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皇冠上的珍珠——“全唐诗全名句全盘点”

@Hfeng0811 2016-05-20 19:29:43
楼主能否将名句单独整理一下,或是推荐一些名句集,适合小孩的,让小孩背一背,能背多少背多少,打下一些基础
-----------------------------
如果单纯想让小孩背诵,还是推荐传统经典清人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吧。或者继续跟着本楼走:)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20 23:04:46 +0800 CST  
@嵩阳云树 2016-05-22 00:43:42
知识贴,顶一个,赞一个
-----------------------------
谢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23 00:26:58 +0800 CST  
18、(边塞.第十九)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有盛唐之音”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的《塞下曲》是组诗,共有六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也是蓝河以为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它写的是将军黑夜射虎的情景。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夜晚的树林昏暗无光,草丛忽然被疾风吹动,就像受惊似的剧烈摇晃起来;将军以为猛虎来袭,急忙拉弓开射。
中国古代素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大风起而草丛摇,发出疑似虎啸的声响。首句的“惊”字堪称全诗中的最神来之笔,怎么个神法?我们仔细推敲,现场无非是风吹草动的情景,先有风吹然后草动,如果按照正常笔法,应该是“林暗风吹草”或“林暗风动草”之类,但这样一写,立马就像武林高手废了丹田,真气全泄,才子卢纶也就沦落到跟蓝河在同一水平了。那么,卢才子是怎样处理的?
首先,他倒装,不说“风动草”,而说“草惊风”;其次,他将草拟人化,“惊”字一落,草儿好像忽然有了七情六欲一般;再次,他影射,其实并非草惊,也非风惊,实则人惊,将军在惊也。当然,他并非“惊”慌失措,相反,他是一种警惕的“惊”觉,他镇定自若,同时快速反应,近乎本能地拉弓开射。
老实说,蓝河对首句中的这个“惊”字,也是“惊”为天人之语的,当我屡屡闭上眼睛细想,但翻遍脑海,竟似找不到能替代这个字的其他语言。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清晨的时候,将军前去寻找猎物,却发现那支白羽箭射中的不是猛虎,而是深深嵌入在石头当中。
为什么当场不查看、平明才去寻呢?这不是艺术创作嘛,刻意营造戏剧效果呗。我们从潜台词中,似乎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将军形象:一方面,这哥们自视甚高,估计他平时都是一招致命,以致养成了托大的习惯,当他发出一箭后,没有听到老虎的惨叫声,但他还是走了,可见其高度自信。但这回,他显然看走眼,而且放空炮了。另一方面,他的膂力确实强悍,竟然硬生生地把箭射进了坚硬的石头里。这里使用了夸张手法,意在表现将军武力过人。平明,天刚亮。白羽,箭尾白色鸟羽,指代箭。棱,物体上的条状突出。石棱,多棱的石头。

没入石棱中,使用的是汉朝名将李广的典故。据《史记》记载,飞将军李广有次出猎,见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猛虎,于是射之,结果箭头深陷进石头里,李广近身一看,才发现摆了乌龙。诗人化用李广故事,意在表达对将军的赞扬。

清人贺裳认为,卢纶的六首《塞下曲》都有盛唐之音,但以本首为最佳,蓝河也持此看法,一句“林暗草惊风”足以惊艳压卷。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28 03:10:03 +0800 CST  
(边塞.第二十)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中唐音律柔弱,此独高健,得意之作”

塞下曲六首(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一首堪与上首“林暗草惊风”相媲美的作品,用清人沈德潜的话,两首都“雄健”,蓝河称之为卢纶《塞下曲》六部曲中的“绝代双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没有月光的黑夜,受到惊吓的大雁飞在高空;异族首领带着队伍连夜逃跑。
首两句貌似突兀,跳过跌宕起伏的大战过程,一上来就交代战事结果:敌人惨败遁逃,我军大获全胜。敌人的一把手顾不上颜面,趁着月黑风高落荒而逃,其逃姿不可谓不狼狈。月黑,没有月光的夜晚。雁飞高:雁体型大,惯于低飞,飞高是暗示受到逃跑敌军的惊吓。单于,汉代的匈奴君王,泛指异族首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方将军想要率领轻便骑兵前去追赶,天上忽然飘起了大雪,雪花沾满了弓刀。
这两句诗也是匠心别具,将士准备追敌,按照正常逻辑,接下来应该交代追赶结果,但卢纶又一次不落窠臼,他以雪满弓刀的情景,断然结束了本诗。碧雪照丹心,雪冷,心热,多强烈的反衬!那么,雪满弓刀后还要不要继续“轻骑逐”?那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越是严苛的环境,越能激发将士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卢纶的“大雪满弓刀”,结束的是诗句,却没有结束诗意,展开想象的翅膀,接下来的歼敌高潮,该是怎样的荡气回肠!传说中那种“言有尽意无穷”的高妙艺术效果,在本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蓝河以为,在构思布局上,本诗可称为是一首奇诗,它以突如其来开头,以戛然而止收尾,进退之间游刃有余,尽显诗人的深厚功力。而在情感取向上,它是典型的正能量作品,正如明人李攀龙所评价,“中唐音律柔弱,此独高健,得意之作”。

蓝河不妨说句玩笑话,经常读读这样的诗作,绝对能让人热血沸腾,刹那间年轻二十岁,实在是居家旅行、永葆青春的必备良药啊。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6-02 17:45:04 +0800 CST  
@844528190 2016-06-02 19:43:38
写得好学习了
-----------------------------
客气客气,交流:)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6-03 03:39:59 +0800 CST  
(边塞.第二十一)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句法浑成”、“格调雄厚”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中唐大历诗人柳中庸的这首《征人怨》,顾名思义,写征人们久戍边地的怨怼之情。

“岁岁金河复玉关”,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奔波于金河和玉门关之间。
“岁岁”,说明长年累月之耗。金河,今称大黑河,在内蒙呼和浩特南边。金河南靠黄河,北依阴山,是历代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战的必争之地。一个“复”字,可见戍边生活之单调无聊。玉关,玉门关。金河在内蒙,玉门关在甘肃,两者隔着关山迢递的距离,可见征人千里奔波之苦。

“朝朝马策与刀环”,一天复一天,都过着铁马金戈的征战日子。
“朝朝”,同首句“岁岁“一样,说明戍边之旷日持久。策,古代的一种头带尖刺的马鞭。刀环,装在刀柄上的圆环,一般是铜制。“马策与刀环”,道尽士兵出生入死之险,他们的生活,就是在刀口上讨命。

“三春白雪归青冢”,暮春时节,漫天白雪飞舞,飘向青色的昭君墓。
三春,春天的第三个月,即暮春。古人将春天分三季:孟春、仲春和季春。暮春,在征人的家乡,应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季节,但在这该死的边塞,却殊无春天的温暖,只有漫天冷雪在飞。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附近。为什么叫青冢呢?相传每年秋天时候,塞外的草都变衰白,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被称为“青冢”。
本句使用了三个意象:三春的迟暮,白雪的寒冷,青冢的阴森,皆给人予肃杀落寞之感。所谓“相由心生”,征人内心充满排遣不去的怨恨,难怪满眼所见,尽是萧瑟。尤其触目惊心的是“归青冢”三字,征人在漫天的萧索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宿命:只有埋骨塞外,不能生还中原。

“万里黄河绕黑山”,黄河绵延万里,环绕着黑山流向远方。
黑山,指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征人极目远望,唯见一条大河一片山矣,粗犷荒凉,单调得令人窒息。看到这样的景象,征人会有什么感觉?也许,他们会触景伤情:自己何尝不是像眼前的黄河一样,跋山涉水,走过万里征途,而且只能一路向前,永无归乡可能。

我们回顾全诗,一句写征人千里跋涉之艰苦,二句写刀刃生涯之凶险,三句写边地气候之恶劣,末句写塞外地势之荒凉,四句二十八字,无一字言怨,但竟似无一字不怨,尽显诗人深厚的写作功力。

柳中庸这首绝句,其句法也很少见,用近代俞陛云的话,叫“四句皆作对语”,但“句法浑成”、“格调雄厚”。蓝河特别欣赏最后两句——“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它们以其极为工整的对仗,极为神妙的语言,极为壮阔的意境,昂然跻身唐诗传世名句之列。

更让蓝河感慨的是,这样的好句,居然出自极其名不经传的中唐小诗人柳中庸之手。蓝河不禁油然感叹:唐朝诗坛,果真藏龙卧虎,深不可测啊,难怪有唐人已把诗写尽的说法!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6-15 21:39:31 +0800 CST  
致各位朋友:
抱歉,因为这段时间比较繁忙,而且在天涯的另一个移民生活帖更新量比较大,所以挤占了不少精力,感谢你们的关注和耐心等待,虽然慢点,但我会一直更新下去。请朋友们也关注另一个贴子,谢谢!
http://bbs.tianya.cn/post-travel-762864-1.shtml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6-15 21:42:36 +0800 CST  
@大军冯毅 2016-06-15 08:32:49
等待
-----------------------------
感谢你的耐心等待:)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6-15 21:43:25 +0800 CST  
@jiaoxuchun 2016-06-15 17:08:53
继续等待
-----------------------------
感谢你的耐心等待:)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6-15 21:45:09 +0800 CST  
@jieludaxian 2016-06-29 11:13:56
字词老哥继续更
-----------------------------
阅读的人不多,热情受到一定打击,再加上其他事情分了精力,请见谅。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6-29 17:35:02 +0800 CST  
感谢朋友们的耐心等待,虽然人不多,但蓝河承诺过,一定会坚持到底,咱们一起继续:)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13 22:23:01 +0800 CST  
(边塞.第二十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李贺使用此乐府旧题,创作了本首描写战争场面的名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兵临城下,如天上乌云般黑压压一片,我方的城池好像快被压垮了;太阳照射在士兵鱼鳞般的铠甲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李贺在首联使用一黑一金两种浓彩对比,他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形象渲染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敌人大军压境,来势汹汹意图攻城,我军则精神抖擞,磨刀霍霍准备迎敌。首句中的“黑云”语带双关,既指战斗前夕的恶劣气候,也比喻敌人数量众多。摧,毁掉。二句的写法别具匠心,明明是日照铠甲,诗人却偏反过来说“甲光向日”,借助铠甲的拟人化,突出士兵朝气蓬勃的精神。

对于首联黑金对映的写法,宋代文坛巨擘王安石颇不以为然,他批评道:“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明人杨慎却反过来讥讽王安石“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清人沈德潜认为“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唐诗别裁集》)。
就这个话题,蓝河不妨也来凑个热闹。窃以为王安石同志之意见,实乃吹毛求疵,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所谓“黑云压城”很可能是虚指,用来形容敌人气势盛,李贺是在展开丰富想象力写作,严肃的王老先生不宜较真。
第二,就算“黑云压城”是实指,那“甲光向日”也不足为奇。蓝河乃资深色驴,惯于野外行摄,常碰到风云变幻的时刻,在漫天乌云盖顶之中,忽有一抹亮色撕开云层,投射出如箭矢般的光柱,我们色驴称之为“耶稣光”,那是司空见惯的情景。王安石同志作为庙堂高管,长期远离江湖,显然没啥户外经验,所以才会不屑于李贺的诗句。

首联这两句诗,堪称是李贺最出彩的传世名句之一,元朝的范梈(pēng)说它们是“惊人语”、“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清人薛雪誉之为“千古妙语”另一清人沈德潜则评价曰“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独推老成之作”。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无边秋色中,战争号角响彻天空;塞上泥土里,鲜血如胭脂般凝结,在夜色中浓得发紫。

本联充分展现场面之悲壮、战事的惨烈。秋色斑斓,紫血满地,是为“色”,号角连天,是为“声”,声色交融,浓重瑰丽,李贺不愧是场面刻画之好手。秋色在日间可见,紫血在夜晚才现,看,战争从白天持续到夜晚,何等惊天动地!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我军部队半卷起红旗,悄悄临近易水;暮寒霜重,鼓皮浸湿,怎么也擂不响。易水,河名,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因荆轲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出名。鼓寒,鼓声低沉。

上联交代过,战争持续到了夜晚。本联继续从夜晚落笔,“半卷”,可见军士行动隐蔽,带有潜藏奔袭之意,应是我军部署的一次奔袭或驰援部队的侧面包抄。“易水”,既是交战地点,也隐喻将士们如荆轲般一往无前的决心。战士们决心有了,行动又隐蔽,那胜利是否唾手可得?但正如流行歌所唱,“没那么简单……”关键时候,鬼才李贺出其不意,给我们来了个转折:可惜天不助人啊,当晚霜重鼓寒,将士面临着恶劣的气候,连战鼓都不响!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替将士揪心,那怎么办?难道这次神不知鬼不觉的行动要失败了?这时,金像奖最佳剧情片导演李贺微微一笑,送出了第二次转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效君王和国家,将士们愿意手持宝剑血战到底,至死方休。前文“易水”早就留下伏笔,将士们心里装着国家,为了保家卫国,他们不惜变成如荆轲般的死士!将士们拼上老命了,最终战果如何?观众们翘首以盼,李导演却嘎然收官了。唉,高人写诗,果然放收自如啊!

黄金台,战国燕昭王曾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并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士。黄金台上意,指君王的重用之恩。玉龙,借代宝剑。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语言奇特不凡,色彩浓重瑰丽,思维跳跃无定,意境奇绝吊诡——就像梵高的油画,感染力十足。有人曾批评李贺写诗过于追求奇险,以致于“有句无篇”,这首《雁门太守行》则有力地证明了,李贺还是“有句有篇”的。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13 22:30:37 +0800 CST  
此番回归,从李贺同志开始:)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13 22:31:59 +0800 CST  
@jiaoxuchun 2016-07-14 07:14:03
欢迎回来
-----------------------------
谢谢你还在坚持:)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14 19:14:09 +0800 CST  
@岁岁久相见 2016-07-14 19:40:58
选的挺好,赞。
-----------------------------
谢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15 15:37:06 +0800 CST  
(边塞.第二十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晚唐中堪泣鬼神”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人描写战事之惨烈,有两句诗让蓝河过目不忘,一是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二是蓝河本家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首诗,读之均有蚀骨之痛。它们都有大家之风,而且均非出自大家之手。

本诗《陇西行》的作者陈陶,字崇伯,晚唐小有名气的诗人,仕途伤心人一枚,屡举进士不中,被迫走上归隐之路,自号“三教布衣”。

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常写边塞战争。陇西,陇山以西,在今甘肃境内。陈陶共写了四首《陇西行》,他用组诗的方式描写汉代残酷的边塞战事,表达反战立场。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士兵们誓要扫灭匈奴,奋不顾身投入战争中,可惜战争失败,五千士兵在胡人国度死于非命。貂锦,借代汉朝穿戴锦衣貂裘的朝廷精锐军。

起首二句采取白描手法,直扑主题,交代了战士们奋勇杀敌的主观意志和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有句谚语叫“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在这里真是非常应景,战士们主观想杀敌,结果却被敌杀,可谓变化突兀的戏剧性结果。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怜的是,将士们远方的妻子不知丈夫已经战死在无定河边,弃尸荒野白骨无收,她们还在春闺里做着美梦,梦想丈夫能早日还乡。无定河,黄河支流,在陕西省内。

这两句诗极其高妙,一边是冰冷的“河边骨”,另一边是温暖的“梦里人”,形成了强烈震撼的对比效应,可谓“无一控诉字,尽是控诉情”。明人江盈科评之为“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则认为是联在“晚唐中堪泣鬼神”,对此评价,蓝河深以为然!

尽管结尾二句已经足够惊天地泣鬼神,但不少文人依然对本诗颇有微词,批评前两句过于直白,有失浑厚,云云。譬如明代文人王世贞就如是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惜为前两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清代诗人沈德潜也觉得“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余韵。”

对此类吹毛求疵的言论,蓝河倒是不敢苟同。含蓄固然是一种美感,但直接何尝不是一种力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毫无疑问,从这个角度看,陈陶的《陇西行》所走的路数,是从一开篇就把价值撕裂,毁灭得非常彻底,悲剧得断肠入骨,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绕梁三日的余韵之美,但却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凌厉之魅。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18 03:03:27 +0800 CST  
(边塞.第二十四)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 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

唐人描写战争悲剧,各有角度且各自精彩。譬如李白“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冷静客观的陈述;杜甫“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芳草”,是无可奈何的喟叹;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不加掩饰的控诉;曹松“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富有哲理的总结……而晚唐许浑的《塞下曲》,“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则是不忍卒读的悲伤。

塞下曲,古代的一种军歌,文人以此题作诗,常描写边塞生活。它在唐朝非常受欢迎,可以说是唐朝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曲,包括李白、王昌龄、卢纶、李益等人都曾写过《塞下曲》,且各有名作传世。许浑此作跻身其中,虽然称不上最出色,但也因其独特构思而占有一席之地。

“夜战桑乾北, 秦兵半不归。”夜晚,桑乾河北岸发生了一场大战;秦国士兵半数牺牲,无法活命回家。
桑乾,河名,流经今山西省、河北省境内。北,这看似寻常一个字,却内有乾坤,如果战争发生在桑乾河南,外族侵犯我军防卫的可能性大,而发生在桑乔河北,则我军侵犯外族的可能性大,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是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所以一个“北”字,暗示了诗人的谴责立场。秦兵,指代唐兵。唐人写诗常以“汉”代“唐”,为何许浑标新立异,以“秦”代之呢?蓝河估摸有两原因:一是唐朝都城长安,属秦国旧地;二是秦朝以横征暴敛著称,以秦代唐,再次表明诗人的反战立场。

“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次日早晨,收到了某个战死士兵家乡邮来的信;信里说天气变冷,家里已经寄出御寒衣物。
征夫已没,家人却还蒙在鼓里,还在幻想早日团圆,还在源源不断寄出东西,这是多么欲哭无泪的事情!看似简单的十个字,却具有肝肠寸断的力量,令人掩卷,不堪再读。
蓝河以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两句诗与陈陶的传世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内容显浅易懂,就像一幅白描画,一目了然。但诗人选取的角度非常别致,构思也是非常巧妙,他以一个已经牺牲的士兵作为切入点,展现斯人已然消逝、家属浑然不知的戏剧性场面,可谓是以小见大的典型。在平静如水的陈述中,诗人看似不动声色,但结句中的一个“犹”字,不经意泄露了诗人的感情: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无限痛惜。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23 23:47:46 +0800 CST  
@jiaoxuchun 2016-07-21 17:08:52
你快回来 我一直都在
-----------------------------
谢谢坚守:)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23 23:49:12 +0800 CST  
@gaoming1963 2016-07-22 10:59:35
好帖请继续!期待楼主点评秋兴八首!
-----------------------------
秋兴系列,最喜欢“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23 23:59:09 +0800 CST  
@长安城南 2016-07-19 19:44:37
回来了,太好了!!!
-----------------------------
谢谢长安:)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7-23 23:59:33 +0800 CST  

楼主:蓝河逸客

字数:130048

发表时间:2016-04-03 05: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4:30:15 +0800 CST

评论数:8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