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西游记》中不符合逻辑的精华

前言
读《西游记》的人,要么面对《西游记》中那些不符合逻辑的故事,要么装作没有看到那些不符合逻辑的故事。当然,很少有人会把那些不符合逻辑的故事当作精华。《西游记》的作者,只能选择无言。确实无言。无言,不等于无话可说。我非常好奇,《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居然把不符合逻辑的故事,写进了《西游记》。是成功的败笔,还是棋高一着?
在逻辑学家的眼里,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应该是错误的。贴中,将不符合逻辑与精华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一个伪命题,似乎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但是,《西游记》就是将不符合逻辑的故事,升格为精华,还为其给出了独家的理由。
一、精华,为什么不符合逻辑。
在此,尊重《西游记》的原作,尽可能反映《西游记》的含义。首先谈谈大家耳熟能详的“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具体的故事就不重复,只谈“三打白骨精”的深度和广度,只谈“精华与不符合逻辑的关系”。
“三打白骨精”不是一个神魔故事,而是借神魔之手,描写现实智慧的故事。
“三打白骨精”讲述了一个与哥白尼的“日心说”遭遇相类似的故事。一个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是《西游记》的神魔故事。然而,他们殊途同归,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世界,正确的东西,可能被判定为错误;错误的东西,可能被判定为正确;被判定为正确的东西,未必正确:被判定为错误的东西,未必错误,可能是正确的代表者,可能就是真理。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欧洲教会和欧洲公民,已经接受了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他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围绕地球在运动。他们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宇宙和地球都围绕太阳运动。)是极其错误的异端邪说,欧洲教会一直排斥“日心说”。所以,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半个多世纪里,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稀少。直到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人们才开始关注和认可“日心说”。相对正确的“日心说”,被排斥,被抛弃,被定为异端邪说。更加错误的“地心说”,被判定为绝对真理,被奉若神明。
现实是复杂的、多变的,有时清澈,有时混浊,有时看到本来面目,有时什么也看不清楚,甚至有人隐瞒事实,混淆视听,颠倒黑白,鱼笼听众。相比现实,小说就简单明了。“三打白骨精”中,正确的悟空遭到错误者唐僧八戒的怀疑、指责、批评和紧箍咒的惩罚,直到正确者被错误者驱赶出取经队伍。
人类,并不缺乏抱残守缺的现象。唐僧赶走了能干的大徒弟悟空,留下了相对弱小的八戒和沙僧。人们摒弃的未必就是错误,未必就是谬误,未必就是糟粕;人们坚持的未必就是真理,未必就是科学。人们抛弃的可能是精华,抓住的也许是相对渺小的趣味。人们认为不存在的智慧,可能就存在于现实,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智慧的存在。有人认为《西游记》只是一部滑稽的故事,也许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智慧的存在。欧洲教会否定“日心说”,科学仍然存在于现实。
欧洲教会的判断错误了,唐僧的判断错误了。他们用逻辑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判断,得出的仍然是“日心说”错误,悟空是杀人犯。逻辑并不能够帮助欧洲教会和唐僧做出正确的判断。逻辑推理只是一种形式,并不是证明智慧和真理的标准。如果前提的观念发生了错误,完美的逻辑过程,也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至少,“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反映了“日心说”的历史事实,是对抱残守缺的批判,是对一切坚持和依赖逻辑推理的讽刺,是对人们观念的一种震醒,不是简单的滑稽故事。《西游记》含有多少真实的故事,含有多少的智慧?
有人告诉你,你需要吃饭,你会给他钱吗?你肯定不会给他钱。无论他说得多么正确,你也不可能给她钱,因为人需要吃饭是一种常识。当人人认识到真理,人人都掌握了真理,真理就等同于常识,也就是青菜萝卜大白菜的价格。只有当人们刚刚认识并接受真理的时期,真理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精华。精华之后是常理。精华之前,真理,并不被人们认识,并不被人们理解,并不被人们接受,反而会否定真理。
真理,不会因为人们的否定而消失,只是以一种不符合人们观念的逻辑推理的形式存在。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可能是未来的精华,可能是未来人们发现的真理。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3-29 19:29:00 +0800 CST  
二、《西游记》的高度
毫无疑问,《西游记》是经典名著,是中国的四大名著,受到世界读者的喜爱。
《西游记》的作者,难道就满足这样的地位吗?他的灵魂在天上将是怎样的表情?
一些学者探究着《西游记》的作者是谁,版本的先后,悟空的原型是谁?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位网友甚至说,几百年来,没有人读透《西游记》,看来《西游记》的作者够寂寞的,几百年来,居然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一个人懂得作者的内心。那位网友可能说出了《西游记》的高度所在――没有人读透《西游记》,没有人知道《西游记》的高度,没有人意识到《西游记》中超越经典的经典。
军事上,为了实现目标,一种办法就是痛快的斩首行动,直捣敌人的巢穴,一了百了,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这需要强大的实力。不要说我,就是鲁迅先生希望解决《西游记》的作者等问题,也被人骂成没有读透《西游记》,那位网友说没有人读透《西游记》,当然就包括鲁迅先生在内。其次是解决周围的次要问题,再解决主要问题。在此,先说说被人们忽视的观音。说大家忽视观音,也许有点冤枉大家。
大家对观音还是极其清楚,首先想到的是佛教,佛教里的送子观音。其次想到的是《西游记》中接受如来佛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的观音。再次是选取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组成取经团队,不断设置圈套让唐僧师徒上当受骗,不断救唐僧于困难之时,不断帮助悟空,解脱魔窟,答应悟空到困难时有求必应的观音。所以,人们认为唐僧取经的路线是观音设置,唐僧师徒的团队是观音选取,唐僧的许多磨难是观音设置。
错了!错了!错了!!《西游记》是小说,不是历史故事。《西游记》的作者,是一位小说的作者,不是一位历史学家。那些写小说的作家可以出来说句心里话,你们小说中的人物是谁选取的,是神仙?是佛祖?还是你们自己?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谁安排的?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命运和能耐,是谁安排的?是神仙?还是佛祖?当然是小说的作者安排了一切,即使雷同于现实,也是小说的作者精心挑选。
《西游记》的一切,都是《西游记》的作者安排。唐僧师徒的取经团队是观音选取,取经的路线是作者确定,唐僧师徒的磨难是作者安排,救唐僧的也是作者,允许悟空要求的也是作者,可以给悟空无限能力的同样是作者。为什么,在《西游记》中,观音的能力与《西游记》作者的行为相一致呢?
在《西游记》中,作者就是观音,观音就是作者。至少,我认为观音就是作者。这里的观音,只是一种名字。有人的名字叫小狗,有人的名字叫花狗,他们是人,并不是狗。我们为什么一定就要把观音理解为佛呢?有人的网名叫GPS,难道他们就是美国的GPS的卫星导航系统吗?
《西游记》中,观音是为如来寻找取经人。如果观音不是佛,那么,如来也不是佛祖。《西游记》的作者,在写《西游记》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西游记》。观音服务于如来;作者服务于《西游记》。如来,就是《西游记》,《西游记》就是如来。如来有三藏真经,就是《西游记》拥有三藏真经。有人说,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东土到西天也是十万八千里,一念善就在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一念迷即在东土,一念觉即登极乐。
我们打开《西游记》,就畅游在作者的精神世界,就到了如来灵山的极乐世界,一旦合上,我们又回到了东土的迷恋现实。
如来的灵山,就是《西游记》的高度;如来的三藏真经,就是《西游记》的超越经典的经典。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
我们读透了《西游记》的几层含义?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3-30 19:37:00 +0800 CST  
三、谁更正确
前面说了《西游记》中,作者就是观音,观音就是《西游记》的作者。
如来,就是《西游记》,《西游记》就是如来。如来的三藏真经,就是《西游记》的三藏真经。
我们打开《西游记》,就畅游在《西游记》作者的精神世界,就到了如来灵山的极乐世界;一旦合上,我们又回到了东土的现实。
如来的灵山,就是《西游记》的高度;如来的三藏真经,就是《西游记》的超越经典的经典。这些都是空穴来风。至少,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空穴来风,并不足以说服读者。必须上一道实实在在的硬菜,来证明《西游记》的高度,来证明《西游记》是超越人们认识的经典的经典。
为了简单明了,今后,将《西游记》的作者,简称为作者。
作者,在《西游记》中所描写的观点,有点与众不同,有点特立独行,例如关于“八戒这呆子”。
说到“呆子”,我们就会联想到,呆头呆脑,傻里傻气。打开字典,搜索百度,对呆子的解释仍然是,呆头呆脑,傻里傻气。字典、百度和大众的观点一致。
然而,多个网友说,八戒并不是呆子。有人说,谁认为八戒是呆子的人自己就是呆子。更有甚者,说八戒是人精。
这些是作者所塑造八戒的形象,给网友的感觉。我同样认为作者所塑造的八戒,并不是一个呆子,不是一个呆头呆脑傻里傻气的呆子,而是一个能说会道,偷懒耍滑,好色爱财,见到利益,冲锋在前,探路打妖,不是躲草科,就是躲草科,唐僧叫八戒化斋,八戒还是躲在草科里睡觉。八戒还能够挑拨唐僧对悟空念紧箍咒,整治悟空。具体内容网友自己去扒一扒《西游记》。
毫无疑问,作者塑造了一个与大家不同认识的八戒这呆子的形象。
如果作者直接说,“呆子”,不是呆头呆脑傻里傻气,而是精明能说、自私自利,偷奸耍滑,好色忘义。大家会接受作者的这种观点吗?这可是违背传统,违背字典的观点。然而,奇了怪了,人们接受的作者所创造的八戒的形象。
其实,人们除了管呆头呆脑傻里傻气的人叫呆子,还把一些不是呆头呆脑傻里傻气的人叫呆子。有人给出答案是,叫他们工作,他们不动脑,他们偷懒是脑袋比谁都要聪明胆大。这些人与八戒这呆子的形象不谋而合。
也就是说,作者塑造一个聪明会说偷奸耍滑好色的形象,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将人们大脑中潜在的意识明朗化,小说化。
现代的“呆”字,“口”下一个“木”。“口”的功能是吃饭和说话。“木”就是木直不弯腰,当然不能干体力活。“呆”――吃饭说话,不干活。同样与八戒的形象一致。
不同于字典,不同于大众观念的观念,未必就是错误的观念,恰恰是正确的观念,是人们潜在的意识。
《西游记》中,存在许多与大众观念不同的观念,等待人们去挖掘那些被大家忽视的观念。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3-31 21:05:25 +0800 CST  
四、什么是五行山
我们会认为,悟空是被压在自然的山下。
有网友不辞辛苦,罗列数据,精深推理,笔下生花,洋洋洒洒,讨论了五行山的形成时间,大概是六百多年。其依据是,《西游记》中,刘伯卿说王莽窜汉,天降此山。
1,自然界中的山都是从地上张起,没有一座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说王莽时期有一座山从天上掉下来,不符合事实。
2,在中国的历史中,没有记载王莽窜汉时,有山从地上张起,更没有记载哪一座山是从天上掉下了的。在这里,似乎把小说当真实事件来处理。把一个虚无的构思,去寻找真实的对应,不符合神魔故事的天马行空。
3,当悟空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与悟空打赌,说悟空跳不出如来的手掌。悟空知道自己输给了如来,急纵身又要跳出,被如来佛祖,翻掌一扑,把悟空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轻轻地把他压住。
如果是真山压在悟空身上,哪里有轻有重。幻化二字,已经说明,压在悟空身上的并不是真实的山。
4,观音寻找取经人时,离开流沙河,来到福陵山。作者说:行过多时,又见一座高山。但是,描写观音来到五行山时,作者写道:行不多时,忽见金光万道,瑞气千条,乃是五行山。
显然,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五行山,就是“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是一种虚幻,是一种幻象,是一种幻想。犹如海市蜃楼,似有非有。
压在悟空身上的,是一种光,是一种气,是一种虚幻,是一种似有似无的一种力量。
手机没有电了。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01 20:44:23 +0800 CST  
话说观音菩萨和木叉来到五行山下,只见那石崖之下,有土地山神,监押大圣的天将,都来拜接了菩萨,引至大圣面前。看时,他原来压于石匣之中,口能言,身不能动。
各位看客,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悟空到底是压在山中,还是压在石匣之中。电视剧是将悟空直接压在山中,而不是压在石匣之中。不过,《西游记》中没有说明石匣是放在山的什么位置。也许我们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同于《西游记》的信息,并被那些不符合原著的信息引导,认为悟空是被压在山中,所以,才会有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传说。
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那里来?”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
不要说悟空知道有人说到了悟空,就凭借悟空的能耐,应该知道有人走到了悟空的面前,。更何况还有土地山神和监押的神仙,已经跪拜迎接观音菩萨,悟空一定知道观音菩萨已经到来。但是,当菩萨问悟空是否认识观音菩萨时,闭着的火眼金睛,才睁开。
如果有人在你问完话后,才睁开眼睛,你心里将是什么滋味?无礼,有一种被人愚弄的感觉,有一种被人轻视的感觉。当你被对方轻视的时候,你会答应对方的请求吗?除非特殊情况,你是不会满足对方的请求。
在观音菩萨与悟空这样的状态下,观音菩萨不给悟空帮忙。在这里不是为了说观音菩萨小心眼,而是表示悟空平时不烧香,零时请观音菩萨帮忙,放悟空出来,悟空刚开始对观音菩萨的态度与后面求观音菩萨救自己出来的请求,相矛盾,这是观音菩萨不救悟空出来的一种原因。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02 22:00:43 +0800 CST  
当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 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
在这里,观音菩萨为自己不放悟空出来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无论这个理由是不是不放悟空出来的所有理由,应该是一个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一个对悟空有说服力的理由。看来悟空接受了观音菩萨的这个理由,因为悟空没有辩驳。
悟空没有辩驳,并不等于悟空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前面我们说到了,观音菩萨来见悟空时,悟空闭着眼睛听观音菩萨说话,这是悟空无礼的表现。
悟空在说到如来时,用了“如来哄了我”。显然,悟空对如来羁押自己,仍然耿耿于怀。看来直到现在这个时候,悟空仍然没有整明白,如来佛祖为什么要羁押自己。
当然,如来佛祖羁押悟空,就是作者安排羁押悟空。不是作者讽刺如来佛祖羁押悟空,就是作者赞同羁押悟空。我们并不知道如来佛祖为什么要羁押悟空,我们并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为什么要安排如来羁押悟空,我们并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羁押悟空。
不过,作者已经告诉我们观音菩萨为什么没有放悟空出来的原因。除了可能将放出悟空的机会留给唐僧外,《西游记》已经给出以下的理由:
1,悟空见观音菩萨时,没有礼貌,闭着眼睛等待着观音菩萨说话。悟空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难道还没有睡过瘾吗?
2,悟空埋怨如来佛祖羁押自己,显然悟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认识到如来佛祖为什么羁押自己。
3,既然悟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谈不上是否改变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说悟空在五行山下,没有能够改变自己的错误。所以,观音菩萨说,恐放出悟空出来会再生事端。
4,悟空大闹天宫时,罪业弥深。观音菩萨说悟空,你这厮罪业弥深。这里的罪业弥深,不是指悟空被羁押时罪业弥深,而清楚地指向悟空大闹天宫时罪业弥深。
脑残了!脑残了!似乎与我们的偶像发生了矛盾,已经违背了我们偶像悟空的良好形象。我会被所有悟空迷们围追堵截,我会成为悟空迷们的罪人。许多人,会有一种从喜马拉雅山上一下跌落到太平洋的海沟里,或者是从马航370上,冲向澳大利亚。我如何可以说大闹天宫时的悟空罪业弥深呢?我毫无办法,因为观音菩萨说悟空罪业弥深,因为作者安排了观音菩萨指出悟空罪业弥深。对不起那些崇拜悟空的醉醒族了。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03 20:42:54 +0800 CST  
五,悟空为什么被压五行山下
万事有缘。我们有我们的缘份,悟空有悟空的缘份。观音说悟空罪业弥深,其实是作者借观音之口,对悟空内心世界的概括性描述,是对悟空缘份的点化。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来不会无缘无故的压悟空于五行山下。其中的原因,大家明白。只是,大家不明白悟空错在哪里。
人人有自尊,个个有苦衷。悟空追求梦想,悟空有维护自己的尊严,发发牢骚,诉诉苦衷,应该是正常人的正常生活。但是,在玉帝神仙看来是罪业,在天条看来就是罪业。毕竟,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也不同。有怎样的理念,就怎样的人生。
只要拥有错误的理念,就会有错误了人生,就会有错误的行为。错误的理念不改变,错误的行为就不会消失,必将重复错误的行为。
观音菩萨说悟空罪业弥深,恐怕悟空又生祸害,不愿意放悟空出来。观音菩萨,担心悟空的错误理念没有改变,仍然会发生错误的行为,仍然会祸害自己,仍然会祸害世界。
如果说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还有如来佛祖的功劳,那么,悟空继续压在五行山下的原因,绝对是悟空自己的原因――悟空的错误理念没有清除干净。当唐僧救悟空出来时,悟空的理念应该发生了变化。是悟空自己救了自己。悟空被压五行山下,有悟空的功劳,也有悟空的烙印。
悟空之所以会有大闹天宫的行为,就是因为悟空拥有相应的理念。悟空被压五行山下,是因为悟空大闹天宫时的思想理念决定的。
如来佛祖压悟空于五行山下,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感觉,一种推手,并不是本质,并不是真正的主要原因,不是原因的所有。如果没有如来,要么悟空战胜玉帝,要么悟空被其他神仙控制。后来也证实,许多神仙可以控制悟空。
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的原因,不仅仅是如来,也不仅仅悟空,原因非常复杂。网友说,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人们迷茫于《西游记》中哪些似乎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用常理无法解释的故事。我们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安排故事情节,就像悟空难以理解如来为什么要镇压悟空。
更加奇怪的是,我们知道《西游记》中存在许许多多的不合理,我们仍然崇拜《西游记》,仍然欣赏《西游记》。
因为《西游记》中,描写了我们灵魂深处的那些隐藏的不可言喻的东西,勾起了我们淡淡的似有似无的万千沉思,更想挖掘《西游记》中人生的金矿,解脱灵魂的枷锁。
《西游记》就如现实一样复杂且混沌。我们虽然生活在现实中,谁能够说自己看透了这个世界。即使有人说看透,仅仅表示一种心态上的看透,并不是看透这个世界的实质。
我们很难完全看清这个五彩世界的本来面目。每当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模式,每当我们转变一种生活方式,每当我们改变一种生活地点,我们就会有惊人的新的发现。
我们总是在探索这个世界,总是会发现新的问题、等待着全新的解读。
我刚开始读《西游记》,只是为了好奇,欣赏奇妙的神魔故事。2012年开始研究《西游记》,觉得《西游记》拥有丰富的哲学智慧。等我解读《周易》之后,去完善原来的解读,发现所有的数据完全消失,(看来现代科技,有好处,也有缺点,不可完全依赖)。我又解读一遍,感悟是 , 哲学智慧 + 大众成功学。窃窃认为自己已经读透了《西游记》。这次又遇到了新问题,新等待。
《西游记》,在唐僧取经之前,分析了人性化缺点;在唐僧取经之路,重点描写了普通人的成功道路。当然,《西游记》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10 20:45:52 +0800 CST  
六,为什么说人人一座五行山
――韩寒:“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欢迎各位来到梦幻大世界!我们将带领各位穿越时空,经历神奇而恐怖的魔幻隧道,来到残酷而痛苦的现实世界。
因为,我们有痛苦、有挫折、有梦想。我们希望能够像成功人士一样成功。
所以,我们学习着,努力着,奋斗着,探求着。
但是,……(自己的一切,只有自己知道。)
那些希望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可以继续留下来。那些不愿意别人指手划脚的人,请到隔壁的大楼集合待命。
哇塞!是你说的?不必刻意去改变他人;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个性和价值观。
瞧!人类还是顽固的动物,即使错了,也未必能改。
然而,我们却违背了《西游记》的谆谆教诲,违背了人们谨言慎行的人生信条,违背了沉默是金的财富格言。离开了神魔故事,谈到了人类的现实,谈到了人类的“吃亏”。
吃一堑长一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吃亏,人们的大脑才能够变得更加聪明。然而,吃了亏的人,未必就一定会长知识。这个世界并不缺乏重滔覆辙的案例。
试问,世人谁不寂寞,谁不孤独,谁不迷茫,谁无痛苦,谁无迷惑?人生总有诸多的不如意。我们总会在某个时间窗口,忽然遇到负面情绪的袭击,突然遭到狂风暴雨的打击,猛然受到社会无情的抛弃。所有的成功变成了过眼烟云。所有的财富,烟消云散。所有的美好,变成了狂轰乱炸。我们只能感叹世态炎凉,变化无常,人心叵测,世道不公,道路艰险。
有多少人期待着成功,期待着改变命运。许多时候,只能哀叹,哀叹我们力量太渺小,无法改变我们的命运,无法改变我们的痛苦,无法改变我们的厄运。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人生,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如坠万丈深渊,无能为力,只能承受着洪水猛兽的袭击,只能承受着泰山压顶的煎熬,只能感叹成功之后失败的痛苦。
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悟空一样拥有成功后的断崖式的失败人生。但更多的人总是处在失败的状态,连成功是什么滋味都没有能够品尝过。
在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帆风顺、从来没有永远的太平、很少拥有如意的人生。即使存在美好,也是炎炎夏日的骄阳似火,只是人们心中的愿望和美好的祈祷。
我们无法理解世间为什么广泛存在着痛苦、烦恼与悲伤。
有人相信了命运注定说,一切遂缘,甚至发展到浑浑噩噩,虚度年华,守株待兔。有多少才子佳人沉浸在酒、茶、插。他们似乎就是一个个成功者,似乎只有他们才是享受成功的人士。
有人相信了因果报应说,祈求神灵保佑,乞求上苍的庇护,顶礼膜拜。为什么所有的信徒的命运各不相同,上帝神仙难道也是看人下菜的主子,也是欺穷爱富,也是偏袒某些人吗?
有人相信了改命转运说,不惜花费巨资请神汉巫婆烧纸作法,消灾解难。他们为什么会一次次请求改命消灾?他们并没有感觉到痛苦的减少。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15 20:03:39 +0800 CST  
有人相信了知识就是力量说,四处拜师学艺,搜寻各种书籍案例,甚至花费几千万,与巴菲特共进午餐。不知道那些人中,有几个人成为了巴菲特?
有一位相当成功的企业家,将自己成功的案例卖给了媒体,媒体由此出版了刊物卖给了读者。朋友对那位企业家说,你把成功的案例公布于众,你就不怕大家学会了,竞争更加激烈吗?
你猜猜看,那位企业家会说什么?你认为那位企业家为人如何?
那位企业家的话,惊呆了所有天下的父母。他说:谁――学――谁――死。原来,我们学习的是一种陷阱。难怪有人说,你读了再多的励志书,你永远学不到那个点,人家不会把那个成功点公布于众。
学习有什么用,每年培养出的成功者是少数,绝大多数读书人成为了寒士,成为了买不起房子的无家可归的无产者、穷光蛋、月光族、房奴。学习,竟然是把绝大多数人培养成了一贫如洗的超级负翁的穷光蛋。
有人相信勤能补过说。但是,绝大多数勤劳者,没有获得成功。有多少勤劳者没有能够摆脱痛苦?每一次攀登都意味着承担新的风险。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告诉大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讽刺吗?真正控制资源的人,并不是那些勤劳的。难怪军阀横行霸道。
多少人追求着控制,控制,还是控制。所以,有了战争,有了动荡,有了难言之痛。这世界就在控制与反控制中冲突、动荡、流血、战争、破坏、流离失所中痛苦着,悲壮着。
绝对的控制,绝对的混乱,绝对的痛苦。勤劳也痛苦,控制也痛苦。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伤心事。人的一生,既不是想象中的美好,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坏。每个人的深处都会有心酸,都会有无言的艰难。每个人的背后,都会有眼泪和伤痛。
高处不胜寒。人们羡慕成功者,然而,你知道多少成功者抑郁了?有多少抑郁者成功了?

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说:“天将大任于厮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什么意思?似乎所有成功者,都需要经历你想象的磨难,都需要经历痛苦。但是,仍然有人提出成功的比尔盖茨、巴菲特、乔布斯、马云等人似乎是一帆风顺,芝麻开花节节高。
喂喂!请不要忘记1985年,经苹果公司董事会决议撤销了乔布斯的经营大权。乔布斯愤怒的辞去了董事长,卖掉了苹果公司的股权。乔布斯,还是你想象中的一帆风顺的乔布斯吗?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伴随不断的否定当前的自我。当你跳出自我,站在更高一个层次回头来审视自己时,你会看到自己身上的很多缺陷,这些缺陷足以让你失望许多回,可能你会很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行的地方和时候。所以说,人生有天花板限制了我们的成功。甚至有人悲观绝望地认为,突破天花板,那有什么意义,不如纵身一跳。
你看,不是又回到悟空被压五行山下那种断崖式的成功后的失败。
五行山和玻璃天花板的实质是一个样的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我们的行动,阻碍着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功,都不知道这种无形的力量来源于何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天花板和悟空被压五行山的区别是,天花板理论,是源于近代的西方,五行山理论源于五百年前的中国明代的魔幻小说《西游记》。天花板理论,只知道存在一种无形的力量,压制了我们的成功,但是,并不知道这种无形的力量来源于多少个方向,不知道是一层天花板,还是一百层天花板。一听到玻璃天花板许多人产生了恐惧,失去了信心,根本就不想寻找打破天花板控制的方法,是一种悲观的听天由命的宿命论思想。
五行山,相比于玻璃天花板理论,就乐观了许多。至少知道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着难以突破的五道障碍。至少,我们知道悟空在唐僧的帮助下逃出了五行山。而且,五行山,只是一种光,一种云,一种气,一种似有似无的幻象。
这会给人一种启示:只要我们有耐心,一定会寻找到一种方法打破五行山的控制,重新回到前进的道路,奔向新的目标,实现新的理想。
我相信,许多人宁愿要可以打破的五行山,也不希望要那种难以打破的玻璃天花板。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16 15:50:45 +0800 CST  
七、什么是人生的第一重山?
――心甘情缘。
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你已经来到这个充满绿色的星球。无论是愿意或者是不愿意,你已经生存在这个矛盾的世界。要么选择继续生存,要么选择死亡。如果你没有选择立即死亡,就是选择了继续生存。这就是生命的第一准则。
其实,人,几乎没有可选的余地。继续生存是所有生物的原动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地球就是我们永远的家园,在这里生,在这里死。移居火星,只是几个人的探险梦想,或者是一些人的神话梦想。地球没有经营好,居然想去经营环境更加恶劣的火星。我只想到,梦想。
有人热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有人憧憬着远方的冒险。《西游记》,既描写了唐僧师徒冒险的经历和故事,同时,也描写了人们对家乡的那种不离不弃的一片痴痴的深情。
1、两个秀才
在斩泾河龙王前,《西游记》描写了两个秀才的吟诗作对。
我读过N遍《西游记》,每次读到这里就是跳过。我相信许多人和我有着同样的习惯。不知为什么,今天,却把目光停留在停留在这里,似乎想从此感悟一下作者的意境,从中获得全新的启迪。
有人说,作者实在不正经,写那么一大堆酸文假醋的诗句。这位美女,如果你没有细细品味那些酸文假醋的诗句,你怎么可以在网上描述那些诗词呢?
显然,《西游记》中那些酸文假醋的诗文,还是具有吸引力的,能够吸引那些喜欢诗文的读者。神魔故事,是给我这样没有文化的粗人准备的,而那些酸文假醋的诗文,当然是为你们这些有文化的人准备的。《西游记》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朝野同看。喜欢下里巴人的土老冒可以阅读,喜爱阳春三月的高雅君子同样可以欣赏。
可惜了,许多爱好诗文的人,只是被诗文的表面文采所吸引,忘记了如何挖掘其中的含义。只能怪作者的诗文太精美,导致读者买椟还珠,只顾着欣赏诗文,忘记了挖掘诗文背后的故事。这是作者文采精妙的证明。
套用一段科学的经典,一维空间的生物,不能理解二维空间生物的行为。二维空间的生物,不能理解三维空间生物的行为。三维空间的生物,不能理解四维空间生物的行为。用历史的话说就是,棍棒石头的原始部落,难以理解刀枪剑戟的作战精髓。装备冷兵器的军队,难以理解火枪火炮的作战方式。伊拉克的军队,难以理解信息化的美军的手段。落后的军队死了也未必知道为什么会死。
喜欢功名利禄的商鞅白起,不能够理解那些不愿意为官的隐士。遵礼重孝的君子,难以理解白起杀妻乐羊喝子的行为。好名好利好追求的成功人士,难以理解《西游记》的作者的困顿淡泊的感觉。
话说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过着,并且乐意过着打鱼砍柴的生活。“舟停绿水烟波内,家住深山旷野中”。好一个绿水烟波内、深山旷野中。这里描写了生活的艰辛。作为樵子,需要从深山挑一担柴到长安城去“卖了肩上柴”,需要走多少路,难道没有一点《卖炭翁》的感觉?同样,渔翁的处境也未必好到哪里,聊聊几个字――绿水烟波内,写出了水天一色,茫茫苍苍随波逐流的飘荡生活。看来张稍是在一片很大的水域上打鱼。
我有点晕船,像如此的绿水烟波内,我有点恐惧。在我面前,张稍是英雄,是好汉。
虽然我们的这些秀才,不如猎户刘伯钦那么力大勇猛,武艺高强,技术娴熟,经验老到,驱虫伏虎,还里实现了“偏爱溪桥春水涨,就怜岩岫晓云蒙。龙门鲜鲤烹煮,虫蛀干柴日燎烘。钓网多般堪赡老,担绳二事可容终。……”两位秀才虽然过着勉强的简单生活,却换来了“口舌场中无我分,是非海内少吾踪。”
秀才,还是有秀才的浪漫主义色彩。“溪边挂晒缯如锦,石上重磨斧似锋。秋月晖晖常独钓,春山寂寂没人逢。鱼多换酒同妻饮,柴剩沽壶共子丛。自唱自斟随放荡,长歌长叹任癫风?”此处的随放荡和任癫狂,描写了他们能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原因是寂寂没人逢。此处的孤单影只的自由与后面的呼朋唤友的热闹,形成了强烈的冲激反差,目的是为了“潜踪避世汝痴蠢,隐姓埋名作哑聋”。
难道他们真的自愿隐姓埋名吗?
“风月佯狂山野汉,江湖寄傲老余丁”。好一个“佯”
字,说明了他们内心与外表之间的极度背离。暴露了他们内心的予盾,痛苦和无奈,就像泾河的水一样,时而安详,时而汹涌;像深山的鸟儿一般,时而宁静,时而喧嚣。谁都有过追求功名利禄的原始冲动,又有多少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失意的现实。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无论多么的失意,无论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无夸,总是需要寻找到生活的物质。
承受着矛盾、痛苦和无奈,却能够换来了“清闲有分随潇洒,口舌无闻喜太平。名利心头无算计,干戈耳畔不闻声。”我的朋友是什么呢?松梅、鸥鹭。前面的呼兄唤弟、挚友携朋似乎都只能看作是想象。
为什么会过上这种生活呢?“我想那争名的,因名伤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19 21:23:28 +0800 CST  
用28个字,就描写了那种皇权至上的无奈的社会现实。用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的形象,告诉我们,你已经来到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要么你能够为皇,践踏这个世界,要么你能够与皇帝同流合污,为虎作伥,抱虎而眠,要么,你能够理解这个世界,袖蛇而走,与蛇为伍,要么,你只能够被权力践踏。作为生物的一员,作为生命的一个,你只能生存在这个世界,就是只能够生活在你所讨厌的世界,这就是不离不弃的永恒的矛盾。
皇帝就是霸道的说,你爱干不干,不愿意干就滚蛋,普天之下每一粒黄土,都是我皇家所有,我叫你生,你就可以生,我叫你死,你就只有死路一条,难道你不知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不是皇帝多么坏,而是人心就这么坏。皇位,使你有机会表现你的霸道。作者借渔翁樵子之口告诉大家:枪打出头鸟。你想出头,就有人将你打死。你有出头的苗头,就会有人将你拍拍死。所以,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拍砖的。
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为所欲为的皇帝,就会有为所欲为的臣子。有为所欲为的臣子,就会有为所欲为的贼子。如果皇帝和大臣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为所欲为,那么天下的贼子更加猖狂残忍。所有人都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
“夺利的,为利亡身,争名的,因名伤体”,在一个仇富的环境中,财富得不到保护,在嫉贤妒能的团体中,才能和名气,就是死罪。即使你没有政治野心,有钱、有名,也是罪过。这是怎样的社会,你不能富有,你不能有才,你不能有名。这是一个打击财富,打击才能,打击名气的社会。
只有一个绝对的权力,只有一个绝对的安全。作者感悟,一人当道,万民痛苦的现实。与争名夺利导致不是死亡就是伤身相比,受爵承恩的还没有死亡,还是活着,只是抱着一个不知什么时候发威的老虎和蛇。一个渔翁樵子的生活环境,该有多么的恶劣。
时间是治疗心灵的良药。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终于能够做到“乐山乐水真是罕,谢天谢地谢神明。”他们终于忘却了帝都的繁华似锦的歌舞升平,沉浸在原始情调的鱼猎劳作。满足于、鲜鳞、绿鳖、紫蟹、红虾、芦笋、荇芽、菱角、鸡头、藕莲、鲜芹、慈菇、茭白、英花、腌腊、鸡鹅、梨枣等等。这些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无挂碍,无利害,不管人间兴与败;无忧虑,不恋人间荣与贵。满足于逍遥自在,心甘于谈薄,一切随缘而过。不得不满足于现实。鱼和柴才是我们生命的一切,是我们生命的第一依赖,是我们生命的真正最值得的依靠。
这里似乎仅仅描写了普通的生活,作者没有忘记附带一下荣华与富贵的生活。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21 17:29:40 +0800 CST  
2、换位思考
张稍李定,为什么说自己的环境更好?为什么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工作?难道他们的环境和工作真的最好吗?
俗话说,这山望着那山高。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工作好、单位好、工资高、福利好、环境优雅、名气大,动不动就有跳槽的想法。跳槽成为了家常便饭,理所当然,是许多梦想成功人士的不二选择。
渔翁樵子的想法,与我们背道而驰。他们不同意我们跳槽。他们违反了人们通常的思维模式,偏偏喜欢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李定偏偏说,你的水秀,不如我的山青。张稍偏偏对李定说,你的山青,不如我的水秀。两位老兄,一个不服一个,居然抬起了杠。一个反驳,你的水秀,不如我的山青。另一个再驳回去,你的山青,不如我的水秀。如此这般反反覆覆,强调了他们多么钟爱自己的环境,沉浸在自己的那份劳作。
其实,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两个人的生活都比较艰难,勉强能够维持生计。“钓网多般堪赡老,担绳二事可容终。”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营生。分别满足于:鲜鳞、绿鳖、紫蟹、红虾、青笋、荇芽、菱角、娇藕、老莲、嫩芹;腌腊、鸡鹅、障巴、兔鹿、香椿、楝芽、竹笋|、山茶。
如果让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互换角色,使樵子李定去捉鱼,过上渔翁的生活;使渔翁张稍去砍柴,过上樵子的生活,结果将会怎样呢?
新鲜吗?好奇吗?现在电视不是流行反串吗。
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分手时,张稍说:“李兄啊,途中保重!上山仔细看虎。假若有凶险,正是明日街头少故人!”李定说:“我若遇虎遭灾害,你必遇浪翻江!”
有人说,这是两个人露出了诅咒的本来面目。打情骂俏,互相调侃,避免不了。
他们看出了对方的分险。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能保证无事?张稍可能突然遇到大风大浪;李定即使遇不到老虎,也可能遇到野猪毒蛇,或者一失足而坠落山崖。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三分三不上花果山。一个渔者,必须不惧一叶扁舟飘荡在万迭烟波浩渺之中,必须了解天气,必须了解水性鱼情,必须能够抵抗大风大浪。樵子李定,必须了解鸟音兽语,必须不怕毒蛇猛兽,必须能够对付山中的虫蛇猛兽。
隔行如隔山,一门不到一门空。他们的儿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习织网磨刀,耳濡目染,逐渐适应水上或山中的生活。北方人擅长陆战,江南八擅长水战,曹操所以有赤壁之战。李定未必能够稳坐小舟,未必能够适应小舟飘荡在万迭烟波浩渺之上,未必能够知道鱼性,未必能够捉到足够多的鱼。同样张稍未必能够适应樵子的生活。
生活,需要专业,需要世代相传的骨髓里面的经验。你现在的工依,就是你现在能够找到的最适合你的工作。
现在流行跳槽。跳槽,可能进入一个你不了解的行业,你必须从头开始学习。也就是说,你跳一次槽,就必须做一回徒弟。你跳十次槽,就必须做十回徒弟。人家已经成功,跳糟的你可能还是一个学徒。
我并不是反对跳槽,只是描述跳槽的现实。当然有人越跳越好,越跳越高。但绝大多数人,跳槽失败,浪费时间,浪费努力。
做好当前工作是每个希望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必须掌握的生活态度。
热爱自己的环境,热爱自己的工作。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22 15:15:38 +0800 CST  
3、画地为牢
我们并不知道张稍为什么会成为一名渔翁,我们也不知道李定为什么会成为一名樵子。我们知道,渔翁张稍的儿子已经学着如何织补渔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捕鱼基础,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一位优秀的捕鱼能手的诞生。樵子李定的小孩一定跟着李定适应山中的生活。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张稍的儿子将是一个渔翁,李定的小孩将是一个樵子。
孑我们所处的环境,迫使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适合环境的生存技能。草原的孩子,必须学会放牧。山中的孩子,必须学会打猎、砍柴、找蘑菇的生活技能。水乡的孩子,必须学会打鱼划船等与水有关的技能。
我们的环境决定着我们能从父辈那里学到的生存技能。这是人生第一个可以选择的职业。
由于渔翁张稍生活在水乡,所以渔翁张稍的儿子必须学会如何补渔网,必须掌握捕鱼的技能。同样,樵子李定的儿子必须适应山中的生话。农民的孩子,第一个可以选择的职业是农民。牧民的孩子,第一个可以选择的职业是放牧。
你的生存技能,不仅仅决定着你的人生,可能影响到你儿子的生存技能,甚至会影响到你孙子的生存技能。有些人就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而另一些人,就是喝牛奶长大的。我们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
你给你的孩子什么样的生存技能?
儿子继承父亲的职业,似乎不符合时代潮流。难道真的不合时宜吗?
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民的孩子,可以不选择农民作为第一职业。这样又将如何呢?
在一片物欲横流、功利熏心、追求地位、显摆财富、梦想成功、努力打拼的年代,大摆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的沉浸而满足于打鱼砍柴的原始优雅的幸福生活,显得非常的搪突而异类,与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极其矛盾,极其不和谐,被那些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被那些寄望到城市里寻找梦想的人,骂为抱残守缺,被那些希望通过跳槽获得成功机会的人士,诅咒为不识时务的缘木求鱼、守株待兔。
人,是一种逐利性动物。哪里有利,就往哪里钻;哪里有钱,就往哪里跑。城市挣钱,农民往城里迁。股市上涨,全民炒股,许多人是边学边炒。房价地价涨了,贷款买房,毫不含糊。
哦!落伍了。现在不叫贷款,而是叫按揭,一按一揭,轻松搞定,房子有了,面子有了,一切似乎都有了。房地产的未来,我不知道,被套在股市上的人,确实很多?
追逐利益的中国的农民工,就是对张稍李定的一种现实性的否定和怀疑。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4-30 21:39:58 +0800 CST  
每年春节都是春运大潮,是农民工从农村转战城市的最佳时节,也是中国主流经济体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季节,数以亿计的农民带着发财的梦想,涌向城市。这一点很像13世纪和14世纪的欧洲。经过13世纪的发展,欧洲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发展,过渡到金融化,社会财富过度地转移到社会精英阶层,贪富差距拉大,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市民。为了赚钱,一方面经济作物抢占了粮食农业,大量农民到城市发展。粮食越来越少,到了14世纪,欧洲己经处处饥荒,迫使更多的农民逃离农村去城市寻找饭碗。
非常奇怪,似乎违背了经济学所提出的经济规律。没有粮食,应该有更多的人种粮,反而是更多的人离开农业,到城市发展。
看来14世纪的欧洲,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国农民的现状。中国里否会重蹈14世纪欧洲的覆辙呢?是否会出现一边是粮田抛荒,一边里农民饿死在街头?也许这是大问题,是由政治家去考虑,不是我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不考虑,不是没有人考虑。有人从大道理去解读农民工现象。从表象上来看,14世纪的欧洲困境,是农业、工业、金融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结果。似乎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了人类的文化和政治,从而决定了经济。有人认为可以用意识去推动经济改革,可以用意识去推动经济发展,凭借人的意识和意志就可以实现人生的成功,就可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理想、奋斗和目标,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至理名言,成为了人生的信条。
存在即合理。有农民涌向城市,就有相应的思想意识的存在,而且是多方面的观念,促使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并不能用存在农民工这个事实,去检验人们的观念是否合理,是否正确。
大家都看到了农民工的优点与缺点。农民工给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带来了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洛的繁荣。农民工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努力,生产出产品服务于城市,仍然处于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他们为城市贡献了所能贡献的力量,成就了城市的经济数据,成就了城市的GDP,成就了城市的财政收入,城市的保障费用中就有他们的汗水和力量。他们却亨受不到城市的社会福利,亨受不到他们的那部分贡献,亨受不到城市的保障;他们不能被城市接纳,游离于城市社会之外。社会对农民工存在偏见。
我们也可以从个人角度去观察农民工和跳槽现象。他们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安全条件差。另一方面,随着大量的农民工涌进城市,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农村劳动力老化,导致农田抛荒……
其实,许多城市人口中,也存在类似于农民工的现象,可能问题更加的尖锐突出,以至于人们不敢触及,即使有所触及,也只是浅偿即止。
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于农民工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想,在此和大家分亨我的体会。我自己也是由农村进入城市,由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由一个城市转战另一个城市。
我的感悟与亚当斯密对分工的描述极其一致。不是说我与亚当斯密一致,而是对农民工问题有着惊人的一致。
英国近代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分工的描述是:乡村的木匠不光做木匠,还当细木工人,做家具,雕木头,做四轮马车,每个活计在更大的市场中都会是一个独立的行当。在小村庄里,人们不得不自己完成许多工作,而在城市里,各种任务是由专家完成。
非常奇特。《西游记》的作者,与亚当斯密殊途同归,一个从文学角度,一个从经济学角度,获得了共同的人生感悟。《西游记》的作者,用文学的手段,回答了农民工人生的问题,夸张地描写了两个死心塌地的热爱自己的生存环境,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技能的张稍和李定。
应用于农民工,你热爱农村吗?你热爱你的工作吗?你热爱城市吗?农民工之所以离开农村,就是因为农民工不热爱农村,不热爱自己原来的工作,所以农民才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农民工,厌恶农村,厌恶农民的工作,离开农村就一定能够热爱自己新的工作吗?就能够热爱城市吗?
亚当斯密的回答告诉我们,农民工没有能够热爱自己的新的工作。一个字,混。两个字,鬼混。农民工没有能够达到亚当斯密所观察到的专家的深度和高度。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从经济学的角度回答了农民工人生的问题。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5-01 11:37:51 +0800 CST  
亚当斯密强调了专家一词,在城市里做的凳子必须达到专家的程度才有市场,才有人购买你的凳子。这里的专家,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态度。如果有技能没有认真勤劳的态度,有质量没有数量,一天所生产的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木匠的最低收入水平。如果有勤劳精神,没有技术支撑,那么做出的凳子没有质量,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或者只能以很低的价格消售,木匠所得也可能达不到最低收入。所以,市场上存在的商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优势,也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就是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马克思说,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所以,人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必须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人的优势,具有环境的选择性。
在城市里,一个只能够做凳子的专家,仍然具有生存空间,但是,这个做凳子的专家如果到农村去,未必能够做细木工未必能做家具、雕木头、做四轻马车。因此,一个城市里的凳子专家,到农村去未必具有生存能力,未必具有竟争力。
同样,一个农村的木工,在农村确实可以做木匠,还能够当细木工人,做家具,雕木头,做四轮马车。但是,到了城市,做凳子未必能够达到专家的水平,甚至于没有一样可以达到专家的水平。因此,一个农村的优秀木工到城市去,几乎丧失竞争力,甚至是丧失生存能力。
除了城市里的人,天然排斥农民工刘,不同的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造就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同观点,不同习惯,不同风格,不同的行为准则,不同的产品质量,不同的产品特征,决定了农民工的人生。并不是说,农村人没有成功的希望,许多农村人,在城市里获得了成功。
那些失败了的农民工,肯定没有能够成为各个领域的专象,失去了竞争力,失去了竞争优势,失去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同样,城市里也有许多人失去了竞争力,失去了良好的生存之道,他们同样没有能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专家,不是指科学家、医生、工程师、教授等等高精尖的专家,而是指在某一个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劳动者。我想,亚当斯密也是指这样的专家。
如果一个农民没有种好土地,没有经营好农场,那么,他离开土地到城市,很有可能仍然处于城市的最底层。
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没有做好本行业的工作,那么,他跳槽到其它行业,仍然是一个学徒,仍然处于行业的最低状态。直到,人们做好了学徒工作,在某一个行业做到了亚当斯密所说的专家水平,才能够具有竞争力,才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才能到获得良好工作条件,才能够获得良好生存条件。
凡事总有特例,那是以后的话题。在此,讨论的是: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热爱自己的环境。《西游记》的作者,强调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热爱自己的青山绿水,不是文人的酸醋,而是一句大实话,是一句人人必须牢记的人生的精辟哲理,是确保我们具有竞争力的人生法宝。
人活一世,草木一春。热爱自己的岗位是一生,不热爱自己的岗位也是一生。《西游记》的作者,没有强迫一个人非要热爱自己的岗位。人生是自己的,道路也是自己的,人生的理念也是自己选择的,别人强求不得。
说来说去,还是回到人生的老路,还是回到《西游记》中张稍李定的生活态度: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热爱自己的环境。
即使地理环境不能决定所有人的命运,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生活,就像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一样,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只能够在山吃山,在水吃水。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命运,决定了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生道路。
达尔文说: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人类自诞生那天起,就生活在环境中,就被环境所包围,人类的生存活动就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结。我们要想冲破环境的制约,要想改造环境,就必须尊重环境。我们要想改造人生,就必须尊重人生,尊重环境,尊重环境所给予我们的一切。
在某程度上,地理环境决定着绝大多数人的观念和命运,左右着文化,左右着政治,左右着经济。
我们试图打破环境对我们的束缚,我们努力从一个环境跳到另一个环境,从农村跳到城市,从一个城市跳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跳槽的本身并不能保证我们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用亚当斯密的话,只有当我们成为了一个行业的专家时,我们才能够获得良好的生存机会,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
我们不是在一个环境中坚持,就是从一个环境跳到另一个环境。当我们成为一个行业专家之前,环境决定着我们悲残的命运。
成功在等待着各行各业的专家,等待着那些努力打破环境束缚的人生,等待着那些热爱环境,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人。
记住,热爱环境,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在痛苦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5-01 16:42:55 +0800 CST  
八、什么是人生的第二重山?
――根深蒂固
许多非常努力勤劳的人,没有能够获得成功。有人就此提出:能干的,不如能说的。也有人提出,提高教育,提高素质,获取成功。
现实总是残忍的,许许多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并没有能够获得成功,却成为了文盲老板的打工仔。梦破了,心碎了,有人抑郁,有人自杀。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没有能够拯救那些莘莘学子?为什么没有能够促使读书人超越文盲的成功?
我认为,教育,成为了压在人们身上,阻碍人们成功的第二重山。如果不信,请看下文。
1、神仙误导悟空
许多教育,在有意无意下,会误导孩子,会误人子弟,会导致你失败。如果不信,就看悟空的例子。悟空的就遇到了这样的求学过程。
悟空求学的原因,大家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西游记》第一回就交待了悟空求学的原因。美猴王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看来悟空非常伤心。
悟空堕泪的原因是:悟空虽然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不伏人王拘束,不惧禽兽威服,自由自在,享受无量之福,但担心,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轮回。
通臂猿猴跳出来厉声高叫道: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这三类是佛、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在通背猿猴的教唆下,悟空踏上了寻找长生不老的征途。话说悟空,漂洋过海,爬山涉水,来到灵台方寸山三星斜月洞,拜须菩提祖师学道。一个猴子居然得到了似神似佛似道的须菩提祖师的收留。悟空找到了神仙,似乎可以学到长生不老之术。悟空,一定非常得意,非常高兴,总想着明天就可以学会长生不老。
这个须菩提祖师,好像什么都会,什么佛、道、儒、医等等,无所不通,样样能够教悟空。但是,须菩提祖师就是不教悟空实实在在的长生不老之术,而是聚众讲道。
须菩提祖师讲些什么道理呢?我和悟空一样,一窍不通,就是不懂。一次,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不知道悟空为什么要手舞足蹈,是高兴得手舞足蹈,还是听的不耐烦而手舞足蹈。
悟空被须菩提祖师叫出。这就引出了悟空和须菩提祖师的一问一答。须菩提祖师问悟空想学什么,说一个术字门,悟空问一句“可得长生么?”须菩提祖师说一个流字门,悟空又是问能否长生。须菩提祖师又是说不能。如此反复,须菩提祖师似乎非常生气地回到里面去了。
大家都认为悟空闯祸了,埋怨悟空。只是悟空认为是机会,半夜三更从后门到须菩提祖师的床前跪着求祖师教悟空法术。
你看须菩提祖师多厉害,可以使悟空三更半夜跪在那里请求祖师赐教。悟空一心想学的是长生不老,现在是否能够获得长生也不提了,似乎只要可以学到点东西就可以了。结果学会了七十二变和腾云架雾。
我不知道七十二变和腾云架雾能否使悟空长生不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悟空到阴间去了。有一次,悟空和六王饮宴,喝得酩酊大醉,睡在铁板桥边松阴下,有两个人将悟空的魂灵用绳套索到“幽冥界”。也就有了悟空强销死藉,获得了不死之身。
显然,须菩提祖师所教悟空的法术,并不是悟空想学的长生不老之术。悟空不但没有学会长生不老,反而学习会了惹祸,学会了生是非。这一点须菩提祖师知道的一清二楚,并且提醒了悟空。显然,悟空的求学过程,违背了悟空求学的初衷――长生不老。
如果悟空没有能够在幽冥界强销死籍,那么悟空必将一命鸣呼。须菩提祖师相当厉害,差一点把悟空带到阴沟里去。悟空差一点不能长生。
《西游记》的作者,描写了:悟空想学的东西,须菩提祖师没有教,悟空没有想学的东西,却有人教,并且教会了悟空。也许悟空什么也没有学会,一切只是我们的在想象。
我们和悟空都认为须菩提祖师是一位神仙,应该拥有长生不老之躯,拥有长生不老的方法。然而,须菩提祖师面对悟空想学长生不老的强烈要求,充耳不闻,毫不动心,反而教给悟空容易闯祸的腾云架雾和七十二变。须菩提祖师根本就不想不愿意教悟空长生不老。
看来在《西游记》的世界里,须菩提祖师,要么不愿意教悟空长生不老之术,要么就没有长生不老之术可以教悟空。须菩提祖师,只能够应付悟空,随便教悟空一些东西。
《西游记》的神仙,发生了教非所想的现象,现实教育又是如何?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5-06 20:15:59 +0800 CST  
2、家长不可全信
我们不仅仅继承了父母的基因,还继承了父母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为人处世。家庭是人出生后最早的生活环境,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生活天地,是成长的最主要场所。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生教育。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的塑造师。因此,父母对孩子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在孩子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前途和人生。家庭几乎决定了我们的性格、爱好、观念、前途、人生,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我们的父母真的做好了家庭教育工作了吗?我们真的做好了家庭教育工作了吗?
第一、光棍的团队
《西游记》中,一个没有父母教育的悟空却成为了猴王,学会了本领,获得了功果,实现了成功。悟空,并不是一个孤独的特例。神仙下凡的八戒和沙僧,同样没有父母的教育,同样本领高强,独占山头。八戒和沙僧,是因为是神仙下凡,还是因为没有父母而成功呢?糊涂!!!
即使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唐僧,也不是由自己的父母给予抚养和教育,而是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江中,被金山寺的长老法明和尚收留,托人抚养。《西游记》中并没有描写唐僧是如何接受教育。
唐僧师徒的取经团队,不仅仅是一支光棍团队,而且是一支孤儿团队,是一支没有接受父母教育的团队,是一支没有接受父母教育而取得成功的团队。
《西游记》难道想告诉我们:没有父母的教育,仍然可以取得成功,没有父母的庇护,仍然可以取得成功。
哈哈!有人提出,白龙马可是有父母的。有父母又会使人变成什么样呢?白龙马的父母,没有能够使白龙马获得成功,反而……
观音菩萨到东土寻找取经人的路上,正走处,只见空中有一条玉龙叫唤,菩萨近前问曰:“你是何龙,在此受罪?”那龙道:“我是西海龙王熬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望菩萨搭救搭救。”观音菩萨请求玉帝饶了白龙的性命。我不知道一个明珠是多么重要,只知道因为一个明珠,要了白龙的性命。明珠越重要,白龙越失败。
白龙马是一个例外,有父母教育,却被父母告到了玉帝那里。如果不是观音相救,就被送上了剐龙台。这算不算一种家庭教育的失败?
有父母教育的白龙马,在取经团队中功果最小。《西游记》难道想表达:离开父母越晚,取得成功越小,离开父母越早,取得成功越大吗?
有父母教育,似乎成为了失败的必然,成为了谋取成功的障碍。一个没有家庭教育的人可以取得成功,有家庭教育的人却很难成功。为什么?为什么??
《西游记》的作者,是描写了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特例,还是描写了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普世现象呢?
无独有偶,隔壁大楼的楼主,也发出了“姥姥你坑人啊!”父母坑人了吗?
俗话说,有种像种。难道我们真的继承了父母的失败了吗?
《西游记》难道真的是描写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吗?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5-12 16:54:42 +0800 CST  
第二、错误的家教
唐僧师徒的取经团队,暗示着孩子的成功,必须离开父母独自去闯荡江湖才能实现。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误导了孩子,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错误。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道难题。
在此,并不想改变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观念,不想改变人们的家教行为,只想讲两个家长错误引导孩子的故事。
(1)、观念的错误
我们没有办法回避错误的观念。做父母的都知道,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孩子做正确的事情,错误的观念可能使孩子做出错误的事情。人们希望通过教育,向孩子灌输我们认为正确的观念,使孩子保持正确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计划。然而,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观念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我们会把错误的观念,当成正确的观念,去教育孩子;也会把正确的观念,当成错误的观念,去阻止孩子接受。当我们把错误的观念当成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时,推广的是错误观念。
孟母三迁教,强调了母亲对家教的重要性。其实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一点也不能落后。养子不教父之过,是强调父亲对家教的重要性。不同的父亲,教育的内容各不相同,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人生。
我父亲曾经给我灌输了入木三分的概念。可能是我父亲看我做作业时,觉得我的字不好,想引导一下,以便纠正我写字的不良习惯。父亲说,要认真写好字(似乎很有道理,大道理总是正确的),古人写字讲究入木三分。(显然,我父亲知道大道理好说好听,就是不好执行,要想使大道理便于执行,必须具体化、数字化。)父亲更加具体详细地解释道,写字要用力,抓笔要有劲,什么叫有劲呢?就是要保证别人不能将笔从你手里拔走。
无论是钢笔字还是铅笔字,过分用力写字的结果是,笔对纸的作用力大,行笔醋不畅,纸的背面凹凸不平,更加难以书写,而且钢笔和铅笔都容易损坏。我父亲的入木三分并没有能够改变我写字的错误习惯。
后来,我才知道,入木三分是一个成语,是讲述王羲之书写的祝版的笔墨渗透到木下三分。王羲之书写的祝版笔墨渗透到木下三分,并不能说王羲之写字一定用多大的力。王羲之用的是毛笔,笔墨渗透到木下三分,首先说明木板比较疏松,笔墨容易渗透。其次是王羲之饱沾笔墨,行笔缓慢,祝版才能有足够的笔墨渗透。
入木三分的遒劲有力,不是指用力写字,而是对字的形容。我父亲那种用力写字的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把错误的观念当成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实际行动违背他的愿望。
只要有错误了观念存在,就可能发生错误的教育,就可能将错误了观念教给子女,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决策、错误的行为,传递给子女。
我们不仅仅继承了父母的基因,继承了父母的金钱和人脉,我们还继承了父母的观念价值、意识行为、判断标准和人生趋势,直到我们排除了父母的错误观念,直到我们改变了父母的错误观念对我们的影响。
家庭教育,只是简单地将家长的观念传递给子女,既能够将正确的观念传递给子女,也可以将错误的观念传递给子女。并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正确。
似乎,家庭教育必然存在问题。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5-17 18:58:32 +0800 CST  
(2)、判断的错误
有些事,看上去是好事,其实已经干了坏事。
我们不仅仅会将错误的观念传递给子女,还会因为发生错误的判断,而影响子女。
我曾经遇到一件先是一丑后是一疑的事。有一次,到小伙伴A家抄写词语,A的家长看着A比我先抄完作业,就表扬了A。等A的家长离开了,A告诉我快速作业的秘诀:老师布置的词语,不要全部抄写,写一部分丟一部分。
当A的家长表扬A时,我心中的滋味,不说大家也能清楚,心里的感觉确实不爽。作业做的又好又快,受到表扬,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如果没有后续的故事,A的家长的表扬是正确的必要的。A的偷工减料的作业方式,也许不是很大的错误,肯定是一种错误,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发现,反而得到了家长的表扬,偷工减料的作业方式,似乎成为了正确,而且A还把他的作业方式拿教别人。
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错误的判断错误表扬,对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难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而且没有发现我们已经产生错误的判断,把错误的判断当成了正确的判断。只要我们存在错误的判断,就会存在因为错误判断而产生的错误教育。
不仅仅我和小伙伴受到了父母的错误教育,天底下的许多人都受到了父母的错误教育。写到这里,北面的窗户传来了尖利的责骂声:你为什么打人?我给你讲过,别人没有打你,你不要打别人;别人打了你,你就可以打别人。错误与正确,各自判断。骂孩子的父亲肯定说自己是正确的。拳王泰森的母亲也是对小泰森说,你打不赢,不要回来。
我们认为正确的观念、正确的判断、正确的教育,也许是错误的,而且,我们不知道错在哪里。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5-20 17:52:34 +0800 CST  
3、那里来那里去
人,本应该能够独立生活,许多没有接受教育的人能够独立生活,许多接受了教育的人,却没有能够独立生活。教育没有能够提高人的独立能力。当今的教育,是按照《西游记》的套路在发展?还是《西游记》描写了教育的实质?
由于家庭教育将正确的观念和错误的观念混杂在一起,一股脑儿传递给子女。我们几乎继承了父母的一切正确和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如果没有其它方面的学习与进步,就只能像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的子女一样,几乎只能够继承父母的似乎合理而又存在缺陷的工作、职业和人生。欣慰的是,人们并没有满足于父母的职业,总想改换门庭,在不揭破家庭观念的短板,维护家庭脆弱的尊严的前提下,寻求社会教育,期望能够挤进名校投奔名师,完成学业成就人生,在有意无意中改变了家庭固有的错误观念。
改变了大脑中原有的错误观念,并不表示所接受的新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大学确实培养出了一批有用的人才,同时也生产出了许许多多没有能够实现人生理想的学生,他们或带刺带棱或脱离实际或高分低能。许多人像悟空一样,一旦学到了有限的本领,就开始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放纵自流,演绎出一幕幕青春的神话故事,梦想没有能够来得及描绘,就被欲望贲张的潮流冲刷的七零八落,三四年后的他们成为了卡奴、房奴、婚奴,有多少人成为了大学的灾民,有多少善良的父母只能在暗暗地叹息,默默地祈祷,祈祷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出灰暗的人生。大学培养出了悟空这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也培养出了像悟空的师兄弟一样默默无闻的学生,后者总是大于前者。老师,不是完人,不是没有错误的人。拥有错误观念的不仅仅是学生,老师同样存在错误的观念。
如果你想成功,如果你想你的孩子能够获得成功,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孩子在错误的教育环境中接受错误的教育,如果你不希望错误的教育影响你的孩子的人生,必须正确使用教育这个魔幻的工具。悟空想学长生不老,但是须菩提祖师却将悟空引导到腾云驾雾和七十二变。你想学习知识和技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人,却成为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大孩子。是教育的错误还是孩子的错误呢?
关于教育,不同的名人,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各人有各人的解释。我不得不佩服这样的观点:“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谁说的这句话,我不知道,是从网上看来的。)能够强迫别人接受规定的知识,不是非常厉害,就是失败的教育。
注意了,这里用了“强迫和引导”,似乎有点像劳改犯的感觉。既然是强迫和引导,那么你所学习的东西,肯定不是你所想学的东西,而是别人想让你学的东西,甚至是你不愿意学习的东西。确实有人感叹,现在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老师所教的东西,并不是自己希望学习的东西。看来,现代的大学生,遇到了悟空拜师学习长生不老的经历――学到的东西,不是自己希望学习的东西。
任何人都想要实现人生的成功,想要学习成功的方法,想要学习成功的经验。在强迫式教育体系中,就变成了要将不成功的方法传授给你,就是要防止你取得成功,就是要阻止你获得成功,就是要你走上失败的道路。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失败了,许许多多的文盲却成功了。成功,不一定需要知识,不一定需要那些无用的知识。
你不是成为了悟空,就是成为了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教育确实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少数人变得更好,绝大多数人变得更差。而那些将人生变得更好的人群中,又有许许多多人像悟空一样定生不良,惹祸行凶,在一波又一波的较量之后,获得了能量的提升,利益的收获,人生的辉煌,等到大闹天宫后,蓦然回首,仍是五行山下孤独的失败。悟空的强大,只是没有能够看清神仙世界的强大。我们的伟大,只是急于求成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在眼前美好的幻想,没有能够放眼世界,没有能够放眼未来。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只是希望帮助少数人获得成功,其余的人只是少数人的陪读,只是经济繁荣的垫脚石,只是成就他人的盘中餐。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了教育的人,因为识字,上了印刷品的当。
无论是受不受教育,总是要上当。不受教育的人,没有花钱而上当。受了教育的人,是花了钱而上当。我们只是从一个上当到另一个上当,从一个坑到另一个坑,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从一个妖魔的手中到另一个妖魔的手中。我们的人生与唐僧师徒取经的遭遇一样一样一样的。
知识,并不是生产力。如果知识就是生产力,那么图书馆的知识一定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人,图书馆就成为了无限的生产力,人就成为了多余。只有当知识被人掌握并使用,知识才能够显示出力量。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力量,只有当你使用知识,知识才转变为能量。即使拥有了能力,未必能够使你成功,也许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的过眼烟云,也许只是能够使你像悟空一样被压五行山下。
人的成功不仅仅需要知识和能力,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好像有一个美国人说,他们的大学不是培养专业,专业是由社会培养。非常的期待,大学培养的是什么?也许应该培养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培养,最重要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教你。
大学生和须菩提祖师一样,该教的东西没有教。我们和悟空一样,想学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能够越到。许多人成为了盆栽,人们经过精心选拔、培养和捆绑,为的就是好看,但是没有追求任何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易中天说:即使我贫穷,我也乐道,不是说乐道一定要贫穷,谁规定知识分子就该贫穷,谁规定读书人就该贫穷。
说的好!易中天都这么说了,知识分子中确实有许多贫穷的人我们的教育确实出现了问题。
须菩提祖师说:“你从那里来,你到那里去。”你从错误中来,还是到错误中去。当你失败时,不允许说出老师和学校,说出半个字,你就死定了。看来须菩提祖师和老师一样控制着学生的命运。为什么???
有多少人能够看清教育这座迷雾重重的山?有多少人能够穿透教育这堵梦幻奇特的山?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7-05-25 21:04:59 +0800 CST  

楼主:调侃西游

字数:151127

发表时间:2017-03-30 03: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1 13:40:12 +0800 CST

评论数:2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