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情:革命年代其实很精彩(再续)

自抗战打响以来,不管鬼子有多凶恶,国共两党至少都是全力以赴,经常还搞个联合作战,把后方的日本人搅得不得安宁。很快两党蜜月般的合作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刀光剑影,以及几十年无休无止的指责,一直相互争吵到今天;而冲突的正式开始,就是蒋介石的这句话。

作为打游击的专业人士,共产党已经在敌后活跃了很久,但是除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军也在敌后派有游击部队的。

按照蒋介石的理论,全中国都是他的治下,沦陷区也属于国土,所以同样要派省主席、行使管辖权。山西自然是阎锡山作主,河北是西北军出身的鹿仲麟负责,山东主席则是东北海军出身的沈鸿烈。

同处一个作战序列,八路军自然不能明确反对委员长派驻主席,可要命的是国军的主席既然来了,就要带来一大班人马、任命自已的县长区长,在自已的地盘上招兵买马,而在他们到来之前,八路军已经通过血战建起了游击区,有一整套齐全的班底在运作。以河北省为例,鹿仲麟主席上任的时候,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全靠八路军接济一块地方落脚,后来鹿主席提出平分整个根据地,八路军经过协商也让出了三个县,作为“国统区”。

尽管八路军同意蒋介石派人来上班,并且提供了办公的场所,但总地来讲,蒋介石是不满意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蒋土,八路军去河北打游击本来是蒋介石的要求,现在有了正式的命令,自然应该全额退出去,把人和枪都交给国军来替代,朱德、彭德怀等人要做的不是让出三个县,而是办好工作交接,把所有地盘(或者大部分)交给所谓“敌后纵队”。

其实从历史来看,鹿仲麟跟共产党不算有仇,新中国成立后,也没人跟他算旧帐,什么立场反动之类罪名更是无从说起。鹿仲麟头痛的是,自已身为省主席,一个县长都派不下去,而大批国军派到敌后,自然会同先到的八路军发生地盘冲突,这种事是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不是坐在一起喝个小酒、谈谈感情可以解决的。所以大家谈了又谈,共同抗战的话讲了又讲,散场后仍是拳打脚踢,枪声依旧。

鹿仲麟在河北能站稳脚跟,因为彭德怀还算厚道人,山东的沈鸿烈就比较惨了。沈主席是接替韩复榘上任的,一直就在打游击,资历比八路军还要深。看到山东的共产党不打招呼就进门开伙,势头越来越旺,曾经找徐向前来谈话,希望能落实一下领导方针。

作为山东八路军的领导,徐向前的形象有点对不住观众。徐司令身体极其不好,经常是躺在担架上跟鬼子钻山沟,好几次差点落到敌人手上,见沈鸿烈的时候虽然不至于抬着进门,但脸色也差得吓人,实在不象一个威震四方的元帅级人物。

在见到徐向前之前,沈鸿烈已经听说过对手的外号叫“徐老虎”,但实际看到徐向前的模样时,实在没法把眼前这个病人同猛将之类名词联系到一起,别说是老虎,连病猫都算不上。沈鸿烈顿时有了底气,于是以省主席的身份告诉他,他是山东省的主席,山东的事由他做主,八路军要尽快把人数限额和防区报上来,以便统一管理。

看到沈鸿烈的样子,徐向前十分有气,于是没好气地反问了一句:“请问你们在山东的部队限额多少,防区在什么地方?!”

沈鸿烈被徐向前问得哑口无言,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病夫居然如此有水平。山东的八路军风风火火的时候,国军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探索打游击的心得,此时不要说防区,有没有完整的战线都说不定,至于人数更是云里雾里,根本无从说起。

看到沈鸿烈痴呆的样子,徐向前轻蔑地笑了笑,然后告诉他:“抗日需要多少游击队,我们就发展多少,抗日需要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中国的土地总不能让日本人横行,不让抗日游击队发展吧!”

面对脸色苍白、一阵风都能刮倒的徐向前,山东主席沈鸿烈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怔怔地看着他扬长而去,一句话也答不上来。随后不久,沈鸿烈不管不顾地发出一系列指令,强令八路军把地盘交给属下国军,同时大肆搜捕八路军,终于导致大规模火并事件;几年后他被弄得一无所有,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到重庆,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农业部长。

-----------------------------------------------------------------
注: 因有人恶意投诉,原贴“那些事情:革命年代其实很精彩”被扎口,地址见http://bbs.tianya.cn/post-no05-328974-1.shtml#ty_vip_look
续贴再度被人恶意投诉,遭到隐藏。

本人微信公众号为“把酒论天下”,或扫描下面的图片订阅:



里面有整理过后的革命年代系列,以及其他时评文章。另外我无法提取天涯的赏金,感谢大家长期的厚爱,愿意打赏的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



并不介意大家是否打赏及金额,只是不希望浪费天涯的赏金数额而已,非常感谢大伙几年来的支持,我将把写作一直坚持下去!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07 10:28:07 +0800 CST  
华北的八路军强悍,因为他们是响当当的中央红军,正牌主力出身。比较惨的是华南新四军,他们的日子过得很不好。

作为南方游击队编成的军,新四军同国民党的关系如果融洽,那是不正常的,关系紧张,才是正常现象。

早在新四军成立之前,蒋介石就干了一件缺心眼的事情。他为了减少新四军数量和编制,专门大力清剿了几个月,突击杀了一大批游击队和家属,可以说建军的时候,每个战士都有血仇;再加上委员长在南方的苏区也不干好事,对红军家属肆意杀卖抢劫,大家国仇连着家恨,一看到青天白日徽就恨得牙根直痒。

国难当头,必须联手合作,蒋介石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抗日合作之后,有关部门都相当注意统战工作,不让旧帐添新仇。从各方面文件来看,委员长态度还是很端正的,新四军出去打游击,有时干掉几十个鬼子,蒋介石也会亲自回电嘉奖,向共军将士道辛苦;而且为了摆平新四军所在第三战区的关系,军委会专门派了顾祝同出任战区司令官,希望能上下一致,协调行动。

顾祝同,字墨三,保定军校六期毕业,西安事变时曾进军西安,压迫东北军、西北军解体,擅长拉拢人际关系,对属下宽容放纵,还经常关心军属,人情味浓厚,在国军阵营口碑极佳,平生有个著名的外号“军中圣人”。

经常亲自慰问新四军,还把老好人顾祝同派来管事,充分说明蒋委员长在人事工作上的良苦用心。

从三七年起,顾祝同奉命出任第三战区,成为统辖几十万大军的总司令。短短三年时间里,顾祝同毁掉了他的所有好名声,变成一个阴险、狡诈、“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在诸多影视题材中都以青面獠牙的形象出现,是广大观众熟知的反派形象。

被人唾骂几十年,顾祝同倒也不算冤枉,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太过骇人听闻;而从战区司令的角度看来,做新四军和国军的共同领导,实在是件苦不堪言的事情,无论谁坐到那个位置上去,都只能灰头土脸,背上一身黑锅。

因为大家的利益,从一开始就有根本的冲突,找不到办法调和。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08 16:07:44 +0800 CST  
根据军委会的指挥,新四军四大支队都在第三战区,平时服从战区司令调遣,定期接受军饷弹药等各种补给。而新四军也不孚众望,敌后挺进工作十分出色,象在三八年,他们曾经突袭南京城郊,跑到雨花台放枪放炮,把日伪军吓得不浅,满城戒严。

正所谓爱拼才会赢,新四军能搏出自已的地盘和军威,是因为打游击拼命;但新四军开始出问题,也是因为打游击太拼命。

按照军委会的规定,每支部队打仗的人数、地域是要听指挥的,新四军编制有四个旅,那就只能有四个旅的人和地盘,不能擅自扩编,也不得越界打仗。至于其他地方的人是否需要增减、适不适合打游击,或者能否去那里打游击,新四军无权过问也不该过问,总之一切行动要听指挥,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按正规军方法指挥游击战,也算是战争史上的奇葩。在军委会安排下,很快出现了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怪事,沦陷区明明报名参军踊跃,却不许招兵扩编,仗打得再好,也不能跑到其他地方,否则就是违抗军令。八路军还可以跑到华北的真空区开根据地,新四军则比较惨,因为成军时间比较晚,当他们开始往敌后挺进的时候,军委会已经划完了势力范围,好点的地方都归了别人名下,没有给他们发展的空间。

明明打仗在行,却偏偏不许出去,新四军很郁闷,只好四处寻找所谓的解决办法。根据国民政府的规定,成立抗日军队是要军委会批准、按编制进行的,但各地还可以搞民团、保安队性质的自卫武装,用于本地维持治安、协助正规军搞地方工作,条件是国家不发工资,一律由地方自筹资金解决。

既然规定里有这一条,新四军立刻行动起来,把部队全部改头换面,甚至连指挥官都换上新名字,假扮成自立山头的土队伍,跑到敌后大打出手。由于敌后部队五花八门,土匪、民团、伪军全都有名号,国民党也不明白突然冒出来的“游击支队”到底是什么成色,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对方已经成功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拥有自已的情报网和村镇系统,再也赶不出去了。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10 09:42:15 +0800 CST  
很快,江南战场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观:能打的不让打,不能打的硬往上派,大大小小的部队都开始无休无止地摩擦,大家到处打仗,相互间又到处拉关系,希望自已的瓶瓶罐罐不要被打破。

于是军委会很生气。在他们看来,各部队应该向总部汇报名号,然后统一分配,该裁撤的裁撤,该缩编的缩编,由长官对着地图安排去留。一再发令却总也谈不拢之后,高层领导终于忍不住了,开始指责对方。

蒋介石:“共产党人不奉军政命令,擅自扩军占地,袭击友军!”
毛泽东:“都是从日本人手上夺回来的国土,你们没守住,凭什么要我们退出?”

这一吵,就吵了半个世纪。

敌后的国共冲突惊心动魄,但在敌前的南岳衡阳,国共两家高层还是相处融洽的,至少在蒋介石看来必须融洽,因为他还有事求毛泽东帮忙。

长期以来,国军一直按正式条例进行操练,打仗布防也都是正规军的架式,除了不得已流落在敌后的少数部队,其他人都在战场上正面厮杀。既然抗战的重点变成游击战,成百万国军自然要任务转型,变成一股又一股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可游击战跟正规战实在不一样,无数人领到任务或冲到敌后,都发现有严重的适应问题,并且很快受到日军的夹击,损失极其惨重。

装备不好的共军能打游击,装备好的国军反而不能打游击,委员长十分恼火。在听到手下的申诉后,蒋介石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在敌后打仗吗,找军统学两手就是了!”

蒋介石的想法,是军统特务经常在敌后搞情报,工作经验应该相当丰富。然而戴笠却跟他手下的大小金刚们也苦着脸来找委员长,告诉领导说,新派的游击培训任务他们也不懂,请委员长另找教员。

办事爽快的戴笠不肯挑担子,绝非简单的推诿,而是因为特务确实不会打游击。军统的工作重点是情报战,讲究在城市里跟踪、爆破、暗杀之类手艺活,而敌后游击主要在村镇一类地方进行,跑到大城市搞活动的情况极少,两边的任务也完全不一样,让他们去教课,等于让鸭子给乌龟上飞行课,全部不对路。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12 10:50:27 +0800 CST  
@hemmry 2018-07-11 09:32:02
不错,又找到了,追个贴子真不容易,希望某些人不要再举报了。大家追这个贴子说明关注这段历史,肯定在其它地方已经看过许多这一方面的东西了,或者这里是起步,以后会多看。读的多了,就不会被某一家的说法忽悠了。不管怎样,要先有贴了看,楼主快更啊!!!有不同见解且指出却没讨论出结果的网友不要力辩了,读的人遭罪啊。纷繁复杂、烟笼雾罩的历史哪能一下子说清楚。也不要担心大家被带偏了,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一根......
-----------------------------
举报的人,大概是两种心态。一种是心理有问题,要求别人必须跟自己一致;另一种则是嫉妒发作,写不出来又实在不允许别人写。这种告密的小人自古有之,单纯靠美好愿望是没有用的。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12 23:07:33 +0800 CST  
听到心腹干将戴笠都摇头,蒋介石才意识到,敌后作战可能真的不那么简单,没有认真的准备和训练,一般部队是不能派去打游击的。



敢同甲种师团对抗、装备超出八路军一个档次的堂堂国军,为什么打不了游击呢?这要从游击战的性质和战法说起。

--游击队是怎么炼成的

在普通人的脑海里,游击队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山沟里开来大队鬼子或敌人,此时山头隐蔽埋伏着一群游击队,打头的是粗眉大眼、神情坚决(中外形象基本一致)的队长指挥官。只见他抬手一枪,接着手下一齐开火,敌人被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命,最后大伙在队长带领下扛着战利品胜利离开,夕阳照耀着他们的影子越来越长,直到无比光辉的远方。

以上情形,大多出现在影视剧中(国产电影占多数)。必须说导演们这样拍并没有错,因为电影必须把最吸引人的地方拍出来,不然没有收视率,他们就要下岗待业,去大街上摆摊跟城管打游击。但一支游击队如果整天只忙着打埋伏,最后的结局肯定是被埋伏,他们必须使用同正规军完全不一样的战略战术,学会一套游击队特有的规则和原则,而这些学问是国军所不明白的。

关于游击战,已经有无数军事论著进行研究和探讨,那些书大都充满各种条例和规范,时不时还夹杂着政治口号,相信普通人是不愿意花业余时间去看的。但我相信,讲清楚一件事情,有时并不用写得多麻烦,只要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身临其境地解释一下,就能对游击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现在请读者假设一下,你是新成立的游击队长张三,正奉命带着一个连去敌后开辟根据地。为了简便,我们省略了一般游击队的原始积累过程,直接让张三从正规军分离出来,因此他们已经受过基础的军事训练,个个背着顺手的枪械,随身带有五六天的干粮(再多背不动),还有能支撑一段时间的子弹,来到计划中的游击根据地,开始创业。

既然是游击队,自然必须学会游和击。普通人最先想到的是找个地方打埋伏,但是新环境里人生地不熟,附近的鬼子或伪军也不是傻子,对经常路过的地方都搞过军事测绘(日本人办事认真是不用怀疑的),而且还会安插一些眼线做内奸,负责监视当地的治安情况。冒冒失失地冲进去打埋伏,搞不好自已就成了包袱,被人打包消灭在山沟里。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14 14:14:57 +0800 CST  
很明显,想要在四面临敌的环境中生存壮大,必须先找个落脚的地方,消灭敌人的眼线,然后才能准备计划中的战斗;而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张三队长还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叫做后勤。

游击队员不是神仙,他们也要吃饭,而且因为经常跑路的关系,不少人饭量还特别大。考虑到随身背的那点干粮吃不了几天,张三队长自然应该抓紧时间,开辟新的粮食来源。

如果张三是国军游击队长,那么要恭喜他,短时间里还不会缺粮。凭着国军的雄厚实力(相对而言),战区会从前线派出渗透部队,在某些地方大量埋藏粮食和弹药(学名:兵站),集中供销,解决游击部队的吃用问题。但张队长最好心里要有数,鬼子不是傻子,很快就会发现里面的奥秘,并迅速采取反制措施,把物资埋藏点一个个挖出来,断掉前线送来的补给,张大队长仍然需要自己想办法。

所以很自然地,张队长的第一件事,是找粮食喂饱手下的弟兄,同时安排房子让大家休息,要知道行军是件很耗体力的差事,如果睡不好觉,打仗就会缺少体力,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工作的进展。张三自然会找到当地的村长或乡长,先给他们讲一通抗日大道理,然后告诉他们说,给我筹粮某某斤、限某某天办到,否则我手下不是吃素的!

粮食送来了,觉也睡好了,张三顺利地在村子里呆了下来。很快他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村子养不活太多闲汉;二、游击队的消息渐渐传出去了,有人说鬼子正在集合伪军,随时可能来扫荡一把。

一个连作为游击队规模是够大了,但同鬼子硬拼还是不行的,所以张三必然要带着队伍转移,于是第三个问题摆到了他的面前:他该如何离开这个村子?

好不容易占领一个村子,要放弃固然有点可惜,不过更重要的是张三走后,鬼子肯定会在村子里大肆烧杀,抓出跟游击队打过交道的人处死;同时汉奸们会非常积极地在周边村镇发展一批二汉奸,鼓励他们在下次游击队来的时候抢先报信,并开出打动人心的价码,吸引村民成为汉奸队伍的一员。

很明显,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生下去,张三的队伍将变得十分艰难。他们到哪里都筹不到粮,随时可能被鬼子包围,没有乡亲敢跟他们接触。张三会发现当初热情迎接的老大娘变了脸,装作看不见他们,即使打了胜仗也找不到地方休息,甚至伤员没有地方安置,只能在不断的行军中染病死亡。这种情况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无数国军游击队就是这样被剿灭的,他们踏入战场的时候,未尝不是满腔激烈、充满还我河山的壮志豪情,但在严酷的战争中很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沦为聚啸山林的土匪,甚至不得不接受鬼子的收编,改行去当伪军。

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游击战不是问题,队伍规模也不是问题,关键是张三队长不打仗的时候什么也没干,才会落到如此狼狈的地步。确切地讲,是他没有及时发掘村里的人力资源。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16 05:37:24 +0800 CST  
来到新根据地的时候,张三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弄清村里的人员组成、社会背景及思想觉悟,惩处投靠鬼子的汉奸,把民众组织起来成立救国会、儿童团等组织,吸引新兵入伍,举行广泛的抗日宣传,安排自已的村长负责征粮征税,并秘密发展内线情报员,定期接头汇报动向。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他要想办法到下一个村庄去做同样的工作,保证在短时间内有一大片活动区域可以游击,不让鬼子找到固定的目标。

张三和他的游击队如果能领悟这一点,那么恭喜他们,他们找到了游击战的真谛。在作战地图上所谓游击区的地方,并不是简单地放一群游击队,而是必须要有自已的基层政权,能够保障游击队活动。

最起码的游击区只有几个秘密内线,他们或许什么事也不干,只是平时注意观察情报,在游击队来到的时候能及时接应,告诉他们哪些人家可以住宿、哪个坏蛋投靠鬼子欺压村民,配合游击队把败类干掉,使游击队能顺利休息和补给;条件好一些的游击区里,村子有自已的抗日村长,能代收抗日捐税和军粮,为游击队提供军需花费;再好一点的地方,民众会组织起来成立民兵,拥有少量自卫武器,一边种地一边训练,平时可以防止汉奸骚扰,鬼子来了还能临时抵挡一阵,掩护村民迅速撤退。如果游击区越建越强,鬼子和汉奸的势力都被排挤出去,连交通都不能保证,那这块地方就会有另一个光荣的新名称,叫根据地。

从张三队长的工作日志里可以看出来,从一无所有的陌生村落到根据地,光靠队里的一百来号人根本不够,必须广泛利用当地的力量。在这个问题上,八路军、新四军是很在行的,他们在根据地里普遍实行减租减息,降低农民的负担(这样才有钱交多出来的捐税),农忙时帮助农民种地,然后按比例收抗日捐税,平均分配给每个战士;同时严惩汉奸、孤立伪军,不许他们染指自已的村落。日军大部队来进攻的时候,游击队能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随时无声无息地集结在另一个地方,对鬼子的后方狠狠捅上一刀。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18 06:41:53 +0800 CST  
解释到这里,游击战怎么打算是有了答案,但是张三和他的手下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俺们又没有犯错误,为啥不让俺们当正规军,非要去农村里窜来窜去呢?

张三问得很有道理,如果不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他和手下是不会安心去敌后的;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战略角度上做一个课题研究。

自打人类有战争以来,攻城略地都是有目标的,打仗不仅费钱,还要耗费宝贵的人命,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原因,首领们绝不会热衷于这种劳民伤财的活动。通常来说,出兵占领一个地方,要么是因为那里有值钱的矿产和粮食,要么是因为那里是交通要道或防御节点,有助于扩大自已的统治实力,光赔钱没有收益的事,只有缺心眼的人才干得出来。

鬼子们积极地搞九一八,是因为东北有大批粮食和矿藏,进攻热河是为了扩大殖民地,说到底还是抢劫的收益大大超出成本,所以天皇才会兴高采烈地给老一代强盗们升官发财。而新一代强盗们自然不能坐视,他们攻占平津、血洗南京,就是想规模复制老强盗们的成功模式,来一个集体大发财。

对日本来说,形势从来没有如此有利过。他们在一年多时间里占领了大片的土地,把成千万的中国人变为亡国奴,几乎占领了所有有价值的地方。从城市里得到税收,从矿山挖来矿产,即使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每年也得交几百斤粮,顺便还能逼他给皇军干活,榨取剩余劳力。

刚开始抗战的时候,蒋介石的假想敌是十七个日本师团,事实证明全体日本人都是出色的抢劫犯,只要天皇供得起钱和枪,他们就能红着眼睛去任何一个角落烧杀抢掠;而日本能扩到多大规模,不取决于他们有多少预备役,而取决于在中国的抢劫效率。

所以仗打到这个时候,抗战已经不再是一场会战或几个集团军的胜负,变成了一场全方位的资源消耗战,游击队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消灭多少鬼子兵,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阻止鬼子对后方的经营。一个农民做了亡国奴,鬼子就能多收几百斤粮;如果他参加了张三的游击队,那鬼子不仅收不到他的粮,还要花钱派人去剿灭他,并在张三出没的大小地方设据点、派驻军,大量牵制野战兵力。事实上武汉会战前,好几个日军师团没能参战,就同华北的八路军日益壮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20 17:47:50 +0800 CST  
讲透这一点,张三应该明白过来,真正战略意义上的游击战,工作重点不光是怎样钻山沟打埋伏,而是建立自已的基层组织、扼杀敌人的活动空间,一步步消灭敌人。当然里面的具体步骤并不简单,光一个晋察冀根据地的建设就有几百万字专著研究,从经济管理到公安肃奸、粮食增产、人事选拨全都是学问(千真万确,本人看过一整套论著,整整几个月的催眠经历);但千变万化不离根本,归根结底,游击战是如何在乡村基层扎下根的问题。而我们也知道,自一九二七年之后,蒋委员长已经英明神武地杀光了国民党所有乡村基层组织,再也没有恢复的能力。

十几年欠的功课,突然要补回来,还是让一帮大兵(新兵又占大多数)去敌后补课,效果可想而知。对庞大的国军“敌后游击纵队”来说,昨天还有军需处定期发粮发饷保障生活,今天突然就要自已到敌后,培养新的村长县长,操心吃饭除奸情报网之类琐碎杂务,实在是水土不服的工作。

游击战的推广是必要的,困难也是切实存在的,一层层报告递到委员长办公桌,蒋介石很发愁。如果军统、党部、中央军三大部门都没有办法,他自然要变成指路的那盏明灯,给手下照亮前行的道路。

过了不久,延安就收到一份电报,大意是国军要搞一个游击干部培训班,请友军派一些教员,协助教学。

收到蒋介石的电报,毛泽东笑了,蒋委员长肯转换观念、与时俱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着抗日不分彼此的精神,他派出了一批重量级教员,为国民党讲解游击战,领头的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23 22:29:56 +0800 CST  
听说叶剑英要亲自来为国军讲课,军委会自然十分重视,参加人选、培训班安排就成了敏感问题。大家心里很清楚,由于游击战已经被委员长上升到战略程度,谁参加叶剑英的课程,谁就能在部队编制、物资分配上优先考虑,进而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对派系林立、人事关系复杂的国军来说,当然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

经过一番斟酌,由领袖拍板,最后裁定的南岳游击训练班安排如下:

班主任蒋介石(这个必须有),教育长(学习委员)汤恩伯,副班主任陈诚、白崇禧,实际负责教学的叶剑英任副教育长,再往下是各级教员学员。

仔细看一下这份人事安排,我们可以体会到委员长在人事工作上的良苦用心。汤恩伯在华北前线,自然需要优先培训,但汤司令气量狭窄小,因此派陈诚、白崇禧当班副,这两个人跟汤恩伯关系都不好,可以起到牵制作用,防止他借机扩充自已的势力;至于叶剑英属于异党势力,当然要限制使用,具体来说就是只能干活、不给实权,大小事的拍板权都必须掌握在自已人手里。

叶剑英对培训班倒没有什么意见,反正自已是奉命讲课,按时上班到点下班、定期领课时费就是了。大家对他也不见外,一来中国人讲究师生关系,二来叶教员是跟孙中山闹过革命的,资历直追蒋介石,他虽然不摆架子,气场却自然摆在那里,足以让每个学生都矮上一头。

但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一不留神就会出现波澜。叶剑英小心翼翼地教书育人,没想到还是有人盯上了他,而且找麻烦的人还是军统。

按照课程安排,叶剑英应该是给正规军讲课,但戴笠却非要插一脚,硬是把亲信王百钢弄进去学习,理由是军统也在敌后组织“忠义救国军”搞抗日,当然有必要一块受训。按理说受训就受训吧,叶剑英也没有理由拒绝特务听课,可王百钢却是个喜欢搞事的人,不知道他是好奇还是手头紧,居然跑去偷叶剑英的特训班经费,结果手脚不够利落,被当场抓住,人赃俱获。

这真是太没天理了!叶剑英一个月才几块钱工资,所有用度都要实报实销,好不容易出趟公差搞培训班,学生居然还偷他的活动费,实在是说不过去。叶老师面对这号流氓也是哭笑不得,只好报给班领导,让他们处置。

听说王学员偷叶剑英老师的钱,所有人都是一齐摇头。本来打狗应该看主人面,偷点钱之类的小事,交给戴笠骂一顿也就算了,但军统平时实在太嚣张,大家心里都有气,于是陈诚和汤恩伯决定公事公办,把事情经过详细写成报告,然后交给班主任蒋介石,让蒋委员长公平处置。

对于军统的小偷小摸,蒋介石向来是网开一面,因为它不光负责对外情报,也负责军队内部监控,哪个将领是否可靠,全看军统背后打的小报告。但听到王同学偷钱被抓的“光荣”事迹时,委员长还是忍不住发了火,找来戴笠狠狠地骂了一顿。而戴笠挨骂后的心情显然不好,因为根据记载,他过不久就把王百钢枪毙了,作为学艺不精的惩罚。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27 10:13:21 +0800 CST  
一九三七年结束的时候,蒋介石觉得他很惨,他被日军南北两路夹攻,打得焦头烂额。一九三八年结束的时候,蒋介石才知道事情还能更惨,因为他接连丢失了武汉、广州,一百多万大军被打得失魂落魄,明知道国共已经开始起冲突,还不得不找共产党要教官,培训手下打游击战。

从公开记录上看,蒋委员长在口头仍然很硬气,经常表示局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国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打败日寇是早晚的事云云。不过听的人虽然还是热烈鼓掌,心里大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好拆穿(学名:人艰不拆)。但谁也没想到,内忧外患到这种地步,居然还有人跑过来,在委员长沉重的脊梁骨上,又扔了一大堆稻草。

百忙之中还出现的麻烦,是有人离家出走了。

按说兵荒马乱的年头,连蒋介石都要从南京搬家,普通人离家出走更不算事。但这次的麻烦实在有点大,因为走的人身份有点特殊,是国民政府第二号人物,国防最高会议副 、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

自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已经过了很多年沉浮不定的日子。

他一度是国民政府的老大、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共同领导,可是在军阀混战的年头,精于政务的汪老大因为没有枪杆子,屡屡被人排挤,最后不得不在蒋介石手下当小弟,成为民国政府的千年老二。

身为政治家,做老二不一定丢人,先当老大再给小弟当老二却肯定丢人。从顶峰退下的那一刻起,汪精卫的老婆就不断给他灌输一个信念:做官就要做最大的官,掌权就该掌最大的权,除此以外,一切都是浮云。

汪夫人望夫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汪精卫也一直非常努力上进,无奈他的运气不佳,始终没能象蒋介石那样手握兵权,只能跟在后面跑腿。作为民国政府的顶级公务员,所有人都知道他心怀不轨,一有机会就变成反贼,却偏偏要顶着大大的“忠臣”两个字上班,内奸做到这个地步,可谓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军人掌权的年代里,蒋介石丝毫不担心汪精卫搅得出什么风浪,他只要小心留意同汪小弟打交道的军阀,就能把活动空间封死。但重重堵截到最后,终于还是在外交部门出现了一道缺口,让汪精卫找到大展鸿图的异次元空间。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28 15:44:57 +0800 CST  
自抗战以来,蒋介石一直派代表跟日本接触,谈判停战条件,日本政府也饶有兴致地跟他接触,相互试探彼此的底线。很明显,两边的要求相差比较远,一时半会达不成共识,所以战场上打得热火朝天,私底下却在不停地彼此试探。在一轮又一轮谈判中,有一只伸出去的触角,叫高宗武。

高宗武,浙江乐清人,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毕业生。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军阀年代,去日本都是学军事,搞政治外交欧美才是主流,高宗武却是非主流的典型,偏要跑到日本去学政治,毕业后自然不受待见。但时局实在是说不准的东西,一不留神国联成了摆设,对日关系成了重点,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日本通,高宗武顿时变成了抢手货,短短几年工夫,就从教授记者变成了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外交部亚州司司长。

当上司长的一九三五年,外交部高级官员高宗武刚刚二十九岁。

青年得意的高司长踌躇满志。他曾经夸下过海口,认为自已法力无边,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可以让中日关系来个大转弯,实现东亚关系的历史性变革。然而他没有想到,蒋介石不仅没有给他实现抱负的机会,反而把他晾到了一边。

既然提拨我,为什么又不用我?高宗武不明白。

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很快七七事变爆发,两国枪来炮往,全都是刺刀见红的勾当。高宗武找到蒋委员长,说自己可以大显身手,凭口舌说服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让鬼子撤出华北;蒋介石听完高司长的宏论,却神情冷漠地让人把他请出了办公室,再也没敢叫他进门。

打仗是怎么回事,年轻的高宗武不明白,蒋委员长还是心里有数的。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7-30 23:10:38 +0800 CST  
明明有经天纬地之才,明明能实现中日关系的“历史性变革”,蒋介石却不用他,只管天天跟一帮粗人在作战地图前瞎比划。高宗武非常失望。他虽然不甘寂寞,却也知道蒋介石不好侍候,想到委员长冷峻如冰的眼神,高司长只能打消念头,默默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终于另一个人站出来,向蒋介石建议说高宗武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派他去跟日本人谈判,搞点情报回来用。

给蒋介石出馊主意的,是他的侍从室副主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佛海。

能跟蒋介石说上话的,大都不是一般人,周佛海更是不一般。周副主任当年做过中共一大代表,同毛泽东一道开过会,脱党后平步青云,成为蒋介石的智囊小秘,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和“复兴社”里他都是高级负责人。而在三九年之后,他同汪精卫有一个共同的头衔,叫大汉奸。

平心而论,汪精卫和周佛海都不向往汉奸的称号,投奔日本之前,他们所主张的,也无非是抗战打不赢、不如尽早求和之类主张。但仗打到现在,单纯求和是没有用的,日本的休战条件同蒋介石实在相差太远,想在委员长领导下过安生日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汪精卫等人终于萌生了额外的想法,而高宗武,则是他们布出去的第一颗棋子。

兴高采烈的高宗武并不明白汪精卫的打算。在他看来,不近人情的蒋介石不是一个好领导,只有和蔼可亲的汪精卫能理解他、支持他,帮他重新穿上笔挺的西服,平头正脸地跟日本人坐在一起讲条件,背后则是整个中华民国,那种感觉实在太过美好。但在经历几次不怎么成功的谈判之后,高司长发现派来的日本人级别比较低,工作起不到什么效果,别说扭转东亚政治局势,连象样的情报都送不来一张。

天天想着出奇致胜,结果连本职工作都干不好,高宗武十分有压力。本着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高代表决定不拘常理地采取发散性思维,用特别手段完成特殊任务。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8-01 23:02:41 +0800 CST  
周恩来曾经有一句名言,叫“外事无小事”,意思是说外交场合没有任何事可以轻率处理。资深一点的外交官明白,大到哪国元首来访由谁接待,小到一张椅子的摆放,都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取舍,必须综合衡量利弊得失。然而年轻气盛高宗武显然没有这种意识,他异想天开地认为,只要突破蒋介石的限制,就可以直接从日本那里取得相关条件,促成外交停战。

三八年六月,高宗武第三次奔赴香港谈判。蒋委员长想借他的口告诉咄咄逼人的日本人,中央军还有大批军火,即使没有外援也能打两年,武汉失陷对他没有丝毫影响,中国一定会抗战到底。

蒋介石想以强硬争取停战,可高宗武却干了另一件事情:同日本谈和。

在风和日丽的香港,他同日本代表排排坐在一起,提出了自已的看法:中日冲突的关键不是蒋介石,既然蒋介石不可能让步,不妨日本宣布撤兵,然后汪精卫发出和平通电,各地杂牌军肯定会纷纷响应,共同逼蒋介石下台,最后由汪精卫率领一个亲日的中国,共建和谐社会。

这是一场亮点自寻的谈话。高宗武的重点是日本撤兵,日本代表关心的却是蒋介石下台。听完高宗武的远大抱负,几个日本人十分高兴,立刻表示如此美好的计划应该去总部交流,建议他马上前往东京。

日本人义务安排吃住,还能当一回外交大员,左右国家元首的人选,这样的好事自然是可遇不可求。一心想做大事的高宗武没有犹豫,跟着日本人转道上海去了东京。

一直坐冷板凳的高宗武终于露脸了。他在东京获得了贵宾般的礼遇,并同各方军阀进行了亲密交谈。然而在兴奋之后,高代表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日本人原来不打算撤军,换句话来说,一切都搞错了位。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8-03 15:06:34 +0800 CST  
已经上错船的高宗武没有退路,只好提出另一个条件:日本可以不急于撤军,但要全力支持汪精卫取代蒋介石,进行所谓“和平运动”。

对日本来说,如此条件简直就是没有条件,于是高宗武带着毫不值钱的承诺,从东京转上海回到香港,准备向上级汇报。他虽然升官心切,智商却还不低,知道逼宫这种事的敏感性,没有把结果直接上报蒋介石,而是转给周佛海,让周副主任处理。

要说周佛海也是个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出了什么事。他也不敢擅自决定,又把东西交给汪精卫,拿到文件的汪精卫考虑了一下,然后直接去找蒋介石。

其实汪精卫倒不想存心坑高宗武,他只是希望蒋介石能看清形势主动下台,无奈蒋介石根本不打算领这份人情。本来听说高宗武瞒着自己去日本,委员长就火冒三丈,现在又看到他借日本人的手来逼宫,实在是叔可忍婶不可忍;汪精卫毕竟是老资格,不好直接打板子,他只能把火发到高宗武身上,立刻撤掉了高司长的所有职务,停发一切活动经费,所有工作改由前二十九军元老萧振瀛接手。

从专业角度上讲,萧振瀛不懂日语,工作能力显然差一截。但蒋介石心里有数,这个人在立场和气节上站得稳,比那些日语流利却灰心丧气的砖家要强许多。

可惜,被下岗分流的高宗武想不通这一点。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8-05 11:04:46 +0800 CST  
从外交明星变成下岗职工后,高宗武没有向组织坦白思想,反而跟汪精卫越走越近;而汪老二的老婆陈璧君也是蠢蠢欲动,听说日本人愿意扶持他老公,马上撺掇汪精卫搞点小名堂。汪精卫本人倒不是糊涂蛋,知道日本人不靠谱,他没有拿着几张废纸做白日梦,而是努力拉拢地方系军阀,希望能把边缘势力团结到一起,一方面推翻蒋介石,另一方面同日本人做交易。

日子还在不紧不慢地过去。武汉会战打得热火朝天,薛岳、孙连仲、胡宗南等名将先后出马;等到年底的时候,蒋介石丢了广州,又撤出武汉,忙着安排手下打游击;汪精卫则四处联络,除了拉到陈公博等一批铁杆汉奸外,他还得到一个重量级人物的支持:云南王龙云。

作为云南本土军阀,龙云没有问鼎中原的大志,只想安安稳稳守在山沟里做老大。抗战越打越深入,云南和四川都不得不出钱出人上前线,去的时候云南子弟兵齐装满员,回来的只是一份份阵亡名单,有的连死在哪里都不知道。眼看蒋介石要把云南、四川从后方打成前线,龙云终于开始捉急了。

两个人都有想法,产生行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快,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就去了昆明,当着汪夫人的面,龙云豪爽地拍了胸脯:嫂子放心,一切包在小弟身上!

陈璧君放心地走了,汪精卫也放心地派出了代表,同日本秘谈所谓和平条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日本人最后同意,如果蒋介石下台让汪精卫执政,可以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从中国撤军。

必须要说明的是,日本人的承诺是很动听的,不过信用不好也是真的。有关和平保证,先前在北平就有过多次,而汪帅哥在三八年已经五十五岁,早就过了浪漫的年纪。所以能做出的合理结论,是汪精卫明知日本人在忽悠,还是想借鬼子的力量上台。

汪精卫四处找人的时候,蒋介石正在一片忙碌之中。从香港萧振瀛的谈判中,他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一方面是萧代表比高代表高明,另一方面却也是因为,日本人派了一个老相识来谈判,这位仁兄叫和知鹰二。

用今天的话来讲,和知应该算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此人虽然也算军国主义分子,立场反动得没边,但却任用了一位叫夏文运的好翻译,而且从各种迹象来看,他好象在纵容他向重庆提供情报。不知道是跟夏翻译的交情太铁,还是因为和知同学在日军内部被排挤引发了反叛情绪,总之通过和知鹰二这条线,源源不断送来了大量有用的消息。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8-07 06:58:03 +0800 CST  
由于武汉会战后鬼子自信太满,不少地方都放松了保密制度,和知又重新获得了阅读部分军事情报的权力,因此萧振瀛的香港之行也就加倍重要。而除了香港的谈判,蒋介石还要操心苏援军火的订购和分配、军队训练和整备、战线稳固和情报、以及找毛泽东要培训教员,准备让国军改行做游击队,深入敌后抢地盘等工作。总而言之一句话,他比那年春天的杜甫还要忙。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六日,重庆。

虽然有种种不愉快的经历,事情还是要办的,蒋介石跟汪精卫见了面,一块谈党政建设问题。蒋介石和平常一样见客、办公,然后送走汪精卫,在他看来,这是一次普通的会面,没有什么异常的现象。

当蒋介石会客的时候,汪精卫也在紧张地观察着他,确定委员长没有任何疑心之后,汪精卫暗地舒了一口气。离开的那一刻,汪精卫看了蒋介石一眼,努力把画面定格在脑海里,这是他最后一次看这位斗了十几年的对手,此后两个人将反目成仇,除非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俯首称臣,否则将永远不相见。

跟日本人议和,是千秋万代唾骂的事,老牌革命家、孙中山生前的亲信汪精卫心里很清楚。无标陈璧君态度极其坚决,一定要他跟蒋介石决裂,自立门户做中国的新领袖,汪精卫贵为国民党副总裁,也顶不住她的压力,只能点头从命。

对汪精卫的怕老婆,我从前是有一点奇怪的,好歹是枪林弹雨走出来的革命家,为什么会给老婆逼着当汉奸,直到我翻阅了陈璧君的相关资料,才知道这个女人着实剽悍得紧。陈碧君清朝时就是同盟会“暗杀团”的杀手,不光学过枪术、柔术、炸药等暴力课程,还逼死过情敌;汪精卫号称民国美男子,却一辈子守着一个不好看的老婆,实在不是他道德完美,而是陈璧君太过生猛,敢靠近她老公的女人非死即残,完全没有传说中“第二夫人”(第一夫人是宋美龄)的母仪风范。汪精卫抛弃立场、放弃民族大义,固然有他自私的想法,但如此剽悍的老婆在身边严厉督促,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十二月十八号,蒋介石到西安开会,同一天汪副总裁也出差,说是去昆明搞抗战演讲。

毕竟高宗武跑日本已经快半年工夫,抗战演讲也是鼓舞士气的经常性手段,加上周佛海自已就是特务头子,反侦察手段十分熟练,因此委员长对汪精卫的活动一点没有查觉。在这趟飞机上,有五个人跟汪精卫一道出差,他们是陈公博、周佛海、陶希圣、曾仲鸣、陈璧君,这五个人大都也成了汉奸。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8-09 06:24:05 +0800 CST  
之所以说“大都”成了汉奸,是因为飞机上的陶希圣没有投日。在跟着汪精卫转了一年多后,他同高宗武终于醒悟过来,自已干的事不叫热爱和平,而叫出卖祖宗,于是最后想办法又溜回了重庆。对这两个头脑发热却还没有烧烂的人,是不该称为汉奸的。

无论如何,汪精卫带着一群心怀鬼胎的人到了昆明,他将在昆明实现那个复杂的计划,先掌握龙云的部队,然后响应日本的“和平”协议,最后逼蒋介石下台,成为中国的新一代领导核心。然而正如俗话所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汪精卫刚刚下飞机,就发现出了新情况:龙云没有按事先的约定保密,竟然大张旗鼓地接机。

要在平时,接机繁简无非是礼仪问题,不算什么大事。但久经考验的汪精卫很清楚隐含的意义,此行出走越南,最需要封锁消息,龙云竟然连保密都不肯,汪副总裁马上感觉到了危险:龙云的态度表明他还没有下定决心,很可能会在自己和蒋介石中间玩无间道,谋取最大的利益!

没有龙云的滇军全力支持,对日本人也就没有了筹码,汪精卫实在很担心。十几年来他靠斯大林、靠粤军、靠滇军同蒋介石争斗,始终落在下风,到了这时仍然不肯放弃。从各种现象来看,他应该很信奉一条现今流行的原则:自已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事实证明,汪同学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在二零零四年,绍兴还发现过一个跪着的塑像,上面刻着汪精卫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讲,从离开重庆的那一天起,汪精卫确实是跪着走完剩下那些路的。

十二月十八日晚,汪精卫找到龙云,密谈了一晚上。他们谈的什么内容,外人无从得知,但结果应该不错。因为周佛海在外面等了半天,汪精卫也没找他商量,说明一切都很正常,尽在掌握之中。

这一天晚上十点,周佛海放心上床睡觉了,因为形势好象真的非常顺利。据汪精卫的内侄、著名汉奸陈春圃回忆,汪精卫向龙云透露了对日本媾和的全部底细,而龙云则表示没有问题,只希望日本把撤军时间缩短一点,从两年改成一年。

虽然龙云有点不可靠,但是能保证到这个份上,也是难能可贵了。按照事先商量的计划,汪精卫坐上了龙云为他准备的飞机,前往越南河内,准备玩一场中日超级无间道。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打算在蒋介石跟日本人之间走无间道,见风使舵的龙云却摆了他一道。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8-12 13:01:45 +0800 CST  
当时的越南还是法国殖民地,蒋介石自然管不到那里,汪精卫等几个人象难民一样,凄惶呆在旅馆,等待着另一头的消息。几天后,日本的近卫内阁果然发表了声明,表明东京的“和平”态度。

按照计划,汪精卫应当拉起一支队伍,通电响应逼蒋介石下台。可是汪精卫缩在破旅馆里,拉队伍根本谈不上,在看过近卫发表的声明后,几个人连最后吐槽的力气都没有了。因为日本人先前答应得很好,声明里要有两年内从中国关内撤军的内容;可是等汪老二跳槽的时候,近卫却狡猾地漏掉了这一段,只表示要彻底“击灭”抗日政府,扶持“新生之政权”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

即使可信度不高,日本人答应撤军后,汪副总裁跟他们合作,也还能说得过去;现在鬼子明明白白地赖帐,再要跑去拉手,就是赤祼祼地当汉奸了。此时蒋介石已经反应过来,一面稳住龙云、对外宣称汪精卫是去河内“养病”,一面派人调停,愿意出一笔钱让汪精卫到欧洲疗养,不要搞得大家都难看。然而汪精卫接到两边的消息后,却做了一件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他发表了一份声明(即历史书上说的艳电),表示同意日本的主张,劝蒋介石停止抗战,接受近卫文麿的条件,早日投降。

汪精卫发表艳电的时间,是十二月二十九号。三天后,也就是一九三九年的元旦,蒋介石召开临时中央常会,决议开除他的党籍,解除一切职务。

从这一天起,国民党内的第二号人物、孙中山的忠实跟随正式被踢出国民党,并且越走越远,从越南跑到上海、南京,终于成为南京伪政权的新主人、卖国求荣的头号大汉奸。

汪精卫的突然反水,让蒋介石很是内伤,他刚刚决定要打游击战、跟鬼子争夺后方资源,副手就跑到敌人一边,实在是大大的打脸。汪副手虽然没什么军事才能(不然也不会混成千年老二),但处理政务却是一把好手,很多地方比蒋介石还要擅长,虽然蒋介石不清楚鬼子的内幕,却可以肯定一点,汪精卫肯定会制造不少麻烦。

果然,在随后的岁月里,汪老二为日本人经营华南的沦陷区,还打着“总理信徒”的旗号招降纳叛。大批国军游击队都在南京报了名,有的拥有国伪双重身份,有的干脆跳槽当了正式伪军,而日本人借着汪精卫的能量,极大地巩固了自已的后方,以极小的成本赚到大笔资金,倒霉的蒋介石赔了老二又折兵,可谓损失惨重。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8-08-16 08:35:55 +0800 CST  

楼主:红朝笑笑生

字数:185805

发表时间:2018-07-07 18:28: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26 12:45:22 +0800 CST

评论数:33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