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情:革命年代其实很精彩(再续)

一九四零年,延安的毛泽东终于安稳下来,也只有他能安稳一点。

华北八路军虽然同国民党翻脸,但是基本上生存是能保障的;华南新四军发展出几个支队,王明走后也都能灵活控制;延安的共产国际派搅不起风波,有康生的监视,王明只能老老实实,不敢乱说乱动。

经过无数见血和不见血的斗争,毛泽东终于走到最后一步,把党内的军权和政权全部牢牢抓到了手中,并且再也没有放下过。

一面要指挥军队行动,一面要应对面和心不和的友军,还要关注欧洲的世界大战,毛泽东和那个春天的杜甫一样忙。在没有电灯的延安城里,他就着油灯和蜡烛苦苦思索,写出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论文详细地介绍了共产党人对未来的设想,要求由政府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同时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全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阶级民主共存,直到发展一定程度后,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根据毛泽东的新纲领,共产党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一面宣布信仰共产主义,一面同资本家、地主、富农等人合作赚钱,并骄傲地宣称,自已没有违背马列主义的要求,因为领导安排的路是两步走,大家当前的任务不是搞共产主义,而是所谓新民主主义。

对普通人来说,毛泽东的文章和其他社论一样,充满各种复杂名词和看不懂的计划。但如果你关心政治或国家前途的话,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简明有力、符合实际需要,十分打动人心,并且情不自禁地会被它吸引,天真地相信,共产党人不是想消灭他们;相信大家可以坐下来携手合作、成为彼此友好的政党或盟友,一同反抗国民党的特务独裁;相信大家能致力社会公平的实现,只要遥远的共产主义还没来到门口,战斗友谊就能天长地久,激情永存。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12-27 10:11:01 +0800 CST  
而在看过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后,国民党的反应也很耐人寻味。

虽然长期以来毛泽东都是个讨厌的麻烦,但总地来讲,国府高层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体面人,讲究自已的正统身份,一直把毛泽东当成山村里的土包子,纯属农村暴发户一类形象。此时他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的水平已经大大提升,早就不限于躲在农村搞暴动,尽管他还没有控制一个大城市,却能摆脱地方军阀的局限、站在全国高度指点江山,策划庞大国家的每一步运作,同委员长的三民主义公开竞争;他的这篇社论也绝非简单的评论,而是一份治国纲领,一份指导共产拉拢大多数人的行动指南,一个在野党公然准备上位的骄傲宣言。

其他理论家写了不喜欢的东西,可以派特务上门骚扰,甚至不声不响地灭口;毛泽东的东西不招人喜欢,蒋介石却拿他无可奈何。因为毛泽东不光懂理论,还有大批枪杆子保护他去实践理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普通人很喜欢,蒋介石很讨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毛泽东写《新民主主义论》是跟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叫板,争夺所谓的话语权。只有极少数人心里有数,这篇文章的真正对象不是蒋介石,而是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蹲在窑洞里的王明。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12-30 16:23:19 +0800 CST  
自从武汉赶回延安之后,可怜的王明被一撸到底,从第二号人物变成了没人认识的人物,工作岗位也由统战大业改为搞妇女工作,先后担任女子大学校长、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等一系列“光荣”职务,形象十分猥琐。但是毛泽东始终不满意,认为王明同志的职务虽然撤销了,但是他的理论错误并没有清算,仍然在继续毒害其他同志,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拨乱反正,巩固自已和共产党的地位。这篇《新民主主义论》,就是重要武器之一。

斯大林一直主张,底子薄弱的中国不适合直接转成社会主义(当然更到不了共产主义),必须先同资产阶级合作,一步步壮大革命力量;落实到具体政策就是共产党要服从资产阶级的领导,共同建设资本主义式的民主新中国。

从红军长征算起,苏联对中国革命就失去了信心,认为共产党只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争取一块地盘,不可能推翻国民党自已掌权,甚至到抗战胜利后还要求毛泽东走议会制道路,其模式类似于今天的法国。王明一直以莫斯科的传声筒自居,毛泽东却不愿意听蒋介石的,又不能公开反驳斯大林,所以他抓住时机,写下这篇斟字酌句的《新民主主义论》。

表面上看,毛泽东无非是想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建设新中国,但在字里行间,却有着极大的杀机。因为蒋介石一直被划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之类,同“民族资产阶级”不光不是朋友,还经常处于对立的地位;毛泽东要主动领导民族资产阶级,就等于把蒋介石抛到一边,自已单干闹革命。

普通人看不明白,莫斯科来的王明却不是傻子,立刻发现里面的原则性问题,并同毛泽东产生了严重分歧。结果自然是可以预料的,毛泽东是全党全军的总指挥,王明只是个妇女部长,苏联的娘家又早换了人,王部长(妇女部长)恼火归恼火,对毛泽东的咄咄逼人丝毫没有办法,只能继续蹲在窑洞生闷气。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12-31 23:38:41 +0800 CST  
毛泽东的造反宣言很讨厌,蒋介石却没有工夫多计较,因为打仗的时候,前线才是最操心的地方。毛泽东蹲在窑洞里码字时,日本又在湖北发起了枣宜会战,这次他们的目标,是湖北宜昌。

占领宜昌,是大本营的要求。因为这个地方离重庆不过四百多公里,不光可以西进四川,还能利用那里的机场轰炸重庆,逼降蒋介石;哪怕目前兵力不足,一时无法发起进攻,战略上也能产生巨大的威慑。唯一的问题,是如何从五战区三十多万大军中长驱直入、挖出宜昌来,并实现长久占领。

这是一个比较伤脑筋的问题。因为,李宗仁绝不是吃素的,不仅擅长运动战,而且对鬼子的进攻极有心得,部下张自忠、汤恩伯都是一时名将。仔细研究过计划后,鬼子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制订了一个精确而狠毒的计划。

一年前,五战区已经在随枣会战中跟鬼子交过手,双方可以说互成平局。园部和一郎认为,如果他发动大规模进攻,李宗仁一定会象上次那样,节节抵抗、收缩战线;消耗完进攻能量后,再来个防守反击,恢复失地。

所以,攻克宜昌的关键,是如何在李宗仁准备反击时,骗他调出防守宜昌的江防军出来“扩大战果”,然后趁虚突入,直接攻克宜昌。而想实现这一点,除掉前期戏份做足外,关键是把握好李宗仁的节奏,要吸引他向蒋介石请求调出江防军,同时虚晃一枪,在他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直扑宜昌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园部和一郎除掉大力加强部队外,还集中了大批坦克装甲车,决心用强盛的装甲火力,辗开胜利的道路。

四零年五月,十一军开始了对枣阳的进攻。

从表面上看,这次进攻跟从前没什么不同。鬼子仍然是南北并进,分两个方向突击,企图捕捉李宗仁的主力,然后吃掉一部。只不过进攻的部队里,多了战车第七、十三联队的两百多辆坦克,还有野战重炮第六旅团。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02 23:44:02 +0800 CST  
此时的国军,实力已经大不如一年前。经过失败的冬季攻势,蒋介石消耗了大量整训的部队,而且损失了宝贵的装备。苏联援助的一亿五千万美金装备已经用完,英美苏各国都没有新一批援助的打算,国军各部队战斗力都下降得厉害,尤其是身管火炮奇缺,根本无法压制日军。面对新一轮进攻,李宗仁只能下令,部队节节抗击,消耗一部分日军后立刻撤退,不让鬼子抓住。

五月一号到八号,十一军从信阳发起进攻。孙连仲第二集团军节节后退,放弃泌阳、唐河;南路突破张自忠三十三集团军防线,占领新野;中路日军配属一百余辆坦克、装甲车,在重炮支援下平步推进,川军二十九集团军仅一天就溃败,退往大洪山,余下十一集团军继续节节抵抗,占领随阳店。

开局不利,李宗仁并不奇怪,他只下了一个简单的命令:十一集主力火速撤退。

此时的十一集已经快要陷入日军包围圈中,如果要撤退,就必须留一支殿后部队,掩护大军撤离。而谁接了这个任务,都意味着要承受所有的火力,很可能将有去无回。而在收到命令之后,十一集司令黄琪翔把殿后任务交给了一七三师,师长钟毅。

钟毅是李宗仁的嫡系爱将,两个人有多年的交情,打起仗来极为勇猛,一直是桂军的尖刀部队。这一次,为了保证主力安全,他又挑起了大梁。

五月九日,一七三师师长钟毅中将殉国。

虽然一七三师损失很大,还阵亡一个师长,但李宗仁并不十分担心。将近十天的血战里,五战区没有一个师被合围,大军节节抗击,全都跳出了日军包围圈,溃散的部队也在加紧收容。根据日军行动规律,他们的粮弹已经消耗了不少,下一步该是反攻了。

同园部和一郎设想的一样,李宗仁果然发现自己兵力不足,并向蒋介石提出,需要江防军增援。

对蒋介石来说,这是个两难的决定。

如果不派江防军,李宗仁显然无法击破日军,尤其是张自忠的三十三集团军实力薄弱,很难实现有效打击,最终结果,不过是让鬼子大摇大摆地撤回去而已。百般衡量,在得到日军不会进攻宜昌的保证后,蒋介石终于同意,把江防军从工事中调出来,派往枣宜前线。

五月九号,日军开始撤退。第三师团冲得最前,此刻在樊城东北集结;第十三、三十九师团则从枣阳南撤,准备在宜城集结。一切都中规中矩,符合李宗仁的预期。所以他下令,汤恩伯的三十一集团军迅速南下,同第二、十一集联手截击第三师团;三十三集团军东渡汉水,截击第十三、三十九师团;江防军也调出宜昌,深入敌后策应作战。

基本上,李宗仁派出了所有的部队,包括江防军。他和蒋介石的希望,是通过优势兵力合围,把十一军痛打一顿。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05 13:49:19 +0800 CST  
反攻看上去很顺利。第三师团突然被合围,二十九旅团反复冲击,无法突出,最后在师团主力回援的情况下,这才脱离险境;四十师团一个联队也损失极大。不知不觉中,五战区大军形成合围,渡过汉水的三十三集团军,切断了襄花公路、京钟公路,直接卡住了日军的交通线,成为战局中最薄弱的一环。

张自忠的反攻,并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动。如果没有他杀入日军阵内、卡断敌人的退路,反攻也就无从谈起。一年以前,张自忠正是用这种战术渡过汉水,重创了日军,这次也不例外。

从理论上讲,张自忠的突袭,应该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李宗仁已经从蒋介石那里,调出了守备宜昌的两个军,正在赶往汉水途中。只要他全力坚持住汉水阵地,等援军到来,就能实现对鬼子的合围,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但张自忠不知道的是,依靠电码侦破技术,鬼子经常可以探知国军的通讯,三十三集团军也不例外;园部和一郎不光有他的部队调动情报,还发现了他的指挥部位置,决定一举突袭,击破三十三集团军司令部。

此时在河东的部队已然陷入苦战,张自忠手上没有太多人马,手上只有七十四师(注意不是王耀武的七十四军)的两个团。张自忠安排好后事,对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千叮万嘱,万一自己战死,务必接替指挥,保证三十三集团军继续作战。

交待完后事,张自忠带着两个团和自己的特务营,渡过汉水,直奔前线,会合他的老部队三十八师。

由于三十三集团军五个师截断了鬼子的退路,第三师团陷入群殴之中,十分狼狈。但这也就意味着,张自忠要同时承受第十三、三十九师团的联手打击,而增援的江防军部队,还在赶来的路上。

五月十四日,三十三集七十四师遇敌,激战终日。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七十四师没有占据什么要地,又不是重点部队,鬼子突然集中大军进攻,里面肯定有问题;此时又传来消息,同三十八师缠斗的日军也放弃了阵地,全力南下,动机不明!

鬼子到底想干什么?

对三十三集团军来说,敌人主力突然逼近,最安全的对策,自然是把河东部队立刻撤到河西。但是这样一来,就等于给包围圈打开了口子,鬼子可以安然回去;更重要的是,两个主力军的江防军已经离开宜昌,正在往战区赶来,一旦鬼子趁虚西进,宜昌重地肯定不保。考虑到大局,张自忠下令,部队不许撤过河,宁可全军战死,也要保障围歼计划!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08 00:39:56 +0800 CST  
五月十五日,日军同七十四师激斗终日,不断有大部队参战。这一天下午,张自忠带着部队辗转来到一个叫南瓜店的地方,从望远镜里,他看到周围都是火光,显然已经被日军占领。

这一天下午,张自忠向各部发出电报,希望他们前来支援。但是各路部队都离得太远,根本无法赶来,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最后位置。日军下令,务必集中重兵突击南瓜店,摧毁三十三集团军司令部!

五月十六日清晨,日军总攻开始。这一天上午,七十四师弹药几乎打光,张自忠没有办法,只能命令部队肉搏。中午时分,守卫汉水渡口的七十四师副师长,派一百多人冲进包围圈,希望接应司令部。张自忠只是让参谋长和苏联顾问等人撤退,自己却同剩余部下一道,坚守在南瓜店。

这一天中午,增援南瓜店的工兵营营长赵德志阵亡,张自忠派出了最后一支部队接敌:特务营。

几小时后,特务营营长杜兰喆阵亡。

鬼子已经打到眼前,张自忠也被炸伤。卫兵架着他走了几百米,张自忠下令,部下全部分散突围,不要管自己的安全。

下午三点,特务营只剩下几十个人,还在死战不退,但是张自忠很清楚,最后时分,终究是要到来了。身负重伤的他平静地告诉卫兵: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你们快走。

没有人愿走。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11 00:17:02 +0800 CST  
鬼子杀过来了。二三一联队第四分队一等兵藤冈元冲到前面,张自忠从血泊中突然站起,藤冈元感到一阵威严,竟然不自主地愣在原地。此时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开了枪,打中张自忠的头,藤冈立刻醒悟过来,用刺刀将张自忠捅倒。

张自忠终于殉国了。他的身上有八处伤痕,除掉刺刀伤和头上的枪伤,右肩、右腿都有炮弹伤,左臂、左肋、右胸、右腹各有枪伤。他是真正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

一个多月前,宋哲元刚刚因为肝病辞世,张自忠的牺牲,正式宣告了二十九集团军传说的谢幕。从喜峰口的大刀、南苑的血战,到台儿庄大捷、汉水东渡,他们做过很多事情,有的正确,有的错误,还有的至今无法澄清。曾经在长城关口一战成名,又曾经被全国痛骂点名,张自忠经历过成功,也沦落过地狱;拿完青天白日勋章,又变成举国痛恨的汉奸。眼看着二十九军由抗日功臣沦为豆腐渣,引发全国抗战烽火连天,我知道,他的心情,始终是痛苦煎熬的。

就在逃出北平城的那一天,张自忠对上天做出过一个承诺,愿意用自已的生命,洗清北平古城的千秋耻辱。上苍是仁慈的,他给了张自忠重新做人的机会;上苍也是公平的,他终于还是收下了这位名将的生命,作为承诺的代价。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张自忠将军永垂不朽!


注:张自忠将军遗照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13 13:52:09 +0800 CST  
@3315640 2019-01-15 16:57:01
张将军的死到底有没有意义?
他为了蒋介石的政权而死.(往大里说,也可以说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可是中国这个概念是文化概念,只要信儒家文化,咱们就都是中国人,不论你是大和族还是汉族.
那么提到这个角度来看, 他的死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比如说满族人,300年前是异族,但他们占了这块地,又信了中国文化,我们今天就管满族侵略者叫祖宗, 叫康熙爷,乾隆爷,当年那些抗满英雄提也不提,其实满族人就是当年......
-----------------------------
一切反抗强权、维护弱者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就象史可法即便失败了,他的精神也依然流传下来。
公理和正义,平等与原则,并不总会在现实中获胜,朝代的更替更是充满血腥与暴力,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权力最大的一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以弱小之身反抗强权、争取生存与尊严,没有实际意义;相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使得社会不至频繁洗牌,平民得以生存和延续。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16 15:03:04 +0800 CST  
攻破三十三集团军,园部和一郎没有多少胜利的喜悦,因为他的部队仍然处在包围中,仅仅是撤退的路被打通了而已。面对咄咄逼人的李宗仁,他下令全军集中兵力,进行一次大反击。

从战术角度上讲,园部的指挥可以说是相当凌厉。日军虽然疲惫,但余威仍然不减,国军并没有跟他们硬拼的能力。面对困兽犹斗的局面,五战区立刻闪开正面,继续执行防守反击策略。

五月二十三号,园部和一郎召开作战会议,研究下一步该如何走。

一切是显然的。想要击破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形势上已经不可能,但是国军此刻后退,也给了他们撤退或进击宜昌的机会。现在,就看十一军如何打算了。

攻击宜昌并固守,不光要占用大量兵力,后勤也是问题。但是如果就此撤退,等于直接违反军部的命令,对上任不久的园部和一郎来说,担的责任也是相当要命的。

最后,园部和一郎决定,按照军部和事先计划,大军继续进击,占领宜昌。

此时国军和日军都已经疲惫不堪。但是园部也知道情况,专门调来六个汽车中队,紧急运送了一千多吨军需品,加上增援的三个步兵大队、一个山炮大队,很快恢复了战斗力。五月三十一号,三个师团全部放弃随枣一线的阵地,全军西进,三、三十九、十三师团分别在两百多公里战线上,分北、中、南三路强渡汉水!

这是赤祼祼的狂赌。稍微正常点的指挥官,都不会这样打仗,因为三个师团激战将近一个月,才得到一点补充,就不顾后勤线、不巩固沿途要塞,大军直接突进腹地,一旦被敌人堵截,很可能全军覆没。然而园部和一郎相信,国军主力都已调出,从宜城到荆门、当阳、宜昌一线兵力空虚,所以只要长驱直入,就没有人能拦得住他们。

园部的估计相当正确。从六月一号到八号,他的大军连续推进一百多公里,沿途击破各路阻击;等李宗仁大惊失色反应过来,再把主力回调堵截时,已经来不及了。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17 17:05:54 +0800 CST  
不管是蒋介石还是李宗仁,都觉得宜昌不可能是鬼子的目标,偏偏鬼子就要抢宜昌,这也是流年不利。仗打到这个时候,各路国军都拼命向宜昌靠拢,无奈十一军摆出拚命的架势,既不管后卫部队死活,沿途也不留兵看守,只顾全速冲向目标。

六月十一号,十三师团率先从东南方向突入宜昌城。陈诚紧急调来的部队措手不及,同敌军厮杀了一整天,面对三十九师团的夹击,不得不撤出城区,将宜昌城让给园部。

这是一个极其漂亮的战术机动。虽然说,殿后的四十师团损失惨重,损失将近三千人,差点没能冲出包围圈,但是击破江防军、占领宜昌的任务毕竟是完成了。现在,摆在十一军面前的,是个要命的问题:下一步怎么走?

为了攻占宜昌,十一军可以说是顾头不顾腚,连补给线都没有建,部队伤亡加上疲劳,可以说是状态极差,非常不适合固守。同部下研究之后,园部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占领宜昌的能力,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烧毁宜昌城,然后在国军形成包围之前,撤回出发地。

六月十五号,兽性大发的鬼子点燃了宜昌,七千多间民居毁于大火。在雄雄烈火面前,三个师团的鬼子交替掩护,离开了宜昌。而在几百公里远的重庆,蒋介石也在肝火大旺。

明明形势大好,突然被打得一路溃败,收到宜昌失陷的消息时,蒋介石再也忍不住心头的震怒。不管他摔茶杯也好,骂人也好,情况都是一团糟,让他毫无办法。正当他怒火中烧的时候,前线却送来一份莫名其妙的战报,说是国军发起反攻,已经把鬼子赶出了宜昌城。

前线的消息,顿时让委员长坠入云里雾里。手底下那批部队的战斗力如何,别人或许不知道,自已心里还是清楚的,说他们死守宜昌打退鬼子都不可能,指望他们把鬼子赶出去,恐怕要等到美军撤出伊拉克。但战报明明白白地写着,鬼子被赶出了宜昌,他只能相信部下的报告,认为是自己人品爆发,打了一场翻身仗。

委员长莫名其妙的时候,在日军的司令部里面,一场争论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十一军刚刚离开宜昌,大本营就传来了新消息。由于欧洲战场上,德军正在横扫法国,天皇认为,他也应当尽快逼降重庆才对;考虑到宜昌是一个重要据点,应该多派兵力驻守,威胁蒋介石。

这就是命苦不能怨政府了。德国人和法国远在几万公里之外,居然能影响到长江边的宜昌,也真是流年不利。折腾半天的鬼子没想到有这么一出,他们好不容易可以回后方休息,却要重新跑回一线去打仗,个个怨声载道;而且城里的房子刚刚烧毁,粮食之类全都说不上,等于是自己给自己找苦头吃。但上司的命令总是要执行的,于是只好调转方向,再次向宜昌城扑去。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20 03:11:57 +0800 CST  
十一军的动作确实迅速。国军刚刚占领宜昌,还没站稳脚跟,就碰上三个师团回击,只得赶紧撤出城外。面对一片废墟、连睡觉的房子都找不到的宜昌,鬼子兵忍不住破口大骂,痛斥胡乱指挥的领导。

宜昌的失陷,是一个两头添堵的事情。重庆方面不得不把第五战区分割开来,单划一个第六战区,专门保卫湖北到四川这一片地方,可以说是损失惨重;而十一军也背上了一个大包袱,为了守住这个突进战线一百多公里的孤城,他不得不集结两个师团、一个旅团的兵力,沿途驻守汉宜公路,在国军游击队重重打击下保障后勤,双方都是苦不堪言,却又无法后退,只能一直僵持下去,直到抗战结束。

而经历过桂南、枣宜两场会战,蒋介石也终于明白,国军已经失血过度,除非有新的奇迹,否则再也不能恢复战力了。从此他改变战略,不管部下递的报告如何天花乱坠,他始终坚守立场,不提进攻之类的话题,只命令战区以后务必好好防守,不让鬼子占新的便宜。

当各大战区一片哀鸿遍野的时候,华北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八路军同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硬拼。

经过两年多发展,八路军已经成为一支四十万人的大集团,拥有横跨数省的游击区,但这支人数众多的部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乏装备。由于委员长坚决不给补充,宁可在正面战场把装备成千吨地损失掉,也不能拨给共产党,此刻的八路军总共只有九万支步枪、五千支手枪、八百挺机枪、一百五十门迫击炮、四十七门平射炮,弹药不够半个基数,火力贫弱,多数情况下还要动用大刀解决战斗。

而鬼子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从三九年冬天开始,鬼子不断地沿铁路和公路扫荡,每到一个地方就耐心地修碉堡(欺负八路军没有重武器),向根据地稳步推进,压缩游击队的活动空间。到四零年夏天的时候,敌情已经相当严重,华北大批根据地重新沦陷,八路军赖以生存的军工基地和产粮区危在旦夕,而全国战局也是一塌糊涂,士气一片低落,逐渐走到抗战的困难边缘。

华北地区的日军有三个师团、五个混成旅团,加上辅助部队一共二十万日军,还有十五万伪军、一百五十架飞机,以八路军的实力,是没有能力硬碰硬的。但不及时打破日军的碉堡战术,根据地就要被蚕食分割,直到最后萎缩死亡,如果不在危机到来之前采取行动,等秋天粮食收割完后庄稼地一片光秃秃,游击队连活动的掩护都找不到,形势只会更加危急。

稳妥应对是死,全力突击也是死,彭德怀陷入两难之中。鬼子确实是明摆着欺负他火力不够,中央政府(蒋介石)也确实不会给他支援,现在是不在夹缝中抗争,就要在夹缝中灭亡。最后彭德怀一咬牙,下令八路军一反常态,集中兵力打击鬼子的交通线,一定要恢复根据地,打破鬼子的囚笼战术。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23 15:59:10 +0800 CST  
四零年七月底,八路军集中了至少二十二个团的兵力,对正太铁路进行大破坏,同时对其他铁路、公路交通线发动进攻。工作重点是武力拆迁,强行摧毁所有碉堡,逼迫鬼子把势力撤出根据地。

开打的时候,彭德怀对战事也没有底,毕竟八路军的攻坚能力不行,要不然鬼子也不会欺负上门来。没想到各军区早就受够了碉堡的气,听说主力部队发动进攻,纷纷投入能纠集的兵力发动破袭战,很快河南、山西掀起了拆迁大潮;各军区先后出动几十个团兵力,挖公路、拆碉堡,民兵游击队一齐出动,不仅把华北的交通线挖得乱七八糟,连鬼子的井陉煤矿也受到严重破坏,出煤量大减。根据统计,彭德怀一共挖掉了两百多座桥、十一个隧道、四百多公里铁路,日伪军伤亡两万多人,甚至还有四十七名日本兵主动投降八路军,加入所谓的反战同盟。

正面战场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在后方被人敲了一棒子,而且伤亡数字还不小,鬼子自然是又惊又怒。在最初的打击之后,华北方面军立刻集中主力报复,两边从十月份开始,不断大仗小仗反复交火。八路军一面节节抗击,一面向军委会通报作战况;而阎锡山和卫立煌也派出了部队增援配合,一直打到来年一月份才算罢休。

从战术角度上讲,彭德怀的百团大战并不能算很成功,或者说很不成功,因为它的本质仍然是各个方向打游击;而日军从最初的震惊反应过来之后,立刻加强了工事守备,对八路军造成重大的杀伤。由于没有重武器,碉堡工事拆得十分艰难,不少主力部队在中后期都伤亡惨重,实际收获却很小,例如大名鼎鼎的杨成武晋察冀第一军分区,先前横行北岳山地,此时技术装备损失严重,整整几年都没能恢复过来,其他部队情况就更不用提了。基本上,是头一个月占到小便宜,后面的时间里都在不停地损失,直到大伤元气,不得不停止作战。

从战略角度上看,百团大战也很难算是成功之作。日军这一仗之后并没有撤离工事,反而集中更多兵力,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才扩充的根据地还没来得及缓过气来,立即再次缩水;加上枪支弹药无力补充,八路军的处境反而比从前更加艰难。不少人都认为,彭德怀这一仗打到后来纯属头脑发热,没有家当乱做赔本买卖。

然而彭德怀却认为,在被囚笼困死和奋起一击再被困死之间,他的部队必须选择后者。这一仗不仅是为了拆几个碉堡,更重要的是,在重压下打出军威,从一片败绩中振奋抗战的士气,好让全国百姓都明白,只要还剩一口气,八路军就能在随后的岁月里顽强存活下去。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25 16:52:30 +0800 CST  
这两种意见,很难说哪种绝对正确。但对彭德怀蛮干硬攻的做法,刘伯承等一线指挥官是很有意见的,而毛泽东暂时是没有意见的,直到几年后的整风运动。

听到百团大战的消息,全国很欣慰,蒋介石很窝火。

长期以来,八路军一直未经军委会批准(因为不会批准),擅自在敌后发展游击队,他所能做的唯一事情,是只发十二个团的军饷,不管他们的后勤供应。现在八路军轰轰烈烈地搞抗日活动,他显然要表态嘉奖;但嘉奖就等于默认八路军已经有一百个团的事实,政治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面对报上来的战果和俘虏清单,委员长不得不捏着鼻子吃苍蝇,承认八路军收复失地、杀敌有功。

华北的八路军打大仗,湖北在同日本人死磕,委员长实在没有好心情。偏偏江南的新四军又出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

自三九年起,新四军同国军的矛盾就没停过,谁都想不到的是,本来不怎么复杂的事情会变得异常复杂,最终成为国共冲突的最大焦点。从理论上讲,这支军队归国民党第三战区管辖,区域覆盖浙江和江苏,前一任司令是冯玉祥,后来由蒋介石兼差,三九年起,换成顾祝同挑担子。

一直到三九年的时候,蒋介石对新四军还是比较放心的,主要是因为高敬亭事件。

高敬亭,红四方面军出身,红二十八军创始人,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

在红军主力纷纷长征之后,高敬亭带着一千来游击队组成了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地区坚持斗争。整整三年时间里,他在山沟里同十万围剿大军打转,屡战屡胜,甚至连卫立煌也拿他们没办法。抗战爆发之后,红二十八军和其它部队合成了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也就走上抗日前线,从军长变成了旅长级别的支队长。

就打仗来讲,高旅长是相当生猛的。打国民党时以一对百,还能经常占便宜;打鬼子也捷报连连,队伍很快扩充到五千人马,成为四大支队里最强的一支。高敬亭的问题是,他当司令当惯了,不愿意听从军部的调遣,具体来说,是不肯离开大别山。

由于抗战形势的变化,大别山很快成为桂系的根据地,由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管理。廖磊的人品还算不错,对新四军也是客气之至,在三八年十一月底,他给四支队划出了皖东的地盘,还把无为县交给新四军,作为联络通道。

桂系肯出钱出地盘,碰到这种好事,叶挺和项英都是相当高兴,高敬亭却很不高兴。因为他一直在皖中地区活动,不想去东面受人节制。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28 16:06:44 +0800 CST  
党是指挥枪的,事情到了高旅长那里却成了枪指挥党。命令下达之后,军参谋长张云逸去做思想工作没有用,军长叶挺只好亲自去做工作,项英还以毛泽东的名义发了电报(当然事先经过批准),结果都没有用。高旅长当面说得很好,背后死活不肯挪窝,搞得两家面子十分难堪。

于是过了不久,蒋介石就收到一份电报,请示撤职查办高敬亭以正军纪,发报人叶挺、项英。

曾经出十万大洋都买不到人头的少将支队长,新四军竟然为了维护两军关系,要主动查办他,蒋介石自然是大为感动,立刻加以批准。三九年六月二十四号,高敬亭被枪毙在青龙场。

对高敬亭的死,不少资料是比较糊涂的。大部分人都把帐算到了叶挺头上,认为是叶军长擅自主张干掉了高旅长,埋下了他同项英和延安之间的矛盾;蒋介石当然什么都不知道,只以为新四军工作态度端正,对军委会和桂系友军认真负责,连高敬亭这样的大人物都舍得枪毙。总之,这是统战工作中糊里糊涂的罗生门故事。

但我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而且我认为,这个版本跟现实,更加相符一些。

高敬亭之所以倒霉,同统战政策没有关系,同叶挺和蒋介石也没有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张国焘。

因为饱受排挤侮辱,陕甘宁边区政府张国焘早在三八年四月,就跑去了国民党一边,并四处拉拢四方面军的弟兄们反水。由于高敬亭是张 大力提拨的干部,毛泽东不得不派董必武去皖中做思想工作,保证他不出问题。没想到董必武做完工作不久,高旅长就放出口风来,说要在四支队里搞肃反,吓得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等人连夜出逃,影响极其恶劣。

戴季英等人逃跑,是因为他们不得不逃,四方面军肃反时的“光荣”传统,大家心里都有数。

张国焘才跑去国民党那边,高敬亭这厮就不老实,毛泽东和项英都是气得七窍生烟。联想到陈昌浩从西路军失败后,三七年八月还给高敬亭写了信,高司令显然是四方面军山头里,最有可能跟中央分裂的那一支。

不肯调动根据地,不要紧;不肯跟政委搞好关系,也不要紧;跟四方面军的元老们关系不清,关键时刻要犯分裂党的错误,这就要了亲命了。三九年四月,叶挺亲自去皖中见高敬亭,当面劝他服从命令调动皖东,高敬亭满口答应,事后仍然是有表态没行动,钉在皖中不肯挪窝。

于是毛泽东的耐性终于到了极点。

不久后的一天,叶挺、张云逸再次离开军部,到四支队谈事情。这次没什么客气的,把高敬亭直接抓了起来,经过整整三天斗争大会,开除他的党籍、军籍和军职,所有岗位一撸到底,然后直接枪毙,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完成得干净利落。而项英也极为满意,在给中央军委的报告里,大力夸奖叶挺的功劳。

叶挺是军长,项英只是政委,之所以要他夸奖叶挺,是因为叶军长一直不是党员,没有资格参与党内事务,所以大事都是项英拍板,叶挺执行。

枪毙高敬亭,是新四军震动最大的一次整肃。为了防止其他人闻风造反,四支队被拆成几支小部队分到各处,先后两千多人脱队逃亡,相当于损失两个团的兵力。根据诛连亲属的原则,高敬亭的老婆史玉清也没能幸免,被开除党籍关进监狱,可怜的史夫人已经怀孕,在黑牢里生了小女儿,才十个月就被送给附近的农民,最后小娃娃饿死了,自己则遭了几十年的罪,直到七七年才平反。

高敬亭的死,是比较莫名其妙的,平反过程也比较莫名其妙。因为一直以来,毛泽东都说他不知道,叶挺和项英则死无对证,其他人都是各说各话,甚至平反文件也是机密,谁也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在我看来,不明白是假的,不敢明白才是真的。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30 17:03:31 +0800 CST  
@寒冲2017 2019-01-31 15:53:51
楼主新春愉快
-----------------------------
谢谢!也祝您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1-31 16:28:30 +0800 CST  
四方面军那批人,后来出了不少元帅大将上将,徐向前、徐海东、许世友等人先后成为高级领导,这些人偏偏都跟高敬亭有交情。为了保证四方面军不造反,毛泽东杀掉了高敬亭,但为了保证不伤害四方面军其他人的感情,他最好的选择,是把事情模糊过去。所以笼罩在高敬亭身上的迷雾,才会一重又一重,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叶挺军长一个不高兴,竟然把高旅长给干掉了。

当着所有人的面,毛泽东都是连声说可惜,相关报告递上去,一律杳无音信。一直拖到七五年,毛泽东都快不行了,还把责任推到项英身上,始终扣着不给平反。

因为这件事,真是不能说太细。

但在三九年的蒋介石看来,事情还是比较“明白”的。叶挺很实在,项英很听话,高敬亭很倒霉,新四军很服从,一切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蒋介石认为,少将级的旅长说杀就杀掉了,有这么强大的团队觉悟,按理说不应该有什么矛盾才对。但偏偏新四军还是出了问题,而且问题一直不断。

新四军老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同时有重庆军委会、延军中央军委两个领导,想安生也难。

根据国军条例,新四军应该保持四个旅(支队)左右兵力,在规定地域内作战,既不能越界,也不许扩编,大小事务上报战区司令部后执行。

对正规军来说,军委会的指挥是十分自然的;对游击队来说,这种指挥则是非常笨拙的。新四军在重重限制下,好不容易才争取了几个外派指标,分出几支部队向敌后发展,总部则按要求留在皖南一块狭长的地方,左右都是虎视耽耽的“友军”。

从三七年到四零年,八路军由三万人发展到四十万,扩充了几乎十倍,而新四军帐面上虽然也有几万人,地盘和装备却都少得可怜;更重要的是顾祝同的限制十分死板,根本没有发展空间,几块根据地也是稀稀拉拉,同毛泽东的期望值有严重的价位差。

叶挺和项英不想跟顾祝同发生冲突,但却不得不发生冲突。浙江、江苏都是富裕省份,各种税收和出产都比其他地方高出几倍,只有得到这些地盘,才有机会扩充军力,把新四军建成真正的铁军。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2-02 17:01:45 +0800 CST  
本来这种事也就是个战略设想,还不到落实纸面的时候。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必须防范蒋介石同日本谈和成功、调过头来剿共,十分需要八路军同新四军联成一片,随时应付可能的反扑;新四军也就不得不抓紧时间扩军,占领江浙一带的要地。

国民党给新四军安排的所谓皖南总部,是一块长不到一百公里、宽不到五十公里的小地方,对面有日军,周围有国军,随时会被一口吃掉。华北的八路军可以无法无天,新四军却要靠总部发工资,因此经常出现戏剧化的一幕:华北的国军摩擦占不到便宜,华南就把新四军的人抓去活埋,或者屠杀医院伤员,作为在八路军那里吃亏的报复。

国民党让新四军把总部设在皖南,是有用意的;而毛泽东等人当初同意去皖南,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日军会南下进攻,皖南等地将成为沦陷区,有利于日后开展大规模游击战。没想到鬼子没有进攻,国军却布得严严实实,别说游击战,放个兔子都跑不开,反而成了别人关在笼子里的人质。

新四军对自已的处境,自然是心知肚明。在重重限制下,叶挺和项英费了几年工夫,只搞出一些小动作,例如他们把新成立的五支队送到安徽大别山,同桂系部队一道打游击;同时冒充地方部队的名义前往江东、苏南、苏北等地,想办法建起了小片根据地,并同八路军南下部队相互靠拢,准备把大江南北连成一片。

按照毛泽东的安排,新四军绝不能只满足于搞小动作,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到江苏,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苏南的陈毅也应该及时前往苏北,同八路军南下纵队会合,控制沿海的富庶区,建成共产党人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很明显,叶挺等人的动作,不能让领导满意。

毛泽东战略规划是一绝,区区项英却拿着他的指示不当回事,倒也不是天高皇帝远,实在是毛泽东在地图上划线的时候,情况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完全不允许项英实现延安的指示。江苏虽然是敌占区,但并不是沦陷区,国民党早就派出游击纵队,在敌后建起大片所谓国统区,由江苏省 统一军政指挥。而事情的焦点,也就集中在这位 身上,他的名字叫韩德勤。

韩德勤先前曾经有过出场,台儿庄战役时他主动请战,结果李宗仁吓得宁可让川军当炮灰也不敢用他,可见其水平之低。但俗话说做事靠做人,韩司令水平虽然可虑,关系却非同小可,同顾祝同是铁杆的兄弟。顾祝同当上了第三战区的司令,韩司令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妥妥地捞了一个主政江苏的位置,控制着最大也最富的地盘。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2-05 11:31:37 +0800 CST  
当叶挺和项英天天数工资过日子的时候,韩德勤靠着人事关系,已经利用江苏省财税,扩出五万多人马,辖区内还有地方系的李明扬、李长江两万多人,加上陈泰运的税警总团四千多人和地方保安部队,一共十万大军,可谓是兵强马壮。可笑的是江苏的日军不过五六千,韩司令十万大军却奈何不了他们,成天只是抽税喝酒打麻将,变着法子找乐,还经常被鬼子追打。

这种事情本来也不稀奇。但随着抗战局势的恶化,国民党同日本的秘密谈判也发生了变化,蒋介石开出的条件一退再退,只要日军肯撤军,不光沦陷区可以保留所谓“特殊经济利益”,相关地带国民政府还可以不驻军,只派驻警察等单位,两国重归友好,同建东亚反共防苏基地。

对日本人来说,这种条件固然优厚,可要他们撤军,却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蒋介石不肯承认汪精卫政权。而情报送到延安,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由于国共冲突激烈,正面战场又过于疲软,毛泽东对蒋介石,早就丧失了信心。委员长想拉日本一道,搞东亚反共防苏基地,苏联肯定是不敢打的,但是打共产党却是肯定的,二七年的惨痛教训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毛泽东向斯大林频繁发电,要他注意中国战场的局势,最好能给八路军直接武装支援,防范蒋介石突然叛变抗战、同日本人联手剿共。

收到毛泽东的电报,斯大林很淡定。他相信,蒋介石不过是说说而已,日本人肯定不会接受条件撤军的。问题是,毛泽东不敢赌这一把。

斯大林估计错了,对苏联并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他在延安如果估计错误,那就是在有预警的情况下,眼睁睁地把几十万八路军、新四军都送进了绝路。这个赌注实在太大,没有人敢把希望寄托在对手的仁慈身上。

一九四零年五月,再也按捺不住的毛泽东正式下令,新四军不用理会什么军委会,直接向华中全线开进,由黄克诚率八路军南下支援。一个月后,陈毅、粟裕带着七千主力从狭小的苏南渡过长江,准备硬挤韩德勤,强占苏北的地盘,同黄克诚连成一片,随时应对蒋介石的叛变。

当陈毅北渡长江的时候,苏北已经有一支小部队先行进驻,领头人是个菲律宾华侨,叫叶启亨。由于革命需要,这位洋海归很快改了名字,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叶飞,而在陈毅跑来找他碰头的时候,叶海龟正陷在一个大麻烦里,别说会师,连逛个街都不行。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2-06 16:46:39 +0800 CST  
作为后来威震华东的名将,叶飞绝不是安分守已的主,早在三九年七月他就奇袭过上海,炸掉虹桥机场四架飞机,硬是把日本人吓得屁滚尿流。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一年之后的叶飞手上只有一个半团,而他却惹上了拥兵两万的李明扬。

叶飞惹上李明扬,是因为鬼子突然出动大部队扫荡,挺进纵队无路可走,只好临时撤到李明扬的地盘郭村。虽然叶飞拚命跟李明扬解释,又保证形势缓和立刻撤走,但李明扬就是不答应;加上韩德勤在背后煽风点火,李明扬手下的李长江不仅不给面子,反而扣了叶飞的谈判代表,限叶飞三天内退出郭村,否则管杀不管埋。

李长江的嚣张是有本钱的,因为叶飞有一个半团,而他手上却有十三个团,兵力对比大约是一比十。消息传到陈毅那里的时候,陈毅也觉得不好办,派人劝阻叶飞不要蛮干。

收到陈毅的消息,叶飞只是苦笑。他固然胆子大,却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已干不过李长江,无奈外面都是鬼子,跑出去就要完蛋,而且谈判代表被扣,如果灰溜溜地离开郭村,今后在苏北将声名大跌,再也没有讲话的资格。几经考虑,叶飞终于下定决心,在郭村跟李长江干一架。

当陈毅大惊失色、继续向叶飞发消息的时候,前线已经传来最新战报,叶飞果然同李长江在郭村兵戎相见。只不过结果有点出人意料,李长江的十三个团被叶飞打得全线崩溃,三个团全部损失,俘虏七百多人,另有一个半团战场起义(本来就是地下党),投奔新四军。

十三个团打不赢一个半团,李长江终于没话说了,老老实实蹲在办公室生闷气。这时陈毅终于赶到,一面把俘虏和枪都还给李明扬,一面亲自去泰州讲和,表示新四军绝不会找他的麻烦,希望大家能和平相处,共建和谐社会。

一千来人就能打垮自已,现在对方七千大军云集家门口,陈毅又亲自跑来讲和,可以说面子里子都是十足。李明扬心里虽然不痛快,表面上却十分爽快,当场表示李长江小弟不懂规矩,冒犯了新四军的朋友,今后一定注意工作作风,不让类似事件发生。

处理完泰州的二李,陈毅和叶飞都把眼光盯上了真正的目标:韩德勤。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9-02-10 17:24:21 +0800 CST  

楼主:红朝笑笑生

字数:185805

发表时间:2018-07-07 18:28: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26 12:45:22 +0800 CST

评论数:33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