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45)
新君登基,君临天下。
要有新气象、最好有新政。
不过,对赵佶来说,这些年光玩了,还是得先补补课,深入学习祖宗家法和朝廷内政外交。
那就先来看看祖宗家法。
最大的家法,就封存在太庙寝殿的密室。
当赵佶,在一个不识字的小宦官的引领下,来到密室门前时。他有些紧张、也有些兴奋。这是大宋国最神秘的地方。
尽管无数次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他从不敢主动去打听。
这个地方,只属于皇帝。
密室里面,只有一块四尺宽、七八尺高的石碑。上面盖着红绸。碑上,只有三句话:
善待柴氏子孙;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不加农田之赋。
这就是宋太祖立下的最大的家法。
不多,就三条。堪比汉高祖当年的约法三章。
这些雄武的开国者,在治理国家上,都将简约发挥到极致。将治理庞大帝国的繁琐,精练成三句话,当然是大智慧。
后继之君们,是守家法的。这三条,基本得到了落实。
第一条,不用说。宋朝江山原本就取自柴氏孤儿寡母,占了人家锦绣河山,待人家子孙宽厚些,这原本就是应该的。对普通人来说,这或许没什么。
对帝王来说,宽厚,就是个很高的要求。
不信,看看刘裕、看看杨坚、看看朱元璋。
还是得说一句,宋太祖太宗的子孙们,还是厚道人。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1 15:34:41 +0800 CST  
(46)
第二条,执行起来尤为不易。太有挑战性。
皇帝,天下的主宰。
自古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谓,胸怀利器,杀心自起。让拥有无限权力、手握利刃的皇帝,控制住自己肆无忌惮使用权力的冲动。想想,实在太难了。
有人一定会较劲。觉得没什么。
不客气地说。那些人多数没有尝过权力的滋味。

千难万难。宋朝的皇帝们,守住了这个家法。
祖宗威慑,只是原因之一。
最重要的,是他们最终想明白了,这对他们有好处。大好处。

唐末五代武人当权、天下乱成一锅粥,城头变幻大王旗。太祖就是武将出生,夺了人家天下。所以,军人不能信。那信谁?
读书人。
读书人有信念、有理想、有情怀。爱吟风弄月、诗词歌赋,子曰诗云、宽衣博袖。不像那些赳赳武夫,动不动就拔刀相向、起兵作乱。国家交给读书人,自然要安全得多。

既然要依靠读书人,那就得给点甜头。
至少有个口头承诺吧。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既然共治,士大夫就有股权。杀股东,对公司商誉当然不利。
读书人,不能杀,要依靠。但,也不能全信。

简单,权力制衡。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让这些股东们相互制衡、相互羁绊。有聪明的大臣很快看出了问题,向皇帝报告,说这样做有弊端,影响政府行政效率。
皇帝说,你的意见很好,你们回去好好研究,拿个方案。
心里却想,你懂个啥?只要皇权在手,效率算啥?
后世之君明白,可以让大臣们好吃、好喝、好玩,就是不能专权。谁也别想独大,除了皇帝。
皇帝,必须是天。

仕人,不杀,可以。
士大夫,共治天下,也可以。
但,皇权必须牢牢握在皇帝手里。
这些,就是祖宗家法的精髓。
作为太祖太宗子孙,赵佶自然心领神会、一点就透。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1 16:08:43 +0800 CST  
(47)
学完祖宗家法,就得熟悉朝政了。
那就要先回顾历史。
从皇位的更替上,在赵佶登基的前34年里,发生了三次,爷爷英宗在位4年、父亲神宗在位17年、他的哥哥哲宗13年。
从朝廷内政来说,王安石变法,是过去三十多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虽然变法是在神宗年间,新法推行的时间也并不长,但变法对后续朝政影响,却是怎么说都不过分。
经济上,有影响。军事上,也有影响。
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朝堂之上由此而生的激烈党争。儒家说,君子不党。朋党之交,历来为君子不耻,也是帝王们最忌惮的。宋朝厚养士人,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士大夫们,也以天下为己任。以欧阳修、范仲淹等为代表,名臣、名相层出不穷,灿若星辰。他们治国治军治民、立言立德立功,更是身体力行,垂范士林。
这一切,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化为乌有。
从此,朝堂之上,党争之见,取代宽容平和。
不问是非,但问政见。
政见一致,你好我好,一同升官发财。
政见不和,轻则唇枪舌剑,重则你死我活。
朝堂之上,乌烟瘴气。
内耗,吞噬着大宋的元气,更埋下了帝国倾覆的隐患。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1 20:35:08 +0800 CST  

稍后更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2 07:32:20 +0800 CST  
(48)
既然王安石变法,有如此强劲的后遗症。那就来回顾下这件,若想了解北宋政治,就必须知道的事情。
事情还得从英宗说起。
他在位时间很短,只有4年,但变革的种子在此间种下。与仁宗不同,这是个有想法的人。他有着强烈的改革的冲动。
富国强兵,是改革的目标。
对内,要控制住日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政府常备军。冗官、冗兵已成为朝廷财政的黑洞。老牛拉车,早就不堪重负了。
对外,要左右开弓。
首在遏制辽人南侵的野心。虽然辽、宋大体和平,但辽人始终保有草原民族的攻击性。在军事讹诈之下,仁宗时期,宋朝付给辽国的岁币,已经由30万升到了50万两匹。
钱是个问题,但被威胁的感觉更是羞辱。
何况,辽人占有幽云十六州,始终居高临下、处于战略上的优势。这对任何一个头脑清醒、想要有所作为的宋朝皇帝来说,都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其次,就是西夏问题。这是个老问题,但苦宋久矣。
无论从人口、疆域、国力、军力等任何方面,党项人都没有与宋朝叫板的实力。但,他们就是顽强地骚扰、顽强地战斗。
百年来,在这场以大博小的游戏中,宋人用尽各种办法,军事上强攻、利益上诱惑、道义上感召、外交上斡旋等等。
能想的都想了,党项问题始终没能解决。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2 07:57:07 +0800 CST  
我抓紧更,您多多回复。
一早起来不在第一页版面,老夫找不到啊。
感谢!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2 07:59:18 +0800 CST  
(49)
既然灭不了,那就不打了,放下大国面子,主动与西夏讲和,可不可以?
不可以。
这些年,西夏国内朝政跌宕,外戚后党屡屡专权,对宋战争是这些政治新贵巩固权力、威慑国内政敌的灵丹妙药。你不打他,他来打你。
让宋人徒呼奈何。
不过,对夏战争,也不是一无是处。
百年用兵西北,大宋花了大价钱,朝廷府库为之一空。唯一的成绩,可能就是练就了北宋唯一能打的野战部队---西军。
北宋自太祖始,对武人的忌惮之心就深入骨髓。抑武崇文是铁打的国策。武将地位低下,文人地位崇高。即便矫枉过正,也在所不惜。以至后世多是文人领兵、甚至太监领军。
有宋一代,名相辈出,名将却少有。
和平时期,这只是一种尴尬。战争来临,就是灾难了。
宋人用兵,主要在北方和西北。
北方对辽,承平日久,边疆常备军日渐废弛。西北对夏前线,由于长期作战,西军保持了较高的战斗力。北宋中后期的名将,也几乎都出自西军。比如狄青,还有种氏祖孙三代。
军刀要磨,不磨则锈蚀。
军队要战,不战则骄惰。
英宗想法挺多、也挺好。可惜,天不假年,很快就驾鹤西去了。不过,他有个孝顺儿子,神宗皇帝。
他的这些想法,将在神宗皇帝手里,努力变成现实。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2 10:35:34 +0800 CST  
(50)
神宗十九岁继位。
表面上,大宋繁华锦绣,实际上却是外强中干、危机重重。
青年天子,血气方刚,踌躇满志。深受父亲的影响,他早就跃跃欲试了。只是,面对这庞大的帝国机器,从哪里入手呢?
他需要忍耐。
需要等一个人。一个和他有千古君臣之遇的人。
王安石。
只不过,王安石等待的时间更久。
终于等到了。
君臣相遇,胜却人间无数。
这君臣二人,很难说,谁影响了谁,谁又左右了谁。
那份默契、那份心灵相通,让彼此都陶醉。
有人就办法。有默契就有合力。
君臣一心,其利断金。说走就走,说干就干。公元1069年,赵佶出生11年前,神宗和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政变法。
这是项庞大的系统性地改革。
体系庞杂、内容丰富、涉及帝国政治从农业到商业、从百姓到官僚,科举制度到百姓差役、从地方到京城等。
这是一场彻底的、全面的改革。
放在大历史中看,这或许是宋之前历代的最强变法,程度彻底、烈度空前,往前或许只有先秦的商鞅变法可比。后续的元明清三朝,或许只有晚晴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可比。
这又是场怎样的变法?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2 21:18:19 +0800 CST  
@u_104470032 2019-08-22 21:44:35
楼主文采飘洋,思路清晰,好文,追着您的进度,一定追完。感谢天涯提供的平台,感谢无数像楼主这样的高人,给我们大家带来了这样精彩的历史。
-----------------------------
兄台谬赞,不慎惶恐。
继续努力!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2 23:01:40 +0800 CST  
@u_104470032 2019-08-22 21:44:35
楼主文采飘洋,思路清晰,好文,追着您的进度,一定追完。感谢天涯提供的平台,感谢无数像楼主这样的高人,给我们大家带来了这样精彩的历史。
-----------------------------
兄台谬赞,不甚惶恐。
继续努力!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2 23:02:34 +0800 CST  
感谢各位大力支持!
晚安
每天继续!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3 00:34:38 +0800 CST  
(51)
这是一场雄心勃勃的变法。
这里面,有神宗皇帝的雄心大志,他要比肩唐太宗,做一代大有为之主。王安石,则又拔高了神宗的目标,要比肩尧舜,做千古名君。
这里面,有王安石的远大抱负,融合了他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思考。他卧薪尝胆数十年,多次拒绝朝廷入京的要求。
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自抬身价。
或许,有这方面考量。
但,如果从他后来推动变法时,那种不顾一切、甚至不择手段的决心,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在积蓄能量。
就为这场人生最精彩的演出。
然而,个人的精彩,未必是王朝的绚丽,更未必是国运的辉煌。
千古功过,任凭后人评说。
王安石变法,已历千年,虽已盖棺但仍未定论。各种声音、各种论调都有,而且都言之凿凿,似乎也都言之有理。
如果从富国强兵来说,变法是失败的。吃了这剂猛药,大宋帝国不仅没能康复、更没能崛起,可能还加速了灭亡。
如果,从变法本身来看,则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先进的商业理念、积极的财政扩张、金融刺激政策等。变法者对政府和经济两者关系的理解,让人叹为观止。
似乎,王安石是从现代穿越回宋代的改革家。
做人做事,最忌讳,不合时宜。
无论是超越时代、还是落后时代,最终都会遍体鳞伤。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境界,本质上是一种悲剧。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3 07:59:04 +0800 CST  
(52)
王安石本人,也是话题人物、争议的焦点。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唐宋八大家有其一,诗词文章冠绝天下;
他脾气极大,清高自傲,固执己见;
他不修边幅,衣着邋遢,我行我素;
他胸怀大志,意志坚定,事不避难;
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嫉恶如仇;
他重情重意,待人真诚,直来直去。
这就是他,王安石,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爱他的人,把他捧上云端。
恨他的人,把他踹入地狱。
这里面夹杂了太多的东西。
其中,有个东西叫道德。论人、论事,只要加上道德,就会变得无比的复杂。
道德是标准,道德更是武器。
当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激进蛮横地推动改革变法。朝廷上下,上至宰执、下至小吏,他把能得罪的人几乎都得罪光了。
从上到下、从京城到地方,那些恨他的人,提及他的变法,无不咬牙切齿。但若提及他的道德,很多人又都支吾不言,有的甚至心悦诚服。
司马光,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政敌。
他们交往了一生,也斗了一生。
当王安石去世的消息传到东京时,司马光已病入膏肓,但仍大权在握。他挣扎着从榻上起来,老泪纵横之余,亲自上书皇帝,请求朝廷以最体面的礼仪厚葬王安石。针锋相对了一辈子,对于王安石的道德修为,他仍赞一句,正人君子。
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这种力量,看似无形,却能强大到让对手无从发力。当你面对道德时,似乎是面对一垛海绵墙,无论多么用力,都无法将它击倒。
是非功过,就事论事而已。
多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永远都那么难。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3 07:59:23 +0800 CST  
感谢各位支持
有事耽搁了
稍后更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3 18:52:54 +0800 CST  
(53)
富国强兵。
首要任务就是搞钱。王安石的办法让政府直接赚钱。
就这条,司马光这样的老夫子,一辈子也想不明白。
在他们看来,朝廷的责任,在于教化民众,让人民有道德。人人有道德,人人讲道德,自然天下太平。让政府直接去赚钱、与民争利,怎么看都不是君子所为,也不是国家该干的事。
听上去很正确。可是不解决问题。
政府财政早就左支右绌、不堪重负,出现了巨额赤字。道德是个好东西,但能变成前线的军费、官员的工资?
司马光也想解决问题。
他认为,朝廷的法度没问题、祖宗之法也很完备。之所以出现问题,是人的问题,是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只要用人得当,问题自然解决。那用什么人呢?有道德的人。
呵呵,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王安石,是个干实事的人。他想把问题踏踏实实地搞定。
这就不容易了。
在任何时候,想干事,都是不容易的。
真正做事的人,永远值得尊敬。
把事情做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王安石就免谈了。他那臭脾气。
地利,无所谓有无。
好在,他有天时。
时代给了他解决问题的土壤。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3 19:42:07 +0800 CST  
稍后继续更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3 19:42:23 +0800 CST  
(54)
这就得说说宋朝的商业发展。
有宋一朝,或许是中国古代商业文明发展的最高峰。
宋人重商、爱商、敬商。
商人地位前所未有之高。就连郑屠卖个猪肉,也能称为大官人。西门庆开个药铺、当铺等,也能称为西门大官人。至于穿绸、乘轿、参加科举,更是不在话下。
政府甚至鼓励高官、军队、士大夫经商,公务员里面的投资高手也是比比皆是。不考虑可能涉及的贪腐和滥用职权,就是这份宽容,也让人难以想象。
对于民间商业,政府更是宽容、支持、默许,乐得其成。
商业在国家生活中举足轻重。北宋中后期,无论经济繁荣程度、城市化率、商业税收占国家收入比例、海外贸易、商业行会等等,都是前所未有。
甚至,说宋人以商立国,似乎也没问题。
就拿海外贸易来说,可谓空前繁荣。
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是自由贸易港,完全对外开放,没有任何政策性限制。
政府按照港口大小分别设立市舶司、市舶务,类似海关,管理外贸秩序和收取关税。每年多少钱呢?北宋末年,海上贸易每年税收二百万贯,折合白银近一百万两。要知道,几百年后的明代隆庆年间,海关税收仅几万两而已。
这就是印钞机啊。
这就是,王安石当年面对的国内经济环境。
看着民间经济繁花似锦、海外贸易兴旺发达,再看看那些巨商大贾如鱼得水、富得流油,政府财政却捉襟见肘。王安石能没有想法?
当然有想法。敢想敢做。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3 20:29:10 +0800 CST  
晚安!
感谢各位捧场!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4 01:57:18 +0800 CST  
(55)
他的做法就是,出动国家队。让政府直接进场。
比如青苗法。简单地说,以前青黄不接时,农民是向商家大户借贷,利息高不说,钱都让大户赚了。变法,让农民直接向政府借贷,不仅利息低,而且钱进了国库。
农民反正要借贷,利息低点不好吗?政府还增加收入。两全其美。王安石在地方做官时,就试行过此法,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为了变法,王安石说破了嘴皮了。
可惜,保守派就是不领情。
这是世界观的问题。
这就得说到北宋的儒学复兴和士大夫精神。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也只是位尊而已。后来又受道家、佛教的冲击,再经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历南北朝,儒家并没有迎来真正长足的发展,前后徘徊而已。
唐朝建立,李家天子自称老子后人,尊道教为国教,儒家的发展再次受到牵绊。
北宋以来,随着程颢、程颐兄弟、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九渊、张载、司马光、苏轼等一批大儒的出现,他们重回千年前的孔孟之道,重新阐释经典、发扬革新经典。
儒学迎来了真正的高光时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震古烁今。每每读来,都让人心潮澎湃。这几句话,把那个灿烂时代,那群大儒们的精神世界挖到了根上。
这些士大夫,精神上高贵的一尘不染。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4 09:55:05 +0800 CST  
(56)
对于商业,士大夫更多主张宽容、包容、不干预。对于百姓,他们坚持不能打着改革、新政、为民谋利的幌子去骚扰,更不能容许政府与民争利。站在官的立场,即便大户也是民。吃大户,一样也是扰民。
在保守派看来,王安石的改革是能搞到钱,也会在短期之内让国库充盈,或许能解决政府危如累卵的财政危机,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但这样的富国强兵,不是他们要的富国强兵。
代价太大、成本太高。
首先,扰民乱民、与民争利,会破坏民间的市场基础、打击民间的商业繁荣,让百业凋零、百姓困顿、民不聊生。其次,国家利字当前,会混乱人们的思想、错乱人们的价值,让整个社会脱离儒家的精神轨道。长此以往,危及国本。
如此选择,实乃舍本逐末。
对于变法新政,即便有天子全力加持、宰相铁腕3推行,以司马光、苏轼兄弟等为代表的保守派,依然不屈服、不支持、不配合。即便罢官、贬谪,也在所不惜。
在他们眼中,王安石已背离儒家治世之学,是离经叛道,会将大宋带上不归路。
王安石,欲哭无泪。心中惆怅谁人知?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4 12:02:40 +0800 CST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5684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22:23:22 +0800 CST

评论数:108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