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这一段说的有点多,但有些问题是不得不交待的,要是看的时候睡着了,记得谢谢我…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3 12:31:06 +0800 CST  
[52]
李渊起兵的主心骨,这下我们都知道了。此时他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紧锣密鼓的筹备大事。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他突然探听到一个消息,杨广派来抓他的人正在路上。
原因据说是这样的,李渊手下的将士在北部边境疏忽大意,被突厥人钻了空子,几次交战都损兵折将。杨广知道以后非常生气,就打算把他抓到江都去教育教育。
但谁知道这是不是铲除自己的借口呢?
李渊打听到消息以后,心情十分郁闷,就差念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了。哦不好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杜甫现在还没有出生,但以此来描述他的心情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但是,身为一名父亲,他只能把最坚强的一面展现给家人。身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在厄运到来之前他也不允许自己自乱阵脚。他把儿子李世民叫到跟前,淡然说道:
“隋朝快要亡了,我们家上应天命(都快落马了还搞封建迷信活动)。之所以不早动手,是因为你们兄弟还没到齐。这次为父一旦被抓,后果很难预测。但是,假如最坏的事情发生了,你也要和兄弟们团结起来一块儿干,不要坐以待毙,让天下人耻笑。”
年轻的李世民还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听到父亲要被抓的消息,他拉着李渊的衣袖失声痛哭。
“父亲,父亲,天下这么大,您还是先找个地方躲一下吧。”
但李渊笑着拒绝了,他笑的依旧那么从容。
“罢了罢了,这都是天意。如果上天要亡我,躲到哪里也没用。如果上天保佑我,那谁也害不了我。为父真的没必要躲啦。”
李世民含着泪花退下了。
李渊仍然像往常一样待在府中,哪里也没有去。
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定力。因为几天之后,江都就来了一个使者。带来的正是赦免他的诏书。
虚惊一场!?
是的,就是虚惊。皇上本来是想抓你,但现在他又不想了。至于为什么不想,什么时候再想,大概只取决于他的心情。
这封赦免诏书就这样无厘头的到来了,它带给了李渊一种无罪释放的解脱感,但与此同时,它也带给了李渊一种被玩弄于鼓掌的深深的耻辱感。那一刻,李渊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受不起这样的玩弄,也受不起这样的惊吓了。他已经五十一岁了,他也已经忍了五十一年。这是怎样的五十一年呀?明明是自己喜爱的骏马不交出去就被斥责,明明是得了重病杨广却盼着自己早死,到现在莫名其妙差点被逮捕又莫名其妙的被释放。早年的一幕幕回忆从心头涌上,几乎让他的血液都要凝固。
李渊已经不能容忍这个表弟的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了。不,他已经完全无法容忍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我要起兵了,就起兵吧!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3 20:30:41 +0800 CST  
今天就更到这里吧,还要去看书~~~~~~谢谢大家支持,明天见。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3 20:35:02 +0800 CST  
[53]
善后
但是该怎样起兵呢。起兵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谋臣武将、亡命之徒差不多够用了(基础工作搞得扎实),但是兵员的缺口还很大。私自募兵,李渊是没有这个权限的,一旦你敢私募,嗯私募是犯法,在隋朝也不行,那绝对是谋反叛逆,不等你动手大军就会打上门来。
于是李渊让刘文静、李世民赶紧想想法子。
刘文静是晋阳令,地方上的一把手,人脉众多、神通广大,自然很快就想出了办法。他利用自己行政长官的身份,诈称接到了一道诏书——朝廷要征集太原和周边地区的青壮男子去打仗,凡是二十以上五十以下都不能违抗。地点在哪呢?辽东。
老百姓知道后,顿时群情激愤。因为是个人都知道去辽东就是打高丽,而高丽可是隋王朝的一块伤心地,从来都是去了就没几个能回来的。百姓们不愿到异国他乡当客死鬼,于是纷纷逃亡。
打个没完了还,不去!
见此情形,李渊乐得笑开了花,赶紧派出手下招呼这些逃亡的百姓,来我这儿吧,我这儿不用去打仗。来来来,屋里坐,里面请,看茶!不对,当时好像还没有喝茶的习惯,那就吃点水果吧。
虽然这些百姓想逃跑,那也是被征兵逼的迫不得已,只要有一线留在故土的机会,他们就不会轻易离开。得知宅心仁厚、礼贤下士的留守大人也在招兵,他们当然乐得前来报名。
于是,李渊在几天之内就招到了数万人,赚了个盆满钵满。
兵员够了。
李渊和刘文静搞得这一出征兵可谓搞得瞒天过海,十分隐蔽。但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是遭到了怀疑。
疑者为谁呢?
王威、高君雅。
这二人都是隋朝在太原地区的地方官,王威的职务是太原副留守兼郡丞,高君雅时任武牙郎将,名义上是协助李渊工作的手下,实际上则是朝廷的耳目,专门负责监视这位封疆大吏、朝廷大员。
李渊同志,亲表弟在看着你。
其实这俩人在此前工作中和李渊配合还是不错的。但毕竟打小报告的职责摆在那里,而且眼看李渊最近举动反常,就有些起疑心了。
前几天留守同志接纳了不少流民当兵,这也就罢了。没想到出来搞接待的居然有长孙顺德和刘弘基,这俩人可是隋朝在逃的要犯呀。刘弘基逃过高丽的兵役,还因为私宰耕牛入过狱(有前科),长孙顺德也是逃犯不说,还把侄女(长孙皇后)嫁给了留守大人的二子李世民。李渊呀李渊,你身为太原留守,居然和这种人搞在一起,分明是想造反!
于是,两人便商量着找个机会把李渊干掉,来个先斩后奏。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渊很快就知道了他们的密谋。一个叫刘世龙的乡长火速报告说“王威和高君雅企图利用去祠堂求雨的机会对您下手”。具体来说就是两人打算安排一个去祠堂求雨的仪式,这样身为留守的李渊一定会出席,那么到时候就可以乘机把他抓起来了。
我个人以为,这次通风报信算得上是刘世龙这辈子干过的最正确无比的一件事。靠着这个功劳,他从一个小小的乡长当上了唐朝开国后省部级的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而且在史书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名字。对那些无数渴望青史留名却不可得的人来说,刘世龙一句话就完成了他们的梦想,实在人比人气死人。
李渊听了刘乡长的密报后,并没有惊慌。只是嘿嘿冷笑了一声,作出了应对的办法。
该来的总会来。这俩家伙就是不搞他,他迟早也会动手的。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4 12:12:57 +0800 CST  
@一想你就乐啊 2017-12-14 20:30:59
楼主还更吗,不更睡觉啦
-----------------------------
正在整理,今天加了会班,有点忙......大概再过半个小时吧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4 20:50:53 +0800 CST  
[54]
初夏,五月十五日,这天风和日丽,微风拂面。
留守同志李渊命令李世民带领五百名士兵埋伏在了太原城内。然后,他派人给王威、高君雅发出了邀请函,请两位来府上交流一下工作情况。
两人不知是计,大摇大摆的来到了李渊的府上。李渊热情的接见了他们,并立刻在会客厅召开了工作会议。双方传达贯彻了杨广陛下对太原地区近期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坦诚交换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并充分的、默契的达成了一致。会议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突然,门被撞开了。刘文静领着一位叫刘政会的官员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封状纸。
“报,留守大人,有急报!”
在场的人都把目光聚焦到了刘政会身上。
李渊身子离开座位,故作惊讶:
“什么事慌慌张张的,有话慢慢说。”
刘政会看了一眼旁边的王威和高君雅,面露难色,不肯开口。
“此事只能报告留守大人。”
李渊心领神会,马上说道。
“既然如此,你过来说吧。”
刘政会快步上前,递过状纸,嘴巴凑到李渊耳朵旁边,似要低声说些什么。但他还没来得及张口,料事如神的留守大人就迅速判断出了一桩惊天大案。
李渊把状纸狠狠的摔到地上。
“王威!高君雅!你们竟敢勾结突厥作乱!左右纟...”
还没说完,刘弘基、长孙顺德突然领着伏兵四出,七手八脚把王威、高君雅按住捆成了粽子。反应过来的李渊方才觉得状纸摔早了,没经过彩排的群众演员确实差点火候呀。不过总而言之,人拿住了就好。
王威、高君雅明白自己被抢先暗算了,对着李渊破口大骂。
“我们没有造反!是造反的人要杀我!”
但说什么都已经没用了,就在此时,李世民带领的军队已经控制了整个太原城,两人的党羽也被分头擒获。
人抓住了,眼中钉就算拔掉了。
李渊心里却闪过了一丝不安,这出戏要穿帮。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4 21:22:55 +0800 CST  
明天后天还有些事情,就只有晚上更啦。
谢谢各位朋友支持,大家晚安。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4 22:17:02 +0800 CST  
[55]
因为他没有证据,或者说证据很不充分。
你口口声声说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人作乱,但是大家都看到了,城内城外都安静的很,压根儿连个突厥人的影子都看不到,你这番言论又何以服众呢?就凭这封状纸吗?拜托,这东西谁都可以写一张的。
更何况,人家还是朝廷命官,而擅抓朝廷命官的后果......
但李渊到底是李渊,吉人自有天相。就在他发愁的功夫,突厥人真的来了,他们就是这么巧合的出现在了太原城外。而且规模还不小,远远望去大概有个几万人吧。至于他们从哪里来、为何而来,那自然谁都不知道,反正肯定不是王威和高君雅招来的。
李渊此时的心情真是有些哭笑不得,一边庆幸突厥人及时给自己圆了场,一边又恨自己的乌鸦嘴怎么招来这么多兵。可事已至此,突厥人是必须要应对的。人家都已经兵临城下了,或战或和总得拿个办法吧。
没啥好说的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李渊立刻传军令出去: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人作乱,罪不可赦,着推出门外,就地正法。然后,士兵把两人的首级悬挂到城门外示众。老百姓们看到以后,都表示这两位勾结突厥的汉奸杀得好,死有余辜。
然后,他硬着头皮静下心来,回顾了一下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给自己讲过的民间故事。突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这个计策大家都知道,就是——空城计。
李渊让裴寂、刘文静悄悄守备城池,但与此同时,又下令把所有城门大开,所有旗帜撤下,军队全部入城,门外不留一兵一卒,城里的人也不要随意走动,都静悄悄的不要高声说话。
突厥军队终于走近了。他们看到了一副奇怪的景象。偌大的太原城城门洞开,城内却空无一人,不仅没有逛街购物的,甚至都没有一个站岗放哨的。这哪里像个要被入侵的城池啊...突厥人心里顿时七上八下的打起了鼓,生怕中了李渊的空城计(好像真的中了),迟疑之间居然不敢进城。
对李渊来说,这个迟疑的时间差就已足够了。
当天晚上,他挑选的一支军队就悄悄出城而去,第二天早晨,又大战旗鼓从别的道路上开进来,看上去就好象是援军来了一样。然后,第三天、第四天循环往复。
看着源源不断的“援军”过来,突厥人更加狐疑,也更不敢攻城了。他们终于完全钻入了李渊的迷魂阵,彻底被忽悠傻掉,在城外徘徊几天之后,就悻悻的离去了。
到这里,李渊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4 22:48:40 +0800 CST  
@ty_恒纪元 2017-12-13 15:02:46
画个皇家族谱吧✌️
-----------------------------
这个主意不错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5 12:00:53 +0800 CST  
@floorofspikehh 2017-12-15 03:17:38
本来看空城计唱得比诸葛亮还好,突然急转成对突厥称臣?这个有点难以接受呀,这个跟石敬瑭有什么区别呀,楼主有给曲线救国的汉奸洗白的嫌疑,如果真的是有污点,就直说好了,何必洗白。
-----------------------------
我晚上展开说一下。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5 12:01:27 +0800 CST  
@受过教育的流氓 2017-12-15 10:32:20
顶!继续啊,根本不够看
-----------------------------
等我忙完了,会加快进度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5 12:03:52 +0800 CST  
将士们得知突厥人退兵的消息以后,纷纷前来祝贺。
李渊只是面色平静的说了一句话。
“我知道了。”
李渊的平静并不是装出来的,因为他此时的心情真的一点都不平静,而是后怕。他怎么能不怕呢?虽然他空城计使得巧,使得妙,但万一突厥人真的愣头愣脑进来了呢,他自信有力量可以抵御吗?恐怕是很难的。即使乐观一点看,李渊利用炉火纯青的军事才能击退了这支冒失的突厥军。这也不过是突厥的一支小股部队。如果哪天突厥的主力大军出动了,凭他现有的力量难道能和人家抗衡?恐怕是不能的。
事实上,这一次有惊无险的来犯已经给他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在突厥人的卧榻之侧是很难酣睡的。
这么多日子以来,李渊一直憋着劲起兵,没成想背后却有这样的强敌环伺。哪天一旦起兵南下,太原兵力空虚,很可能就被他们偷袭。一想起这个,李渊禁不住汗毛倒竖。
刘文静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反复思考之后,向李渊提出了一个重大建议——和突厥结盟。
李渊同意了。
如果更直白一点说,这个结盟其实就是变向称臣。虽然古代很多史书上出于为尊者讳的情面没有直说,但这件事的确是许多学者都有的定论。
真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李渊也“叛变”了,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一时还很难接受。
但是说实在的,我们没必要因此苛责李渊。在当时北方那种恶劣的环境下,突厥人根本就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儿,如果想干成点大事,不抱他们的大腿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都懂得,同样是对敌妥协,蒋介石和汪精卫这种直接成立伪政权的人是有区别的,同样是对突厥称臣,李渊和刘武周、梁师都这些直接给突厥跪下当傀儡的人也是有区别的。相对来说,他做的已经比较独立自主了,至于怎么个独立自主法,我们稍后会讲到。
更重要的是,李渊并没有一味的对突厥人唯命是从。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他做这些事本质上只是权宜之计,将来可是要翻盘的。若干年后,他的儿子李世民将反戈一击灭掉东突厥,最终为他找回失去的尊严。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这样做其实更类似勾践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咦?说起来反倒是像一个正能量的故事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5 21:14:00 +0800 CST  
[56]
这年六月,李渊给突厥人准备了大批礼物,同时写了一封措辞谦恭的亲笔信,命使者亲自给东突厥始毕可汗送了过去。他在书信的行文中用了一个字——启。只要语文不是体育老师教的都会明白,这个字有上达的意思,一般来说是给上级做汇报用的。
不过,李渊毕竟不是那种卖身上瘾的人,他终归是堂堂的皇室贵族、太原留守,无论如何也不会打一开始就上赶着要称臣当奴才。启就启吧,让你乐呵乐呵得了,我不跟你争这些口舌之快。并且,为了拿捏好这个友好关系的尺度,李渊在信中的措辞很是花了一番心思。
李渊在信中说,他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杨广在江都,要把他迎接回来),重新与突厥和好。然后,李渊给始毕可汗列出了两种方案:如果突厥能派兵助他一臂之力,希望这些突厥兵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如果突厥只想和好不想派兵,那也没问题,到时候他自会把财物如数奉上。
以上就是这封信最主要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李渊的态度确实很“友好”,他表示了希望能借用突厥兵力的想法,同时还不介意送给突厥一些珍宝钱财。但李渊也在信中明确说了,如果突厥派兵的话不可以侵扰百姓,这意思其实是借来的兵要由他全权指挥。而且,在信中他也只字未提称臣的事儿。
不过,始毕可汗对此是不太可能同意的,作为一位手握几十万精锐骑兵的大可汗,一位和中原王朝长期打交道的老江湖,在这个王朝末年分崩离析的时候,他明白自己手中有足够的让这些中原人屈服的资本。
看完信后,他对李渊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很不满意。于是对大臣们说:
“隋主(杨广)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要是把他迎接回来,一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对我们不利。如果唐公能自立为天子的话,我倒愿意派兵马去帮助他。”
始毕可汗这话说的有点官腔,我试着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迎回杨广是绝对不可以的,不管你是出于真心也好,打一个迎回主上的幌子也好,这个提法都让他很不舒服。因为只要李渊还认杨广这个主子,那就意味着他不会向突厥称臣。至于执意要让李渊当天子(称帝),也牵涉到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一旦李渊称帝,那就等于公然和杨广、隋朝决裂,也就站到了朝廷和各级官员士绅的对立面。而一旦站到了对立面,他的统治就不得不依赖突厥人的力量来维系。那么如此一来,称了帝的李渊就只能是突厥人控制下的附庸了。
这就是始毕可汗的如意算盘。
始毕可汗说完之后,让人把自己的意思写成了回信,命使者带了回去。
七天之后,李渊见到了出访回来的使者和回信,他手下的将士政治素质还是差一点,见此情形都很高兴,纷纷怂恿他称帝。
但李渊不肯同意。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5 21:16:28 +0800 CST  
@dqh1010 2017-12-15 15:41:44
你这速度,吊胃口,怕是要吊到明年了~~~
-----------------------------
不会的,马上就明年了,哈哈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5 21:17:53 +0800 CST  
今天就更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宝贵建议。明天白天有事情,还是晚上更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5 21:19:18 +0800 CST  
[57]
裴寂和刘文静都是聪明人,知道称帝意味着什么,但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能劝李渊说:
“我们如今士兵招募了很多,但是战马还非常缺乏。突厥人的士兵我们可以不要,但战马却只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如果不称帝向突厥人表明诚意,战马恐怕就得不到了。请再好好考虑考虑吧,如果拖着不回信,恐怕他们要反悔。”
在当时,战马就是最重要的军事物资,没有足够的战马,野战的胜利根本就无从谈起,能不能得到战马,甚至关系着起兵的成败和接下来的生死存亡。但李渊仍然不肯答应。因为他明白,称帝的风险实在太大,也太得不偿失了。
“大家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于是,裴寂、刘文静反复商量之后,又搞出来一个折中的方案,李渊暂时先不称帝了,只是宣布废掉杨广的帝位尊为太上皇,同时立在长安留守的代王杨侑(yòu)为皇帝,以此来安定隋皇室。起兵的旗帜也用改红白相间的颜色。当时隋室的旗帜颜色是红色,突厥的旗帜则是白色,用这种红白相间的颜色,一方面考虑到了李渊不反隋朝不当出头鸟的政治用意,另一方面也照顾了突厥的态度,给了他们足够的面子。这样就算是在保留一部分自主权的同时,对突厥实行不太彻底的称臣。
李渊也明白这个办法有点可笑,但除此以外也别无他法了,于是长叹一口气说道:
“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呀,但受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
他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并派使者通知了突厥人 。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6 19:35:12 +0800 CST  
[58]
起兵!进军!
同样是在六月,李建成和李元吉从河东回到了太原,女婿柴绍也从长安回来。李渊非常高兴,总算把你们盼回来了。仨儿子一个女婿,这桌麻将哦这个起兵也该开始了。
恰好,太原附近的西河郡(古郡名,大致范围在今山西吕梁、晋中交界一带)郡丞高德儒不服从他的命令。李渊便准备先拿这里开刀。
那时候,李渊手下士兵很多都是新近招募的生瓜蛋子,没有经过像样的训练,也没有真刀真枪的打过仗。所以李渊挑选西河作为目标,一方面是先试试水,锻炼一下自己的军队;另一方面,也是要杀鸡给猴看,让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瞧瞧厉害。当然了,西河郡离他的大本营太原比较近,即便遇到状况也总有回旋的余地。
六月初五,李渊把打头阵的任务交给了两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同时命亲信温大有与二人同行。
这位温大有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作者温大雅和后来贞观朝宰相温彦博的弟弟,他和大哥温大雅一样很受李渊信任,后来当了李渊大将军府的记室(秘书)。这哥仨一门三杰,都是唐朝开国的重要文臣。李渊让他同行,是让他给儿子们当好参谋。
临发前,李渊把兄弟俩叫到了一边。
“你们俩还年轻,没怎么经历过战事,先攻打西河锻炼一下吧。遇事多和温大有商量着来,大家都期待你们表现呢,好好干!”
兄弟两人齐刷刷跪倒在父亲膝下。
“请父亲大人放心,我们一定谨记教诲。如或有违,请军法从事。”
然后,李建成、李世民便在父亲的目送下带领大军上路了。
兄弟俩这时都是初出茅庐、跃跃欲试,对攻打西河这场开局之战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也确实在带队伍上下了功夫。行军过程中,两人完全没有摆留贵族子弟的架子,而是和士兵们同甘苦、打成一片,遇到危险困难总是第一个上。遇到卖菜卖瓜果的,不是买的一律不准士兵们吃,不过要是有偷吃的,倒也不加责罚,只是找到卖主照价赔偿。有老百姓过来送水送饭的,也不自己独吞,而是和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将士们的关系非常融洽,老百姓们也都心悦诚服。
很快,两人率军到达了西河城下。
郡丞高德儒还是像之前那样坚决不服,闭城拒守。李建成、李世民也没有硬攻,而是继续大施仁义手段,老百姓有进城的、出城的,都听之任之,毫不干涉。
城内军民看到大军如此宽容大义,抵抗的决心很快就彻底丧失了,没有一个人再愿意为高德儒卖命。
几天之后,兄弟俩从容指挥军队架起了攻城云梯,将士们踊跃登上,西河城很快就被攻下,高德儒也被部下绑起来送到了军营。
李建成、李世民历数了高德儒的罪过,下令把他推出门外斩首,其余官员一个不杀,全部赦免。然后,两人分头安抚了城内的吏民百姓,让他们各复其业,秋毫无犯。临近各地的老百姓听到后,都非常高兴。
安顿好这一切,李建成、李世民便率兵返回了太原。
这场开局之战从出征到凯旋,一共只用去了九天。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俩都在其中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水平。
李渊欣喜的说道。
“像你们这样用兵,就是横行天下也足矣!”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6 19:37:21 +0800 CST  
不好意思各位,久等了,今天白天都在外面。我的事情快忙完了,下周应该就可以安心写了。请多批评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6 19:41:03 +0800 CST  
[59]
旗开得胜之后,李渊心里踏实了,马上开仓放粮,招募了更多百姓参军,然后开始下一步计划。
他设立了大将军府,自封为大将军。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大司马,算是一文一武,两大骨干。
然后,李渊把军队分成三路,任命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李元吉为中军司马。长孙顺德、柴绍、唐俭、刘政会、刘弘基、殷开山、段志玄等人都封官任命。
正在这时,始毕可汗也派使者押送一千匹战马来到太原交易,并答应发兵协助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让李渊自己决定。
将士们见状,都强烈要求把这些马全部买下来,并表示留守同志没钱不要紧,大家可以众筹。但作为一个长期和突厥打交道的人,李渊还是对突厥人留了个心眼。他明白这一千匹战马如果照单全收,突厥人一定会以为他的买卖好做,以后就会接连不断的来卖马,那样的话,买马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所以,为了不让突厥人对自己有过多干涉,李渊只是挑选其中比较好的五百匹买了下来。
随后,李渊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协商发兵事宜。临走前,他悄悄叮嘱道:
“突厥军队进入中原是百姓的祸害,我之所以要他们发兵,是怕他们和刘武周勾结为害边境。你借几百人回来就够了,千万不要太多。”
同时,李渊也让刘文静向始毕可汗转达自己的承诺“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
接待刘文静并听说了优厚的条件以后,始毕可汗大喜过望。马上回顾了突厥与唐国公友好往来的历史,高度评价了李渊的和平诚意以及对双边关系作出的杰出努力,并当即允诺派去五百名突厥士兵,还额外送去两千匹马。
这个数目正是不多不少刚刚好。
突厥人终于安抚好了,刘文静美滋滋的带着兵马往回赶。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6 21:53:24 +0800 CST  
今天写的比较慢。。。先更到这里吧,各位朋友晚安了,明天见~~~~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6 21:56:40 +0800 CST  

楼主:皮唐先生

字数:960351

发表时间:2017-11-28 06:10: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3 06:13:44 +0800 CST

评论数:128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