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汉兴的那些年

西路军主要是配合东路军行动,其任务最为艰难,不仅要面对匈奴的主力,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吸引九原地区的匈奴军队,使九原地区空虚,以便于东路军的进攻,所以西路军由老将王贲为将军。
王贲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是秦国灭燕、灭赵、灭魏、灭齐的主要将领。他已经退居二线,为了这次战争,秦始皇又重新启用王贲,让他担任西路军的主帅。
东路军的主帅是蒙恬。
蒙恬秦国著名将领。祖孙三代为秦将,祖父蒙骜曾为秦国夺得九十余城,官至上卿。父亲蒙武做过灭楚的裨将,辅助王翦灭楚,为秦朝的统一立下战功。
蒙恬算得上官二代的升级版——官三代。
蒙恬本人极具才能,曾随李信灭掉齐国。
少年时蒙恬因为家世的原因,做过秦始皇的郎官,他与秦始皇年纪相仿,在一起扔过沙包,玩过捉迷藏,总之是很铁的哥们。
蒙恬的官职是将军,工作内容是打人杀人,比较暴力,但是蒙恬却是位文雅之士,据说毛笔的发明者正是蒙恬,后人称他为“笔祖”。
蒙恬发明毛笔的事因为当年没有申请专利,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是发明者,所以后世对此事只能存疑。
蒙恬的家庭教育很好,他的弟弟蒙毅,也是朝廷的重臣,秦始皇对蒙毅也很尊宠。出者参乘,入者御前,位至上卿。
对于蒙恬将兵在外,秦始皇一直信任(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蒙恬除边疆大臣身份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咸阳的内史,掌管咸阳卫戍军队和政务。有如此重责之人,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蒙恬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他从未做过主将,统领如此大的兵团参加战役。
以前都是以副将的身份,参加战争.
虽然也做过边疆的统帅,但只是做些修墙,筑墙的工作。
作为一名军人不能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价值,真算的上悲哀。
六年来,蒙恬日思夜盼的时刻终于到来,他以为边疆的风沙,已经把他吹成了位荣辱不惊之人。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6 20:14:51 +0800 CST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寻常日子他总是这样要求自己,他也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他真正跨上战马,看到身后满身甲胄,黑压压一片的士兵,他将带领他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想到这些他抓住马缰的手开始颤抖。
蒙恬仰望苍天,高喊一声——出发。大军开始行动。
蒙恬将独立去建立自己的功勋,他将超越他的父亲和祖父,成为与传奇名将白起、王翦齐名的将军。
做为另一方的匈奴表现有些差强人意。对于突如其来的战争竟然能没有丝毫的防范。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西路军王贲因为战争的需要,所以一路走的很高调,匈奴位于阴山部、河南部的军队集结于贺兰山附近,欲在此处与秦军决战。王贲到达前线并不与匈奴决战,而是派遣小股骑兵,常常袭扰匈奴。 因为他在等待,东路军的消息。
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从腹施出发,他想出其不意的攻击敌人,他的军队很低调,但三十万人的队伍,保密工作不好做,想低调很难,想不让人知道也很难。
匈奴虽然一根筋,但是不傻,狡猾也是大大的。
随着蒙恬军团的推进,匈奴已经明白了秦军的真实意图,开始集结重兵,并回调贺兰山部的军队,来阻挡蒙恬军。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7 21:21:48 +0800 CST  
由于匈奴军平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分散在各地,当年没有电话,通讯手段落后,命令完全是靠骑兵传达。
当匈奴集结完成,支援贺兰山部的骑兵也已经归队,是时候与秦军决战了。
大战一触即发,黑云压城城欲摧。
此时的蒙恬军,已经占领了九原地区,河套地区也完全被秦军所控制,在蒙恬进军的途中,遇到的匈奴军队实在乏善可陈,一路上蒙恬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因为匈奴的军队都是零散的分散在各地。
对于匈奴大军的集结,有人建议蒙恬应该立刻沿黄河布防,派重兵堵住关键的隘口,匈奴骁勇,我们避其锋芒,让匈奴无法越过黄河,待西路王贲军到来,然后前后夹击,一定能够大败匈奴。
这个看似是能够取胜的好办法,因为战争的关键就是,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蒙恬却否决了这条看似完美的建议,而是命令分散掠地的各路军队,立刻向大本营回拢。并且在黄河的沿岸并设置任何的防范,任由匈奴通过黄河,他的态度很明确,这是要集中兵力与匈奴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在蒙恬发布军队集结命令的当天晚上,一位身穿铠甲的人走进蒙恬的中军帐。守卫的士兵想要通报,被他挥挥手挡了回来。
那人来到灯火通明的大帐内,他抬头望见,蒙恬穿着便装,正跪坐在案边读书。来人深施一礼,朗声说道:“末将王离求见将军。”
听到这突如一声的禀报,蒙恬并没有丝毫的慌张,他缓缓的抬起头,放下手中的竹简,看到来人后。立刻站起身还礼道:“将军夤夜来访,有何紧急军情?”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8 21:40:01 +0800 CST  
王离不是普通的将领,他是王贲的儿子,东路军的副统帅。
他找到蒙恬,正是为蒙恬白天发布的那条军令而来。他不明白为什么蒙恬会发布这样愚蠢的命令,三十万军队,是秦帝国所有的精锐,如果以大兵团与匈奴决战,现在秦军所有的优势将不复存在,野战历来是匈奴的强项,是秦军的弱点,修筑长城,正是为了躲避与匈奴直面作战,以步兵为主的秦军怎么能够阻挡匈奴的铁骑呢?秦军一旦被匈奴歼灭,帝国将会陷入崩溃的边缘。所以他必须制止这种危险的情况发生。
蒙恬耐心的听完王离的担忧,微笑着在大帐内踱着步,他走到门口后又转到王离的身边,才开口说道:“黄河防线过长,这时的黄河很多地方都已经干枯,如果按照保守的作战方式,需要分散兵力,各处守卫,我军步兵多,行动迟缓,将领的命令无法迅速的传达,这时候我军不仅要防守北部的匈奴主力,还要担心九原内地的零星的匈奴的骑兵骚扰,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是第一点。
其二是,敌人是以骑兵为主,机动灵活,攻击能力强,他们可以很容易的集结重兵,功我防线的任意一点,我们的防线很容易被击破。我军已离本土很远,补给线过长,一旦防线被攻破,我军危矣。
其三,王贲将军被贺兰山部的匈奴主力缠住,不知何日能够取胜。
现如今完全之策,就是以堂堂的全盛之师,与敌军决战。
对于两军的实际军事力量,王离将军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军将士在灭六国之战中鏖战多年,经过多年战争锤炼,如果与匈奴交战,战争一旦开始,将士们必如出鞘之利剑,势不可挡。
匈奴军多年没有经过大的战役,时间一长铁也会生锈何况人呢?匈奴仓促应战,指挥的命令很难统一,如此我军岂有失败的道理。
听完蒙恬的一席话,王离才知道,自己和蒙恬的差距。为什么他能做主帅,而自己只能裨将。不服不行呀!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09 19:31:08 +0800 CST  
匈奴由磴口(今蹬口县)进入九原地区,在此处蒙恬并没有设兵阻拦。
匈奴军与蒙恬军在磴口附近相遇。
第二天,两军摆开阵势,要进行决战。当头曼单于,见到整齐化一的秦军军阵的时候,心中大骇。
只见秦军将士身穿黑色的铠甲,秦军军阵,是由众多方阵组成。前方跪着和站立的是弩兵,分别成排布置,组成一个弩兵方阵。
弩兵的后方是战车方阵,车上有甲士。战车后面为重型步兵方阵,皆身着重型铠甲,抗击打能力极强。有这三个方阵组成的中路军。他们的责任是抵挡和最大限度的阻滞匈奴的骑兵,维持方阵的稳定。
左右两翼为弩兵和轻装步兵。
将军蒙恬据方阵中央,站立在一高大的战车之上,在亲兵卫队的护卫下,居中指挥。传令的众骑兵身背令旗,侍立于蒙恬的身旁,随时待命。蒙恬的身后是轻装步兵。
蒙恬如此布局,他是根据匈奴骑兵一贯的作战风格,他们一般会集中全力进行中路攻击,军队很难承受匈奴狂风暴雨似的进攻,在对手攻击下,往往一触即溃。
军队的弱点其两翼。
头曼看到秦军如此庞大的军阵,好像看不到尽头,在太阳的照射下秦军的铠甲发出耀眼的光芒,刚刚还在心中意淫着要一举消灭秦军的志向,也被这惊天的阵势给吓的没了踪影。
当头曼听到身后的骑兵发出“呦、嗅……”,这熟悉的声音后,心中很快的恢复了镇静。这是匈奴骑兵想要发起进攻的信号,他们在催促他们的单于赶快下达进攻的命令。
头曼心想,中原人在丧失城墙作为掩体,是无发抵抗他强大的骑兵冲击,在迅猛的骑兵攻击下,对方会像待宰的羔羊,无力的抵抗。人数多,并不起任何的作用,一群的绵羊,也斗不过一头凶猛的狮子。
此时的头曼单于应该发现了,秦兵的诡异之处,是秦兵的方阵中并没有骑兵。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0 19:09:35 +0800 CST  
这一点应该引起头曼单于的重视。可是头曼并没有重视这一点。也许他发现了,并没有在意。
蒙恬所料不错。
头曼命令他的骑兵,进行中路突击,他妄图用最快速的骑兵迅速的从秦军方阵的中央撕开一条口子,把秦军一分为二。
不是去派兵攻击秦军的两翼。
当头曼发动攻击命令的时候他就错了,他的骑兵,还没到秦军阵前,就一批批的倒下。是死在了秦兵的弓弩之下。秦军的弩兵随着对方的进攻,不停的射箭,而且是两排同时射出,跪着一排,站着一排。
射完之后,弩兵由两边后撤,后面的弩兵前进,把安装好的箭再射出,秦兵训练娴熟,进退有度,箭雨的前后没有间隙,算得上无缝对接。
秦国的弓弩,历史悠久,在当时算得上最先进的武器,据记载秦弩远者射程可达900米,比吕布的辕门射戟远多了。当然,吕布兄是用人力,而秦弩是靠机械的原理。
屈原曾说:“操吴戈兮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是那个时代最强的配置,由此可见秦弓的威力。
匈奴的骑兵有幸跑到秦军阵前,还没喘口气,又不得不面对秦军的车兵。
车兵开始从军阵中驾车而出,战车是由四匹马所拉,不知道爱下象棋的朋友有没有注意,一般象棋的封面会有马车,马车不是指棋中的马,是指棋中的“车”, 此即为古代的战车,棋语有言:一车十寒,来说明车对棋局的影响。战车可用于进攻,也可临时用作掩体,遏制敌人,起到城墙的作用。
战车为木制,上有三个甲兵,车下有六名重甲步兵,负责守卫战车。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1 19:06:17 +0800 CST  
士兵皆拿戈、矛等长形式武器,正好对付匈奴的骑兵,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
匈奴的骑兵在战车的阻挠下,逐渐减缓对秦军军阵的冲击。抓住时机,蒙恬命令两翼的轻装步兵,从两翼出击,攻击匈奴的侧翼,并横向拉长战线,以众多的兵力优势,攻击匈奴,形成两翼包抄之势。
匈奴骑兵虽然勇猛,在秦军的众多兵力下,也没有讨到便宜。战争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正在此时,躲避在不远处树林中的秦军骑兵冲了出来,绕到匈奴军的后方从后面攻击匈奴的军队。
匈奴军受到前后夹击。
这是蒙恬预先想好的战略方式。他知道秦国的骑兵在匈奴骑兵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如果秦军骑兵绕到匈奴军队的后面,猝不及防的从背后攻击匈奴,不仅可以减少骑兵的伤亡,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骑兵的作用。
在战争的前一天的夜里,蒙恬找来骑兵的首领,命令他在战场的东面二十里外的一片茂密的树林中埋伏起来,在战争的紧要关头,立刻率兵冲出来,给匈奴最后一击。
在秦军骑兵的偷袭下,匈奴军的内部开始大乱。头曼亲率他的亲兵卫队,向秦国的骑兵冲去,他亲自上阵,斩杀了几名秦国的骑兵才稳定了军心。
单于都在拼命,士兵没有不玩命的道理。
可是头曼最终没有挽回匈奴失败的命运,随着秦军轻装步兵横向战线越拉越长,然后慢慢的合拢,要合围匈奴,一举将其歼灭。
头曼单于知道已无战胜的可能,在秦军还没有形成包围圈之前,开始组织军队进行有效的撤退。事实证明,匈奴冲击力强,逃跑能力更强。
由于匈奴撤退迅速,所以匈奴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头曼虽然对中原地区引以为傲的礼仪文化不屑一顾,却对那句“好汉不吃眼前亏”,这句话有很深的理解,他知道这次秦军有备而来,再打下去,也占不到丝毫的便宜,弄不好,又要搭上几万将士的性命,是稳赔不赚的买卖,还是收拾东西逃吧!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2 21:29:33 +0800 CST  
头曼单于率军向北逃走,打不起,还躲不起?
此时的西路军,王贲军团也取得胜利,把贺兰山部的匈奴,赶到了贺兰山以西。
秦帝国这次出兵,虽然没有形成东西合围,沉重打击匈奴的目的,但河套地区,已重新纳入秦国的版图。
当秦始皇知道胜利的消息后,认为这样的战果远远的不够。他下令:王贲军撤军回师。蒙恬军团就地休整。
因为秦始皇明白,匈奴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九原地即后来的河套地区,处在黄河流经的几字弯处,由于地里位置特殊,这里很少发生黄河泛滥,加上周边河流众多。有民谣称这个地方“黄河百害,唯富河套”。
这里水草丰美,是放牧的上好之地。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区别,是他们居住环境并不像农耕民族一样,固定在某一地,他们追逐水草的丰茂,不断的迁徙。
多有水草处,方可以为家。
九原地是天然放牧的土地,匈奴人为此地的丧失,痛苦不已。
头曼单于逃到阴山北部,开始聚集兵力,伺机夺回失地。
边疆的士兵把匈奴聚集兵力的事情报告给秦始皇,秦始皇听到后大怒,把奏报的竹简扔掷于地,冷哼一声道:“想打,那就开始把!”
几个月后,蒙恬军的军队,人员补充已完成,粮草也已将充足。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65年),秦始皇下令,再次北征匈奴。

主帅是蒙恬,统兵三十万。
蒙恬亲率主力,渡过黄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高阙(阴山山脉中断处),把匈奴一举分成两部分。
这时的蒙恬并不急于与匈奴交战,然后向东进军,攻占北假地区,再北上避开匈奴主力占领阳山。
蒙恬这样把军队分成三部,成三角相倚之势,彼此呼应。
占据有利地形,拥有战争的主动权。
头曼单于没料到,秦军会这么快发动第二轮的进攻,此时的他只集中了部分兵力,他本想夺回失地,没曾想,连老家人家都不想让他待了。
匈奴之所以这么长时间还不能完成部队的集结,主要原因是匈奴的制度问题。
匈奴是由分散的各个部落组成,他们只是名义上奉头曼为单于。
好比现在的几个公司,为了共同的利益,组成一个联盟,因为头曼的公司实力最强,大家把他推举为一把手。
但各个公司有各自董事长和总经理,对于头曼的命令,听你的,那是给你面子。不听你的,你能咋地?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3 21:22:31 +0800 CST  
头曼就是出在这种尴尬的地位,用了那么长时间,连人都没凑齐。
打仗如同打架,一帮人盯了你很久,终于把你堵在家里,外面有人叫嚣着要揍你。然后你对外面的人说,我现在饿,等我吃饱饭,叫来几个兄弟,把我那把菜刀换成青龙偃月刀后,咱们再来打。
估计门口那帮人会破门而入,文明点的把你拉到角落里揍你一顿,粗鲁的不光揍你,还会砸了你的家。
现在头曼的境遇,如同被人堵在了家门口。
秦军很粗鲁,来势汹汹,他们不仅想要头曼的命,还想占头曼的家。
头曼虽然没有准备好,不得已只能率领现有的军队开始反击。
以前匈奴抢掠,如果碰到硬茬,看见打不过,会赶紧撤走(不羞遁走),犯不着为点东西丢了命,可现在不同,家就在这儿,跑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匈奴各部以前各怀鬼胎,不听招呼,现在他们众志成城。
匈奴士兵开始拿出玩命的劲头和秦军战斗。
这种心情我们现在的人也能理解,像现在的被拆迁者,在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敢给拆迁队玩命的大有人在。
秦帝国绝对是暴力拆迁,不仅没有补偿款,而且还要抢东西杀人。
匈奴军在这次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很卖力,根本用不着战前动员都拿出玩命的精神,对抗秦军,战斗力是相当的强悍。
与秦军激战数次,但都失败了。
秦、匈之间的战争,如同拳击比赛,一位是41公斤级,一位是91公斤级的两选手对抗,这两个根本都不在一个公斤级上。
秦军大兵团,骑、步、车多兵种协同作战配合得体,后勤补给充足。装备精良,指挥统一。
匈奴没有集中的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失败从开始就已注定。
打仗如同赌博,赌博输了要赔钱,仗打输了也要赔东西,匈奴本来就很穷,除了牲畜外,啥都没有。日常生活用品还是拿命抢来的,何况他们的那些东西,秦国根本都瞧不上眼。唯有脚下的这片肥沃的土地,如果不走,秦军拿着刀在后面追着砍,日子根本没法过。
失败的匈奴开始举族北迁七百余里,以避秦兵之兵锋。
匈奴北迁也是没有办法,匈奴的东、西两边是强大的东胡和月氏。
在北迁的人群中,头曼骑着马,他的怀里是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是他的儿子。
这个男孩,望着惊慌失措的族人,和满面愁容的父亲,他虽然年纪小,但他明白造成这一切后果的原因,是中原人侵占了他的家园。
他扭过头,向南方投去仇恨的目光,在他幼小的心中,已经种下仇恨的种子。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会回来的,我将夺回此时我们失去的一切。
这个男孩,未来将会给中原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4 21:35:48 +0800 CST  
匈奴远遁,百越也已经平定。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内大摆酒宴,宴请文武百官。
博士(不是学历,秦时官职)七十人,上前为秦始皇敬酒。
这些人大多是儒生,都是饱学之士,在殿前行礼,进退有度,共唱祝酒词,场面很壮观。
为了这一刻,这帮人排练了很久,秦始皇龙颜大悦。
博士仆射(主管),趁此机会,想表现一把,然后向秦始皇念出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一套颂词。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圣明,平定海内,……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文化人拍马屁,确实不一样,尤其那句“日月所照,莫不宾服”绝对是费心竭虑,用尽平生所学,才能想出如此高水准的马屁之语。
上面的话如果能够表达他的马屁水平,那么下面的一段,绝对能代表他的无耻境界。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
最后一句,翻译成现在话:从上古时代至今,没有人能比得上陛下。
对于周青臣同志的马屁技术,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由于这家伙话说的太让人作呕,他手下的一名博士彭于越首先表示受不了。大家都是文化人,在文明的场合,拍马屁不能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起码含蓄一点,不要这么露骨。
彭于越反对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第功臣,自为枝辅。……事不事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彭于越说的重点在后面的两句,说周青臣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么不要脸的拍马屁取悦陛下,加重陛下的过失,不是忠臣。
坐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李斯,冷眼看着这帮人争吵。抢老子的马屁拍,不给你们一般见识,也就算了,还没完没了。你彭于越算什么东西,竟然连郡县制(由李斯提议实行),也敢非议。
是可忍孰不可忍。给脸不要脸,那就不要怪我发飙了。
李斯上奏说:“……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以非当今,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羽成乎下,禁之便。”
话说到这个份上还可以理解,为了维护法家的思想,自己在朝堂的位置,不让别人乱议论。大家以后不议论也就是了。下面李斯却说出了更绝的话,做出了更绝的事。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5 22:04:07 +0800 CST  
李斯继续说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以上为李斯上奏秦始皇的部分原文,大体意思:除秦国的历史书籍以外,天下其余的历史书籍全部烧掉。除秦政府外,有藏诗、书诸子百家的书,要全部烧掉(这一点很重要)。医药、算卦、种树的书可以留下。
有敢谈诗书的人——杀头,借古谈今的灭族。
不来点狠的,看来镇不住这帮人,当年李绾(曾建议分封),李绾位高权重,没办法。现在你们这帮人也敢公然叫嚣朝堂,以后我李斯还怎么混?我李斯所提倡的制度,也轮动你们胡乱的评点?
秦始皇的批复很简单:“可”。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著名的焚书事件。李斯全一生之功,不能抵万分之一的罪过。
始作俑者,虽然是李斯,但决定的人是秦始皇,历史把这条烂账记在了秦始皇的身上,说来也不亏。
烧掉天下的书,想当于打碎了天下读书人的梦,同时也失去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烧掉的书不过是文字的载体,当时各家学说的牛人们,记住了些先秦诸子的经典。等时局稳定后,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记,才流传了一些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些著作。
可记住的毕竟是少数,十不存其一,泰山一毫毛。
全国展开的焚书运动比后世虎门硝烟,场面要大的多。
林则徐的硝烟是想让国人在身体上强壮。
李斯的焚书,是想让国民在思想上贫弱。
这就是所谓的愚民政策。
思想比武力更有威力——斯大林。
李斯想通过焚书禁锢百姓的思想真是愚不可及,思想本来就没有,是靠人所想得来,人只要活着便会有思想。
人真正的思想,从来不是从书中得来,因为书中记载的是前人所想到的。那些自认为,能够禁锢人思想的聪明人,才是真正的傻瓜!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7 21:27:59 +0800 CST  
没过多久,为秦始皇求仙问药的卢生又回来了。上次回来,他不知从哪里淘换来本“图录”,侥幸糊弄过去了。这次他要不带点实惠的东西,怕是凶多吉少。
刚开始我一直想不明白,他为什么敢回来?要说缺钱也讲不通,秦始皇对求仙问药的事一直很重视,凡是参与此事的专业人员,每次外出,秦始皇都会拨出专款,只要你敢开口要,秦始皇对这事很大方,一般不会砍价。
后来我才想明白,这不是钱的原因。
卢生名卢敖,职业是秦博士,也称术士,业余干诈骗(求仙问药)。他寻药的行踪,李白曾有诗交待,“愿接卢敖游太清”。李白好整虚的,靠不住,我认为,别说他去太清,恐怕他连国门都没有出去。
卢生没有徐福越海探险的勇气,为了防止暴露被人发现,他往往要去人迹罕至的地方,又不能停在一个地方太久。停在一个地方危险性太大。
在外面,一两个月还成,一两年的一直在外跑,确实也受不了,拿着那么多钱,又不能肆意挥霍。有钱不能花,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厌倦了风餐露宿,开始羡慕以前固定的生活方式,人总是这样的矛盾。
回来也没有那么容易,秦始皇给你那么多钱,出去几年,什么都没有带回来,秦始皇不活劈你才怪。
卢生还敢义无反顾的回来,他认为他有办法让自己躲过这一劫。
他凭借的还是他那张嘴。
卢生见到秦始皇,说道:“我求仙药与神仙,一直难遇,我想了很久,才知道是被不可名状的东西所阻碍。”
卢生下面的话,开始用乾坤大挪移大法,悄无声息的把责任挪到领导身上。“陛下如能秘密出行,躲避恶鬼,恶鬼没有了,神仙真人一定会来。”
卢生不仅找出原因,还提出解决办法。
“愿陛下住的地方,不要让外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大约可能得到。”
这个办法看似寻常,实际上非常高明。卢生之所以提出不让秦始皇见人,才能得到仙药。这点普通人容易做,弄个密室,闭关一段时间就可以了。但秦始皇不行,做皇帝也不容易,虽然能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权利,也要承担很多义务。一天这么多事都等着他拍板,在去旅游的途中都不停的批阅奏折。
秦始皇虽然爱好求仙,但其主业还是做皇帝,对于他呕心沥血所建立的帝国,他不会舍弃去专门修仙。
卢生正是看准了秦始皇的这一点,所以才提出这个主意。“不是我找不到仙药,是你没按我说的做,找不到那就不关我事了”。这就是卢生的如意算盘。
只是他忽略了一点——秦始皇求仙的决心。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8 21:42:56 +0800 CST  
@暮疙1949 2019-08-17 12:55:52
楼主快更啊,看得好不过瘾
---------------------------已更新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9 11:03:09 +0800 CST  
秦始皇听到卢生的主意,立刻照办。
咸阳城宫和旁边的宫室用甬道(有遮蔽物的通道),连接起来,把乐器和美人放置在其中,做好登记,不准随意走动。自己走到一个地方,身边的人胆敢向外泄露,死罪。大臣们都不知秦始皇,一天天待在什么地方。
时间一长,秦始皇不耐烦,问卢生,自己都这么诚心诚意,真人怎么还不来?
真人,卢生都不知道在哪里,来了才怪呢?心里这么想,卢生嘴上却用早已准备好的说辞道:你身边的太监和宫女肯定会把你的行踪告诉朝中的大臣,朝中的大臣和他们都有勾结。
秦始皇不能离开这些人,虽然秦始皇几十岁的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点也没有,洗衣、做饭,让他做这些事,还不如杀了他。卢生说的又好像很有道理,难道就这样放弃?
最后秦始皇还是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日,在梁山宫的山上,秦始皇望见远处的丞相李斯的车马、随从甚多。秦始皇叹了一句:“丞相的排场,确实够大。”并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
几日之后,秦始皇看到李斯的车马减少了很多。
这正是秦始皇盼望的结果,召来有司,开始查他身边人,是谁泄露了自己的话给李斯。不然李斯的车队为何会突然减少?
相关的办案人员很为难,牵扯到有权有势的丞相,所以查来查去,都没有查出结果。只是把一份嫌疑犯名单交给了秦始皇。
秦始皇看到嫌犯名单,是当时自己身边的所有人,知道这是手底下的一帮人在糊弄自己,秦始皇的解决方式很简单,他大笔一挥,既然找不到具体的人,那把所有的嫌犯都杀掉。
这样身边的人再也不敢泄露自己的行踪了。
李斯大惊,群臣大惊,之后再也没有人胆敢泄露秦始皇的行踪。朝中有事,大臣都在咸阳宫的大殿中等待,通过太监与大秦始皇沟通。
其实发生这事最害怕的人不是李斯,是卢生。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秦始皇求仙的决心,得不到仙药看来他是誓不罢休。他没想到秦始皇这哥们太认真了,也太狠了,如果再不给他找到仙药,杀的下一个恐怕会是自个儿。找仙药,鬼知道这世上到底有没有仙药?
卢生开始谋划着逃跑,外面虽然苦点、累点,但起码没有生命之忧。
跑吧!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这样灰溜溜的逃跑,确实丢面子。
为了找回面子,卢生找到同行侯生(寻药的另一术士),两位难兄难第,进行了一场互相吹捧的交流。
以下为侯生与卢生的对话。
“秦始皇为人不行,统一天下后,竟然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从古至今都不如他。”卢生面露深沉之色,先开口言到。
“不止这些,主要是不听人言,贪恋权势,什么事情都要管。受宠的大臣都是巧言善变之徒,而且秦始皇杀人不眨眼,这样的人我们不能给他求仙药。”
吹完、收工、逃跑,一气呵成。
他二人说话的时候,身旁是有人听着的,这正是他们的目的,他们是想借其他人的口,向天下公布:不是我们无能找不到仙药,是不给秦始皇找。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19 22:11:12 +0800 CST  
这哥俩的嘴确实够损,他们的话传到秦始皇的耳中,气的秦始皇暴跳如雷,即刻派人捉拿卢生、侯生,因为这二人跑的太快,竟然没有捉到。
他们有了面子,拍拍屁股跑了,可秦始皇的面子往哪搁?
秦始皇下旨说道:“我兴办咸阳学宫,尽招天下术士,想要他们盛赞太平,炼药求仙。徐福这厮,要钱我给他钱,要人给他人,至今还没有求得仙药。卢敖这人最为混蛋,我宠之信之,他竟然诽谤我。凡与此事有关的人员,一律逮捕归案。”
负责审理此案的是御史大夫冯劫,是世家子弟,他的父亲冯去疾时任右丞相,冯氏家族是可以与当时最受秦始皇宠爱的蒙氏兄弟,相抗礼的实权派人物。
秦始皇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冯劫,冯劫像打了鸡血,拿出玩命的架势审查此案。
只是秦始皇忽略了冯劫的断案水平。
冯劫的断案水平不要说福尔摩斯和狄仁杰比了,充其量是居委会大妈,小脚侦查队的审案水平。
冯劫用地毯搜查法,派手下一个一个人的查证,并让诸生互相揭发。
言论这东西,最不好查证,主要是不容易留下证据,当年没有录音机,只要你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辱骂秦始皇,或者发表过激的言论,一般没事。
可是互相揭发不同,不讲证据,只要你把事情的经过编的有鼻子有眼,他们就抓人,平常有仇的,看着不顺眼的……,只要你会编,不愁弄不死他们。
咸阳城中的儒生术士,在坦白从宽,揭发有功的指导思想下,共有四百六十多人被抓。
经御史们审讯这些人都和诽谤秦始皇这事有关。秦始皇亲自下令,要把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主犯抓不到,只能让从犯做替死鬼。
这也是秦始皇泄愤需要,不弄死这帮人秦始皇感觉对不起自个儿。
群臣对这次活埋事件都噤若寒蝉,秦始皇在气头上,谁会没事找事。
有一人却敢劝谏秦始皇,名字叫扶苏。扶苏希望秦始皇收回成命,并上书言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 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查之。”
扶苏的意思是,天下刚平定,还不稳定,你要杀的这些人和你上当受骗没啥关系,再这样折腾天下可能会乱。
扶苏敢这么说,因为他是秦始皇的长子,按道理是未来秦帝国的继承人。
秦始皇刚刚从上当受骗的创伤中走出来,还不容易找了个发泄渠道。自己的儿子竟敢和老子这样说话,秦始皇的心灵又受到二次伤害。
秦始皇一怒之下,把扶苏发配到边疆去做蒙恬军团的监军。
扶苏接到命令后,头也不回的走了,带着怨气和不解。
望着扶苏远去的背影,秦始皇有种失落感,开始在心头弥漫。这种感觉他好久没有感受过了,在他最无助的时候——嫽毐之乱,的时候也没有过。
这种感觉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有是那么的熟悉,是的秦始皇忽然想到,是在多年之前,自己要杀母亲的时候才有这种感觉。
不被人理解,伤害亲人的同时,何尝不是在伤害自己?
欲成千秋之功,当受百年孤独。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20 21:13:05 +0800 CST  
扶苏说的并没有错,秦始皇知道他说的都是实话,活埋的人员中有很多人都有冤情。可秦始皇是皇帝,是天下最尊最贵之人,被人当猴子耍了一通,如果毫无作为,天下人如何看待这个皇帝,谁都认为这个皇帝是可欺之人!发配扶苏至边疆,秦始皇也后悔,当时在气头上,既然话已经说出口,就不能再反悔。
扶苏的一生太过平坦,他没有经历刀光剑戟,腥风血雨,怎么能做好这个帝国的皇帝?那个位置是要经历生死搏杀,是鲜血染成,仁者慈心,是为王者的大忌。边疆的风沙会让你明白我的苦心。暴力和法律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望着扶苏远去的背影,秦始皇喃喃的说道。
秦始皇相信在自己的苦心安排下,扶苏将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暴力和仁心哪个才更有力量,历史已经给出答案。儿子扶苏是对的,老子秦始皇是错的。
这次的活埋事件,后人称之为“坑儒”。
被活埋的四百六十多人中,大部分都是儒生,和少数的术士。儒生这么多,这和儒家的观点有很大的关系。
儒家教导人,积极入世,儒家信徒自然多是官迷。咸阳是帝国的都城,那里是为官者的捷径,所以儒家的著名人物都云集于此。
这帮人,平常好发表一些言论,而且都是厚古薄今的话,动辄三皇五帝,与法家相冲,正犯秦始皇的大忌。
后来儒家成为统一中国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二千多年,后世的儒生对秦始皇自然没有好印象,口诛笔伐,使之成为暴君的代表。
秦始皇坑儒事件,也是他永远不能洗白的污点。
坑儒,这件事秦始皇做的太过缺德,连老天都看不下去。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降异象。星相出现“荧惑守心”。
荧惑守心,荧惑是古人的称谓,就今天我们说的火星。火星因为颜色是红色,闪闪发亮,古代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句,故称荧惑。
心,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星中的第二颗星,简称心宿二星,其色红似火,古人称之为大火。
荧惑守心,是荧惑星与心宿星相遇,一时间红光满天。荧惑星常有变化,这次却停留在心宿星的附近,所以叫“守”。
这是一种土星、火星和心宿二星连城一线的自然现象。
天文学会透露,这种罕见天象,三星一线,三十年才出现一次,这么美丽的天体运动现象,古人却认为这是大凶之兆,预示者帝王会有灾祸。
秦始皇活的很爱惜,自从发生荧惑守心之后,内心整日惶惶不安,茶饭不思,寻求破解之法。
一波未平,平地又起一场风波。
这次是从天上掉下一块陨石,落在东郡(约在今河南东北部以及山东省西部)境内。
不知那位兄弟晚上多喝了斤二锅头,胆子比平常肥,手欠的在陨石上刻了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这种话在心里骂没人管,如果写出来,那是诛九族的大事。
地方官发现后,不敢隐瞒,据实上书秦始皇奏报此事。
秦始皇知道这件事后,气的差点吐血。秦始皇高度重视此事,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诅咒事件,背后一定另有隐情。
秦始皇派出身边的御史,成立专案组,调查小组成员亲临现场,一定要调查出刻石的人。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23 19:35:26 +0800 CST  
秦国的军队以善战著称于世,让六国军队闻之胆寒。但是秦国的官员实在不堪。
这帮御史,走到地方,审案水平毫无新意,还是老一套,他们把陨石落地附近的人全部召来,一个个的询问,到底谁在陨石上刻了字。
这等诛九族的大事,没人承认。刻石的人也许不是附近的人所为,这些审查人员只在附近的人员内查找。
始作俑者把王八脖子一缩,就是不承认。
御史们这种脑残式的审案方式,审了很多天毫无进展。
要说办事效率,还得说秦始皇。秦始皇直接下旨,处死陨石旁边所有的住户,并焚烧了那块石头。
人被杀了,石头被焚,秦始皇终于舒了一口气。只是他的这口气,还没有倒过来,又发生了件大事。
这年秋天,有位使者,呈给秦始皇一块玉,玉是块好玉,本来是件好事,只是这块玉来的蹊跷。
根据使者所说,是他在夜里过华阴平舒道(今陕西华阴县),有人拦住他的去路,送给他一块玉,让他转交给“滈池君”,并对他言道:“今年祖龙死”。
使者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对这位不速的拦路人的话听不明白,严重怀疑这是位精神病患者。
欲问其故,那人忽然不见了。
使者满腹狐疑,把遇到的这件怪异事件,原原本本的说给了秦始皇。
秦始皇拿着玉,审视良久 ,眼神变得呆滞涣散,说了句很不着边际的话:“山鬼不过能预知一年的事。”然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在说话。
使者见秦始皇一直不说话,像是在想事情,站在那儿不敢打扰。后来秦始皇让使者退下,使者躬身施礼后,准备离开大殿。秦始皇忽然叫住使者,又解释说:“祖龙,是指人的先祖。”
使者不明白为什么秦始皇会说那句话,只好答道:“陛下,教导的是。”
秦始皇听说得到这块玉的经历后,会有这种怪异的行为,还要从拦路人的话中找答案。
滈池,古地名,在西周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镐京曾做过西周的都城,滈池君是为滈池之主,周朝可理解为周朝的国君。
现在的滈池君,可以说是秦国的国君——秦始皇。
“祖龙”,是指龙的先祖,皇帝自认为是龙。祖龙也可理解为皇帝的先祖——始皇。
那么使者的这两句话,可以翻译成:把这块玉转交给秦始皇;今年秦始皇死。
我认为秦始皇是这样想的,他虽然一再解释祖龙不是指他,是指人类的先祖。这种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心态,恰恰暴露了他心中所想。
总之,这两句话说的很模糊,可以有多种解释。
秦始皇为了彻底弄清楚那块玉的来历,把玉交给御府,让他们查询那块玉。御府查询的结果更让人匪夷所思。
玉壁竟然是始皇二十八年,外出巡视渡江的时候,祷祝水神沉在江中的那块玉璧。
秦始皇快疯了,一年来,一天安生日子都没过。一桩桩怪异事件,已经彻底击溃了秦始皇的心理防线。
没办法的秦始皇终于想到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找术士占卜,询问解决的办法。
占卜俗称算卦。
往常平静、刚毅、果敢的秦始皇,已经变得方寸已乱。
看到秦始皇这样,一个站在阴暗角落里的人,正带着满意的微笑,看着秦始皇的表演。他知道秦始皇正一步步,走进他设计的计划。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24 21:24:09 +0800 CST  
秦始皇占卜的结果,是“游徙”吉,用现在的话说是巡游和迁徙吉利。
什么也别说了,既然巡游能躲避危险,那去巡游,保命要紧。
秦始皇三十七年,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巡游。
前几次,秦始皇都是在仲春二月巡游,这次情况特殊,十月份秦始皇踏上旅途(秦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秦始皇准备离开咸阳的时候,他的幼子胡亥来到秦始皇的宫殿,央求秦始皇,这次外出巡游能够带上他。
“儿臣想亲眼瞧一瞧我大秦帝国的江山。”胡亥对秦始皇说道。
秦始皇很喜欢他的这个儿子。胡亥不同于其他人,他没有大臣狡猾之心,没有奴隶的卑贱之象。
秦始皇见胡亥说的真诚,想起胡亥童年时候的一件趣事,不仅哈哈大笑。
胡亥小时候,秦始皇宴请群臣,大臣进大殿之前要把鞋子脱在外边,因为吃饭、喝酒是跪坐在席子上,穿着鞋不方便。脱鞋进殿也表示对皇帝的尊敬,而且在大殿内还要快步行走。
我始终想不明白,这么多人聚在一起,都脱掉鞋在一块吃饭,“味道一定好极了”,要是其中有几个人是汗脚,哎,不知其余的参加宴会的人还有没有心情吃饭。
可以想象,那时参加宴会,可以不洗手、洗脸,脚是一定要洗。
胡亥偷偷的从宴会上跑出来,把大臣摆放整齐的鞋子,踢得乱七八糟。好看的鞋子,胡亥还要在上面多踩几脚。
对于胡亥的恶作剧,大臣们都很无奈,总不能把这小子抓住打一顿出气吧!怕是都没有那个胆儿。打狗还得看主人,他爹是比李刚还要嚣张的秦始皇。
秦始皇看着身边的胡亥,满脸充满慈爱,在胡亥面前他不是皇帝,是一位父亲。
当秦始皇看到他的孩子,他甚至不再惧怕死亡,孩子是父母的延续,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延续。
秦始皇答应了胡亥的请求,带上他去外边看看。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25 22:02:49 +0800 CST  

这次秦始皇出游,右丞相冯去疾留京处理政务,跟随他的主要大臣有,左丞相李斯,廷尉蒙毅,中车府令赵高,公子胡亥。请大家记住这些人,因为在他们身上将会发生一件惊天的大事。
李斯文采好,书法在当时堪称第一,秦始皇喜欢刻石记功,所以秦始皇外出都带着李斯。
蒙毅为秦始皇宠臣,历史书上说他“出则参乘,入则御前”,他负责秦始皇的警卫工作,这次他也跟从。
胡亥是临时请求跟从。
赵高是秦始皇的近卫之臣,掌玺绶和负责出行的马车,每次出行少不了赵高。赵高将是这次巡游的主角。有必要细细的探讨一下他。
赵高在历史上很有名气,虽然是臭名昭著,属于坏人中的坏人,混蛋中的混蛋。一直作为奸臣的典型,供大家唾骂。
赵高在历史中都是以太监的身份出现,那时候太监不叫太监,称为阉人。为叙述方面,这儿我们称宦官。
对于赵高是不是宦官,现在也有两种说法。
自马百非先生,据出土《睡梦虎地云梦秦简》,指出史记中“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隐官是受刑人员工作的地方。有人进而得出结论——赵高不是宦官。
虽然史记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字里行间都有所透露。下面我将用我的方式来论证一下赵高确实是太监,因为兄弟不专业,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轻些拍砖。
第一,在蒙恬列传中,记载“高有大罪”,秦始皇亲自下令,让蒙毅治赵高的罪,赵高罪当死,秦始皇念其才,放了他,并让他官复原位。秦国一切皆决于法,一百多年前,商鞅变法,当时太子有罪尚且处罚,过了一百余年,作为一个已经全面贯彻法制的国家,虽然秦始皇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利,但对于犯有大罪的赵高,不可能不做任何惩罚。史记应该没有记全,赵高死罪可免 ,活罪难逃,处罚的刑法应该是宫刑(去势之刑)。
第二,秦国的官员有“车府令”,没有中车府令,因为是赵高是宦官所以在官职前加中。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的记载,也是因为赵高是宦官的缘故。
第三,在李斯列传中记载,赵高设计坑害李斯的时候,李斯作为丞相要见秦二世,李斯想进言,不知秦二世有没有空闲,而赵高却了如指掌,且能自由出入内宫。此时李斯是丞相,赵高是郎中令,郎中令也无权自由出入内宫。如果赵高是宦官,一切都可以解释的清楚。
第四,在汉朝建立初期,淮南王黥布造反时,樊哙以二杆子、大无畏的精神,指责刘邦——有事不与我等商量,只与一宦官在一块,不见赵高专权之事吗?
樊哙这话说的很明显,是把刘邦身边的一宦官比作赵高,樊哙之所以有这么一比,是因为赵高本来就是宦官。
如果赵高是宦官,让人错愕的是赵高有女儿、女婿。排除是干女儿的可能性。赵高为人还很有力气,这一点不符合宦官的属性,宦官由于身体零部件的缺失,不仅对心理有巨大的损害,对身体的损害也很大,赵高却孔武有力,他又没练过葵花宝典为什么力气这么大。
其实这些事情很好解释,赵高是以刀笔之吏进入仕途,熟悉秦朝的法律,本身身体很好,因为工作勤奋,果断敢行,被秦始皇看中进入宫廷做内侍,赵高天生不是安分之人,犯了滔天大罪,被秦始皇下廷尉治其罪。赵高受宫刑应该在二十三岁左右,赵高是后天受刑而不是从小就被阉割,二十三岁有女儿很正常,这也是为什么他只有一个女儿的原因(史书只记载了他一个女儿)。二十三岁之后,身体基本已经长成,赵高本身魁梧,所以赵高是有力气的。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诟莫大于宫刑,认为最耻辱的事情就是被宫刑。所以在书中,他有所隐晦,没有写赵高被宫刑。
赵高二十三岁被宫刑,必是蒙毅所为,蒙毅与赵高因此结下深仇大恨,在的沙丘之变后,赵高才会不遗余力的致蒙毅与蒙恬死罪。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27 10:26:12 +0800 CST  
这几个跟从秦始皇的人,每个人都各怀心事,一场巨大的阴谋即将来临。
秦始皇不会想到,这次巡游,他竟然没能活着回来。
走到琅邪车队停下来,九年前的此地,曾有一人告诉秦始皇,世上有长生不老的神药。
为找仙药,秦始皇花费巨大的钱财和精力,到头终为一梦。
九年后,他又来到此地,没想到那人又来见秦始皇。
来人正是秦始皇昼思夜盼的巨骗徐福。
徐福这次来见秦始皇,因为他找不到长生不老药。徐福入海求药,一去数载,杳无音讯,花费巨大,秦始皇岂不追查?
徐福见秦始皇不是负荆请罪,他知道如果坦白,秦始皇肯定会弄死他。唯一的办法是逃跑,但是逃跑之前徐福还想再发上一笔财,徐福是有想法的人,他的名字能够穿越千年,走向国际,成为巨骗,骗人的手段肯定要比卢生高明。
“仙药已经找到,因被鲨鱼所扰,未能拿到仙药,望陛下派善射者与臣同往,射杀鲨鱼,求得仙药。”徐福见到秦始皇又是一阵忽悠。
秦始皇被这帮求仙问药的人坑苦了,所以变得很谨慎,他没有立即答应徐福。
上了那么多的当,终于长了回心。
第二天,他又改了主意。
因为,当天夜里,秦始皇做了一也梦,在梦中与海神战斗了一天。秦始皇模糊记着,海神的形状和人长的很像。
身边的博士给他解释说,水神本难相见,如果见到也是化作鲨鱼出现,这等恶神,见到理应除去。
秦始皇想到,徐福说的,寻药遇鲨鱼被阻的事,可能是实情。于是秦始皇派出善射之人,随徐福出海寻药。
楼主 秋风故国  发布于 2019-08-27 20:34:27 +0800 CST  

楼主:秋风故国

字数:64912

发表时间:2019-06-28 17: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4 13:20:30 +0800 CST

评论数:14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