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tqzrd抢到了周易取名字的红包,价值0.14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6 14:49:23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25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6 14:58:36 +0800 CST  
(4)越国
上一章我们讲越国灭了吴国,在中原大撒糖果,一时间中原诸侯多有归附。按说越国这时候应该算是融入中原文明圈了,但史学家们好像不太买账,对当时势头正盛的越国视而不见,连越王勾践以后的王位传承,都说得语焉不详,搞得后世学者要通过考古论证去研究。但我们怎么知道这时候的越国还是强国呢?因为史书对于越国在国际上的动作,还是有一定记载。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扶植邾隐公复位。这件事的起因是邾国当年被吴国揍了,吴王夫差赶走了邾隐公,扶植了邾隐公的儿子邾桓公。越国灭吴国后,捎带手把邾隐公送回去做国君,却又在公元前471年,借口邾隐公残暴,立了公子何为邾国国君。越王勾践粗暴干涉中原国家的内政,就是要用霸主的标准要求自己,用霸主外衣装扮自己。
公元前469年,卫国风云再起:卫出公因为和大臣争执在宴会上该不该脱袜子的问题闹出乱子。据记载,大夫褚师参加卫出公的“灵台剪彩仪式”,君臣坐下来喝酒的时候,褚师宣布:我有香港脚,我不脱袜子。惹得卫出公大骂:我砍了你的脚!褚师一听:有香港脚就要被砍脚!干脆造反吧!褚师纠集卫出公的反对派赶跑了卫出公,立其儿子黔为国君,就是卫悼公。越王勾践一看中原国家动荡不安,激动得小心肝噗噗地跳,纠集起鲁、宋征伐卫国,将卫出公送回去做国君。虽然卫出公最终没能回去,但卫国为了贿赂越国,将城锄城送给了越国。
公元前468年,越国以霸主的身份派人与鲁谈判,划定鲁国与邾国疆界。同年越在琅琊设别都,开始在山东开拓疆土。
越国挥舞这几棒子,倒有点做霸主的意思,只可惜邾、卫、鲁这时候都只是中原的小角色,能呼唤几个小喽啰只能说明越国国力不错,和齐晋楚有一拼,却依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霸主了。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死了,儿子要鼫(也叫与夷)继位,据说,要鼫在位六年,继续保持越国强盛的态势,却没有资料详细描述越国此时具体做了些什么,我猜想,越国此后应该是走下坡路,和中原各国的联系越发疏远,所以,中原的史籍很难找到它的故事了。总之,这一阶段,越国是最后一次以主演的姿态站在中原的舞台了。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国际形势很复杂:晋国在酝酿下一次内乱,对于中原霸主的位置是有心无力;齐国田常在努力培植家族势力,也无法全力争霸;楚国内伤还未痊愈,又遭白公胜之乱,也不敢将触角伸向北方,越国和吴国一样,是个崛起快衰亡也快的二流强国,这些国家都没有独自领导中原的能力,又都有自己的小势力圈圈,所以,这时候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争霸工作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秦国,公元前477年,秦悼公死了,儿子秦厉共公继位(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秦国政局继续稳定,感觉上秦国实力应该不弱,但为何我们不把秦国列入四强呢?主要是秦国这一时期的史料相当匮乏,从史籍仅有的记载:公元前475年,蜀国人到秦国进献财物。公元前461年,灭了大荔(陕西省渭南),公元前456年,在频阳设县(陕西富平县)。通过这几件事只能下结论:秦国在西边耍大刀,没有参与中原事务。所以,秦国也暂时作为配角先凉快一会。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8 15:45:32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8 15:51:48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19 14:49:15 +0800 CST  
(二)“四强”时代的小国命运
我们说,战国开始进入诸强并立的时代,领衔主演也起了大的变化,郑、宋、卫、鲁这些国家沦为跑龙套的小角色,为了让他们的故事善始善终,下面我交代一下,这几个国家是如何最终完成角色转换的。
1.郑国
上一章我们说郑国在郑声公的领导下,晋国侵夺郑国领土,郑国更加衰落。此后郑国的内政活动鲜见于史书,国际上的动作也很少。“四强”并立阶段郑国能找到的重要大事就两个:公元前464年,郑声公逝世了,儿子哀公即位。公元前455年,郑国人杀死了郑哀公,立了郑声公的弟弟丑为国君,这就是郑共公。可能是因为配角的故事不招人注目,这一次郑国弑君事件的始末,已经找不到详尽的资料叙述。郑共公之后,郑国又经历了好几代国君才被韩国灭亡,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史记》只用了不到四百字叙述,可见,郑国的地位实在无足轻重了。
2.宋国
上一章我们讲到宋景公和宠臣向魋展开大战,宋景公夺取了胜利。可按照宋景公的性格特点执政,宋国注定不能无法消停下来。宋景公有什么性格特点呢?第一,宋景公这人感情丰富,对近臣有较强的感情依赖。话说,宋景公和向魋闹掰之后,重新寻找感情寄托,开始宠信大尹。谁是大尹呢?大尹是宋国宫廷内官的名称,可《左传》上连这个人的名字都没有记载,可见不是出自世家大族,也许,这个人就是个宦官。大尹同志没有政治根基,没有军事力量,靠着宋景公的宠信,处处想压戴、桓、庄三族一头,恨得“三族”牙痒痒。第二,宋景公这个人缺乏决断。据记载,宋景公没有儿子,收养了宋元公的曾孙得和启为儿子,但却一直不交代到底立谁为继承人。
大尹和“三族”有矛盾,“得”和“启”有竞争,宋国政坛很自然的分出两个派别来,大尹支持的“启”派和“三族”支持的“得”派随时准备拉开战火。率先发招的是大尹。公元前469年,宋景公在外游山玩水的时候嗝屁了,这时仅有大尹在身边,这家伙秘不发丧,带着宋景公的尸体悄悄回到国都,再用宋景公的名义召见“三族六卿”,结果,六卿一到宫里就被劫持了,被迫承认了“启”的继承权。但这六个政坛巨鳄出宫后听说宋景公早就死了,立即感觉像吃了死苍蝇一样难受:居然被个宦官给耍了!其中司城乐茷比较有政治头脑,带领六卿制造舆论:国君没生病就突然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死后又要藏匿尸体,更可疑了!不痛不痒两句话,就把大尹“弑君的帽子”给扣严实了。
大尹同志眼看六卿发招回应,立即反思自己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反思的结果是:六卿在宫中盟誓的时候,自己没有参与进去,导致了六卿的反悔。所以,大尹才制定的解决方法是:再抓住六卿盟誓一次,这次自己一定要亲自参加!这家伙显然不知道,只有他这种用臀部想事情的人,才会在同一个地点摔跤。于是,在大尹张罗着让太祝制作盟书的时候,六卿已经组织武装宣传队,打着“惩处大尹、救援国君”的旗号在国内大游行。大尹看六卿不仅不上勾,还继续扩大舆论声势,心里着了急,实在想不出什么高招,就干脆学习“三族”也组织宣传队巡行:跟着大尹走,什么都会有!
有意思的是宋国人民对两个宣传队的态度十分暧昧,据记载,六卿宣传队出现时,大家表态:我们跟你们干!大尹宣传队高喊的时候,大家又表态,支持你就是支持国君!唉,看样子一贯实诚的宋国人也在频繁的政治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随便站队很危险!
“三族”宣传攻势在前,却没占到便宜,就有人想武力进攻“启”。结果,乐得说:我们宣传大尹有弑君之罪,我们又去弑君,不利于舆论导向啊!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大家归罪于大尹。后来,乐得具体想了什么办法让国人都怨恨大尹,《左传》没有记载,喜欢揣测的童鞋不妨想想:到底是有意破坏社会治安激起群众反政府情绪,还是扩大宣传历数大尹的罪过?总之,大尹失败了,得做了宋国国君,就是宋后昭公(公元前468年—公元前422年)。
宋后昭公之后,史书对宋国的记载也越来越稀疏,战国的舞台,宋国也要靠边站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1 21:44:03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1 21:52:38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29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1 21:59:01 +0800 CST  
朋友们元宵节快乐【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2 15:20:56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08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2 15:42:38 +0800 CST  
3.鲁国
上一章我们讲到,鲁定公在孔子的帮助下,想通过改革限制“三桓”的权力,可鲁定公意志不坚定,“三桓”又不肯配合,鲁国最后一次强公室,兴鲁国的尝试失败了。
公元前494年,鲁定公死了,儿子姬将继位,就是鲁哀公(公元前494-公元前468年在位)。鲁哀公继任国君以后,坚持和“三桓”开战不屈不挠的斗争,可基本都在做无用功了。据《荀子》记载,鲁哀公曾在孔子归国后问政于孔子,希望孔子为遏制“三桓”势力支招,孔子大玄乎的说了一通:君是小船,百姓是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你经常想到这个危险,就会免于危难了!后世有学者认为:孔子为鲁哀公开了一剂治世良方,而鲁哀公却不知道好好运用,所以导致了鲁国公室继续衰落,可我认为,孔夫子这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仁政理论,从表面上看是为鲁国混乱的政局开了一剂良方,实际上,这个方子,就好比一个四肢受伤发炎溃烂的人,医生让其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和病痛作斗争一样无意义。
实际上,鲁哀公自己设计的对抗“三桓”的计划也比孔夫子的支招要靠谱,至少还是存在一定操作性。鲁哀公有什么打算呢?答:依靠越国力量铲除“三桓”。当然,鲁哀公的计划风险也很高,首先,找个屠夫来砍掉自己溃烂的四肢,屠夫的工资可不便宜,很可能让鲁哀公就此破产。其次,屠夫拿了高工资不干活怎么办?鲁国那要死不活得样子,还能跟膘肥马壮的越国干一仗?再次,砍掉了四肢,如果没有妥善的救援措施,鲁国公室一样要死。但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鲁哀公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碰碰运气了。
公元前471年,越国强势干涉邾国内政引发了鲁哀公的关注。同年,鲁哀公到越国进行国事访问,和越国太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哀公表示愿意多多划拨土地贡献给越国,越国太子表示愿意让女儿嫁给鲁哀公。这等于越国部分势力已经答应了协助鲁哀公去掉鲁国的病患的肢体。可跟随鲁哀公出访的公孙有山同志是一个卧底,他派人回国告诉“三桓”:鲁哀公在玩小动作!目前“三桓”的掌门人季康子,季康子一看鲁哀公背后耍弯刀,赶紧采取补救措施,派人贿赂越国太宰,结果越国太宰坚决反对干涉鲁国内政,越国人就真的拿了钱不办事了。可这时候鲁哀公已经走了,并不知道越国当局对鲁国内政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小子回去以后,胆也壮了,腰也挺了,就尝试着改变对“三桓”唯唯诺诺的态度。
公元前470年,鲁哀公从越国回来,驾驶员郭重对鲁哀公说:你知道不?季氏、孟氏说你坏话呢。鲁哀公对郭重的话倒没怎么表态,估计他早习惯“三桓”在背后嘀咕自己了。可不知道郭重的话被哪个快嘴卧底传递给了季康子和孟武伯。结果,在“三桓”为鲁哀公设的接风宴上,孟武伯嘲笑郭重:你怎么长得这么肥?季康子进一步深化主题说:罚这只肥猪喝酒,我们因为鲁国紧挨着敌国,时时要准备军事抵抗,所以没时间陪伴国君出国访问,可这小子却因为长得肥就免于了长途奔波的辛苦!鲁哀公怒了:骂猪也要看主人啊!郭重好歹是我的驾驶员!当然,鲁哀公倒也没胆气拍案而起,只是争锋相对地袒护郭重:这个人吃你们那么多话,能不胖么?其实鲁哀公的反击非常微弱,可“三桓”依然不爽了:跑了一趟越国,曾经大气不敢喘的鲁哀公就敢歪歪了啊!此后,鲁哀公和“三桓”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可越国方面却没有如期派兵前来,鲁哀公着急了。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在陵坂游玩和孟武伯不期而遇,竟忍不住直接问孟武伯:“我能得到善终吗?”孟武伯拒绝回答这个的问题,鲁哀公就知道自己继续呆在鲁国小命不保了。于是,这小子抱着最后的希望逃跑到越国。《史记》记载说:鲁哀公到越国后,鲁国派人接回鲁哀公,结果鲁哀公死在路上,“三桓”立鲁哀公的儿子姬宁为国君,就是鲁悼公。为何“三桓”又主动接回鲁哀公呢?《史记》对此事记载不详,我猜:鲁哀公逃到越国以后,越国人吃人嘴短,也不好意思拒绝帮助鲁哀公,就出面做了个和事老,要求“三桓”迎回鲁哀公。“三桓”一听求之不得,鲁哀公要是一直在越国,说不准哪天真说服越国进攻鲁国,只要那鲁哀公弄回去,还不是由“三桓”捏圆搓扁?果然,鲁哀公死在半道上。
从悼公时代开始,鲁君像臣子一样侍奉“三桓”。鲁国又小又肯折腾,到现在已经弱得不行,在战国的舞台是很难找到立足之地了。
4.卫国:
上一章讲到卫国不到两年换了四任国君,直到公元前476年才算勉强安定。可这卫出公也是肯折腾的家伙。公元前469年,卫出公因为和褚师争执在宴会上该不该脱袜子的问题引发了内乱,后来死在了越国。一场礼貌纠纷就能演变成政治纠纷,可见卫国的政治生态有多么糟糕。这样的国家,即使能挤进战国舞台,也能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所以,史籍的记载者对卫国失去了兴趣,卫国此后出现在史书中的次数屈指可数。
公元前456年,卫出公死后,出公叔父黔赶走出公儿子而自立为国君,但《左传》却明确说,公元前469年,卫出公立了卫悼公为君。两本史书记载差异颇大,我想,一个已经不被重视的小小国,大家忘记或者疏忽他发生的点点滴滴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们,不必把历史学成考据学,能够滔滔不绝论证某人的生辰及死期,不见得真心喜欢历史,或者读懂了历史。
卫悼公去世以后,儿子弗立为国君,就是卫卫敬公。后来,卫敬公逝世,儿子昭公纠立为国君。此后,卫国长期依附于由晋卿分裂出来的赵国,成为战国舞台的群众演员。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4 22:22:32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4 22:24:30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4 22:24:44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44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4 22:37:24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08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4 22:38:01 +0800 CST  
从下一节开始,我们的历史故事才真正意义上进入战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战国的大戏比春秋更加波澜壮阔,因为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变得更激烈,各国为了适应国际斗争纷纷展开图存救亡的大变革,大小舞台都充斥着各种精彩的表演。可惜的是,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诸侯国的史书焚烧殆尽,只留下了秦国的史书《秦记》。史书比不得《诗》、《书》《礼》等书籍,这些书民间有人收藏,官府烧不完。而各国的史书烧了可就真没了。而《秦记》就像是班上差生的学习笔记,能少写绝不多写,完全无法和文化大咖鲁国的笔记水平相提并论:鲁国的官修史,不仅记载了本国历史,还尽力记载了鲁国所知的其他诸侯国发生的事件,为后来《春秋》、《左传》的编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研究春秋历史,我们有一部较完整的编年史书《左传》可读。而我们想学习战国历史可麻烦了。虽然,西汉末年刘向撰写了一部《战国策》也能作为战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战国策》从体例上看,更像叙事散文或者杂记,只是记载战国游士所用谋略,既不交代具体的历史时间,也不讲述历史背景。所以,读战国历史,一般都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史料分散,需要从诸子百家的各种书籍中选取资料,完善战国的故事。除了《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这几本史书,一些地方可能还得运用《荀子》、《墨子》、《六韬》、《逸周书》等书籍里面的资料用作旁证。
第二,年代紊乱。首先《战国策》是散文体例,没记载时间。其次,《史记》、《资治通鉴》虽然记载了时间,可由于原始资料缺乏,这两本史书对战国部分的记载,也有不少的残缺和错乱,尤其是年代紊乱。后来,有学者试图用《竹书纪年》来纠正《史记》中六国纪年的错乱,也发现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程。
第三,真伪混杂。首先,刘向写《战国策》,主要从战国的纵横家游说故事和游说辞中选材,而有些纵横家为夸大合纵连横的作用,很可能虚构故事。其次,诸子百家的书籍,很多是阐述各自政治理念的,也有可能虚构故事。再次,由于原始史料的缺乏,《史记》、《资治通鉴》里面的内容也从诸子百家的选材,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历史故事的真实性。但是我说过,即使是史学家的记载,也未必就是历史的原貌,读历史,为的是享受思考的过程。我相信,尽管有重重阅读困难,也不会影响我们对战国历史的喜爱。
好了,进入正题吧,战国的故事,我仍采用划分时间阶段的讲述方法,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阅读线索。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8 11:15:10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8 11:17:14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17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8 11:17:41 +0800 CST  
tqzrd抢到了周易取名字的红包,价值0.12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8 11:35:40 +0800 CST  
tqzrd抢到了海棠栖露的红包,价值0.17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8 21:52:16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