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汉兴的那些年

秦始皇费心劳肝的弄这一切,只是想告诉世人秦国统一天下,替代周朝是顺天承运。
这种流于形式的自圆其说的逻辑,并不能解决任何的实际问题。
骗骗老百姓还行,六国旧贵族根本不会听你瞎扯,他们的亡国之恨,复国之心从未停止。
秦帝国看似无比的强大,实际存在很大的隐患。
发现这个隐患的人是丞相冯绾。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0 15:03:02 +0800 CST  
准备写的是从秦朝灭亡到汉朝兴起这段时间的历史,刘邦只是出场的顺序不一样。以后会提到刘邦,其中的涉及到的各种史料都是真实可考的。比如:秦朝规定做小吏的考试要识5千字(一些资料上说),<说文解字>中提到要识9千字。我认为常用字不过3千,古代又多通假字,5千已经不少了。故取5千之说。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0 18:15:29 +0800 CST  
冯绾向秦始皇进言,希望秦始皇挑选几位公子,立他们为王,燕国、齐国、楚国地方遥远,民心易变,需要去镇抚。
秦始皇虽然倾向于郡县制,却不表态,把这个问题带到会议中,让手下去讨论。
廷尉李斯第一个反对。
他认为:刚开始分封,大家血缘关系近,都是自家人,谁当皇帝都一样,逢年过节,走亲戚串门,关系相处融洽。时间一长,年代久远,血缘关系淡薄,为了利益,彼此互相征伐,周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支持李斯的郡县制的建议(廷尉议是)。
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实行郡县制。
两种制度的孰优孰劣,应该在十二年后,才能做评。
李斯堪称智者,他看的太远,看的太远的人会忘记当下。
古希腊有位天文学家——勒斯,有天晚上在旷野中散步,抬头望向天空,漫天星光,他只顾看天,一不小心掉进了坑里,摔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后,这位兄弟对救他的人,脑抽式的说了句:“明天会下雨”。救他的人哭笑不得。
李斯在这次制度的辩论中,如同泰勒斯掉进坑中,他只着眼与未来,却没有看到脚下。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1 08:04:19 +0800 CST  
对于后世都说李斯的见解深,封建制与郡县制比较是腐朽与落后的象征。
唐朝的大文豪,柳宗元曾专门写了篇“封建论”,来说明郡县制优于封建制。
他认为郡县制是最优秀,最先进的制度(那时候还没有社会主义)。
知今是而昨非,制度的选择像找对象一样,好的并不一定合适,需要时间来检验。
汉朝初期,刘邦实行分封制,用同姓诸侯王,剪灭了异姓诸侯王。在吕雉死后,又是同姓诸侯王首先起兵,稳固了刘汉江山。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1 10:20:31 +0800 CST  
分封制的便利是国家有难,诸侯王能够同仇敌忾,敢和造反者拼命。
缺点是,诸侯王有兵,有封地,一旦心里不高兴,或者想当皇帝,就敢抄家伙和朝廷对着干。
郡县制的优点是,郡守和县令属于合同工,拿工资干活,没必要也不敢和朝廷(老板)对着干。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讨论者往往会忽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也是柳宗元所发出的提问:汉初的七国之乱,有诸侯国的叛乱,而没有郡县的反叛。唐朝的藩镇之乱,有叛将之乱,没有州、县长官反叛。
产生这种后果,一个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官员的思想和信仰的问题。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1 13:55:32 +0800 CST  
自汉武以后,用儒家治国,为官的人多是儒家信徒,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有人在他们地盘上造反,他们多数人,肯定会玩命镇压。
秦朝时期,官员没有信仰,都是优秀的法务工作者,是有血有肉的执法工具,都身通趋利避害之法。
有人在他的地盘上造反,他们会看清利害关系,选择镇压或者协同造反。
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很多都是秦朝地方官所领导,这是秦朝独有的造反现象。
如果,秦朝实行王绾的提议,历史也许会改写,起码不会出现忽喇喇大厦速倒的局面。一旦发生叛乱,所封的诸侯国可以迅速的做出反应。李斯和赵高的沙丘之变也可能不会发生(后面会说到)。
物无美恶,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1 16:32:21 +0800 CST  
李斯没有完全理解王绾的话,王绾在奏书中提到:燕国、楚国、齐国距离咸阳远,不置王,不易镇抚。王绾的另一层意思是,一旦这三个地方发生叛乱,中央不能及时平叛。
从后来农民起义的过程看,证明王绾卓越的军事眼光。
秦始皇没有完全否决王绾的话,对于故楚国、齐国、燕国,人心不稳的说法深以为然,领导就是领导,看的远。
对此秦始皇有自己的解决方式和办法。
秦始皇的办法是通过巡游,宣德扬威,让百姓产生恐惧之心,因而不敢反叛。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2 08:12:55 +0800 CST  
秦始皇终其一生都没能明白,让国家安定靠的是让百姓的拥护,不是让百姓恐惧。
巡游说白了就是旅游。秦始皇旅游的癖好,应该是遗传所致。他的父亲、祖父在位时间短,一位三个月,一位三年,没来的及有大动作。他的曾祖父昭襄王、武王,再往上有惠文王这几人,都可以算得上资深的“驴友”。
以昭襄王为最,有十多次。主要原因是这位兄弟活的时间太久,足足七十五岁,在那个医疗条件下,算的上超高寿,活活熬死了他的太子。
从巡游方面讲,秦始皇和他们不一样,秦始皇是有追求的人,那时候没有宝马、奔驰、劳斯莱斯等豪车。轿子的工艺还不完善,只有两人抬的露天(没有轿顶)的轿子。这种轿子秦始皇肯定不能坐,太掉价,安全性也不高。那样只能选马车了。
坐马车,一路上摇摇晃晃,颠簸不已,对于奢侈习惯的秦始皇肯定不能容忍。
既然交通工具无法选择,只好改变行驶的道路——修路。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2 14:00:32 +0800 CST  
修路的事情由李斯全权负责。(李斯在自述中,有制驰道,兴游观之说)
李斯了解秦始皇的心思,在建筑上,秦始皇一直的标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极尽奢侈之能事。为让秦始皇顺利巡游,全国上下开始轰轰烈烈修路。修好的路,称为驰道。
所谓驰道,天子行之道是也,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在上面行走。
路在那里躺着,费了那么大的劲才修好,不让人走确实说不过去。所以规定,中间三丈只能天子走,其余两边可供行人行走。
当时修建的驰道,堪称高速公路与铁路的集合体。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2 16:06:01 +0800 CST  
那时候没有水泥、沥青,钢铁的用途也不广泛,但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却修建出和现在道路相媲美的路。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2 17:14:21 +0800 CST  
驰道的宽度有五十步(约69米),现在的高速路不过40米左右,这就是差距。
中间的天子路,与现在的铁路很相似。铁路是用轧制的钢轨。秦始皇时期是用木材铺设而成,比较环保,轨道也是用木材。马车车轮的距离恰好是两轨道的距离,能够大大减少摩擦力。枕木之间的距离和马的步子一致,拉着马车的马一旦走在轨道上,会不由自主的飞奔。
速度很高,车子也很平稳。
设计人员,心思如此缜密,堪称天才。
制作的原理与现在的铁路如出一辙。自认为聪明的现代人和古人相比,所变化的不过是在材料的运用上,实际的方式、方法何曾变过。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3 08:11:42 +0800 CST  
两边的路是用金锥(铁式钢制品)夯实平整,土是一层一层夯实垒起。
如此庞大的工程在技术落后的时代应该需要几万人吧!
几万人?太少。
征民夫二十万,历时二年半完成。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八条驰道。
马车不是火车,马跑累了需要马匹更换。
更换马的时候不仅要保证速度,也要保证舒适度。不能来一个急刹车,要是秦始皇一个不小心,没抓牢,在惯性的作用下,被甩到车的外面就不好了,弄不好会让马踏车轧的,坐个车比打仗还危险,肯定不行。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3 09:58:53 +0800 CST  
所以路上专门修建了“车站”。车站处的枕木与平常的路不同,车站处的枕木与枕木之间没有间隙,是一块块木板密实拼齐的,如同平地一般。这样可以让马的步子缓缓停下。然后换上车站早已经准备好的马,继续飞奔。
当时的人竟然很有环保意识,在路的两旁种上树,以青松这类树为主,美观,还可以防止雨水的冲刷,树与树约有2.5米的距离。为了排水,整个路面高于两旁的地面,路面呈弧状,中间隆起,便于向两边排水。
这绝对是良心工程,有物为证。考古学家发现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时期的木轨,在当年经过防腐处理后,竟然至今都保存完好。
这太过分了,如此的修路态度,让现在那些修二年后,就被压的不能行走的豆腐渣公路的修建者,情何以堪。照此修路态度修条公路,用上几十年、几百年,还怎么让修路者,再次修路挣钱。这种修路意识和态度,应该强烈“谴责”。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3 10:57:06 +0800 CST  
修建好的路除了供秦始皇的巡游外,秦始皇还计划用这些路调兵,可以迅速的平叛。他没想到的是这些路,最终为以后的造反者进攻咸阳,提供了大大的便利,这是秦始皇始料未及的。
秦末连年的战争,对道路有很大的破坏。汉朝时期驰道,因百姓开垦农田而变窄。
因为百姓要的不是快速畅通无阻的道路,他们要的是能提供粮食的土地。
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只是一家人围在一起,能够吃上饭。
百姓的愿望,秦始皇不懂,也根本不想懂,秦始皇有自己的愿望。既然修好了路,该到天下去看看。
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巡游。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3 13:48:51 +0800 CST  
这次巡游,秦始皇是沿着祖宗的脚步,逆向而行,由咸阳出发过北地,然后经陇西北地驰道回咸阳。
秦始皇也是位“行为艺术家”,从地图上看,他走的路线恰好是个椭圆。
秦始皇的目的,他是想告诉秦国历代的统治者,秦国已经统一天下,是由他嬴政所统一。世间的人,已无需宣告,他要把他心中的喜悦分享给他的祖先。
这次巡游平淡无奇,历时近两个月。对于喜欢巡游的秦始皇,这次巡游并不尽兴。他在咸阳消停还不足一年,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巡游。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3 16:35:39 +0800 CST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东进巡游的计划。
第二次巡游主要是故齐国地区(今山东),他去那里不像乾隆是去大明湖畔找夏雨荷,他去那里是为了震慑齐国原贵族势力反抗。
在梁父山(今泰安市)镌刻的碑文中提到:男女之间要注意影响,好好干活供职虔敬(男女礼顺,慎遵职事)。秦始皇少年时期,因为母亲的不检点,发生了嫪毐之乱,自己差点被嫪毐杀掉。所以秦始皇极力鄙视,乾隆这种乱搞男女关系的行为。这也是为何秦始皇巡游多次,对于他的风流韵事却少之又少的原因。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4 07:58:09 +0800 CST  
过粱父山,至渤海东边,登之罘山(今烟台北),又刻石立碑,自夸了一下自己所建立的王朝。
秦始皇作为游客总体来说,素质还是很高的,他没有对自然景观加以破坏,虽然喜欢乱刻乱画,但都是自己立碑刻字。
因为他是名人,所以他所立之碑,都是文物。碑文的文章写的也好,碑上的字也好,小篆体,有大书法家李斯执笔,都成了瑰宝。
现在的某些人,旅游时也喜欢乱刻乱画,但这帮人毫无创新意识,尤其那句“××到此一游”。毫无新意,那话都被人用烂了,还写。没有任何的文学价值,字也一般写的弯弯扭扭,没有美感,而且多写在古物上。这种行为,极其让人作呕。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5 08:01:17 +0800 CST  
这就是名人与普通人的区别,也是美与丑的区别。因为美所以流传,因为丑所以摒弃。
这次秦始皇是二月份出来,到达海边应该在四、五月份(阴历),所以在琅邪台多待了些日子。
这是秦始皇第一次见到大海,对于见惯大场面的秦始皇,面对浩浩荡荡的无垠之水,常常意淫为自己是,从古至今,最尊、最贵、功劳最大的秦始皇也开始感叹人生。
秦始皇第一次感觉自己的渺小。
天下江河之水,都汇集于此,故能成其大。
他想起孔子站在水边的那句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终究要死,无论你是三皇,还是五帝,也不管你是皇帝。想到这些,秦始皇好像被推进无底的深渊,他的心头一直被死亡的恐惧笼罩。他的神情也有第一次见海的兴奋,变成对死亡的恐惧。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6 08:07:00 +0800 CST  
他表情的急剧变化,被他身边的一个人看的清清楚楚。这个人就是他身边的术士,大名鼎鼎的徐福。
徐福齐国人,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术士。
遇到徐福,真是秦始皇一生一个大的不幸。
徐福上书秦始皇,自己知道海外有仙山,能够求得长生不老药。徐福的话,正说到秦始皇的心坎里。
秦始皇在海边,有时能看到远处的海上若隐若现出现的一些亭宇楼阁,宛如仙境。所以,他对徐福说的海外有仙山的事深信不疑。
秦始皇不知道这是光的折射而成的自然现象,我们称之为海市蜃楼。
科学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能防止上当受骗,秦始皇就吃了不懂科学的亏。
于是秦始皇召见了徐福。
“大海之中有三座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山中有仙人居住。”徐福说的很具体。
“先生可曾去过仙山,见过仙人。”这是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第一次这么温柔的对人说话。秦始皇是聪明人,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轻信他人。
“没见过”。徐福回答的很干脆。
秦始皇微怒,徐福却面色如常,因为他知道秦始皇的死穴。眼前这位看似无畏无惧,拥有人间最高权利的统治者和其他人一样,随着时间流逝,和自身的衰老,他越来越恐惧死亡。
他比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加畏惧死亡,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最多。
“但是我知道山中有仙人,仙人有不死神药”。
秦始皇满面惊喜,问询如何求得。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6 19:16:22 +0800 CST  
“斋戒沐浴后,予我三千童男童女,足够的船只食物,我将抛弃生死,誓为皇帝拿到不死神药。”说这话的时候,不仅语气要肯定,还要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必要时还要做些视死如归的动作。
忽悠秦始皇不容易,秦始皇不是范伟,赵本山式的脑筋急转弯的忽悠根本不起作用。忽悠者能力的判定,不仅要看忽悠后得到多少利益,和忽悠的手段,还要看被忽悠的对象。卖拐中的大忽悠只能算是江湖骗子,徐福才是忽悠中的王者。
在徐福专业的表演者面前,秦始皇答应了他所有的请求。
得到秦始皇的支持后,徐福开始了他的航海事业。
徐福与哥伦布不同。
哥伦布每到一个地方,带去的是掠夺、杀戮和贪欲,会给当地的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徐福带去的是文明和先进的生产力,这是他们本质的不同。
平平安安的待着不是挺好吗?何必没事瞎折腾?
可是有些人总喜欢去冒险。去探测那些神秘未知的事物。不论他们的初衷是什么,这样的人身上都具有那种令人敬佩的无畏精神。
自徐福走后,秦始皇就像分别的恋人,热切的等待着徐福能给他带回不死神药。
徐福一去,杳无音信。当他再次回来,已是九年之后。
秦始皇准备回家了,出来这么多天,家中的很多事都等着他处理。
回程的路线是由,琅邪,经彭城(今徐州)、寿春(古楚国都城)、安陆、衡山经湘山由武关回咸阳。
可走到湘山这个地方出了事。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7-19 08:18:11 +0800 CST  

楼主:秋风故国

字数:64912

发表时间:2019-06-28 17: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4 13:20:30 +0800 CST

评论数:14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