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


谢谢顶贴的兄弟姐妹,就不一一说名字了。我有两大爱好:打升级,看足球。写帖是这两大之外的第3个,气不倒的。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3 22:50:00 +0800 CST  
脑残了


早在清朝入关时,其实已经认识必须怀着谦卑的心理去学习“华夏文化”,但结果却是,他们实在没有把它学习好,运用好,发展好,没有掌握精髓,满人为了维护他们那一族的特权统治,始终怀着的是一种卑且戒的心理,为了维持他们所谓种族的纯洁,有表面上的谦卑,骨子里的抵制,最后不得已学出一个强控,文字狱大兴,官民对立——假使你们又发展了,我们永远也跟不上啊。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知识分子大唱赞歌,老百姓默不作声,抽心一烂的光辉起点,跟唐朝时李世民放全国监狱里的几百号犯人回家过年,年后犯人都自动的返回的气象相去甚远(资治通鉴)。后来“清末新政”,改革与开放,清兵装备那“十八不般”的先进西洋武器,采用西式操练,看上去“学习了先进,融入了世界”,可到了打仗时,清军11.3万人对八国联军2万人,而且又在本土作战,后方稳固,补给充足,勉强打了56天全线溃败,一个首都就让人家轻易给攻了。
在广州鸦片战争中,就连像杨芳这样的汉军名将,命令士兵的刀枪上绑上女人用过的护舒宝,他相信这个东西可以破英军的妖法。中英乍浦之战中,清军们脸上带着白纸糊的面具,跳着大神,冲向英军,结果被打得哭爹喊娘。
自己没有根基,在文化、价值上没有核心理念,朝廷强控,民智不开,学些皮毛,跟留了N多手的师傅较量,焉得不败?
就是在那样一个乱世,在外患无穷、内部无能的情况下,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整个官员阶层在时势中落伍的情况下,毛小三等草根青年与周围的环境处处矛盾不断,这是代表新一代的人和观念与旧一辈的人和观念之间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再怎么发财,也不会换来韶山冲里父子的其乐融融,不会阻止后来千千万万“家庭出身良好”的青年走向革命,不会消减他们与社会在思想上的对立。
因为在这样乱世,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乱世,不仅指战乱,也指文化上的迷乱,价值上的迷乱。因为文化最终是要投射到每一个人身上。
文化是本位的。制度要有文化的适应才不会走向畸形。正如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一个国家,大众之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大众之心,就是文化。
没有清晰的文化,便难有坚定的制度,便难有安乐的人心——因为,这种文化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无论对于过去,还是对于现在,这句话一定会在某个时候显现它的道理,一定会让我们收获成果或者付出代价。请牢记。
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看我们呢?我们吃着转基因的食品,不转的也带毒,放纵青山绿水变成白山黑水,我们就可以称作和谐盛世了?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4 16:17:09 +0800 CST  

请注意,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中华文化不好。即使到了今天的国际舞台上,我们的优势仍然是文化和历史。什么市场广阔,劳动力多等等,这样的东西不用说得太多,赚钱西方人比我们精,哪里有钱赚,他们只会比我们更清楚。
中华文化没有过时。是中华之子没有让他跟上时代。
我们来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文化之别:
我们选取王阳明这个人物做为比较的支点。其实某种程度上他和少年毛小三有点相似,就是一个“很拗”的人,遇事追根探底并且耐心超群,他知道“格物致知”,就去做个实验,想“格”竹子,把椅子坐到院子里不吃不喝盯着竹子看了7天,最后不知他“格”出什么道理来,反正自己晕过去了,这是典型的中华文化熏陶下的表现。
如果是西方人“格”竹子,他会怎么“格”呢?他们会一刀把这根竹子砍了,然后裁成一节一节,拿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化验这个成分是多少,那个含量是多少。而不是如我们的老祖宗这样,由一根竹子想到 “高洁”、“傲骨”、“傲然而立”等等。
西方的发展,以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突破口,冲破神职和教会势力,当时代表了这个地球上的一种时尚,那就是人要翻身,不受神的压制,解放人的创造思维,大胆搞创造发明,讲究“器物研究”,地球上于是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工业。工业文明一直发展到今天,在过去的日子里,它都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比如钢铁、汽车、水泥……
但西方到现在为止只看到“竞”,不惜采取野蛮和武力手段。“竞”的终极意义却是“和谐”(只能想到这个词),为什么是和谐?因为它的后一句本来就告诉了我们:适者生存。“适”,也就是来自中华先祖空灵的声音,它是告诉全人类的:进化的意义并非全部是要变得强悍,而是更加适应,人与自然更加合适,人类内部更加融和,这将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强。因为,合适的,才是最好最强的,就跟找男朋友一样。
说到古老中华文化,我们大家都熟悉一个词:天人合一。
中华人是黄土地的肤色,来自大地,从土里生长出来,他们却抬起头来,仰望星空,思考深邃的天空,形成天人合一的强大文化。这不是一种鼠目寸光的文化,不是只解决眼前的这点问题的文化,不是只管治标,不是不管子孙后代的文化,这是一种最强大、最有远见的文化,无论何时都不过时的。
天人合一,不是天来适应人,而是人去适应天,适应自然。奉天,就是把人定义为自然之子;顺天,就是人类生产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应天,就是人类在生活建设过程中时刻观察自然规律的变化,取得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和谐一致。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越宗教的文化,“天”并不是神,而是自然规律,古代但凡地震、大旱、发大水,六月飞雪,皇帝带领百臣出去祭天,它是一个要调整发展思路的信号,祭完天后,停止建设大型工程,整顿刑律、税法,观察一下房价、物价,这完完全全表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中国古代就连建房子都是很谨慎的,因为建筑是土地上唯一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古人认为这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虽然为了人类的生存迫不得已,但至少心里要清楚,我们是在自己的母体上折腾,虽然母体很宽容,但也不能毫无休止。
天人合一的理念里,自然不是死物,一样是生灵,一切花草山石、虫鱼鸟兽不能因为无法开口说话就不能成为人类的朋友,留给它们只有绝望。自然规律也反衬社会发展规律,“天道酬勤”,就是社会财富再分配,劳动人民要劳有所获,获有所留,杜绝利益集团不劳暴获;“天道损有余以补不足”,就是防止出现贫富差距扩大化,富的富死,穷的穷死,这些都是来自自然的警醒,忘记了,“天”是惩罚。
当我们了解这些,就会发现,所谓“过时”的文化里包含一种极其的谦恭与博大。当然,它也是工业技术落后的一个原因,因为工业到目前为止都是以破坏自然规律为代价的。但工业文明会不会面临下一场的革新?
我们最终将知道:大自然痛恨单一。因为大自然的基本特性就是多面的、圆融的,是万事万物都要携手的,否定差别,就否定了特点,就否定了事物的多样性,否定了事物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关系,终究否定的是大自然。如果工业文明只是技术的单一发展,损不足以奉有余,自然就会作出惩罚。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4 16:18:16 +0800 CST  


古老的中华文化,我们不要怀疑,只是要发展。
比如拯救地球。哥本哈根会议开得很热闹,中国政府代表团应该明确阐述这一理念:全世界的环保产业必须引入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不然,最终将是治标不治本,灭了碳污染又来什么别的污染,吵吵闹闹一场,还是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现在地球上频发点旱灾、洪灾、海啸、龙卷风就要喊低碳,等到哪一天马尔代夫要潜水过去了,纽约和洛杉矶之间要游过去了,只怕要喊无碳,所谓无碳,在理念上不就是古老中国的天人合一吗?
当工业革命发展到极点,技术问题就要上升到人的问题。历史就要从物的世界转入人的世界、从物质的世界转入物质加精神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人的全面解放,这使资本主义早期的阶级和民族矛盾升格为人类和自然的总矛盾。这时候,天人合一,隆重出场了。以这个理念为指导,地球上必然出现下一场工业革命。它的目标是携手自然,共同发展,人类重归自然之子。
工业发展总有实现与自然规律相适应的那一天。当经过工业发展的新的“天人合一”实现时,人类在充分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自然规律,人类内部就没有争斗,不存在掠夺,大家自然相处,目光向天,这可能就是共产主义。我们没别的要求,只希望那时候还能留下一块碑啊!

好了。从1840年开始,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成了落难的民族。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罪恶世界里,有85%的陆地面积变成了西方侵略者的殖民地。在亚洲,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几乎全部沦陷;在拉美、非洲、大洋洲,是一望无际的戴上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镣铐的土地。人们在地狱般的世界里忍受着无边的黑暗坚持着活下去,一只爬虫都比他幸福。
那些亚洲老人古铜色的脸上滴落的泪水,可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浇灌希望之花么?
那些非洲孩子指向天空、梦想寻找未来的小手,连接起来,可以触摸到上帝的脸,上帝不担心他自己的脸会摸黑么?
中华大地上,会不会有有一批人站起来,带领他们的同胞们度过这样的黑暗?
我们等待这个答案。我们盼望着这样一批人。他们也即将承担历史使命——当我们回过头来,其实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作“80后”。
包括现在,直至未来100年,1840年以后的中国人都应该叫作“80后”,按照时空顺序,他们先后肩负着反侵略、救亡、反屠杀、独立自强、共同富裕以至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重任。我们的整部历史,以1840年为分割点。
所有的“80后”都应该团结起来,创造属于我们的历史。
这么说不过分吧?
那么,这一批人来会自哪里呢?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4 16:20:10 +0800 CST  


这一章主要评论一下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接下来将回到主人公的故事和经历。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4 17:14:30 +0800 CST  

每一个回帖我都认真看。每一个回帖我都想回复,但并不是都能做到,我的任务是写贴,并尽量不受干扰。因为要整理思路,这些天搞得我神经兮兮,成天一副走神的样子,但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心,已经很难像写贴这样能静下来了。

对于每一个支持顶贴的人,我都心存感激。对于每一个说不好或反对的人,那是你的权力。你们不是因为我而进到这个帖子来的,是因为那段历史或者人物,说到底,是为你自己进来的。

今晚啥事没干,听了整晚音乐,希望能劳中取逸,鼓舞点士气。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01:31:13 +0800 CST  

作者:air_line_china 回复日期:2010-05-24 21:40:39
潜水多年,忍不住出来冒个泡。在那些文革中的受害者、五毛和脑残的捣鼓下国观和煮酒已是乌烟瘴气了,即使有些人出来反驳也是呆板而无新意,像楼主这样结合现代如讲故事般徐徐道来,让人们又重新体会到了那个混乱年代的黑暗。
乱世出英豪,任何伟人的成长绝不是跳梁小丑说的那样龌龊简单。人无完人,老毛后期犯下的很多重大,在人性上也有些缺陷,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伟人。
谢谢楼主能在这时站出来说公道话,为成为人的老毛重新描绘伟人的风格。

——————————————
也要谢谢你回帖。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01:32:39 +0800 CST  


作者:多少呀 回复日期:2010-05-24 21:49:58
毛爷爷叫的好嗲,不知道楼主多大了,男的还是女的,会不会觉得恶心?

——————————————
这个我不会回答你。接下来会有情感描写,也许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01:33:52 +0800 CST  

继续更新。。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10:59:23 +0800 CST  


本来从这一章起要继续回到主人公的故事的,昨晚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有必要讲一讲毛、蒋这两人成长的时代环境——湖南和浙江。上学那时候只要一背“时代环境”,就会头痛欲裂,胀得比马诺的胸还大。不过我会用我的方式把它们讲清楚,也讲得有趣,大概3000字吧。
—————————

2.江•湖

牛人们来自哪里,很显然,他们来自全中国的各个省份,各个角落,来自五湖四海。但为了表述清晰,我们现在随便抽两个地方,以它们为代表来讲一讲历史。
来,一二三,摇号!
湖南和浙江。
江湖是什么?江,指浙江,湖,指湖南;江湖就是湖南和浙江(倒)。
这么说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其实我也不同意,只是因为在十九二十世纪,这两个地方很有故事。
我们主要从文化的传承上分析这两个省份的大环境。

钱多,人精

先说浙江。浙江给人钱多人精的印象,说起来这缘由,不得不说到当时鼎鼎大名的 “宁波帮”。
1840年后《南京条约》重要的条款之一,就是“五口通商”,即大英帝国(后来美国加入)打着“实行自由贸易”的旗号,强制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地方为通商口岸,后果是让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倾销地,逐渐破坏和侵吞中国的本土经济(比如后来本土企业家胡雪岩的蚕丝产业就烟消云散)。
长三角的宁波、上海同为通商口岸。其实在通商之前,宁波才是世界有名的东方大港,地位远超上海。街面上,到处是银行、物流公司、中介公司、贸易公司,繁华热闹,人流熙熙攘攘,时髦女郎应接不暇,当时有一句话,叫:“去过宁波和江厦,走遍天下都不怕”。
五口通商之后,上海迅速崛起,宁波做为外贸港口开始衰落。因为隔得近,上海又是新的发财之地,具有开拓精神和商业敏感的宁波人开始大规模向上海进军,掌控着上海的经济命脉,垄断着金融、外贸、物流、制造等等产业,各类买办、经纪人也被他们收入麾下。在上海形成“宁波帮”。这些传承下来的有庞大实力的财团,就是后来老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依靠的经济力量。
“宁波帮”在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上是做出了很多贡献的。中国第一架钢琴是他们制造出来的,上海的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等等50多项“第一”,都要记到他们的名下。他们因此成为当时上海和中国的“先富阶层”,舞会上他们是常客,咖啡厅有他们优雅的身影,保险箱里有他们有数到无聊的巨款。当然,里面也是人才济济,比如中国农业银行(国民党的)创始人王伯元等等。
当时还流传一句话,叫无宁不市。从一粒纽扣到一艘轮船,从一块地板到一幢房子,宁波人、浙江人几乎把每一行的市场都做大了。
宁波人之所以敢想敢做,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宁波这块热土上,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儒学发展到南宋,明显地形成了以两个江西人——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两大学派。理学经改造后成了统治工具,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受官方冷落的心学则一路向沿海发展(最后竟漂洋过海到日本,成为明治维新的思想旗帜),漂到浙江时,一个叫王阳明的宁波人改革创新,形成了讲究实际和实践的王氏心学。后又经另外一个宁波人黄宗羲的发展,结合宋时浙江地区 “永嘉学派”事功、讲实实在在利益的传统,形成了“浙东实学”。
在满口仁义道德、空话连篇的封建社会,“浙东实学”可称得上“独具特色”,因为它讲究实实在在的利益,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利益出发,关系就会变得简单得多),它不歧视商人,把经商看得与务农同样重要。浙江人会做生意的传统,跟这些文化熏陶有很大关系。
不过,“宁波帮”既是“浙东实学”的文化熏陶出来的,也是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被迫“与世界接轨”中发展而来的。它的文化内核既有继承“浙东实学”不怕冒险、坚忍不拔,低调乐观的务实精神和注重小节、锱铢必较、讲究实效的精明精神;也有在“新时期”被迫“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形成的重视同乡、敢于同外国人交往甚至利用外国资本、与外国势力合作的习惯传统。浙江人即使不是最早与外国资本势力打交道的人,也是这一时期最会和外国资本势力打交道的人。
在宁波这块土地上,后来出现了一个带着明显地方特色的强悍人物,他的名字叫蒋介石。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12:10:12 +0800 CST  


继续,继续。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15:56:23 +0800 CST  


再说湖南。
历史上,湖南是一直不受待见的,是中原文化到不了的地方。春秋各诸侯国首领聚会,别的盟主都在搂着小姐吃肉喝酒,楚王挫了,一帮首脑开会,哥一副插不进嘴的窝囊样子。他在干什么?他在厨房烧火煮肉。好在那时候没有摄像头,能偷吃一块也算没白来。
之后,湖南长期被视为“蛮荒”之地。这里生活的人们都要带个“蛮”字,比如沿湘江五个支流居住的人们叫“五溪蛮”,梅山地区的叫“梅山蛮”。京城只要出了“逆臣”,一般把他们赶到湖南,任你自生自灭,文人谋士惹得皇帝生气,也把他流放到湖南。屈原的家乡本来在湖北,也算楚国首都的郊区,被贬到湖南之后一看,汨罗江两岸那个荒凉,还有野猪出没,连农家乐都没有,只能玩打猎乐,就让他悲愤到极点,再也受不了了,彻底绝了报国之念,一头扎进江里死了。
想想这样的地方,自然是走不出什么人物。唐以前,湖南人在历史上勉强叫得出名头的也只有3个: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演“苦肉计”的黄盖、接孔明之位任宰相的蒋琬。
而他们,基本上都生活在东汉。
湖南在历史上长期的人才凋敝,还贡献了一个名词,这个名词我们熟悉。叫“破天荒”。隋朝开始进行的科举,湖南举人一年一年地进京赶考,几百年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考得上,有人818这种怪现象,叫作“天荒”;后来,好不容易有个名叫刘蜕人考中进士,消息传来,湖南人那个喜啊,鞭炮响不停,烟火放不尽,纷纷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叫“破了‘天荒’”,这就是“破天荒”这词语的由来。
但是,我们一再强调,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闭塞也也有闭塞的好处。长期闭塞使湖南人很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养成了湖南人独有的倔强的性格,像石头一样难以撼动(这是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的观点)。而那些被贬到那里的人,也不断在影响着当地人,屈原把天问的境界留在了这里,柳宗元把诗词格律留在了这里,对于这些文臣武将、文人骚客来说,无论之前有多牛B,到了湖南首先就要面对生存的问题,这也养出经世致用的精神。
所以有一个怪现象,湖南,一块历来在政治、军事上是不受重视之地,一批批政治上军事上不得志的人却接连走进这块土地,缺什么补什么的湖南人,很可能要在这个领域来一次人才集体爆发!
历史将证明这一点。只是这个过程来得确实漫长。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17:44:18 +0800 CST  


在天涯从来没分过页,这次是我?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19:28:31 +0800 CST  

继续更新。。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19:40:21 +0800 CST  

带头大哥叫陶澍


赵匡胤死的那年(公元976年)一个叫岳麓书院的学堂在湖南创立。北宋年间,本来湖南是出了一个人才的,他叫周敦颐,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中学课本上好像学过他的《爱莲说》?但他主要活动在江西。对湖南影响不大。
南宋以后,湖湘有志青年大多在抗元斗争中牺牲,湖湘文化也遭受到蒙古铁骑的空前摧残,湖南又被打蒙了好几百年。元末明初,朱元璋的报复又使湖南继续坐上冷板凳。到了明末清初,一位伟大的湖南反清战士在反清失败后回家乡衡阳隐居,他像原始人一样住在山洞里,终生写书,主要功劳是在他的书中创造了“唯物观”和辩证法体系。这个人叫王夫之。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清朝统一中国20多年后,他仍然没有剃发,大概是全国唯一没有剃发的人,以这样的意志力保持对明朝忠诚的气节,当年疯狂屠杀湖南人的朱元璋怎么会想到啊。
历史来到了清末,19世纪中后期,湖南古梅山的崇山峻岭中,终于有一个人走出来了,他的名字叫陶澍(我们前面提到的毛小三从小学习的梅山神拳的发源地,就是他的家乡),这个人出生贫寒农家,刻苦求学,毕业于岳麓书院后考取进士,官拜两江总督。他为官清廉刚正,一生为民,推行了很多改革措施,比如改革盐政、兴修水利,开创海运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这个人很善于发现人才,一旦发现就认真提拔和培养,不惜结为亲戚,林则徐是他的下属,魏源被他挖过来当幕僚,胡林翼6岁就被他看上做了他的女婿,左宗棠最先在湖南不得志时,只因见了一面,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左宗棠的女儿,结为亲家,实际上是对落魄后辈左宗棠的一种提携。曾国藩虽然没有机会也跟他结为亲戚(儿女不够多啊),但却也是他最好哥们的弟子。陶澍在1939年死去(鸦片战争前一年),然后,林、曾、左、胡等当年被他看上和提携的人纷纷横空出世。总而言之,陶澍同学是名副其实的近代湖南人才群兴起的总带头人,由他而起,近代中国的每一次大事件、大变局几乎都有湖南人的参与。
接下来要风光出场的,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湘军对湖南本土的第一个影响是唤起了湖南人骨子里尚存的血性和尚武精神。湖南人本来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现在却纷纷以参加湘军为荣,在全国搞出一个“无湘不军”,与前面我们所说的“无宁不市”相对应。
曾国藩带兵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改变“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的多年民间共识,将读书人与军事将领结合在一起,他的军队是很重视文化建设的,他手下的大将都是具有很高文化艺术修养的(比如湘军水军统帅彭玉麟画画不错,一生只画梅花)。从前,书生带兵的主要特点是理论很多,实战很差(纸上谈兵),湘军中书生带兵的特点是理论多,手段更多,所以实战不差。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战略”。广西历来民风彪悍之地,太平军从广西发兵,广西悍将比较注重战术(包括后来的广西人白崇禧,每次战役上的指挥,基本完美无缺,称为军中“小诸葛”)。 最后败于湘军之手,但并不是每次战役都败在湘军手下的,曾国藩曾被打得两次跳江,却都被他硬挺过来了。
注重战略,核心就是4个字:跟你丫耗。这是苦心经营、变弱为强、寻找机会的唯一途径。
注重战略,是一种建立在必胜的信念上的谨慎思想。
湘军对湖南另一个大的影响是打完仗后,他们把搜刮来银子通通运回湖南,这么多钱,怎么花啊?湖南没有经商传统,兴办教育就成为添置田产之外的另一条消化资金的重要渠道,创办在湖南“新式学堂”一时蔚然成风,有的甚至还建起了家庭图书馆,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注重读书的良好氛围(直至现在,湖南人见面问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你家崽女会读书不咯?”),使得湖南得风气之先,湖南蛮子变成了爱读书有知识的好青年。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5 19:50:04 +0800 CST  

欢迎新老朋友。赌一把,分页!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6 01:03:46 +0800 CST  

继续更新。。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6 09:55:26 +0800 CST  


教育已兴,牛人必出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湖南开办新式教育情况。
首先是曾国藩的老家湘乡。1895年(光绪21年)湘乡东山书院建立(1905年改为湘乡东山公立高等小学堂)。然后是省城长沙,1897年,谭嗣同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它只存在了2个月),梁启超为中文系系主任,李维格(我国钢铁冶金界的先驱)为英文系系主任。1903年3月,湖南师范馆在成立,1914年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韶山冲里的毛小三同学将先后就读东山小学和湖南第一师范。
官办的强,民办的也很强。当时长沙城里有全国著名的四大私立学校:明德、修业、楚怡、周南。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很文化了。
最厉害的还有女校。湖南在方面是领先全国的。要让女子上学,首先就要女子走出家门。谭嗣同亲自带领妇女唱《不缠足歌》,还发动鞋店出售适合不缠足的女人穿的新款鞋,媒体也大肆宣扬,《湘报》成为“不缠足”的舆论阵地。为什么我们现在都说“湘女多情”?这可能跟她们最先告别缠足有关系,不缠足就走得远,走得远就可以多发现帅哥啊。
但当时朝廷有不得办女子学堂的禁令。所以一开始的女子学校都是在民间办起来的。1903年,湖南人龙绂瑞(他的儿子叫龙伯坚,中医大师,《黄帝内经》注解者,后来成为毛的朋友)留学归来后,在长沙创办民立湖南第一女学堂。2年后,左宗棠部下大将周达武的儿子朱剑凡更是倾家荡产,在长沙办了周南女中。
连湖南省政府的态度都很开明,他们虽然没有出面办女子学校,但还是在1905年公费派了20名女子学生留学日本,这在国内是“破天荒”第一次的。
而令人惊奇的是,推动湖南女子教育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恰恰是湖南妹子,她们当时在全国都是著名女人,著名女权主义者。
曾国藩湘军副将唐星照的女儿唐群英,从小就没缠足,学习剑术,20岁时嫁给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期间与后来著名的“鉴湖女侠”秋瑾成为闺蜜,秋瑾嫁给的是谁呢?湘乡曾国藩表兄的儿子王廷钧。7年后,唐群英的丈夫死去,她一恼之后就回了娘家,深居书斋。1904年,33岁的唐群英说服母亲,去日本留学,在第二年孙文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时,她是第一个签字的女会员。辛亥革命爆发后,她在江浙组织“女子军”,竟然率军参加攻克南京的战斗!然后民国建立,她先后创办长沙女子法政学校、自强职业学校和美术学校,可谓是一个献身湖南女子教育的传奇女人。
曾国藩曾孙女的曾宝荪,18岁留学英国,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这是中国第一个理科女学士,她回国后,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
湘军将领李续宾孙媳曾广镛,1904年捐款4万银元在长沙创办湖南第二所女子学堂“淑慎女学”。
……
女子教育都这样如火如荼,男子教育就不用说了。
教育兴,则牛人出。牛人虽然不是教出来的,但少不了学习这一关。
真正的牛人会来自哪里呢?它会来自草根,因为只有草根才会通晓真正的民意。那些学者、砖家、精英们的思想,可能代表钱意,权意,媚意,只是不代表民意。真正的力量,不掌握在砖家精英手里,而在整个草根集团;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光鲜拉风的庙堂,而是来自民间。
历史将向民间借力。
当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历史需要有一些人来承受苦难、承担责任时,它不是百度一下,就选了一个人,不是像《非诚勿扰》那样事先有个剧本,别有用心地就把你拉下水、推向前台。它需要选择,需要甄别,需要造就,也需要个人奋斗。
正在韶山冲的病床上躺了两个月,看不到自己前途的毛小三同学肯定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6 10:26:35 +0800 CST  


作者:wdjiujiu 回复日期:2010-05-26 10:34:29
楼主的文章很好真正展现了一代伟人的风采,我曾想把它贴在读书网上用语音听书的,可惜发现这个网没有了,只能空时自己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转载。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6 12:22:05 +0800 CST  


第七章 百念成灰


1910年刚过完年,韶山冲里一位一直卧病在床的老人突然大发脾气,把床头的药罐、烟斗、水杯、枕头等七七八八的东西通通扔了出去,被子也掀到地上,把家里人挨个骂了个遍。可是大家都没有做声,默默地把东西捡回,小声劝慰。
好奇怪啊。
他的脾气不是乱发的。因为正月初二这天,毛家大媳妇罗秀去世了。按照民间说法,如果村里有一老一小两个重病人,有一个离世的话,另一个离去见阎王爷也不远了。这位老人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人世间的留念。
1910年4月,毛小三的重病,并不只是因为又上不了学了。还因为结发妻子罗秀的去世。他在病床上日复一日地数着时间的走过,白天沉默无语,不发一言。当夜深人静,大家都睡着了的时候,他搬把椅子,一个人坐到院子里,数着天上的寒星,看着残月的西沉。
谁曾想到,罗秀添香到最后是罗秀添伤?
当年草漫山岗,芳草连天碧;当年风过平川,晴空万里长。有位佳人,在我身旁,是我贫寒的新娘,相对惆怅。
夜长天色总难明。总难明,长夜无眠心不宁;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数寒星,寒星数尽,情丝万根;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离人影,斯人远去,晨鸟惊心。
春去秋来,只剩离人影。

楼主 我是没别的了  发布于 2010-05-26 13:35:19 +0800 CST  

楼主:我是没别的了

字数:138224

发表时间:2010-05-19 03: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30 03:39:10 +0800 CST

评论数:192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