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周易取名字 2016-05-05 13:02:49
@含笑看吴钩2015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顶!五一大家都去哪旅游啦?
-----------------------------
去了韩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05 15:48:03 +0800 CST  

------------------------续正文---------------------------

董袭所部的多艘战舰,原本停泊在濡须口附近控制水道,谁知入夜后暴风雨来袭,将他的舰队吹得东倒西歪,一些士兵吓得纷纷跳入小船逃命,随从也劝董袭离舰躲避,而董袭却大怒道:“受将令在此防备,怎能擅离职守,胆敢再言逃跑者斩!”

是夜,风急浪高,许多战舰解体,董袭亦被巨浪卷走,葬身水底。

这场暴风雨来势强劲,江东不少战船都被吹到了北岸,由于靠近魏军营地,船上的兵将都不敢贸然登陆躲避,唯有徐盛的胆子最大,他干脆集合所部将士,顶着狂风骤雨夜袭魏营,并击破多处魏军前沿阵地,直至第二天上午,风势渐弱以后,江东船只才陆续往南返航。

此后,立足于防御的江东军队以濡须坞为依托,击退了素以陆战见长的魏军多次攻击,始终屹立于江边而不倒,双方你攻我守耗了一个多月后,孙权渐渐发觉曹操此次南下,似乎并没有要决一死战的意思,更多只是为了耀兵而已,于是便试探性地派都尉徐详到魏营请和。

果不其然,曹操答应了议和,并遣使回访孙权,两家口头约定停战并联盟,还准备相互联姻。

当然,交战双方会如此爽快地握手言和,倒不是就真的和好了,只因彼此在战略上的需要,必须做出审时度势的妥协罢了。

三月,曹操宣布班师,临行前留前将军夏侯惇镇守居巢,总督江北全线,由广陵经合肥至襄樊的二十六支守备军,共十三万兵马,均受其节度。

魏军走后,江东方面也把主力撤了下来,但孙权在回到建业后,濡须前线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根据他的安排,作为抗击曹魏的重要阵地,濡须坞将由周泰、朱然、徐盛等部驻守,其中以平虏将军周泰为首,担任濡须督,即濡须要塞的最高指挥官,然而得知这项任命后,朱然和徐盛等人不乐意了,因为他们觉得周泰的政治成分太低(出身寒门),吵着闹着不愿服从调遣。

孙权得知后有些生气,打算把朱然召回来责备(两人儿时是同窗好友),可又旋即想到,即使自己强行弹压濡须诸将,恐怕也是面服心不服,收不到好的效果。于是他决定利用一次巡视前线的机会,在濡须坞摆下酒席,宴请驻军将领。

在逐个向将领敬酒的过程中,孙权特地让周泰把上衣脱掉,只见周泰的上身疤痕累累,孙权指着这道道伤痕问起缘由,周泰便陈述起以往的历次战斗经历,在场的所有人均为之动容。

最后孙权抚摸着周泰的臂膀,流泪说道:

“幼平,我的兄弟呀!战场上你猛如熊虎,不惜性命,留下这数十处创伤,皮肤如刻了画一般,叫我怎能不视你为亲人,并委以军中之重任呢!作为江东的功臣,今后你与我同荣辱,等休戚,千万不要因出身寒门而有所顾虑!”

说完,孙权让周泰穿好衣服,继续通宵欢饮。

到了次日清晨,孙权又将自己的马车上那顶青色的细绢盖授予周泰,让其巡视各部,同时吹角鸣鼓,以示隆宠。

孙权的这些举动,无论是有意也好,无心也罢,其他将领看在眼里,哪还能体会不出其用意,结果一夜之间,种种对周泰的非议都统统烟消云散了(谁要是还提就属于不识时务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05 22:25:37 +0800 CST  

-----------------续正文-----------------------

【鲁肃病故】

与曹操议和后,孙权回到了建业,此时忽然从西面传来一则噩耗:

汉昌太守,横江将军鲁肃已病逝于陆口。

对于孙权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因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江东已连续失去了多名将领,除了因战死的董袭外,一直重病在身的凌统也没能熬过来,与鲁肃结
伴驾鹤西去了。

这些江左之英死时都很年轻,如凌统才二十九岁,鲁肃也不过四十有六,只可惜天不假寿,使江东痛失股肱之臣。

据《三国志》记载,鲁肃“为人方正,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当年周瑜临终前,觉得鲁肃“智略足任”,推荐他代己统兵,镇守西线。

此后七年间,鲁肃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联刘抗曹一事上,且至死不渝。对于他的这个政治主张,后人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当时的形势,孙刘必须联合,否则不足以抗曹,而如果孙刘相争,则只会给曹操以渔利之机。

然而我想说的是,这种观点就始终是正确的吗?

首先从客观上,这明显地是把曹操孤立起来,放在了一个非正义的位置来看待,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事实上,曹、孙、刘三方一直是独立的实体,无所谓正邪,而且这种三角关系,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来看,其他两者都是自己的敌人或潜在敌人,联合一方针对另一方,并削弱之,于己肯定是有利的;但如果这么做的结果,却使得联合后的一方,得以乘机发展了起来,同样是于己不利的。

所以,之前鲁肃劝孙权扶持刘备,共拒曹操并没有错,后来刘备强大了,孙权、吕蒙改变态度而与曹操议和,转而谋划对付刘备,这也是正确的。

而这一点也表明了,鲁肃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以及领导思路的转变而调整自我状态,变得有些遵循守旧了。正如若干年后,孙权有一次和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及吕蒙,聊到鲁肃时曾说: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孙权认为鲁肃的一生有两点贡献:一是献上“榻上策”;二是坚决劝其抗击曹操;而最大的错误则在于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但总体而言鲁肃还是功大于过的,所以孙权愿意忘掉他的短处而敬重他的长处,并常常将其比作西汉名将邓禹。

其实,他人究竟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的,想必鲁肃即便在天有知也不会多去计较,正所谓“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然而如果他在天国亲眼看见自己苦心孤诣缔造并花费了大量精力所维护的孙刘联盟,将被其继承者毫无顾忌地毁于一旦时,不知心中会是怎样的凄凉?

至于这个继承者是谁,估计大家都猜到了。

此人便是孙权早已心仪许久的江东新生代之翘楚——吕蒙。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09 20:34:01 +0800 CST  

-----------------续正文-----------------------
【鲁肃病故】
与曹操议和后,孙权回到了建业,此时忽然从西面传来一则噩耗:
汉昌太守,横江将军鲁肃已病逝于陆口。
对于孙权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因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江东已连续失去了多名将领,除了因战死的董袭外,一直重病在身的凌统也没能熬过来,与鲁肃结
伴驾鹤西去了。
这些江左之英死时都很年轻,如凌统才二十九岁,鲁肃也不过四十有六,只可惜天不假寿,使江东痛失股肱之臣。
据《三国志》记载,鲁肃“为人方正,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当年周瑜临终前,觉得鲁肃“智略足任”,推荐他代己统兵,镇守西线。
此后七年间,鲁肃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联刘抗曹一事上,且至死不渝。对于他的这个政治主张,后人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当时的形势,孙刘必须联合,否则不足以抗曹,而如果孙刘相争,则只会给曹操以渔利之机。
然而我想说的是,这种观点就始终是正确的吗?
首先从客观上,这明显地是把曹操孤立起来,放在了一个非正义的位置来看待,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有悖于 历史 唯物主义原理的。
事实上,曹、孙、刘三方一直是独立的实体,无所谓正邪,而且这种三角关系,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来看,其他两者都是自己的敌人或潜在敌人,联合一方针对另一方,并削弱之,于己肯定是有利的;但如果这么做的结果,却使得联合后的一方,得以乘机发展了起来,同样是于己不利的。
所以,之前鲁肃劝孙权扶持刘备,共拒曹操并没有错,后来刘备强大了,孙权、吕蒙改变态度而与曹操议和,转而谋划对付刘备,这也是正确的。
而这一点也表明了,鲁肃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以及领导思路的转变而调整自我状态,变得有些遵循守旧了。正如若干年后,孙权有一次和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及吕蒙,聊到鲁肃时曾说: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孙权认为鲁肃的一生有两点贡献:一是献上“榻上策”;二是坚决劝其抗击曹操;而最大的错误则在于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但总体而言鲁肃还是功大于过的,所以孙权愿意忘掉他的短处而敬重他的长处,并常常将其比作西汉名将邓禹。
其实,他人究竟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的,想必鲁肃即便在天有知也不会多去计较,正所谓“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然而如果他在天国亲眼看见自己苦心孤诣缔造并花费了大量精力所维护的孙刘联盟,将被其继承者毫无顾忌地毁于一旦时,不知心中会是怎样的凄凉?
至于这个继承者是谁,估计大家都猜到了。
此人便是孙权早已心仪许久的江东新生代之翘楚——吕蒙。
-----------------------未完待续----------------------
@含笑看吴钩2015 2016-05-09 20:34:01
-----------------------------
@烟草燃烧的思念 2016-05-09 21:07:50
两船争渡,橹速不如帆快
-----------------------------
很押韵呀~!赞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0 09:00:29 +0800 CST  
@东海闲鸥 2016-05-11 08:07:32
清晨一顶,支持吴钩
-----------------------------
多谢多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1 10:41:13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5-11 11:13:37
顶帖
-----------------------------
有心了!
多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1 11:17:47 +0800 CST  

---------------------续正文-------------------------

第十七章 荆州事变

【严畯为督 刘备封王】

其实除了吕蒙,江东群臣中能够继任鲁肃之职的,仍可谓大有人在。

如鲁肃生前颇为看重的诸葛瑾,两人不仅关系密切,而且他与诸葛亮是兄弟,应该能很好地继续贯彻鲁肃的亲刘主张,还有资历深,威望高的老将军程普,以及近年来屡立战功的悍将甘宁。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紧跟着接过鲁肃的班执掌江东西线兵权的人,都不是上面曾提到过的那几位,而是一个名叫严畯的白面书生!

那么,这位仁兄究竟有何本事,能够从江东众文武当中脱颖而出,担任如此重要的军职呢?

严畯,字曼才,徐州彭城人氏,早年专心于学问,熟读《诗》、《书》、《礼》等名籍,后因躲避战乱而来到江东,在孙权执政之初发起的那场大规模录用公务员活动中,经老乡张昭推荐,成为孙权的幕僚。

入仕后,严畯长期致力于江东的文教事业,叫人感得他不像是个官员,更像是个学者,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却匪夷所思地成了节度西线江东各部的主将。

孙权当然明白,他的这个决定必然会令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事实上甚至包括严畯本人,也很不看好自己出任这一军事主官。任命下来后,他自感难当此任,曾屡次向孙权请辞,说自己本是“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

严畯所讲的并不是客气话,但孙权之所以仍要这么安排,固然也是有深意的。

鲁肃死后,刘备肯定会高度关注谁将继任为督,镇守陆口。如果是吕蒙,刘备就会认为风向将变,从而加大对荆州兵力的投入;而如果是严畯,则刘备会安心许多,所以孙权此举的目的,为的是减低刘备对自己的敌意,使之把主要精力转而放在对付曹操上。

果然,就在严畯正式上任后不久,刘备雄心勃勃地率巴蜀之众北上攻打汉中,罕见地摆出了一副要与曹操一决雌雄的架势。

提到汉中之役,其实刘备一开始打得并不顺利。

他本想先经略武都,击破曹洪、徐晃等部,再集中力量攻打由夏侯渊、张合把守的阳平关,可是在马鸣阁道和下辩两地,均遭到了魏军顽强的反击,还损失了不少兵马。这时,成都后方的诸葛亮听取属下杨洪的意见,在蜀中实行总动员,竭泽而渔地支持刘备,源源不断向前线输送兵员及物质,使刘备撑过了一段艰难期,士气得以重振。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1 21:38:38 +0800 CST  
@悠悠见南山L 2016-05-11 22:45:39
支持佳作
-----------------------------
多谢南山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1 22:54:51 +0800 CST  
@烟草燃烧的思念 2016-05-11 23:41:14
睡前匆忙一顶。
-----------------------------
抱拳~
多谢啦!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1 23:50:34 +0800 CST  

---------------续正文--------------------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率军渡过沔水,向阳平关南面大举进攻,为了诱使夏侯渊出战,其谋主法正建议反客为主,占领定军山制高点,依山扎营,进逼魏军。脾气暴躁的夏侯渊果然上当,亲自出击和刘备争山,而刘备开始并不应战,夏侯渊求战不得,所部渐露疲态,法正见状立刻提醒刘备:

“可击矣。”

于是刘备命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发起冲击,老当益壮的黄忠一马当先,力斩夏侯渊,并全歼了这股魏军。

曹操得知夏侯渊阵亡的消息后大为吃惊,当即赶赴长安调集大军前往增援。

三月,魏军出斜谷入汉中。

也许是受到定军山一战的鼓舞,刘备这一回面对曹操,已不再如以往那般恐惧,而是自信地断言,汉中已妥妥地落入其手,即使曹操亲自前来,也必将无功而返。

两雄相遇后,刘备命各部扼守险要关隘,不求速战,只为消磨曹操的耐性,而曹操则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终于有一天,他明白此战已如同鸡肋,遂决定放弃汉中,退守关中。

五月,曹操回到长安,刘备亦正式据有汉中。

汉中战事激战正酣之际,刘备还派出了他的养子刘封沿沔水而下,偏师夺取上庸郡。此前,另一员蜀将孟达早已从秭归北进,攻占了上庸附近的房陵郡。两人合兵一道,迫使上庸太守申耽主动出降。

之后,刘备在以上两郡的基础上增设西城郡,加申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申耽之弟申仪为建信将军,领西城太守,擢升副军中郎将刘封为副军将军,总督三郡事务。至此,刘备终于将东汉所设的益州全境悉数纳为己有。

紧接着,刘备在沔阳设坛场,宣读奏讫,加王冠于顶,正式自封为汉中王。

当然,这件事的整个过程还是比较繁琐的。

如在此之前,必须得要有一大批部下“义正言辞”地提请刘备称王,而刘备则先是表露出意外加惊恐的神情,然后再“大义凛然”地严词拒绝。但部下们却表现出了异常坚定的决心,一致表态说如果刘备不答应这个“正义的请求”,他们就长跪不起,甚至有些情绪激动的人士当场哭喊着要死给刘备看。为了不让这一大批部下累着,更为了挽救其中那几个要寻死的,刘备只好勉为其难地(实则内心喜悦地)同意了。

这套把戏,君臣间演得都相当虚伪,可不演又不行,为臣者演过后可以升官发财,刘备演过后可以称王,总之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2 22:10:27 +0800 CST  

-------------------续正文------------------------

【吕蒙主兵 战略转向】

当刘备最风光的时候,也正是孙权最郁闷的时候。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一切都仿佛被扭转了。

赤壁一战,我是何等风光,而刘备只能畏首畏尾地跟在后面捡破烂!

接着周瑜率得胜之师围攻江陵,也让江东着实扬眉吐气了一回。

可这一切似乎随着周郎的与世长辞,被无情地画上了一个句号。其接替者鲁肃,能力固然是有的,但属于是那种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出色的均衡型人才,做不到像周瑜那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所以,我不得不开始尝试着亲自带队,拉上一大票将领出去和曹操PK。

当然,也是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然而,逍遥津一战完全击碎了这个梦想,而我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可惜充当的是反面教材。

现如今,赤壁的传奇已成过去,而我也就此被钉在了军事无能的耻辱柱上。

钉就钉吧,反正还有个屡战屡败的家伙陪着呢!

哪知道等我扭过头来时,才发现本该和自己站在一块的刘备,却已经昂然出列了。

这厮从攻打益州开始,对手的水平一个比一个高,战斗的难度一个比一个大,可都被他拿下了,现在还志得意满地在汉中称了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品尝这种滋味,你说我能不郁闷吗?

郁闷之余,孙权就想要做出转变,使自己能像现在的刘备那样有所作为。

总之,不能再停滞不前了,必须走出去。

扩张,才是硬道理。

可是要扩张,靠现在的掌兵官严畯肯定不行,他本来就只是个过渡人物,唯有吕蒙,才属最佳人选!

于是,孙权终于批准了严畯早先递上的辞呈,吕蒙随之走马上任,以左护军加虎威将军的身份驻屯陆口,兼任汉昌太守,食下隽、刘阳、汉昌、州陵等四县,还全盘接管了原本由鲁肃所辖的万余名部曲。这一连串的职务和待遇,都是严畯在任时不曾有过的。

可见,吕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江东第三代军事主官!

当年那个豪言“不探虎穴,安得虎子”的青涩少年,历经战火的淬炼,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方面军统帅,无论在年龄、经验,还是资历、能力上,他都处于事业的黄金阶段。

回顾之前那两任军事主官的统兵特点,周瑜讲究的是儒雅,追求的是一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超凡境界,到了鲁肃时期,则强调军事成果必须让位于政治大局,提倡的是一种和谐发展的理念,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

而现在吕蒙接班了,他又会带来哪些新东西呢?

其实只要我们对此人的个性加以分析,就很容易知晓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3 19:52:49 +0800 CST  
@O月涌大江O 2016-05-16 22:08:54
蒙蒙奋学上进,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O(∩_∩)O~
蒙蒙还果敢勇武有谋略人缘极佳。。。。不仅智虑深远,还灰常有国士气度……并且,他还有超一流超精准的眼光,为大帝推荐的两个栋梁人才: 陆逊、朱然,就能说明一切。。。。~~~崇拜一个先~~~O(∩_∩)O~
-----------------------------
大江兄弟再次出现在江湖啦!
好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6 22:31:56 +0800 CST  

-----------------------续正文---------------------------

吕蒙是什么人?

一个极端渴求功名,视荣誉如生命的人。

封侯拜相,名垂青史就是他的人生终极目标。

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冒险,可以不择手段。所以当同龄人还在读书识字时,他已经瞒着家人上阵杀敌了;当遭人恶意辱骂后,他愤然拔刀杀之。这些行为,都发生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

可以断言,他的上任将会使江东以往较为保守的战略思想,出现一次颠覆性的转变。

孙权热忱地欢迎这种转变,并由衷地期待这种转变早日实现。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吕蒙为自己指点迷津,就像当年鲁肃献上的榻上策一样,给江东确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是制定一个更为切实可行的计划。

而颇为懂得投桃报李的吕蒙,也很快将自己的战略意图进行归纳后,以密函的方式上呈给了孙权。

密函的内容,从一开始就语出惊人,因为吕蒙最先触动到的,是鲁肃那个所谓的百年外交大计——孙刘联盟。

“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所谓“征虏在南郡”,指的是常年游弋在长江上的江东宗亲将领孙皎(这个人物稍后还会讲到),加上驻守白帝城的潘璋所部,以及蒋钦统领的那一万多巡江部队,足以保证水路不会被曹操入侵,而地面上则有我来把守,如此兵强马壮,还需要和刘备联合吗?可以说北军对我江东的威胁已大不如前了,那么我们既定的外交方针是不是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况且我们的那位盟友也实在不是什么好鸟——

“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

吕蒙相信这句话很能引发孙权的共鸣,因为在荆州问题上,刘备一直把孙权当猴耍,屡施诈术,还喜欢搞些见不得光的小动作,所以他才特别提醒孙权,像刘备这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咱们可得多长几个心眼,不能再对其以诚相待了。

在密函的最后,吕蒙还大胆作了预言,其实西边的关羽早就有攻打江东的计划了,之所以到现在没有动手,是因为您英明神武(至尊圣明),而且江东的能征善战之士还在(蒙等尚存也),他有所忌惮罢了,可如果让关羽继续发展下来,变得强大起来,或者说我们这一拨人都不能打了,又没有人接班上来怎么办?总之虽然我们现在还和刘备维系着联盟关系,但早晚必有一战,这只是时间问题,不如索性先下手为强,免得陷入被动。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6 22:35:15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13 11:40:13
刘繇的入世,还是颇具传奇色彩的。
十九岁那年,他因叔父刘韪被盗匪劫持,遂纠集了十多人混入贼窝,并成功将匪首斩杀,从而救出了堂叔,由是显名。后举孝廉,拜郎中,还曾代理过下邑县(今安徽砀山)的县长,为官因铁面无私、清正廉洁而广受好评,与其兄刘岱(兖州刺史,关东讨董诸侯之一)被乡人并称为一对“麒麟儿”。
当初平原名士陶丘洪想推举刘繇为茂才,州刺史反问道:“前年你刚举荐了刘岱,怎么现在又要......
-----------------------------
@sdhzdmhfszcb 2016-05-17 17:26:49
经黄巾和董卓导演的两次动乱,大汉天子威严扫地,中央集权迅速崩溃,四方诸侯也趁机大行割据兼并之事,逐渐公开(或半公开)地谋求与中央分裂。因此为了压制各地心怀异志的军阀,朝廷沿长江一线先后派出了多名皇室宗亲作为军政长官,以求控制局势。如先拜刘焉为益州刺史,出镇上游;再拜刘表为荆州刺史,扼守中游,至于中下游的扬州,则选择了当时一直闲居在家的刘繇。
很有见地,佩服。
-----------------------------
兄台谬赞啦!!!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7 18:14:58 +0800 CST  
然而我想说的是,这种观点就始终是正确的吗?
首先从客观上,这明显地是把曹操孤立起来,放在了一个非正义的位置来看待,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有悖于 历史 唯物主义原理的。
事实上,曹、孙、刘三方一直是独立的实体,无所谓正邪,而且这种三角关系,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来看,其他两者都是自己的敌人或潜在敌人,联合一方针对另一方,并削弱之,于己肯定是有利的;但如果这么做的结果,却使得联合后的一方,得以乘机发展了起来,同样是于己不利的。
所以,之前鲁肃劝孙权扶持刘备,共拒曹操并没有错,后来刘备强大了,孙权、吕蒙改变态度而与曹操议和,转而谋划对付刘备,这也是正确的。
-----------------------------------------------------------------------
@qweqwr 2016-05-17 19:23:12
LZ此言谬已!和孙权一样短视。
孙刘联合对曹,并不关乎什么正义,而是当时形式使然。曹操强大,孙刘非联合不足以抗曹。鲁肃眼光长远,知道联刘抗曹的重大意义,虽有小隙也极力维护联盟。孙权短视,眼里只有地盘,乘机袭取荆州,破杀关羽,孙刘联盟彻底破裂。以后两家再无力量与中原抗衡,只能勉力自保,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孙权袭取荆州后,就直接在荆襄一线面对曹魏强大的军事压力了,人力,财力常年累月的巨大消......
-----------------------------
兄台好!
其实我想论述的是,孙刘联盟是主基调,中途有过龌龊也不奇怪,毕竟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实力膨胀得太令人担忧了,曹操担忧,孙权也担忧,拿下巴蜀就是他的实力巅峰期,这个时候如果孙权还死抱着联盟的念头,无疑是不符合自身利益的。
联盟固然应该联盟,但过程中任由盟友不停歇地扩张实力,自己倒一无所是,你说谁能憋得住这口气?所以才有了吕蒙的上位,再之后虽然荆州被东吴所得,但最终双方还是着眼大局,重新结为盟友,而且这个联盟一直到蜀国灭亡也没有再破裂过。
说句私心点的话,换做我是孙权,也同样会给点颜色刘备看看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7 21:05:01 +0800 CST  

-----------------------续正文-------------------------

吕蒙也算是道出了刘备们的心思,毕竟这世间没有永恒的盟约,再亲密的盟友,也多半会经历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的结局。所以他的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明确指出有这样的可能,况且这个预言在不久后还得到了关羽的证实。

读完密函后,孙权被深深折服了(深纳其策)。

看来这个吕蒙,不光会打仗,也很有前瞻性眼光咧!

不过,鲁肃和他所制定的联刘抗曹策略毕竟仍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江东的鸽派人士还是不愿意和刘备撕破脸的,吕蒙的主张顶多在以鹰派居多的军界比较有市场。

现在这两派可谓势均力敌,各执一词,光凭一封信函,就让自己彻底改变立场,全面倒向鹰派,这似乎过于草率了些。

为此,孙权专门召来吕蒙,在先作了一番表扬后,又提出如果不与刘备交恶,而将扩张的方向对准北面的徐州行不行?

什么?想占曹操的便宜,与这个北方霸主在畅通无阻的平原地带争衡?

对于孙权这个不靠谱的想法,吕蒙有些难以理解,不过他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而是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以供孙权参考。

吕蒙说,打徐州并不难,可问题是能不能守得住,这才是关键。要知道,徐州地处平原,简直就是为骑兵纵横驰骋而专设的舞台,今天我们拿下了徐州,不用多久魏军的骑兵就会接踵而来,到时候怎么办?

列开阵势打对攻,多半搞不过人家,筑高工事搞防御,估计没有个七八万人又不行(等于把江东的主力都填进去了),即便有这七八万人守着也不保险,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纰漏,就会被敌军各个击破,届时不仅徐州保不住,还得赔上大批兵力,实在划不来呀!

最后,吕蒙重申了自己的观点:

怎么折腾都不如从荆州的关羽处下手,只有先把长江全部控制住了,才好图谋别的发展——

“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孙权听完后,先是在心里做了一番均衡,最终还是接受了吕蒙的观点,毕竟荆州对他的吸引力远比徐州要大,只不过一直受鲁肃的影响才下不定决心而已,现在被吕蒙说服,也算是迷途知返了。

好的,子明,甩开膀子干吧!

我做你的坚强后盾!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7 21:07:33 +0800 CST  

-----------------------续正文-------------------------
吕蒙也算是道出了刘备们的心思,毕竟这世间没有永恒的盟约,再亲密的盟友,也多半会经历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的结局。所以他的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明确指出有这样的可能,况且这个预言在不久后还得到了关羽的证实。
读完密函后,孙权被深深折服了(深纳其策)。
看来这个吕蒙,不光会打仗,也很有前瞻性眼光咧!
不过,鲁肃和他所制定的联刘抗曹策略毕竟仍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江东的鸽派人士还是不愿意和刘备撕破脸的,吕蒙的主张顶多在以鹰派居多的军界比较有市场。
现在这两派可谓势均力敌,各执一词,光凭一封信函,就让自己彻底改变立场,全面倒向鹰派,这似乎过于草率了些。
为此,孙权专门召来吕蒙,在先作了一番表扬后,又提出如果不与刘备交恶,而将扩张的方向对准北面的徐州行不行?
什么?想占曹操的便宜,与这个北方霸主在畅通无阻的平原地带争衡?
对于孙权这个不靠谱的想法,吕蒙有些难以理解,不过他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而是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以供孙权参考。
吕蒙说,打徐州并不难,可问题是能不能守得住,这才是关键。要知道,徐州地处平原,简直就是为骑兵纵横驰骋而专设的舞台,今天我们拿下了徐州,不用多久魏军的骑兵就会接踵而来,到时候怎么办?
列开阵势打对攻,多半搞不过人家,筑高工事搞防御,估计没有个七八万人又不行(等于把江东的主力都填进去了),即便有这七八万人守着也不保险,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纰漏,就会被敌军各个击破,届时不仅徐州保不住,还得赔上大批兵力,实在划不来呀!
最后,吕蒙重申了自己的观点:
怎么折腾都不如从荆州的关羽处下手,只有先把长江全部控制住了,才好图谋别的发展——
“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孙权听完后,先是在心里做了一番均衡,最终还是接受了吕蒙的观点,毕竟荆州对他的吸引力远比徐州要大,只不过一直受鲁肃的影响才下不定决心而已,现在被吕蒙说服,也算是迷途知返了。
好的,子明,甩开膀子干吧!
我做你的坚强后盾!
----------------------未完待续--------------------------
@含笑看吴钩2015 2016-05-17 21:07:33
-----------------------------
@烟草燃烧的思念 2016-05-17 22:42:35
脑子发热?
-----------------------------
是早就有心为之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7 23:04:54 +0800 CST  

------------------续正文----------------------

【吕蒙的小伙伴们】

确定江东新的军事主官和战略方针后,孙权还要给吕蒙配一些助手,这实属必要,毕竟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吕蒙的职责是掌控全局,抓大放小,而不必事事都亲力亲为,面面俱到。

不过,要为这个年轻的将帅配备班子,还得需要好好思量一番的。

最先进入大名单的是荡寇将军蒋钦,因为这是一个最让孙权放心的人选。

具体的原因如下:

一、他的资历不深,没有老到程普、韩当等人的程度,吕蒙指挥他还算说得过去;

二、他和吕蒙过去曾有过共同指挥的经历,彼此已有所了解,无需磨合;

三、他为人品德高尚,且务实低调。

这是最得孙权看重的一点。因为这位江东之主有个不好的毛病,喜欢微服出巡(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接地气”),还习惯不打招呼就就擅自闯入部下家中,然后对人家的私生活情况作突击检查,看有没有不法行为。

有一次,孙权到蒋钦家后直接就奔里屋去了,发现这家子人人衣着朴素,而且吃的都净是些粗茶淡饭。孙权一下子被感动了,当场吩咐左右,为蒋钦的母亲特别制作锦被帷帐,妻妾的衣服也全部换上绫罗绸缎,总之一定要把这户人家的生活水准从温饱提升到小康乃至更高。

除了这件事,孙权觉得蒋钦在处理与同僚间的关系上也很得分。如徐盛担任芜湖县令时,曾抓过蒋钦手下一个犯事的吏员,过后总担心会遭到报复。反倒是蒋钦丝毫没有放在心上,还时常在孙权面前说徐盛的好话。

有一次孙权就问了:听说徐盛得罪过你,你为什么还老夸他?蒋钦回答说,徐盛忠勇而勤勉,又有胆略,当今天下未定,我自当多为国家举荐这样的人才,又哪能把私人恩怨带进来呢?

所以,在孙权的心目中,蒋钦最合适担任吕蒙的副手,为此他还特地给蒋钦加了一个右护军的职务,主管军中的矛盾纠纷及刑罚诉讼等工作。

由此可以推断,正直、谦逊、低调的蒋钦,在吕蒙的团队中扮演的应该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

而下面这两位就不同了,孙权把他们也拉进来,纯粹就是用于打仗的。

他们分别是潘璋和朱然。

潘璋之前已经介绍过了,特点就是勇猛,逍遥津一战表现得比徐盛等人还要出彩,其实他和甘宁属同一类人,都是草根出身,却打小就不安分守己,以性情豪爽,放荡不羁而闻名乡里,又有酗酒的嗜好,说白了就是一不良少年。入仕后孙权人尽其才,让他担任吴郡的治安官,专门对付地痞流氓和泼妇刁民,这招以恶制恶的方法很快收到奇效,在这位“超级大恶人”的整治下,吴郡“盗贼断绝”,社会秩序变得一片井然。

后来在荆州战事爆发前夕,甘宁不幸染病而亡,孙权便将其所遗部曲并归给了潘璋。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8 17:09:10 +0800 CST  
@奉天时报 2016-05-18 17:18:23
文采过人,只是深刻差了那么一点。不过故事还真是精彩,赞楼主,我也很喜欢三国,有兴趣可以交个朋友,有时间向您请教请教~
-----------------------------
兄台谬赞谬赞了!很高兴相识,请教不敢当,互相学习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8 17:58:47 +0800 CST  
@王大锤砸核桃 2016-05-18 15:13:19
是的,楼主写得真好!赞
-----------------------------
多谢鼓励~!!!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8 20:32:21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