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这是(67)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8 10:42:26 +0800 CST  
(68)
接着封赐。
太后再赐德让,皇族姓氏耶律、赐名隆运,封晋王。
更绝的是,这个王属于圣宗的叔父辈。这样,圣宗就得喊德让老叔、执父礼了。再赐铁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
呵呵,当年曹操也不过如此。
至此,德让拥有了自己的宫帐、属城、万人的私人卫队。和皇帝配置已没太大分别,甚至还更牛。犹如大辽太上皇。
然而,燕燕对这个男人的爱,还在继续。
她派人毒死了德让的妻子。
这是她深爱德让的一个证据。如果只是太后对臣子的宠幸,她犯不着杀人家老婆。只有为爱心生嫉妒的女人,才会这么干。
爱之愈深,忌之愈切。
因为德让无子,太后甚至规定,以后辽国皇帝,每一代都必须过继一个亲王给韩家,替德让延续香火。
呵呵,连死后的事都想得这么周到。真是爱到骨髓里。
在相爱相守27年后,燕燕走在了前头,终年56岁。入葬景宗乾陵。仅十五个月后,德让归西,终年70岁。圣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并将其安葬在燕燕的陵墓旁。
韩德让,大辽唯一入葬皇陵的臣子,更是唯一的汉人。
这是韩氏家族的荣耀。这是生活在辽国,成千上万的汉人的荣耀。这也是汉文化的荣耀。
燕燕和德让,最后归葬的辽乾陵,位于今天辽宁省北镇市的郊区。那是一片安静的山谷。历经千年战火和风吹雨打,地面上已找不到任何皇陵的痕迹,唯有方圆百里的梨树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漫山遍野,琼枝玉朵。
在这万千缤纷中,想必有一朵是德让、一朵是燕燕。
谁知道呢?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8 12:25:36 +0800 CST  
(69)
如果,你以为萧太后只是个情种,那你就错了。
前文说过,她是个政治家。
家,可不是随便说的。
即便对韩德让,感情自然有、真爱也不缺,但仍然是政治的延续,充其量不过是夹杂着感情的政治而已。
这不,刚刚拉住德让的手,宋太宗就是打上了门。
高粱河一战,太宗损兵折将、颜面尽失。辽国新君继位,宋太宗看到他们孤儿寡母,以为有机成乘,可以一雪前耻、收复失地,再度北伐。或许是上次箭伤未愈。太宗没有亲征,而是坐阵东京,指挥三路大军。
其中就有杨业、杨无敌。千古杨家将。
兵来将挡。
萧太后率圣宗御驾亲征,德让披挂冲锋。
两军对垒。辽国上下同仇敌忾。母子同气、君臣一心。最终,宋军大败,北伐成空,杨业身死。只留下了,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古。而胜利者萧太后,也借着这段历史,在后世家喻户晓。不过,形象却相当的糟糕。
历史就是这么无厘头。
自从,宋人肝胆俱碎、不敢北顾也。宋太宗,一代雄主,也在郁郁之中,十年后驾鹤西去。
来而不往,非礼也。
宋太宗去世,真宗继位。萧太后马上还以颜色,多次率兵亲征,打的宋人丢盔卸甲、闭门不出,太祖、太宗时候的锐气几乎丧失殆尽。
宋军的胆怯,给了萧太后更宏大的构想。公元1004年,萧燕燕带着圣宗,还有德让,再度御驾南征,大举伐宋。这次人数更多、规模更大。这是场灭国之战。
绕过宋军防守坚固的城市,辽军一路向南、剑指东京。宋军肝胆俱裂,拔腿就跑。转眼,辽军就攻到了东京的门户澶渊。
萧太后,似乎想重温当年辽太宗攻入开封的荣光。看不去,目标并不难实现。澶渊到东京,不过百里而已。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8 20:49:23 +0800 CST  
(70)
虽是百里,辽军却也是强弩之末。
辽军一路狂奔南下,进军速度很快,是场闪电战。但是,辽军攻下的坚城并不多,更多地是绕开了。如此,不仅拉长的补给线,让辽军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宋人坚城在后,辽军时刻有腹背受敌、后路被断的危险。
萧太后,有些忧虑了。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澶州城下,前锋悍将萧挞揽被宋军射死了。辽军士气受到重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太后,岂能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这个节骨眼上,宋真宗又来到了澶渊城。宋军士气大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胜利的天平,似乎正在向宋军倾斜。
是战。是和。
考验政治家成色的时候到了。
有人,豪气冲天、只进不退,自以为天命所在,无所不能。结果,一战而败,功业化为乌有,国灭身死。比如苻坚。
有人,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既能乘势而上,又能苦捱待变。能进,则如猛虎下山。能退,则收放自如。比如,萧太后。
萧太后的政治家的地位,就此奠定。
她主动派人与宋人密议。几番虚张声势、几番折冲樽俎,最终达成和谈条件,与宋签订《澶渊之盟》。算起来,她既拿到了实惠,得到了岁币;又拿到了面子,真宗称她为叔母。
百年和平,就此一锤定音。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9 08:17:00 +0800 CST  
让大家久等了
稍后更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9 20:03:09 +0800 CST  
(71)
这里,也得说说韩德让。
这场仗,虽然是太后带着圣宗御驾亲征,但德让的分量不言而喻。萧太后,最终能接受条约,德让功不可没。在这件事上,也再次体现了德让的政治眼光。
太后对德让的恩宠是有道理的。
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
那就是,无论德让在辽国做多大的官,享有多高的荣耀,他是汉人,这点是改不了。这是他的标签。无论怎么撕,也是撕不掉的。那么,作为汉人,当他率军面对故国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宋人,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汉人?
骂他们汉奸,认贼作父、数祖忘典,是容易的。可是,这样能解决问题吗?再说,宋人又是否有理由骂他们呢?是否应该要求这些生活在异邦、异族的汉人们,永远心向大宋?而他们又该怎样做,才能证明自己的确是心向大宋呢?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据说,德让死后,闻讯的真宗皇帝感慨万千。他称赞德让,才智过人,辅佐幼儿寡母、鞠躬尽瘁。说他,一向与大宋交好,不仅力主签订和约,还是和约的坚定守护人。即便古之贤臣名相,也少有超过他的。
来自对手的称赞,才是真正有分量的。
那么,德让获得真宗如此高的评价,汉人身份,有没有加分?
应该是有的。
在真宗心里,或许,韩德让并没有数典忘祖。相反,作为生活在辽国权倾朝野的汉人,他对故国是有贡献的。
除和约之外。至少在推动辽国的汉化上,德让也是有功之臣。
文化的认同,才是深入骨髓的身份认同。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9 20:16:13 +0800 CST  
感谢各位捧场
稍后更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9 22:13:06 +0800 CST  
(72)
说到文化,辽的独特政治文化值得一提。
最早在北魏年代,就有契丹这个名称。契丹是草原民族,鲜卑族的一部。主要由八个部落组成。长期在潢水流域和土河流域生活繁衍,位于今天内蒙古境内。
在阿保机建国之前,契丹人的活动区域主要在长城以北,过的是逐水草而居的畜牧游猎生活。随着实力不断强盛,又逢唐末五代之乱,契丹不断入侵中原,掳掠了越来越多的汉人。汉人多了,情况渐渐起了变化。
历史上,少数民族抓来汉人,多数都是充作奴隶,少数聪明伶俐、有文化的汉人,会被当作政治顾问。契丹,也不例外。
这其中,有个叫韩延徽的汉人。与韩德让家族没有关系。
韩延徽跟皇帝说,北人善骑射、南人善耕织,自古如此。最好的办法,是把抓来的汉人集中起来,为他们筑城,让他们继续耕种。这样,更能发挥南人的优势,更好地为契丹服务。
考虑到这些汉人思念家乡,韩还建议,这些人从哪里抓来,新筑的城市,就叫什么名字。比如,从云州掳来一批人,新筑的城,也叫云州。
呵呵,人性化管理。
韩延徽作为一个汉人,给辽国皇帝出这样的主意,无论其出发点是什么,毕竟还是念及了同胞情义、有些菩萨心肠。这些被掳的汉人们,可以和亲友族居一城,总好过去草原为奴吧。
韩延徽的建议,得到了辽国皇帝的大为赞赏、全力支持。
而这对契丹的意义,也是无与伦比的。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9 23:06:19 +0800 CST  
@宋兵郭京 2019-08-29 23:34:44
好文!猜猜楼主会不会写到我?
-----------------------------
哈哈哈
必须有你啊
在后面会有精彩演出。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29 23:53:11 +0800 CST  
@宋兵郭京 2019-08-30 00:01:11
楼主也许、大概、可能,看过《金瓯缺》。
-----------------------------
哈哈哈
完全正确
《金瓯缺》是最爱之一。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0 00:03:23 +0800 CST  
@宋兵郭京 2019-08-30 00:03:46

此图此景,配此佳文。
-----------------------------
哈哈哈
感谢兄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0 00:24:53 +0800 CST  
夜深人静
只有键盘声。
感谢大家的陪伴
明天继续!
晚安。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0 00:45:21 +0800 CST  
(73)
从此,在契丹的管理之下,有了以汉人为主的城市。
在北方草原民族中,这是很罕见的。比如,匈奴人永远只有帐篷,即便是王庭,也不过是大点的帐篷。搬家时,几辆大车就拉走了。
尽管这些汉人的身份,仍然是奴隶。但,这不妨碍这些居民区,很快就成为了辽国的繁荣市集。辽国的经济实力,与日俱增。辽人尝到了甜头。
可惜,长城以北,可以筑城的地方毕竟有限。这时候,汉人的千古卖国贼、契丹皇帝的好儿子,石敬瑭出现了。为了帝位,他大手一挥,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
大辽,如虎添翼。从此,契丹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变成了长城南北。长城以北,以契丹等草原民族为主,过的还是游牧渔猎生活。长城以南,是为数众多的市镇,以汉人为主。
长城内外,皆大辽。
辽国,成了游牧加定居的混合王朝。这是质的变化。
自古,草原民族对垒中原王朝。大体有三种结局。
被中原王朝打垮。比如西汉之匈奴。后来,一部分匈奴人西迁避祸,一部分内迁融入中原。
把中原王朝打残。比如五胡乱华、鲜卑北魏。后来,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最终融入汉文化,民族消失。
把中原王朝吞并。比如元、清。后来,蒙古人退回草原,满人融入华夏。
辽的时代,还没有后来蒙古、满人的经验。所以,契丹人可以借鉴的主要是祖先鲜卑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旧事,他们应该熟悉。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国势强盛、喧嚣一时。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在融入中原之后,很快便彻底消失了。
想要保持契丹的民族特性,就要拒绝内迁,拒绝汉人的生活方式,拒绝汉化。可是,长城以南的大片土地,无数的汉人,富庶的城市,繁荣的市集,难道都不要了?
吃下去的肉,不可能吐出来。可又怕消化不良,腹痛难忍。
怎么办?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0 09:58:19 +0800 CST  
(74)
不用担心。
古人远比我们想的聪明。哪怕是被视为夷狄的少数民族。
契丹人,天才地推出了大辽版的“一国两制”。
简单地说,以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依旧生活在长城以北,过着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猎的生活,以保持契丹人勇武善战、精于骑射的优点。而农耕织造、冶铸工商,则主要由长城以南的汉人来做。
两全其美。
为了优化分类管理,还实行胡汉分治的两种行政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以契丹旧法治理契丹人,即“北面官”系统;以汉人法度治理汉人,即“南面官”系统。
北面官,长期由契丹贵族担任,主要管理契丹军备,主要法度,也是按照部落管理的旧制。
南面官,则是仿照唐制,设有宰相、枢密使,下设有六部、御史台、监察院等。完全是汉人的管理体系。主要官员,也大都由汉人担任。
换个角度来说,北面官主要负责军事,南面官主要负责经济。从实际效果来看,在北面官管理之下,契丹人的军力是逐步下降的。当然,这里面因素很多。但确定的是,南面官管理的区域,则是城郭相望、富庶繁华,是大辽国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命脉所在。
如此说来,无论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什么,在历史演变中,最终,先进的制度文化,同化落后的制度文化,是必然的。
武力可以征服疆土、文化才能征服人心。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0 15:49:15 +0800 CST  
(75)
开国近百年,辽国的汉化已渐成趋势。对萧太后来说,这也是考验她政治智慧的大问题。她该如何去选择?
她是可以扭转乾坤的、一锤定音的。
澶渊之盟之后,以萧太后的权势,她自可以一言兴邦,也可以一言乱邦。在辽国汉化的问题上,亦是如此。
政治家。更多地体现在审时度势上。
历史上,很多手握乾坤的人,自以为可以超越时势,或者凭借强权,逆时势而动。结果,强权化为灰烬。比如袁世凯。
对萧太后来说,她当然可以用铁腕来阻止汉化,至少可以迟滞汉化的进程。但是,她没有这么做。
我们不能假设,萧太后,作为契丹贵族,内心会无比地认同汉化,去主动地推动汉化。但是,作为政治家,在她认识到汉化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汉化更是一种时势之后,她没有用手中的权力去对抗,而是选择了顺应。
识时务者为俊杰。
甚至可以说,在她当初决定紧紧抓住韩德让的时候,她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她看到了韩德让在朝廷的权势,看到了韩家在辽国的威望,更看到了众多汉臣和无数汉人的力量。
她赐予韩德让的荣誉和地位,也绝不仅仅是给他个人,应该是对韩德让背后汉臣、汉人力量的安抚、褒奖、激励。
站在政治角力的角度,她选择韩德让,就是选择了汉化、汉人。在没有强力外戚援手的情况下,她需要借助汉人的力量,来制衡契丹贵族。
这是一种政治智慧。
岂是简单的男欢女爱。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0 15:50:02 +0800 CST  
感谢大家捧场!
稍后更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0 21:17:23 +0800 CST  
(76)
如此揣度,是否异化了萧太后和韩德让的情感?与前文所说的种种,是否有矛盾呢?
不矛盾。
对于政治家来说,政治考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当然,政治也是有人情的。有人情的政治更长久。韩德让是否心中有数?
当然有数。
作为汉人,他能成为辽国汉臣之首,站在千千万万的辽国汉人的最高处,他能看不清自身的分量、汉人的价值?
他看的非常清楚。
很多时候,一个成熟政治家和轻浮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永远知道自己的斤两,而政客总是搞不清自身轻重。
韩德让,一个奴隶的子孙,如果没有这样宽宏的视野、察己的智慧,能在异国、异族中爬到那样的高位?
他深刻地认识到本质。进而,毫不犹豫地与萧太后牵手。
对精明的政治家来说,只要政治利益一致,即便素昧平生,也能合作的亲密无间,这是基本技能。何况,太后和德让,还有感情基础。
这就是天作之合了。老天都帮忙。
不知道,这两位契丹和汉族政治家,在男欢女爱之外,是否曾严肃地探讨过契丹汉化的问题。至少,他们是有默契的。
本质上,他们的牵手,就是契丹贵族和汉人新贵的深入融合。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0 21:40:29 +0800 CST  
晚安
感谢有你们的支持!
明天继续!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1 01:33:01 +0800 CST  
(77)
牵手的双方,都带着满满的诚意。
有投入,就有收获。
韩德让的投入是,全力保护太后、皇帝安全,为契丹浴血奋战,对朝政兢兢业业,保着大辽江山。
萧太后的回报是,在辽国推动深层次的汉化改革。
比如,同罪同罚。简单地说,就是在辽国,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将以前汉人同契丹人发生纠纷,必优容契丹人、重罚汉人,改为一视同仁。
比如,对藩汉官吏进行无差异考核。就是说,在政治考核上,汉人官员和契丹官员完全平等。契丹人再想靠出身,生下来就领先,没戏了。
比如,确立科举制度。这个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且不说考试面前藩汉平等。就拿考试内容来说,自然是儒家经典、孔孟之道、子曰诗云。有了这根指挥棒,那些骑在马上千年的粗犷勇士们,也得下马老老实实地读圣贤书。至于考试结果,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肯定汉人有优势。没办法,基因里就有。
这些制度上的变革,深刻地改变着辽国。这也能给辽、宋的百年和平作出一些解释。
加速汉化,让辽人在心理上对中原王朝有了亲近感。双方在国书上,自称南朝、北朝,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暗示。他们甚至觉得辽、宋之间,不再有胡、汉之别,而是一样的,都是中华。
这也是有证据的。
萧太后的孙子辽道宗就说,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于中华。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1 10:12:39 +0800 CST  
感谢大家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19-08-31 17:34:29 +0800 CST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5684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22:23:22 +0800 CST

评论数:108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