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具体争议事件辨析中看老总

对林这样的军人,威信高低,还是看战争时期。
用某人老婆,老婆好朋友证威信高低,毛也不及格吧。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7 10:38:16 +0800 CST  
@ywujun1969 2016-10-27 10:38:16
对林这样的军人,威信高低,还是看战争时期。
用某人老婆,老婆好朋友证威信高低,毛也不及格吧。
-----------------------------
@总机叫汉口 2016-10-27 11:34:08
毛、鸦的“威信”中,注水宣传,谎言成分太高了
典型的: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用兵如神
平型关夸张说歼敌万余,或者歼敌3000,却隐瞒了折损近千名长征老干部的实情,这样当然都认为是大捷
-----------------------------

抗战是国战,日、顽、我三方都吹,不好单说谁。

就内战东北战场,中前期的乱局,应该是整个东北局和军队领导的威望都低,不能但说就林一个人低吧。

我个人看法,东北最初的人事布局,毛病主要还是出在刘、毛二人的用人私心太重上了。
彭能力没问题,但资历威望,驾驭复杂大战略区的能力未经考验,并且与林从未配合过。
林本人更是八年未打仗,初到东北的关内部队,经过八年抗日游击战争,需要熟悉新的战争形式,上下都需要磨合。

而且,彭、林二人在是否抢占大城市,坚守大城市等战略上,意见不一,争吵不休,事实上军委也拿不定主意。

从彭真的能力看,给他时间,他也能意识到,不能跟国军在城市死磕,还是要先退避到两厢,发展巩固农村根据地,但彭没捞到机会。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7 14:33:17 +0800 CST  
贺龙在文革前期即被打倒,原因和过程都复杂,这里不细说。仅就“二月兵变”一事,我的看法是,基本不靠谱。

正史一般认为,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和8月八届11中全会(十六条),是文革全面发动的标志。

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前,北京军区建制内有6个野战军,其中2个军各辖3个陆军师,分别是:
24军:70、72、197师;63军:187、188、189师。
另4个军各辖2个师:21军:61、63师;65军:193、194师;66军:74、196师;69军:28、107师。
野战军中,63军驻石家庄,24军驻承德,拱卫京畿。
当时北京军区的司令员为杨勇,政委是廖汉生,可以看到,除了廖汉生外,根本就没有贺帅的嫡系部队。

北京军区内辖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是北京军区副司令傅崇碧兼任。
1963年之前,北京卫戍区内辖仅有一个警卫师(含仪仗营),担负中央一级党政军领导机关、重要部门、重要场所和领导同志住地的警卫安全工作,分布在全城各个值勤点上。
63年3月,根据军委第168、170次办公会议关于加强首都警卫工作的决定,总参通知公安部队和北京军区:今后北京市的警卫工作统一由公安部队司令部负责,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师除建制仍属北京军区外,其日常工作由公安部队领导指挥。公安部队3月31日通知,首都警卫师的各项工作,自4月1日起由公安部队负责领导。该师自4月1日起启用新番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都警卫师”,这其中,可见罗长子在领袖心中的受宠信的影子。
大家能看到,就当时北京军区的军事力量配置,把北京围的如铁桶一般,别说外来一个军,就是两个军,只要北京军区不乱,搞政变就是个幻想。
即使如此,为策万全,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前,毛仍将38军调至保定,并指示:文革期间,不经军委主席批准,任何人不准调动一兵一卒。同时,北京卫戍区增加两个师的警卫力量。廖汉生说:“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5·16’通知的当天深夜24时,总参谋部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向我传达了中央关于加强首都警卫力量的指示,并交代了北京军区的任务:调两个师来京,归北京卫戍区建制”。同时撤销公安部队番号,以加强卫戍区力量,罗倒台后,即收军权,此一处可见毛对军权的谨慎。党政军那个权毛盯的最紧,是不言而喻的。
注意,毛本人并未出席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又在文革发动前的敏感时期,如此密集调集部队到北京,何意?
恐怕毛内心是两手准备,以势压人,迫刘就范,同时做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的准备。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诡异的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刘主席主持会议,但却由康生负责向毛汇报请示。
会议的议程,第一项陈伯达传达毛指示,第二项通过《五一六通知》,第三项彭、罗、陆、杨作检查。第四项通过对彭、罗、陆、杨的组织决定。5月28日,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到了此时,已是图穷匕见,完全彻底清算的架势,刘还幻想什么?竟然能够忍辱负重批自己人下去。

贺“二月兵变”所谓加强团,按后来披露的事实,完全有正规程序: 66年3月2日,北京军区根据军委2月4日指示,决定由陆军第63军负责组建“北京卫戍区独立团”。该团编制员额1,500人,代号4885部队。3月27日,第63军将新组建的独立团移交北京卫戍区。能看到,组建工作与贺关系不大,也不直属贺领导,仅1,500人的新组建团,何谈“兵变 ”?
文革中所谓贺要搞“二月兵变”的传闻,实际上是组建该团时需借北京市的大学房子临时使用,学生有人受指示牵强附会、捕风捉影所引致。

贺二方面军嫡系中,廖是第一个67年1月8日被抓的,也是文革中第一个倒台的大军区正职。贺倒台与彭倒台一样,受牵连的当年部下不在少数。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7 22:32:41 +0800 CST  
真值得细看的是7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文件上写明:毛主席已圈阅。全文见下

中共中央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中发 [1974] 25号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领导小组、党的核心小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
贺龙同志原任党的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林彪要整贺龙同志蓄意已久,早在一九六六年就向中央提出,贺龙同志历史上曾向国民党反动派“收编”、和“阴谋篡军反党”等问题,要进行审查。中央当时认为,把贺龙同志的问题搞清楚也是必要的,于一九六七年九月予以同意。在“九·一三”林彪事件发生以前,对贺龙同志问题的审查,一直为林彪、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等人所把持。他们捏造事实,隐瞒真相,以欺骗和封锁中央,诬陷贺龙同志历史上“通敌”和“篡夺军权”。“九·一三”以后,中央直接对贺龙同志的问题进行了审查。毛主席多次指示,要抓紧给贺龙同志作出结论,平反,恢复名誉。经中央查证甄别:
一、所谓“通敌”问题,完全是颠倒历史,蓄意陷害。事实是: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蒋介石曾派反动政客熊贡卿“游说”贺龙同志,企图“收编”。贺龙同志发觉后,报告了湘鄂西中央分局,经分局决定,将熊贡卿处决,并于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七日,将此事经过报告了中央。
二、所谓“阴谋篡夺军权”和支持军队一些单位的人“篡夺军权”的问题,经过调查,并无此事。
三、关于所谓贺龙同志搞“二月兵变”的问题,纯系讹传。
贺龙同志已于一九六九年六月九日病故。
贺龙同志是一个好同志,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曾作出重大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在全国解放以后,他是忠于党,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
因此,中央决定,对贺龙同志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中央的这个通知,印发到县团级,并口头传达到党内外群众。

毛本人对贺帅的态度很奇怪,在73年12月21日,参加中央军委会议时,毛说:“我看贺龙同志是搞错了”,可紧跟着,毛又来了一句:“不过这个人经常身上有武器。”

其实当时高级将领中喜欢小手枪的人很多,不独贺一人,而毛偏在讨论为贺平反的会上说这么一句,恐怕贺的出事,还是处在毛的疑心上。
我猜测,贺一定是在毛面前做了什么而不自知,或者有人在毛面前说了什么,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7 22:49:58 +0800 CST  
五八年事比较复杂,搞清它,先要知道五八年开军委扩大会,是回应年初毛南宁会议上讲话,对军事系统的不满敲打,而毛敲打的起因,则是苏修的朱可夫事件。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8 18:46:06 +0800 CST  
彭总对毛南宁讲话的理解应该没错:揪出军内的朱可夫吧。但让彭整此事挺难。如何向毛交差,彭应与黄大将有过深议,最初的主题是整编,整风。整编是实,整风是虚,就总参工作的具体事,批粟个人主义。毛批准批粟原因很复杂,但脱不开刘与军队关系。但第二阶段,由于方强上书,突变为批教条主义,让彭黄始料不及,黄大将自述隐讳地认为,没完全理解毛意图,彭第二段被动应付,很背动,邓总奉旨全面接管第二阶段。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8 19:06:11 +0800 CST  
我认为,彭对毛的意图理解没错,就是揪朱可夫。但彭不可能认为自己是军内朱可夫呀。
根据后面59庐山的事,毛承认58年他心中的军内朱可夫就是彭,那么58年军委扩大会没倒彭,只是毛还在犹豫,时机不成熟,但毛借机清除党内赫鲁晓夫刘与军队潜在的联系,整肃军队,清除苏军对我军的影响的目标是达到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8 19:18:53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2016-10-29 10:02:29
ywujun1969: 2016-10-28 19:42:53 评论
评论 大蒸锅:以彭粟的很淡的私交,粟能悟则悟,悟不了,彭也犯不着掏心窝说真话,事涉猜领袖心思,犯忌。 争权更谈不上,彭主军,总参,国防部均在其领导下,谁权大,权小,与彭何涉?难道总参职权大了,就不归军委常委副管了。
=============================
好幼稚啊
总参谋部职权大了,国防部自然就虚
军委也有被架空之可能
比方鸦总一号命令,就......
-----------------------------

国防部隶属国务院,接受谁领导?
彭倒林上后,林一样要兼任国防部长,副总理,同样要接受周领导。


粟大将是54年10月接任总长。国防部就是《五四宪法》的新生事物。
《五四宪法》通过后的第8天,9月28日政治局就恢复设立中共中央军委,新军委成立后,规定:军委决定的事项,凡需经国务院批准,或需用行政名义下达的,由国防部长签署,国防部事实上成为中央军委对外的名义。而按《五四宪法》精神设立的国防委员会则蜕变为“咨询机关性质”和“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实际是把共同纲领中的党政分家,军队国家化精神彻底抛弃。
上文,把如果同时涉及军、政两口时,如何处理的原则已经给出了。后面,军委常务副同时挂副总理衔也成为常态化,含义就更是非常明确,军队同时要接受政务口国务院老大周相的领导。

基于《共同纲领》,建国初,党外的黄炎培,党内的周恩来都非常明确地反对战争年代的“党管一切”,与毛有过激烈的博弈,这个与红四军时代的朱毛冲突没有区别。

争议的结果是加强了党对政府的领导,迅速在各政府部门成立党组,政府部门一切重大事项必须通过党组议决。换言之,虽然宪法名义上,并未规定国务院就是就是我党的国务院,实际国务院就是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包括隶属国务院的国防部权责,周相本人的军权,《五四宪法》后,应该是高层,尤其毛、周博弈后妥协的结果,非常微妙。
事涉党、政、军关系,即使不合理,也是要毛、周明确表态,才能改。

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彭已经给出了领导态度的明确信号。
粟裕难道认为此事,毛、周二人不知情。是粟幼稚,还是彭霸道?


我们已经知道公开的资料,粟第一次提出,彭并未给粟难堪,让粟写个稿子上报。
后续的事,彭还是副总理,与毛、周间就此事必有交互,毛、周如何表态,看彭的态度就知道了。
不可能毛明确表态支持粟,而彭压住不报。如果这样,59庐山,彭就又填一项罪了。

彭把信号明确地给了粟,粟还不知进退,五易其稿继续纠缠,彭为什么不怒而训斥。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12:15:48 +0800 CST  
客观讲,彭粟总参国防部权责之争,根本谈不上彭与粟争权。
但这件事本身,我觉得没啥正能量。
就是涉及了高层非常隐晦的治政理念、权力范围划分问题。

粟在此事上吃亏,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在高层,没有“知心朋友”提点,而自己就是个地方干部进京,对高层关系茫然无知,对政治又漠不关心,他不吃亏谁吃亏。

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事。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12:28:22 +0800 CST  
@lc411100 2016-10-29 13:24:54
@ywujun1969 5452楼 2016-10-29 12:56:00
如果背后的微妙还不清楚,就再看一下,54年9月,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军委的组成:
毛泽东、邓小平和日后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十大元帅共12人组成,军委主席毛泽东,不
设副主席、常委,加设正、副秘书长(10月设置)。
毛泽东授权军委日常工作交由彭德怀 (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为新中国第一任国防部长)主持,重大问题则由军委开会决定。
......
-----------------------------
但新军委把刘、周二人都拿掉,把邓放进来,毛可是意味深长呀。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13:28:33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2016-10-29 13:13:18
国防部隶属国务院,接受谁领导?
彭倒林上后,林一样要兼任国防部长,副总理,同样要接受周领导。
=======================
国务院下面的国防部只有新闻局,外事局……
军委下面的总参总政有N个实权部局
国务院能领导她妹
-----------------------------

不管实权多大,军队体系,周毕竟是军队的缔造者之一,面子还是必须照顾下的。

54年,虽然把周从新一届军委中除名,但面子上,军队负责人彭,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还是在总理直接领导下吧。总理还是名义上的军队老二吧。

按军内、党内资历威望,彭接受周领导,没啥感情上不顺的,粟同样,接受彭总领导,感情上也没啥不顺。

54年10月粟上任不久提权责问题,粟可能的不爽,应该公私两面都有。私的一面,恐怕让粟不爽的是,国防部的一大堆副部长中,除了大将、上将,居然还有廖汉生这样的中将!

如果总参受国防部领导,廖中将、李上将等人,不就成了粟大将的领导了。

如果国防部与总参平级,则一面让彭不爽,另一面可能破坏,毛、周因政府和军委改组,达成的微妙平衡。这恐怕是毛不表态的原因吧。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13:59:59 +0800 CST  
@甄宜嘉 2016-10-29 18:59:06
大抵到了1946年内战爆发之时,中共胜利已成定局,“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

我有一点也很好奇,从44年抗战末期的“豫湘桂战役”国军的表现看,蒋怎么来的信心,相信那样的国军一定能内战中打败中共。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19:23:27 +0800 CST  
@甄宜嘉 2016-10-29 18:59:06
大抵到了1946年内战爆发之时,中共胜利已成定局,“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
@ywujun1969 2016-10-29 19:23:27
我有一点也很好奇,从44年抗战末期的“豫湘桂战役”国军的表现看,蒋怎么来的信心,相信那样的国军一定能内战中打败中共。
-----------------------------
@总机叫汉口 2016-10-29 21:10:22
你对国民党军的历史缺乏基本常识
豫湘桂会战失败,很大程度上不是战术问题,而是积蓄力量打内战的路线和武器问题
会战后,蒋介石在人事斗争中获胜,不久就拿到了33个师的美械。还拿到105万人的日械。
国民党抗战后期,国民党军能打的就2股,湖南9战区(内战的徐州军区)和滇西缅甸的远征军(内战的东北军区)这2个系统
共军认真作战的也是2股,129师和华中粟裕部,其余国共军都在打酱油。
国民党......
-----------------------------

我怎么觉得是军队领导层太腐败,组织涣散是主要原因。

再积蓄力量准备打内战,也不能在全国人民面前让人打脸吧。且自己一溃千里,也损失惨重,丢失民心、士心。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21:20:52 +0800 CST  
我党在抗战胜利后,定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后,明眼人恐怕都清楚留下来执行“向南防御”任务,就是负责断后吧。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向北发展,到东北去过好日子的。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含义就是先把保命的后路留好,有条件了就南下争霸,没有条件就割据和平谈判,争取联合政府。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21:38:38 +0800 CST  
解放战争中,各大战略区军事老大,表现最好的两人,应该是彭、粟。也就这两个区的仗打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国军47年重点进攻山东、陕北失败后,刘邓按毛指示南下过黄河,跃进大别山,首先执行外线作战,客观上,西北较独立,关内战场,陈粟、刘邓就要密切配合。

实际情况看,粟领导的华野与中野的配合也是磕磕绊绊,虽然有各种客观原因,但确实影响的两家的关系。

47年六月底,中央要求华野分兵三路,外线出击,策应刘邓南渡,华野第一次外线出击,行动不够果决,中野抱怨,“七月分兵”转入外线,华野也没打好,也抱怨。

但中央好像主要是批华野不积极,军委8月19日专电批:陈唐、叶陶必须克服部队转向内线之情绪,学习刘邓向外线英勇奋斗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在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广大地区行动,绝对不可有北渡黄河北返货运河东返老根据地长期休整之思想。

上面的电文中“绝对不可有北渡黄河北返货运河东返老根据地长期休整之思想。”,只差名言华野两部只想回家,消极避战了。

中央军委要求华野”七月分兵“外线作战,就是要配合刘邓南下,且不管事实如何,军委电文这样说,恐怕中野刘邓众人,对华野也是同一个看法。


看来不同山头部队配合作战,大家都会打小算盘,不独是国军的问题,只是程度深浅而已。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22:01:33 +0800 CST  
随后“豫东战役”,恐怕是进一步加深了中野和华野众人的隔阂。
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在河北城南庄召开,毛当面听取粟建议后,做出“粟裕兵团暂不过江,集中主力在中原歼敌”的决策。

5月5日,在明确了粟裕兵团留在中原使用后,刘邓联名致电中央,建议中野干部配置:粟裕如暂留中原,则兼军区副司令员及野战军副司令员。”
刘邓这么明白地提粟裕的用法,应该前面与军委有默契。

但毛却改变了自己此前与刘邓的默契,5月7日,毛约谈粟裕,正式告知军委的最终决定: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华东野战军军政领导工作由粟全权来搞。
5月9日,中央正式通电,扩大中原解放区范围,邓为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仍兼任华野司令员、政治委员,陈在华野的司令员、政委,前委书记职务由粟裕代理。

毛改变事先商定的粟裕使用方案,应该是城南庄会晤中,粟的战争才华留给他的映像太深了。
从内战开始以来的表现看,刘帅的指挥,就如其人一样方正,中规中矩,面对战局瞬息百变,刘缺乏灵气,面对中原战场国军的各路硬茬,刘碰到硬仗又狠劲不足,几次中野碰整11师,就表现出刘用兵的弱点。与粟深谈后,对刘了解颇深的毛,此事应该有新的考虑,既然刘的能力,不是一个领导大军打破战略僵局的统帅,则粟置于刘领导之下,只会限制粟才能发挥,反不如让粟独领一军,且看粟能带来什么惊喜。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22:43:59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2016-10-29 22:58:03
其实,楼主对刘伯承用兵风格不了解
刘伯承用兵是非常诡诈多变的,很灵巧
-----------------------------
我看刘是不多。我看政、经、法层面的东西远多于军事。

看刘的军事贡献,我主要从涉彭总的资料角度,会有些偏见,还有就是我看刘军事生涯,没有什么决定性的逆转战役。

也许毛把刘用错了吧。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29 23:05:49 +0800 CST  
@lc411100 2016-10-30 09:57:54
@ywujun1969 2016-10-29 22:01:33
解放战争中,各大战略区军事老大,表现最好的两人,应该是彭、粟。也就这两个区的仗打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国军47年重点进攻山东、陕北失败后,刘邓按毛指示南下过黄河,跃进大别山,首先执行外线作战,客观上,西北较独立,关内战场,陈粟、刘邓就要密切配合。
实际情况看,粟领导的华野与中野的配合也是磕磕绊绊,虽然有各种客观原因,但确实影响的两家的关系。
......
-----------------------------

彭总留在西北,能好一点,但能好多少,真不好说。
对大跃进,一开始彭与很多同志一样,抱着虔诚的希望,期盼着大跃进后,全国人民就过上好日子了。

导致彭开始转变的是58年9月开始的,彭实地考察西北地区,当时彭的老部下,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陪同。
彭走时问张:我这一路讲话,你看有错误的地方没有?
张回答:没有,老总讲的非常深刻,给了我们很大教育,老总讲的越多越好。”

张的回答把老总给气乐了,老总反问:那你怎么不讲?人的嘴巴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讲话。

视察武威步校时,看到全校师生停课炼钢,师生抬出来的烧结铁,彭目瞪口呆,心情沉重。
回头彭很批兰州军区下下校干部:你在这个学校里锻炼,怎么不负责任?群众炼这种没什么用的烧结铁,你也跟着干,你没有脑子呀?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30 10:29:36 +0800 CST  
《彭德怀在“大跃进”期间一次视察活动》
1 我来看看,见见群众
1958年10月22日,深秋时节的塞上小城敦煌已是秋风萧瑟,寒气袭人。下午,一辆普通的绿色军用吉普车停到了敦煌县委大门前的马路边上。一位身材魁伟、表情严峻的老人从车上下来,后面跟着两位军人和一位夹着文件包的年轻人。3天前,敦煌县委已接到省里电话:22日彭德怀要来敦煌。县里的干部听到这个消息都万分激动,但因为省里在电话中传达了彭德怀的意见,不要惊动群众,不要搞什么欢迎仪式,一切从彭德怀在“大跃进”期间视察敦煌简,所以早已闻听彭德怀雷厉风行、耿直朴实作风的敦煌县干部没有把这个喜讯过多宣传。这些天县委书记在省城兰州开会,临时负责县委工作的副书记刘孟晋立即认真安排了接待、汇报和保卫工作。几位县里的主要干部一大早便站在县委门口的大榆树下等候彭总的到来。
从车上下来的老人正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其中一位军人是陪同的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另两位是秘书和司机。彭德怀和张达志穿过马路,和过往的群众打招呼说起了话。刘孟晋刚好从县招待所出来,看到了吉普车,再一看那4位和群众说话的人,其中一位很像是自己曾在图片中看到的彭德怀,另一位穿军装的像自己在兰州开会时见过的张达志,便赶忙跑上前去。他一边跑一边暗想:这下糟了,非挨批评不可。他跑过去先见了张达志,连忙做了自我介绍,张达志把他介绍给了彭德怀。彭德怀问:“你是敦煌县委书记吗?”刘孟晋满脸通红,有点口吃地说:“是的…我是县委副书记,名…叫刘孟晋,我本来在这里等候您,因为有事去了趟县招待所,真对不起,有失礼之处,请首长原谅。”彭德怀和蔼地笑着说:“没啥子关系,都是自己人,等了又有啥子关系,我也没有通知你们准确的时间,初来敦煌,我们想看看、见见群众。”彭德怀平易近人的态度立即消除了刘孟晋的紧张和不安。刘孟晋接着想:彭总这样大的官,一定不会来一辆车,便问张达志:“其他车还没到?”彭德怀又笑着替张达志说:“就我们4个人,再没有车了。”一位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来敦煌只来一辆车,只有一个陪同,这让在场的敦煌县干部大出所料。
刘孟晋连忙引着彭德怀向县招待所走,并向他介绍说:“我们的县委黄书记到省上开会去了,我在家主持工作,敦煌接待条件太差,只有一个县招待所,有十几间平房,设备简陋,又没有固定接待人员,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请彭总原谅。”彭德怀说:“孟晋同志不要客气嘛,这些情况是会想到的,这比战争时期不知好多少倍,有吃有住就行,你要搞特殊,我还要批评你。”
彭德怀一边走一边拿着自己在路上捡到的棉花对刘孟晋说:“我们在离敦煌县城不远的路上看到了丢失的棉花,顺手就捡了起来,农民种棉花从种到收要投入很多劳动,流不少汗水,丢失了真可惜,县委、政府要做这个工作,教育群众爱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哪怕是一点也要收回来,一点都不能浪费。”刘孟晋连忙说:“彭总说得很对,我们这方面工作没做好,彭总指出来,这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教育,我们决心抓好这件工作。”
2 大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到了招待所,安排好了住宿,大家这才注意到彭德怀的穿戴:他身穿一件已经脱了绒毛的很陈旧的黄呢大衣,估计这件大衣至少已穿了20多年,里面穿着很旧的黑色毛呢中山服,戴的帽子离开头后不成帽形,帽扇是软的,脚穿一双布鞋。
彭德怀坐在招待所里和刘孟晋聊起了天。他问:“这地方为什么叫‘敦煌’?”刘孟晋说:“东汉的应劭说‘敦大也,煌盛也’。也有人说敦煌建郡前是少数民族起的名。”彭德怀接着问:“你们有没有敦煌的历史书籍资料?”刘孟晋说:“历史资料不少,但系统介绍敦煌的书和资料至今还没有,现在只有《敦煌县志》,这只能说明一些近况,也不系统,如果彭总想看,我可以送来。”彭德怀说:“那好,你送来。”彭德怀又问起了敦煌的水源、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情况,刘孟晋都一一做了回答。这时候,服务员送来了水果和瓜。刘孟晋拿起敦煌的特产梨向彭总介绍说:“这是敦煌的特产长把梨,请彭总尝一尝。”彭德怀接过梨,又亲手拿了一个递给刘孟晋,意味深长地说:“我吃梨是尝尝味,你吃梨你知道梨的香甜,要带领群众多栽果树,让大家都能吃到美味香甜的梨果。”彭德怀问刘孟晋:“你是哪里人?”刘孟晋说:“是当地人。”彭德怀拍拍他的肩膀和蔼地说:“是当地人就好,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建设好家乡。”又问刘孟晋:“你多大年纪?”刘孟晋说:“今年28岁,1955年任县委副书记,这段时间想到缺乏经验,让我这样的年轻人挑县里重担子,真是不行。”彭德怀说:“你算啥子年轻!在战争年代,许多领导人比你还年轻就干大事了,我像你这个年龄,挑的担子比你重得多,你正是干事的时候,不要自卑啊!”
当日的晚饭是按张达志的意见安排的。张达志吩咐招待人员说:“彭总生活一向很简朴,要求很严,你们越简单越好。你们吃啥就给他啥,吃饭只许一个人陪,绝对不能摆宴席。”那天只有4个简单的菜:一盘肉炒青菜,一盘凉拌猪耳朵,一盘炒辣子,还有一盘是白菜炒西红柿,主食是敦煌人招待客人时习惯吃的臊子面。吃饭时,彭德怀问刘孟晋:“你们平时就这样吃吗?”刘孟晋说:“是的。”彭德怀说:“我不信。”刘孟晋又说:“这比我们平常吃的好一些,但比敦煌人招待客人的习惯来说,这还简单了一点,干部群众要让您吃好一点,吃不好干部群众会骂我。”彭德怀严肃地说:“不管你怎样说,这样不行,机关食堂干部怎样吃,我们就怎样吃。”第二天吃饭时,刘孟晋安排减少了菜,可彭德怀还是严肃地说:“你们机关食堂每天都这样吃吗?我不相信,那好,明天中午的饭,就在你们县委食堂吃饭。第一,干部就和我们一块吃饭;第二,机关平常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30 20:17:19 +0800 CST  
“共产主义不是吹出来的,吹出来的天堂是饿肚子的天堂,喝西北风的天堂!这样搞叫共产主义,那我就不叫彭德怀……”

就冲彭总考察西北这句话,即使建国后继续在西北局当老大,大跃进后冲突是迟早的。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10-30 20:19:43 +0800 CST  

楼主:ywujun1969

字数:1166994

发表时间:2016-04-04 05: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17:16:01 +0800 CST

评论数:573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