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地缘历史和文化

@耿家强1 2019-07-11 07:19:34
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多谢耿老师。有空会继续。谢谢。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7-12 17:02:27 +0800 CST  
(31)
3.6 古典早期的社会和文化
*奴隶制度
印度古代存在奴隶制。在孔雀王朝时期也有奴隶。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存在买卖奴隶、出卖儿童、亲属的现象。一般来说,雅利安人不允许成为奴隶,也不可买卖自己的孩子和亲属。奴隶也有一些人身权利,地位高于贱民。一般不从事下贱的工作,也不应受到殴打。还可以通过缴纳赎金等方式获得自由。奴隶的主要工作可能是家务。
看来,大多数底层百姓是村社里的小自耕农和城乡手工业者。
*种姓的演变:公元前1000年至前600年,种姓制度初成;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后300年,种姓制度发生变化。城镇工商业大量涌现,社会分工细化,尤其世袭工商职业集团增多。四大种姓下出现“阇提”即“亚种姓”,大概而论是每一种姓有若干亚种姓包含在内。如吠舍种姓辖有若干“阇提”,某一“阇提”是世袭木匠家族组成,另一“阇提”是纺织世家,等等。同时,许多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变成“旃陀罗”即“贱民”或“不可接触者”。一开始,非雅利安人中有一族称“旃陀罗”,后扩大为贱民的总称。
雅利安人的部落或农村公社长期存在。村社基本都有整套的四大种姓,后来还有多个亚种姓。村社与种姓紧密结合,构成社会的基层的行政单位。村社土地公有,也是国家田赋税收的单位。
从希腊人的第一手观察来看,对印度社会阶层有不大相同的看法。农民平时不服兵役,但战争时期也要参加作战。武士是职业军人,和平时期则过着悠闲的生活。住帐篷的牧人放牧牛羊、四处游荡。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成书的《摩奴法论》专门谈到种姓问题。根据分析,经过逾千年的变迁,原来是白种的婆罗门刹帝利,肤色可能已经变深了。难以从肤色分辨种姓。各种姓从事的职业也变得多样、混杂。婆罗门所写的各种法论是否反映真实也是一大疑问。从史料来看,古代种姓也不是很严格,婆罗门种地、吠舍当兵当官都是常见的。种姓间杂婚现象也很多,这是亚种姓的一个来源。
*女性地位:大多数人一夫一妻,也可以一夫多妻。较早时期妇女处境还不算太糟。在一定条件下男女都可以主动离婚。寡妇可以再嫁。结婚年龄较早,有说男16岁,女12岁的。但已经有买卖妇女和“萨蒂”(sati,寡妇殉葬)。《摩奴法论》的要求则严厉很多,妇女没有人身自由,寡妇不得改嫁。
*文学艺术
孔雀王朝前后,《考底利耶政事论》写成,据估计是3世纪左右婆罗门学者编篡而成。帕檀贾利著《大疏》是对《帕尼尼文法》的注释,也是重要的梵文语法书。
在孔雀王朝前后的时期,印度的文学是散布在婆罗门教著作、二大史诗和佛教的各种书籍里,其中包含大量的各色各样故事,有很多实际上与宗教没有什么关系。
自印度河文化之后,长达二千年,印度没有发现重要的建筑遗址和艺术品。孔雀王朝时期,石头(砂岩之类)制作的石柱和雕像普遍出现并保存至今。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达到空前的高度。艺术是明显受到波斯希腊的影响。鹿野苑的萨尔纳特石柱最著名,可谓精美绝伦。建筑宏大辉煌。华氏城的宫殿城楼等城市建设壮丽无比。700年后,法显于公元405-407年在华氏城居住,十分繁华,“城中王宫殿,皆使鬼神作”、但玄奘去时已是一片废墟了。呾叉始罗学术和艺术繁荣,拥有最具声名的大学,尤其是医科学校声誉卓著。
阿育王修建了许多高耸的佛塔(stupa)。此后印度出现许多的石窟。阿育王的石柱千年不朽。药叉和药叉女雕像优美动人。
舞蹈、歌唱和管弦乐在大的节庆集会上受欢迎。掷骰子(touzi,即色子shaizi)仍然盛行。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5 12:10:13 +0800 CST  
32)
【讨论】阿育王与秦始皇:促成统一的文化因素
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的阿育王形式上统一印度,秦始皇统一中国。阿育王
(公元前268-公元前232年在位)与秦始皇(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时间接近,并且采取了一些相同的措施。例如皇权至上、中央集权、设置行政区域、委派官员、常备军等。阿育王试图统一文字,而秦朝书同文。不同的是,阿育王推行宗教,秦始皇焚书坑儒。然而印度很快回复长久的分裂,而中国则持续了大一统的传统。
中印不同历史道路,地缘是根本性的,而文化的差异无疑也是重要因素。宗教主导的文化缺乏统一的意识和动力。婆罗门本质是不问世事的,统一的愿望来自军政阶层和商业阶层,可是他们没有独立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人类的文化史,起初文化都是在僧侣手里,后来世俗知识阶层脱离僧侣,世俗的文化也出现了。中国没有宗教,在世界史上也算一个异类了。文化由前宗教的“巫”走向王公贵族,到战国时期活跃的“士”当为平民知识份子。士的观念客观上推动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秦汉以后儒家独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而在印度,整个古代和中古历史都没有独立于僧侣之外的文化阶层和世俗文化。从这个视觉来看,印度的历史和文化要比中国更为早熟,也更缺乏进化的内在力量。
古希腊的知识人士,基本是都是世俗的贵族或平民,他们的著作也没有浓厚的宗教气味。这和中国有些相似。
哲学的演化与文化阶层一致。从宗教哲学(神学)分化出自然哲学,再从自然哲学分化出近代科学。希腊的自然哲学比中国发达,已经含有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因素。至于印度的自然哲学始终依附于宗教典籍。在古代思潮最活跃的阶段,印度出现佛教、耆那教和其他各种教派,它们都是宗教。中国诸子百家大体是以安邦治国、社会民生为中心;宇宙循环演化、前世后生之类,实在没有闲心过问。虽然有些自然哲学观念,却并非关注的焦点。中国哲学与中国特色的“天人感应”、社会哲学纠缠过深。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6 12:11:46 +0800 CST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7 11:52:43 +0800 CST  
(33)
3.7.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
公元前183年孔雀王朝灭亡,摩揭陀的力量退缩回它本来居有的地区,印度回复分裂和混乱。
西北印度和北印度卷入了中亚的骚乱中,外来民族再一次与本土民族激烈冲撞,在这舞台上活跃一番的主要有巽伽王朝、甘华王朝以及后来从西北涌入的外族,如波斯人、希腊人、塞人、月氏人等。中印度成为北方和南方联系的桥梁,在这广阔天地中一显身手的有羯陵伽、萨塔瓦哈那、伐卡达卡等。泰米尔半岛地区三雄长期并立,它们追循着自身发展的轨迹,在吸收海外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特性。
*北印度(恒河流域)
孔雀帝国遗产的直接继承者是巽伽王朝。巽伽王朝最初拥有几乎整个恒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区。在大约一百年内,巽伽王国丢失了大部分土地,不断向东退缩,最后仅剩摩揭陀地区。终于在约公元前73年易手甘华(Kanva 甘婆)王朝。甘华氏族为大臣世家,执掌权力后仍允许巽伽各傀儡国王领有一隅,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统治者。新王朝仍然碌碌无为,统治权力勉强维持。约公元前28年,德干中部崛起的萨塔瓦哈那王国挥师北伐,终将甘华王朝消灭。
在甘华王朝的东南,曾被阿育王重创的羯陵伽,此时重又独立。公元前1世纪中,在雄心勃勃的国王卡罗毗拉统治下,崛起成为强国。但只是昙花一现,随着卡罗毗拉去世,羯陵伽就默默无闻了,不久为萨塔瓦哈那所灭。

*中印度(德干高原北部)
萨塔瓦哈那(Satavahana)(即中文古籍的“案度罗(Andhra)”,今安得拉邦),是操泰卢固语民族的政权。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四百五十多年,活跃在德干高原中部。其势力起起伏伏,公元2世纪上半叶最为强盛。统治地区大约北起纳巴达河,南至克里希纳河,一度达到恒河流域、涉足西北部。萨塔瓦哈那曾控制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半个德干地区,也曾自称“南方之王”。他们信婆罗门教,把种姓制度、吠陀信仰传播到南印度。萨塔瓦哈那的强盛成为南北印度交流的通道。到2世纪末,由于要求独立的地方长官的权力不断膨胀,萨塔瓦哈那逐渐衰落了,公元225年左右,分裂为5个小国。终为婆腊伐所灭。
萨塔瓦哈那信奉婆罗门教,但宗教宽容。妇女受到尊重,可以参与宗教活动,对寡妇没有过多的限制,还有妇女掌权的记录。
德干东南部的伐卡塔卡存在于公元3-6世纪,在5世纪达到最盛,对马尔瓦、羯陵迦、案度罗、古吉拉特等地进行广泛征略。以后迅速衰落,6世纪时被遮娄其所灭。
*南印度泰米尔三邦
克里希纳河以南的南印度文明很久远。潘迪亚地区的阿迪查纳卢(Adichanallur)发掘出公元前一千年的巨石聚落和城市。公元前3世纪南印三邦就为人所知,希腊人麦加斯梯尼就有记载。在阿育王的敕文里也提到三邦的名字。三邦是朱罗(Cola)、哲罗(Cera其罗)和潘地亚(Pandya)。马杜赖城是泰米尔文明的中心,出现在托勒密的地图上。
南方也是与西方罗马贸易兴旺的地方。大批胡椒等香料从南印度海港谬济里斯(Muziris)、喀拉拉运往罗马换回金子、酒瓶和珠宝。公元前21年潘迪亚派遣使节远赴罗马。希腊、罗马人曾在此工作。公元初的希腊、罗马人曾记载潘迪亚的繁荣。公元1、2世纪起犹太人、基督徒到来,后来穆斯林商人也在此设立清真寺。
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泰米尔语三邦争雄。朱罗位于东海岸,潘地亚在半岛南端。其罗(又叫喀拉拉)占有西海岸两个重要港口,它的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公元前2世纪,泰米尔的舰队曾短暂占领锡兰北部。朱罗曾一度称霸泰米尔地区,独霸半岛南端,并在东西两海岸修建港口,开展对罗马的贸易。
公元1世纪-3世纪兴起卡拉比拉政权,持续约300年。这时亚利安人大量南迁,亚利安文化不断渗透。
公元4世纪以后,朱罗遭到婆腊伐和潘地亚的攻击,一度衰弱,唐玄奘到那儿时,是“土野空旷,薮泽荒芜”,“人口稀少,盗匪横行”。但朱罗在9世纪时复兴,并达到历史鼎盛。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7 11:54:37 +0800 CST  
(34)
4.6.4泰米尔文化:泰米尔是达罗毗荼语族最重要的语言。(在公元前3世纪起采用梵文?)。他们有独特的泰米尔文化,体现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桑伽姆”文学。“桑伽姆”即诗歌集中。诗歌集相传是诗人和吟唱者的大集会上编篡的,并非如吠陀那样直接起源于宗教。“桑伽姆” 是未受亚利安影响的世俗文化。现仅留下《八卷诗集》和《十卷长歌》,多为反映战争和爱情悲剧的短诗。
早期的泰米尔《世界颂》收集1世纪的400首情诗和战诗,反映前亚利安印度的文化。以写实和坦然的描写来描述男女爱情。城市生活也是迷人的主题。
现存最早作品《朵伽比亚姆》讨论文学理论,说明当时文学创作活跃,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公元1、2世纪,流传诗集。有抒情诗、伦理诗、史诗、叙事诗等等,爱情诗较多。有短诗,也有数百行的长诗。《十卷长歌》中的《马杜赖之歌》,700多行,用300多行描写马杜赖从早到晚的繁荣景象。公元2世纪的《脚镯记》是5000行的长诗,可以算耆那教文学。作品情节生动、故事有趣、人物形象鲜明。这些诗歌里很多都是反映世俗生活,非宗教的。
大约在公元2、3世纪,朱罗已实行吠陀献祭和当地祭礼混合的意识,可见雅利安文化已冲击南方。建立起种姓制度,佛教和耆那教兴盛。在其影响下,泰米尔人带着自身的特性,紧密地与次大陆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了。
后笈多时期北方的文化优势丧失,而泰米尔文化却上升。公元5世纪前后形成新的泰米尔人文化,并开始对整个印度文化作出贡献。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7 12:00:16 +0800 CST  
(35)
*西北印度(印度河流域、阿富汗东部)
孔雀帝国瓦解后,西北印度成为各个外来种族的演武场,希腊人、安息人、大夏人、塞人、月氏人都先后涌入。
公元前3世纪中叶,安息(即“帕提亚”“阿尔萨克”)和大夏从萨琉古王朝的统治下独立。公元前2世纪,安息强盛,挡住了罗马帝国的东侵。自公元前54—53年双方第一次战争起,至公元后3世纪,安息与罗马打仗约三百年。公元前2世纪,安息占领了阿富汗的大部,与印度有了直接冲突。双方几百年间有进有退,北印度出现强力政权时,安息就退缩一点,小邦林立时,就乘机前侵,但从未超过犍陀罗。后来,安息人与塞人混合,史称“塞种-安息人”。公元一世纪,安息亡于大月氏。
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建立的大夏(“巴克特里亚”)兴起于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之间,后进军印度河。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大夏扩展,进入旁遮普,顺印度河流域挺进到三角洲地区。公元前175年,大夏以兴都库什山脉为界,分裂成南北两部分。仅过二十多年,北大夏亡于塞人。南大夏在印度约二百多年,主要活动范围在阿富汗和北印度,它的首都一开始设于五河流域的奢羯罗。南大夏曾打到恒河流域,版图西达喀布尔,东到马土腊,西印度的各港口和许多城市都属它管辖。后来印度化并改宗佛教。公元1世纪南大夏亡于贵霜。
希腊人给印度带来先进的铸币等技术,还有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但他们本身却被印度化了。
月氏原据甘肃敦煌。公元前2世纪迁移到伊犁地区,称大月氏。当地的塞人(Sakas塞种,西人称为“西徐亚”,操伊朗-印度语系)西移咸海灭北大夏。一支塞人进占费尔干纳,建大宛。接着大月氏被乌孙人驱赶再次西迁驱赶塞人。塞人被迫进入阿富汗,后南下毗路支。公元前1世纪塞人占领西北印度,还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他们分裂散布、慢慢印度化。公元4世纪塞人被笈多王朝征服并被同化。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8 16:06:28 +0800 CST  
(36)
*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东汉、三国) 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贵霜是古典世界四大帝国(罗马、安息、贵霜和汉朝)之一,但历史最模糊。
公元1世纪中,大月氏统治下的贵霜部落一统五大部落,建立贵霜王朝。有人认为,贵霜所属的五部实为Tochari人,吐火罗,是塞种诸部之一。
随后在北印度的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定都今喀布尔。不久扩展疆域到恒河中游。在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40~163年在位,或者120-150年在位)的时候,帝国最强大。迦腻色迦先东征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席卷了整个北印度。接着,迫使塞人各小邦国成为贵霜王朝的属国,安定了西北印度的疆界。然后征服克什米尔,接通天山南路。此时贵霜王国的疆域南抵文底耶山,直抵孟加拉;北控花拉子漠,西与安息接壤,东含和田与汉朝以西域为缓冲。定都兴都库什山南的富楼沙,陪都孔雀城(即马土腊)。百多年后,贵霜王朝的势力日渐衰退。公元226年,波斯的阿尔达希尔击败安息,确立了波斯萨珊王朝的支配地位,他的后继者征服了白沙瓦和呾叉始罗,贵霜辖下的西北印度分成几个小国,成为萨珊王朝的附庸。
贵霜相当富裕。贸易和文化兴盛。贵霜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欧洲、印度和中国的货物和文化在此交汇。印度的棉织布、香料、珠宝象牙远销西亚欧洲。中国的丝绸、铁器、漆器输入印度和西亚南欧。
其地多民族混合、多种文化、宗教融合。他们采纳希腊文和梵文,后来还发展出改良版的希腊文字“亚利安文”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大夏语,在阿富汗北部使用了数个世纪。
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迦腻色伽深受高僧马鸣影响皈依佛门。公元120年迦腻色伽主持佛教第四次结集,大乘教派大盛。向中亚及中国传教,使得整个西域信佛。可是迦腻色伽也是国际多神主义,波斯、希腊、印度和佛教神祗在神殿和货币齐聚一堂。
公元前1世纪起源的大乘佛教,迦腻色伽时期出现杰出的哲学家龙树,奠定大乘佛教的基本定义。外部来看,大乘有二种特殊的形式:以前使用俗语及地方文字,此时经典皆用梵文;佛教原无偶像,此时崇拜佛像。佛像艺术明显反映希腊技巧的影响。菩萨是大乘独有的形象。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的资料不多,而钱币对了解这段历史作用重要。钱币正面多为君主的头像或立像,背面多为神像。从君王、神祗、铭文等方面,反映出希腊罗马和波斯的影响逐渐被印度本地取代。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8 16:07:54 +0800 CST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8 16:15:14 +0800 CST  


泰美尔三邦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8 16:38:49 +0800 CST  
(37)
3.8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的社会和文化
土地归国王所有,耕种者只有使用权。使用权可以继承,就是世袭。土地的买卖和抵押,只限于使用权。广泛使用铁器,重视水利。珠宝首饰、钢铁制品、西北的毛织品、象牙等远销埃及罗马,玻璃制造兴起,销往中国,当时中国还不会生产玻璃。
公元前1世纪起,印度的对外贸易就活跃起来。西至罗马、东至中国东南亚,来往频繁。境内东西海岸之间既有海路,也有陆路相通。
内地使用银币、铜币和贝币,西北较多使用金币,当是从罗马流入之故。后向内地普及。
南印度广泛种植水稻。普遍饲养家畜、家禽及养鱼。
*印中贸易:天竺的物产如大象、犀牛、玳瑁、金银铜铁、细布、毛织品、香料胡椒等大量销往中国。一世纪时中国丝绸经印度、大夏销往西方,或者经陆路运抵恒河河口,经东海岸海路抵南方海港,再转去欧洲。印度当地也有丝绸消费,且已学会养蚕缫丝。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9 10:59:18 +0800 CST  
(38)
*宗教(公元4世纪前后)
多种教派并存。耆那教和其他一些小门派也有活动。
孔雀王朝时佛教猛烈发展。但在佛陀去世后内部观点和理论分歧。随着摩揭陀国势扩张,佛教迅速扩展,各地的僧团难以保持一致。于是佛教陷于分裂。不久形成北传中亚东亚的“大乘佛教”和南传锡兰东南亚的“小乘佛教”。
经阿育王推广,佛教广泛传播。至贵霜王朝,佛教几乎传遍全印度。在西北的传播更迅速。迦腻色伽王崇佛,佛教大规模西扩北上,传播到中亚、新疆和中原。佛教在二汉之际传到中原,可能与新疆差不多同时。
佛教在东西海岸及南端都广泛流传。东南的安得拉邦建有著名的佛教遗址龙树建筑群和阿马拉瓦蒂的大塔,与健陀罗、马图拉并称三大艺术流派。西海岸有闻名的阿旃陀石窟(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继续兴建阿育王开创的佛塔,巴尔胡特佛塔和桑奇佛塔成就很高。原始佛教反对偶像崇拜,这二个塔以象征手法表示佛。不过这一时期也出现大量佛像,尤其是健陀罗艺术。
健陀罗艺术使宗教艺术和人像雕刻进入崭新的阶段,在世界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健陀罗艺术融合希腊罗马风格和本土特征,而同时期的马图拉文化更本土化一些。健陀罗艺术一般分二期,前期从1世纪初到3世纪中,后期3世纪中至5世纪末。健陀罗艺术影响到印度内地、中亚,中国南疆、敦煌龙门石窟等处。
婆罗门地位下降。民间对罗摩、黑天的崇拜增加。杀生祭祀已经不多。总的来说,婆罗门主张入世,对人生的活动和礼仪等有相当规范。孔雀王朝之后,巽伽国王信仰婆罗门压抑佛教,婆罗门教在恒河流域复兴。并与土著文化、地方习俗结合,在农村流行,中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更大于佛教。
大致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初,形成独立的六派婆罗门哲学,被认为是印度哲学的正统。它们是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和吠檀多派。吠檀多派思想源自奥义书,是印度思想史的主导派别。其核心是“梵”“我”关系。
《摩奴法论》(摩奴法典)约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完成,奠定了印度法(Dharma)论的基础。它包含二个基本的特点:一,法律与宗教戒律结合;二,各种姓有各自的法规。实际是各种姓行为规范的汇集。它继承婆罗门的传统,为种姓制度提供神学的理论依据,严格规定各种姓的地位、权利、义务、行动规范和惩罚。佛教兴起时一度削弱的种姓制度随着婆罗门-印度教的复兴而变本加厉地复活。妇女地位在吠陀时代较高,后来渐渐被排斥。《摩奴法论》极为歧视妇女,不准读吠陀经典,必须一切服从男人。后来,婆罗门教接受了寡妇殉葬。《摩奴法论》还提高帝萨利的地位,说国王与婆罗门一样具有神性。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09 10:59:42 +0800 CST  
(39)
*文学:
在公元1世纪出现古典梵文文学,到5、6世纪鼎盛。包括诗歌和戏剧。早期梵文作品大多是关于佛教的,后期倾向印度教。
佛教著作里有很多文学性强的作品。例如《维摩诘经》,想象力超越时空,故事生动。传入中国之后对文学影响很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想象热情,为中文文学提供大量素材。《佛所行赞》描写释迦牟尼的长篇叙事诗,是中国神魔作品的形象来源。
大概在贵霜时期出现的戏剧学著作《舞论》(Natyasatra即《戏剧论》),大约公元前后成书,现存形式完成于4、5世纪。总结了戏剧、舞蹈以及音乐的实践和理论。这本书标志印度舞蹈全面繁荣和成熟,全面总结印度舞蹈的各种形式、身段、手势和表情等,直到今日仍有很大影响。并且总结了音乐的基本理论和多种乐器。更重要的是,提出印度独特的戏剧和文艺理论:“味”和“情”。“味”是艺术的感情效应,观众体验到的审美快感;“情”指剧情表达的情感。“味”和“情”的概念对印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0 11:50:28 +0800 CST  
(40)
四、古典时期-2 中古时期 公元4世纪至7世纪、6世纪至11世纪
4.1笈多王朝(320—600年)(晋、南北朝、隋)鼎盛时代:旃(zhan)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贵霜帝国没落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公元320年,旃陀罗*笈多(Candra Gupta)一世创建的笈多王朝强盛起来。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又一个强大王朝,也是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即印度教文化)的黄金时期。
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恒河下游的摩揭陀。旃陀罗*笈多一世的疆域向西拓展到恒河中游,定都华氏城。他的继承者旃陀罗笈多二世公元380年登上王位,继续扩张,北印度的君主都承认笈多王朝的宗主权。他最终击溃了塞人,兼并了西印度,战败者遂同化于印度人中,因为此后印度文献不再提及塞人。他掌握了港口。疆域东抵孟加拉、阿萨姆,西到古吉拉特和信德,北至尼泊尔,南及德干,但没能有效控制中印度和德干高原。旃陀罗・笈多二世采用“超日王”头衔(后世印度有多位君王自称“超日王”)。他在德里的竖立铁柱歌颂胜利。此柱高达23英尺,上有铭文,刻其武功。在工艺史上此柱十分重要,因为几千年来未生锈。
帝国的强大并不持久。5世纪末受到卷土重来的嚈哒人的打击,地方官也纷纷背叛,540年后就湮没无闻了。
中国僧人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访问了印度,他描写这位国王的贤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了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容许所有教派传播。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 嚈哒人
嚈哒人,西文Elphalits,印度史上称“匈纳”,也称白匈奴。原在中国西北。5世纪进入阿姆河即原大夏地方,打败萨珊。约458年,哒人第一次进入北印度,被塞健陀打退。5世纪末,他们在打败波斯后占领了西北印度大片土地,此时“土地庶衍,山泽弥望”,“四十余国皆来朝贺”。 嚈哒人在印度以原来南大夏的奢羯罗为都城,但他们的习性仍是“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遂水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对北印度以劫掠为主。他们几乎抢遍印度北部,所得甚众,过着富庶的生活。
印度各邦组成联军,6世纪中叶将嚈哒人驱出平原。西突厥和萨珊波斯也加以攻击,565年嚈哒人被彻底打败,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随嚈哒人而来的一些中亚部落却留在了北印度,还有一些向南和向西迁移。瞿折罗人就是这些中亚人中的一支,他们在6世纪定居西印度,英勇好战,后来散居整个北印度。他们就是拉其普特族的祖先。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1 17:21:39 +0800 CST  
(41)
4.2 后笈多诸王,戒日王
从笈多王朝衰亡至7世纪初戒日王崛起,北印度是小邦林立。主要的有五个王国,称后笈多诸王。他们原是笈多王朝的封臣,乘帝国没落割地称王。德里北方的普拉亚布蒂,其王“戒日王(Siladitya)”,即西方所说的曷利娑伐弹那(Harasavardhana,戒日王的原名,意译“喜增”,简称“曷利沙”)606年登位。他的都城是卡瑙季(曲女城),通过结盟或征战的多年奋斗,终于“臣服五印度”,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戒日王直接控制的是恒河上游和中游,其他地区仅是称霸。他统治了约41年,热心宗教事业,对各教一视同仁。641年举行辩论大会,唐玄奘在会上宣讲大乘佛教。佛教大盛,婆罗门等教也受到重视。
公元647年戒日王死后,众诸侯自立,天下纷争不已。国中大乱,臣子阿罗那顺自立。正值此时,中国正使王玄策、副使蒋师仁,穿过西藏、尼泊尔到东印度摩揭陀。阿罗那顺发兵拒中国使团并抓了王玄策的随从。王玄策借吐蕃、尼泊尔兵1万,击败印军,生擒阿罗那顺,并将其押回长安。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1 17:23:11 +0800 CST  
(42)
4.3 王朝制度与法律状况
笈多王朝和孔雀王朝都被视为印度古代的黄金时期,但从统治结构来看,两者只是形式上相似,实质上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相同的是,国王世袭,是等级制中心,王储率各大臣和顾问辅助国王。召开大臣会议提供建议和咨询,决定权在国王手中。其他王子封为各省总督,省划分为地区(市县级),官员由省督任命。地区有自己的行政机构,设立工商业代表的委员会。基层以村的评议会潘查耶特(五老会)管理。
不同的是,孔雀王朝是强势的中央集权,各地方按中央政令行事。阿育王甚至洞察边远地区官吏的所作所为。笈多王朝是一个由松散的封建关系连结起来的大国。在直接统治下的恒河流域,国王将很多权力下放给省级长官,因此地方行政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恒河流域以外,笈多王朝用联姻同盟和政治同盟方式进行控制,只是得到承诺效忠而已,诸侯的统治机构根本没有触动。
笈多王朝另一显著变化是俸禄制度,官员年俸不是以现金,而是以授地支付。现金俸禄只给军事服役者。田地授予僧侣和官员。授地主要是休耕地和荒芜地。授予婆罗门和佛教教团即“僧伽”的土地是免税的,受授者出租土地,收取产量的三分之一。授予世俗官员的土地,家属可以传袭,但是受赠人不可驱逐原有佃户,他有权获得产量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剩下的留给佃种者。
兵制为世袭,“子父传业”。军设步马车像四兵。自孔雀王朝已设海军。
笈多王朝的司法在理论和司法程序上更完备。司法程序分成几个等级。乡村司法,由村议会负责;县级司法,由县法官负责,并由当地富商协助审理案件;各省的司法,由王室成员的省督和高级官员负责处置。国王出席的法庭为最高法庭,由法官、大臣、祭司长及顾问们协助。神裁法作为证明手段得到承认并被运用。判决根据法律文本,或根据社会惯例,或根据国王的诏谕。
法律文本一般以摩奴的《法经》为基础。这一时期许多法律著作涌现于世。
南印度司法大同小异,但陪审制盛行一时。后遮娄其王朝的超日王六世(1076—1127)时,法律著述家威杰那内斯瓦拉编撰了古代印度法律的权威著作《密陀沙罗》,这是一部法律汇集,在印度教法律史上据有重要地位。
据五世纪法显的观察,“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刑罚较轻,不少是输财赎罪。但也有断手截腿的残肢惩罚。一般不用刑逼供。不过时有“神裁判法”。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2 15:37:15 +0800 CST  
(43)
4.4 公元6世纪-11世纪的印度
4.4.1 公元6世纪后的南印度
大面积的肥沃平原在南印度是不存在的,因此以大农耕为基础的王国在南方难以发展,南印度早就形成并继续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小王朝割据。
6世纪中,位于巴达米的遮娄其(Calukyas)击败伐卡塔卡并取而代之,以德干高原西部为基地,进而扩展到德干高原大部分地区。不久向东征服羯陵伽。6世纪中叶以后,遮娄其和婆腊伐以德干高原为主战场,展开了长达三百年的冲突。
婆腊伐王朝(帕拉瓦、波罗瓦)创立者是从北方来的婆罗门种姓,通过与当地望族的联姻而崛起。婆腊伐王朝在雅利安文化的南传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上有所建树。婆腊伐的首府建志补罗(即今康契普腊姆)是当时南印度最繁华的都市,它以设计优良、市容整洁、庙宇宏伟,著称于印度。
建志是南印度的文化和梵文中心。七世纪著名梵文诗人檀丁(Dandin)就住在建志,他是《诗镜》《十王子传》的作者。婆腊伐的艺术珍品也很多,如7世纪宏伟的巨石雕凿的塔庙“七塔”等。
在摩哂陀跋摩一世(600—630)统治时期,婆腊伐除了与遮娄其的战争,还控制着泰米尔纳杜,并成为早期泰米尔文化的主导者和赞助者。他与戒日王是同时代人,也同样是一位颇有名望的诗人,还是戏剧《醉汉的快乐》的作者,并资助开凿出若干最优秀的石窟庙宇。后期的婆腊伐君主们在与遮娄其战争进行的同时,还曾渡海作战,帮助失去王位的盟友锡兰国王复位;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也一直进行着。婆腊伐和遮娄其都曾兼并对方,但后来都无法保住对方的疆域,可见双方在军事上是势均力敌的。
遮娄其与婆腊伐互相争斗多年。655年遮娄其的超日王一世统一分裂了的遮娄其王国,与婆腊伐又进行一次旷日持久的战争。超日王二世(733—746)率军攻入了婆腊伐的首都建志城,刻石存念后撤离了。753年,遮娄其王朝的一名封臣丹蒂杜尔加崛起,推翻了超日王二世的继承人,奠定了拉喜特拉库塔帝国的基石。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3 11:02:06 +0800 CST  
(44)
8世纪中,局势发生了变化,泰米尔半岛的潘地亚加入了这场争斗。从公元6世纪起,潘地亚在泰米尔纳杜以南地区逐渐强大起来,不断袭击一蹶不振的婆腊伐。
9世纪中叶,臣服于婆腊伐的毗阇耶拉耶(约846—871)重新崛起,占据了坦焦尔,宣告独立,成为朱罗王国的统治者。他的儿子阿迭达一世(871—907)先打败潘迪亚,后于893年杀死婆腊伐最后一王,灭亡了婆腊伐王朝。南印度舞台上的主角们更换了。
907年,朱罗出征潘地亚,占领其首都马杜赖。不幸,后来朱罗被取代遮娄其的拉喜特拉库塔击败,潘地亚等一些被征服的地区又纷纷独立。
随着985年罗阇罗阇一世登基,朱罗王国励精图治,再次强盛。此时,它的主要敌手发生了变化。973年,遮娄其后人泰拉帕推翻拉喜特拉库塔王朝,取而代之,又一次主宰了德干地区,史称“后遮娄其王朝”。朱罗国卷土重来,进行了全方位征战。罗阇罗阇先攻击其罗、锡兰和潘地亚三者的联盟。他向西征服了其罗和潘地亚后,向北占领了羯陵伽。他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向南渡海攻击锡兰,彻底摧毁了锡兰的首都阿褥罗陀城。他还曾进行一次对马尔代夫群岛的攻击,这群岛在阿拉伯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1014年继位的拉金德拉一世击败了后遮娄其,兼并了后者南方诸省,达到了争夺富庶的文吉地区的目的。他甚至发动一次远征,穿越奥里萨,挺进到恒河河畔,打败孟加拉的波罗王朝,并且把圣河河水带回了朱罗首都。他利用强大的海军,跨海远征东南亚的室利佛逝王国,以争夺中国—印度贸易航道的主动权,因为室利佛逝控制着贸易咽喉地马六甲海峡。朱罗军队占领了沿马六甲海峡的许多战略要地,甚至还征服了下缅甸的勃固地区。至少在11世纪初的一段时期,印度控制着中印贸易通过东南亚海岛部分的航道。
朱罗王国与后遮娄持续争斗,争夺的焦点仍是“谷仓”文吉地区。闪电式袭击并进入彼此领地内的老模式反复出现。朱罗的一次袭击,洗劫了遮娄其的都城卡利亚纳。1050年,遮娄其国王复了仇。直到朱罗国王库洛通加(1070—1118)时期,双方才稍稍缓和。库洛通加是朱罗最后一个有作为的国王,1077年他向中国派遣了72名商人组成的使团。自他以后,朱罗王国频受霍伊萨拉王国、卡卡提亚王国和亚达瓦王国的攻击,这三国本是遮娄其的封臣,是朱罗削弱了遮娄其而使它们得以独立。经几十年的消耗战后,朱罗已不堪风雨。11世纪末,朱罗与东遮娄其合并成为遮娄其-朱罗王国。
此时宿敌潘地亚再起,从南方给了朱罗致命一击。13世纪时,潘地亚取代朱罗,成为泰米尔地区的支配力量。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3 11:02:42 +0800 CST  
(45)
从8世纪起,不少阿拉伯人来到西南海岸经商、定居,形成一个独立的种姓集团“马拉巴穆斯林”。
8世纪初,伊朗的琐罗亚德教徒来到西海岸定居,即“帕西人Parsi”。他们崇拜唯一的神,实行鸟葬。17世纪后帕西人聚居在孟买附近,没有种姓禁忌,容易接受西方文化。对印度的重工业贡献很大。他们较富裕,至今保存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内部通婚,现在约有10万人。
10世纪起犹太人在西海岸定居。近代欧洲人和基督教也在这里登陆。多种民族、多种宗教和文化在西海岸共存。
目前可见的朱罗建筑遗址,都是纯达罗彼荼风格,很少受外来影响。典型如坦焦尔的湿婆大寺,寺内塔高14层,56米,塔顶是一块80吨重的雕凿独石。婆腊伐和朱罗建造的达罗彼荼风格建筑不仅遍见于南印,在整个东南亚如柬埔寨、越南和爪哇等地也有类似建筑。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3 11:03:11 +0800 CST  
(46)
4.4.2 北印度的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到12世纪末)
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
拉其普特是5世纪中叶随嚈哒人进入西印度的外族部落。6至7世纪时,他们不断吸收外来族的子孙,如希腊人、安息人、贵霜人、塞人、突厥人、波斯人、匈奴人等。他们在血统上与当地人有了混合,在生活习俗上也日益印度化,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级,逐渐形成新的种姓。8至10世纪,拉其普特人散布到北印度,融入印度社会,逐步掌握各地军政大权,形成封建王族。拉其普特一共有36个大族姓,他们笃信印度教,骁勇善战。发展至12世纪时,他们是北印度举足轻重的角色。
南方的遮娄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保卫者。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三强争夺曲女城是北印度舞台上诸强争雄的第一幕。争夺三方是普拉蒂哈拉、巴拉和德干地区的拉喜特拉库塔。
普腊蒂哈拉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瞿折罗人的后裔,来自西印度。波阇国王是普腊蒂哈拉最著名的君主。836年,他占据了曲女城,并将两个主要对手驱回到他们自己的边界内,而且坚决挡住了西方阿拉伯人的威胁,击败了东方孟加拉的高达人。普腊蒂哈拉曾一度把势力扩展到孟加拉,但后来遭到拉喜特拉库塔的德鲁瓦的迎头痛击。8世纪末,普腊蒂哈拉不仅统治着拉贾斯坦和乌贾因的大部分,而且从巴拉王朝手中夺取了曲女城。可惜最终败于世仇拉喜特拉库塔。波阇王之后,普腊蒂哈拉一路下滑,一百年后,它不再是强国。1018年一支突厥军队洗劫了曲女城,最终结束了普腊蒂哈拉的统治。
东印度的孟加拉地区有两个古老的民族,高达(Gauda)和万加(Vanga)。他们的历史可追溯到孔雀王朝时期。8世纪瞿波罗开创了巴拉王朝(Pala波罗王朝)。瞿波罗(Gopala 750-770在位)是地方领袖们选举出来的国王。这彪人马也是拉其普特的一支,也有说他们从海上来。
巴拉王朝位于恒河下游的富庶地区,控制了孟加拉和比哈尔的大部分。约公元780年他的儿子达摩波罗即位,到了统治末年,巴拉王朝已是东印度的支配力量了。8世纪末,他成功地征服了曲女城。达摩波罗是一名狂热的佛教徒,属大乘佛教,还建设了全印闻名的毗讫罗摩斯寺。他与西藏保持友好,与东南亚关系密切,贸易收入颇丰,所以在他大概815年死去前,地盘基本上是稳固的。以后巴拉王朝国势起伏,逐渐衰弱。盛极一时的朱罗国王拉金德拉曾远征孟加拉,迫使巴拉王朝疲于奔命。12世纪巴拉王朝衰落让位于森那(犀那)王朝。
波罗王朝的君主们信奉佛教。他们的庇护使佛教在东印度延续。佛学中心那烂陀就在这里。

拉喜特拉库塔8世纪中叶在德干高原崛起,它是地方诸侯强大后建立的国家。建国者丹蒂杜尔加及继承王位的他的叔父克利希纳一世,南征北战,荡平了周围诸国,并建筑了著名的凿石而成的湿婆庙。这庙不仅在艺术上被称为“最奇异的建筑狂想”,而且表明了他们的宗教信仰。接着,经过德鲁伐国王大肆扩张后,9世纪拉喜特拉库塔成为德干地区的霸主。阿拉伯商人萨勒门访游后认为,拉喜特拉库塔富庶冠全印,国君甚至可为世界四大名王,另三王是巴格达的哈里发、中国的皇帝和君士坦丁堡的皇帝。10世纪拉喜特拉库塔进入恒河流域争夺,916年攻取了曲女城。但,它耗尽了自己的力量,973年拉喜特拉库塔为后遮娄其所取代。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19-08-14 10:59:31 +0800 CST  

楼主:俗人无语

字数:118530

发表时间:2018-12-05 00:53:5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4 23:23:50 +0800 CST

评论数:2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