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floorofspikehh 2017-12-17 10:00:04
有个问题,楼主写道"郡丞高德儒还是像之前那样坚决不服,闭城拒守"
又写道“老百姓有进城的、出城的,都听之任之,毫不干涉。”
既然高德儒已经闭城了,那想必百姓也就无法出入了
那李家军队再听任百姓进城出城,又有什么意义和可能?
-----------------------------
城外欲入城,人无问男女小大,并皆放入。城内既见义军宽容至此,咸思奔赴。唯有郡丞高德儒执迷不反。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7 10:20:08 +0800 CST  
[60]
七月初五,冒着炎炎烈日,李渊召开了军队和各界代表参加的起兵誓师大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
他历数了杨广继位以来的滔天罪恶,痛斥了杨广的种种暴政,几乎把这表弟骂了个狗血淋头(从小到大的怨气可算发泄出来了)。并表明了自己匡扶社稷、造福百姓的决心。然后,就像计划的那样,宣布废昏立明,罢黜杨广帝位为太上皇,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
李渊这个口号可以简单概括为——只反杨广不反隋朝。他非常聪明的只把起兵矛头指向杨广这个暴君,却并不主张推翻还有一定威信的隋朝,这样就既避免了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又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然后,李渊命令三儿子李元吉留守太原,执掌后方守备。自己便和李建成、李世民等亲自统率三万部众,浩浩荡荡南下进军了。
李渊此番南下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沿山西向南,进占河东要地,然后渡过黄河直取长安,再以长安和关中平原为根据地,图谋霸业。这个战略的高明之处我们就不用赘言了,前有李密,后有柴孝和都心心念这么想过,但是最终,真正实践并且实现了的唯有李渊一人。
当然,李渊之所以能实现这个战略,不仅归功于他政治谋略的成熟老道,也得益于他捕捉到了最佳时机。此时的隋炀帝早被义军吓破了胆,躲在江都不敢回来,中原势力最强的李密正在和隋军鏖战,对长安无暇顾及。而关中自古这片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的富饶地区,此时却成了一块没人理会的“无主之地”。
这正是攻取长安,成就霸业的最好时机。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7 10:35:20 +0800 CST  
[61]
起初,李渊父子的进兵非常顺利,一路势如破竹,打下了众多要地。
不过,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集团也很快得知了消息,立即派遣军队阻击,以宋老生率两万精兵进驻霍邑(山西霍州市),以屈突通率数万人进驻河东(山西永济县),两人遥相呼应,挡在李渊南下的必经之路上。
正在此时,李渊收到了一封远道而来的书信,写这封信的人正是李密。
在关东称公道寡的李密听说了李渊起兵的消息,直觉告诉他,对这个北方实力派要赶紧拉拢,大家都是吃造反这碗饭的,将来少不了打交道,趁机会混个脸熟是有好处的。
这封信长达好几千字,内容比较长。我就简要概括一下吧,其中先和李渊攀了亲戚“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然后很不低调的夸耀了实力“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并且吹嘘了自己的野心“殪商辛于牧野,执子婴于咸阳”,意思是要取代杨广,杀掉代王。最后,李密交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让李渊亲自带兵到河内,二人当面缔结盟约。
和实力最强的李密结盟是一个看似可行的建议。但是老谋深算的老李还是一眼就看透了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小李。他明白,李密的用意无非是想笼络自己一块造反,而且还想让自己帮他吸引隋军的火力。
但最大的问题是,李密现在的造反是光明正大赤裸裸的,而李渊可是偷偷摸摸干的,他眼下打着还是匡扶隋室的口号,虽然已经宣布废黜杨广,但代王杨侑还是自己尊奉的皇帝。所以李密说要杀掉杨侑,面结盟约这种事情,李渊是万万不能干的,因为这有悖于自己起兵的“本意”。
不过,直接拒绝也不妥当。李密毕竟是目前实力最强的义军,距离自己也不算远,得罪了这种狠角色就等于给自己树了一个强敌,完全没有好处。何况人家现在东都洛阳苦战,反倒算是给自己顶着隋军呢。
因此,李渊决定使劲捧一捧李密,好让他麻痹大意。
他写了一封十分肉麻的回信,大意就是:国家有难,俺这个朝廷官员有必要出来挽救危局、匡扶隋室。如今的义军风起云涌,我看其中的领袖非您莫属。您是天下李姓的代表,以后还得仰仗您多多关照啊。俺已经老了,没什么宏图大志,等您将来得了天下,再把俺封到唐国就知足了。只不过这个会盟的日期,俺还真不敢确定,等有时间再说吧!
虽然李渊在信中对结盟的要求闪烁其词,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这番谦虚低调的姿态却让李密感到满意。李密收到回信后,非常高兴(大悦),连连对左右说:
“唐公都推举我了,天下不足定也!”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7 10:44:50 +0800 CST  
[62]
李渊韬光养晦的功力实在了得,此前能骗得过杨广,现在也骗得了李密。于是李密搁下了书信之后,便义无反顾的继续投入到与隋军无休止的战斗中去了(遂注意东都,无心外略)。因为在他心里,这个胸无大志的老人已然不配做自己的对手,也不可能构成威胁。
姜还是老的辣。在老李面前,小李还是太年轻了。

顿兵霍邑
李渊一边和李密眉来眼去,一边继续行军,到七月十四日,紧赶慢赶就到了霍邑城下。
镇守霍邑的宋老生是有名的悍将,手下有两万精兵。霍邑这个地方也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正值秋雨时节,道路泥泞,粮草物资运不过来,攻势根本就无法开展。
顿兵于坚城之下,李渊可谓师出不利,将士们的挫败感油然而生。
恰恰又在此时,北边纷纷传来了小道消息——突厥和刘武周要联手进攻太原。
按常理来说,这件事情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都知道出使突厥的刘文静和始毕可汗曾谈的非常愉快,而且还借来不少兵马。突厥人就是再不讲理,也还不至于这么快就翻脸无情,做出如此没有意义的举动。但可惜的是,刘文静此时正在返回的路上,尚未回来,目前也没有人和他取得过联系。而他的不在场似乎刚好从侧面印证了这个消息。
将士们听说之后,都变得人心惶惶。大家伙出来打仗,老婆孩子亲戚小三可都在家呢,万一被突厥人掳走......一时军心动摇,人心思归,不少人就吵吵嚷嚷要回去。
也就在这里,军队经历了出师以来的第一次分歧。
关于这次分歧的解决,两唐书上都有一段差不多的记载,大意就是裴寂等人见状都要求退兵,李世民则坚持进兵,而糊涂虫李渊却听了好基友的建议,以至于李世民“号泣于外,声闻帐中。”李渊不得已召他进来,问其原因,李世民说:刘武周和突厥人表面上关系很好,暗中却互相猜疑,贸然离开老巢偷袭太原,他就不怕被突厥人抄了后路吗?所以这传言一定是假的。何况我们起兵占了大义,前进就能取胜,退后就会溃散。今天退兵了,明天敌人就能追歼我们,眼看没几天活头了,我能不哭吗?然后“高祖乃悟而止。”
这段记载当然又是编造的。在真实的历史《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李渊的表现是有非常主见的,从隋朝派宋老生、屈突通据守时,他就很不屑一顾的唾弃了这两个老将。
李渊认为宋老生有勇无谋,屈突通胆量不够。俩人自保尚可勉强招架,对外打仗则不堪一击。只要自己慢慢来,不过一两个月就可以平定他们。(老生乳臭,未知师老之谋。屈突胆薄,尝无曲突之虑。自防轻敌,二子有之。阃外相时,俱非其事。我若缓以持之,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
听到突厥和刘武周入寇的传言后,他也保持了冷静,并不赞成退兵。我派刘文静卑辞厚礼,又答应一大堆条件还搞不定突厥吗?即便他现在还没回来,也不能因为这点三无消息就撤退呀。
但身为主帅,李渊又不能表现的太刚愎自用,因为这容易让人误会他不爱惜部将的家属。
于是,他充分发扬了民主决策的优良作风,召开了一个军事将领座谈会,要大家议一下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办。
会上,大多数人都以为突厥、刘武周贪财好利,你倾巢而出,老家兵力空虚,他们怎么能不乘虚而入呢?所以进攻太原的事十有八九是真的。我们不如索性班师回家,先保住太原再说,来日再图进取吧。
李渊听后十分不快,转过头来看向李建成、李世民,寻求支持。
“你俩就没什么要说的吗?”(尔辈如何)
怎么会没有呢?李建成、李世民兄弟早已深刻领会了父亲兼领导的真实用意,二人慷慨陈词,踊跃发言,滔滔不绝表达了上文中被李世民据为己有的意见。总之就是千万不能退兵,退兵必败。
李渊心中大喜,暗想还是儿子们靠得住。但是,他仍然压抑住内心的激动,面不改色向二人发出了反问。
“哦,既然如此,你们有何破敌良策?”
“宋老生虽然是名将,但他昔日的对手多数都是小盗小贼,没打过什么硬仗。而且他性情急躁、有勇无谋,只要我们用轻骑挑战,不怕他不出来。只要他出来,就一定会为我们所擒。”
“对,不出来也不要紧,我们正可以诬陷他和我们串通,所以才不肯出战,他手下都是一帮没主见的人,一定会怀疑他并向朝廷密报,用不了多久,他的首级就会传到长安。”
李渊的喜悦终于压不住了。
“就按你们说的办!”(帝喜曰:尔谋决之)
大家都看见了,这才是李渊真实的决策过程,他的决心早已坚如磐石,他的意图早已成竹在胸。他所做的只不过是借了两个儿子的口把话说出来。
仅此而已。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7 19:55:25 +0800 CST  
@1山顶洞人1 2017-12-17 18:41:58
顶楼主,文风好,近段时间压力大,看看楼主的文章,能缓和很多
-----------------------------
谢谢,十分荣幸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7 19:56:57 +0800 CST  
@美国就是2013 2017-12-17 11:48:20
楼主啊楼主,大冬天的你在哪里
-----------------------------
美帝国主义,我来啦,大冬天在家码字呢哈哈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7 19:58:49 +0800 CST  
[63]
一战破城
八月初一,天气突然放晴,李渊立刻命令部队晾晒铠甲,整理器械行装。
八月初三,李渊率军从小路绕到霍邑附近。军队扎下之后,他吩咐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俩各自带上几十名骑兵,来到了城下。
兄弟俩到了霍邑城边,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任务,他们要做的就是一件事——骂人。要骂的人当然就是守将宋老生。
李建成、李世民都是聪明绝顶的人,骂人的方法儿自然多的很,俩人往城边儿一站,什么难听骂什么,什么气人骂什么,不一会儿就把宋老生祖宗八代、亲戚家人全都问候了一遍。
宋老生是一个气性很大,性格鲁莽的人,从来都压不住火。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只用了两个字,但是却非常传神——轻躁。听到两个小毛孩子在城外大骂,宋老生轻躁的老毛病立刻发作,一下子火冒三丈,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两万人马就杀了出来。
李建成、李世民的目的达到了,随即领兵后退。正在气头上的宋老生一心求战,越追越远。追出几里地后,宋老生回头一看,城池已经渐渐远去,而李建成、李世民却不见了踪影。
猛然之间,宋老生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耍了,大叫不好,准备回撤。
这时,却只见四周伏兵四起,殷开山、段志玄等人已经领着人马从四面八方掩杀过来。为了迷惑军心,这些士兵一边冲还一边喊。
“宋老生被斩首啦”(已斩老生矣)。
后边的隋军不知所以,以为主将已死,登时阵脚大乱,撒开腿就往城里跑,任凭宋老生在后面叫骂也听不见了。顾此失彼的宋老生没有办法,也不得不加入了逃跑的队伍。
但是,当他跑到城边的时候,却赫然发现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经抢先一步扼守住了东、南两个城门。两个人叉着腰,面带微笑,伸出手指做邀请状,让自己过去。
宋老生入城不得,气的直跺脚。只能攀着守城士兵扔下的绳子往上爬,就在他爬到大概一丈高的时候,刘弘基带着一队人马赶过来,跳起来杀掉了他。
随后,李渊指挥后续军队穷追猛打,将城内外的守军一网打尽,最后战死的隋军尸体遍布了几里地。
霍邑就此平定。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7 21:29:23 +0800 CST  
朋友们久等了,今天就更到这里吧,明天又要上班啦,晚上好好休息~~~~
下周开始中午和晚上更~~~恕不一一回复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7 21:31:51 +0800 CST  
@特莫尔 2017-12-17 21:31:49
顶,楼主一天至少要更五篇呀,不然太少了!
-----------------------------
别人写小说都是怎么更的啊?我好像没有这个能力啊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7 21:33:31 +0800 CST  
[64]
势如破竹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攻下霍邑之后,天气马上放晴了,从太原前来的粮草也赶到了。
李渊马上进城,安抚了霍邑的官员百姓,命人把宋老生以礼下葬,然后赏赐了很多财物来收买人心。他本身就是朝廷钦命的太原留守,山西河东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这时又表现的如此慷慨大方,是以当地百姓都欢欣鼓舞,对他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
随后,李渊本着自愿报名的原则在城里挑选了一批男丁,充实军队,整装待发,继续南下,连克了临汾、绛郡许多郡县。
也就在这个功夫,刘文静领回了前来助战的突厥兵马(五百名突厥战士,两千匹战马),并带来了始毕可汗的亲切问候。
到了这里,早先突厥联合刘武周偷袭太原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将士们的心也算彻底放到了肚子里,从此一心一意跟着李渊南下征战。

八月十五日,李渊率军抵达西渡黄河的古渡口龙门,这里紧挨着另一个钉子户的驻地——河东(今山西永济县)。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驻守在此地的正是隋朝名将屈突通。屈突通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性格坚毅刚强,擅长骑射,而且治军严格、经验丰富,参与过平定杨玄感叛乱,剿灭过秦、陇一带的数支起义军,远不是宋老生这种有勇无谋的家伙可比的对手。顺便说一句,屈突通还有一个弟弟叫屈突盖,曾担任过长安县的县令,也以严格执法、不徇私情闻名。因此民间为他们兄弟俩编了个顺口溜: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屈家兄弟就是这么辣、这么冲。而且屈突通后来降唐以后,是贞观年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十二名,在将星如云的开国功臣里,他一个降将能位列其中,可见能力实在非同一般。
李渊虽然从战略上蔑视过屈突通,但从战术上还是要重视的。他明白屈突通的水平,所以起初并不打算攻打河东自找不痛快。
一个叫薛大鼎的幕僚也劝说过他。河东城高险峻,最好不要攻打,我们不如直接从龙门渡过黄河。黄河对岸有永丰仓(隋朝四大粮仓之一,也是关中唯一一座大粮仓),只要占领了这里,整个关中就可传檄而定。而到那时河东也会不战而下。
但可惜的是,多数众将却不赞成薛大鼎的意见。大家都以为这么做风险太大了,万一永丰仓久攻不下,背后又被屈突通所乘,恐怕局面不好收拾。所以李渊还是本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婉拒了薛大鼎的建议,挥师来到了河东城。而且说句实在话,河东这么重要的地方就近在眼前,你要是不打声招呼就走了,人家可能会出来偷袭的。
但事实证明,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李渊的进攻是徒劳的。河东城果然城防坚固,屈突通防守也很有一套,一连过了数天,仍然毫无进展。
时间一天天过去,攻克河东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李渊不得不决定冒险一把,打算绕开河东城渡河。不过,行事稳妥的他还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于是把意见带到了军事会议上,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但他没想到的是,会议刚刚开始,裴寂和李世民就吵起来了。
裴寂以为,屈突通人马众多,城池坚固,如果舍他而去,一旦进攻长安受挫背后就会遇到河东方面的追击,腹背受敌就麻烦了。所以,不如等攻下河东之后再挥师西进。长安是依恃屈突通为后援的,屈突通被打败,长安也必定被攻下。
而李世民却觉得,行军打仗,兵贵神速!应该乘着刚刚得胜的士气迅速西进,这样长安一定会望风而降。如果一味在这里滞留,将会把时机耽误在坚城之下。到那时,长安守军有了时间加强防备,而我们也错失了进攻的机会,大事就全完了。屈突通是个仅能自守之敌,不足为虑。
概括一下来说,就是李世民想走(放弃河东直趋长安),裴寂想留(攻下河东再渡黄河)。两个人的意见都不是没有道理,但却针锋相对,无法调和。
一边是友情,一边是亲情,类似这样两难的局面曾让张学友非常为难,但李渊还是比张学友高明一点,他大手一挥就解决了这个历史性的复杂问题。留了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河东,自己则亲率主力向西渡河。
李渊,你真是个天才。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8 12:45:38 +0800 CST  
@美国就是2013 2017-12-18 12:13:24
楼主忙着带孩子吗?发个位置,我来帮你带,你好认真码字
-----------------------------
孩子已经出院了,比前阶段轻松很多啦,多谢关心,哈哈,带小孩怎么敢麻烦你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8 12:48:25 +0800 CST  
[65]
长安,我来了
长安,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大城,是周秦汉三个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到了隋文帝时,又历经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变得更加宏伟、壮丽。城内有鳞次栉比的宫城、皇城,还有规划完整的居民区,从东到西有十四条大街,城墙周长达三十五公里,面积达八十多平方公里。巍峨的宫殿、雄伟的城墙、繁华的坊市,还有从世界各国慕名而来的不同衣着、不同肤色的商人、使节,这一切,都让时人把它看成是一座天上之城。
但这里却是整个隋帝国最薄弱的环节。
杨广已经不回长安了,留守在此的代王杨侑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辅佐他的主将卫文升则是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另外两个大臣阴世师、骨仪虽然年轻一点,但也是有勇无谋、目光短浅,都不难对付。而东西两面的群雄则要么激战正酣抽不开身,要么完全不懂它的战略价值。
大家就这样浑浑噩噩的拱手把长安让给了李渊——这个未来会把他们全部消灭的人。

入主长安
九月十二日,在关中群盗和地主豪强武装的接应下,李渊的大军渡过了黄河,进驻河对岸的朝邑(陕西大荔县)。之后,他把大军分成了两路。
一路由李建成率领数万人,向东南进发抢占永丰仓(永丰仓就在潼关西侧附近),同时扼守潼关阻止隋军西援;
另一路由李世民率领数万人,沿渭河北岸西进,一路攻城略地,拿下蒲城、泾阳、盩厔(陕西周至)后,再向东迂回,形成对长安的夹击之势。
两人的攻势都很顺利。
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把十年后整个王朝里最负盛名的两位大臣收入了麾下。
一个是长孙无忌,他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处理文书的秘书)成了李世民的核心幕僚。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俩人自然是老相识。他本人博学文史、足智多谋,而且还有很高的悟性。聪明人自然愿意和聪明人交朋友,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向来情投意合,关系非常不错。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他们没有亲戚关系,也肯定会成为很好的朋友的。
另一个人是房玄龄。他是自己拄着拐杖来到来投靠李世民的,这样看来,他要算是一个新朋友。不过,虽然他和李世民还不太熟,但两人却一见如故,并擦出了亮闪闪的火花。
在交谈当中,两人都突然发现彼此之间有一种神奇的默契,就好像是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遇到了知音,你说下句他就能接上下句,你想往东他绝不会往西,一个眼神就能get到对方的点,一个表情就能猜到对方的心思。有那么一瞬间,李世民和房玄龄几乎同时在心里异口同声的说“难道这就是自己苦苦寻找多年的知音吗?”就差激动得拥抱在一起了。
李世民很快就会认识到自己捡了多大的宝了。因为房玄龄实在是太有才华了。这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宰相之才。不久的将来,李世民会长年在外领军打仗。每当得胜之后,大部分人都会火急火燎的去搜罗战利品,什么金银财宝,美女佳人恨不得全划拉到自己家里。
只有房玄龄不然,他对钱财美色似乎毫无兴趣,而总是首先做一件同样的事——挖掘人才。哪个人有学识,哪个人品德好一早就打听好了,专等打了胜仗挖过来,很多有识之士包括与他齐名的杜如晦就是被房玄龄推荐到了秦王幕府。
在房玄龄的眼里,七世纪最贵的就已经是人才了。
不仅如此,房玄龄还负责掌管文书典籍,平时遇到什么领导讲话、重大活动或是汇报材料,都是由他一手包办。房玄龄长年跟着李世民行军打仗,一般来说是比较忙的,有时因为军务在身,正骑着马赶路,任务就来了。但是这都不要紧,房玄龄既不用写字台,也不需要打草稿,把马一停,拿过笔墨就可以拿主意、写稿子,而且一气呵成、措辞严谨、文采斐然,拿到参考书上都可以当范文。这简直就是一个文字天才,天生的首长大秘。前些年的什么河北第一秘和房玄龄这唐朝第一秘一比,真的弱爆了。
他的汇报材料多次受到李渊的表扬。
李渊是怎么说的呢?
“看房玄龄的文章,就像听秦王在跟前说话一样。”(玄龄为吾儿陈事,虽隔千里,皆如面谈。)
此后,不管李世民征战到哪里,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将成为他最可靠的智囊和最有力的臂膀。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8 20:38:38 +0800 CST  
还没有,我稍后再发一篇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8 22:29:21 +0800 CST  
[66]
长安,已经近在咫尺。李渊的亲人们也没忘了给他锦上添花。
平阳公主起兵了。
平阳公主是李渊的女儿,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到现在山西还有个著名的关口——娘子关,就是因为平阳公主曾率领军队驻扎于此而得名,熟悉近现代史的朋友也一定知道,抗日战争时期,赵寿山、孙连仲就在这里抗击过日本著名的第五师团。
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打算前去帮忙,但俩人一起走又怕暴露目标。柴绍有点犹豫。
“岳父现在起兵了,我想去但是又担心你...”
平阳公主表现的很果断。
“你尽管去吧,我一个女人在乱世容易躲藏。更何况我待在这里还能做点事。”
但是送走丈夫以后,她却没有躲也没有藏,而是拿出全部家财招募了一支军队。然后,她又派人劝降了京师附近几支剽悍的武装土匪,比如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部。到最后一数,兵力居然超过了七万人。
要知道何潘仁、李仲文这帮人可不是一般的土匪,他们在长安附近的势力很大,甚至劫持过隋朝的朝廷命官尚书右丞李纲,长安留守三番五次派人讨伐他们都连吃败仗。而平阳公主居然三言两语就招降了他们。由此可见,这位女英雄真是比土匪还要厉害。

此后,她带着这支娘子军攻城掠地,给老爹的起兵大业和统一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人也给她这支军队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娘子军”。对,我们平时所说的娘子军就是因平阳公主而来。
与此同时,李渊的堂弟李神通也响应了起兵,他联合京师大侠史万宝拼凑了一万多兵力接应。除此以外,很多亲朋故旧,关中地区的地主武装,以及农民起义军也纷纷前来投靠。
李渊闻讯之后,立刻给这些亲戚朋友加官进爵,授予封号,统一归到了自己军队指挥。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8 22:44:40 +0800 CST  
[67]
十月,长安城外已经云集了李渊的二十万大军。有了这么多兵力,这座大城已是唾手可得。李建成、李世民两个年轻人按捺不住激情,主动要求请战。
但李渊并不是一个一味恃用武力的人,年过五十的他思虑成熟稳重,做事周密稳妥。只要有一线和平的希望,就更愿意用政治手段解决。于是,他派人给长安的留守者代王杨侑、卫文升、阴世师、骨仪等人送了个信——投降吧,咱也不是外人。
代王年纪还小做不了主,这种事只能依靠大臣们。首席辅佐大臣卫文升老了,时年已经七十多岁。自从听到李渊向长安进军之后,就忧惧成疾,不再参预政事。只有相对年轻点的阴世师、骨仪还在干活,他俩给出的反应是没有反应。仿佛在说“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先礼不成就只能后兵了,几天之后,李渊下令攻城。
攻城前,李渊严令申斥了军纪——不得毁坏隋朝宗庙(毕竟是亲戚家的),不得伤害代王杨侑和隋朝宗室(也都是亲戚),违者夷三族。
然后,李渊将围城的部队交由两个儿子分别指挥,开始动手。东部方面军司令员李建成,带着从潼关返回的军队攻击长安东、南两门;西部方面军司令员李世民,则带着从周至返回的军队攻击西、北两门。两人在父亲的激励下竭尽全力,对长安发起了全方位、立体式、无死角的猛烈进攻。
尽管长安城非常巨大、城墙非常坚固,但城内的守军早已军心涣散、丧失斗志,而潜伏在长安白区的“地下工作者”也在暗中帮助李渊。里应外合之下,长安外城很快就被攻破,隋军不得不退守到了宫城、皇城。
李建成、李世民随即挥兵向内推进。
十一月初九,李建成手下的军头雷永吉从皇城东面突破,先行登了城墙。就像苏军士兵把国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一样,这个举动标志着隋朝皇城的陷落。
至此,长安城就全部落入了李渊的手里。
这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长安大战,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即宣告结束。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8 22:45:25 +0800 CST  
@林白2046 2017-12-18 22:40:57
等~看完睡觉??
-----------------------------
谢谢,久等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8 22:45:48 +0800 CST  
今天就更到这里吧,谢谢大家的支持,明天还是中午和晚上,同志们晚安,恕不一一回复啦~~~~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8 22:46:47 +0800 CST  
[68]
此时,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尚在东宫,他的左右都已奔逃溃散,唯有一个贴身侍读还陪伴在身边。
李渊亲自带着卫士到东宫见到了他。
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子正惊恐的瞪着眼睛,待在座位上,无处可去。他的生死只在李渊一句话。但李渊却不打算杀掉他,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小孩子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保证他的生命安全对自己非常重要,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攻占长安。
当着众人的面,李渊身子一弯,跪倒在地,哭成了一团。他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态度谦卑的就像忠实的臣下拜见了久违的主子,让小杨侑表情惊讶得全然无所适从。
李渊哭完了,他站起身擦了擦眼泪,抬手一挥,从门外招来了豪华的仪仗队,吹吹打打,以隆重的礼节把杨侑从东宫迎到了大兴殿。
我们都知道东宫是太子住的,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大兴殿是皇上住的。李渊把杨侑迁到这里,其用意不言而喻。此时此刻,他还不想改朝换代。
李渊信守了承诺。

安抚
李渊在长安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很快稳定了社会秩序。对那些反抗他的、陷害他的,基本都本着宽大处理的原则一一赦免。
除了三个人。
一个就是阴世师,不但没被宽恕,反而麻溜的被拉出去砍了头。原因很简单,他杀了李渊的庶子兼爱子——李智云。李渊起兵的时候,李建成从河东秘密逃回太原。逃归之前他认为李智云年纪尚小,去了帮不上忙,留下了也不会有危险,谁会跟一个小孩子过不去呀?于是就没有管他,结果没想到李智云却被隋朝官吏逮捕送往了长安,随即被阴世师下令杀害,时年只有十四岁。李渊为此伤心了好长时间,这个仇他是不能不报的。
另一个就是骨仪,原因也很简单——他挖了李渊家在长安的祖坟......这个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了。
还有一个就是和李渊结下私人恩怨的哥们了。
这哥们要算唐代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传奇人物,虽然他不属于什么隋唐好汉,但民间故事编排他的程度缺一点都不亚于那帮瓦岗军的风云人物。他同样姓李,他长得很帅,他出将入相,他写过兵法,他在南方平定了萧铣,他在北方灭掉了东突厥,他是红拂夜奔传奇爱情故事的男主角,他是打死东海龙王三太子少年犯的老爹。他就是唐朝历史上最伟大且没有之一的名将。
李靖。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9 12:26:43 +0800 CST  
[69]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陕西三原县)人,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作为当时水平最顶级的武将,韩擒虎曾拍着李靖的肩膀这样说:
“当今天下,能和老夫讨论孙子、吴起的只有你呀。”
此后李靖走入仕途,当了一名光荣的科级干部(长安县功曹)。虽然这个官职不大,但赏识他的人却很多,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这里王佐之才指的是有辅佐君主王天下之才的意思,而不是说他像王佐一样有才。隋朝宰相、楚国公杨素也当着李靖的面,面带微笑用手轻拍自己的床......别多想,他不是要耍流氓,而是和蔼可亲的对李靖说:
“总有一天,你会坐上老夫这个位子。”
由于深受隋朝前三排的厚爱,李靖一直对这个王朝忠心耿耿,矢志不渝。李渊起兵之时,远在江都的隋炀帝还不知情,李靖却正在李渊的手下干活,此时他的职位是马邑郡丞。
李靖此人天资聪明、智慧绝伦,怎么会察觉不到李渊的企图?
在忠隋爱国之心的驱使下,李靖萌生了亲自去江都通风报信,揭发李渊造反阴谋的念头。
但因为身边到处都是李渊的眼线,想要顺利开溜却不太容易。于是,为了掩人耳目,他特意订做了一辆车,一辆囚车,然后自己穿上囚服坐到里面,假装是要被押到外地的囚犯,希望以此来蒙混过关。这辆囚车出发后,从马邑一直走到了长安,但没想到李渊的兵马比他跑的还要快,等他风尘仆仆赶到的时候,长安早已经李渊被占领,实际上是走不通了。李靖这个人年少成名,很多人都认识,在大街上没走两步,就被人认了出来。
“诶.....这不是李靖帅锅吗?怎么了这是?”
“犯法了吧。”
“腐败了?”
“啊哈哈哈你也有今天...”
李靖马上就暴露了,他立刻被军队抓起来,连囚服的钱都省下了,直接押进监狱成了一名真正的囚犯。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憋了很久没说的秘密——李渊是个小心眼。小心眼要算是个坏毛病,但李渊也实在不是故意的,要怪只能怪自己记性太好,还记得前面说他年轻时见人一面十数年不忘吗?原因大概就在这里。记性好到如此程度,怎会忘记跟自己有过节的人。李靖落到了李渊手里,后果可想而知,他一定会死的很难看的。
不出所料,李渊果然还记得他,并飞快做出了最严厉的批示——杀!
早就看你不顺眼了,居然还想去告发我,吃里扒外的东西,留你何用?
临刑那天,李靖在法场上仰天长叹,百感交集,对自己作茧自缚、搬起石头砸脚的行为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然后大呼一声:
“唐公啊,你们兴义兵本是为了一统天下,现在大事还没有完成,就因为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吗!”
李靖这句话想必喊的十分嘹亮且富有磁性,这恰好被路过的李世民听到了。
李世民早就听说过李靖的大名,现在又见到了本人,顿时觉得他仪表不凡,不同常人。而且发现他即使死到临头也保持了超凡的气度,既没有哭爹喊娘,也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骂他爹李渊,反而说唐公兴的是义兵,又把自己比作壮士,这句话事实上两边都没得罪,还把两边都夸了一遍。
对李靖临刑前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李世民十分欣感到十分满意赏,况且他本来也爱才,于是亲自向父亲求情救下了李靖的命。
然后,这位绝世名将就进入了李世民的幕僚队伍。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9 12:28:58 +0800 CST  
同志们,我更啦,大家久等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9 12:34:15 +0800 CST  

楼主:皮唐先生

字数:960351

发表时间:2017-11-28 06:10: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3 06:13:44 +0800 CST

评论数:128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