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皇冠上的珍珠——“全唐诗全名句全盘点”

@laiyuan0 2016-11-08 00:07:48
好帖
-----------------------------
谢谢,欢迎继续关注。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11-08 04:57:46 +0800 CST  
思乡其六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盛唐的贺知章,是个有意思的老同志。
第一,他官运不错,最终做到了礼部尚书的高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部长),而且深得唐玄宗、唐肃宗两代皇帝的赏识。
第二,他活得很潇洒,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好酒,杜甫曾在诗里形容他“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醉态可鞠,喜感袭人。他位高权重,但一点架子也不端,在八十多岁的高龄,还为后辈李白抬轿子,称他为“谪仙人”。他性格不羁,自称“四明狂客”。
第三,他很长寿,居然活到了耄耋之年——八十六岁。老贺同志诗写得也不赖,他的代表作《回乡偶书》和《咏柳》都被选进了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历代学子必背的“神曲”。

我们来看这两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告老还乡,时年八十六岁,距他年轻离乡时已有超过半个世纪之久。几十年间,诗人的毛发已经被岁月璀璨得稀疏脱落,唯独乡情不变,乡音不改。衰,此处念cuī,减少脱落之意。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的农村都是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不但人与人之间,恐怕连东家旺财、西家杰里和南家小强,彼此之间都会知根知底。忽然有一天进来个陌生人,你道会是什么反应?老人们指指点点,青壮年道路以目,旺财们嘶吼不停,只有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围拢上来,乐呵呵地问他从何而来。“笑问客从何处来”,七个字写尽了乡村风情。用清人宋宗元的话,就是——“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但细细嚼之,这个貌似轻松欢快的“笑问”背后,却有一丝挥不去的失落。试想想,你念叨了一辈子的故乡,忽然不认你了,你在它那里居然成了陌生人,你会作何感想?怎一个心酸了得!在诗人的朴实语后面,实则潜藏着无限唏嘘感慨。

这样的感慨,在第二首诗中就表现得更明显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贺知章一样活到八十六的,当老贺回到村里,发现他的同龄人甚至很多晚辈都已经撒手西归了,用他的话就是“人事半消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种“独孤求伴”的凄然,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得到。但还好,祖屋门前那个镜湖,最终给了老贺同志一抹温情的抚慰——湖水在春风吹拂下,还依旧荡漾着跟几十年前一样的波纹。只有从这依稀如昨的湖水中,诗人才能多少找回一些小时的记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岂不伤哉?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11-08 18:14:48 +0800 CST  
思乡其七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添著一词不得乃可”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蓝河有个朋友,他的生日从来都是在悄无声息中度过的,蓝河问他为何如此低调,他说:“我都坐四望五了,每过一次生日,就是老了一岁。我不搞庆祝,就是假装自己还没老。”显然,这位老哥是在掩耳盗铃嘛。不过他的这番话,却准确折射出人到中年以后对年华老去的惶恐。

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一个本该喜气洋洋的除夕之夜,有一位唐人,怀着如蓝河朋友一般的心态,写下了一首不朽名诗。这位唐人叫高适,这首诗叫《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旅馆里就剩下我一人,独自对着惨淡的灯光难以入眠;在这个本该普天同喜的除夕之夜,我的心思为何变得凄凉起来呢?

旅馆本应人来人往,但因为除夕,大部分人都回家团聚了,唯有诗人这个游子还羁留在外,所以他称自己为“独”。“寒灯”,既是冬日寒夜之灯光,也是惨淡微弱之灯光。客,诗人客居在外,因此自称“客”。你看看,这都是什么氛围?寒灯、旅馆、独客,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凄凉三友凑齐的节奏啊。此情此景,宁不“凄然”乎?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家乡的亲人,今晚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漂泊的我;我的两鬓本来就已经花白,唉,过了明天,意味着我又老一岁了。

“故乡今夜思千里”,就如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是想象中的情景。不直说我在思亲人,而臆想亲人在思我,这样的情感表达,用明人蒋一葵的话,叫“无数婉转”。愁鬓,指白发,发因愁而变白。

三四句进一步回答了诗人“转凄然”的原因:一曰思亲,二曰叹老也。明人胡应麟对这两句诗评价甚高,称它们“添著一词不得乃可”。

高适的这首《除夜作》,沧桑深沉,感人肺腑,对大叔级的游子尤其有杀伤力,读之能泪湿眼眶。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11-10 05:53:15 +0800 CST  
@雕弓天狼1979 2016-11-13 10:20:15
来晚了,不过还是要赞
-----------------------------
谢谢,来得正好啊:)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11-13 16:58:29 +0800 CST  
@jinchongcty 2016-11-13 10:47:08
楼主出书了吗?
-----------------------------
没有啊,希望有一天能出版:)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11-13 17:00:57 +0800 CST  
思乡其八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真情苦语,难得道出。”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初唐的宋之问,可以说是无品文人的典型代表。姑且撇开他那段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诗而打死外甥刘希夷的野史,我们来看严肃的历史。
据《新唐书》记载,宋之问这个哥们,善于在官场攀爬,拼命巴结武则天的面首宠臣张易之,在张易之伏诛后,他被贬往泷州(现广东罗定)。后来不耐岭南之苦,他又逃了回来,躲在朋友张仲之的洛阳家里。当他无意中听到张仲之打算刺杀武三思的计划,于是卖友求荣,揭发了张仲之,换取自己的升官机会。接着他又讨好当红的太平公主,等待安乐公主掌权了,他又跑去安乐公主那献媚。太平公主很不爽,就到唐中宗那说他坏话,于是宋之问被贬出长安。唐睿宗即位后,以“狯险盈恶”之罪名将他发配至广西钦州。最终,他被唐玄宗赐死。

一生蝇营狗苟的宋同志,真是应了一句民间老话——“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皆报。”

本诗《渡汉江》是他从泷州逃回洛阳、经过汉江时所作。汉江,又名汉水,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境内的秦岭,向东南流经湖北,在武汉流入长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我被贬黜到五岭之外,家人朋友都断绝了音讯;冬去春来岁月漫漫,这种日子很是难熬。
岭外,五岭以南,今广东。音书断,说明宋之问成为“失联”之人了。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过汉江,我离家乡就越来越近了,但是我内心却充满惶恐,见到家乡来的人,都不敢开口相问。

宋之问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他逃回洛阳,也就是回归河南故乡。那他“怯”啥呢?首先是对老家情况的惴惴不安:祖屋没有漏水吧?母亲的病好了吗?儿女还听话吗?那只叫旺财的老狗,还健在吧?家人还会一如既往地对待我这个贬黜之人吗?如此等等。毕竟跟家人“失联”已久,内心忐忑也是正常的。其次呢,也许还有一点害怕——怕自己私自逃回之事败露,逃犯啊,这可不能开玩笑。

不管宋之问为人是如何操蛋,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十个字确实精妙入微,它将诗人那种“欲知还躲”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用晚清李慈铭的话,叫“真情苦语,难得道出。”

人不是好人,诗还是好诗,没必要在倒洗澡水的时候,连盆里的孩子也倒掉。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11-13 17:05:00 +0800 CST  

楼主:蓝河逸客

字数:130048

发表时间:2016-04-03 05: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4:30:15 +0800 CST

评论数:8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