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摩说史-魏晋南北朝史

陶渊明在《饮酒》诗里,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场景:东边的篱笆墙外,弯腰采撷一枝菊花,无意间一抬头,正好看见远处的南山。夕阳西下之时,飞鸟结伴归巢,这么一副多么令人沉醉的风景画。令人百感交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无以言表,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首诗可以说是最能够体现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和精神特质的作品了,从艺术上,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自然而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刻意。采菊东篱,偶见南山,是一种不经意的偶遇,是无心插柳,是妙手偶得,亘古不变。是静观人间千年沧海桑田的仁者之山,与闲庭信步,随手采撷的隐逸之士,偶然的邂逅。既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喜,但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契合,即是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逢,又是天人合一的物我两忘。如水流云在,花谢花开,一切都那么自然。夕阳西下,倦鸟归巢,繁忙的一天即将过去,人下班,鸟回巢,顺理成章,符合本性。

康德曾经说过美的最高境界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我想陶渊明的《饮酒》诗,就是对康德美学的最生动的诠释。中国园林也有一句话叫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实也是一个意思,就是表面看上去好像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好像是脱口而出,率性而为,没有任何的刻意设计和精心雕琢;但是越品味,越能让人感觉,如金鴙擘海,香象渡河般,鞭辟入里,洞察秋毫。这种自然,这种看上去好像是不用力,好像是无心之举,但是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用力,而是发力于无形之中,运匠心于细微之处,让人无从察觉,不知不觉。就如同内家拳的高手,动作虽然不大,看上去绵软无力,但是招招致命。这种看上去的轻而易举,实际入木三分,是需要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精心的锤炼,才能达到的一种很高的境界。绝不是那种真的懈怠懒散,松松垮垮,吊儿郎当。不是真的不费劲,不用力。是“画到生时是熟时”,而不是真正的“生”。这种对自然的追求,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艺术的一个特质了。在中国传统艺术当中,绝大部分都把自然作为追求目标。比如京剧的演唱,就追求松弛,反对刻意,在京剧艺术史上被奉为最经典的“三大贤”的余叔岩和梅兰芳的唱腔,都会感觉到有一种很随意,不使劲的感觉。听着不费劲,但是要是模仿,就会觉得很吃力。但是现在有一些个别人,却利用这种中国艺术的特点,投机取巧,弄出一些“丑书”鬼画符,标榜自己的“自然”,殊不知,真正的自然不是没有功夫,而是有功夫让人看不出来,感觉不到。这两个是有区别的,明眼人也是能够看出来的,有一些人纯属是根本没有功夫来蒙人的。




内家拳武术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20-08-25 21:52:26 +0800 CST  
田园生活,除了下地干活之外,就是喝酒了,陶渊明爱喝酒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喝了酒后诗兴大发,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饮酒》组诗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中,陶渊明想表达的是,要做真隐士的一种观点。虽然住的地方并不是荒无人烟,周围也有邻居,每天也有人来来往往,而且陶渊明也要生活,也要吃饭。贫困的家境和对美酒的嗜好,也使他无法将那些络绎不绝的携带美酒礼物来看他的朋友们,拒之门外。但是只要心静,只要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心如止水,看破了名利的虚无缥缈,挣脱了市侩的陈规陋俗,就自然听不见那车马的喧嚣了,可以做到对世俗的一切,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像我们今天的一句俗话,“心静自然凉”,或者说是“只要心中有沙滩,哪里都是北戴河” 一样。今天有些文艺青年,特别喜欢去西藏,去云南丽江,大理,专门去这些雪山高原,与世隔绝,最好是连手机信号wifi都没有地方。觉得去了这些地方之后,整个人的灵魂都变得圣洁了,心灵就放空了,就能够远离那些是非,变得超凡脱俗,一尘不染。但是实际上,一个人的心要是污浊,即使到天天在住在雪山里,用雪山融化的水洗澡,也不会变得纯洁。人是不是纯洁,是不是高尚,和住在哪没关系。并不是说你住在雪山上就,会像雪一样纯洁无暇,就是白雪公主的了。西藏丽江大理,这些地方历史上一样有勾心斗角,有争权夺利,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这些地方一样既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残酷的奴隶制对人的压迫,有木氏土司对周边的武力扩张,有宗教内部的教派斗争,没什么区别。

陶渊明在《饮酒》诗里,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场景:东边的篱笆墙外,弯腰采撷一枝菊花,无意间一抬头,正好看见远处的南山。夕阳西下之时,飞鸟结伴归巢,这么一副多么令人沉醉的风景画。令人百感交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无以言表,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首诗可以说是最能够体现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和精神特质的作品了,从艺术上,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自然而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刻意。采菊东篱,偶见南山,是一种不经意的偶遇,是无心插柳,是妙手偶得,亘古不变。是静观人间千年沧海桑田的仁者之山,与闲庭信步,随手采撷的隐逸之士,偶然的邂逅。既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喜,但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契合,即是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逢,又是天人合一的物我两忘。如水流云在,花谢花开,一切都那么自然。夕阳西下,倦鸟归巢,繁忙的一天即将过去,人下班,鸟回巢,顺理成章,符合本性。

康德曾经说过美的最高境界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我想陶渊明的《饮酒》诗,就是对康德美学的最生动的诠释。中国园林也有一句话叫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实也是一个意思,就是表面看上去好像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好像是脱口而出,率性而为,没有任何的刻意设计和精心雕琢;但是越品味,越能让人感觉,如金鴙擘海,香象渡河般,鞭辟入里,洞察秋毫。这种自然,这种看上去好像是不用力,好像是无心之举,但是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用力,而是发力于无形之中,运匠心于细微之处,让人无从察觉,不知不觉。就如同内家拳的高手,动作虽然不大,看上去绵软无力,但是招招致命。这种看上去的轻而易举,实际入木三分,是需要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精心的锤炼,才能达到的一种很高的境界。绝不是那种真的懈怠懒散,松松垮垮,吊儿郎当。不是真的不费劲,不用力。是“画到生时是熟时”,而不是真正的“生”。这种对自然的追求,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艺术的一个特质了。在中国传统艺术当中,绝大部分都把自然作为追求目标。比如京剧的演唱,就追求松弛,反对刻意,在京剧艺术史上被奉为最经典的“三大贤”的余叔岩和梅兰芳的唱腔,都会感觉到有一种很随意,不使劲的感觉。听着不费劲,但是要是模仿,就会觉得很吃力。但是现在有一些个别人,却利用这种中国艺术的特点,投机取巧,弄出一些“丑书”鬼画符,标榜自己的“自然”,殊不知,真正的自然不是没有功夫,而是有功夫让人看不出来,感觉不到。这两个是有区别的,明眼人也是能够看出来的,有一些人纯属是根本没有功夫来蒙人的。


内家拳武术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20-08-25 21:54:23 +0800 CST  
《魏晋南北朝史》上部连载到此结束,鉴于本作品读者太少,自即日起,暂停更新,何时恢复,另行通知,感谢大家的支持。
徐惟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20-08-26 21:14:03 +0800 CST  
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但是不代表他不关注社会,不关注现实,和历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他也有忧国忧民的一面,也怀着对南北朝连年征战的的乱世中颠沛流离九死一生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他的散文代表作《桃花源记》就体现了这种感情: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描绘一个类似于西方“乌托邦”似的理想国度,在这个国度,桃花盛开,绿草如茵,宛如人间仙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吠此起彼伏。老人鹤发童颜,儿童天真烂漫,一派其乐融融的和睦景象。最重要的是与世隔绝,一山之隔,隔绝了战乱饥荒,改朝换代,百里之遥,挡住了外敌入侵和官府盘剥。这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无数先贤都曾经幻想过。从老子到卢梭,从欧文到傅里叶,他们都曾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美丽的桃花源图。但是直到21世纪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这个星球上还依然无法避免战乱与饥荒,还没有消灭贫困和暴力,同一个地球上,同一片蓝天下,一边是摩天大楼,一边是难民营,一边是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一边是996的蜗居。桃花源的理想,还仅仅停留在蓝图阶段,距离竣工验收,拿钥匙入住,还很遥远。在陶渊明的那个时代,就更是无法实现。陶渊明也明白无法实现,所以在文章里他特意安排了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那就是这个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如同电光火石,昙花一现,灵光一闪;像海市蜃楼,镜花水月,咫尺天涯,难以把握。

虽然桃花源只是陶渊明的一个美好的梦想,一个空想,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意义的,人类需要梦想。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奋进的目标,很多我们今天觉得是理所当然应当享受的权利,在当年往往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今天我们司空见惯,安之若素,甚至是有些厌倦了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确是当年无数仁人志士可望而不可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献出生命所追求的伟大目标。不过陶渊明只是提出了这样一个理想,并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最终遂迷,不复得路,也没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只是想了一下而已。

实现人类的幸福与解放,对于千年前的陶渊明来说,是一个无法承担的太过艰巨的任务。陶渊明一生最大的贡献,还是在文学上,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都呈现最大的特点,第一是自然而然,第二是情景交融,自然我在前面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就是自然而然,不事雕琢,不用生僻字,不怎么用典故,诗很好懂,都是很通俗易懂的语言,不像谢灵运的诗那样,有很多生僻字,几乎每一首诗都有大量的典故。而且陶渊明笔下也很少出现奇特罕见怪异的东西,妖魔鬼怪什么的基本没有。都是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随处可见的寻常景致,竹篱茅舍,田间地头,耕种刨锄,花草树木,初读觉得平淡无奇,反复品读,却是回味无穷,平中见奇,淡中有味。
平常中寓深刻,淡泊中见深情,通过读《归园田居》《饮酒》这几首诗,大家就会对陶渊明的自然的文风,有所了解。第二就是情景交融,情理交融,这也是平中见奇的原因,陶诗不是单独写景,也不是单独抒情,单独说理,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理互渗,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南山,是悠然的看,一个“悠然”就在自然景色之上点染了一层闲适散淡的感情色彩,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仅仅是飞鸟还巢,而且还是“相与”还,一句“相与”,为夕阳西下的傍晚,涂上一层相依相随,呼朋引伴的温馨暖色。不像谢灵运的诗,基本写景抒情说理都是分着的,写景就是写景,抒情就是抒情,谢灵运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刻画,更加细致,更像是西方的风景画,高度还原现实。而陶渊明笔下的风景,往往是逸笔草草,寥寥几笔,简单勾勒出轮廓,更类似于中国的大写意。
陶渊明诗中有大量的动植物形象,这些都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飞鸟、青松、菊花、白云,这些都浸透了陶渊明的感情,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凌霜傲雪的青松和“我花开过百花杀”的菊花,代表了陶渊明的不爱慕虚荣,不迎合世俗,不阿谀权贵,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性格。《饮酒》组诗当中的“栖栖失群鸟”一首就是动植物形象的代表

饮酒 其四
作者: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说的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夕阳西下时分孤独的飞过。这个孤雁,就是陶渊明自己的化身,陶渊明很孤独,他的朋友不少,但是真正能理解他的人,并没有几个,辞掉县长的职务,放弃优渥的生活,跑到农村去隐居,当农民,靠种地生活。不要说在古代,即使在今天,一个县处级的公务员,辞职到农村去,也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陶渊明曾经写过“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就是说自己性格太耿直,和别人老是合不来。还说过“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说自己没有像羊仲、求仲二位贤士那样和我志同道合的邻居,也没有老莱子夫人那样理解丈夫的妻子。因此陶渊明在生活中是孤独的,像失群的孤雁一样,独自徘徊。飞来飞去,找不到人生的归宿。物因不平则鸣,艺术是痛苦的眼泪,孤独与寂寞使飞鸟发出悲鸣,而为了排解心中孤独与苦闷,催生了陶渊明一系列伟大的文学作品。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说的是,发出的悲鸣,声音凄厉,飘飘荡荡,飘向远方。飞鸟在天空盘旋,找不到落脚之地,天地宽阔,哪里是我的落脚之地呢?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突然看到了一颗傲然挺立的松树,和飞鸟一样孤独,无依无傍,孤独而清高,飞鸟眼前一亮,它觉得终于找到他的归宿了,于是抿翅摇翎,向孤松飞去。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万物凋零,放眼望去,苍茫大地,万物凋零,一片萧瑟,唯有孤松凌风傲雪,长青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找到了可以寄托终身的地方,永远不离开了。这首诗通篇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飞鸟、青松,都是陶渊明自己的象征,和飞鸟失群一样,陶渊明也是离群索居的,无人喝彩的。如青松凌霜傲雪一般,也是身处艰苦的环境中,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改本性,不忘初心的。而就像飞鸟不离开孤松一样,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最终也没有再重新出山,一生躬耕陇亩,直到终老林泉。
《魏晋南北朝史》上部,到此结束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20-08-26 22:54:17 +0800 CST  
魏晋南北朝史(下部)
徐惟隆

第六章:民族融合
第一节 吴盖起义

历史总是充满了无数巧合,北魏的一代雄主拓跋焘和刘宋的中兴之主刘义隆,这对斗了一辈子不分胜负的老对手,人生的结局确是惊人的相似,都是死于非命,不得善终,也就是都是非正常死亡。两人的惨死,可以说都和他们自己的人格缺陷有重要关系,不客气讲,都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而两位皇帝这种不谋和而的人生结局也好像是历史中的一个黑色幽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拓跋焘是马上皇帝,长于军事,戎马一生,打了不少胜仗,颇有军事才能。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性格非常残暴专横的暴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手上沾满鲜血,一生杀人如麻。除了南征刘宋,大量屠杀无辜汉族平民,还残酷奴役和肆意压榨羌、氐、卢水胡等其他少数民族,打仗时用刀逼着这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上战场当炮灰,打头阵,用血肉之躯去阻挡刘宋军队的刀剑,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汉族的残酷压迫,可见一斑。在和平时期,则频繁征发其他非本族人民(除鲜卑族之外的各民族)服苦役,充当鲜卑人的免费劳动力,给鲜卑人干活儿。为了防止其他民族造反,拓跋焘还强行的将陕西关中一带的各民族百姓迁徙到北魏的京城平城附近,住在他眼皮底下,以便能随时密切监视这些异族的一举一动。就这样,大量的少数民族群众,被北魏士兵的棍棒驱赶着,在鲜卑统治者刀枪的威逼下,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其中有将近一半人不堪虐待,惨死在迁徙途中。这种强迫移民的办法,在苏联时代斯大林也用过,比如根据1937年8月2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第1428—326号决议,苏联从远东(主要是滨海边疆区)迁移全部朝鲜人171781名到哈萨克等地,以防被日本人“利用” 根据1944年1月31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第5073号决议和2月21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第00193号命令,以通敌为由迁移整个车臣民族和印古什民族。共迁移车臣人393229名、印古什人91250名到哈萨克和吉尔吉斯等。整个斯大林时期,苏联一共有24次较大规模的行动的民族迁徙,共迁移约440万人,涉及民族20个以上,其中整个民族被迁移的有11个。这一行为,为之后高加索地区的车臣危机埋下了隐患,引发了矛盾和冲突。

北魏也一样,如此残酷的压迫和强者迁徙非本族人民,势必会引起各民族群众的激烈反抗。终于到了公元445年,在匈奴大帝“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领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横扫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同年。不堪忍受压迫的北魏压迫的西北各族群众实在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爆发了由匈奴卢水胡部落的盖吴领导的起义,史称“盖吴起义”。起义军起兵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击败了北魏大将元纥率领的官军,从陕西北部一路攻克甘肃临泾、陕西彬县、陕西大荔,兵临长安城下。受盖吴的鼓舞,山西新绛的三国蜀汉遗民后代薛永宗(关于薛永宗的族属,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一说为四川僰人,即以悬棺为独特丧葬习俗的西南古代民族,是今天彝族白族的祖先之一。还有一说为汉族豪族河东薛氏,为三国吕布手下薛兰的后代,后跟随刘备入川,唐代名将薛仁贵就是其直系后裔。)率领蜀国的移民在山西新绛起兵,袭击了北魏的军马场,抢走了北魏的战马,组成了一支三千多人的骑兵,从山西一直打到河南,逼近潼关。盖吴听说了薛永宗起兵的消息后,派人与他取得联系,于是两支起义军合为一家,薛永宗接受盖吴秦州刺史的任命,共同反抗北魏。两支起义军联合之后,相互支援,实力大增,没过多久起义军就占领了北起杏城,南至渭北,西抵金城(今甘肃兰州),东及河东,以陕西中部为中心,包括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为了争取外部援助,建立反抗北魏的统一战线,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原则,盖吴派出使臣赵绾出使刘宋王朝,向刘宋称臣,并提出要求希望宋文帝能够派兵支援,能出师河、陕,形成对北魏南北夹攻的态势。“伏愿陛下给一旅之众,北陵河、陕,赐臣威仪,兼给戎械,进可以厌捍凶寇,覆其巢窟,退可以宣国威武,镇御旧”但是可惜的是,刘宋王朝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起兵北伐,对盖吴的提议没有做任何回应。

拓跋焘一看起义军势头越来越大,坐不住了,亲自率军御驾亲征,分兵三路围剿起义军。针对盖吴起义军,骑兵多,擅长运动战的特点,拓跋焘决定采取堡垒战术,步步为营,稳步推进。在盖吴的地盘四周修筑碉堡,调动司、幽、定、冀四州十万兵修筑外围的要塞,这一工程东起上谷、西到黄河,绵延覆盖达一千里,企图困死盖吴起义军。拓跋焘还命令各地豪强地主建立城堡切断各支起义军之间的联系。这种战法类似在第五次反围剿时,蒋介石的德国顾问汉斯•冯•塞克特所设想的方法,即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保安团相互配合,消灭红军。

同时,拓跋焘还软硬兼施,派人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去分化拉拢吴盖手下的起义军将领,甚至买通了吴盖的两个亲叔叔。果然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外无刘宋援军,内部又有内奸出卖的情况下,轰轰烈烈的吴盖起义最终失败了。吴盖估计到死也没想到,砍下他人头的竟然是他的两个亲叔叔,一代英雄没有死在敌人的之手,反而被自己的至亲暗算。而他的两个叔叔,把吴盖的人头亲手献给了北魏朝廷,作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敲门砖,用自己亲人的鲜血染红了头上的顶戴。吴盖被杀之后,起义军群龙无首,作鸟兽散,参加起义的各族人民遭到了拓跋焘的血腥屠杀。谈到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入住中原的王朝,很多人都会提到所谓胡汉之间的矛盾,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汉人的压迫和歧视,但是殊不知,在南北朝时期受压迫的不仅仅是汉人,还有非统治阶级的其他少数民族,拓跋焘血腥的镇压羌、氐、卢水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想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应当旗帜鲜明的反对任何民族压迫,既包括汉人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也包括少数民族对汉人的压迫,更不要忽略了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压迫。。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21-01-17 22:34:35 +0800 CST  

楼主:徐惟隆

字数:233481

发表时间:2017-01-22 17: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23:09:38 +0800 CST

评论数:2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