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二、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
实际上,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战国之前四强格局的延续。只是在这阶段晋国将分裂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姜氏齐国将被田氏齐国代替,越国的主演位置被后起的燕国代替。我们还是按照时间顺序,看看这七个大腕都以什么姿态登场吧。
(一)江湖格局的新变化
1.晋国的格局的变化
(1)智氏灭亡
上一节我们讲到智氏做了晋国的执政卿,从理论上把控着晋国政治的大局,从实际操作上攫取了晋国更多利益,成为了晋国最强家族。于是,智氏在晋国呼呼喝喝,骑在韩、赵、魏三家人头上拉屎拉尿。那是不是智氏就能一鼓作气灭了韩赵魏呢?非也!
我记不得自己在哪本杂志上看到过转载美国的一个数学问题:三个男子参加投镖游戏,如果这三个选手投自己固定的标靶,比赛结果很容易分出高下:1号选手的命中率是80%,2号选手的命中率是60%,3号选手的命中率是40%。但如果修改一下游戏规则:让三个男子同时投镖,用气球作为标靶,每人面对10个气球,但每个人只能用飞镖攻击另外两个人的气球,10个气球全部被戳破的就算出局,剩余气球最多的就是胜利者。比赛的结果就会出现多种可能性了。第一种可能性,1号选手先干掉较强的2号选手,再灭了3号选手成为胜利者。但这种可能性相当低,因为1号选手和2号选手火并的时候,3号选手可能渔翁得利。或者2号选手眼看不敌1号选手,会鼓动3号选手和自己联合对付1号选手,2号和3号再进行对决。当然,如果2号选手和3号选手联合对付1号选手,1号选手也可能会想办法离间2号和3号选手:和我合作干掉对手成功率更大。但1号选手无论是和2号选手还是3号选手合作,都会引起对方的质疑:无论谁和1号联手干掉一个,剩下的对决都是1号占优势,所以,1号和2、3号之间,天然就有裂痕……
我引用这个绕来绕去的数学问题是想说明,如果是一对一的比赛,问题很简单,如果比赛多出一个人,问题就会复杂许多倍。现在晋国是四个家族进行对决,如果我们把智氏看做占绝对优势的1号选手,赵氏看做2选手号,韩、魏联合看做3选手号,就能明白在这场角逐中,实力不是决胜的关键,运作人际关系,寻找同盟发挥优势才是致胜的法宝。
然而,1号选手智氏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智氏的人际关系网弄得稀糟。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53年,智瑶旗帜鲜明地勒索韩康子和魏桓子,平白无故让这两家人割地给智氏。韩氏和魏氏不想给,但两个家族都有谋臣站出来劝:我们现在处于弱势,和智氏拉开战火是要吃亏的,不如割地给他,让他去和别人(暗指赵氏)干仗,咱们伺机而动,于是,韩魏两家分别拿出一万户的领地表示臣服于智氏。从韩氏、魏氏的小算盘来看,3号选手是希望1、2号选手对掐,自己从中得利,但智氏显然错误的理解为:韩魏已经被自己粗壮的拳头收服,甘愿沦为附庸。既然3号选手轻松被自己收服,1号智氏决定一鼓作气拿下2号选手赵氏。
接下来,智瑶向赵毋恤提出,将蔡和皋狼两地割让给智氏。现在,赵毋恤也有两条路走,一是给地,结果是韩赵魏三家都不敢在智氏面前打喷嚏,智氏势力进一步壮大,很快就会投入第二轮勒索。二是不给,结果是赵氏和智氏拉翻脸,因为韩魏已经臣服智氏,也就是说,赵氏就要单挑智、韩、魏三大家族。到底该走那条路呢?第一条路是温水煮青蛙,死得慢,但连一线生机都没留下。第二条路是开水烫青蛙,运气不好会死得更快,但如果青蛙的反应足够灵敏,尚有一线生机,于是,赵毋恤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条路,撕破脸干吧!
赵毋恤旗帜鲜明地表示祖宗留给我的地,寸土不让!智瑶一看,嘿!这丑八怪胆肥了!立即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赵毋恤一看三家联手进攻吓得落荒而逃,带领族人跑到根据地晋阳,依托城墙工事坚守。每每故事读到这里,我就有些疑虑,《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有大量描写赵鞅和赵毋恤壮大赵氏的文字,且这一次赵毋恤和智瑶对决,肯定不是冲动之举,应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怎么赵氏那么不经打,智氏刚一出兵就放弃都城的土地龟缩起来?《资治通鉴》给出的解释是,晋阳这个地方是赵鞅苦心经营的根据地,晋阳宰尹铎在这里搞了许多民生工程,所以,赵毋恤认为,晋阳百姓会和赵氏一道坚守晋阳城。可我倒认为,晋阳也许是赵氏落败后最安全的堡垒,却不是赵毋恤刚一上擂台就落荒而逃的理由。那赵氏为什么要这么快跑呢?个人觉得,那是因为赵氏读懂了我们前面给出的那一道数学题:运作人际关系,寻找同盟是这一场角逐致胜的关键。现在,1号智氏已经抢先和3号韩魏结盟了,2号赵氏想要瓦解1号和3号的同盟,就必须让3号认识到:和1号结盟太危险。于是,赵毋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逃和守两个动作,希望以时间换空间,让3号选手充分认识到1号选手的可怕,再将其争取到自己的战线上来。
赵氏的计划原本很完善,但是,计划这东西永远没有变化来得快,赵毋恤坚守晋阳三个月以后,智瑶竟相出一条毒计:切断晋阳的出入通道,决开晋阳城上游的汾水灌城。这一招太狠了,眼看赵毋恤的时间和空间都要被大水淹没。智瑶却自己摆一个乌龙球:这家伙竟在带领韩康子、魏桓子视察水淹晋阳城的时候,大声感叹,哇,我终于知道用水攻城的妙处了。也许,智瑶只是兴奋过头,无意的感叹一句,但在韩、魏眼里,这可是红果果的威慑,因为魏氏的根据地安邑也临着汾水,韩氏的根据地平阳临着绛水。
1号和3号的联盟原本说不上坚固,现在3号选手又面临1号选手的恐吓,这样的联盟关系就像一座破房子,只需要有人在门框上踹一脚,就可以立即坍塌。而2号选手现在也没时间耗下去了,必须尽早怂恿3号站到赵氏阵营,赵氏才有一线生机。于是,赵毋恤派出谋士张孟谈秘密潜出晋阳城找到韩康子、魏桓子说:唇亡齿寒,赵氏一灭,就轮到韩魏了。就这么一句话,就像黄飞鸿的佛山无影脚一样快准狠地踢在了破房子的门框上,韩、魏立即决定反水,协助赵氏反攻智氏。得到韩魏的首肯,赵毋恤底气足了,派人暗杀了守河堤的士兵,将大水引入智瑶的军营,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毋恤(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
据《史记》记载,智瑶被杀以后,赵毋恤恨意难消,将智瑶的头颅做成了夜壶,可怜智瑶一生勇争NO.1,死后终于争到了个天下第一的头衔“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脑袋装屎尿的人”。不过,据《资治通鉴》的说法,智瑶的头颅是做成了喝水酒的杯子,哪种说法准确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智氏落败,韩赵魏毫不客气地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此后,晋国只剩下韩赵魏三个大家族。需要说明的是,此次事件仅仅是“三家分晋”的序幕,此时的韩赵魏三大家族眼里虽然早没了现任国君晋哀公(公元前457年-公元前434年在位),但在名义上,仍然承认自己是晋哀公的臣子。晋国有名无实地继续存在着,一直到韩、赵、魏三家到周王处申请诸侯的封号。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9 16:22:06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2-29 16:29:55 +0800 CST  
(2)赵氏也开始瞎折腾
赵毋恤排除万难,干掉了智氏,胜出了比赛。可一戴上胜利的桂冠,赵毋恤变得头重脚轻,开始有点摸不着北了。具体症状表现为:重塑礼法权威。
从东周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强调周礼在衰落,实际上,到了战国时代周礼这玩意走进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造反的卿大夫们想彻底砸烂周礼,为自己跻身诸侯寻找理论基础。一方面,他们又想维护周礼,要求臣属不要有非分之想。正是在各国卿族这种复杂矛盾的心理之下,周礼才破碎不堪又苟延馋喘。在目前状态下,各国卿族都意识到这东西很尴尬,所以,尽量不直面这个问题。赵毋恤在这个当口企图恢复周礼,显然操之过急了。
赵毋恤重塑礼法权威主要通过两件事情体现:一是奖励遵规守纪的臣子。干掉智氏以后,赵毋恤开始进行封赏,其中有一位叫高共的谋士荣登榜首,结果张孟谈同志表示对这个封赏榜单不满:晋阳有难期间,大家都在帮着想办法,只有高共屁事不做,怎好立首功。但赵毋恤说:晋阳有难,群臣对我的态度都开始怠慢,只有高共坚守臣子的礼节,这样的人,是标杆,是榜样,必须受上等赏赐。二是带头遵守宗法制,将赵氏宗主的位置归还给哥哥伯鲁的后人。据记载,赵毋恤娶空同氏为妻,生了五个儿子。但赵毋恤以身作则恢复宗法制,于是不肯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坚持传位给伯鲁的儿子,伯鲁的儿子代成君早夭,赵毋恤更是坚定地将掌门之位交给了代成君的儿子赵浣,公元前425年,赵毋恤去世,赵浣继位,就是赵献子。
一些人认为,赵毋恤这么做是老年后思想僵化,纯犯二的行为?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表面看的那么简单,个人感觉赵毋恤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政治家,他已经从晋国公室的衰落模糊的感觉到:晋国公室衰落是因为权力下移到晋卿,如果晋卿不及时制止权力的走向,晋卿也蹦跶不了几天。赵毋恤想改变这一状态,其实不只赵毋恤,后来列国国君都致力于改变权力下移,希望实现中央集权,才有了战国各大诸侯各种花样的变法。
只可惜,政治家的思维需要有前瞻性,但觉悟太超前的政治家又多半会成为那个时代政治实验的小白鼠。赵毋恤觉悟的时间早,意识也很朦胧,他知道权力下移不利于赵氏长远发展,却找不到可行的解决办法,这家伙从老黄历中搜索,发现“周礼”是阻止权力下移的理论依据,就毫不犹豫地扯起“周礼”的大旗来。可是,这家伙忽略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周礼”存在的制度漏洞是春秋时代权力下移的罪魁祸首,照搬“周礼”行不行?第二,运作“周礼”,需要大一统的和平背景,可现在江湖的风云变幻,险象环生,做“土匪”还生怕被人啃了骨头,赵毋恤却用“周礼”把赵氏打扮成文化大咖,这赵氏如果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没有悬念,赵氏集中权力的试探失败了。据《史记》记载,赵献子幼年继位,hold不住局面,很快就被赵毋恤的弟弟赵桓子驱逐,而赵桓子自立为赵氏掌门一年后就死了,赵献子赶忙率领亲信杀回来干掉了赵桓子的儿子,赵氏大乱!
赵毋恤一生执政思路清晰,却因后期做的两件混事儿晚节不保,虽然有些可惜,可我觉得,赵毋恤做的这两件事并不是无意义。首先,他提出了阻止权力继续下移的思路,如果天子被诸侯瓜分,诸侯被卿族瓜分,卿族再继续被家臣或大夫瓜分,国际秩序会越来越乱。其次,赵毋恤以亲身实践告诉以后变法的各国,照搬周礼是不行的,大家才都开始重新设计权力集中的政治制度。从小白鼠的角度看,赵毋恤很可怜,从政治实验的角度看,赵氏的失败很有价值。
赵氏一折腾以后,旁边的魏氏乐了,咱赶紧抓住机遇谋发展吧。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04 10:40:24 +0800 CST  
tqzrd抢到了海棠栖露的红包,价值0.12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04 22:58:59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06 20:26:35 +0800 CST  
tqzrd抢到了tqzrd的红包,价值0.28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06 20:31:56 +0800 CST  
(3)魏氏在积聚力量
话说智氏被灭,赵氏的实验又失败,魏氏终于感觉到:春天来了。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魏氏经历了漫长的蛰伏期。如果大家记性好,应该记得春秋一节我们讲过,魏氏崛起较晚,直到公元前514年,魏氏(魏舒,魏献子)才第一次获得首席执政的资格。可此时魏氏时运不济,魏舒仅在晋卿一把手的位置上呆了6年就一命呜呼了。且魏舒的儿子死得早,孙子魏曼多(魏襄子)接任魏氏掌门,此后,晋卿之间的斗争越演越烈,智氏和赵氏争先壮大发展势力,先灭中行氏和范氏,然后智、赵两家又矛盾升级,魏曼多能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保住魏氏的一亩三分地已经算是不易。后来魏曼多死了,儿子魏驹(魏桓子)接任魏氏掌门,这小子连同韩氏,在智氏和赵氏的矛盾斗争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第三方力量受到赵氏的极力拉拢,虽然后来在瓜分智氏的时候魏氏没能获得块大馅多的饼,但魏氏也是收益颇丰的。所以,魏桓子也算是魏国历史上一名重要的奠基者。
公元前446年,魏桓子死了,孙子魏斯继任魏氏掌门,魏斯同学刚继任掌门的时候,赵毋恤还继续扮演着晋国领头羊的角色,魏斯目前能做的是埋头积聚力量,为取代赵氏做好准备。
魏斯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积聚力量呢?其实只用了一招:展现个人魅力,全面收揽人才,提高魏氏的软实力。
魅力展示一:以学生的姿态追捧文人。史料里大约讲了魏斯尊奉三个文人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尊子夏为师,据《史记》记载,魏斯曾为了懂得六艺的奥秘,向孔子的学生卜子夏请教:我穿得周武正王的,恭恭敬敬地听雅乐,但一听就打瞌睡,但一听到郑卫流行的靡靡之音就来劲了?敢问大师,我这到底是哪根筋没对呢?子夏为魏斯答疑解惑,由音乐说到政治,讽喻魏斯,雅乐让人联想到礼仪,贤臣,廉直等高尚的东西,通俗歌曲让人想到的欲望娱乐,你喜欢的音乐是和你的心志相吻合的,并促进心志的产生的。魏斯听后恍然大悟,此后师事子夏。
第二个故事,尊田子方为师。田子方是如何进入魏斯视野我们不知道,但记载《资治通鉴》,田子方同志有两件事做得漂亮,让魏斯认定他是个人才。一是有一天,魏斯和名儒田子方一边喝酒一边听歌,不知道是乐队的人觉没睡醒打了个晃,还是技术水平不过硬,演奏的歌曲居然跑调了。魏斯一听,情不自禁地说:咦,怎么跑调了,左边的音高了啊!结果,田子方笑而不语,魏斯问:你笑啥?我说得不对么?田子方答:您的责任是懂得任用优秀的乐官,而不是精通音乐。魏斯一听:高见啊!作为国君如果事必躬亲那就累死了,人才,只要选对人才,会用人才,就可以牢牢的掌控国家了。二是另一天,魏斯的儿子魏击在路上碰到田子方,赶紧下车行礼表示尊重,结果田子方却没有还礼的意思,魏击气不打一处来,严厉谴责田子方的穷嘚瑟行为:是富贵的人有资格骄傲呢?还是贫贱者有资格骄傲呢?结果田子方说:富贵者还敢骄傲?国君骄傲会失去国家,大夫骄傲会失去采邑,贫贱的游士呢?不受人待见拍拍屁股走人就是了,还怕失去贫贱么?魏击一听,赶紧向田子方道歉。一看田子方不仅能随时敲打自己,还敢于指正未来的掌门人,魏斯让田子方也做了自己的老师。
第三个故事,礼待段干木。据《说苑》记载(《资治通鉴》也有记载,但更简单),当时魏国还有一个名士叫段干木,这家伙出生卑微但贤名远播,魏斯几次请其出山做官段干木都不肯,可魏斯态度依然很诚恳,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家门口,都要在车上非常恭敬地对着段氏的宅院行礼。每次去段干木家里请教事情,都站着不肯坐。后来段干木虽然坚持不出山为官,可魏斯这样倾慕人才的态度却让四海文人为之折服,争相前往效力。
魅力展示二:以守信的姿态吸引文人。也是据《资治通鉴》记载,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魏斯和群臣吃着火锅唱着歌,兴致正浓的时候下起了大雨,魏斯却叫驾驶员准备车辆前往山野之中。大家一阵惊讶,喝酒喝得正高兴,外面又下大雨,你去山野中干嘛呀?魏斯淡定地回答,我和村长约好了要去打猎,必须遵守约定。说实在的,守时守信本来就是一个大优点,这样的优点,放在一个准国君的身上,还得放大若干倍,魏斯同志的形象,想不高大光辉也很难。
魏斯的人格魅力展示的花样不多,却相当成功,此后,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纷纷归附,为魏国在战国争得了最夺目的位置。当然,那还要等赵毋恤死后,魏斯才有施展拳脚的机会。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史记》记载,魏斯发生这些小故事的时间是赵毋恤去世,韩赵魏三家自立为诸侯以后(公元前424年),而《资治通鉴》因是由公元前403年开始写,干脆直接把魏斯的这些小故事统一放在了公元前403年。而我认为,魏氏强势崛起,之前应该有较长的准备期,应该是先有魏斯礼贤下士的态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再有魏氏登台后的精彩演出。所以,我将魏斯招揽人才的小故事放在任掌门人之后,自立为诸侯之前来讲。希望故事的时间线索在逻辑上更清晰一些。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07 15:07:32 +0800 CST  
忘记给女读者道一声节日快乐了。【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08 22:02:57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1 10:33:16 +0800 CST  
2.楚国彻底缓过劲来了。
上一节我们讲到在楚惠王的领导下,楚国尽管出现了白公胜这样不和谐的音符,但总体情况来说,楚国的健康状况呈上升趋势。但在公元前479年的白公胜之乱以后,楚国的事迹鲜见于史籍,估计楚国在疲惫地内外斗之后,需要长时间休息,所以比较消停。也或者楚国很不消停,但关于他不消停故事的记载丢失了。总之,不管楚国是沉默,还是被沉默,他都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了。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了蔡国。公元前445年,楚惠王灭亡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一连吞了两国,沉睡了三十年的楚国终于来了精神,准备先拔掉楚国屁股后面那颗肉中刺——越国。
想当年,越国和楚国曾是友好盟邦,一起联手对付吴国,现在吴国烟消云散,这两个南方的强国不出意料的展开争斗了,可能是公元前445年前后,楚、越就一直在泗水一带打水战。据《墨子》记载,原本越国人在下游,楚国人在上游,楚国人应该占据地利优势才是,可越国人太狡猾,善于抓时机。每次楚国人顺流而下,越国人就仔细观察楚国战斗的破绽,一旦发现有机可乘,越国人就逆流阻击楚军。看到楚国攻势迅猛,立即顺流而退跑了个没影。楚国对越国这种水上游击战的打法十分头疼,好在此时有一个木匠站出来告诉楚惠王:别着急,我们靠先进的武器战胜他们。这位木匠就是公输班。我记得,我们小学课文上学过鲁班根据小草上的细齿发明锯子的故事,这位鲁班和我们说的公输班正是同一个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位大神不仅发明了木匠需要的工具:锯子、曲尺、墨斗、刨子、钻子等,还跨专业搞机械、武器发明,成功地研制了木鸢(天上飞的木鸟),云梯和钩强等高科技含量的器械。这家伙原本是鲁国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来到楚国,成了楚国的武器制造工程师。鲁班制造的钩强,非常适合楚国对付越国的游击水战。据说这玩意分为钩、镶两个部分,越国战斗失利逃跑的时候可以用钩钩住它,再冲上去将其灭掉,越国占上风进攻的时候,可以用镶推拒船只,抵挡住进攻。由于武器先进,楚国把越国打了个落花流水。
越国被楚国一顿好揍,终于在南方消停了,解决了屁股后面的威胁,饥肠辘辘的楚国开始北向中原,继续寻找可以吞咽得下的肉肉,这一次,楚吃货眼睛放着烁烁绿光盯住了宋国。
公元前439年,楚惠王命公输般制造云梯,准备进攻宋国。眼看宋国危在旦夕,另一个能工巧匠冲出来将这场战争给叫停了。谁呢?墨子。
墨子,在后面的春秋战国文化一章,我们还必须提到他,他是一名杰出的工匠,更是一名杰出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就是由墨子创立的。关于墨子的简历表,几乎找不到一份完整可信的:是哪国人就有几种说法,宋国、鲁国、甚至狄国(因为墨就是黑,长得黑黑的,估计不是中原人士)。生世背景也有几种说法,没落贵族、平民阶层,深入平民阶层的没落贵族。墨子是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人。据说一群手工业者因听了墨子的思想宣讲,自觉聚集在墨子的麾下,墨子将这一批人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团体(类似于宗教组织),要求组织内成员短衣草鞋,吃苦耐劳,完全服从最高首领“矩子”(墨子就是第一任矩子)的指挥,到处行侠仗义,阻止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可以说,中国后来的一切武侠小说尊奉的侠义精神,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墨子这里。
话说回来,墨子是一个反战志愿者,一听说楚国要用公输般制造的云梯进攻宋国,就行走了十天十夜赶往楚国,会见公输般。两个能工巧匠一见面,墨子拐弯抹角地劝导公输般:我出十镒黄金,你帮我杀个人,行不?公输般不高兴:我决不杀人。墨子说,你不肯杀一个人,但你造云梯帮助楚国打宋国,就是在残害无辜的百姓!公输般自知理亏,却表示这事自己做不了主:已经上报楚惠王云梯制作完毕。于是,墨子提出觐见楚王。
墨子是一个很会聊天的人,见到楚王就顾左右而言他地神侃:我认识一个人,他自己有漂亮衣服,却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这人脑子是不是有病呢?楚惠王附和:很明显嘛,这个人患了偷窃病。墨子一听赶紧接话说:楚国物华天宝,富甲一方,却惦记瓜分穷酸的宋国,是不是和我刚说的那个人一样犯了偷窃病呢?我认为楚国做这事不合道义,肯定不能成功。楚惠王不服墨子的判断,但又找不到话反驳,干脆把公输般叫来和墨子一较高下。据说,墨子将腰带解下来围成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做守备的器械,公输般九次进攻,墨子九次挡住进攻,公输般黔驴技穷,暗示墨子,只要杀了你楚国就可以安全进攻宋国,但墨子表示早有准备:已经让二百墨者手持墨子制作的器械前往宋国守城。楚惠王终于放弃了进攻宋国。
墨子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按照楚国发展的逻辑和墨子的个性来推断,这事情应该是真实的。但个人却认为《墨子》一书为了神话墨子,将故事情节夸大了许多。首先,从齐国到楚国,墨子只花了十天十夜时间。就算墨子天生神力,这十天十夜不吃饭不睡觉,要从山东步行到湖北,十天十夜就到达也是不可能的。其次,在墨子做的沙盘演练上,墨子用一些小木片作为器械就抵挡住了公输班进攻,可是,这些小木片到底是什么器械呢?这么伟大的科学发明后世人竟没人学习使用?反倒是公输般的云梯后来成为了攻城的重要器械,这事从逻辑上有些说不通。如果我们低调理解一下故事,也许可以这样整理一下:楚国攻宋是秘密计划的,墨子因广布耳目得知了这一消息,就派了墨者前往宋国帮助守城,楚惠王一看占不了便宜,放弃了进攻宋国。旁白一句,读战国史时大家需要习惯,先秦诸子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时不时都会在原故事中加点大料,让人读起来以为自己在看神话。
虽然这次楚国折腾了半天,到嘴的鸭子还是飞了。但楚国南攻越国,北向中原军事推进,已经可以说明,楚国重新站起来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1 10:40:19 +0800 CST  
发个红包醒瞌睡【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1 13:15:40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2 12:26:35 +0800 CST  
@海棠栖露 2016-03-12 23:38:22
准备发个红包,系统为什么提示红包创建失败?
-----------------------------
天涯又抽风,我也发不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3 10:33:41 +0800 CST  
3.齐国田氏夺权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一节讲到,田常(田成子)为了在齐国全面夺权,主动向晋国三大家族伸出橄榄枝,又通过非主流的手段,壮大田氏人口,田氏在齐国已经成为一枝独秀。
公元前456年,齐平公死了,儿子吕积继位,就是齐宣公(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405年在位)。大约是在齐宣公继位之前,田常去世,由儿子田盘(田襄子)继承田氏掌门人,担任了齐国的国相,在这小子的主持下,田氏夺权工作再上了新的台阶。
据记载,田襄子做国相以后,一方面将老爹给自己留下的大量哥哥兄弟派往齐国大小城邑做大夫,一方面派人通好韩、赵、魏三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不要小看田盘的这两个动作,首先,这家伙从上至下将田氏族人安插在姜氏政权的每一个毛孔,等于全面制住了齐国政权,姜氏再想反攻倒算就不可能了。其次,这家伙和韩赵魏互通使臣,不仅为田氏壮大营造和平氛围,也为之后田氏代齐寻找国际盟友和理论支撑。田襄子看似不痛不痒的两步棋,实际已经坚实奠定了田氏篡齐的基础。
不过,就目前来看,姜齐政权还能苟延残喘一阵。因为尽管各国卿族都已经蠢蠢欲动想要自立门户,但篡权毕竟是个开历史先河的工作,大家都想再观望观望。
4.秦国遇到了点小麻烦
上一节我们说,秦国在秦厉共公的带领下,在西戎自娱自乐做了霸主。如果秦国在西边的地位继续巩固,完全有机会趁着中原格局动荡出来捞一把。可是,秦国在自己的地盘上遇到对手了。
话说这时秦厉共公已经死了,秦厉共公的儿子秦躁公继位(公元前443年—前429)。在秦躁公继位期间,西方羌戎的一支义渠强盛起来。
看过热播电视剧《芈月传》的人都应该知道上面有一个多情英俊的义渠王,抛开电视剧其他虚构情节不说,秦国在西面一直受到义渠人进攻和骚扰却是千真万确的。只是义渠王和宣太后的故事,还要往后推100多年,现在的义渠人还方兴未艾。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30年,义渠发大兵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此后30年内,急速扩张领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到陇西,南达渭水,实实在在成为秦国屁股后面的一颗硬钉子。
秦国称霸西戎几百年,突然蹿出这么个难缠的角色,看样子,秦国进军中原舞台的脚步必须放缓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3 16:31:49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3 21:59:33 +0800 CST  
5.燕国还需要在后台歇息
燕国在春秋大戏中,已经跑过一次龙套,跟大家混了个脸熟。因为其就要做主演了,我还是将燕国的背景资料给大家做一个交代。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方的燕。燕国自建国后,大多默默无闻,给大家印象较深的登台演出大约有两次:一是公元前664年左右,(燕庄公)被山戎打得落花流水,后来齐桓公仗义伸出援手,燕国得以幸存。二是公元前539年左右,燕惠公想任用下层官吏废黜卿大夫,遭到国内卿大夫的驱逐,后来齐国插手燕国内政,强行将燕惠公送回国做国君,可燕惠公刚回燕国就离奇暴毙,燕国人拥立了燕悼公。由这件事情看来,燕国这阶段也和中原各国一样,卿权势力逐步攀升。
战国初年,燕国国君传到燕国第三十二任掌门人燕成公手里(公元前449年─前434年),此时燕国内政外交的情况都找不到权威史料印证,据学者们揣测,燕国地势偏远,此时的政治经济状况都应该比中原各国差,和中原的交流也较少,所以史籍对其记载不多。所以,燕国还需要在后台休息一下,下下下节,才会轮到他上台表演。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4 12:42:35 +0800 CST  
简单,春秋战国结束,我会专门讲述这一段的文化生活,希望尽量做得好一点,届时请批评指正。再次感谢您的关注!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4 14:59:49 +0800 CST  
@阿太路人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5 16:58:24 +0800 CST  
(二)新变化在继续发酵
上一节我们讲到,江湖呈现出新的格局:一方面部分国家卿族取代诸侯的格局已经明朗。另一方面,夺权的卿族逐渐意识到阻止权力继续下移的必要性。这一节,江湖的主旋律继续围绕夺权和阻止权力的主题下移唱响,诸侯国之间的斗争作为副歌不断的加进来。
1.魏文侯横屏了
(1)魏文侯搞改革
话说强权人物赵毋恤在世期间,魏斯尽量低调发展,除了招贤纳士,没做出什么具体的政治成绩。公元前425年,赵毋恤去世,赵家进入纷繁纠葛的内乱期。魏文侯等到了出头之日。令魏文侯郁闷的是,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做晋卿一把手了,韩、赵、魏三国却一致宣布独立自主了。虽然做诸侯的感觉很好,但不能领导晋国实在有些遗憾。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24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自立为诸侯。这时候,晋哀公已经死了,晋国的国君是晋哀公的儿子姬柳,就是晋幽公(公元前434年--公元前420年)。据说,晋幽公不仅不敢反对韩、赵、魏三家自立为诸侯,反而主动自觉地朝见赵、韩、魏之君。晋国公室已经名存实亡,晋幽公干脆破罐子破摔,不理政事专注搞婚外情。公元前420年,晋幽公夜里私自潜出国都与情人相会,不小心被强盗杀了。这事有点奇怪,尽管国君的价值观不正,搞婚外情不是新鲜事,可国都那么大,晋幽公干嘛非得大半夜跑出城幽会呢?那时候的村野可是很原生态,别说强盗了,山路上遇到豺狼虎豹也不稀奇,晋幽公半夜三经孤身一人跑到荒郊野外谈恋爱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当然,正常人要理解脑残,和脑残要理解正常人一样困难。不管是什么源动力或者是阴谋诡计促使了晋幽公赴这一场生命之约,结局都是一样的。晋幽公一死,魏文侯立即举起保卫晋国公室的大旗,派兵平定了晋国的内乱。提醒大家注意这个地方《史记》的用词,司马迁没有说魏文侯捕捉强盗,却说魏文侯平定了晋国内乱,如果,晋幽公的死纯属意外的治安事件,能不能定性为内乱?是晋幽公死本身是一场内乱?还是晋幽公死后导致了一场内乱,司马夫子啥都没说。哎呀,历史到处是玄机,记载历史的人,也可能很疑惑,有疑惑又不好直白讲述,干脆故意留下破绽让大家自行解读。根据蛛丝马迹破案,也算是读史的乐趣之一吧。
魏文侯平定内乱之后,立幽公儿子止为晋君,就是晋烈公(公元前420年--公元前396年)。这一次投机倒把,魏文侯终于弥补了三晋独立后,自己不能做晋国一把手的遗憾。首先,他赚了个尊君的声誉,在道义上占领了制高点。其次,魏文侯把晋君攥进手里,在政治上占领了制高点(尽管赵韩两家都不拿国君当棵菜,但名义上还得端正态度)。此后,魏文侯占得先机统领三晋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魏文侯自立为诸侯没几天就有机会初试牛刀,还捞了块肥肉,他觉得,自己是时候大展拳脚了。魏国已经集聚了大量的人才,现在这些人才都能派上用场了。
①李悝(李克)变法
我们前面说,赵毋恤已经认识到权力下移对卿族的危害,所以希望阻止权力下移,可惜赵毋恤没找对时机,也没找到方法,热身运动才做完就倒下了。现在,魏国的李悝怂恿魏文侯抓过接力棒,开启了战国的第一轮变革。
李悝是何许人呢?史书没有对其生平做详细介绍,《史记》和《资治通鉴》对此人的描写都只有一个故事。据说,魏文侯想选一个国相,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魏文侯的弟弟魏成,一个是翟璜。魏文侯感觉很纠结:两个都是人才,二选一很难。李悝不直接言明自己的倾向,只建议怎么观察一个人德才?一是从他身边结交的人入手,看他喜欢和哪些人交往,从朋友的素质可以折射这个人的素质。二是看这个人的政治眼光,他能向您推荐什么样的人才,也能折射这个人的素质。魏文侯听了李悝的建议最终决定让魏成做国相。结果,翟璜谴责李悝,你小子是我推荐给国君的,大哥可待你不薄啊,关键时候你竟给大哥下烂药,太不厚道了吧,我哪点比不上魏成呢?李悝直言魏成推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被魏文侯尊为老师,而翟璜推荐的人,国君只用作臣属,两个人的政治素质已经高下立判。一番话说得翟璜十分服气。
从李悝教魏文侯选人的故事来看,李悝是一个思考问题能独辟蹊径的人。据说这个人早年是儒家学派的传人,结果转身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不止李悝,很多法家学者都是儒家的得意门生。这是为什么呢?在后面的春秋战国思想一章,我会专门讲述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李悝如何用自己独辟蹊径的眼光,为魏国设计变革方案。
第一,废除世袭,因功授赏。根据《说苑》记载,魏文侯与李悝讨论治国之道时,李悝提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论功行赏,夺取旧贵族的俸禄,用高工资来吸引人才。虽然,《说苑》没有提及魏文侯下来到底怎么做的。可是,我认为,也许魏国后来实行的封君制,就是从这一次变革萌芽发展而来的:一方面魏文侯让旧贵族继续享有爵位封号,享受经济特权,一方面却剥夺旧贵族在封地内的政治权力,使其接受中央的领导。这样旧贵族泡在丰衣足食的温水里,下不了决心反抗。国君却可以随时掌握火候,将旧贵族牢牢攥在手里。同时,魏国优选人才管理国家,下层士大夫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国家管理阶层,这些人没有政治根基必然依附国君,权力下移必然得到有效遏制。
第二,完备法律,依法治国。据说李悝在总结其他国家法制条文的前提下,结合魏国国情,编定了《法经》,《法经》原文已经失传,但根据史料的蛛丝马迹分析,这本法律文书对政府职能、官员升迁、军功的奖励都做了规定。当然,这本书到底存不存在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我想,李悝在魏国制定依法治国的方针应该是事实。因为只有提出依法治国,在国家的规章制度面前大小贵族一律平等,下层士大夫提高政治待遇才有理论基础。
第三,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李悝提出了充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尽地力之教)。一方面鼓励开垦荒地,一方面设置专门农官进行管理督课。因为史书记载的“尽地力之教”,没有明确指出新开垦的荒地是不是属于私有土地,且另一本考据战国历史的书《七国考》提及李悝废除沟洫的事(井田之间的渠道)。所以,有学者认为,李悝变法已经提出“废井田,开阡陌”,比商鞅变法早了几十年。但我觉得这说法理据不够充分,所以,暂时不采用。
第四,宏观调控,平抑粮价。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李悝认为:粮食的价格太贵,会伤害工商业者。粮食的价格太便宜,又会伤害到农民。无论是工商业者还是农民,都是一个国家财富的基石,必须保证其生产积极性。丰收年粮食价格低,国家就用保护价征收以免谷贱伤农。歉收年国家就用保护价卖出粮食,以免城市平民买不到粮。且国家应该把丰收年分为上、中、下三等,歉收年也分为上、中、下三等。这样在上等丰收年收到的粮食正好补足上等歉收年所需。中等丰收年收到的粮食正好不足中等歉收年所需。下等歉收年收到的粮食正好补足下等歉收年所需。这样,遇到丰收年农民不会被商人打压粮价受到损害,遇到歉收年,城市平民也有平价粮可以买,魏国人民的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就高,生产积极性高,魏国的经济状况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6 15:50:34 +0800 CST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3-17 14:23:14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