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但赵匡胤就觉得符彦卿太合适了,坚决要用,而且下了任命的诏书。
赵普截留了诏书,怀揣着去见赵匡胤,赵匡胤问:“你是为符彦卿的事情来的吧?”
赵普说:“不是,臣有他事要奏。”等汇报完后,赵普从怀中掏出诏书,要求宋太祖收回。
太祖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诏书怎么会在你这里呢?”赵普回答:“臣借口有个别地方语言不妥,又留下了,还望陛下深思熟虑,考虑利弊得失,免得后悔”
太祖说:“你怎么老是怀疑彦卿呢?我待他那么好,他岂能背叛我?!”
赵普说道:“周世宗对陛下不好吗?既然那么好,那陛下您为什么要背叛周世宗呢?!”
太祖默然无语,收回了任命,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下第二代军队领导,赵匡胤精心挑选的刘、崔、韩、张这四个人。
先说一下我们最为熟悉的韩重赟。
因为这个韩重赟之前亮过相,他是义社十兄弟之一,虽然跟赵匡胤一样很早就从了军,拜在郭威的帐下,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虽然在十兄弟中间,韩重赟是第三梯队的,既无显赫军功,又无德望威名。但却是对赵匡胤最忠心最听话的那个。
所以,在第二代军队领导集体中,赵匡胤再三思量还是保留了一个来进行平稳的过度。
韩重赟这个十兄弟中最不起眼的角色,却转身一变成了资格最老,阅历最深的人了。
赵匡胤用韩重赟也用的不让我们竖起大拇指。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9:01:38 +0800 CST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赵匡胤都无比信任他,把国家大事都交付他去办理,虽然韩重赟是接王审琦的班继任的殿前都指挥使,本应管好禁军的韩重赟,干的却不是军队的活,而是城建和抢险的事。
建隆三年,公元962正月,宋太祖扩建皇城宫殿,由韩重赟督建。
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八月,黄河决口于滑州,韩重赟督军士民夫修河堤。
乾德五年,公元966年十月,国家举行郊祀大典的时候,他又出任仪仗都部署。
如果立的是军功,没人敢质疑的,但你干的尽是这种活。还被皇帝当个宝似的捧着,就开始
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妒忌,有大臣上书弹劾,赵匡胤都没在意。
但还是有人慢慢摸准了赵匡胤最在意的那根敏感的神经。终于捅到了刀子上。
这个造谣的版本说的是韩重赟私下选取殿前司亲军作为自己的亲信随从。
其实这是件小事,就是从部队里挑了一些人放在自己府里当家兵,如果放在太平盛世,根本都不叫个事,但放在大宋的开国之初,立国未稳之时,这条罪名很大,你想干吗?想造反吗?这一下就触动了赵匡胤的敏感神经,为什么呢?
因为赵匡胤正是这样发展势力,最终夺取后周政权的。所以赵匡胤听不得这样的事情,他一听就头脑冲血、勃然大怒,他连查证一下的兴趣都没有,他想立刻诛杀韩重赟。
赵普谏说:“亲兵(指殿前司禁军),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
意思是说“皇帝您肯定没办法,也不能亲自统领禁军,那还是得需要让合适的人来统领,如果韩重赟仅仅因为有人进谗言就被诛杀,那别人也会担心因此获罪被杀头啊,谁还会愿意再为陛下统领禁军呢?”
赵普这话说的其实很尖锐也很实际,经赵普反复劝说,赵匡胤才勉强放过韩重赟一命。但在赵匡胤心中始终是一块心病,很快赵匡胤还是解除了韩重赟的军职,任命为彰德军节度使,走上了和石守信等人同样的道路。
通过这件事,其实我们能猜到赵匡胤的心态,他把一切可能对其皇帝之位造成的威胁毫不手软地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不管对方是谁,再亲近也不行,是兄弟也得翻脸。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9:02:09 +0800 CST  
咱们来接着说说现任军队管理干部中的第二位人物:张琼!
殿前都指挥使的职位下面就是殿前都虞候,品级虽然不高,但由于前面的高级将领位置大多空缺,实际上是殿前司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张琼,今河北大名馆陶人。在后周时就是跟着赵匡胤帐混的,以骁勇善战而闻名。
赵匡胤为什么选择张琼担任殿前都虞候这个职位呢?因为张琼曾冒死救过匡胤性命,是皇帝的救命恩人。
如果一个人肯不顾安危舍命救你,你还会怀疑他对不忠吗?不会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张琼不是一般的凶猛,而是相当相当的凶猛。
赵匡胤曾对大臣们感慨,大宋的殿前禁军中像老虎、恶狼一样凶猛者,不下万人,必须要张琼这样的勇猛之人才能够驾驭他们。张琼凶猛无比的背后却是直来直去,没有心机。他性格火暴,很容易得罪人,不会形成众军拥戴的局面。
赵匡胤用他,看重的就是他这一点,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他的命运悲剧。
当时张琼的手下有两个人,一个叫史珪,一个叫石汉卿,二人官职不高,但却是赵匡胤安插在禁军中的密探,极为受皇帝信任,张琼曾轻侮他们二人,二人将张琼恨之入骨。
乾德元年,公元967年8月,石汉卿声称张琼擅乘官马,接纳叛将李筠的部下,a私养家兵百余人,作威作福,还诋毁皇帝的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下诏于金銮殿上亲自审问张琼,张琼没做过这些事情,自然不服。
赵匡胤勃然大怒,下令:给我狠狠地打。
石汉卿立即拿起铁檛往张琼的脑袋上奋力一顿狂击乱打,把张琼打得奄奄一息。太祖又下令将其拖出去,送交御史府审问。
张琼知道自己这次难逃一死,行至明德门,解下所系腰带,托狱吏转交他的母亲,自杀身亡。
张琼死后被抄家,至此时,宋太祖赵匡胤方知其家无余财,仅有三个仆人。太祖深感后悔,遂下旨优恤其家,这种给人一棒再给个蜜枣吃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是做一下面子工程罢了。
史书上有句话讲得意味深长,“然亦不罪汉卿”,石汉卿等人明显是诬告,但赵匡胤责问一句了事,一方面说明石汉卿深得太祖信任,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赵匡胤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人的疑忌心态。
张琼正是因为犯了“疏不间亲”的大错,才彻底惹恼自以为是的宋太祖,最终惨遭杀害,属于彻头彻尾的冤案。这位救过赵匡胤性命、耿直无心机的都虞候遭了黑手,最后被迫自杀。
之后,这一要职由既没有战功也没救过皇帝性命的杨信顶替。
杨信上任不久,就突发哑病,口不能言。但让我们想不到是,虽然他哑巴了,但杨信忠直,没有花花肠子,赵匡胤委深信不疑,所以还是执意把这个殿前都指挥使的高官交给了他。
让人最最想不到的是,哑了十二年的杨信竟然在临死的前一天奇迹般地“康复”了,向前来探望他的宋太宗赵光义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深切感念两朝的知遇之恩。
至此,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杨信在装哑,为了避免重蹈前任的覆辙而装哑。
杨信临终之前的老泪纵横与其说是在称颂皇恩浩荡,不如说是对于十二年装哑生活的临终发泄。
事实上,杨信装成功了,而且装来了荣华富贵,装来了大权在握,并得以善终。
这位史书上记载“忠直无他肠”的人其实还是非常狡猾的,但是,杨信的狡猾是不得已的,是被现实政治逼出来的。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9:02:37 +0800 CST  
第三位禁军高官咱们说一下: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
崔彦进,今河北魏县人,有胆略,擅骑射,频立战功,但是有个特点:喜欢聚敛财物,对待权力就不太热衷,赵匡胤对他也就比较放心。
崔彦进很快改任控鹤右厢指挥使、果州团练使。
征讨李筠时,因功升任常州防御使。随宋太祖赵匡胤平定李重进,改任虎捷右厢指挥使。建隆二年(961年),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武信军节度。
北宋攻打后蜀时,崔彦进任凤州路行营前军副都部署。
太平兴国四年(980年),随军征讨北汉,因督战急迫,得到宋太宗赵光义表扬。又随宋太宗征讨幽州,因功加官检校太尉。同年与崔翰等打败辽军。太平兴国五年(981年),任关南都部署,在唐兴口打败辽军。
不善理政的崔彦进也不善理家,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他的遗产,竟然闹到了太宗赵光义那里。宋太宗召见,替他们决断,宋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这本是小事,我不应当亲自过问,但因崔彦进曾任节度使,不想让他的儿子玷辱他们的父亲罢了。”
说到底崔彦进还是一个没什么心机的赳赳武夫,也是赵匡胤觉得好控制的,忠心且听话的好同志。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9:06:35 +0800 CST  
第四位禁军高官咱们说一下:马军都指挥使由刘光义
刘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今河北涿州人,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从征潞州李筠时任行营先锋使。次年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节度使。
乾德二年(964年)四月,率军赴潞州守边以防北汉侵扰。同年十一月,迅速占领峡中的所有州县。
乾德三年正月,刘廷让率军西进至遂州(今四川遂宁),后蜀遂州知州迎降,后蜀降。迅速占领川西除成都以外的许多州县。
开宝六年(973年),刘光义被罢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使。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皇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被赐名廷让。刘光义被罢节度使改授右骁卫上将军。
刘光义和宋太祖是同乡,知根知底,所以皇帝用个老家听话的人做心腹也在情理之中。
四个最重要的第二代禁军首领咱们介绍完了。
现在咱们总结一下,赵匡胤选择禁军将领的标准是以“忠诚,听话,好管理”为原则的。巧的是这四个人都是宋太祖的河北老乡!四个河北人!
不用能将,不用强将,而用庸将,用新将。这是赵匡胤对自己最大的自信!
赵匡胤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上防范了黄袍加身这部电影的重演,大宋帝国整个军队的权力已经牢牢地被赵匡胤控制在了中央,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但他集权的行动却远远没有结合,军权只是第一步,他下一步要集的是什么权呢?
集了个这个权之后,对大宋300多年会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9:06:48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各位可以继续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9:08:32 +0800 CST  

人间有明月天涯共此时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4 19:15:03 +0800 CST  

@所有人 各位大侠,早上好!新的一周,努力前行!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21:38 +0800 CST  
075-如何落实削蕃运动的三个大计?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纵观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未重现过武将叛变,文臣夺权,宦官或外戚专权等重大动乱,如果追根溯源,还是应该归功于宋太祖赵匡胤于建国之初就展开的中央集权。而且把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有可能造成改朝换代的各种潜在威胁。
职业军队出身的赵匡胤首先解决了军权的问题,这也只是拉开了集权的序幕。
其实所谓的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从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做的好的朝代都是大一统的盛世,做的不好的,大多都被赶下了台。所以,中央集权是任何一个开国皇帝必须要做好的头等大事。
但如果想把中央集权这个接力棒,一棒一棒的传下去,只是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是远远不够的,赵匡胤觉得还需要再加个重要的砝码:专制!
是的,就是专制,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皇帝自己手里,让皇帝来主宰一切。
让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就能从根本上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这六种人的扰乱朝纲,祸国乱政,除了军权以外,还有把政权、财权、司法权等所有的权力高度集中。
所以,只是集了军权的赵匡胤想管好大宋这个帝国,还有诸多权力需要一步步收缴,而摆在他面前的就有两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是地方上的藩镇的权力如何平稳收缴。
二是大权在握的宰相问题如何妥善解决。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25:07 +0800 CST  
咱们先看看赵匡胤是如何解决“节度使”这个自唐中期就开始祝乱中华两百度的大毒瘤的。
咱们前文提到,平定“二李之乱”后不久,赵匡胤召来赵普商讨军国大事,谈到动情之处,不禁感慨:“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赵匡胤意思是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皇帝走马灯似的换了八个姓,战乱纷纷,民不聊生,这到底因为啥啊?我实在不想再见到这咱混战的局面重现,我想让大宋王朝长治久安,应该怎么才作到呢?”
咱们都知道,关于原因,赵普说出了最重要的八个字:“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关于方法,赵普说出了最重要的十二个字:“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
赵普的建议很明确:“现在要治理这种局面,就必须削夺各地藩镇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缴他们的精兵,那么天下自然太平了。”
宋太祖赵匡胤深深的理解了并采纳的赵普的计策。那咱们就从赵普的这三计详细的来看看。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25:38 +0800 CST  
第一计:稍夺其权。
请注意并不是稍微的稍,这是稍是逐渐地,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夺其权。
建隆二年,从公元961年七月开始,赵匡胤开始了削藩行动。
赵匡胤在对外征战平定各割据政权后,没收该区的各州县,也不用你节度使再官了,由大宋朝廷直接管辖。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他下诏将各节度使你在哪个州驻扎,你就只管哪个州。你以前兼管的的支郡,也不用你再管了,都收归朝廷直拉管理。
之前的节度使相当于雄踞一方的土皇帝,兵权,政权,财权……,一切的权利,都在节度使手里,只是表面上认你中央这个皇帝,每年上交点微不足道的金银和地方特产给中央,也只是意思意思。所以节度使跟皇帝的关系很微妙,皇帝强大时,节度使都还是顺从的,改朝换代了,新皇帝或小皇帝,人家节度使有这个资本不鸟你啊
逼急了,有钱有粮,有兵有枪的节度使,就反了他娘的,跟你对着干,你皇帝除了骂人家是个白眼狼,别的还真没啥招治别人的。
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你喜欢节度使这个虚名?好,还让你挂着。但手里的权力,都乖乖的给我交出来。
因为分你权的人,我已经安排好了。而且,分权的,不是一个人,是一堆人。
首先,由皇帝直接州官,名义上是帮你分担,实际上是代替你行使权力。而且州官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不再受各地方节度使的管辖。
如果节度使想拉州官下水,把他变成自己人行吗?
不行,皇帝在各州设知州管理行政事务,但另外还设了通判一同就任。
所谓通判,就是州里有什么事,地方长官都要与通判共同商量、决策和管理,其地位稍稍低于知州,但通判既不是二把手,也不是下属,其职权范围与地方官相同。凡州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政务,通判可以直接上奏,州郡发布公文,还须知州与通判两个人共同签字同意;知州处置公务,也必须与通判协商,因而通判又称“监州”。
通判名义是知州的助手,但实际上,两者地位平等,基实就是想让这两位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而这些州官全部都由文人充当,基本架空了节度使在本地日常的行政权。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26:02 +0800 CST  
第二计:制其钱谷。
关于赵普提的对藩镇要“制其钱谷”,赵匡胤是怎么做的呢?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深知军队除了得有将领和士兵,更重要的是要有钱、粮支撑。中唐以后之所以藩镇割据,是因为藩镇节度使掌管地方钱、粮,并以此招兵买马。
因此赵匡胤觉得要防止藩镇割据现象再次出现,就要从地方的钱、粮下手,从根本上消除形成割据的经济基础,极力削弱地方官府的财权。
赵匡胤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三月下诏,要求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下必要的开支外,其余全部上缴中央。
并在各地设置了类似于今天的税务局似的机构,叫场院关市,由朝廷委派文臣直接管理。职位叫转运使,掌管财政税收及水陆转运事务,转运使一般都是京官。
转运使主要是对地方上的财政进行监控,还拥有审计和监察等多种权力。地方的收入不能留做私用,几乎全部上交中央,就让朝廷的财力迅速的雄厚了起来,反过来能更有力地对地方进行控制。
赵匡胤还下令开始造自己本朝的钱币,“宋通元宝”。废除了全朝货币。对特殊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像茶、酒、盐、矾、香等这些暴利行业,都是国家专营的。这样一来,就使朝廷年收入大增,国用富足。
赵匡胤治理的大宋,真是生财有道!
乾德三年对寿州和黄州等五州茶叶实行专营,使国家每年的收入增加了一百多万缗。也就是是说,单此五个州的茶叶专营,就使国家年增加了十亿文钱的收入,而这些收入过去皆被地方所截留。现在统统归了国家,你说大宋怎么能不富呢?
自此以后,地方藩镇失去了对抗中央王朝的经济后盾。地方丧失了财权,自然也就无法“屯兵自重”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26:29 +0800 CST  
除了行政权和财政权,司法权赵匡胤收的更加彻底,生于后唐的赵匡胤对这个五代十国没有王法随意杀人草菅人命的事深恶痛绝。
赵匡胤说:“五代藩镇跋扈,无视法纪,甚至随意杀人,草菅人命,朝廷也不加处理。人命关天,对节度使也不能姑息。”为此,他颁布诏书,各州凡是审理的杀头案件,一律将案卷抄送刑部,由刑部审查批复,以此来杜绝地方官吏随意杀人。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下令,各州判决的死刑必须由刑部进行复审,并且还恢复了县尉,由县尉执掌一县司法治安的权力。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赵匡胤明令,禁止藩镇以牙校审断州府刑狱的陈规陋习,罢免所有由地方任命的马步都虞侯和判官,改马步院为司寇院,担任司寇参军的是新及第的进士、九经、五经等文官,由他们掌管各州的刑法。剥夺了藩镇对州府一般案件的审理权。
所有犯人的死刑要报请中央复核,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比如,他在四川杀了人,判死刑,须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之后才能执行死刑。省级的最高人民法院,是没有死刑复核权的。
当然,宋朝的死刑申请一般不会被驳回,准能核准,但是一定要把死刑报给中央。由皇帝亲自批准。这一年大宋生了多少人,皇帝并不一定知道,但死了多少人,皇帝一定是知道的!
因为所有的人死刑犯,都由皇帝亲笔划一下的。
赵匡胤一方面解除节度使对禁军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又让文臣任武职,削减节度使的数量。
对待文臣和武将,宋太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在太祖看来,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一百个文官贪污也不如一个武将造反对国家的危害大。所以你愿意贪你就贪,只要你不造反。可见赵匡胤自己是造反得到的江山,他就从骨子里了害怕其他人跟他一样用武力造反。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26:46 +0800 CST  
除了行政权和财政权,司法权赵匡胤收的更加彻底,生于后唐的赵匡胤对这个五代十国没有王法随意杀人草菅人命的事深恶痛绝。
赵匡胤说:“五代藩镇跋扈,无视法纪,甚至随意杀人,草菅人命,朝廷也不加处理。人命关天,对节度使也不能姑息。”为此,他颁布诏书,各州凡是审理的杀头案件,一律将案卷抄送刑部,由刑部审查批复,以此来杜绝地方官吏随意杀人。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下令,各州判决的死刑必须由刑部进行复审,并且还恢复了县尉,由县尉执掌一县司法治安的权力。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赵匡胤明令,禁止藩镇以牙校审断州府刑狱的陈规陋习,罢免所有由地方任命的马步都虞侯和判官,改马步院为司寇院,担任司寇参军的是新及第的进士、九经、五经等文官,由他们掌管各州的刑法。剥夺了藩镇对州府一般案件的审理权。
所有犯人的死刑要报请中央复核,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比如,他在四川杀了人,判死刑,须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之后才能执行死刑。省级的最高人民法院,是没有死刑复核权的。
当然,宋朝的死刑申请一般不会被驳回,准能核准,但是一定要把死刑报给中央。由皇帝亲自批准。这一年大宋生了多少人,皇帝并不一定知道,但死了多少人,皇帝一定是知道的!
因为所有的人死刑犯,都由皇帝亲笔划一下的。
赵匡胤一方面解除节度使对禁军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又让文臣任武职,削减节度使的数量。
对待文臣和武将,宋太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在太祖看来,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一百个文官贪污也不如一个武将造反对国家的危害大。所以你愿意贪你就贪,只要你不造反。可见赵匡胤自己是造反得到的江山,他就从骨子里了害怕其他人跟他一样用武力造反。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27:19 +0800 CST  
王彦超识趣的主动提出辞官养老,正中赵匡胤的心意,赵匡胤自然也很高兴。
但并不是在座的所有人都有王彦超这觉悟,他们也许是真喝多,也许是一时还没明白过来。赵匡胤立了个杆,他们竟然就顺着就往上爬,竞相回忆他们当年攻城略地时多么的英明神武,做战条件多么艰难困苦,自己是多么的不容易,为国家做了多少突出的贡献等等,等等……,实在是不懂得察言观色!赵匡胤哪想听到这些,所以越听越不耐烦,一句话就打断了他们:“这都是后周时代的事情了,过去这么长时间了,还有啥值得说的……”
其实他们自己主动不主动提辞职的事,已经不重要了。
第三天,赵匡胤就直接下诏,免去了这些人的节度使的职位,授以太子太傅、上将军之类高官高位的虚名,都是从二品、从三品,官高的吓人,俸禄也十分优厚。国家既然有钱,赵匡胤并不想亏待这些老臣们,有一点,节度使手里实际兵权,统统收了上来,一点不留。
至此撤藩大戏缓缓的降下帷幕,演出的非常成功,大宋所有的藩镇节度使一举裁罢,藩镇之祸自此消弭。这是杯酒释兵权的第二次成功上演。
赵匡胤为收地方精兵而创立的兵分禁、厢的制度,为其后代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两宋兵制中的一大特色。
赵普对宋太祖建议的三大计“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赵匡胤确实是深深的理解了,干的很漂亮,收获很巨大,影响很深远。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天下之权悉归朝廷”“四方万里之遥,奉遵京师”的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在以后两宋三百多年的统治中,赵匡胤所确立的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作为“祖宗之法”的主要内容,一直为大宋王朝后来的历代君臣所恪守。
在调整和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同时,赵匡胤对君臣关系也进行了调整。
在他看来,地方权力虽已集中到朝廷,但还没有完全解决中唐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问题,因而应该进一步削弱文武百官的权力,使已由地方集中到朝廷的权力最后完全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一个独制天下”,才是自己真正想人的结果。
那中央文武大臣的权力该怎么样重新合理的分配呢?
那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该怎么重新安排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27:41 +0800 CST  
各位大侠,大宋继续,还请各位多多支持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28:43 +0800 CST  

人生何处不相逢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48:42 +0800 CST  

接头暗号:人生何处不相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8 08:49:04 +0800 CST  
感谢各位大侠在天涯如何不景气的时候过来支持
此间来的
都是真爱
谢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1:25 +0800 CST  
076-撤掉椅子:宰相从此站了近千年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在把地方各项的权力收归中央的同时,赵匡胤不得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这些权力是都收上来了,可是这些权力该怎么重新分配呢?分给谁呢?怎么分才能分的安全分的皇上心里踏实呢?
可能确实是我们自己想多了,人家赵匡胤根本就没想分权这事,他想分的只是活,把活分了,事有人干就行,权可是好容易收上来的,怎么能说分就轻易的分呢?
说直白一点就是:分活分事,分钱分田,分啥都行,就是不能分权。
皇帝当然可以主宰一切,自己心里咋想都行,但真要这么做的时候,还是不能简单粗暴的,得做的合情合理不露痕迹。
武将,赵匡胤是绝对不可能分任何权力给他们的。把权力分给文臣赵匡胤就愿意了吗?不可能的!让文臣管武将的事,只是打了一个迂回而已。
赵匡胤在把所有的权力先集于中央,再集于自己的这条道路上,已经走的太远太远,回不了头了。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经常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一人”指的就是皇帝,万人指的就各级大臣和官僚。中间的这个人就是:宰相。除了皇帝就属他的权力最大了,可见宰相的手里到底握着什么?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09 08:52:43 +0800 CST  

楼主:司马寻欢

字数:459647

发表时间:2019-01-19 00:2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0:47:09 +0800 CST

评论数:616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