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西游记》中不符合逻辑的精华

三十二、回“蓝色经典2012”之“即鹿无虞”
7月2日,网友“蓝色经典2012”的一句“在周易里有即鹿无虞”,不仅仅超出了《西游记》,而且比《西游记》更加古老,使我不敢回答。
感谢“蓝色经典2012”的交流。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民风各异。对中华文化,各地往往会有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在此,谈一下个人的愚见,仅供参考。
历史书籍关于《周易》的记载,可能是正确的。《周易》应该是由多人创作的结果,其行文特点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乾坤两卦,具有浓厚的龙文化特征。似乎完全符合中国古老的龙文化。但是,在随后的六十二卦中,却没有一个“龙”字出现。一浓一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非常反常。
传说中,中国很早就有龙文化存在,可追溯到伏羲时期。随后的六十二卦的作者,不是没有龙文化意识,就是极其敬畏龙文化,不敢僭越传统的等级意识超越使用龙文化。
乾坤两卦,应该创作于其他六十二卦之后,创作于礼蹦乐坏的春秋战国之后。
卦辞,是描写周部落的文化,可能是周人创作于商末至周朝,甚至是汉朝。
爻辞,更像是描写商朝或更早发生的事件,可能创作于商朝末期。
既济卦和未济卦,很像是对之前六十卦的回顾或总结,或者是对人对事对时间的回顾总结。这里的六十卦,不包含乾坤两卦。
《周易》的图形,本人没有思考,猜想是数理。
我们之所以不能解读《周易》,可能是文字的含义发生过重大变化。最可能的时期是周朝和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许多象形文字,变成了“方块的字符文字”。
关于“即鹿无虞”,现在最流行的解释是:进山打猎,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力气,比喻做事如果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太有才了。
唐僧出国界前遇到的猎人镇山太保刘伯钦,是如何打猎?他难道也要有虞人的指导才能够打猎吗?
如果一个人连地形和鹿性也不了解,能够打猎吗?即使是猎人太保,也不敢把唐僧送过山梁。
虞,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和神职人员,应该披着猛兽的皮,是一种最高贵族的祭祀山神和动物神灵的方式,在打猎前和打猎中都有可能进行“虞”式祭祀。
如果,虞在打猎的队伍中,结果不是帮助打猎,而是驱赶猎物。就像刘伯钦一到,围绕唐僧的毒蛇猛兽全部走光。
当然,虞官,赶走的是强壮动物,留下的是老弱动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下强壮动物,今后还有无穷无尽的动物。一网打尽的不仅仅是动物,而是古人的生存之本。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12-29 16:57:43 +0800 CST  
三十三、聊聊《苏武慢》
《西游记》的第八回开头是一首词牌名《苏武慢》的词。据说是引用元代冯尊师的《苏武慢》的词,稍有改变。
虽是古词,回味无穷。见人生虚老,品顿悟艰难。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好一个“试问禅关,参求无数”,人们是问禅又问关,还是问禅的关?只是问问而已,还是身体力行?是不断深求,还是只求无数的不求甚解?
“往往到头虚老”,显然是指人们喜欢蜻蜓点水式的扣响参禅修佛之门,只是问问修禅的关,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修禅的关,不求甚解,总想拥有最多的禅悟。
这种修禅的方式,尽管周折费尽,却终因心境千草万象纷杂,到头来徒留憾恨,虚空终老。
许多人不愿意付出努力,不愿意身体力行,总想投机取巧通过禅关。不但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还总想得到许许多多的道行。
吝啬懒惰,并且贪得无厌,往往到头虚老一场空。
这当然是作者的观点。好像有人提出,勤劳不能致富。
囫囵吞枣的贪婪式的问禅方式,危害人生。
单一追求,就一定成功吗?
“磨砖作境,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这里的“磨砖作镜,积雪为粮”,本身就是一种禅意,不是实写,谁也不会真的磨砖作镜,积雪为粮。显然是指无法实现的想法。当然,磨砖作镜和积雪为粮的想法是错误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怪诞想法。
如果想磨砖作镜和积雪为粮,那么,无论我们如何付诸实施,无论我们如何刻苦努力,到头来都是一场空,都是不能实现的狂想。
理想、梦想、欲望、抱负,不是永恒的正能量,也会存在负能量。在这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梦想、欲望、抱负的指导下,失败是必然的。不仅仅是白白虚度了多少的光阴,而且荒废了更多人的时间、人力、物质、青春和机遇。
千万不要说,有理想,有抱负,有梦想,有欲望,有行动,有努力,有付出,就一定会有美妙的结果,一定会有未来的美好人生。
确实,没有人会傻到磨砖作镜,积雪为粮,但是,人类有类似的错误和弯路,有人千方百计地使我们走向错误的理想、错误的梦想、错误的欲望、错误的抱负。不仅仅浪费一个人的人生,可能浪费的是一家人的前途,也可能浪费的是一个团队的事业,甚至浪费的是一个民族的生存。
理想、梦想、欲望、抱负的选择,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关系到人生的成败,国家的兴衰,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里谈的是理想等错误导致的人生的失败。懒惰、不愿付出,贪婪,总想获得无数,也会导致失败。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02 17:41:47 +0800 CST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陀头微笑。”
我们可以用一根微小的毛孔,轻松吸纳江海之水,但是,未必能够知道大海的所有。如果能够以一粒草芥收容整座须弥仙山,那么就小看了须弥山的宽泓。那金色陀头初祖迦叶尊者看到世人错误的观念、欲望、行为,只是在偷偷地微笑,并不指出我们的错误。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成功,是因为顿悟;失败,是因为凝滞。一番顿悟,就会远远超越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和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倘若心生执弥,只能停留在湿、卵、胎、化四生状态以及天人修罗鬼畜地狱六道轮回之中。
为什么不是求道、问禅,而是“悟”才能够超十地三乘。显然,教与学无法达到顿悟的境界,即使是佛,也只能通过自己的顿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佛法佛宗。
只有顿悟,才能够将自己的学习、问道、求禅、思考融为一体,形成自己正确的认识,其余的一切都是蜻蜓点水。
有错误的行为,未必全部都是错误。
然而,下一句非常使人胆寒。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若想达到绝妄想和树无荫的超凡修为,没有杜鹃啼血至死的决心,是何其之难?
一个“谁听得”就使整个语境带入无边无岸饿的苦海,表示没有一个人愿意到那绝想崖前,无阴树下,去听杜宇一声啼血饿春晓,更没有人愿意坚守成功前的黑暗,坚守杜鹃啼血至死的精神,孜孜以求。
成功难?
许多人,都成功了。
大众只是追求那种易于成功的事业,不愿意实践大彻大悟饿成功。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02 19:07:20 +0800 CST  
“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
忆往昔,禅宗六祖曾在曹溪河畔三十七载的传法,路是何等的艰辛,世尊在梵音袅袅的灵山授道,又是何等的清苦,可惜,世人却总是惑性妄想,迷失了本该坚守的本真自我。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千难万险,才到达巍峨高远的灵山,求取真经。真正美妙旋律的玄音,都在路险的曹溪和云深的鹫岭,不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顽强的拼搏,无法到达神仙的居所,无法欣赏玄音的高妙。
只想蜻蜓点水式扣响参禅修佛之门的人们,哪里能够听到高深莫测的玄音,哪里能够消受世尊的清苦。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
你愿意爬上千丈冰崖看五叶莲开吗?
当执己念并苦历磨难,等上壁立千万仞的悬崖,才能够看到佛帘轻垂、香烟袅袅的圣殿外,纯洁的莲花一开五叶的一幕,方是身心化入,顿悟大境。
只有执着正确的理念,才能够成就佛祖的成功。
有谁愿意像佛祖那样拥有正确的理念?有谁愿意像佛祖那样执着于正确的理念而成功的人呢?
这里谈了成功前的艰难,以及人们不愿意经历这些艰难时光,只想蜻蜓点水式的快速成功,哪里能够听到高深莫测的玄音,哪里能够见到千丈冰崖的五叶莲开,哪里能够闻到古殿的香袅。
人们之所以想不劳而获和超越他人,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形成农业和畜牧业之前,人类的祖先就是采摘和狩猎。一切食物来源于自然,根本不需要现代的劳动。人类的基因中缺乏劳动基因。
一切自然的食物,都是古人可以采摘的食物。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餐厅。手到之处,就是他们的美味。自然的一切,就是他们的财产,他们的索取,他们的家园。
这,多么像现在的偷盗和贪污。
食物的增长,始终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们不得不为了争夺匮乏的食物而竞争,为了得到优势资源而竞争,只有个别强势部落,才能够得到充足的食物,才能够享受到优势资源。其余的人群,不得不接受那些难以入口的食物,甚至严重缺乏食物。
食物,代表着生存。资源,代表着生存权利。食物的优劣和优势资源的多寡,代表着部落的竞争力量。
对超越他人的优势的争夺,就是对资源的争夺,就是对食物的争夺,就是对部落生存权利的争夺,就是展示自己强势的生存力量。
上帝给我们打开一扇门,又关上一扇门。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好战的民族,战胜别人的时候,也给予别人战胜自己的机会。往往会出现,战胜了,却灭亡了。一战二战,英国法国战胜了德国,却失去了头把交椅。
失败的弱势部落,要么消亡,要么寻找到新的食物,拓展了人类的食谱。
一切,需要适可而止。
懒惰和好胜,是人类骨子里的意识。许多人坚持着不愿意劳动,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或者想付出有限的劳动获得最大的利益。
当一部分人,既不想付出更多的劳动,又没有能力超越他人,却又想超越他人时,智慧开创了全新的竞争模式。
既然自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又想超越他人,办法就是教育别人,付出比自己更少的劳动,迫使别人比自己的地位更低,满足自己的优势地位。
结果就是迫使别人不再进步,甚至倒退。
现实中的许多教育,就是使人失败。许多人发现了别人正在努力迫使自己失败,却没有办法跳出陷害者的陷阱。
懒惰,也就具有了可怕的传染性。
要想展示自己是优势的一族,又没有劳动换取优势,借贷成为了唯一途径。庞大的借贷,养活了金融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培养出了金融富豪,成就了金融寡头。
个人债务和国家债务的危机,在等待着人类。
狂舞的债务,飞奔的膨胀,能停止吗?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03 15:03:13 +0800 CST  
“谁听得”,当然没有人听得。这里当然不包含如来等佛祖,否则,就不能够用“谁听得”。
既然没有人听得,我们都是懒惰,都是贪婪,都是蜻蜓点水。似乎非常的公平公正合理,谁也没有比别人差。大家都获得了内心的平衡。
但是,还有最后一句:“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这最后一句完全不同于冯尊师的《苏武慢》。
只有这一句才是《西游记》作者的词句,肯定是作者想表达的关键内容。
待那时候,才算得参透禅关,明心见性,方可见得佛家妙真如性的三宝――佛法僧。
作者应该不知道如来佛祖是如何明心见性,所以,这里的明心见性,肯定不是指如来等佛祖。
“谁听得”又是指没有人愿意付出代价去参禅佛宗,所以,直到作者写出这句词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看到有人明心见性,还没有人见到龙王三宝。
要么这里是写作者自己经过种种困难,实现了明心见性,要么就是指未来有人会明心见性。如果作者没有能够明心见性,作者如何知道明心见性。
这里的含义应该是,作者通过种种磨难,获得了顿悟,实现了明心见性。
然而,人至清则无徒,顿悟的作者找不到知音,也找不到后来人。只有等到未来又有人顿悟,又有人识破源头,见到龙王三宝。
看来,这个世界还是有人不愿意随大流的傻瓜,一心想参透源流,能够在吃尽苦头之后,最终见到龙王三宝。
有人将龙王三宝,解释为――佛法僧。如果“龙王三宝”真的是佛法僧,那么见到佛法僧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就不能够用“谁听得”。龙王三宝,应该另有所指。
有人有板有眼的提出,佛教的龙王是引进中国的龙神。龙王三宝的源头又回到了中华大地。
什么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呢?
我认为“盐”文化的发展,才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代表。
据说,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期,就已经有了煮盐的技术。盐,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的重要物质。
古人为什么要煮盐呢?
古人煮盐,说明古人生活在有盐存在的沿海、盐湖、盐碱地。
当然,海边,盐湖边,盐碱地区,并不缺盐。煮盐的出现,说明古人为了携带方便,将盐水煮成盐块,带向远方的内陆缺盐的地区。
盐对古人的价值,只有古人知道,现在的我们都是猜测。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人体缺盐,就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就会乏力,也就影响到部落的劳动能力和战斗力。
这样一想,盐就成了制盐部落攻击内陆部落的工具,也可以利用盐迫使其他部落屈服,或者制盐部落携带盐块向内陆拓荒,向内陆发展。
盐的出现,可能使中华文化趋向一致,趋向于部落联盟,趋向于统一。不是通过贸易的方式互相影响,就是通过征服的方式强制同化,还有可能是随着拓荒的扩大,文化也不断扩大。
部落联盟的王城在哪里?盐湖,似乎遥远。盐碱地,似乎缺少食物。沿海,才可能是古人的盐文化中心,也可能是财富的聚集地。
有了财富,就有财富的争夺,就有财富的偷抢,就有财富的保管。当然需要保管在最隐秘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只有少数人知道,也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
中国古代,有一个高度文明,物质丰富,而又不被外界知道的神秘的部落王城――龙夌。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03 18:43:19 +0800 CST  
三十四、为什么要取经?
现在提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弱智,有点晚。
许多人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我们可以无视现有的观点。
说说全新的观点,谈谈大家难以理解、不愿接受的观点,或者疏忽的观念。
很多人认为唐僧取经的原因是:1、观音菩萨受如来佛祖的委托,到大唐寻找取经人。2、玄藏自己愿意去西天取经。3、金蝉子劫难已满,该回灵山。4、唐太宗饱受冤魂骚扰,受阴曹地府十王嘱咐,必须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然而,观音菩萨搅局,非要说唐僧念的是小乘佛经,度不得地府孤魂,必须到灵山求取如来佛祖的大乘佛经,才能够超度地府孤魂野鬼。
到这里,大家都认为是为了超度地府孤魂,唐太宗才派唐僧去西天取经。认为,唐僧取经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超度地府孤魂。
这种说法,代表了唐太宗,代表了唐僧,代表了绝大多数读者。
观音菩萨确实对唐太宗和唐僧说超度地府孤魂。似乎观音菩萨也认为唐僧取经的原因就是为了超度地府孤魂。
如来佛祖真的认为唐僧取经就是为了超度地府孤魂吗?
观音菩萨是受如来佛祖的委托,到大唐寻找取经人,如来佛祖要找人取经的原因,就是观音菩萨要寻找取经人的原因。
如来佛祖创造三藏真经的目的,难道真的是为了超度地府孤魂吗?
错,错,错!
如来佛祖创作三藏真经目的,不是为了超度地府孤魂,而是,……
当诸菩萨合掌皈依请问如来佛祖有那三藏真经的时候,如来佛祖确实说:“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
似乎再度肯定,唐僧取经的目的就是为了超度地府孤魂野鬼。
然而,此“鬼”,不能等同于彼“鬼”。如来佛祖所说的鬼,不同于唐太宗所说的阴曹地府的孤魂野鬼,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鬼。
如来佛祖所说的“度鬼”,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超度地府孤魂野鬼。
如来佛祖向诸佛介绍三藏真经的时候说道:“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因此,在如来佛祖看来,创作三藏真经的目的就是劝人为善。在如来看来,三藏真经确实可以劝人为善。
所以,唐僧取经的原动力就是要将三藏真经传到南赡部洲,劝南赡部洲者为善。
如来佛祖口中的“鬼”,就是南赡部洲那些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者,就是那些在口舌凶场,是非恶海的人。
观音菩萨口中的“鬼”,就非常诡异,既没有说是如来佛祖所指的南赡部洲者,也没有说是地府孤魂野鬼。只要能够打动唐太宗派遣唐僧去西天取经,“鬼”的含义是什么,观音菩萨并没有计较。
表面上,观音菩萨是为了唐太宗超度地府孤魂野鬼,实质是为了传播如来佛祖的普度众生,劝人为善。
观音菩萨通过混淆视听,暗渡陈仓,把唐太宗给骗了个光屁股,把唐僧引诱到了取经道路,回到灵山如来佛祖的身边。
《西游记》,是一部劝人为善的神魔故事。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06 19:51:39 +0800 CST  
三十五、团队的组建
有人提出,悟空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就可以从大唐到灵山,或者从灵山到大唐,为什么不是悟空取经,而是唐僧爬山涉水经历千难万险才能够取经呢?
取经人选原则,就是作者的团队组建的原则。
1、董事长的条件
如来佛祖创造了真经三藏(法藏,谈天;论藏,说地;经藏,度鬼――南赡部洲者),需要寻找一位有法力的,去南赡部洲的东土寻找一个善信,来西天灵山求取真经。
如来佛祖说:“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伽之正宗。”
看来,如来佛祖也有难以办成功的事,也有无法实现的愿望。
这里到底是如来佛祖说南赡部洲者众生愚蠢,毁谤真言,还是作者借如来佛祖之口说现实中,没有人理解作者的想法,没有人接受作者的观点呢?
如果《西游记》中存在真理,那么,这里就是作者借如来佛祖的话,说出了作者自己的心声。
正确,也孤独。
如来佛祖说:“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
观音菩萨站出来,愿意到东土寻找取经人。
《西游记》描写了观音菩萨的外貌后写道:“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
这里是否等同于现实中认为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呢?
《西游记》中,如来佛祖已经告诉我们,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众生愚蠢,毁谤真言。
如果我们想毁谤真言,观音菩萨也会满足我们的请求吗?
如果我们贪淫乐祸,观音菩萨也会满足我们的请求吗?
如果我们多杀多争,观音菩萨也会满足我们的请求吗?
在《西游记》的环境中,观音菩萨不会对我们有求必应,只能满足我们的善意的请求,只能普度众生,劝世人为善。
这里的有求必应,代表着观音菩萨的能力。所以,如来佛祖说:“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董事长的选择原则就是,能够把一个目标办成一个事业。
办成事,似乎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条件,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要求。
办成事,除了必须具有正确的理念和绝对的忠诚,还必须是自觉自愿,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像齐天大圣那样,能力平平,欲望强大,没有能力仍然想做玉帝,想夺玉帝宝座的人,肯定不能选为取经团队的董事长。
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错误?等我们明白了,已经晚了,已经老了,甚至有些人存在这些的错误,仍然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人生的大错。这种人,也挺可爱的,一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2、CEO的条件
当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不相信忠诚,只相信机遇,权力。
《苏武慢》中已经说明,人具有懒惰与贪婪,所以,我们总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最高好是能够像悟空一样,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就能够取回真经。
然而,现实中哪有不经过一番努力就能够获得的成功呢?
唐僧师徒的取经团队,就是现实的案例,就是现实的经过。唐僧九九八十一难,就是暗示现实中那些伟大的成功,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够实现。
唐僧打妖的能力确实不如悟空、八戒、沙僧,甚至比不上猎户刘伯钦。
唐僧取经,看似是选人,实质是应征,是唐僧自愿应征。唐僧的关系,或许是一种巧合,或许是一种我们不愿意承认的龙生龙。
唐僧拥有一个其他人不具备的优点――坚持目标。
无论有多少困难,无论有多长时间,只要团队的CEO没有放弃,就可以带领团队继续前进。
3、副总的条件
悟空一路打妖除怪,找吃找喝。几乎就是悟空在取经。有人质疑为什么要唐僧取经,而不是悟空取经。
人,不是万能的,各有各的特长。精通佛经,是唐僧的特长,却是悟空的短板。打妖除怪,是悟空的特长,唐僧的短板。
大家忽视了一个专业与非专业的问题。无论悟空如何能够打妖除怪,始终是半路出家的和尚,既不会念经,也不能够禅定静心。即使悟空取经成功,也没有能力传播佛经,无法普度众生。
专业的问题,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才,外行不能够领导内行。人才需要一个萝卜一个坑,需要长期积淀,不能够想放哪里就放哪里,想改行就改行,想换人就换人。一年一升,两面一蹦,蹭蹭上串,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悟空与唐僧的配合,就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当然,除了悟空,还是有更强大的妖怪,如黑熊精、红孩儿、牛魔王、大鹏。大鹏,似乎比悟空更加难管,当然不适合保护唐僧。红孩儿和牛魔王,远离大唐,无法全程保护唐僧。
黑熊精,与悟空能力相近,距离相近,然而,缺少悟空的猴气,缺少悟空的战将气质。
取经路上,沙僧和白龙马,没有功劳,也没有过,唯一的正确就是忠诚,一直跟随着唐僧。
至于八戒,虽然存在缺点,还算是对唐僧忠诚。
《西游记》强调自愿和忠诚。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08 18:54:34 +0800 CST  
三十六、取经的真实任务
唐僧取经团队的真实任务,并不是取经。
第一、不全的经文
唐僧并没有取得所有的经文。如《涅槃经》一共七百四十八卷,实取七百卷,大概只取了一半;《菩萨经》一共一千二十一卷,实取三百六十卷,大概只取三分之一;而《空虚藏经》更少,一共四百卷,实取二十卷,只有二十分之一。
看来,唐僧大概只取了三分之一的经文。
刚开始的无字经文,唐僧师徒都看不懂,如此三分之一的经文,唐僧师徒如何能够看懂没有取得的经文?
只能说,唐僧师徒的取经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经文。而是有更重要的任务。
看来,如来佛祖没有说出唐僧取经的真实任务。
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奇怪团队的神秘而公开的任务。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16 17:12:02 +0800 CST  
第二、罪犯的组合
唐僧师徒的团队,放在现实,你敢用吗?
优秀企业,需要优秀员工。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员工。
任何团队招人,总想选用最好的人选。
悟空,是大逆不道的反革命分子。面对强坐龙宫、强要披挂、强销死籍的悟空,玉帝给了悟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悟空推掉弼马温的公案,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顺着悟空的欲望,又给悟空一个齐天大圣的空职,演变成偷蟠桃,偷仙酒,搅乱蟠桃宴,搅乱天庭。最后,悟空想推翻玉帝。
用现代的话说,齐天大圣就是一个养不家的白眼狼。
悟空一定会忠于唐僧吗?
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狂傲的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性格有没有改变,谁也不知道。肉骨凡胎的唐僧,放悟空出山,是否会放虎归山,掀起狂风巨浪,谁也不知道未来。
而唐僧因为在如来佛祖讲道时开小差,被如来佛祖贬下凡间。谁能够保证唐僧不会再次开小差呢?谁能保证唐僧不再次半途而废,溜之大吉呢?
八戒本性不改,在天庭就是因为调戏嫦娥,被玉帝贬下凡间,投到野猪的胎里,成为了一只野猪。在取经路上,八戒仍然好色、偷懒、耍滑、挑拨离间,甚至提出散伙重回高老庄。
沙僧是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盏,被贬下界为妖。
白龙马,则因为烧了明珠,被西海龙王告到玉帝那里,被判砍龙头。
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为什么要选取这些犯罪分子为取经成员呢?
犯罪分子,自己没有能够行善,如何劝别人行善?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16 18:03:30 +0800 CST  
第三、不念经的和尚
在人间,基督教的传教士,当然是信仰基督教的基督徒。犹太教的传教士,当然信仰犹太教。
《西游记》中,如来佛祖要将自己创作的三藏真经传到大唐,劝东土的南赡部洲的大唐人为善。最好的取经人,当然是信仰佛教的和尚,信仰佛教的人。
然而,唐僧取经团队中,只有唐僧一人是专业的和尚,而且是被如来佛祖贬下凡的金蝉子。
其他的悟空、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在取经之前,根本就不是和尚,而是妖怪。
他们受到观音菩萨的剃度后,理论上应该是佛教的人,但是,他们仍然是妖怪。
我想作者不可能想证明佛教的和尚就是妖怪。作者如此安排,应该有更深的含义。
即使在取经的路上,也没有听他们念经。
悟空是一个妖仙。
八戒和沙僧曾经在道教世界混饭吃,也可以算是一个道教人士。
白龙马应该是一个没有职位的闲人。
一个不会念经的和尚,肯定不能算和尚。
何况,悟空既打妖怪,也打人。
悟空像一个和尚吗?
悟空肯定不像和尚。唐僧埋怨悟空滥杀无辜,并将悟空赶走。
一个个不合格的和尚,为什么要保护唐僧取经?
悟空、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为什么要保护唐僧取经?为什么会被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选入取经团队?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18 16:17:50 +0800 CST  
第四、真实的沙僧
从表面看,沙僧,老实忠厚,本事一般,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保护唐僧,沉静而不求回报,淡泊而坚韧不拔。
这是真实的沙僧吗?
沙僧的身世,大家都是清楚的,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因打破了一个琉璃盏,触犯了天条,被贬出天庭,在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人间,不仅仅吃了九个取经人,而且还把九个取经人的人头挂在脖子上,当玩具玩耍。
为此,大家瞧不起这个卷帘大将,认为卷帘大将就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保镖兼司机,玉帝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才封卷帘司机为大将。
当然,这不是李嘉诚的话,这不是马云的话。
如果李嘉诚马云的保镖没有能力,没有武功,没有战斗力,那么这些保镖就打不过匪徒,马云李嘉诚花了钱请保镖保护自己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所以,马云李嘉诚的保镖一定具有超越绝大多数匪徒的能力。
按照我们现实世界的逻辑,《西游记》中卷帘大将的法力不应该低于悟空。一旦悟空突破门卫系统,就必须有卷帘大将全责保护玉帝。卷帘大将能够打平悟空是必须的。
所以,沙僧的能力至少与悟空齐平,甚至高于悟空。
保镖的悖论出现了。
没有能力,有麻烦。有能力,也有麻烦。
如果保镖没有能力,无法打过匪徒,无法保护马云李嘉诚。如果保镖有能力,就表示没有人可以制服这些保镖,一旦这些保镖出现齐天大圣和贪赃枉法的贪官一样,监守自盗,保镖打劫主人,那么,马云李嘉诚都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的为非作歹。
所以,保镖的另一个特点就被提上了高度――忠诚和内敛。所有保镖必须既有武力,又必须具有忠诚内敛。
虽然许多人不相信一个人能够同时具有高超的武力和忠诚内敛,但是,马云李嘉诚他们一定相信他们的保镖具有高超的武力和忠诚内敛。
你可以否定这些,因为你不是一个合格的保镖。甚至,就是一个齐天大圣。
西方人一向不相信中国的武术思想,一向鄙视中国藏而不露的武术境界。然而,比尔盖茨的保镖,一定具有藏而不露的武术思想。
那些说沙僧没有能力,其实是庸人自扰。
卷帘大将,是既有高超的战斗力,又忠于职守忠于玉帝的合格保镖。
卷帘大将,没有像八戒那样重新投胎,重新开始做人,只是由天庭贬为妖怪,仅仅是地方的改变,只是职务的改变。
如果卷帘大将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背叛了玉帝,那么,卷帘大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玉帝的保镖。被贬为妖,就是合情合理。
这不符合保镖的自身素质。
卷帘大将的武力没有改变,武器没有改变,思想没有改变,沙僧仍然是卷帘大将,仍然是忠于玉帝的保镖司机的卷帘大将。
取经路上的沙僧,没有表现出武力,没有表现出争夺功劳,既是保镖的本性,也是忠于玉帝的表现。
一个忠于玉帝忠于道教的沙僧,为什么会跟随唐僧取经呢?
原因就不说了。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18 17:29:54 +0800 CST  
第五、危机的机遇
人们总说,危机中存在机遇。
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危机四伏,那么,谁获得了机遇?
唐僧师徒的取经道路,是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默契配合的结果。
唐僧师徒的磨难,也是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早已知晓,早已预料,甚至是观音菩萨安排、导演、参与。
唐僧的磨难,是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希望看到的结局。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机遇,就是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需要的机遇。
文章,要的就是突出重点,就是要细致、深入的描写重点,越是重点,所占的篇幅越多,比例越大。
《西游记》中,篇幅最大的就是唐僧不断的遇险,不断的被妖怪捉去,不断的被悟空救出。
因此,唐僧取经路上的故事,才是《西游记》的重点,才是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想告诉我们的东西,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才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观点。
取经路上,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斩妖除魔。一路上的妖怪,要么被悟空打死,要么被悟空寻找帮忙的收走。真正体现和发挥出悟空的战将本色。
大唐的和尚去西天取经,为什么要消灭不是大唐国度的妖怪呢?真的是为了检验唐僧的态度和意志吗?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18 18:02:21 +0800 CST  
三十七、为什么要消灭妖怪?
从《西游记》的神话故事看,悟空之所以一路上打妖除怪,是因为妖怪阻碍着唐僧去西天取经。
这当然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我们认同的显而易见的理由。
答案真的如此简单明了吗?
《西游记》的作者真的这样安排吗?
第一、传经的原因
唐僧取经的原因,大家都是明明白白,就是因为如来佛祖创作了三藏真经,想把三藏真经传播到南赡部洲的大唐。
从理论上讲,虽然如来佛祖创作了三藏真经,也未必一定要唐僧取经。如来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个是传经东土,一个是找唐僧以外的人取经。
如果如来佛祖直接将三藏真经传播到东土南赡部洲的大唐,那么,唐僧师徒就不要爬山涉水打妖除怪到西天取经。
如来佛祖,确实想自己将三藏真经送到东土南赡部洲的大唐。
只是,由于如来佛祖认为,南赡部洲的人,不仅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身处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而且,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伽之正宗。
所以,要求观音菩萨到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
如果只有千难万险,才能够取得真经,才能够将三藏真经传播到东土大唐,才能够改变唐僧身上那种大唐大众的错误观念,错误思想。
那么,唐僧取经了,经历了千难万险,能够显示唐僧对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的顶礼膜拜的虔诚。
即使如此,也只能够代表唐僧,只能够证明唐僧对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的虔诚的接受。
然而,大唐的其他大众,并没有经历唐僧艰难险阻,不可能改变大唐大众的愚蠢,不能阻止大唐人继续毁谤真言。
即使,唐僧取经成功,也不能够证明大唐的大众就能够接受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
如来佛祖的宏愿未必能够实现。
唐僧取经的原因是:大唐人,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法门,怠慢瑜伽,即使是万能的如来佛祖都自叹不能够改变大唐大众的错误思想错误观念。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19 17:24:36 +0800 CST  
三十七、为什么要消灭妖怪?
从《西游记》的神话故事看,悟空之所以一路上不断的打妖除怪,是因为妖怪阻碍着唐僧去西天取经。
这当然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我们认同的显而易见的理由。
答案真的如此的简单明了吗?
《西游记》的作者真的这样安排吗?
第一、取经的原因
唐僧取经的原因,大家认为是如来佛祖创作了三藏真经,想把三藏真经传播到南赡部洲的大唐。
如果如来佛祖直接将三藏真经传到东土,那么,唐僧师徒就不需要爬山涉水到灵山求取真经。
如来佛祖,原本打算自己将三藏真经送到东土南赡部洲大唐。
只是,如来佛祖认为,南赡部洲的人,不仅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身处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而且,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伽之正宗。
所以,要求观音菩萨到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
唐僧取经的原因是:大唐人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身处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伽之正宗。即使是万能的如来佛祖都自叹不能够改变大唐大众的错误思想错误观念。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19 17:58:59 +0800 CST  
第二、本性的改变
如果只有千难万险才能够取得真经,才能够将三藏真经传播到东土大唐,才能够改变唐僧身上所具有的南赡部洲者的错误观念错误思想,才能够证明唐僧对三藏真经的顶礼膜拜。
那么,唐僧经历了千难万险,证明唐僧摆脱了南赡部洲者的错误观念错误思想。
即使如此,也只能够代表唐僧自己对三藏真经的诚心实意。
大唐其他人,并没有经历唐僧的跋山涉水和千难万险,并没有改变那些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身处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法门之旨要,怠慢瑜伽之正宗的观点。
即使唐僧经历了千难万险取得真经,也不可能改变大唐人的众生愚蠢,不能阻止大唐人毁谤真言、不识法门之旨要、怠慢瑜伽之正宗。
三藏真经,仍然不能够规劝大唐的民众为善。
唐僧取经和如来佛祖的传经一样,并不能改变大唐人的生活,没有改变大唐人的思想,没有改变大唐人对三藏真经的态度。
在这种现象下,传经,无法实现如来佛祖的宏愿,那么唐僧取经成功,同样无法实现如来佛祖的宏愿。
因此,唐僧取经成功,并不能实现如来佛祖最终的目的――劝善。
如何才能够实现如来佛祖的宏愿呢?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来佛祖想传经东土大唐,就不得不改变大唐人的思想观念。
因此,如果东土大唐人不愿意接受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那么,就很难有办法使东土大唐的人相信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
如来佛祖都感叹很难使东土大唐的人相信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很难使大唐人为善。
在《西游记》的故事中,观音菩萨上东土寻找和选择合适的取经人,结果,只有唯一的唐僧符合取经条件,而且,也只有唐僧站出来表示愿意前往灵山求取真经。
唐僧的自愿的巧合,唯一的必然,更加强调和证实如来佛祖的说法――大唐人确实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身处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法门之旨要,怠慢瑜伽之正宗。
在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时,理论上讲任何一个人都有资格报名前往灵山求取真经。
大家没有报名的原因,一是怕死。
唐僧报名后,有人劝唐僧不要到灵山求取真经。因为害怕西行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遍布虎狼蛇虫,可能有去无回。
另一个原因是。如来佛祖说南赡部洲的人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是非恶海,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法门之旨要,怠慢瑜伽之正宗。所以,大唐人根本就不愿意爬山涉水经历重重困难,去灵山求取真经。
如来佛祖没有信心使得大唐人崇拜三藏真经,唐僧又凭什么可以使大唐人改变思想观念,转而相信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呢?
难道就凭借唐太宗的一个梦,或者观音菩萨的一个小手段,就能够使唐太宗相信观音菩萨的话,就能够改变大唐人的思想而崇拜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
那么,人的本性就不是难以改变,而是,易如反掌。如来佛祖也就没有必要说大唐人贪淫乐祸,多杀多争,众生愚蠢,毁谤真言等。
在现实的历史上,唐太宗是反对唐僧到西天取经。
如果大唐人不相信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就不能够实现如来佛祖的劝人为善。
要想使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设法改变大唐人的坏思想,改变大唐人的错误观念,把大唐人的思想观念向善的方向引导。
《西游记》中,除了唐僧成功取经,必须安排能够改变东土南赡部洲的大唐人的思想观念的故事。
纵观《西游记》的故事,除了唐僧成功取经,就是悟空一路打妖除怪。
看来,悟空打的不仅仅是妖怪,而是大唐人的坏思想,坏观念。
妖怪,就是大唐人的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念。
大唐人的错误思想错误观念没有改变,悟空的妖怪就没有打尽。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19 19:51:10 +0800 CST  
第三、神仙的共性
如来佛祖认为,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被大唐人毁谤和藐视。可见大唐人的思想之顽固,观念之错误,意识之为恶。
所以,大唐人认为正确的,未必就是正确。
大唐人认为错误的,未必就是错误。
大唐人认为真理的,未必就是真理。
大唐人认为谬误的,未必就是谬误。
我们反对的,也许就是真理。我们批判的,也许就是正确。
这是一种没有人相信的观念,是被人们耻笑的迂腐的观念。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宣如来佛祖降伏悟空,如来佛祖没有讲任何条件,就制服了悟空。
如来佛祖控制了悟空后,也没有请求奖励,而是立即回
灵山。
如果不是玉帝主动请客吃饭,如来佛祖也就是两手空空地回到灵山。
无独有偶。太上老君打悟空,也就是自己和观音菩萨两个人知道。不要说报酬,就是功劳和名声也没有要求一个。
神仙,就是不计报酬。
也许有人说,唐僧到灵山,不是被如来佛祖的人要去紫金钵盂吗?
我不知道唐僧的紫金钵盂值多少钱?不过,如来佛祖为了能够达到传经东土,不仅仅拿出了三藏真经,还有锦襕袈裟、九环锡杖和三个QQ。
我认为,如来佛祖的锦襕袈裟、九环锡杖和三个QQ比唐僧的紫金钵盂更值钱。
现代人,多么的现实,招聘时必须讲条件讲待遇。工作后,必然讲舒服,必然讲奖励。
讲报酬的,是人。
不讲报酬的是神仙。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20 15:29:31 +0800 CST  
第四、妖怪的共性
《西游记》中的妖怪,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想吃唐僧的妖怪。他们想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想要寻找成功的捷径,想要付出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获。
一类是,想要唐僧师徒的锦襕袈裟、武器、或者想和唐僧谈婚论嫁。偷衣服偷武器,类似于小偷和强盗。谈婚论嫁,当然阻碍着唐僧继续前进。
另一类妖怪有点莫名其妙,与唐僧谈诗的妖怪也被打死。也许悟空担心谈诗的妖怪也会危害唐僧。
看来,被人担心,也是罪过。
牛魔王夫妻三人,也就是没有借芭蕉扇给悟空,也是死的死,散的散。
妖怪的共性――为了自身利益。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20 16:25:37 +0800 CST  
第五、妖仙的特征
牛魔王夫妻三人,最是冤枉,没有主动去招惹悟空,只是有一把芭蕉扇。
芭蕉扇,原本就是铁扇公主的私有财产。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说,铁扇公主具有芭蕉扇的绝对的支配权和使用权。
然而,在悟空的强行借用下,牛魔王夫妻三人,却成为了妖怪。
牛魔王的一切,是拜悟空为了自己的师父过火焰山所赐。悟空也符合妖怪的共性――为了自身利益。
所以,取经路上的悟空,仍然是妖怪。
当然,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也算是为了保护唐僧,而且是没有报酬的保护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也具有神仙的共性,不谈报酬。
所以,悟空又具有神性。
取经路上的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就是妖仙,既为了自己,又不计报酬的为他人服务。
多少人是神仙?
多少人是妖怪?
多少人是妖仙?
取经路上的斩妖除魔,就是要斩除东土南赡部洲的大唐人的自私自利,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是非恶海,众生愚蠢,毁谤真言,怠慢瑜伽正宗等等错误观念错误思想。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20 16:54:13 +0800 CST  
三十八、唐僧第一难――被贬之难
如果唐僧取经路上的斩妖除魔,就是要斩出东土大唐人的自私的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身处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大法门之要旨、怠慢瑜伽之正宗等等错误观念。
那么,唐僧的磨难,就是要导出明朝时期的所有人的错误。
1、投胎之难
话说唐僧取了真经回国,五方揭谛向观音菩萨上交了唐僧灾难的簿子。
第一难,就是金蝉子遭贬。
《西游记》中,只是提到了金蝉子在如来佛祖说法时开仙差被贬,没有描写金蝉子被贬的时间、地点、经过。直到唐僧出生时,唐僧的母亲做了一个梦:“满堂娇,听吾叮嘱。吾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
满堂娇梦中所听到的“此子”,就是唐僧。严格来说,唐僧,既不是状元陈光蕊的儿子,也不是贼人刘洪的儿子,更不是皇帝的儿子。
在《西游记》中,唐僧,就是金蝉子。至于唐僧的声音为什么会像陈光蕊的声音,者就是神话故事的神技。
作者想借用,金蝉子被贬之难,描写明朝时期对于怀孕的错误观念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25 14:54:39 +0800 CST  
2、不应该将吴承恩定为《西游记》的作者
有人说唐僧诞生的故事是清朝人增写的故事,也有人说是明朝时期就有,后来删除,清朝再补上。我手中的版本,是将唐僧出生的故事作为附录编在书中。
从唐僧九九八十一难来看,唐僧出生的故事应该是九九八十一难的第一难和第二难,应该是现在通用版的整体部分。
然而,有人说唐僧出生的故事,是后人加入,不是吴承恩版的故事。
既然揭谛记录了金蝉子被贬是第一难,那么金蝉子被贬就应该发生在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之后的故事,按理《西游记》中应该有出现,但是,《西游记》中,只是淡淡带过。
编辑将唐僧出生的故事作为附录出现,表示修改后的作品。这就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的空间。《西游记》可能出现以下的变动。
第一种可能,现在的《西游记》就是原有版本,人们还原了《西游记》原有的故事。也就是说,有人修改过《西游记》。
第二种可能,原版《西游记》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出生故事是后来加入。当然,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后来加入。
第三种可能,原著中有九九八十一难的说法,但是没有唐僧出生故事,后人将唐僧出生故事替换了其它的故事。
第四种可能,被改动的地方,不仅仅是唐僧出生故事,而是更多。
显然,《西游记》经过了修改。按照权威说法,《西游记》,不是吴承恩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个不断演变的作品,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推动了《西游记》。吴承恩是《西游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是对《西游记》作了重要改编的人物,是将《西游记》推向巅峰的人物。
有些人也许会想,《西游记》的作者,给与不给吴承恩,没有多少区别。
如果《西游记》确实是一部不断发展的故事,就有许多人在不同时期,付出了辛勤耕耘,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一旦将《西游记》的作者定为吴承恩,就意味着《西游记》是吴承恩一人的作品,就是将不同时期不同人的功劳归于吴承恩。
当然,我希望《西游记》是吴承恩一个人的作品,那么,提出《西游记》是不断发展的说法,就是欺世盗名。
建议在《西游记》的书中介绍《西游记》的发展概况,以及每个人的作用和价值。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1-26 20:16:00 +0800 CST  

楼主:调侃西游

字数:151127

发表时间:2017-03-30 03: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1 13:40:12 +0800 CST

评论数:2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