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中国的宰相制度,历时约三千多年。古代帝王行使权力,需要一大批官吏为他服务。官吏中为首的那个就被称作宰相。宰相跟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干的活差不多,只不过权力更大一些也没那么多监督和限制而已。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其实,古代的官职中并没有“宰相”,它只是个统称,只是泛指,而非专指。因为除了皇帝数他最大,我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把“百官之长”都称作宰相了,他们是帝王的直接助手,帮助帝王发号施令,辅佐帝王,统领百官,总揽政务。
当宰相,必须具备优良的品德和杰出的才能。他们应该忠诚而没有野心,用权而不专权,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敢于直谏,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贤明的宰相,如管仲、晏婴、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赵普、寇准、王安石、文天祥、张居正、张廷玉等。具有这些品德和才能,表现突出。
他们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以大谋略和大智慧,孜孜不倦地为帝王和朝廷效力,宰相是离皇帝最近的人。伴君如伴虎,富贵是富贵,但也非常危险。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3:01 +0800 CST  
因为,心胸再宽广的帝王,都会有狭隘自私的一面,所有的皇帝都怕宰相“权重压主”和“功高震主”,所以对宰相,皇帝的态度很暧昧,表面敬重,时时猜忌,既用且防。
赵匡胤陈桥兵变初得天下之际,最需要抚慰的是后周旧臣和百姓,政局必须先得稳住,不能让各地的百姓造反,所以善待后周的小皇帝和他的皇太后,就从民意上获得了难得的口碑。
接着宣布后周的官员一律留任,依然任命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人担任宰相。这就相当于单位只是换了个招牌,别的啥都没换。皇帝不管谁当,反正老百姓也见不着,换了就换了吧,只要国家安稳,能过太平日子就行。
所以,三个前朝宰相的留任,对安抚天下百姓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你既然用别人当宰相,就得给别人宰相的名分和待遇,这一点,赵匡胤做的,确实是没理可挑。加官加薪不说,尊崇的面上文章也做的非常到位。
自秦汉以来,宰相地位就极为崇高。要记住,不是宰相不是从下面的官员中选拔上来的,而是皇帝从民间磕头拜回来的,所以叫皇帝拜相。
拜相时,皇帝要施以大礼,对着那哥们磕头一拜,那哥们再给你磕一个,算回礼。不是随便赏赐个宰相玩玩,而是你皇帝请来帮你治理天下的。
在朝廷上,宰相甚至可以与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叩拜。
皇帝如果在街上遇见宰相,双方需要下车相互施礼;宰相生病时,皇帝应该到相府探视;宰相见皇帝商量政事,是要赐茶看座的,即所谓的“坐而论道”。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3:22 +0800 CST  
大宋开国之初,赵匡胤确实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大宋当朝的所有老百姓都觉得赵匡胤确实是一个仁义之君,一言一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却胜似李世民,得国不正又怎么样?人家做的事确实值得人尊重。
但别忘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般好。变化就是在一天天中慢慢发生的。
赵匡胤看着老宰相们坐在椅子上坐而论道,评头论足说这个不是说那个不行,他心里就开始慢慢不舒服了。于是,赵匡胤便提前做一番安排。
第二天上朝,他招呼三个宰相说:“我最近比较累,看奏折眼睛都看花了,字都看不清楚了,你们把奏折拿上来,指着给我汇报一下。”
几位宰相不知是计,便走上前来,认真的汇报讲解了一番。没想到,事先安排好的内侍们趁机把宰相们的椅子已经撤掉了,从此,汇报完工作的宰相们走回时,看到椅子已经撤了,而皇帝正坐在龙椅上,威严的看着他们。
三个宰相是何等精明之人,本来就善于察言观色的他们,已然明白皇帝的小心思,所以都没有发作,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面带微笑的站在原地,接着开会。
从这一天开始,宰相坐着的待遇就此结束,只能站着奏议朝政了,而且,成为大宋开始历朝的定制,没有一个皇帝破过例,从此,宰相就是站着上班上了近千年。
撤掉椅子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是赵匡胤意压制宰相集权于己的一个明确的信号。赵匡胤降低宰相地位的措施就此开始!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3:43 +0800 CST  
比撤椅子更实际的降权是皇帝分了宰相手中一个最最重要的权力!
什么权力?皇帝诏书的拟定权。
在唐代,皇帝的诏书由宰相拟定,宰相写定的稿子送呈皇帝,皇帝只是浏览一下,象征性地在后面批示一下,签个“同意”(可)盖个章就行。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就命令范质王溥等人,如果折子上奏的事是需要给出处理意见的,你们就先写个札子,提出几条意见,给我选择,我选定之后,你们再按我的意见正式拟旨。
其实这是极大的进步,唐代的皇帝其实只有同意权,而从赵匡胤开始,皇帝已经有了选择权。宰相以前只要写一个处理意见就行,现在得写好几条供皇帝选,皇帝定了,自己再写折子,那就是奉命行事吗?自己的权力体现在哪呢?
所以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小,宰相的工作是越来越不好干了啊!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当了四年宰相的范质、王溥、魏仁浦等第二次上表请求退休,理由也很简单,皇帝啊,我们几个确实是老了,精力跟不上了啊,再占着宰相这么重要的位置,只会耽误皇帝您的大事啊,我们必须得主动让贤啊,让更有能力的年轻人来干吧!
这次,赵匡胤没有再拒绝,他痛痛快快的答应了,因为他早就暗暗定下了,宰相由赵普来接班,因为赵普跟自己更亲,更值得信任,关键是赵普更懂自己。
用是用,但该防还是要防的。趁着这次换人的机会,再把宰相的权力削减一下。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4:14 +0800 CST  
怎么削减呢?加人,分权!
赵匡胤为赵普这个新任的宰相设置了副手,创造性的新设了一个工作岗位“参知政事”,由薛居正、吕余庆担任。
后来的参知政事权力很大,相当于副宰相,但在最初,参知政事的权限很小,只有列席权,没有签字权,相当于实习干部,就是跟着听,跟着学。没有资格发表意见,也没有资格宣布命令,上朝时不领班,不主持用印,不进政事堂。
这样的安排,其实也是赵匡胤有意为之,主要是想突出宰相赵普权力,赵普你也不用敏感,就是给你配几个年轻的小跟班,跟着你学习学习,权力还是你的。
但后来随着赵普的独断与专行,太祖对赵普越来越不待见的时候,下诏吕余庆、薛居正可以进入政事堂,与宰相一起议定大事,轮流掌印,押班奏事,参知政事获得了与宰相共同议政、轮流执政的权力,实际上已相当于次相,而不仅仅是宰相的副手。
宰相的权力,被实质性的分割了于多人了。而且宰相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的权力都被逐渐分割。参知政事,分掌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总领财政。而这几个重要的大权之前都是集于宰相一手的。
因此,名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权力。
所以在宋朝,但凡拥有宰相这一官称的人,只意味着他拥有宰相的资格和可以领取宰相的俸禄,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他才能算是实际的宰相。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5:06 +0800 CST  
请注意一个词“差遣”,这是宋朝官制中最神秘,最重要,最复杂的字眼!
你在宋朝的官职是水利部长,正三品,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是管水利的,可能你的实际职务是管教育或管交通的。
宋朝的官职,以宰相为例,都已经成为最名不符实的东西,我们在碰到大宋帝国的官职称谓时,一头雾水,完全找不到北。
那宋朝的官职制度到底是怎么设计的呢?
赵匡胤到底是什么什么考虑,把当官的称谓玩的这么玄乎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5:26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各位可以继续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5:55 +0800 CST  

爱要怎么说出口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8:09 +0800 CST  

各位大侠早上好!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6:42 +0800 CST  
077-宋朝玄之又玄的官职称谓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宋朝的官职制度可能是迄今为止所有朝代中最复杂最玄乎的制度设计。很难想象这样复杂的制度居然是出于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赵匡胤之手。
必须首先承认,赵匡胤之所以把这套官职体系设计的这么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各级干部的权力。
怎么削弱呢?设官分职,互相牵制,临时任命,定期轮岗。
还是不明白是吧?唉,我只能试着给我给讲,能不能理解就看你自己的领悟能力了,不过,这一章看完你都没整明白,也没关系,很多大宋的官员,当了一辈子的官,自己都没整明白呢!
整不明白,稀里糊涂,就是赵匡胤设计这套干部制度的根本目的!
来,咱们来试着理解一下老赵的整个设计思路。只是试着理解,只要能大概齐的知道什么意思就行!
赵匡胤设计的这套真正奇异而又复杂无比的干部制度。有一个最关键的是核心点就是:将官、职、差遣分开。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6:47 +0800 CST  
所谓的官,就只是个名,官名,虚名,听着好听,只是一个摆设,只能说明你有资格拿俸禄,其他啥也说明不了,只有官名,其实是没有一点实际权力的。
所谓的职,是专门授予文官的荣誉头衔,又称贴职,如直阁、翰林学士之类,可以粗暴的理解为职称级别,类似于现在的社科院院士等,发工资评职称时还是有点用的,但并没有实际的权力。
所谓的差遣,才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看这个才能知道你到底是个干啥的。而差遣都是临时指定、派遣的,例如枢密使、三司使、转运使等。
也就是说,差遣这玩意都是临时工,朝廷真有什么事需要有人去管了,皇帝就从刚才所谓的“官”里挑选一些人,然后给他们安排差事,干的时候你有权力,干完了,权力就失效了,收归中央,重新分配了,就是个临时当官的而已,但只有这个时候,官才有具体工作可以去做,手上才有实权。
咱们现在可能会觉得,你直接给官安排事情多好,省长就干省长的活,文化局长就干文化局长的活,税务科科长你就收你的税就好了啊,就让什么官就干什么活多省事,把官、职、差遣分开太混乱了。
咱们都想错了,因为宋朝不是现在的中国,它需要的不名实相副,恰恰相对,宋朝的这种官、职、差遣的分离,使得各级官员有其名而无其实,是啥官却干不不了啥,你怎么可能更专权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7:24 +0800 CST  
只有皇帝将手中的权力下放,让你干什么工作时,你才有实权。所以,用你时你才是官,不用你时,你啥也不是。到底谁最终说了才能算?当然是皇帝啊。
在所有官员的心中,谁才是最大的神?当然是皇帝啊!
当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时,所有大臣只能把皇帝当皇帝,当天神,无所选择!
到底是什么促使赵匡胤设计出这么有趣的干部制度呢?大家一定有很多疑问,咱们就挑几个比较普遍的,进行:
1、为什么赵匡胤把官名整成了虚名呢?
有三种情况注定了给官名只是给个虚名,不能给实权。
第一,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仁义为本,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保留了他们的官位,让他们得以领取俸禄,真心归顺于大宋,但毕竟是归降之官啊,虚名可以给,实权绝对不能给。
第二,赵匡胤对于自己家的宗亲、老婆家的外戚、有功的元勋们,也授予了高官的虚名,并给了优厚的俸禄,反正国家的是钱。但同样的,亲归亲,防还是得防,实权是万万不能给的。
第三,是通过科举制度一步一步考上来的文人们,好不容易考上了,当然得先给个官做,但仅仅是先给个官名领着工资而已,具体管点什么事,还得慢慢再等机会,看哪的官员有老死的,有空缺的,有新设的,你再补上去。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7:49 +0800 CST  
2、官名难道只是一个纯粹的虚名吗?到底有没有点用?
虽然这些官名只是空名,但还是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的,因为它是你所处阶级的重要证明,由此把你和普通老百姓加以区分,凭此才有资格拿俸禄。
所以这些官名就成了朝廷确定你俸禄多少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宋朝被称为正官或本宫,又称阶官或寄禄官。
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当的官叫什么名跟你实际管的是哪一摊儿,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8:08 +0800 CST  
3、宋太祖设计的这套干部制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将官、职、差遣三者分开,实际的效果就是挂官名的人很多,领俸禄的人很多,有职称的人很多,真正要派人管事时,可供备选的人有很多。这就造成了宋朝“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之八九”
这样,各级官府层次重复,叠床架屋,官僚机构空前庞大。直接造成宋朝“冗官、冗费、冗兵”的三冗弊端之一,是个沉重的负但。
但是,却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权,他可以随时提拔官阶较低而有才能者担任要职,也可随时撤换无能之辈。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8:31 +0800 CST  
来做个简单的总结:赵匡胤设计出这么一套制度的本意,就是要让各级、各类、各地的官员们统统找不到北,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不管你是多高的官、拥有多荣耀的职,你都是懵的。只有当皇帝的差遣下来了,你才能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这使得所有人对于自己未来可能履行的实际职务都一片茫然。
而在任职时间上,规定了文官只有三年、武官则为四年的限制,并且在执行时也非常严格。《宋史》记载,山东青州的知军杨光美在任期间为政清廉,官声极佳,深受百姓爱戴。三年任期满后被朝廷召回,当地数百名百姓来到京城请愿,要求杨光美留任,再干一届。
这事本来是好事,但却惹怒了赵匡胤,他下令:“笞其为首者。”,狠狠的鞭打领头的人。结果,好事变成了丧事。
这种限制造成了“名若不正,任若不久”的现象和感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目前的位置上,只是个临时工而已。不管怎么说,要在三年之内就培养一支愿意为自己卖命造反的队伍,这个真是太难了。从根本上杜绝了任何一级官员危害朝廷的可能性。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8:51 +0800 CST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赵匡胤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他下令修复孔庙,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大力倡导文化教育工作。
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了统治集团。赵匡胤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对这些文臣再也不能像五代时期那样只是当作点缀摆设,而应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次,赵匡胤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宋初极力放宽科举考试的范围,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
只要考上了,你翻身的机会就来了,读书可以当官,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成了从宋朝到今天,所有老百姓和穷家子弟的共识。
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来临了,只要不造反,干啥都行。宋朝文官地位很高,生活待遇之好到了你我不敢想象的地步。
除了工资薪水,还有茶酒钱、职钱、差旅费、厨料,乃至仆人的衣食等各种各样的杂费,此外还有“职田”,依官阶高低可得田40顷到200顷不等。哪怕退休了,也会给一个管理道教宫观的名义,借此还能领取俸禄。
宋代文官是真正的“金饭碗”。宰相的工资一年差不多折合今天300万人民币,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贪污呢,那300万是小头,大头在后边呢。
不说宰相,就算是你是个县长,工资也不低,一年也能挣个几十万,比现在公务员三千、五千、八千、一万的薪酬体系高的不知多少倍。
所以,宋朝就是再清廉的官员,生活也是很豪奢的,包括我们知道的寇准、欧阳修,这帮人都特讲排场,到了可劲造、花不完的地步。宋朝厚待士人,知识分子的生活很好很强大,所以才会有空去研究理学,去写宋词,才让文化在宋朝得以登峰造极。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9:11 +0800 CST  
赵匡胤开科取士,重文用武,广罗人才,使得宋朝人才辈出,因为国家极其富裕,所以官多也不怕,待遇绝对丰厚,但当官的责任却很小,只要你不出大错,稍微有点政绩,就会一路绿灯不断升迁。
所以,宋朝是读书人最向往的王朝。但在赵匡胤眼中,他的大宋帝国却是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宋朝的开国环境并不好,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忧患这个字伴随了大宋18个皇帝,三百多年,直到它灭亡。
那这些赵匡胤眼中的这些忧患到底是什么呢?
到底是什么让他当上皇帝却依然夜不能寐,焦躁不安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9:26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各位可以尽情的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49:54 +0800 CST  

春暖花就会开吗?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0 07:51:29 +0800 CST  

各位大侠早上好!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36:44 +0800 CST  

楼主:司马寻欢

字数:459647

发表时间:2019-01-19 00:2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0:47:09 +0800 CST

评论数:616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