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摩说史-魏晋南北朝史

第四节:虎头蛇尾,桓温北伐
永和十年二月,桓温率兵北伐,他要通过北伐来树立自己的崇高威望,使自己成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华的民族英雄,然后借着这个热乎劲儿,趁热打铁,篡夺司马氏的江山,自己当皇帝。



桓温一共北伐了三次,第一次北伐的主要对手是氐族的前秦,第一次北伐,桓温分兵两路,东路兵团由他自己亲自挂帅,率领着四万步兵骑兵混合军团,从湖北出发,经河南,走襄阳,渡汉水进攻前秦。西路兵团是桓温手下的凉州刺史司马勋,他取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子午谷,从四川向陕西进军。一开始桓温进展的很顺利,因为北方的汉族老百姓都不愿意被少数民族统治,所以非常支持桓温北伐,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晋朝的军队能打回来,一些汉族的守将也不愿意和桓温打,自己人不打自己人,毕竟都是汉族人,所以一开始,桓温的军队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前秦的很多城市都主动开城投降,桓温的军队一直杀到西安城下的白鹿原。看见汉族的部队打回来了,很多的老百姓,挑着担子,推着小车,给桓温的部队送吃的,送酒送肉,看见晋朝的军队,非常激动,就像看见亲人一样。有的老人拉着晋朝士兵的手,老泪纵横,流着眼泪说,没想到我还能活着看到咱们自己的队伍,“不图今日复睹官军”。那场面真跟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深山问苦一场,李永奇唱的一样:“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三十年做牛马天日不见,抚摸着这条条伤痕、处处疮疤我强压怒火,挣扎在无底深渊。乡亲们悲愤难诉仇和怨,乡亲们切齿怒向威虎山。只说是苦岁月无边无岸,谁料想铁树开花、枯枝发芽竟在今天!



京剧《智取威虎山》

当时前秦的皇帝是符健,一看桓温来者不善,就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桓温进兵的时候正是五月份麦收的时节,符健派人赶在桓温之前,把田野里的麦子都提前收割了,还强迫老百姓把粮食都藏起来,并且把前秦的主力部队隐藏起来,不和桓温交战,真是“快打快收快藏,不让鬼子抢走一粒粮”。他要和桓温耗着,他要耗到桓温没吃的了,自己退兵。而桓温北伐的时候,恰恰又没有带足够的粮食,他想到北方就地筹粮,以战养战,结果错打了算盘,没想到到了北方,粮食都被藏起来了。前秦军队又躲起来,避而不战,时间一长,东晋的军队受不了,粮食吃光了,只能撤退。桓温的军队向南撤退,因为没吃的,士兵都饿着肚子,士气低落,没精打采的,根本没心思打仗。符健一看机会来了,就在后面尾随,走到半路上,符健趁桓温不注意,突然发动袭击,把东晋的军队杀的大败,溃不成军,桓温带着部队往南逃,前秦的部队兜着屁股就在后面追,桓温的军队被杀死了好几万人,第一次桓温北伐,就以失败告终。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1-08 19:10:06 +0800 CST  
公元236年,桓温又进行了第二次北伐,第二次北伐的主要目标是西晋的故都洛阳,主要对手是羌族人姚襄。这次北伐进展很顺利,在和姚襄的战斗中,桓温身先士卒,亲自披挂上阵,带头冲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桓温的弟弟桓冲也带着军队奋勇拼杀,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姚襄,收复了洛阳。桓温率领军队进入洛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文武百官祭拜了晋朝皇帝的陵墓,这个行为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这是自西晋灭亡之后,晋朝第一次收复故都洛阳,所以桓温祭拜皇陵,颇有告慰晋朝列祖列宗的意味,他想告诉各位先帝,从您手里丢掉的大好河山,又让姆们夺回来了,现在晋朝的旗帜又飘扬在中原大地、六朝古都的上空了,各位先帝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可以想象,桓温在祭拜皇陵时,肯定是非常嘚瑟的,志得意满,春风得意的,东晋建立了以来,还从没有任何一个汉族政权的将领能够占领洛阳,但是他桓温做到了,在这一刻,他创造了历史,洗刷了八王之乱以来,晋朝军队被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政权轮流暴打的耻辱,也终结了晋朝军队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胜战绩。建立了东晋开国以来最大功勋的桓温,此刻应该更有理由相信,他比司马家的那些少爷秧子,绣花枕头,更适合做王朝的统治者,取而代之的野心,就在他建功立业和开疆扩土中不断萌发。

中国人自古至今,都不是血统论的信奉者,这一点和欧洲甚至是日本都截然不同,中国人更讲实力,更相信事在人为,而不是听天由命,只要有本事,有德有才,有人拥护,谁都可以坐上皇帝的宝座,无论你的出身多么低微,哪怕你是流氓无赖出身的村干部刘邦,还是给地主抗长活的佃户陈胜,或者卖草鞋的刘备,要饭的朱元璋,都有机会。不存在什么万世一系的神圣家族,“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深深印在在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信条,桓温也不例外,他肯定会想,凭什么我就不能当皇帝!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1-20 15:13:05 +0800 CST  
桓温向东晋朝廷建议,还都洛阳,皇帝回洛阳居住,把东晋中央政府迁回洛阳。客观的讲,这样做还是有好处的,如果东晋政府真能还都洛阳,这对北方的老百姓是一个莫大的鼓舞,这会让北方的老百姓感觉到,东晋朝廷没用忘了他们,并没有抛弃他们,这些沦陷区的百姓不是没人要的弃儿,东晋政府时刻想着把他们从胡人的铁蹄下救出来,这会激励北方的汉族百姓起来帮助东晋一起推翻胡族的政权;同时也可以通过还都洛阳,向北方的各个小国表明自己统一北方,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寄居在南方江淮地区的大量流民,也肯定也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因为他们看到了回到故乡的希望,会更加的坚定支持东晋政府了。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日子过惯了,你让他回去过苦日子,大部分人肯定不乐意,就像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贾志新说的那样:“唉别介呀爸,这段伙食好容易有点改善怎么又回去了?我跟您说我这人吃惯好,的再吃的差的我受不了这个!”。(选自《我爱我家》第35,36集 潇洒走一回)。东晋的皇帝和文武百官也和贾志新一样,已经在江南的温柔乡里,待了好几十年了,早已经是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了,江南多好啊,吴侬软语,鱼米之乡,气候温暖,风景秀丽,小晴表妹,你让他们再回到北方,回到随时都有可能和北方少数民族打仗的战争前线,回到战火硝烟笼罩的中原,他们当然是不乐意,在江南有长江天险,可以挡着,多安全啊。所以桓温迁都回洛阳的提议遭到了东晋君臣山下的一致反对,这样,桓温无奈,只能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洛阳,自己带着大部队班师回朝,第二次北伐结束。



《我爱我家》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1-20 15:19:07 +0800 CST  
桓温班师回朝之后,觉得自己两次北伐都打的不错,自己的威望越来越高了,有了底气了,接下来就该开始收拾东晋朝廷里那些反对他人了,另外桓温也想在对内改革上,做出点成绩,外战胜利,能让老百姓精神上受到鼓舞,内政的改革,才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环节,如果通过改革能让老百姓收获实打实的利益,尝到甜头,那老百姓肯定对桓温是死心塌地的拥护,于是桓温在晋哀帝兴宁元年(363)五月开始着手进行内政改革。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2-13 14:09:46 +0800 CST  
第五节:改革者桓温,庚戌土断

改革开始之后,桓温向皇帝上了一篇表章《陈便宜七事》,这篇文章相当于桓温的改革宣言,文章中指出了晋朝存在的7大问题,也是阻碍晋朝走向富强的七个绊脚石。第一个是朝中大臣,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勾心斗角,只站队,不办事,只认帮派,不辨是非。第二个是户口减少,税收收不上来,国家没钱。第三个,政府办事拖沓,效率低下。第四是,德才兼备的官员很难得到重用。第五是,赏罚不明,第六是,文化教育事业萧条,第七是,国家没有正式为前朝编修正史。单扇门,双扇开,自己出题自己猜,桓温指出了问题之后,又在文章里针对这7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分别是:反对朋党,禁止拉帮结派;精简机构,优化行政区划,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限期督办制度;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严格执行既定政策;选调人员,组建专门机构,编修西晋历史“其一,朋党雷同,和议沸腾,宜抑杜浮竞,莫使能植。其二,户口凋寡,不当汉之一郡,宜并官省职,令久于其事。其三,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案宜为限日。其四,宜明长幼之体,奖忠公之吏。其五,褒贬赏罚,宜允其实。其六,宜述遵前典,敦明学业。其七,宜选建史官,以成《晋书》”。客观的说,桓温指出的这些问题,确实都存在,但是桓温并没有抓住关键的问题,说的都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都是些不痛不痒的,没有触及到核心问题,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不多,而且提出的改革方案也比较虚,浮皮蹭表,浮光掠影,说的都是大概其,喊口号比较多,缺乏具体落实的可操作性的方案,不落地,没有具体的抓手。

不过桓温也不是只玩虚的,也有干货,兴宁二年,桓温推出了“庚戌土断”,这可以说是桓温当政期间,最有效的一次改革了。土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意思,西晋灭亡之后,少数民族占领中原,很多不愿意被异族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逃到南方避难,这些人称作侨民,后来司马睿从山东逃到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就把北方侨民安置在江淮之间的地区,在这些侨民居住的地区设立侨州郡,还以他们北方的家乡名字命名,比如说山东青州的侨民迁徙到江苏淮安居住,那么江苏淮安的侨民聚居区就被划做侨州郡,叫“侨青州”。这样起名字,表达了侨民对故乡的怀念,也显示了东晋王朝有朝一日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和姿态。这比较类似于华人移民在美国的聚集区,小台北。这些侨民由于是从北方战乱之地,逃到南方来的,都是不愿意当亡国奴的硬骨头,逃难中为了安全,不受欺负,相互照应,通常都是以家族、宗族为单位集体迁徙,保持着完整的家族、宗族、村镇建制。所以战斗力比较强,很能打,凝聚力比较强,抱团,这些侨民成了东晋政府最理想的兵源。由侨民组成的北府兵,也是东晋军队中最精锐,最能打的王牌部队,东晋正是靠着北府兵打败了前秦的几次南侵。由于东晋政府靠着侨民打仗,指望着侨民在边界地区抵挡北方胡人,并且镇压当地南方的土著的起义,所以东晋政府就给予了侨民很多的优惠条件,要想让牛快跑,就必须得给牛吃草,有利益驱动,侨民才会给东晋政府卖命,所以东晋政府对侨民就非常偏爱,给与了侨州郡里的侨民,可以免于纳税,免服劳役的特权,东晋王朝和侨民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沙皇俄国和哥萨克的关系,哥萨克就是从各地逃到顿河草原的一些冒险家,不愿意受奴役的逃亡农奴,割据自立,占山为王,这些人骁勇善战,沙俄就利用他们,把他们编入军队,给与他们以免税、自治等特权,换取他们抵抗帮助俄国和土耳其人、鞑靼人、波兰人打仗。





哥萨克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2-13 14:12:08 +0800 CST  
对侨民的优惠政策出台之后,确实极大地笼络了北方移民的人心,使得北方的移民愿意支持东晋王朝,愿意为东晋出力,愿意替东晋打仗。但是时间长了,这个政策的弊端也就显现了出来,那就是土侨矛盾,都是东晋统治下的老百姓,都是晋朝的子民,凭什么北方的侨民就能不纳税,不服劳役,而南方的土著就不行,这不是偏心吗,南方的土著就对东晋政府意见很大,觉得东晋政府偏袒北方移民,甚至认为东晋政府是北方侨民的政府,对东晋这个政权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觉得自己是后娘养的,北方侨民才是亲儿子。而且还有很多北方来的地主豪强和皇亲国戚,利用侨民政策谋取私利,钻政策的空子。由于北方的侨民可以不纳税,不服劳役,一些侨民地主就招揽当地土著农民把自己的土地过户到侨民地主的名下,交给侨民地主一定数量的保护费,略低于国家的税收,这对当地土著人是有一定的诱惑力的,少交税,还能不服劳役,所以就有很多南方的土著百姓,把土地过户到侨民名下。这样,侨民名下的土地就越来越多,土著名下的土地就越来越少,侨民不向国家纳税,所以东晋朝廷的税收也就越来越少。桓温要掌握国家的权力,想自己当皇帝,必须要控制财权,必须要有钱,没钱就没有一切,没钱,就没办法给军队和大臣们发工资,也不能搞建设,所以桓温要抓钱,要增加中央财政的收入,从哪开刀,就从侨民身上开刀。

桓温推行土断,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侨民和豪门士族都反对,因为触及到他们的利益了,以前可以不交税,不服劳役,现在这个特权突然说没就没了,平白无故的每年要向国家多交钱,当然不干了,事实上在桓温推行土断之前,东晋政府曾经多次试图推行过土断,取消侨民的特权,清查土地和户口,但是因为阻力太大,都没推开。但是桓温这回,推行的效果不错,可以说是东晋王朝最彻底的一次土断,这是为什么呢?桓温手里有兵权啊,有军队,枪杆子,谁敢反对,我就派军队去收拾你。既得利益者不会乖乖的吐出自己的利益的,非得刺刀见红不可。桓温在土断触及很多皇亲国戚利益时,还是能够不徇私情的,我想这倒不是桓温多么铁面无私,而是想借土断给自己树立威望,敲打一下这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凡是不听我桓温招呼的,和我对着干,绝对没有好下场。也正是由于这样,桓温的土断才能实施的很彻底。

东晋的很多高官和皇室成员,都大肆收容土著作为自己的佃户,然后对地方政府隐瞒不报户口,逃避纳税,这些人过去的几次土断中,都没人感碰,因为人家上面有人,直接通天,直接就皇帝的亲戚,谁敢惹。但是桓温不管这一套,不管你是谁,一律按人口纳税,不服就派军队抓你,结果彭成王司马玄不服,觉得自己是王爷,想和桓温掰掰手腕儿,隐瞒了五户不报,结果没想到桓温是个吃生米的,不管你是不是王爷,下令把司马玄抓起来了,扭送廷尉治罪。这一下,谁也不敢叽歪了。
桓温的这次土断,在历史上被称为"庚戌土断"或"庚戌制"。通过史书上对这次土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桓温的土断主要是分三步:请查户口,全国普查,有多少人,每个人名下有多少土地,然后根据土地数量和人头收税,谁也不能例外。(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阅户人,严法禁,称为庚戌制。)《晋书•卷八•帝纪第八》: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2-13 14:15:50 +0800 CST  
@冷月888 2018-12-18 12:52:24
继续支持,文友加油!
-----------------------------
谢谢您的支持,因为我今年每周末都要去河北农村讲课,平时还要备课,所以更新速度有限,我尽量多更新一些哈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2-19 18:12:42 +0800 CST  
第六节: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的最后一搏

桓温通过土断,树立了自己的威望,打击了那些敢于反抗他的人,从这以后,再也没人敢和他对着干了,桓温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已经飘了,到后来他对自己的野心已经毫不掩饰了,平时生活中经常流露出想篡位的意思。有一次桓温在自己的办公室躺着休息,突然对身边的亲信说:“我这一辈子就这样默默无闻,不干一番大事业,将来死了,到了九泉之下,见到文帝司马昭、景帝司马师,会被他们笑话的。”这话可不得了,司马昭、司马师是什么人,都是篡位的奸雄,司马师,专横跋扈,对皇帝呼来喝去,指手画脚,训皇帝就像训孙子一样,有一出京剧叫《红逼宫》,说的就是司马师杀死皇后,废掉皇帝的故事。司马昭独揽大权,把皇帝当做傀儡,说杀就杀,他曾经派人在大街上公然杀死了曹魏的皇帝曹髦,司马炎的儿子后来废掉了曹魏的皇帝,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晋朝。桓温把自己和司马昭、司马师相提并论,说怕自己不如司马师、司马昭,被他们笑话,这就是赤裸裸的要篡位啊,暗示自己要像司马昭、司马师一样,废掉皇帝,换自己当。桓温说了这句话之后,亲信们都傻了,心说您这话都让姆们没法接,您也太直白了吧,篡位哪有公开说的,都得偷偷的,这要是让别人听了去这还了得。所以大家都不说话,桓温一看大家都不说话,很失望,把枕头抱起来了,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他只能和枕头说话,开始尬聊,桓温抱起枕头,长叹一声说:“既然不能流芳后世,难道就不能遗臭万年吗?”这句话也很大胆,什么意思,就是我不怕人骂我是奸臣。骂我是篡位的叛逆,我就是要当皇帝,挨骂我也要当。“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哪怕那身后骂名滚滚来那样”电视剧《雍正王朝》主题歌里唱的:也像路易十四说的那样:“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这种不畏人言的,无所畏惧的态度,用一句北京的俗话来说就是“听蝲蝲蛄叫唤,还不种地了!”这种态度不能简单的说好或者是不好,是双刃剑,好处是,有利于做大事,利于搞改革,凡是做大事,都会有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都会有人反对,甚至泼脏水。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要想没有人反对,没人批评,那只能什么都不干,什么也不干最安全,改革就是更是了,因为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肯定都会使一些人的利益受损失。所以要想搞改革,办大事,就不能太顾及别人怎么说,不能怕挨骂,不瞻前顾后,只要你干事,就免不了挨骂,这也是王安石说出三不足的原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但是凡事都不能走极端,不怕挨骂,不代表什么都不怕,人还是应该心中有所畏惧的,要有所怕的,有敬畏之心的,敬畏人心、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怕老百姓受苦,怕遗臭万年。如果什么都不敬畏了,什么都不怕了,也就什么坏事都敢做了。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要看用在什么方面,不能乱用,不能用不畏人言作为自己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排斥异己,拒绝接受不同意见的挡箭牌,不能说别人提的反对意见,都不听。不能说只要是反对我的,都是错的,我根本不理,这种无所畏惧,是无知。真正的态度应该是,对批评的意见加以鉴别和理性的分析,如果说的有道理,那就虚心接受,如果没有道理,就是为反对而反对,那就不必畏惧,不必放在心上,这才是真正的不畏人言。



京剧《红逼宫》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2-19 18:22:24 +0800 CST  
还有一次,桓温出去视察,经过王敦的墓地,他停下脚步,看着王敦的墓碑,自言自语的说:“真是能干的人!真是能干的人!”脸上流露出羡慕的表情。王敦是什么人啊,是公开起兵造反的人,桓温公开表示对王敦的羡慕,可以看出,桓温对自己的野心已经毫不掩饰,已经不背人了!(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尝行经王敦墓,望之曰:“可人,可人!”《晋书.桓温传》)

据历史记载,桓温生活比较简朴(温性俭,每燕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晋书.桓温传》)每顿饭就吃些蔬菜水果,不吃肉,不是大摆宴席,七个碟子八个碗,葱烧海参,油焖大虾,山鸡兔脯菜蟒银鱼,红丸子白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饹炸丸子、鱼脯丸子、鲜虾丸子、豆腐丸子。当然这也可能是一种作秀,段祺瑞和蒋介石也都吃的很简单,蒋介石不抽烟,不喝酒,连茶叶都不喝,就喝白水。但是据我分析,可能桓温确实不追求这个,因为他是士族门阀出身的官二代,从小吃过见过,不是暴发户土老板,所以不会顿顿大鱼大肉,吃饺子只吃肚儿,不掐边儿,报复以前吃糠咽菜的日子。对于桓温这种人来说,捞钱,吃喝,对他来讲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因为他是官二代,从小就不缺钱,从小就吃好的喝好的,相比较之下,桓温更图名。对他来讲,最过瘾,最拉风的,不是挣大钱,而是当领导,超过他爸爸,他爷爷,当最大的领导,中国古代最大的官是什么,就是皇帝。

土断之后,桓温想当皇帝的欲望可以说是越来越强,已经是欲火焚身了。当时有一个从北方来的尼姑,来到健康这边云游,这个尼姑算卦特别灵,卦卦灵,连你有没有皮猴儿都能算出来。桓温听说了之后就把这个尼姑给找来,让她给自己算命。结果没想到,桓温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偷看这个尼姑洗澡,尼姑发现了之后,用刀自残,把自己的肚子和脚都给划破了,洗完了澡,尼姑出来。桓温问她自己将来的命运是吉是凶,这个尼姑说,你将来要做天子的结果,就和刚才一样。这个事情虽然是在《晋书》上记载的,但是非常诡异,且不合常理,第一,桓温为什么要偷看一个尼姑洗澡,以他当时的地位和权势,应该身边不缺女人。不至于对异性饥渴到去偷看一个尼姑洗澡。调戏尼姑,那是阿Q这样的短衣帮才干的事,桓温一个国家领导人,干这个事,感觉不太可能,除非他有特殊偏好,就喜欢光头的女人。第二,尼姑发现桓温偷看她洗澡之后,为什么要自残呢?不想让他看,应该出来制止,要是想让他看,就装作没看见就完了。为什么要用刀把自己划破了呢?难道就为了向桓温预警,意思是你当了皇帝之后,肯定没有好下场,大凶兆。总之这个记载非常诡异,我个人分析,很有可能是,桓温倒台之后,后人牵强附会,或者是他的政敌为了抹黑桓温,捏造的。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2-19 18:26:55 +0800 CST  
中年桓温为什么要哭呢,他觉得自己老了,青春再也回不去了,那个英俊潇洒,朝气蓬勃,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青年桓温,再也没有了,再也回不去了。无论你多有权,多有钱,多有本事,你都留不住青春,战胜不了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任凭你是谁,你都是无可奈何的。人生的有限,而欲望是无限的,吾生而有涯而知无涯,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做。桓温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改变历史的人,一个能够决定国家命运的强人,但是面对如滚滚长江一样逝去的时光,他无能为力,桓温感到了一种无力感,感到了自己的藐小和软弱,这就是他哭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桓温,历史上很多英雄豪杰,帝王将相,都曾经有过这种感觉。比如曹操曾经写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感叹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一会儿就被太阳晒干了,人生苦短,时间过得太快了。乌龟虽然长寿,但终究也有死的那天,任何人,任何生物都逃脱不了死亡,所以虽然是老马,但是要有千里的志向,英雄已经两鬓如霜,步入老年了,但是还是要奋发有为,时不我待,抓紧不多的时间,去干一番事业。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宝贵在于之处在于,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在时间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最终都难免会死,但是我们不能生下来就等死,总得干点什么,让自己这一辈子不白活,人不能只是混吃等死,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那就和动物没有区别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能够追求人生的意义,去追问为什么活着。只有努力的去有所作为,我们才能在即将走完人生道路时,问心无愧,无愧于我们活一回,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桓温也是那种不甘心碌碌无为的人,但是他肯定不是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人,他是为了他自己和他们家族的利益而斗争。为了自己当皇帝,自己的子子孙孙能够当皇帝而斗争,所以他也不能闲着,得折腾,得抓紧一切时间。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2-28 23:33:48 +0800 CST  
恭祝各位亲爱的读者,新年快乐,感谢过去一年对我的支持!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12-31 22:22:51 +0800 CST  
桓温哭完了之后,率领大军继续前进,穿过江苏到达山东南部的巨野,在巨野,符坚下令修建一条运河,把清河和汶水连接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运粮食,清河和汶水是南北向的两条河,但是不相接,桓温修了运河,把两条河连起来了之后,就形成一条由南向北的水路,桓温的军队可以用船在这条水路上运兵、运粮食。在各种交通运输中,水运是最便捷的,比陆地运输要快,还省钱。因为水有浮力,可以事半功倍,比陆路运输要省劲,所以知道现在世界上的大宗货物运输也基本都是水运,万吨邮轮什么的,没听说过万吨火车、万吨飞机的,水运的价格也相对便宜。

桓温修好了运河,大军坐着船,顺流而上,大军直抵前燕都城下,前锋部队距离前燕的都城只有200里了。前燕皇帝听说这个消息,吓得麻了爪了,赶快派人向前秦求援,向前秦许诺,如果能帮助前燕打退桓温的军队,就把虎牢关以西的土地都割让给前秦,作为报答。接到前燕的求援信,前秦皇帝符坚召集满朝文武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在要不要派兵救前燕这个问题上,大臣们产生了分歧,大部分的大臣都反对出兵,理由是,当年桓温攻打我们的时候,打到了灞水桥边,我们也曾经派人去向前燕求救,但是前燕没有搭理我们。今天轮到他们向我们求救了,我们凭什么要帮他,来而不往非礼也,他当年不帮我们,我们今天也不救他,现在想起我们来了,早干嘛去了。只有王猛主张出兵,王猛说:“从实力来看,前燕肯定不是桓温的对手,咱们如果不出兵帮他,前燕肯定会被桓温给灭了,前燕一旦被灭了,并州、幽州、豫州、冀州这些地方可就归了桓温了,这些地方都是产粮大省、人口大省,到那时候,桓温就可以在这些地方征集粮食,扩充军队,然后以此为基地,来进攻我们,那桓温可就是如虎添翼了,那时候,您的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完犊子了。我们不如现在出兵帮助前燕抵抗桓温,等打退了桓温,前燕肯定也是被折腾的够呛,筋疲力尽了,到那个时候我们在腾出手来,把前燕给灭了,新账旧账一块算不就行了吗!”(又遣散骑侍郎乐嵩请救于秦,许赂以虎牢以西之地。秦王坚引郡臣议于东堂,皆曰:“昔桓温伐我,至灞上,燕不救我;今温伐燕,我何救焉!且燕不称藩于我,我何为救之!”王猛密言于坚曰:“燕虽强大,慕容评非温敌也。若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并、豫之粟,观兵崤、渑,则陛下大事去矣。今不如与燕合兵以退温;温退,燕亦病矣,然后我承其弊而取之,不亦善乎!”《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最后符坚听从了王猛的意见,发兵救援前燕,前秦和前燕组成联军共同抵抗桓温的军队。

不得不说王猛的之一主张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如果不救援前燕,确实能解气,能报前燕袖手旁观的一箭之仇,但是出了气之后呢。唇亡则齿寒,前燕被灭了,前秦也就失去了缓冲和屏障,就得直接面对比前燕更加凶悍的敌人—东晋,到那时候,前秦的压力就变得更大了。好比ABC三个国家三分天下,A国强,C、B国弱,那么两个弱国必须抱团取暖,共同对抗强国A,才能生存下去,如果其中一个弱国A帮虎吃食,和强国结盟,去对付另一个弱国B,那结果只能是被各个击破,强国灭掉B之后,转过头来就会把A也灭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春秋时期的假途灭虢的故事,最让人叹息的是宋朝,竟然连续犯了两次战略性的失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不长记性,作为一个三方中弱势的一方,竟然两次和强者结盟,去灭掉另外一个弱势的一方,第一次是北宋海上之盟,联合金国灭掉了辽国,第二次是端平入洛,联合蒙古灭掉了金国。宋朝君臣的战略眼光远远不如一千年前的王猛。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1-09 21:47:47 +0800 CST  
@姑苏慕容玄 2019-01-04 00:31:03
楼主快更啊,新年快乐啊
-----------------------------
谢谢,也祝您新年快乐!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1-11 16:22:44 +0800 CST  
面对桓温大军,前燕和前秦联军采取的办法是坚壁清野,避其锋芒,不和桓温的军队正面决战,军队躲起来,把粮食也都藏起来,和桓温打持久战。桓温在前燕筹不到粮食,只能派人从东晋往北方运粮,这时候,前燕再派出骑兵骚扰桓温的后方,袭击桓温的运粮草的运输队,切断桓温的补给线。这种战术实际上和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采取的战术是一样的,桓温手下有一个谋士叫郗超。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向桓温进言,说:“咱们现在这样耗着不行啊,现在有两个办法,要么咱们就拼了,赌一把,孤注一掷,扔下辎重粮草,您带着所有的骑兵,轻装上阵,直接奔袭前燕的首都邺城,咱们来个斩首行动,擒贼先擒王,直接进攻首都,像一把钢刀插入敌胸膛,这样做的缺点就是风险比较大,不带粮食,咱们就没有退路了,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了,咱们就回不去了。第二个办法就是稳扎稳打,咱们今年就先撤回去,明年再说,如果既不愿意冒险,又不愿意撤退,就这么耗着,咱们可要倒霉,眼看就要入冬了,河水就要结冰了,一旦河水结冰,咱们就没办法通过水路运粮了,补给线可就断了,粮食如果跟不上,就麻烦了,另外一入冬,天气就冷了,咱们的士兵可没带冬天的衣服,穿的都是单衣,到那时候,咱们可是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军心肯定会乱,到那时候,前燕再趁机进攻,那咱们可就是老太太吃柿子,嘬了瘪子了,咱们可就是兔爷翻跟头,窝犄角了,兔爷过河,一滩泥了。郗超的分析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但是可惜桓温并没有听进去,他最终选择了既不奔袭邺城,也不撤退,还是继续按照以往的节奏,不紧不慢的往前走。

作为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桓温不愿意冒险,对于桓温来说,北伐只是他当皇帝的一个筹码,一个登上皇帝位的垫脚石而已,并不是他人生的终极目标,也谈不上什么崇高的理想,他并不想真的为了恢复故土,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命搭上了,那就不值了,命都没了,就吃什么都不香了,北伐即使是成功了有毛用。一旦突袭邺城失败,又没带粮食,兵力又少,大部队和辎重都落在了后面,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肯定会全军覆没,这个亏本的买卖不能干。但是退兵桓温又不甘心,桓温太需要北伐的胜利了,因为只有北伐胜利了,才能使他名正言顺的当皇帝,他为此已经发动了二次北伐了,都无功而返,如今第三次北伐,他已经58岁了,马上就要进入老年了,这次如果再失败了,他能不能再有机会组织起第四次北伐就说不好了,留给桓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事情果然不出郗超所料,到了10月份,天气开始冷了,河水的水位开始下降,马上就要结冰,粮食运输出现了困难,前燕又趁火打劫,派慕容宙率领骑兵去攻击护送粮食的晋军队。慕容宙并不直接打,硬碰硬,他知道晋军北伐一路高歌猛进,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非常骄傲,不把前燕军队放在眼里。就决定利用晋军的情敌心理,诱敌深入,打一个伏击战。于是,慕容宙,就先放出二百骑兵前去挑战,打一阵就假装撤退,其他骑兵则分别埋伏起来,形成一个伏击圈。这二百骑兵,杀一阵败一阵,一直把晋军引进伏击圈,晋军没有准备,被杀的大败,死伤惨重。(豫州刺史李帅州兵五千断温粮道。当,佩之子也。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乃使二百骑挑战,分余骑为三伏。挑战者兵未交而走,晋兵追之,宙帅伏以击之,晋兵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运粮队被截杀,补给线被切断,没粮食吃,桓温再也待不下去了,只能撤退。桓温一撤,前燕的众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请命,要主动出击,乘胜追击,从后面追杀晋军。慕容垂老谋深算,不同意立刻追击,他说,桓温刚一撤退,一定非常紧张,怕咱们追击,他们肯定有所防备,精神高度集中,会派出警戒哨,流动岗,这个时候咱们不能追杀,咱们就远远的跟着他们,并不进攻,一直等到走出一段距离之后,等他们放松警惕了,咱们再突然发动进攻,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结果果然桓温上当了,刚开始撤退的时候,桓温非常紧张,生怕被追杀,撤退的速度非常快,慕容垂率领8千军队,悄悄的在远处跟着。等走出去几十里地,桓温一看,没人追,放松了警惕,晋军士兵也都松了一口气,慢慢往前走,结果就在这时候,慕容垂突然命令军队全速前进,追上了桓温的部队,突然发动袭击,结果桓温的军队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被打的落花流水,晋军仅仅被杀死的就多达三万多人,损兵折将,桓温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的跑回了东晋,桓温第三次北伐,就这样,以惨败告终。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1-15 21:37:56 +0800 CST  
第七节:就差一步,桓温的皇帝梦

桓温三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三次失败之后,他终于死心了,不是那么好玩的。桓温的失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东晋内部不团结,桓温和皇帝以及满朝文武不和,互相提防猜忌,保皇派怕桓温北伐立功之后,干掉司马氏,取而代之,所以对桓温北伐,是横扒拉竖挡,设置各种障碍,不停的捣乱,拖了桓温的后腿,使得桓温有后顾之忧,总是怕后院着火,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北伐事业中去。第二,桓温自己也有问题,患得患失,优柔寡断,不敢冒险,没有豁出去的拼一把的精神,丧失了大好的机会,假如桓温如果能听从手下的建议,在第三次北伐的时候,实行斩首行动,突袭前燕的都城邺城,打掉前燕的指挥中枢,使前燕的军队失去指挥,陷入混乱,北伐很可能就成功了,历史上这样成功的例子不少,比如刘秀的昆阳大战,刘秀率领精锐骑兵,从敌军的缝隙中穿过,直插敌人主帅的大营。还有就是伊拉克战争,美国军队派出100多名特种部队人员和50名中情局特工,在伊拉克境内秘密活动4个多月,掌握了一批该国高官的住址、电话等信息,战争开始后,美军按照掌握的地址信息,向巴格达的3个地区发射了45枚巡航导弹,投掷了4枚精确制导导弹,对萨达姆及和他的亲属部下的住宅进行了攻击。还专门使用命中精度约在3米左右、能毁坏地下15米的钢筋混凝土工的“地堡克星”巨型炸弹。使得萨达姆对外联系中断,谁也联系不上他,他也联系不上他的手下,无法指挥,伊拉克军队就陷入混乱了,共和国卫队什么的,一看萨达姆没消息了,以为他死了,老大都死了,我们在这打什么,就一哄而散了。





桓温回到东晋之后,面子上非常挂不住,桓温为了自己维护自己的脸面,就把失败的责任全推到自己的部下袁真身上,这是一个非常无耻的行为,太不要脸,太不讲究了,做一个领导,你是最高决策者,手下给你出主意,帮你办事,用不用,采不采纳在你,主意出对了,事情办成了,胜利了,功劳算领导的,那同样,如果手下办砸了,出的是馊主意,那责任也得领导承担,而且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还应该有推功揽过的胸怀才行。成功了,功劳全是你的,办砸了,让下属背锅。这样的领导谁愿意给你卖命啊!所以从这件事上就看得出,桓温这个人,当不了皇帝,成不了大事,格局太小,虽然有本事,也有股子狠劲儿,但是太鸡贼,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有舍才能有得啊,欲取之,必先予之啊,光想让下属给你卖命,那人家不当人,那不行。

袁真一看,桓温要让自己背锅,也不干了,凭什么啊,于是就向朝廷上表鸣冤叫屈,揭露事实真相,把桓温给自己泼脏水的事情,都写出来了,但是没用,朝廷并没有理睬,皇帝和大臣都不敢惹桓温。没人敢为袁真出头,历史上,下级告上级的,大部分都告不下来。袁真一看,大晋朝没地方说理了,干脆我反了吧,于是袁真就带着自己的部队造反了,占据寿春,后来又带着部队,投降了前燕。可以说袁真的造反,就是让桓温逼的,因为桓温的让下属背锅,生生的把袁真这样一员大将,和他手下的部队,推到了对立面,把这样一支部队拱手送给了敌人。

桓温北伐失败,威望下降不少,他策划的以北伐成功为手段,实现篡位的计划就此破灭了。桓温非常沮丧,他手下的谋士郗超给他出主意,说,您要想树立威望,让天下人都怕您,必须像伊尹霍光一样,废旧君立新君才行,只有这样才能镇得住天下人。(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之事,为伊、霍之举者,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晋书.郗超传》桓温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准备废掉当时的东晋的皇帝司马奕。在古代,废掉皇帝可不是小事,必须得有充足的理由,不能人家皇帝做的好好的,无缘无故的把人家给撤了。得是犯了大错了,比如说淫乱啊,残暴啊,总之得有理由。可是偏偏这位司马奕是个老实人,平时比较谨慎,老实巴交,既不淫乱,也不乱杀人,可给桓温急坏了,没办法,鸡蛋里挑骨头,捕风捉影的捏造了一些罪名。说司马奕身体上有些残疾,男性功能有障碍,无法生育,并且说司马奕身边的相龙、计好、朱灵宝这几个宠臣,利用司马奕生理缺陷,后宫这些嫔妃们守活寡,寂寞难耐,趁虚而入,和司马奕后宫的这些妃嫔通奸。生下了两个孩子,对外说是皇帝和嫔妃生的,也就是说司马奕是喜当爹,带了绿帽子了。总之,罗织了一些罪名,甭管真的假的了,桓温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当众宣读司马奕的这些个罪名,以皇太后的名义废掉了司马奕,立司马昱为皇帝。司马昱就是个傀儡,像提线木偶一样,操纵者是桓温。司马昱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封桓温,封桓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可以带着铁甲护卫军上朝,桓温已经距离皇帝就差一步了。

废立之后,桓温还不放心,开始铲除异己,把朝中那些他认为对他有威胁的,不听话的,他看着不顺眼的人,都杀了。武陵王司马晞,非常喜欢带兵打仗,平时喜欢舞枪弄棒,舞舞扎扎的,桓温一看,这人不能留啊,这得弄死啊,我要抢他们司马家的江山,他要是带兵拦着怎么办啊,这种人不能留。另外,庾、殷两个家族,在江南势力很大,算是地头蛇,出过很多大官,在官场里有不少人脉,桓温也觉得对自己是威胁,怕他们不服自己当皇帝,于是就把司马晞和庾、殷两家打包处理,捏造了一个“司马晞、殷涓、庾蕴、庾倩、庾柔”的反革命集团,说这些人要造反,把他们都抓了起来,判了死刑。简文帝不同意杀司马晞这些人,司马晞是他们家人,庾家和司马家是儿女亲家,他们都是一家子,都是亲戚,所以皇帝出面请求桓温高抬贵手,桓温不同意,坚持要杀。最后逼得简文帝没办法了,对桓温说:“如果晋朝还有气数,您就辅佐我,咱们一起干,您要是觉得晋朝已尽,觉得我碍眼,您就说话,我马上让位,让您当皇帝!”,(若晋祚灵长,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运去矣,请避贤路)《晋书》卷九《简文帝纪》。一个皇帝能对大臣说出这种话来,已经是非常可怜了。简文帝知道自己就是个傀儡,朝中大事都是桓温说了算,自己作为皇帝,连自己的家人都保护不了,那这个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早早让位。桓温一看简文帝都说出这个话来了,这才松口,他也不能吃相太难看,还得顾及到舆论,于是留了司马晞了一条活命,把他们全家都流放到新安江去了。但是对殷涓、庾倩、庾柔这些人,桓温毫不手软,把殷家和庾家满门都杀了,杀了一个鸡犬不留,就连桓温自己的侄女,庾蕴的侄媳妇都不放过,逼着她喝了毒药,桓温真是狠啊,为了自己当皇帝,六亲不认,自己家里人也不放过。桓温杀了这些大族之后,东晋朝廷上下,没有不怕他的,皇帝简文帝主动封桓温为丞相,侍中谢安也对桓温是毕恭毕敬,按说谢安和桓温是平级,谢安是侍中,相当于今天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桓温是丞相,大司马,是总理兼国防部长,都是正国级的干部,但是谢安每次见到桓温,就像下属见到上级一样,主动行礼,看见桓温过来了,隔着老远就跪下磕头。“威势翕赫,侍中谢安见而遥拜。”桓温的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1-21 16:48:54 +0800 CST  
桓温专横跋扈,皇帝在他眼里就是个摆设,简文帝自己也知道,但是又没有力量反抗,心里非常窝火,时间一长,长期的心理压抑没人倾诉,引发了疾病,忧愤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一共才作了两年皇帝。临死之前,简文帝留下遗嘱,传位给太子司马曜,也就是孝武帝。简文帝死了之后,文武百官都聚集在一起,商量下一步怎么办,商量一下治丧委员会名单都有谁,葬礼的规模搞多大。有人提议说,当务之急,应该是赶快让太子继位,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是很多大臣都不同意,都说现在什么事情也不要做,一切事宜都要等桓温从外地赶回来之后,根据桓温的指示,再做决定。都是让桓温给吓的,这不是胡说八道吗,皇帝继位这样的事,竟然还要听桓温的指示,按照桓温意思去办,到底谁是皇帝?尚书仆射王彪之实在看不过去了,说瞧你们吓得这个熊样,一个个的,干嘛要等桓温来了才继位,继位这样的事,是桓温一个当臣子的能说了算的吗?难道他还敢对先帝的遗诏有什么异议不成?王彪这么一说,文武百官也觉得太过分了,就没有继续等桓温,立即拥立孝武帝登基。

桓温得到消息以后,率领军队气势汹汹的赶到京城,但是他还没进城就听说孝武帝已经继位了,气的够呛,桓温本来以为,简文帝临死之前,会把皇帝之位禅让给他,没想到传给了孝武帝,桓温好不容易把简文帝给耗死了,正准备接班,半路又杀出一个简文帝,本来兴冲冲的准备到健康当皇帝,没想到兜头一盆冷水,把他给浇了一个透心凉。他想来想去,觉得肯定有人使坏,给他下绊子,篡改了简文帝的遗嘱,经过推测,他最后将嫌疑人目标锁定在了当时王、谢两个大家族的掌门人王坦之和谢安身上,因为王谢两家和司马氏关系非常紧密,三家相互通婚联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如果司马氏被桓温推翻了,王谢两家自然也没有好日子过,因此桓温把王谢二人恨的牙根直痒痒,放出话来,要杀王坦之和谢安。

一听说桓温带兵到了健康城外,刚刚登基的小皇帝简文帝非常害怕,就命令王坦之、谢安率领文武百官去南京城西郊外的新亭迎接桓温。这时候桓温要杀王谢的传言已经满天飞了,早就传到了健康城王谢二人的耳朵里。王坦之吓得不敢出城迎接桓温,怕被干掉,谢安倒还算镇定,不愧是贵族子弟,比较沉着冷静,有点胆识,没给王谢豪门丢人,谢安跟王坦之说:“国家生死存亡,就在此一举了”。“晋祚存亡,决于此行”《晋书》卷七九《谢安传》。言下之意就是,咱们王谢两家是晋朝的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了,咱们俩是朝中最大的官,我们平时吃晋朝的喝晋朝的,我们的荣华富贵都是晋朝给的,晋朝要是倒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就都完了。现在桓温要篡位,要推翻晋朝,这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啊,这是我们不出头,谁出头!在谢安的再三劝说下,王坦之才勉强和谢安一起,率领文武百官,在新亭迎接桓温。

桓温到了新亭,先给王谢二人来了一个下马威,命令手下的士兵,顶盔掼甲,披挂整齐,手拿刀枪剑戟,站立两厢,列队迎接。桓温这些当兵的一个个是盔明甲亮,腆胸迭肚,昂首挺胸,太阳穴怒着,腮帮子鼓着,脯子肉翻着,浑身的肌肉四棱子起金线,横眉立目,瞪着王谢二人。除此之外,桓温还在新亭官邸的墙后面的密室里,埋伏了刀斧手,准备一旦双方闹翻,桓温就摔杯为号,刀斧手冲出来把王谢剁成肉泥。结果这个下马威,给王坦之吓坏了,满头大汗,浑身哆嗦,连手里的笏板都拿倒了。文武百官也吓得筛糠,一个个跪倒在地,磕头如鸡奔碎米,大气都不敢出。只有谢安比较镇定自若,气不长出面不更色,脸不变色心不跳,和平时一样,一点也看不出来,和桓温谈笑风声,就像阿庆嫂对付刁德一那样“她态度不卑又不亢!”“沉着机灵有胆量”!。谢安也是闯荡江湖多年的老油条了,一进新亭的官邸,他就看出有埋伏,但是他不着急,分宾主落座之后,谢安一边喝着茶,一边微笑着,装作若无其事跟桓温说:“我听说,作为诸侯,应该把本事用在保卫国家上,何必搞这种小动作,在夹壁墙里设埋伏呢?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晋书》卷七九《谢安传》

桓温一听这个话,是哑口无言,一方面确实是理亏,人家谢安说的有理有据,另外也被谢安这种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态度给镇住了,觉得这个谢安不是等闲之辈,这么气定神闲,是不是提前有准备啊,所以就没敢轻举妄动,没敢下手,把谢安和满朝文武给放走了。送走了王谢之后,桓温率领军队进入健康,一进城,桓温是大搞特务政治,抓捕反对自己的人,制造了卢悚案,牵连了不无辜少人。只要谁要露出一点对他的不满或者他如果怀疑谁对他不利,桓温是瞪眼就杀,搞得健康城是鸡飞狗跳。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桓温在健康城屁股还没坐热呢,刚待了十四天,就病了,一病不起。后来在健康城没治好,就到回姑苏养病。回到苏州之后,桓温的病是越来越重,一天不如一天,大眼犄角儿也散了,耳垂儿也焦了,鼻子翅儿也扇了,抬头纹也开了,慈心泪都下来了,眼看就要不行了,桓温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想临死之前过一把皇帝瘾。给健康城写信,就让晋朝皇帝赶快给自己“授九锡”,把皇位禅让给自己。主持晋朝日常工作的,王坦之、谢安二人接到信,谢安说,估计桓温快不行了,咱们明着答应他,暗地里拖着不办,耗死这个老东西,老瘪犊子没几天活头儿了。果然,不出谢安所料,宁康元年七月,东晋著名大奸雄,桓温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六十二岁,我想桓温一定是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当皇帝的梦想,到死也没能实现。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1-28 23:13:45 +0800 CST  
第五章:南北并立

第一节:墙倒众人推,符坚之死

桓温带着遗憾死了,谢安主持东晋工作,指挥军队在淝水打败了前秦。前秦兵败如山倒,皇帝符坚受了伤,一边收集残兵败将,一边往北撤,撤回长安,一清点人数,一共带回来10万军队。当初从长安出发的时候,一共带走80多万军队,只活着回来了十分之一都不到啊,惨呐!符坚本来想回到长安,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没想到回到长安一看,祸不单行,后院也起火了。原来符坚在淝水那边打了败仗的消息已经传回了前秦,前秦境内的这些归降的民族,匈奴、鲜卑、羌族、汉族什么的,一听说前秦败了,立刻揭竿而起,都反了,这些人早就等着这一天了。尤其是鲜卑慕容兄弟,他们忍气吞声,装孙子为的就是等待时机,报仇雪恨。结果前秦国内是打成一锅粥,乱作一团,分裂成了四部分。鲜卑人慕容垂在河北定州自立为王,建立了后燕国,匈奴人乞伏国仁在甘肃割据,自称西秦国,氐族人吕光占据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建立了后凉。符坚回到北方之后,和这三个割据势力,一通乱打,好不容易收集的这10万军队,又被打散了。打到最后,符坚身边只剩下1000多人,杀出重围,逃到河南渑池。





符坚在撤回北方的过程中在渑池遇到了慕容垂,当时慕容垂手下有3万军队,这主要是因为慕容垂没有参加淝水之战,所以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人数远远多于符坚的一千多人,当时慕容垂的儿子和弟弟,都主张趁机杀掉符坚。但是被慕容垂拒绝了,慕容垂说,当年因为太傅慕容评不容我,我逃到前秦去政治避难,符坚对我以贵宾相待,类似于朗诺政变之后,西哈努克在中国的待遇,后来虽然王猛对我们不好,但是符坚一直对我们不错,他对我们有恩,我们不能忘。如果前秦气数已尽,老天让他灭亡,我们只要拿回原本属于我们的关东之地,恢复我们的燕国版图就好了,至于关西的地方,原本就不是我们的,就不要奢求了。我昔为太傅(指慕容评)所不容,置身无所,逃死于秦。秦王以国士遇我,恩礼备至。后复为王猛所卖,无以自明,秦主独能明之,此恩何可忘也。若氏运必穷,吾当怀集关东,以复先业耳,关西会非吾有也。”(《资治通鉴》卷一○五晋孝武帝太元八年)。慕容垂这个事做的还算比较光棍,没有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算是个英雄好汉。不过慕容垂也并不想再给符坚继续卖命了,他看出来了,经过淝水之战的失败,符坚已经是元气大伤了,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慕容垂可不想在和符坚绑在一起,为前秦帝国陪葬,他要找借口跑路,扔下符坚,自立门户。于是慕容垂就编了个瞎话,对符坚说,:“北方的老百姓听说淝水之战前秦打败了,人心浮动,纷纷造反,我愿意带领一支人马,到河北去平定叛乱,安抚人心,替符坚分忧。”北部之民,闻王师不利,轻相扇动。臣请奉诏书以镇慰安集之,因过谒陵庙。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在中国

符坚没有看出来慕容垂的真面目,还天真的以为慕容垂真是要替自己分忧,就答应了。尚书左仆射权翼劝阻符坚说,现在我们刚刚打了败仗,我们的形势很不好,我们手下的很多人都想离我们而去,正是用人的时候,您应该把能干的人都集中在您的身边,巩固根本,不应该再人派出去,分散兵力,而且慕容垂这个人野心勃勃,有勇有谋,不是省油的灯,他申请到北方去,一定是想自己自立门户单干,您千万不能把他放走,一旦把他放走,就是龙入大海,虎归深山,再也不会回来了。国兵新破,四方皆有离心,宜征集名将,置之京师,以固根本,镇枝叶。垂勇略过人,世豪东夏,顷以避祸而来,其心岂止欲作冠军而已哉!..岂可解纵,任其所欲哉!符坚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但是已经答应了慕容垂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拉屎不能往回坐,符坚这个人最好面子,最好脸儿,是个茅房拉屎脸朝外的主儿,你让他刚答应了,又反悔,自己打脸,这不是要他命嘛,所以符坚就没听权翼的,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要是老天真的要亡我,我也没办法。卿言是也。然朕已许之。匹夫犹不食言,况万乘乎?若天命有废兴,固非智力所能移也。符坚就把慕容垂给放走了,把权翼给气的,直跺脚,跟符坚说,您对这种无关紧要的面子看得比江山社稷都重,丢了西瓜捡芝麻,慕容垂这一去,看来早晚要天下大乱。陛下重小信而轻社稷,臣见其往而不返。关东之乱,自此始矣

慕容垂离开符坚之后,往北走,路过河北邺郡,驻守邺郡的是符坚的儿子符丕,符丕手下的人也劝苻丕杀了慕容垂以防后患,苻丕下不去手,拒绝了,手下大臣说,你和你爸爸一样,在小仁小义上讲究,在大是大非上糊涂,心慈手软,成不了大事。公父子好为小仁,不顾大计,终当为人擒耳。”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2-07 18:29:34 +0800 CST  
@卢清江 2019-02-11 18:02:14
虽有小瑕,亦面面俱到。
-----------------------------
感谢您的关注,我水平有限,瑕疵不少,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我好改进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2-13 18:36:53 +0800 CST  
公元386年,慕容垂自立为皇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国号为大燕,史称后燕。慕容垂称帝后,四面出击,西进长安进攻前秦,北征漠北打击拓跋鲜卑部,还在河北用兵,灭掉了自己同族的慕容永建立的西燕,雄霸一时,成为继前秦之后又一霸主。前秦境内,除了鲜卑人,羌族、匈奴族等等各个民族,也都纷纷造反,拥兵自重,割地为王,乱世英雄起四方。符坚带着残兵败将,退守长安,鲜卑人大军从四面八方杀奔长安,符坚打不过,躲进长安城中,城外的鲜卑人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是风雨不透,如铁桶一般。真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之前在符坚面前俯首帖耳,卑躬屈膝的慕容兄弟,现在露出了狰狞的面孔,纷纷趁火打劫,对符坚捅刀子。

符坚登上长安城楼一看,四面八方都是鲜卑人前燕的兵马,肺都要气炸了,大骂留在身边的鲜卑贵族慕容暐:你们慕容家的人,真不是人啊,简直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儿,忘恩负义啊,当年你们国家被灭,像丧家之犬一样,没地方去,是我收留了你们,拿你们当亲人一样,给你们官儿做,让你们领兵,你们一个一个吃香的喝辣的,现在你们竟然这样对待我!骂的慕容伟无言以对,低头不语,他理亏啊,符坚说的一点也不错啊。但是就这样,符坚都没狠下心来,把身边的鲜卑人都杀了,还把他们留在身边。

就在符坚在城头之观敌瞭阵之时,他突然发现鲜卑大军阵前,一杆大纛旗迎风飘摆,旗下有一员白袍小将,白盔白马白旗靠,胯下白龙马,掌中一杆亮银枪,往脸上看,俊眉朗目齿白唇红,是个漂亮小伙。符坚看着眼熟,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同性小情人,美少年慕容冲。符坚看见慕容冲那真是是百感交集,好像是打碎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齐涌上心间。往日对自己投怀送抱,低眉顺眼,百般逢迎,风情万种的慕容冲今天作为敌人,在两军疆场上相遇了,昔日的恋人今天变成敌人,符坚心里不是滋味啊。但是符坚还是个重感情的人,他还寄希望于慕容冲对自己有感情能放自己一马,他就让人送给慕容冲一件锦袍,这件锦袍是当年符坚和慕容冲共穿的。恋人之间共穿一件衣服,这个不新鲜,今天有很多女生喜欢穿男票的白衬衫,虽然人松松垮垮的,但是衣袂飘飘,别有一番风韵,笔者在高中时,就有同班的女同学穿男朋友的校服。符坚送给慕容冲锦袍的意思是,希望他念在当年两个人有过肌肤之亲,床笫之欢,看在自己对他是那么宠溺的份上,放自己一马。但是没想到慕容冲是个狠角色,非常高傲,根本不念旧情,而且他从心里对自己以色相取悦符坚,充当符坚同性情人,吃软饭这件事深意为耻。不看这件锦袍还好,一看倒勾起了他对屈辱往事的回忆,慕容冲一见锦袍,是怒火中烧,剑眉倒树,虎目圆睁,把锦袍仍在地上,让符坚出城投降。符坚大怒,大骂慕容冲是白虏。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2-13 18:47:03 +0800 CST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75471-1.shtml
《热点背后的世界史系列》 作者:徐惟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2-13 18:58:10 +0800 CST  

楼主:徐惟隆

字数:233481

发表时间:2017-01-22 17: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23:09:38 +0800 CST

评论数:2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