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摩说史-魏晋南北朝史




草木皆兵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9-05 22:43:17 +0800 CST  
@点醉123 2018-09-13 15:09:42
更新的太慢了!作者还有其他链接不?
-----------------------------
我在微信群里会每周更新两次原创作品,一次语音,一次文字,您可加我微信,我拉您入群哈,免费的公益读书群,我的文章在天涯上的读者和点击量太少,微信群里会多一些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9-17 13:27:50 +0800 CST  
@点醉123 2018-09-13 15:09:42
更新的太慢了!作者还有其他链接不?
-----------------------------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75471-1.shtml热点背后的世界史系列-徐惟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9-17 13:38:10 +0800 CST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四章:南征北战

第十二节: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淝水之战

正在前秦和东晋的军队隔江对峙的时候,东晋的主帅大将谢玄派人给符坚送来了 ,信上说,符坚你好,咱们双方这么隔着河对峙没意思,互相都够不着,要不然这样,你让你的军队向后撤一点,让出一块空地来,我好过河,把军队展开,这样咱们俩家就可以在长江南岸摆开阵势,堂堂正正,痛痛快快的打一场,一决雌雄。符坚手下的文武大臣都不同意,他们说自古以来,打仗哪有听敌人指挥的道理,敌人让咱们后退咱们就后退,万一有诈呢?但是符坚偏不听,同意了谢玄的提议。大臣们很不理解,符坚解释说,这是我下的一盘大棋,咱们先答应他们,向后退,让东晋的军队放心大胆的渡河,等他们渡到一半,放松警惕的时候,咱们突然进攻,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结果符坚一声令下,全体前秦的军队向后转,开始后撤。但是人太多,将近一百万人,一撤就乱了,先头部队已经向后转了,队尾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还继续往前走呢,互不相让,把路都堵住了,结果前秦的军队自己就乱了,互相拥挤,人挤人,人踩人,自相践踏。

正巧这个时候,降将朱序出使东晋回来了,正在队伍中等候机会呢,他回来干什么,他是来捣乱的,做内应,他和东晋早商量好了,他回到前秦的军队里,负责扰乱前秦军队的军心。朱序一看前秦的队伍乱了,他就趁机在部队中大喊“秦军败了”,散布谣言说这不是主动后撤,而是前面前秦的军队已经被东晋打败了,符坚也死了,大家快跑吧!前秦的士兵本来就不想打仗,好多士兵都是抓壮丁抓来的,什么民族都有,汉族的,鲜卑族的,羌族的,本来就不想给氐族皇帝卖命,打胜了,打败了。跟我有毛关系啊,皇帝也不是我这个民族的,我就是一个被统治的屁民,一个亡国奴,就是打赢了,也没我的好处。这些士兵一听说前面打败了,正好,机会来了,正不想打呢,一个个撒腿就跑,先保命要紧,一下军队就散了。符融这些将官在队伍当中大喊,不要跑,给我顶住,想阻止住逃跑的士兵,那哪里挡得住啊,生死关头,谁还听你的。符融不但没挡住溃兵,还让撤退的士兵把他从马上给挤下来了,死在了乱军之中,几十万人一起往后撤,这下可乱了,谁也不顾谁了,互相踩,你挤我,我推你,都顾自己,结果引起了大规模的踩踏,踩死的人不计其数。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9-17 17:12:57 +0800 CST  

东晋这边一看,得嘞,该我们上了,大将谢玄把令字旗一挥,一声令下,追!东晋的军队在后面兜着屁股就追,前秦的军队一看东晋的军队上来了,吓的是丢盔弃甲,望风逃窜,跑的快的就活了,跑的慢的被东晋军队杀死的不计其数,死尸不计其数,死的人太多了。前秦的残兵败将,跑了半天,好不容易看不见东晋的士兵了,刚想坐下歇会儿,突然听见空中有仙鹤鸣叫的声音,吓得这些残兵赶快站起来,连滚带爬继续跑,以为是东晋的军队有追上来了,都吓出毛病了,幻听了。这也是成语“风声鹤唳”的来历。
苻坚也混在大部队里,骑着马拼命的跑,逃跑过程中,还被东晋军队的给射了一箭了,身边的武将和御林军也都冲散了。最后符坚一个人单枪匹马逃到了淮北,到了淮北见着了自己的夫人,看着逃出来的前秦的士兵,一个个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垂头丧气,盔歪甲斜,衣衫褴褛,旌旗潦倒,坐在路边哀嚎。想到自己百万雄师土崩瓦解,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付诸东流,符坚是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跟自己的夫人说,“我还有什么脸当这个皇帝啊!”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9-17 17:14:06 +0800 CST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四章:江左风流

第一节 最后的贵族,谢安辅国

淝水之战,以东晋的胜利,前秦的失败而告终,消息传到东晋的首都健康,当时主持东晋中央政府日常工作的是谢安。谢安也是门阀士族出身,他所属的陈郡谢氏,是当时东晋势力最强大的家族之一,与王导、王、王羲之所属的琅琊王氏,并称“王谢”,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里的王谢指的就是琅琊王和陈郡谢氏。

和王家一样,谢家也是好几代都是做大官的,谢安的曾祖父谢缵,曾经在三国时,担任魏国的典农中郎将,是管屯田的一个武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二千石级的高级干部,等同于今天的正省部级干部。他的祖父谢衡,是学者型官员,任过博士祭酒、太子少傅,相当于是今天的中央党校校长,享受副国级待遇的正部级干部。到了他父亲谢裒(一作褒)这一代,官越做越大,曾经担任过东晋政府的侍中、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央组织部长,一下迈进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成为了正国级的干部。



谢安

生在这样的家庭,爷爷是省委书记,爸爸是国家领导人,谢安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他饱读诗书,文才出众,能写一手好文章。而且在家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小学的都是怎么搞政治、耍手腕,怎么拉帮结派,怎么见风使舵,怎么整人,怎么站队。学的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眼睫毛都是空的,粘上毛儿比猴还精。而且生在这种家庭,那人脉资源肯定是不一样,起点比一般人都高,平台在那摆着呢,从小来谢安家里来串门的叔叔、大爷都是王导、桓彝、王羲之这个级别的,王羲之叔叔随便给你写个纸条,就值好多钱。总理王导叔叔随便打个招呼,起码能捞个处长干干,一句话比别人少奋斗10年。

谢安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了,退休的前总理的桓彝,也就是著名的桓温的父亲,曾经这样评价谢安:“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晋书 谢安传》。王东海是东晋第一名士,说谢安不减王东海,这个评价已经很高了,看来谢安一定是长得又帅,气质又儒雅,也就是说,谢安是明星坯子,童星啊。

而且谢安还有一点非常不一般的地方,就是喜怒不形于色,深沉内敛,给人一副淡泊名利的感觉,按现在话说就是很佛系。不像一些富二代,官二代,非常张扬,开豪车,包养女明星,吃相非常难看,急吼吼的,为了当官捞钱不择手段,而谢安不是这样,对什么总是一副淡淡的样子,不争不抢,不慌不忙。不但不抢着当官,而且主动送上门来的机会也不要。扬州刺史庾冰请上赶着请谢安当自己的秘书,谢安就干了一个月,就辞职了,后来吏部尚书范汪曾经提名谢安任吏部侍郎,也被谢安拒绝了,省长秘书都不愿意干,中组部副部长都不愿意当,也是没谁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9-27 16:27:08 +0800 CST  
@adequate2014 2018-09-26 09:11:59
更新太慢,我等了两个月才这点
-----------------------------
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我来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9-27 16:27:39 +0800 CST  
@一江春水2018TY 2018-09-26 10:44:17
坚持了你最不想干的枯燥挖分事情之后,会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
-----------------------------
谢谢您坚持收看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9-27 16:28:10 +0800 CST  

不愿意当官的谢安,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一带),整天和王羲之、支遁、许询这些豪门公子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过着隐士一般的逍遥自在的生活。谢安还很风流,比较好色,每次出去游玩,都带着妓女,一起寻欢作乐,一副无心仕途,看破名利,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样子。谢安自己不当官,但是他们家族可是满门高官,他的堂哥谢尚担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位高权重,相当于河南省委书记兼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军区第一书记。谢尚死了之后,这些职务又由谢安的弟弟谢万接任,谢安的媳妇家也不怂,也是当大官儿的,谢安媳妇的哥哥,也就是谢安的大舅子刘惔,曾经做过侍中、抚军将军,还娶了公主,也是相当有势力的一个家族,只有谢安没有任何职务,素人一个。




会稽
不过谢安虽然不当官,但可并不是不关心政治,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谢安的淡泊名利,拒绝当官,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更多是一种姿态而不是发自本心,属于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常常在幕后扮演军师的角色,他弟弟谢万担任任吴兴郡太守的时候,谢安跟着谢万一起去上任,谢万是个公子哥儿,爱睡懒觉,喜欢赖床,谢安怕他耽误工作,就每天叫他起床,充当人肉闹钟。谢万是个大少爷脾气,典型的官二代,待人接物非常傲慢,没有礼貌,非常任性,对待手下的将领非常不好,不高兴了张嘴就骂,抬手就打。谢安怕他得罪人,就跟在后面给他擦屁股,谢万要是对谁发了脾气,谢安就马上私下去找这个人,登门给人家赔礼道歉,送礼物,说拜年的话,我这个弟弟不懂事,您别跟他一般见识,替他弟弟化解了不少矛盾。很多武将都特别讨厌谢万,曾经想趁着谢万打败仗的机会,背后捅他一刀,给他上点眼药,告黑状,但是哥几个一商量,觉得谢万虽然混蛋,但是他哥哥谢安这个人对咱们不错,看在他大哥的面子上,就算了,不跟他计较了。

就这样,谢安虽然自己没亲自当官,但是一直在积极的为他的家族活动,积累人脉,可见他并不是真的淡泊名利,只不过隐藏的比较深罢了。后来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劝他出山,甚至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晋书 谢安传》。就是谢安要是不出来做官,老百姓可怎么办啊,谢安同志不上台,人民生活上不来。升平四年八月,谢安的天天给他惹事的宝贝弟弟,巨婴谢万,打了败仗,这回谢安也没办法给他擦屁股了,被朝廷免职。谢安一看,这回不出山不行了,他要不出山,谢家在官场就没人了,他们家族就没有话语权了。

谢安出山之后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相当于军委办公厅秘书,虽然级别不高,但是是领导身边的人,能参与最高军事决策。桓温也是门阀士族出身,和谢安他们家是世交,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都是官二代这个圈子里的。谢安小时候,桓温他爸爸桓彝就经常上谢安家串门去,可以说是看着谢安长大的,谢安和桓温可以算是发小了。



桓温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9-27 16:33:19 +0800 CST  

第二节 快意恩仇,桓温出世

说起桓温他们家族,丝毫不逊色于琅琊王家和陈郡谢家,也是当时东晋最显赫的几大家族之一。早在东汉时期,桓家就已经发达起来了,桓温的十世祖桓荣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儒,大学者,曾经做过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的老师,刘庄继位之后,官拜太常,被封为关内侯,是侯爷+皇帝的老师,这还得了。桓温他爸爸桓彝做过中书侍郎,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到了桓温这应该算是官十代了。桓温自己也不含糊,相貌英俊,仪表堂堂,而且是少年成名。在桓温15岁的时候,他爸爸桓彝在苏峻的叛乱中被一个叫江播的人给害死了。桓温从那时起就暗暗发誓,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给他父亲报仇雪恨,亲手杀死杀父仇人江播,从那以后,桓温每天是枕戈泣血,什么意思,就是每天睡觉都枕着手枪睡觉,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杀父之仇,一想到父亲被杀,哭的两个眼睛跟桃似的,滋滋直喷血,眼珠子都红了。

但是没想到还没等到桓温成年,才过了三年,江播就得病死了。桓温一听,心说好,老东西,你死了,让你捡个便宜,父债子还,你死了,你儿子还在,我找你儿子报仇。结果年仅18岁的桓温,就从家乡出发,去找江播他儿子报仇。江播有三个儿子,一个叫江彪、一个叫江豹,一个叫江虎,都不是善茬子。桓温到了江播家,这三人正在给江播大办丧事呢,高搭灵棚三丈六,僧道番尼,吹拉弹唱,纸人纸马,门口立三颗白沙高,门口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当大事。江家兄弟知道桓彝有个儿子,憋着报仇,提前做了准备,在家里囤了好多武器。但是没想到桓温不明着来,化装成吊丧的客人,偷偷混进了江家,桓温外穿白袍,内藏利刃,进门就哭,跪在地上崩崩磕响头,江家哥仨就放松了警惕,以为他是哪的远房的亲戚呢。就没当回事,桓温一看,机会来了,磕着磕着头,突然站起来,从怀里掏出一把刀,奔着江家哥仨就冲过去了。当场就把江彪给捅死了,江家那两个人,一看不好,转身就往院子里跑,桓温一个健步,追上手起刀落,全给杀了。太漂亮了,一人手刃江家三兄弟,给自己父亲报仇雪恨,才18岁。这件事出了之后,桓温一下就红了,名字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了名人了。大家提起桓温都挑大拇指,少年英雄,桓温成了全民偶像了。在士族门阀这个圈子里也成了名人了,成了士族子弟的领袖了,类似于《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和《梦开始的地方》里的宋京生那样的人物,是个人物,顽主,能打,能单挑,敢茬架,敢在什刹海冰场拔份,敢飞其他院儿的羊剪绒的帽子。






桓温少年成名,相貌英俊,出身名门,是当时贵族里的明星,刚刚成年,就被皇帝看上了,晋明帝看这个小伙子不错,出身也好,长得也帅,小小年纪就能手刃仇人,真汉子,有情义有担当,有英雄气概,越看越喜欢,就把宝贝女儿,南康公主嫁给了桓温,桓温成了晋朝的驸马,皇帝的姑爷。结婚之后,桓温正是踏入仕途,开始做官,一路顺风顺水,23岁那年就被任命为琅玡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济宁市市长,正厅局级干部,相当了不得了,俨然成了东晋政治舞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45岁那年,桓温被任命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步入了省部级高级干部的行列。两年后桓温出任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相当于甘肃、四川、湖北、云南省军区司令兼湖北省委书记,手握四个省的兵权。权倾朝野,显赫一时。
桓温有一句名言就是,大丈夫即使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不能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哪怕当个有本事的坏人也要比当个没本事的老好人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桓温绝对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是那种道德感很强的人,而是一个丛林法则的信奉者,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辈子追求的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能成功,只要能出名,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没有任何底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从他年轻的时候亲手杀死三个杀父仇人的儿子就可以看出来,桓温这个人,也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对侵害他个人利益的人那是毫不手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是一个类似于曹操似的的奸雄,而不是那种能为国为民舍生取义,鞠躬尽瘁的英雄,他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他个人的欲望,自己合适了就行,自己怎么合适怎么来,至于国家人民、江山社稷,道德理想,都可以不管,在他眼里,都是浮云,都不算什么。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05 21:07:08 +0800 CST  
桓温当了掌管了四个省的军事大权之后,就开始积蓄自己的力量,培植自己的势力,四川、湖北这都是自古以来民风彪悍的地方,新中国开国元帅将军里有很多都来自这两个地区,十大元帅当中,四川就占了4个刘伯承、陈毅、朱德、聂荣臻,湖北是为第二大将军省,从这里共走出了235位开国将帅。所以掌握了湖北四川的桓温,就招兵买马,打造了一支很强大的军队,勇武善战的湖北、四川的士兵,成了桓温的基本盘,这些士兵也为他纵横天下,打下了基础。



桓温当了封疆大吏之后,并不满足,他的野心很大,他想的是要控制整个东晋,成为东晋王朝的一号人物。但是想当一号人物不是那么容易的,得有群众威望,得有人拥护才行,怎么才能提升自己的威望呢,桓温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打仗,立战功。出兵北伐,如果能把少数民族从北方赶走,收复晋朝丢掉的那些土地都收回来,恢复晋朝鼎盛时期的版图,让那些逃到南方的老百姓,能够重归故里,落叶归根,回到北方去,那老百姓肯定得对他感恩戴德,对他特别拥护。桓温打定主意,说干就干,提起笔来,刷刷点点,给朝廷写了一份表章,要求带兵北伐。可没想到迟迟没有回音,如石沉大海,桓温着急了,心想等朝廷回信了,黄瓜菜都凉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干脆不等了。于是桓温就在没有朝廷的命令的情况下,私自率领军队出兵,带领数万精兵,从湖北顺长江沿江而上,讨伐氐族人在四川建立的成汉政权。桓温先斩后奏,这在古代封建社会,可是犯法的,没有皇帝的命令,私自调动军队,等同于造反啊!朝廷要怪罪下来,是砍头的罪过。即使就是在今天,世界上一个正常的国家,没有政府的批准,军队的将领也不能随意调动部队。军队只能决定怎么打仗,至于打不打,打谁,都必须是文官政府决定,在美国,打仗必须是国会批准才行。今天在中国,没有中央军委的命令一个军区司令也不能随便调动哪怕一个营的兵力,当年林彪是军委副 、元帅,但是叛逃的时候,连身边的警卫员都带不走。但是桓温就行,他就能不经过朝廷和皇帝的允许,私自调动上万的军队,也不怕朝廷怪罪。这一个说明桓温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这也不奇怪,桓温18岁就敢亲手杀人。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东晋王朝内部的管理出现了问题,中央政府已经管不了军队了,国家的军队变成了将领自己的私人武装,有军阀化的倾向,军队只忠于自己的将领,而不是忠于皇帝,忠于东晋王朝,忠于国家。这也正常,因为东晋在政治上也是家族化,中央政府也长期把持在王、谢几个大家族手里,皇帝基本上就是摆设,没有任何存在感。产生军阀也就不奇怪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05 21:08:56 +0800 CST  
桓温率领大军进入四川之后,在四川青衣山遭到成汉王朝的皇叔李福和大将咎坚率领的军队的阻击。桓温并不硬拼,绕过青衣山进入四川彭山县。在彭山县,桓温召开作战会议,商量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有人主张分兵两路,一路佯攻,牵制成汉的兵力,一路主攻,进攻成都。桓温手下的参谋袁乔表示反对,他说咱们今天率领军队,深入成汉境内,远离咱们的后方,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如果分兵两路,兵力就薄弱了,一旦被各个击破,就完了,咱们应该把军队集合在一起,攥成一个拳头,把辎重、粮食、盔甲、锅碗瓢盆、坛坛罐罐的都扔了,只带三天的粮食,轻装上阵,急行军,直取成都,成都是成汉王朝的首都,统治中心,指挥中枢,只要把它这个中枢一打掉,就好像把人的脑袋给砍了,四肢就动不了了,这样肯定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晋书》卷八三《袁乔传》。



桓温采纳了袁会的建议,把笨重的行李和辎重、粮草都留在彭县,让参军周楚、孙盛率领小部分军队看守,自己亲自率领减轻了负担的士兵,轻装前进,以最快速度杀向成汉王朝的首都成都。成汉部队的发现桓温把辎重、粮食都留在彭县,就围攻留守的周楚和孙盛,顾不上桓温了。因此桓温的部队这边没有遇到什么有力的抵抗,一路上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成都城下的笮桥。笮桥就是用竹子编的吊桥,是进入成都的咽喉要道,也是成都最后的一道屏障,无路可退的成汉皇帝李势把最后的全部精锐部队都拉上来了,死守笮桥。桓温的军队向竹桥发进攻,冲锋了几次,都被成汉的部队打退了,死伤惨重,大将龚护也战死,死了不少人,桓温部队的军心开始动摇,开始向后撤退,眼看就是一场溃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又是参谋袁乔,挺身而出,抽出宝剑,在后面督阵,连续砍死了几个要逃跑的士兵,大声呵斥,连骂再吓唬,终于止住了溃退,把士兵都赶回去了。当兵的一看,逃跑也是死,进攻也是死,还不如进攻呢,被敌人打死了,起码还落个烈士,要是往后退,被督战的给杀了,死了还得落个临阵脱逃的骂名。桓温的军队拼了命的往前冲,成汉的军队顶不住了,笮桥失守。



笮桥

成汉皇帝一看笮桥失守了,成都城也就保不住了,被折腾了,干脆投降吧,让人把自己双手给捆住,相桓温投降,至此,成汉王朝宣布灭亡,成汉王朝从西晋八王之乱开始,由氐族流民集团领袖李特建立,到被桓温灭亡,一共存在了43年,传了5位皇帝。桓温灭了成汉,这可是了不起的一件大事,自从晋朝建立之后,一直是被少数民族打,先是五胡乱华,西晋被匈奴人灭亡,晋朝的皇室逃到南方建立了东晋,后来东晋又被前秦打,一直是弱势的一方。这回桓温灭成汉可不一样了,不但是主动出击,取得了胜利,而且直接把一个王国给灭了,这可是晋朝建国以来难得的扬眉吐气的时刻,可以说是咸鱼翻身,屌丝逆袭了。灭了成汉之后,东晋的版图扩大了不少,把云南、贵州、四川的大部分土地,都收回来了。立了这么大的功,桓温自然是非常高兴,心里这叫一个美,春风得意啊!要没有耳朵挡着,嘴都能咧的后脑勺去了,高兴劲上来了,到底是公子哥官二代,讲排场,好面子,桓温就在成汉的皇宫举行盛大的庆祝晚宴。四川当地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绅商巨贾,统战对象,前朝的遗老遗少们,都来参加,给新主子打溜须。宴会上,桓温频频举杯,即席发表重要讲话,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兴衰成败,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文学,一通狂喷,没有他不知道的,而且是一副洋洋自得,志得意满的表情,非常嘚瑟。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在座的这些四川的士绅们,都听傻了,对桓温佩服的是五体投地,都说桓温这个风度,这个谈吐,风度翩翩,神采奕奕,特别自信,长得也帅,声音也好听,简直是男神啊。这也不奇怪,桓温从小就是明星,官二代,大场面见惯了,从小出入各种高级沙龙和宴会,见得太多了,吃过见过,那种舍我其谁的自信的气质,确实不是一般人可比的。以至于宴会散了之后,很多宾客还觉得恋恋不舍,意犹未尽,回味着桓温说的话,觉得没听够,那真是“音调英发,其状磊落,一座叹赏。既散,诸人追味余言”《世说新语•豪爽篇》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10 17:02:33 +0800 CST  




桓温占领了四川之后,他的控制地盘从湖北到四川,连成一片。在自己的根据地荆州,桓温对老百姓还不错,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做了一些好事,“在州宽和,百姓安之”《世说新语•政事篇》。这也不奇怪,古往今来一些军阀,在自己的根据地,老巢,也就是自己起家的地方,对老百姓往往比较温和。因为军阀们需要留一条后路,保住自己的基本盘,一旦争夺天下失败,还可以退回自己的老家,关起门来当土皇帝,所以就不得不笼络人心,民国时期的桂系军阀白崇禧、李宗仁在自己的老窝广西,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比如开办广西大学,号称“模范省”,晋系军阀阎锡山也在老家山西,修桥补路,捐资助学,开办西北实业公司和太原兵工厂什么的。消灭了成汉之后,桓温招贤纳士,不计前嫌,大胆启用了邓定、常璩很多原来成汉的官员,又清剿了一些负隅顽抗的成汉的残余势力,一个月后,局面基本稳定,桓温班师回朝,边敲金蹬响,齐奏凯歌还。



白崇禧



阎锡山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10 17:05:24 +0800 CST  
@天上掉馅饼88 2018-10-02 22:27:16
这段闹中有静的历史,最血腥的和最风雅的事都曾发生过
-----------------------------
@zukye 2018-10-03 20:43:11
一将成名万骨枯,倒霉的永远是百姓。
-----------------------------
是的,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的黄金时代,但是老百姓的噩梦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10 17:06:23 +0800 CST  
消息传到东晋首都,满朝文武都傻了。原本都以为桓温打不赢,这下桓温打了胜仗,势力做大了,占据了四川、湖北,手握重兵,更不好控制了。而且桓温收回了云贵川,灭掉了成汉,取得了东晋开国以来外战的最大胜利,在国内的威望与日俱增,俨然是民族英雄了。东晋政府没办法了,只能顺水推舟,不但没有追究桓温私自调动军队的责任,反而加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

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对于一个将领,私自调动军队的行为没有没有任何惩罚,反而加官进爵,这样的政府,距离垮台也就不远。当时东晋的皇帝是穆帝,还是个小孩,皇后褚太后临朝摄政,主少国疑,孤儿寡母,虽然对桓温先斩后奏的行为很不满,但是没有力量除掉桓温,只能默默忍受。明着不敢和桓温对抗,只能暗地里做些小动作,当时在朝中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提议,把扬州刺史殷浩调入朝中,让殷浩主持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希望用殷浩来牵制桓温。殷浩也是个官二代,门阀贵族出身,家里好几辈都是做大官的,他的父亲殷羡是豫章太守,他叔叔殷融是礼部尚书,他的几个四个堂兄弟也都是太守。但是殷浩和他叔叔殷融,他爸爸殷羡都不是当官儿的材料,殷浩和殷融叔侄,都擅长清谈,出口成章,下笔如神,精通《易经》《老子》,和别人辩论,从来没输过,是当时贵族圈子里有名的清谈家,但是他们都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缺乏具体事务的经验,又志大才疏,眼高手低,还特别自以为是,就是个之上谈兵的赵括,根本无法和桓温相抗衡,桓温可是18岁就敢提刀杀人的主儿,不是这些整天坐在屋里清谈的书生可比的。

消息传出来,桓温乐了,原本桓温听说东晋朝要对自己下手,要扶植其他人来对抗自己的消息时,很担心,忧心忡忡,坐卧不宁。但是后来一听说是准备提拔殷浩来对付自己,桓温一下就放心了,哈哈大笑,殷浩他太了解了,他们从小就在一起长大,都是一个圈子里的大院子弟,小时候桓温是孩子头,根本不带殷浩玩儿,殷浩整天跟在桓温屁股后头,桓温都不爱理他,桓温有一个竹马,骑着玩,玩腻了,就扔了,殷浩看见了,就捡走了,自己骑着玩,捡殷浩剩下的,玩儿的还挺美,成为大家的笑柄。所以殷浩的那点儿能耐桓温太了解了,就是个少爷秧子,舞文弄墨还行,让他搞政治,就好比是瞎摸杵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够不着嘴,他差得远,根本不是这里的事,所以桓温根本眼睛里都不夹他。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18 14:08:01 +0800 CST  

第三节 男怕入错行,殷浩的悲剧

占据了四川之后的桓温,底气更足了,根本不把东晋王朝放在眼里,自己招兵买马,积草屯粮,东晋中央政府根本指挥不动桓温,也调动不了桓温手下的军队,他所控制的荆、司、雍、益、梁、宁、交、广八个州,根本不听东晋政府的,自行其是,当地的人事任命,也都是桓温自己说了算,俨然独立王国,二号皇上。东晋的皇帝和皇后,知道桓温实力强,也拿他没办法,假装看不见,只要桓温不公开宣布独立,名义上还承认东晋中央政府,就忍了,面子上过得去就行。(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

公元349年,北方十六国发生了政治变动,后赵主石虎病死,北方的强国后赵,陷入战乱。桓温眼前一亮,觉得机会来了,他想我灭了成汉,收复了四川,就已经被老百姓当做民族英雄了,如果我再能一鼓作气,率兵北伐,收复长安,把西晋丢失的领土都夺回来,那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可就是天降伟人,百战百胜宇宙第一勇将了,到那时候,我干什么老百姓都会拥护,就是我想当皇帝,老百姓也肯定支持我。

于是桓温再次上表,要求出征,北伐中原,收复故土,这回东晋政府又没有批准,大臣们觉得,可不能让桓温再立功了,他灭了个成汉,就已经要得瑟的不行了,已经不听中央政府调遣了,如果他要是北伐成功,那还不得上天了,还不得当皇帝!所以东晋政府就拒绝了,但是东晋的执政者也不傻,他们也知道北伐中原有好处,能凝聚人心,提升士气,开拓领土,名垂青史。而且后赵现在皇帝死了,正处于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时期,政局不稳,这个时候北伐,正是时候!所以东晋政府,不让桓温北伐,但是并不是不同意北伐,而是不放心桓温,如果换一个东晋政府自己的人去北伐,还是可以的。于是东晋政府就派殷浩为元帅,率领军队,北伐中原,东晋政府想证明的是,离开了张屠户我还就得吃连毛猪了?没有桓温,照样打胜仗!

桓温知道了东晋政府拒绝了自己的北伐提议改派殷浩之后,非常生气,心想我给你上表请求北伐,就是给你个面子,就是走走形式,你还当真了,真把自己当大葱了,谁拿你蘸酱啊!你同意我北伐,不同意我也北伐。于是桓温一气之下,率领大军,水路并进,沿长江顺流而下,驻扎在武昌,向东晋政府示威。但是没想到,听说桓温出兵,东晋的皇帝没怎么样,殷浩竟然先吓得不行了,吓得瑟瑟发抖,赶紧裹紧我的小被被,向东晋政府提出辞职,殷浩说,都是我的错啊,桓温这是冲着我来的啊,我辞职,把元帅的位子让给他!

这下东晋的上上下下对殷浩都非常失望,身为国家领导人,一点担当也没有,出了事就跑了。其实殷浩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坏人,杀人放火的事情他干不来,他没那个胆子,也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他就是好虚荣,好面子,想当大官,又不想担责任。其实殷浩也不能说没本事,他口才不错,文章写的也挺好,当个学者,大儒没问题,可惜偏偏当了官员,男怕入错行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印证。



殷浩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18 14:14:05 +0800 CST  
殷浩这个人,情商极低,其实是非常不适合走仕途的。有一次,晋朝皇帝晋元帝生了儿子,得了个大胖小子,非常高兴,要庆祝一下,这很正常,就是普通老百姓生个孩子,还得过个洗三、满月,摆几桌,找个堂会,上个大呛盘呢,何况是皇帝。于是晋元帝就举行宴会,大宴群臣,文武百官都去了,殷浩也去了。酒席上,文武百官都轮番向皇帝敬酒,表示祝贺,殷浩也端着酒杯就去了,和皇帝碰完杯,殷浩跟皇帝说:“陛下生了儿子,我也没帮上什么忙,没出什么力,还在这大吃大喝,真不好意思,我受之有愧啊。”皇帝一听就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文武百官一听脸也都绿了,哪有这么说话的呀,你什么意思啊,皇帝生孩子你还想参与一把,你还想出力,这里有你什么事啊,你这不是讽刺皇帝是喜当爹,接盘侠吗!晋元帝还真有涵养,没发怒,笑了笑,继续尬聊,对殷浩说:“这种事怎么能有劳爱卿出力呢,呵呵!”。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就把这个事给圆过去了。殷浩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好时代,这种事要是放在秦始皇,汉武帝,乾隆,康熙,雍正这种暴君身上,殷浩脑袋早就搬家了。(东晋元帝生子,大赐群臣。殷羡谢道:“皇子降生,普天同庆。臣无功勋也受奖,於心有愧。”元帝笑道:“此事岂可使卿有功乎?”《世说新语》)





还有一回,朝廷想利用殷浩牵制桓温,任命殷浩做尚书仆射,这个职务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权力非常大,消息传出去之后,就有很多人找殷浩去跑官要官,托人情,走后门,写了好多条子。都是那种“照顾一下我儿子”“提拔一下我侄子”“帮我小舅子换个工作”这类的要求,殷浩看到这些条子很生气,殷浩从小饱读诗书,家庭条件非常好,衣食无忧,没在社会底层打拼过,思想还是比较单纯的,比较理想主义。他觉得这些走后门,托人情,跑官要官的行为非常不好,自己饱读圣贤书,是一个正人君子,怎么能做这种违背组织原则,徇私枉法,以权谋私的事情呢?所以殷浩就一气之下,把所有的条子都扔进了他们家旁边的一个池塘里。但是扔完之后,没过多长时间,他又后悔了,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因为给他写条子这些人,都不是外人,不是亲戚就是朋友,还有的是世交,父一辈子一辈的,看着他长起来的叔叔大爷,跟他一块儿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发小。他觉得自己把人家的这些条子全都扔了,太绝情了,于是他就左右为难,非常痛苦。后来他实在是心里太难受了,为了自我安慰,他就举行了一个宗教仪式,在神像前焚香祷告,嘴里念念有词,说玉皇大帝啊,我可不是故意想害这些写条子的人,我也不是绝情冷血的人,求您保佑这些条子上的人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一旦他们有个马高镫短,山高水长,在官场上要遭遇什么不好的事,被撤职,被降级了,可跟我没关系昂,别怨我啊。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殷浩这个人,是一个思想上比较幼稚的人,像个小孩儿,做什么事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没有当机立断的果敢,下不了狠心,你让殷浩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他干不了,觉得良心上过不去,但是你让他铁面无私,大义灭亲,他也做不出来,拉不下脸来得罪亲朋好友。麻杆打狼,两头儿害怕,害怕承担后果,不愿意冒任何风险。这样的人是非常不适合当官的,因为做大官,做大事,不可能没有风险,有时候就得冒险,得豁出去一头儿去,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去做决策,哪怕是别人都反对,也要干到底,要有担当,要有定力,要有自信,不能什么事都前思后想,走一步退两步,前怕狼后怕虎,那什么事也干不成。

在朝廷派殷浩北伐这件事上,又一次暴露了殷浩的性格弱点,晋朝皇帝封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全权负责北伐工作,可谓是位高权重,权倾朝野。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委员兼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军区司令。桓温一看不干了,率领大军沿长江南下,向东晋朝廷示威,殷浩吓得裤子都快尿了,赶快请求辞职。这一手太丢人了,你要是怕事,不愿意惹麻烦,就该隐居起来,就不应该到中央来任职,殷浩又想当官儿,禁不住这个诱惑。但是想当官儿你就不能怕事儿,真对他委以重任了,他又担不起来,捞好处的时候有你,担责任的时候你跑了,躲起来了,当缩头乌龟了,做人也太不讲究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30 14:35:25 +0800 CST  
他一辞职,他身边的这些朋友都看不下去了,你这也太怂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彪都极力劝阻殷浩,说你一个堂堂的朝廷命官,桓温还没到跟前呢,还没见着桓温人影呢,就吓得辞职不干了,像什么样子!殷浩这这才没辞职,虽然没辞职,殷浩也不敢和桓温正面交锋,最后是由会稽王司马昱写信质问桓温,说你带着军队沿江而下,这是要干什么?你这是“异常之举”,天下人都会对你这种行为有看法的,你赶快回到你的驻地去。司马昱说的义正辞严,有礼有节,桓温还真有点心虚,公开造反,他还真不敢。于是带兵回去了。

永和八年,殷浩率领大军北伐中原,但是这次北伐,殷浩再次暴露出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无能。殷浩北伐的时候,原来后秦羌族的王子姚襄因为受前秦的迫害,投降了东晋,也作为殷浩的部下一起出征,本来这是个好事。因为姚襄是北方人,对北方的情况非常熟悉,威望也高,可以替东晋做开路先锋。但是殷浩却看姚襄不顺眼,死活看不上他。姚襄出身名门贵族,他父亲姚弋仲是羌族的首领,姚襄是少爷出身,脑子聪明,长得也帅,身高八尺五寸,垂臂过膝,跟刘备似的,身材魁梧,相貌英俊,高富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文武全才,最难得的是情商还特别高,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人缘非常好。由于姚襄不是长子,原本他父亲想让他大哥接班,就立姚襄的大哥为太子,但是老百姓一听说这个消息,不干了,就到皇宫门口游行,向姚弋仲请愿,要求立姚襄作为接班人,皇宫门口每天都有上千老百姓给姚襄站台,类似于明星的粉丝后援团似的,可见姚襄有一定的手腕,能让这么多老百姓死心塌地的跟着他走。



姚襄

姚襄投降东晋之后,也很受欢迎,谢安的堂哥,豫州刺史谢尚特别欣赏他,俩人一见如故,关系非常好。就这么一个人,殷浩越看越烦,他本来觉得自己怪不错的,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认为自己是东晋第一大才子,结果来了个姚襄,一下就把他给比下去了,论文采,论武艺,论长相,论人缘,都比他强,殷浩气的鼓鼓的,跟河豚似的。

北伐开始之后,姚襄率领军队驻扎在溧阳,按兵不动,消极怠工,他本身对北伐没有积极性,他了解北方的前秦和前燕,知道他们的厉害,觉得东晋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去了也是送死,所以就磨洋工,在溧阳指挥军队种地,搞大生产运动。殷浩一听就怒了,心想你敢不听我的指挥,敢消极怠工,按兵不动,肯定是有二心了,就怀疑姚襄有反叛之心,再加上他本来就嫉妒姚襄抢了他的风头,于是脑袋一热,就下令,派刺客去刺杀姚襄。令殷浩没想到的是,刺客一见姚襄,就被他的个人风度、魅力所折服了,觉得姚襄傲骨英风、龙行虎步,怎么看怎么顺眼,崇拜的五体投地,这刺客觉得,这么浓眉大眼的肯定是好人啊,这么好的一个人,我怎么能杀他呢?于是主动的向姚襄自首,把殷浩怎么记恨他,怎么派人刺杀他的事全告诉姚襄了,姚襄也非常会办事,不但不怪罪这个刺客,还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请刺客吃饭。这个故事就说明,人长得帅,有风度,有气质,还是很有用,长得帅,有魅力,刺客都会爱上你,下不去手,关键的时候能救命。类似的故事在现代的古巴也曾经上演过,60年代,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领导古巴共产党,推翻了美国扶持的独裁者,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美国政府特别痛恨卡斯特罗,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196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派一个19岁的姑娘马丽塔,去古巴刺杀卡斯特罗。结果没想到这个姑娘一见到卡斯特罗,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位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革命者,小马姑娘的芳心就像一轮明月沉入碧海,再也打捞不起了,迅速的和卡斯特罗在一起了,还为他生了猴子。在这期间,马丽塔几次想刺杀老卡都下不去手,最后终于被卡斯特罗发现了,卡斯特罗也挺光棍,挺爷们儿的,掏出手枪主动给了马丽塔,说到:“你尽管杀我吧。”随后淡定的吸着雪茄等死,马丽塔泪流满面,痛苦的说到:“别逼我了,我做不到,我是爱你的。”



卡斯特罗与马丽塔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30 14:42:31 +0800 CST  
@九皋寒叟 2018-10-30 15:20:26
支持新作,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坚持
-----------------------------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0-31 12:02:14 +0800 CST  
殷浩派刺客刺杀姚襄失败之后,殷浩又秘密派将军魏憬率五千多人袭击姚襄,结果又失败了,不但魏憬被姚襄斩于马下,魏的军队也都被姚襄给吞并了。殷浩气的七窍生烟,发誓要和姚襄死磕,手下的谋士劝殷浩,殷浩根本听不进去,亲自率领大军去进攻姚襄。姚襄这边一不慌二不忙,从容应对,一边招募流民,扩编军队,鼓励老百姓种田,一边派出使者到健康去上访,状告殷浩迫害他。文打官司武动手,双管齐下,一边通过告状,散布殷浩迫害他的罪状,争取舆论的同情,一边整顿兵马,准备和殷浩决战。
结果淮南一战,殷浩被姚襄打的打败,逃回了南方,姚襄军队渡过淮河,驻扎在盱眙。

殷浩兵败的消息传回了东晋,桓温一听,心花怒放,太好了,天助我也,心想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我怎么能放过呢?殷浩打了败仗了,丢人现眼,但是还不够,我还得加一把火,把他批倒批臭,打倒在地,还得再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于是桓温立刻提笔写表章,上疏弹劾殷浩,请朝廷启动问责程序,严惩北伐失败的责任人殷浩。东晋政府,没办法,就把殷浩被免为庶人,徙居信安,相当于从正国级领导,一撸到底,变成普通老百姓了,还被赶出首都,下放到外地。殷浩被免之后,东晋朝廷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够和桓温抗衡的人了,桓温在东晋已经没人能控制的了,没过几年,桓温就控制了东晋的中央政府,军政大权一把抓,成为了一号人物。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1-08 19:02:28 +0800 CST  

楼主:徐惟隆

字数:233481

发表时间:2017-01-22 17: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23:09:38 +0800 CST

评论数:2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