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汉兴的那些年

秦始皇走水路,坐船而行,这里江河众多,水路要比陆路舒适。忽然在湘山刮起了大风,船在江中飘飘荡荡,几乎不能航行,而且还有翻船的危险。
老天不管你是九五至尊、秦始皇帝,他想刮风,便刮风。
对于这种自然现象,一向迷信的秦始皇认为是有神鬼和他过不去。于是问身边的人,湘山有何神?身边的人告诉他,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妻子,娥皇、女英,埋葬于此,人称她们为湘君。
秦始皇听后大怒,你们的老子和丈夫我都不买账,你们竟然这么不给面子,我走个路,还要弄些风来吓我。
秦始皇派出三千囚徒,命令他们,要把湘山的树木全部砍光,来发泄心中的愤怒。
之后,秦始皇才离开湘山,一路平安回到咸阳。
第二次巡游历时七个半月,秦始皇很高兴。
在家没消停几天,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巡游。
这次巡视的是帝国的中北部地区,主要是齐国、燕国故地。路线和上次一样,出函谷关,由洛阳出发。
秦始皇的车马队一出洛阳,就有二男子在车队的远处紧紧的跟随秦始皇的脚步。一人瘦弱,面白如妇女;一人身高八尺有余,膀大腰圆,状如莽汉,跟在那瘦弱之人的身后,怀中抱一布带,沉甸甸的不知装着何物。
因为他们离车队很远,所以秦始皇的身边的郎官并没有发现他们。秦始皇的巡游队伍根据路况时快时慢,这二人却也能跟上。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0 08:00:19 +0800 CST  
走到武强县附近的时候,天开始刮起大风。秦始皇的队伍的行驶队伍开始慢下来。
跟在他们身后的二人,却绕过车队,赶在了队伍的前面。二人不知从何处得来一辆马车,那瘦弱男子,站在马车上,使劲的赶着马车。他身旁的莽汉问道:“嬴政在我们后面,我们既然要杀他,为何这么快赶路,莫非你怕了?”
瘦人大笑道:“十三年前,国破之时,我张良便发誓报仇,散尽家财,只为能杀掉嬴政。我怎么会怕!”
原来二人是要刺杀秦始皇,那瘦弱之人是张良。张良,战国时期韩人,他的祖父和父亲先后做过韩国五代国君的相国,直至韩国灭亡。韩国国君对张氏父子很够意思,韩国都被治理成那个样子了,还让他们做相国。
张良对韩国也很够意思,韩国被秦所灭后,仍坚持斗争。为寻求刺杀秦始皇的专业人才,不惜花掉万贯家财,兄弟死了都不管不顾(弟死不葬)。
后来,张良在沧海高薪聘请了为大力士,这位大力士能抡起一百二十斤(今60斤)的铁锥,并且能像扔铅球一样,扔几十米远,而且命中率极高。
得到如此人才后,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张良的脑海中开始谋划。
张良知道秦始皇喜好巡游,他欲在秦始皇巡游的途中伏击秦始皇。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1 07:58:22 +0800 CST  
埋伏在秦始皇必经之路上,让大力士用一百二十斤的铁锥,砸向马车,只要砸中,乘车的人不死也得残。到时天下大乱,六国旧贵族以及民间的反秦势力趁势而起,韩国才复国有望。这是张良的想法,事实也应该是这样,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从秦始皇出洛阳,张良在后面尾随秦始皇的车队,一直寻找机会。大风起时,张良就知道机会来了。这时的秦始皇的车队,在韩国和魏国的边境上,对这个地方的天气和地理环境,知之甚熟。这时节,大风一起,往往会一吹数日。在前面的“博浪沙”的地方,此地为一堆荒沙,全无草木,荒沙因风而起,弥漫空中,白天也难辨周围的景物。
博浪沙是从武强县到大梁的唯一通道,秦始皇的车队,必然会经过这里。
嬴政,博浪沙将是你葬身之处。张良自信的说。
张良是谨慎的人,从他开始实施刺杀秦始皇的计划后,他就开始实地考察周围的地区,哪里适合伏击,如何能够全身而退,他都考虑的清清楚楚。可因为张良的过于谨慎,他在跟踪秦始皇车队的时候,为防止被人发现,一直是远远的跟随,具体秦始皇坐的哪辆车他并不清楚。
张良和那大力士埋伏在一座高高的土堆上,土堆高有二十余米,在官路的旁边,从告诉往下看,下面一览无余,是伏击的好地方。不好处是,此地荒芜,没有树木,也没有河流,一旦动手击杀,无论成败与否,势必没有生还的可能。二人趴在土堆上,等待着秦始皇的到来。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2 20:43:22 +0800 CST  
没多久,秦始皇的队伍迎风而来,前面举旗的士兵,被风沙吹的根本睁不开眼睛,眯着眼把手中的旗,举得极低。秦始皇马车内,有两个秦始皇的近侍,扯住帘布挡住外面的风沙。负责秦始皇警卫工作的是中郎将蒙毅,他策马来回在队伍中奔走,催促将士抓紧赶路。
当车队进入大力士的攻击范围内后,张良催促大力士赶快动手。大力士露出为难的表情说:“你能分出哪个是秦始皇的车吗?”张良听到大力士的话向下一看,风沙虽大,可也能看见心中叫苦。因为秦始皇多次被人刺杀,反刺杀经验十分丰富,所以他所乘的车是六辆车。六辆车一模一样,除了近身的侍卫没人知道他坐的是哪辆车。张良和大力士 ,看到秦始皇的马车,自然也分不清楚秦始皇具体坐的哪辆车,但是箭在弦上又不得不发,大力士见张良不说话,一个铁锤向中间的那辆马车砸去。整体来说,大力士的发挥还算正常,把一辆马车砸的稀烂。
张良见大力士扔出铁锥后,对大力士喊了声,快逃。就往土堆下面跑,他知道事情的成败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现在最要紧的是逃命,只有一击的机会,成败只能看天意。
遗憾的是没有砸中秦始皇的马车。
秦始皇的护卫在经过短暂的慌乱后,开始搜捕刺杀者,大力士被抓,机智的张良逃脱了。
秦始皇心情郁闷,老子就是旅个游,又没招谁惹谁,那些人非得弄死自己。
杀掉大力士后,秦始皇全国缉捕此次刺杀的谋划者(大索十日)。秦国的官吏一无所获,不是官吏无能,只能怪张良太过狡猾,于万人之中,杀人主,还能全身而退,真是非常之人。逃跑的张良更名换姓,逃到东海郡的下邳县躲藏起来,在那里张良将遇到影响他一生的贵人。
这次意外事件,严重影响了秦始皇的心情,就此回去,示弱于天下,会损害皇帝的尊严,秦始皇是要面子的人,于是车队又按既定的路线继续巡游。
到芝罘山在此地,秦始皇停了一月有余,他在等徐福,最后才恋恋不舍的回到咸阳。
这次刺杀事件给秦始皇造成了巨大的心里阴影,回到咸阳的秦始皇整整一年都没有再去巡游。
秦始皇自从见过大海后,知道海中有仙山,一直魂牵梦绕,希望咸阳也有海有仙山。
咸阳属于内地,别说海,大点的湖也没有,位置不允许。
既然没有,只能去建。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3 21:49:47 +0800 CST  
@没顶聪明 2019-07-24 04:13:11
写的不错
-----------------------------
谢谢青眼相看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4 09:07:25 +0800 CST  
在咸阳东25公里处,挖了一座大型人工湖,湖中留出几处未开挖的陆地,当做海中的仙山,用巨石雕刻成几条鲸鱼放在湖中。湖四周种上名贵的花草,树木也是从别处移来,装点湖的景色,湖水是由经水河引出。湖的周围楼阁相连,真是人间仙境。称的上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园林的名字是为兰池宫。
对这项工程秦始皇很重视,几次询问督造的官员,修建到何种程度。最后秦始皇实在等不及,于是在公元前216年,始皇31年的秋天一天夜里,秦始皇穿上便装,带领贴身的四名侍卫,来到工地,想勘察一下兰池宫的修建。
秦始皇的侍卫,称为郎官,都是从军队中经过严格挑选出来,出身好(官员子弟),武艺高强的人,忠诚度高。
一行五人,来到兰池宫的工地视察。因为秦始皇拼命的催促工程的进度,所以劳工都拼命赶进度,很累晚上人都去休息。如此大的工地,也无人看守。何况,皇家的工程谁敢上这里来偷东西?
可当夜里秦始皇来到这里的时候,撞着有小偷来工地盗窃。秦始皇真不愧猛人之名,他竟然命令手下的侍卫去击杀这些小偷。小偷不是一人、两人,而是几十人,是团伙作案。偷东西偷到我的地盘,竟敢拿我这个皇帝当摆设,反了你们了。
小偷本来心虚,见有人来,准备逃走,顿时一阵慌乱,当他们看清来人的时候,他们恢复了平静,并开始反击。
一共上来四人,我们有几十人,怕你们干甚?
四人对几十人,确实困难,但皇帝的命令,困难也要上。四人算得上是特种兵,但特种兵也是人,在几十人的围攻下,四人变得很被动,形势越来越危急(见窘)。
此地离咸阳有一段距离,调兵也来不及,四人被几十人围住也没人出去搬救兵。秦始皇依旧站在原地,他右手紧紧的按住剑柄,时刻做好与这些人厮杀的准备,并没有逃跑的打算。
渐渐的小偷发现越来越不对劲,这四人是越战越勇,拿出的都是玩命的架势,死都不退,这就没意思了。大家是来偷东西求财的,犯不着把命搭上,看到这几个不要命的二百五,小偷也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他们不是官差(没有穿官服),为什么会这么拼命?纵然是官差也犯不着这么玩命的战斗,就四个人就敢对抗我们这几十人?小偷们想不通,也打不过这四人,所谓一夫拼命,万夫胆寒。
打不过,小偷们只好撤了。
秦始皇见小偷逃跑,还不依不饶,立刻命令侍卫追击小偷。秦始皇的胆子确实够大,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还敢追击。只能说明秦始皇的保镖靠谱,不然今天晚上这帮小偷可能会杀掉秦始皇。
记得在我的家乡就发生过一件因为保镖不靠谱而引发的案件。
主人公是县中首富,出门往往前呼后拥,好不威风,身边常带几个保镖,没人敢惹。出门从来不遵守交通规则,也可能随地吐痰,最主要的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因为他就坏在不遵守交通规则上。
开车,见到红灯从来不停。
有次有辆车在路口挡在他的车前,他这儿狂按喇叭,催促前车快行,赶巧是红灯,前车没有给他让路。
不给面子太不给面子了。让人知道还怎么在这一片混。富豪兄这么想。
富豪兄见前面的车牌是邻省的车牌号,于是命令他的保镖下去“教育”一下前方的挡路人。富豪兄也是要求进步的人,他也想让邻省人民知道他的“赫赫威名”。
从保镖车中下来保镖七人,走向前车。看来前车的人要倒霉。
打架斗殴,对这些人来说本来就是家常便饭。
不一会儿,去的七人狼狈而归。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4 22:31:00 +0800 CST  
前面的人不多,就两个人,据说与这七人动手的就一个人,另一人压根都没出手。
丢人,这次丢人丢大了。富豪兄见状,知道手下这群废物指望不上,于是给自己工厂打电话,让工厂停工,所有厂内男同志,都来帮他打架。
浩浩荡荡二三百人,奔此地而来。二人打上百人,恐怕黄飞鸿也扛不住。
二人见到这种场景,知道富豪兄不好惹,躲到当地的公安局内不敢出来。
事情到这里该结束了。
富豪兄显然没有要结束的意思,竟然让人堵住公安局的大门,派人和公安局交涉,让公安局把人交出来。
没救了,彻底没救了。人蠢到这种程度就不叫蠢了,叫脑残。如果在古代,围攻衙门,是造反的大罪,尤其是武装部门,更是政府的大忌。
富豪兄见公安局没有交人的意思,便指使众人,把那两人停在公安局门前的车给砸了。
不找回点面子,怎么给手下人交代。
砸车泄愤后,富豪兄才扬长而去。
事情终于闹到不可收场的地步。面子找回来了,里子却丢了。
富豪兄难道没有想到,七个人都打不过别人一个人,那人能是普通人?
那二人分别是邻省一县中的县武警大队长和指导员,出差路过这里。
事情的经过很快被两省的省政府知道。
政府开始专门组织调查组,调查此事。平常那些被富豪兄欺负的敢怒不敢言的人,都跳出来揭发富豪兄的恶劣事迹,平常忍着是迫于淫威,此时再不反抗更待何时?破鼓不捶白不捶,墙倒众人推、痛打落水狗,在这种传统的思想指导下,不打你个永世不得翻身,誓不罢休。
经调查,富豪兄有组织黑社会的性质、乱搞男女关系等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生活作风问题,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最终富豪兄锒铛入狱,找到他最终的归宿,得到应有的报应。
有的人为了庆贺富豪兄光荣入狱,在大路上放起鞭炮。人混到这个份上,也是一种境界。
富豪兄的失败就是找的保镖不靠谱,秦始皇的保镖就相当靠谱,四个人赶跑了几十人。但是事情不能就此了结。皇帝在自己的家门口差点被一帮小偷做掉,以秦始皇的脾气怎么能甘休。
回到宫中秦始皇立即下令,封锁关中,全力搜捕盗贼。
当年没有摄像头,黑灯瞎火这帮盗贼的面貌,秦始皇也看不清楚。这帮人的脸上也没有刻着小偷的字,如此搜捕无异于水中捞月,很难找到真凶。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闹腾了二十余日,连根毛都没搜到(关中大索二十日)。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5 20:51:02 +0800 CST  
最后秦始皇不得不停止搜捕,不能再折腾了,再折腾,老百姓可能会造反。
当兵的搜捕嫌疑犯,没有特征的全关中乱翻,百姓一般都老老实实躲在家中,不敢出来,生怕一不小心被人当做嫌疑犯抓起来,闹不好命都会丢掉。
安全第一。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这样漫无目的的去抓根本抓不着,不抓吧!皇帝出了这么档子事,差点死在外边,没收拾几个当官的负责人,已经算得上格外开恩。
所以当官的很卖劲,动静闹的越大显得自己越忠诚,爱谁谁,索性封锁关卡,使劲闹。
老百姓,门可以不出,饭总的吃。那个时代谁家都很困难,地主家也没有隔夜的粮食。整个关中都被封锁,货物不能流通,一般商人不敢出来做生意,整个关中的物价开始疯涨,尤其是粮食更是涨的离谱。
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粮食涨了多少钱,但是我们可以用现有的资料进行计算。虽然得到的数字不是很精准,离当年的事实应该相差不远。
在出土的秦简中有这样的记载,如果你欠官府钱,又没钱还款,你可以给官府干活抵债,官府供给的饭食是一天2/3斗(两顿),官府不是慈善机构,不能让你白吃饭,要从你的工资中扣除6钱,做为饭费。
那么可以得出,一斗粮食是9钱,一石是十斗粮食大约需要90钱,为正常的市场交易价格。
史记记载了,这次闭关大搜捕之后的米价,是1600钱一石(米石千六百),贵了近18倍。
通货膨胀,实实在在的通货膨胀。
短短的二十天就能使整个关中的经济瘫痪。秦帝国的经济是如此的脆弱。
由此可见秦国灭亡,不仅是亡于暴政,也与经济有莫大的关系。
中国的老百姓最有韧性,只要当权者不往死里逼迫他们,他们不会反叛,他们不折腾、不闹腾,踏踏实实的俯下身子,在土地上不停的劳作。
从前勒紧裤腰带,饭里掺点糠,好歹还能活。现在别说掺糠了,连糠都吃不上,只能把裤腰带系在脖子上等死。
见到这种局面,秦始皇在大搜捕二十天后,取消了这次搜捕行动。
这件事让秦始皇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对于国家命脉的影响。
于同年,秦政府颁布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法令,让百姓按政府规定土地数量自己开垦田地(使黔首自实田)。为保证国库充实,强制百姓垦荒实田。
经济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把国家比喻成一个人。
政治是人的大脑,军事是人的拳头,那么经济就是人的体力。
如果没有体力支撑,纵然你有高超的格斗技巧,坚硬如铁的拳头,也不可能击败你的对手。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6 21:15:10 +0800 CST  
@honey文 2019-07-27 09:07:15
----周赧王--周赧王---周赧王--周赧王
-----------------------------
总之谢谢honey文兄的一直支持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7 09:16:40 +0800 CST  
秦始皇如此关心国家经济,背后还有更为深刻的含义。
已经对匈奴忍了六年之久的秦始皇,不想再忍耐下去。
秦国的周边并不太平,四周被强敌环伺。我们先来看看秦帝国的周边都有哪些敌人。
秦国西北部,有月氏国,正北面有匈奴,东北有东胡,东南有百越,西南有西南诸夷。
这其中以东胡的整体国力最强。他们以畜牧和打猎为生,有强悍的骑兵。在战国时期,东胡曾被燕国大将秦开用计所败,因为被燕国打的太狠,东胡往北后撤千余里,从此不敢与中原为敌。整体来说这个很是记打的民族。与秦国一直没有领土上的纷争。
其次是月氏国。由于地里环境限制,月氏和秦国离得很远,基本上和秦国没什么冲突。
百越和西南诸夷,实力较弱,秦国自统一天下以后,一直对其进行军事打压,他们对秦国基本构不成威胁。
其中威胁最大,最嚣张的便是位于秦国正北面的匈奴。
战国时期,匈奴与秦国和赵国接壤,其中和赵国的利益争执最大,赵国曾派战神李牧与匈奴交战,李牧用计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余万人。匈奴也就消停了没几年,然后又卷土从来,遗祸边疆。战国后期,诸侯各国之间忙于征战,都没空搭理他,匈奴逐渐南迁,蚕食了秦国和赵国北部的很大面积。
匈奴之所以这么嚣张,在战国的后期,匈奴出了一位很勇猛的头领——头曼单于。虽然头曼没有他的儿子冒顿有名,但是他对匈奴的历史发展,丝毫不亚于他儿子的贡献。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8 20:42:27 +0800 CST  
@ty_140899329 2019-07-28 21:23:23
@秋风故国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9 09:41:00 +0800 CST  
以前匈奴是由很多部落组成,没有统一的领导人除了有大型的抢劫活动才聚拢在一块,平常部落之间也不怎么互相走动。
头曼单于的出现在形式上使匈奴统一。匈奴人的特点说的好听点是勇敢,实际上是抗揍,一根筋。
匈奴与中原渊源很深,上古时代就开始与中原诸国打交道,具体有多古实在说不清楚。历史记载,匈奴是夏朝的后裔(夏后氏之苗裔)。
匈奴占领中原北部的大片领土后,并不满足,而是经常派遣骑兵骚扰秦国的边境,抢掠一些日常用品。
秦始皇灭掉六国仅存的齐国后,立刻以蒙恬为将军,发兵三十万,屯兵上郡。
匈奴见秦军气势汹汹,立刻集中兵力于河南榆中地,防卫秦军的攻击。
蒙恬领兵到达上郡后,派兵占据有利地形,并告诫全军的将士,不准任何人私自与匈奴作战,违令者:斩。之后,蒙恬开始领着士兵砌墙、修墙,就是后来所说的长城。
匈奴枕戈待旦,在榆中地等了很长时间,见秦军一心一意的修墙,又占据有利地形,无法进行攻击。秦军这种打又不打,退又不退的行为,让匈奴很抓狂。
就这样耗着,秦军有内地送粮,匈奴抢劫不能抢,打猎放牧,几十万人在一块,确实挤。
最后匈奴人受不了,各部落慢慢的散去,蒙恬那个时候确实想和匈奴痛痛快快的打一仗,除掉这个疥癣之患。可是还不到时候,秦军还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
这是两方不同的兵种所决定,谁先动手发动攻击谁就会处在下方。像“独孤九剑”中的剑诀那样,敌我两方,谁先动手,先动手的一方必定先露破绽。
秦国的一方,主要是步兵、骑兵、车兵相配合的多兵种,主要是以步兵为主。秦国的骑兵,主要负责在战争的开始,做为前锋冲击敌方的军阵,和做战后的追击。当时的骑兵没有马镫,骑兵两脚悬在空中,脚无法着力,所以对骑兵的骑术要求很高。秦国的骑兵是经过专业的训练,属于专业人士。
车兵由于灵活性和机动性太差,在战国时期已经渐渐失去主要攻击地位。车兵一般布置在军阵的前方和两翼,用战车在军阵前方形成一条车墙阻挡对方骑兵的冲击。布置在两侧,保证军队侧翼的安全。总之,此时的车兵在军中主要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兵种。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29 20:45:26 +0800 CST  
匈奴主要是以骑兵为主,虽然兵种单一,但是他们骑术高明。匈奴人的骑术都是从小培养。
小孩子还没有马高,怎么骑马?没关系,可以骑羊(儿能骑羊)。
年纪小,拉不动硬弓,不能射鹰兔,没关系,可用小弓射小鸟、老鼠(引弓射鸟鼠)。
总之,匈奴人骑术和射箭都是从娃娃抓起。
匈奴是名副其实马背上的民族,匈奴人一天除了睡觉、吃饭、上厕所,基本都在马背上,骑马放牧和打猎。
他们的骑术是融进他们血液的技艺。秦国的专业骑兵在匈奴人的眼中连业余都算不上,说他们是骑兵都是抬举他们。
匈奴骑兵擅长野战、闪电战和攻击战,但是骑兵不善攻城,攻城对骑兵毫无优势可言。
所以秦国实行墙制骑的方针来应对匈奴的骑兵,在边境上大长度的修墙。匈奴对此只能望墙兴叹。
反观秦兵以步兵主动攻击匈奴的骑兵,想要战胜也非常困难,如果侥幸胜利也不会取得丰硕的战果,速度没人快,攻击能力没人强,纵然打胜了,你追不上别人,也无法扩大战果。
所以秦兵也不打匈奴,只是专心的修墙。在这样的对峙中,蒙恬领着三十万军队和边郡人民,砌了六年的砖头。
蒙恬在边疆修墙的同时,秦始皇对内又下达了一项命令:旧六国修建的城防,一律拆除。这项命令,表现出秦始皇对六国之地百姓的态度,始终是不信任,拆除城墙如果地方有人据城反叛,中央可以迅速平叛,反叛者基本无险可守。可是六国之地,现在已是秦国的领土,这些地方的秦国官吏也无法据城防守反叛者,这项命令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看,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当然这是后话。
秦帝国修筑城墙,彻底阻断了匈奴一直南进的脚步。匈奴人,开始把势力向西部的贺兰山和榆中地区以东沿着秦境发展,匈奴人也是人,总不能不吃饭吧?
对于匈奴袭扰边界的事情,秦始皇是一忍再忍,可是在对匈奴用兵前,他还要亲自视察一下边境的情况。
“兵着,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胜败关系国之根本,又不可不慎也。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31 18:37:37 +0800 CST  
@赵王ing 2019-08-01 11:14:53
支持!加油!
-----------------------------
谢谢赵王ing兄的支持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1 11:19:24 +0800 CST  
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乘坐他的辇车,从咸阳出发,出函谷关,这次没走博浪沙。而是由孟津至邯郸,经恒山到达碣石(今绥中县)。
秦始皇停留在碣石,不仅要视察边境长城修建的情况,对于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求仙问药。
这次忽悠秦始皇的是故燕人卢敖。
卢敖见徐福从秦始皇处得来大量的财物,很是眼馋,也想借机坑点钱财。
既然是骗人,也要认真对待一下,编造个好一点的理由。可卢敖提出的仍然是访山寻药之类的话题,还是那一套玩意,一点创新意识都没有。我对此很无语,您起码尊重一下受骗者。
可是,作为资深受骗人的秦始皇对卢敖的寻仙问药之说,仍然保持很大的热情,立刻拨出专款,让他去海上寻找羡门、高誓两位仙人。
秦始皇的行宫,距离海边不远,秦始皇经常到海边看海。有次秦始皇在海边看见离岸边不远的海中,有一巨石,高出海面十几米。秦始皇来了兴致,乘船来到巨石处,爬到石颠之上,登高望远。
秦始皇伫立于石颠之上,秦始皇穿着宽大的黑色长袍,极目远眺,风吹其衣袂飘飘,他不说话,身边的随从都站在秦始皇的身后,屏气凝神,连粗气都不敢喘。海声伴着海鸥的叫声,与一行人的安静,构成一幅独特的画面。
安静的人,吵闹的物,却显的格外的和谐。
这种情景,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在巨石之上不知在想些什么?秦始皇不做诗,留给后人,只能是无限的遐想。
434年之后,一代奸雄曹操,在被征乌桓胜利回师的途中,也曾登临此石观海,面对此景,写下那首千古名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
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时曹操刚刚平定北方,兵锋正盛,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心中气象万千,故有包举宇内之心。
情于中,必形于言。嗟之,叹之,舞之,蹈之,皆不足,当以歌咏之。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1 20:21:13 +0800 CST  
@东园来风 2019-08-02 16:00:45
楼主好。
-----------------------------
东园来风兄好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2 17:31:50 +0800 CST  
在海边,秦始皇待了一个月。开始往西巡察边境的长城和戍边的军队情况。
秦始皇还没动身,来了三人求见秦始皇。
三人分别是韩终,侯公,石生。他们来的目的还是要为秦始皇,求仙找不死神药。
这次他们是组团来行骗。
他们见卢敖、徐福很轻松的骗了秦始皇的钱,也来凑热闹,有钱不赚那是王八蛋。
秦始皇对求仙问药这事很大方,从来不打折扣,立马答应三人的请求,给钱,让三人入海求仙。
这三人,很不地道,收了钱,一点事都没办。他们这种不要脸的办事方式,也给他们的以后埋下祸患。
秦始皇离开碣石,经右北平、渔阳进入上谷。这些地方位于秦帝国与东胡接壤处,这里有燕国所修的长城,由于东胡的北迁,这里的长城,长时间未被修复,损坏的十分严重。
秦始皇严令这里守官,加紧此处长城的修建。以防一旦与匈奴开战,东胡会趁机出兵,到时会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
离开上谷秦始皇向西进入云中郡,当时的云中,已是秦帝国的最北边,此处已在匈奴铁骑的攻击范围。秦始皇的做法十分大胆,到云中郡后,轻车简从,深入匈奴的腹地,去查看那里的地理形貌。
在云中秦始皇没有待太长时间,然后直接到达上郡。
上郡是蒙恬驻军的大本营。
在上郡秦始皇单独召见了蒙恬。询问蒙恬修筑长城的情况和对匈奴开战的看法。
蒙恬认为:在出其不意,多兵种配合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败匈奴。
接着蒙恬提出了他的疑虑:战胜匈奴后,如何守住新占领的土地?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蒙恬所提出的问题,也是秦始皇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如果和匈奴开战,打败匈奴,那么阳山以,原赵国所修建的长城,已经被匈奴破坏殆尽。以现在的实力,歼灭匈奴毫无可能。一旦匈奴集中兵力反击,那么所得的河南和榆中地又会重新丧失,到时候驻守的秦军,随时有可能会被匈奴切断退路,军队就将陷入时刻被匈奴歼灭的危险。
这是秦始皇不愿看到的,却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自经历李信灭楚失败后,秦始皇用兵越来越谨慎。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2 20:54:22 +0800 CST  
@胖鼠幕燕 2019-08-03 23:52:04
胖鼠幕燕朋友提到的这些问题以前我也思考过,我尝试着做些回答,不足处,望谅。
刘邦的两种评价来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说他流氓、不喜干农活等,这是来自于刘邦的乡亲邻里,甚至于出自刘邦父亲之口。
说他宽厚大度,不拘小节,是刘邦起义之后,他的战友、下级或上级的评价。这些人评价一个人,最注重的是他是否豁达大度、是否仁慈,或者出于自身的利益等,条件并不单纯。
因为不同类型的人得出的评价自然反差很大,如刘邦的二哥刘喜,他的父亲和邻里乡亲对他的评价就很高。后来这人,做代王的时候因为匈奴来攻打,竟然弃国而逃,被时人耻笑。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的时候,曾亲临丰沛采风,所写的故事,都是出自当时老人口耳相传之事。有人说,司马迁有意贬低刘邦,是因为出于对刘汉政权的报复(司马迁被汉武帝宫刑),我认为不对,对于史记是司马迁用血泪写成的鸿篇巨著,对司马迁来说史记比他的生命重要的多的多,他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有意的歪曲,他肯定是据实来写。
刘邦确实是粗话满篇,他的口头语是,“乃公……”,翻译成现在语就是,你老子我……
这样应该都是司马迁给他打了折扣,毕竟满纸的污言秽语有碍观瞻。亮剑中的李云龙也是满口粗话的英雄,其实英雄也是多样性的,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还有就是刘邦的驭人之术,很多人鞍前马后甘为其效力,确实令人费解,刘邦他到底有何魅力?这个问题很大,如果我能坚持写到那里,后面我会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对于基层领导,当年的选择,确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九十年代的农村,交不上税的百姓,常常被村干部领着一帮人,到家里牵羊赶猪,甚至于拉座椅板凳。也不是说是黑社会,只是都是些稍有文化,在当地又比较有号召力又不怎么要脸的人。当然现在已经好太多太多了。
其实刘邦的一生,不过是沾了时代的光,他能成功是,时也,势也,命也。我记得,魏晋名士阮籍有句评价: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说刘邦最为恰当。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刘邦。
说了这么多,都是个人之言。不足处,还望谅解。
总之,您能看我写的这些东西,是我的荣幸。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4 09:08:58 +0800 CST  
秦始皇离开上郡在返回咸阳的路上,一直思考着如何对匈奴作战。越想越想不出个所以然。
烦躁不堪的秦始皇想过放弃,放弃对匈奴的征讨,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出兵教训他们一下,杀杀他们的嚣张气焰。对这种扬汤止沸的方法,秦始皇不是没有想过。
可是当秦始皇见到这个人的时候,彻底打消了他的这个想法,坚定了他攻击匈奴的决心。
这个人就是在秦始皇回咸阳不久,他派出的求仙术士卢敖。
卢敖回来了。
秦始皇很高兴,派出几批求仙的人,终于见到了回头客。
遗憾的是,卢敖没有带回不死神药。世上本来就没有不死药,卢敖知道这点,他之所以敢回来,是因为他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本图录书,他自信这本书能够减免他没求得神药的罪过,因为书中有句话:亡秦者,胡也!
看到这本书上的谶言,对于胡,秦始皇的联想到是,现在对秦帝国威胁最大的匈奴,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应验这句话的是,在他身边乖顺听话的幼子胡亥。
从河南地南端,距离咸阳不足千里,匈奴又以骑兵闻名天下,如此心腹大患一定要除。
卢敖的这本谶书,坚定了秦始皇对匈奴用兵的决心。
在朝堂上,秦始皇让群臣讨论是否应该对匈奴用兵。这是秦始皇的一贯作风,心中虽然已经有了主意,但他还是想听一听朝臣的意见。做为这个帝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已经窥探出权利的奥秘,能够娴熟的运用手中的权利——让别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秦始皇的心腹重臣李斯,此时已升任左丞相,他在朝堂之上提出反对与匈奴决战。他自忖洞悉秦始皇的心思:秦始皇兴致勃勃的巡视北方一番,回到咸阳毫无动作,所以他断定,秦始皇准备取消对匈奴的战争。
李斯对自己的战略眼光也颇为自负。他在朝堂上阐述他的观点:
第一,匈奴所占领阴山以南的土地,都是不毛之地,赶走匈奴后所得到的不过也是一块空地。人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百姓的土地,得到并没有任何的意义。
第二,匈奴,骑兵强大,秦军进攻匈奴,是以短攻长,不可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得地后,不可守。边境线太长,又没有屏障,无法分兵驻守。
李斯的第三点理由,正是蒙恬的疑虑。
李斯得意洋洋的陈述完自己的理由,他向秦始皇投去期待的目光,他期待着秦始皇的赞许。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4 20:51:02 +0800 CST  
一向对李斯言听计从的秦始皇,在听完李斯的话后,脸色变的很凝重,紧锁双眉。
见到秦始皇这个样子,李斯心中暗暗叫苦,原来自己会错了意,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几日之后,秦始皇组织重臣,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这次会议还邀请了,已经退休在家的王贲将军。
会议之前,秦始皇让参会人员看了蒙恬的奏疏,李斯看到奏疏上写着:
臣昧死以言:
陛下前咨臣伐匈奴事,臣以为,此时可也!
故秦、赵北部被匈奴所毁长城,具以修缮,可保咸阳万全。
匈奴分散各地,久未与中原作战,战备松懈,民不知兵。我军趁此机会,骤然临兵攻击,必然大获全胜,虽不能一举歼灭匈奴,也可重创之,让其无力南进。
愿陛下误听大臣误国之言,九原地沃野千里,是咸阳与匈奴之间有效的屏障,万不可弃予匈奴。
若陛下已下决断,臣愿为陛下领兵扫荡匈奴,臣在边疆六年,深知匈奴士兵的习性,臣无时无刻不在思破敌之策,以解陛下之忧。
蒙恬稽首拜上
李斯看到蒙恬的奏疏,心中不快,“误听大人误国之言”,是什么意思?地球人都明白这是在明明白白的说自己。你蒙恬虽然深受皇帝宠信,但也不能私自上书污蔑自己。
李斯本来就不是君子,是睚眦必报之人,蒙恬的这封奏疏,让李斯牢牢的记在心中,也为蒙恬的死留下祸患。
在这次会议上,秦始皇宣布了此次作战的战略部署。
攻击匈奴,兵分东西两路。
西路军由王贲统领,共十万,主要是从北地、陇西两郡以及关中诸县所征之兵。军队集结于北地郡的义渠,主要任务,是牵制贺兰山处的匈奴主力,最大可能的吸引阴山北部的匈奴兵前去支援,使其疲于奔命。
东路军由蒙恬统领,共三十万,主要是防御匈奴的边疆军,是秦军中的精锐,军队集结于上郡肤施。主要作战任务是,寻找并击败匈奴主力,收复河套地区,然后占据有利地形防止匈奴反攻,扫除黄河以南所有匈奴军队。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5 21:02:40 +0800 CST  

楼主:秋风故国

字数:64912

发表时间:2019-06-28 17: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4 13:20:30 +0800 CST

评论数:14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