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续正文----------------------
【吕蒙的小伙伴们】
确定江东新的军事主官和战略方针后,孙权还要给吕蒙配一些助手,这实属必要,毕竟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吕蒙的职责是掌控全局,抓大放小,而不必事事都亲力亲为,面面俱到。
不过,要为这个年轻的将帅配备班子,还得需要好好思量一番的。
最先进入大名单的是荡寇将军蒋钦,因为这是一个最让孙权放心的人选。
具体的原因如下:
一、他的资历不深,没有老到程普、韩当等人的程度,吕蒙指挥他还算说得过去;
二、他和吕蒙过去曾有过共同指挥的经历,彼此已有所了解,无需磨合;
三、他为人品德高尚,且务实低调。
这是最得孙权看重的一点。因为这位江东之主有个不好的毛病,喜欢微服出巡(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接地气”),还习惯不打招呼就就擅自闯入部下家中,然后对人家的私生活情况作突击检查,看有没有不法行为。
有一次,孙权到蒋钦家后直接就奔里屋去了,发现这家子人人衣着朴素,而且吃的都净是些粗茶淡饭。孙权一下子被 感动 了,当场吩咐左右,为蒋钦的母亲特别制作锦被帷帐,妻妾的衣服也全部换上绫罗绸缎,总之一定要把这户人家的生活水准从温饱提升到小康乃至更高。
除了这件事,孙权觉得蒋钦在处理与同僚间的关系上也很得分。如徐盛担任芜湖县令时,曾抓过蒋钦手下一个犯事的吏员,过后总担心会遭到报复。反倒是蒋钦丝毫没有放在心上,还时常在孙权面前说徐盛的好话。
有一次孙权就问了:听说徐盛得罪过你,你为什么还老夸他?蒋钦回答说,徐盛忠勇而勤勉,又有胆略,当今天下未定,我自当多为国家举荐这样的人才,又哪能把私人恩怨带进来呢?
所以,在孙权的心目中,蒋钦最合适担任吕蒙的副手,为此他还特地给蒋钦加了一个右护军的职务,主管军中的矛盾纠纷及刑罚诉讼等工作。
由此可以推断,正直、谦逊、低调的蒋钦,在吕蒙的团队中扮演的应该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
而下面这两位就不同了,孙权把他们也拉进来,纯粹就是用于打仗的。
他们分别是潘璋和朱然。
潘璋之前已经介绍过了,特点就是勇猛,逍遥津一战表现得比徐盛等人还要出彩,其实他和甘宁属同一类人,都是草根出身,却打小就不安分守己,以性情豪爽,放荡不羁而闻名乡里,又有酗酒的嗜好,说白了就是一不良少年。入仕后孙权人尽其才,让他担任吴郡的治安官,专门对付地痞流氓和泼妇刁民,这招以恶制恶的方法很快收到奇效,在这位“超级大恶人”的整治下,吴郡“盗贼断绝”,社会秩序变得一片井然。
后来在荆州战事爆发前夕,甘宁不幸染病而亡,孙权便将其所遗部曲并归给了潘璋。
=-----------------------未完待续--------------------------
@含笑看吴钩2015 2016-05-18 17:09:10
-----------------------------
@烟草燃烧的思念 2016-05-18 21:34:29
慧眼识英雄,这也是大本事
-----------------------------
说得没错。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9 01:39:33 +0800 CST  

------------------------续正文---------------------------

朱然和潘璋不一样的是身世,他属于江东红二代,系功勋老臣朱治的养子,因而自小起点就很高,十九岁那年被任命为余姚县长,不久调任山阴县令,加折冲校尉,总督附近五个县的事务,后来孙权从丹杨郡划出部分土地,设立临川郡,又把朱然调去做了太守,同时为其配备了两千部曲。

当时临川山贼横行,治安很乱,可是朱然到任后,楞是用本部兵马,只花了个把月时间就荡平多股山贼武装,让孙权见识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干。

这两人的历史地位都不算特别显赫,然而知名度却异常地高,原因主要是在不久后那场突袭荆州的战役中,正是他俩率军切断了关羽的逃生之路,并将其擒获枭首。因此在蜀迷或武圣的粉丝眼里,潘璋+朱然这对组合可谓是天字一号大反派,不折不扣的大恶人。

以上三位都是孙权在江东外姓将领中,经过甄选确定下来的吕蒙团队成员。

此外,按照惯例还得有一个名额是属于孙氏宗亲将领的,至于到底是谁,孙权也早就决定好了。

提起孙氏的那些宗亲将领,我想玩过《三国志》游戏的朋友应该都会比较有印象,那人数,真叫一个多,隔三差五就有人自动加入进来,虽说大部分属于泛泛之辈,可也有少量出类拔萃者。

如孙权的叔叔孙静那几个儿子,能力就都还不错。他一共生有5个孩子,分别是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和孙谦,其中孙暠又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孙绰、孙超和孙恭,孙恭的儿子孙峻,以及孙绰的儿子孙琳,后来都成了东吴出名的权臣。

这枝孙氏血脉中,孙瑜是最早混出头的,建安九年就担任丹阳太守了,手下有精兵过万,他不仅会打仗,还喜欢附庸风雅,平时忙完军务后就习惯读读书,或朗诵一段诗词什么的,(虽在戎旅,诵声不绝),只可惜死得早了一些,建安二十年就病逝了。

然后就轮到孙皎了,也就是前面吕蒙在给孙权密函中所说的那位“征虏将军”,其实若要论及对江东的贡献和所立的战功,他比孙瑜还要强上不少。

孙皎出道也很早,最初是从护军校尉干起的,手下有两千多部曲,由于在两次濡须口战役中表现出色,得以擢升为征虏将军,接替程普任江夏太守。黄盖和孙瑜弃世后,孙权将两人的部曲都交给了孙皎,让其实力有了一个大的提升。

孙皎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和诸葛瑾的关系很铁,又很懂得收买人心,与曹魏军队交战后,他通常都会把一些无辜被抓的敌方老百姓放掉,理由是:战争与平民无关。所以在江淮一带的人气很高,不少徐州百姓都愿意渡江来投奔他。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家伙,在宗亲将领中算得上是佼佼者,于是孙权想把他弄到吕蒙身边,两人分别担任左右都督。

可是这么一来,就得涉及到一个谁才是话事人的问题了。

所以当孙权试图征求吕蒙的意见时,吕蒙一听笑了,同时委婉拒绝道:

“如果您觉得征虏将军厉害就用他,觉得我厉害就用我,过去您让周瑜和程普分任左右都督,共同进攻江陵,虽然事先言明一切军事行动都由周瑜做决定,但程普仗着自己是老资格,彼此又职务相当,始终不愿受周瑜的指挥,为此还差点耽误了国家大事。现在我们是否应该引以为戒呢?

孙权听后恍然大悟,马上打消了任孙皎为督的念头,转而命其跟在吕蒙的大部队后面,负责接应和提供后勤支援。

除了武将,还有一名谋士在此期间一直跟随着吕蒙。

他就是有好些时候没露面了的虞翻。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9 20:43:32 +0800 CST  
@O月涌大江O 2016-05-19 22:18:29
话说家宝从伯符挂了之后就基本上木有消息了,不会是从那时候就开始给大帝唱对台戏被贬走了吧~
还有他之前貌似也从来木冇和蒙蒙有过什么交集啊,为什么蒙蒙就对他另眼相待带到身边了?因为他是半仙会算卦么?O(∩_∩)O~太奇怪了。。。。。
-----------------------------
诚是如此!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19 22:54:10 +0800 CST  
@乡中农夫 2016-05-23 13:34:13
农夫回来了!
顶楼主大作
-----------------------------
农夫兄总是时见时隐的,呵呵,这次是正式回来了吗?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3 15:37:35 +0800 CST  

=------------------------续正文------------------------

此时的虞翻,属于有罪之人,因为他已经被孙权流放到丹杨郡的泾县好几年了,从昔日备受重用的“明府家宝”,变成而今人见人厌的阶下之囚,虞翻这些年的经历,着实叫人唏嘘不已,而其中的缘由,主要还是他的心态失衡所致。

自从孙策死后,虞翻开始性情大变,变得脾气暴躁,且口无遮拦。

他的臭脾气,在偌大一个江东,随便拉住个人问起来,对方都能给你列举出几十条例证,甚至连对他较为了解的许多同僚有时都觉得,虞翻或许是得了神经病,或者说是癫狂症。

其突出的临床特征就是:会毫不留情,不加顾忌地批判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人或事。

不管你是谁,有何身份,是何背景,只要让虞翻不爽了,当场就会有一顿冷嘲热讽袭来,即便是贵为江东之主的孙权,也同样无法幸免。

简直可以说,这两人就是一对冤家。因为通常见面后,虞翻便会喋喋不休地教训孙权,其中三句必言讨逆将军如何如何,其实江东群臣心里都清楚,这是一个最受孙权忌讳的话题,讲他那位虎父没事,可提及讨逆将军就是找死。

偏偏虞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专干这个找死的事。久而久之,终于有一次,孙权忍不住了,直接把他流放了事。

对于虞翻的遭遇,吕蒙除了略表同情,剩下的就只有叹息了。

唉!这个仲翔呀!

他并非神经病,只是太过于沉恋往事罢了。讨逆将军已故去多年,这份思念埋藏于心即可,何必还要时时拿出来说事,把自己圈死在过去的记忆当中呢?纵然记忆再美好,也是虚渺无用的,过好当下才属明智之举啊!

叹息之余,吕蒙也不想看到昔日的同僚而今如此落魄,所以他煞费苦心地编了一个理由,对孙权说由于自己长年有病,而虞翻又懂得医术,希望能将此人带在身边充当军医。孙权倒也愿意顺水推舟,就此放了虞翻一马。

于是,虞翻便成了吕蒙团队的又一成员。

以上五人,就是孙权为吕蒙配备的助手,他们都将在不久后那场战事中大放异彩,立下不世之功。

对了,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差点忘了介绍。

平心而论,此人之才不在周瑜之下,堪称旷古绝伦。

但或许是由于太过年轻,孙权一直把他放在清剿山越的内部战争中加以历练,而没有打算让他也加入到由吕蒙主演的那部大戏。不过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心人的,为了能尽早出人头地,他抱着迫切的参演愿望找到了吕蒙,希望成为其替身扮演者,两人经过一番沟通,吕蒙发现他确实符合戏里的角色要求,于是郑重向孙权推荐了他,使得整部戏变得更加丰富而精彩。

此人是谁?

陆逊陆伯言是也!

好了,随着各部门演职人员的陆续到位,三国这个大舞台上,又将会上演一出扣人心弦的大戏,至于戏名,姑且就叫做《智取荆州》吧,不过开演前,还得讲究个先来后到,因为此时的舞台上已经有另一出戏正式开锣了,那出戏也很好看,其名曰:水淹七军。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3 18:37:00 +0800 CST  

=------------------------续正文------------------------
此时的虞翻,属于有罪之人,因为他已经被孙权流放到丹杨郡的泾县好几年了,从昔日备受重用的“明府家宝”,变成而今人见人厌的阶下之囚,虞翻这些年的经历,着实叫人唏嘘不已,而其中的缘由,主要还是他的心态失衡所致。
自从孙策死后,虞翻开始性情大变,变得脾气暴躁,且口无遮拦。
他的臭脾气,在偌大一个江东,随便拉住个人问起来,对方都能给你列举出几十条例证,甚至连对他较为了解的许多同僚有时都觉得,虞翻或许是得了神经病,或者说是癫狂症。
其突出的临床特征就是:会毫不留情,不加顾忌地批判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人或事。
不管你是谁,有何身份,是何背景,只要让虞翻不爽了,当场就会有一顿冷嘲热讽袭来,即便是贵为江东之主的孙权,也同样无法幸免。
简直可以说,这两人就是一对冤家。因为通常见面后,虞翻便会喋喋不休地教训孙权,其中三句必言讨逆将军如何如何,其实江东群臣心里都清楚,这是一个最受孙权忌讳的话题,讲他那位虎父没事,可提及讨逆将军就是找死。
偏偏虞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专干这个找死的事。久而久之,终于有一次,孙权忍不住了,直接把他流放了事。
对于虞翻的遭遇,吕蒙除了略表同情,剩下的就只有叹息了。
唉!这个仲翔呀!
他并非神经病,只是太过于沉恋往事罢了。讨逆将军已故去多年,这份思念埋藏于心即可,何必还要时时拿出来说事,把自己圈死在过去的记忆当中呢?纵然记忆再美好,也是虚渺无用的,过好当下才属明智之举啊!
叹息之余,吕蒙也不想看到昔日的同僚而今如此落魄,所以他煞费苦心地编了一个理由,对孙权说由于自己长年有病,而虞翻又懂得医术,希望能将此人带在身边充当军医。孙权倒也愿意顺水推舟,就此放了虞翻一马。
于是,虞翻便成了吕蒙团队的又一成员。
以上五人,就是孙权为吕蒙配备的助手,他们都将在不久后那场战事中大放异彩,立下不世之功。
对了,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差点忘了介绍。
平心而论,此人之才不在周瑜之下,堪称旷古绝伦。
但或许是由于太过年轻,孙权一直把他放在清剿山越的内部战争中加以历练,而没有打算让他也加入到由吕蒙主演的那部大戏。不过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心人的,为了能尽早出人头地,他抱着迫切的参演愿望找到了吕蒙,希望成为其替身扮演者,两人经过一番沟通,吕蒙发现他确实符合戏里的角色要求,于是郑重向孙权推荐了他,使得整部戏变得更加丰富而精彩。
此人是谁?
陆逊陆伯言是也!
好了,随着各部门演职人员的陆续到位,三国这个大舞台上,又将会上演一出扣人心弦的大戏,至于戏名,姑且就叫做《智取荆州》吧,不过开演前,还得讲究个先来后到,因为此时的舞台上已经有另一出戏正式开锣了,那出戏也很好看,其名曰:水淹七军。
-----------------------未完待续------------------------
@含笑看吴钩2015 2016-05-23 18:37:00
-----------------------------
@东海闲鸥 2016-05-24 08:31:58
二爷快走麦城了
-----------------------------
先辉煌一把再走,哈哈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4 12:39:54 +0800 CST  

------------------续正文--------------------------

【关羽北伐 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为了配合刘备在益州展开的一系列攻势,镇守荆州的关羽决定趁机发动北伐,即趁江汉平原汛期来临之际,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部将士仁守公安,自己则率荆州主力对襄阳、樊城一线的魏军发起进攻。

战斗一打响,攻方的进展很顺利,毕竟从当时襄樊战场上魏蜀两军的一线兵力对比来看,还是后者占优,所以关羽早早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而以防御见长的樊城守将曹仁只好筑起坚固的工事,被动抵御猛攻,同时眼巴巴的等待支援。

以往若是遭到攻击,曹操总会亲临前线救援,但自从晋爵魏王后,他开始更多地坐镇后方,遥控指挥。

当然,这次为了挫败关羽的攻势,他也精心组织了一支强大的援军,只不过可惜的是,这支精锐之师不仅没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反而成就了关羽的万载英名。

具体地说,成就关羽的人,是援军的指挥官于禁;成就关羽的这一仗,史称“水淹七军”。

八月,于禁带着七个军共三万五千人的增援军团匆匆赶到战场,并驻扎在了樊城郊外,与城内守军形成犄角之势。

显然,按照曹操的战术设想,曹仁负责守城,于禁负责野战,如此分工倒还算是合理。只是他忽略了两点:将领的特长以及战场的气候,在随后的作战中,正是由于受到这两点因素的影响,胜利天平向关羽这一边倾斜了。

因缺乏在水网纵横地带作战的经验,于禁选择了在汉水旁一处低洼地扎营,那地方属于几条溪水的交汇处,虽然利于人畜饮水,还能控制河道,但每逢汛期来临,整块地盘很容易会变成一片汪洋。

更要命的是,盛夏八月又处于山洪频发,江水肆虐的季节,襄樊一带持续下了十多天暴雨后,导致汉水泛滥成灾,于禁的军营亦遭淹没,将士纷纷登高避水,整支军队变得七零八散。

也许有人会问,下了这么久的倾盆大雨,为什么于禁一直蹲在原地没有任何动作,即便他不通水战之法,事先总应该预防一下水患吧?

有一种解释:自然形成的暴雨,影响的只是骑兵在野外的作战效果,还没有牵涉到防守,如果坚持一下,等到雨停之后,天气好转了,仍可以继续和关羽作战。

相信这就是于禁,包括曹仁都没有做出战术变动的主要原因。

可关羽却不这么认为,眼瞅着大雨下个不停,水位节节攀升,比上面的那两位更熟悉水战和当地地理环境的他意识到——战机来了!

既然天公如此作美,如果仍不懂得及时加以利用,可就实在对不起手下这支军队啦。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4 23:37:26 +0800 CST  

----------------------------续正文------------------------------

要知道,关羽虽说生于北方,但自从跟着刘备到了荆州以后,便开始一直琢磨着水战打法,赤壁之战前江夏的那一万多水军,就曾由其指挥,并成功接应了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刘备,至于实战,他也曾与水战方面的行家文聘打过两次,虽然失败了,但也算是经受了历练吧,再加上主持荆州后,始终没有放松过对水军的操练,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他终于拥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水军,此番攻打襄樊,各类器械舟船也是一应俱全,正好可以用来对付无险可守,且不习水战的于禁军团。

于是,战况的发展开始进入到了关羽展示个人指挥才华的节奏。

深夜,以数十艘大型战船为先导,关羽的荆州兵突然将以于禁为首的魏军增援部队紧紧包围,但围定后却不做近战厮杀,而是使用大量弓箭进行远程打击,这种打法虽然有些胜之不武,却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本方士兵的伤亡。

结果一战下来,于禁军团全军覆没,其中除了战死和溺毙的之外,被俘近三万多人,其中包括主将于禁及先锋庞德。

庞德字令明,凉州汉阳郡獂道县人。他最初作为马腾的部下,每战均陷阵杀敌,勇冠三军,后随马超投奔张鲁,张鲁向曹操投降后,庞德也随之成了曹操的帐下之将,被拜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食邑三百户。

在遭到关羽狂风骤雨般的猛攻时,庞德的表现十分顽强,他亲自拉弓还射,可谓是“箭无虚发”,可惜当时还有心思打下去的就只有他了,大部分士兵都已失去了抵抗意志,他不得不接连斩杀了两员企图逃跑的偏将董衡和董超,这才制止住手下的溃退之势。

想逃跑的被杀了,况且庞德又带头继续抵抗,士兵们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于是战斗渐入僵持,双方的对射一直坚持到次日中午——

从这个时间也可以看出关羽是早有准备的,他在夜里最为懈怠的时候发动突袭,给已被淋得如落汤鸡一般的曹军来了一个猝不及防。

虽说是对射,但是明显是关羽一方更占便宜。毕竟他的部队在大船上,有掩体和防护设施,结果庞德撑到中午时,箭射完了,身旁的士兵也是伤亡殆尽。

而这时关羽终于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他指挥船队靠了上去,短兵相接发动肉搏战,要求迅速肃清剩余之敌。

看着围上来的蜀军,庞德仰天长叹,他知道此时大势已去,抵抗也失去了意义,于是就想趁混乱坐着小船突围出去。然而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洪水,精湛的骑术和射术是派不上用场的,结果一个浪花打过来,船翻了。

当庞德眼看就要被淹死的时候,正四周打扫战场的蜀军赶上来擒获了这条“大鱼”。

关羽原本希望这员猛将归顺自己,却当场遭到了拒绝,不光是拒绝,庞德还激动地对关羽骂道:

“小子,什么叫做投降?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岂是刘备那种庸才可以相提并论的?我宁为国家之鬼,也绝不会为国贼效力!”

这一连串的漫骂,算是彻底断了关羽招降他的念头。因为它戳中了关羽的痛处,显然在讥讽关羽当年弃曹归刘之举是有眼无珠,看不清天下大势,气得关羽勃然大怒,下令立即将庞德斩首。

而同时与庞德被俘的于禁,面对死亡却做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干干脆脆地就投降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5 19:11:33 +0800 CST  
@刘绪国 2016-05-25 23:19:45
于禁真是识时务者
-----------------------------
然而他苟活下来后,过得相当地屈辱,在东吴被虞翻羞辱,回到魏国又被曹丕羞辱。。。。。这样活着生不如死呀。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6 00:34:17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6-05-26 08:51:08
于禁还是水平不够啊,看看刘备,不管到谁那边,都被奉为座上宾
-----------------------------
那是刘备长年顶着一个天下名士的头衔,群雄们想干掉他都得考虑产生的负面效应,没人愿意担个杀贤的罪名。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6 09:30:11 +0800 CST  
@藏马123 2016-05-26 15:34:46
终于追赶上了,上班连续看了一周,楼主加油!
-----------------------------
多谢鼓励~!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6 15:54:14 +0800 CST  

----------------先更一点,还有的,整理一下再发-----------------

随着于禁的屈膝而降,水淹七军这场战役就此结束,关羽获得了歼敌七个军三万五千人的空前大胜利,作为此战的附加效应,曹操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力遭到严重削弱,南阳、洛阳等重镇变得社会动荡,人心思乱。

先是关羽开始围困樊城时,就有南阳的百姓因苦于徭役,使宛城守将侯音、卫开得以趁机号召民众,起兵造反,之后虽遭镇压,但连南阳功曹宗子卿也承认造反者是“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

继而关羽又着手在南阳、颍川、弘农等郡招附纳降,努力开辟第二战线,导致梁、郏、陆浑等县“群盗”并起,他们不论是叛将还是暴民,大多遥受关羽的指挥,愿意充当其支党,甚至连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以及南乡太守傅方,都受局势所迫而投降了关羽。

一时间,京师震动,天下震动。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6 19:40:10 +0800 CST  



【曹孙结盟 共击关羽】

其实早在发起北伐时,关羽就已然有所觉悟了,毕竟这次大张旗鼓进攻襄樊的军事行动,不仅打破了荆州保持多年的一种均衡状态,还把他置于了一个众矢之的的境地,曹操不会被动挨打,附近的孙权也不会甘心只作看客,而想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阻止各种隐患的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最快速度攻克襄樊,将曹操的势力赶出荆州,让暗藏叵测之心的孙权无从下手,然后再慢慢地消化和经营好已占领地区。

本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在老天爷的眷顾下,一场罕见的暴雨使襄樊守军的希望——于禁军团迅速崩溃,也让关羽捡得了一个大便宜。

眼下,他只需要再搬掉一块绊脚石――不,准确的说是两块,守樊城的曹仁和守襄阳的吕常,就能彻底松口气了。

可是,这两个对手都不是容易对付的。曹仁是出了名的防御战大师,当年镇守江陵时,以绝对劣势的兵力经受周瑜主力的轮番猛攻,最后才以点数惜败,而吕常尽管名气不大,但已镇守襄阳多年,防守功力惊人,不光关羽这一回没占到任何便宜,后来的孙权也同样是无功而返。

总之,这两位都是牛人。

当然话又说回来,其实守樊城的曹仁也很痛苦。滂沱大雨过后,城墙受积水所泡,已出现了多处崩塌,加之眼睁睁地看着援军被消灭,守军将士的士气也随之降到了最低点,作为指挥官的曹仁,心情可谓是苦不堪言。并且已经有将领出来建议,应该趁关羽尚未扎紧包围圈之前,尽快乘小船一走了之,这么做虽说丢了樊城,但至少保住了性命,而曹仁虽然也想到过逃跑,但当他听过了奋威将军满宠的话后,立刻打消了念头。

满宠指出,如果放弃樊城,黄河以南将无险可守,到时候这些地区恐怕统统都得归关羽所有了。曹仁一想到这个后果的严重性便不寒而栗,旋即振作起精神作出了固守待援的决定,而且为了表明自己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他还沉杀坐骑与部下盟誓,这才总算将樊城“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的不利局面稳定了下来。

很多时候,一场战斗的胜负,往往就取决于最后五分钟时的坚持。这一点曹仁做到了,尽了自己所能尽的一切努力,接下来如果形势仍没有改观,他也只能是以身殉职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6 19:59:27 +0800 CST  

-----------------续正文-------------------

曹仁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的曹操也不见得轻松,针对关羽咄咄逼人的攻势,他不得不在许都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并着重讨论了“徒许都以避其锐”这个问题。

那么,究竟应不应该迁都呢?

会上,丞相军司马司马懿和丞相西曹属蒋济态度坚决地给出了答案。

不行!

因为于禁等七军的覆灭,并非作战失利,而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为水所没),再说就算损失了这支部队,也不足以使曹魏伤筋动骨,既如此,何必迁都?

还有刘备与孙权间的联盟,表面上看上去很紧密,其实暗地里却相互猜忌,关羽的胜利,是孙权不愿看到的,因而只需派人前往江东,劝其出兵袭取关羽的后路,许诺事成之后把江东分封给他,则樊城之围必解。

一直以来,曹操的军事方针都是按照两线作战的原则来制定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实力远超孙、刘,总想要将这二人一并收拾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对西线的刘备用兵,孙权就屡屡犯边;如果对东线的孙权用兵,刘备又马上神气起来,总之是首尾难顾,现在形势更是出现了大的变化,连位于中段的关羽也主动发难,导致襄樊受困,许都临险。不过经司马懿和蒋济这么一点,曹操幡然彻悟,对这个借刀杀人,也可以说是驱虎吞狼的计策大加赞赏,当即派人前往江东联系孙权。

为救襄樊危机,曹操头一次放低了姿态,主动向孙权示好,可是他抛出的橄榄枝,孙权会接受吗?

如果搁在几年前,孙权或许不会接受,但今时不同往日,关羽水淹七军后,已形成了一个北扼汉水,南控长江的军事态势,这不仅令宛、洛一带陷入混乱,也直接构成了对江东的严重威胁。

绝不能再对关羽的行动视若无睹,任由其坐大变强!

这就是孙权内心的真实想法。

况且他和关羽的关系,由于此前的联姻事件,早已降到了冰点。

那是在孙权与刘备达成湘水为界的协议后,为了修补两家因此次冲突而出现的裂痕,孙权曾派出使者前往江陵提出联姻,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按说这是一件好事,办成了可以增进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也算是弥补之前孙刘那次并不成功的婚姻而留下的遗憾吧。

当然,如果关羽不愿结下这桩政治婚姻,也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搪塞过去,或者正面拒绝,哪知道他不仅不许婚,还丝毫不顾忌孙权的脸面,当众羞辱了一顿来使。

这个外交事件造成的影响是恶劣的,因为它严重违反了国际关系准则,连最起码的外交礼节都丧失了,再说打狗也要看主人,关羽不给使者面子,就是不给孙权面子,两人的梁子从这时候起算是结结实实地结下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7 23:23:26 +0800 CST  

-----------------续正文-------------------
曹仁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的曹操也不见得轻松,针对关羽咄咄逼人的攻势,他不得不在许都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并着重讨论了“徒许都以避其锐”这个问题。
那么,究竟应不应该迁都呢?
会上,丞相军司马司马懿和丞相西曹属蒋济态度坚决地给出了答案。
不行!
因为于禁等七军的覆灭,并非作战失利,而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为水所没),再说就算损失了这支部队,也不足以使曹魏伤筋动骨,既如此,何必迁都?
还有刘备与孙权间的联盟,表面上看上去很紧密,其实暗地里却相互猜忌,关羽的胜利,是孙权不愿看到的,因而只需派人前往江东,劝其出兵袭取关羽的后路,许诺事成之后把江东分封给他,则樊城之围必解。
一直以来,曹操的军事方针都是按照两线作战的原则来制定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实力远超孙、刘,总想要将这二人一并收拾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对西线的刘备用兵,孙权就屡屡犯边;如果对东线的孙权用兵,刘备又马上神气起来,总之是首尾难顾,现在形势更是出现了大的变化,连位于中段的关羽也主动发难,导致襄樊受困,许都临险。不过经司马懿和蒋济这么一点,曹操幡然彻悟,对这个借刀杀人,也可以说是驱虎吞狼的计策大加赞赏,当即派人前往江东联系孙权。
为救襄樊危机,曹操头一次放低了姿态,主动向孙权示好,可是他抛出的橄榄枝,孙权会接受吗?
如果搁在几年前,孙权或许不会接受,但今时不同往日,关羽水淹七军后,已形成了一个北扼汉水,南控长江的军事态势,这不仅令宛、洛一带陷入混乱,也直接构成了对江东的严重威胁。
绝不能再对关羽的行动视若无睹,任由其坐大变强!
这就是孙权内心的真实想法。
况且他和关羽的关系,由于此前的联姻事件,早已降到了冰点。
那是在孙权与刘备达成湘水为界的协议后,为了修补两家因此次冲突而出现的裂痕,孙权曾派出使者前往江陵提出联姻,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按说这是一件好事,办成了可以增进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也算是弥补之前孙刘那次并不成功的婚姻而留下的遗憾吧。
当然,如果关羽不愿结下这桩政治婚姻,也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搪塞过去,或者正面拒绝,哪知道他不仅不许婚,还丝毫不顾忌孙权的脸面,当众羞辱了一顿来使。
这个外交事件造成的影响是恶劣的,因为它严重违反了国际关系准则,连最起码的外交礼节都丧失了,再说打狗也要看主人,关羽不给使者面子,就是不给孙权面子,两人的梁子从这时候起算是结结实实地结下了。
-------------------------未完待续-------------------------
@含笑看吴钩2015 2016-05-27 23:23:26
-----------------------------
@东海闲鸥 2016-05-28 08:43:46
如果关羽同意了这门婚事,他在蜀汉的地位可能会动摇,刘邦大约不会对他委以重任了
-----------------------------
嗯,的确有这个可能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8 09:04:24 +0800 CST  
@拨云不日 2016-05-28 14:13:25
前期写的挺好,后来的照演义搬的节奏啊
-----------------------------
还望多指正一二。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9 00:43:58 +0800 CST  
@寂寞不再2015 2016-05-29 17:37:17
周末来问候:生活顺心、写作愉快!
-----------------------------
多谢多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29 23:22:08 +0800 CST  

---------------------续正文---------------------------

不过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孙权即便再生气,也不会贸然就跟关羽开战,直至关羽起兵北伐后,孙权以为荆州空虚,才兴冲冲地遣人到陆口咨询吕蒙:

荆州,可伐否?

而吕蒙的回复是:

等一等。

毕竟,现在局势的发展尚未明朗。

实际上,关羽早在建安十四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就被拜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开始了他与荆州的“试婚”期,到了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后,关羽更是全面掌控了荆州大局。此后,他开始狠抓防务,尤其当江南三郡被吕蒙以迅雷之势偷袭得手后,吃过亏的他变得更加小心细致,是不会允许重镇江陵、公安等地再重蹈此类覆辙的。

再者,除了陆口的吕蒙,北面的曹仁也不是善茬,加之汉中失守后,曹操又把徐晃调了过来,使得关羽长时间都把神经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松懈。否则吕蒙早就出手了,而曹仁也不会一直蹲在樊城无所作为。

总之,要想搞定关羽,吕蒙认为有两点是基本前提。

首先得降低关羽的警惕性,也就是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北面去,这样江东才有偷袭成功的可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吕蒙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

如表面上继续推行鲁肃的那套双边政策,而且还创造性地加以发扬光大,通过自我嘲讽和奚落等方式,把自己乃至整个江东放在一个绝对弱势的位置;又如通过写信套近乎,增进彼此间沟通与了解,说白了就是拍关羽的马屁,所以信的内容多以赞美和歌颂为主,将关羽的优点深度挖掘,无限扩大,把他吹捧为不世出的天纵之才,并冠以无敌战神、曹魏克星等荣誉称号。

总之,为了能够把关羽捧到飘飘然的境界,吕蒙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着实浪费了不少脑细胞。

他的做法,叫人不禁想起了一则历史故事。

作为崛起于春秋初期的一方诸侯,郑庄公从小并得不到其母的喜欢,他的弟弟也仗着母亲的溺爱,时常向他提出各种各样过分的要求,甚至企图与他分庭抗礼,奇怪的是郑庄公总是一味地迁就,直到最后,其弟大胆到公然谋反,郑庄公才后发制人地出兵镇压。

每当讲起这个故事,人们总会赞扬郑庄公有仁有义,即便是最终杀掉了弟弟,也属于仁至义尽之举,但同时也有人指出,郑庄公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看似仁义,实则腹黑,正是为了取弟弟的性命,才会纵容他的不法。

当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再对比起吕蒙一系列的反常表现,就会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阴谋。

这个阴谋在不同的语言方式中有不同的表达,成语叫“欲擒故纵”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学名叫“捧杀”;用电影《小兵张嘎》里的话形容就是:“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其实这套做法吕蒙自上任起便一直在做,而其后的陆逊更是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毕竟,关羽最喜欢的就是听奉承话嘛!

其次就是要探明曹操的态度。因为自刘备取得益州后,曹孙刘三分天下之势几成定局,此后无论是哪一方的行为,都必然会受到鼎足之势的制约,否则如果采取单边行动,则很容易陷入双线作战的险境。

恰于此时,许都的特使来了,主宾坐下来一聊,发现想法和立场居然出奇地一致,都怀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打倒关羽,为了尽早如愿以偿,双方很快一拍即合,孙权还亲自致信曹操,明确表达了自己希望征讨关羽的真诚意愿。

于是,曹操用“许割江南以封权”的承诺,换得了孙权“乞以讨羽自效”的行动,一个各存异心,且相互利用的临时性联盟就这样悄然成立了,而关羽的败亡,也由此开始变得难以逆转。

送走特使后,孙权兴奋的心情仍久久无法平复,他实在难以抑制想要马上挥师西进的冲动,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来自陆口的消息却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江东。

吕大都督病倒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30 21:07:02 +0800 CST  

---------------------------------------------------------

第十八章 将刘备势力赶出荆州

【开始布局】

什么!吕蒙病了?

在眼下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病了?

对于这个道听途说的消息,孙权虽并不尽信,却也大感吃惊,不过当他随后收到了吕蒙的来信后,心里总算淡定了许多。

吕蒙的病,到底是真是假?

可以说,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亦真亦假,半真半假。

首先,吕蒙在信中承认,自己确实有病在身,而且患的是某种极难治愈的慢性顽疾,但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将它公诸于众,为的是把此前对关羽的百般忽悠继续进行到底,使其彻底放松对江东的警惕。

毕竟,虽说出于北伐的需要,关羽把自己的主力都投入到了襄樊两地,但留在荆州本土的守备兵力仍较为可观,其用意无非是为了提防江东可能发动的偷袭,既然这样,吕蒙觉得不如索性就以生病为由,离开陆口返回建业,使关羽打消对江东的戒心,放心把荆州守军抽调到兵力紧缺的襄樊前线去,届时荆州最为空虚,正好可以趁虚而入,拿下南郡,生擒关羽。

孙权同意了这个计划,等吕蒙回到建业后,他马上抽空到其住所做了探视,除了了解病情,孙权还专门向吕蒙问起一件事:

谁可以代你担任都督一职?

这一点,吕蒙肯定有所考虑,但那个最佳的人选却是在他回建业的路上才发现的。
数日前,吕蒙途径芜湖,并与驻扎于当地的定威校尉陆逊有过交谈。

按理说,作为当地驻军将领的陆逊,得知军阶和资历都比自己高的上级过境,主动拜会一下,这纯属正常,连吕蒙一开始也以为这只是一次例行的会面,可是聊了几句后,其反应和当年鲁肃惊呼他“非复吴下阿蒙”时一样,顿时对陆逊刮目相看,甚至还带有些惊为天人的感慨。

平心而论,不仅是吕蒙一人,还包括大多数江东将领,一直以来对陆逊都是比较轻视的。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陆逊与他们心目中传统的武将形象完全格格不入。

从外表上看,陆逊长得白白净净,斯斯文文,行为举止优雅得体,举手投足间都能流露出传统士族子弟特有的那份高贵气质。再说为了与江东本地大族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在孙权的撮合下,陆逊娶了孙策之女为妻,这就更让人觉得他是靠裙带关系,才得以立足于江东的纨绔子弟了。

-------------------------------------------------------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5-31 22:20:17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28 20:26:33
正当孙策开始有些焦虑不安之际,其叔父孙静献计道:
“王朗倚仗坚固的要塞阻挡我军,急切之下难以攻拔,不如另寻办法对付,此地往南数十里有个地方叫查渎,系一处交通要道,如果拿下它,固陵将失去支援,不攻自乱,这就如同兵法里说的,属‘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之举,我愿率部前往攻打,必能成功!”
提到孙静,原本在孙坚战死后,他便返回了家乡富春,一直到孙策开始进攻会稽时,他才应侄儿的请求再度出山相助......
-----------------------------
@sdhzdmhfszcb 2016-06-01 22:09:20
于是,为了能够欺瞒王朗,达到掩护孙静渡江的目的,足智多谋的孙策充分开动脑筋,并很快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
他先是下了一道命令,称由于近日连续降雨,江水混浊不清,致使许多到江边取水饮用的士兵出现了腹泻的状况,所以命各部马上分头收集数百口木质大缸,打算盛满江水后作澄清之用。
此举到底有何真实用意?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解决部队饮用水的卫生问题吗?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
虽说记载此事的......
-----------------------------
对呀,韩信就用过这计。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6-01 22:25:54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