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皇冠上的珍珠——“全唐诗全名句全盘点”

一个人的“全唐诗”

如同无数人一样,蓝河自小就开始接触唐诗,先是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再是形形色色的各种鉴赏文章。但多年下来,却没有对哪个版本情有独钟,就好比吃菜,总觉得不是少点盐,就是多了糖,始终不是蓝河心中想要的那种感觉。久而久之,心中就有了一个想法:既然都不是太对味,何不另起炉灶,单独烹制一道呢?

“全唐诗”数万首,最精华的无非有二:其一曰名篇,其二曰名句,而其中光彩照人者,更非名句莫属。因为名句是诗人才华的爆发点,是读者目光的聚焦点,所谓“浓缩即精华”也。而且相对于名篇,名句更符合现代人碎片化阅读和要点化记忆的习惯。

我们不妨来看几个例子。杜甫的“三吏三别”,堪称经典名篇了吧?可是你能记得几句?反正蓝河自己读了若干遍,基本都是水过鸭背。有人可能会说,那是蓝河你的记忆力不够牛逼,但蓝河相信,大多数人的记忆力都是不够牛逼的。“三吏三别”这些名篇,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世名句,或者说,缺乏兴奋点,是它们在读者心目中逐渐面目模糊的核心原因。反之,很多诗篇,包括写下这些诗篇的诗人,我们可能都很陌生,但我们却对其中的名句耳熟能详,譬如“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赠婢》)、“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鱼玄机《赠邻女》)……这样的例子可谓多不胜数。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里的皇冠,那么,名句就是这顶皇冠上的珍珠,因为有了这些光彩夺目的珍珠,皇冠才更加璀璨动人。所以,蓝河在个人即将烹制的这道唐诗大餐中,将以名句为主菜。经过翻箱倒柜的折腾,蓝河搜罗了传世名句近五百联(一联为两句)。

随后,蓝河决定打破那种以年代或诗人为导向的传统编撰思路,将名句们打乱混编,重新进行主题化分组,分别归入“爱国”、“功名”、“言志”、“劝学”、“从文”、“边塞”、“纪实”、“爱情”、“行旅”、“思乡”、“念亲”、“交友”、“送别”、“观人”、“赏艺”、“感怀”、“山水”、“田园”、“写景”、“咏物”、“品禅”、“怀古”、“论史”、“哲理”、“讽刺”、“闺思”、“宫怨”总共二十七大类中。

注意,这是按照名句本身、而不是名句所在的诗作来归类的。有什么区别?譬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然,以篇而论,这首诗应归入“送别”类,但按照“名句主导”原则,蓝河选取的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两句,因此按其句意归入“感怀”类。

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些诗篇字字珠玑,名句迭出,那怎么处理?蓝河会选取个人最心有戚戚的一联,譬如李白的《将进酒》,选中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并将它们归到“言志”类。

五百联名句,以句带诗,也就意味着五百首作品,五百篇盘点文字。写到这里,连蓝河自己也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这分明是在给自己挖一个超级巨坑嘛。在这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年代,诗意还有几寸的生存空间呢?这可真不好说,君不闻有骂人语曰“你才是诗人,你全家都是诗人”?

但无论如何,对蓝河个人而言,这是具有非常意义的一件事,谁让蓝河心中一直存有古典情结呢?你既爱之,就该“为伊消得人憔悴”。

末了,抛出一句广告语,让它来引领我们遨游入唐诗的海洋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记名句五百联,无限诗意在眼前。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2 21:28:00 +0800 CST  
就从最正能量的“爱国”开始吧。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2 21:30:44 +0800 CST  
(爱国篇.第一)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唐高宗李治统治年间(公元681年前后),突厥屡次入侵中原,唐高宗不胜其扰,于是派遣一代名将裴行俭出征退敌。诗人杨炯闻讯,欣然落笔,写下了本首《从军行》,抒发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从军行》,是一种乐府旧题。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的烽火已经点燃,并迅传照到长安;我的心情澎湃起伏难以平静。一个“照”字,尽显军情之危急。西京,指长安城,在汉、隋、唐朝某些时期,有两个京城之说——“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将军领了兵符辞别京城,带领军队包围了敌军要塞。牙璋,指兵符,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掌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兵时合为凭。凤阙,指帝王宫阙。龙城,匈奴祭天处,泛指敌方巢穴。
三四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唐军疾如闪电的速度和气吐万里如虎的气势。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战打响时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图案都黯然失色;狂风呼啸,夹杂着雄壮的战鼓声。凋,指旗帜的色彩变得暗淡。
五六句绘声绘色,声色俱妙,刻画了一幅龙争虎斗的战争图景。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我宁愿做一个为国杀敌的百夫长;也不愿做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百夫长,统领百人的基层军官,在此泛指下级军官。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唐高宗李治,承接千古一帝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毫无疑问,他统治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有幸生于这个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盛世时代,人人都不甘平庸,个个都梦想飞翔,杨炯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文人的话,有时你也别太当真,杨先生在诗里说得掷地有声,但却未见实际行动,终其一生也是个文官,没有向“百夫长”的目标迈出过一步。
杨炯这个人,十一岁即有神童之名,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反对华而不实的宫廷诗,主张遒劲刚健的诗风,《从军行》是体现其艺术主张的典型作品,全诗简洁明快,铿锵有力,气势非凡,明末的陆时雍评价它说:“浑厚,字字铢两悉称,首尾圆满,殆无馀憾”。
蓝河以为,《从军行》是一首特别适合热血男儿阅读的作品。蓝河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十八岁高中毕业的时候,当时风华正茂,心中正怀着如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式的武侠梦,向往快意江湖的生涯。澎湃的青春年华,遇到澎湃的《从军行》,读毕掩卷,闭目细品,竟仿似听见了节奏凛冽的鼓点声。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2 21:34:43 +0800 CST  
(爱国.第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的王昌龄,一共写了七首《从军行》,本诗是第四首,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阴云密布,远处的雪山显得黯淡无光;孤零零的城池,与军事要塞玉门关遥遥相对。
“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指的是青海湖。长云,形容云彩之多,绵延不绝。暗,使动用法,使之暗淡。雪山,指祁连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遥望”不是远看的意思,而是指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玉门关,古关名,是通往西域的要隘,在今敦煌西北。
青海和玉门关两地相隔数百公里,但诗人却浓缩时空,将两地展示于同一方画面中,他为何要这样写?我们不妨温习一下历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唐的西北边境存在着两大强悍敌人,一是青海附近的吐蕃,二是玉门关附近的突厥,所以青海玉门并举,意在渲染严峻的边境形势。
事实上,不止王昌龄,其他诗人也常这样写。譬如唐人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关山月》)、唐人令狐楚的“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白山。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从军词》)、宋人陆游的“断鸿影外玉关月,病骥嘶中青海秋”(《暮秋遣兴》)明人于慎行的“影含青海动,光度玉门流”(《关山月》)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西北黄沙弥漫的战场上,将士们历经百战,连身上的铁制战甲都被磨破了;不彻底消灭入侵边境的敌人,我们的将士们绝对不会还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由“黄沙”得知环境之恶劣,由“百战”可见战事之频繁和旷日持久,而一个“穿”字,又写尽了战况的惨烈。
末句“不破楼兰终不还”,顺承第三句,表明了大唐将士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誓死破敌的决心。这句诗,无疑堪称大唐王朝奏出的最强音,犹如燕人张翼德在长坂坡的一声断喝,拥有夺人心魄的力量。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在诗里泛指入侵西北边境的敌人。
王昌龄的本诗,前两句主写景,后两句主抒情,融辽阔大气的景致和雄壮激昂的情绪于一体,完美的展现了盛唐戍边将士的勇气和担当,堪称是他七首《从军行》中的“压卷之作”。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2 21:41:32 +0800 CST  
(爱国.第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一种乐府旧题。唐朝无数诗人以《出塞》为题写过诗,王昌龄的这首作品,可以说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它语言平实,但意境开阔,格调高远,被明人李攀龙推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被另一明人杨慎和清人宋宗元誉为“绝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和边关还是秦汉时期的旧模样;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不远万里去出征,却没能活着回来。
自古以来,明月关山都让人联想到戍边征战。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并不意味着只有秦代才有明月,也并不代表汉代才有边关,这是一种互文手法,其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关隘。诗人由秦写到汉,目的是强调战火连年,经历朝代变换而不息。如此神来之笔,让人油然产生沧海桑田的历史苍茫感。
如果说,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着眼千年之久的时间跨度(秦朝到盛唐接近一千年),那么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书写万里之远的地域范围。可见,这种征夫不归的悲剧,是跨越时空的存在,是古人今人南人北人共同的悲歌。至此,我们可隐约窥见诗人内心的反战立场,及对征人的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假如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还在人世,他肯定不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龙城,一说匈奴祭天的地方,另一说卢龙城(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在今河北境内)。飞将,一般认为是指汉代名将李广,他曾任右北平太守,匈奴人敬称之为“飞将军”。阴山,北方边境东西走向的山脉,大部分都在今内蒙境内,在古代,阴山是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线,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必须翻过阴山,因此,它是汉族防御外敌的天然屏障。
诗人为何会发出“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感慨呢?王昌龄生活的年代,是在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这个时期唐朝国力空前强盛,也涌现出像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杰出将领,但确实缺少像汉朝李广、卫青、霍去病和初唐的贞观时期李靖、李勣这种超一流级别的名将,在戍边战争中也常吃败仗。所以,王昌龄怀念李广,一方面颇有点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式的惆怅,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对旷世名将的一种热盼。
“不教胡马度阴山”,结句这七个字,可谓掷地有声,其气质跟王昌龄另一传世名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相似,都是显著的盛唐骨格。它传递了什么信息?第一,这是诗人对国家的期待——良将戍守,边疆和平。第二,这是诗人正义战争观的流露。就像杜甫所说“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边塞战争的根本目的应是防止侵略,而不是掠夺型征服。所以王昌龄说“不教胡马度阴山”,没有说“千军万马过阴山”。第三,这是诗人内心意愿的流露。生活在盛世大唐,谁不想横刀立马,建功立业?当王昌龄吟诵出“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七个字的时候,相信他心中一定涌动着羡慕之情。
对于这首《出塞》,明朝的王世贞有句很有意思的评价,他说:“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王世贞的观点玄而又玄,其实无非是想说,王昌龄这首诗不好硬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确实,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绝句,其内涵确实相当丰富,思想感情也相当复杂,蓝河个人的感受是:它兼有对边争历史的审视,对连年战乱的厌倦,对征夫不归的同情,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缺少良将的惋惜,对卫国栋梁的期待,对边疆和平的盼望。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2 21:46:09 +0800 CST  
(爱国.第三)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然入妙,未易追攀。”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同样是展现戍边将士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两句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和“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谓耳熟能详。而王昌龄的好友李白,也有两句诗,虽然知名度没有那么高,但其气魄并不逊于王作。李白这两句诗是这样写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本首《塞下曲》。
塞下曲,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之列。李白共写过六首《塞下曲》,本诗是其中第一首,也是六首之冠者。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到了,天山上积雪残留;虽然没有雪花飘飞,但依然觉得寒意袭人。二句中的花,既可理解成雪花,也可理解成双关语(雪花、春花)。
首联这两句诗,清人李调元评之为“随手拈来,俱如奇峰峭壁,插地倚天”,另一清人梅成栋则说它们“忽从天外落笔,想见用笔之先已扫尽多少。”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明媚的春光,尚未降临于边地;只从婉转的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乐曲。折柳,指古曲《折杨柳》。诗人说“笛中闻折柳”,其言下之意是眼前看不到柳色,只能靠聆听与柳树相关的音乐,来慰藉盼春的心情。
本诗前四句,是写边地苦寒之语,二十字犹如云行水涌,颇有一气呵成的神妙,不见丝毫雕饰的痕迹,用清人沈德潜的话叫“四语直下,从前未见此格”、“天然入妙,未易追攀。”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早晨随着擂响的战鼓,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夜晚也不敢放松歇息,只能抱着马鞍入眠。“金鼓”和“玉鞍”都是美化的说法,指的是战鼓和马鞍。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示了前线火热的战争状态和将士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称得上是夜以继日,厮杀不停。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回顾前文,五月时分,在江南早就草茂鸟鸣,百花争艳,而在边地,却依然是无花无柳,残雪带寒,这样的环境,苦不苦?但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反衬将士的意志,他们这种“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状态就越难得。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手持宝剑;像汉朝的傅介子斩杀楼兰王一样,建立不朽工业。愿,希望。将,持。斩楼兰:据《汉书》记载,楼兰国对汉朝阳奉阴违,并曾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出使,他以赏赐黄金丝绸为名约见楼兰王,酒席灌醉之,然后将他成功刺杀。诗人化用这个故事,目的是借此展现将士们杀敌报国的雄心。
李白的这首《塞下曲》,前半首清爽俊逸,后半段慷慨激昂,但两者又无缝融合,浑然一体。《唐宋诗醇》说它“高调入云”,而蓝河觉得,它就像个攻击力十足的侠客,蕴含着势不可挡的气概。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2 21:58:43 +0800 CST  
(爱国.第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字字沉着,意境直似《离骚》”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6年,是大唐王朝的耻辱之年。
是年六月,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攻进潼关,长安城沦陷。曾经缔造了“开元盛世”的一代英主唐玄宗,瞬间从人生的巅峰坠入低谷,如同丧家之犬般败走四川,其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境内)即位,是为唐肃宗。当时诗人全家都在鄜州(现在陕西富县)避难,当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后,满腔热血的杜甫大受鼓舞,他把家人安顿在鄜州,只身出发投奔灵武。
一介文弱书生居然只身勤王,从理想角度评判,这是让人钦佩的爱国情操,但从现实角度考虑,显然这是一个很傻很天真的行为。
果然,诗人很快就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代价,他在途中遭遇叛军,被俘至长安,所幸,由于他地位低微,叛军并未把他放在眼内,也没有收之入狱。
蓝河想起了另一位大腕级诗人王维,他也像杜甫一样被俘,但由于其社会地位比较显赫,利用价值高,于是安禄山就给他安排了官职。王维同志就此摊上了政治污点,相当于做了“汉奸”啊。后来唐军收复长安,司法部门准备给王维治罪,幸好王维在做伪官期间曾写过两句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他自我辩解说这是抒发对朝廷的忠诚,加上担任刑部伺郎的弟弟王缙为他求情,王维才得以免除牢狱之灾。相比王维,布衣之身反成杜甫的护身符了。
被押往长安后,杜甫亲眼目睹京城沦陷后的萧条景象,心中有感,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三月写下了本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虽然山河依旧,但国家已破碎不堪。春天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树木幽深。起首这两句诗,笔力千钧,写尽了长安城的战乱之殇,就好比一声秦腔突然响起,无尽的悲壮之感扑面而来。明人胡应麟给予它们极高评价:“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复无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就连花儿仿佛都在流泪;亲人离散,就连鸟儿都觉得心惊。 此时此刻,长安城里的花和鸟,就是杜甫的代言人,将他浓烈的沉痛感情传达得淋漓尽致,不是花溅泪,而是诗人在溅泪,不是鸟惊心,而是诗人在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一直蔓延至今年的三月;远方的亲人音讯隔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的价值。此时的杜甫流落长安,妻儿远在鄜州,山长水远,吉凶未卜,他心中涌动着对对妻儿的无限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每当忧愁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搔头,但头上的白发好像越来越稀疏,简直连发簪都插不紧了。对于诗人来说,国家破碎、家人离散、白发凋零,人生诸事,感伤几何!
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下笔凝练而感情深沉,每一字都蕴含着千钧力量,看似简单却直抵人心,元代的方回誉之为“第一等好诗”,晚晴文人吴汝纶则说它“字字沉着,意境直似《离骚》”。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2 22:15:44 +0800 CST  
头晕脑胀,转悠去了,明天继续:)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2 22:18:17 +0800 CST  
@棋输木头在 2016-04-02 22:20:42
静候下文
-----------------------------
向第一个回帖的兄弟或姐妹,致以最热烈的感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2 22:24:07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4-03 09:22:47
学习
-----------------------------
客气了,相互交流。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3 19:40:54 +0800 CST  
(爱国.第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老杜的“生平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唐帝国,瞬间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战火的蔓延,时局的动荡,再加上仕途的坎坷,让杜甫决定南下避祸,迁往蜀地。
公元762年,战局发生根本性逆转。十月,唐军收复了河南洛阳。十一月,收复河北。公元763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纷纷投降,持续7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是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杜甫正流落四川梓州,用他自己的话,“漂泊西南天地间”。试想,一个爱国忧民了一辈子的老诗人,在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般的颠沛流离之中,忽然听到了战乱行将结束的消息,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杜甫大喜过望,当即奋笔疾书,写下了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落笔就直抒胸臆: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叛军老巢蓟北的消息,乍听之下,我不禁泪水涟涟,沾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南的蜀中地区。蓟北,唐代幽州、蓟州一带,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今京津及河北北部地区。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着妻子和儿女,沉积多时的忧愁早已一扫而光;我胡乱收卷着诗书,心中的狂喜难以形容。——瞧,一向沉郁稳重的老杜,此时已经手足无措,表现的像个孩童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美好的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大好春光正好伴我返回久违的故乡。诗人心情大好,开始憧憬要告别漂泊岁月,回归故里了。白日,阳光灿烂的日子。须,应当。青春,春天。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将立即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达湖北襄阳,然后从襄阳北上,直达河南洛阳城。诗人连回乡的具体路线都想好了,可见归心似箭啊!巴峡,嘉陵江上游的一段峡谷,在今重庆境内。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巴东县西。襄阳,今湖北襄阳市。杜甫祖籍襄阳县,后来迁徙到了河南巩县(今巩义市),而洛阳离巩县很近,是杜甫返乡的必经之地,诗人计划“便下襄阳向洛阳”,其实后面还有未说的半句,最终要“取道洛阳回巩县”。
杜甫的诗风,素以“沉郁凝重”著称,但眼前这首诗,却迥异于既往风格,用语明快,感情奔放,范温(宋)形容之为:“通畅而有条理,如辩士之语言也”,沈德潜(清)评价说:“一气流注,不见句法字法之迹”,黄周星(清)则说:“有如长江放溜,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杜甫最擅长的是律诗,本诗可以说是他最擅长的律诗中的最好作品之一。历代文人对它都有极高评价,几乎到了好话说尽的程度。譬如金圣叹(明末清初)说它“字字化境,在杜律中为最上乘也”,李因笃(清)认为它是“七律绝顶之篇。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邵长衡(清)和孙洙(即清朝的“蘅塘退士”)均誉之为“神来之作”,张谦宜(清)则说它是“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浦起龙(清)评价得更有个性,称之为老杜的“生平第一快诗”,他的所谓“快”者,蓝河理解为三点:一曰语言明快,二曰节奏飞快,三曰心情畅快。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3 19:57:14 +0800 CST  
(爱国.第六)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一首叫板班超的杰作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伦
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汉代的班超,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此君原为一介书生,后来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三十余年,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进入晚年,常年戍守边塞的班超无比思念家乡,于是给朝廷上书,表示“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即便风流一世,但壮士暮年,三十载功名尽化尘与土,空余一个落叶归根的简单愿望,成为生命最后的祈盼。班超的故事让无数人感动和唏嘘。
数百年后,一位叫戴叔伦的中唐诗人再一次想起了班超,但这一回,他向前辈致敬的方式不是歌颂,不是感慨,而是叫板,用曾经的流行语就是PK。
我们来看本诗。
《塞上曲》,是一种乐府旧题。戴叔伦写过两首《塞上曲》,这是其中第二首。
“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汉军的旗帜布满了整个阴山;胡人要是胆敢来犯,就把他们全部消灭,哪怕一兵一卒也不让他们活着回去。这里的“汉军”,实质指的是唐军。唐人写诗常以汉代唐,一是唐人自豪,自诩不输汉朝的强盛,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二是避嫌,便于写时政进行讽刺,如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里的“汉皇”其实指的是唐玄宗。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但愿有生之年都能为国杀敌效力;大丈夫当战死沙场,又何必非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内呢?
这就是戴叔伦叫板的方式,他借用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赤诚的爱国热情。
在唐朝,戴叔伦并非第一流的诗人,但这首《塞上曲》却具有唐人边塞诗的典型气质:从容自信,激越雄壮,具有鼓动人心的力量。它是中唐作品,但完全体现了盛唐风骨,单此而言,戴叔伦可傲然站立于高适、岑参等边塞诗大师面前,毫无惧色矣。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3 20:07:30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4-04 15:18:45
顶帖!
-----------------------------
谢谢支持!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5 20:25:29 +0800 CST  
(爱国.第七)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诗鬼”也有凌云志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我们知道,唐人激越上进,即便是文人骚客,也多有建功立业之志。岑参送别友人,感叹“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安史之乱后,高适曾经杀上前线,协守潼关;“诗仙”李白五十多岁还惦记勤王灭贼,投奔永王李璘(可惜政治站错队,差点招致杀身之祸);“诗圣”杜甫也投过军,异想天开想去保驾,护卫唐肃宗(结果被安史叛军俘虏,所幸因官职低微、敌军忽略而逃出生天);李商隐仕途坎坷,犹写下“欲回天地入扁舟”,梦想建立回天转地的功业,然后一叶扁舟泛江湖。同样,连通眉长爪、瘦骨嶙峋的“诗鬼”李贺,亦在其南园组诗中,抒发出“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雄心。
南园,在李贺老家河南昌谷,诗人读书的地方。李贺在因病辞官后回到老家,一共写了十三首《南园》诗,这是其中第五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兵器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收复关山呢?吴钩,古代吴地铸造的—种弯刀,泛指兵器。关山五十州,指藩镇割据的诸多地区,五十乃虚指,非实数。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请你去凌烟阁看看;那些封侯拜相者,请问哪一个是书生出身的呢?
凌烟阁,位于唐长安城的一座阁楼,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命著名画家阎立本在阁内按真人大小比例绘制了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在内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以示永久怀念。自此,凌烟阁成为功臣榜之代名词。若个,哪个。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的官员,泛指王侯高官。
李贺本诗使用的表达形式可谓奇特,接连两个反问句,像两颗连环炮弹,急促击向读者的心扉。诗人心中的焦灼,他不甘寂寞、急于建功立业的情绪跃然纸上。
既然有如此强烈的进取心,那他为何不去身体力行、报效国家呢?非不想,实不能也,他无法像其他有为青年那样,在仕途大展拳脚。说来也可笑,其原因是所谓的“避父讳”。
李贺是神童式传奇人物,七岁能辞章,博得文坛名宿韩愈的青睐,跟他成了忘年交。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在中华大地演练过无数遍的规律,在李贺身上也得到验证了:他过早成名的结果,就是提前坠落。当有为青年李贺进入长安,试图参加科举,那些眼红的嫉妒者却到处放风,说李贺不能考进士,因为李贺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李贺考进士就是冲撞父亲,就是不孝。这是多么陈腐可笑的理由,但不幸的是,在封建礼教大于一切的年代,李贺切切实实成为牺牲品了,他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当然,这所谓的“避父讳”只是表面原因,实质原因是,李贺遭小人暗算了。
李贺被迫靠边站,空怀凌云壮志,坐看青春流逝。他就像一只雄鹰,还未高飞就遭折翼,他心中的愤懑可想可知。他的忘年交韩愈也写文章为他鸣不平,但也无济于事。尽管后来享受家世余荫(他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当上了奉礼郎(一种从九品的小官职),但没几年就因病还乡了。
更糟糕的是,早慧天才往往心智脆弱,二十岁出头的李贺,其年龄和情商都不足以帮他勘破世情,排遣抑郁。蓝河认为,这点很重要,李贺成在年少,败也在年少,残酷的打击压垮了他堪称稚嫩的肩膀。我们不妨来做个对比,中国历史上不少知名诗人像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遇到重大挫折,多次遭贬,但他们都是在心智成熟、抗击打能力强大的中年阶段才碰壁,因为饱经风霜,所以云淡风轻,百折不挠。刘禹锡说“前度刘郎今又回”,屡败屡战;苏东坡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平和;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逍遥自在。李贺就不一样了,他少年时期一帆风顺,暴得大名,对世界充满了美好憧憬,缺乏应对挫折的社会经验,但残酷的“父讳”事件,却像一盆冷水兜头淋下,让他无所适从,绝望无解,从此,他钻进了郁闷的圈子里,再也出不来了。所谓“久闷成疾”,一代鬼才诗人,终于在二十七岁就撒手人寰,惜哉!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5 20:30:23 +0800 CST  
(爱国.第八)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爱国“绝唱”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朝的陈后主(陈叔宝),堪称中国历代帝王中的一朵奇葩。
他在位七年,其帝王生涯可用八个字来形容:沉溺酒色,不事朝政。当北方的隋兵南下时,陈后主原先以为,凭借长江天险,可保江山无虞。然而,残酷的事实最终证明,他太幼稚了。隋兵长驱直入,直接攻进王宫,形势危在旦夕。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陈后主并未惊慌失措,反而声称“吾自有计”。但这位仁兄所谓的“计”,不是退兵之“计”,而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计”,他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一起躲入了井中。这种掩耳盗铃的伎俩,轻而易举就被隋兵识破了,陈后主跟他最爱的女人们,一起成了阶下囚。
如果陈后主是个普通人,他还真不愧是有情有义的男子,死到临头还不忘保护自己的女人,总比某些“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货色强,但可惜,他是皇帝,历史安排他饰演的角色,并非是超级大情圣。
陈后主就是这么一位活宝,他最大的爱好是与宠妃臣子一起宴乐,写诗作词。虽然,他在治理国家上是个门外汉,但不可否认,在诗词歌赋方面,他却颇有天赋。他所写最著名的一首艳词,名曰《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词虽华丽,但其末两句,已隐隐透着不祥之兆。果不其然,一语成谶,声色犬马的陈后主最终失去了江山,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也被世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两百多年后的一个夜晚,月光如水流泻,一位叫杜牧的诗人来到了秦淮河。他泛舟河上,在一片桨声灯影中,依稀听见有歌女在演唱《后庭花》曲子,他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家国,盛世华年已经渐行渐远,大唐已经有了百孔千疮的颓象,国家边患不断,各藩镇拥兵自重,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社会危机四伏,但权贵们腐败不堪,依然过着酒醉金迷、浑浑噩噩的日子。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忧心忡忡?
杜牧深受触动,写下了七言绝句《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淡淡的烟雾迷漫在河水上,溶溶的月光笼罩着岸边的白沙;我的小船停泊在夜晚的秦淮河,靠近对岸的酒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七个字,堪称是丹青妙笔,诗人用烟、水、月、沙四种典型的秦淮景象,营造出一派凄冷迷蒙的意境。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对岸酒家的那些歌女,根本不知道亡国之恨;她们还兴致勃勃的唱着《玉树后庭花》这种靡靡之音。商女,指卖唱的歌女。江,指秦淮河。
这短短的两句诗,愤怒乎?讽刺乎?控诉乎?绝望乎?担忧乎?又无奈乎!百感交集,数语道尽,难怪清人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5 21:06:49 +0800 CST  
@死的莫名其妙2012 2016-04-07 19:09:24
加油,写的很好
-----------------------------
谢谢鼓励!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7 19:18:50 +0800 CST  
(边塞.第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诗韵格力,俱臻绝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古地名,在今甘肃武威。凉州词,是根据凉州地区流行曲调所写的唱词。很多唐代诗人包括王之涣、王翰、张籍等都曾以此题写诗,其中尤以王之涣和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作品为最佳,堪称《凉州词》中的“绝代双骄”。双“王”出击同一体裁,均能达登峰造极之化境,确实是唐代诗坛的一段佳话。
我们来看王之涣的本首《凉州词》,它描写了雄阔的边塞景象和戍边士兵的感受。
“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向远方奔腾而去,就像流淌到了天边的白云之上。首句描写边塞壮丽的景色。在唐人笔下,黄河常常带有不可抵挡的气势,譬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张蠙的“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等,都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兀立在万丈高山下。二句描写城池所处的险峻地势,以环境之恶劣,衬托戍边将士之勇毅。“一片”,即一座。“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至八尺。
“羌笛何须怨杨柳”,边城的将士啊,你们何必用羌笛吹起《折杨柳》这样幽怨哀伤的曲子,埋怨春光迟来呢?三句描写戍边者的乡愁。“羌笛”,羌人用的一种乐器,声音幽怨。“怨杨柳”,《折杨柳》是一种古曲调,表现折柳送别的情境。在遥远的边关,忽然听到有人用羌笛吹出《折杨柳》的怨曲,自然会泛起怀乡之情。但诗人使用了“何须”两字,意思是何必吹奏这样的曲子,怨天尤人也是没用的,总得有人保家卫国,这就包含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升华了诗句的风骨,使之具有了苍凉慷慨的韵味,体现了盛唐诗歌壮美的气魄。
“春风不度玉门关”,要知道,春风是无法吹到玉门关外的。承接上句,解释为什么诗人主张“何须怨杨柳”,因为埋怨也是白搭,连春风都到不了的地方,哪有什么青青杨柳来寄托离人之情?有那闲心,还不如洒脱一点,安心戍边呢。
对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明人杨慎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他说:“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意思是戍守边关苦地的士兵,得不到君王的关怀,所以产生了怨怼之情。显然,这样的说法也解释得通。
本诗写成后,迅速风靡一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绝对流行曲。唐人薛用弱所写的传奇小说集《集异记》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王之涣曾和另外两个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在洛阳的旗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王昌龄童心大发,提议打赌:“看歌女们所唱,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是高手。”很快,一歌女登场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墙上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绝句!”接下来,又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在墙上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绝句!”第三个歌女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在墙上画了一个记号,得意洋洋的说:“我的第二首绝句!”王之涣自负盛名,眼看自己吃了白果,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他说:“刚才几个歌女都是庸脂俗粉,所唱的无非是下里巴人一类的曲子!那些阳春白雪的好诗,她们哪敢唱?” 他指着最美丽的一个歌女说:“等会看她唱,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终身不再和你们争!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就拜我为师!” 王昌龄和高适连声称好。过了一会,那个花魁级歌女终于登场,她眼波流转,婉声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下轮到王之涣扬眉吐气了,他挖苦王昌龄和高适:“怎么样,两位老兄,我不是自吹自擂吧?”这个脍炙人口的诗坛典故,史称“旗亭画壁”。
王之涣的《凉州词》,历来广受好评。王世懋(明)认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当于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中选择一首。周珽(明)说它“思奇调绝,巧夺天工”,邢昉(明)说它“字字雄浑”,李瑛(清)说它“诗韵格力,俱臻绝顶”,施补华(清)则说它“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7 19:33:07 +0800 CST  
说完王之涣,说说另一个隔壁老王——王翰。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9 14:45:35 +0800 CST  
(边塞.第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蓝河窃以为,凉州是一个神奇的地名,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之美,它有着苍茫的意境,它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诗情画意,它总让蓝河总不自觉想起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回忆录的名字——我承认我曾经历尽沧桑。因此,它注定是一个诞生诗歌的地方。
我们在上文提及,王翰和他的本家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时瑜亮的边塞名作,也都同列全唐诗中顶尖作品之列。王翰的本诗,描写了军营的一场盛大酒宴,表达了边塞将士们激昂豪迈的情绪。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晶莹剔透的夜光杯盛满了葡萄美酒;将士们举杯将饮,助兴的乐队在马背上奏起了琵琶,那急促的旋律似乎在催促:大家开怀痛饮吧。
夜光杯,是美玉制造的酒杯,这种杯子质地光洁,夜间倒入美酒后,在月光映照下,杯子会熠熠发光,故名“夜光杯”。琵琶,一种弹拨乐器,按西域胡人的习俗,乐师骑在马上弹琵琶。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哪怕喝醉躺倒在战场上又如何?你们可千万别见笑,自古以来有几个出征者能够活着回来?!
将士们相互劝酒,开怀痛饮。喝高了以后豪情就上来了——既然难得高兴,就一醉方休吧,咱们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喝多?哪怕醉倒在战场上,那也是一种放荡形骸的自我释放,绝对不会有人见笑的。这是豪迈奔放的精神,这是视死如归的态度,这是男人的诗,这是盛唐的气象!顶天立地,气吞山河。
然而,在豪情背后,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古来征战几人回,生命的悲剧早已注定,除了无可奈何地接受,将士们也别无他选。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说的“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一语中的。所以,不论文字如何潇洒,但笼罩在本诗中的悲剧气息,是不能消褪的。
诗人王翰,盛唐著名诗人,按《唐才子传》记载,他性格豪放不羁,喜欢喝酒蓄妓,呼朋引伴,“自比王侯”,但诗才了得,深受当时宰相张说的赏识。与他交往的文人中,有个哥们叫杜华,其母亲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听说孟母三迁的故事,如果你也迁居,跟王翰为邻,我就心满意足了。”后来杜甫也曾写诗道:“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可见王翰乃是当时的楷模级人物。可惜的是,就这么一个风流才子,就像王之涣的遭遇一样,其文集居然失传了,《全唐诗》仅录其诗十四首。
这是命运的安排吗?同样生活在盛唐,同样姓王,同样写过不朽的《凉州词》,同样沾上“悲凉”之气,其大部分心血之作湮没于历史中,正是——“两个盛世诗王者,一对千古抱憾人”!
《唐才子传》说王翰“多壮丽之词”,毫无疑问,这首《凉州词》是其中的至壮至丽者。千百年来的文人对它推崇备至。王世懋认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应在王翰此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中选择其一。另一明人王世贞赞它是“无瑕之璧”,清人宋顾乐则说:“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09 14:51:01 +0800 CST  
@muyangnv921 2016-04-09 23:02:24
楼主写得太棒了!
-----------------------------
谢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0 19:19:37 +0800 CST  

楼主:蓝河逸客

字数:130048

发表时间:2016-04-03 05: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4:30:15 +0800 CST

评论数:8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