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具体争议事件辨析中看老总

“反抗者”总是为了捍卫某种价值才说“不”的。他要捍卫的这种价值通常并不属于个人,而是他认为的某种人性的普遍价值。

因为“百团大战”和59庐山事,彭总注定成为党史军史上无法绕过的人物,前者是作为一个爱国军人为国而战,后者是作为一个革命者为民而呼,虽然官方在百年诞辰纪念中已给出最高的评价,如下:

“彭德怀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国防及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但这样的评语,非红即白,总显脸谱化,不够丰满。而网络世界中,国史军迷中,扬彭贬彭者,则分为壁垒分明的两派,这一方面,与彭总棱角分明的军人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与某类人观念上认为,“誉彭即是贬毛”有关。

朱东润先生言:当代人评历史人物,最难有二,一曰对其人所处时代大局的认识,二曰其人私生活方面几无可信的记录!

如何评彭?“立德”、“立功”、“立言”,看彭总历史,并非思想家理论家,以事功论其人,应是基本原则,而不是泛道德评价。如网上很多撇开具体事情,评说彭的人品,是极不负责,扑风捉影的方式。就像引用毛,林或其他战友同僚59庐山批彭言,,具体支撑的事实又是什么?批判中,有的事,只是反证了彭的伟大,而当时却做颠倒黑白的解释。

评彭是个什么人,根本地是看其做了什么事,在具体的事中,分析其思想方法和事功。而后是和同事、下属、友人,家人的关系。而对一个政治人物,甚至是只看前者,就是事功!

另一个令人好奇的是,老总临终前是否对自己的一生有个清醒客观的评价?我想每一个认真看过《彭德怀自述》的,都能够得出结论:老总一定公正客观地评价过自己!因为无论抗战还是大跃进是非,74年前,都已被事实证明了是非曲直,即使身陷囹圄,请看老总自述中”百团“的文字:
“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恶意攻击百团大战。他们说,皖南事变是因为百团大战暴露了力量,引起蒋介石的进攻。消灭新四军八九千人,这个罪责应该彭德怀负。好家伙,这些人是站在哪个阶级说话?真令人怀疑,他们根本不懂得历史!
对百团大战的恶意攻击者,你们站到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队伍里去了。

再看这段对”59庐山“的自述文字:
” 在当时,某些地区严重地刮起了几股黑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有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其他各级干部也有不少),把才组织起来的人民公社,误当做共产主义已经来临,把大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盲目地集中起来,实行所谓“共产主义”;新居民点还没有建立起来,就盲目地拆房子和砍伐树木、竹林。有不少农户怕“共产”,就低价变卖家产。有些干部为了表白自己的工作成绩,就无限制地上报“卫星”数字。本来产量不高,而报上去的数字很高。如果这些数字堆集在一起,那真是令人可怕!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说与某些领导部门要求的任务过重无关。许多基层干部,为了放更高的卫星或完成上一级交给他的层层加码下来的生产指标,便采取了强迫命令的手段。有的地区打人竟成了风气,完不成任务打,出工迟到也打,说话不好听也有挨打的。在劳动生产中,有些地区不照顾妇女生理特点的现象也很严重,致使不少妇女发生子宫下垂和停经的疾病。这些风气,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我至乌石、平江等地时,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因为有不少农民到我处申诉、告状。由于这些黑风在某些地区刮起,直接影响了我党基层组织在那些地区群众中的威信,使中央领导同志在那些地区的威信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我把这些问题概括为浮夸风、“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强迫命令等。这些问题,在庐山会议初期,到会同志并没有推心置腹地谈出来。鉴于以上这些情况,就促使了我给主席写信的念头。

我想这就是彭老总对自己的公正评价吧,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上的“自信”!精神上奴隶还是贵族,现实政治中,很多人即使贵为王公,也只是匍匐在专制皇权下的奴隶呀。

【注:下面的帖子,是我在天涯与网友交流讨论彭总事迹的贴的总结改写,我并非考据帝,难免错谬,仅为朋友们参考交流】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3 21:11:00 +0800 CST  
(一) 彭德怀是个什么样的人?

与其他将帅比,彭总有两个特殊性,一是:从36年到陕北,直至59庐山倒台,实际长期领军,一线指挥。战争年月,军队领军,你好我好的老好人是干不成的,因为打仗要死人,必有恶仗、硬仗,谁打?因此部队老大的威望,第一是要有能力,第二是要公道!《集结号》把这个逻辑已经说的很清楚,三个团,战略上,必须牺牲一个团,才能脱困或取胜,牺牲谁,断后打阻击谁来打?战略战术上可行的,政略上处理不好,部队就失去凝聚力,甚至崩盘!这一点,中共将帅,彭持令符,令行禁止,客观讲是最好的。红军时期的独守井冈,红一、三合并,陕北、朝鲜不计前嫌,主动请缨,党内军内很难举出第二个人。尤其上述大都是上前线,到最危险的地方,拼命的干活呀。谁不知道后方好?谁不知道战场险恶?
下属们怕彭,为什么怕?59庐山后军委扩大会上,邓华反驳黄永胜的一针见血:“他骂你是因为你打皮绊,玩女人。我没有男女作风错误,当然没有挨骂。”台下哄堂大笑。邓并非彭嫡系。小心思多,整歪门邪道的,当然怕彭,因为老总不是好好先生。说不好听的,党风败坏,各类好好先生责任很大!
薄一波是华北座谈会的主将之一,在回忆录道:“历史上的不少事情,常常需要经过后来的反思,才能看得比较真切。时隔40多年之后,重新回顾这次会议上对彭德怀同志的批评,我觉得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显然过火了,有失公正,甚至是毫无道理的苛求和指责。”对于座谈会上最为尖锐的问题——彭德怀对毛泽东的态度问题,薄一波不胜感慨地写到:“毛泽东同志作为我们党、人民的领袖,有其彪炳史册、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对领袖人物‘不捧、不盲从、不迷信’,是完全正确的。彭德怀同志当时就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是他高明之处。如果当年我们党内有更多的同志都达到了这种认识,具有这种历史的自觉,党内的政治生活就会保持正常化,而不至于出现建国后对毛泽东同志那样严重的个人崇拜了。” 何时涉及人品道德?

再看彭总的搭档副手们:朱德、滕代远、杨尚昆、李富春、习仲勋,黄克诚、陈赓、邓华、洪学智,杨得志在庐山后的岁月,为了彻底批到、批臭彭总,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挖祖坟,整材料,批彭。这些人,与彭一起工作,闹过什么不愉快?批彭时又怎样?

实际十大元帅中,与彭总关系淡淡的,实际就是贺、罗、陈三人,原因各自不同。
毛是个观察力非常敏锐的人,每逢重大路线斗争前夕,怕老总不了解底细,通常会派与老总喜欢的、私交很好的人,给老总交底,有记录的,朝战彭赴京后,是派邓,斗高饶前,也是派邓,给林交底的是陈云。庐山上,则是派聂、叶二人苦口婆心谈思想。
有心者,看徐帅回忆录,其中有个细节,周、彭、徐、小彭赴山西与阎锡山谈统战,完后,彭与徐同路,彭劝徐顺道回家乡,亦是探查民情,将自己随带现金悉数给徐,徐回忆中,念及当年战友,念兹在兹。回想抗战中,彭总力推徐帅八路军第一纵队,东进山东,解放战争中,亲赴太原,襄助徐帅,人情天意,并非无故。
彭早期的搭档杨尚昆,后来披露的杨尚昆日记中,记载有关彭德怀1965年10月被重新分配工作一事:“下午三点至六点,彭德怀同志来谈话,要求帮助他去西南。”此次谈话时间长达三小时,所谈内容一定比较广泛,但在杨的日记中并无涉及,也无一字提及杨在这次谈话中的感受。事隔几十年后,杨著文纪念彭德怀,他写道,当年这场谈话,他与彭都动了感情,共同回忆了过去在红三军团并肩战斗的往事,临分别时,两人都流下了眼泪。
而黄克诚、张爱萍这样的嫡系下属,真不用再说什么了,这些人,也会做错事,有私心,但本质上,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信仰坚定,不是任何人的奴才。如张爱萍,被人说是二代的人,就大发脾气,觉得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一样,二代用之,但也不肯引为心腹,人性某过如此。

再看彭总平江起义前,旧军队的生涯,老总如果人品差,能力弱,没有人格魅力,怎可能从小兵干到团长,袁植、周磐凭什么欣赏他,提拔他?段德昌、黄公略等人都是知识分子,凭什么与彭成为挚友?彭哪来的凝聚力平江举义?

在旧军队中事迹,彭回忆中有个细节,彭指派救贫会骨干铲除当地恶霸,事后败露。彭投奔入伍时老班长郭得云家,郭问明原委后,即领彭藏匿。此一事,直至半年后,黄公略、李灿、张荣生带钱来让彭报考湖南讲武堂结束。如何理解彭的为人,和人际关系?

然彭与郭得云的缘分并未终结,讲武堂毕业后,彭短期投入广东粤军,后返湘看望老班长,恰逢郭得伤寒去世,仅幼子郭炳生无依无靠,彭自己当时也一贫如洗,还是坚持带走炳生,抚养其长大成人,后郭叛变一事,熟悉彭传者,都清楚。后续的,彭坚持抚养战友左权,黄公略等遗孤,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彭总这样做,一是认为,自己与牺牲的战友,在私交上是最好的朋友,于公于私都该承担,感情上才问心无愧。如何解读彭的人品,性格?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能有几人有这样的担当。

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彭与很多知识分子成为知心好友,在主持华北抗战全局时,力排众议支持出版《小二黑结婚》,与杨献珍、杜鹏程等知识分子的友情深厚,彭谪居吴家花园,别人唯恐躲之不及,时为中央党校校长的杨献珍,与彭在华北抗战时即有深交,却自告奋勇为授党校课程。从具体的人和事中,我们能得出某些人认为的彭总是个狭隘,自私、无情的人吗?与张闻天、黄克诚这样硬骨头的出身知识分子的党内同僚之间也是如此吧,君子之交,患难中才显珍贵。

同样,有些人抓住“草地分兵”这样的事,批彭不简单,搞阴谋,很不厚道!要看到,无论毛彭,都是乱世中的政治人物,这些人能生存下来,哪个不机灵?没点随机应变的灵活性,苏区时,都不知道死几回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3 21:47:25 +0800 CST  
(二)乱世之中国的革命团队,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袖?
要看到,1840~1949年这一百年是个大乱世,但这个乱世又与中国历史上以前的乱世有一个显著的区别:
不再是一个自北而来的、文化上、经济上、落后于华夏的少数民族野蛮地征服了我们!而是来自欧美的文化先进、船坚炮利的民族征服了我们,这种征服是政治、文化、经济的全面征服。
近邻日本先全面西化,而后在甲午战争中全面压倒大清的残酷现实,打碎了中国精英们最后一丝幻想。
在被动地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客观上,李自成式的革命人物还会出现,但夺取全国政权是再无可能了!期间,洪秀全、曾国藩、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为什么会是毛泽东?时也运也?难道毛泽东综合能力就真比曾国藩强吗?这恐怕是个真心复杂的命题,我的积累也难以展开讨论。
本帖只用偷懒的方法,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
在一个身处乱世,但知识精英们已经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中国需要革命才能图存已经是共识的前提下,能够被各阶层广泛接受的革命团队的领袖,就必须是“乱世之枭雄,革命之导师”双重特性!
换句话说,这个人必须能打,可以带领大家统一乱世之中国,其次,这个人必须有思想,是个理论家,能提出一套符合时代的建国方略,带领新中国重新走向富强。
以此双重特性来看中国领袖们,符合要求的还真不多。王明、博古、张闻天等都是理论家,但在乱世,不能打,生存都是问题,肯定不符合,周则不符合枭雄的特性,乱世中亦难当领袖。
剩下的,有枭雄特性的领导人中,毛、张国焘、朱、彭,贺五人而已。
元帅中,客观讲,朱、彭,贺,典型的"带头大哥",能拉队伍,能打,个人号召力突出,如在封建乱世中,比为一代枭雄。但大革命时代背景下,三位老总主要的缺陷还是革命的理论问题,没有理论家特质,中国革命该怎么搞的理论,对老总们来说是勉为其难,富有革命精神,提不出革命理论的老总们,最后追随一个“霸气外泄”的理论家领袖,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朱彭替代不了毛,周更没可能。
毛与张国焘的PK,在中共这个革命团队中,就是个宿命了,领袖只能有一人。俗话就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毛的综合能力强过张,命也好过张吧,见仁见智。

十大元帅中,为什么军事领袖是朱彭,是有其必然性的。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中共军队的基础成分实质是农民,看看十帅的出身经历,大家就清楚了。朱彭二位为什么在中下层官兵中有如此高的威望(这一点在拉队伍的红军初期,尤其重要),因为他们二位都来自旧军队,从士兵到元帅,最深刻地理解农村士兵的心理和特性。其实大家看下朱彭二人的外表,脱下军装,就与农民无异。
草地分兵后,彭实际长期一线掌军,实际也是整个中共军队高级军事将领中,彭总威望个性的自然选择,在(一)文中,分析了彭总的个性,不如此,不足以统御各山头的骄兵悍将,令行禁止。
林彪会理会议前,上书中央要求彭任前总,负责具体战役指挥,毛朱支持战略大计的架构是真心合理,一心为公的。当时毛地位不稳,极度敏感地批了彭林,但实际从草地分兵到43年彭从前总返回延安,中共军队架构执行的就是林的建议而已。但林逼宫,和毛主动,当毛成为领袖后,政治上就成了两个性质的事了。有时也是荒谬。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3 23:16:26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2016-04-03 22:31:55
《集结号》把这个逻辑已经说的很清楚,三个团,战略上,必须牺牲一个团,才能脱困或取胜,牺牲谁,断后打阻击谁来打?
=======================
那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个送死阻击的连队立即册封为英雄连,全都是烈士才对
就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其实活着2个人
谁能干出这种忽悠送死的事情?
-----------------------------
宣传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其实就是这种逻辑吧,越勇敢壮烈越好。这是把双刃剑,很多时候会让真能打智仗、巧仗的部队和人,反倒被淹没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3 23:22:05 +0800 CST  
@lc211700 2016-04-04 09:56:08
八大的时候,和刘合作把毛思想从党章里删除!毛还没死,他就这样,难怪毛说,他死了,彭别造反了的!
不过有一点蛮疑惑的。李银桥回忆录里说,毛都要下......
-----------------------------

这个涉及资料的采信问题,就像批彭者中,很多人引某江西老红军言:彭连朱老总都不放在眼里。具体彭不尊重朱老总的实例在哪?一件也举不出来,而论证朱彭友谊的却能举出一堆,包括朱老总后代的口述回忆。该信谁?
具体李银桥的这段回忆,基本都引自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再无其它佐证,本身就是个孤证。而很多人引此材料,纯为说明要到彭的另有其人,毛迫于压力而已,这就是个重大的政治事件的是非的责任再认定问题了。
而鉴于李的特殊身份,以及中共领导人警卫的政治保密制度,李旁听能领导人非正式的政治沟通吗。偶尔无心听到,就要带进坟墓吧。我不相信李能旁听。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4 11:21:50 +0800 CST  
(三)毛彭红军时代的关系:从公事公办到主动结盟
天才是大自然的奇迹,而奇迹是不可理喻的,你只能期待和惊叹!但尘世间的另一面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肖邦不是生来就会弹琴,天才同样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甚至必须有炼狱般的磨难。屈原如果不是遭遇政治失败、爱情不幸,很难说会有后来不朽的《离骚》、《九歌》。贝多芬没有与朱丽埃塔痛苦无果的恋爱,何来《月光奏鸣曲》?同样毛彭也不是生来就是什么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的,走向成熟也必有一个曲折漫长的痛苦过程。
考察毛彭个人成长的最合适起点,应该是大革命失败后,炼狱般的红军时代。毛领导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彭领导平江起义则是1928年7月22日。如果说之前的革命行为风险不高、颇似追逐那个时代的魏晋名士风流,则之后,毛彭这样的,就彻底与旧时代决裂,成了国民政府悬赏令上的匪首,随时可能丟脑袋。
正是这样正常人都承认的基本逻辑,之后无论打AB团、还是肃反,你可以怀疑任何一个中途加入革命队伍的人,却无法怀疑毛彭朱周贺这样当初投身革命者的赤诚和纯洁,他们是免检的。

在27-28年,这个几乎相同的革命起点上,客观讲,无论毛彭、在政治、军事、还是革命理论上,都是新手,相当的稚嫩,都处在成长学习期。毛彭两人比较,毛是个军事上的新丁,其它方面应该是要强于彭,而彭则是个党内的新丁。

对于两个个性迥异,意志坚定,自视很高的人,虽同为革命同志,但一见倾心,惺惺相惜几乎是不可能的。红军时代的毛彭二人关系,以29年11月红四红五会师井冈山始,以35年9月的“草地分兵”终,可以用从公事公办到主动结盟来总结,而这段期间,两种态度转变的中间节点,则是35年1月的遵义会议。

为什么彭对毛态度转变会经历这样6年的漫长一个过程?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毛也处在自己革命生涯不成熟的早期,虽然其对红军和苏区的创建立下很大的功勋,但其综合表现,并不足以使彭无条件支持他。

其实,毛彭两人的井冈山初次会师,很难说毛给彭留下的是好印象,但一定是很深的映象!
当时两军会师不久,国民政府即调动湘赣两省6个旅,约三万兵力会剿。彭在自述中描述当时的情况:
“当时,四军全部也不过五六千人,如分散,力量会更加单薄。为这些问题,四军前委开会讨论了多次,我也参加了这些会议。最后决定由红五军五个大队约七八百人留守井冈山,并让我任四军副军长,保护井冈山伤病员及一些家属小孩。我知道这是一个严重而又危险的任务。我回去同代远谈了,他当时是五军党委书记,由他召集了五军党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我、邓萍、李灿、贺国中,可能还有李光。讨论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们是来取联络的,任务已完成,应立即回湘鄂赣边区,传达“六大”决议。如果我们长期留在井冈山,就会影响湘鄂赣边区的发展。一种意见是接受前委指示,保卫井冈山后方,使红四军主力安全脱离敌军包围,向白区发展。如果红五军不承担这项任务,红四军离开后,湘赣边区政权也可能受到损失,甚至搞垮。故我们应当承担起来。第一种意见是大多数,第二种意见是我和代远。我们说服了不同意见的同志,准备牺牲局部,使主力安全向外发展。”

上述即为彭的春秋笔法,大多数人想到的,彭滕会想不到?彭恐怕虽感觉拥军5千的4军不厚道,但为维护团结,还是接受了孤军守山之任。彭自述未提及的是,四军前委会上,“围魏救赵”的策略是毛提出。
而悲剧的是,四军的转移并未将国军主力吸引走,国军除以2个旅尾随四军外,是主力4个旅按计划进剿井冈山。最终井冈山丢失,五军付出惨痛代价,重要干部李光牺牲,滕代远负伤。

从事后诸葛的观点看,既然井冈山地狭偏小,战略回旋空间不大,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判明敌决心取井冈,则井冈势必不能坚守,并不困难!那么,守井冈就纯粹成了政治需要的苦活、面子活。于情于理,都不该留人生地不熟的客军承担此任。全军转移才是上策。

彭自述言:大多数人反对,只我和代远支持。呵呵,上述的险恶形势,五军意见很大是真正常,老总自述即使说少部分人支持都极不正常,真是侮辱那个时代红军战士的智商。

呵呵,老总可爱和睿智之处就在“我和代远支持”这一句,贺国中,李灿、李光等干部觉悟太低吗?显然不是,因为他们都已为革命光荣了,只“我和代远”还需要在文革中保护自己,老总精彩的春秋笔法。(待续)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4 22:27:34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2016-04-04 22:31:09
志愿军回国这件事情,是中央早已决定的,不然志愿军在朝鲜就成了义务劳工队了
其次,总参谋长下达命令并无错误
因为事实上是周恩来和粟裕1958年到朝鲜,来到志司下达的命令。根本就不是私自调兵,这是“中国政府代表团”
-----------------------------
“私自调兵”,扣的帽子太大,仿佛搞政变。其实就是个工作程序问题。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4 22:39:47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2016-04-04 23:50:39
老毛下的!控制军队嘛!粟裕前任聂荣臻只是少对他报告了,被训的和狗一样!军队是他命根子啊!后来的林,没毛命令,一个排都调动不了!
=====================
既然如此,粟裕是擅自
那么志司和5个军部,沿途军区应该也要被追究责任
罪名是:擅自执行总参,而非军委的命令!
5个军25万人马,跨过跨省调动,居然事先不认真学习军委文件,不执调兵权限,不向军委核实命令……
-----------------------------
总机:朝鲜撤军这桩公案,因大军驻扎在外,程序上必有两个层面,政府层面和军队层面。
按总机所贴资料,政府层面管政治,具体是周出面代表,既然两国政府公开发表了撤军的联合声明,下来就是军队层面具体落实撤军事务,粟一将的责任只在这个层面。
军委与总参之间的关系,就业务责权而言,就是决策和执行的划分,军委负领导之责。那么第143次军委会议既然讨论通过了总参的具体撤军方案,总参下令,负责执行也没有大问题.
既然如此,粟一将的责任在哪?领导抓他的小辫子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的是非,就要看具体中共官场的制度和文化了。
以朝鲜撤军为例,从国外撤军,命令抬头是应该是军委、国防部、总参抬头,还是只要总参抬头即可?
下达的正式命令如是前者,则毛、周、彭,粟必定要一次圈阅才可。但实际既然是后者,且大军接令即行,则可以推断,军内业务,总参抬头,总长签署也是惯常之一,否则前方必有疑问。

此案中,应该按什么来?还有,和平时期,重大行动的正式命令签发前,我军的流程惯例是什么,要不要先给国防部、军委报。如有制度要求,则本质上粟是工作疏忽,但顶多批其作风不严,说擅权也可。至于58军委扩大会,扯上粟一起批,控制不住批过火,则是“借题发挥”啦,是毛彭都要借题,仅彭要借题,还是彭奉命借题批,大家见仁见智吧。

不过从毛彭两位的个性看,都要借题发挥的可能性最大。粟的这两位都是存在感极强的主。毛就不说了,看看建国初的聂代总长为什么挨批,7千人大会后,一线刘邓与毛的冲突,就可见毛强势的个性,你不能当他不存在。彭也是如此,既然派给你的政委,都最后成了你的尾巴,干脆不派。
40年八路军总部,朱未返延安前,总部实际上存在感并不很强,彭作为朱的副,也承担了大量在阎、卫、鹿等的联络、协条、统战工作。反倒是前脚朱老总离开,后脚彭总就“百团大战”的开练,一展革命军人的爱国热情。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5 10:43:54 +0800 CST  
@wgljw2000 2016-04-05 08:08:56
林彪的一号命令是违回组织程序的,当时毛命令周黄在北京一线负责军事,黄发布命令要上报周,但是后来居然是林在二线苏州发布指示,黄没有经过周同意就发布了,引起毛极大不满。当然,毛怎么授权周在一线指挥,也耐人寻味,当然也令林相当不满。
-----------------------------
@总机叫汉口 2016-04-05 09:50:52
猫干爹耍弄权术而已
总参谋长正经就是军委在一线的负责人,军队的调动,命令,确实就该是总参谋部负责的
-----------------------------
总参该负这个责没错,但领导抓辫子的原因,也很明确呀,为什么发布正式命令前不报告主管领导。
过火的则是后面的“借题发挥”,但军内山头林立矛盾颇多,没有题怎么借呀。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5 12:11:42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2016-04-05 11:15:23
以朝鲜撤军为例,从国外撤军,命令抬头是应该是军委、国防部、总参抬头,还是只要总参抬头即可?
=====================
事实证明,只需要总参抬头
志司和5个军接令后,立即无条件执行了
鸦副统帅一号命令,也是总参抬头,全军接令后也立即执行
-----------------------------
你把我上文看完,朝鲜撤军并非单纯的国内行动,而是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军委、国防部联署是最合适的。
即使粟要直接以总参名义下,也应该先询问毛彭,从国外撤军的命令,该怎样抬头行文,请毛彭过目无意见后,下发志司。则自己有什么辫子可被人抓?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5 12:17:18 +0800 CST  
@exit2015 2016-04-05 11:19:49
总参是军委的下属部门,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的军队对外部门.从理论和法理上讲二者并没有隶属关系. 总长也没有向防长汇报工作的义务.
但当时的情况是防长是主管军委日常工作的常务副主席,总长绕过防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绕过常务副主席则程序有很大的问题,是工作作风问题,是眼里没有常务副主席.
-----------------------------
实际既然牵扯到政府,总理牵头与朝方发布联合公报,则此事绕过国务院的下设机构国防部,也就不合适。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5 12:34:26 +0800 CST  
(三)毛彭红军时代的关系:从公事公办到主动结盟(续1)
人际关系中,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很重要。毛彭两个胸怀救国之志的强人,在红四、红五两兄弟首次会师时,各自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毛的一生,几无言及与同僚战友间的文字。彭则是在《自述》中言:
“这次会议正是我三十周岁时开的。是我半生受教育最大的一次。”

彭总所说的会议,就是两兄弟会师后,29年1月4-7日召开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五军军党委常委同志均参加了这次会议。毛是老资格的中央委员,党内地位最高,又是四军前委书记,理所当然主持会议。
会议具体进程、如何开的、气氛如何、已不可考。但会议干了两件事,却记载的清清楚楚:一是传达党的六次代表大会决议,这件很正常,彭言他是首次听取转达中央文件精神,很受教育之言非虚;第二件事,彭自述言,为打破湘赣之敌对井冈山之会剿,“会议最后决定由红五军五个大队约七八百人留守井冈山,并让我任四军副军长”,彭自述中未言的还有,红五改编为红四30团,彭兼团长!

呵呵,每个正常人,此时恐怕都会心存疑问:红四的人,怎么做到的!不合常理呀。小兄弟首次登大哥门,即面临家被围剿。大哥若武艺高强,则带了小弟灭掉来敌,若自己本事低微,则直言小弟,一起外出躲躲求生,才是正理吧。但看完最后的会议决议,如果非要解释当年的革命者,只能言:逃避,从来不是共产党人的性格!

彭言:“是我半生受教育最大的一次。”,恐怕还在后者吧,刚听完中央会议精神的传达,就要接受严峻地考验!彭的心情恐真是五味杂陈。而在会上,能把此”烫手的山芋“抛给红五者,假四军之手是不可能的,所假手者,党也。毛借党委会之势压给五军。所以,后续计划外的,任命彭为红四副军长,改编红五为30团也就顺势必行,还是四军在守山呀,四军没有放弃井冈,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当然,真诚的革命者是不会忘记自己的入党誓词,这与国军境界明显不同,虽心有芥蒂,还是克服困难执行命令。
但彭老总毕竟没有修炼成圣,《自述》中不小心还是漏了破绽:
”红四军离开井冈山时,计划转移到敌后,也就是敌之外翼,配合守山部队,寻找战机夹击敌军,以打败敌军的“围剿”。他们从小行洲向遂川及以南前进时,江西敌军之谢文彬旅即尾随红四军之后。如果部署得好,是可能歼灭或击溃该敌的。我四军进至大余、南康,遭受谢文彬旅袭击,经赣南安远、寻邬向闽西南转进了,这就完全脱离了井冈山。坚守井冈山的五军,五个连分守五条路,成为孤军奋战了。“

彭先言四军是有机会打败追缴军的,但却败了,然后就”向闽西南转进了,这就完全脱离了井冈山“,就是抛弃了井冈山的五军呀,呵呵。

我想毛委员给党员新丁彭上的第一课,真是非常的鲜活,彭也对毛红四的军事能力表示了质疑。至少彭对毛的第一印象,谈不上好。

后面,29年4月,历尽劫难,两军再次会师瑞金时,因为心知肚明,彭年谱中,毛坦言:第三次”会剿“是非常危险的,当时不应该决定红五军留守井冈山。毛轻轻揭过此页。当然,原来的彭任红四副军长等一干事,也就此作罢。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5 14:45:24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2016-04-05 14:57:12
朱德、彭大帅、粟裕、鸦总、徐向前、陈赓,哪个大吹法螺,说猫干爹用兵如神了?
这样吹牛的,都是一帮党棍
-----------------------------
近新修订出版的《师哲回忆录中》,师言:苏区时,毛最擅长于宣传鼓动、根据地建设。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5 15:00:32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82楼 2016-04-05 14:57:00
朱德、彭大帅、粟裕、鸦总、徐向前、陈赓,哪个大吹法螺,说猫干爹用兵如神了?
这样吹牛的,都是一帮党棍
-----------------------------
@lc211700 2016-04-05 20:25:19
确实。比如老毛的四渡赤水,被吹成神一样。最后发现居然是没参加长征的陈毅说出来的!有意思啊!比如老毛一直对彭耿耿于怀的事情,也是林觉得老毛指挥不靠谱!
-----------------------------
四渡赤水是陈毅说的,倒是第一次听说,也颇似陈毅诗人的风格。如果陈是亲历者,还真恐怕就不会如此说了吧。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6 09:55:06 +0800 CST  
(三)毛彭红军时代的关系:从公事公办到主动结盟(续2)
乱世中的领袖是什么?就是拿走了你的东西,还让你顶礼膜拜、心甘情愿地奉献生命的人。显然,苏区时代的毛,还远远达不到让战友们膜拜的境界。因为,那时的毛无论政治手腕,还是军事指挥,包括为人处世,都还处在学习期。不经历挫折炼狱,何以蜕变?

关于红五守井冈山一事,1930年春约二三月之间,当中央巡视员潘心元来到五军军部巡视时,彭总与潘有过一次对话,在自述中有记载:“潘说,守井冈山就是错的啦?我说,守井冈山有正确的,有错误的,然后又是正确的。经过这样的过程:开始以红五军五个大队守井冈山既设阵地,吸引敌人攻坚,疲劳消耗敌人,是为了使我转入外线的红四军能机动打击敌军,配合红五军打退敌人围攻,这是正确的。后因敌情变化,红四军受到谢文彬旅的袭击,他们放弃配合保卫井冈山,经赣南出闽西。他们当时只有这样做才能摆脱困难,保存自己。这时,红五军就成了孤军困守井冈山,敌军优我三四十倍,那它总会把井冈山打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坚守井冈山就成了错误。我们当时不明了红四军的情况,如能及时了解情况,早一两天突出包围,那就要比较安全些。井冈山有五条要路,三条被敌攻破了,五军决定突出重围,保全红军,避免被消灭,然后再图恢复边区和井冈山,这是正确的,这是完全必要的。这样的事,在当时并不是那样容易决断的,如果预先没有一点准备,就很难设想。”
29年4月的二次会师,有两件事可以观察,早期彭毛关系的公事公办。其一是4月3日,彭去四军部,毛将中央二月来信给彭看,信中认为革命处于低潮,红军不可能在农村集中存在。为了减少目标,要朱、毛离开红军,把红军分散成小部队在农村打游击,并要毛朱离开部队到中央工作。彭在听取毛的想法后,赞同毛对时局的分析,在自述中,彭言:我写了一封信给中央,大意是时局紧张,主要负责人不能离开部队。有共产党领导,有正确的政策,红军是能坚持的。“
紧接着的第二件事,则是4月8日的红四军前委会,讨论红军今后的发展方向。会议决定利用军阀混战的档口,向敌人薄弱的赣南、闽西发展。彭则提出率部打回井冈山去,恢复湘赣边区政权,当即得到红四军前委同意。井冈山突围后的二次会师,红五军也只是由三百人发展到七八百人,彭选择独立向西发展,当时这是个皆大欢喜的局吧,彭毛都不会再去坚持什么红军分散不利的论调吧。

两支源自湖南的红军,和平分手。彭奉旨拜山学习,任务完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无意于继续搭伙,红四的人,无意强留,也没有理由强留。

从28年10月出发至29年4月分手,历时半年的井冈之旅,算不算彭与五军的一次炼狱之行?彭在自述中,言及其感受体会: ”从井冈山突围到鄠都桥头约三十天,没有根据地的依靠,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使红军作战、行军都遇到很大困难。撤出平江时,第四团失去联络,地方党和群众把他们带来龙门归队;这次李光率领部队失去联络,就没有人去带路把他们找来归队。开始认识到根据地和民众的重要,但在当时还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敌攻占井冈山时,成了反革命高峰;红军奔袭鄠都胜利后,即由防御转为进攻,对根据地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又加深了一层。“

拜山取经,认识到根据地的重要性后,后面,彭独立创建红三军团,发展壮大湘鄂赣边根据地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彭总的学习能力和统帅之才。

我们看:
29年5月,彭率部恢复井冈山。
29年8月,返回湘赣边根据地,9月重组红五军军部。全军已发展到8000余人。
30年1月,应赣南和湘赣边特委请求,帮助建立红六军,黄公略为军长,后改为红三军,并入红一军团。
30年6月,在湖北大冶成立红三军团,辖5,8,16军,其中16军后发展为红六军团(萧克为军长代投敌的孔和宠,王震为政委),尊中央指示,彭为湘赣边特委委员,军团总指挥兼前委书记,呵呵,28年入党的彭,此一时期,党内地位真是火箭速度!
30年7月,指挥红三军团攻克岳州,进而攻克长沙!全国震动。

彭红军时期的威名,就是这段时期打出来的!并且三军团一把湘鄂赣边、鄂东南、湘赣三个苏区打成一片!对比红军时期的各路山头,彭当然是有骄傲的资本的。

后面为第二次打长沙,红一、红三永和会师,算是第三次吧,奉命成立一方面军。彭自述中言:
”第三天,朱、毛率直属队到达永和市,我们又第三次会合了。当日开了一、三军团前委联席会议,三军团前委同志提议成立第一方面军和总前委。我提议三军团之五、八军编为一方面军建制,便于统一指挥。当时,五军约七八千人,八军约五六千人,军团部直辖特务团、炮兵团、工兵营约三千人,共约一万五六千人。十六军二千人为湘鄂赣边区地方主力军。一军团辖四、三、十二军,人数与三军团大体相等。号称一方面军,实际上不过三万余人,和退守长沙之何键部兵力相等。会议一致同意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和方面军总前委书记。从此以后,我即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总前委领导之下进行工作了。“

彭老总此时任副总司令,兼三军团总指挥。不得不感叹,命运真是神奇,就是要让两个性格截然相反,一黑一百的牛人,在一个锅里吃饭!

关于红五坚守井冈山,用今人之观念看:“形势险恶,非牺牲不可的时候,那究竟牺牲哪一个?谁来提议?谁来赞同?又有哪个甘愿牺牲?”是个道德上的极端困境。而对大革命时代毛彭朱等人,他们到底怎么想,后人只是猜测。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6 23:48:54 +0800 CST  
(三)毛彭红军时代的关系:从公事公办到主动结盟(续3)
“魔鬼在细节”此言不虚,尤其历史的真实,恰隐藏于被正史刻意忽略的细节中,要看到最丰满可爱的历史人物,就需要推敲。

如上节所言,彭帅红五一上井冈的炼狱之旅,应该是不虚此行,从老大哥朱毛红四处收获颇丰!
简裁《自述》言,就是认识到革命要成功,政治上根据地和民众的重要性,军事上要集中优势攻击薄弱。红五在彭滕领导下独立发展壮大的事实,证明彭等人的学习领悟能力。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则是彭滕等两次参加红四军前委会的变化,则是要推敲品味的。两军会师后,彭等首次参加红四军前委会,面对已经名动天下的朱毛,红四、红五虽无隶属关系,但在朱毛面前,尤其毛贵为中央委员,还籍籍无名彭滕等晚生后辈,是基本无发言权的,毫无思想准备之下,领受毛委员下派之重任,当属正常。

但半年后两军会师的第二次红四军前委会上,红四提出要向赣南、闽西发展时,彭则果断提出愿率部向东恢复井冈山,开拓湘赣边,就颇堪玩味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推断,红五的人,是事先开了小会,统一了思想的。为了革命事业,我们可以留下替大哥守家,但此事大哥毕竟不厚道,当革命事业有多条道时,咱就各走各道。也许彭还想继续搭伙,但却不能要求红五所有的人,都如彭一样境界。

历史的真实恐怕是,彭很直,对革命也很真诚,但人一点也不傻。

更耐人寻味的时,各自独立发展一年半后,两军第三次会师组建红一方面军时,双方实力表面上尽然半斤八两!要知道从29年4月分手算,同样的一年时间,红五从800人,发展到近2万,而红四从5千,也仅发展到仅两万。这一年,红四在干吗,行军还是忙于内斗?
其实不敢扒皮细看,成立一军团时,下辖的主力之一红三军,其实是红五军分支创建而来,如《自述》言:
“赣南特委和湘赣边特委要求组织第六军,派黄公略任军长,另派一批干部。当时湘赣边特委书记是朱昌偕,王怀、周高潮等为常委。上述要求是他们亲自前来提出的。五军军委满足了他们这个要求,除派黄公略外,还派了一些高级干部如李聚奎、王如痴、陈振亚等,另派干部训练大队全部,人枪各百余(六军后改为三军,归一军团建制)。这大概是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上中旬的事。”

关于红六军如何归属使用,彭在《自述》中有交代:
一九三○年春,我们率三、四纵队集结于永新、安福边界(离永新县城三四十里),整训休息,做群众工作,准备夺取安福和袁水流域各城。当时,蒋、冯、阎军阀间之矛盾日益明显,江西鲁涤平令靖卫团坚守县城。特委准备召开县以上党的联席会议。约二三月之间,中央巡视员潘心元来到五军军部,住约一星期。我们将黄公略成立第六军的情形告诉了他。潘说,成立后应归五军指挥。我说,主要看情况。六军在赣江以东活动时,归四军前委指挥比较方便;如它到赣江以西行动时,可归五军军委指挥;六军也可以指挥在湘赣边的五军部队。 “

黄公略也是大才,率领红六独立开创了赣西南,朱毛红四顺手就牵了这只羊呀。如果再看会师前,彭部攻克大城的战果,三下平江、一下岳州,一下长沙,成立湖南省中华苏维埃政府。如此看来,1930年代的国民政府及新闻媒体们并称的”朱毛彭黄“,朱毛大革命前早已天下皆知,”彭黄“能与朱毛”并称,真是实打实地打出来的,敌人的评价就是最客观的评价!

站在国民政府的立场上,”彭黄“这样的造反派对国家的破坏太大,已经与朱毛等列拉。

但30年8月红一方面军的成立,并不代表统一了指挥权!二打长沙失败后,实际上一、三两军团,不过是演进到同一个大院中,两个锅吃饭。活动范围上,三军团主要在赣江之西,而一军团则在赣江之东。

这种合伙关系的体现,就表现在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后,蒋发起第一次反围剿前,“渡赣江”之争。客观上,要打破强敌的第一次围剿,“合兵”是上策。彭支持渡江合并一处,更多是从争取反围剿胜利的理性考虑。

彭言:三军团大多数干部反对渡江,是地方观念,不愿远离家乡”,这是一个方面,不愿在一起吃饭,打完后也可以再分开嘛。另一个方面,恐怕还是老红五的人,认为老红四这个大哥不靠谱吧,这中间就包括滕代远和袁国平。

最初的罗坊会议,红三军团,是彭、滕和袁三人参会。

彭在自述中言:
在三军团渡江之前,因三军团之五军和十六军大多数是平江、浏阳人,八军大多数是阳新、大冶人,地方主义者利用这一点来反对过江,主张一、三军团分家,夹江而阵:一军团位置于赣江以东,三军团位置于赣江以西。认为这样既可以集中消灭敌大部队,也可以团为单位分散于湘赣边、湘鄂赣边、鄂东南区进行游击战,对将来夺取湘鄂赣三省政权都有利。从坚持长期战争这方面看,这些同志也还是有些理由的,因此它就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拥护,但实际上一、三军团在战斗中一次要各消灭敌军一个师(六个团的师)是很勉强的,如果两个军团合起来消灭敌人一个师就比较轻松。为了消灭敌人,必须反对地方主义,在政治上以朱、毛为旗帜,集中统一红军,一、三军团不再分开。我这一票在当时是起相当作用的一票,站在哪一方面,哪一方面就占优势。我说:一、三军团分开,两军团夹江而阵,这对于目前准备粉碎蒋介石的大举进攻不利。不少同志担心三军团过江东以后,湘、赣两江之间谁人坚持,苏区不是白搞了几年!这是三军团带群众性的意见,也是正确地提出问题,必须重视。”

最后三军团的过江,是以周以栗同志以中央代表名义到三军团传达指示来硬性解决的。
后来的历史,毛成长为全党全军领袖,对滕、袁两位很有些疏淡的感觉,不无原因。
比较彭、滕两位红三的老大,客观讲,滕更厚道,很有长者君子之风,才能胆略不如彭,恐怕对人的灵活性上也不能说强于彭。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滕,滕不受重用逐渐淡出领导核心,很可能是其自身的大智慧,看透了某些事后自觉自愿的选择,类同陈病休的政治智慧。

袁国平是黄埔四期与林彪同学,29年由中央下派到红五军担任政治部主任,后三军团成立时任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理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可惜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事变中1月12日突围,当时袁不幸多处中弹,战士轮番背着他继续突围。他担心危及战士,乘人不备,自杀身亡,时年35岁。
袁真是一个很硬气的人,红军时期对毛不太感冒,作为红三代表与毛拍桌子吵得最多。但红三军团的一些老同志回忆对袁则评价很高说:“我们军团之所以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因为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是有杰出的军事家彭德怀,二是有出色的政治家袁国平。”

【注:毛先说服了周,彭此事上应是赞成毛】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7 11:26:33 +0800 CST  
@总机叫汉口 2016-04-07 14:37:00
雨花石此人缺乏很基本的政治和军事常识
而且主观倾向过分严重
-----------------------------
欧洲人评论马克思体系的缺点:重物质而轻人性,强调唯物过了度。
雨花石似乎想在剖析政治人物人性方面做点文章。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7 16:06:00 +0800 CST  
@Lancer2 2016-04-08 13:34:30
毛是不愿意走,朱想带着自己的28团独立营特务营走,这样就不用受老毛拿党来压他的气,留下老毛31团和王佐的32团守井冈山。本来这样也对,彭跟着朱走就是了。王佐的32团是地头蛇,老毛的31团也呆了一年多,熟悉环境啊。可是老毛考虑到朱一跑掉,就控制不住朱的部队了,自己那点实力怕是熬不住,死也要黏住朱。倒是拿彭的红五军来顶自己31团的缸。这个叫人火大啊。
-----------------------------
这个会议细节我没看到资料。但分析内容,相当可信。
湘赣两省3万大军会剿,敌强我弱,态势明显。
红军只有两种策略,走,或守!
其实全军走,是上策,跟敌人躲猫猫,打游击,井冈山地理偏远贫瘠,敌三万大军,势不能持久。上策,不守下就跑,政治上不可行,感情上也接受不了呀。
选择守,则全军死守山上是找死,这个是军事常事,如失街亭。
朱老总主持军事,分兵则必然是以一偏师坚守山上,以最能打的主力下山牵制,寻机歼敌。继而,就涉及红四领导中谁留下主持守山的问题了,谁带领主力下山机动寻机歼敌。
而带主力下山的必须是朱老总,别人没这个能力。因为留守者太危险,九死一生,实际也必须是一个军领导,否则很难给其他人起表率。显然,毛是最合适的。即使不是毛,也要有一个红四的三号人物。

于是,呵呵的一幕就发生了,毛不留下,但给彭按了个红四的副军长,火线提升为三号。彭自述中说,回去后红五开会,大多数人反对,因为是文革中写,反对的理由写的详细,实际红五的人,听到消息免不了会上大骂,说难听的话,只是不好写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8 19:40:28 +0800 CST  
@lc211700 2016-04-08 22:01:55
发现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去年八大二次党代会讲过,准备对付分裂,是有所指的,就是指你。总司令可能闹乱子,但他只是个招牌(组织不起队伍)(庐山会议上老毛讲话)
党代会时间是58年五月份!反教条基本是在这之后!也就是在那之前,老毛已经要对付彭总了的!可惜彭总还在对付粟裕刘总!
饶在淮海战役里功劳还是很大的!但出了事情,功劳被下面人给分了。
-----------------------------
对付分裂的背景,应该是当时的反苏修,赫鲁晓夫与朱可夫结盟。在军内找,就是彭总了。因此即使罗织,也要给彭按个“里通外国”的罪名,可惜的是,彭的外交能力太弱了,尽然找不到任何苏中交往中,违反外交纪律的事。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9 06:50:14 +0800 CST  
@lc211700 106楼 2016-04-08 22:01:00
发现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去年八大二次党代会讲过,准备对付分裂,是有所指的,就是指你。总司令可能闹乱子,但他只是个招牌(组织不起队伍)(庐山会议上老毛讲话)
党代会时间是58年五月份!反教条基本是在这之后!也就是在那之前,老毛已经要对付彭总了的!可惜彭总还在对付粟裕刘总!
饶在淮海战役里功劳还是很大的!但出了事情,功劳被下面人给分了。
-----------------------------
@lc211700 2016-04-08 22:37:11
1958是,毛在许多会议上讲到要准备党分裂的问题。5月17日,他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准备最后灾难”。何谓“最后灾难”?他说,其一是世界大战,其二是党搞得不好,要分裂。过了几天,他又说:新的分裂是可能的。只要有党,就可能分裂,一百年后还会有。以后他又多次讲到分裂问题。当时,毛泽东并未明言要对付谁的分裂。等到庐山会议批彭时,他才把话点明了,说:“去年八大二次党代会上讲过,准备对付分......
-----------------------------
毛这个58年准备“对付分裂”的提法,很有可能是毛推动58年军委会扩大化的重要态度线索。
按毛古书演义读多了的一贯思维,为防修于未燃,党内军内潜在的“修正主义头子”都要提前清除吧。
军内锁定了彭,则党内是谁?刘、周、陈、邓四人中,怕是刘、周吧。
邓一贯被毛认为是“自己的人”,陈与军中没有交集。周、刘二人则政治路线上“朝秦暮楚”,过于软弱,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呀。另一方面,刘、周二人都长袖善舞,且与苏修关系密切,如果联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反冒进的表现,修派的代表,此二人当之无愧呀。

如果毛真这么想的,58年军委会扩大化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常理看,无论会议主题的刘萧所谓“教条主义”,还是硬拉进来的粟“个人主义”,那种批法,都小题大做拉。
但从毛立场,从提前防范周-刘伯承,刘-粟裕结盟变修考虑,斗一下就很有必要了。下面,59彭倒台,扯出来张闻天后,毛对刘、周的防范之心未死呀,不然粟裕何以不给平反?

领袖心计,难以明了呀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4-09 07:21:10 +0800 CST  

楼主:ywujun1969

字数:1166994

发表时间:2016-04-04 05: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17:16:01 +0800 CST

评论数:573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