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皇冠上的珍珠——“全唐诗全名句全盘点”

@柴柴M 2016-04-29 01:23:42
谢谢楼主,收藏坐等其他风格的诗出现~
-----------------------------
等发完边塞篇后陆续有来:)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29 19:35:48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4-29 12:15:04
顶帖
-----------------------------
谢谢你,热心朋友!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29 19:39:14 +0800 CST  
@tendays2017 2016-04-30 13:58:14
如同无数人一样,蓝河自小就开始接触唐诗,先是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再是形形色色的各种鉴赏文章。但多年下来,却没有对哪个版本情有独钟,就好比吃菜,总觉得不是少点盐,就是多了糖,始终不是蓝河心中想要的那种感觉。久而久之,心中就有了一个想法:既然都不是太对味,何不另起炉灶,单独烹制一道呢?
===============================================================......
-----------------------------
蘅塘退士是清人孙洙的别号,”烟花三月下扬州确实被称为“千古丽句”,但这四个字不是蘅塘退士说的,是清代才女陈婉俊在注释《唐诗三百首“时说的。谢谢你的关注和评论:)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30 15:11:38 +0800 CST  
@清夜无尘12345 2016-04-29 22:08:39
谢谢楼主,我会持续关注学习的。
-----------------------------
谢谢关注!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30 15:16:37 +0800 CST  
@阿明阿土 2016-04-30 21:00:31
既然是超级大坑,俺就先收藏再留个脚印。坐等楼主继续码字。
-----------------------------
谢谢你的关注:)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01 00:21:10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5-01 10:31:22
顶帖
-----------------------------
:)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01 20:39:31 +0800 CST  
(边塞.第十六)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雄才浩气,更笼络千古”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中唐诗人李益,写过一首边塞诗,被明人周启琦形容为“探源昆仑,雄才浩气,更笼络千古”。这首诗就是本诗《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五原,县名,唐朝时属于盐州,在今内蒙境内。饮马泉,鹈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鹈泉边,翠绿的杨树轻拂水面,草色淡淡如轻烟弥漫;在以前,这里是胡人饮马的地方。
“绿杨著水草如烟”,很明显,这是草树生长的春天。“旧是胡儿饮马泉”,“旧”字后面有潜台词:以前是胡人地,现在被唐军收复了。
春光明媚的季节,经过失而复得的国土,诗人心情应该是不错的。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明月当空的夜晚,从几处不同方向传来了隐约的胡笳声;到底是哪些英雄,仗剑立马,在蓝天白云下守护着我们大唐疆土呢?
胡笳声悲,征人思乡时常吹之,这里写“几处吹枷”,表明处处都有士兵戍守。
“何人倚剑白云天”,应从宋玉《大言赋》中的句子“长剑耿耿倚天外”化出,它把男儿好汉仗剑卫国的英姿描写得淋漓尽致,就像毛主席的诗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样,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质。何人,到底是谁呢,这里用设问的句式,表达诗人对英雄们的仰慕颂扬之情。明人叶羲昂说这两句诗是“中唐壮语”,蓝河个人也非常喜欢,尤其“何人倚剑白云天”一句,窃以为它具有飘逸的侠气,看到它,就想起诸如“笑傲江湖”、“白马啸西风”之类的画面,唤醒内心浓得化不开的江湖情结。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以前鹈泉冷冻结冰,关山阻塞道路艰难;今天春暖冰溶,泉水潺潺分流到我跟前。
“冻合关山路”呼应前面的“旧是胡儿饮马泉”,写的是胡人占领时冷绝愁苦的景色;“分流汉使前”则呼应“绿杨著水草如烟”,写唐人收复后生机勃勃的气象,两者有着天壤之别,其实,这不但是写景,分明是诗人忆苦思甜的心情写照啊。从来,以前。冻合,冰封。汉使,指诗人自己。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泉水明亮如镜,但千万别让眼前的行人(诗人自己)上前照看他的容颜鬓发;因为怕在跨入新一年的时候,见到自己日渐憔悴的样子。
到了最后两句,诗人的情绪陡然翻转,忧患意识油然而生,眼前树青草长、春水潺湲的景象,并未让他感到一劳永逸,熟读史书且多年行走边关的他,明白边塞战争的反复,也知道大唐国力已今非昔比,再联想到自己日渐老迈,不禁伤身感时,忧从心来。
依蓝河看来,最后一句“恐惊憔悴入新年”有着双关意味,既是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感伤,也充满对国土命运的不安全感,虽然大唐已经收复失地,但焉知哪一天,胡人就会卷土重来,饮马泉之地就将再次遭遇 “憔悴入新年”的命运? 一个“恐”字,明显泄露了诗人心中的不安。

李益这个哥们,生活在国力明显衰减的中唐,难怪已经没有了盛唐一往无前的气概,即便前面六句明朗清丽,最后两句也不免英雄气短。清人宋宗元评价本诗说:“亦悲壮,亦流丽”,可谓极致贴切。悲壮婉转,是李益独特的诗风,更是时代赋予给他的宿命基调。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02 23:34:57 +0800 CST  
@何人倚剑白云天 2016-05-01 00:13:16
终于到李益,下篇就是“何人倚剑白云天”了吧?:)
-----------------------------
老兄,你的最爱来了:)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02 23:36:00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5-02 09:57:13
支持佳作
-----------------------------
再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02 23:38:25 +0800 CST  
@henaidao 2016-05-04 17:06:11
等待楼主的更新
-----------------------------
谢谢关注!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04 21:16:28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5-12 15:37:59
支持好帖
-----------------------------
谢谢游戏风尘,可能诗歌还是曲高和寡了些,跟楼主另一个帖比起来,人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啊。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2 15:59:26 +0800 CST  
@樱桃跳舞 2016-05-15 21:42:16
一直在等待更新
--------------------------
不好意思,最近有点抽不开身,久等了:)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6 16:10:37 +0800 CST  
(边塞.第十七)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淡淡的忧伤,是李益同志的标签,但就算再多愁善感的人,也会有心情开朗的时候。本诗《塞下曲》,算是李益诗歌中一首突出的亮色调之作。

《塞下曲》,是一种乐府新题,多描写边关军旅生活。在唐朝,这是一种流行体,李白、王昌龄和高适等大诗人都曾用此体裁写作。

“蕃州部落能结束”,驻守在西北边塞的军士们善于穿衣打扮,看,他们全身戎装,一副雄姿英发的模样!首句写戍边将士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蕃(bō)州,我国古代称外族为“蕃”,《旧唐书•回纥传》中有“皆受都督号,以统蕃州”的说法,所以这里的“蕃州”,不是一个具体地名,而是泛指西北边塞地区。部落,驻军部队。能,善于。结束,不是现在所说的完毕、终止的意思,而是指装扮,杜甫在诗歌《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中所写的句子:“结束多红粉,欢娱恨白头”,也是这样的用法。

“朝暮驰猎黄河曲”,他们从早到晚都在黄河河套地区驰骋打猎。二句写将士们铿锵激昂的战备状态,他们操练弓马,磨刀霍霍,随时准备投入战斗。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现内蒙境内)。

“燕歌未断塞鸿飞”,战士的歌声在原野上飘荡不断,塞外的大雁在天空中展翅飞翔。燕歌,指乐府《燕歌行》的曲调。《燕歌行》体裁的创作,最早见于魏文帝曹丕的两首同名古诗,其中有“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的句子,描写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在本句中,战士们放声歌唱,固然含有思亲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策马奔腾时那种轻快心情的展现,为何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结句:

“牧马群嘶边草绿”,马群昂首嘶叫,情绪高涨,边地绿草萋萋,生机盎然。毫无疑问,结句刻画了一副欣欣向荣的春回边塞图。其实,这种高亢激昂的姿态,何止于绿草和战马,它分明就是将士们的内心写照嘛!

通览全诗,既写边塞的美丽春色,更写戍边将士蓬勃奋发的精神风貌。细细品之,会让人顿生满满的正能量。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6 16:12:56 +0800 CST  
@咸鱼2222 2016-05-13 11:27:03
马克,我来翻页。
-----------------------------
谢谢咸鱼兄:)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6 16:13:56 +0800 CST  
@dashusheying 2016-05-12 23:38:41
好文好文!
-----------------------------
:)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6 16:14:54 +0800 CST  
@长安城南 2016-05-17 18:16:17
边塞.第十四,这个在全文前没有写出名句。
-----------------------------
谢谢提醒,名句是——“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7 20:39:56 +0800 CST  
@长安城南 2016-05-17 16:49:33
怎么没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因为楼主是按照名句的内容而不是诗篇的内容来分类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归入写景类了。岑参的传世名句,肯定不容错过:)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7 20:42:19 +0800 CST  
(边塞.第十八)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说起唐朝边塞诗,我们首先会想起谁?高适、岑参、王昌龄?此三公可谓公认的第一阵营。

但其实,还有这么一位老兄,他是被严重低估的诗人,他的边塞诗题材广阔,且好篇迭出,虽然稍逊高岑王三大高手,但也算成就斐然,自成一家。然而,与他的诗才相比,其诗名可谓严重不匹配,不但没有像上述诸君般家喻户晓,反而有日渐被淡忘的趋势。也许,要怪他生在盛唐,在这个中国诗歌史上最华丽的时代,即使他才华横溢,也难以避免被其他大师级同行遮盖的残酷命运。

这个郁闷的老兄,名叫李颀。本诗《古从军行》,堪称其首席代表作,被清人黄培芳称为“气格雄浑,盛唐人本色”。

从军行,乐府旧题。李颀本诗是借汉喻唐,表达对唐玄宗开边黩武的抨击,他在“从军行”前加个古字,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白天登山观望远处的烽火台,黄昏时靠近交河边牵马饮水。起首二句写战士白天紧张的军队生活。望烽火,察看敌情也,烽火生起意味着敌人来袭。交河,古代河名,在近新疆吐鲁番境内。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里,士兵们听到阵阵巡逻刁斗声,从昏暗的风沙里传来;不远处,又不时响起汉代公主远嫁塞外时弹奏的那种琵琶声,令人倍感幽怨凄凉。
三四句承接白天所述的军营活动,开写夜幕降临后征人的听闻,抒发其怨怼之情。行人,远征的士兵。刁斗,古代军中用具,形状大小似斗,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逻。公主琵琶,汉代公主刘细君远嫁塞外时所弹的琵琶曲。刘细君是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侄女。汉武帝欲与乌孙国和亲,但又不舍得自己女儿,于是封侄女刘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出去。刘细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载入史册的和亲公主,她出嫁时弹起了琵琶曲,声音哀怨动人。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旷野上,云雾苍茫笼罩,万里之内不见城郭;雨雪纷飞,与无边的沙漠连成一片。
从五六句中,我们清晰看出了边塞环境的特点,就俩字——恶劣。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胡地雁群夜夜哀鸣,在天上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泛泪花,从脸上双双滴落。
上两句“野云”“雨雪”是正面写景,这里的“胡雁胡儿”是侧面记情,以情烘景,其实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写景。你想,大雁哀鸣男儿落泪的地方,这环境能好吗?另外,诗人在此处匠心别具,他陡然转换角度,不写汉兵,而写胡兵,这是高明的反衬手法,试想,连地头蛇性质的胡雁胡儿都哀鸣落泪,那些远离家乡的汉军士兵,又当如何?真是言语有尽而联想无穷啊。
古代的战争题材诗歌很多,但大多都是站在汉人角度扬汉抑胡,而李颀“胡雁胡儿”两句诗,体现了彻底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他笔下,胡人首先是人,也和汉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同样饱受战争摧残,对战争也同样厌恶。这是完全抛开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思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句诗,它充分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开阔的历史观。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听说玉门关回归之路已被阻断,战士们只有追随轻车将军拼命死战。
九十句写统治者之残酷和士兵的无奈,统治者无情地将回乡之路封死,战士们没得选择,只能老老实实卖命。玉门被遮,出自以下典故:汉武帝曾命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大宛,结果战事不利,李广利上书请求罢兵回国,汉武帝勃然大怒,拍使臣到玉门关阻止,并传令:“敢有进关者,格杀勿论!”轻车,轻车将军,汉代将军名号,指代领军者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都有很多士兵战死,尸骨埋于塞外荒野地;换来的只是塞外的葡萄送入汉家。
结尾两句堪称诗中最出彩的警句。““年年战骨埋荒外”,它上承第十句“应将性命逐轻车”,表达了这样的潜台词:即便你拼命力战又当如何?到头来还不是遭遇抛尸野外的悲惨命运!在这里,诗人对士兵的悲惨命运发出了同情的呐喊。
“空见蒲桃入汉家”,用的是汉武帝的典故:汉武帝为了得到天马(汗血宝马),不惜发动对大宛国的战争,取得胜利后,除了天马外,同时还有葡萄(即诗中的“蒲桃”)、目宿等植物种子一起传入汉朝,汉武帝派人种植于离宫旁边,以向外国来使表示炫耀。诗人用此典,意在表达对汉武帝穷兵黩武和草菅人命的讽刺和抨击。此外,诗人神来之笔的一个“空”字,清晰表明这种“战骨换葡萄”式的对外战争毫无意义。至此,诗人的反战立场也就呼之欲出了。

李颀的这首边塞诗情景畅融,意境悲壮,思想深刻,警句出彩,是一首历经时间打磨依然闪耀真知灼见的划时代作品,正如明末诗人邢昉所评价:“音调铿锵,风情澹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8 23:41:44 +0800 CST  
@长安城南 2016-05-17 18:16:17
边塞.第十四,这个在全文前没有写出名句。
-----------------------------
@蓝河逸客 2016-05-17 20:39:56
谢谢提醒,名句是——“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
@长安城南 2016-05-18 17:29:32
好的。多谢!
-----------------------------
欢迎常来:)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8 23:49:18 +0800 CST  
@长安城南 2016-05-19 18:35:56
今天看到李颀的《古从军行》,想起来第一次听到这首诗还是《还珠格格》里小燕子背的。有点搞笑,皇阿玛不就是“胡儿”吗???
有个问题:江都公主刘细君是汉武帝的侄孙女,不是侄女。
关于“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我觉得诗人的想法狭隘了。汉武帝想打通西域,应该是为了联合西域诸国打击匈奴,为大汉开疆拓土。汗血宝马只是个幌子。正因为有古代士兵的“年年战骨埋荒外”,我们今天才能说“XXX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
-----------------------------
确实是侄孙女,长安兄专业,我也是边学边写,欢迎多指正:)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5-19 19:09:54 +0800 CST  

楼主:蓝河逸客

字数:130048

发表时间:2016-04-03 05: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4:30:15 +0800 CST

评论数:8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