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2)楚国
关于楚国为何诞生弭兵的想法,我们仍要需要从楚庄王时代说起。
话说,楚庄王剿灭若敖氏后,军政大权重新集中在楚庄王的手里。为了防止楚国卿权再次膨胀,楚庄王任用无根基无特长的虞丘子为令尹,虞丘子唯楚庄王马首是瞻,让楚庄王过了一把专制瘾,但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国君,专制的愉悦感过去后,取而代之的就是忧虑了:搞个应声虫做令尹,国家大小事务全都得由国君一人安排,楚庄王累得够呛。楚庄王忍不住找虞丘子谈了自己的想法。虞丘子相当讲政治,他立即推荐了蔿贾的儿子蔿敖(也叫孙叔敖,蔿贾已经被鬬越椒杀了)做令尹后悄然隐退。
孙叔敖确实是个人才,文理科成绩都一流。一上台就兴修水利(著名的芍陂,就是在孙叔敖的主持下修建),改革币制,整顿军纪,政绩赫然。楚庄王看孙叔敖政治威望蹭蹭上蹿,内心又开始隐隐作痛:如此下去,很可能又培养一若敖家族出来。于是,楚庄王三次罢免孙叔敖,却又因其才华横溢不得不将其招回。楚庄王左思右想:要牵制世家大族力量,还是要依靠王室,于是,楚庄王安排自己的两弟弟公子婴齐(子重)和公子侧(子反)进入军政核心。
孙叔敖绝顶聪明,知道楚王害怕臣子做大,所以,公元前593年,孙叔敖死的时候再三交代儿子:不能接受楚王的厚赐,弄一块贫瘠的地能活下去就行了。蔿氏在楚庄王的严密防范下,规规矩矩做了一代贤臣。问题是,公元前591年,楚庄王死了,继任的楚共王年纪小,楚国权力的天平又失衡了。当初楚庄王用以牵制孙叔敖的子重、子反,这时候却一跃成为楚国的当权派。这两位王室宗亲一个人做令尹,一个人做司马,两人联手铲除异己。找借口灭了巫臣、弗忌、襄老等家族,瓜分其家财。这两人在楚国一手遮天。
为了长久把持国政,两老小子认真学习楚国历史,得出结论:楚国的权臣,都必须掌握军权,要牢牢把握军权,就必须北向争霸。而晋景公趁着楚庄王去世的机会揍了齐国,打击齐楚联盟,正是一个对中原用兵的好借口。
公元前589年,子重在楚国发起了战争总动员,清查户口,赦免罪人,甚至把楚王的警卫队都改编成军队了,又强拉蔡国和许国入伙。一番准备后,楚军浩浩荡荡进攻卫国、鲁国,楚军一路打到阳桥,鲁国顶不住了,赶紧进献财物,把鲁成功的儿子公衡作为人质,向楚国求和。在楚国强大声势的压迫下,中原诸侯又一次凝聚在楚老大身边。同年11月,楚,鲁、蔡、许、秦、卫、宋、陈、郑等国在蜀地结盟。
在这一回合中,晋国眼看楚国张牙舞爪却龟缩着不敢冒头,感觉上好像是楚国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战后的结果去出乎楚国意料。
首先是公衡作为人质,还没到楚国就跑回鲁国了。然后,鲁成公明目张胆到晋国拜谢:晋国让齐国退还汶阳的土田。
接下来,郑国说许国仗着楚老大的眷顾,不把郑国放眼里,强占了许国的土地,许灵公找楚老大告状,楚国判郑国还许国土地,郑悼公一发毛,改投到晋国门下。
公元前585年,子重进攻郑国,居然被郑国包围,还活捉了郧公钟仪献给晋国。同年8月,晋、鲁、齐、宋、卫、曹、莒、邾、杞在马陵结盟。
楚国疲惫了。耗尽全国兵力打一仗,在中原没收几天保护费,小弟们又倒戈了。关键是,公元前584年,晋景公派巫臣前往吴国,策动吴国和楚国闹事,子重、子反一年中就有七次要抵御吴国骚扰。
在这个当口,晋国来求和了,楚国君臣心中各怀主张。楚共王想止戈息兵:因为子重、子反借着争霸号令三军,很有可能做第二个或第三个子元威胁自己。子重、子反不想息兵:但一来子重玩了半天争霸,没为楚国赢取实际利益,二来吴国骚扰威胁楚国南方霸权,楚国自顾不暇。三来楚共王逐渐长大了,开始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两人不能明目张胆对着干。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宋国的华元和子重关系不错,从中一撮合,弭兵谈成了。但子重、子反心里清楚晋国也不是真和平,所以,子反才就趁晋国郤至出使之机出言挑衅。可是晋国的道行显然要高一截,不仅不接招,还在第二年,中规中矩和楚国在赤棘结盟。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25 23:04:09 +0800 CST  
@月骑宝宝 2015-10-26 16:13:20
无聊至极。好好的 历史 用你的话一讲,完全变味。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少逼逼。不如让 孩子 多背四书五经。 历史 有个毛用?傻缺
-----------------------------
所有开楼写贴的楼主,都像是在大路边上做草鞋,有的人说长,有的人说短。您怎么评价我的帖子没关系。
只是阁下熟读圣贤书了,提个意见却连句礼貌的言辞都找不到,非要用谩骂来代替,我倒真奇怪了,阁下的四书五经读到哪里去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26 17:22:04 +0800 CST  
tqzrd抢到了周易取名字的红包,价值0.17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26 18:24:53 +0800 CST  
晋国一边强调与楚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一边暗中使坏孤立楚国,把晋楚争霸由武斗改成了文斗,楚国君臣形成共识:和平的氛围养肥了晋国,必须扭转这一态势。公元前576年,晋国政局掀起了几朵小浪花,预示着晋国内部矛盾又将擦出火花。子反忍不住了:有利于楚国的战机来到了。楚国决定挥师北上。
斗争的序曲依然是打郑国。公元前575年,楚国打郑国,郑国归附楚国。然后,郑国在楚国的支持下痛揍宋国,晋国建立的南部缓冲带面临崩溃。也许是吸取了城濮之战的教训,晋国内政本来出现问题,但外部危机一出现,晋国上下左右立即达成共识:先争霸,咱自己人再对掐。
第一局,战略较量。已经决定要争霸权,晋国迅速制定战略方针:一是派卫国率先攻打郑国鸣雁,牵制郑军兵力(今河南鄢陵西南),为晋军顺利渡黄河提供时机。二是渡过黄河,屯兵郑国鄢陵,再汇集齐、卫、鲁兵力,强势压迫郑国。
楚国收到郑国的求援信息后,也立即制定应对方案:一是赶在齐、卫、鲁援兵到之前击败晋国,再以逸待劳对付援军。二是以晨雾为掩护,玩神兵天降,在晋国营前列阵,打晋国一个措手不及。本来楚国战略凸显出一定优势,但晋大夫范匄(士会的孙子,士燮的儿子)迅速找到了破解的方法:填井平灶,扩大空间,直接在营地列阵。第一局,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第二局,参谋较量。楚方招揽了晋国大夫伯州犂做参谋,帮助楚国观察晋军军情,伯州犂直言陈述晋军动向,但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晋军招揽楚旧臣苗贲皇为参谋,观察楚军阵势,苗贲皇针对楚军精锐集于中军,建议分晋军加强两翼力量,各个击破楚左、右军,然后合力围歼楚中军。此建议一语中的。第二局,晋国占上风。
第三局,国君较量。楚共王敏锐的观察到晋中军力量薄弱,且晋厉公身居中军,立即率楚中军进攻晋厉公,结果,晋国神箭手魏锜用箭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楚军陷入被动,向颍水北岸方向败退。这时候楚军神箭手养由基临危受命,不仅一箭射杀魏锜,还连续发箭挡住了晋军进攻。第三局楚国占下风,但并未真正落败。
第四局,心理较量。晋楚双方血战一整天,仍未决出胜负。子反一回军营,就视察伤情,整顿军纪,准备再战。晋国很是担忧受伤的老虎加倍发威。苗贲皇为了坚定晋军信心,同时给楚军施加心理压力,也通告全军:整顿军阵、明日再战,并故意放楚国俘虏回去报告晋军战备状况。也许楚共王太年轻了,心理素质就不大好,一听晋军士气振作,赶紧招子反来商量对策。谁知子反将军被一个叫穀阳竖的劝酒给劝醉。敌军严阵以待,自己军营主将酗酒!楚共王的小心肝受不了如此大的压力了,连夜轻装逃走。
楚军一逃,晋军算是取得了鄢陵之战的胜利。但鄢陵之战和城濮大战与邲之战不同的是,前两次战役中,战胜者均以胜利为资本,成为一统江湖的霸主。而此次战役后,晋国却始终不能征服郑国,甚至偶尔还被郑国揍。楚国也没放弃图谋中原,郑国有难必救,倒是晋国反而一见楚军出马就撤,扫了中原的威风。
中原的第一次和平理想,终于埋葬在两老大勾心斗角的争夺之中。但其影响仍不可忽视,它向诸侯各国提供了一种用非战争手段解决争端的模式,为第二次弭兵提供了案例。但现在离第二次弭兵还早,目前鄢陵大战没能打出个霸主来,中原注定还要热闹下去。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26 22:56:16 +0800 CST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26 23:03:51 +0800 CST  
3.鄢陵之战结局的结局
鄢陵之战晋国没有取得绝对胜利,楚国也没有退出争霸,实际上说明,晋楚开始进入实力均势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晋楚都没把握对决,双方也就尽量玩点猫和老鼠的游戏,避免正面厮杀。两老大对掐的心思松懈了,外部环境相对宽松起来,内部的问题就冒出来了。
这次先说楚国。经过楚庄王对世家大族的强势打压,现在,楚国的权臣无法比肩若敖时代,但由于楚共王缺乏HOLD住全局的能力,楚国仍然政坛出现混乱的局面。
首先是君臣之间缺乏信任。话说楚军回去,到达瑕地,楚共王就派人对子反说:当年子玉失败就自杀了,那是因为城濮之战子玉独立指挥军队需要承担全责。这一次战争,我才是最高指挥官,战败的罪责显然应该由我承担,你别担心!子反到底但不担心呢?我估计子反一开始并不担心,他在楚国专政,大约觉得楚共王不会追责,所以,并没有主动请罪,至少没有立即请罪。但楚共王一派人来安慰子反,子反开始担心了。第一,楚共王提到了子玉兵败自杀,这是为子反提供一个处罚的案例。第二,楚共王说:我来担全责吧。实际还是想表明这事必须追究责任。领导说话很艺术,子反想装不懂艺术,他叩头认罪,但不提自裁的事情。这时候子重赶紧出来将艺术变通俗:子玉兵败都自杀了,你自己打算一下该怎么办吧,子反自杀。
其次是大臣之间相互倾轧。点燃这一场混斗导火线的就是子重与子反,这哥俩曾经在一条战壕对付巫臣等家族、钳制楚共王,这时候不知道是因为哪一个利益点分赃不均,搞得子重一心灭了子反。子反一死,楚共王不够强权,楚国王室宗亲都看到契机,子辛、公子申一干人等挽袖赤膊、摩拳擦掌争做子反第二。再加上那些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因为楚国的掌舵者不明晰,只好广泛贿赂楚国当权派,以便去财免灾,搞得楚国热闹非凡。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71年,子辛经常盘剥小国,小国苦不堪言就主动向做了右司马的公子申缴纳保护费,寻求庇护。公子申便萌生了干掉子辛、子重的念头,结果这家伙斤两不够,才一出手就被子重、子辛联手干掉了。公元前570年,子重率部下邓廖分兵攻打吴国,子重自己打了场胜仗,但部下邓廖几乎全军覆没。子重回国报喜不报忧,在太庙搞庆功宴。没想到吴国军队灭了邓廖就反攻楚国,楚国王室一片骂声,终于将子重给骂死了。
楚老大内部搞得一团浆糊,跟着楚国混的小弟们也不安分了,又引出了许多江湖风波,那是后话,下面我们再来聊聊晋国的情况。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30 16:57:05 +0800 CST  
晋国在鄢陵之战以前,内部早已暗潮涌动。
首先是干掉赵氏以后,栾、郤两家分赃不均。栾书、郤锜联手干掉赵氏以后,栾书作为中军将,本想招安郤锜为栾氏所用,于是同意郤锜将堂弟郤至拉进晋卿行列,结果郤至非常能干,迅速在晋卿中掌握话语权,公元前577年,郤锜、郤至又将叔叔郤犨招揽进晋卿(此时晋军编制是四军,也就是有八个卿,郤氏就占了三个席位),形成权臣集团“三郤”,栾氏顿感自己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其次是郤氏壮大以后,郤氏旁支的伯宗和“三郤”关系紧张。从《左传》的记载来看,伯宗在晋景公时代参与许多大事决断(如派宣传队去救宋国,攻打赤狄等),应该是受到了晋景公的青睐。但在“三郤”势力做大以后,史籍几乎看不到伯宗的活动。应该可以理解为这一阶段后伯宗比较消停,但《国语》说:伯宗不知道韬光养晦,在朝堂上说话做事有些卖弄才干,伯宗的妻子认为晋大夫们嫉贤妒能,所以伯宗很危险,应该赶紧委托个可靠的人保护儿子。综合史料来分析,有可能伯宗妻子所说的忌贤妒能的晋大夫,就是指“三郤”。也就是说,伯宗作为郤氏的旁支,因为才干突出而受到郤氏嫡系的排挤。
晋国暗藏了两对矛盾,按说郤氏宗族内部发生摩擦,应该算是人民内部矛盾,栾氏和郤氏的矛盾应该算是敌我矛盾。可有时候,人民内部矛盾远比敌我矛盾的斗争激烈。因为敌我放下干戈可以暂时并存,宗族嫡系的位置却只有一个。于是,“三郤”选择了先向自己人下手:公元前576年,“三郤”找了个罪名诬告伯宗,捎带手杀了栾弗忌(不明确是栾氏的什么人),给栾氏以打击。栾氏虽然没及时还击,但晋国变成了火药桶,只要一点火星就可以炸了。
这时候,郑国投靠楚国的消息传来。楚国又将战线推到黄河边上,晋卿之间要么捐弃前嫌保住晋国霸权,要么继续内斗失去霸权。大家一琢磨,还是先保住霸权再说,失去了霸权,晋国少收保护费,大家都收损失嘛。栾氏主张打,郤氏也主张打。只有范文子清晰洞察晋国内情,使劲呼吁不要打仗,他说:除了圣人以外,人无外患就有内忧,发生外患可以补救,内忧却难以应付。让楚国和郑国作为晋国的外患吧,有这两个国家的威胁,晋国内部团结一致也很好嘛。
遗憾的是,晋厉公没有听取范文子的意见。栾氏和郤氏在鄢陵之战中果然加深了矛盾:栾书面对楚国天降神兵,认为应该等待齐鲁援军到达再发动进攻。郤至却认为,楚军看似凶猛,实际破绽百出,应该立即发动进攻。晋厉公采用郤至的意见,鄢陵之战取得胜利。栾氏在晋卿中的权威再次受到挑战。
范文子一看氛围紧张,大喊:国内本来就矛盾重重,现在打了胜仗,又面临着分配果实,晋国的利益格局已经基本恒定了,要重新分割必然会引起大乱子。果然,回国没几天,栾氏出招了:郤至在鄢陵之战中战功赫赫,如果重分蛋糕,栾氏必然受到重创,必须先干掉郤氏。
郤氏势力壮大,且新立军功,和国君关系也不错。若是单打独斗,栾氏未必是对手。必须把国君拉入栾氏阵营,才有胜利的把握。“三郤”诬陷了伯宗,现在栾氏也依葫芦画瓢诬陷“三郤”。栾书找到鄢陵之战中被俘的楚国王子发钩,栾书对发钩说:你出首告郤至在打仗时故意放走楚王,我就放你走。发钩只求自己脱身,果然按照栾书的指使做。原本晋厉公对“三郤”的能力很看重,也有些畏惧“三郤”。但郤至放走楚王,有通敌叛国的嫌疑,这种事不能大意,于是晋厉公只好找栾书商量,栾书说:我听说好像有那么回事情,郤至劝国君在援军不到的情况下就对楚作战,那是希望晋军战败嘛,听说晋军败了,郤至就好趁势迎接孙周(晋襄公的曾孙,在周朝生活)回国为君,好在晋军胜利了,这家伙只好放了楚王,以免泄露自己的机密。不信国君就派郤至前往周朝,看这家伙去不去联络孙周。
“三郤”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斗争的弦放松了。一听说晋厉公派郤至出使周朝,还以为晋厉公是慰劳郤氏辛苦,安排个公费旅游让大家放松一下。这边栾书派人对孙周说:郤至将要来了,希望和您见个面!栾书一撮合,郤至果然见了孙周。栾书在点了一把火之后就退到后台看戏了。
晋厉公开始不满郤氏,晋厉公的不满很快被一些人洞察,哪些人呢?晋厉公身边的近臣宦官。巧的是,这些人都和郤氏有仇。第一个是胥甲的孙子,胥克的儿子胥童,当年胥甲推荐了沦落山野的郤缺,本来希望郤缺关照一下胥克,可郤缺却借口胥克身体不好,拿掉了胥克的晋卿位置。导致胥克的儿子胥童流落到宫里插科打诨,做了晋厉公的宠臣。第二个是夷阳五,郤犫夺走了夷阳五的田地。第三个是长鱼矫,这家伙也和郤氏发生土地纠纷。
“三郤”有没有洞察到事态的变化呢?史书没有记载,我认为,以“三郤”的能力来看,他们应该一干人等都对郤氏不满,只是他们并不畏惧:咱家手握大权,到底WHO怕WHO。所以,风雨欲来之时,郤氏并没有提前做好避雨的准备,反而将自己曝露于风雨之中。
公元前574年,晋厉公打猎,郤至及众大臣陪同。郤至一箭射死一只野猪,晋厉公近身宦官孟张捡了野猪就开跑,郤至射死了孟张。这个事件,终于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晋厉公大怒:打狗也要看主人,郤至太欺负人了。
晋厉公想铲除“三郤”,郤至得到风声,却没有准确判断形势:首先他不知道有栾书黑自己这回事情,也就不知道晋厉公已经下大决心铲除郤氏。其次,郤氏势力壮大,使他认为晋厉公不会轻举妄动。其实郤至的判断也没错,晋厉公对郤氏心存顾忌,本来想派八百甲兵进攻郤氏,临到头了也不敢采用如此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改为找清沸魋和长鱼矫假装在朝堂上打架争讼,请“三郤”出来断案,长鱼矫和清沸魋趁其不备杀死“三郤”。郤氏遭到清洗,就此退出晋国政坛。
栾书本来在朝堂上看戏,冷不丁发现胥童带领甲士冲进来将自己和中行偃(荀偃)团团围住,胥童劝晋厉公玩大清洗。晋厉公心有不忍,放过了栾书和中行偃。但栾书和中行偃受到惊吓以后,显然觉得只有宰了晋厉公才能彻底安全,同年,栾氏和中行氏趁晋厉公游玩的时机活捉晋厉公。
公元前573年,栾书和中行偃派程滑杀死晋厉公,迎接孙周回国继位,就是晋悼公(公元前573年—公元前558年在位)。
政治斗争没有正义可言,但政治斗争永远会进行下去。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01 18:32:37 +0800 CST  
4.政治斗争遍地开花。
第一次弭兵以后,晋楚两国政坛都开始了精彩的政治内斗,为中原诸侯国树立了“榜样”。为了配合两老大的演出进度,不少国家纷纷加入内斗行列,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政治斗争 。
①宋国
前面我们提到,公元前610年宋文公即位,华元为执政,宋国的国政被戴族的华元把持,但宋文公情商较高,懂得玩政治妥协,于是宋文公执政时期,国君和公族、公族与公族之间皆相互妥协,大家暂时相安无事。但是,公元前589年,宋共公继位以后,戴族继续独揽大权,桓族开始不满,自昭公时代以来,戴、桓二族就共掌国政,还与宋文公一起携手干掉了武、穆之族,现在戴族想吃独食,太不厚道了。桓族心怀不满,但一时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华元不仅和国君关系不错,和晋楚两国的权臣关系都不错,桓族想打压戴族必须完成两项高难度动作:一是扶立新君,二是谋求大国支持。
先说扶立新君。卿大夫通过废立国君完成夺权,已经是春秋内乱的老戏码了。尽管这项投资风险巨大,但因为收益太丰厚,所以,永远有很多赌徒愿意把性命押上去。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了,桓族荡泽干净利落地杀了戴族想要拥戴的储君公子肥,取得了斗争的主动权。原本这时候华元想要讨伐荡泽,但因为摸不清桓族的具体状况,万一桓族鱼、荡、向、鳞氏铁板一块,戴族贸然拉开战火只会两败俱伤,华元选择到晋国搬救兵。可华元一出奔晋国,斗争形势立即发生扭转:桓族分裂了。桓族鱼氏认为:第一,华元眼看公子肥被杀,没有点燃战火,却选择出奔晋国,必然是不想和桓族撕破脸。第二,华元和栾书关系很铁,万一华元借助晋国的力量搞反攻倒算,桓族很危险。第三,桓族的向戎和华元关系不错,如果华元有进攻桓族的念头,向戎应该会出面保护桓族。于是,鱼石决定牺牲荡氏,换取平安。他在黄河岸边追回华元,共同商讨讨伐荡氏,荡泽被杀。
桓族扶立新君失败了,第一个高难度动作没完成,直接导致荡氏被彻底铲除。看着华元咄咄逼人的气势,桓族突然清醒了:荡氏被灭,大大削弱了桓族实力,华元很可能一鼓作气把鱼、向、鳞几家一勺烩了。桓族被迫挑战第二个高难度动作:寻求外援。
但桓族的出奔,明显不如华元有底气,华元在晋楚都有铁哥们,桓族显然没有提前铺开人际网。所以,桓族鱼、鳞、向几家人跑到睢水边驻扎,做出一副要出奔找外援的姿态,逼迫华元前来签订盟约,以保障桓族利益不受侵害。可惜,华元在多年的政坛摸爬滚打中,已经成长为政治斗争的熟练工,老家伙先假意亲自请鱼氏等人回国,使桓族放松戒备,再出其不意掘睢水想淹死鱼氏一干人。好在鱼府同志有点警觉性,觉察到华元的神色不对,又发现华元离开的时候一路狂奔,几个人在睢水决堤之前逃跑了,一路狂奔去了楚国。不过后来,鱼石倒是真的借助了楚国力量杀了回来,但迅速被华元依靠晋国的力量给灭了。
公元前575年,华元扶植宋共公的小儿子成做了宋国国君,就是宋平公(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在位)。又任命向戌做左师、老佐做司马、乐裔做司寇。现在,宋国政坛的核心圈子里,老氏和乐氏都是戴族,只剩下向戌一支是桓族,戴族势力又一次大攀升。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05 18:37:33 +0800 CST  
②齐国
话说,齐国除管仲当政期间以外,实权派一直是公族国氏和高氏。齐桓公死后,公子们为夺权竞相拉拢国高两家,国氏和高氏坐收渔利,牢牢把握住了齐国的政治命脉。齐惠公上台后,公子间的内斗终于结束了,齐君和国高两家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当然,这时候,齐惠公没能力和国高两家拉开战火,只打算扶植新的公族制约一下国高两家,齐惠公选中的人是崔杼,可惜,崔杼的势力还没发展起来,齐惠公就死了,高、国两族立即驱逐崔杼,崔杼逃亡到卫国。后来,继任的齐顷公把战略重心放在了外争霸权上,比较注重协调与国高两族的关系,齐国政坛又安宁了一阵。公元前582年,齐顷公死了,儿子环继位,就是齐灵公(公元前581年——公元前554年在位)。
齐灵公也许对国、高两家的揽权有不满,但一开始并没打算跟国氏高氏叫板,任由国高两家的掌门人继续代表齐国参加诸侯在戚地的会盟,率军跟随晋霸主打鄢陵之战。如果按照这个利益格局继续走下去,齐国政坛应该可以再消停几年,问题是,现在有人想要打破这一格局。谁呢?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
有意思的是,声孟子想改变利益格局,并不是想帮儿子夺权,而是帮情人谋福利。据说,声孟子在齐顷公去世以后,首先看中了由鲁国叛逃到齐国的小鲜肉叔孙侨如(宣伯),一心指望宣伯的地位能比肩国氏、高氏。对于声孟子的痴心妄想,国高两族一笑置之:宣伯在齐国没有根基,两族根本不屑惊扰声孟子的好梦。果然没多久,宣伯知难而退,悄悄逃往卫国去了。宣伯被吓跑了,国、高还没来得及嘚瑟,声孟子又爱上了齐国公族庆克。这一次,国高两家感到问题严重了。第一,声孟子虽然荒唐,但毕竟是国君的妈,有左右国君决策的能力。第二,女人一感情用事,是不讲政治规矩的,这女人当年喜欢宣伯,就一心夺取国高两家的权,分给宣伯,现在喜欢上了庆克,很可能也有同样的想法。第三,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庆克是齐桓公的亲孙子——新兴公族,在齐国有一定根基,这样的人崛起对国高两家是一种威胁。
国氏认为必须阻止这一场地下恋情。公元前574年的一天,庆克男扮女装进入宫廷和声孟子相会,被大夫鲍牵(鲍叔牙的后人)识穿并报告给国佐。国佐是个急性子,听了鲍牵的报告,就直接把庆克叫过来啐了一通口水。国佐以为在庆克的屁股上扇一巴掌,这家伙就会认怂,可他没想到,自己这一巴掌其实是扇到了声孟子的脸上。
声孟听到消息后非常生气,下决心干掉国氏。但声孟子显然是个没脑子的女人,在决定对付国氏前,既没有制定计划,也没有思考后果,在这女人眼里,挑拨当国君的儿子去冲锋陷阵就够了。记载,一次齐灵公出差回国,因为到达的时候天色已晚,守城将领高无咎、鲍牵就严密盘查一番才允许队伍进城。声孟子借机对齐灵公说:高、鲍两人哪里是例行检查,其实这两家伙包藏祸心,打算把国君挡在国门外,然后立公子角为君,国佐也是他们的同谋。
其实,声孟子的谎话很弱智,既然高、鲍已经决心叛乱,就真不会让齐灵公进城了。齐灵公能平安进城,就说明此事子虚乌有。不过,声孟子的谎话,撩拨了齐灵公积压在内心的担忧:国氏和高氏上百年来共同进退,把持朝政,废立国君,这样的人立于朝堂,实在让人胆寒。有时候,人们更愿意相信谎话,因为那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齐灵公听信了母亲的谗言,准备对国高两家开火。但齐灵公扎扎实实继承了老妈IQ,制定了一个漏洞百出地消灭国、高氏的计划。
计划第一步,派国佐率兵跟随晋国去打郑国,实施调虎离山。表面看起来这计划不错,把国氏支开,再对付高氏,可以各个击破。但问题是,国氏是率大军离开的,这头高氏出了事,国氏率兵打回来怎么办呢?计划第二步,国氏一离开,砍去了鲍牵的双脚,驱逐了高无咎。这一步就更简单粗暴了,高氏根基深厚,枝叶繁茂,赶走一个高无咎,高家势力并没有受到清洗。高氏造反该怎么办呢?
粗糙的计划,又没有应急预案,齐灵公一拉开战火,问题就出来了。先是高无咎的儿子高弱在卢地建立根据地,宣布独立。齐灵公赶紧派崔杼(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到了齐国)和庆克包围卢地。结果,国佐听说高家出事了,赶紧从郑国撤兵支援高弱,在卢地杀了庆克。又学高弱跑到穀地建立根据地,宣布独立。齐国面临着分裂或废立新君的危险。齐灵公清醒了:对付势力强大的公族必须讲究方法,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可取。于是,齐灵公赶紧装孙子,声称自己是被庆克蒙蔽了,请求国佐原谅。国佐同志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看齐灵公态度端正了,就同意和齐灵公在徐关结盟,继续承认齐灵公的领导地位。国氏一倒戈,卢城高氏也就坚持不下去了,迅速投降。
叛乱一平息,齐灵公悄悄开始磨刀了。
第一步,派遣国胜向晋国报告祸难:齐国发生那么大的事情,总得跟晋老大报告一声吧。另外交代国胜回来后驻军清地等候命令。
第二步,公元前573年,派刺客杀死国佐。
第三步,让清地人杀了国胜。
国氏的领头羊被屠杀了,国佐的儿子国弱逃往鲁国。但国氏、高氏在齐国的势力盘根错节,无法彻底清除,不久齐灵公就接回国弱继承国氏宗嗣,高氏也恢复官职。但经过折腾后的国、高两家势力大大衰落。而齐灵公提拔庆克的儿子庆封,庆佐做大夫,崔杼也获得了齐灵公的信任。崔氏和庆氏的力量在齐国崛起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07 22:13:27 +0800 CST  
③鲁国
话说鲁国自东门氏被干掉以后,以季文子为代表的“三桓”重新掌权。这一时期,尽管季文子把持国政,和鲁成公的关系却相对和谐。一是齐国强势崛起,对鲁国虎视眈眈,晋国呼呼喝喝,对鲁国颐指气使,外部环境险恶,鲁成公和季文子需要携手对外。二是季文子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虽然专政揽权,但他对待国君比较谦恭,勤于政事,克俭于家,保证了君臣之间良好的沟通。
那鲁国为何也出现政治斗争呢?答,一是因为鲁成公有一个彪悍的妈。二是因为“三桓”的叔孙侨如脱离组织。
先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鲁成公的母亲穆姜。当年,东门襄仲杀死世子恶,扶植了鲁宣公,鲁宣公为了获得大国的支持,求娶了齐国的女子穆姜。这位穆姜刚嫁到鲁国,就有人给她报了点八卦料:鲁宣公的哥哥叔肸和嫂嫂先同居再结婚。穆姜一听就急了,找到鲁宣公大闹,说自己不能容忍和姘妇做妯娌,搞得叔肸抛弃了妻子,将其改嫁到齐国。这个事虽然只是家长里短的糟心事,却被详细的记载于《左传》。为什么呢?我觉得作者无非是想向我们透露两个信息:第一,穆姜很强势,鲁宣公明显制不住老婆,只好逼迫哥哥离婚。第二,穆姜权力欲望很重。按说哥哥嫂嫂未婚同居已经是陈年往事,且夫妻两人都生儿子了。一般的道德卫士大不了表示一下鄙视,言谈中讽刺两句,绝不会逼迫人离婚。穆姜的借题发挥,很明显是在试探自己娘家这块后台有多硬,自己的手可以伸多长。穆姜的试探很成功,鲁宣公乖乖就范让这女人尝到了权力的滋味。鲁宣公死后,穆姜极力争取在政坛露面,主动参加鲁国的政务活动(如公元前582年,参加鲁成公答谢季文子的晚宴),设法对儿子鲁成公发号施令。鲁成公和老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
再介绍一下叔孙侨如(宣伯)。公元前604年,“三桓”的叔孙惠伯跟东门襄仲叫板被杀,叔孙氏的卿位由叔孙得臣十岁的儿子叔孙侨如继承了。公元前600年,季文子看准时机反戈一击,驱逐东门氏。“三桓”翻了身。宣伯也开始活跃在鲁国政坛。可是,不知是不是因为宣伯的爹死得太早了,没人关注宣伯同学的“三观”教育,宣伯同学长大以后好高骛远,贪走捷径,成为“三桓”中的一颗“耗子屎”。所以,尽管季文子一心巩固“三桓”的联盟,宣伯却始终不能和季文子一条心。首先,季文子的政治价值观是“克勤安邦、克俭安家”,这一理念得到了孟献子的理解:这是在为“三桓”规避风险,争取口碑,却遭到宣伯的抵触:当领导不就为了捞油水?其次,季文子霸占“三桓”掌门人的位置,号令“三桓”,这让宣伯非常不爽:叔孙氏为何要受季氏的节制呢?基于这两个原因,宣伯决定摆脱季氏的阴影,自起炉灶。
公元前586年,宣伯趁晋国的荀首到齐国出差,在穀地款待荀首,馈送食物。从这一点看,宣伯也不笨,知道在晋国找大树依靠。可惜,荀首没过两年就死了,这家伙的感情投资打了水漂。
公元前578年,鲁成公准备带领孟献子、宣伯到京师拜见周简王,宣伯主动要求打前站。宣伯为何工作如此积极卖力呢?第一是去京师出差有油水可捞:尽管周王已经落魄到家了,但王的架子还是放不下来,每次遇到懂事的诸侯前来朝见,砸锅卖铁也要打赏几个。宣伯知道,如果和孟献子一起到京师,自己职位排名在孟献子后面,估计肥肉都被孟献子叼走了,自己只能喝汤。第二是,独立面对周王,受到周王赏赐,对提高自己的政治声誉有好处。只可惜周简王也不傻,知道现在鲁国是季文子当家,季文子的心腹孟献子才是这一次外事活动的发言人。周王马马虎虎接待了一下宣伯,却厚赏了孟献子。
在晋国的投资不顺畅,到王室忽悠也落了空,宣伯开始明白:季文子的优势在于绑架了国君,如果想和季文子斗,必须找一个和国君实力相当的政治盟友。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说:无论国家之间或个人之间,利益的一致是最可靠的结合。宣伯想从季文子手中夺权,穆姜想要干政,两位非常男女迅速对上了眼,建立了亲密的工作及生活关系。从此,两个臭皮匠凑到一起,分头开展轰轰烈烈的夺权运动。
穆姜主要负责向鲁成公施压: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爆发,鲁成公接到晋老大的命令前往郑国支援。鲁成公急急忙忙率军出发,穆妈妈一路深情相送,顺便提出请求:干掉季氏和孟氏。鲁成公知道:自己和季文子一条战线至少能做一个弱势的做国君,要是混到老妈的阵营里,就只好做傀儡了。但他不敢跟老妈叫板,只说:晋老大那边告急招我去,我回来再说吧。穆姜一听就急了,指着路过的公子偃、公子鉏说:你小子敢跟我对着干,我就扶植他们做国君。穆姜的政治素养太低,一出手就打草惊蛇,和鲁成公撕破脸皮,搞得鲁成公立即升级戒备措施,谨防老妈乱来。
宣伯主要负责去晋国活动关系:第一步,贿赂郤犫。公元前575年的晋国,“三郤”正在春风得意,宣伯看准时机在郤犫身上大量投资。第二步,诋毁鲁成公。跟郤犫混熟络以后,他告诉郤犫:晋楚作战,鲁侯故意拖延出兵时间,实际上是在等待胜负分出来以后,决定投靠哪一方。郤犫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及时向晋厉公汇报了鲁成公的“态度”。第三步,向晋国投诚。宣伯对郤犫说:季文子和孟献子两人现在是鲁国实际的当家人,因为这两人捣鬼,所以鲁国一心想改投齐国和楚国门下,如果鲁国由我当家,我保证鲁国以后唯晋国马首是瞻。宣伯的活动终于见成效了,晋国一听逮捕季文子能把鲁国控制住,立即抓了季文子。
鲁成公因为晋厉公不肯接见,灰溜溜的先回国了。走到郓地听说季文子被晋国抓了,赶紧派堂兄声伯前去营救。鲁成公知道,要是季文子回不来,那自己也回不了国了。穆姜和宣伯肯定已经磨好刀等自己伸脖子。好在声伯的外交能力强,又和穆姜有过节(声伯的母亲,就是被穆姜逼着改嫁的那位),愿意坚定地站在国君阵营。一来到晋国,声伯不仅拒绝了晋国的利诱,还向晋国分析厉害关系:如果宣伯掌权,那鲁国就面临着换国君,换国君就意味着动乱。宣伯那二百五能hold得住那么乱的场面?晋国大力支持宣伯搞动乱,万一宣伯失败了,那鲁国肯定不愿意再投靠晋国了。晋国这是逼着鲁国造反啊。
其实晋国哪爱管鲁国谁当政,只要鲁国肯规规矩矩做晋国的小弟,谁当政不一样呢?既然声伯的分析有道理,郤氏一时忘记收了宣伯的彩礼,翻脸赶走宣伯,宣伯逃到齐国,和声姜发生恋情后,突然大彻大悟,竟在声姜有意栽培的时候逃去了卫国。
公元前575年底,季孙和郤犫在扈地结盟,叔孙氏一支由宣伯的弟弟叔孙豹继承。因为穆姜曾提及要立公子偃为国君,偃公子不小心被暗杀了。穆姜作为国君的母亲,虽然没被追责,但估计日子不好过,没几年也呜呼哀哉了。鲁国这一阶段的政治斗争总算拉下了帷幕。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11 23:09:22 +0800 CST  
④郑国
话说公元前584年,郑悼公死了,郑悼公的弟弟姬睔继位,就是郑成公(公元前584年—公元前571年在位)。
在讲述郑国的政治斗争以前,我先回顾一下上一阶段郑国的内政特点:第一,因为郑国建国晚,没有大量遗留公族,加上郑庄公后的历代国君注意压制公族,郑国的公族力量一直到郑襄公时期才壮大起来,也就是“七穆”形成后,郑国的公族力量才真正壮大。第二,子良作为“七穆”的带头大哥,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在维护国君和“七穆”关系中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且在子良的带领下,“七穆”内部相对团结。按说郑国这样的内政状况看起来还不错,其实,危机一样蛰伏着。首先,虽然没有旧公族与“七穆”争权,但到了郑成公时代,襄公的儿子,郑成公的兄弟们作为新兴公族,如果想分一杯政治甜汤,就必然和“七穆”叔叔们展开斗争。其次,“七穆”与国君的良好关系,“七穆”内部的稳定发展,都基于子良同学的政治才敢,但子良不会长命百岁(史书没提及子良什么时候去世,但公元前584年后,子良绝迹于史书)。
郑国埋伏了两颗炸弹,幸运的是,目前只有第一颗炸弹的导火索被点燃了。或者应该更准确地说,第一颗炸弹在外力的挤压下爆炸了!
郑国的外力挤压依然来自晋楚。话说公元前582年,楚国为了拉拢郑国,送了郑国不少财礼,郑成公赶到邓地与楚国公子成相会,坚定表态:郑国是楚国最恭顺的小弟,郑国将坚持这一外交政策一百年不动摇。有趣的是郑成公刚和楚国公子成喝完茶,转身就去了晋国出差,而晋国恼怒郑成公投靠楚国,在铜鞮逮捕了郑成公。这事闹得有些稀奇:按说郑成公投奔楚国后,敢于大张旗鼓去晋国,应该是吃准了晋国不知道郑国已经向楚国投怀送抱的事情,也就是说邓地喝茶是一次秘密会晤,消息是怎么传到晋国的呢?是楚国人故意放出消息,断掉郑国两面三刀的念想?还是郑国有人告密,企图铲除郑成公?反正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大家可以自行揣测。
可以确定的是郑成公被抓以后,郑国“七穆”主张向晋国求和救回郑成公。但郑国派伯蠲求和,伯蠲被杀了。在这种情形之下,郑成公的兄弟们躁动了:既然郑成公回不来,不如另立国君,打破叔叔们控制的利益格局,重新分大饼。
公元前581年,公子班扶植公子繻为国君。公子班显然是只政治菜鸟,把扶植国君看做淘宝秒杀,谁动作快就赢了。殊不知,在废立国君这个问题上,先行抢夺的人,往往是夺得一块“不忠”的靶子,人人都可以对准靶子放枪。其实,郑成公回不了国,“七穆”也应该想过另立新君保障利益的这一招,但此招负面效应太大,“七穆”作为成熟的政治集团显然不愿犯政治冒进的错误,但现在公子班这二愣子主动抢走了“不忠”的大旗,“七穆”乐了,现在“七穆”另立新君就可以算作伸张正义了。一个月后,郑国人杀了公子繻,立了郑成公的儿子髡顽为郑君,公子班逃亡到许国。
政治这东西,真不是谁都能玩的。没有对全局的把控能力,只会被政治玩残。公子班只知道扶立新君就有饼吃,却无法预见到到抢大饼会踩到的陷阱,注定只有死路一条。“七穆”却步步为营,先积极表态救援郑成公,再拥立郑成公的儿子为君。这样,“七穆”始终掌握“正义大旗”、“忠君标杆”,不仅在舆论上容易获得支持,轻松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还等于建立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堡垒:如果郑成公回不来,那新君是“七穆”立的,如果郑成公回来了,“七穆”至少是坚持维系了郑成公嫡系的领导权,也是大功一件。“七穆”完整策划了一次没有风险的投资。而公子班跳出来一闹,更为“七穆”的投资买了一份“保险”。
郑国乱成一团麻,晋国感觉到事态的发展不利于晋国。首先,郑国人新立了国君,郑成公就是一废人,不可能带给晋国利益。其次,晋国抓了郑国国君,晋郑仇恨拉大了,郑国必然倒向楚国。公元前580年,晋厉公继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围攻郑国,将郑成公送回去做国君。“七穆”非常积极地配合晋国的行动,子罕负责贿赂晋国,子然负责与诸侯在脩泽盟,子驷负责作为人质换回郑成公。
郑成公回国了,“七穆”作为迎接郑成公回国的功臣,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地位。而公子班的党羽叔申、叔禽被干掉。
公元前578年,公子班打着认祖归宗的旗号,杀回郑国。这家伙被“七穆”拦在了祖庙外面,作为公室的子孙,连入祖庙的资格都失去了,实际上是宣布他彻底被郑国遗弃。公子班急红了眼,杀了子印、子羽。子驷及时举起平叛大旗,召集郑国贵族在祖庙建立统一战线,然后杀了公子班及其党羽。
“七穆”兴起后,瞅准时机铲除了有机会成长起来的新公族,从此非穆族的公子公孙不再执掌郑国权柄,郑国权力完全掌握在“七穆”的世卿手中。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14 17:12:00 +0800 CST  
@tqzrd 10537楼 2015-11-11 23:09:00
③鲁国

话说鲁国自东门氏被干掉以后,以季文子为代表的“三桓”重新掌权。这一时期,尽管季文子把持国政,和鲁成公的关系却相对和谐。一是齐国强势崛起,对鲁国虎视眈眈,晋国呼呼喝喝,对鲁国颐指气使,外部环境险恶,鲁成公和季文子需要携手对外。二是季文子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虽然专政揽权,但他对待国君比较谦恭,勤于政事,克俭于家,保证了君臣之间良好的沟通。

那鲁国为何也出现政治斗争呢?答,一是因为鲁成公
—————————————————
这一节声姜改为声孟子哈!我打错字了,曾经打过的词组有默认,我选择的时候没注意。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14 23:10:57 +0800 CST  
@tianyadagong 10579楼 2015-11-15 20:26:00
@tqzrd 2015-11-14 23:10:57

@tqzrd 10537楼 2015-11-11 23:09:00

③鲁国

话说鲁国自东门氏被干掉以后,以季文子为代表的“三桓”重新掌权。这一时期,尽管季文子把持国政,和鲁成公的关系却相对和谐。一是齐国强势崛起,对鲁国虎视眈眈,晋国呼呼喝喝,对鲁国颐指气使,外部环境险恶,鲁成公和季文子需要携手对外。二是季文子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虽然
—————————————————
声孟子是齐灵公的妈妈。宋国女子。声伯的母亲应该是鲁国人,史书没有交代其姓名。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15 20:30:30 +0800 CST  
⑤卫国
前面我们说到,在废墟上重建的卫国,君权和卿权的矛盾得以缓和,在卫文公时期,出现君臣共治的良好局面。后来卫成公喜欢捣腾,成就了“精忠报国”的英雄宁武子,宁氏势力抬头,鼓励了卫国卿权的躁动。
下面我们先梳理一下目前阶段,卫卿都有哪些崛起的家族。
1.石氏:卫国公族,卫靖伯之孙石碏,分支为石氏。估计大家应该记得,石碏曾经大义灭亲,杀了儿子石厚,铲除了国君州吁。后来石氏世代为卫卿,时不时在卫国政权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卫懿公时期出有石祁子,卫穆公时候有石稷。
2.孔氏:孔氏是卫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能够执政的别族。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好鹤,遭到狄人进攻,一位大夫孔婴齐率军抵抗被杀,这大概是孔氏崛起的基础。后来卫成公继位,孔达在政坛比较活跃,但这家伙估计是情商不够高,每次晋国和卫国发生争端,卫国总是拿孔达同志作替罪羊,孔达最后自杀了,留下儿子孔成子继承了卿位。
3.宁氏:卫国公族,武公的儿子为宁亹,被封在宁邑,另立门户为宁氏,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营救卫成公的宁武子。
4.孙氏:卫国公族,其实孙氏也是卫武公的后人,不过,孙氏以卫武公的字为氏。大约在卫成公时期,孙免在卫国政坛露面,孙氏就此壮大。
卫国的列卿以后还会出现几家代表,就目前来看,石氏、孔氏、孙氏、宁氏是卿权的主要掌握者。而在这几家人里,石氏仅在卫穆公时期出场过几次,其他时候比较消停。也就是说,剩下的三家:孔氏、孙氏、宁氏成为卫成公、卫穆公、卫定公这三代国君时期的重要执政力量。
现在我们接着分析宁氏势力抬头对卫国卿权的影响:第一,卿族威望得到很大提高。当初,卫文公的励精图治使国君的威望大大提高,以致卿权在君权的光辉照耀下变得渺小。而宁武子横空出世,一副高大威武的形象,为卿族的威望扳回了比分。第二,国君放松了对卿权的控制。经过一系列斗争后,宁武子忠勇无敌的形象让卫成公认为,威胁君权的力量主要在公室,公族是值得依靠的力量。在这一时期后,卫国宁氏、孔氏、孙氏参与祭祀、出征、会盟等国家大事的频率明显升高。第三,卫卿感受到政治环境宽松,开始注重经营家族势力。其中,最善于抓住机遇谋发展的是孙氏,据记载,孙林父把封地戚邑经营成为当时中原文化的热点城市,吸引了很多重大国际外交活动在此举行。
分析小结:卫国卿权,像攀援植物依附在大树上一样,盘绕着君权一路向上长。在卫成公时期,藤蔓还在大树的根部撒娇,卫成公不仅没有铲除藤蔓的意思,还极力扶持其成长。卫穆公时期,藤蔓长到大树腰间,卫穆公也许有些不舒服的感觉,但并没深刻意识到藤蔓成长的意义,任其自由发展。后来卫穆公死了,卫定公(公元前588年—公元前577年在位)继位,藤蔓就快和大树一般高了,卫定公越来越别扭:卿权照这速度成长,迟早要把国君这棵大树给绞死啊!怎么办呢?卫定公决心先剪掉卿族长得最快的藤蔓,孙氏!
公元前584年,卫定公处处表现讨厌孙氏掌门人孙林父,孙林父带着自己的封地戚邑出奔到晋国。孙林父跑了就跑了,卫定公巴不得这人滚出卫国,但这小子把卫国的领土奉给了晋国,卫定公不得不紧跟着来到晋国,要求晋老大处置卖国贼,还卫国土地。这时候晋国的掌门人还是晋景公,晋景公一心想要恢复晋文公时代的辉煌,知道晋国必须妥善处置国际关系。首先卫国自城濮之战后,一直恭顺的跟随晋国,是个优质的小弟,如果贪图卫国土地,一定导致诸侯离心。于是,晋景公宣布,戚邑是卫国的领土,晋老大绝不会贪图小弟的东西。其次,晋国是江湖大哥,孙林父带着土地来投奔晋国,对晋国是有利的,如果这样的人被杀了,以后就没人敢来晋国卖国了。晋景公保护了孙林父。卫定公看晋老大还了土地,一想孙林父流亡晋国,也不能回卫国兴风作浪,一切就此作罢。
卫定公取得了满意地外交成绩回到卫国,对宁氏和孔氏应该很具震慑力,这两家人一看孙氏发展太快,不小心就被剪掉了,且晋国都要给卫定公几分面子,赶紧像乖宝宝一样依偎在卫定公身边。眼看在卫国的政治斗争中,君权要占领绝对高地,可惜,藤蔓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生命力强。
话说,孙林父被滞留在了晋国,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更加积极地经营起自己的政治生涯来。这小子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宗旨,使出浑身解数巴结晋国君臣,获得了晋国上层的普遍认可。
公元前577年,卫定公到晋国拜码头,晋厉公强请卫定公接见孙林父,卫定公拒绝了。随后,晋厉公派郤犫护送孙林父回国。卫定公继续想要推辞。卫定公的夫人定姜出来说话了:孙林父毕竟是先君宗卿的后代,又有大国做后台,我们拒绝他回国,只会导致灭亡啊!于是孙林父不仅回国,还恢复了职位和采邑。
蹊跷的是,孙林父一回国,卫定公就死了。临死前,卫定公吩咐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的儿子衎作为太子,就是卫献公。据说在卫定公的葬礼上,太子衎毫无悲伤的表情,定姜认为:这小子肯定会亡国,而且会从我身上动手。我想扶持鱄做国君,可惜不能成功啊。定姜这么一说,孙林父吓得
把宝器都运到采邑戚地,同时尽量讨好晋国的大夫。
我初读《左传》这一段的时候,觉得故事情节有些理不顺:比如,定姜因为卫献公死了爹不知道哭,判断卫献公不是好鸟,卫国有祸乱这倒很正常,但她为什么会认为卫献公要拿她开刀呢?难道是因为定姜想扶植鱄做国君,惹恼了卫献公?如果这样,那孙林父又害怕什么呢?
按照多数史学家的解释:定姜是一位有超凡预见性的女性,所以,她的判断可以不需要太具体的根据。孙林父是因为相信了定姜的判断力才胆怯的。
个人觉得,这样的解释等于没解释。据我思考,感觉《左传》隐藏了许多剧情:首先,孙林父回国,定姜适时的替孙林父说话,到底是基于卫国大局出发,还是受到了孙林父的收买或者唆使?这个很难下定论。其次,卫定公刚同意孙林父回国就重病不起,里面有没有人做手脚我们不知道。再次,定姜说了,她是想扶植鱄做国君的,夫人想逆国君的意思扶植新君,一定要得到大臣的支持,这是常识。卫定公把卫献公委托给了宁氏和孔氏,也就是说宁氏、孔氏和定姜不一条心,那剩下最有实力的卫卿就只有孙氏了。定姜有没有和孙林父谋划扶立鱄的事情呢?史书没说。
史书一味欲说还休,我们只好大胆假设:孙林父逃亡晋国以后,知道自己想要回国,一是需要依仗大国外力,二是要重新培育自己在国内的支持力量。所以,孙林父在晋国活动的同时,找人回国疏通了定姜:以回国后鼎力支持鱄做国君为条件,请求定姜帮助自己回国。定姜帮助孙林父回国了,卫定公或是自然生病,或是被生病,躺在了病床上,这家伙一想:大老婆一心想让鱄做国君,又积极撺掇孙林父回国,这两人一联手,卫国国君就算被劫持了。所以,卫献公临终托孤,让宁氏和孔氏支持卫献公。孙林父新近回国,虽有大国支持却不敢乱动,卫献公顺利继位。正好卫献公也确实不是啥好鸟,老爹死了眼泪都不掉一滴,定姜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恐惧,对亲身爹都没啥感情的人,对于政敌,那更不可能留情。定姜发出哀叹,孙林父也赶紧未雨绸缪。
当然,我的假设只算一家之言,如有大家更严密的推断,欢迎拍砖推翻。现在我能确定说的是,卫国的政治斗争已经拉开序幕,只是目前一切仍停留于暗斗阶段。随着卫献公的荒唐不断,卫国政治的战斗即将公开化,白热化。但热闹的故事,我们要放到下一阶段再讲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16 17:47:49 +0800 CST  
⑥秦国
秦国的君权一直强势,原应该单独列段讲述,可是秦国这一段时期的表现太不出彩,既没有外交亮点,也没有军事突破,连内政危机也没闹一个。我就干脆将其作为绿叶,放在这里陪衬前面的红花吧。
如果介绍说几句秦国的情况,无非是继续和晋国干仗,比如打了麻隧之战。还有就是国君位置顺利传承,公元前577年,秦桓公死了,儿子秦景公继位(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其他,暂时无话可说。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21 21:07:49 +0800 CST  
5.临时演员吴国转正了
作为临时演员,吴国已经在我们的演出中出场过几次了。由于吴演员工作卖力,在这一阶段后,屡次有精彩的演出,历史导演终于准备安排吴国作为正式演员加盟春秋大戏。
我前面已经讲过吴国的来历,在此不多做叙述了。话说吴国自太伯开国一共经历了18位国君,远离中原恩怨纠葛渡过约五百年。到了第一次弭兵前后,吴国的掌门人是吴王寿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这是吴国历史上杰出的国君,他在位期间,挥起板斧将吴国削成了锥形,强力扎进中原文明圈。
第一板斧,认祖归宗。据《史记》记载,吴王寿梦继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亲自到洛邑朝见周简王,追溯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血脉亲情。这是吴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朝见周天子,也是第一次出使中原。周王都已经落魄得跟乞丐差不多了,寿梦跑洛邑去攀什么亲呢?这就不得不佩服寿梦的远见了:一是他认识到,在风起云涌的江湖,吴国不能继续呆在东边自娱自乐了,必须融入国际浪潮之中,才有分一杯羹的可能性。二是他知道秦楚都经过上百年的努力,才得到中原文明的勉强认可,吴国作为蛮夷之国,想要短期内融入中原文明,靠文化发展显然不现实,唯一的捷径只有在血统上获得承认。周王朝的落魄,其实是吴国的机遇。相比较而言,落魄的贵族一定更愿意和土豪做朋友。果然,吴王寿梦在洛邑认祖归宗,周简王大喜,来了个土老肥认亲戚,下个月的生活费、车马费、打赏费总算有着落了。吴王也乐开了花,周王和各路诸侯沾亲带故,现在自己和周王沾亲带故,有了裙带关系,大家再走个亲戚串个门,吴国,就算得到中原诸侯的承认了。
第二板斧,自立门户。话说,吴国原本是独立自主的诸侯国,后来随着楚国的崛起,尤其是楚庄王的对外扩张,公元前601年,吴国沦为了楚国的附庸国。吴王寿梦继位后,吴国世楚国属国的身份并未改变。吴国想要和中原大国在江湖中搏击浪涛,一直跟着楚国打杂跟班显然不行。但楚国满脸横肉,一身肥膘,显然不是个好惹的主子,寿梦自立门户的梦仿佛有些遥远,幸运的是,老天爷偶尔会帮人圆梦。公元前584年,逃亡于晋的楚臣申公巫臣因族人被杀,主动请缨出使吴国,向寿梦提出晋吴合作计划。有了晋老大做后台,提供战略和技术支持,吴王寿梦的腰杆硬了,不仅立即开始骚扰楚国,进攻楚的附属国巢国、徐国,还大大咧咧自封为王。
第三板斧,参加盟会。吴国以血缘认同的方式,获得了周王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吴国与晋老大结盟了。吴国的身份变得娇贵起来,中原的欢喜大会,开始邀请吴国参加。据记载,公元前582年,晋国在蒲地召开盟会召吴国前往,吴王寿梦婉拒了。史书上没有解释具体原因,据我分析,吴王寿梦应该是比较谨慎的人物,这一次会盟参加人员的行政级别比较高,齐、鲁、宋、卫、郑都是国君亲自出席,会议的主题是确立晋国的霸主地位,这样的会议,虽然可以让吴国直接获得中原文明圈的入场券,但也会让吴国从此受制于晋国。直白点说就是:吴王只想和晋国成为盟国,但不想做晋老大的小弟。但吴王费力巴拉朝见周王,不就为了融入国际社会吗?总不能藏着掖着不见人啊!别着急,当你的分量足够大的时候,不愁没人发请帖。公元前576年,鲁国的宣伯邀请晋、齐、宋、卫、吴等国的卿在钟离喝茶,吴国派使臣参加。比起蒲地盟会,这一次与会者的级别相对较低,组织者是鲁国,没有明确的会议主题,类似于联欢会或沙龙,吴国不存在沦为小弟的风险,吴国抓住这一时机与会中原,火候拿捏得算不错。
吴国,经过吴王寿梦简单的改造,正式登上了中原文明大舞台,在不久的将来,它还会进阶为领衔主演。不过暂时,他还要在配角的岗位上继续锻炼。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21 21:08:24 +0800 CST  
(二)晋悼公的复霸事业
第一次弭兵之后,晋楚爆发鄢陵之战。这一次战争谁也没占到大便宜,晋楚两国将继续对掐。下面这个阶段,晋国又出现了一位强势国君晋悼公,在晋楚争霸中频频处以攻势,历史上认为:晋悼公是晋国的复霸之君。所以,我们这阶段还是由晋国继续担任领衔主演。
1.晋国
话说公元前573年,栾书和中行偃联手宰了晋厉公,就寻思着扶立一个傀儡国君。经过认真拨弄如意算盘,栾书决定扶持晋厉公的堂侄孙周做国君。为什么呢?第一,孙周是晋襄公的曾孙,晋襄公一系早已失去继承国君的权力,有了栾书的支持,孙周捡了个大便宜,应该对栾氏感恩戴德,特别倚重。(当年晋文公死后,晋襄公继位,眼看国君应该在晋襄公一系传承下去,结果赵盾杀了晋灵公,扶植了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做国君,就是晋成公。这就是说,国君的传承转到了晋成公一系,晋襄公的子孙就到旁边凉快去了)。第二,当年晋襄公立了晋灵公以后,就按照晋国的规矩,将孙周的祖父桓叔捷送到周王室讨生活,后来,桓叔捷生了惠伯谈,惠伯谈生了孙周,祖孙三代均远离晋国政坛。孙周在晋国没有根基,只好依附于栾书。第三,孙周年纪小,继位的时候年仅十四岁,这样的毛头小子好控制。于是,栾书派人迎接孙周回国继位。
我一直觉得栾书是一个非常老道的政客,想当初这老小子联合郤錡做伪证,铲除了赵氏。又撺掇着晋厉公干掉了郤氏,回头又把晋厉公给灭了。上下左右一折腾,栾氏成了几次政治斗争的最终胜利者。扶植了少年国君孙周以后,栾书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在晋国呼风唤雨的美梦。谁知,这位一路稳健的舵手,居然在阴沟里翻了船,栽在了一个十四岁娃娃的手里。
据记载:栾武子派荀罃、士鲂到周都迎接晋悼公。晋国大夫们都到清原去列队表示欢迎。十四岁的孙周在欢迎仪式上发表即兴演说,秒杀了晋国众臣。孙周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地步,难道不是上天的意志吗?人们要求有国君,这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又不听他的,还哪里用得着国君?您几位用得着我,在今天;用不着,也在今天,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此段摘自白话《左传》,《国语》也有对这段话的记载,意思大体相同,说法略有差异,个人觉得《国语》记载的文辞更精彩,但是不太像即兴演讲了,所以选用了《左传》的说法)。
孙周的语言技巧非常成熟,一方面虔诚恭敬,借助天命之说,轻松撇开了栾书等人的拥立之功。一方面霸气十足,坦露心迹,你们得弄清楚拥立国君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立我做国君,是为了给你们做扯线木偶,那就此打住吧。其实谁都知道孙周是靠栾书扶持的,但这话无法摆在台面上来说,谁好意思跟老天爷争功劳?其实谁都希望国君是扯线木偶,但这话也不好摆在台面上来说,谁愿意抢先注册大逆不道的商标?大家一看这娃娃不简单,面面相觑:现在退货已经来不及了,谁要求退货,谁就是拒绝执行天命,谁就是想把国君沦为傀儡。于是,晋国大夫一致表态,以后晋君才是晋国公认的老大,大家一定唯命是从。然后君臣盟誓,孙周进入国都。正式成为晋国国君,就是晋悼公(公元前573年—公元前558年在位)。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1-25 17:27:23 +0800 CST  
道歉声明
今天,怀着非常纠结的心情来跟大家道歉,我原本计划将《青少年版中国史》全文刊载在天涯上,但和出版社签约的时候,出版社认为我这一项要求无法满足,主要是电子版本全文刊载在网络上,容易滋生盗版。既然和出版社签约,我也觉得必须考虑出版社的利益,另外,我确实很希望这个书能有纸质版本的,在反复斟酌以后同意了该项条款。觉得很对不住一路跟着我走来的读者,在此郑重道歉。

此贴第一部大约还剩百分之二十没有更新,据出版社说,大约明年暑假纸质书能面世。如果我想更新,春秋部分是不能继续更了,得从战国部分更新,总之不能在网上有完整版本的书稿。真诚感谢大家陪我一路走来!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2-02 11:34:26 +0800 CST  
@赵三石3617 10755楼 2015-12-03 01:47:00
出书的初衷还是为了赚钱吧,能理解,这世道,生活艰辛,谁又能不食人间烟火呢
—————————————————
钱是个好东西,我无比热爱!只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出版社给的报酬还不足以让我为了钱改主意。我的生活并不艰辛,如果一个新作者,因为生活艰辛,企图靠写作来提高物质生活,成功的几率比炒股低太多了。
多谢您的理解。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2-03 07:49:10 +0800 CST  
再次道歉声明
怀着非常纠结的心情来跟大家道歉,我原本计划将《青少年版中国史》全文刊载在网上,但和几个出版社洽谈,合作方都认为全文刊载容易滋生盗版。我确实很希望这个书能有纸质版本的,所以,反复斟酌以后同意暂时停更。觉得很对不住一路跟着我走来的读者,在此郑重道歉。
青少年版中国史一共分六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每部都有上下册,第一册最快明年暑假能面世。每一册我都不能完整刊载,所以,中国史春秋部分我暂时不能连载了,估计要等两个月以后写战国再继续连载。
给大家顺畅阅读带来不便,再次真诚道歉。如果大家有什么历史问题需要讨论,或者孩子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欢迎随时交流哈。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2-04 10:51:29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