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②楚国
楚国是西周初年就分封的诸侯,虽然爵位低一些,但分封宗法的理念已经浸润楚国。所以,楚国有强大的公族集团若敖氏。但是,楚国和秦国又有些相似之处。楚国地处南部边陲,因为远离中原文明,受中原礼仪约束较小,使得楚国在处理公族问题的时候,较中原国家更得力。一是楚国也采用客卿制度,大量的吸纳中原人才参与国政(比如齐桓公就有七个儿子逃到楚国做了大夫),部分分割了公族权力。二是楚国也实行郡县制,边防重镇都由国君直接管辖(如公元前688年,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公族造反的成本很高。所以,在楚国前几阶段的故事里,君权和卿权摩擦不断,但最终依然是君权占上风。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死了,他的儿子熊旅继位,就是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楚庄王继位的时候年幼(具体年龄无考,应该是青少年),小伙子一继位就遭遇卿权的极限挑战。
不用说,有能力挑战楚王的家族,依然是若敖氏。若敖家族已经是楚国戏里的老演员了,他们和国君斗争套路我们已经熟悉了:推举家族族长任令尹,在政治,军事上与楚王争权,以维系家族利益。大约是怕我们看同样的戏码太枯燥,
历史编导为楚国的君权和卿权的斗争,插播了一段序幕。
序幕:若敖家族内部大PK。
要把这事说清楚,请容我絮絮叨叨梳理一下若敖家族的人物关系。话说若敖家族在楚成王时代有两个重要的功臣,第一是斗谷于菟,也就是我们说的子文,这家伙“毁家纾难”获得了楚成王的信任。第二是申公斗班,这家伙冲进宫里铲除了子元,楚成王才得以亲政。子文有功,又有才干,所以,子文做了若敖家族的掌门人。在子文的带领下,若敖家族精诚团结,鲜有嫌隙。后来子文把令尹的位置交给亲弟弟子玉(成得臣,他以父亲斗伯比的字为氏,建立若敖家族的分支成氏),又提拔另一个弟弟子良做了司马,子文一门三兄弟轮流占领军政要职,若敖家族仍没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如城濮之战:子西(斗宜申)和子上(斗勃)都能服从子玉调遣。问题是:子玉死后,子玉的儿子成大心接任令尹,成大心死后,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子孔)又接任令尹。也就是说,从子玉以后,楚国令尹的位置,被成氏独占了。若敖家族的裂痕从这里开始了。
首先是斗班的儿子子仪(斗克)不高兴了。这家伙在若敖家族算是有资历的,公元前635年,秦国想要打通南下通道,进攻商,就是斗克率兵抵抗的,可惜这家伙运气不好,被秦国活捉了,后来,秦晋展开拉锯战,秦国想要联合楚国,就将斗克放回楚国做和平使者。斗克同志资历深,又自认促成秦楚媾和有功,自然满心期待受重用,但老同志等到花儿都谢了,不仅令尹的位置只成氏家打转转,自己连个司马的位置也没捞着。斗克想进步,有条件要进步,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进步。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没多久,楚国的附庸舒族叛乱,楚国的令尹子孔,太师潘崇一起前往平叛。子仪的要求进步的心思活泛起来:干脆造个反,趁大军不在直接给成嘉来个釜底抽薪。于是,子仪联络了同样要求进步的公子燮,一起搞叛乱。但这两人的脑壳里明显装的是豆渣,搞个叛乱不迅速掌控剩下来的军队,争取楚庄王的认可占领政治制高点,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异己分子。却派了个三脚毛贼前往暗杀子孔。暗杀失败后,两人又惊慌失措地挟持着楚庄王逃跑去商密。两二愣子昏招迭出,底下的大臣们大多明白了该如何站队,于是,楚国大夫庐戢梨和叔麇诱杀了公子燮和子仪。若敖家族的分裂,就这样被及时制止了。但若敖家族内部PK,不仅没人依靠楚庄王,还把楚庄王当成棋子摆弄,楚国国君的权威碎了一地。
正片:楚庄王与若敖氏大PK。
楚庄王刚一上台,就被若敖家族下面两大派过招的剑气所伤,小伙子从此躲在深宫不肯出来,三年不发布任何政令,日日夜夜寻欢作乐。然后发布一道命令:让我好好玩,谁劝我杀谁!据《史记》记载,有个异姓卿族大夫伍举入宫用隐语劝诫楚庄王,还有一个叫苏从的也冒死进谏。在两位大夫循循善诱的教导下,楚庄王痛改前非,成为一代明君。
对于这个故事,我读了好多遍。觉得楚庄王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国君之才,在若敖家族强势威胁君权的时候,不急不躁,躲在深宫里观察人心向背。最妙的是颁布命令:“有敢进谏的格杀勿论!”不仅可以麻痹若敖家族,更可以试探出若敖以外的势力,谁可以为自己所用:能提着脑袋劝自己重掌大权的,应该就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公元前610年,楚庄王终于等来了第一个进谏者伍举,这家伙不敢拿性命开玩笑,所以用试探性隐语问楚庄王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笑着说:放心吧,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伍举得到了答案,放心的回去了,但楚庄王却更加荒淫无度了。为什么呢?因为偌大一个楚国,就伍举一人向自己靠拢,那是不够的。好在,过了几个月,苏从大夫又入宫进谏,苏从连隐语都不用,直接说:我就是提着脑袋来劝您的!楚庄王高兴了:朝堂之上,有几个铁杆站队国君一边,和若敖家族的讨价还价就点本钱了。
巧的是,在庄王“幡然悔悟”前,若敖家的掌门人,令尹子孔(成嘉)死了,子文的儿子子扬(斗般)接任令尹。斗般才干平庸,楚庄王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大量安插自己的人进入政坛,一方面以狠抓廉政工作为名打压若敖家族。斗般竟不知道如何接招,楚庄王的胆气壮了,站队在楚庄王身后的异姓卿族胆气也壮了。大家还记得我们介绍过蔿氏和若敖氏的矛盾渊源吧。公元前605年,当年敢说话的小屁孩蔿贾,已经被楚庄王提拔为工正(管建设),这家伙站出来污蔑子扬XX(《左传》没说具体罪名)。子扬被杀,楚庄王算是响亮地给了若敖家族一耳光,但是,楚庄王只杀子扬,并不敢大面积清楚若敖家族势力,且仍然让子良的儿子子越(斗越椒)做了令尹,但同时任命蔿贾做司马,掌管兵权,牵制若敖势力。
子越同志可没子扬那么老实,小伙子一上台就把楚庄王的心思看得透透的:这是要对付若敖家族的节奏啊!子越同志急躁了,他先杀了蔿贾,然后率领私人武装攻打楚庄王。
楚王和若敖终于要决战。据说,两军对垒之时,楚庄王原本有军队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子越同学因为体育成绩特别好,力大如牛,箭无虚发。一箭射在楚庄王手拿的铜钲上。又一箭射透了楚庄王的车盖。把士兵吓住了,开始退却。楚庄王立即派人在军中喊:先君楚文王有三枝神箭,子越偷去两枝,已经全用完了。楚庄王军队士气大振,下令击鼓进军,打败了子越。
若敖氏造反失败,被楚庄王趁势清理了个干干净净。楚国虽然历经波折,但君权终于又一次占了绝对上风。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01 18:22:26 +0800 CST  
2.楚庄王争霸
话说楚庄王在和若敖氏的斗争中,维护了楚国君权。作为一名有能力的国君,楚庄王树立了更远大的理想:称霸中原。说是远大理想,其实这理想离楚庄王并不算远。虽然楚穆王去世后,晋国赵盾趁着楚国内政不稳,积极反攻,几乎捣毁了楚穆王构建的中原堡垒。但是,晋国一度逞强后,却露出疲弱之态。一方面是和秦国战争不断,焦头烂额。一方面赵盾和晋灵公矛盾进入白热化阶段,最终酿成了弑君惨案,晋国元气受损。晋国一动荡,中原诸侯失去安全感,有的国家就试探性向楚国投怀送抱,比如郑国。国际形势对楚国北向争霸非常有利,霸主的宝座已经在向楚庄王招手。
虽然形势极其有利,称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楚庄王瞅准时机投石问路,慢慢将触角伸向中原。
第一步,试探晋国实力。陪着我一路走来的读者,都知道晋楚争霸得先找两个小国练手,试探对方的深浅。这次倒霉的是陈国,因为正好这时候陈国的陈共公死了,楚庄王没有派人前去慰问,伤了陈国小兄弟的心,新任陈国国君陈灵公就投奔了晋国。楚庄王乐了:好吧,打陈国。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领大军攻陈,接着又攻宋。陈国刚刚投靠晋国就被揍了,晋国不救说不过去,于是,赵盾派兵攻郑,以解陈、宋之围。楚国军队果然去救援郑国,在北林和晋军一场小型冲突后,晋军就撤军了。赵盾知道:晋灵公在国内虎视眈眈,秦国也在晋国背后摩拳擦掌,再和楚国正面交锋,赵氏将死得很难看。
晋国的态度,让楚庄王有些兴奋,但一向喜欢稳打稳扎的楚庄王同志也不愿意贸然和晋国决战,公元前607年春,楚国指使郑国去打宋。郑国仗着楚老大撑腰,揍得宋国满地找牙。晋国被迫再次攻郑救宋,楚庄王派子越前往救郑。眼看晋楚两军又要交锋,但子越的军队刚到郑国驻扎。晋军又撤了,赵盾找了个借口说:若敖家族与楚王争权,我们要是打败子越,那是便宜了楚庄王。
晋国两次不战而退,楚庄王终于忍不住要嘚瑟了:中原最强的晋国也就这幅熊样,我还用得着争霸主么?干脆一步到位弄个天子当当!。
第二步,恐吓周王。楚庄王看晋国一路生软壳蛋,心里就开始打小九九:能不能用点巧劲,胁迫周王主动让位与楚?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口率军北上攻打阴地戎(戎族的一支),路过洛邑的时候,在都城附近搞起了军事演习。吓得周定王赶紧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问。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含蓄地表明来意:听说周王室藏有夏禹所铸“九州鼎”,这鼎有多重?王孙满吓了一跳,问鼎重不重,就是想搬走嘛?鼎象征着天子的权力,楚国明显是想取代周王了。好在王孙满又是一位优秀的历史课代表,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帮助楚庄王分析问题:第一,“九州鼎”是神器,承载着天命,花落谁家自有定数,据历史经验来看,“九州鼎”最终都归属于德行美善光明的王朝。第二,从“九州鼎”在夏、商、周三代的迁徙情况来看,王朝的寿命确实有一定期限,但周王朝当年占卜的结果是拥有天下700年。您来问鼎的时间早了点!
王孙满这样一解说,楚庄王心里开始打鼓:周定王明显是不愿意自动让位了。虽说楚国的大军在外面,可以轻易宰了周王,强夺天子的位置,但是,周王是共主,要获得诸侯们首肯的才能叫共主,抢个天子位得不到认可就没意思了。何况王孙满一语中的:如果“九州鼎”和天子位已经到了可以强夺的时机,估计中原各路诸侯稍有实力的早就摩拳擦掌扑过来了。齐国没抢,晋国没抢,难道楚国有实力抢?还是算了吧!楚军回国。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03 17:29:33 +0800 CST  
第三步,争夺霸权。自中原问鼎事件以后,楚庄王认识到,做霸主不能投机取巧,必须靠实力说话。于是,楚庄王接连对郑国发起进攻:只有完全控制郑国,才可以将楚国的兵力扩张到黄河南岸,只有将晋国压制在黄河以北,中原才能由楚国独霸。可怜的郑国,自公元前608年归附楚国以后,晋国时常进犯,又赶紧归附了晋国,没多久楚国又来,他又归附楚国,晋又来,再归附晋国……一打十来年,搞了十几个回合。这期间,晋国的国君由晋成公换成了晋景公,中军将由赵盾到郤缺再到荀林父,晋国内政不够稳定,并不愿意和楚国决战。楚庄王没有必胜的把握,也不愿意和晋国决战,两老大一副要耗下去的姿态,把郑国给急坏了:老天爷啊,这两老大都拿郑国练手,再这样下去,郑国要被他们折腾死了。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又攻打刚归附晋国的郑国,郑国左想右想,一直做墙头草也不是办法啊,干脆抵抗吧,去晋国请救兵,让两老大决战,拼出个胜负来,郑国跟着战胜国就没错了。结果,郑国坚守了三个月后被楚军攻破。郑襄公肉袒着出城求和,并把郑子良送去楚国做人质。郑襄公后悔得吐血,早知道晋国不给力,还不如楚国一来就投降呢。
郑国坚持了三个月,晋国为何又拖拖拉拉不及时救援呢?首先是晋国荀林父新任中军将,上台就和楚国大PK,底气有些不足。其次,荀林父刚上台,也有点hold不住六卿,光救还是不救就吵嚷了半天。晋军磨磨蹭蹭,好不容易来到黄河边,听说郑国已经投降,荀林父舒了一口气:那大家回去吧,等楚国走了,我们再来打郑国。眼看老戏路又要再台上走一遍,中军副将先縠(先克的儿子)跳出来反对:遇到强敌就逃跑,晋国的脸都拿给你们丢光去了。然后,这愣头青竟独自领兵渡河了。荀林父身为主将,竟被先縠的擅自行动搞晕菜了,只能引经据典地唠叨:不要管这家伙,这小子迟早要闯祸!但司马韩厥提醒说:你作为最高统帅,军队不听命令,到底是谁的罪责?还不如前去拼了,即使失败也可以共担罪责。荀林父下令全军渡河。
其实楚国这边也下不了决战的决心,毕竟当年城濮之战楚国是战败国。所以,楚庄王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也想先回去再说。结果,楚国阵营里伍参详细分析晋军情况后说:荀林父根本HOLD不住六卿,三军统帅各自为政,晋军必败。而且,楚国国君回避晋国大臣,说不去不丢脸么?楚庄王虽然心里不爽伍参驳自己面子,却明白:晋、楚双方都有不少将领厌倦了漫长的消耗战,希望一决胜负了。
这一次,郑国生怕晋老大临阵脱逃,赶紧派皇戌到晋军中散风点火:郑国是忠于晋国的,投降楚国是权宜之计,现在楚军很骄傲,连基本防御都做不好,你们放心进攻。
大战一触即发。晋国:中军将荀林父,中军佐先縠,上军将士会,上军佐郤克,下军将赵朔,下军佐栾书,司马韩厥。三军屯兵于邲,背河面山列阵。
楚军:楚庄王、令尹孙叔敖(蒍艾猎),中军帅沈尹,左军帅子重(公子婴齐),右军帅子反(公子侧),隔荥泽荒原与晋军对峙。
如果两军按照常规的打法,先排兵布阵,然后一番厮杀,胜负实在难料,毕竟晋楚都是久经考验的战争贩子。这一次,狭路相逢不是勇者胜,是智者胜!楚庄王正是这一场战争的智者,战争艺术在其运筹帷幄中得到升华。
第一回合,楚国示弱。大战要打响了,楚庄王却突然喊暂停,并派使者到晋军卖萌说:其实我们只是觉得郑国不乖,想教育一下迷途青年,完全没想过要和晋国作战,干脆我们讲和吧。荀林父和士会都不想打仗,一听楚国求和就乐了,士会说:我们也是来教训郑国的,根本没和楚国冲突的意思,误会啊!楚国使者一听,准备回去复命。但先榖、赵括却追出来告诉使者:士会只是我们的临时代表,他说话不算。我们国君说了,一定要我们把楚国从郑国赶出去!楚庄王原本是想以示弱麻痹对手,一不留神得了个意外收获:确认晋国三军矛盾重重,楚庄王悬到嗓子眼的心,终于放回了肚子。
第二回合,小股兵力试探。双方盟会的日子快到了,楚军突遣许伯、乐伯、摄叔驾单车向晋军挑战,逼近晋军,车右摄叔甚至跳进晋军军垒,杀一人,活捉一人。这一招很有意思,一边和谈,一边却派单车出阵滋扰敌方。说白了,就是帮助晋国三军把原有的裂痕再撕大一点。主和派荀林父、士会等人对晋军的小股骚扰,必然采取息事宁人。主战派先榖、赵括等人肯定希望借此大战一场。具有戏剧性的是,先榖、赵括都还没表态,晋将魏锜、赵旃跳出来要求作战,没有得到荀林父的允许;两人干脆以前去楚国和谈为名,也去滋扰楚国。楚庄王的计策等于一石二鸟,魏、赵滋扰,楚国师出有名。晋军内部又因为矛盾不断,先縠拒绝做战前准备。只有士会命巩朔、韩穿在敖山前设七道伏兵,进行警备。
第三回合,小战变决战。魏锜、赵旃走后,魏锜先到楚营挑战,小伙子惹是生非一番就跑了。晚上,赵旃又到楚营,在楚军门之外席地而坐,让部下突袭楚营。这两二百五心里只想着惹完事就跑,结果这一次楚庄王亲自指挥左广追逐赵旃。抱定和平幻想的荀林父害怕魏、赵两人激怒楚军,派兵前来接应二人回去。结果,楚令尹孙叔敖命令全军出动,浩浩荡荡杀向晋军。晋军是背河扎营,荀林父忽见楚军大举来攻,前有强敌,后有黄河,心中一慌乱:干了一件雷死宝宝的事,敲锣打鼓地喊:快跑,先渡过河的有赏!晋军没有提前做好撤退准备,船只都没准备妥当,荀林父此令一出,中、下军混乱中一道涌向河岸,大家为争船抢渡,挥刀乱砍自相残杀,死伤无数。只有士会的上军早做准备得以有序撤退。
眼看晋军要被楚军赶进黄河喂鱼,一件小事,为晋军逃跑赢取了宝贵的时间。什么事呢?晋下军大夫荀首上船后得知儿子荀罃被楚国俘虏。好家伙,楚军杀来的时候逃得飞快,一听儿子被抓了,赶紧率领部杀回马枪,不仅亲手射杀楚国的尹襄老,还活捉了楚庄王的弟弟公子谷臣。荀首的反攻虽为只是为了抓两个战俘换儿子,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掩护晋中、下军渡河的作用。晋国惨败,但不至于全军覆没。
第二天,楚军进驻衡雍,辎重到达邲地。在衡雍地区稍事休整。三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城濮之战,楚国大败,晋国大胜。晋文公曾在这里为前来劳师祝捷的周襄王营造了一座行宫。楚庄王将这座行宫改为楚庙,供奉楚国列祖列宗,并在此举行祭祖祝捷庆典,然后嘚瑟的回去。
邲之战,晋军因为内政没理顺,导致军事指挥混乱,三军各自为政。而楚庄王不仅指挥集中,又充分运用“示弱”、“试探”、“误敌”、“先发制人”等多种战争手段,摸清晋军虚实,松懈晋军戒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一场战争,成为冷兵器时代的经典战例。此战以后,楚国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03 17:30:00 +0800 CST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03 17:30:32 +0800 CST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03 17:31:58 +0800 CST  
@何处不逢 2015-09-29 10:46:45
双节快乐!
-----------------------------
啊,何处节日快乐!我好久没时间上来,都是匆匆发完贴就走,没看到你来!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03 17:51:07 +0800 CST  

3.在楚霸主统领下,依然风起云涌的江湖
(1)晋国
晋国在邲之战的表现,真的让人大跌眼镜。为何晋国表现那么挫呢?我们又来理一理晋国的那团乱麻吧。
①沉默的晋成公
赵盾弑君以后,迎接了晋襄公的弟弟黑臀,晋灵公的叔叔做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成公(公元前607年—公元前600年在位)。晋成公是乖宝宝,赵盾说一,晋成公不敢说二。君臣之间算是相安无事。
晋成公很老实,赵盾就更不老实了!
公元前606年,在赵盾的摆弄下,晋成公宣布了晋国的重大机构改革:
第一,晋卿的嫡长子,享有世袭进入六卿集团,获得封地,做公族大夫的权利。什么是公族大夫呢?答:管理公族及卿大夫子弟的官职。晋国不是没公族了吗?答:当年晋献公屠杀公族,晋文公又任用卿族,不允许公族居住于国都。晋国确实没公族了。但现在赵盾说:晋国应该恢复公族,只是赵盾恢复的公族,不再是国君的公子、公孙,而是把晋卿改编为公族,且由卿的嫡长子做公族大夫管理其家族事务。
第二,晋卿的嫡子(正妻所生,非长子),享有做晋国大夫的权利,并专设馀子这一官职,广泛解决嫡子们的就业问题。
第三,晋卿的庶子,专设公行这一官职,广泛解决庶子们的就业问题。
晋国从此开始有了公族大夫、馀子、公行三种官职。整个机构改革的核心意义就是:卿族换上公族的外衣,其子孙都能混个一官半职由国家供养,家族势力越来越壮大。而国君的公子、公孙却依然送到国外借居,国君逐渐成为卿族(现在的公族)包围下的光杆司令。
人事改革完成了,赵盾不仅做了正卿,又以嫡长子身份做了公族大夫。赵盾就推让说:当年晋文公即位后,将自己的女儿赵姬嫁于赵衰,赵姬知道赵衰在翟国曾经娶了叔隗生了儿子赵盾,不仅主张接回叔隗,还主动让出了嫡夫人的位置。这样,赵盾才以嫡子身份继承了赵衰的卿位,赵姬生的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因为是庶子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待遇。为了感激赵姬,他愿意把公族大夫的职务让出来给弟弟赵括,晋成公表示同意。
赵盾同志这样操作,等于变着花样为兄弟们跑官要官,壮大赵氏整体实力。可爱的晋成公依然不说话!
公元前601年,赵盾同志鞠躬尽瘁了。紧接着,默默无闻的晋成公也去世了。晋成公的儿子,姬獳接任晋国国君,就是晋景公(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81年在位)。晋景公上台,晋国终于又迎来一位强悍的国君。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08 17:35:41 +0800 CST  
②在沉默中爆发的晋景公
晋景公上台前,早已经见识过晋卿的飞扬跋扈。晋景公心里清楚:此时赵盾虽然死了,但赵盾同志精神依然活在六卿的心中,鼓舞着晋卿继续蚕食君权。所以,晋景公上台后,也温柔听话,任由赵盾的接班人郤缺自由发挥。郤缺垄断六卿人事安排,提拔士会为上军佐,借口下军佐胥克有蛊疾,让胥克回家养病,将赵盾的儿子赵朔拉进六卿做了下军佐,晋景公均不作任何表态。 公元前598年,郤缺为抗击楚国,主动与狄国讲和,也看不到晋景公的身影。
其实晋景公是个聪明人,郤缺奸猾老练,资历声望和家族实力都摆在那里,自己跟郤缺对着干,可能成为下一个晋灵公。于是,晋景公选择了等待。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前597年,郤缺同志寿终正寝,憨厚的荀林父继任中军将,晋景公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第一缕曙光:邲之战的失败。老子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真是太有道理了!邲之战失败,对晋国的霸权来说,是负面的冲击。但对想要维护君权的晋景公来说,未必是坏事。失败要被追责,这是游戏规则,追责可以顺便铲除异己势力,也是游戏规则。果然,荀林父一回晋国,就恳请晋景公杀了自己以正视听。晋景公非常想就坡下驴,可是士会说:城濮之战,楚国战败杀了子玉,晋文公乐得合不拢嘴。晋国邲之战失败杀了荀林父是重蹈楚国覆辙!晋景公失望了,荀林父这老小子还是有点群众基础嘛。看来,对晋卿动刀,不能从荀林父下手。第一缕曙光只闪了一下,就被灭了。
第二缕曙光:先榖叛国。前面我们提到过,先氏和赵氏的关系很亲密,公元前618年,先克死了,赵盾让赵氏家臣臾骈帮先克年幼的儿子先榖在六卿中占了一个位置。臾骈一死,赵盾赶紧将年轻的先榖拉入六卿,做了上军佐。公元前601年,郤缺执政,先榖依次递补为上军将。公元前597年,郤缺也死了,先榖再递补为中军佐。先榖年纪轻轻,提拔却出乎意料的顺利,小伙子开始有点分不清东南西北,邲之战他处处跟新领导荀林父为难,才直接战争的失败。回到晋国后,荀林父都差点被宰了,先榖开始担忧了:先氏迟早会被穿小鞋啊。先榖一冲动,玩了一招自摆乌龙球,于公元前596年勾结赤狄部落偷袭晋国。晋景公乐了,正愁找不到剖开晋卿的入口,这小子却往刀尖上撞。杀先榖,族灭先家,先氏迅速被干掉了。
第三缕曙光:荀林父退役。先氏被灭,荀林父认识到了自己的斤两,于公元前594年,宣布退出政坛,由儿子荀庚继承中行氏的位置,中军将再次空出来了。资深的晋卿死的死,退的退。晋景公终于迎来了掌控晋卿的时机。新任的中军将是依次递补的士会。士会因为去秦国溜达了一圈,进入六卿的时间晚,像这样声望高,才能高却资历浅的人才对晋景公来说太难能可贵了,为了把士会收为己用,晋景公借口说士会灭赤狄有功,兴师动众地去周定王处请求赐士会黻冕之服,位上卿。且加大傅之号,改封于范,这就是晋国范氏的开始。晋景公收买这招很管用,士会自此兢兢业业教民劝化,修订晋国法律制度,尽心辅佐晋景公。
第四缕曙光:六卿分裂。我们提到过,邲之战,晋国败于晋卿之间的矛盾重重。这些矛盾怎么来滴呢?我们又要仔细扒一扒晋卿的家长里短。第一对矛盾:赵盾的儿子赵朔,与叔叔赵同,赵括,赵婴齐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赵盾把大宗的地位归还赵括以后,赵朔以小宗的身份继承赵盾的爵位和卿位,赵括空有大宗的身份却只做了大夫。赵盾在的时候,赵括三兄弟都不敢打喷嚏。赵盾死了,面对身为小宗,却依然爬在自己头上的侄子赵朔,赵括三兄弟都感觉心有不甘。第二对矛盾:栾氏和赵氏的矛盾。赵盾刚执政的时候,栾盾就进入六卿做下军将,也不知栾盾同志为何不讨赵盾欢心,为卿多年,却不见任何升迁。栾盾死后,儿子栾书继位,这小子很为老爹打抱不平,不满赵氏,再加上赵括、赵同有些跋扈冲动的个性,栾、赵两家矛盾重重。第三对矛盾:郤氏和赵氏的矛盾。因为郤缺同志是赵盾的心腹,所以,郤缺的儿子郤克和赵盾的儿子赵朔关系不错。但是,因为赵朔和赵括、赵同矛盾尖锐,郤克和赵括、赵同也有些不对付。后来赵朔死了,这点不对付在加上些利益冲突就演化成了郤氏和赵氏的矛盾。
三对矛盾,赵氏是核心!晋景公高兴地坐在小板凳上,准备欣赏晋卿的厮杀大戏。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将妹妹庄姬嫁给赵朔。一场纠葛不清卿权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国君的妹妹嫁给赵朔,赵朔以小宗压倒大宗的行情持续走高,赵括三兄弟虽然心里不满,倒也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可赵朔这小子福薄命短,新婚没多久就死了,剩下庄姬带着襁褓中儿子赵武。赵武年纪小,不可能接任老爹的卿位,赵括自然以赵氏宗主的身份进入六卿。现在,赵朔一支的股指一下跌到低谷,庄姬郁闷了:好不容易选中一只成长股,却没几天就宣布退市了,太糟心了!百般无奈中,庄姬重新物色投资对象,选中了赵朔的叔叔赵婴齐。赵婴齐虽不是赵氏宗主,但个人能力不错,庄姬在赵家孤立无援,能找到一个依靠力量就满足。正好赵婴齐也不是什么有德君子,两人一拍即合有了私情。从此赵婴齐倒戈向着庄姬母子,和哥哥赵同,赵括不断发生摩擦。而赵同,赵括对同胞兄弟也没手下留情,于公元前587年,以乱伦罪流放了赵婴齐。
赵氏兄弟手足相残,乐坏了摩拳擦掌想要排挤赵氏的栾书和郤锜(郤克的儿子),更乐坏了观众席上看戏的晋景公。赵婴齐是赵氏三兄弟中,相对有头脑的家伙,这人一走,赵氏将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公元前583年,《左传》说庄姬气不过赵婴齐被流放,诬告赵同、赵括谋反,栾书和郤锜出面作证。有了原告,又有了证人,晋景公离开观众席来到裁判席,宣布将赵氏灭门,赵氏几百口人遇难于“下宫”,只有庄姬带着儿子赵武在宫里得以幸免,史称“下宫之难”,这就是著名剧本《赵氏孤儿》故事的最早出处。
然而,这个故事在战国以后的史籍资料里发生变化,故事情节变为:公元前597年,晋灵公的宠臣屠岸贾想要报复赵盾的后人,屠杀赵氏家族。就以逮捕了杀灵公的逆贼的名义,牵连出赵盾,然后,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正有身孕,她逃到宫里躲藏起来生了个男孩。屠岸贾为了斩草除根,追杀男婴。然后,赵氏门客公孙杵臼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程婴以儿子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了赵盾一点血脉。十五年后,大夫韩厥趁晋景公生病,揭露了事情真相,屠岸贾遭到灭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经过改编的故事,情节虽然更精彩动人,但许多情节经不起推敲,比如,屠氏家族虽然也曾崛起,但在晋景公时期并不是六卿成员,屠岸贾作为司寇(最高司法长官),是否有能力承担这幕大戏的男一号?又比如,公孙杵臼,程婴等角色从其他史籍无法印证他们的存在等等。既然这个蓝本的故事不符合逻辑,它是怎么诞生的呢?多数学者认为:赵氏在战国时代建立诸侯国,肯定希望洗白家族史。兄弟内斗,叔与侄媳有私情,显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于是赵氏有意识地改编了这一段历史。后来《史记》采用了此改编过的蓝本,使《赵氏孤儿》的故事以正史的形象深入人心。我认真揣摩过《史记》选用这一素材的动机:第一,《史记》很多地方都在体现善恶终有报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很合司马迁的胃口。第二,司马迁自己身受宫刑,历经磨烂,他对于这种数年之后平反昭雪的故事,应该有特殊的感情。
不管读者们愿意相信或更青睐哪一个版本的故事,下宫之难的直接受益者仍是庄姬,他为儿子赵武夺回了大宗的位置。最大受益者却是晋景公,这家伙在君权与卿权的斗争中,为君权扳回一局。
在晋景公运筹帷幄下,晋国勉强团结在国君周围,对楚国展开了新一轮反攻。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08 17:36:20 +0800 CST  
tqzrd抢到了贺8889的红包,价值0.08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1 14:02:41 +0800 CST  
③晋对楚发起反攻
晋景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步步掌握了晋国大权,说实在,做个合格国君还是不容易得,第一道考核题“内政”还在解题中,第二道题“霸权”的考卷就发下来了。晋景公继位的时候,晋国西有强秦、南有蛮楚,北有白狄,东有赤狄,虽然白狄在晋成公时代已经招安了,但晋国如果一直弱下去,很难说白狄哪天背信弃义重新变成敌人。为了重塑高大威武的国际形象,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晋景公全面运用外交,军事手段与楚展开斗争。
第一回合,避楚锋芒。邲之战以后,楚国西联秦国,东结齐国,郑、陈等一帮小国乖乖归附,楚国霸业进入巅峰状态。这时候晋国内部一团浆糊,实在不适宜和楚国正面交锋。但晋国做了多年老大,邲之战把脸都丢到太平洋去了,怎么也得挽回几分颜面才行啊!公元前595年,晋景公亲自率领晋军向郑国进发,郑襄公知道晋国只是来找面子的,不见得真想打,于是坚守不出。晋景公见郑襄公识相,在郑国搞了个盛大的阅兵仪式就走了。晋景公找了点心理安慰回去了,郑襄公的心理疾病被吓出来了。晋国这次来要面子倒没啥,下次来要里子怎么办呢?郑襄公赶紧跑到楚国诉苦:大哥能不能帮忙帮到底呢?再出一顿好拳把晋国揍趴下,免得那小子耀武扬威。
楚庄王觉得郑国的建议不错,干脆一鼓作气把晋国撂倒。于是,楚庄王派遣申舟到齐国联络,又派公子冯到晋国聘问。为何不是发兵攻打晋国,却派使者友好访问呢?因为楚庄王依然不想和晋国硬碰,想找个小国练手,但目前中原国家都很消停,没法借题发挥。所以,楚老大想故意挑事。话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必须经过宋国,公子冯出使晋国,必须经过郑国。按照国际惯例,有使者通过其他国家,必须提前告知,也就是我们讲过的“借路”。但楚庄王说,不必请求借路了,你们直接去吧。申舟一听就急了:宋国人肯定会杀了我啊!先不说,当年宋昭公邀请楚穆王在孟诸打猎的时候,我鞭打过宋昭公的近身侍卫。单是我不提前借路,违反国际准则这一条,宋国人就不会放过我啊!楚庄王肯定猜到宋国不会放过申舟,只淡淡地说:你放心的去吧,你死了我跟你报仇。
申舟被迫到达宋国,果然,宋国华元说:楚蛮子太欺负人了吧,经过我们国家而不借路,就是把我们宋国当做他们的属地嘛。杀了申舟,跟楚蛮子打!有时候,愚昧的爱国者远比卖国贼可怕,因为爱国者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做出祸国殃民的决策,令人难以反驳。
申舟被杀,楚庄王找到借口直扑宋国。宋国也是一边派人去晋国求救,一边积极组织防御。晋景公这才感觉到,死要面子活受罪啊,晋国目前没士气,没凝聚力,拿啥和楚国血拼呢。没办法,晋景公只好拿出痞子德行,派晋国大夫解扬组织宣传队,到前线鼓舞宋国人民坚守城池。解扬这小子还真不错,虽然被楚军抓住了,还借着楚庄王让他到阵前劝降宋国的机会,狂喊了几声:晋国的救援马上就到,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但宋国君臣受到鼓舞后,也就只多坚持“易子而食”了几天,就不得不向楚国投降了。
晋国的脸丢大!但丢脸总比丢命好,晋景公冲动之后能及时审时度势,避楚锋芒,算是头脑清醒的家伙。
第二回合,威服齐国。不能跟楚国硬碰,要打破包围圈就只能从狄人入手。公元前593年,士会率师攻灭强邻赤狄之诸部。自此赤狄之土,尽归于晋国。解决了赤狄,晋景公发现,自己还是在包围圈里。为啥呢?因为赤狄得东边是齐国,齐国一心想摆脱晋国的控制,做为了楚国的铁杆盟友。齐虽然失去霸权,但仍不失为东方大国,晋国可不能想打就打,晋景公觉得:应该先想办法联合齐国才是。
楚国积极拉拢齐国,晋国也想拉拢齐国,齐国有些找不着北了。这时候,齐国的国君换成齐顷公,这家伙刚上台就打了有晋国撑腰的莒国,趁着晋楚两国杀得昏天黑地,悠然地做起东方霸主。
公元前592年,为稳定东方战线,腾出手来对付楚国,晋景公派郤克出使齐国,邀请齐国参加晋国的盟会。齐顷公已经不把晋老大放在眼里了,为了强调自己不把晋老大放在眼里,齐顷公干了一件很没素质的事情。在接见郤克同志的时候,让老妈躲在帷幕后面看,郤克是个驼背,登台阶的动作比较有喜感,逗乐了齐顷公的老妈,老太太在帷幕后面笑出声来。郤克同志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愤然回国要求攻打齐国。晋景公通过上一次教训,已经明白面子需要实力去支持:晋国跟秦国打,跟楚国打,现在又跟齐国打,晋国有三头六臂也不够用啊。还是好好开会吧!
没多久,敛盂之会隆重召开,齐顷公也是个有贼心没贼胆的家伙,他害怕晋国报复,就派遣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几个人去参会,自己躲在老窝里。这几个人知道国君因为得罪了晋国不敢去开会,也是怕得要死,刚到敛盂就跑了。
晋景公怒了,齐国也太给脸不要脸了,既然“和平”太遥远,就只有用拳头来突破东部战线的包围了。巧的是,公元前591年,楚庄王死了,楚国政局变得扑所迷离,晋景公终于壮着胆子伐齐,齐国被痛揍一顿,只好派太子彊到晋国做人质。公元前589年,挨了揍的齐国不知道收敛,去打鲁国。晋国终于再次以维护世界和平的名义对齐出兵。齐、晋在鞍交战,齐军大败而逃,晋国追赶败兵一直达到齐都。齐国向晋国请和。晋国暂时重新掌控了东部的局势。
第三,联吴制楚。鞍之战晋景公终于成功地打破了齐、楚联盟,把齐国招到自己麾下。可楚国依然是咄咄逼人的楚国,公元前588年,楚共王兴全国之师,攻打鲁、卫为齐国复仇。鲁、卫双双求和。随后楚国召集鲁、秦、齐、曹等共计十四个诸侯在蜀(山东泰安东南)会盟。眼看晋景公的的外交努力就要付诸东流,一个莫名其妙的桃色事件又一次拨动了历史的天平。
这件事要从陈国说起,陈国也许因为太弱小,一开始就没做强国梦,陈国的国君不乏荒淫无道的货色。公元前598年,陈国的掌门人是陈灵公,这家伙不仅荒淫,还相当脑残。据说他和大夫与孔宁、仪行父一起,同寡妇夏姬私通。三人在夏家进出,并肆意拿夏姬的儿子徵舒长得像谁来开玩笑。少年夏徵舒一怒之下杀了陈灵公,孔宁、仪行父逃到楚国请楚庄王出马讨伐夏徵舒。楚庄王兴师动众来到陈国,不费吹灰之力灭了夏徵舒。结果,楚庄王看到夏姬楚楚动人,也动了邪念,把夏姬带回楚国。这时候,大夫巫臣诚恳地劝跟楚庄王说:红颜祸水啊,妲己、妹喜出现是亡国的征兆,楚庄王一听,既然是祸水,那就放在一边凉快吧。可巫臣这家伙,这边劝楚庄王不要娶夏姬,转个背却带着夏姬私奔跑去了晋国。楚庄王还算不错,没跟巫臣计较,但另一个人伤心了,这人是楚国大将子反,子反也看上夏姬,原本想跟楚王要人,却被巫臣截胡了。
公元前584年,子反携怨杀死了巫臣整个家族。巫臣怒了,报仇的欲念消灭了他原本想在晋国和夏姬过小日子的想法。他跟晋景公出主意:我们可以联合吴国打楚国。
至于吴国,我前面已经提到过,当年,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想把位置传给小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就出逃至南方荆蛮号勾吴。荆蛮的野人觉得这两兄弟是文化人,相当敬佩,就争着追随他两兄弟,尊太伯为吴太伯。后来,太伯没儿子,仲雍继位,再后来武王伐纣,以周代商后,千里迢迢寻找到太伯、仲雍的后代,就地封于吴。
吴国历史如此悠久,为何我们前面都没有涉及吴国的故事呢?第一,吴国太偏远,位于楚国的东方,与中原文明国家不搭界,不交流,史书鲜少记载其事迹。第二,吴国太落后,如果说楚国曾经是土包子,那吴国就是双料土包子,中原各国都懒得搭理这么个国家。为什么大家现在又想起吴国呢?因为吴同学比学赶超,虽然文化跟不上,但武力进步很大,时不时就跟楚国捣个乱什么的。好在后来楚国的楚庄王比较强势,终于一顿拳头把吴国收为小弟,但巫臣同志看出了吴国的能量,为晋景公制定了联吴制楚的战略方针。
公元前584年,巫臣来到吴国,给吴国带去了先进的作战方式,武器,还把儿子狐庸留在吴国做外交官。有了老师做课外辅导,吴国成绩进步神速,迅速跟上了中原发达国家。此后,吴国开始进攻楚国、进攻巢国、进攻徐国,据说,楚国子重、子反,一年之中七次奉命奔驰以抵御吴军。
吴国对楚国的骚扰,终于使晋楚的战略平衡被打破,朝着有利于晋国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一切,晋景公并没有看到,公元前581年,景公病重,立太子寿曼做国君,就是晋厉公。一个月后,晋景公掉茅坑里淹死。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1 22:17:40 +0800 CST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1 22:22:17 +0800 CST  
tqzrd抢到了一萤火虫的红包,价值0.2个天涯贝【抢红包】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5 18:16:41 +0800 CST  
(2)鲁国
晋楚两国不断对掐,江湖风云迭起,苦了一帮又要望风站队,又要面对卿权扩张的中小诸侯。尤其是鲁国,不仅要小心应付晋楚两国,还要伺候开始复苏的齐国,鲁国的新任掌门能力又不够,鲁国政权摇摇欲坠。
①鲁宣公“抱大腿”
话说,公元前608年,东门襄仲废长立幼,扶植了鲁文公的庶子馁,就是鲁宣公(公元前608年-公元前591年在位)。鲁宣公的执政理念,几乎可以用庸俗时髦的三个字来总结:“抱大腿”。
第一,抱住东门氏的“大腿”。鲁宣公能做国君,是东门氏PK掉“三桓”的结果,所以,鲁宣公上台后,抱定东门氏的大腿,任由东门氏执掌国政,甚至连东门襄仲死了,也特批其连续两天在太庙举行祭祀。《左传》心痛地说:这不合礼仪啊,但鲁宣公明显顾不得那么多了,东门氏要掌权,要待遇都好办,只要不要命就行。在鲁宣公懦弱的鼓励下,东门氏权倾鲁国,东门襄仲死后,其子公孙归父直接接管了鲁国国政。
第二,抱住齐国大腿。抱齐国的大腿,原因就三点:一是东门氏亲近齐国;二是鲁宣公上台的时候,晋霸主内政不稳,楚霸主霸业未定,中原诸侯人心散了。而齐国内乱平息以后,逐渐开始复苏,强势威胁着邻居鲁国。三是鲁宣公是非正常继位,需要得到大国邻居的肯定。因此,一时间,齐鲁关系似乎好得如胶似漆。
公元前608年,东门襄仲到齐国娶齐女。同年,季文子到齐国,进献财礼,以请求参加盟会。同年,鲁宣公和齐惠公在平州会见,齐惠公宣布承认鲁宣公君位的合法性。同年,鲁国把济水以西的土田割让给齐国。齐鲁宣布重新建交不到一年,鲁国就差没把自己变成齐国的附属国了。
公元前604年,鲁宣公亲自到齐国拜码头,齐国的公族高固向鲁国提要求,想娶鲁国的子叔姬为妻,鲁宣公尴尬了:这位子叔姬虽然是鲁国的女子,但曾经是齐昭公的老婆,当年齐昭公死了,子叔姬生的儿子舍被公子商人杀死,商人自立为齐懿公。东门襄仲(据推测,子叔姬可能是东门襄仲的妹妹)就和齐国闹别扭,请求天子出面协调把子叔姬接回娘家生活。而齐懿公觉得鲁国这是打着天子的旗号干涉齐国内政,就逮捕了子叔姬,还把天子的使臣也给抓起来了。齐鲁双方都弄得很尴尬,好在鲁国季文子机灵,一番软泡硬磨的外交斡旋营救回了子叔姬。可惜史籍没有清楚记载鲁国如何取得胜利,我觉得这是鲁国打得很漂亮的外交战:鲁国顺利迎回子叔姬,等于理性谴责齐国弑君的罪恶,不阴不阳地扇了齐国一个大嘴巴。事隔十年以后,齐国公族高固强娶子叔姬,说白了是换了种方式要回子叔姬,且子叔姬原本是齐国国母,这次却嫁给齐国的卿大夫。一直以礼仪大国自居的鲁国脸丢大了。好在鲁宣公早练就了一幅城墙厚面皮,丢脸就丢脸吧。谁让自己没能力做大哥呢?
公元前602年,鲁宣公接受齐惠公的召唤,跑去进攻莱国,值得注意的是,齐国事先并没有和鲁国商量这一次战争,只是在开战前,打个招呼,鲁国就屁颠颠地去了。
公元前599年春,鲁宣公到齐国拜码头。齐惠公称赞鲁国是大腿抱得好,就把济水以西的土田归还给鲁国。
齐鲁友好关系的建立,基本以牺牲鲁国利益为条件,鲁国这“大腿”抱得太窝囊了。虽然鲁国自东周开始以来,不乏做小弟的时候,但做小弟做得如此没尊严倒真是第一次。鲁国的严谨、自尊的国际形象,被鲁宣公砸了个七零八落。
第三,抱住楚国大腿。
鲁宣公继位以来的大约十年时间,诚惶诚恐伺候齐国,但公元前599年夏天,齐惠公死了。齐国的掌门人更新换代为齐顷公,齐鲁立即发生了摩擦。
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是齐顷公比他老爹齐惠公更有理想,齐惠公仅满足于在东方做个小霸主,而齐顷公却想一统江湖。为使齐国重振旗鼓,他一边联络楚国,一边暗自和晋老大较劲。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国对鲁国的顺从程度有了新要求。公元前599年,鲁国出兵揍了一下邾国,其实对于鲁国来说,揍邾国是常态,这年头不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么?可是齐顷公相当不受用,没有齐大哥授意,鲁小弟擅自行动,就是不把大哥放眼里嘛!鲁宣公没法,赶紧派人去齐国解释,齐顷公也派人回访表示原谅鲁国。但是,两国的蜜月期终于走到尽头了。
鲁国和齐国的关系出现裂痕,现在鲁宣公立即想重新找个老大依靠:现在只有在晋楚两国中选择了。但鲁宣公肯定不愿意选晋国,首先,公元前602年的时候,鲁宣公看赵盾反楚的声势浩大,曾想投靠晋国,主动参加晋国在黑壤召集的盟会,结果赵盾不厚道,借口晋成公继位,鲁宣公没来道贺,逮捕了鲁宣公,后来,鲁国大肆贿赂晋国,鲁宣公才得以回国。其次,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晋国被楚国揍了个满地找牙,楚老大一统江湖的格局变得日渐清晰。于是,公元前594年,鲁国派公孙归父拜见楚庄王,悄然抱住了楚老大的“大腿”。公元前591年,齐国被晋国揍了,鲁宣公乐颠颠地派使者到楚国请求出兵,想要在打翻在地的齐国身上再踏上一只脚,可惜,楚庄王死了,没能出兵。楚老大的“大腿”,鲁国算是白抱了。
第四,“抱大腿”的扫尾工作。鲁宣公的执政生涯,以“抱大腿”开始,又以“抱大腿”结束。公元前591年,公孙归父认为,“三桓”势力日益增长,威胁东门氏和国君,要求鲁宣公和自己一道干掉“三桓”。“三桓”不是已经被东门襄仲踩到脚底了吗?什么时候又崛起了呢?这就要归功于当初投靠了东门氏的季文子。季文子在东门氏势力大的时候,谨小慎微地服务于东门氏,逐渐成为东门氏手下一员干将。后来东门襄仲死了,公孙归父继位,在此期间,季氏适时活跃于政坛,有意识塑造勤政节俭的形象,(《国语·鲁语》说:季文子的妻子儿女不穿绸缎衣裳,家里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说是因为心忧鲁国还有很多贫困人口连饭都吃不上)获得了鲁国各阶层的拥护。公孙归父一见季文子收买人心,知道大事不妙,赶紧找鲁宣公商量。鲁宣公对东门氏的畏惧是深入骨髓的,只有赶紧表态,将继续抱住东门氏大腿一百年不动摇。于是,公孙归父前往晋国替鲁宣公求亲,企图依仗外力铲除“三桓”。可惜,公孙归父去晋国没多久,鲁宣公就死了,是不是非正常死亡,没有资料记载。随后,季文子率领“三桓”发动政变,驱赶东门氏。鲁国政权,从此真正全面掌控到了“三桓”手里。
公元前591年,鲁宣公终于结束了自己憋屈的一生,把难题交给了儿子黑肱,就是鲁成公。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5 18:24:41 +0800 CST  
②鲁成公梦想争口气
话说鲁成公(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从老爹手里接过烂摊子,心里几乎倒抽一口凉气。内有季文子强权,自己大气不敢喘。外有齐鲁关系走入低谷,时有战争发生。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的吃,问题要一个一个的解决。就两个问题的轻重缓急来看,齐鲁纠纷是敌我矛盾,季文子专政问题暂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那就先解决敌我矛盾吧。
不过,对于齐鲁的敌我矛盾,鲁成公下决心不学老爹奴颜婢膝!鲁国可是老牌诸侯,丢不起人啊!既然鲁宣公想有骨气,那解决敌我矛盾的唯一方案就是跟齐国干仗了。要打仗,又有一堆麻烦问题要解决。唉,其实做个领导也不容易啊!
第一,解决财政收入问题。其实,早在鲁宣公时期,鲁国已经着力解决过一次财税问题,那就是公元前594年,历史上著名的“初税亩”。主流观点认为鲁国“初税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收税,主要是由于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们开垦私田增多,而以往只有公田才交税,这样国家财税相比全国总收入减少了。所以,鲁国进行了税制改革。此改革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其实,我认为,鲁国改革税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频仍,国库被掏空,国君穷疯了。所以,初税亩才实行四年,公元前590年,鲁成公又宣布了“丘甲”制度。什么意思呢?曾经,鲁国把一百亩地划为一个“井”,四个“井”编为一个“邑”,四个邑编为一个“丘”,四个“丘”编为一个甸。然后规定一个甸必须缴纳多少军需用品,多少士兵服役。“丘甲”就是将征收军需品和士兵的单位降低到“丘”。说白了就是变着花样多收了四倍的税和兵役。打仗,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在打财力。
第二,解决内政统一问题。其实,对此时的鲁国来说,内政统一问题就是君权和卿权暂时停止斗争的问题。不斗争才可能一致对外。鲁宣公和季文子面对齐国的压力,应该都懂得这一道理,所以,鲁国在鲁成公继位后的长一段时间,史籍资料鲜见君卿斗争的痕迹。
第三,解决战略依靠问题。有钱了,内政统一了,鲁国和齐国的实力对比依然悬殊较大。还是得找个大哥罩着,才有底气啊!环顾此时的江湖,四个大国齐秦晋楚,秦国被堵在西边出不来,楚国的楚庄王刚死了,霸业开始晃悠,齐国是敌国,鲁国自然想到投奔晋国。于是,鲁成公一继位,赶紧在赤棘和晋国结盟,投靠了晋老大。
准备工作充分了,公元前590年,鲁国整顿军赋、修治城郭,完善防御设施,准备和齐国开战。
公元前589年,齐国先出手了,从鲁国北部边境,进攻隆地,三天就占领了隆。然后又从南进攻,到达巢丘。好在卫国仗义,率兵攻打齐国,支援鲁国,暂时稳住了不利于鲁国的战争形势。鲁国大夫臧宣叔赶紧跑到晋国请救兵。这时候,晋景公因为齐国不接受拉拢,正不痛快,果断出兵把齐国海扁了一顿。
公元前588年春,晋老大为奖励鲁国主动投怀送抱,勒令战败国齐国把汶阳的土田还给鲁国。鲁成公立即到晋国拜谢。冬季,晋景公也派遣荀庚到鲁国回访。眼看鲁国就要靠定晋国这课大树,一个礼仪问题打破了鲁成公的梦想。话说,晋国派遣荀庚到鲁国进行国事访问,卫国也派遣孙良夫到鲁国访问。晋、鲁、卫三国要在一起盟誓,鲁成公感到为难了:晋国势大,但派出的与会人员是下卿,卫国疲弱,派出的与会人员是上卿,应该安排谁对谁先行礼呢?这时候,鲁国的臧宣叔解答说:晋国虽然强大,但和卫国是同样行政级别的国家,应该让晋国先向卫国行礼。也许是鲁成公曾亲眼见到老爹奴颜婢膝的下场,也许是想到了卫国的仗义相助,也许是不想丢礼仪大国的脸面。鲁成公采纳了臧宣叔的意见。
晋景公怒了,鲁国太不识好歹了,卫国能和晋国平起平坐?公元前587年,鲁成公到晋国朝见拜见晋景公,一到晋国就发现自己热脸贴了冷屁股,晋景公爱答不理,鲁成公很郁闷,想要改投楚国。季文子分析道:是老大就不好伺候,晋国好歹很早就挤进中原文明圈了,楚蛮子又横又没文化,你能保证投靠楚老大日子更好过?消停吧,齐国刚刚都被揍了,我们能自保就不错了。鲁成公乖乖听话。
公元前583年,晋国强行要求鲁国又把汶阳土田还给齐国。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死了,鲁成公到晋国参加葬礼,晋国让单单留下鲁成公一个诸侯为晋景公送葬,羞辱鲁国。鲁成公深以为耻,到此为止,鲁成公想要挺直腰杆做人的远大理想遭到沉重打击。不过,事到如今,鲁国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5 18:25:01 +0800 CST  
(3)齐国
前面说到,齐国自齐惠公开始,齐桓公的儿子们终于轮流做了一遍国君,齐国的君权之争消停了。由于齐同学基础比较好,虽然几十年间都走在半梦半醒之间,却依然能在醒来后,立即开启争霸模式。
话说齐惠公以上台,借着晋楚争霸无暇东顾的时机,摆脱晋国,联络楚国,扶植鲁国国君,钳制鲁国,在东方混得风生水起。
公元前599年,齐惠公死了,其子无野继位,就是齐顷公(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82年在位)。齐顷公是个热血青年,遥想齐国当年在江湖中呼风唤雨,忍不住萌生了发奋图强的志向。遗憾的是,齐国不做大哥好多年,对这项工作已经生疏了,齐顷公一上台就把做带头大哥当作是力气活来干。打莒国、打鲁国、挑衅晋国,忙得不也乐乎。最后把晋国惹毛了,借着救援鲁卫的机会,向齐国宣战。
公元前589年,齐晋两军相会于齐国的靡笄山(济南东北)。双方宣战以后,齐国大将高固带领小股军队冲入晋军阵营,像玩杂耍一样,抓了晋军士兵扔车上后扬长而去。这一场战前演练,为齐顷公的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往齐顷公的大脑灌了不少水:原来晋军不堪一击!如果齐军都如高固一样勇敢,何愁不能战胜晋军。于是,齐顷公迅速为战争定调:勇字当先。
无可置疑,战争需要勇气,但只用勇气指挥大脑,很明显就是愚蠢。果然,齐顷公的表现真是一蠢再蠢。
齐顷公干的第一件蠢事是要求大家打完仗再回来吃早饭。这明显是用臀部指挥脑袋的决定,每一场战争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谁能规定半小时打完一场大战?齐国将士饭都没吃就去和体力充沛的晋军厮杀,已然落了下风。
齐顷公干的第二件蠢事是马不披甲去冲锋。齐顷公是三军主帅,主要职责是指挥战斗,但这小子显然忘记自己是来干嘛的了,一高兴就玩赤膊上阵,冲在前面。齐国失去了战争的指挥官,大家就盲打盲撞吧。相反,晋国郤克虽然身受箭伤,却一直擂鼓指挥战斗,晋国进退有序,冲锋有力,迅速击垮齐军。
齐国已经败了,在逃跑的路上,齐顷公坚持做了第三件蠢事。眼看晋国大将韩厥就要追上齐顷公的时候,齐顷公的驾驶员邴夏大喊:快射击后面那位驾驶员,那人一看就是个人物。齐顷公很有幽默精神,他说:知道人家是个人物还放冷箭,你娃不厚道嘛!我只射杀他旁边的两家伙,于是,韩厥追上齐顷公的战车,好在齐将逢丑父假扮齐顷公,使唤齐顷公去取水,齐顷公才得以逃脱。后来,齐顷公得知逢丑父被俘,单枪匹马冲入晋军救人,三进三出也没人能抓住他。这家伙有勇无谋,倒不失几分人情味。
接下来晋军乘胜追击,一路打到临淄以东,齐顷公只好纳土归降。这时候,郤克提出更苛刻的条件:第一,齐顷公的老妈嘲笑过郤克驼背,老太太必须到晋国去当人质;第二,齐国的地垄必须统统由南北走向改成东西走向,便于晋国战车可以向东快速驰骋。齐顷公的勇,这次起到正面作用了,他宣布:要再战就打,齐国不能丧权辱国。晋国再三思量,也不敢太多得罪齐国,两家握手言和。
不知道是不是挫折会让人变聪明,鞍之战失败以后,齐顷公突然脱胎换骨,智商和情商都提高了50个百分点。一是公元前588年,齐顷公去晋国友好访问,主动要求用朝见天子的礼节拜见晋景公。当然,晋景公也不是傻子,连楚庄王都不敢取代天子,晋国也不想做出头鸟,成为众矢之的。晋景公拒绝了齐顷公的“好意”。二是齐顷公回国以后,不再想着到处秀肌肉,而是着力于振兴齐国经济,改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开放自己游猎的园林,又减轻赋税,赈济孤寡吊问残疾。齐国再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6 15:15:40 +0800 CST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6 15:17:00 +0800 CST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6 15:17:22 +0800 CST  
(4)秦、郑、卫、宋
在楚庄王称霸时期,江湖依然是不平静的江湖。除了晋楚两国斗得你死我活,还有齐鲁两国的分分合合。其他诸侯,基本在战争的漩涡中挣扎前行。
秦国,经过秦穆公的经营,秦国已经毋庸置疑变成具有实力的大国。但是秦穆公后的几位国君,基本定格在了秦穆公事业的节点上,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其子秦共公继位。秦共公四年后去世,儿子秦桓公(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在位)继位,三代国君,虽然时常在和晋国斗智斗勇,但都没能突破晋军的封锁,只能在西边自娱自乐做个西戎霸主,在这一阶段没有突出表现,我们就请它继续留在后台等待。
郑国,郑国在这一阶段的表现是不错的。郑襄公(公元前605年―公元前587年在位)死后,儿子姬费继位,姬费短命,公元前585年就死了,谥号郑悼公。这二十年时间内,郑国的外交思路没变:观风站队,晋国来了投靠晋国,楚国来了投靠楚国,但郑国这一时期墙头草做得很牛。不仅有公元前600年,在柳棼反楚侵略战中的小胜利,还有公元597年,挑拨晋楚矛盾,展开了邲之战的外交成绩。甚至这家伙偶有余力的时候,还揍一揍旁边的小国(公元前583年,打许国)。也许由于外部环境太凶险,郑国内部凝聚力加强,七穆的领军人物子良和郑襄公的关系不错,出现了君臣共治的良好局面。
卫国,卫成公执政三十多年,于公元前600年死了,卫国掌门人换作卫穆公(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89年在位)。卫穆公死了,掌门人又换作卫定公(公元前588年—公元前前577年在位)。卫国这一段时间暂无大事可说。
宋国,话说宋文公(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89年在位)联合戴、桓之族驱逐了哥哥宋昭公以后。宋国的国政被戴族的华元攫取了一大半,宋国的内政外交大事经常是华元同志一锤定音,如果大家记性不错的话,应该还记得公元前595年,楚国派申舟路过宋国,挑起楚宋大战的故事里面为“宋国必须打响反侵略战争”定调的就是华元同志。后来宋文公死了,儿子子瑕继位,就是宋共公(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75年在位),华元基本在宋国实现了专政。华元同志自从做了那次祸国殃民决策以后,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后来致力于国际和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当然,那是我们春秋第五阶段的故事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18 18:35:20 +0800 CST  
五、晋楚拉锯战与止戈弭兵
我们的故事进行到这里,春秋不知不觉就过去两百年了。这时候,周王室的王朝大厦早已风雨飘摇,却又始终晃晃悠悠的矗立在那里。这阶段,中国历史将经历周简王(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572年)的后半期和周灵王(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545年)在位时期。交代完时间背景,我们就赶紧进入本阶段的故事吧。
这一阶段,故事的领衔主演仍是晋楚两大国。这两国已经明争暗斗打了几十年了,始终争不出谁是天下第一,两国逐渐都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连年征战,两国的贵族皆依仗军功势力越来越大,国库越来越空虚,人民也越来越厌战。于是,晋楚两国掌门人都有萌生了同一想法:打累了,歇歇吧!
最先表达和平意愿的是晋景公。据记载,公元前584年,楚国揍郑国,被郑国活捉了郧公钟仪献给晋国。钟仪在晋国仓库关了两年后,晋景公视察军用仓库,看见了楚囚钟仪,在交谈中,晋景公发现钟仪同学音乐、礼仪、思想品德成绩都很优异。这让晋景公很震慑:楚同学已经德智体全面发展,看来当年楚庄王邲之战争霸不是靠运气。这时,晋卿士燮(士会的儿子,也叫范文子)察言观色地劝诫:干脆放了这个钟仪,让他作为晋楚两国的和平使者吧。于是,晋国率先向楚国伸出了橄榄枝。
此时楚国这边的掌门人是楚共王了,楚共王年仅十来岁,却对晋国有一定好感。原因是当年邲之战,晋国大将荀罃(知罃)被楚国俘虏了。后来知罃的老爹荀首抓了楚国公子穀臣和杀了大夫尹襄老,晋楚两国交换俘虏和尸首。知罃同学在回国前,接受楚共王的考核:你会不会恨我?你会不会感激我?你用什么报答我?知罃交了一份不卑不亢的答卷:两军交战,我本事不过硬被俘虏了,有啥值得恨的?两国交换俘虏,都是为本国利益筹谋,我也没啥值得感激的。如果我回到晋国,有幸能继续率领军队保卫边疆,我只有竭尽全力尽到为臣的职责,才能算报答楚王。楚共王由此得出结论,晋国是一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发达的大国,楚国很难与之争锋。所以,当钟仪回国提出晋楚和平设想的时候,楚国积极响应,派太宰子商的出使晋国。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又派遣大夫籴茷去楚国友好访问。
两大哥对拍了许多年的板砖,突然有了和好的想法,乐坏了长期遭殃的中小诸侯们。这时候,宋国大夫华元感受到了历史的召唤。华元这小子智商平平,情商却颇高,因为在楚国做过几年人质,竟和楚国令尹子重成了朋友,又因为经常去晋国请示汇报,与晋卿栾书的关系也很好。他一听说晋楚两老大已经暗送秋波,赶紧穿针引线。
公元前579年,晋卿士燮与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国西门之外结盟,两国赌咒发誓地声明:晋楚不仅不能对掐了,还要携手维护国际和平。这就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止戈弭兵。
同年,晋楚频繁友好访问,先是晋国郤至到楚国。郤至一到楚国,受到了楚共王按照接待诸侯的标准接待郤至。郤至是个明白人:楚老大闹这么一出,无非是想策反自己,为楚国所用。于是直接问主持礼仪的子反,今天你们用如此隆重的礼仪接待我,下一次我们国君来了,你们用啥礼仪接待呢?子反回答:晋君来了,我们用箭款待!西门之盟墨迹未干,楚老大又敲响不和谐的音符,好在郤至的胆不够大,认真为楚蛮子普及了一堂礼仪课后,就回去复命了。接着,楚国公子罢去到晋国访问,晋厉公与公子罢在赤棘结盟。
三年后,楚国挑衅性进攻郑国,第一次弭兵失败了。由于在这一次和平运动中,晋国仿佛中规中矩,直到楚国亮刀才接招,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楚国是战争贩子,晋国是真想和平。实际上,想做老大的人都是战争贩子,和平只是为战争找个喘息的机会。为了说明我这一观点,下面我分别介绍晋楚两国弭兵前后的情况。
我们还是先从晋国说起吧。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20 18:16:14 +0800 CST  
1.晋国
上一节我们说晋景公晚年见到楚囚钟仪,萌生了与楚国和平建交的想法。那为什么不早不晚,晋景公在这时候有了这样的外交考虑呢?原因依然要从晋国此时的内外环境去分析。
从内部环境来看:晋景公灭了赵氏家族,君权赢了一局。但晋景公不久就发现,自己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栾、郤两家协助晋景公铲除赵氏后,都蠢蠢欲动希望取代赵氏。尤其是郤锜,赵氏一倒,他就立即拉堂弟郤至霸占空出来的卿位,栾书作为中军将积极支持郤锜安插自己人,也不外乎是为了广结人缘,力争做第二个赵盾。晋景公明白了:国君利用晋卿之间的矛盾打压卿权,其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扶植根基浅的晋卿抗衡世家大族。比如提拔士会,但根基浅的家族,实力相对弱。所以,士会上台后,对国家事务倒是尽心尽责,对世家大族的纷争却是能躲就躲。甚至,这家伙眼看晋卿之间矛盾重重会有火拼,干脆提前退休不干了,让儿子士燮(范燮)替补进了晋卿。士燮年轻,更没声望没资历,而且,士燮在老爹的教导下,非常懂得明哲保身。据说有一次,秦国使者在晋国朝中开展“隐语竞猜抢答”活动,士燮一口气抢答了三条,回去就被老爹揍了个青红紫绿,并被反复告诫:低调是政治生命的长寿药,从此,士燮打了胜仗都要走在最后,就别说旗帜宣明地帮助晋景公去对付世家大族了。二是让晋卿之间狗咬狗。诸如利用栾、郤去干掉赵氏的情况,这样操作的结果更不乐观:一个赵氏倒下了,还有若干个“赵氏”站起来。晋景公由此得出结论,扶植哪一家都是不对的,不如保持其势力均衡,国君才有发言权。所以,晋景公听从韩厥的意见恢复了赵氏,在晋景公谨慎的运作下,卿权暂时比较消停。内部基本团结一致,晋景公感觉晋国复霸的内部条件逐渐成熟。
从外部环境来看:上一阶段,晋景公解决了狄人的危机,勉强解决了齐国的危机,但秦国和楚国,始终是危机中的战斗机。如果把秦国和楚国看作晋国的病患,秦国像顽固的咳嗽,天天发作拖得晋国身心疲惫。楚国像高血脂类的心血管疾病,虽然平时只偶尔闹个头晕,但累积一阵就出大症候。两个病患都很棘手,同时治疗又总不见效。如此下去,晋国很可能被拖垮。公元前584年,巫臣帮晋景公想出了联吴制楚的方针,给晋国服了一剂降压药。晋国的血压一降下来,治病的思路豁然开朗:既然同时下药的效果不佳,不如一个一个的治疗。于是,趁着晋国内部尚安定,晋景公借钟仪事件,向楚国伸出了橄榄枝,先稳住高血压,为治疗咳嗽创造条件。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死了,儿子寿曼继位,就是晋厉公(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晋厉公是个头脑清醒的主,知道老爹求和楚国的深意。他进一步把治病思路发展为:以和平口号为噱头,为治咳嗽拉点赞助。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向秦国也伸出橄榄枝。
这时候,秦国的国君是秦桓公,收到晋国求和的信息后,秦桓公不得不思量:秦国死活突不破东进关口,胡搅蛮缠乱打一气也不是办法。和就和吧,也该歇一歇了!
秦、晋两国和好,准备在令狐会见。晋厉公很积极,提前到达会盟地,等待秦桓公的到来。秦桓公如期来赴约,却临阵退缩了。因为令狐是晋国的地盘,秦桓公需要渡黄河去见晋厉公,晋厉公早早等在黄河对岸,秦桓公多了个心眼,晋国是出名的信不过单位,万一玩个半渡而击,自己的小命就交代在这里了。于是,秦桓公派遣史颗过河与晋厉公会盟,自己在秦国地盘王城遥控指挥。
晋国指责秦国不讲信用,不热爱和平,公元前578年,晋国派吕相前往秦国,发表了断交宣言。这一篇演讲稿,被《左传》原文记录,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吕相绝秦书》。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把原文找来看看,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外交文书。全文行文流畅,铿锵有力,但其精妙之处却不在于优美的文辞,而在于用真假搀杂的技巧把假话说得比真话还真。通过吕相的表述:
秦对晋的一切友好行为,如三定晋君,输粟于晋,主要是因为秦国感念晋国的德,或是幡然悔悟对不起晋国。
秦晋之间的一切矛盾,都是由秦挑衅而起,由此历数了秦国的七条罪状。比如,韩原之战是秦国挑起,秦晋共同攻打郑国,秦和郑国私下订盟后撤军。
晋国对秦的一切战争都是自卫反击战。而晋国屡次给秦国改过自新的机会,晋厉公一上台,就马上想和秦国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但令狐会盟中,秦国不思悔改,包藏祸心,以至于白狄和楚国都看不下去秦国的卑鄙无耻,前来晋国告密:秦国联络狄人和楚国要进攻晋国。
通过一系列舆论宣传,晋国被打扮成了委曲求全、以德报怨的正义圣斗士,秦国以负情寡义、惟利是图的罪名被押上了道德审判席。绝秦书一出,中原各路诸侯纷纷站入晋国阵营攻打秦国,联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北)大败秦军,一路追击到咸阳一带,打得秦军无还击之力。
麻隧一战,重创了秦国东进的野心。但其历史影响远不如《吕相绝秦书》深远:《绝秦书》让战争贩子认识到,无论多丑恶的战争,皆可以披上正义的外衣去蛊惑人心。后世人越来越流行写宣战书,讨伐檄文,战争由利益之争,欲望之争,逐渐演变成了爱国主义情怀,民族大义等大题目。古罗马有一位历史学家李维说:只有对于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在此,我想点评的是:我挨揍了,我奋起反抗!我受到威胁了,我加强戒备!我感觉我要挨打了,我先打对方!这三种情况的战争属性完全不同。侵略者,往往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第三类受害者。
麻隧大战以后,秦国老实了好一阵。而这还不是晋国最重要的战果:因为《绝秦书》中,吕相有鼻子有眼的说楚国和狄人向晋国告密一事,秦楚联盟遭到破坏。这样一来,楚国自楚庄王时候建立的东联齐国,西盟秦国,南控郑国,对晋国形成的战略合围的态势,就被晋国突破了。
公元前576年,晋国以曹成公弑君自立事件为契机,召集齐、鲁、郑、宋等诸侯在戚地会盟,表面上是对曹成公进行批评帮助,实际上却是宣告中原诸侯都投入晋国麾下,楚国陷入外交孤立的境地。
楚蛮子急了,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啊!但晋国拒绝承认自己在挑衅:我们只是在等沉不住气的楚国挑衅而已。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10-23 14:24:14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