里,要为莫卧儿帝国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宗教是一个棘手问题。阿克巴在几名助手,尤其是阿布法齐的协助下,开始了宗教改革。他企图倡导一种融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改革。
1579年6月,阿克巴宣布自己对于一切宗教事务有最高裁判权。接着阿克巴致力于一种新的宗教,将各教教义融为一炉。实质是圣王教团,阿克巴是圣王教团的先知。
阿克巴可说是一个天才。他不习文墨,是个文盲。但有浓厚的求知欲、惊人的记忆力和敏锐的理解力。尊重知识、尊重学者,支持文化事业。爱好音乐,鼓励支持兴建风格各异的美丽建筑。
波斯语是宫廷语言。阿克巴成立一个翻译部门,把梵文、阿拉伯文、突厥文和希腊文的名著译为波斯语。二大史诗就是在这时翻译的。他提倡不同民族风格的绘画和建筑融合,促进了波斯-印度艺术的形成
前有阿育王,后又阿克巴,印度民众如是评价。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18 11:28:28 +0800 CST  
(97)
7.3 17世纪的印度
17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关键时期,中国是明清之交,欧洲是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印度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它向南扩展,几乎一统南亚半岛。1605年后,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是三位皇帝,查罕杰(贾汉吉尔)、沙*贾汉和奥朗则布。三人都是父子相传。1707,奥朗则布死后,重现王位争夺,加上西方势力进入,莫卧儿王朝已日薄西山。
阿克巴去世前传位给儿子查罕杰。1605年,查罕杰即位。查罕杰对艳女努尔*贾汗一往情深,计娶立后,沉醉以终,数十年未曾移情。努尔*贾汗原名米赫鲁*妮莎,是波斯移民,其父携妻投奔阿克巴,在赴印途中于坎大哈生下她。查罕杰喜求安逸,从1613年后,实际执政的是皇后努尔贾汗,专政达14年之久,期间帝党与后党争斗不断。1627年,查罕杰崩,寡后庐墓相守18年而死。
查罕杰因袭阿克巴政策,文治武功无足称道。外交方面,英国、荷兰、葡萄牙都已涉足印度,查罕杰加强与英国接触,利用英荷势力抗拒葡萄牙。内政方面,后党崛起,出兵仅是镇压反叛,没有扩展莫卧儿帝国的版图。
查罕杰在西北与波斯的争斗中,遭受了严重挫折。波斯王沙阿拔斯1621年,利用莫卧儿帝国内部骚乱,攻占了坎大哈。查罕杰为夺回坎大哈,派他儿子沙贾汗远征。沙贾汗担心后党利用他不在首都,危及他继承王位的权力,按兵不动,远征夭折了。以后,沙贾汗不堪后党压力,起兵反叛,开始了三年内战。战败请求饶恕。查罕杰宽恕了他。
马哈巴特汗在平定沙*贾汗的叛乱中,立下大功,却遭到努尔贾汗的猜忌。马哈巴特汗被逼反叛,俘虏了皇帝。皇后武力营救失败,自投叛营。努尔贾汗计骗叛将,终于逃脱。这回轮到马哈巴特汗逃跑了。他最后投靠了宿敌沙贾汗。
1627年查罕杰去世。查罕杰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赞助艺术、文学,热爱大自然。他是个画家,回忆录《查罕杰的尊威》显示出很高的文学造诣。
沙贾汗时来运转,率兵出发与后党一争天下。经历一番王位争夺后,沙贾汗即位。王位初定,一度升平。沙贾汗在德干地区继续传统的扩张政策,主要对手是前辈们尚未征服的阿马德纳加尔、高康达和比贾普尔。1633年,他轻易将阿马德纳加尔并入莫卧儿帝国。1636年,高康达和比贾普尔承认莫卧儿皇帝对两国的宗主权。沙贾汗班师回朝,留下18岁的奥朗则布任德干地区的副王。
由于兄长达拉苏克敌视他,奥朗则布执政并非顺风顺水。奥朗则布知难而退,愤然辞职。作为古查拉特的总督,远征坎大哈,无功而返。
1653年初,奥朗则布因与达拉苏克敌对,不能长留朝廷,第二次南下德干任副王。这一次他决心摧毁高康达和比贾普尔的独立。对其多次征讨。虽得胜但未能将其灭亡。
沙贾汗统治时期遭受的最大挫折在于自然灾害和西北边境内外的几次战争。
1630-1632年,德干和古查拉特地区连续三年发生大旱。饥民易儿而食,遗尸遍地,疫病流行,仅德干高原就有几千万人丧生。
作为西北商贸中枢的坎大哈一直是波斯与莫卧儿争夺的重镇。坎大哈原属波斯,1629年被莫卧儿夺得,1649年2月被波斯攻占。1649年5月、1652年及1653年莫卧儿三次远征企图夺回坎大哈。但火器不及波斯,莫卧儿死伤众多,屡次败北。结果是莫卧儿帝国永远失去了坎大哈。
沙贾汗的另一个梦想是夺回巴贝尔在中亚细亚的旧领地,通往撒马尔罕的巴尔克和巴达克山两地。但1646、1647年两次远征没有得到一寸土地,白白地劳民伤财。
沙贾汗执政时期,最大的灾难是晚年四个儿子争夺王位的战争。众兄弟中奥朗则布能力最强,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并有卓越的外交和军事才能。
1657年,沙贾汗重病,兄弟间的残杀迅即开始。正在兄弟争位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垂死的沙贾汗竟然恢复健康。但他对残杀局面已经无法控制,只能坐观其变。奥朗则布打垮他的兄弟,占领了亚格拉。他将沙贾汗囚禁,未予任何优待。1666年1月22日,沙贾汗在凄凉中死去,终年74岁,死后葬于泰姬陵。
1612年沙*贾汗娶波斯美人为妃,尊号玛泰姬*玛哈尔。1631年爱妃去世,沙*贾汗历时22年修建了泰姬陵作为爱妃的陵墓。
沙贾汗与父亲查罕杰相似,两人在军政方面均无建树,取得王位都是从兄弟亲人中残杀争到的,晚年都遭遇儿子的背叛,忧郁而死。两人对王后的专情如出一辙。由于泰姬陵,沙贾汗对爱姬的钟情流传更广。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19 12:13:41 +0800 CST  
(98)
1658年7月21日,奥朗则布在亚格拉即位,1659年6月,在全印平定后又举行盛大的等级典礼。他50年的统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658-1681)以北方为中心,第二阶段(1682-1707)重心移向德干。
平定边境是奥朗则布初期要解决的大问题,帝国东北部,1661年孟加拉总督米尔朱姆拉制止了阿豪马人的骚扰。阿豪马人属蒙古血统,原居上缅甸,13世纪时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后不断向西扩展并印度化了。继任总督沙伊斯坦汗,严惩了葡萄牙海盗,从阿拉干国王手中攻占了吉大港及孟加拉湾的桑德维普岛。然而,此后阿豪马人卷土重来,战争持续不断。
在骚乱不已的西北边境,彪悍的阿富汗人不停地劫掠,莫卧儿连年作战,几经努力才基本稳定局势。对阿富汗人的战争对帝国的利益有深远影响,战争加重了帝国的财政负担,对政治和军事的伤害更大。首先,征讨拉其普特人时不能雇佣阿富汗人作战了,其次,将帝国精锐从德干抽调到西北,致使以西瓦吉为首的马拉塔人活跃,抢遍了整个德干高原。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禁止印度教徒坐轿、骑马和携带武器。禁止庆祝印度教的节日。放任强迫改宗。奥朗则布还排斥什叶派穆斯林。
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干的伊斯兰教强国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除了次大陆极南端和马拉塔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
奥朗则布领土拓展的锋芒直指南方,1681年奥朗则布率军亲征,南下德干,帝国统治中心也趋向南移。1685年吞并比贾普尔、1687年灭亡高康达。
拉其普特人曾是莫卧儿人的盟友,但奥朗则布改变了对拉其普特的政策。莫卧儿人征服印度的过程中,阿富汗人和拉其普特人是他们的左膀右臂,常在征伐阿富汗人时利用拉其普特人,反之亦然。奥朗则布同时与两者交恶,使他的军队失去最好的补充来源。
奥朗则布的势力在1689年达到顶点,北印度和印度半岛都归入帝国版图。但奥朗则布的鼎盛时期没有维持长久,留守德里的朝廷逐渐失去控制,敌手从四方崛起,奥朗则布只能暂时打败他们,无法永久征服他们。首当其冲的仍是马拉塔人。
马拉塔人迅速恢复元气,实行无休止的民族抵抗。他们以游击战、突袭战的方式打击帝国军队。“从孟加拉到马德拉斯,横扫印度半岛,像风一样不可捉摸。”马拉塔人无休止的战争把皇帝拖得精疲力竭。1705年奥朗则布不得不收缩兵力,1707年他满怀惆怅病死于南印度。
奥朗则布的一生显现出十分强烈的个人印记。首先他是一名狂热偏执的宗教信徒,以建立正统逊尼派伊斯兰教王国为己任。他压制印度教,毁坏其神庙改建清真寺。其次,勤勉、认真、忠于职守。生活简朴、严谨。极少鼓励艺术和文学,甚至尝试废除音乐和酿酒。对于对手冷酷无情。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20 16:56:06 +0800 CST  
(99)
7.4 民族变迁
*锡克教、锡克人
锡克人从小到大,成为一支强悍的力量。锡克人不是一个人种或民族的概念,而是得名于锡克教,是锡克教徒的集合概念。锡克梵文原意为门徒或学生,信徒自称是门徒,由此得名。
锡克教创建者那纳克(1469-1538),是迦比尔的追随者,迦比尔(Kabir,卡比尔、格比尔)主张宗教改革,希望伊斯兰教、印度教合一。那纳克思想还深受伊斯兰神秘主义影响。他主张信仰唯一的真神,提倡两派和解、批判种姓制度。同时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反对祭祀礼仪和偶像崇拜。
锡克教的基本教义有五,崇拜一神;真挚的友爱;追求真理;不贪婪或知足;节欲。起初,锡克教是互助自给的团体,主要成员是受压迫、需互助的城镇小商人和手工业者。1550年后,发展壮大,在农村中迅速盛大,人数大增。锡克教以西北五河地区为根据地,以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则为中心。阿克巴在位时,全力推行圣王教团,意图伊斯兰教、印度教合一,所以对锡克教并不压制,反而一再支持。阿克巴还把阿姆利则的一片土地赐给锡克教第四代古鲁。第五代古鲁阿尔琼编纂了锡克教第一部圣书《阿迪格兰特》,也称《元经》。
1606年,阿克巴去世,查罕杰镇压锡克人。此后,锡克人开始武装自己,形成一个军事化的宗教集团,割地自立。奥朗则布是一个偏执的逊尼派信徒,更不能容忍锡克教。锡克教集聚西北一隅,并且锡克人不采取攻势,因此得以割据西北,建立自己政权,进入军事封建阶段。直至1849年,在英国人的炮火下才丧失了自治政权。
现在锡克教徒约有一千二百万,吃苦耐劳、精于机械操作。
*马拉塔人
17世纪中,马拉塔人在德干西北崛起,成为一个异教政权。剿灭这股力量也是奥朗则布南下的目的之一。奥朗则布南下后,再未返回北方,马拉塔人的强大和不屈不挠正是主因之一。
马拉塔原本是地区名称,群山交汇,是德干高原最高的区域。以蒲那为中心,方圆数万平方公里,易守难攻,山民彪悍,习惯于出山当雇佣军。
马拉塔人在其领袖西瓦吉带领下与莫卧儿争斗三四十年。西瓦吉1680年死后,马拉塔人终于在1689年被奥朗则布制服。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21 12:23:13 +0800 CST  
(100)
7.4 后奥朗则布时期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帝国衰落加速。中央内讧不断,地方各行自治,境外势力不断入侵。仅过了20年,庞大的帝国分崩离析,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18世纪50年代,莫卧儿王朝只能控制德里、亚格拉一带了。
王朝内部,王子们一代代地重复上演争夺王位的自相残杀。宫廷贵族们同样明争暗斗,分为两大派,在印度长久定居的或原籍印度的穆斯林,称印度穆斯林派。外来的贵族统称莫卧儿人,根据他们的原籍又可分为两派,来自中亚属逊尼派的贵族,形成土兰派,来自伊朗什叶派的信徒,称为伊朗派。贵族们常施展阴谋废立皇帝。
18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独立与半独立的地方政权不断涌现,割据局面逐步形成,较强大的有孟加拉、奥德、海德拉巴以及马拉塔人、锡克人等。孟加拉、奥德和海德拉巴自立,后在18世纪中叶被英国控制。马拉塔人军力膨胀四处征战掠地。军事领袖世袭自己的领地,变成半独立的王公。1760年末,马拉塔人在第三次班尼帕特战争中,与侵入的阿富汗人激烈厮杀。结果马拉塔联军全军覆没,永远失去原有的强势。
锡克人与莫卧儿一百年(1606-1707年)殊死搏斗,越战越强。他们与印度教分手,自立一族。他们不屈不挠地坚持建国进程,1767年前后控制了旁遮普全境,锡克教国家基本成型。以后形成多股势力的神权政治军事封建割据。
外族入侵加剧了莫卧儿帝国的解体,入侵的势力主要有三,波斯王纳迪尔沙,阿富汗王国阿卜达利以及英国和法国为首的西方力量。
纳迪尔沙是突厥后人,原是占山为王的强盗。1722年,阿富汗人开始在波斯统治,阿富汗人被驱逐后,纳迪尔沙成了波斯的实际统治者。1736年,正式成为波斯王。1738年纳迪尔沙率波斯大军进军印度,在卡纳尔打破印度军。1739年,纳迪尔沙进入德里,逗留二月,纵兵洗劫。经此次洗劫莫卧儿帝国一蹶不振。
1747年,纳迪尔沙遭暗杀,其手下阿富汗军官阿卜达利先后征服坎大哈、喀布尔和白沙瓦等地,将阿富汗建成一个独立王国。以后十多年里,阿富汗多次入侵印度,占领旁遮普、克什米尔等地,并多次打到德里。阿富汗人的入侵客观上对印度历史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1.严重阻碍了马拉塔人势力的蔓延。1760年末,阿卜达利与占领德里的马拉塔人发生冲突,引发了第三次班尼帕特战争。阿富汗人火炮更强,训练有素,军纪和机动能力更强。马拉塔联军全军覆没。经此一战,马拉塔人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称雄印度。
2.锡克人利用莫卧儿衰落、马拉塔大败、阿富汗人也力量削弱的时机,顽强战斗,迫使阿富汗认输,1767年至少在旁遮普取得独立。
3.阿富汗与印度彻底分离。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22 12:13:48 +0800 CST  
(101)
7.5 莫卧儿的经济状况
莫卧儿的印度经济常被描述为黄金时代。16世纪末,阿克巴统治超过一亿人,而同时期英国伊丽莎白只有300万子民。直至17世纪中期,印度仍然很繁荣。宗教、文学、音乐和绘画繁盛一时。阿格拉、德里、拉合尔和法特普兴建了壮丽的宫殿和清真寺。印度不但是农业大国,也是手工业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但在18世纪急剧减弱,可能还比不上欧洲整体。印度都市很大,如阿克巴年代的阿格拉有70多万人,而伦敦只有20万。统治阶级的奢华远远超过欧洲王室贵族,为供应皇家宫廷而生产的奢华物品让欧洲难望其项背。可这是以残酷剥削来达到的。土地税几乎是生产总额的三分之一,君主和贵族的岁入估计是全国收入的15%-20%——按欧洲标准是非常严苛的税赋。平民百姓极度臣服,非常贫穷,受种姓制度的严酷压迫。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22 12:15:32 +0800 CST  
(102)
7.6 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笈多时期以后,印度传统的本土文化已失去活力,明显的停滞下来。种姓规则更加严厉堕落。12、13世纪过后,阿拉伯文明也越过顶峰走上衰落停顿的下坡路。印度与西亚、欧洲曾有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个时候也陷于停顿隔绝。只是在南印度,14、15世纪还有不少人从波斯、欧洲来到这里。
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是广博精深、高度发达却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但它们在南亚地区共存并互相影响、融为一体。
莫卧儿初期,伊斯兰教和印度教激烈冲撞,政府因而采取打击印度教的政策。捣毁大量印度教神庙,有些改建为清真寺。此后,政权稳固,矛盾缓和。穆斯林统治者不再把自己作为外来者,而是把印度看做祖国来治理,实施宗教宽容。两种宗教和文化共处互相渗透。
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社会低层则是印度教。莫卧儿的皇帝都是有文学修养的,推进伊斯兰文化的发展。阿拉伯语是宗教语言,而波斯语是宫廷、政府、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可是占印度穆斯林压倒多数的本地改宗大众,他们的语言却不容易改变。北印度的穆斯林大众流行乌尔都语文,而一般民众依然使用本土语言文字。
这个时期,印度教文化在民间依然根基牢固。受官府驱压,也是为摆脱种姓束缚,大批下层印度教徒改宗伊斯兰。文化冲突也产生新的文化现象,如锡克教、乌尔都语文。
*印度教:
印度教哲学更趋保守。只是固守传统,对古典文献繁琐考证、注释,没有独创。吠檀多已占主导地位。更强调印度教的一体性,各教派趋于融合。《六派哲学集成》《全哲学纲要》等书试图证明,吠檀多最高级,其他派别也有其地位。
地方语言兴起,梵文经典大量翻译和改写成地方文字并普及各地。如《薄伽梵歌》的马拉提语解说,《罗摩衍那》以印地语改写的《罗摩功行录》、泰米尔文版的《罗摩衍那》等。
莫卧儿时期“虔信运动”复活。它否定婆罗门祭祀的作用,主张无论什么人,通过直接的虔信就可获得救赎。是带民主性质的改革。孟加拉的柴檀尼亚(1485-1533)反对僧侣仪式,提倡对神的爱和虔诚。马哈拉施特拉的纳德瓦(15世纪初)以马提拉语批评偶像崇拜,宣扬神爱。北印度的瓦拉巴(1473-1531)认为灵魂、物质和最高精神完全同一,由此肯定世俗生活,将印度教世俗化。这一派僧侣结婚生子。罗摩南陀(1360-1450)公开反对种姓理论,其弟子有许多低种姓和贱民。而在南印度,11世纪虔信运动衰落后,12世纪出现“林迦雅特”派,以湿婆为偶像,崇拜男根。反对婆罗门和吠陀权威,鼓励寡妇改嫁,否定种姓制度,反对早婚。林迦崇拜源自印度河文明时候,一直在民间盛行。但此时才成为有组织的完备宗教体系。
*伊斯兰苏菲派的传播:
7、8世纪,苏菲派形成,提倡克己、守贫、苦行和禁欲,主要在下层穷苦百姓中流行。8世纪中发展成神秘主义,基本宗旨是通过神秘主义的直觉体验来证悟真主、以各种行动表达对真主的爱,最终“与真主合一”。
11世纪以后,伊斯兰苏菲派传入西北印度,在13世纪进入北印度并广泛传播。印度本来就盛行神秘主义,正好是苏菲派的土壤。苏菲派的“与真主合一”和印度教“梵我合一”、强调直觉、苦行等很接近。苏菲派“人人平等”也有很多吸引力。苏菲派也吸收了印度的一些习俗,如在修炼中唱歌跳舞来激发灵感等。
苏菲派缓解了印度教和伊斯兰的冲突,对印度语言文化的融合、对虔信改革都有积极作用。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23 15:41:55 +0800 CST  
(103)
*冲突与共存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有很大不同。对宇宙起源和本质有不同看法。印度教是多神教,注重偶像崇拜,伊斯兰强调真主的唯一性,是一神教,反对偶像。救赎观不同,印度教寻求解脱,或与神的合一;伊斯兰教认为拯救来自先知穆罕默德的启示。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穆斯林相信末日审判。伊斯兰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人类平等。
印度教以宽容、和平为主,伊斯兰积极、刚健、好战。穆斯林神权政治、政教合一,印度教没有这类概念。两派的法律、典籍、历法等也完全不同。
为对抗伊斯兰教,印度教更保守,强化种姓意识,更严格限制与非印度教徒的通婚和交往。如婆罗门著作家马塔瓦(14世纪)、孟加拉的库卢卡等作家。虔信运动的复兴也是一种抵抗的行动。
共存和融合也同时发生。印度历史上的统治者大都实行宗教宽容,允许各派共处。有些帝国皇帝还会企图创立包容各教的“超级宗教”。阿克巴大帝也创建了一个宗教,但影响不大。
两大教也有互相渗透。印度教徒往往整个地区或行业皈依伊斯兰。这些印度穆斯林也就把原有的种姓结构、习俗和信仰完封不动地带过去,种姓制度就自然地进入伊斯兰教了。伊斯兰本来反对偶像崇拜,但有些印度穆斯林崇拜圣者的墓。穆斯林学者大量翻译学习梵文经典,吸取了吠檀多和瑜伽的概念。
各地的穆斯林君主实际都鼓励印度教-伊斯兰文化共同发展。穆斯林国王同样支持婆罗门和修建印度教神庙。他们推动地方文字发展,把经典翻译为地方语言。有些穆斯林使用地方文字书写创作。
一些印度教学者接受伊斯兰一个造物主观念,鼓动印度教哲学向单一主体转变。中古后期的新虔信运动中,有些大师接受伊斯兰的民主、平等观念,其信众既有印度教徒也有穆斯林。如格比尔(1440-1518)坚持一神(罗摩),既批评印度教祭祀仪式,也批评伊斯兰的祈祷和斋戒,认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有共同的上帝”。虔信是唯一的救赎手段。
15、16世纪印度教的改革家,如罗摩难陀、卡比尔、古鲁那纳克(1469-1539年)都谴责种姓、谴责多神论和偶像崇拜,反对各种祭祀仪式,宣扬社会和谐亲善,主张各宗教的神都有同一性。
在宗教融合中,有二个教派流行一时。一个是印度教的“巴克提”运动。《薄伽梵歌》中指出获得解脱有三条道路:巴克提(bhakti)指对人格神的崇拜,印度教的主要派别都有自己的解释;阇那(jnana),意为哲学探索和羯磨(karma 业、行为)。到中世纪,巴克提成为印度教的中心教义。伊斯兰时期的巴克提运动不重祭祀形式,强调个人虔诚念唱,与农村喜歌善舞合拍。另一个派别是伊斯兰苏菲派。它对逊尼和什叶派持中立,不热衷政治,宽容。
*生活习俗:
印度教以农为本,风俗习惯等均与农村生活有关,伊斯兰注重贸易,所作所为以商业生活为基准;印度教崇拜牛,食猪肉,穆斯林喜食牛羊肉;印度教徒入寺院朝拜,热闹得很,穆斯林遵守五功,安静肃穆,等等。不过双方之间不存在宗教意识引发的敌意。
伊斯兰对印度城市生活的影响显然比农村更大。德里和阿格拉的生活风尚,艺术和工艺、礼仪、服装饮食等受到广为效仿。有些习惯流传到现代的上层社会。服装主要受气候决定,印度各地不论宗教信仰都穿本地特色的衣物。
在农村,穆斯林几乎全是本土改宗者,传统的观念和社会结构保存不变,甚至种姓偏见、对妇女的压迫、宗教仪式和偶像崇拜也甚少改变,成为各教群众的共同习俗。
穆斯林幽禁妇女的深闺(purdah)习惯也影响到部分印度教徒,伊斯兰时期童婚和妇女地位更加恶化,妇女集体火焚和殉夫更常见。
伊斯兰尽管强调人类平等,但和佛教一样无法打破种姓。穆斯林被看成一个单独的种姓,正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不可能通婚和共餐。印度穆斯林与其他国家的穆斯林有不同,实际上存在各种社会种姓和等级的不平等。虽然不禁止通婚,但极少发生。
伊斯兰教谴责神职人员,但印度穆斯林却有这一阶层。本土穆斯林还对宗教艺术和典礼更感兴趣。常常崇拜圣地、圣者和他们的陵墓,包括各种地方、种族的不同偶像。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24 16:28:49 +0800 CST  

楼主:俗人无语

字数:118530

发表时间:2018-12-05 00:53:5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4 23:23:50 +0800 CST

评论数:2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