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57)
新法,受到保守派的强力抵制。
基层百姓,甚至农民兄弟也不领情。
这让王安石困惑不已。前面说过,他在基层曾经试行过,效果很好啊。这又是为何?。
这就得说到,王安石的用人之道。
在神宗的坚定支持下,面对朝臣的杯葛,王安石重拳出击、铁腕治吏。他左右开弓。对司马光、苏轼兄弟等铁杆保守派,毫不手软,统统赶出朝廷,或调离京城、或徒徙岭南等等。
司马光还行,看在给帝国编书的份上,打发到洛阳了事。就是那本煌煌巨著《资治通鉴》。苏轼兄弟,就没那么好运了。苏轼从此走上漫漫搬家路。一路上,倒留下了东坡的美名和更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对章惇、蔡京等所谓青年才俊,王安石不拘一格提拔、重用。
改革就得用人,用新人。新人没负担,敢干;新人没资历,得干;新人没靠山,苦干。这没问题。
问题是,新人未必就是对的人。再好的改革、再好的政策,也得人去落实。人对了,好政策能好上加好;人错了,好政策分分钟变成恶政。
人,是个大问题。
在识人、用人上,王安石是有问题的。
他选的新贵中宵小之徒不乏其人。他们对上,恶意逢迎,推行新法急切、激烈、蛮横,一味地求快求好,树典型、出经验;对下,如狼似虎,就拿青苗法来说,直接搞成摊派,百姓不借也得借,借少还不行。一旦还不了,牵牛拆房的事也没少干。
横竖国家得挣钱。
如此新法,弄的民不聊生。
岂非南辕北辙?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4 18:23:57 +0800 CST  
@840092899 2019-08-24 17:40:42
楼主这样挤牙膏似的,不晓得要挤好久才挤的完
-----------------------------
呵呵
感谢支持!
没有人愿意挤牙膏
可是
写东西
有的时候确实需要思绪
希望多多理解!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4 23:29:59 +0800 CST  
@13951448040 2019-08-25 08:12:35
楼主写的真好,是我在论坛里见过的文采排名第一的可以说是,一上来眼球就被大作抓住了,不知道怎么形容楼主的写作水平,文词匮乏,只好来句我操,真TM好看
----------------------------
哈哈哈
武无第二、文无第一。
不同的文章
有不同的风格
不同的风格
又有不同的欣赏
或许
我的拙作
恰好入了兄台之眼
如此也好
或许
你我是同道之人
既同道
还望多多捧场
多多支持!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5 08:37:40 +0800 CST  
@落落大方2019 2019-08-25 06:27:19
楼主更帖累,大家追帖忙,适当发红包,有事好商量!
-----------------------------
早啊
感谢一路支持!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5 08:38:09 +0800 CST  
@赵进温0167u 2019-08-24 21:56:39
太神奇了,加油
-----------------------------
多谢支持!我会努力的!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5 08:40:16 +0800 CST  
(58)
还有更恶劣的。那就是种下的党争的祸根。
党争,并不是个新玩意。远的不说,晚唐的“牛李党争”就弄的乌烟瘴气,把大唐折腾的七荤八素,只剩半条命。
殷鉴不远。北宋朝廷,对这个是有戒备的,也是有成效的。北宋前期,朝政尽管有得有失,至少政治上还算清明。
变法,则开了个坏头,渐渐毁掉了这一切。
从此,朝臣之间,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变法派和保守派,你来我往、攻防转换、好不热闹。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大体上捋一捋。
神宗时,变法派主政,重拳打击保守派,撵出京城。
哲宗朝前期,高太后摄政,反对变法。保守派回京掌权,史称“元祐党人”,重拳还击变法派,撵出京城。新法被无差异地全部废除,神宗朝建立的财政体系几乎全被推翻。
哲宗亲政后,继承父志,变法派回京掌权,再次重拳打击保守派,不仅撵出京城,而是置之死地而后快。
新旧之间已势同水火。
王安石、司马光当年那点惺惺相惜之情,荡然无存。
比如,居然有人奏请要追夺司马光身前一切封赠,还要挖出来鞭尸;即便《资治通鉴》,若非有神宗作序也要毁版灭迹。更有甚者,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要追废其太后名位。
章惇、蔡京,是其中的活跃分子。
党争,已无底线。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5 09:07:36 +0800 CST  
@究碳3876 2019-08-25 08:42:28
坐等更新,坐等出版,哈哈,我决定了,楼主的书我给出版了
-----------------------------
哈哈哈
稍后更新!
多谢兄台鼓励
唯有大家的捧场、支持
才是前行的最大动力!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5 09:10:19 +0800 CST  
(59)
难道都是小人?莫非都是不学无术?
当然不是。
即便章惇、蔡京等人,也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说他们是俊才俊杰、人中龙凤也毫不为过。为何一旦陷入党争,就变得六亲不认、面目狰狞,没有是非、没有底线呢?
权力。名利。
有的人,自诩为天下苍生计。无论苍生愿不愿意,都得给你做主请命,为你谋福利,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大权在手,睥旎天下。权力的快感,让人疯狂。
有的人,自诩是为了理想。他们包装理想,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即便惊世骇俗,也坦然自处。一将功成万骨枯。为功名尔。名利、名利,名在利前。
至于,假托名义,为己谋利的熙熙攘攘之徒,如过江之鲫,更不足道矣。
权力让人膨胀。
名利让人沉迷。
有没有正道?
有。
只不过,人间正道是沧桑。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5 13:35:47 +0800 CST  
(60)
人是会变的。
首次罢相后再回京,有人说王安石似乎变了。没以前那般霸道了。而在王安石眼里,神宗似乎也变了。至于变在哪里,他却说不好。
看上去,神宗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但,也只是看上去。
他们之间,没有了默契。
君臣二人,也不再不像以前那般无话不谈。交流时,也总会有停顿。而每有停顿,彼此都多少有些手脚无措。
有点尴尬。
王安石不喜欢这种感觉,神宗似乎也不喜欢。他们都想恢复到过去,并尝试去努力,可惜都不成功。
王安石知道,再次离开的时间不远了。
果然,二十个月之后,王安石再次罢相。
在罢相前,按照朝廷的礼仪,他应该和神宗见过面,也有过非正式的告别。不知道,他们彼此又是怎样的心情。有没有想起君臣初见的情景?
罢相两天后,王安石的爱子王雱去世。丢了相位。白发人送黑发人。王安石的内心,又是怎样的苍凉?
十月的东京,天已经很有些凉了。
那日清晨,王安石在汴河码头登船,知道的人很少,来送的人更少。他最后凝望东京,帝国的首都,曾经倾注一生心血的舞台。他倔强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
这年,王安石55岁。此时,距离他进士及第,已经34年;距离他首次见到神宗皇帝,不过8年。
王安石离开了东京。再也没回来。
他和神宗,也再没见过面。
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至少,对王安石是这样的。
毕竟首次罢相后,不过10个月,神宗就急召他回京。
这次,他在江宁住了足足十年。
时光流水,王安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读书、访友、会客。其中不乏当年的政敌,比如苏东坡。
唯独,没有来自神宗的消息。
直到,神宗驾崩,新法俱废。次年,王安石郁然病逝江宁。在司马光的力争下,朝廷追赠他太傅,备极哀荣。
王安石和宋神宗,这段千古君臣之遇,画上了句号。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5 17:24:03 +0800 CST  
感谢各位捧场!
明天继续!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5 23:15:03 +0800 CST  
(61)
坐船从江宁到东京,过长江、经大运河,进汴河,不过月余。可是,王安石,再也没能踏上这条熟悉的水路。
这就得问问神宗了。
庙号神宗,就是后人无法评价的皇帝。
如果,他泉下有知,定然会为此伤心。他会觉得自己很无辜,也很委屈,更很无奈。
登基以来,他想做的,不过是继承父皇的志向,改革弊政、富国强兵,重现祖宗的荣光。这是多简单的事。
不错,他是用了王安石。
王安石也确实有很多毛病,这点他当然心知肚明。可不用王安石,他又能用谁?面对那帮仁宗、英宗的老臣子们,他想动动胳膊、动动腿都难,又何谈变法?
只有王安石,敢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全天下人,都在抱怨他对王安石过于宠信。可谁又知道,为了变法、为了国家,他也在忍耐。
要不,为何会有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他也希望王安石能有所改过。可惜,他失望了,以至于绝望了。
后来的日子,没有王安石,少了很多的纷扰。虽然,变法仍在继续,但没有灵魂人物的变法,已经有些变味。他应该很多次,动过心思,召回那个人。
可是,那个人会改吗?
他没有信心。
带着满满的遗憾和世人长久的不解,神宗驾崩。
有人说他,一代英主。
有人说他,志大才疏。
有人说他,所遇非人。
或许,他最想问问王安石。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6 12:41:29 +0800 CST  
(62)
神宗驾崩、王安石离世。
朝堂纷扰依旧。
司马光去世、高太后离世,哲宗驾崩。
朝堂依旧纷扰。
等到赵佶登基时,朝堂之上,多是变法派。而朝堂之外,各种力量正在聚集,暗流涌动、伺机而起。所有人的目标,都指向了赵佶。无论变法派还是保守派,都必须要赢得新天子的支持。
赵佶,该如何选择?
在端王府的时候,赵佶可以对这些视若无睹。他这样做,不仅是聪明,还是明智。可如今,当了天子,他就必须直面问题了。
可以想见,十八岁的赵佶,在度过登基之初那种狂喜和兴奋之后,面对这乌烟瘴气的朝堂,这位擅长丹青妙笔、精与蹴鞠游戏、钟情奇花怪石的青年人,内心应该会有些沮丧。
皇帝不好做啊。
对于记忆中并没有印象的父亲,他甚至有了些小小的意见。如果始终恪守祖宗之法,当初不去搞变法新政,该多好。至少,没有这么多争斗、纷扰。
还有哥哥哲宗。父兄打开了这扇门,现在却要让他去关上。
烦恼之余,不知他是否想起了无忧的端王府。
可惜,这只是一半的烦恼。
内政、外交。说了内政,还有外交。
即便赵佶已经很头疼了。他还得去补上外交的课。
外交无小事。
我们就再陪着赵佶,看看大宋国的外交。特别是那两个打了百年交道的邻居家,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6 12:42:42 +0800 CST  
(63)
先说辽。
辽、宋关系,是那个时代天下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宋、夏关系,辽、夏关系,都依附于此。
辽、宋关系也是大宋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压舱石。
按照和平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邦。
哲宗归天、徽宗继位,这是重要外交事件,宋、辽两国都会马上遣使通信。一方履行告知义务。一方表示哀悼慰问,并祝贺新君登基。
向大宋遣使的正是辽道宗。
这年他68岁,在位最后一年。
道宗耶律洪基,辽国第八任皇帝。之前依次为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兀欲、穆宗耶律述律、景宗耶律贤、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
辽太祖、太宗,作为开国奠基之君,英明神武,自无需多言。以后诸帝,各有各的人生际遇,就不一一介绍了。
若论对宋、辽宋关系影响之深远,首推辽圣宗时期。
那就从圣宗开始吧。在辽国皇帝中,他也确实很不一般。
不过,介绍圣宗,还得从他母亲说起。
没办法,妈比他名气大、也更有故事。杨家将中的萧太后,就是这位了。历史上,辽国的太后几乎都姓萧,但这位名气太大,以至于“萧太后”成了她的专属。
萧太后,小名燕燕。大名,萧绰。
萧燕燕。名字很婉约。但却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并未虚言。事实如此。
是个人物。
更是个传奇。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6 19:18:50 +0800 CST  
感谢各位的陪伴!
明天继续!
晚安!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7 00:36:32 +0800 CST  
(64)
燕燕,出生名门。
父亲,萧思温,辽国重臣,北朝宰相,驸马。母亲,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大长公主。
皇亲国戚。金枝玉叶。
自幼,聪明伶俐。稍有长成,更是姿色绝美。更难得是,虽出生高贵,却毫无娇惯之气。小小年纪,便做事沉稳细致。
萧思温一生无子,只有几个女儿。要说人生没有遗憾,那是骗人的。不过,看到燕燕,他又很知足。时常感慨,此女必成大事。
父亲爱女儿,自是无原则。不过,这位萧父亲,确实眼光毒辣。他若能知道女儿以后的成就,更当人生无憾。
景宗继位,萧思温因有拥立大功,燕燕进宫为妃。很快就被封为皇后,时年16岁。
十六岁,豆蔻年华。萧皇后,却不是怀春少女。怀的是天下。
景宗因为幼年时,在皇族政变中受过惊吓,体弱多病,经常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多由萧皇后代理。
萧燕燕,不,萧绰,走上政治舞台。
我们不知道,到底是遗传基因好,还是父母培养好,还是天赋异禀。总之,面对着这么庞大的帝国、理不清的政务。十几岁的皇后,运筹帷幄、杀伐决断,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草原多豪杰。巾帼不让须眉。
干的实在太好。六年后,皇帝直接告诉群臣,以后在写到皇后的言论时,可以直接用“朕”。
自秦始皇以来,“朕”就是皇帝专属。称“朕”,意味着萧绰可代皇帝行驶职权。
辽国,二圣并立。
实际上,朝政多决于皇后。
公元982年,景宗驾崩,12岁的长子隆绪继位。萧皇后,变成了萧太后,临朝称制、统领朝政。时年29岁。
萧太后,走上了更大舞台的中央。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7 08:57:52 +0800 CST  
抱歉
让各位久等了!
下午会更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7 13:09:39 +0800 CST  
(65)
上台容易,唱戏难。
为何?身旁无人。独角戏,怎么唱?
父亲萧思温虽是重臣,却早在她当皇后的次年,就被政敌所猎杀。她又没有兄弟可依靠。
萧太后,无外戚可援手。
孤儿寡母。身无外援。诸王宗室虎视眈眈,宋、夏狼伺在侧。一时间,已是险象环生。
太后召群臣问计。哭着说,该怎么办啊?
大臣们多沉默不语,估计很多人心里乐开了花。就等这一天呢。太后的眼泪,更让他们觉得新鲜和解恨。
太后,似乎又变成了燕燕。
燕燕一边哭,一边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大臣们。
她在等待。
这时,殿中走出一人,朗声说道,太后只要信任我等,国事无忧。太后闻之,收住眼泪,转忧为喜。
就在等他表态。
此非他人。
韩德让。
这原本也是个老熟人。杨家将里,那个让很多人恨透了的韩昌延寿的原型,就是他。只不过,韩德让可比小说里厉害多了。他们韩家更不得了。在大辽国,除了皇族、后族,就属韩家。
有辽一代,论汉人贵族,韩家无人出其右。
韩德让爷爷,六岁时,由汉地被辽军掳去。以奴隶的身份,一步一步走向政坛,深受辽帝信赖,成为汉臣中的佼佼者。辽国确立的汉家典章制度,其大功不可没。
韩德让父亲,官居南京留守,封燕王。
奴隶封王,牛!
这是一个奴隶,在异乡、异族奋斗,功成名就的传奇。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7 15:25:28 +0800 CST  
(66)
父祖两代的积累,让韩家在辽国树大根深。但是,真正让韩家枝繁叶茂、权倾朝野、青史留名的,是韩德让。
你以为,他靠的是祖宗的庇护。错。
契丹人眼里才不揉沙子。当年,宋太宗北伐,高粱河之战,被打的丢盔卸甲,最后坐着驴车狼狈脱险。谁干的?韩德让。时年38岁。
由此,德让成为辽国汉臣中的第一人。
不过,想更上层楼,他依然需要贵人相助。
不错。贵人,就是萧太后。
或者说,萧燕燕。
在父亲和丈夫景宗死后,太后燕燕的乳名,再也无人敢叫,也没人能叫。除了韩德让。
他们关系不一般。
是故人。
或者,通俗地说,旧情人。
韩德让长燕燕12岁。燕燕长成之时,德让已名满天下。一个是皇亲国戚,金枝玉叶;一个是北方豪族、汉臣领袖。
不知道,是德让倾心燕燕的绝色容颜,还是燕燕钦佩德让的智勇双全。
又或者说,这是辽、汉权贵之间的政治交易。又或者兼而有之。
总之,他们定亲了。
从后来一生相扶相守来看,我们更愿意相信他们是真爱。
谁说,肮脏的政治里,就没有爱情之花盛开?
这样的话,景宗就是第三者。只是皇帝太牛,燕燕无奈,德让无语,这对鸳鸯就此劳燕分飞。
朝堂之上,虽然常见。但,君臣而已。
皇帝驾崩,太后孤立无援。如此困境,面对旧情人,燕燕又怎能不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女人的眼泪,是征服男人的利器。尤其是旧情人的眼泪。
呵呵,情人还是老的好。
德让,没有让燕燕失望。他勇敢地站了出来。这里面,当然有着复杂的政治算计。德让41岁了,已不再是青春少年。他已是韩家,这个北方最强汉人家族的大家长,更是辽国汉臣的翘楚。他必须得算计。
但,曾经的爱情,想必也是催化剂。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7 20:24:31 +0800 CST  
感谢大家陪伴
晚安!
明天见!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8 00:49:13 +0800 CST  
实际上,还有种说法。
当年,景宗病危之际,燕燕就找到了德让。景宗驾崩之后,燕燕更是在德让协助之下,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剥夺了各路诸侯的兵权,成功拥立圣宗继位。
如此说来,他们早就暗通款曲,德让更是有拥立大功。后来朝堂上的眼泪,不过是两人在给天下人演戏。
不管怎样,非常时刻,德让坚决站在太后身边。太后投桃报李,让德让总理宿卫。让他负责太后、皇帝的安保工作。把母子俩性命交给了德让。这就是绝对信任了。
当然,这样的话,德让出入宫禁,更是方便了。
这也是真爱吧。
从此,太后临朝听政、德让监国行政。
呵呵,夫妻店。
确实如此。史书称,他们出则同车、入则同帐,坐则同席、餐则同桌,形如夫妻。
据说,太后还曾在韩德让帐中摆过酒,宴请过大臣。有人不解风情,当众请教宴会的主题,德然不语、太后嫣然。有人恍然大悟,这是他们俩的喜酒。
没人承认。但也没人辟谣。
不仅不辟谣,更毫不掩饰。据说,德让有次去看马球,入场时被一个冒失鬼惊了马,摔了一跤。正好被太后看到,二话不说,立马将冒失鬼斩首。要知道,冒失鬼可是皇族。为了个奴隶,杀皇族。有爱的女人,真可怕。
不错,德让虽然位高权重,但确实是奴隶身份。
这不行,燕燕不能接受。
太后直接为其改名。韩德昌是也。再取消奴隶身份,正式封为契丹贵族。契丹人,对汉人分的清楚。可以重用,可以封官、甚至可以封王。但想当贵族,难!
为何?主仆有别。
最大的官,也是仆;贵族,就是主人了。
这一刻,德让的祖父、父亲,应该含笑九泉了。
燕燕,满意了吗?
不,仍不满意。
爱一个人,到底要多彻底?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8 10:41:31 +0800 CST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5684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22:23:22 +0800 CST

评论数:108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