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小周后和李煜这么多年的交往,才情不逊于大周后,在铺张浪费上也丝毫不差于大周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成为皇后后她更加变着花样地过各种华丽的生活。
李煜为表达对小周后的爱,向汉武帝学习了金屋藏娇的故事,命人在移风殿别出心裁地建了一座花房,来了个“花房藏娇”。
花房的四壁玲珑剔透,开了许多姿态各异的鲜花和绿藤。
李煜派人放置了各种名贵的盆景,并在陶盆外面套上精美绝伦的越州瓷盆。还在花房的梁栋、拱柱、台阶等地方,也设法挂上摆上各类奇异的花草。放眼看去,一片锦绣,宛如天宫的洞天福地。李煜为它取名为“锦洞天”。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3-26 19:17:22 +0800 CST  
小周后又在后花园中命巧匠修造了一座精致玲珑的小亭,小亭十分小巧,仅能容纳两人。她又让工匠把小亭的四壁用绫罗压上玳瑁与外界隔开。
这样,每当李煜心情抑郁,为国事操心不乐时,她就陪伴他走进这花香袭人的小亭内举杯对酌,赋诗题词,以解除他的烦闷。
公正地说,小周后同当年的大周后一样,奢华浪费都是出于天性,因为出生富贵,根本就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对。
而且,当时南唐国力日衰,李煜为国事所扰,自然心情抑郁。
小周后出于善良的愿望,希望用自己的柔情、别出新裁的游戏,使李煜回到后宫可以开开心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3-26 19:17:32 +0800 CST  
小周后的才情,确实不及大周后。但她最大的优势却是年轻,青春的美战胜了诗情和才华。让李煜忘不了,也放不下。本来是自己的合法合规,可以正大光明的第二任妻子,却硬是偷偷摸摸见不得人似的一次次在黑夜中,在幽静处尽情贪欢。
三年苦乐相随的偷情生活终于过去了,公元968年,李煜的守孝期满,就提出要明媒正娶小周后,给她办一场风风光光的皇后的婚礼。算是这么多年让她担惊受怕的一个补偿。
其实这非常滑稽,而且多此一举,他与小周后早已陈仓暗渡,同枕共眠,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了,如果李煜是一个理智的人,应该向他爷爷和他的父亲学习,低调,从简,绝不张扬。因为今非昔比了,南唐向大宋称臣后,国力已经衰微,娶皇后这样铺张浪费的钱是最了不要花的。但李煜是性情中人,他太想给受委屈的小周后一个交待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3-26 19:17:42 +0800 CST  
李煜对于小周后的温柔体贴自然也是十分感动,他原来也不是用情不专的好色昏淫之徒,于是对小周后投桃报李,居然无心旁顾别的后宫佳丽,“三千宠爱在一身 ”, 将满腔柔情,全部倾注于小周后身上了。
据说,李煜宠爱小周后,比当初宠爱大周后犹有过之。
如果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了皇后身上,那李煜的还有什么心思治理南唐这个国家呢?
事实上,李煜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既然能偏安一隅那就偏安一隅吧,但是,他和他的南唐何曾得到过安稳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3-26 19:17:43 +0800 CST  
李煜自公元961年继位,南唐已只剩下风雪飘摇的半壁山河。为了守住这半壁江山,后主继续向北方称臣,每年纳贡无数。可这是能让赵匡胤满足的吗?赵匡胤想要的远远不止这些。他想要是李煜的所有,南唐的一切!
只不过,从李煜登基的这一年,宋太祖有很多比马上灭掉南唐更重要的事。赵匡胤知道北宋建国伊始,连年征战,于国不利。就在和赵普雪夜围炉定下“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后,他为了先稳住李煜,必须先拿出一副开明大度的圣君的样子,几次三番对李煜表示自己的怀柔政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李煜自己放松警惕!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3-26 19:18:04 +0800 CST  
既然顾不上你,就让你自己先风花雪月的玩一会吧!等腾出手再收拾你!
所以赵匡胤不动声色的远远的看着李煜就沉迷声色,专心佛事,诛杀忠良,倒行逆施。
而一场巨大的阴谋早已开始暗中实施,因为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把这条暗线做的非常隐蔽。所以咱们只能先按下不表,几年之后,在李煜如梦初醒,悔之晚矣时,咱们再揭秘这瞒天过海的阴谋!
现在咱们把镜头切回大宋的皇宫,看一下陈桥兵变后已经过了一年有余的赵匡胤,是怎么思考他这个大宋王朝的百年基业的!
除了对外征战开疆扩土之外,对大宋的举国体制他想怎么玩呢?怎么才能摆脱五代十国短命的魔咒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3-26 19:18:14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大家可以继续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3-26 19:19:32 +0800 CST  
@所有人 各位大侠,非常抱歉,贴子停更了这么长时间,杂务缠身,还请各位多多体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40:36 +0800 CST  
谢谢大侠的打赏和翻页,万分感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46:58 +0800 CST  
073-最重要的三件事:集权!集权!集权!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建隆二年,公元的961年7月。
这一年赵匡胤35岁,年富力强,又刚刚当上皇帝,不管找成谁,都肯定是想着快速的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的。连老百姓都充满期待的等着看新皇帝的三把火怎么烧。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时光飞逝,公元961年一眨间就过去了。
再一眨眼,公元962年,也很快就过去了。
杯酒释兵权之后的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对外,赵匡胤没有发动任何的战争。对内,赵匡胤也是安静的出奇,没搞出任何值得一写的大动静出来。
当了两年皇帝的赵匡胤到底在想些什么?
南唐、后蜀、北汉、西夏、契丹……,外部站了一圈强大的国家,赵匡胤想如何应对呢?
顾不上!
顾不上?
是的,赵匡胤暂时还顾不上想该怎么收拾外面的强敌!他现在所有的心思都在想一件事:怎么先把家里内部的事搞好。收拾邻居的事,暂时先放在第二步吧!
表面出奇安静的赵匡胤,其实每天过的并不轻松,他在思考!独立深入的思考!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47:31 +0800 CST  
当然,他有很多忠心耿耿的幕僚可以帮他出主意,但在征询他们意见之前,赵匡胤更希望自己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盲目的从ABC中去做选择题。
而此次也以往不同的是,马上可以打天下,但马上能治天下吗?建国了,该如何治这个天下呢?该怎么样才能避免一个短命的王朝?该怎么样开创千秋基业,赵匡胤似乎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个判断就是必须根除五代十国以来的种种弊端,治标更要治本,长寿的秘诀是先把短命的病根先刨掉。然后才是注入长寿的基因。
说直白一点就是先解除威胁,再巩固政权。
所以“杯酒释兵权”,用和平友好的方式“轻松”地解除了开国功臣将军队的掌控权,把兵变夺权潜在可能化解于无形。
到了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的9月初三,最后一个开国功臣,义社十兄弟之一的石守信上表请求解除侍卫马步军指挥使的军职,这是继慕容延钊,韩令坤,张光翰、赵彦徽之后,以石守信为首的第二批开国功臣9人离开禁军之职。
至此,中央禁军中资深的将帅一个都没有了,第一代开国武将集体谢幕。但杯酒释兵权只是赵匡胤集中央军权的第一步,还有四步,走完之后才就知道赵匡胤不愧是从小在军营中长大的了,可能没有谁比他更懂如何管理军队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47:57 +0800 CST  
第一步:两司变三衙,三帅设四卫。
赵匡胤在后周当的最大的官是中央禁军的殿前都点检,他就是从这个职位上发动兵变当的皇帝,所以他一当上皇帝,首先就把这个职位废了!
大宋刚刚建国时,中央禁军承袭的还是后周的体制,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组成。
殿前司的顺序是: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
侍卫司的顺序是: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马军(步军)都指挥使。
杯酒释兵权后,殿前司的前两个最高职位——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不再任命将领担任。
侍卫司的前三个最高职位——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赵匡胤也没有再任命新人担任此职。
原先侍卫司一分为二:马军与步军。
大宋中央禁军就变成了现在的三帅分权的新格局:1、殿前都指挥使 2、马军都指挥使 3、步军都指挥使。从这时起,从五代以来一直对立,互相牵制的殿前、侍卫两司就变成了现在的“三衙”。
以前两个商量好就可能联手造反的事,现在变成了得三个人都同意才行,联合造反的难度大大的增加了。
赵匡胤觉得还不够,在“三帅”之下又设制了“四卫”:
1卫:殿前司铁骑军
2卫:殿前司控鹤军
3卫:侍卫马军司龙捷军
4卫:侍卫步军司虎捷军
这“四卫”下面再各设四厢都指挥使,指挥使其实已经是禁军中职位比较低的干部级别了,得,再给你配一批中层管理干部分你的兵权。之前赵匡胤当殿前都点检时一手可以遮天的独权霸权,现在是被分的稀碎啊!
别急,还没完!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48:17 +0800 CST  
第二步:设立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
兵权被分的这么稀碎,赵匡胤还是觉得很危险。
枢密院才是赵匡胤设立的掌管军队的最高机关,枢密院管什么的?掌管全国军务,管调兵的!
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召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
先消除一个误会,禁军是什么?大家都认为这个禁军就是禁卫军,其实不是。
北宋军队由四个兵种构成: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禁军就是正规军,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禁军在中央和边境;地方上的兵被称做厢军,相当于各地的武警部队;乡兵,相当于民兵预备役。藩兵一般就是在边境上招募的少数民族士兵。
三衙指挥使握有重兵,负责士兵的日常训练、禁卫戍守和将士的升降赏罚,但是,却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调兵权属于枢密院。一旦战争爆发,枢密院负责调拨兵马,派军出征,但枢密院没有军队。它只能接受皇帝的命令,然后由它发布由哪位将军具体“统兵”。军中三权分立,无论谁也没法直接掌握一兵一卒。
枢密院直接由皇帝指挥。这样利于皇帝对兵权的控制,
打个比方,枢密院其实就是咱们单位管派车的,车库里的公车派给哪个司机开,哪个司机才能拿了钥匙去开车,车归在你名下维护和保养,但平时钥匙却不在你手里,拿不到派车的钥匙,你是不开了车的。
而且,枢密院的长官一定是文官。赵匡胤之所以用文官治军,就是怕武将干预政治。
这样一来,既有掌兵权又有调兵权的实际上只有皇帝一人,三衙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由于皇帝直接掌握了禁军,这样就从制度上杜绝了五代以来禁军驾驭皇帝的现象。
赵匡胤是通过掌控禁军当上的皇帝,因此他最清楚兵权在握的力量,所以现在必须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
设立枢密院其实是为了让调兵的和统兵的互相牵制,当个司令就想领兵造反?门都没有!
因为调兵的枢密院并不能指挥军队,而指挥军队的各路司令根本调不了兵。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48:33 +0800 CST  
第三步:实行更戍法;三年一轮换
禁军最初的职能只是保卫皇帝与京城,到赵匡胤时,禁军还被派到边境以及重要地区戍守。
禁军总数为二十余万,警卫京师与戍守地方各占十余万,两方数量大致相当,互相制衡。
实行更戍法,其实就是将禁军一分为二,一半留守京城,一半远去边境或者地方。
而且,驻守地方的军队,每三年更换一个地方,以免其驻扎某地时间太久,形成根据地。为的是防范兵变发生,强行推行“将兵分离”的政策。于是就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
如果禁军要外出作战,则由皇帝派遣将帅,并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将领还不能擅自更改,也就是说,这仗怎么打,战略、战术之类的都是皇帝预先制定好的,将帅只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许随机应变。
为了监督将领按照皇帝的意思行事,宋廷还派监军随同前往,监军就相当于皇帝的眼睛,监督将领按皇帝的计划进行,并且还授予了他生杀大权。
如果这个将领擅自做主,不听话的话,就可以直接就地正法。
可见,禁军的选练、驻守、出征、行军、作战等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而赵匡胤对军队的控制欲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程度。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48:52 +0800 CST  
第四步:强干弱枝,地方精壮编入禁军。
赵匡胤即位之后,他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首先必须集军权,集到中央,集到皇帝一人的手上。
集完军权,再才是集中政权、财权和别的方方面的管理于中央。
所以,军人出身的赵匡胤,把对军队的管理和统治做到了无以复加的力度。
他派使臣去各地征兵,挑选精壮的士兵补充禁军,还经常亲自训练、校阅,给予很高的待遇。为了挑选合格的士兵,赵匡胤还挑选强壮士兵作为模范,送到全国各地,让地方照样招募。后来发现这样很不方便,于是改用木偶,按照规定尺寸制作木偶,将做好的木偶再下发给地方官,让他们按照模型来挑选,非常严格。
可见宋太祖对于禁军的身体素质要求是多么高。
最强壮的人都被皇帝选去做禁军了,那剩下实力不强的人就只能留在地方上,地方的实力就变得很弱,只能捕盗,根本不能打仗,捕盗还经常被盗贼累死,基本上是一帮老弱病残。
于是“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于是都乖乖地听命于皇帝,再也没有想藩镇割据的力量了。史籍记载:“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
所以后来少数民族政权,辽也好,金也好,元也好,跟宋朝打仗只要一突破边防,马上就能打到京城。因为中间这些州郡都没用,中间州郡全是老弱病残,贼都抓不到,不能抵御游牧民族的军队。
而且从赵匡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尚武精神越来越萧条。
大家都觉得读书才有出路,因为读可以当官啊,当官了就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啊!
集军权的事基本告一段落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第一代开国功臣谢幕了,第二代年轻干部要顶上啊,那赵匡胤起用的这一批年轻干部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这些人能挑起大宋开疆扩土的重任吗?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49:08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各位大侠可以继续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50:21 +0800 CST  

口令 大宋重见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3 17:52:51 +0800 CST  

各位大侠晚上好!还是来点新的压压惊吧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8:59:22 +0800 CST  
074-禁军新时代:四个河北人上台!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赵匡胤煞费苦心对军队的一系列重大调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兵权必须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
因为他知道做在乱世中,做为一个刚刚开国的皇帝,面对权力的巩固,必须把枪杆子掌握在自己手里面,所以,对军队的控制,无论是从缺席设计上,还是人员安排啊,赵匡胤都做到了无以复加,甚至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
杯酒释兵权标志着开国功臣武将的时代已经结束。
但禁军依然存在啊,既不能取消,也不能由皇帝直接亲自管理。那禁军该用什么样体制来管理呢?该用什么样的人来管理呢?
没关系啊,换一批新人来管就好了!
但新提拔的这批将领,赵匡胤最看重的其实只有两点,一是忠诚,二是听话。而不是他们的能力和才干,选“庸才”,而不是选人才,听不听话,好不好管,是最重要的。
建隆二年,公元962年9月以后,掌控中央禁军的高级将领职位只保留了4个。
1、马军都指挥使由刘光义担任
2、步军都指挥使由崔彦进担任
3、殿前都指挥使由韩重赟担任
4、殿前都虞候由张琼担任。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9:00:10 +0800 CST  
这几个人要么是资历尚浅,要么是才能平庸,但都是听话的好同志。赵匡胤是绝对不会让:地位高、声望重的人来当军队的领导的,因为这样的最危险。
所以这几个新面孔的缺点弱点,反而成了赵匡胤重用他们的理由。
但赵匡胤也隐隐的有些提忧,这四个人里除了韩重赟是禁军的老人之外,其他三个完全是破格提拔的,有点罩不住场子啊。所以赵匡胤就想起一个人,这个人既可以撑门面,又绝对安全,实在是掌管禁军最合适不过的人了。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建隆四年,公元96年2月,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中央朝拜宋太祖。
符彦卿这个人咱们并不陌生,堪称五代十国最牛的老丈人。他既是周世宗的两任岳丈,又是赵光义的岳丈,又长期驻守河北大名,威震大辽,显赫一方。
赵匡胤很高兴,重重的赏赐了符彦卿,并打算让他掌管禁军,帮自己平稳过度个三五年。
这事被赵普知道后,他的态度非常坚决,坚决反对,他反对的理由是:
第一,符彦卿久居藩镇,长期手握重兵。有举兵造反的必备条件。
第二,符彦卿名声太大,打着为反宋复周为女媳报仇的旗号造反,还是有很多人会听的。
第三,符彦卿家族势力太大。即使不造反,也极可能一手遮天,尾大不掉。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9:01:22 +0800 CST  

楼主:司马寻欢

字数:459647

发表时间:2019-01-19 00:2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0:47:09 +0800 CST

评论数:616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