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燕京晓林05 3704楼 2014-02-06 10:47:49
看了铭文。
思考:史书并未记载孟建担任过徐州刺史吧?而邹岐倒是真的分别担任过凉州刺史和徐州刺史,是否铭文主人是邹岐呢?
其实臧霸一直都是徐州刺史,即使短暂担任都督青州诸军事,也一样可以兼任徐州刺史。其实看《曹休传》,是写为“假节都督诸军事”,竟然没写明是都督哪个地区的诸军事,蛮奇怪?难道是都督徐州诸军事,却让徐州刺史臧霸去都督青州诸军事,以达到分权臧霸的企图。
其实......
-----------------------------
@回菊 3708楼 2014-02-06 11:15:26
如果仅从任职徐凉二刺史判断,邹岐倒是满足条件。但若从碑文记事的时间看,与邹岐任职徐州的时间有冲突,不好解释。不过,这个邹岐也确实不能忽视。邹岐的事迹不太详细,是哪儿人都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据说曹嵩的老婆姓邹氏,或许邹岐是父母家那边的人。
-----------------------------
青龙四年(236),征虏将军、东中郎将、青州、徐州都督桓范持节驻下邳而与徐州刺史邹岐争房子,欲斩邹岐。刺史升都督为常制。而青龙二年(234),碑主已任都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6 11:23:18 +0800 CST  
呵呵,我还是坚持碑主是孟建。觉得还是经得起推敲。孟建的履历在29页。孟建的后任徐州刺史应是吕虔。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6 16:14:24 +0800 CST  
@燕京晓林05 3704楼 2014-02-06 10:47:49
看了铭文。
思考:史书并未记载孟建担任过徐州刺史吧?而邹岐倒是真的分别担任过凉州刺史和徐州刺史,是否铭文主人是邹岐呢?
其实臧霸一直都是徐州刺史,即使短暂担任都督青州诸军事,也一样可以兼任徐州刺史。其实看《曹休传》,是写为“假节都督诸军事”,竟然没写明是都督哪个地区的诸军事,蛮奇怪?难道是都督徐州诸军事,却让徐州刺史臧霸去都督青州诸军事,以达到分权臧霸的企图。
其实......
-----------------------------
@回菊 3708楼 2014-02-06 11:15:26
如果仅从任职徐凉二刺史判断,邹岐倒是满足条件。但若从碑文记事的时间看,与邹岐任职徐州的时间有冲突,不好解释。不过,这个邹岐也确实不能忽视。邹岐的事迹不太详细,是哪儿人都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据说曹嵩的老婆姓邹氏,或许邹岐是父母家那边的人。
-----------------------------
@wzheguilai0416 3709楼 2014-02-06 11:23:18
青龙四年(236),征虏将军、东中郎将、青州、徐州都督桓范持节驻下邳而与徐州刺史邹岐争房子,欲斩邹岐。刺史升都督为常制。而青龙二年(234),碑主已任都督。
-----------------------------
@燕京晓林05 3713楼 2014-02-06 16:25:57
那里写的铭文主人青龙二年为都督?
-----------------------------
呵呵,抱歉。碑主在青龙元年(233)已为并州都督。详见29页殷宪先生的文章。我觉得他分析的时间很有道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6 16:41:53 +0800 CST  
@燕京晓林05 3704楼 2014-02-06 10:47:49
看了铭文。
思考:史书并未记载孟建担任过徐州刺史吧?而邹岐倒是真的分别担任过凉州刺史和徐州刺史,是否铭文主人是邹岐呢?
其实臧霸一直都是徐州刺史,即使短暂担任都督青州诸军事,也一样可以兼任徐州刺史。其实看《曹休传》,是写为“假节都督诸军事”,竟然没写明是都督哪个地区的诸军事,蛮奇怪?难道是都督徐州诸军事,却让徐州刺史臧霸去都督青州诸军事,以达到分权臧霸的企图。
其实......
-----------------------------
@回菊 3708楼 2014-02-06 11:15:26
如果仅从任职徐凉二刺史判断,邹岐倒是满足条件。但若从碑文记事的时间看,与邹岐任职徐州的时间有冲突,不好解释。不过,这个邹岐也确实不能忽视。邹岐的事迹不太详细,是哪儿人都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据说曹嵩的老婆姓邹氏,或许邹岐是父母家那边的人。
-----------------------------
@wzheguilai0416 3709楼 2014-02-06 11:23:18
青龙四年(236),征虏将军、东中郎将、青州、徐州都督桓范持节驻下邳而与徐州刺史邹岐争房子,欲斩邹岐。刺史升都督为常制。而青龙二年(234),碑主已任都督。
-----------------------------
@燕京晓林05 3713楼 2014-02-06 16:25:57
那里写的铭文主人青龙二年为都督?
-----------------------------
@wzheguilai0416 3714楼 2014-02-06 16:41:53
呵呵,抱歉。碑主在青龙元年(233)已为并州都督。详见29页殷宪先生的文章。我觉得他分析的时间很有道理。
-----------------------------
@燕京晓林05 3715楼 2014-02-06 17:28:54
哦,这个意思是说:这块铭文是这次北伐战役的纪念铭文,而非铭文主人的一生总结铭文?换句话说,就是使持节监并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并非主人的最终职务,而仅仅是这次战役中的职务。
--------
笔者认为孟建随夏侯渊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担任散骑常侍,随即出任安定太守率部曲固守通往长安的要道。关于安定,南朝《宋永初山川记》曰:“安定处山谷之间,昆戎旧壤,迫近夷狄,修习武备,人皆以驰射为事。”

孟建亦有可能由安定太守入朝任散骑常侍,然后出任徐州刺史。若后者成立,当和王雄同为散骑常侍。二人第二次为同僚。

孟建称“臣往年出使,经过雄郡”。他必定在任安定太守前还曾在朝为官。疑文武全才、身兼英与雄的他于此时已得曹丕欢心。

黄初元年(220)或二年(221),孟建可能被曹丕“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从臧霸手中接管徐州。正如宗室曹冏所言:“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军武之任”。

黄初四年(223),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温恢逝于途中。孟建又马不停蹄地转至凉州。

太和二年(228),孟建升任冠军将军、监并州诸军事(并州都督),而幽州刺史王雄恰于此年兼任护乌丸校尉。二人运筹帷幄,联手守护着魏国的北大门。青龙三年(235),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而立其弟为王,鲜卑从此“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青龙四年(236),肃慎自西周以来向中原纳贡。当北方的威胁彻底解除后,孟建、王雄都转战南方。孟建调任征东将军(扬州都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6 18:21:55 +0800 CST  
@wzheguilai0416 3712楼 2014-02-06 16:14:24
呵呵,我还是坚持碑主是孟建。觉得还是经得起推敲。孟建的履历在29页。孟建的后任徐州刺史应是吕虔。
-----------------------------
@燕京晓林05 3720楼 2014-02-06 21:13:48
难道说吕虔担任徐州刺史有二十多年?
-----------------------------
魏明帝继位,兖州刺史王昶出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吕虔担任徐州刺史在黄初四年(223)至黄初七年(226)。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6 22:05:00 +0800 CST  
@回菊 3721楼 2014-02-06 21:16:37
谈一点研究 历史 的感想。本人关注琅琊王氏的有关迷团到现存有18年的时间了,但仍然没有实质的进展。特别是王雄一支为什么列入琅琊王氏,王祥与王览到底有什么家庭背景。我倾向于王祥王览与王朗王肃家族有关。楼主提出了王雄与王祥是一人的观点。经过这个贴子四五年的讨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实质性的进展仍然不大。看来,这件事的解决还需要时间和耐心,也还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寻找新径。在研究方法上本人也是十分在......
-----------------------------
我和回菊兄不同。我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要放在教学上。业余时间翻译和写作。另外也只是有感而发。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6 22:31:11 +0800 CST  
@wzheguilai0416 3712楼 2014-02-06 16:14:24
呵呵,我还是坚持碑主是孟建。觉得还是经得起推敲。孟建的履历在29页。孟建的后任徐州刺史应是吕虔。
-----------------------------
@燕京晓林05 3720楼 2014-02-06 21:13:48
难道说吕虔担任徐州刺史有二十多年?
-----------------------------
@wzheguilai0416 3723楼 2014-02-06 22:05:00
魏明帝继位,兖州刺史王昶出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吕虔担任徐州刺史在黄初四年(223)至黄初七年(226)。
-----------------------------
@燕京晓林05 3725楼 2014-02-06 22:32:58
这里问题在于根据哪个史料来确定吕虔担任徐州刺史的时间,老兄说的这个时间可没有依据呀!
-----------------------------
碑文孟建曾任徐州刺史、凉州刺史。担任凉州刺史的时间为黄初四年(224),而王昶传载魏明帝继位,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6 22:35:34 +0800 CST  
@wzheguilai0416 3712楼 2014-02-06 16:14:24
呵呵,我还是坚持碑主是孟建。觉得还是经得起推敲。孟建的履历在29页。孟建的后任徐州刺史应是吕虔。
-----------------------------
@燕京晓林05 3720楼 2014-02-06 21:13:48
难道说吕虔担任徐州刺史有二十多年?
-----------------------------
@wzheguilai0416 3723楼 2014-02-06 22:05:00
魏明帝继位,兖州刺史王昶出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吕虔担任徐州刺史在黄初四年(223)至黄初七年(226)。
-----------------------------
@燕京晓林05 3725楼 2014-02-06 22:32:58
这里问题在于根据哪个史料来确定吕虔担任徐州刺史的时间,老兄说的这个时间可没有依据呀!
-----------------------------
@wzheguilai0416 3726楼 2014-02-06 22:35:34
碑文孟建曾任徐州刺史、凉州刺史。担任凉州刺史的时间为黄初四年(224),而王昶传载魏明帝继位,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
-----------------------------
@燕京晓林05 3728楼 2014-02-06 22:56:16
哦,您是老师?
这个铭文主人到底是谁,现在还不确定,只是您的推测。因为这几个人的资料都太少了。而您用推测的结果来当证据在推测其他人的任职时间,那还是不能确定的结论。
-----------------------------
呵呵,直接用《三国志》吕虔传和王昶传的时间总可以吧。吕虔任徐州刺史的时间为220—226年。王祥担任徐州别驾的时间也必为40多岁,而非接近60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6 23:01:15 +0800 CST  
@燕京晓林05 3729楼 2014-02-06 22:59:34
实际上,我根据《晋书王祥传》的记载,到可以推导出吕虔担任徐州刺史的时间在242年左右。可是这个时间和您推测的226年差距蛮大。我以为吕虔应当在王昶之后接任的徐州刺史。
-----------------------------
呵呵,我不是推测,而是根据吕虔传载曾讨平黄初六年(225)利城叛乱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6 23:08:51 +0800 CST  
@into5263 3732楼 2014-02-06 23:52:12
其实跟就是晋书和三国志两者关于王祥的记载是矛盾的,所有成了糊涂账
-----------------------------
《晋书王祥传》可谓千古奇文。奇就奇在全篇除了距王祥薨已经至少百年才流传的“卧冰求鲤”、“黄雀入帏”、“风雨守李”及“吕虔赠刀”的神话传说外,还由十几个破绽堆砌、罗列而成。耐人寻味的是,大多数破绽居然是史官故意而为之,且能轻松地找出。


这些破绽告诉我们一些支离破碎的真相:

魏国最后一任太尉、西晋太保王祥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180),死于泰始四年(268年)。

他并未避地庐江;

王祥并非耳顺之年才出来做官;也并非后母去世后才出来做官。后母去世时,王祥已经官至司隶校尉,辖京师五郡、监察文武百官,已年近八旬;

嘉平年间(249—254),王祥接替桓范担任大司农,集财政大权、军权(预备役)于一身;

正元年间(正元元年底254或二年255),王祥(74岁或75岁)由大司农担任司隶校尉。
甘露三年(258)八月,79岁的王祥致仕,担任三老,为天子师。

甘露五年(260)五月前,王祥重新出山,接替司隶校尉王经(转尚书)重新担任司隶校尉,监察文武百官。此时王祥80岁或81岁。

景元元年(260)十二月甲午,司隶校尉王祥迁司空,开府。

咸熙元年(264年)三月丁丑,王祥由司空升任太尉,开府。第二天(巳卯),
太尉王祥、司空荀顗(尚书仆射迁)、司徒何曾(征北将军迁)同时拜见晋王司马昭(非司马炎),在其他二人都叩拜的情况下,王祥只是作揖而已。司马昭不仅不怪罪王祥,还对王祥恭恭敬敬。

王祥薨后,皇帝司马炎于朝堂哭拜。门生、故吏披麻戴孝,被策为连太宰何曾的儿子都梦寐以求的的谥号“元”。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00:22:52 +0800 CST  
呵呵,没错,讨平利城叛乱的是吕虔,但不可否认吕虔辟王祥为别驾吧。魏明帝继位(226),徐州刺史就换成了王昶(王昶传)。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00:50:28 +0800 CST  
@回菊 3733楼 2014-02-07 00:15:18
《晋书王祥传》的很多内容是明显冲突有矛盾的,此书成书较晚,所用史料来源很多很杂,需要根据史实小心辩别。这个可以参照三国志、魏略,王隐晋书、臧荣绪晋书等史料进行对照性的辩别,有些能识别出真假。比如说王祥年龄问题,不同书上的记载是不一致的,需要识别。如果楼主坚定以孝子王祥耳顺之年出仕为真,并且解释为60岁以后,以此来为自己的推论作证据,就很不可靠。王隐晋书上说王祥始出仕是年过50矣,也比较大。如果按89岁死应在45左右合适,与50与也有5年左右的差距。但我以为,这并不太矛盾,可能出任别驾这样职务不能算是正式出仕,只是官找的吏,不是朝庭任命的官,而上任温令才能算上是正式出仕。王隐晋书成书较早,应该还是相对可靠的。
-----------------------------
这种说法,早就有人提过。别驾为百石官,下一步的去向为升三公的秘书(掾)或举茂才担任县令。回菊兄的看法是50多岁担任温令。之前曾把孝子王祥和太和二年(228)的离任温令的张缉对比过。如此温令张缉应是温令王祥的前任的前任。


太和二年(228)春,诸葛亮首出祁山。雍州刺史、西乡侯张既之子温令张缉献筹略于中书令孙资,并在孙的举荐下,从温令转为大司马曹真的参军、骑都尉(比二千石)。

太和五年(231)三月,曹真薨。雍州为曹真立上军大将军碑,而骑都尉、西?侯张缉敬仲在曹真残碑中赫然在目。

张缉入朝担任尚书郎,并以才干深得曹睿的赏识和器重。曹睿曾派相工相张缉的仕途。相工说:“位止二千石”。曹睿极为不满,立马跌下脸来扬言:“何材如是,而位止二千石乎?”
张缉后来担任中书侍郎,迁东莞太守。嘉平年间,因为是皇帝老丈人的关系被调入京担任闲职的光禄大夫。

而白发如雪,年近六十,无任何才能,仅靠三个神话孝道传说(薨百年后流传)才出来做官的王祥呢?九卿之一,大司农,中二千石。集军权、财政大权于一身,下辖数十名二千石的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几百名典农都尉。至少能管辖数十万屯田官兵。
我们可以比较同为温令的张缉与王祥的父辈、人脉资源。

王祥父亲王融,不仕。

张缉的父亲张既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臣。

从人脉资源比较王祥与张缉

王祥的人脉资源:徐州刺史吕虔。其他不详。

张缉的人脉资源:魏明帝曹睿。

大司马曹真。张缉为曹真参军、骑都尉。

中书令孙资;举荐张缉为曹真参军。

张缉女儿嫁魏帝曹芳。

张缉与同乡中书令李丰世代为交好之家。李丰父亲李恢为九卿之一——太仆。李丰历任魏明帝曹丕的平原王文学、黄门郎、散骑常侍、侍中、尚书仆射,并与夏侯玄、杜恕交情极深;李丰之子娶公主,弟弟李翼曾担任曹真的(左或右)司马一职,与张缉一同为曹真下属,后为兖州刺史。

另外扶风庞延、天水杨阜(官至少府)、安定胡遵(官至卫将军)、酒泉庞淯(西海太守,赐爵关内侯、中散大夫)、敦煌张恭(西域戊己校尉 关内侯 赠执金吾 )、周生烈(官至侍中)都为张既一手提拔。

从人脉资源的角度考虑,王祥与张缉也没有任何可比性。

从年龄的角度考虑,王祥50多岁才担任温令,而张缉则为壮年。王祥与张缉相比,似乎没有任何可比性。

然而,当毫无优势的王祥已升任大司农集财权与军权于一身,而占尽优势的张缉仅仕至东莞太守。

王祥究竟是如何由温令升至大司农的呢?他究竟有着何种惊天奇遇?还请回菊兄发挥想象解释解释。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01:17:34 +0800 CST  
@回菊 3740楼 2014-02-07 01:10:05
就比如王祥传里也明确说了,是当了别驾之后,才举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那举秀才是出仕的基本条件,有秀才的条件才能正式进入仕途。没有这一条,一辈子只能是吏。
从除温令到累迁大司农确实是太简略了。这一空白期被楼主进行了丰富的探索。但我以为,高平陵事件应该是魏朝的一个重大转折,孝子王祥如果有特殊背景,完全有可能进入到大司农的职位,不必象魏朝之前那样得有多年刺史或督都的经历。大司农是管财政的,......
-----------------------------
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在和王雄有关的史料捏造得太多了。再捏造已经是雎陵侯的王祥为关内侯也是习惯性说谎。

惜墨如金的《三国志》洋洋洒洒近二百言,借幽州刺史崔林的别驾之口给涿郡太守王雄上课,告诫王雄要如何如何治边。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事实呢?崔林根本就没担任过幽州刺史。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云尚书令桓阶认为崔林非尚书才,从尚书左迁为河间太守。而《魏名臣奏》的作者正是陈寿。

《三国志?田豫传》泼墨般地描述太和二年(228))护乌丸校尉田豫马城被围之役(550字),无限放大田豫的英勇、智慧,结果鲜卑骑兵纷纷吓得丢弃战马、弓箭而逃,田豫威震沙漠,只可惜由于幽州刺史王雄支党的阻挠,田豫才未完成大业。《三国志》描述此战竟不可思议地前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近千字)。

事实呢?田豫被围困在马城七天,中书监刘放举荐素为鲜卑信服的阎柔的弟弟上谷太守阎志劝和,田豫方才狼狈地解围。幽州刺史王雄兼领护乌丸校尉后,先后令鲜卑臣服、肃慎纳贡,立下旷世奇勋,

《三国志》中王雄无传、无籍、无任何背景,且龌龊、丑陋。而《三国志》外的史料中的王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面孔。《魏名臣奏》之孟建奏折中“雄才兼资文武,忠烈之性,逾越伦辈”;曹丕诏书“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上武略士表》“幽州刺史王雄,□□气□,长涉道艺,天性仁勇,刚毅有略,约身俭己,务养吏士,能得人欢心,谓当任为大将”。王雄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元康末年陈寿去世后《三国志》被立为国史,而此时王戎、王衍兄弟分别担任司徒、尚书令,晋惠帝太子、尚书仆射领吏部裴裴頠、秘书监、掌国史贾谧都是王戎兄弟的女婿。

《九家旧晋书》及唐修《晋书》皆载二兄弟极力主张以泰始元年断代。而目前版本的《三国志·魏志》的历史截止咸熙二年(265),明显有着泰始元年断代的痕迹。将心比心,谁会立一部自己的祖父无传、无籍、且屡屡捏造史实往他身上泼脏水的史书为国史?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01:27:05 +0800 CST  
@回菊 3743楼 2014-02-07 01:38:13
有一点是可以用来判断的,如果254年时王雄还活着,又不在外任职,那凭他的资历应该出现在曹芳的劝退表中。可以好好的分析一下那张表。
其实王观这个人的资历也是很厉害,他的起点是做丞相 文学 ,跟仲达的起点是一样的,但后来发展两人就差远了。254年时王观只是个尚书,但排第一位,叔达直接录尚书事了。
但王观有一点,有如此的经历,在涿郡太守的位上干的时间太长了。
-----------------------------
呵呵,我的观点一直是王雄就是王祥。王雄坐镇幽州近20载,先后令鲜卑臣服、肃慎纳贡,立下旷世奇勋;青龙四年(236),王雄失踪。他并未去世,而是极可能担任景初二年(238)魏灭辽东燕国的(神秘)副统帅;

正始二年(241),王雄坐镇荆州,接替夏侯儒担任荆州、豫州都督,与陆逊、朱然、诸葛瑾对峙。王雄改名王祥的时间极可能是正始六年(245)左右从荆州豫州都督卸任后改的。

高平陵政变后,王祥接替被杀的桓范担任大司农,集财权、军权(预备役)于一身。正元二年(254),王祥任司隶校尉,后母去世任三老、守孝百日后重任司隶校尉(疑录尚书事)、司空(开府)、太尉(开府)。



王观、曹操的丞相长史王必、想废灵帝的冀州刺史王芬、东郡太守曹操的前任王肱、向曹丕通风报信的东郡太守王机等人极可能都是王莽的伯父阳平侯王凤的后人。王凤的封国食邑于东郡。王芬碑所在的东平在东汉曾经一度属于东郡。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01:52:48 +0800 CST  
时间不早了。我要下线了。回菊兄多保重。有空再分析在传抄裴注过程中的轶文、别字等。晚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01:55:39 +0800 CST  
谢谢支持。昨晚睡得太晚了。下午更新。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11:56:26 +0800 CST  
黄初元年(220) 王雄41岁 安定太守孟建向曹丕推荐涿郡太守、某号将军王雄担任散骑常侍

正月,魏武王曹操(155—220)薨于洛阳。次日,以王后令,策太子曹丕即魏王位。改元延康。

二月,以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

尚书陈群,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五月, 王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以(散骑常侍?)孟建为安定太守。

七月,孙权遣使奉献。蜀宜都太守孟达达率部曲四千馀家来降。孟达有容止才观,魏王甚器爱之,引孟达与同辇,以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以达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魏王曹丕到达谯县,在县城东边大飨六军及谯县父老,设伎乐百戏。

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辛未,魏王曹丕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岳渎,改元黄初。

十一月,散骑常侍王凌出为兖州刺史;兖州刺史裴潜入为散骑常侍;以南阳太守田豫护乌丸校尉。拜平虏校尉牵招持节护鲜卑校尉,二人都驻扎于昌平;

安定太守孟建向魏帝曹丕推荐涿郡太守王雄“材兼资文武,忠烈之性,逾越伦辈,涿郡领户三千,孤寡之家,参居其半,北有守兵籓卫之固,诚不足舒雄智力,展其勤干也。”

诏曰:“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姿,吾宿知之。今便以参散骑之选,方使少在吾门下知指归,便大用之矣。”



十二月,定都洛阳。

安定太守(或散骑常侍)孟建为徐州刺史;散骑常侍王雄为幽州刺史(或黄初二年王雄担任幽州刺史)。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14:37:17 +0800 CST  
改:
安定太守、某号将军孟建向曹丕推荐涿郡太守、某号将军王雄。王雄入为散骑常侍。


另杜恕曾称“以武皇帝之节俭,府藏充实,犹不能十州拥兵;郡且二十也。”杜恕之言当是指建安末年。

军吏出身、参加夏侯渊征西的安定太守孟建当领兵;“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曾以西部从事身份参加夏侯渊征西的涿郡太守王雄当领兵。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15:11:11 +0800 CST  
接下来转入黄初五年,幽州刺史王雄45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19:02:11 +0800 CST  
@gotu111 3753楼 2014-02-07 20:24:13
然而,司马懿在西线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损兵折将,以至于留下“畏蜀如虎”的笑柄;
你确定你看的是三国演义么
-----------------------------
《汉晋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司马懿碍于面子不得不追击诸葛亮。追上却又不敢与其交战。

《汉晋春秋》:“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

部下看不下去主帅司马懿的无能,于是坚决请战,结果司马懿又一次被诸葛亮杀得大败。

《汉晋春秋》:“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诸葛亮退兵,司马懿使张郃追杀,张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不听,张郃无奈只好前往,结果张郃被伏身亡。


东吴大鸿胪张俨评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才干之优劣:“孔明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对于司马懿的在东线、西线地表现,李世民质疑道:“殄公孙于百日…………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

司马懿“东边日出西边雨”,还不是因为魏灭辽东之战有一位神秘的副统帅?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7 22:07:27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