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前几天有个问题好像没回出去。

针对有朋友问为什么李密被抓后还有钱的问题答复一下。
《旧唐书·李密传》载,“时炀帝在高阳,密与其党俱送帝所......其多有金者,密令出示使者曰:吾等死日,幸用相瘗,其余即皆报德。使者利其金,许之。及出关外,防禁渐弛,密请市酒食,每夜宴饮,喧哗竟夕,使者不以为意。行至邯郸,密等七人穿墙而遁。

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李密他们身上的确是有钱的,也确实拿出来请客了。至于为什么没被摸走,可能是古代士兵比较淳朴吧......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0 22:01:52 +0800 CST  
[44]
此时的瓦岗军可谓谋臣如雨、战将如云,在隋末群雄里算的上冠绝一时。俗话说,身怀利刃杀心顿起。有把刀子拿手里就能给怂人壮胆,有了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士,不出去打几仗李密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更何况瓦岗军已经占领了洛口仓,东都洛阳这座繁华的城市就近在眼前呢。
洛阳,是当时唯一可以与长安匹敌的大城市,从东周以来就是掌控中原地区的咽喉。在东魏与西魏、北周与北齐对峙的一百多年中,虽然它不是东朝(东边王朝的意思)的首都,却因为超然的政治地位,成为关东地区最重要的城市。隋朝起家以关中为根据地,定都长安。但要统治广阔的关东地区,统治者也不得不在当地另设一个都城——洛阳。渐渐的,这个都城就成了关东人心中的首都。关东地区的居民,对长安没有多少感情,对洛阳却有一种特殊的、近乎偏执的热爱。所以杨玄感在关东造反先要取东都,李密在中原造反也不得不取东都。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十三日,在李密的命令下,裴仁基等人带领三万人马占领了另一座大粮仓——回洛仓。回洛仓的位置就在洛阳城郊,裴仁基占领这里之后趁势杀进了洛阳城内,一直了打到著名的天津桥。
天津桥是洛阳的地标性建筑,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天津的滨江道,铁岭的......铁岭的啥?在线等挺急的。到了这样繁华的中心地段,洛阳城破似乎指日可待了。
但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顺利。此时的洛阳城内尚有兵力二十多万,实力还很雄厚,是块轻易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在隋军的反击下,瓦岗军失败了,败得非常彻底,裴仁基仅以身免。
恼怒的李密亲自率军前往督战,但不料遇上了生平最顽强的抵抗。
杨侗的辅佐大臣段达等人已派兵把回洛仓的粮食运入城内,补充了给养,同时分派了九支大营,驻扎到各大城门,首尾相应,防备瓦岗军的袭击。隋军将士们也拿出了决一死战的勇气,昼夜不解铠甲,全天十二个时辰在城墙上巡逻,而且人家还随身带着梆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咚咚的敲响制造噪音,让瓦岗军完全没有可乘之机。
李密见洛阳防守严密,转而又去进攻周边的偃师城、金墉城,结果也没能如愿。
后来,李密又接连对洛阳发起了几次攻势,但是在隋军的严防死守下,多半都是无功而返。最终,他只能不情愿的承认了洛阳确实难以攻克的现实。
从此以后,李密就一边在洛阳外围挖掘深沟壁垒与隋军对峙,一边望着高高的城墙拊膺长叹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0 22:07:29 +0800 CST  
今天就更到这里吧,再次谢谢各位的支持,恕不一一回复了。
明天就上班了,同志们早点休息啊。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0 22:08:47 +0800 CST  
一上班有些事情,中午再更吧,朋友们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1 08:41:33 +0800 CST  
[45]
就在李密陷入夺取洛阳的执念无法自拔的时候,一个叫柴孝和的人为他提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建议。柴孝和此前担任过隋朝的巩县县令,不久前刚刚归顺,他的官职不高,却有着独到的战略眼光。
他给李密的建议是——进占长安。
进占长安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关中有天下最最优越的战略位置,这里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同时人口众多,沃野千里,根据历朝历代的经验,凡是占据长安就拿到了角逐天下的入场券,还是前排就坐的那种(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者也)。
至于如何攻占长安以及后续打算,柴孝和也拿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案。以裴仁基部镇守回洛仓,以翟让部镇守洛口仓。由李密亲自挑选一支精兵向西发动突袭,长安定会不战而下。等长安的局面稳之后,再兵出函谷关,回师攻克东都洛阳。到那时两都尽在我手,只要传檄四方,天下即可平定。
柴孝和一边说着一边感叹道:
“如今英雄竞起,我实在担心别人抢在我们前头,一旦错失这个机会,我们将追悔莫及!”
听完柴孝和的高论,李密沉重的点了点头。
“你的意见确实不错,我也考虑很久了。但是...唉,我还是没法实行。”
为什么没法实行呢?因为此时杨广还活着,手下兵力不可小觑,如果李密一旦离开,瓦岗军就有被隋军追击的危险。而且李密的部下基本都是关东人,大多不愿背井离乡,要是连家门口的东都洛阳都打不下来,这帮人又哪里肯跟他去长安呢?更重要的是,这帮部下的成分也很复杂,许多人都是强盗出身。如果李密一旦离开,没人管束,恐怕他们自己就先内讧了。
柴孝和说的道理李密不是不明白,甚至早在杨玄感起义的时候,他就以此来劝说过人家。但当抉择真正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他却明白要做到这些有多么困难。知其可为而不能为,这其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但他却并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另一个姓李的英雄很快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驻长安,并将借此席卷天下,从此不再留给他任何机会。
机遇,稍纵即逝。
成败,只在一念之间。
......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1 12:29:42 +0800 CST  
中午先更到这吧,晚上继续高富帅~~~大家吃完饭好好休息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1 12:39:33 +0800 CST  
[46]
小试牛刀
本书的主角李渊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这并不是我不想写他,而是他近来工作比较忙,实在没空出来见大伙。李密在关东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李渊还在山西闷头做他的朝廷命官(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任劳任怨给亲爱的表弟杨广打工呢。
至于起兵造反,喔,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那个时候天下很不太平,山西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情况比别处要好一点,但是也仍然有很多土匪流寇、散兵游勇。而且拜杨广所赐,在他的悉心“栽培”和鞭策鼓励下,这些土匪武装还不断进化,直到最后演变成了身披铠甲,装备战马,手执刀枪的大规模反政府武装,连官军遇到他们都避之不及。
上任山西之后,李渊就遇上了好几支反政府武装。
其中一次,反政府武装们杀到了龙门(黄河古渡口,位于山西河津),领头的名字叫毋端儿,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悍匪。他们遮天蔽日、来势汹汹,部众超过十余万。而李渊迎战的兵力不过才几千人。
看着这点微不足道的兵力,毋端儿非常不屑一顾,他懒洋洋的打了个呵欠,打算一人一口唾沫把对方淹死。
毋端儿很不礼貌,李渊却很热情,他用弓箭跟敌人打了一个招呼。
一支箭飞去,最前面的人应声落马。
紧接着第二箭,又一个人中箭毙命。毋端儿慌了。
然后第三箭、第四箭、第五箭......
乱军们崩溃了。
直到战斗结束,李渊一共射出了七十余箭,并且从敌军的尸体上找到了自己射出的全部箭镞,这证明了他每一箭都没有虚发。
此一战,李渊所部杀死了敌军一万多人,俘虏六万多人。毋端儿本人中箭身死,仅有四千多人得以逃亡。然后,他把这些尸体堆在一起筑成了京观。
这个战果实在太过夸张,说句不好听的,后来西班牙人征服几近原始部落的印加和阿兹特克帝国,战绩也无非就这样了吧。
其后,李渊又相继讨平了等数支起义军,不仅打出了自己的名气,也继续招降纳叛,扩充了实力(还是没忘记这个)。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1 20:58:42 +0800 CST  
[47]

放虎归山

大业十一年(616年)五月,由于多有战功,贪财好色(杨广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李渊被杨广任命为了太原留守,成为了山西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收到任命,他意气奋发的带着二儿子李世民前去上任。
上任路上,李渊豪情万丈的对李世民说:
“唐是咱家的封国,太原正是唐国旧地,此番为父来到这里,实乃上天的恩赐呀。”(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
说完之后,父子俩都非常高兴,哼着小曲唱着歌就到了太原。
那时候的太原并不是一个穷地方,而是隋王朝屈指可数的特大城市,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仅次于长安、洛阳,号称全国的第三城,搁到今天绝不亚于北京、上海之外的广州、深圳。那时候的山西也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户口殷实、民风彪悍、粮草充足,而且因为海拔比较高的关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块天然的成就大业的圣地。
李渊野心勃勃的到了这里,准备大干一场。
但出乎意料的是,迎接他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另一支悍匪——甄翟儿。
甄翟儿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他本人是河北著名起义领袖历山飞的别将,几个月前就攻打过太原城并杀死了守将,远不是毋端儿这种人可比的对手。
但就是面对这样的敌人,李渊仍然非常轻松的,略施小计就干掉了他们。
开战前,李渊把一些辎重放在队伍最后面,故意不加防备。同时把军队做了精心的伪装,让老弱残兵假扮成精锐去看守辎重,又让精锐骑兵假扮成弱旅,亦步亦趋的跟在队伍两边。
战斗开始后,甄翟儿一眼看到了李渊军的辎重,立刻指挥叛军蜂拥过来抢夺,负责看守的老弱残兵当然打不过,只能苦苦支撑…支撑。眼看就要顶不住的时候,李渊一声令下,精锐骑兵突然从两翼直扑过来,手执弓箭向叛军发动了雨点般的齐射。
叛军又一次崩溃了,战死的不可胜数,剩下的几乎全部沦为了李渊的俘虏。
在这场战斗中,李渊展现出来的指挥艺术已纯熟到几入化境。
自那以后,远近的叛军算是知道了他的厉害,再也不敢过来惹事了,太原一带由是“郡境无虞,年谷丰稔”。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1 21:14:18 +0800 CST  
@越季山丘 2017-12-11 20:58:51
写得很不错,但是内容不够丰满,可能还没到正文。希望楼主加油,等你哦??
-----------------------------
只是几场小战斗,大战在后面呢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1 21:15:12 +0800 CST  
@清_净 2017-12-11 21:00:18
有些评论让其自生自灭吧,刷存在感就满足一下,不要影响自己心情,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等更~
-----------------------------
没事没事,杨老师的本意应该是好的~~~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1 21:21:26 +0800 CST  
今天就更到这里吧,我要去看书了,谢谢大家支持,恕不一一回复啦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1 21:23:27 +0800 CST  
不过,李渊的战绩虽然到目前为止都保持了全胜,但他的对手毕竟只是一帮土匪化的农民军,这帮人虽然人数不少,但充其量也就是些乌合之众,构不成多大威胁。真正有威胁的其实是另一帮人。

突厥人
山西这个地方临近东突厥,北面就和他们搭界。这个凶狠的邻居很不客气,经常不请自来,看到好东西就拿走,看见不顺眼的就杀掉,顺带还放火烧几栋房子,踩踏几片农田,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有尸体、马粪和瓦砾。至于那些本该保卫地方的官军,他们连土匪都打不过,还能指望他们打突厥人吗?
但李渊不是一般的官军。他肯打、敢打,还要把他们打疼。

[48]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李渊奉命来到了山西最北边的郡——马邑,这里正是突厥人经常出没的地方。
此时的突厥正处于全胜时期,控弦之士达几十万,随便出动一支部队就几千、几万人,而李渊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自己这边的人马也只有五千。
对付突厥人和对付土匪不一样,这一次,李渊不打算硬攻,他清楚这个对手的实力。
但是该怎么打败他们呢?王仁恭心里没谱,李渊却琢磨出了一个办法。
他从五千人中挑选了两千精锐,跟着突厥人就出发了。他们模仿突厥人的样子,骑着马匹逐水草而居,从此突厥人走他们就走,突厥人们停他们就停,突厥休息他们就打猎游玩,突厥人过来打他们就跑。
突厥人很郁闷,这是耍什么鬼把戏呢?总不会是要学习我们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吧?或者他们到草原穷游却不认识路......但一来二去,慢慢的也就习惯了。
好,要的就是惯。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李渊一改往日悠闲自若的神色,摆出了如临大敌的面孔。他让将士们吃饱喝足,并命令弓箭手在远处悄悄设下了埋伏。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他指挥骑兵突然向突厥人发起了冲锋,措手不及的突厥人顷刻乱成一团,他们实在想象不出,这些前几天还松松垮垮的驴友怎么一瞬间就成了凶恶的虎狼,只能撒马就跑,但是没跑出多远就落入了李渊早已设计好的埋伏圈。
圈内弓箭齐发,圈外两翼包抄,突厥人顿时被打的落花流水,四散奔逃。李渊就这样把他们结结实实的修理了一顿。
从此,边境安定了好长一段时间。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2 08:28:53 +0800 CST  
@汉江849 2017-12-11 22:48:17
好你个皮唐,天天吊人胃口
-----------------------------
还好还好,其实还可以更吊一下的,怕你们骂我,没敢。。。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2 08:31:20 +0800 CST  
[49]
李渊在太原的日子是注定难忘的,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久违的,也是一生中的好友——裴寂。
裴寂是以李渊为首的太原人民的老朋友,性格随和又长得一表人才(疏眉目,伟姿容),早年和李渊有过深厚的交情。大概就在李渊赴任太原之前不久,他也当了晋阳宫副监(杨广行宫的管理人员)。
两位好基友在太原重逢,彼此非常高兴。
这个时候,李渊的妻子窦氏早已去世,他这个老光棍无牵无挂一身轻,于是天天和裴寂混在一起,没事就公款吃喝、打牌赌博,有时甚至会通宵达旦,过得可谓十分快活(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
不过我们知道,李渊后来就是在太原起兵的,太原算是他的龙兴之地。因此在这里,他当然不会就这么腐化堕落下去。
事实上,除了天天花天酒地以外,他还做了许多不为人知,说好听点是见不得人的事(好像更难听了)。那就是筹备起兵。

为什么会筹备起兵呢?这还要从当时的天下大势来看。
杨广继位以来的倒行逆施,已经把天下搅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了。按《旧唐书》记载,当时天下造反的义军光列出名字来的就有四十多家。我们耳熟能详的刘武周、林士弘、李密、窦建德、朱璨等人都在其中,这些人势力大一点,早已纷纷称孤道寡。但是大家千万别以为天下造反的就这么四十多家,事实上,那些知名度低的,小打小闹的更是多如牛毛,甚至比这个多十倍百倍都不止。之所以不列出来,无非是连史书都懒得写了而已。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正所谓“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管他三脚猫、四门斗的,是个人都想称王称霸。
而我们知道,李渊向来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从来不肯屈居人下,并且早年还得到过算命先生的大力肯定。现在这么多人都起兵了,他为什么不能呢?难道要等着别人占了天下让他去俯首称臣?那肯定办不到。
因此李渊和裴寂在喝酒打牌之余,也会悄悄商量一些起兵造反的事情。具体说了什么史料记载的太简单,我也八不到了,只需要看他做了什么就好了。

谋臣
刘文静,京兆武功人,姿仪俊伟、才干突出,生性倜傥而有权谋。他当时担任的晋阳令(太原令)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省会城市的一把手。
他和裴寂很早就认识,后来又通过裴寂结识了上级领导李渊。刘文静这个人心思非常缜密,和领导多次打交道以后,就隐约感觉到这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人。而刘文静本人呢,其实一点也不文静,反而很不安分。看到李渊的表现以后,便尽心尽力和他结交,打算将来能一起干点大事儿(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
与此同时,刘文静也认识了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并且感到这小伙子不是庸碌之辈,而是一个不亚于刘邦、曹操之流的人物。于是他也随之和李世民成为了要好的朋友,进而发展到两个人的关系比李渊还要铁。
当然了,此时他还无法知道,这将来竟会送了他的命。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2 20:15:04 +0800 CST  
[50]
裴寂、刘文静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这俩人是李渊造反大业中的核心人物,算得上是他的左膀右臂。
除了左膀右臂之外,李渊还有一帮精明强干的手下。唐俭、段志玄、殷开山(《西游记》中唐僧的外公)这帮日后的从龙功臣,此时都是太原这边的文武官员,也渐渐团结到了他的周围。
其中,唐俭这个人好像也学过相面,他曾对李渊这样说:“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桃李子),天下人早就对您期待已久了。如果我们打开府库,南纳豪杰,北招戎狄,东收燕、赵,长驱渡过黄河,占领秦雍一带,夺取天下,指日可待啊。”李渊听后,当场谦虚了一下,不过,等日后起兵的时候还是把他任为了记室参军。
此外,李渊此前不就一直在网罗豪杰、招降纳叛嘛,现在也还继续干着老本行。在这段时间里,长孙顺德(长孙皇后的族叔,也是李世民的族叔)、刘弘基等人也先后投到他的麾下,并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军官。
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长孙顺德、刘弘基的身份很不简单,他们都是为了不去高丽打仗而逃奔到的太原,在当时属于逃犯,要是有人把他俩捆起来送到有关部门,准能得到一笔优厚的赏金。李渊身为封疆大吏却敢在军中提拔这样的犯罪分子,看这几个人就知道他有多不安分了。
李渊的考虑越来越周全,人马越来越强干。主要的筹备工作到这里就算搞的差不多了。
那么下一步,自然是要放手起兵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2 20:26:12 +0800 CST  
今天就更到这里吧,要去看书啦,一不小心又留个悬念......不过似乎也还好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2 20:30:28 +0800 CST  
@乱漂亮 2017-12-12 18:00:34
楼主如果出书的话,肯定支持!
不要太监哟
-----------------------------
嗯嗯,不会太监的,请大家监督我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2 20:31:07 +0800 CST  
@尹浩榕他爹 2017-12-12 20:45:53
着急啊,好渴啊。。。。。。
-----------------------------
下面部分构思的有点长,还没有准备好,抱歉抱歉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2 20:57:50 +0800 CST  
不好意思各位,我等中午整理一下再发,这篇比较长还没有校对。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3 08:48:25 +0800 CST  
[51]
关于起兵的促成,两唐书里有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成人童话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
少年天才李世民预感到隋朝将亡,暗中打算起兵举事,但碍于父亲朝廷命官的身份又不敢直言,于是准备通过裴寂来劝说他。因为裴寂好赌,李世民就私下拿出数百万钱财托人在赌博时故意输给他。遇到这样的冤大头,裴寂起初非常高兴,后来便非常好奇。你这么做有什么目的呢?总不会是有钱没处花了吧。这时,对方才如实相告:杨广无道,隋朝将亡,二郎(李世民)想举事,又怕老爹不同意,他知道老爹和您的关系好,所以才想通过您老人家来劝他。
随后,李世民亲自找到裴寂,当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裴寂思索片刻,当即应诺。
故事还没有完。
一天晚上,裴寂像往常一样请李渊喝起了酒,并且叫了两个美女作陪,这两个美女长得容貌秀丽,举止优雅,有一种不同于普通人家的气质,李渊当时就被迷得魂不守舍,酒宴过后自然也没把持住,于是就和两位美女发生了不可描述。但李渊被蒙在鼓里的是,这两位美女的身份并不是一般人,而是晋阳宫里的女人。这就意味着,能宠幸她们的有且只有皇帝,除此以外,都是死罪。李渊得知了美女的身份之后,大惊失色,急忙气呼呼的去找裴寂——我跟你这么铁,你为什么要害我?这时,裴寂才如实相告——二郎想起兵,又怕你不同意,所以才出此下策。而李渊听完之后,也是踌躇了半晌,方才表示——既然是二郎的主意,那就这么办吧。从此老爹就身不由己的被绑上了儿子的战车,一心一意开展造反大业。
这个故事讲的非常好,不仅以李世民的少年天才给人励志的感觉,还略带一点香艳色彩,加上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又引人入胜,所以自古以来流传甚广。
但遗憾的是,这不是事实。
李世民骗了我们,他篡改了史书。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帝位是靠玄武门之变抢来的,在政变过程中,他杀死了兄弟,逼退了父亲。尽管有不得已的理由,但也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包袱。因此他继位后心里很不踏实,生怕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更害怕被天下人尤其是后人知道从而背负骂名。有鉴于此,他就动了通过修改史书来营造自己登基合法性的心思。于是,大唐王朝的国家机器在他授意下全力开动了,负责史书修撰的官员们对史料进行了系统的销毁、篡改,几易其稿,最后经他板定夺,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在李世民版的史书中,他的错误被有意识掩盖(其实也不多),功绩被大书特书,甚至一些本不属于他的功劳(主要是李渊的)也被移花接木安在了他的头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在唐朝开国统一的过程中,李渊和李世民爷俩本来就有很多交集,而且李渊还是主要决策者,李世民只是一个助手。现在为了突出儿子,老爹就不得不靠边站了。于是我们刚刚说到的晋阳起兵的真相、稍后霍邑之战的奇谋等等,这些本属于老爹的事迹就全成儿子的了。而李渊也就随之变成了一个遇事没有主见的老好人,大家看到的李渊也就成了一个假李渊。
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起兵造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李世民把密谋策划揽到自己头上,其实有为父亲避讳的意思,其行为类似于三国演义把刘备刻画成一个仁慈宽厚,对汉朝忠心耿耿并且不愿意当皇帝的人,这个说法且不说对不对吧,但似乎也不失为一种看问题的角度。
然而,无论如何,史书还是被这样被篡改了,后来的两唐书、资治通鉴也无一例外采用了这些说法,没主见的假李渊自此就成了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但万幸的是,还是有一条漏网之鱼逃过了一劫。这条鱼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大唐创业起居注》,本书成于贞观之前,作者是李渊的大秘温大雅,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原始的史料,而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最该相信的就是这最原始的史料。里面不仅详细记载了李渊从起兵到称帝的经过,也呈现出了一个和其他史书中完全不同的李渊。他气魄宏伟又心思绵密、处事稳妥又不失果断,意志坚定,雄才大略。起兵的策划执行,几乎都是按照他的计划开展。而李世民那段故事则完全没有被提及。当然没提及,因为这故事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可以下一定论:以上那个故事就是编的。

再继续说前面,李渊在到太原赴任时,就曾兴致勃勃对李世民说过“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这样反象毕露的话。在赴任之前,为了掩人耳目,他还特意轻车简从,只带了二子李世民陪同,没把家人全部带来。而是一早就把李建成、李元吉派到了河东地区,哥俩在此期间干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结交当地豪杰、招募贤才勇士、搜集八卦内幕、打探小道消息。按现在的话说,这是在从事统一战线和秘密情报工作。而我们都明白,一个没有造反野心的人是不可能说这些话,也不可能做这些事的。
再退一步,我们就是单从常理上来分析,当时李世民的年纪也不过十九岁,他有可能参与了很多机密,参与了其中的策划,但起兵这样需要通盘考虑、周密部署、组织谋划、招揽人脉,并且要和无数官场老油条打太极的事,一个十九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独自玩得转呢?绝对不可能的。说李世民一手促成起兵,不论从事实上还是常理上都说不过去。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李渊才是造反事业的主心骨,其他人都不过是遵照他的安排行事。
当然了,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黑李世民或者捧李渊。事实上,我对他们爷俩都非常喜欢。我说了这么多,也只不过是想讲一点真实的历史。至于李世民,篡改史书是他的一大污点,但无论从文治武功哪个角度来说,他都不失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只是我们要明白,他并不是神,而是人。
李世民,其实我们都知道,你的错误就像白纸上的一颗黑点,正因为白纸太白,那颗黑点才显得太过刺眼。
李世民,其实你本可以更勇敢一点。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3 12:23:11 +0800 CST  

楼主:皮唐先生

字数:960351

发表时间:2017-11-28 06:10: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3 06:13:44 +0800 CST

评论数:128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