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tqzrd抢到了周易取名字的红包,价值0.18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09 21:19:43 +0800 CST  
第三章 春秋和战国(东周)
第二节 战国(公元前478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和战国同属东周,但历史研究一直把这两个阶段分开来讲,一方面是因为《春秋》和《战国策》这两部书为这个时期做了一个大致的划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战国相比春秋,又新呈现了许多特点。
首先,经过春秋三百年的兼并,原有的上百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二十个。随着诸侯国的规模变大,野心也变大:春秋时代的大国均以称霸为目标,兼并为辅助手段;到了战国时候,诸侯开始以兼并为目标,称霸为辅助手段。一旦明确了历史阶段性任务是兼并,各国的危机意识变得更强烈,纷纷掀起了变法图强的运动维持实力。这样,几个诸侯国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势力均衡。所以,春秋争霸的氛围逐渐散去,诸强长期并立的时代来临。
其次,因为战略目标的变化,战国时代的战争更频繁,更残酷,不仅战争规模的扩大,由春秋时期的数万人参战激增至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参战,每一场战争的时间也大大延长。为适应新形势的战争需要,各国想尽办法扩大军备,改革军制,创新战术,发明武器,战争成了这一阶段国际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再次,因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弊端暴露无遗,各国都在对新制度进行探索,经过战国以后,以分封制为主干的政治体系被打破,新的官僚体系逐渐形成。也就是,从政治制度上看,战国已经很春秋大不相同。
最后,战国时期的演员阵容变化较大。春秋时代的几个领衔主演:吴国不用说,已经被越国灭了;其他的卫国、鲁国、郑国、宋国、越国,其中郑国于公元前 375 年被韩国所灭;越国于公元前306年,被楚国灭了。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灭了。鲁国和卫国折腾得最长,分别于公元前256年,209年,被楚国和秦国所灭。战国时代的主演:一是晋国分裂,韩赵魏几个晋卿给瓜分成为新的诸侯国;二是齐国易主,田氏(陈氏)取代姜氏建立了新齐国;三是从春秋时候原生态遗留下来的秦国和楚国。四是北方新崛起的燕国。所以,战国的大牌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大戏的演员表宣布完毕,我们还是把周王室这条线时间线索给理一理,毕竟,不管是诸侯争霸还是诸强并立,周王朝还会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故事背景中。周元王姬仁(公元前477年—公元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公元前469年—公元前441年)、周哀王姬去疾(公元前441年)周思王姬叔(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姬嵬(公元前441年—公元前426年)周威烈王姬午(公元前426年—公元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公元前402年—公元前376年)、 周烈王姬喜(公元前376年—公元前369年)、周显王姬扁(公元前369年—前321年)、 周慎靓王姬定(公元前321年—公元前315年)、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5年—公元前256年)。好了,开始进入故事吧。
一、战国之前
因为《战国策》的记载,于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开始,而孔子编纂的《春秋》终结于公元前481年,《左传》终结于公元前464年,《史记》虽然时间线索没断,却对这阶段的故事记载得很粗略。史料严重不足,我只好参考《国语》、《吴越春秋》、《韩非子》等零星的记载,尽力清理故事线索,承启战国。这一段故事,既不完全属于春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国,我暂且命名为战国之前吧。
(一)霸主时代渐行渐远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随着晋楚的衰落,中原两强争霸的格局被打破。先有吴国PK掉了拦路虎楚国,进入中原和晋国开展“文斗”争霸(黄池之会)。再有越国趁势崛起,吞并了吴国,在中原玩了一把潇洒走一回。还有,齐国不甘寂寞,时常和晋国打擂台;晋国虽然分裂趋势日渐明显,也不肯及时从老大的位置上滚下来。然后,楚国也拼命恢复元气,争取早日回到争霸舞台。看起来,中原争霸舞台多了几名主演,变得更热闹了。实际上,正是由于霸主太多,争霸的主题被冲淡了。所以,晋、齐、楚、越看似都是在为争当霸主而努力,实际上,四个霸主国内各有各的糟心事,谁也没能力独当一面,可谁也不愿意服谁,这样的格局下,不管谁勉强把小兄弟们召集起来喝茶聊天打群架,也维持不了几天,霸主已经不值几文,四强的战略均衡状态却悄悄建立起来。
一幕戏出现了四个领衔主演,我就按照习惯,先说晋国的情况吧。
1.晋国
(1)赵鞅终于养壮了赵氏
上一章我们讲到晋六卿通过兼并战争变成了晋四卿,晋国分裂的趋势日趋明显。但首席执政赵鞅,仍希望通过对外战争,巩固赵氏实力,于是,晋国极力在和吴国的黄池之会谈判中取得了歃血的优先权。赵鞅很激动,晋国能在自己的带领下走出低谷,赵氏势力可以如日中天。但赵鞅没高兴几天,就发现:不做大哥很多年,大哥的名头早已不管用了。现在不仅齐国、吴国不好对付,连鲁、郑、卫国等小国也很难驯服,一味见风使舵,游走于齐、晋之间。看到晋国有空隙可钻就投靠齐国,齐国出问题就立马投靠晋国。公元前478年,赵鞅包围卫国,企图用拳头威慑一下小兄弟们。结果,齐国立即救援卫国,首战就俘虏了晋国的单车挑战者,赵鞅一看势头不好,借口没占卜是否应该和齐国作战,悄然退兵。同年冬天,卫国内乱不止,赵鞅再次率兵攻打卫国,支持亲晋的般师为君,结果,般师在国君位置上屁股没坐热,就被复辟的卫庄公一脚踹了下来,卫国,还是坚定的跟随齐国。
国际形势如此糟糕,赵鞅的头脑很清晰:强力推进争霸事业只是徒劳无功,且赵氏如果全面介入争霸事业,只会让后面的黄雀得意,不如收缩外交政策,认真经营期赵氏家业。
第一,夯实根据地。晋阳是赵氏势力的中心,也是命脉所在。想当初,如果不是晋阳城固如金汤,守城将士众志成城,赵氏早已经不知道被赶去哪里要饭了。所以,赵鞅深知妥善经营晋阳的好处,知道找一个晋阳宰对于赵氏基业的意义。经过反复考察,赵鞅派尹铎前往晋阳治理,并千叮万嘱:一定要拆除中行氏和范氏进攻晋阳时留下的堡垒。尹铎欣然领命而去,却俨然忘记了赵鞅的命令。等到赵鞅前往晋阳检查工作的时候,看见一堆堡垒赫然耸立在晋阳城外大怒。但大夫邮无正替尹铎说话:想到乐事就开心,想起祸事就畏惧,尹铎留下敌人的堡垒,是希望以此作为镜子,来安定激发赵氏宗族的斗志啊。有什么错呢?赵鞅恍然大悟,重赏了尹铎。此后,赵鞅坚定的任用尹铎为晋阳宰,甚至在临死前还告诫儿子,不许撤换尹铎晋阳宰的职务,遇到动乱一定要退守晋阳根据地。事实证明,赵鞅很有气度和眼光,尹铎在晋阳减轻赋税,笼络人心,为赵氏建立了坚强的政治军事基地。
第二,延揽人才。无论是诸侯争霸还是诸卿竟争,都是智力和拳头的双重较量。所以,春秋末期后,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养士之风”由此兴起,许多诸侯或大家族都开始豢养一群的帮闲或办事的人,实际上就是在储备智囊。根据《说苑》记载,有一天,赵鞅泛舟于黄河之上,感叹没有贤士能与自己出游,船夫问:黄金珠玉没脚,只要人喜欢就可以想尽办法弄过来,人才有脚却不肯归附于你,大概是因为你不喜欢贤士吧。赵鞅不满船夫的质疑,他认为自己有门客上千人,连饮食供应都有些困难了,自己却坚持养着这一批人,可见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虽然这个故事说明了赵鞅延揽的人才良莠不齐,但其全面招募人才壮大赵氏所花的精力可见一斑。
第三,优选继承人。据《史记》记载,赵鞅一开始按照宗法制,选了长子伯鲁为继承人。可是后来,一个善于看相的术士姑布子卿到赵家做客,赵鞅把儿子们都叫出来让姑布子卿看,这家伙断定母亲地位低下的毋恤有能力继承赵氏家业。姑布子卿说得言之灼灼,赵简子却并不完全听信,而是从此暗自考察几个儿子的能力。有一天,赵鞅把孩子们都召集起来说:我把宝符藏在常山之上,谁先找到了就赏给他。小伙子们赶紧到常山去找,几个小子都说什么也没找到,只有毋恤说:找到宝符了!从常山上往下看到代国,代国可以夺取过来。毋恤同学交了如此完美的答卷,使赵鞅下定决心废了伯鲁,立赵毋恤为继承人。可以说,赵鞅选继承人的眼光,为赵氏后来躲过狂风暴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鞅在为赵氏壮大铺好路以后去世,赵毋恤成为了赵氏的新掌门。赵鞅去世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根据《左传》的记载,公元前475年以后,赵氏的主要活动已经由赵毋恤(赵孟)负责,按理说,这时候赵鞅就应该去世了,可《史记》却明确记载赵鞅死于公元前458年,具体哪个说法对,很难解释。能确定的是,赵鞅死后,知氏按照晋卿轮流坐庄的规矩,又一次担任晋国执政卿,知氏和赵氏点滴积累的矛盾终将爆发。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09 21:20:51 +0800 CST  
更新了更新了,大家不要表扬我哈,我是勤劳的小蜜蜂【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09 21:27:46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25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09 21:28:37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0 10:23:05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09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0 10:45:18 +0800 CST  
(2)智氏选错了接班人
话说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晋卿队伍的格局变为:智瑶、赵毋恤、韩虎、魏驹。其中智瑶(荀瑶)按照晋卿轮流坐庄的规矩做了首席执政。智瑶是荀跞的孙子,据记载,当年荀跞去世,其子荀申即位,就是智宣子。史籍对智宣子的活动记载很少,倒是对他选择继承人这一事件大书特书了一番。据说智宣子在确立智瑶(智襄子)为继承人的时候,族人智果表示反对:阿瑶不如阿宵啊!但智宣子说:阿宵长相太非主流了,一副凶恶的样子。结果,智果絮絮叨叨说了一番道理:智瑶这小子有五个大优点:长得帅,武功好,文艺小青年多才多艺,语言表达能力强,意志坚定,唯一糟糕的就是这小子内心残酷。智宣子不听智果的劝解,坚持立了智瑶为智氏掌门人。
智宣子选择继承人的故事,出现于《资治通鉴》的开篇,整个故事充满了儒家说教的味道:以德为主,以才为辅才是选择继承人的正道。可我却觉得智氏缺乏的并不是德行,而是能力。首先,长得帅和多才多艺不能作为评选优秀执政者的要件。其次,语言表达能力强也无法确定是优点。如果善于语言表达是用于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沟通那就是优点,可如果会说话的人,只为展示自己一嘴毒舌,那就是大缺点了。再次,意志坚定没有具体的史实作为旁证,唯一可证明的是智瑶武功和胆略不错。
现在我们用具体案例来分析一下智瑶为何不是智氏合格的继承人吧。
第一,缺乏整体战略思维。智瑶上台以后,其执政思路很清晰,外争霸权,内搞专权。这思路看起来很牛掰,可实际上,在晋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下,外争霸权和内搞专权两项事业是有冲突的。我们看赵鞅,这老小子政治经验丰富。所以,尽管他也曾和齐、卫、郑、鲁、宋作战,但赵鞅要么是被动迎战,要么是看到这些国家有空子可钻,绝不会无中生有扩大事态。甚至和吴国的争霸,也被动接受邀请,斗争也仅限于在谈判桌上。这是因为赵鞅胆怯吗?绝不是!这是赵鞅明白,晋国现在四个庄家,自己若是在国际事务上打个撇脚,其余三卿很可能如狼似虎的扑过来撕碎赵氏。所以,赵鞅作为晋国的首席执政,对外实行战略收缩,对内低调发展赵氏实力。不论是和国君的关系,还是和卿族的关系,都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平衡。可智瑶显然觉得赵氏的执政思路很窝囊,做晋卿一把手,不就应该做得轰轰烈烈么?
智瑶希望甩开膀子争霸,也很快付诸于行动了。第一步,揍齐国。公元前472年,智瑶宣布:齐国拿了晋国一块地——英丘,现在晋国要拿回来。智瑶直扑齐国,齐国不甘示弱,派高无丕前往迎战,双方列阵对峙。据说战前智瑶亲自前往齐军的阵地探查军情,不想刚到齐军阵前,智瑶的马受惊乱窜,引起了齐军的注意。按道理,智瑶应该赶紧控制缰绳,掉头回营,但智瑶认为:自己掉头就跑太怂了,何况,自己打着主帅的旗帜出来的,要是单枪匹马的逃跑,敌人一定嘲笑自己。结果,智瑶非常漂亮地驾着马缓步进入齐营,像是检阅军队一般溜达一圈,有条不紊地撤了出来。这边齐军一看对方主将悠闲地过来串门,脑子都卡住了,等反应过来,智瑶早回营了。犁丘一战,智瑶打败齐军,还亲自亲自抓获并杀死齐国将领颜庚。由此看来,智瑶的武功确实无法质疑。可是晋国打败齐国却并没有获得实际利益,因为此后齐国该顶嘴顶嘴,该对掐对掐,一点没有屈从于晋国的意思。第二步,谋卫国。既然齐国打不服,智瑶决定先拿齐国的小弟们开涮,首当其冲将矛头对准了卫国。据《战国策》记载,智瑶两次用计偷袭卫国,一次是派人给卫悼公送糖衣炮弹企图炸晕卫国,结果卫国南文子一眼识穿智瑶的诡计:晋国是大国,卫国是小国。晋国不要求卫国交保护费就算了,居然还来送大礼!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卫悼公立即下令整肃边防,抵御晋国。另一次是智瑶让儿子智颜假装因受到责罚而流亡,带着兵车进入卫国,结果卫国一样不买账,宣布智颜的车马超过五辆就不许通行。从对卫国作战的方略来看,智瑶已经意识到智氏大规模对外征战有危险,但争霸的步子已经迈开,很难再收回来,所以,智瑶坚持走第三步,拉鲁国。公元前471年,晋国派人前往鲁国,大肆吹捧臧氏家族在对齐战争中取得的成绩。鲁国人一看晋老大突然变得和蔼可亲,屁颠颠改变了立场,赶紧跟随晋国打齐国,居然战果还不错,晋鲁联军占领了齐国的城邑廪丘。鲁国回到组织的怀抱,智瑶很高兴,在班师回国的途中,他派人送活牛犒劳鲁国军队,并低调致歉:赠送的牲畜不够档次,真是不好意思啊。鲁国被忽悠到了晋国麾下,可鲁国在内忧外患之下,早已变得有奶便是娘,能跟晋国混几天完全是未知数。第四,伐郑国。公元前468年,智瑶进攻郑国,结果齐国田常率兵救援,田常厚赏功臣后代,带着登记土地的册子准备随时封赏士卒,齐国士气大振,智瑶一看齐国的气势牛掰,掉头就走了。四年以后攻伐郑国,也是无功而返。智瑶在国际舞台挥舞着大棒,看似威风无限,实则愚蠢至极。首先这一通拳头没有给晋国带来半点实际利益,其次,智瑶四处树敌,完全失去了国际社会的外援,一旦智氏有难,大家都会翘起二郎脚看笑话。
最糟糕的是,这小子觉得对外争霸和对内专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公元前458年,智瑶提出全面瓜分中行氏和范氏的土地土地。实际上,范氏和中行氏出亡之时,部分的土地就已经被四卿分了。这一次智瑶提出瓜分范氏和中行氏土地,算是彻底清除中行氏和范氏的残余势力了。智瑶这么做,说起来顺理成章,毕竟中行氏和范氏都是以造反的罪名被铲除的,瓜分其土地是迟早的事情。但问题是,智瑶大小通吃的态度惹恼了晋出公。晋出公是晋定公的儿子,名叫姬凿,这小子在公元前474年继位,正好遇到智瑶执政,智瑶作风跋扈,脾气暴躁,晋出公只好躲在宫里练神龟大法,避免和智氏的冲突。晋国政坛,几乎都找不到晋出公的身影了。但不管晋出公怎么忍,毕竟是一国国君,平时智氏作威作虎也就算了,现在不申请不报告肆意瓜分领土的行为实在让晋出公忍无可忍。公元前457年,晋出公联络齐鲁准备进攻四卿。面对覆亡危机,四卿再度携手携手对付晋出公,没两个回合晋出公落败出逃,莫名其妙死在了逃亡路上。智瑶随即另立晋昭公的曾孙为君,就是晋哀公(公元前457年-公元前434年)。接下来,智瑶借国君赏赐的名义,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全部收归智氏。
智瑶走到这一步,看起来是为智氏家业增添了实力和光彩,事实上却是将身边的和远方的豺狼虎豹全部叫醒。而智瑶依然在错觉中自娱自乐:晋国一切皆在我的掌握之中。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1 14:45:49 +0800 CST  
第二,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智果说智瑶语言表达能力强,我想,这对智瑶来说,应该是致命的缺点,因为这家伙拥有的是一根超级大毒舌。
毒舌的第一案例。公元前468年,晋国出兵打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援,这时候齐国的实际掌舵人田常(陈常)意识到,如果任由晋国势力扩张,齐国在东方的势力将受到巨大威胁。于是,田常鼓舞三军士气,准备和智瑶决战。智瑶一看齐国人准备充分,随即准备撤军,但临行之前,他派人讥讽田常数典忘祖:你祖宗是陈国人,陈国的灭亡是郑国惹出来的,我原本是来郑国调查陈国灭亡的原因,可你却要帮助郑国,那我就没办法了!智瑶说郑国害得陈国灭亡,其实郑国很冤枉:当年楚国的太子建受到费无极的陷害逃亡到郑国,被郑国人杀了。后来,太子建的儿子熊胜回到了楚国,一心希望楚国能派兵灭了郑国为父亲报仇,结果楚国当权派一致认为楚国刚缓过劲来,不适合发动大规模战争,熊胜就于公元前479年发动兵变,把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等人都杀了,引起了楚国的内乱。而陈国一见楚国内乱,趁机进攻楚国。公元前478年,楚国内乱平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灭了陈国。智瑶说郑国害得陈国灭亡的逻辑大约是:郑国不杀太子建,楚国就不会内乱,楚国不内乱,陈国就不会浑水摸鱼,陈国不浑水摸鱼,楚国就不会灭陈国。这逻辑很有些天才思维,但田常祖籍陈国,当年陈国被楚国灭了,田常不闻不问,倒是可以拿出了做点文章。可揪住一点小把柄就牵强附会讥讽一国的执政者,可见智瑶毒舌的毛病已经不轻,据说,田常一听智瑶的话,气得直诅咒智瑶不得好死。
毒舌的第二案例,公元前464年,智瑶进攻郑国。据记载,郑国人俘虏并杀了晋国大夫酅魁垒,智瑶下令加紧进攻郑国都城,并派赵毋恤为前锋冲进郑都。赵毋恤也不傻:我赵氏掌门人打前锋,万一有个闪失,你小子正好吞了赵氏。于是,赵毋恤顶嘴:你是主帅,你干嘛不先进去呢?智瑶一听,气急败坏地骂赵毋恤:你小子长得丑就算了,还是个怂人!赵家怎么立了你这么个继承人?如果说智瑶骂田常算是牵强附会,对赵毋恤就完全是人身攻击了。想当初智跞和赵鞅就矛盾一箩筐,现在智瑶又对赵毋恤进行人身攻击,智、赵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第三,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智果说智瑶有100分的颜值,102分的身材,简直是帅哥中的战斗机。也许正因为这样,智瑶从小受到的关注就比别人多,加上家长智宣子没有正确引导,智瑶养成了过度狂妄脾性。根据《国语》记载,智瑶从卫国作战回来,举行宴会。大约赵毋恤实在对智氏不满没参加PARTY,智瑶就拿韩氏的掌门人韩虎凑趣。具体如何羞辱韩虎《国语》没有记载,不过《东周列国志》适当的加以发挥,丰富了这个故事。据说《东周》描述,宴席间,智瑶拿出一副画,上面画着三虎吃羊。智瑶就和韩虎开玩笑:列国中同名的人还真多,你看齐国有高虎、郑国有罕虎,晋国有你韩虎。这时候,韩氏的家臣段规出来护主:按照礼法,平辈之间不能直呼其名,你这玩笑开得过分了吧。结果,段规身材矮小,是个小可爱。智瑶拍拍段规的头说:小孩子懂什么?三虎吃剩下的,赏你吃?羞得韩虎装醉辞别。智瑶肆意欺辱晋卿,引起族兄的担忧。据《国语》记载,宴会之后,智伯国劝说智瑶:你这么羞辱他人,一定要留后手,小心别人发难啊!可智瑶信心满满地说:我不发难就是他们的造化?他们还敢对我发难?真是笑话!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智瑶的自满恰恰和智商形成了正比。
根据以上案例分析,智瑶怎么也算不上个合格的执政者,那智宣子为何要选这么个二货作为继承人呢?首先,颜值高的孩子更会讨人喜欢是普遍真理。其次,一张利嘴在外人看来是毒舌,是情商低下的表现,在父母眼中也许能被理解成语言表达能力强。再次,这家伙武功很好,有胆识。容易给人造成具有领导气质的假象。总之,在强强对决的年代,选错继承人就等于选择了一条通往灭亡的康庄大道。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晋卿的四个家族里面,智氏持续发展时间最长,根基最深,智瑶是晋卿一把手,又挟持着晋哀公,在政治上占有优势,且吞并中行和范氏以后,智氏实力也有增长,智氏再撑一时半会不成问题。而晋卿的另外三家中,赵氏曾经因为风头太盛被灭亡过一次,赵鞅时代,又差点被中行和范氏干掉,所以赵氏掌门赵毋恤,一直保持着稳健的作风,给人的感觉是势力在收缩。韩氏和魏氏的掌门人分别是韩虎、魏驹,史籍在晋国灭亡中行氏和范氏之后,鲜有对韩氏和魏氏的记载,我们不知道这两家的具体运作情况,但就两家人隐忍智瑶飞扬跋扈的态度来看,韩氏和魏氏的势力也表现出收缩状态。这样的格局下,韩赵魏三家也不会主动出击,所以,智氏将继续在晋国政坛笑傲江湖一阵,晋国的新一轮内乱要等到下一阶段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1 14:46:17 +0800 CST  
2.楚国
上一章我们说到楚国在楚昭王的领导下,缓慢的恢复元气,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去世,儿子熊章继位,就是楚惠王(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32年在位)。
据说,楚昭王病重之时,召集群臣交代后事,想把王位传给弟弟公子申,公子申拒绝了,楚昭王又想让弟弟公子结接班,公子结也不肯接受。楚昭王只好推弟弟公子闾为王,公子闾推脱不过,假意答应做楚王,结果楚昭王一死。几兄弟立即迎立了楚昭王的儿子章为王。从这个故事看出,楚国在经过吴国荼毒之后,王室成员感受到了团结的重要性。所以,楚惠王一上任,对几个叔叔非常信任,对王室成员也相当宽厚,这一政治风向,对楚国政局又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大团结的氛围居然又一次引起了楚国的内乱。公元前487年,为了适应王室大团结的趋势,子西派人从吴国召回太子建的儿子熊胜,封在白地(所以,熊胜也叫白公胜)。
当年楚平王的太子建受到费无极诬陷,拖家带口的流亡到郑国,郑国对太子建非常友好,但太子建大约觉得郑国没有能力帮助自己复国,于是在郑国呆了一阵后转而投靠晋国。结果晋顷公提出:据说郑国非常信任你,干脆这样,你在郑国做晋国的内应,等我们拿下郑国,就把它分封给你。这太子建也是个急功近利的夯货,一看有利可图,就跑回郑国做间谍去了。却又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被郑国知道了太子建的歹意,太子建的小命就丢在郑国了。熊胜一看形势没对,逃亡到了吴国。熊胜在外九死一生,现在终于能回到楚国,原本该安分过日子,偏偏这小子心里一直惦记着父亲之死,想要讨伐郑国。有事没事扭到令尹子西商量进攻郑国,子西看这傻小子一根筋,随口答应两句,却迟迟不肯动作。为什么呢?一是郑国正在和晋国闹矛盾,楚国要是出兵郑国,只会逼郑国投降晋国。楚国遭到了灭国之灾,目前还是疗伤期,没有必要到处树敌。二是楚国伐郑,理由是为太子建报仇,其实也就等于给太子建平反。如果太子建全面平反,楚昭王就面临得位不正的尴尬,如果楚昭王得位不正,楚惠王就更该一边凉快去了。所以,子西只想收容熊胜保持王室团结,却并不想理太子建的事情。子西模棱两可的态度,惹恼了熊胜。
公元前479年,晋国伐郑,楚国子西前往救援,和郑国签订了亲善友好条约,熊胜彻底怒了,天天在家门口磨砺宝剑,有人问:你磨剑干嘛啊?熊胜很直白地说:杀子西。此话传到子西耳朵里,子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熊胜像一个鸟蛋,在我羽翼的庇护下长大,等到我死了,还准备把令尹的位置传给他,他杀我干嘛?同年,吴国人进攻楚国,熊胜领兵战胜吴国,申请回郢都献战利品得到批准,熊胜乘机作乱杀了子西、子期,劫持楚惠王。眼看楚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熊胜却蔫了,既不敢杀死楚惠王,也不敢自立为王,寻思着把公子闾弄出来做傀儡,结果公子闾不答应,被熊胜杀了。这熊胜又想做坏人,又要争取好名声,终于把自己弄到了绝境。他迟疑的态度为平叛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郢都乱了,蔡地的叶公打着勤王的旗号率领军队攻入郢都,熊胜招架不住自杀。楚惠王有惊无险继续做楚王。
值得一提的是,叶公原名是沈诸梁,字子高,前面吴楚交战时我们提到过他的父亲沈尹戍,沈氏也是楚国王室的贵胄,据说,叶公应该是楚庄王的曾孙。我为什么要特地交代这个人的来历呢?因为有一个成语“叶公好龙”里的叶公,和这里平定白公胜叛乱的叶公是同一个人,据《新序·杂事五》记载,叶公这个人非常喜欢龙,经常在家里勾画龙的模样,被天上的真龙知道了,显身出来见叶公,结果叶公吓尿了。这个杜撰的寓言故事,比叶公平定叛乱的故事有名太多,故提出来让大家加深印象。
其次,楚惠王为了奖励有功的王族,在楚国首创“封君制”。什么是“封君制”?就是国君对宗室成员、外戚,宠臣、功臣赏赐土地,让其拥有在封地内的收租税的特权,还要给起个响亮的名号“某某君”。那这和分封制下的采邑制有什么区别呢?第一,采邑的主人是某邑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管理者,封君制的“君”主要享有经济特权。第二,采邑可以世袭,封君制名义上可以世袭,但世袭的很少(楚国多有世袭)。不过,我目前说解释的“封君制”,是战国中后期各国出现的普遍现象,而楚国这时候出现的封君制还是更接近于西周的采邑制。既然楚国出现的封君制和采邑制没有多大区别,那楚惠王为何要瞎折腾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年看过很多研究资料,可能是我太愚钝,加上专家们说得过于专业,我简直不能领会其精神要旨,所以,我按照个人对史料的理解整理了一下思路:楚国实行采邑制原本比中原其他国家晚(具体时间争议颇大,不做论述),在实行了一阵采邑制度以后,发现采邑制非常影响王权集中,所以,公元前688年,楚武王创立了郡县制,此后,楚国就一直是采邑、郡县并行。后来楚庄王时代,拿掉了大家族若敖氏,此后,楚国的采邑制就一直呈收缩状态,分封出去的面积和人口都规模在缩小。尤其是楚昭王年代,几乎就找不到分封采邑的记载了,我猜想:是不是楚昭王在改革中有进一步打压采邑制的行动而没有被记载下来?而后楚惠王想利用恢复采邑制来团结王族,又不能跟明着跟父亲制定的政策作对,就变着方子搞了个封君制,一方面恢复对王室宗支的土地赏赐,一方面冠以“君”号,提高王族的地位。据《左传》记载,平定熊胜之乱以后,公元前477年,楚惠王封公孙宁为析君。后又封公孙宽为鲁阳文君。虽然我对楚国封君制的解说不一定到位,但各位一定要记住这一制度,因为后面楚国还有大事和这一制度有关。
不管怎么说,在楚惠王的领导下,虽然出现了白公胜这样不和谐的音符,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楚国内部基本团结继续恢复元气,所以,虽然这家伙基本放弃了中原争霸的事业,却在南边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偶尔和南边新崛起的霸主越国发生摩擦,也经常是打个平手。楚国政局的健康情况呈上升趋势,再加上数百年大国的基础,这一阶段必须列入强国行列。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2 18:23:33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2 18:26:05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14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2 18:27:51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2 18:28:19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08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2 18:28:39 +0800 CST  
(3)齐国
上一章讲到,公元前481年,齐国田常杀了齐简公,立了齐简公的弟弟骜为国君,就是齐平公(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56年在位)。
田氏在几次和国君的较量中获胜,终于觉得全面夺权的时机成熟了,再也不用和国君玩客气了。
第一,建立和平的国际环境。田氏弑君,害怕被诸侯国抓住借口联合讨伐,赶紧向国际社会表达齐国向往和平的诚意。一是同意将鲁国和卫国的土地还回去,公元前478年,齐鲁在蒙地会盟,鲁国的孟武伯相礼,齐平公居然对着鲁哀公行叩头礼,而哀公只是弯弯腰,作了个揖,齐国人火冒三丈,却没敢拿鲁国怎么样,结果孟武伯进一步要求由鲁国执牛耳,齐国居然又一次憋住了火。二是和晋国的韩、赵、魏三家签订和平共处条约(注意:没有智氏),三是遣使通好吴国和越国。外部环境稳定了,田常才有时间和精力来抢班夺权。
第二,建立高压的国内环境。齐平公一继位,田常举着忠君的牌子对齐平公说:施行恩德,笼络人心这种事情由国君亲自做,惩罚大臣,招人厌恶的事情就由我来吧。田常这一表态,看起来齐平公都应该给田常写感谢信了。可问题是,田氏该收买的人心,早就用“大斗借米,小斗收米”的方法笼络的差不多了,剩下需要处罚的,全是鲍氏、晏氏、国氏……,田氏壮大的绊脚石。田常这一表态,灭几大家族的事情到成了他替国君背黑锅了。政客的脸皮,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总之,田氏迅速灭了几大家族,五年之后,不仅完全掌控了齐国政权,并霸占齐国从安平以东到琅邪的土地,成为齐国唯一的大家族。
第三,提高田氏的人口优势。据《史记》记载,田氏一直人丁不够旺,导致家族势力单薄。田常很会想办法,挑选了一百多个身体健康,五官端正的女子做姬妾,再允许家里的宾客侍从随便出入的内庭,没多久,七十几个儿子就生出来了。虽然春秋时期,民风有些狂放,但田常为了壮大田氏,能想出如此大招,也真够绝的。
田常全面夺权成功后,就不再对鲁国客气了。公元前474年,齐鲁于顾地结盟,齐国人端着架子指责齐平公叩头哀公不相应回礼那件事,这次,鲁国不敢放屁了,安静地听齐国的谴责。
收拾了鲁国,田常开始对争霸事业感兴趣了。
公元前471年,齐晋作战,齐国败了。
公元前468年,晋国智瑶进攻郑国,田常率兵营救郑国,据《左传》记载,田常为了赢得胜利,一是在齐国军队出发前,厚恤功臣旧族的后代。二是将齐国地图和分封土地的册书带在身边,随时奖赏功臣。三是身先士卒,在滂沱大雨的天气,亲自披着雨衣,拉着马行军。田常必胜的决心恐吓了智瑶,智氏除了夹枪带棒讥讽田常一番,竟没想出更好的御敌方案,灰溜溜地撤退了。
在田常的领导下,齐国有争锋的意愿,但依然立霸主的位置很遥远。首先,齐国没有真正战胜晋国,其次,中原的小弟也不见得都听齐国指挥,尤其是鲁国,田常缓过劲来后,处处威胁鲁国,正好这时候晋国智氏伸出了橄榄枝,鲁国就投靠晋国了。所以,齐国也做不了霸主,只能算东方一强国吧。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4 22:02:33 +0800 CST  
春节不怕红包多【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4 22:07:14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25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4 22:09:38 +0800 CST  
tqzrd抢到了周易取名字的红包,价值0.06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4 23:03:40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5 10:15:02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27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5 10:20:59 +0800 CST  
非常抱歉,又要停更几天,得抽时间做第一册的修改【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6 14:49:08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