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续正文-------------------------

实际上,陆逊系出名门这一点并不假,但他的仕途却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

最初,在担任海昌县屯田都尉时,陆逊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治政能力。

有一年恰逢旱灾,他未经请示批复便第一时间打开官府的粮仓,取出存粮赈济灾民,使海昌整县在灾荒之年也保持住了稳定的局面,任职期间又大力推广和督导百姓种田养蚕,在当地享有极佳的口碑。

除了政务,陆逊对军务也极为精通,曾亲自率兵剿灭了会稽郡的潘临、尤突,丹杨郡的费栈等多股颇有实力的山贼武装。

有了这些军政实绩,陆逊的能力才能得到孙权的肯定,两人开始频繁在一起商议治国之策,而那条对东吴处理山越等少数民族关系时影响巨大的建议——“强者为兵,嬴者补户”,正是由陆逊所献。

吕蒙对芜湖的那次交谈,印象最深的就是陆逊就当下荆州时局及关羽性格的判断与分析,并建议可趁荆州空虚,关羽无备之机偷袭之。

陆逊的想法,完全和吕蒙是一个调调,这让病痛中的吕蒙精神不由地为之一振。
既然观点一致,两人间可谓是心灵相通,而如此一来,行动时自然事半功倍。

没错啦,此人正是代替我对付关羽的最佳人选!

心中有了主意后,吕蒙面对孙权的提问时也从容了许多,他意味深长地说:

“陆逊思虑周密而长远,才堪负重,其智略日后足可担当大任。现在的他还没什么知名度,不会遭关羽所忌,如果用为都督,对外可以将我们的意图隐晦起来,而后再根据形势的变化伺机出击,必获大功。”

孙权一听,旋即明白了吕蒙的意思。

这是要演双簧的节奏嘛!

让陆逊站到前排作样子,而他自己则躲在背后操控。

有意思!毕竟陆逊有别于孙皎,不仅水平高出一截,而且和吕蒙在荆州问题上步调高度一致,如此搭配至少在合作时不会出现那些无谓的纷争和龌龊的想法。

于是孙权下了决心,决定把接下来那个足以惊世骇俗的重任,交给这两个都不到四十岁的少壮派将领。

唯有这种铁血派,才会以无限的激情和才华,帮助自己将看似难以拿下的荆州纳入江东的版图。

就这样,定威校尉陆逊摇身一变,从尉官擢升为将官,得以偏将军领右都督之职接替吕蒙镇守陆口。

当然,在职务有了显著提升的同时,他也必须相应地有所回馈,或者说必须向孙权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1 22:27:46 +0800 CST  

--------------------------续正文-----------------------

【关羽的苦衷】

一个大忽悠走了,来了一个小忽悠。

如果说,大忽悠在关羽的心里还算有些分量的话,那么新来的小忽悠则要逊色许多。

毕竟,与威震华夏的名将关羽相比,陆逊的名气实在太小了,简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特别当关羽得知陆逊出自江东士族,又有孙权侄女婿的背景后,就更加对其不屑一顾了。

哼!无名之辈,不过就是一介靠走后门爬上来的庸才罢了。

关羽由此下了定论,而陆逊到任后寄来的一封信,更是印证了他的这一看法。

信的原文有些晦涩难懂,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总之写得极其谦卑,开头先是对关羽的武略做了一番吹捧,而且着重地将不久前水淹七军、生擒于禁的那一仗大书特书,认为打得比晋文公的城濮之战、韩信的攻赵之役还要成功,接着又讲到曹操已派出徐晃前来增援,提醒关羽不要大意,最后自贬说自己只是个粗疏愚钝的书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关羽多加指点,多多关照。

看过了信,关羽乐得一阵哈哈大笑。

看看鲁肃死后,孙权选的这几个继任者吧,先来的严畯和后到的陆逊都是书呆子,不值一提;中间的吕蒙倒还有些本领,却是个病秧子,泱泱江东,可谓后继无人了!

此时的关羽,算是彻底对江东失去了戒心,结果也正如吕蒙所料,原本一直按兵不动的江陵、公安等地守军,终于开始被分批调离驻地,目标均是北面的襄樊一线。

大家都知道,此举直接导致了不久后荆州被夺的严重后果,也成为了关羽最被后人诟病的地方,即所谓的“大意失荆州”。

不过,对此我倒是想要为关羽辩护一番。

你可能觉得他过于骄横,也可能认为他过于毛躁,但事实上,这多半属于一个无奈之选。

因为在“水淹七军”大捷的背后,关羽也有说不出来的苦衷——由于曹仁的誓死抵抗,计划中的速决战被拖成了持久战,而且许都方面也在全力以赴地集结兵力赶来增援。

没办法,关羽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把原本比较充裕的荆州守军一一抽调过来,以弥补襄樊前线日益捉襟见肘的兵力。

这份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要知道,自于禁军团被歼灭后,曹操可算是翻出了压箱的本钱。

作为第一批增援部队,徐晃所部已日夜兼程赶到了襄樊,而曹操却还不放心,因为这支部队多是以从豫州和司隶等处临时征集而来的新兵为主,战斗力偏弱,于是他又从河北调了由殷署、朱盖指挥的十二个营的常备军紧急南下,以作为第二批增援部队补充到徐晃的作战序列当中,届时襄樊一线的魏军将实力剧增,完全能够对关羽的荆州主力实施压制。

这还不算完,第三批增援部队,也就是由张辽为主将的合肥援军也已奉命开拔,正积极向荆州靠拢,只不过因为路途比较遥远,来得稍慢些而已。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3 00:25:38 +0800 CST  
@宿巍 2016-06-03 10:15:28
收获颇多,含笑兄研究得深入,写的生动
-----------------------------
大伙儿共同进步,哈哈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3 10:22:44 +0800 CST  

---------------------续正文------------------------

也就是说,关羽所对付的敌人异常之强大,他需要单独应对曹仁+吕常+徐晃+张辽+殷署+朱盖等多股敌军,他们虽然是分批到达,但合计起来的总数远远超过了关羽的部队;这还仅仅是从作战部队的规模上做的对比分析,如果再对将领层进行对比的话,关羽的作战难度更大,因为他属于孤军奋战,而对手,除了殷署和朱盖的名气稍逊之外,几乎囊括了曹魏的一线精英战将,有擅长野战型的,有防守专家型的,更有智勇双全型的,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够他喝一壶的了。

面对这样一个日趋不利的战场态势,关羽可以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见好就收,反正已经重创过魏军了,也算是不虚此行;

第二则是挟大胜之勇,独斗群英,至少拿下了襄樊再罢手。

炒股的人士应该深有体会,在自己的股票连续涨停的情况下,作出套现获利的选择是很痛苦的,虽然“落袋为安”的道理人人都明白,股票只有卖掉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钱,

但想要摆脱这个诱惑,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同理,刚刚狠赚了一笔的关羽也不例外,再说半途而废也不是他的性格,即便明显出现了利空的现象,况且他又怎会料到大户曹操和孙权已经暗地里联合起来疯狂杀跌,否则的话,也不会连股本都输得个一干二净。

因此,关羽才选择了第二项——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条件下,加大投入,勇敢补仓,务求拿下襄阳和樊城。

于是乎,孙权觉得时机已完全成熟,他又一次急切地问吕蒙:

荆州,可伐否?

而吕蒙的回答还是那句话:再等一等。

因为,出兵时前还需要一个大义的名分。

战争,虽说是一种充满暴力的表现形式,但它往往总被发起者冠以了许多堂皇的理由,即人们常说的“师出有名”。

师出有名,方能士气如虹,天下响应。

例如元末,朱元璋北伐前提出的口号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又例如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前的理由是:消灭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独裁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获得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这些口号或理由,无不具有着正义的特征,即吕蒙所说的“大义的名分”。

“可是,如何才能获得这个所谓的大义名分呢?”

孙权有些不明就里。

病榻上的吕蒙微微一笑。

“那可就得看新都督的手段啦!”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3 21:35:46 +0800 CST  

---------------续正文------------------------

【抢粮事件】

“匪首”关羽悍然撕碎同盟协定,擅自抢夺我江东储备粮仓湘关之粮!

近段时间,这件事作为一则焦点新闻,成了江东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受到从官僚到民众的广泛热议。

按一般的逻辑,基于孙刘双方的传统友谊,更出于维护彼此间同盟的需要,官方本应该封锁这个消息才对,为什么反而积极引导舆论,高调地把事情搞得沸沸扬扬呢?

显然,这属于孙权和吕蒙的一种策略,目的为了是激起江东民众之愤,成为发动荆州事变的最有利借口。

看看吧!先动手的是关羽,他明摆着不打算和江东继续友好下去了!

把我们欺负到了这种地步,还能忍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们要出兵!把他抢的东西拿回来!

这完全是一次自卫反击的行动,是合理合法的,更是正义的!

至于说,最后采用了一种近似于无耻的手段自卫到占领整个荆州,并且对“抢劫犯”穷追不舍,直至枭首示众,就未免有点量刑过重了。

当然,这属于另外一个问题,毕竟我们首先得要确认关羽是不是真的打劫了,如果单纯根据“受害人”孙权的报案,顶多也只能给关羽扣上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帽子而已。

而且,在媒体和舆论都已被江东官方控制的情况下,作为真正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

关羽为什么要急不可耐的去抢江东的粮食,这起暴行的背后,究竟有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整个事件还得从关羽水淹七军后说起。

那一仗,有三万多魏军举手投降。战后应怎样处置这批俘虏呢,关羽的做法是统统押解回后方监管起来。这个想法也许是好的,通过慢慢改造,说不定以后可以为己所
用。然而如此一来,却苦了留守江陵的糜芳。

糜芳的具体的工作,除了守好家,提防陆口方向的偷袭之外,还负责为关羽的前线部队输送粮草。

本来是各司其职,依照糜芳的能力,做到这些也不是很困难,但是,当以于禁为首的这支俘虏大军被押解回来后,危机便显现出来了。

第一个就是吃饭问题,毕竟这三万多人既非劳动人口,又不是战斗人员,没有用不说,反而得管他们的饭,这无疑大大增添了后方的负担。要知道,前线的粮草补给可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再多上三万张嘴,粮食就更不够用啦!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6 23:46:21 +0800 CST  

--------------------------续正文--------------------------

第二个则牵扯到了兵力和精力的再分配问题,其结果直接导致了粮草的输送时间遭到延误。毕竟雨季本身就已经加大了运输供给的难度,现在还要分兵出来监管俘虏,于是原本游刃有余的糜芳,也开始感到吃力了。

当然,军粮紧缺的客观事实,关羽不会不清楚,可他也没有好办法,还是只能找糜芳解决,期间两人发生过一些争执,为此关羽还宣泄式地发表了不少威胁性言论,例如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之类的,这就像某些大牌球员面对媒体的镜头,仍口无遮拦地引爆深埋已久的更衣室危机一样,显得相当不合时宜,因为这些话毫无用处,反而深深地触动了糜芳有点敏感的神经。

隐患,也就此埋下。

骂过以后,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望着士兵嗷嗷待哺的样子,关羽万般无奈之下,想到了去抢劫。

当然啦,他不会打自己人的主意,去动荆州百姓的饭碗,而曹操的粮食又不会双手奉上,那么就只有到江东那“暂借”一些了。

不过奇怪的是,为什么江东重要的屯粮基地湘关,会那么容易就被关羽洗掠?

全权负责边境守备工作的陆逊是那种放松警惕的人吗?他难道没有设法阻止?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我相信通过上述疑问,这起事件的背后肯定有猫腻,而这个猫腻十有八九和陆逊有关。

如果回过头,我们再细细地研究一下陆逊写给关羽的那封信,或许就能从中找出一些线索来。

其中有两句话格外值得令人深思。

第一句是“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第二句是“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

虽然拍马屁是信的主旋律,但这两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是陆逊代表江东所做的两点政治承诺。

一、重申了孙刘间现存的同盟关系,并对关羽所取得的辉煌胜利表示由衷地高兴;

二、强调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书生,不擅军事,没法与威名远播的关羽相比,所以只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算大家没有白同盟一场。

这些话里边的意思,关羽听出来了。要知道,陆逊不是简单的百姓,而是江东派驻在陆口的最高军事长官,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孙权的态度、官方的意志,关羽自然会拿来引用及参照:所以才有了他“擅取权湘关米”的这一犯罪事实。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7 18:20:50 +0800 CST  
@来玩周易 2016-06-08 14:05:26
@含笑看吴钩2015 好帖!
我是 @在牛A和牛C之间 ,主号和原来的小号 @周易取名字 都被煮酒版封了。现在用这个专用小号来读帖做记号了。好帖必须要收藏做记号啊!
-----------------------------
天呀,兄台这是怎么一回事,什么原因天涯要封号?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8 16:31:06 +0800 CST  
@烟草燃烧的思念 2016-06-08 20:29:59
明天端午节了,节前再多更新一章,以慰我等爱书之人,可否?
-----------------------------
思念兄,明天继续会更新的,不是周末双休日的话,都会更新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8 21:14:42 +0800 CST  

---------------------续正文-----------------------

好啦!现在事情可以整理出个大概了。

起因是关羽由于军粮匮乏,便派人到湘关取米,毕竟之前陆逊曾强调过双方是盟友,而且承诺过要帮助自己,所以关羽只打了声招呼,就不客气地开始伸手搬粮食。而陆逊呢,当时也没有刻意阻拦,整个过程应该说是比较和谐的,没起什么摩擦。

然而,过后此事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陆逊向孙权汇报说:关羽派人来湘关取走了我们的存粮。

孙权一听急了:那你为什么答应给他?

陆逊说我可没答应,他是未经我的允许动的手。

孙权想了想说,你这么处理是对的,此事大有文章可作,剩下的就交给我和吕蒙吧!

于是经过一番策划,一起恶性的抢劫事件就这样浮出水面,在江东被公诸于众了,而抢劫犯的帽子,也结结实实地扣在了关羽的头上。

也许关羽会觉得冤,可话说回来,人家说要帮你,却没说具体怎么帮,更没说过让你随便拿东西,这点法律意识都没有,被坑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通过这件事,也能够反映出是关羽对江东及对孙权一贯的蔑视态度在作祟。

总之不管怎么说吧,“擅取权湘关米”事件使关羽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为孙权的闪击荆州制造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口实,还进一步恶化了关羽和糜芳之间本来就不咋地的关系,从而制约了蜀军在前线的军事行动。它可以被视为荆州事变的导火索,就如同被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产生出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这些恐怕就是关羽始料未及的了。


黎明时分,浔阳江头。

吕蒙带病立于一支商船队的旗舰上,最后一次检阅他的出征之师。

这支军队打扮很特殊。各船的甲板上清一色是船工水手,以及一些穿戴得珠光宝气,俨然一副商贾做派的带兵将领。而在船舱下面,则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队队士兵,但与平时不同的是,这些江东的精锐都没有着军服挂铠甲,而只是一身普通百姓的衣装。

这支军队纪律很严明。尽管不同相貌,不同民族,不同习好的一群人就这么被局限在一块狭小的空间内,却始终没有发出过任何声响。

沉默,就是这支军队的主格调。

检阅时,吕蒙容光焕发,精神显得格外饱满,然而他心知,这主要是由于一股亢奋的斗志在起作用,才暂时缓解了身体长期的病痛。

熬到检阅完毕,吕蒙努力强撑着病体,作了最后一次动员:

“天道循环,江东有扩伸之理;人心所向,匹夫无不报之仇。此番出征,是对刘备欺辱我江东多年的还击,更是为了完成前都督周公瑾之遗愿!”

出发!将刘备势力赶出荆州!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8 21:16:46 +0800 CST  

------------------------续正文----------------------

第十九章 关羽的首级

【白衣渡江】

东吴的这次行动,被取名为“白衣渡江”。

何谓“白衣”,此处有必要解释一下,因为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以为是穿白色的衣服,其实这属于一种误解,所谓“白衣”,实为身着便服的意思。不然真要有那么一大群穿白衣服的人同时出现,怎能不引起民众乃至官员的注意和警惕?所以它的含义和“布衣”类同,正如“布衣”是指平民身份,而非就是穿着布做的衣服。

“白衣渡江”的目的,为的是起到兵法中所讲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果,用孙权的话讲就是——“潜军而上”,而用唐代诗人杜甫那首《春夜喜雨》中的两句诗形容则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整个行动都必须是隐蔽的,迅速的。

这是因为出于防范江东的需要,关羽早已在大江沿岸设置了许多个警戒点,并修筑了烽火台,分派军队把守,所有来自江东的船只,过境时都得要多次靠岸接受检查。

平心而论,关羽的这套防御体系应该说还是比较严谨的,但由于近期襄樊战事吃紧,沿江不少据点的守军都被抽空或调走,才使得吕蒙有机可乘。而他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每路经一处有烽火台有驻军的据点,都主动停船靠岸,以钱物或酒肉贿赂驻军,使之放松警惕,之后舱内士兵突然杀出,占领烽火台,切断该据点与外部的联络。

就这样,由吕蒙亲自指挥的这支奇袭部队,逐渐神不知鬼不觉地侵入到了荆州腹地。

他们此行主要有两大目标——江陵和公安。

江陵位于整个荆州行政区域的正中央,兼而又是南郡的治所、关羽的老巢,有道是打蛇打七寸,如果吕蒙能以最快速度抢占之,不仅可以切断关羽的退路,更将对其前线部队的士气造成重创;而公安的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突出的地理位置上,位于江陵以东的长江岸边,可谓是对抗江东最关键的一处桥头堡。

正因如此,关羽离开时才专门安排了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他相信,只要这两处要点不失,后方的防务就没什么可担忧的。同样地,吕蒙也深知这两处地方的重要性,经过对江边那些烽火台的逐个清理,他已率军进抵公安城下。

守备公安的士仁,是一个很神秘的武将,因为找遍各种资料,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来的,更不知道他是怎么去的,而除了生卒年不详之外,他还带有一大堆“不详”的标签,如父母不详,配偶不详,子女不详,何时跟随刘备不详,有过何种功勋不详等等。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不详”的人。

不过,即便士仁再“不详”,相信也不会是个废材。因为从他唯一详细的一点——“籍贯广阳”上来看,应该算是刘备集团的元老了,估计开始效力的时间与关张二人差不多,只不过缺少拿得出手的战功,而且之后又身陷“叛徒门”,才被历史的黄沙所深掩,再说关羽也不是白痴,他怎么可能会放一个蠢货在公安这样的咽喉要津?

所以,尽管在刘备集团中一直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亮相的机会很有限,但面对大军压境的吕蒙,士仁最初还是摆出了防守的架势。毕竟吕蒙只是突破了几道警戒线而已,整个防御体系还没有崩溃,只要坚持到关羽回来就OK了。

而这也正是吕蒙所担忧的,既是奇袭,就得讲究个“快”字,否则时间拖得越久,越容易节外生枝,陷大军于不利的境地。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9 22:22:13 +0800 CST  

------------------------续正文--------------------------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牛逼人士出手了。

他就是以吕蒙私人医生的身份随军参战的虞翻。

虞翻能侃,江东人人皆知,而这也正是他的牛逼之处。

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忽悠风采吧!

首先是单枪匹马,优哉游哉地跑到公安城下叫门:

士仁兄啊,你要“是人”的话就开开门,咱俩聊聊。

士仁呢?却打死也不开门。

遭到冷遇的虞翻并没有气馁,因为士仁连见面都不敢,足以证明其心虚,或者说是心理素质不过硬,上不了台面。

于是虞翻把早就想好的说辞写了下来,并通过信件的方式投进了城内。

这封信的文学品味很高,内容应该说充分体现了那些所谓的纵横家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厚黑功力。

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聪明的人,知道应扼杀祸害于摇篮之中,明智的人,懂得谨防有可能出现的隐患。

算是为全文起了个铺垫吧,不过作为深受大文豪孔融推崇的高级知识分子,这点文化基础,虞翻还是有的。

接下来的话才算正式立题。

“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简而言之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主题出来之后,虞翻再由虚入实,开始向士仁灌输天命不可违和大势已去的现实:

士仁兄啊,想想吧!如今我军兵临城下,而你们精心准备的斥候在哪呢?引以为豪的烽火台预警系统又为什么都失效了?这并非天意,而是人心所向,否则哪来的那么多内应?

士仁兄啊,醒醒吧!既然你无法预见到今日的危难,为什么发生了还不有所觉悟,反而要顽抗到底呢?现在投降的话,还可称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难道非要死撑到城破之时,落得个“毁宗灭祀”的下场才甘心?这么做只会被天下人耻笑罢了。

再说,就算你不愿守,也不愿降,只想着找机会逃跑,也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只需把通往南郡的陆路一堵,你可就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啦!到时候逃又逃不掉,再想投降也没有意义了,身处如此绝境当中,怎能不让人担忧不安?实不如尽早决定的好。

这一席话,以各种心理暗示和恐吓为主,但却比那些满篇净是许诺功名利禄之类的劝降书更具杀伤力,结果一下子便摧毁了士仁本来就不很坚定的抵抗意志,使之在绝望的状态下“流涕而降”。

之前劝华歆献豫章,再而阻孙暠保会稽,现在又说士仁得公安,虞翻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而他的精彩表演仍在继续。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12 01:33:53 +0800 CST  

-----------------------续正文-----------------------

等士仁出城归降时,虞翻提醒吕蒙道,咱们这是靠欺诈的手段才骗开城门的,为了稳妥起见,得让士仁离开公安,同时留下部分兵力接管城防。

吕蒙听后深以为然,当即决定再接再厉,和虞翻带着已经把眼泪流干了的士仁,还有那封墨迹未干的劝降范文立即向江陵开拔。

因为他想要照葫芦画瓢,把糜芳变成第二个士仁。

话说我们的糜芳同志,已经很久没有正儿八经的亮过相了,即便在之前极为有限的几次出场时,也仅是为刘备充当龙套而已。

长期地被边缘化,使糜芳一直憋有一口气,总希望能实实在在鼓捣点动静出来。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然而却要他扮演一个大反派的角色。

有关糜芳同志为什么会走上叛变投敌这条不归之路,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都采用了同一种说法,即士仁同志的现身说法――作为刚刚被任命的荆州地区皇协军一团团长,他冒着生命危险翻城头,入敌后找到了昔日战友糜芳同志,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吕蒙太君是如何礼贤下士,又是如何保证弟兄们的待遇等等一大堆很炫丽很有鼓动性的说辞。

总之,改换门庭后的前途是光明而远大的,否则将遭到灾难性的打击。

因此,摆在糜芳面前只有两个选择:战或降。

当然,他可以选第一项,也就是杀掉士仁,将首级挂到城头,借以鼓舞士气,并向来犯之敌表明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结果哪怕最终力战而亡,也算死得轰轰烈烈,足以扭转过去一直默默无闻的尴尬形象。

可惜,糜芳选的是第二项——献城投降。

这个选择不仅是糜芳本人,连刘备及关羽得知后都倍感意外。

要知道,在追随刘备走北闯南的一干元老当中,糜氏兄弟尽管没有关羽、张飞、赵云那么显眼,但一贯是忠心的,当年刘备丢掉了好不容易到手的徐州,在其身上倾注了血本的糜氏兄弟眼看就要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同时曹操也发来了邀请函,请他俩去当官,结果仍被兄弟二人严词拒绝。

由此可见,糜芳不是那种朝秦暮楚的人。那么,既然他在最艰难的岁月也没有抛弃刘备,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背后捅关羽一刀呢?

咱们中国人有个习惯,出了事故需要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除了评估能力,还要在人际关系上找原因,特别是许多重大事件,这一方面甚至成了主要因素。

于是,历代的史学家们大多认为,是关羽和糜芳(还有士仁)之间本就恶劣的关系,导致了后者的反水。

没办法,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屁股不干净当然要被人冤枉有屎了,况且关羽的脾气也确实不太好;加之糜芳和士仁又不出名,没人会替他俩写传来遮掩或美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关羽死了,而这两个叛徒还在异国他乡滋滋润润地活了许多年。

至于使双方关系恶劣的原因,主要是在关羽攻打襄樊期间,曾发生过这么两件事。

先是江陵城某处军资仓库失火,烧毁了相当数量的军用器具,这起事故的责任自然得算在糜芳头上,所以他被关羽严厉责骂了一顿;再是督办军粮不利,这回关羽更是恼怒,声称要对糜芳“还当治之”。

最终出于对军法的恐惧,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糜芳不堪重负,索性破罐子破摔,选择了投降保命。

江陵城头,当蜀军的大旗在士仁和糜芳的注视下缓缓降落之时,也正式宣告了关羽在荆州统治的结束。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13 19:09:48 +0800 CST  

--------------------------续正文-------------------------------

【吕蒙秀】

几乎是一夜之间,江东的奇袭部队便接连拿下了公安及江陵,由于过程实在太过顺利,吕蒙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轻松起来。糜芳出城投降时,他兴致勃勃地邀请对方在营地内开怀畅饮,同时宣布犒劳全军。

这时,唯有虞翻急匆匆地站出来提醒:

现在还没到可以放松的时候,江陵守军中愿意出降的不过糜芳等少数人而已,谁能保证其它将士也与他一样?还是先入了城,把防务接管过来才最为保险!

吕蒙猛然醒悟,当即放下酒杯集合部队进城,果然城中有部分关羽的死忠份子正蠢蠢欲动,准备制造哗变,他断然派兵将这批人缴械后全部关押,才没让煮熟的鸭子飞掉。

对于这个不大不小的插曲,吕蒙坚定地采取了强硬措施,但过后他就开始玩软的了,接连干了几件漂亮利落的事。

首先是对作战部队下达命令,要求不得侵扰百姓,必须做到秋毫无犯,否则一律军法从事。

期间曾有一名士兵,是吕蒙的汝南老乡,因雨天从百姓家拿了一顶斗笠遮挡铠甲,而被执法队逮捕。客观地讲,这并不属于性质恶劣的违法行为,且不说斗笠值钱不值钱,至少那个士兵的本意并非是想据为己有,而是为了用来保护公物,所以通常处理时会本着教育为主的原则,让其退还“赃物”,再当众赔礼道歉,也就够了。

可是,这些在吕蒙看来还远远不够。

因为荆州才刚刚到手,被当地民众视为入侵者的江东军队,这个时候无比需要尽快树立起一个“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所以即便那个士兵是自己的老乡,吕蒙也只能“挥泪斩马谡”,将其处死。

这么做或许过激了些,但却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全军震怖,路不拾遗”。

而这不过是个开始,吕蒙的政治秀还要一步一步做下去。

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亲自出马,不遗余力地走访了一家又一家民居,对一个又一个鳏寡孤独嘘寒问暖,通过亲切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如吃不饱的给粮食,穿不暖的给衣物(反正缺什么给什么),总而言之,就是一定要让荆州人民深切感受到新政府给社会带来的新风气,新变化。

随军的江东媒体也对吕蒙将军下基层送温暖的种种感人场景,进行了全程拍摄。相应地,在面对镜头时,吕蒙也始终不忘义正言辞加语重心长地反复表示:

不要拍了,请不要再拍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14 21:47:43 +0800 CST  
@宿巍 2016-06-15 11:02:16
含笑兄写了多少万字啊
-----------------------------
30来万这样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15 22:04:04 +0800 CST  

---------------------续正文--------------------------

这一番表演有些肉麻对吧,可事实就是这样。上面除了所谓的镜头是虚构的以外,相信肯定有不少战地记者作过相关的跟踪报道,区别只在于现在用摄像机,而当时只能用毛笔记录罢了。

与此同时,吕蒙还让荆州的老百姓看到了自己是多么地大公无私:

刘备入成都后,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参战的大小将领也得以趁机赚了一笔,那么我在江陵呢?偏偏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的物资仓库(包括关羽家中的财产)统统贴上封条,交由组织进行处置。

这些便宜,我吕子明是不会去占的。

以上种种举措,目的固然可以说是为了收买人心,但不管吕蒙是真情流露也好,忸怩作秀也罢,总归比什么也不干,或像董卓那样打劫强吧,所以,荆州上上下下都服了,本来还持观望态度的人也竖起了大拇指,纷纷一股脑地倒在吕蒙脚下(除了那个还有点气节的潘俊之外,以后会着重讲到此人的事迹)。

于是仅用了月余的时间,吕蒙便彻底消弭了荆州因易帜而可能爆发的民怨,将民心值拉升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线上,社会秩序亦随之恢复如初。

总结而言,“白衣渡江”行动进行得非常成功,军队的动作迅速而隐蔽,加之糜芳和士仁的投降又很提速,更关键的是指挥官吕蒙一直保持没有犯错误。

其实三国中许多关键的战役或转折点都不是什么强强对抗,纵然属于强强对抗,也多是建立在对手的失误之上。如在官渡,是袁绍犯了错误,到了赤壁,轮到曹操犯错误,而合肥之战和汉中之战,由于张辽和刘备都做到了不犯错误,结果孙权和曹操只好无功而返。

就像足球比赛中防守反击永远比全攻全守吃香一样,尽管少了点激情,但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胜利。

毕竟相较于过程,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绿茵场、战场还是商场,乃至情场,莫不如此。

可悲的倒是关羽,他对后方一系列的巨变始终一无所知,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仍在如火如荼的襄樊战场上,为心中那个未圆的梦想而苦苦地支撑着,希望能有所突破——在敌援军抵达前攻克城池。

偏偏事与愿违,面对顽强的曹仁,他一筹莫展,加之洪水也正渐渐退去,樊城守军已经挨过了最困难的阶段,接下来如果光靠攻坚,想要拿下城池似乎愈发地不现实。

更要命的是,透过北面地平线上扬起的阵阵尘土,关羽痛苦地发现,魏军新的一批增援部队到来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15 23:09:42 +0800 CST  
@烟草燃烧的思念 2016-06-15 23:07:08
北极熊打架蛮厉害,踢球还差了点,一比二输给了斯洛伐克。
-----------------------------
一直是纯看球,但唯一这场。。。。。。。赛前有强烈的FEEL感觉斯洛伐克会赢盘,所以下了八百块斯洛伐克。。。。。。。结果。。。。。。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15 23:18:18 +0800 CST  

------------------------------续正文---------------------------------

【樊城的救星】

这支援军约一万人左右,从数量上看并不算庞大,不过带队的指挥官徐晃却是一员久负盛名的战将。

徐晃,字公明,河东郡杨县人氏,最早在地方军阀杨奉帐下任骑都尉,后转投于曹操,曾参与了官渡、赤壁、征伐马超、张鲁等战役,功勋卓著,故而在曹魏集团与张辽、于禁等人被誉为外姓五子良将。

曹操之所以将第二批增援部队的指挥官定为徐晃,一来考虑到其技战术特点擅长于进攻,野战能力出众,而且专门喜欢啃一些硬骨头,二来也鉴于徐晃与关羽的私交甚笃,对敌所用战法较为了解,想看看这两个河东老乡凑一块后,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不过,因为于禁之前的全军覆没,使得曹操作决定时变得异常地小心,生怕徐晃会重蹈覆辙,所以当这支部队出发后,他又派人追上徐晃,命其部先暂时驻于阳陵陂,等到和徐商、吕建等将所率的各路援军汇合后再行动,如果这些部队没有到达,不可与关羽交战。

谁知徐晃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名,擅自做主向偃城发起了攻击。那里屯扎有一支关羽派出的游击部队,其实敌人的战斗力如何,徐晃心里也没底,他只知道关羽肯定不会在这支偏师里面,所以是不足为惧的。

事实也确如徐晃所料,偃城这支蜀军的任务只是为了骚扰敌后,而且兵力也比较有限,一遭到攻击后便马上烧营撤退了。

初战告捷让原本还有些谨慎的徐晃信心大涨——

原来,威震华夏的关羽及其军队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啊!

继而徐晃大胆地作出决定:压上,继续压上,采用层层推进,两面连营的阵列挤压式推进,向关羽精心构造的防线稳步逼近。

直至推进到了什么程度呢?

“去贼围三丈所”。

意思就是徐晃率军已经压到关羽的眼皮底下,甚至不夸张地说,可以嗅到对方身上的气味,听到敌人的呼吸声了。

近身对峙的同时,徐晃凭着自己对战场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发现了关羽目前的窘境——兵员严重不足。否则他这一路不会推进得如此顺利,对方也不会一直在收缩兵力,以免被各个击破。

而为其压阵的曹操,同样看出了有利于己的战场态势,因而他乐呵呵地派人到前线通知徐晃:

公明呀,打得不错,现在你可以权宜行事了。

这就等于给了徐晃高度的行动自主权,另外那名来使还对徐晃透露了一个机密情报,称不久前孙权来过一封信,说要遣兵西进,偷袭荆州重镇江陵和公安,届时关羽首尾难顾,樊城之围将不救自解,但同时又希望切勿将其行动泄漏出去,以免关羽有所防备。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16 21:56:12 +0800 CST  

--------------------续正文---------------------

为此曹操向群臣征求意见,大多数人都觉得应该替孙权保密,唯有老谋深算的董昭指出:

凭什么傻乎乎地为孙权着想?我们只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也就是表面上答应保守这个秘密,暗地里却泄漏出去,关羽得知后,如果马上撤军回救,樊城自然无恙,届时任由他们两家火并,我们就在一旁坐收渔翁之利,这才是最聪明的作法。单纯地响应孙权,使之得志,绝非上策。并且最好也及早让被围的樊城将士知道此事,否则城中粮尽后极易引起恐慌,从而造成军心动荡。关羽为人强悍,又自认为江陵和公安城防坚固,必然不肯轻易退走。当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时,离死也就不远了。

曹操听后拍手叫好,当场吩咐使者一定要把董昭的话转告给徐晃。

上级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徐晃只需要遵照执行即可,于是当夜他便派人向樊城和关羽的营地分别射去了一支箭,箭上绑着一封信,其内容正是孙权写给曹操的表忠书。

接着事态的发展也确如董昭所料,樊城守军读过此信后,都知道城外的关羽就要呆不下去了,一时间“志气百倍”;而关羽的反应则是“犹豫不能去”。

他为什么会犹豫?

这一点很好理解,从理智上讲应该马上退兵,因为荆州才是根本,绝容不得有任何闪失,否则难以向刘备交待,然而一旦撤出,又意味着之前取得的胜果统统将化为乌有。毕竟此次北伐,靠积攒许久的人品突然大爆发(暴雨+洪灾),才得以全歼于禁军团,剩下的那两座城池也已经奄奄一息,如此有利的局面,以后很难再复制了,所以关羽思前想后,仍决定要赌一把。

赌什么?

一赌孙权就算真有小动作,也很难迅速突破荆州的防御体系,这样他还有一些时间可以最后发力,击败曹仁,拿下襄樊,圆满结束这场持续了近四个月的鏖战(七月至十月);二赌那封来历不明的信系曹操臆造之物,根本就无中生有。

然而,决意要进行豪赌的他,却没有能够及时地获悉各方面的最新情报。如果说荆州后方的沦陷,是由于吕蒙的动作过于迅速和隐蔽,加之糜芳和士仁的投降又很提速,才使他一直蒙在鼓里的话,那么对于襄樊前线魏军的最新动作,关羽同样知之甚少。

魏军最要紧的动作就是又增兵了,继徐晃之后,由河北南下的殷署和朱盖所部共十二营人马此时已悄然汇入徐晃的作战序列,听从调遣。

如此一来,使得双方的交战兵力开始有了大的变化。曹魏方面撇开樊城的守军不算,仅是城外的徐晃所部,就已经在数量上超过了关羽的部队,战场的主动权也随之被魏军所掌握。

虽然占据了优势,但不代表徐晃就会大大咧咧的往里冲,因为这绝非其一贯的作风。手里的牌越好,越应当冷静地寻找敌人的漏洞,这才是徐晃最喜欢做的事情。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17 20:34:47 +0800 CST  

------------------------续正文-------------------------

经过反复的侦察,徐晃发现关羽的部队都集中在了相距不远的两个地方——四冢和围头,其中围头又是关羽指挥部的所在地。

如果直接攻击围头,估计关羽会依托工事进行抵抗,即便取胜也将损失惨重,划不来,所以徐晃决定把敌军调动起来,按自己的思路走。为此他先是做出了大举进攻围头的架势,不过那只是佯攻,而主力则向四冢发起了猛攻。

眼睁睁看着附近的本方军营火光冲天,关羽又岂能视若无睹,于是他连忙调集五千精锐步骑,亲自带队前往支援。

从这一点可以反应出关羽的一个尴尬之处,即手下缺少独当一面的战将(其子关平和部将廖化的能力有限,都还摆不上台面),凡事只能自己上,指挥攻城如此,解决外面的援军亦如此。

然而就在途中,随着"咚"一声炮响,关羽周围忽然伏兵四起,杀声震天。原来,打围头是假的,能不能攻下四冢也并不重要,徐晃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围点打援引出关羽,在空旷的野外与之决战——这方面属于他的强项。

两军相拒,徐晃和关羽分别出列,由于过去关系不错,两个老乡打过招呼后,又聊起了家常,叙说许都一别后各自的境遇,并不时感慨连连。

当聊到兴起之时,徐晃却忽然神色一变,蓦然转头对身后的部下道:

“谁能砍下关羽的脑袋,赏黄金千斤!”

关羽一听楞了,他没想到这个老乡翻脸比翻书还快,于是有些反应迟钝地问:

“公明,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国家的意思。”

上一刻钟还在互诉衷肠,可转眼的功夫徐晃已严肃得令人生畏。

公私分明,是为公明也。

随后双方展开交锋,兵力占优的魏军很快击溃了关羽的部队,还一路撵着对方穷追猛打,当关羽好不容易撤回到围头的指挥部时,徐晃也紧随其后冲了进来,并趁机对陷入混乱中的蜀军大肆砍杀,导致关羽所部伤亡惨重,还有不少士兵投入沔水溺毙。

遭此重创后,关羽心知大势已去,不得不放弃了对襄樊的包围,下达总撤退令。

而曹操收到捷报后则喜不自禁,对徐晃大加赞许,称自己用兵三十余年,从未见过像徐晃这样面对强敌仍敢于正面长驱直入的将领,甚至认为襄樊的危局,比田单守莒和即墨时更严重,可见徐晃之功,尤胜于孙武、穰苴(“长驱直入”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

等他亲自赶到樊城,并视察过徐晃的营地后,这位天下第一奸雄再次给予了徐晃高入云端的评价:

“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此时的曹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当徐晃提出要率军追击关羽时,曹操却神秘地笑着说:

“不必了,再过一阵子,咱们就能见到云长的首级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20 22:41:39 +0800 CST  

----------------------续正文-------------------------

【回师路上】

曹操的这个预言,魏军阵营中表示认同的将领并不多,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虽说凭借徐晃的出色发挥,襄樊战局得以转危为安,但关羽的部队并未受到严重损失,即便有孙权在后偷袭,想要消灭这支荆州的精锐仍可谓困难重重,免不了需要多场恶战。

而撤退中的关羽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此次北伐尽管没有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但也重创了魏军的几个重兵集团,像守备襄樊的曹仁所部,就彻底被打残了,保守估计其伤亡人数至少达到了四分之三,而且还有全歼于禁所部的辉煌战绩。只可惜最后功败垂成,差一步没能拿下樊城。

然而,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很快关羽接到前方斥候的报告:荆州守军完蛋了,江陵、公安等地皆已落入孙权之手。

这个消息经过确认后,全军顿时一片恐慌,消极情绪迅速蔓延,包括关羽本人也惊呆了。

其实,这还不算是最坏的结果,毕竟关羽手中还有可战之兵,远没到走投无路的地步,而且还有三条路可供其选择。

第一、识时务者为俊杰——向糜芳学习。

以关羽的性格,当然不会这么做;

第二、力挽狂澜——把失去的土地再夺回来。

不过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要想翻盘,成功率实在不高;

第三、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火速撤往益州。

这个选项应该说是最稳妥的,不过前提是得要快,必须趁着江东军队立足未稳的时候,倾尽全力突破封锁线。虽然这里边涉及到一个脸面的问题,但是性命总归要比脸面重要吧,说到底,只有活着才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说,如果关羽在撤军途中真能壮士断腕,放弃对荆州的一切幻想往益州靠拢,留得有用之身待日后再找孙权和吕蒙算账,倒也不至于败得血本无归。可他似乎不甘心就这么窝囊地离去,和天底下所有输了钱的赌徒一样,关羽仍想着如何能够驳回来,毕竟他还有一些赌资——从襄樊一线撤回来的部队。尽管存在疲惫和缺粮等不利因素,但士兵还没有脆弱到难堪一战的程度。

另外,我估计也受到了一些亲情方面的牵绊。因为随着江陵的沦陷,他的老婆孩子都成了俘虏,作为一个深受《春秋》思想熏陶,将“信义”奉为立身之本的爷们,他很难像刘备那样只顾自己而不惜抛妻弃子的。

这么说来,难道关羽是要走第二条路,带领失去家园的部下勇敢地打回荆州去吗?

很遗憾,要真如此,这位未来的武圣爷倒也称得上是刚烈之人,即便因实力不济而战死疆场(像杨家将那样),仍称得上是轰轰烈烈,不枉后人的百般崇敬。

但事实上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策略——留下来,先给自己找个容身之处,至于具体的行军路线就是,绕开以江陵为中心的南郡,向西前往荆州最西北面的宜都郡。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22 21:57:45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