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地缘历史和文化

(62)
*第三时期:公元4、5世纪至12世纪的繁荣期。
4世纪后,受希腊天文学巨大影响进入繁荣期。笈多时期华氏城和优禅尼城是天文数学中心。
对天体运动有相当深入理解。认识到大地是球体,绕自身轴心转动。对日月食做了正确的解释。天文计算成绩惊人,相当准确地计算了月球的直径、两极的位置及主要星辰的位置与运行。还解释了引力的理论。
6世纪前出现了一批天文学著作。首先是五悉昙多(Siddhanta),是历数全书或天文学手册,在伐罗诃*密希罗(Varaha*mihara彘zhi日,6世纪)的《五悉昙多论》(《五大历书汇编》)中总结出来。《五悉昙多论》对太阳的有些学理受希腊影响。彘日的著作还有《大简编》。以及最早的星象学作品《广集》,也是受希腊影响。
《苏利耶悉昙多》(《苏利耶历数书》)创作于5世纪左右,经不断修改补充,流传至今。有500首颂诗。书中计算行星位置的正弦表是印度古代科学最卓越的成就之一。书中还提出宇宙以极大的时间单位周期循环的理论。对春分点的摆动幅度计算比托勒密更精确。猜测天体运动的动力是宇宙风。《苏利耶悉昙多》的内容流传到邻近国家。
6世纪是古典天文学的高峰。出现一批杰出的天文学家。圣使(Aryabhatta,阿利耶毗陀,又称圣使第一),476-550年,印度首屈一指的学者。他的著作499年的《圣使集》(《阿利耶毗陀论》)是天文和数学的重要著作,创立了以数学为基础的真正科学的新天文学。《圣使集》讲述日月五星及日食月食计算方法。一年365.35天。还介绍算术运算、三角和圆的面积算法、椎体、球体体积、乘方、平方根、立方根、三角函数和圆周率计算等。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正确的公式,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正矢函数,他算出的π为3.1416。圣使是印度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为了在正确的时刻祭神,准确预报日月食事关重大。圣使正确解释了日食,可准确计算和预测日月食。稍后6世纪的彘日解释了月食的成因,破除了“罗睺”和“计都”吞吐日月造成日月食的谬误说法。
圣使大胆提出日心说,认为地球是圆的,绕地轴旋转,且按自己的轨道绕日运转。圣使的日心说对印度国内外未产生多大影响,他的地球自转论是孤立的,后来没有著作提及。
圣使还有另一部作品《圣使历数书》,提出地球引力的概念,重力吸引物体到地面。
6世纪的梵藏(婆罗门笈多598年-)是卓越的天文学数学家,古典天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婆罗门悉昙多》(628年)将天文学知识系统化,详细讨论了行星的平均运动、平均位置,时间的测定、日月食及行星和恒星的会合等。他的数据精确超越前人。梵藏的两部著作很快译为阿拉伯文,后来又译成欧洲文字。
到这时,印度对天文学的贡献包括:地球和行星绕日运动的太阳系;二十八星宿;岁差及岁差率的测定;太阳太阴历;行星运动的平均率;天文历;日月地和行星都是球体;计算行星的平均距离;地球自转;行星互相吸引;测量日的位置、地的纬度和时间等。
巴斯伽罗阿贾利(Bhaskaracharya,作明第二,1114-1185)是古代印度最后一位重要的天文及数学家,曾为乌贾因天文台负责人。1150年作明第二的《顶上珠手册》是古代印度最后一部天文及数学重要著作,完整叙述了已有学理,但鲜有新创见。他第一次证明了大地是圆球体,靠引力悬于空中。大地以引力吸引万物。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观测仪器:印度人在观测仪器方面不是发明家。使用的天文观测仪器大都是外来的。沿用古代的仪器如日晷、浑天仪和水钟等。还使用了星盘。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7 09:57:26 +0800 CST  
(63)
*印度数学:
数学是同天文学一起发展的,也首先是为宗教服务。早期的数学材料与天文知识一道以诗歌形式混杂在宗教经典里,难以把握其内容。数学著作大都同时也是天文学著作。印度人对数字有特别的感觉,使用大得难以想象的数字。
印度数学保持了以计算为中心的实用化的东方特征,偏重算术和代数。几何较为薄弱,主要是计算各种立体的体积。他们通常也是只给出问题和答案,简要讲解计算方法,不会去证明算法的正确性。
印度科学受外来影响较多,除希腊外,也可能受中国影响。
印度的数学成就主要有:5-7世纪的三角学;7世纪和12世纪的不定方程(包括佩尔方程),以及中世纪的代数学和组合学。
【数制】
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位制,但是早期还没有位值法。
吠陀经已使用二进制和十进制,出现无限和零的概念。
表示数字1-9的符号至迟在阿育王(公元前3世纪)就有了。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用空一格来表示。后来有了零的符号,写作“.”。在9世纪确定0的写法和完整的运算法则。零的概念与梵学的虚无一致,表示真正的平衡,性质不同的形式的总和。公元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剌子密(Al Khwarizmi)采用了这些数字符号,并在一二个世纪后传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13世纪已为欧洲数学家接受。在传入中国的九执历里也有数字符号运算的介绍。
十进制位值法(印度数字体系)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9世纪为阿拉伯的花拉子密采纳;300年后,巴斯的阿德拉德(Adelard of Bath)把阿拉伯文著作译成拉丁文,又把印度-阿拉伯数字传到了欧洲。斐波那契在1202年的《算经》里把印度数字介绍给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记数法”。
在阿拉伯人统治东地中海各地的期间,印度数学和医学的影响就和得自希腊和罗马的学术混合起来,然后取道西班牙和君士坦丁堡,重新进入西欧各学派中。
【】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7 09:58:25 +0800 CST  
(64)
印度古典数学可分二个时期:吠陀时期(前10世纪—前3世纪)和悉檀多时期(5世纪—12世纪)
*吠陀时期(前10世纪—前3世纪)
《吠陀》里有一类叫《准绳经》(《祭坛经》)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数学著作,讲述祭坛修筑的书,成书时间未明,跨度为公元前5至前4世纪(或公元前8世纪—前2世纪的)。有8部流传至今。其中包含有一些几何和建筑的计算问题,包括直角、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准确丈量、矩形以及作图法等知识。这部书表明,他们那时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归纳出一些几何定理。并使用圆周率π为3.09。还用分数表示的2的开方根,并且有一次、二次方程。古印度人在天文计算的时候已经运用了三角形,每一部天文著作都有正弦表。古代对三角的认识大都来自希腊。18世纪斋普尔王公才第一次把阿拉伯文的欧氏几何译成梵语。

《准绳经》的勾股定理早于毕达哥拉斯,也多次出现了几何证明方法。奇怪的是,《准绳经》的几何成果,后来好像是完全被忽略了,几何学没有多少发展。
而在算术和代数,印度人成绩很大。自古就有默算(心算)和用手指的指算。数学的论述同天文一样,以婆罗门经典的诗歌形式表达。例如:“一群蜜蜂,有五分之一停在一支Kadamba花上;三分之一停在Silindhra花上,两个数目只差的三倍飞到Kutaja花上,余下一只蜜蜂在空中飞舞。试问蜜蜂有多少只?”
印度人和中国人一样,处理无理数和负数似乎没有困难。计算了2和3 的平方根。也了解勾股关系。分数的表示方法也是印度人的发明。算术已掌握加减乘除、平方立方、平方根与立方根的解法,“分数”和“零”的概念。
数学有比例和利息的计算,多元方程式和高次方程。
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毗坛摩诃悉昙多》是印度最早的三角学著作,也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石刻有了数字的位置制和‘0’的符号。
笈多时期及随后几个世纪是数学的顶峰。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8 11:47:08 +0800 CST  
(65)
*悉檀多时期(5世纪—12世纪)
这一时期是数学繁荣时期。著名数学人物有梵藏(Brahmagupta,婆罗门笈多,约589~660)、大雄(9世纪)、室利驮罗(999~?)和作明(1114~?)。
公元49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共有66条,包括了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在几何及代数都有突破。如求解三角形、圆形面积、角锥体和球体体积的方法;求解平方根、立方根和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等方法。
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正确的公式,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正矢函数,他的三角函数表很精确,他算出的π为3.1416。他的圆周率公式是:“100+4,乘以8,加上62,000。这是直径20,000的圆周长近似量数。”祖冲之(429-500年)的圆周率是3.1415926。二人都比希腊人精确,领先世界千余年。后来印度人又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9位。

大约5世纪出现第一张正弦表。7世纪婆罗摩笈多的二部天文学著作有丰富的数学内容。给出所谓佩尔方程AX^2+1=Y的一种特殊解法,研究了数列求和的方法。9世纪马哈维拉《计算方法纲要》是第一部独立于天文学的数学专著。给出一般性的组合公式和椭圆周长公式。该书很多问题与解决方法与《九章算书》相同或相近。

7世纪的作明(Baskara,婆什伽罗,作明第一),他的著作有《圣使论注》、《大作明论》《小作明论》。
梵藏著作《梵天辨明录》(婆罗门历数书),在数学上贡献很大,甚至影响到阿拉伯。梵藏约于628年写成了《梵明满悉檀多》,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进负数概念的人,他还提出正负数的运算方法。有关等差级数、二次方程,包括线性和二次方程的解法,他发现二次方程完全解法,等等。梵藏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所认识,但他却错误地认为零除零还是等于零的结论。他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规则,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梵藏还给出了ax+by=0的整数解和处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数列末项以及数列之和的正确公式。
在几何学方面,梵藏有以四边形之边长求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即 S=√(s-a)(s-b)(s-c)(s-c) (√为根号下的意思),S为四边形面积,a b c d为各边边长。他还论证了多种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及求体积等的多种定理和计算方法。梵藏的许多问题与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相同,也有人认为他曾受中国影响。
大雄(即摩诃毗罗?)继续了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计算精华》。他认识到零乘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零,不过他又错误地认为以零除一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
大雄对分数的研究也很有意义,他认识到以一个分数除另外一个分数,等于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相乘。
9世纪的摩诃毗罗著《算法精义》(850年),有所创新。他提出以下复杂的计算命题。他似乎对趣味算法情有独钟。他能解一些特殊的高次方程如4四次方程的两个正整数跟,一些特殊的四元一次联立方程组的整比例解。尤其重要的是,他在印度第一个提出椭圆形面积计算方法。
现存的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有《算法概要》一书,据说他还有一部专论二次方程的著作。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这一时期,数学上成就最大的要数作明(bhaskala ii,作明第二,1114-1185年,即巴斯迦罗*阿阇梨)。他的著作,1150年的《历数精粹》(《历数全书头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作明制订了排列和组合的规则,发现分数式。
作明第二规定了负数的乘法规则,如负负得正、正负得负,而且实际上开了代数符号的先河。开始以字母表示未知数,近似现代代数的做法。
作明第二对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他继续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问题,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他还指出,无限大除以任何数其商都是无穷大。  他还明确地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是没有意义的。
作明第二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他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数解的问题。
如下列方程:  6x+2x=y, 5x-100x=y。
他还给出圆周率的两个数值,即π=3927/1250=3.1416和π=22/7=3.1429,并且指出前一数值较为准确。
作明第二设计了计算球面面积的求和方法,被认为相当于微积分的雏形。
自作明第二之后,古印度数学科学的发展便趋缓慢,没有更多引人注目的东西了。
十二世纪的婆什迦罗(Bhaskara)是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和数学家。他的研究包括平面图形的计算、立体几何、不定方程和组合问题。9世纪摩柯吠罗(Mahavira)讨论了零,认为用零除任何数,结果都是零。而婆什迦罗认为,用零除任何数,结果都是无限大。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8 11:48:20 +0800 CST  
(66)
*医学和生物学:
古印度河流域就注重卫生和医学。治病采用草药以及矿物质和动物器官,还有仪式、符咒和巫术。
古代医学的四位权威是:阿特里耶(公元前6世纪),妙闻(公元前6世纪-公元4世纪之间)、阇罗伽(公元1-2世纪)和婆拜他(公元600年)。这个时期的经文(本集)都没有系统叙述医学科学,只是限于收集已知的事实。它们是编辑的手稿,不是学者个人著作。在吠陀和佛教时代医学进步较快,而到中世纪便停滞不前了。
医学是吠陀学问的一种,《阿闼婆吠陀》已有许多医学材料。不过医学和巫术还是混为一体。医学经典有《阿柔吠陀》(公元前一世纪)、《妙闻集》(公元前后)《阇罗迦集》(公元2世纪)等。
公元2世纪以后开始瑜伽修炼。伟大的医学著作《阿育吠陀》(Ayurveda)是在公元前6世纪整理成文字的,内容据说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包含复杂的医学和生理学理论。
吠陀时代对植物形态和动物有广泛的了解。吠陀里有不少人体的术语,相信对人体结构有研究。
公元前后有一位外科医师苏士鲁塔(Susruta 妙闻?)在塔克萨息拉(Taksasila)即咀义始罗(Taxila)授徒。他的著作似乎是有历史证据的,因为有一个梵文本流传下来了。虽然这个梵文本的年代是无法确定的,但出入也不超过一百年。书中描写了一些手术,如割治白内障、疝气的手术;一百多种外科器械;还有一些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的论述,并且记下了七百余种药草。他主张打破婆罗门的禁忌,通过尸体解剖来了解人体。他的诊断方法是看、触、听,类似中医“四诊”。
释迦把他的体系建立在博爱、知识和尊重理性和真理的基础上;仁慈的医术同佛教是一致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医学有较大发展,出现如耆婆(Jivaka)那样的名医。印度医学的源头据说是释迦牟尼时代的阿特利亚。
稍后著名医生有贵霜时期的阇罗伽(Caraka,遮罗伽,1-2世纪),据说他是迦腻色伽的御医。《阇罗伽本集》是古印度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使用至今。库车佛塔遗址有不少引自《遮罗迦本集》的内容。库车文献的年代是公元350年左右。《遮罗迦本集》说明,印度医学在公元初期发展的成熟阶段。他认为,患病是由于体液失衡。体液除了风、痰、胆汁之外还有血液。
《阇罗伽本集》已摆脱巫术,以观察和经验为依据。遮罗伽研究了很多种植物和动物。认为人体通过吃喝吸收环境物质,体内的物资失衡就会致病。他的思想与中医阴阳平衡很相似。
《遮罗迦本集》被译为波斯文,800年左右译成阿拉伯文。
4世纪的妙闻是外科鼻祖。精通外科,还擅长妇科等专科。印度的外科可算先进。很早就知道白内障手术。妙闻叙述了许多外科手术:疝、剖腹产等,以及多种外科器具:解剖刀、柳叶刀、锯、剪、针、钩、镊子、注射器等。用熏蒸消毒。采用颠茄、大麻等麻醉剂。
妙闻记述了三百余例不同的外科手术,120余种手术器械。手术包括剖腹、膀胱结石切除(领先欧洲近十个世纪),开创整形外科。发明的皮瓣移植术至今仍是整形外科的基本手术。收复受损的鼻子。还采取一些麻醉手段。有人认为,印度外科手术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
妙闻重视医学实践,主张解剖尸体。古印度有火葬、水葬、天葬、土葬等多种葬制,以火葬为最受推崇。土葬不流行,更没有厚葬之俗。
妙闻列举了760中药用植物。有些是印度本地特产植物。还制作浸剂、粉剂、软膏等。把催眠作为疗法似乎起源于印度。
六、七世纪的婆竭颇多(Vagbhata,伐八他)是著名医学家,著《八支心要集》(《八支心要方本集》),讲述印度医学的基本原理、人的生理、疾病治疗等。这个《八支心要方本集》似乎有两本,分别是6世纪、8世纪成书。都声称是婆竭颇多所著。
七世纪的拉维笈多是一代名医,他的《医理精华》讲述临床医学,收集历代验方。它的编写结构为后世仿效。后来的摩陀婆迦罗著《摩陀婆医经》做了改进,成为后世印度医典的编辑标准。
550年以前的一部著作介绍了种牛痘的方法。而欧洲到18世纪才懂得种牛痘。印度人会使用麻醉剂。常把病人带到庙宇催眠即“庙宇睡眠”来治病。公元前6世纪印度医生就描述身体的详细结构,相信是从人体解剖得到知识的。
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造成食物,食物在体内由于火的作用转化成Rasa,即体液。Rasa组成人体各部分。《寿命吠陀》认为,五要素中,土和空间是没有活力的,而风、火、水以呼吸的形式在人体活动。这三者平衡就健康,失衡就生病。

约800年摩陀婆伽罗《疾病研究》为病理学的权威著作。《药物语汇》是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辞典,历经多人修订。水银在古印度是专门学科,对其医疗、化学、冶炼及炼丹等加以研究。
时劫(Kalkalpa,迦罗迦罗波,迦罗劫波)是兽医,估计生活与笈多王朝。著有《像命吠陀》,专论大象治病。
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护理牙齿的。遮罗迦主张每餐后清水漱口,以齿木刷牙。齿木也许是某些较柔韧的木质植物的制品,如藤条葛蔓、槐柳之类,但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可以咀嚼而洁齿。
阿育王曾建立诊所,笈多王朝也有免费提供医药的慈善机构。那兰陀从公元5世纪到12世纪一直有大型的医学学校。

印度医学和希腊医学有很多类似之处.由于年代无法确定,很难说哪一个历史更悠久些,也很难查考两者互相的影响孰大孰小。对两者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希腊植物学家的《植物史》中也介绍了印度的各种植物和药草。
印度与中华医学也有相似。中医可能是先影响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到印度。莫卧儿时期,伊斯兰医学进入印度并得到传播。
印度医学有二个特点:1.缺乏哲学理论的支撑。婆罗门教“超自然主义”的观念与以直接观察为基础的医学有矛盾,鄙视医学。医学的宗教色彩浓厚,医学著作充满对神灵的赞颂。2.医生地位低下。医学从生理上否定人的差异,医生必须为不同地位的人治病。因此医生被认为不洁,受歧视。外科手术常常是理发匠去做。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29 12:17:15 +0800 CST  
(67)
*农学:
有丰富的农业知识。在吠陀及其他文献讲述施肥、灌溉、种子、蔬菜和水果的培育等,还有各种农具的记录。
没有专门的植物著作,相关知识散见于医学等书籍,涉及土壤、植物分类、病虫害治疗、作物改良等。
对于象和马了解较深入,有专著。有兽医知识,包括牛、羊、马、狗、鸡等。

*化学、冶金和炼金术:
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河流域就开采利用金、银、铜。吠陀时期广泛使用铜器。公元前2世纪的波颠阇利《金属论》说明了许多冶金和化学过程,金属盐、合金、汞齐、以及金属的开采提炼等。他发现了王水。公元前2世纪已懂得制铁。公元1世纪印度的铁和钢输出到非洲。
在医学著作里记载了许多用化学手段配制药剂的方法,如调制腐蚀剂等。也有炼丹术和炼金术。现存炼金术的重要典籍有两部,以龙树署名。密教盛行炼金术。探讨药物的性质,使用过黑色硫化物,还使用蒸馏和煅烧、提纯等。可见已有较丰富的矿石、碱等知识。
后吠陀时期,化学知识用来制药。《丹宝集论》讲述煅烧、蒸馏、蒸发、凝固,以此产生碱、酸和金属盐。
炼金术比其他文明迟得多,7世纪才传入印度,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特别沉湎其中。因而炼金术迅速发展。他们把相当多的努力花在制备减缓病痛的药物上。器皿有火炉、曲颈瓶、蒸馏器等。使用东亚式的蒸馏装置而不是阿历山大式的,大概是来自中国。

印度没有进行任何化学研究的尝试。炼铁、制陶、染色、玻璃制造、颜料生产等等,都没有理论基础。

*自然哲学与物理学:印度不存在真正的自然哲学体系。在4世纪至11世纪,耆那教徒和佛教徒把来自希腊的原子论扩展为更复杂微妙的印度原子论,其中原因引起的结果又作为原因起作用。印度人还对阿里士多德的物体保持运动的动因观点做了改进。而且在公元前一、二世纪左右,就把间断性观念推广到时间中去。
梵藏宣称:“万物皆按自然法则落到地上,因为吸引并保持万物是大地的本质”。
印度人曾探讨声音的性质,用数学计算音符和音程。也有关于重力、固体和冶铁受热膨胀等物理学知识。在鉴定宝石等有专业著作。

*印度人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几乎毫无理论建树,或许部分地是由于印度宗教的缘故。此外,对记述尘世的历史更是毫无兴趣。
约在8世纪以后,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文著从梵文翻译成阿拉伯文并西传到西方。应该注意到,印度宗教、文学艺术主要是向东方传播,而科学却主要是向西方流传。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30 11:10:16 +0800 CST  
(68)
*莫卧儿时期的科学
阿克巴时期学科分为三类:神学相关的神学、玄学、修辞逻辑等;数量相关的数学、天文、音乐等;物理、自然相关的学科。阿克巴多次下令,所有学院都要教数学。
数学:19世纪初,数学家毛拉纳*古拉姆*胡赛因用阿拉伯文写了一本数学全书《贾米亚*巴哈杜尔*罕尼》,汇集了代数、几何、天文方面的论文。
*天文学:
伊斯兰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在印度天文学仍有发展。出现新的天文著作,如《悉昙多分别指南》(1658)《星相学家的装饰》等。印度人不重视观测仪器,而穆斯林使得天文仪器大发展。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的斋普尔王公摩诃拉贾*贾伊*辛格(1686-1743)分别在德里、斋普尔、乌贾音、贝拿勒斯修建了四个天文台,以华美的石制巨大仪器著称。从传统技术的角度来看,成绩也算惊人。例如发现金星和水星本身不发光;土星不是圆球形,而是椭圆形;木星周围有四颗卫星,太阳黑子是移动的;太阳和所有小天体的轨道略呈椭圆形,等等。
然而这些仪器其实是落后于时代的,遵循了三个世纪前的传统,而欧洲已在使用望远镜得到了高得多的精度。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30 11:10:57 +0800 CST  
(69)
*手工业技术:
印度农牧业兴旺,是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的发源地。棉纺业发达。早就制陶和制备颜料。造船航海也颇有成绩。
印度的手工业颇具规模。纺织业发达,带动了化学、染色和制衣等行业。造船也是重要的部门。
笈多时期建筑技术进步很大。当时的很多石窟的设计、雕刻等很高超。笈多时期留存至今的德里铁柱几千年不生锈。站立铜佛像也是难得精品。而造船也是发达,商船远航海外。
金属雕刻历史悠久、精品层出。11世纪南印的青铜雕“舞者湿婆”是稀世珍品。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把艺术由实践升华到了理论。《工巧论》详细讨论了雕像各部分间的比例、尺寸、姿势、弯曲度、发型、装饰以及被雕塑对像的地位和品貌。《度量精义》总结建筑学的实践。

大约公元前1050年到公元前950年间开始铸铁,十六世纪前规模一直不大。据认为中世纪炼铁比欧洲先进。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时期铸造出著名的德里大铁柱,高达7米以上,重6吨以上,而且很不寻常地没有分毫锈蚀,原因至今不明。经研究,该铁柱是合金制品。
很早就开采金矿。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使用的金子大都来自印度。银、铜、铅、锌、铁等也有开采。到莫卧儿时期,钢、铁、青铜、铅、黄铜、金、银等金属广泛应用,钢铁冶炼工艺水准较高。掌握金属提纯丰富。17、18世纪印度钢出口欧洲中东并用于制造有名的大马士革刀剑。

曾制造出水轮和水钟,有些设计精巧。总体在机械方面比中国落后。
各种工艺都没有理论性的探究。种姓制度在笈多王朝更加严格。各种技术和职业技能被一个个种姓所垄断。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30 11:11:51 +0800 CST  
(70)
五、古代印度与周边的交往
5.1与西亚和地中海的交往
5.2印度与东南亚
5.3 佛教东传及中印交流
*西藏与印度

5.1与西亚和地中海的交往
在古代世界即亚欧北非大陆里,从东西方向看,中线大概是波斯、西亚吧(胡猜的),那么印度半岛的位置接近中线。而且印度三边环海,交通便利。古代印度与西亚和南欧、中亚、东南亚和东亚,都有着广泛的交流。
*古印度与西亚
远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和巴比伦就有贸易及文化交流。巴比伦发现印度产品如陶器、棉花、贝壳等。而手斧、有角的雕像等则从苏美尔运到印度河。乌木、象牙、檀香等也远销西亚。交通主要通过陆地进行,也有海上贸易。
公元前975年,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的推罗王希兰派出舰队从红海港口出发,前往迎取印度的象牙、猿和孔雀,以装饰所罗门王的宫殿和寺庙。这次航海的目的地奥非尔港,推断在西印度海岸。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印度与美索不达米亚贸易繁荣,印度生产的柚木、棉织品、金银和珠宝销往西亚。证据说明,古印度人是熟练的水手、造船者和商人。研究表明,古代印度、美索不达米亚、波斯以致东地中海的文化有某些相似之处。
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建立,希腊人和西北印度的居民都成了波斯帝国子民。印度人除与波斯交往外,还经由波斯直接与希腊人交往。波斯和希腊时期,希腊以致罗马陆续有人来到波斯,并留下珍贵的记载。波斯文化也在印度古典文化留下印迹。约公元前510年第一个希腊人访问印度,他是一个船长。其他希腊作者也留下印度的记述。亚历山大远征,使得希腊人和印度人有了直接的官方沟通。塞琉古同孔雀帝国有密切的外交来往。印度在铸币、天文学和雕刻受到希腊很大影响。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派出使团和僧侣,去托勒密的埃及、叙利亚活动、传教。孔雀帝国衰落后,西北印度出现了二百多年的希腊-印度王国。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印度硬币清楚显示希腊化的传统。印度西北流行的宝石雕刻在主题、图案和工艺都无疑是希腊化的。
塞琉古王朝和巴克特里亚(大夏)的希腊人与印度进行了广泛交往。大夏的希腊人,一边传播希腊艺术,一边吸收印度文化,并且自身最终皈依了印度宗教。希腊人与贵霜帝国的交流为公元1-4世纪犍陀罗艺术的产生和定型起了关键作用。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都没有偶像崇拜,但受健陀罗佛教肖像影响,公元二世纪开始的马土腊艺术接受健陀罗的一些手法。中古时期婆罗门-印度教和佛教都盛行神像。
南印度泰米尔,公元初就有不少的希腊保镖、技师等人来到这里谋生。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31 11:21:33 +0800 CST  
(71)
印度与希腊化的埃及、叙利亚和罗马贸易活跃。公元1世纪,一名住在埃及的希腊人根据自己沿红海、阿拉伯海航行至印度海岸的经历,写了《厄立特里亚海周游记》(《红海漫游记》),详细提供了商人、船只、贸易的货物及航海路线。如埃塞俄比亚提供非洲象牙和黄金,并且也是印度平纹细布的市场。迪奥斯考利得岛屿是一个重要的交易港,印度的商船载来稻谷、小麦、纺织品和女奴,运走龟甲。位于波斯湾南岸的一些城镇,得到印度的铜、檀香木、柚木和乌木,运往印度的有珍珠、紫色染料、纺织品、酒、枣、黄金和奴隶。位于印度河三角洲的巴尔巴里库姆是另一个非常频繁使用的港口,进口亚麻布、黄玉、珊瑚、树脂、乳香、白银、金盘和酒类,出口大量的香料、绿松石、天青石、平纹细布、丝绸、棉纱以及靛蓝。布里奇是印度西海岸最古老和最大的贸易中心,与西亚一直有着大宗贸易,进口意大利、阿拉伯和希腊生产的各种酒类,还进口铜、锡、铅、珊瑚、黄金、树脂、雄黄、锑、金银币以及各种医药软膏,出口各类香料、甘松香油等药品、蓝宝石、宝石和龟甲。在《周游记》上称作阿利卡米杜的地方,1945年考古发掘出一个相当规模的罗马人居住地,还有一个贸易站,毗邻的是一个港口,实物印证了史料。
罗马从印度进口的主要是奢侈品,如香料、胡椒、珍珠、钻石、纺织品、药材、象牙、染料和化妆品,以及诸如猿猴、鹦鹉及孔雀等玩赏动物,供给富庶的罗马人及其眷属。一世纪末,极受珍视的中国丝绸也经印度港口运去罗马。罗马卖给印度的有一些矿物、红酒、玻璃特别是彩色玻璃。然而,罗马人与印度的贸易主要用金通货来支付,在德干和南印度一再发现窖藏的罗马金币,显示了贸易的规模。普林尼曾抱怨,与印度贸易是罗马帝国国民收入的一项沉重负担,当时罗马每年有5.5亿“西斯特司”流往印度。同样有大数额的金币流入阿拉伯和中国。印度也成为中国和东南亚的商品转往西方的中间站。
红海有三个港口。公元前274年,红海和尼罗河之间建造了顺畅的陆路。霍尔莫斯港成为东方贸易的理想港口。许多印度商品及印度人经红海来到埃及。
公元45年,埃及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风航行。季风在冬天从印度洋东北吹过来,夏季从西南吹回去。了解气流之后,从苏伊士港口到印度港口只需2个月甚至四十天。商人在七月离开埃及,九月抵达印度。十一月起返航,在东北季风帮助下到亚丁,取道红海可在二月份到达阿历山大城。从罗马到亚历山大约需二周,到印度也只要4个月左右。
希腊、罗马的几本地理著作描绘了印度。印度与罗马的贸易在3世纪起减弱,5世纪罗马衰亡后大体没落了。
古印度和希腊之间可能存在文化的交流。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的宗教和哲学观点如灵魂轮回、人神结合、以及不杀生、不食肉等与印度教相似。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的新帕拉图学派与吠檀多和瑜伽学说相似。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1 11:59:50 +0800 CST  
(72)
*与阿拉伯世界的交往
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伊斯兰教以信仰、国家和文化三重角色实施统治。《可兰经》在651年接受了学者的仔细审查和修订为标准文本。它被视为神的言辞,必须不受沾污。因此《可兰经》得到异乎寻常的纯洁的保存。
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在种族同化方面创造了奇迹。阿拉伯统治者十分喜爱书籍和知识。他们在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开设大学。他们建立了许多著名的图书馆。所谓阿拉伯人彻底毁坏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传说并不可信。相反,许多其他的亚洲征服者和基督徒却大肆焚毁图书馆、档案馆和艺术品。欧洲入侵者在第一次十字军战争中烧毁了的黎波里壮丽的图书馆。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可能毁坏亚历山大图书馆,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对异教书籍——希腊和亚洲——不以为然。
阿拉伯人与印度进行着活跃的贸易活动,并将印度商品和印度学术与文化一并传播到了西方,印度的医药学和数学的十进位法也由他们传到了欧洲,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阿拉伯人是伟大的旅行者和世界商人。他们利用政治霸权控制了东方西方交流的水陆通道。阿拉伯船只在地中海、印度洋和更远的太平洋活动频繁。印度与阿拉伯海和红海的通道也被阿拉伯人掌握。巴格达商人进口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大象和老虎、红宝石、檀香木和椰子。起初从印度进口棉花,后来在波斯东部栽培。货物从巴格达发往西班牙进入西欧。陆路连接非洲,远至俄罗斯和北欧。7-11世纪的大量阿拉伯钱币在伏尔加、瑞典甚至英国被发现。
8世纪中叶,印度《五卷书》被穆斯林译成阿拉伯文《卡利来和笛姆乃》。众多阿拉伯旅行家去到印度并留下文字记录。
公元50年至800年是印度科学突出的时期。一些印度科学著作被阿拉伯译成阿拉伯文。比鲁尼(937-1048年)和花刺字密(-850年)熟悉印度思想和语言。比鲁尼曾在印度广泛旅行,学习梵文。他翻译了一些哲学著作,写了印度修辞学和历史的书。他还把阿拉伯文本的希腊著作译成梵文。
4世纪彘日的《太阳手册》第一次提到三角正弦。白塔尼(877-918)把印度人圣使的几何学包含的正弦和正切介绍到阿拉伯。十进制和数字零同样进入阿拉伯。发撒里(771年)翻译梵藏的《手册》,译本被带到巴格达。花刺子密奠定阿拉伯天文学和高等数学的基础。他使用了印度、希腊、巴比伦的资料。他的算术以十进制和印度数字为基础。花刺子密以印度历表修正托勒密历表,并建立自己的历表。到了12世纪花拉子密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并影响欧洲。阿拉伯作家肯迪也在《印度计算法》里介绍印度体系。
阿拉伯帝国初期建立了几个天文台,包括伊朗军迪沙普尔天文台。13世纪旭烈兀汗建立阿塞拜疆马加大天文台,以巨大的设备而闻名。突厥征服者在15世纪建立撒马尔罕天文台。17世纪,尽管受传统的反对,印度天文学家还是开始介绍阿拉伯和西方的思想。
大概在6、7世纪,印度医生曼格(摩尼格亚)等人在巴格达医院工作,把不少梵文医学作品译成波斯文、巴列维文或阿拉伯文。阿拉伯医学家、化学家拉齐(865-925年)提出了阿拉伯原子论,明显是接受了印度原子理论。阿拉伯毒理学与印度毒理学《阇罗伽本集》相似。
印度有丰富的故事。《五卷书》《本生经》等有很多寓言,大多是动物寓言。寓言和故事,还有神话、史诗在境外流传广泛。《五卷书》的成书,估计是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之间。到6世纪,它的许多故事已流传西亚、中亚,并被译成几种文字。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2 12:06:36 +0800 CST  
(73)
*印度与中亚:
印度与西方——西亚、欧洲和非洲的交流是贸易和商业支配的,而对东方——中亚、东亚和东南亚主要是文化的传播。公元前1世纪中,大夏或粟特已盛行佛教。而在中亚其他各国,拜火教及类似信仰还有相当势力,两种文化曾发生碰撞和交流。贵霜帝国是多种文化汇合中心。它在南亚和中亚的政治势力,使得佛教从里海海岸、中亚细亚大草原到西域之间的游牧民族的广为流传。到玄奘时代,印度文化和佛教在中亚仍然一直留存着。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2 12:07:25 +0800 CST  
(74)
5.2印度与东南亚
除了越南北方和菲律宾的绝大部分以外,古代东南亚其他地区都受到印度文化影响。
东南亚东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几乎涵盖了东南亚所有的半岛地区和海岛地区,属马来人文化,是东南亚印度化之前的状况,时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100年。
公元前5世纪印度教已在中印半岛流传。公元前后,上座部佛教传到今柬埔寨等地。3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又从印度和中国传播到这里。
东南亚半岛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是“林邑”和“扶南”,是马来人政权,时约公元100年。前者位于今越南中部靠海地区,后者的中心在今柬埔寨南部。
“林邑”(占婆)信奉婆罗门和佛教。扶南接受印度教文化,使用梵文为官方文字。同时传入的还有神像,既有大乘佛教的佛像,也有印度教湿婆派的神像。
自早期的林邑、扶南的马来人政权后,进入东南亚半岛建国立业的主要有四种人,他们是孟高棉人、缅人、泰人和越人。孟高棉人来源两说:来自印度,或从中国云南、西藏迁徙去,但在社会文化上则基本是印度化。以后孟人与高棉人分道扬镳,孟人入缅甸南部,高棉人入扶南。缅甸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印度教了。
7世纪初高棉人建立真腊。《新唐书・南蛮传》:“真腊,一曰吉蔑,本扶南属国也,贞观初并扶南有之。”真腊盛行本土化的“真腊佛教”,是印度教混合佛教。真腊王朝802年结束。后为吴哥时期,至1431年遭受泰人毁灭性打击后,高棉人向东南迁至金边附近。中国从唐朝至明朝都称其为真腊。吴哥王朝的开创者是查耶・跋摩二世(802—850在位),“跋摩”为梵文,是帝王贵族的称号。查耶宣称自己的王统是太阳系和太阴系合一。吴哥王朝先是大乘佛教加印度教,12世纪中叶转变为小乘(上座部)佛教,并延续至今。王朝另两名较为重要的国王是塞耶・跋摩二世(1113—1150在位)和查耶・跋摩七世(1181—1218在位),前者是吴哥窟的建造者,后者修建了吴哥通城。
吴哥窟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建筑上刻有浮雕,数量比婆罗浮屠多一些,更为精细。婆罗浮屠是纯大乘佛教,吴哥是大乘佛教为主,加上印度教及原始宗教;婆罗浮屠的浮雕反映生活较多,吴哥的浮雕讲述王者、神、蛇王较多。
缅人属藏语系人,也有说是羌人的一支,5世纪入缅甸,后进入依洛瓦底江中游转弯处的皎施谷地,849年在皎施西北建城,成立蒲甘王朝,期间接受了小乘佛教。阿奴律陀(1044—1077)一统中、下缅甸,以梵文为拼音创立缅文。其小儿子江喜陀(1084—1112)保护了大量移入缅甸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他还在蒲甘城中兴建了小乘佛教寺庙阿难陀寺,今日缅甸以“万塔之国”闻名于世,最早的塔即建于阿难陀寺。现代缅甸人80%以上是佛教徒,也有少数印度教徒。
掸人尾随元朝大军三征缅甸(1277—1287)而南下,蒲甘王朝被元军摧毁,掸人取而代之,占领了皎施地区。后来掸人主要的一支进入泰国至安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王朝,主要有四:1238年建立速古台王朝,1290年建清迈王朝,1350年建阿瑜陀王朝,1353年建南掌王朝(今老挝的前身)。一般来说自1238年起,掸人留在缅甸的仍称掸族,进入泰国的称暹罗人或泰人或傣人,进入老挝的称寮族。泰人在移动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小乘佛教。
公元前3世纪左右,印度教和佛教已进入今日泰国的土著居民。5世纪这里被扶南王朝控制,盛行印度教和佛教。13世纪中期泰族的素可泰王朝支持佛教。1932年以后,上座部佛教定为泰国国教。

马来半岛在公元前就有许多泰米尔移民。公元初出现了几个印度化王国。15世纪前这里的土著信奉印度教和佛教。15世纪初马六甲的马来王朝逐步改宗伊斯兰教。不过社会各方面仍然有强烈的印度文化色彩。英国统治时期大量招募泰米尔劳工到马来半岛,与以前的泰米尔移民后裔一道组成泰米尔人。他们信奉印度教。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3 14:50:37 +0800 CST  
@俗人无语 2019-06-10 18:27:10
(20)
【讨论】印中比较:文明形成期
俗人觉得,古文明是有生命力的,也就是具有生命周期,会经历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巅峰期)和停滞衰落期的不同阶段的演进。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抽象的规律,具体情况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
印度历史的主流文明是以婆罗门-印度教为核心的文明,这个文明并非古印度河文明的传承进化,它是独立演化的。印度文明的萌芽期,应当是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前后,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后......
-----------------------------
@教导总队 2019-09-02 15:04:49
楼主,商朝和你说的完全不同,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祭祀进行的。中国文明独立产生说没有充分证据。商人的马拉战车、小麦都是从西亚传入的,说明上古从西亚到东亚经过中亚的道路是通畅的。时间上西亚文明6000年前产生,花2000多年传播到东亚也很正常。东亚又不是美洲和澳洲隔着大海。
----------------------------
马拉车和小麦,以及一些人说的其他证据,都只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文明的发展总会互相影响,总会吸收外来的文化,但这根本不能推翻中华文明本土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独立发展的文明,它的根、它的树干、核心是土生土长的。
对于商文明来说,基本标准还是三条,马拉车和小麦都不是决定性的。商人也是在华夏土地生活的族群,没有证据表明,它是从草原地带迁移过来的。对于商文明来说,马拉车也说不上是决定性的,而且马拉车传入中原的时间也可能很早,比商代更早。至于小麦,中国古代主要食粮是粟。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3 15:41:04 +0800 CST  
@ 教导总队
中国商文明也是来自西亚,甲骨文和商朝国家一开始就是个非常成熟的体系。
-----------------------------------------------------------
没有证据。商的历史从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约五百多年。也说不上是“一开始就非常成熟”。商文明与二河、印度河文明相差甚远,甲骨文也是与二河的楔形文字差很远。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3 15:53:59 +0800 CST  
(75)
海岛部分文明的起步稍晚,是受中国和印度的商业交往而发展起来的。它最早的发展中心在苏门答腊东北,显然与控制马六甲海峡有关。古老的王国,如3-6世纪的古泰王国(加里曼丹)、4-6世纪爪哇的多罗摩和钶陵都是印度人所建。遗留的碑文使用梵文,刻有笈多时期的印度教神像。
海岛部分真正强盛的早期国家是室利佛逝(约650—1300),它包括苏门答腊大部、马来半岛一部分、爪哇西部、婆罗洲西部及其周围的海域。国名源于梵文。室利佛逝盛行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10世纪末,室利佛逝与南印度的朱罗争夺海道控制权,11世纪初被打败,首都沦陷,逐渐衰弱。
夏连特拉,位于爪哇岛中部,王朝名称也出于梵文,“夏连”意为“王”,“特拉”为“山”,即“山王”,盛行大乘佛教。尽管它存世仅一百年左右(约750—850),但给世界留下了婆罗浮屠这一宝贵财富。而同时,《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译成爪哇文字,成为印尼最早的散文著作。
爪哇东部是一系列政权更迭,但与印度的交往从未间断。马打兰约900年建国,艾尔朗加在位时(1019—1049)开发了巴厘岛,印度教传入,历尽岁月至今较为完好保存,其“纯度”甚至超过印度本土,故称为“印度教博物馆”。 耗时数十年在巴兰巴南建造的湿婆神庙群,是东南亚最大的神庙群。
在东爪哇主要是印度教和佛教的混合宗教。马打兰之后的谏义里王朝(1049—1222)和新柯沙里王朝(1222—1292),与印度、中国、欧洲都有贸易往来,主要是香料贸易。满者伯夷(1293—1520)建国后,在14世纪上半叶,依仿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组织,进行了改革,如按照《摩奴法典》制订法律等。
13世纪末伊斯兰教进入马来群岛,14世纪中已压倒印度教和佛教。

东南亚与印度的商业交流活跃。在苏门答腊、克拉地峡、下缅甸、阿拉干地区等,都曾存在着印度移民的小型集居地。尽管它们不是以政权的形式存在,但却是印度文化一个个传播中心和仿效样板。语言文字、宗教文化乃至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传染给了当地人并为他们作出示范。也有一些印度扩张者去东南亚冒险,有些人获得了成功,这自然有利于印度文化的传播。一些传教者,他们旅行至东南亚地区潜心传教。许多王朝的称谓、国王的名字或自觉或自然地取自印度式的命名,有些甚至将其王室源流上溯到印度,室利佛逝、阿瑜陀王朝等莫不如是。除少数地区外,梵文成为古代东南亚广泛使用的文字;自公元2至3世纪开始,梵文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南亚各国的官方文字。

东南亚地区在印度化以前,本土文化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决非原先所认为的“处于石器时代”。 半岛地区的缅人、骠人、越人、掸人及分流后的泰人、寮族等,基本上是从中国的西藏、云南、东南沿海等地迁徙过去的,但他们进入半岛地区后,除了越南北方外,大都直接或间接(向孟人学习)印度化了。
传入东南亚的印度文化来自印度不同地域,北印度、南印度、东印度及泰米尔半岛与东南亚都有直接的接触,而且,既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也有印度教及其诸多教派。因此不管从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看,印度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

印度古代文明确实对东南亚地区形成强力冲击并发挥很大影响,但这种冲击和影响不是印度文化的全盘移植,更不是印度开拓殖民地的结果,而是印度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结合,是东南亚地区印度化。
例如,婆罗浮屠的浮雕借鉴了印度文化和传统,但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却是当地的。婆罗浮屠和吴哥窟借鉴了印度崇尚天上之圣的寺塔的造型,但它们却是颂扬地上至尊的国王的陵墓,并且是人间与天上的结合,是神王合一。又如东爪哇马打兰国王艾尔朗加规范了古马来语,借助梵语为拼音进行表达和书写,形成当地的语文,后来发展成今日印度尼西亚的加韦文。事实上,半岛地区在8世纪以后,海岛地区在11世纪时,都先后完成了本地文字的创建。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4 16:24:03 +0800 CST  
(76)
*印度与斯里兰卡
公元前5世纪,一些亚利安人移民斯里兰卡,与土著的维达人融合,形成僧伽罗族。印度教也同时来到。公元前3世纪起,信仰印度教的泰米尔人向斯里兰卡北部迁移,主要聚居北部和东部。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派其子摩晒陀到岛上传播佛教,受到欢迎。到公元4-5世纪,形成三个派别,并行发展。
现今斯里兰卡居民67%信佛教,大部分是住在南部的僧伽罗族人。信印度教的16%,主要是北部的泰米尔人。
印度文化发生本土化。在岛上,印度教徒也实行种姓制度,但与印度大不相同。种姓以职业、土地数量和所作区域划分。婆罗门种姓人数不多,也没有什么政治经济权力。占统治地位的是瓦拉拉种姓(即土地占有者),其次是卡拉亚尔种姓和穆库亚尔种姓。最底层的不可接触者很多,约占人口1/4。
在现代,不可接触阶层成立自己的组织“湿婆传道会”、“全锡兰少数泰米尔人大会”“全锡兰印度教大会”等。1949年成立的联邦党是印度教徒的政党,领导层都是高级种姓,却反对种姓制度。改宗佛教的泰米尔人也建立了“泰米尔佛教徒联合会”。
僧伽罗人信佛,但也实行种姓制度。17-18世纪,他们形成一套与印度完全不同的种姓体系。最高的是“瞿维种姓”即农民。他们在人数、经济和政治都占很大优势。而手工业阶层则按职业作为种姓名称,如汉纳利(裁缝种姓)、杜罗伐(酿酒者)等。婆罗门下降到附属,而刹帝利基本消失。
*马尔代夫 居民主要是穆斯林,也有许多印度移民的印度教徒,印度教文化影响很大。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4 16:24:34 +0800 CST  
(77)
5.3 佛教东传及中印交流:
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到长安。自此,中原王朝真正知晓西域和印度。而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国与印度已有间接来往。印度迈索尔发现公元前138年的中国钱币。印度的古籍《摩诃婆罗多》《摩奴法论》等曾提到中国“Chinasthana”。
汉朝在西域建立统治,南匈奴降汉,天山山麓通行无阻,西域物产,甚至印度、波斯、罗马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内地。公元初的几个世纪,中印双方贸易似已有一定规模。中国丝绸和后来的瓷器很受欢迎。
陆路可以经阿富汗、中亚进入天山北,与丝绸之路汇合;或翻越帕米尔(葱岭)下喀什、或经克什米尔、西藏、南疆;南路走阿萨姆、上缅甸至云南。7世纪之后,还可以从尼泊尔爬上西藏。
海路,从印度东西海岸的港口都可以到交趾、广州联通中原。海路也是充满危险的。法显回国,花了14天到锡兰,90天到爪哇,随后遭暴风雨迷失航向,漂流82天才抵达山东。
双方政治和军事也有直接接触。班勇随父亲班超镇守西域,写成《西域记》。班超运用各种手段,降服罗布泊西南诸国,打败了贵霜7万军队,阻止了月氏扩张。

*佛教东传
随着道路的熟悉和通畅,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通过印度僧侣和西域僧人的大量东来,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内地。
在新疆的发掘找到大批佛教及摩尼教等书籍。以阿育王时代佉卢文字母的俗语书写的2世纪文献,有些刻在木头上,有些刻在桦木皮或棕榈叶,其他刻写在皮革上。4世纪的资料是从笈多传过来的婆罗谜文字书写的。也找到刻在竹简、写在丝绸上,到后来写在纸上的汉文记载。
月氏自敦煌西迁,建立贵霜帝国,使中印交流更通畅了。迦腻色迦王时期,大乘佛教广为传播,致使中亚和西域佛教化,从而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铺平了道路。

佛教来到中原的时间,有记载是西汉(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更具体记载是东汉公元67年,“白马驮经”,两位印度名僧来到洛阳,译经传道。翌年建洛阳白马寺。公元148年安息(帕提亚)僧安世高到达洛阳,在白马寺开始组织佛经翻译,大批翻译佛经,并向中国僧人传授梵文。
印度高僧纷纷来华,如摄摩腾(公元1世纪)、鸠摩罗什(5世纪)、舍那掘多(5世纪)、菩提达摩(6世纪)等。把大量佛经译成中文。曾有大批天竺僧和天竺家庭在洛阳居住。不少珍贵的印度教梵文原典,在印度早已失传,而中文文本却保留完整,为印度哲学提供了宝贵资料。
而中国也掀起了始于曹魏、终于南宋末年近七百年之久的中国求法僧的西游取经运动。
公元260年,朱士行毅然西行,求取《大品般若经》原典,成为有记载的西行求法第一人。后来他在于阗取得真经,由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护送回洛阳,而自己最终以80高龄客死于阗。以后从东晋到唐代中期,去印度的求法僧“相望于道”,多达数百人,有名可查者有170余人,平安归国的约40多人,其中包括法显、玄奘、义净、宋云等。这些人留下了游记,成为弥足珍贵的印度史料。而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三部: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
玄奘居功至伟,开创了佛典汉译史上的一个新时代。这一代译经者汉文娴熟、通晓梵语,因此汉译佛典的文与质俱佳。玄奘以后的著名译经者还有义净、实叉难陀、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人,北宋译经大师中四名印度法僧功不可没,他们是法贤、法天、师护、法护,这些人前赴后继,硕果累累。
来华的印度僧人,虽然单独或与中国学者合作,大量翻译佛经,却没有兴趣记录自己的观察,没有一个留下自己的经历和印象的记载。来华印度僧最出名的当属三位:鸠摩罗什、真谛和菩提达摩。有名的还有竺法兰、迦叶摩腾、安世高、达摩罗刹(竺法护)、法护(昙无忏)等人。唐朝来华的有波颇、菩提留支等。720年到广州的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在中国传播密教。唐晚期中国和印度的政治都有些混乱,两国僧侣的交流逐渐停顿。宋朝973年法天来到中国,是中印交流的尾声了。
唐中叶后,大多数去印度的僧人都走海路。晚唐以后去印度的中国人就很少了。这时中国的佛典已经完备,几乎所有重要的梵文佛典都已译成汉文。宋初(960-1270年)初去印度的中国香客还有一些,但影响有限。11世纪后中印的接触实际停止。

南北朝时候,北方王朝支持佛教,佛教艺术惊人发展。北方流行小乘教派,南方则大乘更流行。中华文化发达,佛教大量翻译、以汉语传教,并开始适应本土。到7、8世纪隋唐佛教达到鼎盛,并基本本土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八大宗派,以禅宗和净土宗影响较大。宋以后佛教逐渐衰微,宋明力学主导思想领域。佛教走上儒释道合流。
南宋期间,佛教进一步向东北和蒙古散布。西夏王朝则把大批佛经翻译为西夏文。蒙古帝国宗教宽容,喇嘛教在蒙古取得稳固的统治地位。宋、元时期印度的佛教和古典文明先后衰落。佛教衰落以后,中印直接的接触基本停止。中国佛教已经脱离了印度而独立存在。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5 11:10:55 +0800 CST  
(78)
中国人的观念和佛教思想其实有相当差异。也许是由于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不算好,中国人不得不努力同自然力量斗争,这使得他们极其注重实际和纪律,没有留下多少时间去思考。中国人的信仰是对祖先和自然力崇拜的简单信仰,对天的信仰,有善恶报应的模糊观念。没有复杂发达的宗教体系。而佛教丰富多彩,如羯磨、灵魂转世、世界是幻,尘世享乐是精神升华的障碍、独身禁欲、施舍、怜悯、爱及众生(人和动物)等等。
中国社会热爱家庭,佛教倡苦行、独身个人拯救。中国人关注建立好的社会,印度人思考终极实在。
这种差异既会引起文化的矛盾,也会引起文化的融合。佛教正好填补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空缺。
民族性格也不同。中国人不喜欢将性格分解到不同部分,印度有高度发达的心理分析科学。中国人倾向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有限的,以一生寿命、辈分或政治年代来计算时间。而印度人把时空看成无限的,关心宇宙的时期而不是世俗生活的时间单位。
在佛教东传以来,中国曾发生多次的反佛活动,人们出于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去反对佛教。但最后佛教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佛教亦适应中国情况作出了适度改变。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5 11:14:25 +0800 CST  


笈多王朝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9-05 11:27:14 +0800 CST  

楼主:俗人无语

字数:118530

发表时间:2018-12-05 00:53:5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4 23:23:50 +0800 CST

评论数:2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