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汉兴的那些年

其实徐福不用大动干戈,因为等不几个月秦始皇就会死去。徐福也不是神仙,秦始皇才五十岁,鬼知道他什么时候死。
上一次的入海探险,徐福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也了解了海外一些国家的情况。
这次入海徐福根本没打算回来。当时航海还不发达,他跑到海外的某地,秦政府也无法查询他具体的下落,还以为他因公殉职,他的家族也不会因此遭殃。
根据传闻,徐福率领众人,来到当时倭国的平原广泽,并在那里称王。
倭国即是现在的日本,当时还没有改名字,在唐朝才改为日本国。鉴于明朝时期,日本浪人在中国的表现,我们亲切的称之为“倭寇”、“倭奴”。
徐福的一生充满传奇,在中国的评价虽然不好,以骗子的身份登上历史的舞台,但他在日本却留下无数的传说。他是在熊野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国市)登陆,那里有徐福的墓地和徐福的神社。
徐福去日本并没有白住,他带着百工、谷物、农具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说他对日本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有人说日本神话中的神武天皇,就是徐福。当然这种说法,已被专家推翻。
但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他的爱戴。
“人生得意无南北。”
徐福是一位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敢于探险,去寻找未知的地方。虽然他为达目的手段卑劣,但他的一生已足够的精彩,他让秦始皇做了一场,到死都不曾醒来的梦。
甚至可以说,他影响了秦始皇的后半生,进而改变了秦帝国的历史。
送走徐福,秦始皇又踏上他的旅途。
秦始皇走到平原津生了病,而且很重。为避讳,大臣们说话都不敢提“死”字。
秦始皇未立太子,一旦他死了谁来继承秦帝国的买卖,不能提死,身后事大臣都没法和他商量。你一甩手走了,以后的事该怎么办呢?
秦始皇对遗嘱的事,一拖再拖,秦始皇两眼望穿秋水的等着徐福给他带来长生不死药,并派出蒙毅外出祷告山川为他祈福。
派出蒙毅是秦始皇最大的错误,因为那个一直躲在阴暗角落里的人,心中再没有了顾忌,开始向前台走去。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28 22:22:59 +0800 CST  
赵高这个头上长疮,脚上流脓,已经坏透的人,终于等来他盼望已久的机会。
我经常感叹中国的文字的博大精深,可是在其中很难找到一个精准的词,来评价赵高的无耻。借用一句文化人的话,“真是混天下之大蛋”。
秦始皇的病越来越严重,他知大限已至,这位曾经意淫为天下至高、至上、至尊的人,也终于明白自己其实和常人无异,在死神面前,世俗的权利和富贵毫无作用。
秦始皇不再想入非非,开始面对现实,交代后事,赐书长子扶苏——回咸阳参加丧葬。
书盖上玉玺,封好没有发出,秦始皇就死了。
一向奢侈的秦始皇,对文字竟节俭到这种程度,话中没有提他死后由扶苏继位的问题。
这份节俭的诏书,本来存有争议,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没有皇后,他的儿子都有权利继位。
我一直想不明白,秦始皇为何不提继承人的问题。难道此时他还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还能够病好,活下去。这件事情只有他自己清楚。
如果无特殊说明,按祖宗法制,当由长子继承。秦始皇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身边一直唯唯诺诺的赵高,竟然有胆子把他的诏书,留中不发。
这个阉人现在也敢欺负秦始皇了。
任何事物都有保质期,权利也一样,秦始皇权利的保质期是死后作废。
中车府令赵高,开始了他惊天的阴谋。
赵高命令秦始皇身边的几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宦官,不得向外人泄露消息。然后,赵高独自走到公子胡亥的住所。
秦始皇因为赵高深通秦国的吏法,让赵高做公子胡亥的老师,负担胡亥的教育问题,赵高对他的这个学生很是了解。
“陛下已死,仅留下一诏书赐予长子,长子扶苏继位为皇帝,而您无尺寸的封地,到时您将如何?”赵高在胡亥面前没有顾忌,开口便问胡亥的想法。
“正常,我听说,知儿莫若父,除长兄外,兄弟都未受封,我又有何话说?”胡亥说的话,冠冕堂皇,但有一个漏洞,那就是胡亥的表现,亲爹死了,听到消息起码应该表达一下悲伤的情绪,如果实在没有这种情绪,假装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赵高不悲伤很正常,秦始皇又不是他爹。胡亥这种不正常的表现,被警觉的赵高立刻捕捉到。胡亥话说的满不在乎,其实心中对秦始皇的安排,有很大的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已经超过了,他死爹的悲伤。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29 20:33:24 +0800 CST  
赵高就坡下驴,说出他来找胡亥的真实目的,“陛下之死,现在仅我与公子知道,谋立新君,只要我、公子和丞相三人之力,愿公子深思。做君和做臣,岂能同日而语?”
赵高话说的很明显,地球人都知道什么意思,这是要篡改秦始皇的诏书,谋立胡亥做皇帝。
胡亥的政治智商基本为零,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跳起来,赌咒发誓的说自己绝无此心,纵然心中万般想做皇帝,也要装出不想做的样子。胡亥听到李斯要谋利他做皇帝的事,竟然说道:“我们这样做,以兄弟来说是为不义,以父子来论是为不孝,我才能又不高,如此我怕社稷危矣。”
赵高在心中冷笑,知道胡亥已经动心,现在不过是在假正经。
赵高又道:“汤武杀其主,天下称其义,做大事不必在乎细节,因顾小而忘大,日后一定成祸害,关键时刻却犹豫不决,日后一定会后悔。如果大胆敢做,鬼神也要回避,望公子不要在犹豫。”
胡亥没有想到,以前看起来规规矩矩,畏畏缩缩的赵高,胆子竟然这样大。
胡亥虽然是有点半吊子,但是做为公子王孙,基本礼仪,他还是懂得。他问赵高:“我父亲死后,葬礼都没办,这时候去做这种事,不好吧?”
赵高反驳道:“时间有限,这事如同驾快马赶路,慢了会贻误时机。”
赵高说服胡亥的过程很轻松。赵高在和胡亥说话的态度和口气依然是老师,胡亥又成了他的学生。
在赵老师的光辉思想的指导下,胡同学由一个差等生彻底变成了坏学生。
胡亥在赵高的引诱下,彻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赵高与胡亥的师生事例,告诉我们,选择老师,道德远比他的知识更重要。
说动胡亥,已经成功了大半。赵高从胡亥的住所出来,他身体倚在墙上,心还在扑通、扑通的狂跳,双腿不停的抖动,软的好像已经无法站立。
赵高抬头仰望天空,正是夕阳落山的时刻,夕阳映着晚霞,满天的红色。
已经忍耐了许久,等待多年,终于等到这一刻,赵高想向天空中呐喊。他知道此时还不是欢呼的时候,李斯那个倔强而又自负的老头,才是自己将要面对最强悍的对手。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30 20:18:20 +0800 CST  
赵高和李斯曾在一起共事,在全国推行统一文字改革。他们的字写的都很漂亮,堪称当时最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练习写字的目的都一样,并不全是出于喜爱,而是用一手漂亮的字,当做谋求富贵的手段。
可见艺术的水平,和道德高低并无直接的关系。只与天份和勤奋有关系,蔡京和董其昌这两位天才的书法家就是明证。
但是若想神乎其技,整古烁今,方才要养浩然之气,与自身的修养有关系,王羲之、颜真卿是也。
李斯不仅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书法家,也是那个时代优秀的政治家。他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雄辩的语言驾驭力,这些都是赵高说服他的障碍。
但是,李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便是贪图富贵之心。富贵之心,人皆有之,不过是念深念浅的问题。李斯把富贵,做为毕生的追求,为求富贵,甚至以命相博。
李斯本为上蔡布衣(今河南上蔡人),后随荀况学帝王之术。拜别师傅时,李斯对其师言道:“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然后入秦为官,历经宦海沉浮,终不改初心,为了保住地位,他冤杀了他的同门师兄韩非。
此时李斯已经七十四岁,仍贪恋权位,不肯致仕。想到李斯的这些缺点,赵高自忖说服李斯,看似艰难,实则容易。
李斯和赵高的共同点是同为艺术家,不同点是一个是阴谋家,一个是政治家。
赵高见到李斯,说道:“陛下已死,赐予长子书,让他回咸阳主持丧葬,这是要把长子扶苏立为新君。诏书让我留中未发,陛下死之事,外人都不知道。诏书和玉玺都在公子胡亥处,谋定太子只在丞相与我两人,丞相以为这事该当如何?”
赵高见李斯单刀直入,没有废话,和聪明人说话,直接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李斯诧然,他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竟有惊天之谋,要谋逆造反,诈立新君。
“如何有这亡国之语,这不是当臣子所议论之事。”
赵高看到李斯惊异的表情,并没有惊慌,他用早就准备好的话,对李斯说道:“丞相自认为能力与蒙恬相比,怎么样呢?功劳可比蒙恬?谋略可及蒙恬?得天下人心可及蒙恬?与长子的关系可及蒙恬?”
李斯心道,你的这些话,让我怎么好回答。出于谦虚,李斯平静的答道:“我虽不及蒙恬,中车令何必有此问呢?”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31 20:38:13 +0800 CST  
赵高言道:“高不过一内官杂役,有幸以刀笔之事进入宫中,为公车府令有二十余年,从未见过被罢免的丞相,也从未见过功臣二世之后仍能富贵的人,这些人都是被灭族而死。”
赵高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一下,他想看看李斯的反应,但是他很失望,因为李斯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他愿意看的恐惧,李斯一脸的平静。
赵高接着说道:“陛下二十余子,都是丞相所知。长子扶苏刚毅而勇武,能取信于人,而士愿意为之效力。他如果继位,必以蒙恬为相,到时丞相还能全身而退,老归故里吗?我曾教 亥多年,从没见他有何过失,是位仁慈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礼贤下士,陛下诸公子皆不及。可以克继大统,这事还要依靠丞相定夺。”
赵高把胡亥的这一顿猛夸,让李斯很不以为然,毕竟胡亥是什么货色,李斯难道不知?
李斯听完赵高的话后,站起身,勃然大怒,伸出手作出送客的姿势:“中车府令请速回,我李斯只知奉主之诏,听天之命,别的事我无需考虑。”
赵高亦站起身,抓住李斯的衣袖,用近乎哀求的口气说:“望丞相深思,丞相何其愚也,安危难分,福祸相依,只看丞相如何决断。”
李斯见赵高没有走的意思,用手拉回被李斯抓住的衣袖,说道:“我李斯,本一上蔡布衣,幸陛下不弃,擢为丞相,言听计从,封为通侯。子孙都居尊位享厚禄,这都是陛下所赐。今陛下已崩,国家安危、江山社稷皆托付于我,我岂能违陛下旨意,做有负陛下得事。身为人臣,当谨守人臣之礼,请中车府令不要再说,不然休怪李斯得罪。”
李斯说完话,冲门外高呼:“来人,送客。”
赵高铩羽而归。
这时的赵高,才知李斯的厉害,看来李斯的名声真不白给。
赵高发现自己与李斯的交锋,始终处于下风,看来自己这点本事难以说动李斯。但箭已离弦,无法回头,此等谋逆之事,当又进无退,有生无死,若在耽搁,事情将无法收拾。
到时,扶苏继位,蒙氏得宠,自己的血海深仇如何得报?以李斯的脾气,他一定会追究此事,那时不止自己身遭杀戮,家人也会受到牵连。
这样得事情一旦开始,就无法中途结束。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01 20:45:36 +0800 CST  
既然软的不行,只好来横的,谁都怕流氓!
想到要当流氓,赵高回到住处,拿出匕首,藏在胸前,然后又奔李斯而来。
这时的天色,已经黑了。如果不再近处,不会看到赵高惊慌失措得表情,满脸得汗珠,也不会听到他喘着粗气得声音。
赵高这是要拼命。
当赵高闯入李斯住所的时候,见李斯正坐在孤灯之前发呆。
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是李斯始料未及的,秦始皇的死李斯现在还不能接受。但是刚才赵高大逆不道的话,让李斯不能不有一些想法,他在权衡到底该不该帮助赵高?多年的斗争经验告诉李斯,赵高还会再来找他。
李斯也如他桌上的那盏孤灯,已是风烛残年,风一吹,全身会随风而摆。见到此景的赵高,平添了许多的自信,欺负老人一直都是人渣的强项。
与李斯再次相见,赵高深施一礼。要做流氓,也要做个有素质的流氓。
赵高言道:“所谓圣人,不仅知其权变,更能见微知著。时移世变,古今不同,天命归于胡亥,操天下权柄,我赵高焉能得志,丞相有拥立之功,必世世富贵,到那时丞相地位,可是今日所能比拟?”
李斯答道:“中车令去而复来,我以为必有高论,不曾想仍是这些陈辞滥调。昔日晋国更换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公立太子不明,诸子停尸相争,束甲向攻,国因此而弱。此逆天而行,祖宗不佑。我焉能做这种事!”
赵高的耐心早被李斯消耗殆尽,露出狰狞的面目。
好言相劝,竟然不听,那就怪不得我了。
赵高拿出藏在胸中的匕首,拔出匕首,插在桌上,由于赵高用力过大,桌子上的油灯被震动的左右不停的晃动。
赵高言道:“我对丞相苦心相劝,丞相始终不允,事已至此,唯有鱼死网破。我与蒙毅有不共戴天之仇,若遵陛下诏书,长子扶苏继位,我的仇恨,此生难报,此我必改诏书一也。
丞相已知我,谋逆之心,到时必将我千刀万剐,此我必改诏书二也。
我与丞相,相距不过三步,我若以命相博,丞相纵有千万士兵,恐怕也救你不得。
然后我私改诏书,推胡亥为皇帝,事情也未必不成。那时候,丞相的全族,都会因为丞相的固执而被诛杀。”说完话,李斯露出满眼的凶光,好像李斯一旦说出不子,就会死在赵高的手上一样。
李斯不由自主往后退了几步,道:“我已是残烛之年,行将就木的老者,难道还畏惧中车令手中的刀吗?”
李斯的话虽然说的强硬,但他的声音已经出卖了他。
赵高知道李斯已经开始妥协,只是面子上挂不住。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02 21:00:43 +0800 CST  
李斯这种人是既想做婊子,还想立牌坊,想通这一点,赵高改变了刚才嚣张的语气,又说道:“扶苏一向尊儒,对现在的尚法制度,颇有微词。他若为帝,一定改弦立章,到时丞相穷尽一生所建立制度会被更改。如此,秦国危矣!丞相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公子胡亥,崇尚法家,如果他做皇帝,一定仰仗丞相,秦国君主名为胡亥,实为丞相,那时丞相无所顾忌。秦国一定会在丞相的治理下,繁荣昌盛,此周公之功。于公于私,丞相都要深思。”
李斯听后,没有说话,许久方才长叹一声,流泪道:“身处乱世,身有重任,不能以死尽忠,我将如何自处?”
听到李斯的感叹,赵高脸上露出阴骘的笑容。
李斯一生做过无数的抉择,这次无疑是最为愚蠢。
佛家常言:“善、恶只在人的一念之间。
李斯深通趋吉避害之法,可是这次他却屈服于赵高的淫威和诱惑之下。他的选择,将使秦帝国走向万劫不复。
赵高谋划许久的“沙丘之变”,终于成功。
这个站在阴暗角落中的小丑,终于站在台上,开启了他充满罪恶的下半生。
对于沙丘之变的发生,史记的记载,不过是一件件事情的巧合才形成,冥冥之中,只能把这一切归为天意。
真实的历史事实,已被时间掩埋。
这些原因并不妨碍,我们来探究这件事真相的好奇心。
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探讨沙丘之谋背后的历史。
一人之说,不值一哂,说的不对,大家也别较真。
谋划这件事的人,首轮有三位选手,分别是胡亥、李斯、赵高,这是沙丘之变的三巨头。
我们要用淘汰的方式来判别最后的真凶。首先是胡亥,鉴于其日后半吊子式的表现,虽然他比后来的傻皇帝晋惠帝强那么点,俩人算得上,半斤八两。所以胡亥适合玩点丢沙包、老鹰抓小鸡等简单的游戏,像这种高难度的阴谋诡计,胡亥根本不会玩。
那么选手,只剩李斯和赵高了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03 20:54:54 +0800 CST  
秦始皇三十七年,注定不是安分的一年,天降异象,出现荧惑守心,这是自然现象,肯定不是人为。
在陨石刻字——秦始皇死而地分,这件事不应该是平常百姓所为,平常百姓不过是关上门在家骂上两句,不至于冒杀头的危险去刻字,留证据。在石头上刻字,对李斯和赵高二人来说都很容易。不过是派一心腹,就能办成。
所以这件事,两人是同得一分,是1:1.
使者献玉,办成这件事难度很大,很明显是预谋已久的事。
那块被沉在江中的玉,如何打捞,最让人费解,使者遇到的那位送他玉的人,如神似鬼,说些很神奇的预言。当时的人很信鬼神,所以使者的话能够让当时的人相信。世上本没有鬼神,如果不是有人装神弄鬼,就是使者在说假话。
李斯和赵高二人,都符合这种先决条件。
打捞所需的人力物力巨大,这件事还要人不知鬼不觉,以李斯、赵高二人论,李斯位高权重,实力强,在这一点上,李斯领先赵高一分。
所以,李斯和赵高是2:1.
也许这块玉,根本不用打捞,这件事情很简单,不过是找人做一件,和那块玉一模一样的玉即可。
这次胡亥是忽然提出要随队出游,不把这件事看作是胡亥的心血来潮的偶然事件,那么撺掇胡亥的只能是赵高。
所以李斯与赵高是2:2。
秦始皇至平原津得病而死,病的蹊跷,死的匆忙。对于身后之事,老谋深算的秦始皇都没来的及安排。
对于秦始皇的死因,有“鸡胸哮喘病”的突然发作或者高血压等急发病症。
秦始皇既得急症,为何不停下脚步,仍匆匆而行?
无论车辆多么的豪华,道路多么的平坦,对于一个重病的人,都是致命的伤害,他最需要的是休息。
对于一位垂死重病患者,不顾性命的前行,只能说明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未做。
那件重要的事——对身后事的安排。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04 20:45:26 +0800 CST  
做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秦始皇明白他的死会给秦国的政坛,带来巨大的震荡。各方各派的势力会趁机发难,为自己的派系攫取最大的利益,各方矛盾也会因此显露。
解决以上的问题,唯一的方式,是确定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这位继承人,秦始皇多年以前已经找到,那就是他的长子扶苏。
所以秦始皇玩命似的赶路,是去见扶苏。
从秦始皇得病后,从急行路线上,我们来看一下。
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津)秦始皇得病后,没有继续沿平坦的弛道行走,而是选择普通的最近的路走到沙丘,沙丘没有神医,也没有神丹妙药,秦始皇的目的地肯定不是沙丘,因为在沙丘的西北方,是穿越太行山脉最近的一条通道,井径道。
井径道是到达上郡最近的一条道路。
秦始皇的目的地,应该是想穿越太行山,由井径道到达上郡,因为扶苏做为长城军团的监军,此时正在上郡。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秦始皇病后让人费解的行为,都将被解释清楚。
秦始皇在平原津的重病,一向得天眷顾得秦始皇会认为,他能够见到扶苏,从容得安排后事。
当到达沙丘,秦始皇知自己大限已至,赐扶苏诏书,让他会葬咸阳。
他得匆忙死亡,留下巨大得政治隐患,赵高抓住时机,说动胡亥和李斯发动政变。
赵高首先行动,之后得变化,一切好像都在他得预料之内。
秦始皇在平原津生病,蒙毅被人支走,去祷告山川,然后秦始皇在沙丘死亡,蒙毅恰好没有回来,一切好像是人安排。那么秦始皇得死很可能是他杀,因为秦始皇要在蒙毅回来必须死,杀他得人赵高嫌疑最大。
从行动上看,赵高得嫌疑要大于李斯。
所以李斯和赵高得比例是3:2。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05 21:12:30 +0800 CST  
还有最主要得一点,是两人的作案动机。
李斯身居高位,厚禄加身,子孙都在朝中为官,他已经是七十四岁的老人,当时算得上超高寿。他冒被灭族得危险发动政变,可能性很小。
李斯没有作案的动机。
赵高文武全才,才高位卑,身负血海深仇,时年四十七岁。历史往往如此的调皮,李斯的年纪恰和赵高相反。人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赵高仅有一女,已经长大嫁人,心中了无牵挂,一个光脚的,发动政变的可能性巨大。政变成功,飞黄腾达,荣华富贵远不是现在所能比拟,而且大仇得报。
自己的一切,都将会因为这次政变而改变。
赵高作案动机明显。
所以李斯和赵高得比例是2:4。
政变成功,李斯依然是丞相,地位没有改变。
赵高由中车府令,一跃成为郎中令。郎中令位列九卿,相当于现在部长的级别,得实惠最大。
经过以上的分析,答案只有一个,赵高就是那位幕后的黑手,整个案件的主要谋划者。
等等,道理还是没有讲通,纵然所有的事情,都归结于赵高的身上,赵高费尽心思策划一切,如果秦始皇不死,他所有计划都会落空,心血也会付之东流。
所以赵高知道在这次巡游的途中,秦始皇一定要死,赵高不是神仙,活蹦乱跳的人,如何能让他在预期的时间内死亡。
唯一的解释是赵高害死了秦始皇。
赵高在秦始皇身边多达二十余年,深的秦始皇的信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蒙毅外出的这段时间,秦始皇恰恰死去。
如此巧合的事情,在联系秦始皇死前的这一年,发生的怪异现象,让人无法相信,这纯粹是一种偶然。
偶然的发生,有必然的条件。
是人为还是自然的巧合,真实的结果,已随当事的死亡,和时间的流逝,消散在浩瀚的历史中。
所有精准判断的结果,其实不过是后人的猜测。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07 06:59:00 +0800 CST  
在赵高威逼利诱下,李斯上了贼船。
李斯由秦帝国的骨鲠之臣,堕落成一名乱臣贼子。
那位曾经对李斯无比信任,推心置腹,让他在政治舞台上一展平生所学,对他有知遇之恩,赋予他权力,给予他尊严,让他享尽荣华富贵的人,在那人死后,李斯竟然背叛了他,背叛的代价,仅仅是那位人妖的一张空头支票。
对李斯的加盟,赵高很高兴,赵高明白自己几斤几两,搞阴谋他是行家,但权谋他和李斯比,只能算作小学生,李斯可算是大师级别。
现在他们最需要的是稳定的让胡亥继位,掌握最高的权利,在夺取权利中,没有差错,进而消灭政敌,这就需要权谋。
权谋和阴谋是有区别的。
阴谋是背地里阴人,所出的计谋都上不得台面,算计个把人还行,要斗争夺取权利,则不行。
权谋,是权利谋略得简称,是政治斗争得谋略,也说不上光彩。
使用范围得区别:
阴谋使用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只要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会有人耍阴谋。对使用人员没有要求,只要你坏心眼多,脸皮厚,心够黑,就能成为阴谋大家。
权谋则不同,适宜政治领域或由权利斗争得地方,使用人员要脸皮厚,心够黑,还要有统筹全局的智谋,长远的规划。搞权谋收益高,风险也大。
整体来说,它们都是斗争手段。
把阴谋比喻成“化功大法”,那权谋就是“太极”,擅长借力打力,搞平衡。
李斯曾帮助秦始皇从华阳夫人手中收回权力,杀掉吕不韦。李斯从政三十余年,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是搞权谋的老手。而且李斯跟随荀况学的就是“帝王之术”,也就是权谋斗争,专业很对口。
李斯加入赵高谋反案后,才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赵高和胡亥的这艘破船上,除了胡亥公子身份外,他们没有任何的政治筹码。
他们将要面对的对手,扶苏。
是秦始皇的长子,继位名正言顺。此人又很有政治才能,很多人都愿意为他效命,支持他的人是实权派人物蒙恬,手握三十万重兵,是秦帝国的精锐之师。勇猛、蛮横、嚣张的匈奴人,都被他砍跑了。
如果,扶苏和蒙恬密谋在一起,来一场政治武斗,自己这一方毫无胜算。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07 20:08:15 +0800 CST  
当一筹莫展的李斯看到秦始皇尸体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他们所拥有的比扶苏拥有的政治筹码更多。
秦始皇的尸体足以胜过百万雄兵。
知道秦始皇死的人,只有他身边的几位宦官和临时谋反小组的三位成员,胡亥、李斯、赵高。
李斯首先封锁消息,让天下人都知道秦始皇没有死。
一,可以稳定天下民心,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可以利用秦始皇的名义,铲除异己,扫除胡亥登基的政治障碍。
秦始皇的玉玺又在赵高的手中,三人一合计,想在圣旨上写什么,就写什么,想灭谁就灭谁,这三人就是秦始皇。
造反小组经过密谋,由李斯亲自执笔,用秦始皇的口气和名义,赐给扶苏一道诏书让其自杀。
这封诏书的内容翻译如下:
我巡幸天下,祈祷祭祀名山以求长寿。现今扶苏和蒙恬领数十万兵,十几年,不能进军向前,士兵伤亡很多,并无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诽谤我的所作所为。这是因为我不让你回京做太子缘故,才日夜怨恨,如此的为人是为不孝,特赐剑自杀!蒙恬与扶苏一同在外,知道错误却不加纠正,是为臣不忠,一同赐剑自杀。军队暂由副将王离带领。
诏书该有的印章和密封都没有问题。
自诩聪明的李斯,在这封诏书中留下了一点致命的漏洞。
诏书中说蒙恬领兵数十万,不能向前进军,没有半点功劳。纯粹是睁眼说瞎话。
蒙恬在领兵的近十年中,曾对匈奴发动过两次进攻,均大获全胜。秦始皇对其军事才能和功劳很肯定。蒙恬的包工头工作做的也十分出色,修筑了近万余里的长城。
最主要的是,修长城御匈奴,采取防守的军事战略是秦始皇钦定的方针。这事怎么能怪罪到蒙恬的头上。
这个漏洞被蒙恬发现,差一点毁了李斯的全盘计划。
李斯没有发现,他对自己的文笔一向很自负。
送诏书的使者是胡亥的心腹。
在使者要走的那一刻,突然被赵高叫住,赵高拿出秦始皇的配剑,交给使者。
也正是赵高这一不起眼的举动,改变了整个秦帝国的命运。
送走使者后,李斯把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辒辌车中,继续赶路。秦始皇的饮食与平常一样,由赵高模仿秦始皇的语气批改诏书。
在外人看来,一切如故。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10 19:52:53 +0800 CST  
渐渐的车队随行人员开始窃窃私语,因为从秦始皇的辒辌车中,会发出阵阵的臭味,有的人竟然说是尸臭味。
秦始皇死的时间,正值酷暑七月,一年当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那时候没有冰箱,尸体放上几天就会腐烂。
李斯下令让属官在车中,放置一石鲍鱼,用鲍鱼的腥臭味来掩盖尸臭味。
生前天下最尊贵的秦始皇,死后竟然和鲍鱼为伍,尸体还要为谋反者继续服务,所谓死后不得安生,莫过于此。
最倒霉的要数守在死尸旁边的宦官,守着尸体每天已经够让人胆战心惊,而且还是腐烂的尸体,现在车上又装了一堆的臭鱼,为保密,车门、车窗全部封闭,在狭仄密闭的空间里,车上的宦官为了活命只能忍受一切。
巡游的车队,由沙丘向西北经井径道,穿越太行山脉,西至太原。没有回咸阳,而是折向正北方行走。
并不是李斯和赵高不愿回咸阳,拉着秦始皇的尸体到处跑,李斯和赵高也没有办法。
他们派去让扶苏自杀的使者,还没有带回消息,他们只能绕着上郡转悠,配合使者,给扶苏、蒙恬压力,让他们知道秦始皇就在附近,也告诉外人秦始皇还活着。
使者很聪明,他知道这封诏书是假的,所以他没有去长城驻军的大本营肤施,而是先派人通知蒙恬和扶苏,让他们在绥德接旨。
扶苏看过诏书后,感觉天旋地转,他不相信这是真的,可诏书明明白白确实是自己的父亲所发。他开始大哭,不是因为对于死亡的恐惧,他像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那样的委屈,他不明白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在诏书中满是对他的谴责之词,甚至还要自己自裁。
扶苏走到内室,拔出配剑,欲自杀。
幸被跟在他身后的蒙恬制止。
蒙恬也看过诏书,他感觉诏书的背后一定另有隐情。但到底有何原因,他也说不清楚。
蒙恬不仅身为大将,统领三十万大军,他还有令一个身份,是秦京都地区的内史,是京师咸阳及京畿政治军事上的长官,这也是李斯与赵高不能直接回咸阳的另一个原因。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11 19:43:02 +0800 CST  

身份显赫,位高权重,突然来一使者,手持圣旨,竟要让自己自杀,事前毫无征兆。
蒙恬为官为将多年,深通政治权谋,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秦始皇要杀在外的大将,流程也不对,应该是,先解除兵权,押至京师,历数罪状后,再让其死。
秦始皇虽然残暴,但他对身边的大臣、将军从没有乱杀一人。这次秦始皇却让自己的儿子和爱将自杀,而且斥责的理由不足让人信服。
最让蒙恬不解,他的兄弟蒙毅,事前竟然没有半点的消息透露给他。蒙毅位列上卿,深的皇帝宠幸,在朝中是位手眼通天的人,如此大事,他不可能不给蒙恬报信。
如此多的疑点,让蒙恬不得不疑惑。
也许蒙恬已经猜出这封诏书是假的。
秦始皇晚年,变得喜怒无常,神经兮兮,不停的求仙问药,祈求长生。说明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
这封诏书的下发,又是他在旅途之中。所以蒙恬判定,秦国的政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震荡。
蒙恬对扶苏劝道:“陛下在外,朝中没有太子,让我领兵三十万守卫边疆,公子做为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今一使者来,让我等自杀,怎知其中无诈呢?我们应该向陛下请求诏书复核,复核无误后再死不迟!”
蒙恬的话很明白,手中有三十万兵,责任重大,陛下在外情况不明,朝中又没有太子,如果不是陛下的旨意,我们将置天下于何故?如果真的是陛下的旨意,再死也不算违背旨意。
蒙恬的话有理有据,从大局出发,以天下为己任,劝说扶苏。
扶苏听后默然,也认为蒙恬的话有理。
在外面等候的使者,也来到内室,见扶苏犹豫,害怕扶苏听从蒙恬的话。然后,拿出秦始皇的佩剑,交给扶苏道:“此陛下所授剑,愿公子自为。”催促扶苏自杀。
蒙恬怒目圆睁,咤斥使者道:“我是陛下亲封的将军,公子乃陛下长子,身负重责,岂能因你的一封诏书,就让我们命丧此地?你到底有何居心?”
使者哑然。
扶苏接过佩剑,确认这是秦始皇的旨意无疑。对蒙恬说道:“父赐子死,尚安复请!”拔剑自刎而死。
蒙恬救之不及。
读史每到此处,无不扼腕叹息,嗔怪扶苏愚孝。如果扶苏听从蒙恬的劝告,复核诏书,那么历史可能会改写。
往事悠悠,留给后人的只能是无尽的遐想。
扶苏可能还在心中恼怒,父亲把他贬至荒凉的边疆。可他没有明白,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苦心。
秦始皇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一位冷血的人,书中我们总看到这位兄弟,不停的发怒、杀人。
秦始皇也是人,也有温情的一面,是他与扶苏的父子之情。
之所以说他们的父子之情,是因为他们的父子关系,对于秦帝国的政治和秦始皇的施政方针,都有很大的影响。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14 07:59:54 +0800 CST  
@weiweicloud 2019-09-12 08:15:09
好友节日快乐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14 16:40:46 +0800 CST  

历史记载,扶苏刚毅而武勇,能取信于人,又善于激励士人,是位优秀的继承人,秦始皇虽然没立太子,但是心中已经把他做为未来帝国继承人来培养。
让他早早的参于政事,做为历练。可是他与秦始皇两人的政见总是相左,他多次上书规劝秦始皇(数上书直言),因此使父子二人的隔阂越来越大。
秦始皇再统一天下后,除修筑阿房宫、骊山墓为满足个人的喜好外,其余工程,如万里长城、直道、驰道等都是从国家军事战略层面考虑。
天下百姓,已经被徭役压的喘不过气来,秦始皇也没有停止征战,发动南对百越,北对匈奴的战争。
历史学家称其政,为急政。秦始皇为政,用力过猛过急。
秦始皇之所以不顾百姓之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扶苏的性格。
扶苏为人“仁”,这恰好与秦始皇的性格相反,也正合适做接班人。
所以,秦始皇生前要替扶苏完成一切可以完成的战略部署。
秦始皇死前立下遗命,让扶苏继位,因为他相信扶苏会成为一位好皇帝。
这个被折腾的奄奄一息的帝国,将会在扶苏的领导下,重新焕发生机。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14 21:07:25 +0800 CST  
所有美好的愿望,随着扶苏的自杀而消失。
扶苏这种不明不白的死亡,让蒙恬失去政治依靠,陷入两难的境地。
但蒙恬仍不失硬汉本色,交出兵权后,到底不肯自杀。让老子自杀,你怎么不自杀?
蒙恬没有自杀,也不打算谋反,他只想知道朝廷到底发生了什么。使者派人押送蒙恬到阳周(今靖边县)监禁。
使者知道蒙恬在军中威信很高,士兵仍听命于他,逼急了他,弄不好他敢把自己给剁掉。扶苏已经死了,回去也好交待,没必要把自己的命搭在这儿。
军队由副将王离带领,并把李斯的一门客提升为监军。使者做完这一切,然后才回去交差。
谋反小组这时正在云中(今山西大同)附近一片转悠,听到扶苏已死的消息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然后迅速往西,至九原由当年秦始皇修筑的驰道,飞奔回咸阳。
回家了,终于回家了。胡亥高兴的拉着他父亲的尸体回到了咸阳。
回到咸阳,李斯立即向天下通告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并拿出事先伪造好的“遗诏”,宣布胡亥继皇帝位。
合法的,有力的竞争对手扶苏,被骗杀,不合法的胡亥,经过一系列的非法手续,成为有效的继承者。
胡亥继位很顺利,史称秦二世。
他的那些兄弟,虽然也是选手(始皇的儿子),因为在朝中没有根基、权利,也没有威望,所以基本上没有参赛的资格。
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他肯定会后悔当年郡县制的制度。
赵高因为拥护胡亥有功,被任命为郎中令。
赵高见胡亥帝位已固,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赵高开始在胡亥面前说蒙毅的坏话。
胡亥本想启用蒙氏兄弟,听赵高一个劲的教唆自己去杀蒙毅,于是对赵高说道:“蒙恬、蒙毅,都是难得的人才,国家柱石,是对国家有功的人,朕刚刚继位,正是需要人才之时,现在朕正在想,如何启用他们二人。你与蒙家的仇恨,就此了结吧!”
胡亥知道赵高与蒙毅的仇恨,他想化解这个仇恨,拉拢蒙氏兄弟,为自己所用。继位之初,胡亥没想做个混蛋皇帝。
秦二世的话,让赵高很不受用,秦二世要重用蒙氏兄弟的心思,更让赵高惊慌不已。老子玩命的把你推上皇帝的宝座,正是为了报血海深仇,现在你重用我的仇人,太不够意思了。
蒙毅正是赵高的克星,蒙恬的能力举世共瞩。如果他们回来,赵高别说报仇无望,到时候能保住,保不住命还在两可。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15 20:05:38 +0800 CST  
赵高充分发挥他的优点,用他善编谎话的嘴,开始劝说秦二世杀掉蒙氏兄弟。
“我听说先帝,因为陛下贤明,早想立您为太子,只是蒙毅强谏说不可。像蒙毅这种知道陛下贤明,却不赞成立陛下为太子,是不忠之臣,这样的臣子,留之何用?不如诛杀之。”
人有自知之明很难!秦二世这样的人,肯定没有自知之明,赵高说他贤明,他相信了。赵高说秦始皇有意立他为太子,被蒙毅阻拦,他也相信了。
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很生气,把蒙毅扣押在代郡。
这对赵高来说是很好的一个信号,赵高决定加把火,彻底烧死蒙毅。
蒙毅一日不死,赵高一日难安。于是赵高又开始在秦二世面前,说蒙毅的坏话。
人这辈子说人一次坏话容易,可把说人坏话当作毕生事业来做,并不容易。
赵高为把蒙毅弄死,是不眠不休,夜以继日的,跟在秦二世身后,说蒙毅的坏话。(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
再好的人也经不住赵高这样的诋毁,秦二世见自己敬爱的老师赵高,把蒙氏兄弟说成十恶不赦的人,心理也渐渐的把蒙氏兄弟,当作是不忠不义之臣来看待。加上,赵高这种锲而不舍,死缠烂打的黏在身边,在耳边不停的聒噪,秦二世也是不堪其扰。
于是秦二世,欲杀蒙氏兄弟。
蒙恬、蒙毅是对国家立有大功的人,满朝大臣虽然知道二人冤枉,却没有人敢为他们说情,倒不是因为蒙氏二人,人缘混的差,因为都知道二人的死,是赵高在背后捣的鬼。赵高身居高位,皇帝对他言听计从,最主要是赵高心理极度变态,报复心强,谁会不要命,去招惹这个魔鬼。
其实赵高并不是无敌,有一个人,早就看不惯赵高的嘴脸。
此人是子婴,关于他的身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史记的记载也过于模糊。较为靠谱的一种说法,他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庶第,成蹻君的儿子。关于这个问题还是留待以后再说吧!
子婴身份特殊为人正派,对赵高这种祸乱朝纲的人很是反感,他又对蒙氏兄弟,这两位忠臣的遭遇,充满同情。
子婴在听到秦二世要杀蒙氏兄弟的消息后,他找到李斯,希望李斯能出面去救蒙氏兄弟。
李斯是丞相,又有拥立新君的大功,秦二世十分信任他,他如果愿意,事情一定会又转机。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16 21:02:45 +0800 CST  
李斯了解子婴的来意后,装出为难的样子,叹道:“不是我不想去救蒙恬、蒙毅,只是陛下自有打算,做臣子的不该横加干涉。”
蒙恬、蒙毅与李斯本有嫌疑,在这档口,以李斯的人品,他不落井下石,已经算是蒙家哥俩烧了高香。
“恐怕这不是陛下的本意,很明显是赵高从中作梗。”子婴以为赵高为人如此的龌蹉,说出赵高,也许李斯会改变主意。
子婴不知,赵高现在与李斯正穿一条裤子,是一条船上的人。虽然李斯对赵高心中也是一百个不满,他还是不愿意主动招惹赵高。
“赵高名声不佳,但也不至于做出,陷害朝中大臣的事,此事其中原委,还是等等再说吧!”李斯对子婴说道。
子婴见李斯一直推诿,心中本来疑惑,秦二世胡亥的皇位,得来的有点不正常,举朝上下都认为下一任的皇帝会是扶苏。没想到最后登上皇位的竟然是公子胡亥,扶苏被赐死。这一违背常情的事,让人们纷纷猜测,胡亥的皇位来的不正。
可是胡亥继位的各项手续(伪造的遗诏)都很齐全,所以这种猜测只在各位大臣的心中。
李斯与赵高的关系,从巡游回来变得很暧昧。这次李斯又拒绝子婴去搭救蒙氏兄弟,让子婴更加怀疑,胡亥继位的后面必有内幕,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救蒙氏兄弟的心。
“丞相既然这样说,我不好在强人所难,我自去找陛下说也就是了。还望丞相洁身自好,误听他人蛊惑之言。”子婴说完话,不待李斯回答,即站起身,径直离去。
李斯听完子婴的话,心像是被蜜蜂蛰了一下,骤然一紧,尤其那句“误听他人蛊惑之言”,李斯感觉与赵高的沙丘之谋,已经大白于天下。
子婴上奏秦二世,谏道:“臣听说,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用庸将颜聚,齐王建杀忠臣而用后胜的计谋,最后都身死国丧。据此不过十余年,陛下难道不知吗?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将军,陛下怎能轻杀之?诛杀忠臣,立小人(指赵高),是内使群臣生疑,外使将士离德也,我以为杀蒙氏万万不可。”
秦二世看完子婴的奏书,轻笑一声,把奏书扔在书案上道:“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大秦国,国强民安,岂会因,一二人而亡国。”终不肯听子婴的话,派御史曲宫,至代郡诛杀蒙毅。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17 21:11:45 +0800 CST  
“当年先皇想立太子,都因你从中阻挠。大臣都上书指责你不忠,按罪应当灭族。朕念你随先帝有功,乃独赐你死罪,不及家人,这正是朕对你的恩典。”蒙毅身囚代郡,都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忽然来一使者,传来秦二世的圣旨,历数他本来没有的罪行。他申辩说:“臣不能揣摩先帝的心思,都是臣做官的时间太少(谦虚的话)。先帝巡视天下,二十余位公子,独有陛下跟从,足以说明先帝想立陛下为太子,多年之前就有这种想法,我焉敢阻拦呢?我并不是想逃避死亡,而是怕因为我的死为陛下招来非议。天下人会说陛下杀无罪之人,影响陛下的圣明。祈圣使把臣的话,传达陛下。
蒙毅能够成为秦始皇的心腹宠臣,不仅因为出身好,能力强,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马屁拍的好。如果当着秦二世的面,说这些话,可能会有些效果。只是使者曲宫来的时候,得到过赵高的授意,无论无何都要弄死蒙毅。
所以曲宫没听蒙毅的话,而是示意他带来的侍卫,趁蒙毅不备,杀了蒙毅。
秦二世杀掉蒙毅后,没有遵守他对蒙毅的诺言——不罪及家人。
秦二世又派人去杀蒙恬,既然要做,最好做绝。蒙恬威望高,军事能力强,又是拥护扶苏的铁杆,不杀他,秦二世始终放心不下。
蒙恬被软禁在阳周,得不到外面的消息,他活动的范围是一座小小的院落,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一次次不停擦试他的那把佩剑。秦二世没有让人收缴他的剑,可能是想让蒙恬能够自觉的自杀,省的他还要专门派人来杀他。蒙恬的求生欲望很强,自杀他从来没想过,他还幻想着有朝一日,他能够再次统帅千军万马,纵横疆场。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9-18 22:45:22 +0800 CST  

楼主:秋风故国

字数:64912

发表时间:2019-06-28 17: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4 13:20:30 +0800 CST

评论数:14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