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这一天,存奖禅师对兴化寺的维那克宾禅师道:“汝不久为唱导之师。”
克宾禅师马上道:“不入这保社。”
存奖禅师立即逼拶道:“会了不入?不会了不入?”
克宾禅师道:“总不与么。”
存奖禅师一听,立即抓起柱杖就打道:“克宾维那法战不胜,罚钱五贯,设饡(zàn)饭一堂。”
第二天,存奖禅师集合僧众,然后举起柱杖对大家道:“克宾维那法战不胜,不得吃饭,即便出院。”
慧皎《高僧传•卷十三•唱导第十》曰:“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
从义《天台三大部补注卷九》之唱导补注曰:“启发法门,名之为唱。引接物机,名之为导。”
寺院的维那一职,也有一些唱导之职能。所以存奖禅师对担任了维那的克宾禅师说道,你不久就会成为唱导之师的。在这里存奖禅师也代指克宾禅师会成为当家之师父的。
不过克宾禅师毫不犹豫的就拒绝道“不入这保社。”
保社者,古时依保而立的一种民间组织。
克宾禅师不加入师父这个圈子,颇有独立自主,不依倚于任何人任何事之气魄。
但是存奖禅师马上逼拶道,你是明白了大事不入呢?还是没明白大事从而不入呢?
克宾禅师看到师父勘辨自己来了,毫不犹豫的说道,什么会不会明白不明白的,没这些事。
克宾禅师之语虽然看似不落两边,但终究还是没有彻底扫除会与不会之思维。
所以存奖禅师抓起柱杖便打,并且告诉大家道,克宾维那法战不胜,罚钱五贯,设饡(zàn)饭一堂。
第二天,存奖禅师更是连饭都不让克宾禅师吃就把他赶出寺院去了。
看来,古代的禅师们为了学习禅法,不但要历尽艰苦,更是要受尽磨难啊。
而老师们为了学生能早日领悟禅道,同样是煞费苦心,不惜深藏为师之慈悲,从而对学生棒喝交加,甚至是棒打出院,可谓是心狠手辣啊。
万幸的是,克宾禅师后来终于领悟禅道,不但主持了太行山禅房院,并且明白无误的表明自己的付法师父是存奖禅师。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东林常总禅师作偈评唱道:
克宾法战挫英雄,兴化严行振祖风。
棒下直明无生忍,莫教知解入尘笼。
北宋白云守端禅师评唱道:“丛林自古至今尽道克宾知恩方解报恩,恁么说话可谓埋没古人,土上加泥。且作么生见得克宾维那?要会么:虽为兴化烧香,要自熏天炙地。”
明末雪峤圆信禅师评唱道:“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兴化脚跟被克宾掀起半空,过一小劫方得着地。克宾古佛其心安如海。会么?卖尽衣单终不赤膊,好则好矣美则尽美。生铁橛子,不得饭吃。”
南北宋交际间的龙翔士珪禅师作偈评唱道:
法战从来许克宾,掣旗夺鼓两分明。
直须尽法方知愧,老汉当年要话行。

存奖禅师在南方闯荡江湖时,曾经来到江西宜丰县之三峰山拜访了在此筑庵居住的云居道膺禅师。
存奖禅师问道:“权借一问以为影草时如何?”
道膺禅师听后,在那里左思右想,也没找出一句话语出来应对。
存奖禅师于是毫不客气的道:“想和尚答这话不得,不如礼拜了退。”
二十年后,道膺禅师早已名震江湖,而且不论是弘法声势还是江湖声望,都超过了存奖禅师。
不过,对于二十年前自己没能应对存奖禅师之禅机一事,道膺禅师始终耿耿于怀。
所以,他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时讲道:“老僧二十年前住三峰庵时,魏府有兴化长老来问曰‘权借一问以为影草时如何’,老僧当时机思迟钝道不得。为伊置得个问头奇特,不敢辜他。伊曰‘想庵主答这话不得。不如礼拜了退。’而今思量,当时不消道个何必。”
你我都是同行,都是一家人,好不容易相见了,正该把手言欢才是啊,又何必东问西问呢,又何必刨根问底使人难堪呢。
况且,对于悟道之人来讲,你这一问完全是多此一举的啊。所以,又何必呢。
后来道膺禅师门下有僧人来到兴化寺参访,存奖禅师得知他从道膺禅师那里来,于是问道:“道膺禅师住三峰庵时,我曾经问他话,他不能应对。不知他现在能不能应对呢?”
这个僧人道:“道膺师父说‘当时不消道个何必。’”
存奖禅师道:“云居二十年,只道得个何必。兴化即不然,怎如道个不必。”
存奖禅师在游方时碰到正在庵居的道膺禅师,禅师相见,自然是要相互切磋一下的了。
于是存奖禅师便说道“权借一问以为影草时如何”,存奖禅师要用一问来作为探竿影草,以探道膺禅师之虚实。
可是道膺禅师想到对方既然存心来勘辨,此话语中必然是深藏机锋的,可是道膺禅师左思右想,又不能猜出对方之禅意。既然自己不能应对,道膺禅师没奈何只得闭口不言。
看到道膺禅师不能应对,存奖禅师毫不客气的道,料想你也不能应对我的禅语,既如此,你还是礼拜我后闪到一边去吧。
道膺禅师受挫后,对此念念不忘。乃至于二十年后,对学生们说道,当时不消道个何必。
可是存奖禅师听说后,对道膺禅师之下语并不认可,存奖禅师认为还不如道个不必。
何必和不必,虽然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是不必之语气,更具斩钉截铁之势,明显是要强过何必的,
看来,存奖禅师学习的临济宗之宗风,是要更为坚决果断些。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月堂道昌禅师作偈评唱道:
云居何必,兴化不必。
眼若不开,梦中叫屈。
南北宋交际间的别峰宝印禅师评唱道:“何必不必,金刀玉尺。甜者如檗,苦者如蜜。二十年来,无处雪屈。咦。”
明末清初的弘觉道忞禅师评唱道:“云居放憨,兴化厮赖。虽则互相激扬,怎奈只作得个宾中主,作不得主中主。若是道忞,如今有个衲僧恁么问,但云好。才拟议,劈脊打出。不惟使他差异禅和无开口处,且显宗师家有三玄戈甲照用同时的手眼。”
如是红尘洗梦作道膺禅师,当存奖禅师问道:“权借一问以为影草时如何?”
红尘洗梦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03 09:37:27 +0800 CST  
存奖禅师在魏博大名兴化寺弘法声势日渐宏大,并受到了江湖人士的巨大关注,魏博镇的地方官员以及广大信众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但是存奖禅师老家幽州的官员和信众就不满意了。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幽州节度押两蕃副使检校秘书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董廓及幽州临坛律大德沙门僧惟信并涿州石经寺监寺律大德宏屿等人,竟然一起来到兴化寺,请求存奖禅师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弘法。董廓一行人在劝说存奖禅师时,一再强调说明存奖禅师是在天津市蓟州区盘山甘泉院出家、具戒并成长起来的。
看来,这些人为了能把存奖禅师请回幽州弘法,那是煞费苦心的打出了家乡牌啊。
此时的存奖禅师,已经离开家乡十多年了,面对家乡官员和同行的热心邀请,存奖禅师可谓盛情难却啊。
存奖禅师答应下来后,便在一个早上来到魏博节度使府衙,准备给大力支持自己弘法的本地官员述说情由并给他们辞行。
当时的魏博节度使是韩简,而韩简的叔祖父是韩赞中。当韩赞中看到存奖禅师前来辞行准备前往幽州时,不由得抚掌惊呼道:“南北两地,有何异也?魏人何薄,燕人何厚?如来之敬,岂如是耶?”
自然,韩赞中那是极力挽留存奖禅师继续留在魏博大名弘法。
存奖禅师不能离开大名,只得作罢。
为了使存奖禅师更安心的在本地弘法,韩赞中联络了一帮信众,四处筹措资金,然后请人占卜修建寺院之地,最终在大名县南砖门外靠着大路左边的一块地方修建了一座环境优美的寺院,然后礼请存奖禅师前去主持。
就这样,存奖禅师就继续留在了大名弘法,并且直至圆寂也没有离开过。

存奖禅师除了有上述公案外,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还记载有他和后唐庄宗李存勖交流之公案。
不过,依照公乘亿撰写的《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之记载,存奖禅师圆寂于公元888年,而李存勖登基成为同光帝是在公元923年。所以,存奖禅师从时间上是无法和李存勖见面交流的。
但是包括《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早期禅宗典籍在内的众多书籍都记载有存奖禅师和李存勖交往之事,这就和《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之记载有出入了。
如果承认碑记正确,那么所有禅宗典籍中的记录就有误。如果承认禅宗典籍中的记录正确,那么碑记关于存奖禅师圆寂时间之记录就有误。
至于孰真孰误,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确定了。
虽然作为史实,存奖禅师和李存勖交往之事有待商榷。但是作为禅宗公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在此讲述,以便于众多禅学爱好者了解和参究。

李存勖登基称帝并定都于洛阳后,这一天回到了魏府行宫并上朝。
皇帝坐朝,文武百官自然是要来朝见参拜的。
僧录司的僧官和法师们也不例外,他们也来到行宫参拜皇帝。
等僧录司的人参拜完后,李存勖便问道:“此地有德人否?”
旁边的侍臣马上回道:“刚才参拜的僧录司一众,皆是德人。”
李存勖不以为然的道:“此是名利之德,莫有道德之人否?”
侍臣马上回道:“此地兴化寺有存奖禅师,甚是德人。”
李存勖一听,立即下旨派人去请存奖禅师。
存奖禅师看到皇帝有请,自然跟随使者来到了行宫参拜当今皇帝。
存奖禅师参拜完后,李存勖立即给存奖禅师赐座,并且安排茶汤侍候。
双方寒暄几句后,李存勖立即问道:“朕收下中原,获得一宝,未曾有人酬价。”
此时的李存勖刚收取中原,定都于洛阳,自是威震天下不可一世。
存奖禅师立即问道:“请陛下宝看。”
李存勖立即以两手舒开幞头脚。
存奖禅师道:“君王之宝谁敢酬价。”
李存勖一听,不由得非常的高兴,当场就要敕与存奖禅师紫衣以及敕号。
面对皇帝的最高奖赏,淡泊名利的存奖禅师却坚持不接受。
李存勖没奈何,只得敕与一匹马给存奖禅师骑行。
对于宝之定义,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而且不论是谁,都有自己的宝。
对于一个乞丐而已,一碗饭就是宝。对于普通人而已,金银和钞票就是宝。对于宦者而言,官位就是宝。对于君子而言,道德就是宝。对于出家人而言,佛道就是僧家之宝。
不过,李存勖拥有帝王之尊,天下,就是帝王之宝。
而皇帝号称天之子,所以,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宝。
自然,不论是整个天下,还是皇帝本身,这个宝都是无法估价的,也是没有人敢出价的。因为敢估价者敢出价者敢购买者,都是谋反之人,都是有异心之人,都是要夺取天下之人。
所以,存奖禅师一语双关,自然是博得了李存勖的高度赞扬。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时的报慈行言禅师勘问道:“且道兴化肯庄宗不肯庄宗?若肯庄宗,兴化眼在甚么处?若不肯庄宗,过在甚么处?”
北宋晦堂祖心禅师评唱道:“兴化一期见机而作,怎奈埋没伊一朝天子。当时若但向道‘蚌蛤之珠收得也无用处’,教伊向后别有生涯,免得递相钝置。如今若有人问,又作么生酬偿?”
明朝笑岩德宝禅师评唱道:“作家君王不妨作得出说得行,兴化明眼宗师亦善能相席别偿。然略且蒙昧,当时未必光辉后世。我若作兴化,待帝舒幞头脚,直云陛下何得说真方卖假药。瞥令喜识见尽宝爱情忘,不独致君王得大解脱,亦免使天下承虚接响,只在光影门作活计。”
不过,存奖禅师道“君王之宝谁敢酬价”,实乃是泥中有刺啊。
帝王有帝王之宝,而僧人自有僧家之宝。僧家之宝帝王岂识?而帝王之宝,焉能入得了禅师法眼。
所以,一个皇帝在一个悟道之禅师面前炫耀帝王之宝,岂非拜错了庙门。
帝王之宝帝王尊之爱之惜之护之,可是这个宝对于悟道之禅师而言,不但不会是宝,反而是个包袱是个负担,是悟道之障碍。所以这个帝王之宝,在禅师眼里也就不成为其宝了。
自然不是宝,哪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既然没价值,那还用得着酬价吗?
有僧人问曹山本寂禅师道:“世间甚么物最贵?”本寂禅师道:“死猫儿最贵。”僧人道:“为甚么死猫儿最贵?”本寂禅师道:“无人着价。”
如此,君王之宝和死猫儿有甚区别。
所以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独具慧眼评唱道:“尽道兴化只有顺捋虎须的胸襟,且无逆披龙鳞的辣手。殊不知他兴化舌头是龙泉是石密,大有利害。若人委悉得,请为同光帝别代一转语。”
虽然众多禅师都对这个公案作出了精彩的评唱,红尘洗梦依然不揣冒昧,在此献上自己的评唱,贻笑于大方。
红尘洗梦若在,当李存勖以手舒开幞头脚时,即提起拄杖子对曰:“贫僧这根拄杖,上撑天下驻地,中扶贫僧跋山涉水。且道这根拄杖与君王之宝谁贵谁贱?”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04 09:24:22 +0800 CST  
今天发的帖子怎么不见了啊。???
重发试试。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04 11:07:15 +0800 CST  
这一天,存奖禅师骑着李存勖敕与的马儿出行,不知怎的,马儿忽然受惊跳腾起来,就把存奖禅师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并且把脚给摔伤了。
李存勖听说存奖禅师摔伤了,赶紧派人给存奖禅师送了跌打损伤药物来医治。
存奖禅师脚受伤了,不能到处行走,只得待在方丈室里养伤。
这一天,存奖禅师派人去喊院主。
院主一听师父相唤,赶紧来到了方丈室站在存奖禅师的身边。
存奖禅师对他道:“我脚不方便,麻烦你给我作个木拐杖。”
院主马上应答着出去了。
没多久,院主就把木拐杖拿来了。
存奖禅师接过拐杖,立即就拄着拐杖出去,然后绕着方丈室行走。
在路上,存奖禅师碰上一群僧人,存奖禅师问道:“你们还认识我吗?”
大家赶紧回道:“你是主持师父,我们怎么会不认识呢。”
存奖禅师道:“疠脚法师,说得行不得。”
然后存奖禅师走到了法堂上,并且在禅床上端坐,随后命令维那敲击钟声集合僧众上堂。
等大家都到齐后,存奖禅师望着大家道:“疠脚法师,说得行不得。”
大家一听师父说这话,一个个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师父的这个话语。
存奖禅师看到没有人出来应对自己的话语,于是立即就把拐杖扔了下去,然后就端坐着圆寂了。
什么疠脚法师说得行不得,我现在就行给你们看。可惜,这些僧众没人能明白存奖禅师之意啊。
存奖禅师圆寂后,被敕与广济大师之谥号。
存奖禅师圆寂于李存勖赐马之后,这是所有禅宗典籍中的一致看法。而李存勖在位时间为公元923年至公元926年,所以,存奖禅师也是在此期间圆寂的。
不过,依据存奖禅师圆寂后,其弟子藏晖邀请公乘亿撰写的《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之记载,存奖禅师圆寂于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七月十二日。并且,存奖禅师之后事,禅宗典籍中都没有详细说明,只有《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中有详细记载。
依据碑文之记载,存奖禅师有亲信弟子藏晖、行简两人,不过,碑文中特意指出的这两名存奖禅师的亲信弟子,在所有的禅宗典籍中都没有记载。
存奖禅师圆寂后,依照存奖禅师之遗命,弟子们并没有对存奖禅师施行火葬。直到第二年的八月二十二日,才由主持丧礼的藏晖禅师带领僧众在兴化寺火葬了存奖禅师。
存奖禅师火葬这一天,当地的地方官员、僧侣、信众来了很多人,直接就把兴化寺挤得水泄不通。
存奖禅师火葬后,竟然留下了一千多粒舍利,这让在场的各个寺院的僧人们异常惊喜,于是纷纷请求分给自己一点舍利,以便带回寺里供养。
因为临济义玄也安葬于大名县之西北角,而存奖禅师是义存禅师的得意门生,所以存奖禅师的弟子们就在义存禅师墓塔不远处建造墓塔安置了存奖禅师。

存奖禅师在后世能成为临济宗的第二代掌门名垂史册,完全是捡了个漏,因为掌门大师兄三圣慧然禅师之法嗣数传后就在江湖中不见了踪迹。不但三圣慧然,存奖禅师别的师兄弟之法嗣也是数传后就在江湖中销声匿迹了,只有存奖禅师一系的法嗣一直递代相传到了现在。所以,临济宗第二代掌门之位,也就非存奖禅师莫属了。
这种情况,在中国禅宗史上存奖禅师并不是孤例,后来的云居道膺捡了曹山本寂的漏,虎丘绍隆也捡了大慧宗杲的漏。
存奖禅师虽然在兴化寺说法如云,也获得了当地官员的大力支持,可是他的法嗣依然不旺。
依据《景德传灯录》之记载,存奖禅师只有法嗣两人,即南院慧颙禅师和魏府天钵和尚,并且魏府天钵和尚还没有机缘语录记载。
依据《天圣广灯录》之记载,存奖禅师有法嗣五人,分别是南院慧颙禅师、淄州水陆禅师、克宾禅师、魏府天钵禅师、守廓上座。
依据《五灯会元》之记载,存奖禅师只有法嗣两人,即南院慧颙禅师和守廓侍者。
所以,存奖禅师之法嗣不仅不多,而且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并不出众,即便是拥有临济宗第三代掌门称号的南院慧颙禅师,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同样算不上顶尖人物。
万幸的是,南院慧颙禅师把存奖禅师的禅法传了下去,并且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断绝。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05 09:33:56 +0800 CST  
第三十四节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僧人,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佛教史上,他都是颇有声名之人物。布袋和尚虽然在佛教界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过因为人们都相信他是弥勒菩萨转世,所以布袋和尚在民间的影响更是远远超过他在佛教界的影响。
布袋和尚虽然在当时颇有盛名,不过却无明确的师承记载。不过,布袋和尚虽不知师承,但其下语却和禅师无异,并且还和当时的一些禅师交流切磋过。所以在中国的禅宗典籍中,就特意把布袋和尚这种虽无师承却又名扬当时之人归为一类记载。
比如在《景德传灯录》中,就把布袋和尚放在第二十七卷:《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中进行讲述。
《五灯会元》《指月录》等,则把布袋和尚放在“应化圣贤”部分进行讲述。
布袋和尚在民间有很多的传说,其家世也说得很清楚。但是这些事情许多都是在禅宗典籍中没有相应记载的。鉴于本书是禅宗著作,所以,此处关于布袋和尚之讲述,以各种禅宗典籍之记载为准。

布袋和尚虽然在《宋高僧传》中也有记载,但是依旧不知其出生于何年,不知其何处出家具戒,不知其师父是谁。
布袋和尚,浙江宁波市奉化区人。布袋和尚本来的名字叫契此,不过因为他常年用柱杖挑着一个布口袋行走于江湖,所以江湖中人都把他叫做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虽是个僧人,不过他却和大家心目中的僧人形象大相径庭。
古时候那些行走江湖的僧人,一个个都是非常清瘦的。虽然现在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和尚随处看见,但是在那个时候,你是绝难看到这种体型的僧人在江湖中晃荡的。
不过,布袋和尚却是个另类。他不仅长得非常肥胖,挺着个硕大的肚子,并且鼻翼皱缩。这种人物,走在任何一个地方,回头率都是非常高的。
不但如此,布袋和尚还随时说东道西的,有点类似于神叨叨的那种情况。在历史上,一般这些异僧其言行都是异于常人的,比如从前的寒山拾得,后来的济颠和尚。
既然是行走江湖,布袋和尚自然是居无定所的,不过,这对于布袋和尚来讲,并不是个什么事情,只要自己想睡觉了,随时躺在那个角落就睡下了。
布袋和尚行走江湖的标志,自然就是他背上的那个大布袋。布袋和尚不论走到那儿,都是用柱杖把这个布袋随身挑着的。而且因为是行走江湖,所以布袋和尚的所有随身物件自然是全部放在这个布袋里的,可以说这个布袋就是布袋和尚的全部家当了。
既然是行走江湖,布袋和尚自然是不会自己生火做饭的。所以上门乞讨,就成为布袋和尚解决吃饭问题的主要方式。
既然是上门乞讨,自然是逢着别人吃什么有什么,自己就吃什么了。所以,只要是吃的东西,布袋和尚那是来者不拒。哪怕正碰上人家在吃鱼肉,从而布施点鱼肉给他,布袋和尚也是照吃不误的。
不过,有时碰上别人布施点肉酱鱼干之类的,布袋和尚接过后,常常舍不得吃完,而是留下一些放在布袋中。在那个时候,有上顿没下顿之事,那是时有发生的啊。
不但如此,布袋和尚常常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把布袋放在地上,然后打开,并且高声喊道:“快来看,快来看。”
随后布袋和尚就把布袋中那些东西一一拈出来问周围的人道:“这个唤作什么?”
对于布袋和尚这种行为,北宋白云守端禅师评唱道:“都卢一个布袋,里面讨甚奇怪。困来且得枕头,携去亦无妨碍。有时闹市打开,多是自家买卖。”
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熟处难忘。”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太狼藉生,当时我若见,好与捶折脚骨拐。为什么?免见惑乱天下人无有了期。”

布袋和尚行乞,还和天下所有的僧人乞讨迥然不同。他不仅乞讨吃的,而且还去乞讨一些货物,可以说只要你敢布施,就没有布袋和尚不敢要的。并且这些货物一旦乞讨到手,布袋和尚便立即转手就把它们倒卖出去了。
不过,讨厌布袋和尚的人却没几个。因为布袋和尚还有一项深厚群众喜爱的本领,那就是预测吉凶。并且只要是布袋和尚给人预测了的,时间一到,那是百分之一百的准确。
不但如此,在那个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很多老百姓还特别希望能看到布袋和尚。因为只要是天要下雨了,布袋和尚一定会穿上湿草屦,并且在路上快步行走。如果是要出太阳了,那么布袋和尚则会穿上高齿木履,并且在市桥上竖膝而眠。
所以,老百姓只要看到布袋和尚的穿着和行为,就可以知道天气情况了,而且比现在的天气预报还准确。
这一年冬天,天上下起了大雪,地上也到处都是积雪。布袋和尚在雪中走累了,于是就地倒在雪中就睡着了。
可是不久以后,路过的人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布袋和尚的身上竟然没有任何的雪花。一个人在下雪天卧于雪地,身上竟然没有雪花,这绝对是件神奇的事情啊。大家看见后,一个个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一天,有一个僧人在布袋和尚前面行走,布袋和尚走了过去,然后拍了这个僧人肩膀一下。这个僧人回过头来,布袋和尚马上对他道:“乞我一文钱。”
这个僧人随即道:“道得即与汝一文。”
看来,这个僧人是学习过几天禅宗课程的呢。
布袋和尚一听,立即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佛照德光禅师作偈评唱道:
拊背觅钱成漏逗,回头转脑昧真机。
可怜闹市无人识,空手肩担布袋归。
德光禅师的弟子北涧居简禅师作偈评唱道:
转得头来已是迟,恰如曾未转头时。
一钱觅得无及处,犹自区区诳阿谁。
南宋环溪惟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逢人乞一文,袋里敌国富。
不是下生迟,嫌佛不肯作。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06 09:39:15 +0800 CST  
对于江湖中那些行为怪异而且出语异常的僧人,江湖中的禅宗高手从来都是不以为然的。所以,只要江湖中出现这种异僧,一定会有禅宗人士前往勘辨,从而一探虚实的。
这一天,白鹿和尚找到布袋和尚问道:“如何是布袋?”
布袋和尚一听,立即就把挑着的布袋放在了地上。
白鹿和尚接着问道:“如何是布袋下事?”
布袋和尚二话没说,用柱杖挑起布袋就走了。
白鹿和尚和布袋和尚两人之勘辨,牵涉到佛法之体和用的问题。
你问如何是布袋,那我把布袋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布袋。
而且,我把外在的那个布袋放下了,站在你面前的,依然是布袋。这个“体”,并不会随着外在的事物而有任何的变动的,这个“体”,是如如不动的。
你问如何是布袋下事,不就是知道“体”后想看看我会不会“用”嘛。这个问题简单啊,你想看看我的“用”,那我挑起布袋就走,生动形象的“用”一次给你看,你不就知道了吗。
看来,布袋和尚的禅宗功夫那是非常高的啊。

这一天,先保福和尚也准备去勘辩一下布袋和尚。至于这个先保福和尚究竟是谁,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
见到布袋和尚后,先保福和尚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布袋和尚立即放下布袋,并且双手交叉。
先保福和尚接着问道:“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
布袋和尚一听,立即背起布袋就走。
布袋和尚对付先保福和尚之招数,和前面对付白鹿和尚之招数如出一辙。

这一天,布袋和尚不知为何在大街上站着,一个僧人走过来问道:“师父在这里站着干嘛?”
布袋和尚道:“我在等个人。”
这个僧人道:“来也,来也。”
布袋和尚立即从怀着取出一个橘子递给这个僧人,可是当这个僧人伸出手来准备接橘子的时候,布袋和尚却忽地把手缩了回去道:“你不是这个人。”
布袋和尚在大街上站着要等个人,可是茫茫人海滚滚红尘,那个才是布袋和尚要等之人呢?
这个能值得布袋和尚所等之人,其实只是个能认识自己的人,只是个能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之人。
这个僧人道来也,虽然此话看似说得不错,可是当布袋和尚拿出一个橘子出来勘辨的时候,这个僧人的眼手立即就跟随这个橘子而动。如此之人,如何是能自己做主之人?又如何是能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之人?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宝寿超方禅师评唱道:“这僧也许伊是个行家,只是犹欠些子。待道等个人,便好云与么则请和尚先行。他若更度橘子,便好抚掌呵呵大笑拂袖竟去。管教这汉懡㦬而休,白落得一场狼藉。”
清朝栖霞成禅师评唱道:“布袋逢人便卖弄,若不得个橘子,几被这僧赚却。汝不是这个人,贼过后张弓。”

布袋和尚游荡一生,除了在世上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事迹外,还在江湖中留下了许多的歌偈。
其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其偈曰: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又有偈曰: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又有偈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感觉到自己要离开这个尘世了,于是便来到了浙江宁波市奉化区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大石头上端坐着。
寺院的僧众一看当地的大名人来到了自己的地盘上端坐,一个个都围了上来一看究竟。
布袋和尚望着周围的人说了一首偈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说完后,布袋和尚就端坐着圆寂了。
这时周围僧众才回过神来,原来这位布袋和尚竟然是弥勒菩萨转世,于是大家对着布袋和尚礼拜不已。
既然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转世,那肯定是烧不得的了。于是,僧众们就在岳林寺大殿东堂修建墓塔,安置了布袋和尚之全身。
对于布袋和尚之圆寂时间,《宋高僧传》记载为“以天复中终于奉川”。天复,唐昭宗公元901至904年间之年号。
《景德传灯录》《宗统编年》《佛祖纲目》等记为“梁贞明二年三月”,即公元916年。《释氏稽古略》记载最为详细,为“贞明二年三月三日”。
《五灯会元》《指月录》《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等著作记为“梁贞明三年丙子三月”,即公元917年。
综合来看,《宋高僧传》日期不具体,而《五灯会元》《指月录》《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等著作相对于《景德传灯录》来讲,都是后来之作。而最详细的则是《释氏稽古略》,且《释氏稽古略》和《景德传灯录》所记载之年月都一样。
所以,此处布袋和尚圆寂日期以《释氏稽古略》为准。
不过,布袋和尚虽然在浙江宁波市奉化区岳林寺圆寂了,但是没过多久,就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省市看到了布袋和尚,而且他照样是用柱杖挑着一个大布袋在路上行走。
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觉得神异不已,而这就更加坚定了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说法。
所以,天下的信众就开始竞相绘制布袋和尚的画像,然后悬挂于各处顶礼膜拜。
各地的寺院更是争相把布袋和尚之塑像放在殿中,当作弥勒菩萨来供奉。所以,朋友们现在在寺庙里看到的弥勒菩萨像,其实就是以布袋和尚之形象为蓝本塑造的。
到了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六月九日,宋哲宗赵煦敕与布袋和尚“定应大师”之谥号。

布袋和尚之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在江湖中流传甚广,所以很多禅师对此进行了评唱。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憨布袋拦街截巷,直是无回避处。还辨得么?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明末清初的百痴行元禅师评唱道:“这汉不打自招,山僧此者路见不平,要与他华劈一上。弥勒真弥勒,少卖弄。分身千百亿,这野狐精。时时示时人,费力作么。时人皆不识,切莫压良为贱。或有路见不平的,我要问他,布袋和尚呢?拟议不来,蓦头便棒。”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07 09:11:44 +0800 CST  
第三十五节 洛浦元安

洛浦元安禅师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完全算得上是一流高手。不但如此,洛浦元安还是江湖中罕见的拥有两个毕业证书的禅师。洛浦元安先在义玄禅师手中拿到了临济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后来又在善会禅师手中拿到了夹山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并且改换门庭,成为了夹山善会之法嗣。

元安禅师,公元835年生于陕西凤翔县,俗家姓淡。
也许是受到了家族成员的影响吧,元安禅师在还是个儿童的时候,就来到了本地的怀恩寺,在自己的从兄祐律师手下落发为僧了,并且到了受戒的年龄,元安禅师就在怀恩寺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在祐律师的悉心指导下,元安禅师对于佛家经论那是非常的精通。
不过,当是时,佛家之禅宗,才是江湖中的主流。所以,一个僧人要是没上过几天禅宗课程,实在是不好意思在江湖中混的。
所以,元安禅师也背起包袱,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元安禅师首先参访了翠微无学禅师这位当时江湖中的老前辈,不过,元安禅师在翠微无学的教导下虽然有所收获,但是并没有彻悟禅道。
随后元安禅师又来到了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的临济院参访义玄禅师。
因为元安禅师有深厚的佛学根基,现在又有临济义玄这种禅风迅猛犀利的大师悉心指导,所以元安禅师在临济院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好。临济义玄不但让元安禅师担任了自己的侍者,并且还当众表扬元安禅师道:“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
而元安禅师得到了师父的印可,心里非常的高兴,由此认为自己已经领悟了禅道。
这一天,元安禅师正在方丈室里伺候师父,这是,一个讲经的座主前来参访义玄禅师。
义玄禅师问道:“有一人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有一人不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且道此二人是同是别?”
这个座主回道:“明得即同,明不得即别。”
这个座主讲经说法惯了,所以其思维还在同别、明得明不得这种二元对立的范畴里打转,远没有达到佛法圆融之境。
所以义玄禅师马上呵斥道:“这里是甚么所在?说同说别?”
随即义玄禅师回过头来望着元安禅师道:“你又作么生?”
义玄禅师话音刚落,元安禅师对着义玄禅师放声便喝。
这个座主在方丈室里和义玄禅师交流了一会儿就告辞了,作为主人,义玄禅师礼貌的把他送了出去。
送别客人回来后,义玄禅师对着元安禅师道:“汝岂不是适来喝老僧者?”
元安禅师理直气壮的道:“是。”
话音未落,义存禅师上前抓住元安禅师就打。
对于学生之喝,在义玄禅师的眼里,不论正不正确,作为老师都要给他打掉的。禅,那是不能有任何的执滞和依倚的。

在临济佛学院学习期间,元安禅师还曾奉师父义玄禅师之名,来到了湖南常德市德山之“古德禅院”,和宣鉴禅师切磋了一下德山棒法。此事因为前面讲述过,所以就不在此复述了。

数年后,元安禅师自谓学业已成,于是来到方丈室给义玄禅师辞行,准备出去闯荡江湖。
看到自己的爱徒准备远行,义玄禅师问道:“甚么处去?”
元安禅师道:“南方去。”
义玄禅师马上提起柱杖画一画道:“过得这个便去。”
义玄禅师话音刚落,元安禅师对着义玄禅师振声便喝。
义玄禅师被喝,立即一柱杖就打过去了。
元安禅师随即对着义玄禅师礼拜致谢,即表示自己承受了棒法,也表示自己承受了禅法。
礼拜后,元安禅师背上包袱就离去了。
第二天,义玄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僧众们说道:“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虀(jī)瓮里淹杀。”

元安禅师在江湖中游历一番后,觉得自己应该找个地方住下来了,于是他便来到了湖南常德市石门县之夹山,并且在山中一处坟堆边之高处筑庵而居。
不过,元安禅师庵居所在的夹山,早已经是善会禅师的道场了。善会禅师于公元870年在此创建了夹山寺,并且弘法声势浩大,在江湖中远超义玄禅师的临济院。
按照江湖中的规矩,外来的僧人来到了有主之地筑庵居住,一般都是要去拜会这里的当家师父的。
可是整整过去了一年,元安禅师根本就没有到夹山寺去拜会善会禅师。
善会禅师觉得有点奇怪,此人不来拜会自己,肯定是他心中有所依倚才会如此的啊。
于是善会禅师立即写了一封信,派了个僧人给元安禅师送去。
这个僧人来到元安禅师的草庵,把善会禅师的信递给了元安禅师。
元安禅师把信接过来后,便立即一屁股把信坐住,然后伸出手来向这个僧人索要书信。
这个僧人一看元安禅师如此作略,立即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元安禅师一看他愣在那儿,跳起来抓住他就打,并且说道:“归去举似和尚。”
这个僧人挨了打后,便立即回到了夹山寺,向善会禅师汇报了自己挨打的经过。
善会禅师道:“这僧若开书,三日内必来。若不开书,斯人救不得也。”
元安禅师在送信僧人走后,终于没忍住打开了善会禅师送来的信,不过信中的具体内容,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反正依《景德传灯录》之记载,元安禅师看完信后“不觉竦然,乃弃庵”。
到了第三天,元安禅师果然来到了夹山寺拜会善会禅师。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08 09:47:37 +0800 CST  
@一个平凡的人1985 2019-09-08 20:50:06
就凭你这开头的狂妄之气,这文章不用看了,
-----------------------------
谢谢朋友指教。拙作入不了朋友之法眼,本人实在是汗颜啊。
虽然本人水平确实有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本人的某些话语是不正确的。
现在不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上,在数量庞大的禅宗书籍中,能入理深谈者已经是少之又少了,至于能以禅说禅者,更是只有数人而已。更多的著作,实在只能算是世俗哲学书籍而已。
本人敢于冒昧说出这种话语,并不是本人一时心血来潮打胡乱说,而是基于本人二十余年数量庞大的阅读量之基础上的。
不过,朋友既然如此直言,想必朋友是具有法眼的,也想必朋友是熟读禅宗书籍和资料的。
所以,本人冒昧的请教朋友一下,在目前的实体书店和网络上,你能不能列出十部著作出来,让本人看看呢。当然,这十部著作最好是当今十个不同的作者的。
朋友列出书名出来,一来本人可以看看目前到底是什么人的什么著作能入得了朋友之法眼。二来也好让本人这种水平拙劣之人认真学习、研究一下这些好的禅宗著作。
本人在拙作的前言中就说过,有争论才有提高,有批评才有进步。所以,朋友尽可不吝指教。
再次为拙作不能入朋友之法眼而抱歉。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08 21:59:33 +0800 CST  
善会禅师既是夹山寺的主持,按照宗门辈分也是元安禅师的师叔,可是当元安禅师见到善会禅师后却并没有礼拜,而是对着善会禅师叉手而立。
善会禅师一见,立即呵斥道:“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
元安禅师看到善会禅师要赶自己出去了,立即说道:“自远趋风,请师一接。”
善会禅师道:“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
善会禅师话音刚落,元安禅师立即施展出临济喝来对着他放声便喝。
不过,对于令江湖中人闻之胆丧的临济喝,善会禅师似乎毫不在意,他对元安禅师道:“住,住,且莫草草。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无阇黎,怎教无舌人解语?”
元安禅师面对善会禅师这一问,正在那里寻思怎么应对,善会禅师提着柱杖早已打了过来。
元安禅师被打,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善会禅师钦佩不已。于是便立即放下拥有临济院毕业证书的臭架子,专心跟随善会禅师学习青原系禅法。
在讲述这个公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临济义玄喝散径山五百众之事。
临济义玄到径山,装腰上法堂见径山。径山方举头,义玄便喝。径山拟开口,义玄拂袖便行。寻有僧问径山:“这僧适来有什么言句,便喝和尚?”径山云:“这僧从黄檗会里来,你要知,自去问取他。”径山五百众,太半奔趁。
通过对比,就可以知道临济义玄和洛浦元安之差别了。
元安禅师见到善会禅师后,根本就不礼拜当家师父,而是当面叉手而立,这个作略表面看起来还不算错,有点独立自主之意。
可是,纵使元安禅师以拥有临济院的毕业证书自负,纵使元安禅师叉手而立,在善会禅师眼里,他只不是一直野鸡来到了凤巢而已。既然不是一类人,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那么你就给我出去吧。
善会禅师此语,既有呵斥元安禅师不懂礼数之意,更是在把此语作探竿影草,进一步试探元安禅师之虚实。
果然,面对善会禅师之呵斥,元安禅师却完全抛弃了临济宗刚猛犀利之禅风,首先便想着要和别人交流切磋。
可是善会禅师道,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既然无你无我,你要谁接呢?我又接谁呢?既然无你无我,你我还交流个什么呢?交流之主体都不存在,那么交流之内容又有何意义呢?
这个时候,元安禅师方才施展出临济喝来。
可是善会禅师早是过关之人,自然是深知临济喝之目的和作用的。所以他马上对元安禅师说道,打住,打住,你不要如此草率胡乱下喝,天上的云和月千古万古都是那个样子,但是各地的溪水和山川却是各不相同的。你们临济宗的临济喝,不外乎就是要截断学人的意识思维嘛,不就是要截断大家的舌头叫大家有口说不出来嘛,可是,你怎么让没有舌头的人出言分辨呢?
所以,在善会禅师的眼里,你的临济喝截断众流,只是杀人刀而已,可是你还没有活人剑啊。须知,能杀能活,方是超宗出格之人啊。
面对善会禅师之逼拶,元安禅师正在寻思如何应对,此时的他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禅机了。如果在此时,元安禅师还能奋威对着善会禅师振声一喝,也许能获得善会禅师另眼相看。
所谓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既然面对禅机你还在寻思如何回答,此时不打更待何时。自然,善会禅师立即对元安禅师施以痛棒,反而在元安禅师面前表露出刚猛犀利之禅法出来了。
元安禅师学的临济宗功夫,本来就以激烈犀利著称,更有临济喝独步天下。可是他的临济喝在善会禅师面前不起作用,而且反被善会禅师之刚猛棒法痛打。自然,元安禅师就彻底被打服了。
当元安禅师不能回答善会禅师“怎教无舌人解语”之话语从而被善会禅师打服的事情传到兴化存奖禅师那里后,存奖禅师立即替自己的同学回答道:“但知作佛,莫愁众生。”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这汉可悲可痛,钝置他临济。他既云月是同,我亦溪山各异。说什么无舌人不解语,以坐具劈口便摵。夹山若是个知方汉,必然明窗下安排。”
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评唱道:“雪窦虽是贼过后张弓,不妨与临济雪屈。若仔细检点将来,令行一半。倘若担荷正法眼藏,待伊道怎教无舌人解语,便与掀倒禅床喝散大众,更待什么明窗下安排。剔起便行,直饶机如掣电眼似流星辨泻悬河,也卒着手脚不得。且道誵讹在什么处?”随即克勤禅师道:“险。”
北宋后期的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喝下承当草已深,却来兰浦访知音。
溪山云月何尝异,今古谁人鉴此心。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09 09:30:57 +0800 CST  
这一天,元安禅师问善会禅师道:“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
佛魔不到处者,无佛无魔,无凡无圣也。佛魔俱遣,凡圣共泯也。
善会禅师回道:“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
只要是有一点点萤烛之光,也可以照耀千里。如果没有光明身处暗室的话,即便是我这种人也会“迷”的。
所以,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要心地光明才行啊,只有心地光明,才能不被“黑暗”笼罩,才能在任何时候不“迷失”自己。不“迷失”自己,那么自己也就能随处做主立处即真了。而这,就是佛魔不到处啊。
元安禅师接着又问道:“朝阳已升,夜月不现时如何?”
善会禅师道:“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龙之一身所最珍重者,龙珠也。龙衔着龙珠,上游于九天风云,下潜于九重深渊。对于那些在身边晃来晃去的游鱼,又怎么能入得了龙之法眼呢,龙又怎么可能在意于它们呢。而这些游鱼的眼里只有那些小虾小蟹,又怎么能认识龙口中之真珠呢。
所以,你的心中既然已有“朝阳”升起,又何必在意“夜月”现还是不现呢。
元安禅师一听,不由得恍然大悟。对于禅道,他此时才算是真正的登堂入室了。
从元安禅师和善会禅师之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善会禅师之答语是非常的讲究文采和字数之对等的,这和同期的禅师们之禅语是迥然不同的。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元安禅师的禅风。所以元安禅师后来开山授徒后之开示禅语,通常都是字数相同的几句话,而且颇具文采。
而这,也算是为后来宋朝文字禅的盛行开了一个头。

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十一月初七,善会禅师把自己方丈室的大门点燃,
然后对学生们道:“苦哉,苦哉,石头一枝埋没去也。”
元安禅师马上站出来说道:“听也埋没去,自有青龙在。”
善会禅师随即勘辨道:“青龙意旨如何?”
元安禅师道:“贵人不借衣。”
善会禅师一听,不由得对元安禅师的回答非常满意,于是就和大家把火扑灭了。
善会禅师临终嘱托之事因在前面有详述,所以就不在此复述了。

善会禅师圆寂后,因为元安禅师受到过善会禅师的临终首肯,所以寺院的僧众就一致迎请元安禅师担任了夹山寺的主持。
不过,元安禅师在夹山寺待了几年后,就来到了离夹山寺不远处的湖南常德市石门县之洛浦山洛浦寺当了主持,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洛浦元安来尊称他了。
洛浦山之洛浦二字,禅宗第一部典籍《祖堂集》记为“落浦”,《景德传灯录》记为“乐普”,不过绝大多数文献资料中都记为“洛浦”。

这一天,元安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时讲道:“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欲知上流之士,不将祖佛见解贴在额头。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本。”
元安禅师的这段开示在禅宗史上非常的重要,“欲知上流之士,不将祖佛见解贴在额头。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本。”这段话有两个意思,一来不将祖佛见解贴在额头,颇有独立自主凡圣俱遣之意。二来这段话和从前临济义玄与王绍懿交流时,王绍懿所说之“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意思相近。
当然,元安禅师的这段开示在中国禅宗史上最为有名者,当是“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这句话。
末后一句,在元安禅师之前,那是有许多的禅师提唱过的。但是说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则是元安禅师的首创。并且,在这里元安禅师第一次提出了流行于禅林的“禅宗三关”中之牢关这个词语。
元安禅师这句话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表达出了独特而彻底之禅意。所以,元安禅师“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这句话一经说出后,立即就传遍了整个禅宗江湖,受到了众多禅宗人士的引用,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是参禅悟道之士口中的一句口头禅。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0 09:12:03 +0800 CST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元安禅师道:“请问师父,众手淘金谁是得者?”
元安禅师道:“拳中旧宝,岂假披沙。”
这个僧人道:“恁么则展手不逢也。”
元安禅师道:“莫将鹤唳拟当莺啼。”
对于每一个出家人来讲,他们都是汲汲追求于禅道的,而且一个个唯恐自己着力不多,用意不深。这就如同人们在沙中淘金一般,一个个都是唯恐自己干活不用力,从而不能在众多的沙中掏出真金。
可是,追求禅道岂是易事,多少人奔波一生,却还是不能领悟禅宗旨意。所以,在海量的沙子中,谁能淘到那一点点真金呢?
但是,元安禅师却说道“拳中旧宝岂假披沙”。
对于悟道的禅师而言,一个人的真如佛性,那是本自具足的,那是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片刻的。
它就如同你衣中真金掌中旧宝一样,是你本有之物。既如此,又何劳你千辛万苦去沙中淘金呢。
元安禅师此语,可谓是直指根本之语啊。
这个僧人听元安禅师如此一说,却又跟随元安禅师之语脉转动道“恁么则展手不逢也”。
元安禅师看到他执滞于一言半句,不能透过语言看到背后的真意,于是开示他道“休将鹤唳拟当莺啼。”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淘金岂假披沙得,不触波澜犹费力。
露柱三更忽放光,此时未审何人识。
若是红尘洗梦,当这个僧人问道:“众手淘金谁是得者?”
红尘洗梦随即反问道:“你把什么当做真金?”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经云:饭百千诸佛不如饭一无修无证者。未审百千诸佛有何过?无修无证者有何德?”
元安禅师道:“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道:“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很多人一看这句话,就单纯的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寻思,认为供养无心道人,强过供养三世诸佛。所以,这个僧人也是如此,方有此问。
无修无证者,与佛何异?既如此,供养此佛和供养彼佛有何差别?
对此,元安禅师是有异常清醒的认识的。
佛经中有许多的比喻和神异之事,很多人看到这些内容后,常常会津津乐道并且深迷其中的。
须知,佛经中的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说明佛理而存在的权宜之说而已。如果你不能透过这些内容透过这些文字,体悟到背后的佛理,那么,你实在是执指为月之人啊。
这个僧人不能体悟文字背后的佛理,就只能来问诸佛之过和无修无证者之德了。
所以,元安禅师说道:“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
元安禅师的这句话,在江湖中是非常的流行的,在禅宗典籍中,我们是可以随时看到禅师们在引用这句话来应对禅机或者开示学人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是佛由来尚涉功,明心方与道相同。
花开花落缘何事,尽属无私造化中。
南北宋交替间的佛智端裕禅师作偈评唱道:
百千诸佛眉弯曲,无证无修眼[目+答] [目+(山/虫)]。
踏着未消连底冻,一时认作碧琉璃。
南北宋交际间的自得慧晖禅师作偈评唱道:
故山岌岌锁寒烟,未肯将心轻授传。
玉女夜寻无字印,石人遥指月明前。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元安禅师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元安禅师道:“青岚覆处,出就藏锋。白月辉时,碧潭无影。”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是僧人们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禅宗典籍中数百则关于这个问题的答语中,元安禅师之答语,可谓是兼具文采和禅意之佳话。
在山中,腾腾雾气虽然把青山覆盖,可是那些迷迷茫茫恍恍惚惚来来往往的雾气中,却深藏着让人向往之“山峰”。在此,学人须明白,雾中藏锋,隐而弥彰也。
而当明月高挂,照耀天下之时,万物在夜中是那么的明亮可见。而且,就连碧潭中也是除了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外,再无别物之影。可是,在此学人须知,当此“明亮”之境,如果有人起心动念想要捞取碧潭之“月”,却注定是白费力气,且空欢喜一场的。
元安禅师在这里通过巧妙的对比和隐喻,把禅理不动声色的通过颇具文采的话语表达出来,实在是高明之师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群花未发梅先坼,万木凋零柏转奇。
云淡不彰筛月影,烟轻那露引风枝。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1 09:29:32 +0800 CST  
这一天,有个僧人前来参问道:“请问师父,学人拟归乡时如何?”
元安禅师道:“家破人亡,子归何处?”
这个僧人道:“恁么即不归去也。”
元安禅师道:“庭前残雪日轮消,室中游尘遣谁扫。”
僧人想回乡,此是借回家乡来说自己欲归本。
僧人抛家弃子绝名忘利而出家修行,并且不辞艰辛四处参访八方游历,如同离家出走之游子一般,总在寻找回家之路,总在探索归本之路。
现在付出的心血终于有所收获,自己也终于有所得,从此终于可以不再游荡,终于可以得胜回乡。那么,此时是不是就可以归家稳坐了呢?
对此,元安禅师毫不犹豫的回应道:“家破人亡,子归何处?”
元安禅师此语颇有深意。
首先,佛性就在你的心中,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所以,当你追求一大圈后,你终于发现,原来佛性就在“家”中,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片刻。
其次,禅,是不允许你有任何的依倚的,是不允许你有任何的执滞的。所以,即便你有所得,乃至于达至可以“归乡”之地,这个境地同样不可依倚和执滞。到此地步,要更须知有向上时节始得。
最后,既然须知向上时节,那么“家破人亡”后,你又能归向何处呢?慧能大师道“本来无一物”,那么,当你到家后,发觉一物也无,你又如何应对呢?
高明的禅师,对于学生的各种思维和修行成绩,总是能层层拔除步步逼拶的,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最终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
这个僧人面对师父的逼拶,于是转身一步说道,既如此,那么我就不回去了。
可是,你不回去了也不对啊。你已经在路上了,焉有不回家之理。如果你不能归家稳坐的话,那你岂不是要当一辈子的浪荡游子啊。
所以元安禅师继续开示道:“庭前残雪日轮消,室内红尘遣谁扫?”
元安禅师说完后,担心这个僧人还是不能完全弄明白自己的禅意,于是又作偈一首开示他。偈曰:
决志归乡去,乘船渡五湖。
举篙星月隐,停棹日轮孤。
解缆离邪岸,张帆出正途。
到来家荡尽,免作屋中愚。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太平乡国路空赊,归兴悠悠思莫涯。
撒手到家何所有,琉璃宝殿锁空华。
明朝天奇本瑞禅师评唱道:“这僧旷劫孤露,所以念念不忘。洛浦虽然冰消瓦解,又恐创建璚楼,外脱牢笼内存经纪,不免更赠一言。何故?雁飞不到处,人被利名牵。”

这一天,一个僧人问元安禅师道:“一毫吞尽巨海,于中更复何言?”
元安禅师道:“家有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
佛经中常有“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之语,《楞严经》中也道:“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所以这个僧人借此来问元安禅师,既然一根毫毛都可以吞尽大海了,那么还能说个啥呢?还能表达个啥呢?
对此,元安禅师道:“家有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
白泽,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兽。它有两个作用,一是驱邪,二是纳瑞。所以人们常常将白泽图挂在家中或大门上,以驱邪纳瑞。
而元安禅师此语有两个意思。
一是你家里虽然挂有白泽之图,但是你却是无处可以一窥白泽之真容的。就如现在到处都有龙的图像,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曾一窥龙之真颜一样。
二是,如果你的家里挂有白泽之图,那么,那些妖邪怪异之类的东西,自然是不会来到你的家里的,并且还会逃避得远远的。
在佛经中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之言,只是一个比喻而已,可是这个僧人却承言滞句,认为既有如此之事,更有如此之境。
所以元安禅师开示道,你能看到毛吞巨海芥纳须弥吗?如果你“家里”有驱邪之白泽图的话,你也就不会有这些胡思乱想的邪念了。
看来,这个僧人心中确实少了一幅正知正念的白泽图啊。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却反过来评唱道:“家无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
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岩前虽有云千顷,户内殊无半夜灯。
极目危峦今古秀,晖天斜照碧层层。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2 09:19:41 +0800 CST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元安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一大藏教收不得者?”
元安禅师开示道:“雨滋三草秀,片玉本来辉。”
佛法有三藏,经藏、论藏和律藏,统称为一大藏教。佛家的所有教义和义理,都包含在这一大藏教中,概莫论外。
可是,这个僧人偏偏却问如何是一大藏教收不得者?
一大藏教收不得者,诸人之真心也,诸人之佛性也。
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往,三世诸佛只可自知,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九年也未尝说着一字,更非经律论三藏文字可以诠释。
所以,经律论三藏皆是止啼黄叶而已,并非参禅悟道之士所要求之真金。
那么,如何是一大藏教收不得之真金呢?
元安禅师开示道“雨滋三草秀,片玉本来辉”。
时雨降临,万物无不滋润,草木无不清秀。法雨既至,众生无不覆盖,众生无不洗去尘埃,获得清净。
玉之光辉,不在于玉之大小方圆,哪怕只有片玉,也是会有光辉的。而且,玉之光辉,不是外来之物,而是玉所本具的。
这就如同你的佛性一样,非从他得,而是你本有的,而且是具足的。而且,此佛性之光辉同样照耀乾坤,没有丝毫之遗漏的。
所以,真金就在你的口袋中装着,佛性就在你的身上,从来就没有须臾离开过。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毕钵岩前晓带春,香风时结鹫峰层。
须知玉像瓶中塔,别有辉天照地灯。

这一天,元安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同学们讲道:“孙膑今日收铺去也,有卜者出来。”
下面马上就有一个同学站出来问道:“请和尚一卜。”
元安禅师道:“你家爷死。”
这个学生一听,立即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了。
元安禅师来到课堂自比孙膑,然后告诉大家,日月如梭,时间宝贵,你们要占卜的,要提问的,趁着我在,赶紧发言。要是没人吱声的话,我就收摊回家去了哦。
下面果然有学生站出来“请和尚一卜”。
你要我给你算一卦,没问题啊。你家里的亲爹死了。
师父这是给我算的什么卦哦,这个学生一听,自然立即就愣在了那里作声不得。
这个学生想要师父的法语,可是作为明眼宗师,自然是不会让你有意识可以攀缘的,自然是会截断你的思路,让你进退不得左右为难的。元安禅师之开示,就确实起到了这种立竿见影之效果。
前面元安禅师对学生说家破人亡,现在又对学生说你家爷死,看来,元安禅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独立无依之人啊。
这个学生不能应对元安禅师之禅机,数十年后,法眼宗的掌门文益禅师替这个学生应对道:“但抚掌三下。”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这僧没兴死却爷,又被他人抚掌,信知祸不单行福无双至。然洛浦善卜,法眼善断,若仔细思量,爻象吉凶二老一时漏逗。既占得火风鼎卦,何故断作地火明夷?宗杲即不然。”说到这里宗杲禅师蓦拈拄杖云:“孙膑门下死却郎罢。”说着又连卓三下柱杖云:“会么?内属艮宫,再求外象。”又卓三下云:“千神万灵,万圣千灵,莫顺人情。”复卓一下云:“吉凶上卦。”
元朝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洛浦道你家爷死,拄却舌头。宗杲牙上生牙,角上生角,妄谈休咎,强说是非,一时抖乱六十四卦了也。”

元安禅师在洛浦山说法如云,颇为江湖所重,并且也渐渐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洛浦禅风。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元安禅师道:“圆伊三点人皆会,洛浦家风事若何?”
元安禅师回答道:“雷霆一震,布鼓声销。”
从元安禅师的答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安禅师之禅风是非常有特点的。
元安禅师的第一个师父是临济义玄。而义玄禅师以临济喝威震江湖,其禅法棒喝齐施,迅猛刚烈。临济宗杨岐派第三代掌门五祖法演评说临济宗风为“五逆闻雷。”
既然是五逆闻雷,此雷自然是雷霆万钧闻者皆丧。而元安禅师乃是临济门下一只箭,自然也是具有义玄禅师雷霆万钧之风的。
布鼓,顾名思义就是以布为鼓。如此之鼓,自然是难以有什么声音有什么动静的。
布鼓一词,语出《汉书》,以无声之布鼓,来比喻浅陋之士或浅薄之才能。
如果换成是元安禅师的师兄三圣慧然和魏府大觉的话,其雷霆一震,那绝对不会是布鼓声销,而是布鼓声断布鼓声绝,乃至于雷霆一震百兽绝迹,或雷霆一震万物俱泯。
所以,雷霆万钧之下,那些牛鬼蛇神跳梁小丑一定会灰飞烟灭,那些屠猫之术雕虫之技一定会无地自容烟消云散。
不过,因为元安禅师后来又转学到了夹山寺佛学院深造,所以其禅风又有石头一系绵密灵动之特点。
所以元安禅师说雷霆万钧之下,小小的布鼓声自然就听不见了,听不见了,布鼓声自然也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听不见了,也就算是销声匿迹了。但是布鼓销声匿迹不起作用,并不代表布鼓不存在。所以,布鼓声销,则意味着在雷霆之下,布鼓并没有“绝”,而是依然存在的。
在这里,元安禅师就显露出石头一系绵密回互的宗风了。
夹山善会禅师曾批评元安禅师道:“你只知有杀人之刀,且无活人之剑。老僧这里亦有杀人之刀,亦有活人之剑。”
看来,经过夹山善会禅师的悉心指导,元安禅师既有雷霆万钧之杀人刀,亦有布鼓隐存之活人剑。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3 09:38:55 +0800 CST  
元安禅师在洛浦山说法数年后,又来到了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之苏溪弘法。
纵观元安禅师的三处弘法阵地,都是在常德市,看来,元安禅师是非常喜欢常德之山水的啊。
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秋八月,自知留世不久的元安禅师把主事僧喊了来叮嘱道:“出家之法,长物不留。播种之时,切宜减省。缔构之务,悉从废停。流光迅速,大道玄深。苟或因循,曷由体悟?”
通过这段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安禅师是个深守戒律简朴用事之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更担心僧众们把短暂的时光花在那些无用之事物身上,从而没有时间修行进而体悟大道。
到了冬天,一向身体很好的元安禅师忽地生病了,但是他照样每天早晚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
到了十二月一日,元安禅师把僧众们召集到法堂来对他们道:“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
元安禅师在自己的尘缘只剩下一两天的时候,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接班人的问题。
他的第一个师父临济义玄圆寂前,担心自己的正法眼藏会被灭却。他的第二个师父夹山善会圆寂前,担心石头一枝会断灭。
现在轮到元安禅师自己了,他也同样担心自己的禅法不能递代流传下去啊。所以,元安禅师趁着自己还在时,赶紧对着大家说出了考题,希望弟子们中有人能正确回答,从而继承自己的衣钵。
在元安禅师的问题中,是和不是,都不对。看来,元安禅师那是要截断两头啊。可惜,此时元安禅师的门人中,无人能像三圣慧然禅师一样下得一喝,从而喝断元安禅师之牵挂。
看到师父在郑重其事的挑选接班人了,寺院的第一座站出来回答道:“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
第一座之答语,是则是,不过,已经落在元安禅师头上安头的话语中了。
所以元安禅师听后,马上批评道:“这里是什么时节,作这个语话?”
旁边的彦从上座站出来应对道:“离此二途请师父不问。”
彦从上座要离却是不是之二途,颇有把断要津不通凡圣之势。
但是元安禅师却继续逼拶道:“未在,更道。”
彦从道:“道不尽。”
那个岂是言语能道尽的。
元安禅师紧逼不放道:“我不管汝尽不尽。”
但是,那个不管道得尽还是道不尽,你都得道出来给我听听啊。
彦从道:“彦从无侍者祗对和尚。”
面对师父的步步紧逼,彦从一句话就把问题推得干干净净。
听到这句话后,元安禅师立即就离开法堂回方丈室去了。
到了晚上,元安禅师叫侍者把彦从喊到了方丈室,然后对他道:“阇梨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句?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
看来,古代那些开山授徒的禅师要选定自己的接班人,实在是煞费苦心的啊。纵使彦从上座白天回答了问题,作为师父的元安禅师依旧不放心,到了晚上依然把他喊到自己的方丈室再次勘辨。
面对元安禅师的勘辨,彦从却回答道:“我不会。”
彦从依然一句话就把问题推得干干净净的,须知,不会最真切。
不过,根据彦从白天的应对,元安禅师认为他应该可以回答自己的问题的。所以元安禅师鼓励他道:“汝合会,但道。”
彦从依旧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实在是不知啊。”
看来,彦从依旧口风紧闭,依旧不肯回答师父的问题。
元安禅师一听,不由得立即就把彦从呵斥出方丈室去了。
好不容易看到有个优秀的弟子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可是他却死活不肯应对。元安禅师只得摇头叹息道:“苦啊,苦啊。”
第二天中午,另外有僧人参问道:“师父,你昨晚问彦从上座之语该如何回答才是呢?”
元安禅师回答道:“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
说完后,元安禅师便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六十五岁。
元安禅师圆寂后,弟子们在洛浦寺的西北角找了个地方建造墓塔安置了他。
在彦从和元安禅师关于接班人考试之公案中,有的人认为最终彦从上座没有通过元安禅师之考核,从而没能继承元安禅师之衣钵。
但是有的人却认为从彦从上座前面之答语来看,他是完全可以应对元安禅师最后之问题的,只是他不想接班,担心成为主持后被俗事拖累,所以说什么也不肯应对师父最后之话语。
所以五代时的报慈行言禅师评说道:“且道从上座实不会?为复怕见钵袋子粘着伊?”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作偈评唱道:
饵云钩月钓清津,年老心孤未得鳞。
一曲离骚归去后,汨罗江上独醒人。
明末傅山无异禅师评唱道:“将迁化之时,托契于儿孙。其妙思天造情怀自别。首座彦公大有出身之路,奈何老者难以言句取则。若迹解求之,未免按图索马也。”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4 09:09:32 +0800 CST  
元安禅师除了禅宗功夫深厚外,还是个非常有文采的人,他在勘辨他人或者开示学人时,常常用文辞优美的对偶句来表达自己的禅意。所以元安禅师这种文辞优美的对偶句在当时就非常的受江湖人士的追捧,以至于元安禅师在洛浦山和桃源县之苏溪弘法时,就有个人之语录流行于江湖。可惜,这两部语录已经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而元安禅师的同班同学韶山寰普禅师和黄山月轮禅师同样深谙此道,并且在应对禅机和开示学人时,其对偶句之应用相对于元安禅师而言,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元安禅师及其同学之禅语不仅深含禅意,而且字数少且有文采,便于禅师们创作或临场发挥。所以,后世的禅师们也是全盘接受和光大了元安禅师及其同学的这种禅风,以至于进入宋朝后文字禅大兴于世。
元安禅师除了上述禅语外,还有很多对偶句记载于禅宗典籍中。比如:
僧问:“恁么来不立恁么去不泯时如何?”元安禅师曰:“鬻薪樵子贵,衣锦道人轻。”
僧问:“日未出时如何?”元安禅师曰:“水竭沧溟龙自隐,云腾碧汉凤犹飞。”
僧问:“枯尽荒田独立事如何?”元安禅师曰:“鹭倚雪巢犹可辨,乌投漆立事难分。”

元安禅师除了有语录流行于江湖外,还有《神剑歌》和《浮沤歌》传世。
神剑歌
异哉神剑实标奇,自古求人得者稀。
在匣谓言无照耀,用来方觉转光辉。
破犹豫,除狐疑,壮心胆兮定神姿。
六贼既因斯剪拂,八方尘劳尽乃挥。
斩邪徒,务妒孽,生死荣枯齐了决。
三尺灵蛇覆碧潭,一片晴光莹寒月。
愚人志剑克舟求,奔驰浊浪徒悠悠。
抛弃澄源逐浑沠,岂知神剑不随流。
他人剑兮带血腥。我之剑兮含灵鸣。
他人有剑伤物命,我之有剑救生灵。
君子得时离彼此,小人得处自轻生。
他家不用我家剑,世上高低早晚平。
须知神剑功难纪,慑魔威兮定生死。
未得之者易成难,得剑之人难却易。
展则周遍法界中,收乃还归一尘里。
若将此剑镇乾坤,四塞终无阵云起。

浮沤歌
秋天雨滴庭中水,水中漂漂见沤起。
前者已灭后者生,前后相续何穷已。
本因雨滴水成沤,还缘风激沤归水。
不知沤水性无殊,随他转变将为异。
外明莹,内含虚,内外玲珑若宝珠。
正在澄波看似有,及乎动著又如无。
有无动静事难明,无相之中有相形。
只知沤向水中出,岂知水不从沤生。
权将沤体况余身,五蕴虚攒假立人。
解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

元安禅师虽然禅宗功夫深厚且颇具文采,从而在当时颇有声誉,可是他的法嗣却不多,在禅史中有记录的也就数人而已,并且二传以后,元安禅师这一系的禅法就在江湖中销声匿迹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5 09:41:20 +0800 CST  
第三十六节 韶山寰普

依《景德传灯录》之记载,夹山善会禅师有法嗣二十二人,其中最有名者,自然是洛浦元安。不过,除了洛浦元安外,善会禅师众多法嗣的个人履历大多数都是没有相关记载的,即便是韶山寰普这种江湖中的知名人士,也不例外。

韶山寰普禅师,不知何年出生,不知何方人士,不知何处出家具戒,
寰普禅师生性淳朴秉性谦和,每当寺院里有什么可以露脸的集体活动时,他都常常心甘情愿的站在同学们的后面。
不过,寰普禅师虽然秉性谦和,但是其胸襟却是旁人难以企及和测量的。
寰普禅师在寺院受了具足戒后,更加废寝忘食的学习着佛家经论。
感觉自己对于佛家经论非常熟悉后,寰普禅师便背上包袱手持拄杖,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后来寰普禅师不知何时来到了夹山寺佛学院学习,并且在善会禅师的悉心指导下领悟了禅宗旨意。至于寰普禅师在佛学院的学习过程,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
寰普禅师从夹山寺佛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洛阳韶山弘法。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是非不到处,还有句也无?”
寰普禅师道:“有。”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是什么句?”
寰普禅师道:“一片孤云不露丑。”
是非不到处者,无是无非,是非俱泯也。到此地步,还能说出个啥呢?
不过,对于高明之师来讲,不可转身处恰能转身,不可言语处偏能言语,如此,方显宗师擒纵杀活手段。所以寰普禅师放一线道,有。
这个僧人不由自主的跳入寰普禅师之语脉问道,是什么句?当此僧如此发问时,什么是非不到处,恰好是是非来了啊。
隐山和尚曾道“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但是对于此僧拿着是非来问,寰普禅师却不吝开示道,孤云虽一片,却不露丑拙。
云虽只有一片,却可遗世而独立。孤云无心,却可青山绿水相伴。
寰普禅师此语可谓深得绵密回护之机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白云不到中峰顶,满目烟萝景象殊。
一句曲含千古调,万重青碧月来初。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通身回互不触尊严,退位旁提要当宛转。还见韶山相为处么?尽力推爷向里头。”
明末尔密明澓禅师评唱道:“韶山可谓打落楚天月,摘去汉地星。等闲道出一句,藏锋不露。检点将来,犹未劋(jiǎo)绝。今日有问是非不到处还有句也无?直云无。为甚么无?但云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这一天,有一个僧人前来参访。他见到寰普禅师后,按照规矩给寰普禅师跪拜行礼,礼拜后便起来站立在寰普禅师面前。
寰普禅师道:“大才藏拙户。”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走到一边站立。
寰普禅师立即道:“丧却栋梁材。”
这个僧人见到当家师父照例跪拜,原本无可非议。不过,礼拜后他却当面站立,既有示威之态,更有自得之意。
须知,佛祖密意原本不用施展声张,有意卖弄反显丑拙。不过,这僧既然露了一招,也许是探竿影草,更有妙手在后呢。
所以寰普禅师顺坡下路道“大材藏拙户”,寰普禅师此语即是在自谦,更是在赞赏中一探此僧后手,可谓是笑里藏刀之语啊。
此僧一听寰普禅师称赞他是大材,却又不敢当面承当,而是马上走到一边站立。
不过,他这一走,恰好暴露了自己做不得主中主。所以寰普禅师立即道“丧却栋梁材”。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叉手须知已隔津,更重进步转漂沦。
顽铜若作黄金货,只可瞒他无眼人。
明末清初的浃水净洽禅师作偈评唱道:
三月桃花水满滩,锦鳞争跃禹门关。
难禁白浪滔天涌,却使悠悠点额还。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寰普禅师道“丧却栋梁材”时,红尘洗梦即回答道:“师父不必屈己就人。”

这一天,有个僧人参问寰普禅师道:“如何是师父家风?”
寰普禅师道:“绝顶无根草,无风叶自摇。”
这个僧人要探知寰普禅师之家风,不过,明眼宗师之家风,岂是你随便可以探知的。
若论家风,触目皆是菩提,万象无非佛意。
孤峰绝顶,灵草无根何妨自润。云气暗潜,青叶无风不碍自摇。此等境界,非你眼耳鼻舌身意可以探知,非你智慧识见可以测度。
绝顶无根草,无风叶自摇。寰普禅师之语虽然令旁人之意识思维无法攀缘,但是却又把自己之家风透过巧妙的文字生动的表达了出来。只是,你有没有看破文字之慧眼呢。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妙峰孤顶偏肥腻,天产灵苗不触地。
翠叶无风常自摇,清香那逐春光媚。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6 10:04:32 +0800 CST  
这一天,白头因禅师来到韶山拜访寰普禅师。白头因禅师因为久闯江湖,不仅佛学深厚,更兼才思敏捷口才厉害,所以江湖中人都把他叫做“多口白头因”。
寰普禅师一见,不由得问道:“莫是多口白头因么?”
白头因禅师谦虚的道:“不敢。”
寰普禅师却不放过道:“有多少口?”
你既然号称“多口白头因”,那么你到底有几口呢?
白头因禅师马上回答道:“遍身是。”
看来,白头因禅师对自己还是相当自负的。一个人能做到遍身是口,实在是不简单的呢。
寰普禅师马上逼拶道:“大小二事,向什么处屙?”
你既然遍身是口,那么你平时拉屎拉尿,是从哪个口中屙出来呢。
白头因禅师立即反将一军道:“韶山口里。”
你用嘴不停的逼拶我,那么我就自然在你的口里拉屎放尿了。
面对对方恶语相向,寰普禅师再问道:“有韶山口即且从,无韶山口,向甚么处屙?”
我有口的话,随便你屙都无所谓,但要是没有韶山这口的话,你又能向什么处屙呢?
白头因禅师一听,立即愣在那儿无言以对。
白头因禅师有处能“屙”,无处却不能“屙”,看来,他纵是多口,却也只能在有无处寻思计较。离是非不到有无具遣还差了一点呢,更遑论向上一路了。
所以寰普禅师一看他不能应对,不由得上前抓住他就打。此等多口之人恶口之人,不痛打更待何时。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清初的三宜明盂禅师评唱道:“拨草伤蛇,惹火烧身,恁么人在在有之。因禅多口,直得闭杀。韶山无口,直得屙杀。”
明末清初的慧云行盛禅师评唱道:“尽道因白头多口,忽被把住咽喉,无能出气。遍身是的甚处去了?设向眼睫里识些机宜知些进退,三十棒韶山合当自吃。”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这多口阿师浪有其名,当时待问有多少口,何不向前劈面便掌?”

这一天,充天布纳来到韶山参访寰普禅师。
充天布纳也是一个能言善辩禅机敏锐之人,其口才和禅机之犀利在当时江湖中比白头因禅师只有过之而绝无不及。
看到充天布纳来了,寰普禅师就他的名字勘辩道:“闻你有充天之气,是不是?”
充天布纳谦虚的道:“不敢。”
寰普禅师继续逼拶道:“汝有充天之气,我这里有啄地之锥。汝若把旗上来,我则钉柯相对。汝若横吞巨海,我则背挟须弥。向上一路,速道,速道。”
面对寰普禅师的逼拶,充天布纳立即愣在了那里作声不得。
宝积禅师曾经讲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所以,如果有人能透得过向上一路,则大事了也。
寰普禅师看到他不能回答,于是又接着问了两次,充天布纳还是不能及时应对。
看到自己不能应对寰普禅师之禅机,充天布纳只得换个话题道:“明镜当台,请师一照。”
寰普禅师马上呵斥道:“死水无鱼,徒劳下钩。”
一潭死水,自然是鱼虾绝迹的。那么,在死水中下钩,你还想钓点什么东西起来呢?
既然是一潭死水,岂是“金鳞”所居之地。所以,你要是想获得“金鳞”的话,你实在是来错地方了啊。
禅,不会让你有所得的。因为若有所得,则非禅也。
所以,你到我这儿来殷勤下钩,也注定是徒劳的,也注定会是一无所得的。

寰普禅师两场法战分别战胜江湖中颇有名气的充天布纳和白头因禅师,消息传开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就给寰普禅师赢得了极高的江湖声誉。
寰普禅师除了禅宗功夫深厚外,其文采也是异常出众的。就和他的那些同班同学一样,他不只有文采昂然的禅语传世,也作有《心珠歌》传世。其歌曰:
山僧自达空门久,淬炼心珠功已构。
珠迥玲珑主客分,往往声如狮子吼。
狮子吼,非常义,皆明佛性真如理。
有时往往自思惟,豁然大意心欢喜。
或造经,或造论,或说渐兮或说顿。
若在诸佛运神通,或在凡夫兴鄙吝。
此心珠,如水月,地角天涯无殊别。
只因迷悟有参差,所以如来多种说。
地狱趣,饿鬼趣,六道轮回无暂住。
此非诸佛不慈悲,岂是阎王配交做。
劝时流,深体悉,见在心珠勿浪失。
五蕴身全尚不知,百骸散后何处觅。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7 09:12:53 +0800 CST  
第三十七节 善会法嗣

夹山善会禅师除了洛浦元安和韶山寰普这种知名弟子外,还有一些弟子在当时的江湖中也是小有名气的。

一、天盖山幽
天盖山幽禅师是夹山善会禅师之法嗣,不过他的个人履历早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幽禅师从夹山寺佛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陕西宝鸡市天盖山弘法。
当时的江湖中有一禅院名为“无垢净光”,这一天主事僧在禅院中建造浴室,于是有僧人勘问主事僧道:“既是无垢净光,为甚么却造浴室?”
这个主事僧一听,立即就愣在了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没多久,这个主事僧来到了天盖山找到了幽禅师,然后请幽禅师回答自己不能应对的问题。
幽禅师于是替他作答道:“三秋明月夜,不是骋团圆。”
那个僧人勘问主事僧之问题非常的厉害,一般的禅客实在是难以回答的。
禅院建造浴室,无非就是洗涤尘埃净洁身体而已。可是你的禅院号称无垢净光,既然没有污垢净洁如一,那么你还洗个啥呢?那么你还建造浴室干嘛呢?
虽然这个问题有点深奥不好应对,但是幽禅师却张口就说出了自己的答语。
看看秋天夜晚天上那轮明亮的月亮吧,它用自己的光辉普照大地普照万物,难道它仅仅是因为想要炫耀自己的圆满之相才挂上天空的吗?
既然此,那么建造浴室难道仅仅是为了洗尘吗?
要知道,水能洗尘,可是水不洗水。若是论尘,水亦是尘。而且还要知道尘不自生之理,即便到此地步,更须知尘水两忘才是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虽然答尽深深意,怎奈投机句未亲。
欲会本来无垢的,更须入水见长人。
若有人问红尘洗梦:“既是无垢净光,为甚么却造浴室?”
红尘洗梦道:“垢生也。”

这一天,有个学生参问幽禅师道:“请问师父,学人拟看经时如何?”
幽禅师开示道:“既是大商,何求小利。”
对于任何一个出家人来讲,阅读经书,自然是没有错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如果有人从不听闻经论而想成佛作祖,那是绝对没有这个可能的。
不过,学人要知道的是,众多的经论,只是一根根的手指而已。对于一个僧人来讲,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这些外在的文字,看到文字背后那轮皎洁的明月。而这,才是看经的真正目的。
纵是如此,对于一个真正的禅师来讲,犹未是极致。要想见性成佛,还必须指月双亡指月俱泯才是啊。
所以,你要是真心参禅悟道的话,就得想着做见性成佛的大买卖,而不要去想着会点经论这种小生意就行了啊。

二、凤栖同安
凤栖同安和尚的个人档案也是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今天的我们对其履历知之甚少。
同安和尚从夹山寺佛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江西永修县西北之凤栖山居住弘法。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澄机一句晓露不逢时如何?”
同安和尚道:“太阳门下无星月,天子殿前无贫儿。”
澄机一句者,向上一句也。既是向上一句,别说你晓露不逢,就是尽世界也摸索不着。不过,虽然尽世界也摸索不着,但是,它同样是遍界不曾藏的。
这就好像太阳一出来,天上那些别的星星就完全被太阳的光芒所遮盖了一样。
这就如同皇帝的大殿上,肯定没有贫穷之人一样。
所以,当你面对“太阳”之时,“星月”之辉也就不足为奇了,也就不值得去留恋和苦苦追寻了。
所以,当你面对“天子”之时,别说什么贫儿,就是什么将军宰相,你也大可不必放在眼里了。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险恶道中如何进步?”
同安和尚道:“玄身透过千差路,碧海无波往即难。”
世道坎坷凶险,古今皆同。《增广贤文》中道:“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这个世界,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而且佛说人生无常,对于出家人来讲,如果不努力修行,别说什么成佛作祖,自己还极有可能从人道退转到畜生道、恶鬼道,乃至于退转到地狱中去的。
既如此,那么在这个险恶道中如何才能进步?如何才能离苦得乐呢?如何才能见性成佛呢?
虽然大家对于险恶之道个个厌恶,人人唯恐避而不及,巴不得这个世上没有险恶之道没有险恶之人。
可是对于真正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如果没有这些不好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有和这些不好的东西相对应的好的东西了。
《大乘庄严经论》随修品第十四中道:“烦恼即菩提。”
六祖慧能大师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所以,在安稳的环境里可以修行,在苦难的环境中,那就更需要修行了。因为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只有“透过千差路”之人,才能真正而彻底的领会世法和佛法。
这就好像你驾驶船只想要进入大海一样,如果此时的大海风平浪静死水一潭,那么你既不能顺水而动,也不能顺风而行,如此,你就会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无法前进了。(古时的船是没有发动机之类作为动力的哦。)
所以,不论是世人还是出家人,我们都必须要在“风波”中前进,而且也只有“风波”起时,我们才能前进。

同安和尚在凤栖山之开示禅语,几乎都是颇具文采之对偶句,这点,虽然和他的那些同班同学差不多,但是和同时期江湖上别宗别派之禅风是迥然不同的。
除了上面两则禅语外,我们还可以欣赏下他别的一些禅语。
僧问:“终日在潭为什么钓不得?”
同安和尚道:“玄源不隐无生宝,莫谩垂钩向碧潭。”
僧问:“如何是大勿惭愧底人?”
同安和尚道:“空王不坐无生殿,迦叶堂前不点灯。”
夹山善会禅师是个禅学和文采兼具之绝顶高手,自然,他的学生们也是禅学和文采兼具的。但是我们从上述这些答语中就可以看出,善会禅师的这些学生们,已经在禅意和文采兼具上,有一点点的偏向于文采了。
就这样,在同安和尚及一帮师兄弟的推波助澜之下,他们就为入宋以后文字禅之大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8 09:40:02 +0800 CST  
第三十八节 大随法真

大随法真禅师乃是百丈怀海嫡孙,长庆大安嫡子,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绝对算是坐镇一方之大佬了。
大随法真的名字和师承,在中国禅宗史上都有一点小小的争论。
大随二字,《碧岩录》《联灯会要》《人天宝鉴》等记为大隋。但是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以及《古尊宿语录》中之“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行状”都记为大随,另外《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等众多的典籍也记为大随。所以,本书也认定应为大随。
因为沩山灵祐禅师和长安大庆禅师都曾在大沩山弘法,所以在早期的一些资料中,人们都把他们两个称之为“大伪”。所以,当人们看到法真禅师在禅宗典籍中记为“大伪法嗣”时,有的就认为法真禅师是灵祐禅师的法嗣,有的则认为是大安禅师的法嗣。
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明确的写到“大随和尚嗣安和尚”,《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碧岩录》《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五灯会元》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都明确的记载大随法真为长安大庆之法嗣。
而且,大随法真禅师生卒年为公元834年——919年,而沩山灵祐禅师生卒年为公元771——853年。大随法真禅师二十岁受具足戒后,才来到南方参学。并且还是先到别的禅师那里参学后,才来到沩山参访的。所以,当大随法真禅师来到沩山时,按照时间来算,灵祐禅师已经圆寂了。而此时接替灵祐禅师主持沩山的,是长庆大安禅师。
所以,大随法真乃长庆大安之法嗣,是确凿无疑的了。

法真禅师,公元834年出生于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俗家姓王。(《祖堂集》记为陈姓,包括《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行状》在内的别的资料都记为王姓。)
法真禅师的家庭乃是世代为官之家,所以,法真禅师算得上是真正的官二代了。
小时候的法真禅师非常的聪明伶俐,并且悟性非常的高,再加上又是官二代,所以法真禅师从自身条件来看,已经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进入仕途那是迟早的事。但是他却在小小年纪就立志要明白人生真谛,彻悟佛法真意。
所以,法真禅师小小年纪就来到了挨着盐亭县的三台县之慧义寺(今名琴泉寺)出家为僧了。
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按照佛门规矩,法真禅师在寺里受了具足戒,从此就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了。
鉴于当时的佛教界是禅宗一家独大,并且绝大多数禅林高手都是在南方弘法,所以法真禅师也背起包袱,前往南方参访各山大佬。
《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行状》和《五灯会元》等众多的资料上都记载法真禅师曾经参访过药山惟俨、道吾圆智、云岩昙晟、洞山良价,不过,这个记载是不准确的。
因为药山惟俨圆寂于公元828年,道吾圆智圆寂于公元835年,云岩昙晟圆寂于公元841年。所以,出生于公元834年的法真禅师在自己二十岁具戒后出游,注定是无缘参访到药山惟俨、道吾圆智、云岩昙晟三人的。
而良价禅师圆寂于公元869年,所以,大随法真是有机会来到洞山参访良价禅师的。不过,法真禅师参访良价禅师之经过,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
参访过良价禅师后,法真禅师一路跋涉,来到了湖南长沙市宁乡市沩山参访。而此时沩山同庆寺的当家师父,已经是接替灵祐禅师法席的长庆大安禅师了。
同庆寺在灵祐禅师的手中,寺院常住僧人曾经到达了冠绝天下的一千六百人,从而成为了当时禅宗江湖中的第一禅寺。
如今即便是灵祐禅师圆寂了,同庆寺依然余威犹在,更兼有大安禅师这种高手在主持。所以同庆寺一天到晚参学之人依然是非常多的,依然是超过江湖中大多数寺院的。
所以,要想在这种人才济济的寺院脱颖而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自然,刚进入同庆寺佛学院的法真禅师,是没有什么资格可言的。
不过,对于这些东西,法真禅师是从不放在心上的。自己是来寺院学习和修行的,那些外在的东西,实在是不足挂齿的。
所以法真禅师在同庆寺里,每天该上课时就上课,该劳动时就劳动,而且比别人都认真刻苦。
并且法真禅师为人仁慈,从不与人争夺任何利益,有什么事宁愿自己吃亏也要满足别人。
不但如此,法真禅师在寺里吃饭从来就没有吃饱过,晚上睡觉时,从来都是不求温暖的,一天到晚几乎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法真禅师始终坚守着一个僧人最基本的信念,那就是一个人如果锦衣玉食贪吃贪睡,一定会改变自己的思维,一定会影响自己的修行的。
就这样,法真禅师在同庆寺默默学习和修行了好几年。
作为一寺之主,对于寺院所有僧众的表现,大安禅师自然是会认真观察的。自然,法真禅师的种种作为就引起了大安禅师的高度关注。对于有这种表现的学生,大安禅师心中自然是非常器重的。
既然器重,那么就得专门找个机会教导下他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19 09:38:06 +0800 CST  
这一天,大安禅师把法真禅师喊过来问道:“阇黎在老僧此中,不曾问一转话?”
法真禅师虽然在同庆寺待了好几年,可是他该干活就干活,刚上课就上课,并且上课时只是听师父讲课,并没有和师父在课堂上交流。下课后就忙自己的事去了,也没有到方丈室去请教。所以数年下来,法真禅师居然没有和大安禅师正儿八经的切磋一下。
所以,大安禅师此语,既是实情,更是探竿影草。你来我这里好几年了,竟然从不主动来和我交流切磋,你是真懂了,还是没有懂呢?如果你没有明白的话,我正好可以开示你啊。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大事的话,那么你说出来,我也好给你印证啊。
看到师父终于按捺不住勘辩自己来了,法真禅师马上道:“教某甲向什么处下口?”
你不知道如何下口,那我提示你一下呗。于是大安禅师道:“何不道如何是佛?”
话音刚落,法真禅师立即就用手作掩住大安禅师嘴巴的手势。
大安禅师一看,不由得赞叹道:“子真得其髓。”
面对师父的勘问,法真禅师说道,教我向什么处下口呢?
法真禅师此语,和怀让禅师的“说似一物即不中”类似,既然说似一物即不中,那么我实在是不知如何下口啊。
你不知道如何下口,作为老师的大安禅师于是提示道,你为什么不来问问我如何是佛啊。
“那个”,是言语不及思维不到的,并且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的,此正是说似一物即不中之理。所以法真禅师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无下口处。
既然无下口处,你却偏要下口,岂不是错?所以法真禅师赶紧伸出手来作出捂住大安禅师嘴巴的手势。
从谂禅师道:“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而法真禅师却连佛之一字都不想从你嘴巴里说出来,岂非更为彻骨彻髓。
纵观法真禅师此举,实在是简单直接,并且直揭根源。对比从前的那些大宗师的种种作略,并不逊色丝毫。所以,单凭法真禅师此招,就足以使他进入第一流禅师之行列了。
而大安禅师作为当时的一流高手,自然是有火眼金睛的。所以他由衷的赞叹道,你实在是得到禅法之真髓了啊。
而法真禅师获得了大安禅师这种高手之印可后,立即就名扬天下,成为了江湖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法真禅师从大安禅师手中获得毕业证书后,便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四川。
法真禅师回到四川后,先来到了四川彭州市堋口山之龙怀寺寓居。既然是寓居,那么自然是要干点有用的活的。
于是法真禅师就在路旁摆了一个茶摊,免费为行人煎茶送水。这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这一天,法真禅师来到堋口山之后山闲走。在山中穿行之际,法真禅师忽地看到前面有一个名为大随的古院。
此处群山耸立,山峰清秀,涧水清澈,风水非常的好。
古院中还有一棵大树,长得异常高耸,其周围竟有四丈多长,并且根系粗大进而和石头都盘根错节缠绕在一起。
更为神奇的是,这棵大树的南边不但有空口,而且里面竟然全是空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庵房。所以后来的人们都把此天然树洞称之为木禅庵。
法真禅师寻得如此宝地,自然就搬到这里居住了。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大随法真来尊称他了。
法真禅师住山弘法后,以其道德卓著,禅法高妙,从而深受江湖中人之尊崇,四方参学之人络绎不绝。进而冠绝川内,享誉天下。
四川是禅宗之圣地,历来高手辈出。
在法真禅师之前,在四川弘扬禅宗者,有五祖弘忍大师弟子智诜禅师及其门人所形成的净众派、保唐派诸人,但他们都不属于慧能大师之南宗。
马祖道一虽然在四川跟随净众派第二代掌门处寂禅师学习过禅宗课程,可是他悟道是在湖南南岳,弘法是在福建和江西。
所以,在中国禅宗史上,大随法真禅师就非常荣幸的成为了第一个在四川住山弘法的南宗禅师。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0 09:33:19 +0800 CST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665631

发表时间:2018-03-18 19:2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0: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