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燕京晓林05 3788楼 2014-02-08 01:29:22
您又根据什么用《魏名臣奏》来否定掉《三国志崔林传》的记载呢?
要知道,《魏名臣奏》那段,是侍中辛毗转过来的一种说法,这可能是辛毗的原文,但是不代表正确。因为《魏名臣奏》记载此文,只代表辛毗就是这样写的,至于是否正确,不能确定,就是确定错了,也不能改,因为奏章就是这样写的。
而本传是需要 历史 学家考虑各方面资料,查证以后才能写的。因此,实际上本传的记载通常比文章中更准确。
-----------------------------
呵呵,在我看来,《三国志》早已经被名为“江左管夷吾”实有“奸臣”、“逆臣”嫌疑的王导动过手脚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8 05:54:35 +0800 CST  
黄初六年(225)幽州刺史度辽将军(?)王雄46岁

《文帝纪》:“三月,并州刺史梁习讨鲜卑轲比能,大破之。”

缪钺《读〈三国志〉的几个方法问题》大致认为帝纪涉及的史实简略,而具体的人物传记详细。《粱习传》对粱破鲜卑轲比能只字未提。莫非是幽州刺史王雄讨鲜卑轲比能,大破之,而在东晋时为王导之辈篡改?待考。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8 15:44:52 +0800 CST  
太和二年 (228)幽州刺史王雄兼任使持节、护乌丸校尉。49岁

使持节护乌丸校尉田豫被轲比能率数万骑兵围困马城七日。上谷太守阎志对鲜卑素有恩信,中书监刘放推荐阎志前去解围,轲比能方才愤愤而去。

十月,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

王武《《上武略士表》“幽州刺史王雄,□□气□,长涉道艺,天性仁勇,刚毅有略,约身俭己,务养吏士,能得人欢心,谓当任为大将”

幽州刺史、度辽将军(?)王雄兼使持节、护乌丸校尉后,对鲜卑抚以恩信,深得鲜卑欢心。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8 15:47:36 +0800 CST  
贾逵(174—228)担任豫州刺史的年龄为47岁。


太原王氏的领军人物、王允的侄子王凌(172—251后任太尉)49岁时从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

太原王氏的另一领军人物司空京陵侯王昶的儿子王浑(223——297袭爵后任司徒)58岁时担任徐州刺史;

黄初年间的青州别驾王基(190—261)60岁担任荆州刺史,后赠司空。

同为黄初年间的雍州别驾鲁芝(190—273)60岁时担任护匈奴中郎将、振威将军、并州刺史,后官至光禄大夫,位特进,封阴平侯。

而“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的王雄”(曹丕诏书)49岁便担任使持节、护乌丸校尉、幽州刺史、度辽将军(?),大将军衔。

案吴廷燮的《晋方镇年表》,王雄的孙子王戎担任荆州刺史的年龄为40岁,比祖父担任刺史的年龄又提前了一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8 16:09:37 +0800 CST  
太和五年(231)王雄52岁


使持节护乌丸校尉、幽州刺史、度辽将军(?)王雄对鲜卑抚以恩信。夏四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儿禅诣幽州贡名马。


蔡邕《黄钺铭》:

孝桓之季年。鲜卑入塞杪。盗起匈奴左部。梁州叛羌迨兵诛。淫衍东移。高句丽翮子百固逆谋并发。三垂骚然。为国忧念。西府表乔公。昔在梁州。柔远能尔。不烦军师。而车师克定。及在上谷汉陈。连在营郡。膂力方刚。明集御众。征拜度辽将军。始受旄钺钲鼓之任。扞御三垂。公以吏士频年在外。勤于奔命。人马疲鸁挠钝。请且息州营横发之役。以补困惫。朝廷许之。于是储廪丰饶。室罄不悬。人逸马同。弓劲矢利。而经用省息。官有余资。执事无放散之尢。簿书有进入之嬴。治兵示威。戎士踊跃。旌旗曜日。金鼓霆奋。守有山岳之固。攻有必克之势。羌戎受[受当作授]首于西疆。百固冰散于东邻。鲜卑收迹。烽燧不举。事三年。马不带鉠。弓不受彄。是用镂石。作兹钲钺军鼓。陈之东阶。以昭公文武之勋焉。铭曰。

帝命将军。执兹黄钺。威灵振耀。如火之烈。公之莅止。群狄斯柔。齐斧罔设。介士斯休。

鲜卑轲比能率种人与丁零大人到幽州王雄处献名马,魏明帝是否如汉朝用镂石,作兹钲钺军鼓,陈之东阶。以昭父亲曹丕的亲信、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的王雄之勋呢?不详。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8 16:18:33 +0800 CST  
太和六年(232)王雄53岁

九月,魏明帝曹叡打算遣殇夷将军、汝南太守田豫循海路、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王雄循陆路,一起进攻盘踞辽东的公孙渊。

散骑常侍蒋济谏:“但凡不是意欲吞并本朝的敌国,不是反叛本朝的臣子,都不宜随便征伐。如果攻而不克,是逼其为反贼。所以说‘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虎狼挡住道路,不要急着去消灭狐狸。先除掉大害,小害自然就会停止)就算攻克其地,他的百姓不足以强国,他的财产不足以富国,若一旦失败,却又徒招公孙渊的怨恨。”

曹植上《谏伐辽东表》:“臣认为,辽东是有天险可以依恃的州郡,占有便利牢固的地理形势,周边又有渤海环绕。

如今我军轻车远攻,军队疲乏,精力衰竭,而公孙渊必定有所防备,这就是所谓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 在我看来,辽东确实是不容易攻取的。

就算朝廷能将辽东一举攻下,屠杀襄平城的敌兵,高悬公孙渊的人头,所得到的土地也不足以抵偿出征所耗费的钱粮,所俘获的百姓也不足以填补三军所损耗的兵力,这对于我们来说,根本就是得不偿失。

如果不能攻下辽东,战争会旷日持久,我军将在外承受风霜雨露。但是,天气的变化难以预测,雨水的降临变幻无常。我们的军队集结于城下,进则有高城深池阻挡,不能发挥优势,退则归途受阻,道路积满雨水。

东有伺机而动的吴国,西有伺隙乘虚的蜀国。倘若吴国起兵于东南,荆、扬二州就会发生骚动;蜀国接着在西边响应,那么雍、凉二州就会四分五裂。在外,我们的军队不能解甲喘息;在内,我们的百姓将疲敝不堪。

即使拼命耕种,也不能立刻缓解饥荒之困;即便急于养蚕,也不能解救身体之寒。口渴之后才去打井,饥饿之后才去耕种,虽然可以为长远打算,却难以应付眼前的急需。

我认为目前最迫切的事情,在于减轻徭役,削减赋税,努力发展农桑业。三者都齐备之后,再让伊尹、管仲那样的贤臣施展他们治国的谋略;让孙武、吴起那样的将军效命疆场。这样的话,太平盛世的基业就可以立而等待,万世康宁的歌声就可以坐而闻听了,又何必担忧东吴、西蜀二敌,畏惧公孙渊呢?而今,不体恤国内的形势,却反而为攻取偏远的辽东而劳心伤神,臣私以为陛下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曹叡不听,仍旧派田豫、王雄进攻公孙渊,结果屡攻不克,诏令罢军。

十月, 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向孙权奉表称臣,并献貂、马。孙权大悦。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8 16:31:35 +0800 CST  
曹植《谏伐辽东表》:“臣伏以辽东负阻之国,势便形固,带以辽海。今轻车远攻,师疲力屈,彼有其备,所谓以逸待劳,以饱制饥者也。以臣观之,诚未易攻也。若国家攻而必克,屠襄平之城,悬公孙之首,得其地不足以偿中国之费,虏其民不足以补三军之失,是我所获不如所丧也。若其不拔,旷日持久,暴师于野。然天时不测,水湿无常。彼我之兵,连于城下,进则有高城深池,无所施其功;退则有归途不通,道路瀐洳。东有待衅之吴,西有伺隙之蜀。吴起东南,则荆、扬骚动;蜀应西境,则雍、凉三分。兵不解于外,民罢困于内,促耕不解其饥,急蚕不救其寒。夫渴而后穿井,饥而后殖种,可以图远,难以应卒也。臣以为当今之务,在于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三者既备,然后令伊、管之臣得施其术,孙、吴之将得奋其力。若此则太平之基可立而待,康哉之歌可坐而闻,曾何忧于二敌,何惧于公孙乎!今不恤邦畿之内,而劳神于蛮貊之域,窃为陛下不取也。”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8 16:41:34 +0800 CST  
@回菊 3802楼 2014-02-08 12:51:27

对于田预,本人感觉应该是个出名的将领,除长期镇守北方外,还抽调到其它前线带兵作战过,应该比王雄有作战经验和军事指挥能力。不过在北方与王雄的关系可能不太融恰,所以才会有史书记录上的一些问题,楼主对此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田预减了不少心理分。
对于王雄,最主要的军事行动应该是与田预的第一次攻辽,这一次是田预负责海路,王雄陆道,结果肯定是非常不顺利,并且大问题可能出在陆道部分,因为海路部分的田预并不能算失败,还是有收获的。但是陆道部分的战况不太清楚,楼主因为偏爱王雄,也没有对此进行细究。笔者估计,王雄不久下落不明而换上毌丘俭,说明陆道败得很惨,是必须换人了。如果王雄在北方的十几年中没有其它大战历练,经此一败再作为重要将领使用的可能性不会太大。至于他以后的去向,真不好去有理的推测。
不知以上分析有无道理。
-----------------------------
田豫正始初年(240?)七十岁才担任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估计是他的太原同乡、女儿的公公、中书令孙资帮忙。

魏和辽东的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太和六年(232)(这场战争已被雪藏)。青龙三年(235),王雄派剑客除掉控弦十余万骑兵,得人死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而立其弟。自此之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青龙四年(236),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同一年王雄神秘失踪。我的猜测是担任青徐都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8 19:10:32 +0800 CST  
@回菊 3803楼 2014-02-08 13:12:02
如果王雄在北方的十几年中没有其它大战历练,经此一败再作为重要将领使用的可能性不会太大。至于他以后的去向,真不好去有理的推测。
其实也不是不想推测。楼主的推测是参与了三次代辽,作副统帅;后又去了荆州做督都,并且大尺度地变成了王祥王太保,然后是太司农等等了,确实是跳跃性太大。
我先前曾提出过王观一说,也是没有太多的实际证据。只是王观的前期履历跟王雄有点象,王雄是三县二郡,王观是四县二郡,且......
-----------------------------
青龙四年(236)至正始二年(241),王雄人青徐都督。正始二年(241)至正始六年(245)左右,王雄任荆豫都督王雄。极可能在卸任荆豫都督时改名王祥。高平陵政变前疑为尚书仆射,政变后任大司农。

今晚有事。明天继续更新。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8 19:21:08 +0800 CST  
魏和辽东的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太和六年(232)(这场战争已被雪藏)。青龙三年(235),王雄派剑客除掉控弦十余万骑兵,得人死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而立其弟。自此之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青龙四年(236),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同一年王雄神秘失踪。我的猜测是担任青徐都督。
--------------------------
@回菊 3815楼 2014-02-08 19:42:23
我认为,王雄离开幽州可能是235年,刺杀柯比能后不久。
楼主把这个时间定在236年,可能是受东中郎将桓范离职青徐督都的影响,以便能与王雄转任接上茬,不知有没有准确的史料。
从王雄消失之前的履历看,为三县令两郡守一幽州刺史,主要是治民方面的工作,中间做过西部从事,也在幽州领兵作战过,但不为主,还不能算是名将。在军事方面他比不了田预。但是作为能文能武干才还是有资格的。
我想楼主推理的重要支点......
-----------------------------
呵对比《文帝纪》:“并州刺史粱习梁习讨鲜卑轲比能,大破之。”《明帝纪》:“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儿禅诣幽州贡名马。呵呵,与上述史料相比,回菊兄,王雄派剑客韩龙刺杀控弦十余万的轲比能,是否应出现在帝纪中?

另与《明帝纪》:”(太和六年冬冬十月,殄夷将军田豫帅众讨吴将周贺於成山(山东荣成),杀贺。”相比,九月,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王雄从陆路、汝南太守督青州兵田豫从海路夹击公孙渊是否也应出现在帝纪中?

若非裴注,我们不可能知道太和六年秋天的魏和辽东公孙渊之战。而第一次魏国和辽东的战争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否则我们很难猜测辽老大公孙渊突然向孙权俯首称臣的原因,而孙权不顾群臣的反对,派出携带着珍宝的使者及一万精兵。而公孙渊杀掉孙权的使者,吞掉孙权派出的一万精兵,笑纳珍宝,吴主孙权和群臣(尤其是和张昭)上演一场闹剧。

《三国志》中王雄帝纪无名、无传、无籍、无任何背景,且龌龊、丑陋。而《三国志》外的史料中的王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面孔。《魏名臣奏》之孟建奏折中“雄才兼资文武,忠烈之性,逾越伦辈”;曹丕诏书“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上武略士表》“幽州刺史王雄,□□气□,长涉道艺,天性仁勇,刚毅有略,约身俭己,务养吏士,能得人欢心,谓当任为大将”。王雄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三国志》绝非秘不示人,夏侯湛读过,陆云读过,朝中读过的应不在少数,元康末年陈寿去世后《三国志》被立为国史,而此时王戎、王衍兄弟分别担任司徒、尚书令,晋惠帝太子、尚书仆射领吏部裴裴頠、秘书监、掌国史贾谧都是王戎兄弟的女婿。

《九家旧晋书》及唐修《晋书》皆载二兄弟极力主张以泰始元年断代。而目前版本的《三国志·魏志》的历史截止咸熙二年(265),明显有着泰始元年断代的痕迹。将心比心,谁会立一部自己的祖父无传、无籍、且屡屡捏造史实往他身上泼脏水的史书为国史?

我认为陈寿曾经以帝纪为主线,幽州安次侯、荆州刺史王睿;割据幽州避世之地、曹操心目中的“窦融)的渔阳王松(泉州侯、镇北将军?);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雄(王祥)、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王浑、平北将军幽州都督王乂、王戎等王氏家族为次线,只不过东晋时被王导删除。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08:45:37 +0800 CST  
@wzheguilai0416 3807楼 2014-02-08 15:47:36
太和二年 (228)幽州刺史王雄兼任使持节、护乌丸校尉。49岁
使持节护乌丸校尉田豫被轲比能率数万骑兵围困马城七日。上谷太守阎志对鲜卑素有恩信,中书监刘放推荐阎志前去解围,轲比能方才愤愤而去。
十月,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
王武《《上武略士表》“幽州刺史王雄,□□气□,长涉道艺,天性仁勇,刚毅有略,约身俭己,务养吏士,能得人欢心,谓当任为大将”
幽州刺史、度辽......
-----------------------------
@燕京晓林05 3817楼 2014-02-09 08:26:01
您这个说法太偏心。最大的反叛:轲比能+步度根,就发生在王雄排挤走田豫之后,他主管边境事物时期。最后没办法平定,才搞了刺杀。是不是?
-----------------------------
呵呵,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而立其弟,鲜卑从此”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

难道平定轲比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双方大战。呵呵,善战者不战。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捴,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

地广民众,主贤将忠,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军相当,鼓錞相望,未至兵交接刃,而敌奔亡,此用兵之次也。

知土地之宜,羽险隘之利,明奇正之变,察行陈解赎之数,维枹绾而鼓之,白刃合,流矢接,涉血属肠,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场,乃以决胜,此用兵之下也。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08:55:25 +0800 CST  
@回菊 3816楼 2014-02-08 20:54:35
还有一点,就是对王导王敦的认知上,老是觉得杀了王衍的弟弟王澄而企图掩盖行径从而篡改史料。这种立论的推测也是很不可靠的。
王导主谋让王敦杀王澄,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王敦兄弟的父子不是还被堂兄给杀了吗,这种同宗兄弟的相残杀并不新鲜,贾后杀杨骏一族以及八王之乱都是自相残杀,最后都杀红了眼杀昏了头。
目前可以这样讲,王览支是琅耶王氏的正宗。但要知道王览不是嫡长子,王导要将他立为宗主是违背宗法制度的,这是个基本常识。他必须将王览这一辈的宗主列入,这宗主是谁呢?目前看他们找的是王祥。
而根据斐松之注王氏谱讲,王睿是王祥的伯父。哪按照宗法制度来讲,这个王祥作为琅琊王氏的宗主也是不够格的,因为他的父亲不是嫡长子,哪谁是嫡长子呢,应该是哪个王睿兄弟这辈的嫡长子。不知王睿是不是他们此辈的嫡长子。
斐松之注王氏谱又讲到,王雄是王祥之宗。这个宗很模糊,可以理解成同宗,也可以理解成宗主。不敢确定是哪一个。
如果是宗主之意,且王睿是嫡长子,则王雄便是王睿的嫡长子。到于王祥与王雄是不是一人,从裴松之注王氏谱来讲,就不是一人,而是同宗的堂兄弟关系。
如果是同宗之意,哪宗主还会另有其人,王祥与王雄的关系也就不好讲了,王雄与王睿的关系也同样不好确定
-----------------------------
《南史·王僧孺传》:“入直西省,知撰谱事。先是,尚书令沈约以为:”晋咸和初,苏峻作乱,文籍无遗。后起咸和二年(327),以至于宋,新书并皆详实。
可见,牒谱在咸和元年(326)已经被毁。王敦虽死(324卒),可王导一族的势力犹在。

王导是否借重新修谱之机而舞弊呢?我认为可能性是存在的。王导之奸,古今少有。王阳明、杨慎、崔铣对其评价是叛臣、奸臣,而东发学派创始人黄震则评王导为逆臣。

东晋乃至南朝时,除裴子《语林》提到王祥曾担任过荆州都督或荆州刺史,其他一律是神话传说,而荆州安次侯王睿的“待遇”,都值得深思。

晋书王祥传中王祥的先祖王仁,但可能是平阿侯王仁而非青州刺史王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09:21:00 +0800 CST  
@回菊 3803楼 2014-02-08 13:12:02
如果王雄在北方的十几年中没有其它大战历练,经此一败再作为重要将领使用的可能性不会太大。至于他以后的去向,真不好去有理的推测。
其实也不是不想推测。楼主的推测是参与了三次代辽,作副统帅;后又去了荆州做督都,并且大尺度地变成了王祥王太保,然后是太司农等等了,确实是跳跃性太大。
我先前曾提出过王观一说,也是没有太多的实际证据。只是王观的前期履历跟王雄有点象,王雄是三县二郡,王观是......
-----------------------------
@燕京晓林05 3820楼 2014-02-09 09:05:20
其实王雄正如回菊兄所言,在军事上无什么显赫功绩,排挤走田豫后就一手造成了塞外势力的大联合(轲比能+步度根),而田豫的策略就是分化塞外势力不令其联合而相互攻击。在此局势下,王雄在军事上是毫无办法,只好出下策搞暗杀。
后来太和末年负责伐辽战役的陆路作战,估计又是遭到失败。
由此可见王雄在幽州任上,至少军事上毫无建树,后期还吃了败仗(明帝纪由此省略不提)。
那么王雄是否会如曹休一样,在吃了败仗后心情沮丧,很快就生病去世?随后才出现魏明帝要选拔新的幽州负责人(青龙年间选了母丘俭)。
如果王雄在吃了败仗后抑郁病亡,则正好符合其突然消失的历史情况。而由于王雄在幽州多年军事上毫无建树,在《三国志》无传也很合理。
至于W兄猜测王雄更名去到其他战区当大官,基本无可能性。因为不论荆州战区还是青徐战区,都是对吴战争第一线,经常爆发激战。而王雄在北方并不以军事见长,还是在吃了败仗以后,显然不可能调任南方主要战区当负责人。
-----------------------------
王雄进攻不克的时间是太和六年(232)九月,派韩龙刺杀轲比能的时间青龙三年(235),具体月份不详。正在耐心寻找线索。不再回复。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09:26:09 +0800 CST  
@回菊 3803楼 2014-02-08 13:12:02
如果王雄在北方的十几年中没有其它大战历练,经此一败再作为重要将领使用的可能性不会太大。至于他以后的去向,真不好去有理的推测。
其实也不是不想推测。楼主的推测是参与了三次代辽,作副统帅;后又去了荆州做督都,并且大尺度地变成了王祥王太保,然后是太司农等等了,确实是跳跃性太大。
我先前曾提出过王观一说,也是没有太多的实际证据。只是王观的前期履历跟王雄有点象,王雄是三县二郡,王观是......
-----------------------------
@燕京晓林05 3820楼 2014-02-09 09:05:20
其实王雄正如回菊兄所言,在军事上无什么显赫功绩,排挤走田豫后就一手造成了塞外势力的大联合(轲比能+步度根),而田豫的策略就是分化塞外势力不令其联合而相互攻击。在此局势下,王雄在军事上是毫无办法,只好出下策搞暗杀。
后来太和末年负责伐辽战役的陆路作战,估计又是遭到失败。
由此可见王雄在幽州任上,至少军事上毫无建树,后期还吃了败仗(明帝纪由此省略不提)。
那么王雄是否会如曹休一样,在吃了败仗后心情沮丧,很快就生病去世?随后才出现魏明帝要选拔新的幽州负责人(青龙年间选了母丘俭)。
如果王雄在吃了败仗后抑郁病亡,则正好符合其突然消失的历史情况。而由于王雄在幽州多年军事上毫无建树,在《三国志》无传也很合理。
至于W兄猜测王雄更名去到其他战区当大官,基本无可能性。因为不论荆州战区还是青徐战区,都是对吴战争第一线,经常爆发激战。而王雄在北方并不以军事见长,还是在吃了败仗以后,显然不可能调任南方主要战区当负责人。
-----------------------------
幽州的形势复杂,承受的军事压力也大。北有控弦十余万、得人死力的轲比能;辽东有多少兵力呢?辽东公孙度的使者韩忠“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馀、濊貊之用;当今之势,强者为右”。

拥兵百万当是夸大之词。但拥有和蜀汉相当的十万士兵应是有的。

公孙度曾对麾下诸将说:“听说曹公远征而邺城没有守备。现在我以步兵三万、骑兵万匹直指邺城。谁能够抵御我呢?”诸将个个拍手称赞。

凉茂是汉朝任命的乐浪太守,此时被公孙度扣留。公孙度问凉茂:“你认为如何?”

凉茂回答说:“ 比者海内大乱,社稷将倾,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岂是人臣所为!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称得上天下无二了。曹公因海内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责怪将军之罪罢了!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决。将军还是好好想想吧!”

公孙家族拥兵十万在后世孙楚之言也得到证实。

孙楚:“昔公孙氏承藉父兄,世居东裔,拥带燕胡,凭陵险远,讲武游盘,不供职贡,内傲帝命,外通南国,乘桴沧海,交酬货贿,葛越布于朔土,貂马延于吴会;自以控弦十万,奔走之力,信能右折燕、齐,左震扶桑,輮轹沙漠,南面称王。”

从兵力上来说,辽东公孙家族和蜀汉相当。辽东的战斗力呢?

《隋书?地理志》云: “自古言勇敢者,皆推幽并”。

唐军事地理著作《太白阴经》云:秦人劲,晋人刚,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浅薄,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之人壮,箜峒(甘肃东部一带)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甘肃西南一带)之人勇,韩魏(河南一带)之人厚(类似的说法同样见于杜佑的《通典》)

公孙家族的战斗力应强于蜀汉。

再加上幽州北有控弦十余万、得人死力的轲比能;

而孙吴的兵力沿江分散。孙吴境荆州的武昌、江陵、蕲春、邾(常驻军三万)西陵等等都屯有重兵。

正始二年(241),荆州豫州都督夏侯儒作战不力,王祥接任。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10:32:27 +0800 CST  
哈哈,回菊兄空没遮拦,结果留言被删了吧。另孙吴境内荆州辖区的公安(诸葛瑾驻守)、夏口、当口都有重兵。而孙吴的名将,在荆州者也居多。因此,曹魏在青徐方向比在幽州的压力小得多。

诸《魏方镇年表》均把毋丘俭从荆州刺史转幽州刺史的时间列为青龙四年(236)。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12:50:22 +0800 CST  


太和六年(232),王雄虽然进攻公孙渊不克,但随后在青龙元年的表现应可圈可点。不然公孙渊不至于出尔反尔,吞掉孙吴的一万精兵,杀掉孙吴的大臣使者,笑纳珍宝,让孙权“赔了珍宝又折兵”。

青龙三年(235)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而立其弟,鲜卑从此”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

《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最高境界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王雄派剑客除掉轲比能而立其弟为王。这是我国军事史上伐谋的典型案例之一。

元康末年权倾朝野的王戎兄弟的爷爷王雄的名字,那是绝对不能出现在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帝纪中的。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一事应已出现在帝纪中,只不过在东晋时被王导之辈删除。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13:07:10 +0800 CST  
@回菊 3831楼 2014-02-09 13:32:38
我认为,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一事不会出现在帝纪中,特别是王雄的后代。
过去的宗族观念比较强,通常人家都会父仇子报,汉末大尤为流行,特别是苏不韦事件就很具典型性和传奇性,正所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官府有时都不过问,何况柯比能又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呢。要是他们的后代寻仇怎么办?
我则认为,王雄后期有改名的可能。比如楼主提出王雄与王祥一人的观点,也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感觉王祥是王雄的证据方面证据不足。
-----------------------------
呵呵,元康末年权倾朝野的王雄的后代司徒王戎、尚书令王衍若害怕轲比能的后代复仇,为何不在《三国志鲜卑传》中删掉“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而立其弟为王”?

王祥、王雄为一人,我是一家之言。青龙四年(236)幽州刺史兼护乌丸校尉王雄若未去世,他应就是景初二年(238)《魏名臣奏》中所提的“大臣名将威名素著”即魏灭辽东燕国神秘的副统帅。接下来,正始二年(241)62岁的王祥接任作战不力的荆州豫州都督夏侯儒,而与陆逊、朱然、诸葛瑾对峙。

而王祥担任荆豫都督的几年,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又一次被删改、篡改,等写到241年再详细叙述。

经在下推测,王雄的儿子王浑为“陵亭贞侯”而非“贞陵亭侯”,而陵城与王祥的封国雎陵国的位置颇耐人寻味。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13:51:01 +0800 CST  
@回菊 3833楼 2014-02-09 14:06:19
王雄派人刺杀柯比能在当时应该是共知的事情。
如果《三国志》中有王雄的传记,其后代为避仇的需要,会将传记作技术处理。最简单的办法是改名字及籍贯,隐前辈及后代。《王观传》就符合这些条件。
-----------------------------
得人死力的轲比能被杀后,轲比能的弟弟不为轲比能复仇而归顺曹魏,自然和轲比能的羽翼及后代矛盾重重。有轲比能的弟弟在,轲比能的后代不好翻身。

元康末年,王雄的孙子们王戎王衍兄弟权倾朝野,控制着修史权,他们必定要立一部有利于自己先祖的史书为国史,以便于自己的祖先青史留名,使自己和后代的子孙得利。

《三国志》被立为国史仅十年,王雄的孙子王衍被石勒杀害,王澄被王敦杀害。此时,王览的孙子王敦、王导兄弟控制着修史权,在史书中动动手脚也在情理之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14:28:15 +0800 CST  
经在下推测,王雄的儿子王浑为“陵亭贞侯”而非“贞陵亭侯”,而陵城与王祥的封国雎陵国的位置颇耐人寻味。
----------------------------
@回菊 3835楼 2014-02-09 14:36:57
这两个地方相距确实不远,但中间隔着下相也就是现在的宿迁市---项羽的故乡。
但若将贞陵亭侯与睢陵封国说成是子随父的分封国,似乎还有待细考。
-----------------------------
的确有待细考。西晋初五等建,王祥的雎陵县公食邑1800户,封地才75里。但曹魏时,雎陵侯的侯国食邑应该不下几千户。单单雎陵的户数应还达不到这个数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14:43:50 +0800 CST  
@回菊 3837楼 2014-02-09 15:04:34
在《王观传》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王观在涿郡十几年的时间,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但专门提了修京观,这与他的名字合拍。再就是强调涿郡是外剧郡,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并且年龄很少,把他送在京城作任子。其实涿郡较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来说,算不上外巨郡。幽州只有涿郡最靠南,要是涿郡都是外剧郡的话,哪幽州就没有一个内剧郡了。
王观在涿郡一呆就是十几年,总该有点特殊政绩吧。象颜斐在京兆郡十几......
-----------------------------
外剧郡可报可不报的。呵呵,可能是王观觉得孩子跟着自己既不安全,也没前途,不如呆在京城的太学读书,结交些同学。

涿郡相邻的代郡、上谷郡内杂聚着大量的乌丸、鲜卑。

“汉末,辽西乌丸大人(首领)丘力居,众五千余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千余落,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丸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

上谷郡的乌丸族首领难楼拥众最多,为九千余落。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三郡乌丸之和才约为七千落;

落,通常为户之意,每帐户或帐落,少则7—8口多则10余口。

如此算来,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征三郡乌丸时,上谷郡乌丸人数6万10几万,数目不小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09 16:24:13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